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2025/1/18    下载DOC文档    

《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 以创新的「自性」义为范围 
 郑振煌  
 Abstract:
From the sentence “One should abide nowhere to arouse his/her mind”in The Diamond Sutra, Hui-neng was enlightened upon first hearing, and fully enlightened to realize that all dharmas are not apart from the self-nature. The meanings of self-nature such as “originally pure”, “originally no-arising and no-disappearing”, “originally encompassing”, “originally no-moving”, “being able to arouse all dharmas” and so on substantially established the Ch’an School of Chinese Buddhism, exerted influence on East Asian Buddhism, and deepened world culture. The creativity embedded in The Sixth Patriarch’s Platform Sutra” centers on two axes of prajna wisdom and bodhi self-nature, pushing Buddhism to its zenith. Creativity is really the key to success and the most wanted by humanity.
Key Words: The Sixth Patriarch’s Platform Sutra, The Diamond Sutra, Lay Buddhism, Hui-neng, self-nature, wisdom, creativity
 
 
摘要:
惠能从《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初闻而言下开悟,再闻而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自性的「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等义,实际开创了中国禅宗,影响东亚地区的佛教,也深化人类文化。《六祖坛经》所蕴含的创造力,以般若智慧和菩提自性为主轴,把佛教推至巅峰,正是人类的制胜之道,也是人类所必需的。
 
关键词:六祖坛经、金刚经、居士佛教、惠能、自性、智慧、创造力。
 
1.前言
    《六祖坛经》是唯一被尊为「经」的华文佛教论着,一千三百余年来,不仅广传于华文佛教界,更被翻译成多种外文,深深影响着汉传佛教,甚至整个世界文化,可见其重要性。
 
《六祖坛经》是中国祖师禅的理论基础,对中国文化中的士道、文学、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理学、心学、丛林制度、音乐等方面,均有相当大的启发;日本的武士道、剑道、柔道、茶道、花道、哲学等领域亦有禅的养分;韩国的佛教几乎全是禅宗,其禅宗称为「曹溪禅」,可见与《六祖坛经》直接相关;越南深受汉传佛教的影响,禅宗也是主流。
 
二十世纪是激烈变化的时代。无可避免的,随之而来的二十一世纪必然更加无常迅速。处此瞬息万变之际,求生之道只有「创新」一途。
禅宗「教外别传」便是在如来教法之外,别出一条「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康庄大道。「教外别传」是百分之百的创新,六祖禅法颠覆传统的佛教修持,在当时中国佛教大乘八宗百家争鸣之中,独树异帜,闯出天下,成为此后中国佛教与净土宗对峙的宗派。太虚大师称「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或许可以进一步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六祖坛经》」,因为《六祖坛经》是禅的核心。
 
《六祖坛经》以自性为中心思想,以般若为证悟自性的方便,自性和般若是《六祖坛经》的两大主轴。《六祖坛经》中的自性和般若都具创新义,使得《六祖坛经》充满创造力,灵通活现。
经典是古时候的作品,有其时代背景,如何随方随时而宣扬,就是方便善巧。佛教以莲花为象征,莲花的「因莲故华、华开莲现、华落莲成」,譬喻佛法的「因实故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
智慧一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个人成就的主要力量。悉达多太子因智慧而成佛,惠能因智慧而成禅宗六祖,吾人也可因智慧而开创万古常新的基业。
智慧(wisdom)来自知识(knolwdge),知识来自资讯(information),而资讯来自资料(data);贯穿其中的则是了解(understanding)。资料只是符号(symbol)。资料是经过整理之后变得有用的符号,可以回答「何人」(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者」(what)四种问题。知识是资料和资讯的运用,可以回答「如何」(how)这个问题。了解是「为何」(why)的当用。智慧则是评价之后的了解。换言之,资讯是了解资料之间的关系(relations),如因果的缘起、观待的缘起等关系;知识是了解某种型式(pattern),以说明资料的内容,或据以运用资料来做预测;智慧则是进一步了解知识所蕴含的基本运作法则,智慧是系统化的知识。
 
然而,六祖惠能不是循上述的一般途径来获得智慧,而是别出新裁,从《金刚经》的空性义,悟得自性义,为顿悟禅奠定永垂不朽的盘石。
《六祖坛经》可以给予二十一世纪的居士佛教甚多启示,限于篇幅,本文仅论及六祖自性义的创新过程。
 
自性在《六祖坛经》中有二十一个名称:性、佛性、自性、本性、自本性、本心、自本心、本心般若之性、法性、无二之性、真性、自真如性、菩提般若之智、妙性、性空、自心、真如本性、佛种性、人性、实性、禅性。本文为简洁起见,一律以「自性」称之。
 
二、惠能从《金刚经》创新自性义
〈行由品〉开宗明义就点出自性: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一闻客诵《金刚经》,心即开悟,而五祖弘忍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的语录是《六祖法宝坛经》,他的悟道因缘是《金刚经》,他的核心思想是自性。《金刚经》阐述般若性空,并无「自性」一词,他又如何创新从《金刚经》悟得自性?
 
