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二十天
第二十天 诸位观众、诸位菩萨大家好: 一个人如果已经修到见性的时候就会有禅定。「禅」,禅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来分析「禅」的涵义。第一、禅是没有执着的世界,如果你心里还有执着,不名为禅。禅当下是没执着、解脱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在修道的过程中,当他的心地达到清净、见性,他就不会执着一切万法,「于相离相」这是「禅」的世界。所以,一切万病皆由执着而生,烦恼是心的执着而生,罣碍也是心的执着而生,回忆过去也是心执着所生,盼望未来也是心执着而生,对人事物耿耿于怀、放不下牵肠挂肚,也是心执着所生。所以,心如果执着则一切生死、烦恼丛生。 「禅」是一个没有执着的世界、是清凉的世界、解脱的世界、是不生不灭涅槃的世界。所以光是要没有执着,你看要下多大的功夫?也因为凡夫众生多生累劫以来,没办法放下他的执着,因此,被执着带来一连串的后遗症,一切祸福全是执着所招引而来。所以,我现在引用一位开悟圣僧,他说执着和不执着,两个世界恰好是一百八十度的差别。 祖师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执着一切相的人难怪会着魔。不错,放眼观看所有参禅的仁者,很多人还没参禅以前一个人好端端的,参到最后却阴阳怪气全身颤抖不能自在,一看到声光幻影就执着,这是着魔的现象。所以,一切魔不是外来的,是心魔所起。为何生心魔?由执着而来。因为执着一切相,所以一切魔境现前。如果你当下离相,不要把相放在心里也不刻意去想它,那么心就自在了。你看!有两三个人一起外出,有的人欢天喜地看一切景致、山水、风光,脸庞常流露出欢喜的面容。有的人外出看山是满面愁容,看水也深锁眉头,看风景也是愁眉不展,吃饭也皱着眉头,为何如此?没有离相!执着心太重了,哪怕虚空那么宽阔也无容身之处。 相对的,一个解脱的人关在房间里他的心一样是清凉、广阔的,一切关键在心而已。所以如本才说:禅的当下是没有执着的世界、解脱清凉的世界。因此,我们千万不可执着一切境界,只要你执着一切境、一切相、一切尘埃,心当下就着魔了。魔不完全是外在之物来干扰或破坏,不一定,有时候是由自己的心所生。比如贪心就是魔,嫉妒心或吃醋就是魔,扯人家的后脚、破坏人家、说人是非,这些都是心魔。所以「魔」广义来讲,就是染污你的自性,会影响你的心情的,破坏你的心情的就是「心魔」。今天我们修道就是要将心魔净化、驱除,如此才有自在可言。 我们刚才举了一个例子,两个人同样出去游山玩水、踏青,有人欢天喜地的,有人却在一旁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心境截然不同,后者的心里有病,由执着所生,不是禅了,而是接近发狂、发疯的地步。所以开悟祖师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道理在此。「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为什么一切平等观?因为一切法相当下是空性,你执着一切法,它是如幻如化。你不去执着,它也是如幻如化,与其执着不如不要执着,毕竟一切法全都是幻化虚妄的,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不要去执着。 一切法的空性、无常、幻化就是一切法的本来面目。所以,一切万法你去检视、了解、观察都是平等的、空无自性的,叫做「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就代表我们的菩提自性,取不得、舍不去,得来的东西也是空幻,未得的东西也是空幻,还有什么得失取舍呢?一切法本来就是空有不二,就它的相而言,当下就是生灭相,瞬息万变的。 就身体来说,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你,在精神界没什么变化,但肉体上会有变化,堪称脱胎换骨。根据卫生学的博士说,我们人全身上下一秒钟,所死的细胞有几万个单位,他告诉你七年当中,你的身体包含肉、血液、头发、牙齿、全身四大全部脱胎换骨、换新的了,在你不知不觉当中,它无尽的新陈代谢、生生灭灭。所以,七年前和七年后的肉体已经不一样了,换过了。所以,以我茹素已经二十几年,现在应是纯中性、完全素食的体质。所以二十年后的今天和二十年前的我,当然佛性是没什么两样,但是肉体上已经焕然一新了。可见身躯肉体一直在瞬息万变,迎新弃旧、生生灭灭,只是我们人的肉眼无法看得那么精密而已,所以「一切平等观」人的身体如此,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万法,何尝不是如此呢?连同我们的精神界也在瞬息万变。「无取亦无舍」是解脱的话,修道人如果按照这四句偈去修行,也是一样可以入道。总之,「禅」是一个没有执着的世界,我运用祖师的话再念一遍: 祖师云:「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无执着就是禅的世界,就是解脱的世界。 