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17.佛法与企业


 2025/1/21    下载DOC文档    

佛法与企业
 
大家好!这次要讲的题目是〈佛法与企业〉,或者说,「如何用佛法改变企业的体质」,我很高兴也非常惶恐的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我对企业并不了解,虽然也曾看过几本有关企业的书,但是我想,在这几本书里,即使再怎么拼凑,也一定没有各位所知道的精彩。但我有一种观念:如果我们在这一行听多了、看多了,则这一行所说的,对我们反而有点麻木不仁──边际效用降低。若相反地,听到一个完全不懂企业的人来讲企业,则可能给我们的冲击反而会比较大。所以今天,我就抱着这样的想法来谈企业,各位也许只听进一、二句,但对你或将有甚大的影响;也许听完了只觉得:「啊!你原就是外行嘛!外行人就是像你这个样子!」那也没有关系!因此,我轻松地讲,各位放任地听!
 
企图造什么业
 
现首先以佛法来看企业,就学佛的人来看,「企业」这两个字是相当敏感的字眼,「企」就是企图,有点居心不轨之意;而「业」则更严重,佛法常说「造业」,不知道各位是否听过这样的名词,人之所以会有烦恼,会在生死中轮回,就因为在过去当造了很多的业,于是因业所以有烦恼、有生死。而「企业」加起来,就是「随着企图去造业」。如果造的是生死业、是烦恼业,那「企业」果真是个可怕的字眼。虽一般人造的无非是烦恼业,甚至是损人不利己的业,而我们今天企图透过佛法的观念,来改变业的体质,虽仍是业,但应造的是幅业、是慧业。这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讲〈佛法与企业〉,因为在一般人看来,企业就是非常世俗的经营,可是世俗里面有佛法,佛法也不离世间法。因此,今天讲的就是希望从佛法来提升企业品质,尤其是有关企业伦理方面。
 
统合互惠
 
首先要讲的是「统合与互惠」,一般人都会说,企业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利润、要赚钱,那我们要问:「钱从那里赚?」我过去有一种观念,一直打不开──赚钱当然是从别人身上赚。但如果赚钱一定要从别人身上赚的话,那就会形成俗话所讲的「无商不奸」。后来我慢慢改变了观念,赚钱不必从别人身上赚,而是从「统合」里去赚,在很多因缘里去统合,统合好的话,就能够创造利润。
 
生产加工
 
这有个故事可做代表:有一个鲁国人,他很有钱,人家问道:「你为什么有钱呢?」他答曰:「因为我会偷!」那问的人听完之后,马上转身跑回去,然后就跟着去你偷,或闯空门,或挖墙角。当然最后被抓住了,判刑坐牢,古代有一种刑就是把脚筋抽掉。最后当他一跛一跛的回到故乡时,马上就去找那个有钱人算帐:「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好结果!你说要有钱,就要去偷,所以我真的去偷,却变成这个样子!」那有钱人说:「我不是叫你这样偷法,我是要你去偷天时、地利,春天到了,应该是播种的日子,你该好好去选择土地播好种子,如此到了秋天就能够收获,就能够赚钱,偷不是去偷别人的钱。」我相信这故事,大部份人都听过了。若从统合天时、地利,统合很多因素里去赚钱,那是要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得最好。
 
同样木材,如只是丢在那里,我们便不知道怎么应用。但因有些工人,有办法把它加工成桌子、椅子,加工之后,我们就有办法用。石头也是一样,石头多丢在河边,即使我们搬回去也不知怎么用,但有的人把它加工成茶壶、桌子,效用便提高了。所以统合,是把原料加上技术,再加上我们的设计,这样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利润来。
 
贸易行为
 
第二种统合,就是所谓的贸易行为。像台湾出产香蕉,香蕉吃多了,就慢慢觉得没有胃口。而日本产苹果,苹果吃多了也没有胃口。但如果把台湾的香蕉送到日本,把日本的苹果送到台湾来,那两地的人,就能得到更大的满足。做这行生意的人当然能够赚钱,但受惠的人绝对不只是做生意的人,因为台湾人本来吃不到苹果的,日本人本来吃不到香蕉的,然因为贸易的关系,所以使「参与者」都能得到更大的满足。同样在金融业,有些人现在有钱而不知道怎么用,也有的人要投资而没有钱,于是银行就居于中间地位,使得有钱的人,能够因存款而生利息,没有钱的人,能够贷款去投资。同样仲介业也是如此,有的人要卖房子,有的人要买房子,但是他们都不知道对方在那里?而仲介业就是做这种统合工作,把相关的人结合在一起,因此,能创造更大的满足。
 
从经济学的眼光,所谓利润是从创造更大的满足而得到的。这利润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是「创造新产品」,像刚刚所讲的农地生产,或木材、石材加工。第二是「重新分配」,譬如说香蕉与苹果在重新分配的市场中,使得所有参加者都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利润的定义
 
因此,我要说,所谓的利润,不见得只是指金钱。今天很多企业家在评估自己的企业形象,经常只用一种数字,譬如说现在只生产一千部,希望明年变成两千部,或者说今年的净利是一百万,希望明年增为两百万。如把经营的目标,只狭义地定在一个数字上,就见不到利润的真相。事实上,如就统合产生利润,这利润是多方面的。譬如说,医生能够帮助病患恢复健康,病患当然要付出合理的代价,但他也因此得到健康。从事教育行为,使本来少知识变为有知识、本来没信心变成有信心,这都是利润哩!太重视数字而要把一切的生产、一切的利润,都化成数字,就我看来是相当偏颇的,因为有些利润是无形的,不能用任何数字就能完全说明的。
 
