傅味琴居士:定学开导(80~89)
定学开导 (80)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3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 提要: 瞋~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 时间关系,下面只好讲快一点,瞋,“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遇到这个障碍,那个障碍,不要去检查别人,首先检查自己,你慈悲心修好没有?到处去冲撞人,不肯依顺人家,偏要人家依顺自己,本来没障碍的也会产生障碍。“我今既出家”,这几句话对出家人说的,当然我们居士也应该向出家人学习,“身被法王服”,法王就是佛,出家人是披佛的袈裟,“若以瞋报瞋,打杀还打杀。”假如别人对我起瞋恨心,我也用瞋恨心去报复他,别人打我,我也打他,别人骂我,我也骂他,“同世间粗汉,何能称福田?”这种做法跟世间上的粗汉差不多。 小时教育不当,长大进佛门不能合众, 世间上就是这么样,现在连父母教育小孩子也是这个样: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人家对你凶,你老实就被欺负,你比他更凶,你会占便宜。以打还打的教育出来的孩子,即使他过去世有善根,今世进了佛门,肯定跟大众合不来,因为他从小就这么培养的,一点耐性也没有,到处看不惯。如果有什么矛盾牵涉到他,他就一定要胜过你,要比你凶。假如对方也不好欺负,那怎么办?“你不走我走。”法也不要了,修行也不要了,就是为了一口气,这都是世间上的粗汉。 出家人称福田僧,接受供养而不修行弘法, “何能称福田?”出家人称为福田僧,要为众生培福,众生供养你,你受了供养,众生福气就增长了。当然众生供养你的钱是给你弘法修行的,而不是你拿了钱去吃喝玩乐,喝酒炒股票,乃至养老婆,给子女出国,那就错了,那要背因果的。 有些出家人自鸣清高,不收供养,亦不收徒弟, 还有种出家人相反,居士供养一律不收,说“我没有什么功德,而且受了供养了我自己福气下降。”人家就说他高尚,不贪钱。这不是贪钱不贪钱,是他不愿给居士培福,人人都是这样,居士到哪里去培福?只好送到到阿姨叔叔伯伯那里去,或者宠爱自己子女,要啥买啥。这种出家人可能不懂佛法,也可能儒教思想太深了,自命清高。有的出家人自己修得好,却不收徒弟,能海上师说,这种出家人没有悲心。你不收徒弟,佛教传灯怎么传下去啊? 离家修行,弘扬正法, 今天我们做居士的离家来修行,从事弘法事业,居士们受感动,希望我们能够把人才培养出来,正法弘扬开去,也不断来供养,那么他们也有福报。我们今天吃的饭,穿的衣,还有发的零用钱,都是居士供养的,所以这口饭不是好吃的,要看你是不是在好好修行。如果你不好好修行,自由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能合众,还怄气、吵架,你有惭愧心吗?众生对我们有极大的希望,你不要有失众望啊。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同学间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每个佛弟子都是如来子,佛弟子一家人,要过六和生活,同学之间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当然每个人都有过错,你看到别人过错不要大惊小怪,有人自己犯了错误心里很难受,我也劝他不要大惊小怪,过错改一改就没了嘛,功德倒是了不起,能使你将来成就,所以同学们要互相看功德。 定学开导 (81)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3 “于贪于嗔,不舍不离”,即堕邪见 提要: 别人对我有功德,要念念不忘,任何诽谤不要计较, 有人总说我这个老师有点怪,我受某些人的诽谤三十多年了,现在好得多了,因为无论你怎么说我闲话,你还得承认我弘扬的是正法,我培养的学生还不错,你还得承认我是尽我所有作供献的人。有些人就奇怪:“老师,当年你受尽排挤与打击,你怎么还去看他,关心他,跟他这么亲啊?”因为我看他的功德,当年我二十二岁进佛门,他一直在关心我,我得到了他多少好处?别以为好像我在说自己怎样好,我是老师啊,好的地方也要说,供给你们学习学习,虚伪的谦虚就是愚蠢。所以僧皆如来子,希望大家要看功德。 还讲个小故事,我去看他的时候,可能他因为病的关系,有点糊涂了。他躺在床上问我,“上海有个居士叫傅味琴,他现在情况好吗?”我说“我就是小傅啊。”一听这话他眼睛都亮了,精神马上来了,这说明什么问题?你要转变一个人,首先要去感动一个人。 痴~迷迷茫茫,堕于邪见 再讲痴,“迷迷茫茫堕于邪见”,前面贪瞋这几句话是能海上师说的,痴这几句话是我的一点感触。“迷迷茫茫”,你问他几个问题,他回答不出来,就是迷迷茫茫。比如问他:“你赚的钱一辈子都用不光,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赚钱?”可能他回答不出来。“你现在只有一个人,你买的大床可以睡四个人,这么大,有什么用啊?”