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上人佛书著作-心地法门
稽首礼敬十方诸佛,十方法,十方圣贤僧,诸大菩萨众,弟子今出此心地法门一书,恐不达圣旨,祈愿赐忏悔,若达圣旨,愿将圣理普施一切诸有情,尽未来际,皆共成佛道。
众生无量劫六道轮回以来,所受之苦堆积远胜须弥山,所哭泣之泪水积蓄胜过四大海,死后骷髅堆满阎浮提,所娶之妻所嫁之夫无量无边,堆积满十方界,如是无量无数之苦痛与缺陷,历尽沧桑于三界,还不够受吗?如是堕落黑暗长夜好玩吗?轮回受苦永无止尽,就这样麻木不仁下去吗?有智慧有善根的人,这一切问题迟早统统是要解决的,这样拖延下去不是办法,无补于事,只要问题不解决的一天,就没有安宁的日子可过。过去所受冤枉轮回之苦已成过去,现在是应该苏醒的时候了,勇敢的提起菩提道心,面对生死问题,这样才是有理智而且明快的抉择,方为诸佛所赞叹,菩萨所护持。
千万不要逃避生死问题,因为人世间欲望炽盛,众生迷惑颠倒,欲望犹如万丈深渊,红尘滚滚连本带利,染于五欲六尘,随业流转,如果不想浪子回头,这样下去是永远无法解决问题的,那么佛菩萨心怀慈悲要拔度你,亦然束手无策说无奈!这话怎么讲呢?因为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那么过去诸佛无量无边如恒河沙,众生亦无量无边,一尊佛度一位众生,早应度尽,何以如今尚未度尽?要明白啊!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心地法门宗旨在阐明众生自性自度,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心佛不二,顿悟自心即是佛,本来清净,原无烦恼,真如佛性本自具足,肯定自心即是佛,毕竟无异,依此修证必得菩提道果,证大涅槃,得大自在,入如来地,因此永截生死,割断轮回,所作皆办,当下自性自在自解脱,生死大事已办,从此之后不用再做三界的苦命儿,六道的流浪汉啦!
--------------------------------------------------------------------------------
如本有缘能与诸位同参道友共聚于佛堂,这一席的法会莫非是宿世因缘的成熟,愿此法会机缘大家都能种下菩提圣因,速证佛果。
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心地法门」,为什么要讲心地法门呢?因为我佛门弟子修学佛法的过程,其宗旨肯定就是为了要成就无上佛道(梵语nnuttara-samyak-sambodhi),既然是为了要成就无上佛道,那就不得不深入心地的透视与体悟了。
同参们!不论是在家人,不论是出家人,或是非道人,倘若要证成佛果的话,只要依如来了义正法而修,那么法法皆可通达涅槃(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路,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法门固然有千差万别,宗派混杂不一,但是证悟的宗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为佛弟子所认同。我们累生累劫在修证菩提自性当中,善知识殷勤的开导虽然重要,但是要成佛与不成佛的关键,那就要凭自己的功夫与努力而作决定,谁也顶代不了你这个大担子,因为这是成佛成圣的丰功伟业,你不想修行也不想证果的话,那么佛菩萨也对你无可奈何!
众生(bahu-jana)的自性要自己度,佛不能度,如果佛能度你成佛,那么过去有恒河沙数诸佛,一尊佛度一位众生,如是恒河沙数诸佛度如是无量无边众生,至今总应该度尽,那么何以众生还没有度尽呢?要知道啊!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所谓:『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
释迦佛于遗教经云:『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佛( Buddha)乃是人天导师,仅能教化众生如何完成菩提圣果,但绝对不能代替众生修行成佛,因此佛门大道又称为是平等的宗教,修行不是为佛而修,也不是为菩萨而修,而是为了要圆满无上佛道而修,千万不可本末颠倒,不要搞错了,若不达圣意,诸佛叫冤枉,并且还耽误众生知见慧命,阿鼻地狱(Avici)之业岂可逃之夭夭呢?
诸位同参!什么叫做心地法门?就是我们的心性要学习大地的美德来成就佛道的方法,从心地下功夫来庄严自性,圆满自性,达到究竟果地的修行法要。
大地有何美德可言呢?诸位想想看:当猪鸭狗猫拉屎在大地的时候,大地绝对不愤怒哼一声,大地如如不动啊!当水牛、大象、马群走过大地时,大地也不会怨恨排斥禽兽的走过,大地亦然如如不动;当人类践踏过大地时,大地也无动于衷,如如不动;当佛菩萨、声闻、缘觉开悟的圣者走过大地时,大地也不会兴高采烈,表示欢迎圣者的来临,大地仍旧如如不动。
由于大地能保持不变中道之法,不被恶境与善境所牵制,而能迎接善恶之境,不逃避境界,无取无舍,无惑无动,安泰自如,所谓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繞。这就是大地的美德,大地的美德对修行者的心境有莫大的帮助,所以释迦牟尼佛(Sajta-muni Buddha)每当演说佛法的时候,时常告诉弟子们要学习大地真善美的特色,效法大地宽宏大量的精神与中道之法。
如来一代圣教要我们能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知见?就是明白诸法实相义。什么是诸法实相义?就是超越语言文字,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度量,超越方所,不可思不可议,但假名安立的真如佛性正是,大圣佛陀弟子努力用功,昼夜精进,其究竟目的也是为了要开悟真如佛性,真如佛性就是我们所讲的『心地』两个字,十方诸佛所证悟的理体是心地,那当然佛门四众弟子所证悟的着眼处,也不能脱离诸佛所证的理体心地了。
同参们!要如何才能将心地步入解脱的境界呢?就是我平常所提到的四句法义:
所谓:『缘来勿拒,缘去勿留,缘来勿喜,缘去勿悲。』若能身、口、意三业与此四句法义相应,则能证入不思议解脱中道法。
比喻说:当因缘来的时候,也就是顺境与逆境冲逼临身的时候,你能安然自在吗?倘若你平时最怨恨的人与你相遇,用白眼斜视着你,你能不拒?而心地当下能保持自在无事吗?这时候的心地可以说是佛魔之战,成佛与成魔就要看心地的造化是如何了!
因为佛与魔不离此一心体,一体两面,佛不离心,魔不离心,佛战胜利魔即是佛,佛战败了佛即是魔,佛魔本一体,只问心对外面的境界有染污与无染污而有差别,心一旦染污外面的境界,是心是魔;心对外面的境界不染污,当下如如不动,是心是佛;佛与魔的审判是问其心动与无动而己!
心地若被外面的道境所惑动,心则动荡不安,心湖起涟漪,痛苦万千,犹如国王于战场上打败仗,万念俱灰,狼狈逃匿,哭诉苍天一般,当境界逼身的时候,能不被境界所惑动,身心泰然,顶天立地,从容不迫,是名忍辱有力道人,此人乃能遇境界不为境界所转,还能转境界,是为希有,乃是人中之人,亦名大丈夫,佛、世尊、人天导师。
当逆境来的时候就随它来,逆境离去了就随它去,顺境来了就随它来,顺境离去了就随它去,心地不随顺逆之境所牵引,不动自性道场,当下承担,是名解脱(梵语Vimokso),心无染污其境界故。
倘若顺逆之境来的时候,心地随它来,又随它去,心地被外境所动,不名解脱,心有染污其境界故。
众生所以当众生,根本病祸在于心地对境把持不住,心地动摇,心不由己,因此随顺逆之境界所牵制,染污心地,认外境为主人,忘记了自己是主人,背离清净本性,而与外在的境界打成一片,随此业力漂流,永无止息,成为六道流浪汉,三界(梵语trayodhatavah)的苦命儿,祸哉!苦哉!
同参们!又当顺境来的时候,心地勿生欢喜心,当顺境离去时,心地也不用生悲伤的心,心地一旦生欢喜心与悲伤之心,心地道场当下动啦!你的心己经对美好的顺境产生爱恋心,欣慕心,占有心,不舍心,接二连三又是祸哉!苦哉!永远都处于黑暗的心地,这一切痛苦后果都是自己心动所带来的麻烦,这前后的因缘果报,佛法称之为自作自受。
心永远受境界所惑动,这样一来就永远当个生死凡夫而轮回六道吗?不对的,从今天起诸位同参,应当观照逆境与顺境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因缘所生的一切法,那一样能够永恒不变的呢?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留恋一切世间的因缘,因为世间的因缘是无常虚幻的,不实在,你留恋也得消失,不留恋也得消失,不如当下不留恋,不留恋当下便是解脱自在,不被无常幻化的境界骗去。
普天之下,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河大地,一花一草一针,无非因缘和合而有,既 然是因缘和合的东西,都是暂时性的,无常性的,无我性的,空性的,若要使有为法不变异者,无有是处。缘起性空的本质就是真理,也就是缘生又缘灭。
大智度论云:『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这是世间上的真相,若有人不相信这真理,那么此人就和真理唱反调,自己自甘堕落,自找苦头来吃,愚昧无知,为智者所怜悯!
世间上最喜爱的人,最快乐的美景,会随着岁月的流转消失于人世间。最讨厌的人,最痛苦的处境,也同样会消失于世间,喜爱的、快乐的、讨厌的、痛苦的,都是因缘聚会而有,一朝一夕又归之于乌有了。因缘又消灭了。佛法告诉我们,这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我们身为学佛人,怎么可以执着这幻化无常之法呢?既然己经明白这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幻化因缘法,就应该勇敢承担缘生缘灭的因缘果报,受苦心不生苦,受乐心中不生乐,心地不染苦乐,即与道相应,既不生心,何有灭心!既无灭心,本性自如如,当下自性解脱。
楞伽经云:『一念心不生,即如如佛。』
诸位同参们!众生流浪天涯,有时地府,有时人间,有时饿鬼道中,有时阿修罗,有时畜生中,为什么轮回六道未曾脱苦呢?若追究其根本所在,乃于无量劫来,生死相续,都未曾回光反照,也未曾明心见性,因此随顺染污妄想心,此妄想非真如,致使造业无量,虚受生死轮回之苦。众生起心动念都是生死,都是业障。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梵语Daksina-jambu-dvipa)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一个动念一个生死,一百个动念一百个生死,一千个动念有一千个生死,一万个动念有一万个生死,一亿个动念有一亿个生死,如是无量无边的动念,就有无量无边生死,站在佛法了义的立场来说,生死有三大形态:
第一是大生死流:是无始劫来的轮回大洪流。
第二是分段生死:是一世又一世分段的生死。
第三是变异生死:即是剎那生死。
在三种类型生死中,以变异生死为根本生死,也就是动念生死,亦称为无明生死,修行者欲断生死,应从动念生死下手,若不从动念生死着手,欲得入涅槃者,无有是处。
众生正因为起心动念纷飞杂乱,无法控制,随妄想杂念流转,为了动一个念头把身体带到百货公司;为了动一个念头把你身躯带来佛堂听闻佛法;为了起一个动念使你倾家荡产;为了一个动念使你感情分裂;为了动念错误致使你堕落三恶道,受尽无边刑罚的苦痛;为了一个念头使你感生天上,享受天上妙乐;为了起一个动念,勇猛精进的参悟佛法,因而开悟证果;为了一个动念使彼此之间勾心斗角,挑拨离间,心机累累动荡不安!
如是等等都是心念在做鬼计,心的动念可善可恶,心善者可入三善道;心恶者可入三不善道。
善与恶皆是一心作,目前你是当人,善与恶的分水岭,由你当主人,由你来选择,也就是你要为善为恶,所有的主权都操纵在你自己,你是善与恶主人,谁也奈何不了你,佛菩萨对你也无法干涉你的行为如何?所以说善心恶心不离心,心是一切动念的枢纽,心是恶源,也是善之本。众生就是永无止境的受善念与恶念的支配,历尽沧桑,堪受果报之殃。
倘若要使一切灾殃之若,轮回(梵语Samara)六道从此息的话,应该从起心动念处止息,所谓善念,恶念要大死一番,斩钉截铁,犹如铜墙铁壁,动念一歇,歇即菩提,所谓有念念成邪,无念念成真,渐渐的达到无念无住的境界,方能与道相应!轮回业心也就匿迹无踪了。
同参们!众生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众生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众生一念心灭即出三界,三界的受生与不受生肯定在心地上的动与不动,心念一动,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巴利语tissso dhatuyo)往返,六道轮回的业心接踵而来,业力如乱麻,业力如胶如漆,业力染污于三界二十八天,因此难以自拔。
业力甚大能深入大海,能抵须弥,业力能障圣道,众生被业力牵制得哭不得,当业障现前的时候,手软脚软,力不从心,当业力来临的时候,甘愿伏首在业力之下,受其摆布,无法转业力,业力成为可畏惧的?雄,在业力浸袭之下哭泣落泪,伤感无奈!自己成为业力的奴仆,哀哉!苦哉!为圣者所怜愍!一切业力的牵缠,病本何在?就是无明心动入三界所致。
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
众生一念心若灭,则出三界,当下证入真如法体,无二无别。真如法体者,乃清净觉性,灵明湛寂,能圆照法界,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证,同鼻孔出气,共坐此解脱床,此真如(梵语真如tatha)法体,在法身理体中,本无生无灭,不一不异,非空非有,非心非色,非去非来,非增非减,不可思议,证此真如法体,离语言名字相,离心缘相,非心思口议所能表征,假名安立所证之悟境,称之真如法体。
众生不容易体达,也从未证悟。说之不知之,无怪佛陀初证涅槃之际,于菩提树下马上要离开人世间,因为佛所证的真如法体,甚深无底不思议,佛说的一乘大法,众生不容易理会。后来佛陀才方便说二乘三乘教化引度之,最后众生机缘成熟,佛最后才说圆通一乘大法,结束了四十九年的弘扬佛法的事业。所以众生一念心不灭,想证成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
诸位同参们!我说一念心灭,灭而无灭,是名为灭,灭是灭妄想,离别染污义,本体实不灭,若本体灭者,是为断灭空,如是本体实不灭,故名之为灭。众生妄想心灭则法身(梵语dharma-kaya)复活,众生妄想心生则法身隐没,欲得法身复活应从妄想灭,妄想一旦灭,法身本体常放光,诸佛之所以能毫光照大千,乃无明妄想心灭故。
学佛的人心地若长满了杂草,应该不要客气的拔除心地上杂草,什么是心地上的杂草呢?就是心地上的污垢、贪心、瞋恨心、愚痴心、烦恼心、痛苦心、贡高我慢心、嫉妒心、邪见心、寂寞心、空虚的心、如是等心都是心地上的污垢杂草、障碍修行者的证悟,所以称之为杂草,杂草不除掉的一天,你就有一天的痛苦,就当一天的凡夫众生,众生的内心有杂草,故名众生。
假使不想当众生的话,应除掉心地上的杂草,无始劫来所以会轮回六道,这些贪心、瞋恨心、邪见心等等,把我们忽而带到天上,忽而牵到三恶道,往返无休,乃是众生的可悲与无奈!