如就生产行为其需统合的要素,大概有几大类:第一是原料,包括土地、矿物、植物、动物等;第二是生产设备;第三是资金,包括技术、财力、人才;第四是市场、顾客。我想这些各位一定比我清楚,这是第一,统合的一部份。
 
互惠的前提
 
第二部份讲互惠,互惠是所有参加统合的要素都能得到利益,而不只是统合者得到利益而已。就像刚才所谓的仲介业,仲介的人当然能得到一部份佣金,然也必须卖的人、跟买的人都得到利润,才能称为「互惠」。如士、农、工、商等皆能从统合互惠的关系里,去建立企业伦理,则绝不会变成「无商不奸」的错误。因此,下面我要讲几点互惠关系:
 
第一「环境保护」,今天山坡地滥开发,造成土壤的流失。也有很多地方因开采金矿、银矿,甚至煤矿,于是那矿场就变成垃圾场。因很多人滥垦植物,所以植物慢慢地绝种。这是因我们只想从土地里去榨取财物,而没想到我怎么来改善这土地,因此,不惜在生产过程中,制造很多噪音、污染,甚至垃圾。因为企业最初的重点,只在于使自己能够赚钱,这是单方面的利益。而积几十年之后,我们才慢慢意识到有环保的问题。
 
透支与告贷
 
现代人认为自己已非常的文明,但事实上,我们比所谓的原始民族,如澳洲土著、或夏威夷土著,对环境的保护,既没他们用心,也没他们专精。他们对于土地等资源,都相当用心地去保护,而不愿意透支。今天以科技造成经济的繁荣与环境的破坏,这充其量只是透支的行为,今天被破坏的环境,将来要花多少财力、物力、人力,才可能恢复。而现代还很多人未意识到所谓「战胜自然」,其实只是透支的行为。
 
如果向别人借东西,站在互惠的观点,必希望在还他的时候,这东西能比原来的还干净。相反地如借你汽车,结果汽车被撞个大洞回来,那以后有谁愿再借给你呢?同样,大地是一切生产的来源,如果我们在使用大地、使用环境时,是用破坏、或透支的手段,则将来大地与环境,必将反动而危害我们的生存。这是第一点环境保护,我想环保的问题,别人已说得非常地多,所以我就点到为止。
 
利润与风险
 
第二是「资金」的问题,在企业界似乎有一个定律,就是利润愈高者,风险也一定愈大。有否一种行业利润很高风险又小?有!但这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利润既很高风险又小,必很多人马上加入竞争的行列;因此,过一段时间后,这利润便得被瓜分掉,所以利润就变小了。也有利润小、风险小的,但很多人都对它兴趣缺缺。因此一般来讲,利润愈高必风险愈大。然很多投资者往往只见到利润,而见不到风险;或者虽认为有风险,但还存着侥幸的心理,想大概不会轮到我吧!所以利润愈高,往往会让我们丧失判断而盲目投资,甚至借贷投资。于是便有被套牢或亏本的可能性。
 
我看过日本SONY总裁──盛田昭夫的自传上说到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SONY开发出一种有关音响的新产品,美国有一家连锁店认定这种新产品非常有潜力,所以要跟SONY签订合约,希望一口气买他十万台。因此,他们要求评估一万台、三万台、五万台、八万台、十万台的单价各是多少?结果SONY把价钱开出来时,竟是一万台、两万台单价最便宜,五、六万,七、八万台以上,单价反而增加。这好象不太合理,因为照一般想法,生产量愈多,单价应该降低才对。因此,美国连锁店就问道:「为什么会这个样子?」SONY的回答是:「今天以我们既有的设备来生产一万台、两万台是刚刚好,所以我们不用再增加设备;但如果你要我生产五万台、六万台,甚至十万台,我一定得增加很多设备。然这笔成交后,以后是否还有这种大笔生意?我不知道!所以这些增加设备的费用,就要从十万台的单价里去抵销!」不错,十万台确是一笔大生意,但投资之后,将来这固定成本有没有办法回收,就不知道了,如盲目投资,最后这资本就可能被套牢。
 
股票的教训
 
我相信大家都记得台湾股票的事件,当狂飙涨到一万点的时候,任何一个头脑还清楚的人都知道,这已是很危险的事。因为下面是空的,随时都会垮下来;但很多人还是宁可先抓了再说,反正我不会是最后那个倒霉鬼,所以最后都被套牢了。过去我在国姓乡,住山打坐时,有个信徒上去问我:「他现在有一笔钱,该做房地产好?还是做股票好?」我想了一想,最后说:「如果你要经营股票,我有几点奉告:
 
一、不准告贷投资:不要看到股票现在狂飙,就赶快到银行贷款个五百万、六百万拿去投资,因为这个风险太大。
 
二、以不妨碍目前生活营运的资金去投资:也不能把公司四百万的经常费用,抽两百万来投资,想再过一个月就可能变成六百万,这是谁都没有把握的!
 