他回答不出来,只好朝你笑。 有一次,我去一个学生家里,后来我就说“我上次到你家里来,护法在朝我瞪眼睛呢?”看他听不懂,我干脆就说说明白:你家里太豪华,我到这样享受的地方去,护法会喜欢我吗?你修行人跑到这儿来干什么? 痴头怪脑的人总把幸福寄托在事物永远不变上 恋爱的人都是痴头怪脑,恋爱失败了还在等待他回心转意啊。有人看到过去的女朋友,人家已经四十多岁,有孩子了,他还在痴:这一次看见你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的你风度多么好,多么有修养,多么富有诗意,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好像替她可惜,表示还在爱她。真是笑话,你能使别人永远不变吗?自己都变成老头子了,还想不变。 “于贪于瞋,不舍不离”,即堕邪见 “邪见”,就是知见不正,自己想一套,违反如来的教导,“于贪于瞋,不舍不离”,痴就在贪瞋里,贪了还想贪,不肯舍掉就叫痴。恨了还想恨,恨到最后非把他杀了不可,你杀了他你也枪毙,可是痴头怪脑的人从来不考虑后果的。 “离苦复贪,离贪复瞋”,痴于财色,不肯回头 “离苦复贪,离贪复瞋”,即使听听法,有点觉悟,总算醒过来了,刚刚离开一点苦又去贪,因为事过境迁。我很早就不给人家看病了,我到底是一个修行人,我还要留点时间修行,还有一个原因,医生总是慈悲的,不管你人好人坏,你病苦,我都给你解除。坏人生了病,躺在床上爬都爬不起来,想干坏事也干不成,你把他病看好了,你不教育他,他仍然去当小偷当强盗。 患口吃而说不出话来的人,通过心理疗法和语言训练,七八天后就能滔滔不绝地讲话。等他说话流利了,他就打电话约女朋友老地方见面,实在使我失望。 我会按摩,我这个按摩很舒服,很受人喜欢。有一次我告诉这个老年病人,要求她不吃大米饭,也不吃荤腥,她都说好。有一次我给她按摩好,刚出门,想起有样东西忘在她家了。等我再回去敲门拿东西,一看,她开始吃晚饭了,酒啊,肉啊,我才知道我为她看病是供给她喝酒吃肉的。所以什么医生最最了不起?弘扬佛法的医生最了不起,佛是大医王。 “痴于财色不肯回头。”世俗人谁肯回头?真是不见黄河心不死,观世音菩萨会掉眼泪。听同学说了个故事,观世音菩萨有一天倒过来坐,有人奇怪问:“慈航大士,为何倒坐?”观世音菩萨又叫慈航大士,因为他是倒驾慈航,观世音菩萨回答说:“苦海无边,只因众生不肯回头啊。”你们今天都在步步升高,不断前进,希望你们再也不要后退,否则太可惜了,苦海无边啊。 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定学开导 (82)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要顶礼赞叹持戒清净、能修苦行的僧众 提要: 要顶礼赞叹持戒清净、能修苦行的僧众 我们在讲“以戒生定,由定发慧”的时候,要认识到作为一个佛弟子是什么样的身份,应该怎么修,要达到什么目的?所以我们就结合经书里几句话来讲:“如来悲智等流身,戒净圣种杜多行,成就三德三慧体,三士圣众我顶礼。”这几句话是赞叹僧的功德。 不可盲目恭敬,对三宝要有正信 我们皈依三宝,首先要恭敬三宝。恭敬三宝的基础,是对三宝有信心,如果对三宝没有信心,你这个恭敬是盲目的。你有信心,还要看你是不是正信。有些人对迷信的东西也蛮有信心的,有些人听信了邪见的话,对邪知邪见也有信心,那个差别就很大。 要根据佛讲的话去实践,检验正确就应该信, 我们皈依三宝,要恭敬三宝,赞叹三宝,今天讲到这四句,就是为了使我们从了解僧宝的功德中产生信心,那样子恭敬僧宝才是正路。释迦佛最反对的就是盲从,释迦佛甚至说连佛讲的话,也不要盲目的相信。你们应该根据佛讲的话去实践,通过实践检验正确的,你就应该相信。可是现在能够听释迦佛的话,照释迦佛的话去做的人很少了。即使有,份量也不足了,所以致成了末法时期。 要恭敬赞叹能以戒定慧来培养圣种的佛弟子 佛弟子怎么修行?第二句话已经扼要地讲清楚了:戒要清净,要使我们具足圣种,还要好好地培养这颗圣种,怎么培养?就是要走戒定慧的道路。我们既然已经有了这个种子,就应该通过我们的培养,让它快快结果,这个果就是将来的证果成道。像这样的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都是善知识,都是值得我们赞叹恭敬的。 恭敬顶礼是顶礼修行人的功德 佛在世的时候,已经有过规定,我本来知道的不详细,最近常看原始佛教的材料,里边说:“恭敬顶礼是恭敬顶礼这个修行人的功德,不管他在家出家,只要他有功德。”如今对在家居士,一般是对他合掌就可以了,对有功德的出家人,居士就要顶礼。 对有修行功德的不顶礼,这是你的骄慢, 还说明白:“如果这个出家人没有功德,你不应该顶礼。”这是释迦佛规定的。所以顶礼不是顶礼某一个人,而是顶礼他修行的功德。如果他有功德,你傲慢不顶礼,那是错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大讲特讲僧宝的功德,使我们在认识僧宝功德的基础上生起恭敬心,那才叫正信。 杜多行~又名头陀行,意即精神抖擞修苦行。佛赞叹杜多行,佛说杜多行住世,正法住世。 经云:杜多功德行,如来所赞叹,能少欲知足,持戒生勇猛,不为自营谋,不系念外施,断爱灭身执,欢喜易入禅。 