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启嵩居士:首楞严三修证
首楞严三修证 摘自《首楞严三昧》洪启嵩 著 首楞严三昧,就经典来说,是十地菩萨所证得的三昧。或许很多人会想:既然是十地菩萨才能证得的三昧,那我为什么要学习?这种想法就像认为「相对论」是研究所或博士班的课程,这样没念过研究所或博士班的学生就不能学习了!修行人应广学一切法,但是不要被任何法门限制。 首楞严三昧,虽是十地菩萨所证得的三昧,我们现在不能具足,学习得不完整,但是我们有权修学!一个菩萨行者安住于无我实相,同时拥有强大的心意,对众生及自己的修证要精进修学而不执着。 由于众生的贪染很深,所以佛法一开始都是以清除身心障碍的「泻药」为主,教众生不要贪、不要瞋、不要痴来清净自身,把执着和贪执化掉。 但是,在化掉执着和贪执的过程中,常常也把精进心也一起化掉了。很多佛教徒学佛后,似乎什么都不在乎,他只在乎「佛法」、在乎他的上师、他的佛相和他的境界,在乎他学了多少「佛法」,虽然不能说在乎这些事情是错的,但是在这种过程中,往往侵蚀了他对生命的责任,这是修行人必须注意的地方。 尤其是一个大乘菩萨行者,既然我们要「学佛」,就要学习佛菩萨,佛菩萨当然是清净的,但是大家好象忽略了,佛菩萨同时也很努力在度众生。大家是不是会有「自从和观世音菩萨学习后,我对众生就不再关心」的倾向,当然有人会说没有。那么请问各位,观世音菩萨会不会关心我们的食衣住行?可是,有些人学佛后,不再关心她丈夫的食衣住行,不关心她儿女的学业,或是丈夫不关心太太的身心健康,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属于烦恼、业障的,各位是不是常看到类似的例子? 我想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应该是不关心家人的贪执和一些莫名奇妙的烦恼,但要帮助家人解除烦恼,帮助家人心里欢喜,而不是随顺家人的烦恼,所以学习观世音菩萨的人,应该不会拼命赚钱来帮老婆买一个一百克拉的钻石,佛法对家人的关心应该是更深层,更体贴地帮助家人离苦得乐。 首楞严三昧是一个很重要的高阶法门,现在我们虽还不能证到,但是我们心向往之,例如我们虽不会开飞机,但可以先开模拟机,开熟了,有一天因缘具足就能上场,在此,我把《首楞严三昧经》摄受成偈颂,希望大家对首楞严三昧有更深一层的体会,在宣说之前,请大家一起合掌归命: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首楞严三昧 南无 首楞严三昧贤圣众 接着,进入首楞严三昧偈颂部份。 一、皈命三宝 稽首体性不思议 清净法身实相佛 圆满自在法性流 受用如意报身佛 大悲胜利首楞严 如力示现能仁佛 诸法现空现如幻 无有作者随意显 一切如来自不生 是诸如来皆真实南无首楞严三昧 一切菩提自圆满 皈命法界大悲海 具首楞严贤圣众 示现无边威神力 一切平等一切等 普现妙身遍法界 示般涅槃不永灭 「稽首体性不思议,清净法身实相佛。圆满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报身佛。大悲胜利首楞严,如力示现能仁佛。」 这是归命三身佛,首先是「稽首体性不思议,清净法身实相佛」,归命清净法身,宛如虚空无相,再来是「圆满自在法性流,受用如意报身佛」,法性流身,由法性所流之身,法性流身即报身佛,报身佛有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者即受用圆满。 在佛经中有所谓「十八圆满」,但是这里我们要清楚,所有的分立本身只是一种方便,一来方便归纳,一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可以根据观察,把事物分成几个面向或类型,但是很多人以为一定就这几个面向,多一个或少一个都不行。 例如,「佛陀十号」,就是透过十个面向来观察佛陀,其实也可以用十二个面向、十三个面向来观察佛陀,我们对很多佛教的名相要这样看待,不要太过死板。例如,我们现在说的三身、四身都是一种分类,因为早期没有什么三身、四身,最早期只有生身和法身;生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的身体,法身则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德性,佛法的德性不只是世间的,还包括出世间的,有所谓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戒是指对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及和他人相处起心动念的上一切都圆满,所以佛法的戒是世间道德和出世间道德都圆满的境界,这个圆满是有力量的,任何力量都有其延续性。