三、要有负担风险或接受失败的心理打算:故只能把多余的钱拿去投资,而不能把现在马上要用的钱,甚至借款来投资。以我个人的看法,不能存任何侥幸的心理。
 
四、最后股票如有盈余,应该回馈社会。
 
盈利与亏损
 
我们经常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舍弃目前的安定,看到一个远景就急切地想去得到它,但将来一定能得到吗?不一定!即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就是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所以不要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把目前的安定作抵押品,更不要作孤注一掷的投资。很多人生意失败,不是因为生意做不好,而是因为生意做得太好了,他想得很美:这笔进来,那笔出去,一个接一个,十万的资本做百万的生意,结果有一天没接好,他就跳票了!所以站在互惠的原则,我们也希望在生产过程中,资本能慢慢累积,宁可降低利润而不要亏本,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去冒风险。
 
劳资纠纷
 
第三「工作伙伴」的问题,自古以来劳资纠纷好象到处听得到,前几年台湾到处罢工。其实劳资纠纷最基本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因为老板希望员工工作做得更多,而薪水拿得更少;然在员工的立场,就希望事情愈做愈少,薪水愈高愈好。如果两方面永远站在自私自利的观点上,则不可能解决劳资纠纷。必从刚才所讲「统合互惠」的观点,才能真正解决劳资纠纷。
 
老板是需要员工的,没有员工,这个公司就没办法营运;员工也是需要老板的,因为有这样的工厂、有这样的老板,他才有工作、才能生存。如果两方面都清楚,彼此是相依相存的话,这才好协调。即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就当彼此照顾才是。然以下所讲的,主要是针对一个企业经营者,该如何来照顾员工:
 
分红入股
 
「财利的共享」,过去我们认为:反正我是老板,我出钱投资,而他们是领薪水的,十二个月到了,领多少算多少,赚的都是老板的。而现在很多公司都已实行分红的制度,如果公司营运好、利润多,则要把这些利润分享给所有参与的员工。既如此,员工当然会有更大的意愿,来为公司做事。甚至有些公司,不只是分红而且入股,就是员工也能成为公司的股东。如果成为股东,那不只是分红,且还要分灾、分难!于是过去因自私自利而劳资相对,当变成分红、入股时,劳方跟资方就慢慢站在同一条线上了,这本质上是从统合与互惠的关联里去运作的。
 
以厂为家
 
「生活的照顾」,我们常说「要以厂为家」,希望员工以厂为家,但我反过来要说,如果今天一个经营者,不是以父母照顾儿女的态度来照顾员工,怎能期待他们以厂为家呢?日本企业经营的态度跟美国有截然的不同,日本如果公司经营不好,他们所采取的对策是降薪,而美国可能就是裁员。为什么会形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呢?因为日本的经营理念,是把员工当作自己人,宁可大家受苦,而不要把其中一部份的人赶出去。如果今天只是我们这一家公司营运不好,那些人出去了,或许还找得到工作,但如果是整个环境的大萧条,那些人被裁掉后,该怎么办呢?所以站在照顾员工的立场上,日本宁可降低薪水,而维持员工继续在厂里工作,因为他们能把员工当子女看待,所以员工才可能把厂当作他的家。因此,在公司里如有任何困难危机,他们也愿花更多的时间,甚至愿牺牲个人的权利,而一齐为厂、为公司去努力振作。
 
照顾员工的生活,包括婚丧、喜庆之类。在美国,老板大概不会管员工婚丧、喜庆的事,但在日本,一个老板甚至可能当员工的证婚人。希望跟员工能作更亲密、更有效的统合,不只是在工作的辅导,且要照顾到他们的生活。因此,如果公司小,可定时举办庆生会之类,如果公司大,则方便成立各式的社团:登山社、读书会……。大家除了工作在这里,也生活在这里、修行在这里,以这种方式结合的层面才能深广。而一个老板,应该把他重要的干部,平均分配在各个不同的社团里,用这样上下纵横的沟通,才能更深入、也更有效。
 
阶级斗争
 
「工作的管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社会,所以很多人在封建的传统下,形成一种「按键式」的管理方式,我怎么按键,你就怎么跳动。甚至是「下棋式」的管理,今天把兵抓到这边,明天把马排到那边,结果「兵」被「将」吃了,你也只好认了吧!这种按键式的管理或下棋式的管理,管理者跟被管理者阶层非常的清楚,如过去我们常说的白领阶级、蓝领阶级。阶级既非常清楚,则有一方非常被动,就是被管理者完全被动,完全不负责任、不担风险;而管理者却也非常辛苦,因为管理者经常在封闭的状态中。这种管理方式是非人性的!因为人都有思想、都有情感,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你按一下他就动一下;这样的管理方式,经常会有反动的情绪,他们把管理者当作敌人,所以会用种种方式怠工,甚至破坏。而一个管理者因为得不到正确的讯息──正常的话,老板要能从下面得到很多讯息,但因为上下阶层太清楚了,所以管路有问题。于是在封闭的状态中,他就只能独断独行;甚至有时候,即使得到一些资讯,但资讯是假的;既然要跟统治阶级讲话,则很多话都要重新设计过,以迎合他们的心理。于是所得到的资讯是假的,所能作的判断当然也是错误的。
 