当一个人业障(梵语业障karmavarana)现前的时候,脾气大的不得了,一触即发的状态,在那千钧一发之际,谁也无法劝告你停息下来,此时业障太不可思议,平时修行的功夫全部泡汤啦!禅定的境界不知隐迹何处啦!
所以释迦佛曾云:『修持忍辱的人,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因此可知,烦恼业障一旦爆发,佛菩萨对你也无奈,在旁边也束手无策,当无明烦恼发作时,这时候最刚强,难调难伏,完全被无明烦恼所遮蔽,本性的光明失去作用,理智丧失,随烦恼业力猛冲猛撞,不冲不撞还好,一冲一撞闯出患来,接着报应的果报,就是你的报酬,这些前因与后果是你所该得的。
所以佛经曾经说过:『一个人能够统理百万大军,还不算是有本领,能够调伏起心动念得自在的人,才算是有本领,不但是有本领,乃是人中之人。』理由很简单,国王一道命令,喊了一声:『立正』!士兵听了之后不敢:『稍息』。你不稍息还好,一旦稍息的话,头当下是会被砍掉的,违背了军令,是有生命威胁的,起心动念完全被军令控制,所以说统理百万大军,还不算是有本领,能够调伏自己的起心动念的人,才算是有本领。
比喻说:当你被人恶口挨骂,这时候你的内心不经过大脑的思考,直接反应出烦恼与痛苦,内心的愤怒如火烧,这时候的痛苦不得不痛苦,烦恼不得不烦恼,当时的烦恼你不出来,当时的烦恼你笑不出来,因为你的心做不了主,管制不了自己烦恼杂乱的心,完全不听话,你的心不是收音机,也不是电视机,更没有遥控的按纽,你的心没有装上开关,你在哭泣的时候,如本没有办法为你关闭,让你不要哭泣,因为你的身心没有开关可关闭,那只有你自己才能调伏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以说,能够调伏起心动念的人,才算是有本领,乃是人上人。
诸位同参!只要你是人的话,当人不能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不是人,人是有烦恼的。
曾经有位弟子告诉我说:『师父啊!我心里很宁静,没有烦恼了。』
我说:『真的吗?』
他说:『真的。』
我说:『你真的没有烦恼的话,你就可以爬上那佛桌上面,很安然的坐在佛桌上,给别人供养膜拜了,可以拿香蕉、苹果、凤梨来拜你了。』
他说:『师父啊!不行的,我心里会紧张,会怕怕!』
我说:『你若坐在佛桌上给人顶礼供养,心里还会紧张,怕怕的话,那就是还有烦恼啊!知道吗?人不能没有烦恼,没有烦恼你就成佛了,你就是开悟的圣人,?然是圣人,坐在佛桌上,心里不该紧张,怕怕!是吗?』
他说:『师父啊!这样说的话,可见我的烦恼是没有发觉,并不是没有烦恼。』弟子无知向师父求忏悔,顶礼而退。
众生内心有时呈现一片宁静,无忧无虑,心胸开朗,像这样的意境并不是表示此人已经解脱无烦恼了,只要恶劣环境的逼身,或人物的压迫,那烦恼的种子还是照样发作起来,个性又恢复如前的任性,暴跳如雷,耿耿于怀,对境不忘,烦恼又浮现了,佛法称之为睡眠烦恼,烦恼如同睡着觉,一旦境界逼近时,烦恼(梵语klesa,巴利语kilesa)就冲出来了,与外面境界交战,心战败了就痛苦万千。所以睡眠烦恼不是断了烦恼,而是暂时的伏住烦恼而已,有朝有夕也会再出现的机会。
假使没有佛法观念的人问你说:『学佛的本质是什么?』
你就叵答说:『学佛的本质在断烦恼,烦恼一旦断,那菩提的自性就显露出来。』我们清净的自性被烦恼障蔽,本性被烦恼浸蚀,因此累生累劫都在无明烦恼深渊当中难以自拔,于是流浪生死,每一个人起心动念,不论是善念或是恶念,分门别类,心的种类有五十一个心所法,也就是我们心理活动有五十一个心的各别性质,五十一个心的各别性质不离一心。
总而言之,心里的活动很复杂,这么一来,一下子想这个问题,又一下子想到过去的一段美景,又没多久心里又盼望未来如何又如何!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把整个头想得团团转,希望能中了爱国彩券第一特奖,也希望娶个美人而是贤妻良母型的,我看此人不发疯才怪,人几乎或多或少都有幻想症,这些心理毛病皆由五十一心所演变而有。
人只要起个恶的念头,接着恶念头滚滚而来,挡不住,塞不住,无限制的促使身、口、意为非作歹,这一切烦恼种子,乃是与生俱来就有的习染,难以革除,有些人为了想革除自己不良习气(梵语习气vasana),下了很大的勇气,接二连三也无法改善,因此痛哭流涕,自懊自悔,寄语苍天说无奈!
过去有位风流才子,自从听过佛法之后,知道佛法的可贵,难遭难遇,于是在佛前发了大愿,从此之后绝对不再风流玩粉味,下定决心痛改前非,发愿完毕,顶礼告退。
事隔一个月后,那烦恼的习气又在内心打滚煎熬,见境思情,如是反复渐生情感,那欲望的沸腾无法压仰,结果受不了欲望的考验,于是又被欲望的念头又带动了,又开始过着以往那种无奈的生活,堕入感情深处,被情网束缚,有朝有夕良知又发露,两眼下垂,一副狼狈可怜相,令人怜愍,两腿无奈又沉重的走到大雄宝殿,于佛前自悔自忏,悔恨自己知而改不了,捶胸哀怨哭诉佛陀,佛陀此时端坐莲花台默然无答。
由此可知,众生的欲望如胶如漆,藕断丝连,绵绵密密皆生死,YIN欲不断尘不可出。
圆觉经云:『三界轮回YIN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欲望是人类最难游过的爱河,此河一旦游过去,那生死已解脱,成为自在无事道人;最怕游不过,游不过去就是生死(梵语生死Samsara)凡夫,流浪汉,苦命儿,此爱河是众生的生死根本所在,是轮回六道灾祸大本营。切记!切记!不要搞错了,不是高雄市的爱河呢!高雄市盐埕区的爱河又脏又臭,跟修行开悟证果毫无关系。
开悟的圣者活在人世间,心在五欲六尘中打滚能够自由自在,不被五欲六尘所染污,犹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是真功夫,莲花在污垢的泥沼中浸蚀良久的岁月,一旦生长出于水面,那莲花本有的特色、圣洁、光明、不染、不着,亦然不失本色,莲华具有这种美德。圣者们内心已达到究竟解脱,不为五欲六尘所染污,心地永远都是光明的、圣洁的,所以佛陀时常比喻圣者的心境如同莲花一般,具有独到的特色与美德。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心能自在无束缚,能够把持得此一心念而能自在无染,于是此一心念不被外境所转动,此人乃是可尊敬之人。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逆境很多,若不下一番精进勇猛向道之心,那么照样还是活生生的受苦无量,业障(梵语karmavarana)现前,动念一旦引发,此时就要造业受无量苦了。
修行者是以眼前这一剎那的心念为生死与解脱的关键所在。比喻说:感情丰富的人,不能够把感情管制的妥当,就会随此感情心念而去谈情说爱,因此陷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贪求金钱财产的人,就随此贪求金钱财产的心念蒙蔽了本性,唯利是图,财迷心窍,生死心产生了;爱名爱利的人,就随爱名爱利的心念去爱名爱利;爱好赌博的人,就随此赌博的心念去赌博;爱好喝酒的人,就随此喝酒的心念喝酒而去;爱好女色的,就随此女色的欲望心去爱好女色;喜欢在广场大众面前亮相出风头的人,就随此亮相出风头的心念而去亮相出风头。
这一切心念,活在人世间是如此的难调难伏,现生当中无法把握这心念而得自在,那么命终之后,也是无法主宰心念而得自在,随心念漂流受生,使自己轮回六道,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必须要从心念上用功夫,平时照顾这心念不得放逸,照顾心念如守京城的侍卫,不得让敌人出入,守着心念不得起妄作怪,如牛不可随便偷吃稻苗一般,这样一来日子久了之后,功夫慢慢成熟,定力的境界也就慢慢的能够遇境而心不乱,最后心念就能够在一切顺逆之境而得大自在,不沾不染,不取不舍,随缘而不变,不变而能随缘,发挥心念作用,无染无着的妙用功夫。
平时要观达诸法本是空寂,一切法无非是缘生缘灭的,因此对五欲六尘要怀着无常想、生灭想、无我想、如此就能破除心里的执着与爱恋世间法,日积月累,如是用功努力不懈怠,所有一切执着与爱恋世间法的障碍一旦消除,因缘时机成熟,本性自在解脱的功夫,因此自然成就。
同参们!人活在这世界里,要过着自己真本性光明的世界,光明的世界是无诤的、清凉的、无忧无虑的、解脱的、永恒的、光明自在的,我们从来都没有与我们的光明本性相应过,也从来都没有跟自己的光明本性做过朋友,舍离至亲的朋友,而向外追求攀缘朋友,这个叫做本末颠倒。
能够过着自己的光明本性世界,不被五欲六尘所支配,能于五欲六尘而得自在者,是名圣人。
如果本性被五欲六尘所惑动,因而不得自在,痛苦绵绵而出,成为五欲六尘的奴隶佣人,本性任凭五欲六应摆布不得自在,无法安宁者,是名凡夫。
五欲(梵语panca kaman)六尘(梵语sad visayah)的迷惑力是很强烈的,有些人为了达到欲望的目的,只要够得到话,就不顾道德的存在,以卑鄙的行为,却做下了非道德的恶业,当下即丧失光明本性世界,而过着黑暗卑鄙非道德的世界。有些人为了追求名誉,此人成为名誉的奴隶,卖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造业无穷,欲拔不能,本性就这样过着逞强耀武扬威的名誉世界。
有些人为了讨好奉承别人,自己的良知宁愿不顾,自己拥有的美德因而当下隐蔽了,而过着不是自己本性光明的世界,而是为别人而活的世界,别人心中有了喜怒哀乐,你为了讨好对方,就迎合别人的口味,别人上上下下,自己也跟着上上下下,为了讨好别人奉承别人,因此自己光明本性世界丧失了。
这一切的起心动念不断的在五欲六尘当中打转,难以自拔,强而有力的染污本性,障蔽本性,使本性的光明无法显露出来,佛法称之为业障(梵语业障karmavarana)。
我们已经明白不能开悟证果的,根本因素就是业障,那么业障是什么呢?就是贪瞋痴是也!为了贪欲、瞋恚、愚痴这三个魔鬼把我们搞得身心不得自在,多少人被这三个魔鬼摆布得哭笑不得,哭的时候不得不哭,笑的时候不得不笑,当恶境逼困的时候,该哭的时候你笑不出来,由不得你笑,因为这是无奈!不是你该的界限,就算是你勉强能够笑得出来,这也是无奈的笑!
当美好的顺境临身的时候,你很快乐,内心很喜悦,开口大笑,这时候你哭不出来,由不得你哭,因为你的心在快乐当中,一时无法改变快乐带来流泪哭泣,不是你该哭的界限,也无由哭起,因为你的心不自在啊!