定有世间或出世间的定,这里说的定不是道德上的定,而是修行上的定;佛法的慧,也不是单指世间的智慧,是属于出世间的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佛陀圆满解脱世出世间,并了知如何解脱。 在我的观点里,所谓三身根本是一如,只是随缘化现三身分别。那为什么能从自受用化现无边的身?因为大悲!悲心强烈的缘故,所以「大悲胜利首楞严,如力示现能仁佛。」能仁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皈命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及首楞严三昧的三宝。 以上六句偈颂是在归命佛宝,接下来的偈颂是在归命法宝。 「诸法现空现如幻,无有作者随意显,一切如来自不生,是诸如来皆真实,南无首楞严三昧,一切菩提自圆满」 我们皈依于首楞严三昧法,诸法现空现如幻,首楞严三昧的基础是在于如幻和大悲,其实如幻本来就是大悲,在这里特别捻出大悲是因为大悲是如幻的,菩萨因为起大悲发心,大悲是内在的基础,是本具的,本已具足,何来如幻三昧没有大悲是没有用的?但是后世把一些高阶的三昧,当作纯粹技术性去修持的时候,就出现了如幻三昧只修如幻,其中大悲的特质就消失了,这是不对的,为了纠正这种现象,所以我特别提出大悲如幻,这个才是如幻的本意(指大悲),只因为如幻的本意被扭曲了,所以在此特别提出,并没任何改变或创新的意思,以大悲如幻来还原如幻三昧的本意。 以如幻和大悲的特质而言,前者是智,后者是悲,悲、智是大乘佛法的两个主轴,智慧和慈悲的修证成为如幻大悲三昧,如幻大悲成为一切大三昧的基础,没有空就不能生起如幻三昧,所以空越大悲越大,悲越大空也越大,这就是菩萨三昧的特质,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空越大,执着、偏执越少,障碍也越小,学习能力越增长,悲心也就越大。」。 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因为我们不空,不能回到原点,不能重新认知,被习惯控制了,我们成「器」,被定形了,如果我们越空,执着越少,能够迅速融入情境,学习力当然就越强,同理心、同情心也会跟着增强,试问,菩萨的同理心、同情心强不强?当然强,只是他不执着,所以菩萨要空,空越大悲心越大。 从另一面来说,悲心越大空要越大,空不大不行,慈悲不是情绪,慈悲没有空的话很麻烦,看到人生病就痛哭流涕,哭的时间比帮人的时间还多这样就完了。所以,各位,不要有那么多的情绪,要以智慧为依归,使悲智一如。例如,医生在帮病人开刀时还跟着哭,这样不就完了吗?但是,在专业的立场下久了,有时又会比较无法体会病人的感觉,我们可以发现,一般众生对于悲智总有不平衡的倾向,然而菩萨行者,非凡夫行,非圣贤行,一方面要随时保持柔软温柔的心,一方面要有甚深的智慧,以专业来帮助众生。 「诸法现空现如幻」,诸法现空,一切法都示现空的,所以对修证首楞严三昧的人来说,他的基础是现空,一切都是如幻无执的,「无有作者随意显」,根本没有造作的主体,而是随意显现,所以我们要有一种精进心,在修行过程中,也许松弛久了,现在要体悟「无有作者随意显」,产生积极的力量、精进的思维,诸法现空现前如幻,无有造作者,而积极投入广大的菩萨愿行,精进发愿。 「一切如来自不生,是诸如来皆真实」,我们用空、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间,一切如来都是不生,但是凡所显现皆是真实,正如我常和大家说的,当我提出「全佛」之后,其实事情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所行不过是在诠释「全佛」而已。「南无首楞严三昧,一切菩提自圆满。」这是归命于首楞严三昧。 这六句偈颂是归命僧宝: 「皈命法界大悲海,具首楞严贤圣众,示现无边威神力,一切平等一切等,普现妙身遍法界,示般涅槃不永灭。」 首楞严三昧是建立在现空如幻,一切皆如,一切皆等,一切诸法平等,平等不是一种观念而是事实,所以首楞严贤圣众普现妙身遍一切法界,示现般涅槃而不永灭,这是归命三宝。 二、对法众 具缘有情诸佛子 如幻现成如如来 无有差别如实际 首楞严力故现前 平等实相不思议 信奉受持如法住 见闻即具胜功德 能具首楞严三昧 圆成无上大菩提 法尔成佛不永灭 广大威德大悲力 如是救度一切众 法界全佛本愿满 现成首楞严三昧 经中说,具足首楞严三昧的是十地菩萨,我们虽是假修,但不管真修、假修,法界世平等的,不真不假,无妨现前而修,所以「具缘有情诸佛子,如幻现成如如来」,就体性来讲,其实不只是体性,就一切真实而言,跟如来是无有差别的。「无有差别如实际,首楞严力故现前」,这一切都是因为首楞严三昧的力量,所以我们现在如实在这边现前。 