倚重与器重
 
其次,有所谓「人性的管理」,人不只为金钱、为财物而工作,有时候要设计一样东西,如他有兴趣,就可以日夜不休地努力去想。我过去当兵时,也是做设计工作,可以想到在作梦的时候都还在想,为什么呢?只因为已有兴趣了,人除了为兴趣嗜好而工作外,也为荣誉跟成就感而奋发。所以一个善于管理者,应该努力去提高他们的兴趣嗜好,更培养他们的荣誉感跟成就感,而不只是用按键式、下棋式的管理,来操作员工。所以要把人当人看待,不要把人当作动物、当作机器来看待。
 
因此,我们说到两个词句──「倚重」眼「器重」,有何不同?「倚重」的「倚」,是一固「人」再加上一个奇特的「奇」,故倚重是把你当人看待,而且是个了不起的人看待,奇人嘛!如果是「器重」呢?看这个「器」,中间是一条「犬」,又被挟在四个嘴巴之间,根本没有他思想的空间!人都是有情感的,这情感要让它明朗,而不要压抑;故在一间工厂里,要尽可能的广开言路,多做有效的沟通。
 
秘密警察
 
这里面又牵涉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他很怕听到相反的一意见,他只期待大家都说:「你这个意见真好,真伟大!」那是因没有信心,所以急着求肯定。相反地,如一真具有信心的人,他反而希望听到很多不同的意见──因为不同的意见会重新刺激他思考的空间,他因此能做更好的统合。如果是由一个没有信心的人来管理,那一定会把所有的思想全部封闭,把沟通的管道尽可能堵塞。有时候,那些没信心的人,一方面要封闭管道,二方面又要收集资讯;因此,就会形成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就是秘密警察。在公司里,布下很多眼线以提供消息。这种秘密警察是很不卫生的,在这种操作之下,整个工厂人跟人之间都充满着怀疑,甚至仇恨,彼此之间完全不信任,讲的话都很虚伪。
 
前面讲到生活的照顾,如果生活不能照顾的好,他们是没办法把心胸敞开来做沟通的。我们只有对好朋友,才可能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不可能碰到警察,就把秘密全讲出来了。
 
我以前在教书的时候,有一个很深刻的体验──「训」跟「导」是不易两全的,如果是一个管理阶层,便于用训,而不良于导。要导的话,就要先变成他的朋友,这样他才会把心里的话讲出来。因此,在广开言路的设计下,要有谘询中心,或有代言人。而不是老板自己来辅导、来收集资料,那是有困难的!
 
开明的独裁
 
在管理中又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民主与独裁」,刚才说到:因受传统帝王统治的影响,故易形成独裁的倾向。然而这个时代多已慢慢减少,但另形成一种称为民主──开会投票的方式。如以我个人的观点,我不赞成什么事情都开会、都投票,我相信很多管理阶层的人,经常为了开太多的会,而叫苦连天!我期许的是「开明的独裁」,所谓开明的独裁,就是能先公布问题,譬如说,现在公司里要解决请假的问题,要先把问题公布出去。故在公布的当下,就可以收集到很多意见,然后再把这些意见,转达到一个特定的小组里,再由这个小组作集中讨论。最后也许就是由老板一个人来作决定,但这已非原来的「独裁」了!在开会的当下,人经常就是在两个意见里争执,甲就说甲的意见最好,乙就说乙的意见最好,即使争到最后,表决出来,就只是其中一个意见,而不会是最好的意见。若一个聪明人,应该得到的是能够统合甲跟乙的好处的意见,但在开会的当下,人们常溺于意气之争,而忘了怎么去把意见作最好的统合。故统合只有由少数的人,在较宽裕的心情下,慢慢去做决定。
 
广开言路
 
因此,有任何事必须处理,我认为先广泛地收集意见,最后再由少数的人或甚至一个人来做裁决,裁决后再公布大众;在公布的当下,也要把怎样裁决的前因后果说明清楚,甚至对一些相反的意见,也能提出评议,为什么选择这样而不选择那样?我相信这样的裁决,会比只是投票来得有效。甚至有的裁决,还不是一次就完成的,虽今天形成这样的决议,但下面还有异议,也许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以前没注意到,于是再作第二次的修正。广开言路,让每个人都能表达他的意见,也都尊重他的意见,但尊重不见得就是认可。
 
人常常在争,但争的往往不是真理,而是意气;因此,即使我的意见讲出来了,老板没有接受,但他已对我的意见,作相当程度的留意,我们便觉得,至少他已经尊重我了。这样就能减少很多无谓的敌对的态度。同样我们常说「目标管理」,但这个目标到底是谁定的呢?如果是老板独定的话,则这个目标,可能没办法让大家全力以赴;所以这个目标还是要经过广开言路的过程,慢慢统合出来的才好。
 
企业文化
 
「技术的提升」,现代的企业不管是原料、技术、市场、顾客都不断地在变化。所以老板、干部当然要不断地接受教育训练,至于员工也是一样。上课研讨只是最古板的方法,有时候透过参观、访问,甚至书本、杂志等反而更灵活。要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只要得到一些跟这个产业相关的资讯,我们都愿意很快地把它拿到公司里跟大家分享。如一个公司、一个工厂能够形成这样的风气,他们是非常健康的。在工作群里,既经常做自我的提升,也能够做共同的迈进。这也就说工作的伙伴,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薪水,但也要有家庭的温馨──以厂为家,也要有学校的教育,最后要有个人的归属感跟成就感。
 