我来向诸位说一个公案,毕竟一切的病、烦恼、轮回都是因执着而诞生。以前有一位禅师带着一位徒弟外出苦行,走到一条溪边,禅师放眼看去,前面有一位妇人要过河,溪水涨得很高,女众若涉溪很可能会被溪水冲到大海里。这位禅师起了一个慈悲的念头,即走近请问并试意要背她过河,这位女众很害羞又不好意思又高兴,虽然心情很复杂,但最后也点头答应,表示很感谢禅师的慈悲,要背她过溪,由于天色已渐渐暗了,为了顾全她的安全,禅师便背她过溪。他的徒弟跟在后面涉溪而过,渡过溪后禅师将这位女众放下,师徒两人再继续苦行去了。 到了晚上借住在一间庙里,他的徒弟心里就嘀嘀咕咕,很不快活了。他想:师父平时教我不可以碰到女人的身体,视女性为老虎,视女性为毒蛇,要我远离女色,为什么师父今天却背女人过河呢?师父是不是犯了大戒呢?心里想不开在床上辗转不成眠,现代人叫做熬夜失眠。连续两、三天这个徒弟显然反常,连师父讲的话也听不进去,认为师父已经犯戒了,所以这些天来心情不快活。后来师父知道徒弟毛病在哪里,就走近他身边说:「徒弟,我看你这两三天心情很郁闷,有烦恼哦!来,说给师父听听看。」徒弟就讲话:「师父平常教导我们要远离女色,将女性当做老虎、毒蛇如避火坑,为什么师父却背女孩子,这样对吗?」师父就告诉他:「徒儿,你太辛苦了,你为我背了两三天的包袱,你真辛苦。我背她过河以后,我当下就将一切相离掉不去执着,你也未免太辛苦了,为我背了三天的包袱。」他徒弟听完说:「喔!有道理。」然后参这个问题参到第四天,就悟进去了。所以根机利的人当下悟入,他的徒弟根机较钝,就停顿到第四天才有所开悟。 原来「禅定」,在行住坐卧当中就有禅定,只要内心没有执着就没有病,内心若不执着当下自性解脱。第四天徒弟很高兴,抱着欢喜的心情移动脚步,来到师父面前忏悔,忏悔又感谢,因为他已有所悟。可见我们活在世间,免不了有种种人事物的困扰,也难免有种种困境,因为有很多事、一切病,全都是执着所衍生出来的。所以修道人平常要锻炼「离相」的功夫,也就是将外界山河大地、人事物、五欲六尘之境用来锻炼离相的功夫。要培养这种心地工夫,为什么?因为一切万病,皆由心的执着而来。 以前有一位年轻人,其实说年轻也不太年轻了,大概三十五岁左右,见到我常说:「我在河边曾经救过一个人,我熟谙水性很会游泳,跳到水里把一个国中生救起来。」只要看到我就这么讲,达十五遍之多,他自己不觉得已经对我说了第十五次了,因此有一次他一开口说:「我以前……,」我就接下去「在河边救一个小孩对不对?」「哇!师父你怎么知道?」「你说完忘了还不知道。」这是执着,本来有功德有意义的,你常常讲也会积病喔!还有一位也是类似的情况,「师父,我以前……」我说:「你不用讲,你以前曾布施一具棺材给贫穷人对不对?」「你你你::怎么知道?」我说:「我当然知道!你已说了廿遍,你自己忘记了。」逢人便说,常常这样反复、执着,也不一定好。所以「禅」当下就是没有执着的世界,是一个解脱的世界、自由自在的世界。这样明白了吗? 接下来「禅是不垢不净的世界」什么意思?在禅定当中,有见性的人心里没有净相,也没有污垢之相,叫做不垢不净。你以为有禅,我们的自性一定清净,清净就清净,你不用再安立一个净相,你安一个净相又不净了。你的本性更加不可贪染或染污一切污秽之物,心里万法不立、一尘不染,还有垢还有净的话,这样不是禅的世界。 「垢是对净而言,清净本性那有清净之相,污垢之相,毕竟空无自性,法身乃 是万法不立,一尘不染。」 有垢就有净,有净就有垢,是相对立的。在菩提清净的自性里,若还有清净之相,这样叫做有净相。所以证到涅槃以后,我不会吃饱没事说:我住在涅槃中。这样叫做有法尘,被涅槃之相束缚了,这样并未住在涅槃,涅槃只是假名安立而已。让人明白开悟以后有一个涅槃的境界,是假名安立的,若说有一涅槃的形相可住,有一个形相可得,不明圣人所说涅槃之意。真正证到涅槃时是不可言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的境界。 「唯证相应」在禅当中,哪还有清净之相,有涅槃可得呢?污垢之相更加免谈,净相都不可得,何况污垢之相更加不可得。污垢之相当下是空无自性,所谓:法身乃是万法不立、一尘不染,这才是我们的诉求,禅的世界就是如此,是不垢不净的。 「清净自性是空性,污垢之相也是空性,一切诸法皆空性,见空便解脱,见空 便入大禅定,由空起妙用,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动机。」 没错,有一天你见性了,见到你的如来藏性、一真法界,见到佛性时,你清净的自性当下是空性的,何况污秽之相哪里不是空性呢?内在也好、外在也好,一切万法当下是空无自性的,这是每一位佛弟子不敢否认的。能够见到「空」是转凡入圣根本的关键所在。所以说见空便解脱,见空也就是见到真如本性的意思,当下入了大禅定,在真空当中起无量的妙有,这就是大乘法不同于二乘法的所在,也就是说「真空妙有」是大乘佛法根本的动机。我们修道的过程中,如果心中还有垢、有净的话,此人并无解脱,无解脱如何说是禅的世界呢? 所以在此讲一个公案给诸位听,凡是你的内心有净相、有污垢之相的话,你的心并未清净、未解脱,还有染污不是禅的世界,更加不可说你有见性。见性之人已经懂得如何修行,岂会姑息养奸,容许心里有所谓的垢净之相呢?