定学开导 (83)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能精神抖擞修苦行的才称 提要: 能修杜多行功德是释迦佛最赞叹的, 今天讲杜多行,杜多行是释迦佛最最赞叹的,也是僧宝的功德。杜多行,又名头陀行。讲起杜多行,一般人不知,讲起头陀就容易知道,过去的电影小说里经常把和尚称为头陀。记得《水浒传》里的武松也称头陀。你是不是个头陀,看你有没有在修头陀行,你一条也没有修,怎么称得上头陀? 能精神抖擞修苦行的才称杜多行, 杜多行的意思就是“精神抖擞修苦行”,如果精神面貌不好,你能修苦行吗?凡是修苦行的人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所谓朝气蓬勃,精神抖擞。你们来我身边学法培养的,我始终是这么要求:你们都应该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在我培养的学生里不准有一个人萎靡不振,连我生了这么多年的病,年纪到了七十九岁,我看你们年轻人有时候精神还不及我,要开朗乐观嘛。 修头陀行能少欲知足,为如来所赞叹 这儿的青年组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老了,没有这么多精力来过问,我要忙最最重要的、也是你们最需要的工作,那就是法。法雨山佛学苑年轻人最多,那边的青年组表现非常好,这是我看到的,那真是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只要哨子一吹,青年组的人都是飞奔那样跑出来,马上集合,哪有慢吞吞慢吞吞走出来的,萎靡不振能修头陀行吗? 经书里说,“杜多功德行”,修头陀行有功德的,这不是我老师特别强调,是佛说的,你总应该听。头陀行就是苦行,意思修苦行是有功德的。“如来所赞叹”,修头陀行的弟子如来赞叹。“能少欲知足”,修苦行的人,他的欲望很少很少的。欲望增多,你烦恼增多,恶业增加,这是三恶道的路。修行就要把自己的欲望越来越降低,所以要少欲知足。 有时伙食差一点也应满足, 这两天,我天天在你们斋堂里绕一圈,看看你们伙食好不好。觉得还可以,那我也不说话,因为我一向主张你们伙食好一点。尤其头一天是居士打斋,一般传统打斋伙食总是好一点。即使有时候伙食差一点,你要满足啦,我还不是天天吃青菜萝卜。当年在五台山清凉桥,能海上师每天吃两块红腐乳。徒弟比师父吃的好,要知足,要惭愧啦。 怕艰苦,回家图享受, 不要跟世俗人学,不要听那些世俗气很重、贪享受人的话,有人一来到这儿就说, “这儿生活太艰苦了。”你听了这些话,你会满脑子“太艰苦了,太艰苦了”。够好的了,修行人要用修行眼光来看问题,要说修行人的话。有些同学有好心,就供养一点,帮助改善伙食。还有些人扭转屁股就跑回家去享受了。连法都不要了,修行都不要了,还像佛弟子吗? 今天你们都是信佛的,所以我跟你们讲讲修行的话。这一次杭州企业家禅定营,他们一定要排在二十八日以后,因为都要看奥运会的闭幕式,要他们提前来,可能人很少的。我也不说话,因为他们都是老板。 有欲望的人尽打妄想,持戒就困难 “持戒生勇猛”,如果你能修头陀行,你就没有很高的欲望,不会再打另外的妄想,对于持戒从不讨价还价,那你戒就持得起来。有这种欲望那种欲望,尽打妄想,持戒就很困难。 定学开导 (84)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 提要: 当年我觉得皈依受戒好,就随大众皈依受戒了 有些人就不敢受戒,这么考虑,那么考虑,我只能劝导劝导。我觉得持戒很简单嘛,我当初在上海佛教青年会,碰到董居士,他跟我讲佛法,因为我总有颗跟佛有缘的善根,咱们就成了好朋友。他告诉我:“初八有皈依,咱们一起去皈依好吗?”我想皈依是好事情,我说“好,好,好。” 我年轻时候有个脾气,你们别笑我啊,你说什么我都说好,养成习惯了。小的时候就是这个脾气。我父亲死了,我是住在父亲朋友的家里唸书。他家老奶奶跟他们孩子说:“你们脾气怎么这个样子?你看他。”就说我了,“你随便说他什么,他都说好。”你就是说我是吃粪的,我也没有意见。 那天上午受了三皈依,他又跟我说,“下午还有受五戒,我跟你一起受吧。”我说:“好!好!好!”我就是这么受五戒的。 持五戒不难嘛,我又不杀生,何必怕受戒 受了五戒我觉得不难嘛。不杀生,我会杀人吗?猫、狗我也不杀的,小时候有点小毛病,这种小毛病你改一改就好了。比如说我小时候喜欢把米虫用大头针钉在木头上,长大了不这么做就是了。假如问你:“你会不会杀鸡?”“我不敢,我看见杀鸡,我就要躲开”,那你为什么怕受杀戒呢? 五戒要求并不高,何必去听某些人说得可怕 不偷盗,你想偷人家东西吗?“我从不偷的。”那你怎么怕受盗戒啊?很简单嘛,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YIN、不饮酒,这五条戒要求又不高。都是听别人说的可怕:“像我们末法众生能受戒吗?犯了戒你下地狱啊。”犯戒下地狱,这话是不错,但是我不犯戒呢?就不下地狱了,那么你不要犯戒就是了。这么简单的事搞的这么复杂,真是!所以有些话听不得,现在佛门很多人的观点都很混乱,还是听佛的话好。 修头陀行,持戒能生勇猛心, “持戒生勇猛”,你能修头陀行,你修行就不怕难,不怕烦,能生起勇猛心。