走江湖、卖膏药
 
第四是与「顾客」的互惠,我们常说有些人做生意的态度是走江湖、卖膏药,这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在这里卖,明天就换到另一个地方去卖了。所以他们的心态是:我俩没有明天!故今天能够骗就骗,能够诈就诈。等明天你发现的时候,我早已跑掉了。现在很多人也经常抱着这样的态度,不只是走江湖、卖膏药,而且是现在好好地干一票,然后赶快收摊,甚至跑路、坐牢都没关系。这种纯粹是自私自利,跟刚刚所讲的统合互惠,完全相违背。如果大家都抱着这样的心理,那是不会有顾客的,而没有顾客,当然就没有企业。所以一个真正有眼光的企业家,一是要求在产品当下就是最好的,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最合理的价格。二是做好售后服务的工作。
 
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其实牵涉到一种很重要的现实,就是高科技产品。产销高科技产品,如果没有售后服务,则没人敢买;因稍微出了问题,都不是每个人有办法修理的。因此,有售后服务的厂牌,让人觉得有安全感、有保障。又如果东西品质不好,他便得服务个没完没了,所以一定要拿出最好的品质,才能保证做好售后服务。
 
售后服务除了使产品让人觉得有安全感、有保障外,对老板、对企业另可得到很多好处:第一、可能从主体的机器到周边的设备,或者从周边的设备到主体。最初只买这样产品,后来又买另样产品。第二、可以从老顾客到新顾客,因对这家公司的产品服务满意,故会介绍他的亲朋好友,大家来买。第三、更重要的是售后服务,可以暸解需求的脉动。产品的设计,一定要不断的变化,因为顾客的需要、品味,会随时不断的变化。因此,售后服务能够得到更多有关需求、品味的资讯。一个有眼光的企业家,要把他的顾客视为新产品的设计者,因为你是要卖给他们的,当然要留意他们的意见。
 
小结
 
到这里,已讲了几个重点:「顾客」、「工作伙伴」、「资金」、「环境保护」,但基本上还是一个最重要的观念,就是统合与互惠。如抓住这个观念后,各位能够讲的,一定比我更多。因为在整个企业界里,所能统合互惠的因素,一定不只这些。我只是拟出个大纲,在各位的企业上,一定有办法分析得更详细、更切实。这也就说,企业如只站在自私自利的观点而去经营,那就是造烦恼业、造生死业。但若能执持统合互惠的观点,则造的是福德的业、智慧的业。必能造成更和谐、更安定、更进步、更繁荣的社会。很多人认为佛法很消极,其实不是;消极的只是没有那么自私自利,而积极的是要为更多的众生做最好的服务。
 
需要与分配
 
以上「统合与互惠」,主要是说怎么去经营!而下面要讲的是去经营什么?在服务界有一个口号──顾客永远是对的。但以佛法来看,顾客却经常是错的,因为他们往往花很多钱,去买一些不实用,甚至对自己身心有损的商品或服务。顾客经常是错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呢?这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学上所说:「需要跟价位」的问题。如果觉得愈需要,我们当然愿意付出更高的价钱。而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他必然有很多需要,譬如:食、衣、住、行、育、乐等。同样,社会也有很多需要──像粮食的问题、交通的问题,国防、外交、卫生、医疗等,然谁能确定这些需要的优先次第?这恐怕不可能有定数的!因为这牵涉到每个人的兴趣嗜好。但对企业而言,他最迫切的就是要别人把他企业所卖的产品,排在第一个需要的地位;因为如果觉得这种产品是最需要的,当然愿意付出更多的价钱来购买。于是企业界努力造成混乱,要大家永远把自己的产品排在第一位,而把本来正常的需要慢慢疏忽掉吧!结果是顾客花了很多钱,买不最需要的东西。
 
广告、包装
 
企业界造成需要的混乱,是用什么方法呢?用广告与包装。我们看电视,经常广告一些吃的东西,于是小孩子就跟父母吵着要买、要吃,甚至有些小孩子,把应该买书的钱、应该吃午餐的钱,拿去买这些拉拉杂杂的零食,为什么呢?因为广告造成他的错觉──这种东西非吃不可。同样很多东西都包装得非常精致,让我们觉得这个东西好,值得付价钱去购买。有时候促销是用展览的方式,像很多人去百货公司,本来只想买一样东西,结果一圈绕下来,一袋又一袋地提回去了。既展览全部亮相出来,而每一样东西又包装得好看,它自然具有很大的魅力;因此,很多人买了,回去才发觉没有那么需要。于是为了广告、包装、展览与促销的作用,有些一家之主迷上一音响、汽车、或什么玩意,竟不惜花很多的钱。然后家里就开始起纷争,先生怪太太说:「你为什么买那么多衣服?」太太怪先生说:「你为什么一天到晚在玩音响?」这都是企业界为赚钱所造成的需要的混乱。
 
流行款式
 
又譬如时装,如果衣服只是拿来穿的话,则现在的衣服已很少被穿破了,甚至很少穿旧的。因不断的有新的式样出来,于是很多人就买新的。同样汽车也是如此,汽车本来为方便行路的需要。但是,当美国公司开始设计,汽车每一年都有新的款式,故一辆汽车在街上跑,一眼就知道它是一九九0年的,或一九八九年的。于是即使有很多汽车仍保养得很好,他也觉得该换了。不为机器老化,而是形式已过时也。
 
分配不均
 
企业用这样的方法,以造成汽车界的繁荣。但是我们要问:汽车,对当事人是不是真有这样大的需要?或者,在整个社会里,是不是该花这么多的资源在汽车上?世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随着企业所造成暗示的效果而盲目跟进,结果必造成分配不均,得不到真正的满足。因此,这一个问题──需要的优先次第,怎样用最合理的价格以换取当事人或社会真正的需要,相信不只是企业的管理问题,而且是企业的哲学问题!
 