所以引用宋朝苏东坡先生和佛印禅师两人的公案来说明。 他们二人一僧一俗常常在一起,两人在佛法上常有冲突、有争执,当然屡次都是苏东坡先生屈居下风,因为佛印禅师是一位开悟圣僧,以现在的说法是他比较专业。有一次苏东坡先生看见佛印禅师在坐禅坐得很好,他不但不夸奖他,还半讽刺的形容说:「大师!你坐禅时就像一堆牛粪。」佛印禅师看苏东坡先生坐在那边,就夸奖说:「苏东坡先生,你坐禅就如佛一般,非常庄严。」两人正好是一百八十度不相同的境界。他把禅师形容为一堆牛粪,禅师形容他坐禅时栩栩如生,如同佛陀端坐着。结果如何?苏东坡先生很得意,自以为占了便宜,他赢定了,那天他特别高兴,因为每次都辩输佛印禅师。回去就告诉他的妹妹苏小妹说:「小妹!小妹!我今天和禅师论道理,我在坐禅时,佛印禅师说我坐禅时如同佛一般。我告诉禅师,他坐在那边就像一堆牛粪,我赢得很彻底。」小妹说:「哎唷!哥哥!你输得一塌糊涂,输得很彻底。」苏东坡说:「为何如此说呢?我赢才对,我说他坐禅像一堆牛粪,而他说我坐禅时如佛一般,我比较清净!他比较污秽啊!」小妹说:「哥哥!你自始至终,没有一次赢过禅师,这一次输得更惨。」苏东坡说你解释一下。诸位,苏东坡这位诗人的妹妹学佛也学得非常好,很有佛法的见地,她就分析给哥哥听。她说:「禅师心中的佛性是清净光明的,你在坐禅时,他把你当作如佛一般。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把你当作如佛一般,他心地清净。而你将禅师形容为如牛粪一堆叠坐着,当然代表你的心中都是污秽不清净。讲难听一点,有人身攻击的成分,你的心已经先染污、不清净,有垢有净了。」苏东坡先生听完并叹了一口气说:「这下子完了,妹妹!你说得对,我这次输得很彻底、输得很惨!」诸位清楚吗?佛印禅师虽然告诉他:你坐禅时如佛一般,还是有一个清净之相,但是禅师毕竟是权巧方便,难道他不知禅的世界、本性世界是不垢不净吗?他知道,只是方便夸奖、赞叹苏东坡而已。而苏东坡先生纯粹是报复、攻击之心。他跟禅师论佛法,总是辩得脸红脖子粗,自始至终没有赢过一次。所以他认为逮到机会了,说禅师坐禅时就像一堆牛粪,实在输得很惨!所以表面看来,他似乎是赢了,让他逞强、逮到机会了,其实他的心地当下是污秽不清净。总之,见性之人在禅定中是不垢不净的世界;是解脱的世界;是光明的世界。若还有分别心,当下就还有分别净垢之相。所以修道若未远离净和垢的对立,则无法超越不能称为禅的世界。 以前我刚出家时,去读佛学院,在佛学院里,我专门负责一项工作,什么工作呢?专门打扫厕所。我看到【般若心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垢不净是什么意思呢?我的同学说:「如本法师!你去洗厕所。」我听了很欢喜,我每每洗厕所时,都参不垢不净的道理。诸位都晓得厕所的情形,如果正常排泄还没关系,可是有些人会腹泻,尤其在佛学院里过午不食,大家胃肠都不是很好,拉得整个厕所里污秽不堪,我就很认真用刷子去刷,刷不掉的粪疤,就留长指甲去抠,藉此参「不垢不净」。虽然厕所里面很脏,还要用指甲去抠是污秽不净的。但是,我们的心不能随着它污垢,若还有污垢之相,法身则不能彰显。所以我就一直参,后来有一天让我参到了,了解本性不能有污垢,但是也不能有净相。心里如果还有清净之相的形影;有清净之相的形相;有清净的象征,这样本性并未清净,到最后了解本性不垢不净。所以我们清净的自性是万法不立、一尘不染,哪来垢净之有呢?所以当下我就悟入心地,以后看经典一看就懂……。所以两三年的洗厕所下来,在乍看之下,我是吃亏,被人占便宜,可是实际上来说,我得到大利益,因为洗厕所而开悟;因为洗厕所而悟明本性;因为洗厕所而入禅定的境界,悟到不垢不净,有何不可呢!诸位!多洗些厕所也不错,能够开悟,见自性,悟明真理,了解不垢不净的真谛,有何不可呢! 所以我们在修道过程中要记住,不要只挑选好的,我不以为然,有时在污秽不清净处,也能悟明很多真理。我举一个例子来说,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有些人只看到莲花的光明、圣洁,只顾着摘非常漂亮的莲花。但是他何曾想过莲花在尚未离水面的时候,它的根茎都生长在污泥中,所以污泥也是好土,不然你把莲花种在陆地上、石头上,看它会不会活?种在清净的地方,莲花反而会死掉。所以「烦恼即是菩提」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烦恼中觉悟,在烦恼中净化,烦恼即是菩提,离开烦恼哪里有菩提可言?离开痛苦哪里有清凉可言呢?离开生死哪有涅槃可言呢?泥巴虽然不清净,泥巴也是好泥。 有人问一个问题,女性朋友怀孕十个月当她要临盆生产时,称念佛菩萨的圣号,会不会对佛不敬或不净呢?我说你不用烦恼,佛菩萨心里还有垢有净,还会嫌弃你污秽不清净者不能称为佛菩萨。所以,女性朋友怀孕十个月要临盆时,可以的话,你就在心里默念,出声也无所谓,一般传统观念,认为临盆生产时,会有血崩,流出种种不清净的水,因此认为这样念佛,会对佛菩萨不恭敬会污秽佛菩萨。其实误会了,佛菩萨不会计较这些,如果他心里有垢有净,不敢来帮助你,看到你就飞也似的逃开,我说这佛菩萨你也不用拜了。