平时你们即使不修头陀行,也要少欲知足,要知足一点,知足者常乐。 “不为自营谋”,你肯修头陀行,你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你就不会再为自己去营谋,也不会去想我怎么去赚点钱,多买件衣服、多搞几张存款的卡。 物质生活的包包太重, 你们不要以为我说笑话,咱们在湖北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两个比丘尼,两大包行李,出家人有这么多行李,也是件怪事。后来才知道她们行李包里全是巧克力、高级糖果。身边的储蓄卡、什么卡好几张。像这种人还得要听听杜多行的功德,包包这么重,修行修得起来吗?这种物质生活的包包,实在不必要。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 “不系念外施”,你生活要求这么低,还会去想:“希望他供养我一点。”讲到供养,也插几句,供养要自发,讲经说法时,或者在同参道友里,可以讲讲供养的功德。如果他的觉悟没有到这个程度,不要勉强人家来供养。 进佛门从事佛教弘法事业,要尽我所有作供献 我小时候从不向人要东西,年轻时候也从不向人借钱,苦只苦我自己,动什么脑筋啊!进了佛门从事佛教弘法教育事业,我们的风格就是:尽我所有作供献。我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供献,供献不出来,这是我自己没力量。有困难咱们自己解决。 你肯修头陀行,你还会系念什么外施吗?修行人不要总在脑子里打算盘:明天到王居士家,后天到李居士家,看看他们能不能供养。我们是能海上师家风,在我在的地方都不设功德箱,至少佛菩萨面前不准放功德箱,因为当年释迦佛面前并没有功德箱。 崇教寺大殿门口放了一只,这可不是我的意思,因为当地的村里跟我们打招呼:功德箱不能拿掉,拿掉了村民要有意见。那么就放一放,所以要跟你们解说一下。 定学开导 (85)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能修头陀行放下一切,心生 提要: 不愿帮助人,又说风凉话,这是对人的假同情 说起借钱,还有个小故事。文革时,我们家全家五口人生活非常艰苦,晚饭吃粥,菜是买五分钱的一块红腐乳,切成五份,每个人一小块。 有个居士知道了,对我大有意见,跟我说:“你这么刻苦,太过分啦,你不对啊!”我笑嘻嘻说,“是的是的,是我不对,因为我没有经济能力。”就跟他开玩笑说,“请你借我十块钱好吗?”“啊,怎么向我借钱啦?”不体谅人家的苦衷,空口说风凉话,还是个佛门的居士! 爱会带给你痛苦,为不受迷惑故,应断爱 “断爱灭身执”,一切爱欲全部要断,你光断男女的爱是不够的,这是个核心,外围的爱你也要断,无论你爱什么,都是不恰当。比如现在人爱化妆,爱弄头发,还怪了,有些信佛的人,还是老同学,老了竟然也烫起黄头发来了。 应该明白爱会带给你快乐,可是这种快乐也会带给你痛苦,没有一个爱到最后不是痛苦的。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被眼前这种快乐迷掉了,那叫鼠目寸光。修行人眼光要看得远,要看全过程,要看最后怎么样。 供众功德大,没有修头陀行, “灭身执”,你能修头陀行,就再也不会考虑要吃什么高级的,要穿什么好衣服。老是考虑吃的穿的,过分享受,人还有抵抗力吗?你爱身体爱得太过份了呀!所以你们以后吃的穿的不要供养我,要供就供养大众,因为供养大众的功德最大。 如果你一定要供养我也可以,我们有一百五十个大众,你就供养一百五十份,你供养了我,我就转供大众。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不要一会儿又寄来一大包衣服,仓库里堆不下啦。有的供养我衣服,还一定要我穿给他看,不穿他就不高兴,别的人也有这样要求,如果我都满你们的愿,我不是变成北极熊了吗?(众笑)叫我怎么走路啊? 你们供养我,我非常苦的啦,这个烦啊,这些东西我又不吃的,我吃青菜萝卜就行了,那么还要动脑筋,这些东西转送给谁,脑筋还要动得细致。实在分不光,小住同学要走了,送给他带回去。我即使没有修什么头陀行,我也不希望在心里牵挂什么,修行人不系念外施,这个要求已经是很低的了。 爱吃爱穿爱享受,会增加身执,体质也就差了 过份爱护自己的身体会增加身执,好吃好穿好享受,说是爱护身体,怎么现在的人体质越来越差了?太过份呀!你们城里人这么讲究那么讲究,你能比得上山里人吗?咱们在开化,山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看来看去都是老头子,八九十岁了还在种田搬东西,他们吃什么呀?所以爱就是害。 能修头陀行放下一切,心生欢喜易入禅, “欢喜易入禅”,修了头陀行容易放下一切,心里欢欢喜喜无所求,你就容易进入禅定。假如你们说:“我禅定修了这么久,好像还没有进入禅定的境界嘛?”你自己检查检查,你欲望放下了吗?你欲望太重了呀! 定学开导 (86)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六年苦行使释迦太子断除了爱欲与身执 提要: 常有人说:释迦太子当年六年苦行是错误的。