痴迷?或提升?
 
下面要讲的也是类似的问题──「满足与痴迷」,我们常说花钱买一些商品或服务,以满足我们的需要。但这需要能真正满足吗?像早上吃了东西,中午又饿了。晚上再吃,明天又饿了,这样地吃吃饿饿算满足吗?如果就卖方的观点,乃希望顾客永远不会满足;因如果他真的满足了,就从此不买了,那你就没生意可做了。因此,在卖方的观点,不只希望顾客得不到真正的满足,而且最好是愈陷愈深,痴迷成性。
 
现在我们国家一直推动要反毒,毒品这就是一个最鲜明的特例。为什么我们认为贩卖毒品是犯法的,是不道德的?因为毒品在吸的当下好象满足了,可是事实上,吸毒只会让毒瘾愈陷愈深,到最后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得不把所有的钱,花在这上面。同样,烟、酒、色情也是如此。因此,我们要论企业的品级,就是要问:它将造成人的痴迷?或提升?愈令人痴迷的行业,原则上会愈赚钱;可是对买方来讲,下场却会满辛苦、满凄惨的。
 
今天在台湾因棒球迷愈来愈多,故职业棒球赛才打得起来。如打了没有人去看、没有人去买票,怎么可能形成职业棒球赛呢?同样今天很多人迷音响、迷摄影,迷的人愈深愈多,对那个行业才愈好。可是如刚才所说,贩毒是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养成顾客的痴迷。同样地,如这个行业有心造成大众对它的痴迷,则在这观点上也是不道德的。就像刚才讲的服装,本来人是应该穿衣服的,可是当它用一种时髦的方式,不断地除旧换新,因此,加速了衣服的淘汰率,也养成某些人对它的痴迷,汽车也是一样。因此,一个企业家或经营者,如用任何方式,使他的顾客慢慢痴迷成性,都是不道德的。
 
究竟的需要
 
因此,讲到需要的分类:第一、有些是实质的需要,像吃饭、穿衣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第二、是虚荣的需要,就像赶流行;甚至大家讲排场、斗富。实质的需要原很容易满足的,吃,很容易饱的;但如果变成奢侈的需要,一定要吃得精致、吃得豪华,这就不可能满足了;第三、病态的需要,如果已经到痴迷成性,这称为病态。像刚才所讲的吸毒,就是最典型的病态;第四、乃究竟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不止当下得到满足,而且是永远得到满足,这称为究竟。
 
自古以来有两种行业,被整个社会大众所恭敬、推崇。第一是医生,我说的是传统的医生,而不是现在某些唯利是图的医生。因为有道德的医生,基本上是希望他的病人早日康复,而不是希望这个病人永远依赖着他。即使明知病人好了,就可能没有生意了,他还是要尽早使病人康复。第二是教师的行业,我们需要很多知识、很多技能,而教师能把这些知识教授下来。教授之后,原则上也是希望被教者能完全独立,而不是变成一个依赖的人。故究竟的需要,就是要使原来需要的人,慢慢变成不需要,这应是企业中道德伦理的问题。
 
以消费为导向
 
我们看今天所谓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基本上是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但往往顾客自以为需要的东西,不见得对他是最有利的。一个人喜欢吃甜的,不见得就该继续吃甜的。如果只是顺着顾客的喜好,而去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这样反会使他们的习性愈来愈重。为十么现在的电影会慢慢形成暴力、色情,甚至怪力、恐怖片呢?稍微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这些是不健康的,凡是大众的理性程度不够高,故只能凭着他们的本能、业习,而去做选择,结果当f不会是最好的。因此,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会使人类的知识水准,甚至道德水准慢慢降低。因为提升不只要明智,且更花力气。而顺着习气去纵欲、去享受,那倒很容易相应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经常就是纵欲,从顺着习气、感官而形成一种浮华、奢侈的倾向。资本主义的经营者,皆努力于把他的顾客,造成更深的需要、更重的痴迷,以使自己得到更高的利润。而最后这将形成一个感官的世界,甚至禽兽的世界。
 
企业的道德良心
 
我从前面「需要跟分配」讲到这里的「满足与痴迷」,主要提醒各位的是:我们当去经营那一类的企业?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往往能赚钱的行业,大家就去努力。但很少想到:这行业、这产品,对整个社会有没有帮助?所谓「需要」,就佛法的观点来看,需要是众生的病、有病才有需要。因为有无明的病,有业的病,所以才有种种的需要。所以顺着需要而去提供种种的商品,是永远不可能得到满足的。而真正的满足,就是要提高人的品质、净化社会人心。究竟的满足,就像前面所说,医生或教师的例子一样,医生要把病人的病医好,教师要把学生教好,皆让他们养成独立自主的人格,这才是企业的道德良心。
 