佛菩萨也不可能会做这种事,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哪会计较这些呢?他怎么可能不降临呢?他同样大慈大悲度你,若问什么理由?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心里已经达到不垢不净的境界。禅,是一个光明解脱的世界,没有垢净的分别,这样诸位了解吗?这点非常重要! 有人发心来佛寺帮忙,但往往只愿打扫大殿,因为大殿比较干净,比较不喜欢下厨房,因为油腻腻的,洗东西会溅湿衣服弄得湿答答的。所以相较之下一般人喜欢打扫大殿,比较不喜欢下厨房。如果厨房再和厕所比较呢?大家又比较喜欢到厨房。如果叫他去洗厕所,他说:不要!我要去厨房。如果叫他去厨房帮忙他不愿意,说:我要去打扫大殿。诸位!越骯脏的地方,你越敢承担者成就也就越快,如本法师就是一位见证者!我因为洗厕所而悟明「禅是不垢不净的世界」自性中若还有净相、垢相,不名为见性之人,因为洗厕所而悟明本性,有何不可呢!如果大殿、厨房、厕所三者当中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我用平常的话来解释,洗厕所是消业最好的地方;是结善缘最好的地方;是悟明本性最好的地方。 我分析给你听,先讲消业就好,你平常娇生惯养、我慢贡高,因此洗厕所是消灾解厄最好的地方。你看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七位王子要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修行,释迦佛陀跟他们见面后,不马上教他们深奥的道理,佛说:「以前你们贵为王子,平日娇生惯养,贡高我慢的习气深重,如温室里的花朵,若没有相当的磨练,贡高我慢不能净化,如高山德水不住。」于是叫他们去清理厕所、打扫厕所,等他们打扫到起欢喜心,不再起我慢心,不再与人对立了,才开始教他们佛法,为他们剃度。最后他们也打扫到真正起欢喜心,不再埋怨了。他们以前都如何埋怨呢?「我贵为王子,是国王的儿子来出家,洗厕所就是出家吗?吃饱太闲,我若待在家里,皇宫里的彩女、宫女会帮我打扫得干干净净,来这里真是气人,佛陀是故意刁难我!」他们会有这些怨言,这就是尚未入道,慢慢的让他们由打扫而悟入……,到最后起欢喜心,佛陀才为他们剃度、讲演微妙的佛法。所以,洗厕所是最好的消灾解厄,驱除我慢贡高之心最好的地方。 佛门有一句话「我慢高山德水不住」。贡高我慢就像一座很陡峭的山,譬如玉山来说,尖尖的山形,雨一下往两边流失!功德的水住不得也一样,相对的大地平坦雨下得再多,也会铺在表面。我慢高山就像尖峭的高山,功德水住不了,都往四面八方流光了,叫做「我慢高山德水不住」。功德的水住不得,所以一定要先消除我慢贡高,再来学习佛法很快就能入道。所以王子来出家本身具有好条件,智慧又高超,再加上消除我慢,很快就能证成果位。 所以洗厕所的好处在哪里?第一、洗厕所能消除我慢,是消业最好的地方。第二、能和广大人众结善缘。譬如佛学院里有五十位学生,若厕所洗得干干净净,进来大小便利的人,会因为你把厕所洗得干净而齐声称赞你,你的功德、福报因缘会一直增加,大众都和你结善缘,不论是他和你结善缘也好,你和他结善缘也好,彼此之间的恩怨,多生累劫的业障都能消除,这就是结善缘。如果里面不幸有几个腹泻,一天要跑四、五次,那就不只结缘五十遍了,少者百多遍。可是不要这样想:保佑这五十个学生都腹泻,我就能结更多缘了!你可不要这样想,这是「诅咒给别人死」,心地就不好了,要顺其自然,最好每天不要因为腹泻而跑厕所也不要紧,身体健康最好,这样才是标准的想法。我的意思是你清厕所干净后,众人来捧场、进出,你就和他结善缘了,有什么不好呢?很好啊!所以我在佛学院里都负责包办洗厕所,作为我的出坡。 再者,你在洗厕所当中能悟入甚深的道理,譬如说你在背经、诵经时会念到「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以藉此悟到不垢不净是什么道理,原来垢是无自性,净也是无自性,菩提自性中哪来垢净之有呢?因此剎那间就悟明真如本性。所以我们修道当中,千千万万不要只想选择清净的事来做,污垢当中亦能让你悟出一番道理;污垢当中是造就一个人成就佛法的原动力。 在【华严经】佛陀说:「不入烦恼大海,不能得一切智宝。」道理在此。「不入烦恼大海」在世间历尽沧桑,尝过苦楚的人,这种人比较有心得、经验容易觉悟。我常说,生长在富丽堂皇的环境,人称公主、少奶奶、大小姐的人,除非宿世有修行才会善根流露,不然的话,对这种人说破了嘴,她也不会觉悟,而那些吃越多苦,越有经验的人,觉悟就比较快,所以演变成佛门说「烦恼即菩提」就是此理。 以前有一个典故,某位小姐,我告诉她:「小姐!苦集灭道中,有说到苦的道理,我们活在世间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很多烦恼事;很多痛苦事;很多不能称心如意的事,世间是苦海!」她怎么回答我呢?她说:「不会啊!我认为世间很快乐,我不以为人生苦!人生嘛,本来就该吃苦嘛!」这样回答你,而且讲话还卷舌。我告诉她:哦!你不以为人生是苦吗?我开始为她分析:你是否曾经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或不及格,因此被老师责备、被家长骂呢?