实际上佛是反对外道的苦行,当年释迦太子不经过六年苦行,无法断除爱欲与身执。通过六年苦行才获得甚深的静虑。如今众生贪执五欲,日益越盛,佛门弟子为何随波逐流,难挡五欲之风,乃至甘堕五欲泥坑不能自拔,皆因对苦行所知浅薄,有所误解。若不赞叹苦行,烦恼难断,生死难脱。佛门五欲泛滥,即使寺院富丽堂皇,也就成了一座庄严的墓碑。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不修亦无过。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 外道以愚痴的极端苦行来消除业障, “常有人说:释迦太子当年六年苦行是错的,实际上佛是反对外道的苦行”,外道苦行是吃大便,吃小便,不穿衣服,睡在有刺的树枝上,还有一只脚站着,一只脚提起,叫金鸡独立。把自己搞得苦里苦,他们的观点——人的业障太重,一定要通过苦来消除自己的业障,将来可以升天。佛是反对这种苦行呀。 六年苦行使释迦太子断除了爱欲与身执 “当年释迦太子不经过六年苦行,无法断除爱欲与身执”,爱欲和身执是不容易断的,通过六年苦行至少他把贪欲断掉了,什么也不贪了,所以修行要修苦行。释迦太子通过六年苦行才获得甚深的静虑,经书上有句话,“六年难行彼岸竟,获胜静虑我顶礼”,静虑就是禅定。 苦行是修行,后世众生体质差, 再跟大家补充一句,释迦佛并没有要求后世众生,也学他当年每天吃一麻一麦。这个一麻一麦解说还不同,我想不会是一粒芝麻,一粒小麦吧,可能就是抓一把吧?释迦佛可没有这么要求我们,十二头陀行里面也没有说:只准吃一麻一麦,还是叫我们吃饭,可见十二头陀行并不很苦。 现在末法时期,时代不同了,人的体质都很差,你不要狂妄自大:“我发勇猛心,死了也不管,我也一麻一麦。”你受得了吗?释迦佛当年骨瘦如柴昏倒了,他照样能醒过来爬起来,我看你饿得昏倒就爬不起来啦。苦行是叫你修行,不是叫你去送死啊。 如今众生贪执五欲,日益越盛, “如今众生贪执五欲,日益越盛”,如今众生贪五欲越来越厉害了。佛门里也受社会上影响,经常吃圆桌面。大殿上梁、佛像开光,或者佛菩萨生日,就好好的诵经念佛吧,却喜欢搞吃的,还发请帖。圆桌面摆满了,还要上菜,只好盘子摞盘子,叫二层楼。到最后实在吃不光,全倒掉。我心里边感叹的很,真是“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佛门应该这么庆祝吗? 最后吃完了,每人付五十元,那是开饭馆啊!这种些事情我也只能说法的时候讲给你们听听,使大家明白佛是赞叹修苦行的。 佛弟子随波逐流, “佛门弟子为何随波逐流?”这个流到底是清流还是污流,要看看清,人应该到清水里去游泳,你到粪坑里去游泳干什么?“难挡五欲之风”,五欲之风早就吹进了佛门,已经挡不住了!以佛教给我们的修行标准去看,现在佛门里充满了五欲享受。 “乃至甘堕五欲泥坑不能自拔”,即使你叫他来听听法,或者劝导劝导也没有用,他不听你的,或者表面上听听,对你认可赞叹:“你说的对,应该这样。”听过了他仍然照自己一套。 定学开导 (87)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不要对苦行有所误解,若不 提要: 不要对苦行有所误解,若不赞叹苦行, “皆因对苦行所知浅薄,有所误解”,如今佛门有谁在劝导大家修苦行?却听到讲苦行是错的,岂不是在鼓励大家不要苦行?所以会享受泛滥,是因为对苦行所知非常浅薄。佛赞叹苦行,是批评外道的苦行错了,佛门的苦行哪会错呢? “若不赞叹苦行,烦恼难断,生死难脱”,今天的修行人为什么烦恼难断?他们的心态太多,贪欲太多,烦恼太多,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欲放不下,所以不肯修苦行,那要解脱生死当然是很难的。 佛门五欲泛滥,即使寺院富丽堂皇, 假如“佛门五欲泛滥,即使寺院富丽堂皇,也就成了一块庄严的墓碑”,这是多识教授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里说的:“富丽堂皇的寺庙,里边不修行也不讲法,这不是变成一块庄严的墓碑了吗?”意思就是说外表漂亮,可里面的人死掉了,你再庄严能起什么作用啊?墓碑做得再好,能使坟墓里的死人活起来吗?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无过,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无过”,十二头陀行修了就有功德,释迦佛是希望弟子们能修头陀行,头陀行住世,正法住世。但是你自己衡量,如果条件不够,没有修起来,你也没有过错。居士当然也是如此,能修最好。“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真的想修行成就的话,你能够修一条两条也好,这个要求是很宽很宽了。 十二杜多行: 因为今天是这一期的最后一天,十二头陀行不详细讲了,稍微提一下就可以了。第一条:粪扫衣(即百衲衣),粪扫衣就是百衲衣,破了要打补丁。你们是不是也打打补丁。 说“老师你衣服也没有打补丁。”要不要脱给你看啊?(众笑)你去问问给我洗衣服补衣服的人,他们不敢把我的衣服丢掉,因为怕我骂,都是补了再补的。我补衣服比你们谁都补得好。