如果以首楞严三昧的立场观之,我们在这边聚会是首楞严三昧的力量所显,不管你们知不知道,体悟或不体悟,随顺与否,这都无关,因为这是首楞严三昧的威力。因此,首楞严三昧的力量将在你们生命里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值到成佛,而且首楞严三昧会帮助你们成佛。 「平等实相不思议,信奉受持如法住,见闻即具胜功德,能具首楞严三昧,圆成无上大菩提,法尔成佛不永灭,广大威德大悲力,如是救度一切众,法界全佛本愿满 现成首楞严三昧。」 修持首楞严三昧的行者,安住于不可思议的平等实相,信奉受持首楞严三昧且如首楞严三昧法而安住,就算只有见闻首楞严三昧便具有殊胜的功德,何况是信奉受持、如法而行,我们既然见闻首楞严三昧必然能具足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能圆成广大的菩提,使我们在法尔中成佛而不入于永灭,让我们具足广大威德及大悲力来救度众生,圆成众生全佛的本愿,现成成就首楞严三昧。 三、发心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稀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身心奉尘剎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今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啰心无动转 (依《楞严经》卷三中阿难所发偈赞) 为欲利益一切众 发起无上菩提心 是为第一供养佛 一切佛子当了知 在发心偈颂前面的部份,是依阿难在《楞严经》中对佛陀的偈赞所写的,这是在《楞严经》第三卷中「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你们听经的时候会不会有这种感觉?身心荡然,身体消失掉了?「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里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在这里我们要知道,其实经典中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三昧修证,对佛法而言,技巧是次要,技巧是为了获得并巩固正确的知见所作的辅助方法,所以所有的禅定就是这样的,什么是禅定?就因不定才要修禅定,得定的话就不用修禅定了,是故心内不乱即是禅,所以我们现在都在首楞严三昧这个大范围里,我们在这个广大的*轮里面回转,我们的观念得到解脱,很多根本的谬见得到清净,很多妄念、忆想分别都被摧碎了,所以我们的身心清净,在这种摧碎的过程里,我们的念头、身心的障碍在根本上都已摧毁,因此我们必然成就。阿难在听闻佛陀开示后,产生了如是的体悟,所以如是地发心: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阿难的发心很好,这也是我们的发心。妙湛总持的不动之尊,首楞严王,或首楞严三昧是世间稀有的,在首楞严三昧中,销融了千百亿劫的颠倒妄想,这颠倒妄想就像电脑中的第一个错误指令,因为前面已经错了,所以后面就全部跟着错误地执行了。各位,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轮转,一生一世,一生一世,亿劫颠倒想就是一念无明,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对宇宙的错误认知。在《楞严经》中对无明的解释是「无分别中妄起分别」,从分别中分出主体和客体,不断地交互作用,运作的能量越来越强,到最后去执取外界的物质,就像环一样,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如果其中一个环断了,啪!整个宇宙的还现了,无明断,啪!整个全部断掉,所有事情都断掉,这是最值截的方法,佛法最值截的就在于此,所以「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这是最值接的,就值接切断,一切就断掉,但是很多人喜欢这边磨磨,那边磨磨,那边磨完再回来这边磨磨,磨到最后才磨断,当然这样也是很精进努力。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现在发愿能够得果成宝王,宝王指如来,还度如恒沙般的众生,将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并恭请释尊对这样的发心做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果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就不会在这五浊恶世取涅槃!