她说:没有啊!我读书的时候,功课都是榜上有名,我是资优生。我一听,喔…这不好讲呢。我又问她:小姐!你曾经谈情说爱不如意吗?她说:没有啊!我有一个很好的男朋友,对我非常友善,时常带我去踏青、看电影还教我功课。讲到这里实在不知要从那方面来说,才能让她体会到苦,到后来我想到,从身体方面来讲,我看这位小姐虽然很有气质,但是身体似乎有些病苦相。我问她:先别说你身体有什么大病苦,你有没有感冒过啊?有!有感冒过。那么感冒的感受如何?她说:当发烧的时候,头都快胀了,昏天转地的非常不自在,非常苦!对!对!答案跑出来了,生病时很痛苦,这就是人生苦之一,佛教称之为生老病死苦,病也是人生之苦。所以你从小到大免不了要打针、看医生,也有很多病苦对不对?她说:是啊!所以我就从病苦切入,然后她的善根才渐渐成熟。所以一个人虽然领受世间的苦,却不以为这就是苦,要说到与他切身的问题才能使他觉悟。所以要令一个人开悟、觉悟,必须观机逗教,看他的症结在哪里,去解开它。最后这位女孩子善根大展流露,学佛学得很好,现在已经出家修行了。她家境很富裕,平时是娇生惯养的人,气质非常好,这也是她多生累劫多少有些善根,遇到善知识的点醒,使她能如脱缰野马般奔驰而出家修行。 总之,在恶劣的环境、很不理想的地方,有时候那才是我们修道的增上缘,或者是逆增上缘,或者是在困境当中因祸得福,而学佛修道的人不胜枚举。所以在我的观念里,人往往在污垢、不如意、痛苦当中,甚至烦恼丛生、压力很大的当中,会有所谓的穷则变,急中生智,然后有所觉悟者非常的多! 所以苦也是人生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的,要化苦为乐才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般若。所以修道过程中,不要逃避、担忧逆境,或许会因祸得福,化阻力为助力,这都要假借学佛修道后有大智慧,才能转化恶劣的环境为增上缘。今天将禅是不垢不净的世界;禅是不执着的世界,向各位报告到此。 他恭喜了。也就是见到「体」的时候了,见到他「如来藏性」的时候了。因为一切凡夫众生都生活在心猿意马、烦恼丛生的日子当中,所以不是禅的世界,不是见性的世界。 万法由心所生,这是正确的。但是心又能生万法啊!在凡夫来讲,他心能生万法,所生出来的万法都是污染、不清净的东西,若是开悟证果的圣者呢?他的心能生万法,这个万法都是清净解脱,禅的世界伸缩自如,要缩要伸、要?要广、要深要浅他能自在,无所染着、无滞无碍这就是禅的世界。凡夫心若动起来,污染外面的境界无法收拾。圣人的心一动起来无量的妙用,出出入入、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叫做无滞无碍。如果是凡夫呢?那就不相同了,不然你为何常常在六道轮回、始终在六道中周旋不出呢?难怪就是要做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道理在此。 所以说凡夫同样能心生万法,但这是污染的、不清净的,若是开悟见性的人,心所动的万法是自性的妙用,差别在此。有人说,你若达到解脱的时候,圣人会动念头吗?会,他动出来的念头是光明、清净、解脱、禅的世界、是慈悲喜舍、普度众生的念头,关怀需要帮忙的人,他动就动这个心,不但自利又利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世界的心。凡夫动起来的念头就不一样了,都是要占人便宜的、自私的、烦恼的、痛苦的甚至心中有心,污染的、不清净的,罕有能为他人利益的。也有,不是没有,但是他还未见性之前,那怕能利益多少苍生,都是生灭有为之法。所以无论如何,仍以见性为第一道理在此。所以见性之后,你生活在禅的世界,禅,是万法归一的世界,也就是清净一心的世界,是不二心的世界。 诸位,有一位弟子,我为他剃度以后,为他取了一个法号叫做「性一」。这位弟子就讲话了:「师父,你为何替我取名做『性一』?为何不叫性二、性三、性五、性六、性七、性八、性九、性十取多一点啊?越多不是越好吗?一个怎么算多呢?」我听了很烦恼。他说:「师父能不能帮我取多一点的性多啦,或是性九、性十。」我说:「哦,你知道『性一』的意思吗?」他说:「我不知道。」我说:「就是你不知道我才跟你说这件事。『性一』什么意思?」我为他解释:「一个不算少,一万个不算多。」他说:「如何说呢?你说来听听看。」会跟我论道理哦。我说:「很简单,一个不算少一万不算多,不然我干脆替你取一个『性万』就好了,不要『性一』了,何况由一算到万麻烦了。」我就解释:「你看,我们大台南市有八十多万人口将近九十万人口当中算不算多?也算不少了,但是有多吗?也不算多,因为九十万的人口,有没有离开台南市?台南市只有一个哦,所以一个『一』代表九十万哪,这样听懂吗?一个不算少,台南市一个不算少,九十万不算多啊。再来,我们台湾就好了,台湾目前有二千三百五十九万人左右,二千三百五十几万的人口,有没有离开台湾?没有离开。综观十六县市所有的人口,有二千三百万再怎么跑都没有离开这个范围,一个台湾岛,一个台湾不算少,二千三百多万人口不算多,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台湾,台湾只有一个而已。