哭表示逆境,恶境,不如意事;笑表示顺境、善境、如意事。世间上的境界不离这两大类,然而这两大类又不离贪欲(梵语lobha,raga,abhidhya)、瞋恚(梵语pratigha)、愚痴(梵语moha)的范围之内,六道众生会轮回不息也不离贪瞋痴的界限。
涅槃经云:『毒中之毒,无过三毒。』三毒就是贪瞋痴,我们会沉沦三界受无量的苦难,就是贪瞋痴在操纵,把我们带到人间,又带到天上,不久带到地狱,都是受三毒的业力漂流,因此动荡不已,犹如水上的浮萍,随风吹动,无有定处,我们被贪、瞋、痴的业力所支配而流浪,六道无有止息亦如是。
何谓三界中毒中之毒呢?就是贪瞋痴。世上没有比贪瞋痴三毒更毒啦!我们说农药是最毒的,毒蛇是最毒的,但农药与毒蛇仅仅只能毒死人的肉体,绝对不能毒死人的心性,心性的东西是无法毒死的,心性是无形无相,不生不灭的,但虽然看不见,却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妙用,那么什么东西会毒死我们的心性呢?那就是贪瞋痴三毒,贪瞋痴是生死轮回的致命伤,众生没有勇气断贪瞋痴,向三毒低头,那就难怪要轮回受苦了,既然是如此,那如何才能截断生死轮回呢?就是当下要断了贪瞋痴三毒,唯有断了三毒才能永断生死,顿悟本性,证入果位。
阿含经云:『断了三毒贪瞋痴,是名为证果阿罗汉。』
诸位同参!修行者是为了断欲而努力,为了要圆满佛道而发菩提心,因而行菩萨道。修行者必须离欲,远离欲望,离欲则与佛道相应。欲望如胶如漆,是障道因缘,有了欲望在心就没有道心,有道心就没有欲望的心,不能同时有二心,有了二心修行就不能入道,如果一方面要追求欲望,同时一方面要了道,那是不可能成就道业的,内心会起矛盾而痛苦,所谓有道无欲,有欲无道正是。
当修行者精进学道之时,应当专注一心摄伏一切妄想心,不得染污五欲之乐,这是我佛门大道的第一岗哨。五欲者,财、色、名、食、睡是也,这五欲能染污本性,一天二十四小时所接触的事事物物无非是五欲,五欲与我们日常生活最密切,最关连不过,因此修行者一旦面对五欲的时候,当下不得染污,生活当中也绝对无法脱离五欲而独居。
佛教由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所创教,所阐扬的教理都是要我们在五欲中能够无染而得自在,历代祖师大德也开示我们要能在五欲当中无染而得解脱自在,因此佛陀的弟子也不能远离五欲而修行,若远离五欲而想证成菩提道果者,无有是处。
诸位同参们!有欲无道,有道无欲,欲心与道心本来不二心,欲心与道心同此一心,心在道时,欲心在道中,心在欲望时,道在欲心中,这就是道心欲心等学,也就是不二法门,中道之法,觉悟了欲心,那么欲心就是道心,道心染污了五欲,那么道心也成了欲心了。
道心与欲心都同样是一颗心,道心与欲心的差别是问有染污与无染污的关键所在;有染污是名欲心,无染污是名道心,因此说道心与欲心本来不二心。
比方说:当交流电通过灯泡的时候,灯泡亮了;普照暗室,当电源关闭,灯泡即时熄灭,明亮的室内即时呈现一片黑暗。现在问题来了,当灯泡亮时是此一灯泡,灯泡熄灭时也是此一灯泡,光明与暗都是同样这灯泡,当灯泡光明时,黑暗的灯泡即在光明的灯泡中;当灯泡黑暗时,光明的灯泡即在黑暗的灯泡中,灯泡的光明与黑暗不一不二。
众生的本性染污与无染污亦如是,所以,染污心与无染污心都是同一心,一旦染污心清净了,那么染污心即成清净心,本性染污了,那么本性即成染污心,以此比喻能让我们方便入道,契入如来法身慧命,顿开佛慧,证成佛果。
从凡夫的因地要证入佛的果位,总摄起来可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骤,要从有心入无心。何谓有心?就是贪心、瞋恨心、愚痴心、贡高心、无惭无愧心、嫉妒心、邪见心、烦恼心‧‧‧如是无量无边障碍光明本性的心,一律通称为有心,见五欲六尘生心,此心有染污义,有障碍义,这一切的心理活动都是生死心,一念一生死,二念二生死,如是念念不停,因而有无尽的生死心接踵而至,修行者若不断这生死念头,欲证成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者,是不可能的,无量劫来我们的起心动念,放荡成习,难以调伏,如心猿意马,心污外境,因而有生死,修行者对生死要痛切精进办道,不要跟五欲六尘攀缘,一旦攀缘,一切烦恼心即时暴发,这时候任你有多大的能耐,也难以制止这一切烦恼的现行。
因为有如此厉害关系,所以修行者首先要从这一切烦恼心止息,若止息这一切的烦恼心,心念当下平息,呈现一片空寂,心无住一切落谢影相,自性光明常显耀、灵灵寂寂,性等虚空,体同法界,本不生亦不灭、能所双亡,此时所谓无心是也。
是由凡夫地入圣境的初步圣流,也就是从有心入无心的转捩点,亦称从假入空,亦名从有相入无相,亦名观色即空的入门关键所在。
众生迷惘无知,实在不知一切法自性空,因此无法脱离六道生死,菩萨能够观达一切色法,心法都是无自性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话怎么讲呢?因为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
大般若经云:『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萨摩诃萨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在修行的过程第一层步骤,要从有心入无心,亦名从假入空,亦名从有相入无相,亦名观色即空,乃是转凡入圣,离苦得乐枢纽。
大般若经又云:『一切法不空,无道无果。』既然是如此,我们可以肯定说,要证到有道有果,要问是否证入一切法空性?若有证入法空性,则有道有果,若无证入法空性,则无道无果,空是空性,是指一切法无我、无常、无自性之义,空是建立在一切法上说空,离开一切法无空可得,一切法之性是空性,若一切法不空,无有是处。
诸法的自性如何?一切法自性不可得,是为一切法自性。佛陀说空(梵语空sunya)的道理是要我们灭诸戏论妄想,显示一切法性空寂,并非别有空理可住可得。
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心思想,在悟一切法无自性空,离种种妄执,契入法性而得解脱。
如来演说无量法义,说空说无我,乃至说无常,说无自性,一切都是为了要破众生强烈的执着,破众生一切戏论妄想,当下本性所有一切落谢影像无自性空,心所有的法相影尘,也都是空无自性,那么本性与一切法空性相应,不隔毫端,当下从有心入无心,而得自在解脱。
若能彻悟诸法无自性空,而离自我的妄执,那么就能自度亦能度人,可怜的众生就怕不能见空,不能体会透视空,一旦见了空,那么生死大事已了办,一切痛苦自息,三界轮回,六道往返,一切皆圆满成就矣!
人在生死流转的深渊里,一切的苦乐,人我、善恶、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是在这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当下就是无常、空性、无我、速证涅槃(梵语涅槃nirvana,巴利语nibbana)平等寂静。
是故华严经云:『有相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观达诸法空性是欲得声闻、缘觉、菩萨、佛果等四圣位必须经过的解脱法门。总之,要证成四圣的果位,就要体证一切法空无自性,若不与一切法空性相应,若有人欲证得四圣果位,此人愚昧无知,如同要太阳从西方上升,由东方落日,无有是处。
诸位同参们!如本刚才说到有心入无心,从有相入无相,从假入空,观色即空,这法门是要我们能够转凡入圣,离苦得乐的生死关键!切记!切记!
下面要说第二个步骤;要从无心入有心,诸位要知道,此处所说的有心不同于前面所的有心,前面所说的从有心入无心,有心是着见境生心,不通达空义、是烦恼义、染污义、生死流转义。
后面所说的第二步骤,从无心入有心,这里所说有心,是指着已经大死一番,净化以后所生的心,此心是真如本性,实相心,妙觉性,已经由证诸法空性,实质与法空性相应,远离自我的妄想执着,因此证入法身本体,再由法身本所起的妙用,此妙用就是有心,这个有心含育着空性义、解脱义、无染污义,是故说有心。
那么无心是指着证入法性空寂之后,那个如如不动道场的本尊,真如本性正是。所以说从无心入有心,就是从真如本性起无量妙用的意思,亦名从空出假,亦名从无相入有相,空即是色,皆是异名同义。
从佛性起无量无边的业用来度化众生,如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量心,佛性能演说无量法义,佛性具足三聚净戒(梵语三聚净戒tri-vidhani silani),佛性具足三藏十二部经教,佛性具足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佛性具足六度万行,佛性光明不可思议,佛性慈悲不可思议,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如是无量无边的妙用本能,都不出于佛性起用,这一切的妙用能够度化众生无所障碍,这就是所谓的从无心入有心的第二步骤。
大智度论云:『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一旦证入毕竟空之本性,在本性?无丝毫论与葛藤,此时真如本性就应众生的须求而出来度化众生,庄严佛土。
在大乘佛教入世度化众生的开展,空是最根本的原理,悲是最根本动机。
修行的第三步骤,无心与有心本来无二心。也就是究竟法,中道法(梵语madhyana-pratipad),解脱不思议法是也。无心就是无相心,真如本体,真空妙性是也;有心是依真空妙性所起的恒沙妙用,也就是真空起妙用,真空与妙用是一体的,真空是妙用之体,妙用是真空之相,当妙用时真空在妙用中,当真空时妙用在真空中,这就是真空妙用等学之道,无心与有心亦如是。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本性当下解脱的时候是清净寂静的,但是寂静的当下又能普照妙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同时,不一不二,如是圆妙无所障碍。无心与有心亦如是。
同参们!证入中道解脱法的时候,所有的起心动念,举止动作无非是佛法实际妙用,一念一清净,一念一世界,念念清净,念念无碍,念念周遍法界,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真空妙有世界,真空妙有世界又不离此大光明藏本体,如来一毛孔中,能普现十方无量剎,如来一毛功德量,千万亿劫无能说,完全在说明真如本性圆通无碍的证悟境界。
以上所说的悟证历程三步骤已经明确的说尽,希望同参们各自努力用功办道,早日成就菩提自性,圆满自性。
无心是修行者的真功夫,佛法是以心即是佛为根本,一切日常生活点滴都要在心地上用功夫,心以无相为相,心地法门之体用,必须先立其体,然后依体而起其用,那么体如何建立呢?就是将一切生活缘影有求有住之心全部放下便建立,因为一切放下的话,妄想心自然止息,一旦妄想心止息,则无住真心就会自然现前,也就是真如本体当下显露,日常生活当中一切处无相,妄想自息就是降伏其心,若是另外追求降伏,就是所谓头上安头,如是累劫修行欲降伏妄想,无有是处。
一切处无住得实相本体,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修行者证悟到究竟处,那只是一切顺境与逆境不受,对境界不生染污心,真如本性永寂如空,毕竟清净无染,当下自性解脱。
因此我们要明白,修行者当下无心就是实际的功夫,不隔毫端、肯定无心的悟证。
自古以来禅宗祖师曾云:『若人能当下无心、无住、无念,能保持七天无心者,此人必开悟本性,若不开悟本性者,我则堕阿鼻地狱,舌头让狱卒当犁而耕。』可见无心就是悟证过程的关键所在,无心就是要我们能大死一番,死了无始劫来的贪瞋痴,贪瞋痴的习染一旦断除,那么清净法身自然豁通,清净的本体也就流露而出,此清净本体就是无心之本体,十方诸佛出现于世间,只是共同说此一心法,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名为诸佛理。
此一心唯是默契得,若欲会得此本体,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思推测拟学而取得,就会越转越远,无法悟证本性,与无心无缘了,也就是开悟佛性没你的分,那你就永远当凡夫俗子,做个六道流浪汉,三界的苦命儿。
人有心就有痛苦,无心就是快乐的,清凉的、光明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自由自在的;多心是多痛苦的、黑暗的、多缺陷、多变化的、有生有灭的、不自由不自在的,众生的心念是不净的,假使你起一个心就有一个痛苦,起十个心就有十个痛苦,起一百个心就有一百个痛苦,起一千个心就有一千个痛苦,只要是凡夫的话,不能没有起心动念,一旦起心动念,就有如是无量无边的烦恼心起现行,如果能够当下把这一切烦恼全部放下,当下就是无心的境界,无心是无束缚的,无心是清凉的,无心是解脱(梵语解脱vimoksa,巴利语vimvtti)的,当下内心是何等的快活啊!
只可惜我们真是无可奈何,活在这世间上被凡尘俗事所牵缠,让我们作不了主,被家庭眷属朋友之情所束缚,被人事关系所逼困,实在身不由己,被这一切的业障所逼困,要我们大死一番,脱胎换骨,实在一点也办不到,因此不得不随业力所漂流,无有定处。
因此眼睁的活受罪,真是痛苦又无奈,于是流浪六道犹如孤儿无家可归,狼狈得欲哭无泪,有谁会同情救度呢?要明白啊!众生自作自受,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解铃亦须系铃人,业力自作自受也是如此啊!
诸位同参们!现在请大家把万缘放下,眼睛闭上,静静的坐在佛堂里,内心要放轻松快活,我所讲的佛法,你们静静的听清楚,内心要提起智慧而思惟我所讲的佛法,佛法说到何等境界,你们的心就入到何等境界,这样一来才能与佛法打成一片,才能与佛法相应无碍,那么说佛法与听佛法才能够达到真正的效果所在,如果我很认真的演说佛法,你们各个心不在焉,妄想纷飞,无心听讲佛法的话,那一席法会也成了虚有其名,彼此浪费光阴,对不起四圣六凡之恩惠,倒不如在家里睡个大觉,免得愧对三宝!
所说的无心就是无贪瞋痴之心,没有罣碍心,没有忧伤心,没有思前思后心,能当下顿除一切杂念妄想,此时是何等快活!何等清凉!何等自在啊!
众生就是有这么多的杂思妄想,因此随顺妄想心而走,这是多么痛苦之事,比喻说:因为你在家里起了一个念头,如今你来到了佛堂;为了起一个念头,因而想不开,烦恼个半死;为了动一个念头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为了一个念头,使你跑到百货公司;为了动一个念头使得你痛苦万千,都是这个妄想心在作怪,学佛就要勇猛精进截断这生死的动念妄想心,假使修行者不能顿除妄想心,想要开悟本性,是遥遥无期,与开悟无缘。
一念心平直众生是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一念心平直而成就佛道,众生心念清净无染,没有第二念,当下承担此一念心平直,则与诸佛无异;众生道心不坚固,无法把持一念心平直清净,因此起心动念,随念头流转生死,因此不能证悟本性,只有做个六道轮回的浪子,成圣成佛遥不可及,悲哉!苦哉!