商场如战场
 
下面要讲的是另一个主题「竞争与合作」,我们常说:商场如战场,经常要竞争。但如果过分强调竞争的话,往往会形成不择手段的恶性竞争,这还是根源于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即我们在前面已讲到统合互惠,企业的利润是来自于服务大众。因此,就服务大众而言,那还是合作而不是竞争。不同的行业如士、农、工、商,皆是为服务大众才有的,因此,虽是不同的行业,基本上还应站在合作的前提。又即使是相同的行业,也可能有不同的设计,汽车有的适宜跑高速公路,有的适于越野,有的倾向于省油,有的倾向于安全,种种不同的设计,就是为因应不同的需要,所以基本上还是合作的关系。
 
因此,站在服务大众、创造社会利润的前提,是应该站在顾客的立场,帮他选择最合他需要的产品。而我们往往只站在自己产业的立场、自己商品的立场;却说:「最好都买我的,别人的都不好!」如果今天大家都竞争,都认为只应该买我的,则会变成「恶性竞争」。
 
恶性竞争
 
「良性竞争」跟「恶性竞争」有何不同?「良性竞争」就是每个人去努力,去开发出最好产品,而让社会大众做最明智的选择。而「恶性竞争」则自己不提升,专门去破坏别人。顾客既不去买他的,就只好买我的。能从「合作」的大前提而展开竞争,这才是良性的竞争。如果我们能意会到:不管是产业跟产业之间,或同行跟同行之间,皆是以合作为前提而展开竞争,那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得失心了。
 
得失自在
 
如果今天我已为这样的产品做最好的设计,结果竟达不到市场的需求,而其他的设计却销路很好。站在个人的观点,将悲痛自己生意做不好!但站在社会大众的立场来说,这表示我们的社会,还能设计出更好的品质来,难道这不是可喜可贺的事吗?像今天我在这里演讲,对我来说,是个人的光荣,能够应邀在这里演讲。可是对佛教,也许我们可从另外的观点来说,就因为佛教界中没有更多的弘法者,所以我才有机会在这里演讲。今天佛教界如有很多精英,也许就轮不到我讲了。因此,在自己失败的当下,我们会有另一种欢喜,这表示社会里还是有很多精英,所以你失败了嘛!如果成功的话,也另有种遗憾,就因这个社会没有更高明的人在这里,所以你成功了。如能从这个观点去看,则我们在经营的当下,便能自在多了。这也就说真正的统合,是从整个社会、整个群众去着想,而不是只就我这个企业、这个商标而着眼,必这样心胸才会比较开阔。
 
专利权
 
在产业上,国人有「留一手」的习惯,就是教学生,最重要的那部份不能教;因为如果教了,他们都学会了,你就不能垄断市场,这就是为自私自利而已。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会留一手,但有一种更高明的处理方法──就是申请专利权。在还没有公开之前,赶快申请专利,所以即使公开了,他人也不能分享。这虽在西方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却不出自我中心的囚牢。我们应该把个人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设计完全公开,因为如果公开,将会加速技术的进步提升。对个人来讲,利润虽没有那么大,可是对造福大众、服务大众而言,却反而能得到更多的利润。
 
这也就是说竞争是站在合作的前提,每个人都以他专业的知识去设计、去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以造福社会。虽产业中,应有适度的竞争,但不能变成恶性竞争。如果是恶性竞争,那只顾打击对方,必造成技术、品质、利润的退化。反过来说,如果只有合作而不竞争,那这个产业也将呆板而没有生气。如垄断事业是呆板的,同样在共产党的社会里,也是呆板而没有生气。
 
现在我们把范围缩小,缩小在一家公司里;你如何掌握竞争跟合作的尺度,这是经营管理的关键。我们希望员工或每个单位去竞争,良性的竞争,不只技术可以提升,而且在人事之间还是协调的。但如转成恶性竞争,那品质必低落,而人事之间必也会产生很多障碍。所以对外跟对内,都要拿捏好竞争跟合作的尺度,这恐怕要每个人慢慢去揣摩、去参究,如能抓得恰到好处,那不止在事业上,也在道业上,都能自在、圆满。
 
劳心与劳力
 
从前面讲到这里,我认为,要生产一样产品还比较简单;但要决定是否来生产这样东西,就比较困难。因为要生产一样东西,基本上只是原料跟技术的问题;而决定是不是生产它?牵涉到的层面,就非常的广,不只是市场的层面,甚至是道德的种面。因此,对于一个企业家,他必须相当辛苦地去做最仔的决策,但这辛苦是劳心而不是劳身。
 
我曾把所有工作分做四类:一是用脚去做的,二是用手做的,第三用口,第四用心。用脚做的最代表性的就是送货员,这边送过去,那边送过来,即使是开车子,但还不出运输的范围。第二用手做的是操作员。用手与用脚,大致是属于基层人员做的事。第三用口,就是沟通协调,管理阶层大致上是用口。第四是用心,就是要规划设计。既做一个老板,应该把用口、用手、用脚的事,尽可能叫下面的人去做,而不要自己做。因为要做一个很好的决策判断,要花时间去收集资料,然若已花很多时间去做那些手、脚、嘴巴的动作,那你的时间、你的精力都早被剥夺光了,已根本没有心力去收集资料、去做统合。很多白手起家的老板,很不容易做到这点,就因他不愿意把自己的权力分出去,甚至把自己的技术分出去,有那种「留一手」的习性,怕这些专行给底下的人学去了,他们就自己去搞一个公司了。
 