这整个地球来说,有五十三亿左右的人口,五十三亿中算不算多?不算多。为什么不算多?因为他们并未离开地球啊?地球只有一个而已,一个地球等于五十三亿的人口。所以一不算少,五十三亿不算多,道理在此。这是由外面的象征、外面的形相,外面的物质来比方。 以心来说,你的妄想、痛苦、烦恼、会嫉妒、怨妒别人,甚至慈悲喜舍,有修行的心、随喜的心,这些心真多对不对?但是也没有离开你这一颗心,心只有一个。但是能够演化那么多的心,那么多的心也不算多啊,为何不算多?因为没有离开你这颗心。所以,一不算少,一万不算多道理在此。所以,我们修行修到万法归一的时候,是禅的世界,是见性的世界,清净一心的世界,这样取名『性一』有没有道理?」喔!他一听,知识份子啊!知识份子头脑聪明一点破就知道了,当下五体投地拜三拜,我说不用拜啦问讯就好了。以后对他的法号非常喜爱。任何一个字眼任何一个数目,都无法胜过一,他的法号叫做「性一」。所以师长为弟子取一个法号,有深深的用意和涵意,不是随便取一取。不然我为你取一个「性万」就好了,何必取一个「性一」呢?从外在的形容和譬喻,一直到无形无相的心地,万法归一,见性就要如此。 我的师父当初为我取名叫做「如本」,当初我听到「如本」也觉得不太好听,尤其这个「本」我特别没有好感,为何没好感?因为我还没出家以前,我的隔壁邻居,有一个叫做「憨本」的,他在开客运车,三更半夜回来,太太如果嫌两句说:「你为何那么晚回来?是不是外面有女人呢?」喔!这下糟了,用布袋把她盖起来打得半死,哀叫得非常凄凉,存心要打死她似的,还拿球棒去打,不怕打破头胪很残忍。所以有一个外号叫「憨本」︵台语,意指不知轻重。︶ 当我师父帮我取名为「如本」时,我一时之间就闷闷不乐了,心情很沉重,连续几个星期无法快乐起来,我师父就靠近我,也许师父有他心通,我是不知道啦!他靠近来就说:「如本啊!我看你出家前非常快乐,为何出家后一星期,连连看你面有难色,看你不快乐啊!是不是出家后悔了?」我说:「师父,出家后悔是没有啦,不过,你为我取的法号叫做『如本』,这个『本』字我就很不喜爱,听到这个『本』字就反感,看到这个『本』字就烦躁起来,中国字一万五千多字将近二万字,任何一字都好,只有这个『本』字,我不中意,摘掉再换一个好不好?」我师父说:「喔!师父深深的用意你不能领会,剖开心肝给你吃,你还嫌腥味,来来我解释给你听。」我就洗耳恭听请师父道来。师父说:「如本,这个『本』字是代表如来本性、本自具足、不可忘本、不可舍本逐末,人人有一个本性,本性具足。」我一听非常感动,我被先入为主的观念钉住了。现在将它拆开来,听见大快人心,我就马上回师父一句话:「师父,中国字一万五千几个字,每一个字都不好,只有这一个『本』字最好。」这个「本」最好,因为不可能有第二字、第三字比这个「本」还要好,不可忘本,本来本性,佛性本来具足,难道你要逐末舍本吗?难道你要忘本吗?忘本的涵意是很宽的。比如说你今天出家修行,也要追忆过去三千年前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不可忘本。你今天剃度要感恩师长,不可忘本。你喝水要拜水井,不可忘本,吃水果拜树头,不可以忘本。本,就代表有个根源的意思,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佛性,不可以忘本。本性本来具足不是外求的,不可忘本啊!哇,解释下去,我们台湾人讲的,叫做「奇摩子很好」感觉很棒就对了,我就非常珍惜「如本」这个本字。 总之,这个本就是一,不可以忘本哪。本,就是一个根源,由根源所诞生,演化无量无边,就是多,多是妙用,一心能生万法,一虽然是不算多,但是也不能说他少。如果你说少的话,从自性生那么多心出来,欢喜心、痛苦心、嫉妒心、我慢心、慈悲喜舍的心,讲不尽说不完啊!演化出来的心太多了。所以一并不算少道理在此。以上就是将「禅」简单解释它的意境,代表万法归一的世界。 你若见性以后,向你恭喜了,具足这么光明解脱的意境了。「禅,它是没有对立的世界。」什么是禅是没有对立的世界呢?意思是说「禅」是经过见性以后,产生自性解脱的一个意境。当中存在一个「无对立」,因为只要有对立,就落入生死网中,有对立就有烦恼,有对立就会有互相障碍,有对立就有利害关系。修道就要修到没有对立、达到绝对、进入绝对当中,见到他清净的如来藏性而解脱。 那么,什么叫做「对待」呢?比如说,黑是对白而言,高是对低来说,低是对高而言,大是对小而言,小是对大而言,男是对女而言,女是对男而言,天是对地而言,地是对天而言,清净和污秽两者是对立的,这都是对立法。但是修道要达到「法无有比」,法如果还有比的话还有对立者,不名为法。法者是解脱法啊!既然还有对立就有生死、有轮回、有痛苦。譬如你现在为何烦恼?因为你有对立呀,因为你有执着,所以有烦恼痛苦就有黑暗,你若通通无对立,一切都是光明、解脱、自在清凉的世界。 所以「修道」是修一个没有对立的。例如你我二人,大家彼此意见不同、有利害关系就对立了,修道就是修一个没有对立,彼此可以沟通、流通、自在出入,观念纠正过来。所以没有对立就是禅的世界,是解脱的世界道理在此,叫做「法无有比」。在【维摩诘经】说:「法无有二」有二就有对立,有比就有对立。