诸位同参!何谓无心?就是六根对六尘而心不染着,是名无心。在平常生活圈,我们的心不染于六尘境界(梵语sad visayah),色、声、香、味、触、法,心不被花花世界所染污,心能自在无碍正是,但是我们不但不能远离五欲六尘,而且更加爱染这世间的一切,说实在的话,这世间实在太迷人了,这迷人的花花世界实在太可爱,令人向往耽乐,众生沉迷于五欲六尘实在是无量劫了,在这无量生无量劫,沾染了五欲财、色、名、食、睡当中,既然已经染污欲望那么长久,一旦听闻到佛法的可贵,难遭难遇,想要远离五欲六尘而得究竟解脱,实在不容易办得到,比要他的老命更加厉害,因此不得不又跟随五欲六尘而走,这么一走又是累生累劫,浪迹天涯,无有了期,因此成为可怜的生死凡夫。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就是为了解决五欲六尘而努力办道,要开悟本性非从此处努力不可,由不得我们姑息养奸,懈怠放逸,逃避五欲六尘的境界而不理不睬,不面对五欲六尘而修证者,欲证成菩提道果,无有是处。
凡夫(梵语prthag-jana)一旦听到要远离五欲之乐,脚都软了,心都酸了,全身都没有力量了,就像丧失了什么东西一样,心里茫然失措,内心有无限哀楚失落感受,无所依无所靠,心生恐慌而畏惧,这就是凡夫无量劫以来,都是以五欲六尘为伴侣,这是众生的本色与自居处,因此才有这种现象,见到女色,心都麻醉了,如胶如漆,依此为乐,见钱财心都起贪念了,见到名位就起了爱慕追逐之心,见到美食就口里唾液自流,贪于睡眠、虚度岁月,空过人生,因此无限制的尽情纵欲,染污外境,以欲乐为命,越染越深,欲拔不能,在这种状况之下,就不得不随着染污心漂流三界,受大苦聚。
心面对五欲六尘而无所染污,是名无心;心若被五欲六尘所染污,是名有心。心不染污世间种种欲望,当下自性解脱,是名自在无事道人;心染污世间种种欲乐,就称为凡夫众生,是名苦命儿,可怜愍者。
所以说凡夫与圣人的差别,是问心有染污与心无染污而已!有染污是名凡夫,无染污称为圣人。
凡夫之心永无止息的想过来又想过去,回忆过去的一段美景往事,盼望未来的处境如何!拚命的想占有现前的美好光阴,不让它溜走,大家冷静想一想,思惟思惟一下,请问诸位:过去、现在、未来的光阴美景能永恒不变吗?是你想要占有就能占有吗?回忆往事就能时光倒流吗?就能满足你内心的缺陷与空虚吗?未来的都还没到,你为什么要苦苦盼望未来呢?这就是凡人的可悲,心染污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结果念念不舍,越沾越深,越染越严重,因此难以自拔,随心染境,漂流无有定处,故名轮回。
凡夫死不了这颗爱染心,热情奔放,感情丰富,对境生心,有取有舍,有得有失,时而欢乐,时而悲伤,心随境转,心作不了主,世间最可怜的莫过于心不能作主,痛苦绵绵接踵而来,无奈又能如何呢?要死了这颗心猿意马的爱染心谈何容易!但是为了要了生脱死,要明心见性,不死了这颗爱染心又不行,因为爱染心不死,是要永远在三界(梵语三界trayo dhatavah)往返,轮?不停的,心对五六尘染污生心,故有生死,心对五欲六尘不染污生心,故没有生死。
楞伽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凡夫都是以染污心作事情,一旦爱染了世间五欲六尘,是名入世间,停留世间;一旦不染污五欲六尘,当下便是出世间。
有一位禅师在山上精进的专注一心在参悟『无心』的境界,不论是挑柴运水,心完全安住在『无心』两个字上,吃饭时也参悟『无心』,整天到晚都不敢放逸,安住在『无心』的功夫上,有一天这位老禅师有事下山,经过城市的街道,恰好走过花街柳巷,正当此时,有一位妓女高声喊着:『你今天无心来找我‧‧‧。』此无心的声音经过窗口,划开虚空,传入这位禅师的耳里,触发到他的佛性,当下豁然开悟,『无心』这一声如雷一响,震撼了禅师多年来的参悟,悟入实相本体,当下明心见性,这就是老禅师参悟无心最后目标终程,他的苦修苦练没有白费,因缘时节成熟自然开通,参悟『无心』的境界实在不可思议。
诸位同参们!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参悟『无心』的境界,有朝一夕也会因缘成熟哩!到时候你们也可以到花街柳巷走一趟,听那妓女所说的『无心』境界如何!如果能开悟无心境界,那就要恭喜你们了,如果听到『无心』的声音,反而生了一大堆的心,那你们就要到佛菩萨面前求哀忏悔了,功夫不够反生爱染。开悟有时候要有适当的机缘才行。
古德云:『有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开悟证果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要累生累劫的修持佛法,不断的为觉悟本性而努力,终究必然能如愿以偿。今天你们当下参悟的此刻就是因地,以后修行的累积,必然能够志愿得以实现,开悟自性,圆满自性。
参禅悟道的首要功夫,必须要让杂思妄想统一不乱,三心了不可得,彻悟能所皆非,不生不灭的法身本体才能显露出来。民国初年有一位来果禅师,他一生当中参禅道的过程,是经过千锤百炼苦修而得道的,在禅堂里参悟『念佛是谁?』如是用功加行的参究『念佛是谁?』绵绵密密的去反照,去审察,也就是反闻闻自性,行、住、坐、卧当中不离参悟此话头,如鸡抱卵,一日又一日的用功参悟,为了要参透自性,所以不顾一切,打破沙锅问到底,总是会有个下落,有个消息,就这样努力参悟自性,有一天来果禅师突然妄想念头浑然脱落,身心世界,山河大地完全忘却,要吃饭走到厕所,要去厕所走到大殿,在韦驮菩萨底下就拉尿,连续不断的参悟几个星期,勇猛精进的体悟『无心』境界,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终于有一天来果禅师恍然大悟,当下明心见性,人间又多了一位圣者,阐扬正法,普照有情,众生得大利益。
我们自己修行的成果,修到境界如何?可以考验自己一下,相信在你参悟『无心』当中,你走到厕所的时候,一旦闻到臭气,那时马上嫌厕所不清净太臭了,心生出来了,怎么能说『无心』呢?当你走到大殿看见韦驮菩萨庄严法相,你的心即时分别说韦驮菩萨很庄严啊!又生心了,怎么能说『无心』呢?当你走到厨房时,鼻子闻到菜的香味,心里即时想到要吃饭,肚子饿了,心又动念头了,怎么能说『无心』呢?就这样无限的起心动念,分别外面的境界,没有回光反照,怎么能够开悟呢?由此可知学佛不光是谈理论而已,更须要有实践的功夫,所以禅师修行精进的风范,实在就是我们的好榜样,不愧是人天导师。
诸位同参!我们在六道轮回,受尽无量的苦痛,其原因何在?又为什么不能开悟证果?找出原因出来,我们所以不能脱离轮回,不能开悟佛性,根本原因在于未见佛性,未见佛性之前,所用的都是染污妄想心,一举一动都染于五欲六尘,故有轮回(梵语samsara)之苦,以染心为人处事,因此有苦有乐,所以这染污妄想心是生死的根本,由于染心障碍清净佛性,使得清净佛性不能彰显,那么开悟就因此格格不入了。
涅槃经云:『见佛性不名众生,不见佛性是名众生。』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而说,证果与不证果在于见佛性与不见佛性,见佛性的人,我们可称为悟道的圣者,或者称见性道人;未见佛性的人,就称之为众生,众生与圣人的差别要问是否有见佛性?
不见佛性的人,过去无量无边的业障不得消灭,见性的人,如太阳在虚空普照霜雪,霜雪不得不溶化,又如积草木如须弥山那么高,只要用一星之火即可燃尽,业障如草木,见性如火,火能燃尽一切草木,见性者以智慧之火,可断除一切业障烦恼。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重心点目标在于见佛性以求悟道,这是学佛者的理想与归宿,千经万论唯独说一心,此一心是凡夫与圣人的关键,诸佛菩萨无非劝化众生都要悟入此一心,三藏十二部经典亦不离此一心,三聚净戒不离此一心,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不离此一心,六度万行不离此一心,四无量心不离此一心,四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不离此一心,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不离此一心,一心能成就无量法,无量法不离此一心,一心法与无量法本来不二法,不一不异,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入此中道解脱法,可说不可思议。惟佛与佛乃能究竟了知,凡夫如聋如哑;声闻、缘觉、菩萨尽未来劫,欲测一心法,无有是处。
诸位同参!此一心法难思难议,非凡夫知见所能测知,亦非三乘圣者的神通智慧所能知见,此一法亦称为真如,亦称为一真法界,亦称为实相本体,亦称为清净心,亦称为妙觉,亦称为佛性,异名同义,那么什么是佛性呢?佛性要如何才能见呢?
菩萨戒云:『戒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戒光就是佛性的本体,就是我们的佛性,佛性非长短、非颜色、非方圆、非四方形、非方所、非科学所能证明,既然不是用颜色,用因果法,形态等等所能表达,也无法捉摸,看不见佛性(梵语buddha-dhatu),无法称量几公斤!但是见了佛性的圣者,他的一切日常生活都是佛性无边的妙用,见佛性者,生活起居都是佛性的流露,一点一滴的举止动作,无非是佛性之用,挑柴运水不离佛性,吃饭走路不离佛性,谈话说笑不离佛性,运动跑步不离佛性,行、住、坐、卧当下就是佛性的作用,佛性一旦离开了身体,那么身体当下就停止作用了,如同行尸走肉,麻木不仁,众生迷了佛性不能觉悟,因此就要流浪三界之苦。
众生从来没有明心见性,迷了佛性,不能说没有佛性,如同瞎子不见太阳,因此就否认太阳的存在,这不是瞎子否定太阳就因此没有了,而是否定与不否定太阳亦然在虚空中悬挂着,愚痴的众生因为从来都没有开悟见性过,因而一口咬定说没有佛性,这绝对不是因为众生的否定,而佛性就不存在了,如同瞎子不见太阳而说太阳不存在一样,这种愚痴的谬论实在让智者所怜悯!所同情!
诸位同参们!一代如来圣教,当下要我们肯定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可惜众生不明心不见性,因此没有勇气当下承担此心是佛事实,犹豫不决,众生心里还想心外求法来悟道,心外求法要是外道,如是心外求法,累生累劫欲得悟道,永无悟道之日,这话怎么说呢?因为当下这颗心就是道,道就是心,离开心那里有道!离开道那里有心!离开心要追求悟道,一辈子乃至尽未来际,永远找不到道,要找到道除非太阳从西边上升,由东方落日,原因何在呢?要明白啊!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与道本是一体,法不离自性,自性不离法,那想要开悟佛性的人,何用心外求法呢?当下契悟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是法,法即是心,心能生万法,万法不离一心。
此一心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修共证,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行、住、坐、卧都是心之用,此心妙用尽虚空,遍法界(梵语法界dharma-dhatu,巴利语dhamma-dhatu),无染无着,无拘无束,法法不相碍,来去无所障碍,能作幻化佛事,作水月道场,转大*轮,度化无量众生,能够随顺愿行纵横而得自在。
诸位同参!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要诸位能会达本性,见自本性,请把眼睛闭上,耳朵静静的听着:过去已曾过去,过去一段美景已经过去,不要去想它,未来之事还未到,不要盼望将来如何!把心收回来,不要想它,现在每一个心念都停留不住,念念生灭,不要任意生心动念,当下保持『无心』的状态,千万不要想说,昨天你布施一百万给佛寺盖大殿,功德可能很大;也不要想说,我以前曾经有杀人、杀?、杀畜生,罪过可能很深重,而心生恐怖。当下保持『无心』状态,不思善、不思恶‧‧‧(此时大众眼睛皆闭上,大殿一片寂静,没有任何声音,隔一分钟后大众只听到抚尺拍桌面三声)。隔两分钟之后。
师曰:『大家把眼睛张开,我现在要问你们的话,而你们要老实回答,刚才我要大家闭上眼睛保持无心,不思善不思恶,然后隔一分钟后,我拍桌面三声,请问诸位是否有听到三声?』
弟子曰:『有。』
师曰:『谁在听?』
弟子曰:『佛性在听。』
师曰:『佛性是什么?』
弟子曰:『无形无相。』
师曰:『无形无相如何能听?』
弟子曰:『听者无听相,当下相会而已!』
师曰:『善哉!善哉!本性之妙不即不离亦如是。』
诸位同参们要了解啊!当下能听的东西,就是你们的本来面目,佛性是也,你们在不思善,不思恶的当下就是无心状态,你们也不用刻意的听这声音,这声音你就自然能听得到,这就是佛性有觉性之妙,觉妙之妙难思议。
比喻说:有一面镜子放在桌上,当你走过镜面之后,就有很多学问在里头,第一你走过镜面当时,镜面不会生起能照人之意,如如不动,但是当下又能普照作用,这就是镜子不可思议的第一点。第二当你走过镜面的时候,镜面它不会生起对你有爱慕而留你,当下如如不动,这就是镜子的功夫。
我们的佛性也是这么微妙难思议。我们勇猛精进学佛,经过累生累劫,拋头颅洒热血,闻法忘躯,其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要见此佛性,开悟此佛性,从今天起,你们要以能听的自性作为你们修行的主宰。切记!切记!
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此时大众默然寂静,唯有大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于是开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今咐嘱迦叶』。由此我们可以明白,迦叶尊者的破颜微笑,当下与世尊以心会心,不落入语言文字,默契而已!大众默然无知,此心之微妙真不可思议,一定要根机因缘成熟,才能达到以心会心的境界。
我可以问问诸位:如果世尊真的在你眼前,同时也拿着一朵花在虚空中一摇动,那时候你们也会破颜微笑吗?我看你们不但笑不出来,而且楞住了,觉得莫名其妙,为何世尊拈花示众呢?再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世尊手拿着一朵鲜花,此时世尊先破颜微笑,你们这时候笑得出来吗?我相信你们不容易笑得出来,就算是笑得出来,或许是傻笑!这话怎么讲呢?就是你们尚未证悟无上心法,那么凭什么来会通世尊的心意呢?
大般若经云:『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及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由此可知菩萨的智慧已经不可思议了,何况人天导师、佛、世尊呢?