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今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 大雄大力慈悲的世尊啊,希望您能除去我最微细的疑惑,使我早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十方世界中坐道场度一切众生,舜若多性可销亡,「舜若多性」即空性,连空性都可以销亡,但是烁迦啰心无动转,「烁迦啰」就是轮,如同金刚轮般的心,摧碎一切的无上菩提心是永不动摇的。以上是阿难的发心,这样的发心很好,这也是我们的发心。 四、正见 诸佛现空实如幻 和合而有无作者 皆从忆想分别起 无有主故随意出 是故法界圆成实 一切如来皆真实 本自不生诸如来 现成实相后无灭 阴、入、界种皆不摄 如先中后等无别 色受想行识皆如 三世如如幻影法 无所有法无来去 一切法等众生等 如诸佛等世间等 是诸如来亦如是 是故诸佛名平等 一切诸法如是等 现观一切平等力 现成广大如来力 大悲如幻实相力 疾证无上正等觉 心如虚空无可得 常得不离值见佛 自在、自然、无生智 现成而得不随他 佛大悲心力圆具 示现八相成如来 示现涅槃不永灭 示诸形色不坏相 遍游佛土无分别 得值诸佛法性等 遍行一切诸行净 人、天最尊无自慢 行魔自在离魔行 遍行三界不动转 示现六道不分别 善解法句示法义 了知文字平等相 于诸言辞无分别 常住禅定化众生 行于尽忍无生忍 说诸法具生灭相 独步无畏如师子 现见实相中道义 具足首楞严正见 现成法界实相中 首楞严三昧本具 佛法中最重要的就是见地,修行其实在佛法里面是第二位的,见地才是第一位,也就是正确的观念,佛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观念上面的,不是建立在努力修行上的,释迦牟尼佛是拋弃苦行后,在身心很自然的状况中悟道的,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这一点。人往往对苦行有一种隐约的冲动,所以看到别人苦修苦行时非常尊敬,但是就佛法而言,我们重视的是见地,所以禅宗说「只贵汝见地,不贵汝行履」,见地正确了,才有可能悟道,见地就像眼睛,能够帮助你爬上高山,指导你的双足前进,所以见地是最重要的。 佛法基本见地是建立在三法印上面,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法如实观察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是无常的,每一个存有的现象都依因缘存在而不是自性存在的,所以是无我,因为一切是无常无我的,你心中没有执着,才能够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这就是三法印。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都建立在此,这些是基本的正见,最后把它汇整为缘起性空,缘起性空在大乘佛法里面空和大悲心是一如的。 越高明的见地对修行的增长越快,跟修行也越贴近,所以高阶的禅法有一个特质,就是见、修、行、果是一体的,即见、即修、即行、即果,他在做这事情的时候,不用再去想清楚要怎么做之后才去做,也不是说要运用什么观点才去做,而是做这事情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见地,有这样见地的时候就这样做,浑然一体,首楞严三昧在见、修、行、果上也是这样,所以它混融了见、修、行、果的方法,因此,首楞严三昧行的时候是智慧,见的时候是智慧,自然显现智慧的过程,是悲智双运的见修行果。 虽然首楞严三昧在见、修、行、果上是一如的,但是我们的修行还是依见地为主,所以我们先讲正见,不过希望大家在体悟首楞严三昧时能了解,首楞严三昧是接近佛的境界,虽然在《首楞严三昧经》里隐约有个次第,但其实里面每一环都是串起来的,所以在每一个地方及见地上修持都可以汇整起来,就像拿着笔尾也可以拿起来,拿着笔头也可以拿起来,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拿起来。 这个偈颂是依《首楞严三昧经》而造的,整个首楞严三昧的见地是在「现空如幻」上面,没有空无法建立佛法,佛法的大悲跟空是配合在一起的,所以慈悲绝对不是大爱,慈者给予快乐,悲者拔除痛苦,但里面还有一个行动力,并且是脱离主客体对待的,而大爱是大我之爱,像大家常说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爱是我爱,是一种欲取心,是有对象的,请问,慈悲有没有对象?慈悲可以是有对象的,但是对象是空的,是无可执着的,而爱是有执着的,所以没有空就没有慈悲,不了解空的慈悲不是慈悲。 