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唐居士:强调缘起无我的正见
强调缘起无我的正见 如何避免愚痴与苦难,这其实才是每个人内心真正需要的,这也是佛教在世间应提醒众生的重点。从缘起角度言,这世间每个人本来就不同,各有长短,没法平等,接受自己的不足与缺点,愿正视现实,才不会一直有非分之想,知足常乐。接受会变化的事实,不作不必要的挣扎,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此才不会把世间推向竞争不已的互轧,进而能降伏我慢,走向解脱。 佛教提供解脱的方法虽多,但不外四圣谛,或说“味、患、离”。味就是看到贪著的集起,患是看到在变化中无法有可掌握的渴爱,所有的执取都会把人推向苦,而离就是愿接受自己的缺点,能惭愧无明的冲动、肯反省人生的真谛,放下渴爱,趋向无贪、无嗔、无痴的修行。 贪爱是众生的驱动力,也是助长无明的温床,执取贪爱就是强化五蕴我的世间,化解贪爱便能抽除无明的燃料,令之不续。虽然南传佛教重于离贪爱,而后期佛教著重于打破无明,但这两者的共同处,都在“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名色就是因为根尘触的反应而有识,名色缘识就是识支持身心的继续,这双方的关系犹如“父母生孩子,孩子养父母”,互相支撑一个家庭组织(名为我)。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个家庭组织,本来名色与识互相照顾是没什么问题,麻烦是“强爱性的支使”,就像父母控制孩子,或孩子左右父母,具有压力的爱,必让人的生命失去该有的自在。 在“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发展中,不明彼此是以关系而有,这不明就是无明。当人不明彼此的存在,是因关系而有,而以为各个有自己的本体,这即是无明缘行,或说行就是妄起个自性见。无明与行也是没有自性,而是由识与名色而有,不能说无明是先有,这就是“此有故彼 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法,也是所有佛子学佛必先需有的正见。 从“父母生孩子,孩子养父母”而组织家庭,这“家”本来只是名词或观念,但把这名词或观念实体化,才会从此误会 地活在犹如“水中月”的影子里。为了维护水中月的生存,人必然要面临“保不住”的忧苦,所以十二因缘的结果,就是“纯大苦聚”,若发现这事实,就是看到 “苦、集”二谛。 当“孩子”长大后,又成了新家庭,这时新的组织结构(假名我)就出现了。有新的五蕴,新的角色,这就是“轮 回”。亦即轮回其实是因缘的流转,我们看到的只是从一个我消失,转到另一个我的出现,但事实上当这期生命未结束,已经对下期生命的因缘发生影响,而死亡只是组织结构中可见部分的色身转变,其实轮回一直都在进行。换言之,轮回是因缘的继续,是无我的轮回,有如季节的转变,只是气候的流转。当认清这事实,人就能正见当下是无我的,若观照成熟,就可证得初果。 正见生命其实是无我的,人的著眼点就能从“自我”转向“因缘”的角度;从追求自我的成就与幸福,转向见解的提升 与净化。若人人都不再“自私”,就不必互相竞争,只考虑这大家庭中的利益,没有个人的问题,这世间便是净土。虽然这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但已提供我们知道解决人类问题最切实的办法。这世间烦恼苦难的出路,不能只想解决外在的因素,而是从避免愚痴与破除无明下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