华严经又云:『佛一毛孔诸功德,世间共度不能了。』佛的境界不是三界众生所能测知,也不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所能会通,佛的境界甚深至甚深!佛的境界是每位学佛者的最终目的,是九法界的有情的归宿,佛的境界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一真法界、真如、佛性、妙觉、实相,本来面目正是,修行者能悟入此佛性,见此佛性,成就佛性,圆满佛性,那与十方诸佛境界正等无异。
十方诸佛无非要令众生悟入佛性,菩萨摩诃萨(梵语maha-sattva)也是要我们证入佛性,历代祖师大德也要我们见自佛性,此佛性是学佛者证悟的对象,千万不可本末颠倒,分崩离析,肯定佛性是我们的主人,我们从年幼开始长大,一直到成人,都未曾与我们的主人(佛性)做过真正的朋友,没有相遇过,没有见面过,你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你,彼此各分东西,我行我素,纵然相遇,也不识面,这不是很可怜吗?不是很不值得吗?怪不得历代祖师不能明心见性,忏悔哀伤,嚎哭涕泪,甚至忏悔得七孔流血,痛恨业障(梵语业障karmavarana)深重,离圣遥远,福慧浅薄。
因此古德训言常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灭度,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祖师们修行的风范,是值得我们步入其境的。在修行的过程,我们也时常喊着口号说:『生死大事未办,心不安。』
这句话实在深深的说穿修行者的重心点,什么叫做生死大事呢?就是开悟本性,开悟本性就是生死已办,未开悟本性就是生死未办,既然未开悟本性那么心怎么够安定下来呢?心决定是热烘烘的,有如心猿意马一般的急躁,这是每一位学佛者的心里所必备的根本观念,千千万万要牢记在心里,大前提要紧,不要跟自己的生死开玩笑,也不要跟自己生死捉迷藏,要紧紧的扣住生死关卡--开悟本性,还我本来面目。
同参们!当下你的那一念清净无染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不用外求,越求离本性越远,累生累劫也找不到自家本性,什么叫做一念清净无染呢?就是清清楚楚的明白外境五欲六尘,而心不染?其境,心到任何处所,能起无边的作用,但不染?住何处所,使本心清净无染,是名一念清净无染。
眼识看见五欲心不动,则眼识清净无染;耳识闻到外面声音而不动,则耳识清净无染;鼻识嗅到香臭而不生喜厌,则鼻识清净无染;舌识尝到酸甜苦辣而不生欣恶,则舌识清净无染;身识接触到粗细不生恋慕与舍弃,则身识清净无染;心意识与法空性相应,则意识清净无染;但使六识出六门不染六尘境界,如是修证者,必得道果。
虽然说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种识,其实六识(梵语sadvijnana)都共同一识,此一识按照它的功用界限而有差别,因此分为六识,此六识彼此相通,一识若通了,其它五识也都通了,所谓:六识不离一识,一识不离六识,一识与六识不一不异。
此六识在六根门头出入,在五欲六尘当中无染无杂,了佑一切法幻化空性,与空性相应,能够来来去去无所障碍,那么当下自性解脱,能于三界往返而得自在。
华严经云:『不离世间,不?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所以说悟了此一心念,清清楚楚,见自本性,了了见,了了知,念念见,念念知,此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此一念心迷时,佛是众生。
所以我们要明白,心里所起的一切善恶心念都不离此一心,此心能上天堂下地狱,此心能成就佛道,此心能生人间,也能下三恶道,那么我们在修行的当中,为什么不悟此自本家本性,顿见真如呢?当下若能顿见真如本性,剎那间即超三界,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我们已经知道每一个动念都是佛性之用,那么如何才能保持佛性清净无染呢?下面就要说到这个问题了,要保持佛性净净无染的对治法是什么呢?就是要有『觉性不断』的实际功夫,何谓『觉性不断?』觉者佛也,所以觉性也叫做佛性(梵语佛性buddhadhatu),觉性的反面叫做迷性,我们从无始劫以来从未觉悟本性,都是迷了本性,那么何谓『觉性不断』呢?就是佛性光明自在,无染无杂,能够保持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如此,过去已解脱,现在解脱,佛性是永远光明,而且寿命无量,能够如是永恒不变,这就是『觉性不断。』
学佛的人能够禀持?『觉性不断』的宗旨而用功办道,开悟真如本性就有个期日可言,假使修行者不用『觉性不断』作为修道的法门,那会永远处于黑暗的窠臼里,谁也帮不上忙,佛菩萨欲救不能,因此累生累劫迷佛性,无有出期之日。
『觉性不断』,举个例子说:当一位聪又可爱的女人在你的面前走过,长得清秀漂亮,阿娜多姿,千娇百媚,令人心生欢喜,这个时候你的佛性能够当下安然无恙,没有爱染心,如如不动,这就是觉性不断的功夫,没有因此而异想纷飞;当你在这佛堂听闻佛法的时候,内心没有任何的杂念妄想,纯粹一直心,这叫做觉性不断,心能自在故;当你看到别人的钱财满堂,心没有动摇,没有起贪心之念,如如不动,叫做觉性不断。
当你看见别人比你更有才华,条件比你好,学问道德比你高,你的心不生嫉妒心,能当下如如不动,叫做觉性不断;当你走到大雄宝殿的时候,你能恭敬的顶礼三宝,诚于中,形于外,如如不动,叫做觉性不断;当施主布施钱财给出家众的时候,出家众的心里不生起欢喜心,本性如如不动,叫做觉性不断。
像这样当下『觉性不断』,就是中道解脱法,不二法门。能够面对种种一切境界,本性能够不被境界所染污,与法空性相应,自性如如,当下很俐落的解脱,不隔亮端。
华严经云:『若能了达诸法性,普于三世无所?。』绝对不是逃避境界,不敢面对境界,如果逃避境界以安心,是永远无法成就本性而得自在的,最多也只是一时的避境来安心而己,一旦境界再度出现的时候,心里予盾又浮现了,继续染污外境,解脱何时才能了结呢?因此我们要明白,觉性不断的意思,是遇境而心无染无杂,当下与法性相应,自性如如不动,自在解脱。
『觉性不断!』这境界如何呢?就是佛法所讲的『不即不离』中道法,不二法门,诸位听清楚,什么叫做『不即不离』?就是面对五欲六尘的境界,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含糊,但是心又不会染污五欲六尘的境界,这就是『不即不离』的中道解脱法。心不染污五欲六尘,本性光明而能自在,这叫做不即;心对五欲六尘清楚明白,不含糊,这叫做不离。
举个例子说:当你手中握着一只小鸡的时候,你不能把小鸡握得太紧,因为握得太紧会把小鸡捏死,但是也不能把小鸡放松了,一旦放松了它,小鸡就逃跑了,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意会得出不即不离的含意,握着小鸡令不逃逸叫做不离,但是不敢完全把小鸡放了,因鸡会逃跑,这叫不即。
佛门弟子学佛能适当体悟这『不即不离』的中道解脱法,当下与道相应。所以说解脱的本质,是不能离五欲六尘的境界,而是面对五欲六尘的境界,而达到本性对垃不生染污心,而自性安住在不生不灭的法性当中。
假使现牛当中没有解脱,对五欲六尘还是念念不舍,感情丰富,名誉心重,宁愿做钱财的奴隶者,那么百年命终也是照样没有解脱,照样受五欲六尘的支配,心亦然念念五欲六尘,随欲望的业力流转,因此又要爱生死轮回之苦了。
诸位同参们!刚才说过『觉性不断』的意义,现在要什么叫做『觉性断了!』诸位要明白啊!觉性一旦断了那就苦恼啦!举个例子来说:你昨天被人恶性的倒会,你的痛苦的不得了,每日都想?它:一百万的会钱,不能够以理智解决它,心动了,觉性断啦!
你今天来这里听闻佛法,不能够此时此刻安住在这里听闻佛法,你的心即时想到里的瓦斯炉没有关闭,心跑回家了,但是身体留在大殿里,心不在焉,觉性断啦!
当你被人莫名其妙的挨骂一番,你气得暴跳如雷,怒发冲冠,甚至于还他一口心动啦,觉性断啦!
假设有施主施一百元给我,我可以心不动,再加一千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一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十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如如不动,再加一千百万元供养师父,我的心亦然如如不动,再加一千万元供养师父,这一下子,要考虑考虑看看哦!一千万元呢!一千万元不是小数目,我和尚穷得半死,目前住在竹林寺是暂时向别人借来住的,一千万元盖个小佛寺啦!好!一千万元赶快把它收起来,得来不易,如果一千万元要化缘的话,募款不知道要化多少年呢?心里在这种情况之下,由微细的念头,渐渐的累积成大念头,一千万元还不错嘛!因此心动啦!不但动啦!而且大动特动,如同初级的台风演变成超级的台风,诸位呀!我的心动啦!这叫做觉性性断了,自己要忏悔,用功加行了!
当你看到别人比你更有才华,条件比你好,说话辩才无碍,学问道德比你高深,这时候你心里难过,内心生起了嫉妒心,真不是滋味而且又无奈,这就是心动了,觉性断啦!
还有一种人,过去有赌博、喝酒、好色、争风头的习气,如今学了佛法,己经下了很大的决心,要全部革除这些恶习,在太太面前也好,在丈夫的面前也好,在佛菩萨的面前也好,立誓发愿:弟子某某从今天之后痛改前非,脱胎换骨,浪子回头,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挑柴卖菜,做个正人君子,忏除过去的无知,今后永不再犯,口号都念完了,很虔诚的改过自新,日子天过一天、一旦有因缘再遇上赌博、喝酒、好色、争风的习气(梵语习气vasana),这时候提起正知正见,不想去犯那些恶习,内心压仰了若干日,但是心里不断的挣扎冲刺,结果禁止不了业力的考验,身不由己的又犯了那些毛病,然后捶胸哭泣,懊悔叫无奈!无奈又能奈何呢?就这样的定力把持不住,心又动啦!觉性断啦!
诸位同参!『心地法门』的宗旨:在阐明众生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离心无佛,离佛无心,心佛不二,肯定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此颗心就是佛性,是我们的主人,从无量劫以来就迷失了主人(佛性),今天有缘能与诸位谈『心地法门』,就是要单刀直入,指明你们也同样有个不生不灭的佛性,此佛性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佛性正等无异,请诸位不用惊慌!不用畏惧!要当下承担这佛是你本来的面目,依此佛性而修证,终究必成佛道,转大*轮,利益众生。
众生不能成就佛道,其根本原因何在?其原因在不认识佛性(梵语佛性buddha-dhatu),不明佛性,忽略佛性,拾离佛生,不用佛性,甚至于用佛性而不知佛性,致使本末颠倒,因此想要明心见性,开悟佛性,遥遥无期。
这也就是我所要讲『心地法门』的根本原因,因为修行的过程有无量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要让众生导归佛道,成就菩提,那么每一个法门都是应众生的根机而逗教的,只要众生能够相应得机,那就是无上法门,同时能疾速入解脱门,因而成就佛道。
同样的理由,如果这个法门不适合你来修行,纵然它是无上法门给你修行,也会变成无上毒药,因为你的根机与法门不相应,证果是谈不上的,我看心里不起烦恼就不错了。
比喻说:你喜欢吃西瓜,但是别人拿苦瓜给你吃,你不但不喜欢吃苦瓜,而且心里就马上生烦恼了;你喜欢看国语片的电影,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一同看西洋片的电影,你不但不喜欢看西洋片的电影,而且在戏院想睡觉,心生苦恼;你喜欢跑步运动,但是你的朋友硬要你去打网球,这时候你的心不但不相应,而且很不愉快,不把网球拍折断就很不错啦!
这些问题就是不相应法,不相应的,不喜欢的,你勉强要去做它,往往事情无法如意,甚至于身心搞坏啦!世间上的事情是如此,出世间的事情也是如此,因为众生的根机福慧浅薄,道心不坚固,所以须要能适应自己修行的法门,要入解脱法门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顺手得利,迎刃而解。
古德云:『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途,路途一旦明,生死一起休。』这是一个很好的明训,所以修行者对解脱之道要看得准,要契合自己的根器,不可盲修瞎炼,不然是会越修行越离谱,与佛道的本质越脱节越远,证果的希望不但没有,而且带来许多麻烦,增加了更多的生死因种。
一切时中,一切处所,都是我们本性的作用,也就是佛性的作用,此心就是佛,离开此心想要证成菩提,无有是处。众生颠倒,不觉不知当下自心就是佛,若是知道自心是佛,不应该离开自心向外找佛,佛不能度佛,将自己的心找佛,这是不明白自心是佛。当下要找佛,须要见自本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的话,想要见佛累生累劫见不了佛。
若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自己不能见性,应该参访善知识,早日了却生死根本,见自本性。佛门四众弟子学尽了三藏(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经典(梵语dvadsanga-buddha-vacana),乃至成为佛学博士,假使没有见性的话,也免不了生死轮?,在三受无量的苦难,永无出期。甚至能诵读经典流利自在,讲经说法能够大开圆解,总是未开悟见性,都是与生死毫无相干,欲得脱离三界之苦,无有是处。
若是要找佛,那么需要当下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由自在的人,也是无事道人。若是没有见性,一生当中茫茫渺渺,向外追求一切佛,始终找不到佛,此时需要找善知识开示,令心会解,生死大事不得空过,自欺欺人无益。
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假使离开众生性,另外有佛性可得,无有是处。当下众生性就是佛性,性外无佛,佛即是性。若是觉悟了之后,当下的性就是佛,佛就是性,性佛不二。
众生(梵语badhu-jana)还没有明心见性的时候,性不是佛,佛不是性,性佛是二。众生不信自心即是佛,因此以为佛是自然佛,天生佛,这是众生犯了严重的错误知见,永远障碍自己的开悟,把与佛隔开分为二,众生因此与佛道无缘。
诸位同参!若不见性而得成佛道者,无有是处。佛与众生的差别是问有见性与无见性而已!见性是佛,不见性是众生,假使没有见自本性,而说能成就佛道,是绝对不可能的。诸位要明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就是佛性,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心有种种妙用,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知味,乃至施为动作都是自心之用,一切时中,语默动静都是自心,此自心就是佛性,一举手一抬头,无非是佛性妙用,何必离此佛性妙用,另外要再找佛性,那岂不是舍本逐末吗?忘了自己就是佛,那永远也找不到佛,成不了佛,愚味得令智者所怜愍!
当下肯定的承担这佛性的事实,一举手一抬头是佛性妙用,语默动静是佛性妙用,挑柴运水是佛性妙用,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心外求佛,不要头上安头,当下的肯定,默契即可会得佛性,十方诸佛只是默契会得佛性而已!
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诸佛都是同样会悟此心,前佛现在佛只传此心,除了这心以外,实在没有佛可得,颠倒无知的众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心就是佛,一生当中拚命向外追求一切佛,不能回光反照,欲得见性,无有是处。
自印度二十七祖只是一代一代递传心印,达磨祖师来到中国也同样传顿教大乘法,就是即心是佛,十方三世诸佛共指此心是佛,离此心而向外追求一切法,都是外道。心地法门就是开明当下即心是佛,即佛是心,心佛不二,切记!切记!