在正见部分,也就是佛陀还没讲如何修行之前的部分,佛陀告诉坚意菩萨首楞严三昧的性质,在此希望大家注意,佛经所用的语言是两千五百年前的语言,并且包含了佛教的特殊语言,但其内容所指涉的是现实的证悟,经典是指导我们如何去现实生活,所以经典是帮助我们吃饭睡觉用的,很多人说,经典是用来供奉、是用来「修行」的,好象跟日常生活完全无关!如果是这样,经典的用处实在太小了,佛经不是用来表演用的,是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帮助人类圆满解脱的,这是很现实的,只是佛经用两千五百年前的语言讲出来,其中所包含的佛教特殊用语,不是现代所通用的用法。其次,佛经的义涵比较深邃,所以有时在语言的沟通上就比较困难,但是重点在于我们如何使用佛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我们看经典中说:「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颇有三昧。能令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得不离值见诸佛。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譬如这一句话,大家看过去,可能觉得是「菩萨」的事情,好象跟我们无关,为什么要常得不离值见诸佛?这跟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这跟现实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其实大家看经典时可以这样想:「坚意菩萨问佛陀,有没有一种三昧,能让菩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帮助菩萨成佛?」成佛是什么?成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帮助一切众生,这怎么和生活无关?「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帮助所有的人,帮助所有的菩萨?」各位注意,这里的菩萨当然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所以绝对不是与我无关的事,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关的!就是要帮助我们每一个人智慧和慈悲圆满,这代表我们要做很多事情,或者要帮助很多人,在当下所处的社会中,对于教育、环保、政治、经济、传播等各种议题都要去关心,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有所贡献,这才是菩萨行。 例如基因的问题,现代的基因工程越来越发达,但利之所趋,许多基因技术在专利化、商业化的过程中产生很严重的问题,未来人类如何处置自己,可能家人在你生下来之前就可以帮你决定,甚至连药厂都有权参与意见,因为你的某组基因可能已经成为他们的专利,你的存在成为某些公司的专利,又或者当基因是可以被预览调阅时,保险公司将那些具有某些基因问题的人排除在外,这些发展都要很小心的。(相关资料请参阅,《前未来》,大块出版) 所以首楞严三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帮助我们增进各种能力,让我们有所依止的,当然依止不是说佛陀救救我,而是我所有的问题都是佛陀的问题,佛陀应该帮我解决,其实很多人作早晚课或拜佛时都怀着这种心态,不是这样的!而是祈请佛陀帮助我们增长智慧及力量来解决问题,请佛陀当我们的导师,来帮助整个人间向上,乃至整个生命界、宇宙,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魔就是障碍,把各种障碍去除。所以我们看佛经的时后要贴近生活,不要看过去就算了,而是要执行佛法的内容,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 「诸佛现空实如幻,和合而有无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起,无有主故随意出」 「诸佛现空实如幻,和合而有无作者」,现空如幻,是根本是修持首楞严三昧的根基,一切都是和合而有,没有作者,如同《首楞严三昧经》中佛陀说:「一切诸法皆空如幻。从和合有无有作者」。各位,如幻是宇宙现象的事实,有些人说我看不出如幻,有执着就看不出是如幻,但是实相就是如幻,诸法都是空,从和合而有,无有作者,是没有主体的,所以没有「我」的存在,是无我的,有时候对「我」还可以分类成「人我」和「法我」,「人我」是指我们自体,五蕴、六根,「法我」是指宇宙中的所有现象,而「人我」和「法我」其实都是无我,都是空的,因为一切都是因缘所成,我们是从和合而有,无有作者。 