如果修道人不能远离一切法的对立者,永远处在对立、有二,这对你的见性都没有帮助,也就是说你没有见性,当你见性的话,那恭喜你达到绝对了,你就跟佛菩萨没什么两样了。 所以我们修道就是要达到对立的净化「能所双亡」。所以说「禅」是没有对立的世界。既然禅的世界也就是生活在自性中,须要远离一切对立远离二法。以修道的过程为例,你说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呢?常常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说,观世音菩萨不能说他是男生或是女性,你若落入男女相,那么此人并未见性。因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说是男性就等于不是女性。但是观世音菩萨不但能示现男性,也能示现女性,不但能示现女性,也能示现男众。不要说有能力示现男女众,那怕是六道的众生,他都有办法示现。不但六道众生能示现,他也能够示现菩萨、也能示现缘觉乃至阿罗汉他也能示现啊,千变万化,那里能局限在男众或女众当中呢? 观世音菩萨不能以男身或女身而论长短,如此你并未见性,为何而言?因为「性」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因为观世音菩萨已经愿力自在,随着度众生的方便能千百亿化身,所以还未开悟证果的凡夫众生的你我,都是业力所感召的,你出世为男生,你身不由己,你不能当女生。你出世为女生,也是身不由己,你不可能当男生,是业力来感召的,业力是不能自主的,不能控制的。就像世间人讲的,你无法作主啊!人在江湖不能给你作主啊!凡夫众生由业力所感召的男女之相,说他男是男、女是女,但是观世音菩萨已经修到见性成佛的人了。所以要做男人做女人,可以随心所欲。 过去,唐朝以前的观世音菩萨,所雕塑的佛像有的有胡须,观自在大丈夫啊!观自在就是观世音,他是有画胡须的。唐朝以后,宋、元、明、清时观世音菩萨度众生,他就示现女人身较多了。所以在一般人潜意识的观念里,认为观世音菩萨是女性,画得像一尊女人身,其实这样也不标准,画菩萨相的人,会画的不会画出来一看就像男生或像女生,他是大丈夫相,是脱俗超凡的意境,用女人身来安立,这样就不对了。所以观世音菩萨的「性」是非男非女、可男可女。但是你不可说那不就是「半南洋仔?」这样就误会了,这样造口业了,他是愿力自在,出世男生出世女生,要变化男或女,随心所欲自由自在。 所以我们修道当中,有一天,你修到见性了,开悟证果了,你就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可男可女非男非女,非男非女意思是说没有被束缚住、控制住、非如此不可的、没有局限就对了,叫做非男非女,可男可女,称为自性妙用无穷。不但可男可女、也是可四生、可六道、可四圣如此叫做自性妙用无穷,变化多端,化身无量观世音菩萨就有这个本事。 总之,观世音菩萨有能力达到这种可男可女,非男非女的境界,就是他见性以后,生活在禅的世界,没有对立性的情形,没有对立一切都好说。例如圆形,圆形就没有对立,三百六十度都可以让你自由自在来旋转选择。你只是九十度,九十度就有限了,二十度有限,十五度有限,一度更加不用说了。所以三百六十度的选择是变化无穷的,代表见性圆满的人,你的「性」就生活在没有对立的状态。因此变化多端示现无量啊!佛菩萨是如此,凡夫众生先听如本法师说一些见性的道理,成佛的道理,以后你修到与法相证,信解行证已经相应了,你就没问题了,生活在没有对立的世界,化身无量的世界了。你若见性以后,生活在禅的世界,是没有对立的世界。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特别去看他的弟子,他的出家众好几千人,好几万人,很欢喜心的去巡视、看看,关心他的出家弟子。阿那律尊者他在那里穿针缝衣服,他的眼睛因为用功过度而失明,穿针引线穿不过去,释迦佛祖看了以后心生大慈悲心,他就在他旁边讲话了,他说:「阿那律呀,阿那律,我佛陀帮你穿一下针吧!」此时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动,贵为一位王子出家,贵为一位佛陀,一位人天的导师、四圣的师父,要替他穿针,内心有无比的温暖,无比的感激。他说:「佛陀,岂敢岂敢我不敢当啊!你贵为佛陀替我小小一个阿罗汉穿针,我承受不起啊。」佛陀说:「因为你是我的弟子,佛性平等,今天你有小小的困难,我帮你穿个针与你结个善缘。」让人听起来是何等快活、何等温暖啊! 「我要和你结个善缘」这就是佛祖和弟子之间没有对立性、没有高低的对立,你想想看,所以在高能自在,在低也能自在,这才是真正的自在。如果你眼睛永远是看上面的,都是生活在高阶层的,不知道下阶层的痛苦烦恼,这种无法得到人心。所以,我们现在的官员,很有智慧很疼惜百姓,会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百姓生活的状态,如此才有办法处理百姓的困境。所以佛陀在三千年前早就这样了,他不以为成佛以后高高在上,看底下的弟子爱理不理。这样不能堪称为佛,因为佛是生活在「禅」解脱的世界,是没有对立的世界,没有高低的世界,这点是非常重要哦! 