诸位同参!离一切相,众生与诸佛更无差别。假使能够当下无心便是究竟,学道的人若不直下无心,累生累劫修行终不成道。此无心之心乃离一切杂思妄想,具足一切法,一切法不离此一心,绝诸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犹如空中飞鸟,不留痕迹于虚空中。此心是本源,蠢动含灵,与诸佛菩提同一体性,在本性佛上,实在无有任何妄想尘埃,虚通寂静,清净觉性,明妙安乐而已!需要深切亲自悟入,悟入无心,无心当下圆满具足,更无所欠,纵然无量劫以来精进参悟,乃至一念心的悟证,也只是证悟本性就是佛。一旦证悟到真如本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只是迷悟而有差别。
凡人性与佛性本来是同性,平等无二,无有高下,是名菩提。十方诸佛证证到真如本性,实在没有得到什么,只是默契本性而已!
金刚经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ar-samyak-sambodhi),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证悟真如本性,了悟本性空寂,无法可得。
金刚经又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二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佛证悟到真如本性,本性空性,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捉摸,可是真如本性,本性空性,可是真如本性郄能起无量无边的妙用,这是真如本性的空有无碍中道法。真如本性无形无相,本性空寂不思议,所以说无实;真如本性虽然空寂无形无相,却能由空寂的本性起无量无边的妙用,所以说不虚。这就是告诉我们,证悟到真如本性不思议境界,表明本性非空非有,是空是有,空有无中道解脱门的境界,正当如是,更无别法。
诸位要明白,修行能当下无心,了知自性空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当下即是。
大般若经云:『莫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可贪者,所以者何?诸法自性空故。』那么真如本体自然显现,犹如虚空中的黑云消散,太阳亦然悬挂虚空,能?照十方,无所障碍。可惜众生不能当下无心,都是起心动念,妄想纷飞,制止不了,随妄想漂流,无有定处,不如当下无心,无心便是本心。学佛的人迷失了自己的佛性,不认识佛性(梵语佛性buddha-dhatu)拚命向外面世界追求,始终不能得悟,不如当下无心,无能无所,不动妄念便证菩提。
若证道的时候,只是证本心佛,所以佛说: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无所得,无实无?,故学道的人,当下无心默契而已。
诸位同参!你们自己都有个佛性,终日瞬目施为动作,而自己,完全不知道,本性在任何处所,面临五欲六尘而本性不染境生心,自性自如,了了见性,了了见本心,只是不住一切处,一染一切处,此本心即是佛心、解脱心、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证无生法忍。见一切五欲六尘时,心不起染污念,不起爱憎心,见境不生心,即名见无所见,与佛眼无异。
学道者能面对五欲六尘而心不受,对境界明明了了,而不生一切心,本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定慧等持,自然解脱无碍,即入涅槃,无生法忍,不二法,一行三昧。
佛性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地,自己的心地就是佛性,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佛性圈子内,自己却不知不觉,因此不断的在找佛性,找得头晕脑胀,如果这样找下去,找遍了三千世界,如是累生累劫,而想要找到佛性,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当下你能找的自性,就是你所要找的对象,也就是你所要开悟的归宿,是你的本来面目,佛性正是。你?很狠心的背离它,那怎么能够找得到佛性呢?岂不是拋弃了本有的自家珍宝,又想寻找珍宝,会让智者所同情,所怜愍!
唐朝有一位慧海禅师,初次参访马祖禅师。
马祖禅师说:『你来到我这里有什么事?没有事不会来,?然来就是有事而来!』
慧海禅师说:『我是为求佛法而来。』
马祖禅师说:『我这里一物也无,什么东西都没有,你来这里想求什么佛法?你自家宝藏不顾,拋家散走,求什么佛法?』
慧海禅师说:『这么说的话,请问禅师:什么是慧海的自宝藏?那个是我慧海的本来面目?』
马祖禅师说:『现在在问我的那个东西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何必向外追求呢?』
在此时此刻,慧海禅师被马祖禅师一问一答,一答一问,有如晴天霹雳,大雷一响,惊醒自己,此定了自己,慧海禅师于言下大悟,当下见自本性,此定自心即佛。
于是踊跃礼谢马祖禅师,从此之后随马祖禅师侍奉六年,慧海禅师被马祖禅师印证之后,行住坐卧,不离本性,从本性处下功夫,成熟本性,庄严本性。
诸位要明白!十方诸佛来人间,都是要我们能够见本性,悟本性,成熟本性,远离生死轮回;诸大菩萨示现人间,也是要让众生能够悟此本性,成就本性,远离生死轮回;历代祖师大德,也同样的苦口婆心,要唤醒我们这群迷失的众生,能够见达本性,成熟本性,远离生死轮回。
诸位同参!若见性的人,称之为佛(梵语Buddha)。认识佛的人,才能坚定信心而入佛道,永不退转,佛其实离我们不远,而我们却离佛很远,我们离佛的远与近,只在认识佛与不认识佛而已!假使认识自心就是佛,那佛岂不是没有离开你吗?你就是佛嘛!怎么那么客气呢?当下的一心念就是你的本性佛,如是肯定的话,佛不远人。假如你不认识自心,那么佛就离你十万八千里了,因为你不认识佛,佛在你心中坐,而自己不认识佛,佛与你无缘,那岂不是人远佛吗?
修行者,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念、每一剎那,都要扣住你那一心念就是佛,就是你的自家宝藏,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就是你的本来佛性,从今天起,你们就依此佛性(梵语佛性buddha-dhatu)而修证,庄严佛性,圆满佛性。迷了佛性的人,拚命的向文中追求钻研,整个脑袋都是三藏十二部经教,讲经说法辩才无碍,乃至天女为此人散花,天乐鸣空赞叹说法者,若是说法未见本性,还是生死凡夫一位。
悟了佛性的人,知道向本性而觉悟,了达本性空寂无心相,此空寂无相心,具足无量性功德,举止运动皆是佛性用,此佛性用就是汝本性。悟者日用无生,离生法不可说无生法,触目无生,逢缘无碍,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迷了佛性的人,就像是有眼睛的瞎子,天天都在看形形色色的花花世界,而不知是佛性在看;也像有耳朵的聋子,天天都在听别人讲话,听轻音乐,而不知佛性在听;也像是有鼻子的病患者,患了鼻炎的人,天天嗅香却不知香一样,佛性在功用,自己不知不觉,因此迷了自己佛性的功用。佛性那么天真的在你六根门头整天出出入入,忙东又忙西的,为你做了很多事情,完全没有领薪水的为你服务,与你最贴身,在你左右,可惜你却丝毫不认识它,它不认识你,彼此不认识,但是又天天在一起,总是永远无法相逢,这是众生不见佛性的可怜可悲之处!世间上没有比这种情形更伤心的事,最伤心彻骨的事,就是与佛性相见而不相识。有慧根的人,明白这道理之后,不知道要哭呢?还是要笑的好呢?或者哭笑一起来!
诸位同参们!你们天天与佛性长相左右,因而不知道佛性就是你的本心,从无量生死劫以后,都是迷了佛性,不明佛性,舍离佛性,因此流浪生死,这就是迷了佛性的果报,才受了那么长久的冤枉轮回(梵语samara),受苦无量,你们觉得生死轮回之苦好不好玩?
有弟子答:『不好玩!』
既然不好玩,就一心一意的为明心见性而努力办道,早日解决轮回无常之苦。
我再问诸位:『你们天天与佛性在一起共生共死,不认识佛性,因此受轮回无常之苦,伤心得痛苦万千,请问你们要哭呢?还是要笑呢?』
有弟子回答:『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哭与笑更不能同时出声。』
我告诉你们:『哭出来有病,不哭也是病,笑出来有病,不笑也是病,哭笑都是病。』
弟子说:『如何是好!』
诸位同参!哭是佛性哭,笑是佛性笑,哭笑不离佛性,佛性为什么要哭!佛性为什么要笑呢?笑是笑佛,哭是哭佛,世上没有哭佛,也没有笑佛,当下能哭的东西,是你的本来面目,当下能笑的东西,就是你的清净自性,清净自性何用哭!何用笑!自心哭自心笑不离一心!当知哭法与笑法无自性空,幻化了不可得,与法空性相应,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下即是,若是如此,诸佛赞叹,诸大菩萨护持,龙天共喜,鬼神庇护。
诸位同参!见即是性,无性不能见,当下的见是佛性,无佛性如何能见!眼睛只是助缘工具,是佛性分别而认识外界,因此才说无性不能见,既然能见,能见就是性见。下面要说修行如何修?如何修才能得解脱?诸位听清楚,当下莫染污自性,就是修行。修行不要染污自性,能够这样持续而修证,任凭你流浪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梵语地狱naraka或niaya),跑遍大千世界,只这么莫染污自性,修行者要达到莫染污自性,要下很大的功行与漫长的岁月,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非要下很大的勇气与毅力不可,终了才能达到不染污自性,圆满自性。
仅仅六根当中的眼睛就很难修成就,比喻说:当你走到街头,眼睛看过去,呈现在你眼前的夜景,是令人迷惑的花花世界,如同万花筒一般,千奇百怪的花样都有,有吃的、有穿的、有喝酒的、有玩的、有赌博的、有美女、有歌舞夜总会,YIN荡四溢的花街柳巷,你看了清清楚楚之后,你能自性不染污吗?能自性无染而自在吗?你可以自己为自己打分数,看看是否能及格?
诸位呀!及格的标准是心不动摇,知一切法幻化空性,了不可得,心不染污外境。假使是六十分的话,也照样是不及格,这不是国家机关考试,也不是大专联考,也不是学校的考试一般,因为为六十分还未满一百分,以学佛的人来说,要达到不会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心能纵横自在、心不染污五欲六尘,一定要满一百分,唯有佛的境界才能满一百分;菩萨、缘觉、阿罗汉们还有微细的无明烦恼尚未断尽,既然是这样子的话,那么我们是一位十足的生死凡夫,能够在夜景五花八门的世界,能不染污自性吗?心能作主吗?就算是不起心动念的话,那只是粗的念头不起,而微细的念头不断的生起分别外境,我们不知不觉而已!
由微细念头慢慢转变为粗的念头,最后生心动念了,引发我们去造业,又要受无量苦难了。追求原因,就是我们的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都尚未断尽,说不会染污自性的人,此人是大妄语者,自欺欺人,罪过!罪过!
所以说,仅仅一对的眼睛就够我们受不了,就让我们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障(梵语业障karmavarana),又何况还有耳、鼻、舌、身、意等五根呢?五根一旦有机会,都同样会造业的,假使五根也参与造业行列,这一下子,造业层层倍增,一旦果报来临,此人不发疯也得发狂,成为痴人,世间上不是有很多人,因造业深重,而带来发疯发狂,成为痴人,到处不是可以看得到吗?诸位冷静想想看,这样值得吗?有意义吗?人生意义就这么轻易的一笔勾销了它吗?牢记!牢记!