我从前在上海,一个人晒晒太阳补补衣服,自得其乐,这叫老僧补衲,别有风味。 外相庄严为度众生,内打补丁为修行 外面要穿得庄严,庄严是给众生看的,打补丁是自己修行。能海上师的衣服也打补丁的。补丁要补得庄严,端正一点,颜色要差不多。过去有的出家人打补丁,一块正一块斜,一块黑,一块白的,还有一块红的,比外道的百衲衣还差,这种衣服现在叫花子也很难看得到了。 说起外道打补丁,说个小故事,小时候我在家乡昆山县巴城镇。我六岁死了父亲,我母亲要养活四个孩子可不简单啦,所以母爱的伟大,大家千万不能忘记。 有一天我家门口走过一个人,长袍子洗得很干净,全是补丁,补得非常端正。我一看就被他吸住了,就跟着他走,一直跟着过了桥,到河的南面,当地人称“河南”。他在一棵树下停下来,包里拿出一点冷饭,向人家要点开水泡了就吃。我想他没菜呀,我赶快跑回家去,因为我深受感动,跑回家抓了几根萝卜干,赶紧跑过去想给他。现在想起来其实这个人不像和尚,是修外道的。等我跑过去,他已经走了,这个印象到我现在还没有忘记。 定学开导 (8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提要: 出家人三衣一钵,寒冷地带 第二条:但三衣,这是对出家人说的,出家人只有三件衣服。当然喽,气候条件不同,这儿天气冷,里边多加点衣服也可以。当年佛在人间时,出家人都不穿长衣的,下面是裙子。佛教传到中国来,开始穿大褂,大褂是长袍,这可以开许,因为中国气候冷。虽能开许但也要能见长衣的过失,所以你受“但三衣”这一条头陀行,你只能接受三衣,不能接受四衣。 乞食可除懈怠骄慢,在家居士吃太好, 第三:乞食,乞食的好处就是你给我什么我就吃什么,不再希望有好吃的东西。可以除掉懈怠骄慢,因为你向别人乞食,别人给什么都可以,那就不会起傲慢心。修行上也没有懈怠,你吃好的,那是浪费时间啊。有些居士家里吃一顿饭,也得花一两个小时,吃饭要花这么多时间干啥呢?真是不像修行人。听说北方有个寺院,里边的修行人都是托钵乞食的。 托钵是托吃的东西,可不是向跟人家要钞票,要金银宝贝。我看到有个报导,有一个地方举行托钵的仪式,比丘们排着队托着钵,旁边居士朝钵里竟然丢钞票、金戒指,这叫托财。 请吃圆桌面,实在是件苦事情 现在新花样很多,十多年前,有个寺院当家要我去办僧伽培训班。我头一次去,因为我是老师,所以请我吃饭,可真把我搞苦了。圆桌面大家坐满,一定要“请请”才能吃。菜碟子排好了,等我好不容易搛到我喜欢吃的东西,再想吃,吃不到了,因为圆桌面上的转盘转过去了,要它再转回来,那还得等啊。(众笑) 碗这么小,碟子也是这么小,结果他们都吃完了,我还没有吃饱,我从前吃饭要两大碗,能吃饱吗?旁边的人跟我打招呼:“老师,你慢慢吃,我陪你。”我好意思让他陪吗,再也不敢去添饭了,算了算了,花了这么多时间,肚子还没有吃饱。(众笑)希望你们对这种生活不要再爱好啦,满足了虚荣心,可是苦受得多了。 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也不留余食 一坐食,“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你一坐下去就吃,吃完了站起来,吃的时候要不多不减少。 “善量食”,吃东西要按照自己的份量,你们过堂的时候,你能吃多少就添多少,你添得太多了也麻烦。你自己有数,不能说话,用筷子点一点,给你添饭的就明白了。不要想:我多添一点。多添一点还要你吃光的啊,吃不下也得吃下去,斋堂里是不准浪费的。 第六:不余食。吃完了以后再不吃了。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第七:阿兰若,“都市多喧杂”,在城市里住的人毛病很多,喧闹得很,汽车声、喇叭声、人声、吵架声多啊,所以寺院或者佛学院,放在大城市里是不恰当的,这个心能够寂静吗?有空就想到马路上逛一逛,耳朵里听到都是嘈杂的声音。当然也有历史的根源,原来这个寺庙周围都是农村,后来城市发展了,慢慢商店住房把寺庙包围了。 所以说崇教寺最好,离开城市远,在山上,欢迎你们到这儿来常住啊。谁来常住,我所有的道场你就是主人。你们别看我,东抓一个道场,西抓一个道场,我几岁啦?难道我能够活到两百五十岁啊,为你们抓的啊,你们是主人啊。 “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修行人要到一个极其安静的地方修行,安静的修行场所称为阿兰若。你心里一寂静,就与禅相应,你禅心就生起来了。 定学开导 (8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提要: 树下坐,能不修治积蓄,露地坐能除懈怠睡眠 第八条是“树下坐”,比丘在树下住,这是指大树,能遮风雨,能遮太阳,有什么好处呢? “不修治积蓄”,比丘不要去忙:我要准备些什么,我要储蓄什么。 第九是“露地坐”,露天修禅定是最舒服的,山顶上这块平地,草很好,你们有几次到那里去修禅定,修得大家都不想下来。天气好,没有下雨,阳光也不太大,我就不坐茅棚了,我也是喜欢在露天坐的,那个滋味可不同,“天地为大庐”啊,胸怀多么豪放。你们大城市哪怕两百四十个平方,算什么大呀?昨天居士家有孩子到我的房间来看看,说:“你住的房间很大啊,我家里的房间比你还要大呢!”