这里很多人会问,那我是什么?「我」是依和合而有,除了和合而有,不再有别的,有些人会想,这样很不习惯,没有「我」,生活要怎么办?在此告诉各位,除了这点不习惯之外,其他一切还好,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知道这个事实,或有我无我,对自己的人生都没什么改变,但就根本来讲,是解脱与不解脱的分别。 「和合而有无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起」,这作者就是主体、自我,都是从忆想分别起,注意,「我」是从忆想分别来,一般人认为是「我」去忆想想分别,但其实是忆想分别产生「我」的。所以宇宙不是由一个大我、中我或小我创造出来的,世间是从分别来的,分别意识的产生建立了对象以后,回过来建立主体,所以「我」根本不存在,「我」是从忆想分别中产生,因此「和合而有无作者,皆从忆想分别起」,没有主体!是从忆想而出,所以不要去找自己的根本,你的念头就是你的根本,没有念头的作用,你就停止了,念头止息了,「我」就消失了,「我」消失之后会产生力量。 大家可能有疑问,怀疑自我消失是不是从有变成无?这是堕入两边的想法,空不是有也不是无,「无」是「有」的对待,「无」是一种思想习惯,是用来面对「有」的,但是「空」不是只有或无。 其实「我」是虚妄的,「我」到底是什么,没人知道,从「我」还会产生「我所有」,本来只有核心的「我」,现在还有「我所拥有」的东西,「我所有」的范围很广,例如我的衣服、我的手表、我的先生、我的子女、我的财产….等等,这里面还有「最我的」,什么对你来说是「最我的」?从里面的「我」到外面的「我」,例如有些人为理想而奋斗,这个理想(的我)比自己还大,这种「思想的我」用不好是很可怕的,会变成最残忍的咒语,各位想想近代历史上谁的咒语最可怕?一句咒语就可以杀了千万人?希特勒。多少人为了法西斯的理想,连亲如妻子儿女也可以放弃,很多「伟大」的理想是要小心地检视的。佛法是没有意识形态的,修行人可以追求理想,但是绝对不会把自己神圣化,并且绝不会用自己的理想去伤害人。 在此建议大家也检视自己,对你来说,什么是「最我的」?我执最深的地方在哪里? 其实这种东西在禅七里面显现的最清楚,在禅七里面很多人的「我」都跑出来了,对自我抵死不放,例如多人说「我」要修行成就,其实修行成就时,还有一个「我」来修行成就吗?所以在禅宗里面有一句「打的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把我放下了,有人说这时候会大哭一场,其实不一定,大哭一场的也不一定是。其实就是放下了,心打开了,没事了,就是这样。 佛法中的「无我」是什么意思?「无我」从来没有否定存在的现象,「无我」的人绝不会否定有一双袜子的存在,「无我」不是否定自身的存在,而是把放下包住自己的限制,把线拿掉,黑松汽水曾推出一句广告──「划去心中的那条线」,我认为很好,把对自我的执着拿掉。 「我」绝对是涉入其他生命的,我的心里一定包含大家的心,所以「无有主故随意出」,这是最基本的概念,「我」是如幻的,不用去否认这个现象,它本来就是因缘所成,你要否认这些现象背后意味着你认为它们是真实的,但这不是存在或不存在的双边思考,无常、无我、空就是把执着放下,把那条线拿掉。 「是故法界圆成实,一切如来皆真实,本自不生诸如来,现成实相后无灭,阴、入、界种皆不摄,如先中后等无别。色受想行识皆如,三世如如幻影法,无所有法无来去,一切法等众生等。」 所以这个法界就是圆成的实相,诸佛看来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对我们来说,我们有烦恼,佛陀知道我们有烦恼,但是不是决定我们有烦恼,烦恼是虚妄的,破除虚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这个虚妄破掉,另一种是值接放下它,烦恼无主不实,何必烦恼? 用否定面彻底摧碎之后再进来,「是故法界圆成实,一切如来皆真实,本自不生诸如来」,各位要注意,这才是首楞严三昧的核心所在,既然一切是无实,那么一切何不真实呢?佛法有一部分一值在帮助我们清除贪、瞋、痴、执着,既然放掉一切,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首楞严三昧基本上是从如幻三昧回来之后一种积极的三昧,首楞严三昧的积极性是很可怕的,这种积极性已经作用到「完全被动的主动」。什么叫「完全被动的主动」?它根本不动时,例如恶魔要对首楞严三昧产生攻击时,首楞严三昧就由魔王的攻击行动中自动攻击魔王,把魔王绑住。当魔王起念要阻碍首楞严三昧时,魔王的起念就是自己的限制,由此可见,首楞严三昧的积极面向是很可怕,力量很强大的。 