YIN欲是生死的根本,是轮回的原动力,是障碍佛道的病本,众生在六道轮回,根本的原动力就是情欲所牵缠,众生要上升与堕落,都被情欲所束缚而不得自在;鸠摩罗什旧译的译为众生,玄奘大师新译的译为有情,凡夫在三界流浪生死,都是以情欲为伴侣 ,以情欲为归宿,以情欲为生活的资粮,以情欲为精神的寄托处,以情欲为人生的规范,所以众生又翻译为有情,因此可见有情不能没有情欲,没有情欲不是有情,那么有情一旦没有情欲的话,生死当下就解脱啦!轮回就消除啦!无奈的就是有情都是以情欲过活,如胶如漆,越粘越深,难以自拔,有情假使一旦失去了情欲,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样,生活没有方向,失去了依靠,茫然失措,身心觉得乏味,失去了情欲比死更痛苦,真是要他的老命,可见有情就是以情欲为生活,以情欲为命。如果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引发,是永远要受情欲的支配而带来轮回的。
情欲是不清净的,情欲是束缚的,情欲是黑暗的,情欲是暂时的欲乐,情欲是痛苦的,情欲是靠不住的,情欲是多变化的,情欲是轮回的,情欲是自私的,情欲是染污的,情欲是占有的,情欲是美中不足的,情欲是无常(梵语无常anitya,anityata)的,情欲是幻化不实际的,情欲不是永恒不变的,情欲的缺陷数不尽,说不完,可惜众生没有智慧透视情欲的真相,因此对情欲充满了好奇心,产生强烈的迷惑好感,就想去尝试它,品尝它,结果粘住了情欲,欲拔不能,众生为了情欲,因而造了无量的业障,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阱。
四十二章经云:『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情欲的生活过习惯了,自以为情欲生活是正当的,是合法的,是名副其实的,就这样被情欲所束缚而不自知。众生最可怜的事,莫过于被情欲所支配,因而动荡不已!心神不能安宁,为了情欲闹风波,为了情欲倾家荡产,为了情欲走法院诉讼,为了情欲拿刀枪互相砍杀,为了情欲家破人亡,闹婚变,情欲的缺陷是累累的,诸位呀!情欲重的人是无法与佛法相应的;感情越重生死就越深;感情丰富的人,处处留情,处处生死;感情重的人是无法解脱生死的,与佛法尚有一段距离。
若想要得到情欲解脱的话,非从情欲下手不可,如何下手呢?就是以智慧来净化情欲,化情欲为大慈大悲。慈的意思是要给予众生快乐,悲是要拔众生的苦难。比方观世音菩萨(梵名Avalokitesvar),在众生的心目中,是一位具有相当浓厚宗教情操的圣人,他所表现的行为价值,是众生有目共睹的,所谓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能够为众生解决一切苦厄,对众生是平等的普度,不分种族贵贱,皮肤不分、黄、白、红,黑一律平等拔救,到处寻声救苦,以他具有的大雄大力,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广大神通,能够在十方世界自在出入,而广度一切众生,禀持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襟,慈眼视众生,众生有苦有难,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那么观世音菩萨不论远近,即时能影现在众生心目中,而能得到感应救度。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无尽意菩萨问佛:『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就是表现出菩萨深深的具有无量神通力,与无量慈悲心的见证。
诸位要明白,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从何而来呢?就是从情欲净化而来,以大智慧化导感情为大慈大悲,化小我为大我,以独善其身化为兼善天下,以个人观感化为整体的观感,处处都是为众生着想,众生的苦难就是菩萨的苦难,众生的快乐就是菩萨的快乐,没有彼此自他相对立的分别,一律平等相待,打成一片,这是菩萨具有无量劫修行的风范;菩萨能以智慧(梵语智慧jnana)与慈悲(梵语慈悲maitrya,maitri)运用的恰恰好处,圆融无碍,度化众生的悲愿是尽未来际的,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也曾经拋头颅洒热血,众生需要什么!菩萨就能如众生的需要如愿以偿,众生需要脑袋,菩萨可以脑袋给众生。
众生需要身躯手脚,菩萨可以身躯手脚给予众生;众生需要金钱宝物,菩萨可以金钱宝物给予众生;众生身心恐怖不得安宁,菩萨会施大无畏的精神,给予众生免得恐怖不安;众生需要佛法得以解脱,菩萨可以为众生演说佛法,让众生得到佛法的滋润,以得到究竟解脱。
菩萨(梵语菩提萨埵之略称bodhi-sattva)度化众生能观机逗教,众生需要菩萨以何等身分来救度他,菩萨就有大智大悲的神通力,示现众生所需要的身分来救度。菩萨具有的智慧与慈悲完全奉献在众生中,这种精神,这种美德,是贯串三世永无止尽的,突破空间地域观念。
华严经云:『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菩萨全部以牺牲奉献的精神做入世救济的工作,这是可赞叹的,可歌可咏的。诸位呀!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己占有多少,而是在于自己奉献之多少!菩萨的行为表现,就是具有这种美德,为六道众生心目中的风范。
诸位同参们!慈悲又含育有解脱的意思,慈悲是经过智慧净化而来的,慈悲是无染污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是真理的,慈悲是光明的,慈悲是不受轮回的、慈悲是无自私的、慈悲是奉献牺牲的,慈悲是永恒不变的,慈悲是快乐的,慈悲是清凉自在的,慈悲是无缺陷的,慈悲是柔和中道的,慈悲是智慧自然流露,没有装作、表现自然的,能够如此才能堪称菩萨的大慈悲心。
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也。』所以我们学佛的同道,修行的目标,终了是为了成就佛道,既然是为了成就佛道,就应该学习菩萨的大慈悲心,成就慈悲心,圆满慈悲心,绝对不能舍离慈悲心,学佛一旦舍离慈悲心,是无法成就佛道的,希望诸位学佛同道们,为了要成就我们的佛道,大家共同发大慈悲心吧!努力!努力!莫放逸。
学佛的人要发大慈悲心,也唯有发大慈悲心,才能与佛道相应,因而圆满佛道。相反的,若是想要成就佛道而不发大慈悲心,欲证成佛果者,无有是处。
学佛的人不可以用感情的心来学佛,用感情的心学佛会带来困扰,不但成不了佛,反而堕落生死的陷阱,学佛要节制感情,不要滥用感情,同时要净化感情,感情是生死的枷锁,感情束缚我们在六道流浪不停,感情的本质就是染污心在作怪,染污心就是YIN欲心的演化而成,所以修行就是修不要染污自性,不要染污自性就不要有YIN欲心,不要有YIN欲心就要断YIN欲心,YIN欲心不断,尘不可出,众生就是无法断YIN欲心,被YIN欲心支配,搞得头晕脑胀,身不由己,所以流浪生死。
诸位呀!要断YIN欲心要下很大的勇气与魄力,有些人为了要断YIN欲心,发誓不再犯,结果欲心暴发又犯了,天天都在佛前忏悔自己业障深重,天天发誓,天天犯,又天天忏悔,这就是众生的本事,佛菩萨在旁边看了之后,真是束手无策,想要救度也无法帮忙。根本要断YIN欲心,要证果之后YIN欲心才能断,凡夫是有YIN欲心的,凡夫尚未证果而说没有YIN欲心,这是大妄语,自欺欺人。
十余年以前我曾经请问过一位很虔诚的老居士,年龄已经有八十五岁高龄,一生当中都是一心一意的老实学佛,精通佛法,严持戒律,念佛参禅从未间断,早晚安排的功课都是精进努力而做。
我问:『请问老居士,自从您学佛以来已经有五十年以上之久,我也是佛教徒,如今很诚恳的敢请问老居士您一件问题,不知老居士介意否?』
老居士点点头说:『有问题请问,无妨,无妨!』
我问:『YIN欲心是生死的根本,YIN欲不断是无法超越生死轮回的,请问老居士您学佛以来已经五十年以上了,日夜精进学佛,到目前为止,不知老居士YIN欲心断了没有?』
老居士答:『年轻人啊!年轻人!我学佛以来已经五十年以上了,五十年当中从来都没有参与YIN欲之乐,一心学佛,如今YIN欲心亦然存在,只是伏住YIN欲心,尚未断了,YIN欲心是累生累劫俱来,我的年纪一大把,见女色还是会起YIN欲心,我的菩提道念坚固,能把YIN欲心伏住,令不生起YIN欲心而已!年轻人啊!YIN欲心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佛说的话一点也没错,谨慎莫放逸!努力吧!年轻人!』
我说:『感谢老居士苦口婆心的教导开示,我会牢记在心里的,终生难忘。』
诸位同参们!YIN欲心是难调难伏的,中外古今有多少君王将领,多少英雄豪杰都被YIN欲心所考倒,对YIN欲心束手无策,导致国家灭亡,甚至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身败名裂,因此对YIN欲心要勇猛的下功夫,来减轻冲淡它,最后解脱YIN欲心。
佛门中教导我们对YIN欲心时常作不净观,骷髅观,因而对欲望能远离执着而不生爱染。甚至以智慧观照YIN欲心,了知是缘生无性,YIN欲心也是幻化无常,如幻如化,无有自性可得,见空性破执着,以达到自性自在,解脱YIN欲心。
以前有一位居士学佛很虔诚,而且佛法也很有研究,精进勇猛在佛道上努力,我知道学佛若能出家的话,因缘障碍比较少,各方面的条件也比较殊胜,所以我就很诚意的鼓励他出家修行,好好办道,快马加鞭,早登彼岸。
这位居士听完之后,很老实的回答说:『师父啊!出家修行可以了道,我也觉得很不错,太好了!不过我的女朋友也蛮不错的,很好!』
我说:『很好是很好,究竟终了还是不好,一方面学佛要了道,一方面也想要有欲望,这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所以说:『有道无欲,有欲无道,道与欲不能同时,一旦同时就无法了道。』
居士说:『那么该如何呢?』
我说:『道与欲是无辜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你是欲与道的主人,由你来自由决定吧!欲望的解脱与不解脱跟别人毫无相关,而价值观念是操纵在自己,知道吗?』居士心里有所醒悟,默然无答,顶礼而退。
什么叫做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呢?这是佛门中的专有名词,是告诉我们,修行不能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修,六根所接触到的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修行的人绝对不能脱离六尘境界而独居,若能脱离六尘境界可修成佛道者,无有是处。 不修行是没话讲,一旦讲修行,就不得不讲到六根对六尘的问题;如果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本性受不了六尘(梵语sad visayah)的迷惑,因而染于六尘境界,使本性不得自在,这样一来,我们就要受尽一切苦难了。同样的理由,六根接触到六尘境界,当下不染污本性,六根当下清净无染,本性光明因此得大自在,大解脱。所以我们说,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
诸位要明白,放光真正的意义,就是心对境界不生染污,清净自在,解脱的意思,不要胡思乱想,以为六根真的在放光,毫光万丈,照天照地,这样说是不对的。而是六根对六尘境界不生染污,本性能清净而得自在,这就是六根门头常放光动地之义,相反的,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而六根生了染污心,而且不能自在,这就是六门头常黑暗,虽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本性也如同长夜黑暗,所以我们要明白,心对五欲六尘起了染污念,心地当下就是黑暗的世界,天天造业,迷惑颠倒,因此沉沦六道。
我希望大家都永恒不变的在放光,所放的光是光明的、圣洁的,自由自在的,能够保持现在放光,未来放光,永恒放光,现在解脱,未来解脱,永远解脱。
以前有位很虔诚的居士请我到他府上,要我放光一番,我说:『居士啊!你真是要我和尚的老命,我和尚不但不会放光,而且天天只会吃饭睡觉而已!要我和尚放光实在没办法,除非背后装上一盏五百烛的大灯泡,插上交流电才会放光。居士啊!您老人家就去准备五百烛的灯泡吧!我和尚今天晚上就到您府上放光动地,注意一点,要选择夜晚才能放光,白天无法放光,白天放的光不很明亮啊!』这位居士很老实,果然那天晚上真的向隔壁借了一盏五百烛的大灯泡,要我准备放光,那时候我觉得很愧对这位居士,居士无法体会我的意思,而且很直心,那时候我看因缘成熟,就开始为他们演说佛法。
我说:『居士们!放光就是演说佛法,开示佛法,让大地的众生得到佛法的滋润,普遍的听闻到佛法,得到佛法的利益,以达到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的境地,这就放光的本意所在。』光是无染污、解脱、自在、清净的意思。放光就是告诉我们面临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而心不染污外境的意思,又称为佛光普照。
佛的本性是光明无染的,清净自在的,是解脱的,佛能面临五欲六尘,而心不染污五欲六尘境界,以达到本性解脱自在。佛在演说佛法,度化众生,纵横自在,而心不染污众生,心里不住一切相,内心清净自在,以清净心而说法,无所求、无所住、无所染,故称为佛光普照。
假使佛很慈悲,一直不停的为你放万丈毫光,但是你佛法一点也不懂,一点也不通,如何能开悟本性呢?纵然佛陀为你一辈子放光到你命终为止,你也开不了悟,证不了果。居士们!修行是靠自己的,如果不明白佛法,又不修行,佛菩萨对众生还是无奈的,是与佛无缘的。
如果佛天天为你放光,而你天天贪瞋痴,打算明天做生意好好捞一把钱财,后天缴死会的钱,大后天要到营区跟孩子会客,又想到昨天隔壁的张太太无理的骂我,我的肚子就生起一把火,诸位想想看,这样的心态背道而驰,心永远不回转过来,与佛道不相应,天天想钱,心里又一把火,这怎么能与佛法产生感应呢?我看不堕入三恶道就很不错了,因为整个脑海里装满了钱,贪心、嫉妒心、贡高心,轻视别人的心,好色心、逞强心,这些心都不与佛道相应,纵然佛天天为你放光,为你说法,加被你,而你也绝对看不见佛光的,因为你的业障太重啦!业障障住佛的放光,业障障住佛的说法,业障障住佛的加被,你又不听闻佛法,不了解佛法,又不修行,这叫佛如何与你感应呢?你凭什么与佛来感应呢?佛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无时无刻都在放光,都在说法中,只怪自己天天造业,业障障住自己的本性,使得自己的本性暗然无光,充满了无边的业障,彼此无法沟通。
假使要得到沟通,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自己要回头是岸,心要向佛道,不要向五欲六尘起爱染心,要回光反照,照见本性,彻悟本性,能够这样的话,比佛来放光说法,要来得实质,到时候不用佛来为你放光,你自己也能自由自在的放光,不必劳驾佛来为你放光了。珍重!珍重!
释迦牟尼佛一代的圣教不外两大门:一者生死流转门。二者涅槃还灭门。这是佛门弟子所应该具备的根本观念,同时也是佛法的总纲领。修行者能对这两大门有了正确的体悟,才能成就佛道,圆满佛道。那么众生为什么会受生死流转呢?如何从生死流转入涅槃还灭呢?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空性,是无常法,误认一切法为实有,受一切业因业缘业果,随业缘漂流,以致于带来生死流转。
中观论云:『受诸因缘(梵语因缘hetu-pratyaya)故,轮转生死中。』众生不明白一切法无自性空,因此妄想执着外境,不知外境毕竟幻化不可得,对境迷惑颠倒,于是起心动念造了无量无边的业因,因为有了业因,以致于感应以后的果报,导致生死流转,三界往返不停。
如何涅槃(梵语nirvana)还灭呢?当下正见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诸法自性了不可得,灭诸戏论妄想执着,因此不随戏论妄执流转,当下即得涅槃,更无异法可得。
中观论云:『不受诸因缘,是名为涅槃。』
众生都是以自我观念为中心,自我的观念太重,生死心就越重,比喻说:这个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妻儿,这是我的国家,这是我的财产,这是我的思想,这是我所讨厌的,这是我所喜欢的,这是我的痛苦,这是我的快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主。自我观念重的人,烦恼也因此越多越重;自我太重是无法证入涅槃的境界,自我太重也是生死轮回的根本所在。
释迦牟尼佛为了要让我们证入涅槃的境界,就大开狮子吼,宣说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当体空性,一切法无我,众生要得到究竟解脱,必须与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性相应,才能得到自在解脱。
自我观念当下就是自性空,既然自我观念是无自性空,一切相对立的观念就消失了,一切的苦痛烦恼也就自然停息了,苦痛烦恼一旦停息,不隔毫端,一剎那之间,涅槃的境界当下即呈现在我们眼前,过去无始劫以来的生死烦恼,即时顿除乌有。
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能破。修行者对生死烦恼,明白当下即是空性(梵语空性sunyata),见空性当下解脱,?是解脱,烦恼即是菩提,烦恼(梵语klesa)与菩提(梵语bodhi)不一不二,当下即是。
诸位同参们!自我观念也好,生死也好,烦恼也好,伤心也好,轮回也好,这一切法当下都是空无自性,缘起性空,幻化无常,了不可得,当下即涅槃。
没多久以前有一位男众居士,上山来找我,说不出两句话就大声嚎哭,泪湿衣襟。
我问居士说:『什么事使你那么伤心呢?』
居士说:『我的父亲凌晨四点因病去世了。』
我说:『伤心有什么用呢?』
居士说:『父亲有养育之恩,我很孝顺父亲,父亲也待我不薄,我怎么会不伤心呢?』
我说:『伤心又能如何?』
居士说:『伤心不能如何!如何才不会伤心呢?』
我说:『你可以先下山去,到高雄市每一家每一户,问一问他们,问他们家里的人,是否从来都没有死过人的?如果能找得到从来都没有死过人的家庭,到那时候你再来找我,我可以教你不伤心的方法,也有办法让你父亲再活过来。』
居士说:『师父啊!这怎么可能呢?每一家每一户的人,只要上了年龄的人,年岁一大把的时候,总是有命终的一天,都会有死人的,要找到有一家从来都没有死过人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说:『你说得好!说得好!正如你所说的,要找到一户人家从来都没有死过人的,是绝对找不到的。』
居士啊!人有生必有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无止息,这是众生轮回的路线,也是众生不明白真理所流露的真相,众生的真相就是生死死生,如同铁链互相钩锁,坚固不坏,众生受生死轮回亦如是。
居士啊!你由于不明白生死的真相,没有透视生死的原因,所以不能当下承受这生死无常的考验与来临,受不了这生死无常的冲逼,遇境心动,心里即时产生有得有失,相聚离别的感情发露,由不得你不伤心,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是以感情用事,在境界上的得失、成败,相聚离散,悲欢、是非、善恶、人事物、黑白当中认真执着,如此认真与执着,就是你伤心的根本原因,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病本。
居士说:『既然认真与执着是伤心的根本原因,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病本,那么如何才能彻底解除伤心的痛苦,与生死轮回呢?』
居士啊!世间上所存在的一点一物都是无常法,都是生灭法,都是缘生缘灭法,上至日月星辰,下至山河大地,一花一物一草一沙,都是无常生灭法,缘生缘灭法,都是如幻如化如电如露法,无法永恒不变的存在这世间上,这就是世间的真相,也称为真理,真理不是佛菩萨的神通力所能改变的,也不是声闻缘觉的权威所能改变的,更不是有什么上帝天神的神权,所能支配与改变的,世间的真相究竟就是世间的真相,真理究竟就是真理,真理不是因为有神通力与权威所能更改的,这就是堂堂正正,名副其实的真理,真理不会被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因而动摇,真理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纵横无碍。
外在的世界是无常(梵语anitya)法,是生灭法,是缘生缘灭法,比喻说:星际的毁灭、火山爆发、地震、国土危脆,有成住坏空,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国内战争,国与国战争,世界大战,世间所有一切万法,都是幻化无常的,凡所有一切相,都是虚幻之法,千千万万不要认真它,也不要执着它,不要被无常法骗了,不要被生灭法骗去,也不要被缘生缘灭虚幻之法骗了,时常保持清醒觉悟,时时警惕自己,对世间的真相要看清楚。切记!牢记在心。
居士啊!现在来说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的,也同样是无常法,生灭法,缘生缘灭法,我们对身体不要起过份的贪恋爱慕,我们虽然可以运用身体来修行证果,也可以利用身体做很多慈善事业,身体确实有它的功用价值,但是如果太刻意的爱惜身体,会带来无量无边的烦恼与痛苦,这话怎么讲呢?因为身体的本质就是各种因素,各种条件组合而成的肉躯,是有漏生灭之法、每一个人绝对无法逃避生、老、病、死的过程,生老病死的忧患是活生生摆在我们眼前,这是最根本现实的问题,可惜众生都忽略了这个问题,不为这生老病死的问题来解决,得过且过,恍恍惚惚的过一辈子,浪费人生,虚度光阴,自己不得由知,岂不是很可悲吗?