再大也比不上天地为大庐。 你能够在露天坐,还能“除懈怠睡眠”,你就不容易打瞌睡,也不容易懈怠。 冢间坐要有条件与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 第十条“冢间坐”,这一条,你们做不到千万不要勉强,冢间坐要有冢间坐的条件和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冢间坐就是坐到坟墓堆里。古时候的坟墓堆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现在坟墓堆是水泥、泥土堆砌的,古时候坟墓都是死人骨头。你可别东看西看,心想“有没有鬼啊”。等会一只鸟,“叽──”,(众笑)你就吓坏了,等跑回家也得心脏病了,所以要科学一点,实际一点,千万不要莽撞。 冢间坐可离贪欲与骄慢 冢间坐有极大的功德,你可以经常观死,观不净,观尸体臭烂。要知道这臭烂的尸体,活着的时候就是美人啊,美人现出原状就是这么样。 冢间坐还可离开骄慢,你再怎么算自己的财,再怎么表现自己的能耐,最后都没有了。一天到晚想:我死的时候也是这个样,成了一堆白骨。你经常这么看看想想,你就容易修行了。 “随处坐”,到处可修行; 第十一条“随处坐”,到处都可以住,不要羡慕人家条件好,你修头陀行了,到处都可以坐,一坐下去你就能修行。 第十二条:但坐不卧,到了晚上只坐而不躺下去睡,俗话叫“不倒单”,有什么功德呢?你不会躺下去睡得昏昏沉沉,也不知道啥时间,也不知道该起来了。你在晚上能够坐着修禅定,周围一片寂静,你就能够修得起定慧。 老年有病的人要保持好睡眠 这一条也跟大家打个招呼,千万不要勉强,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要保证睡眠,健康还是重要的。我是主张长寿,佛也主张长寿,所以叫我们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还有病人也不要勉强,病人多睡是促进病好的一个条件。即使你是年轻人,你真想学这一条,也不要勉强,不要学得奇形怪状的。 坐着睡着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有的人坐没多久就头低下来了,昏沉、瞌虫来了,“呼──”一醒过来,再重来,慢慢又醒不过来了,口水流得这样长。所以我劝大家如果实在不行,你就躺下去睡吧,你坐着睡也是睡啊。躺下去睡跟坐着睡,还是躺下去睡好,坐着睡要影响身体,对内脏有妨碍。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 今天跟大家讲了,希望大家了解后要赞叹苦行,不要看不起修苦行的人,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要讲实际,要讲科学,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十二杜多行,你能修一条两条也好。我看呢,至少衣服打打补丁,吃饭时不挑剔总可以做到;等吃完了饭再起来,这些你们斋堂里也可以做到嘛;还有,你晚上睡不着,就干脆坐起来修修禅定,不一定坐到天亮,你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好,不能算不倒单,总是你有修禅定的功德。 修杜多行,不要勉强,做到有功德,做不到谁也不能批评你,因为要求比较高了点,能做到一两条亦好。今天讲到这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同学间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佛弟子不应以瞋报瞋,以打还打
·小时教育不当,长大进佛门不能合众,倔强、顽嚣,一赌气就退心
·出家人称福田僧,接受供养而不修行弘法,那就背了因果
·有些出家人自鸣清高,不收供养,亦不收徒弟,这是没有悲心,促使佛法
弘扬不出去,传灯传不下去
·离家修行,弘扬正法,很令人感动,如果不能成才,就会有失众望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同学间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我今既出家,身被法王服
若以瞋报瞋,打杀还打杀
同世间粗汉,何能称福田
僧皆如来子,摄以六和敬
“一念瞋恚意,百万障门启”,
佛弟子不应以瞋报瞋,以打还打
倔强、顽嚣,一赌气就退心
那就背了因果
这是没有悲心,促使佛法弘扬不出去,传灯传不下去
很令人感动,如果不能成才,就会有失众望
·别人对我有功德,要念念不忘,任何诽谤不要计较,要转变一个人,首先
要去感动一个人
·迷于金钱很难醒得过来,享受的环境修行人最好远离
·痴头怪脑的人总把幸福寄托在事物永远不变上
·“于贪于瞋,不舍不离”,即堕邪见
·“离苦复贪,离贪复瞋”,痴于财色,不肯回头
要转变一个人,首先要去感动一个人
于贪于瞋,不舍不离
离苦复贪,离贪复瞋
痴于财色,不肯回头
迷于金钱很难醒得过来,
享受的环境修行人最好远离
·要顶礼赞叹持戒清净、能修苦行的僧众
·不可盲目恭敬,对三宝要有正信