还有一次,阿那律尊者的眼睛失明,行动不便做事比较迟钝,眼睛看不见怕跌倒、碰撞,有一次在洗衣服,释迦牟尼佛就靠过去说:「阿那律尊者,佛陀来帮你洗濯。」阿那律尊者非常感动,佛陀用水帮他洗刷背部、洗衣服。于是有人讲话了:「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出家的呀,可能比较有优待喔?可能有特权,其他的弟子有这样吗?」同样也是这样,我只是拿阿那律尊者的例子,向各位报告而已。虽然佛陀是王子出家的,阿那律尊者也是王子出家的,国王的儿子出家的是否对他特别宽赦呢?特别优待?有特权吗?绝对没有。阿那律尊者受到佛陀的帮忙,对佛陀就更加尊敬,缘份结得更深了。所以生生世世阿那律尊者,都做释迦牟尼佛很得意的门生,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所以阿那律尊者也是过来人,是来世间帮忙释迦牟尼佛行化度众生的。所以说一佛出世,千佛护持,道理在此。 一位佛祖来人间有几千尊的佛祖随这一位佛祖来人间,示现不同的身份和角色、背景来护持、支持、赞助、支援、护持这位佛祖,推动*轮度化无量众生,阿那律尊者也是其中的一尊。所以,诸位,你我大家如果成佛以后,你自然来世界度众生,不一定来娑婆世界,去十方世界度众生,自然感召你有缘的一千尊的佛,会受感召来帮你推动*轮。这叫做什么?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我们的课题是讲「见性成佛」的道理,见性以后才起修,修到与法相证最后成佛。所以我们修道是以见性为先,已经见性之人,会见性之人,他自然就会修行了。如果没有见性的人都用他的妄想、意识,为人处事在修行,这是有为生灭之法,如何来成就佛道呢?所以修道是以「见性」为先,那么「性」是什么东西呢? 诸位,佛性是无好无坏、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东西。但是凡夫始终未见性,什么垢、净、增、减,他根本都不知道啊!所以佛性到底如何呢?我们不要讲得太玄,其实,佛性是无好无坏,看你如何去运用而已,叫做「性无二别,随用立名。」性若众生用变成众生性,佛来用变佛性,畜牲用变成畜牲性了。所以性无好无坏,看你如何运用。那么我们就要拿来用好的、拿来修行成佛啊!嗯,你这句话说得对,你若用到杀、盗、YIN、妄堕落之因,堕落之因必然感召三恶道,那是用到坏处去,变成三恶道之用了。所以,开悟圣僧教我们如何用性,来看他如何教。 开悟圣僧云:「自性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恶用即众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好庄严,三两句话就讲完了。我们说见性成佛,诸位,这就是如何见性如何用功的法门了。心,只有一个,演化为六识、七识、八识,这些问题慢点说。以小乘而言,一心能生六识,大乘佛法说一心能生八识,我们现在不要讨论这个问题,先以小乘而言。「自性能生六识,叫做眼耳鼻舌身加上意识正好六识,一心能生六识,在耳称耳识,在眼称眼识,在舌为舌识,身体就叫身识,你的起心动念叫做意识,叫做自性能生六识。」你六识出六门,见到外面六尘的世界,我们称为「三乘六等于十八界」六识是六界,六尘又六界,六根再六界,加上正好十八界。其实十八界若净化解脱,就出离三界了,自性解脱了。他说:你的六识在六根当中,出出入入无障无碍没有污染,看到六尘的世界,心清净自在解脱,皆从自性所起的妙用。如果你的六识也就是你的自性,有染污有邪有偏颇,这样会起十八邪,十八界当下就变成十八邪。 如果你的自性端正解脱没有污染者,十八界当下就变成十八正。为什么?关键在你心的问题,你六识的问题,六识若没有污染,一正一切正,心若邪若偏有污染,一邪一切邪,道理在此。最后开悟圣僧告诉你,你的自性若来作恶,叫做恶用,这样就变成众生用,变成六道众生用了。你的自性如果用到端正,用到善的地方去叫做善用,就变成佛用了。所以说众生也在用,佛也在用,两个用都是用,可是他们两个动机、作法就有高低的差别,在高低差别中,就演变了个人的果报不相同。否则你做众生是做什么意思的?你用到不法落了因果,恶用了,所以变成四生六道去了。你若用端正,行持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最后的成功者,最后的胜利者,成佛也是非你莫属。各位清楚了吗?如果清楚,将开悟圣僧的话再念一遍: 开悟圣僧云:「自性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恶用即众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诸位清楚了吗?好庄严的结论啊。恶用就变成众生用,善用就变成佛用,所以性无二别,随用立名,看你怎么做,做恶得恶,做善得善,你所做的是污染的不清净的,就变成魔的境界。你若清净解脱,没有对立的,没有乱纷纷的,到最后万法归一,佛用。所以用有差别,用有差别果报当然有差别,修道就要用到好的地方,一切都好说呀,最后成佛也是你呀!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