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庄春江居士:《中阿含》《说处经》


 2024/12/5    下载DOC文档    

《中阿含》《说处经》
 
/庄春江
 
  一、前言
 
    读经、论的最大价值,在于获得前人的修行经验,并从中体会佛法的真髓。
 
    与释迦牟尼佛时代相近的中国圣哲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术六大科目来教导他的学生,成就了儒家思想的特质。而在当时,释迦牟尼佛又是以哪些课程,成功地教导出那么多的解脱圣者,则应该是今日佛弟子所热衷探索的事。
 
    基督教有圣经为公认的标准教本,而佛教至今仍然未能有这样的标准化教本,这正展现出不同的思想体系,与不同的文化特质。随顺众生千差万别的佛教,如果能从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中,把握到佛法的真髓,已经是一件令人雀跃的事了。佛教需要一套教科书,是多少佛弟子迫切而又显得遥远的期望。中阿含说处经中,佛陀为阿难尊者说如何教导年少比丘,正好提供了佛教教材编写的直接数据。
 
 
 
二、内容
 
    佛陀为诸年少比丘说下列诸法,要求比丘们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冥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可使诸年少比丘得安稳、得力、得乐,身心不烦热,终身行梵行:
 
1.五盛阴:色、受、想、行、识。
 
2.六内处:眼、耳、鼻、舌、身、意。
 
3.六外处:色、声、香、味、触、法。
 
4.六识身: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
 
5.六触身:眼触身、耳触身、鼻触身、舌触身、身触身、意触身。
 
6.六想身:眼想身、耳想身、鼻想身、舌想身、身想身、意想身。
 
7.六思身:眼思身、耳思身、鼻思身、舌思身、身思身、意思身。
 
8.六爱身:眼爱身、耳爱身、鼻爱身、舌爱身、身爱身、意爱身。
 
9.六 界:地、水、火、风、空、识。
 
10.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
 
11.四念处: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12.四正断:断已生恶、不生未生恶、生未生善、住已生善。
 
13.四神足:成就欲定、精进定、心定、观定烧诸行,修习如意足,依法无欲、依于离、依灭,愿至非品。
 
14.四  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15.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圣谛。
 
16.四 想:小想、大想、无量想、无所有想。
 
17.四无量:心与慈、悲、喜、舍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18.四无色:断一切色想、空想、识想、无所有想。
 
19.四圣种:得衣、食、住而知止足,不染不着,不欲不贪,不触不计,见灾患知出要而用。未得衣、食、住亦不忧悒,不啼泣,不搥胸,不痴惑。于此欲断乐断,欲修乐修,不自责,不贱他。
 
20.四果:须陀恒、斯陀含、阿那含、最上阿罗诃果。
 
21.五熟解脱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恶露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22.五解脱处:听闻世尊、诸智梵行者说法,本所闻、所诵习法广读,为他广说,心思惟分别,善受持诸三昧相。于此知解法义;彼因知解法义故,便得欢悦;因欢悦故,便得欢喜;因欢喜故,便得止身,因止身故,便得觉乐;因觉乐故,便得心定。
 
23.五 根:信、精进、念、定、慧根。
 
24.五 力:信、精进、念、定、慧力。
 
25.五出要界:
 
    善观欲,心便不向欲,不乐欲,不近欲,不信解欲。
 
    善观恚,心便不向恚,不乐恚,不近恚,不信解恚。
 
    善观害,心便不向害,不乐害,不近害,不信解害。
 
    善观色,心便不向色,不乐色,不近色,不信解色。
 
    善观己身,心便不向己身,不乐己身,不近己身,不信解己身。
 
26.七 财:信、戒、惭、愧、闻、施、慧财。
 
27.七 力:信、戒、惭、愧、闻、施、慧力。
 
28.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息、定、舍觉支。
 
29.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30.顶 法:真实因心,思念称量,善观分别无常、苦、空、非我,便生忍、生乐、生欲、欲闻、欲念、欲观。
 
31.顶法退:顶法复失衰退,不修守护,不习精勤,如是内外识、触、受、想、行、爱、界,因缘起。
 
 
 
三、感想
 
    在三十一项的教法中,内容上有一些是彼此相交错重迭的。如八正道中的正念,七觉支中的念觉支,五根、五力中的念根、念力,都是指四念处;正定、定根、定力、定觉支,与四神足、四禅、四无色是相同性质的;正方便、精进觉支、精进根、精进力,与四正断相同;四想中的无量想,就是四无量;四圣谛中的苦灭道谛,就是八正道。
 
    如果从性质上来看,也许可以分为属于理则的、观念上的建立;也就是正见的部份,以及属于行为上、习性上修正的技术部份。显然地,佛陀从我们的身心作用分析开始,说蕴、处、界,于其中找寻解脱的契机。
 
杂阿含第四十二经(七处善.三种观义经)
 
,将五蕴配合四圣谛作说明,第三○五经(六分别六入处经),或第三○四经(六六法经)说眼、色生眼识,三者和合生触,触生受,受染苦于其中。第三二七经说触生受,第三二八经说触生想,第三二九经说触生思(行),第二一四经说触已受、受已思(行)、思已想。这也是如第31项顶法退中,所说的「如是内外识、触、受、想、行、爱、界,因缘起」。从身心作用的分析,会发现「爱染」,或者「欲贪」是让众生受苦的关键,而欲贪又与我见相互滋润,所以在技术上,总是在「欲贪」与「我见」的拔除上环绕。
 
    因缘起及因缘起所生法,是佛法的最重要理则。因为是因缘起,所以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因为是因缘起,所以也是因缘灭,所以也是因缘灭;是「涅槃寂静」。而四圣谛,是随顺于缘起理则的修行次第与模式。
 
    属于修行技术层次的部份,大约可以归纳成正念、观想、禅定、励志等四方面。正念的实施细则,就是四念处。观想如四想、四无量、四无色、五熟解脱想等,是对治不良习气的方法。禅定以四禅为主,在于开发思惟的专注力。其它如四正断、守戒、坚信等,都是在坚定自己向道的决心。所有这些技术面的方法,都必需依靠思想,也就是理则为里子,才能有趣向解脱的效果,否则无异于那些来自喜马拉雅山的外道瑜伽师。
 
    大致上来说,属于修行技术层次的部份,也较难以文字完整表达,施行细节的数据,是需要费心血编集的。而八万四千法门,大概也都是这个层次的部份。
 
    对于佛教教材的编写,中阿含说处经有参考之处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