对我而言,我但愿例行公事都不用我再插手。老板要处理的事是突发事故,或对未来的决策。政策的决定乃攸关大局,我常说:一个员工、一百个员工、甚至一千个员工,每天辛苦加班的效果,恐怕还没有老板动一个脑筋的效果来得好。正因为一个观念或制度的改变,影响非常深远,因此,这决策的人,便要花很多时间去收集资料,去慢慢沉淀、结晶,才得以把最好的决策拿出来。
 
所以政策的决定,宁可慢不要乱。如果为了快而乱,最后必很难收场。甚至说,你要花五倍十倍的时间、金钱还不一定能收得好。过去我很欣赏一句话:「运筹帷幕中,取胜千里外。」一个最好的军师,可以在小房间里就决定了这一场战争的胜算。像《孙子兵法》上也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要在还没开战之前,就已确定自己絶对是赢家,这胜利是从那里来的呢?从广泛的收集资料,并做最好的统合中来。
 
禅坐功效
 
而这里面又牵涉到一种效果,就是禅定静坐的直观。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收集资料,不断地用脑筋去想,有时候还不一定能想出最好的对策。而当我们用打坐的方式,使自己的心先慢慢平静了。打坐将有两种效果:第一是沉淀,我们如果经常在跑动,经常与境界交互作用的话,这心就像一盆水一样,不断地在那边波动,甚至混含了很多尘沙、污垢,故不清澈。当我们把这盆水,拿到较密闭的房间后,等它平静了;而一些尘沙、污垢也就慢慢沉淀了。这尘沙、污垢就是指我们的习性,甚至我们的情绪,情绪波动就不能做最好的判断,故要用静的方法,使情绪或习性慢慢沉淀了。沉淀之后,它才会产生清楚的觉照。第二是结晶,有时候,静坐之后问题你不用去想,它就已经解决了,用灵感的方式,映现出最好的构想来。我们的想法,经常被过去所局限,想来想去,没办法突破。但如果用打坐的方法,使那些过去的想法,暂时忘掉,也许就会有新的灵感、新的创意。所以有些艺术家,甚至企业家慢慢了解要有沉淀的过程,才有创新的结晶,故也都打坐去也。
 
三法印
 
最后我要把佛法所讲的生命史观应用在企业伦理上面,佛法里常讲到三法印:「无常」、「无我」、「寂静涅槃」。「无常」就是要了解社会是变动的,刚才讲到资金的问题就是这样,一定有风险。在原料、设备、市场、技术都不断变化的世界里面,我们既要做最好的准备,也要做最坏的打算。不要只看到利润,而忘了风险,这称为「无常」。第二所谓「无我」,就是不要只为个人的名利,而做恶性的竞争。要为服务大众而做最好的统合,而创造最多的利润。第三「寂静涅槃」,这样我们虽很努力地为企业创造利润,但没有很重的得失心、成败心。
 
出世与人世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意会到,佛法跟企业的距离,已愈来愈近了。最初我们以为,佛法是远高在天上、在山上,而企业是拚命去赚钱、去竞争,商场如战场呀!其实不是这样子!如果创造利润,是为创造「大众」的利润,这虽仍是业、是世间的善业,甚至是智慧的德业。故佛法所讲的「出世」,主要是应出离个人的私心;因为只有出世的人才能做好入世的事业。因此,佛法中有企业,企业中有佛法。从内在来看,是当事人的自在、解脱,从外表来看,是福德跟智慧能渐趋于圆满。在佛教中有一部《华严经》,里面讲到善财童子到各地参访善知识,其中有很多善知识就是当时的企业家。
 
最后我要说,大企业家就是大哲学家,因为要成为一个大企业,都必有它的经营哲学,日本松下有他的哲学,美国的IBM有他的哲学,甚至台塑的王永庆,或中钢的赵耀东,都有一套哲学来经营他的公司,所以他的公司才能非常地稳定。虽然这哲学不是康德哲学,不是黑格尔哲学,但有它更现实、更生活化的一面。其次大企业家也是大宗教家,一个哲学家只会想一想而未必能做出来,但宗教家必做得出来。因为要把经营哲学完全落实之后,才可能成为大企业。我看《行销巨人IBM》,就只有三个很简单的经营理念──最佳的商品、最好的服务与最有绩效的工作成员。就是这三点,大家都会讲,可是能够把它执行得彻底,他就成就了IBM这样的公司。又大企业家也就是大政治家,因为政治本就是统合的技术,从统合中创造利润。最后我说它会是大艺术家,因为国人常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看你怎么来用而已。
 
总结
 
最后我要期勉于台湾的企业界,过去台湾是贫穷的,然经过四十年后,我们创造了所谓的经济奇迹。从最初能从勤苦、笃行而慢慢造成这样的经济场面。但是今天,整个企业已经慢慢走向投机跟奢侈,很多辛苦的行业,没有人愿意做,不能够很快赚大钱的企业也没有人愿意做。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则台湾经济的表面,仍看起来很繁荣,可是各位都比我更清楚,下面的空洞将愈来愈大。很多人都会说:台湾经济很快地会有一场大风暴!但是在讲这一句话的当下,他还是希望在没有垮台之前,赶快再捞它一票。如果大家都持这样的心理,那铁定没希望了。因此,今天我们希望透过佛法的智慧、佛法的慈悲,重新建立我们的企业伦理,就是以统合互惠、提升净化,与自在圆满的观念,再创造我们台湾第二次的经济奇迹。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民国八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讲于五0一企业广场,简兰苹整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