《六祖坛经.行由品》详述其经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惠能初见五祖弘忍,两人问答均不离自性(佛性)。惠能虽尚未开始修行,却已(一)确信众生皆有佛性,而且人人的佛性平等;(二)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故知自性不是学来的,不是修来的,若存心学自性修自性,即不得自性;自性不可思议,不可造作,只要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五祖的教学中心是自性,传承衣钵的条件是悟得自性,自性具有般若智慧,见性要言下须见,思量即不能见性,只要不思量,纵使轮刀上阵,也可见性。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余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见性不从思议得,神秀踌躇再三,是尚未见性之相,怎能得获祖位?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以思议心作偈,心神不宁,汗流全身,四日间十三度呈偈不得,半夜书偈于南廊壁间。神秀偈仍着相,未见自性。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神秀书偈回房,还是坐卧不安,一夜未眠。五祖已知神秀不见自性,仍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唯这种见性尚需长时间诵修,不是言下见性。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五祖告诉神秀此偈未见自性,必须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神秀得此教授,还是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作梦,行坐不乐,盖未见性的缘故。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童子和别驾张日用都轻视惠能,惠能回答初学不可轻视,人人皆有智慧自性,世智辩聪皆分别心,属于着相妄想。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惠能的无相偈,彰显自性的真空,了无一物可得,表示他已证悟空如来藏。五祖恐人加害,就用鞋子把偈子擦掉,说:「亦未见性。」事实上,惠能已见自性的空,只是还未见自性的不空和空不空。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这是惠能证悟自性的关键点。五祖暗示惠能半夜入方丈室,为他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应无所住』是真空,『而生其心』是妙有。惠能从《金刚经》的真空义,悟出《金刚经》所未提到的自性妙有义(而生其心),也就是悟到自性的不空义。这时,惠能算是证悟了自性具有空和不空二义,而且空和不空一体不二。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因为万法不是空就是有,空是自性无,有是空性中众缘和合、假名安立。
 
这就是天台教法的一心三观、一法三谛。一心三观是一念心同时以空假中三种观法触景对物,一法三谛是万法皆具真俗中三种真理。空观证知所观法是自性空(真谛),假观证知所观法是缘起有(俗谛),中观证知所观法是性空缘起(中谛)。
 
惠能禀告五祖,自性具有五义:(一)自性的体是本自清净,既无垢,连「净」也不可得;故自性离名言思议,不是可以净心修来的。(二)自性的相是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故自性是法尔如是,具足万法,不假外求。(三)自性的用是本无动摇、能生万法;故如明月在天,不必至水而能影现千江水,行者若能心无所住,必可鉴照万法。
 
五祖听后,知道惠能已悟自性,并语重心长的告诉惠能:修学佛法就是要明了自心,否则毫无益处,而「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人就是佛。五祖乃传顿教法和衣钵,授予六祖位,并殷切交代广传顿教法,勿令断绝。
 
三、居士佛教能从《六祖坛经》学到什么
居士从事士农工商各种行业,若想生存、发展,必须效法惠能的创新精神,从《金刚经》的般若性空思想,悟出自性的体相用意义,则在日用平常和工作中,必可运用自如,迭创佳绩。
 
《六祖坛经》提到自性有下述七义,可供居士菩萨道之参考:
 
1.自性本自具足,与佛无二无别:佛性人人平等,应有信心达成别人所能圆满的最高目标,而且不轻初学,要充分授权。
 
2.自性本自清净,不受染污:有过勿惮改,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追悔过去,不梦想未来,活在当下,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是佛。
 
3.自性具常一主宰义,本不生灭,本无动摇,不随外在因缘而改变:众生皆有自性般若之智,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人人皆可为尧舜,皆可成佛。只要合乎正法,利己利人,就要坚持到底,吾道一以贯之,虽移山倒海之难,必有成功之日。
 
4.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凡是遇到困难,不可乱了方寸,安住自性必生智慧,问题自可迎刃而解。《礼记.大学篇》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子释曰:「定谓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最后虑而有得。」这种修心的过程,与佛家的止观定慧同义。《六祖坛经.定慧品》提到六祖对大众的开示:「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5.自性能生智慧,不假外求:世间法从资料、资讯、知识、了解而智慧,而佛家的智慧是众生本具,只要回归自性,必生智慧。故惠能虽不识字无而可开悟,虽尚处居士之身而得受禅宗六祖的尊位。
 
6.自性本自空寂,无一法可得:自性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离四句,绝百非。这是个人的悟境,不是名言概念。故人人的内心皆不可得知,必须尊重包容,倾听是最好的沟通艺术,同理心是慈悲和世界大同的起点。
 
7.自性是不二之性:对内而言,不起分别心,无有罣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对外而言,众生不二,凡圣不二,生死涅槃不二,菩提烦恼不二,僧俗不二,苦乐不二,世间出世间法不二。故能如《维摩诘居士所说经.方便品》所言,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YIN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政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四、结语:创造力是制胜之道
出世间法以成熟众生、庄严国土、究竟佛道为终极目标;世间法以「富、寿、康宁、修好徳、善终」为五福。《六祖坛经.般若品》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居士应以出世的智慧,做入世的事业,不管出世或入世,都要以智慧为本,智慧不只是搜集资料、整理成资讯、了解为知识而已,而是对知识给予客观评价后所得的菁华。大乘佛教的菁华在自性,《六祖坛经》所创新的自性义,正是当今居士的制胜之道。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