·要根据佛讲的话去实践,检验正确就应该信,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
所以致成了末法时期
·要恭敬赞叹能以戒定慧来培养圣种的佛弟子
·恭敬顶礼是顶礼修行人的功德
·对有修行功德的不顶礼,这是你的骄慢,对没修行功徳的人顶礼,
佛也不赞成,要在认识僧宝功德的基础上起恭敬心,才叫正信
现在很少有人这样做了,所以致成了末法时期
对没修行功徳的人顶礼,佛也不赞成,要在
认识僧宝功德的基础上起恭敬心,才叫正信
杜多行,修行人应该朝气蓬勃
·能修杜多行功德是释迦佛最赞叹的,没有杜多功德就不能称“头陀”
·能精神抖擞修苦行的才称杜多行,修行人应该朝气蓬勃
·修头陀行能少欲知足,为如来所赞叹
·有时伙食差一点也应满足,徒弟比师父吃得好,要惭愧
·怕艰苦,回家图享受,学法修行都不要,还像佛弟子吗
·有欲望的人尽打妄想,持戒就困难
没有杜多功德就不能称“头陀”
修行人应该朝气蓬勃
徒弟比师父吃得好,要惭愧
学法修行都不要,还像佛弟子吗
进佛门从事佛教弘法事业,要尽我所有作供献
·当年我觉得皈依受戒好,就随大众皈依受戒了
·持五戒不难嘛,我又不杀生,何必怕受戒
·五戒要求并不高,何必去听某些人说得可怕
·修头陀行,持戒能生勇猛心,也不再会生活享受图营谋
·物质生活的包包太重,对修行人来说,实在没必要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居士供养要出于自发,不要追求
·进佛门从事佛教弘法事业,要尽我所有作供献
也不再会生活享受图营谋
对修行人来说,实在没必要
居士供养要出于自发,不要追求
欢喜易入禅,欲望太重就难入定
·不愿帮助人,又说风凉话,这是对人的假同情
·爱会带给你痛苦,为不受迷惑故,应断爱
·供众功德大,没有修头陀行,心里也不要牵挂着别人的供养
·爱吃爱穿爱享受,会增加身执,体质也就差了
·能修头陀行放下一切,心生欢喜易入禅,欲望太重就难入定
心里也不要牵挂着别人的供养
欲望太重就难入定
·外道以愚痴的极端苦行来消除业障,释迦佛反对的是外道苦行
·六年苦行使释迦太子断除了爱欲与身执
·苦行是修行,后世众生体质差,不能把身体搞坏了
·如今众生贪执五欲,日益越盛,佛门也搞圆桌面,既铺张又收钱
·佛弟子随波逐流,就难挡五欲之风,乃至不能自拔
释迦佛反对的是外道苦行
不能把身体搞坏了
佛门也搞圆桌面,既铺张又收钱
就难挡五欲之风,乃至不能自拔
赞叹苦行,烦恼难断,生死难脱
·不要对苦行有所误解,若不赞叹苦行,烦恼难断,生死难脱
·佛门五欲泛滥,即使寺院富丽堂皇,也成了一块庄严的墓碑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无过,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
·修行人衣服要打补丁,修杜多行穿的是百衲衣
·外相庄严为度众生,内打补丁为修行
烦恼难断,生死难脱
也成了一块庄严的墓碑
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
一、粪扫衣(即百衲衣)
二、但三衣(见长衣过失,不得受四衣)
三、乞食(不希好供膳,除懈怠骄慢)
四、一坐食(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少)
五、善量食(节量食有度)
六、不余食(食后不余食)
七、阿兰若(都市多喧杂,纷扰意难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八、树下坐(比丘树下坐,不修治积蓄)
九、露地坐(天地为大庐,除懈怠睡眠)
十、冢间坐(念死观不净,离慢计财能)
十一、随处坐(随处皆堪坐,不乐人所贪)
十二、但坐不卧(昏卧不知起,寂静堪定慧)
修行人衣服要打补丁,修杜多行穿的是百衲衣
·出家人三衣一钵,寒冷地带虽可开许穿长袍,但也要见长衣过失
·乞食可除懈怠骄慢,在家居士吃太好,
·浪费时间,也不像修行人
·请吃圆桌面,实在是件苦事情
·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也不留余食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虽可开许穿长袍,但也要见长衣过失
浪费时间,也不像修行人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
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树下坐,能不修治积蓄,露地坐能除懈怠睡眠
·冢间坐要有条件与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
·冢间坐可离贪欲与骄慢
·“随处坐”,到处可修行;“但坐不卧”为了精进修禅定
·老年有病的人要保持好睡眠
·坐着睡着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但坐不卧”为了精进修禅定
修苦行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