所以在修习首楞严三昧时,心态要整个翻转。一切皆空,一切不可执着。但既然一切不可执着,何妨一切精进而行?所以从「诸佛现空实如幻」到「一切如来皆真实」,所以这里说「本自不生诸如来,现成实相后无灭」,在《首楞严三昧经》中,佛陀化现无量如来,每一个天人都觉得只有自己前面的佛陀是真实的,诸如来本自不生是故为实,这些如来本自不生后亦后无灭,随意而出,所以各位,今后大家都是自在的行者,随意而出,因为现空如幻,无有主故。 刚刚从体性实相来观察如来,因为本自不生,所以究竟不灭,无有主故,随意而出。现在从时间及空间上来观察如来。 「阴、入、界种皆不摄,如先中后等无别。色受想行识皆如,三世如幻影法,无所有法无来去,一切法等众生等。」 「种」是佛法在分析宇宙根本元素的用语,例如四大、五大、六大等等,诸佛如来不是被四大所摄,也不是五蕴、十二入、十八界所摄,佛陀不是宇宙中任何现象所能摄受的,也不是被时间摄受的,所以如来「如先中后等无别」,过去、现在、未来等无差别,于等无差别,建立极平等相,一切平等,根本平等,究竟平等,在佛法里用「如」来表达平等,如者,真也。 所以如如,如来,如去,心如、法界如,一切如,色受想行识皆如,过去世如,现在世如、未来世如,以如幻法故,以如影法故,以如所有法故,无来去,一切法皆是平等,一切众生平等,如来悉知一切诸法平等,于一切法平等。所以这边从现空、如幻,无有作者到一切皆实都是绝对平等,这是首楞严三昧的重要基础。 「现观一切平等力,现成广大如来力,大悲如幻实相力,疾证无上正等觉,心如虚空无可得,常得不离值见佛,自在、自然、无生智,现成而得不随他。」 你现观一切都是平等,不是说你去忆想分别所得到的平等,这是本然平等,这样的平等力量就示现成广大的如来力。以大悲如幻的实相力,能够疾证无上正等觉,而这样的境界能够让我们「心如虚空无可得,常得不离值见佛。」,如同《首楞严三昧经》中所说:「常得不离值见诸佛。能以光明普照十方。得自在慧以破诸魔。得自在智。获自然智。得无生智。能不随他得。不断辩才。尽未来际得如意足受无量命」,这里注意一下「不随他得」,佛法中的智慧是不随他而得,当然,诸佛有加持、教导我们的恩德,但是最后是不随他的自然智,就究竟意来说没有人能够加持你成佛的,所以现成而得不随他。 「佛大悲心力圆具,示现八相成如来,示现涅槃不永灭,示诸形色不坏相,遍游佛土无分别,得值诸佛法性等,遍行一切诸行净,人、天最尊无自慢。行魔自在离魔行,遍行三界不动转,示现六道不分别,善解法句示法义,了知文字平等相,于诸言辞无分别,常住禅定化众生,行于尽忍无生忍,说诸法具生灭相,独步无畏如师子。现见实相中道义,具足首楞严正见,现成法界实相中,首楞严三昧本具。」 诸佛依大悲愿力,示现八相成道,并示现涅槃不永灭,涅槃是寂灭的意思,究竟寂灭了,不再有也不再没有,在首楞严三昧的境界中,能够「示现涅槃不永灭」,而且能够「示诸形色而不坏色相,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悉能得值一切诸佛,而不分别平等法性,示现遍行一切诸行,而能善知诸行清净」,在此请大家好好体会首楞严三昧的的特质,即行使一切形色、现象,同时在相对性的另一端一得到平衡,这是中道行。 例如经中「能示现于般涅槃而不永灭」,示现般涅槃却不永灭,这是最相对性的概念,但是依首楞严三昧却能得到平衡,又例如「示诸形色而不坏色相」,显现各种形色,却不坏色相,这也是相对的概念;「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你去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能感受到每个地方的差别和每个地方的美丽,但是心却不会执着,虽知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之差别,但不执着一定要去极乐世界;「示现遍行一切诸行,而能善知诸行清净」,为了众生示现一切诸行,同时了知一切诸行的本质是清净的。 「行魔自在离魔行」,现行一切魔自在的力量而离于魔行,所以首楞严三昧行者去实践任何事情,这事情是在因缘中去做的,但是在心中绝对平等,在两个相对性的概念中能够得到平衡,这就是首楞严三昧的的特质。当然,在菩萨的不思义行法中都有这样的特质。 「遍行三界不动转,示现六道不分别,善解法句示法义,了知文字平等相,于诸言词无分别,常住禅定化众生,行于尽忍无生忍,说诸法具生灭相,独步无畏如师子。」 遍行三界,但于法相中没动转,善解各种法句,了知文字的平等相,常住禅定却能示现教化众生,这是相对的概念,能够入于禅定中,在定中又再另一边教化众生,安住在无生法忍中,却说诸法具生灭相。独步无畏成为三界中的狮子。「现见实相中道义,具足首楞严正见,现成法界实相中,首楞严三昧本具。」整个法界都是在实相之中,所以首楞严三昧本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