居士啊!身体既然是无常法,生灭法,缘生缘灭法,虚幻法,那么你为什么要那么强烈的认真它,执着它呢?你一旦认真执着它的当下,你就是被无常法,生灭法,缘生缘灭法骗去了,你就是被世间的真相障蔽了,我可以很坦诚的告诉你,任凭你有多大的权威,任凭你有多大的能耐,也无法使得你父亲死而复活,你哭也好,伤心也好,孝顺得百分之百也好,求佛菩萨加被也好,求龙天护法也好,天天诵经也好,四圣六凡都请了,都求了,十方世界也都求过了,你也无法使你父亲从死去中再活过来,甚至你的骷髅也都磕破了,连同你的生命都丧失了,也无法换回你父亲的生命再复活过来,为什么呢?因为有生必有死,除非不生才不会有死,既然生了又何必怕死呢!也不会因为你的怕死不想死就不会死,怕死也要死,不怕死也要死,同样都是要死,只不过死得会轮回与死得不再轮回的差别而已。
假使你很孝顺一直哭、猛哭、哭个不停,会因为你的伤心哭泣,因而感动得你的父亲死后又复活,这叫做真理颠倒,因为这不是世间的真相,不是真理。你又天天的求菩萨,天天诵经,四圣六凡都请过了,都求过了,十方世界都请过了,你父亲如果又活过来的话,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不是世间上的真相。
人必定有生、老、病、死,人是生灭法,无常法,人是缘生缘灭法,人一旦到了该死的时候,必定是要死的,不是用祈求祷告的方式,就能令死者复活过来。
居士啊!学佛的人能当下肯定身体是缘生缘灭,是生老病死的,是无常法,是缘起性空的,乃至我们的起心动念也是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众生的生死流转,是因为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因此无法解脱。圣者的涅槃解脱,是因为了知一切法的如幻如化,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虚妄分别,执常执我,而由般若智慧现证空性,不隔毫端,当下解脱。
一切法空,就是诸法寂灭性,这就是涅槃。在诸法本空上,显示诸法本寂灭,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静之义。身心缘起性空,如幻如化,当下破了我执,我执一旦破,当下现证空性,生死(梵语samsara)一起了办,从此以后不受生死业力的纠缠,一切痛苦伤心烦恼事,也因此匿迹无踪了,生死轮回也就彻底解除,生死大事一旦了办,伤心何在呢?轮回何在呢?
居士说:『弟子听了这席的佛法有所醒悟,内心获得法喜充满,内心清凉无比,如饮甘露,法义艰深,实为过去所未曾闻,今日茅塞顿开,从今日起誓愿护持三宝,发菩提心,为成就佛道而努力!』然后顶礼而退。
诸位同参!如来广说一切法,一切法都是对治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众生有无量无边的烦恼病,佛就说无量无边的佛法,无量无边的一切法,完全是对治众生无量无边的心病,众生假使没有一切烦恼,佛何用说一切佛法!
众生对人生观与宇宙观没有正知正见,乃至认识不清,因此佛就广说人生观与宇宙观,让众生有个正知正见,有个正确的认识;众生的内心充满了贪瞋痴的心病,佛就说戒定慧来对治众生贪瞋痴的心病。
众生有了悭贪(梵语matsarya-raga)的心,佛就说布施来对治众生悭贪的心病;众生起了毁坏的心,佛就说持戒来对治众生毁坏的心病;众生有了瞋恚心,佛就说忍辱来, 对治众生瞋恚的心病;众生有了懈怠的心,佛就说精进来对治众生懈怠的心病;众生有了散乱的心,佛就说禅定来对治众生散乱的心病;众生有了愚痴的心,佛就说智慧来对治众生愚痴的心病。
众生心里起了贡高我慢心,佛就说礼拜的法门来对治众生贡高我慢的心病;众生心里起了嫉妒的心,佛就说随喜功德的法门对治众生嫉妒的心病;众生喜欢诽谤别人,佛就说赞叹的美德来对治众生诽谤的心病;众生因为不明前因后果,因此昧因果造了杀盗YIN妄,致使堕入三恶道,佛就广说造恶因得恶报,造善因得善报,来对治众生的心病。
所谓种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如同形影不相离。作善的人必定受善的果报;作恶的人必定要受恶的果报,这就是佛所说的因果律,也是世间上的真相,是人生与宇宙的自然法则,这不是任何人的权威所能改变,也不是上帝的神权所能动摇,也不是佛菩萨的神通力所能更改因果律的法则,因果律的法则是人生与宇宙的真理,因果律的法则不会被时间与空间所动摇,能够贯串时空永恒不变,因而无所障碍,这才能名副其实,堂堂正正如来所说因果律的真理。
做恶的人要以善来对治,这一切都是对治法,对治法的当下也就是因果法,因果法是平等法,法法平等,无有变易,为善的人有善报,为恶的人有恶报。
比喻说:当一个人把石头丢入池塘中,石头即时沉入水底,此人在池塘岸上祈求佛菩萨加被,向上帝神祇很虔诚的祷告,希望石头能够再浮上水面,诸位可以想一想,会因为你这么虔诚的祈求与祷告的原因,这块石头就能够浮现水面吗?我们的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石头的质量重于水的质量,这样的祈求祷告是愚昧无知的,是盲目感情的信仰,与事情的真相不相应,因为石头重于水的质量,是属于沉下水底的因果,不是浮现水面的因果。要使石头浮现在水面上,如是累生累劫的祈求与祷告,无有是处。
同样的理由,当一个人做恶多端,为非作歹,杀盗YIN妄,内心充满邪恶的心里,丝毫善事从来都没有做过 ,为善的滋味也没有品尝过是如何的人,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恶的念头,此人一生坎坷浪迹天涯,潦倒不得志,狼狈一生,身心受尽创伤,四面楚歌,如是此人命终必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话如何说呢?因为种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为恶得恶报,心地不光明,心浊黑暗往下沉,如同石头往水底沉没一般。
诸位同参!当一个人把石油泼于水面的时候,石油自然浮现在水面上,此人站在池塘的岸边,花费了很大的精神与力量,而祈求与祷告,想要让石油沉没于水底下。诸位可以想想看,石油会因为此人那么虔诚的祈求与祷告,就能够沉没于水底吗?答案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实,因为石油的质量轻于水的质量,因而自然能浮于水面上,不因人类的苦苦祈求与祷告,石油就能够往下沉的,因为石油毕竟质量轻,因而往上浮现,这是毫无争端的;同样的理由,做善的人必得善报,心地光明,圣洁无染,因而往上浮,如同石油往上浮升一般。
如来所说的一切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心病,乃至无量的譬喻与形容描述,无非是要令众生契入如来知见,得入如来知见,因而圆满无上菩提。
众生(梵语bahu-jana)根机不同,千差万别,对于学法的嗜好,也有所不同的趋向,因此佛就善巧观机逗教,应众生的根机,施予适当的法药给与对治,因为佛有圆满的大智慧,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对治众生的心病,众生所想的,所求的,佛都能够应众生方便,演说一切法,对治众生所想的,所须要的一切,有些众生欲得来生保持人身不失,想要继续不断的当人,那么佛就演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梵语panca silani)的开遮持犯普施给与众生,令众生坚持五戒的内容,来世保持人身的机会。
有些众生羡慕天人、天女享受天上微妙之乐,欲得生天,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等十善业(梵语十善业dasakusala-karmani)令众生坚持十善业,因此上升三界天。
有些众生善根成熟,体会出人生的真相无非是苦、空、无常、无我,六道轮回常有生、老、病、死的忧患,因此心怀恐怖,急迫的想要了生脱死,厌离生死,欣慕涅槃之乐,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声闻解脱之道,令众生悟证四圣谛,因而转凡入圣,离苦得乐,成为声闻乘的圣者。
有些众生宿世具有大善根,由于善根的流露,观看世间一切的景象,无非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灭,所存在的一切现象界都是生灭法,所谓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具有因缘生灭观的宿世善根,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的缘觉解脱之道,令众生证悟十二因缘(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法,证悟十二因缘法,而得成缘觉乘的圣者。
有些众生具备有大乘根机,为了要成就佛道,发大菩提心,禀持着自利利他的胸襟,因而兼善天下,普度一切众生无有尽期,那么佛就为众生演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万行,令众生精进广修六度万行,因而圆修六度万行,而得成菩萨乘的圣者。
有些众生修行的成果已经究竟圆满,证悟一切法寂灭性,空有不二中道法,色心不二中道法,体用不二中道法,这时候众生性与佛性平等无异,究竟同一鼻孔出气,佛就为众生演说一乘法,化三乘归一乘,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最后机缘成熟,为弟子授记将来成佛。所谓佛佛道同,更无异法。
诸位同参!菩萨无量劫以来广修无量法门,因而成就无量法门;度化无量众生,因而成就无量众生。广修无量法门,能够成就大智慧无所障碍。
大智度论云:『声闻空如毛孔空,菩萨空如太虚空。』这就是显示出声闻的智慧太渺小,如同毛孔一般;菩萨的智慧,其大犹如太虚空,菩萨的智慧是由无量劫,广学法门而得来的,能够通达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无所障碍,乃至通达三界一切因果法无所障碍。
大般若经云:『菩萨还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菩萨要广学无量法门,遍学一切法,博通一切法,然后才能圆满无量法门,成就无量智慧。
菩萨度化无量众生要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当下与法空性相应,因此才能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来救度众生。因此我们要明白,广学无量法门能圆满大智慧,度化无量众生能圆满大慈悲心,大智慧与大慈悲心圆满无所障碍,不隔毫端,当下即成无上佛道。
诸位同参们!我们广学无量法门能够离开心地吗?度化无量众生能够远离心地吗?修行者欲得证悟无上菩提,能够离开心地吗?如来广说一切对治法能够离开心地吗?如来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能离开心地吗?如来所圆满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心能离开心地吗?
诸位要明白,离开心地要广学无量法门,无有是处;远离心地而能够度化无量众生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欲得证悟无上菩提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而如来能够广说一切对治法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如来能够演说三藏十二部经典者,无有是处;离开心地如来能圆满大智慧与大慈悲心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性能生万法,万法不离自性,心即是万法,万法即是心,心与法不异,无二无别。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如来一代的圣教,千经万论唯独说此一心,此一心就是真如佛性是也。此真如佛性为十方诸佛所共赞共宣,此真如佛性为诸大菩萨所护持,此真如佛性为历代高僧大德所共修共证,此真如佛性也同样为后辈学佛者所共修共证的对象,也是终究的理想与归宿。
凡夫(梵语prthag-jana)由生死流转的过程,经过累生累劫的修证,因而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踏入涅槃还灭门的最后宗旨,就是要证悟此真如佛性而已!
因此可见,四圣六凡都具备有此真如佛性,只是迷悟而有差别,四圣觉悟此真如佛性而说是四圣;六凡迷于真如佛性而说是六凡。四圣觉悟了真如佛性,也未曾增加多了一点佛性;六凡迷了真如佛性也未曾减少了一点佛性。因此我们要明白,真如佛性在圣不增,真如佛性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是佛性。圣人与凡夫只是迷与悟而有差别。切记!各自努力!
诸位同参!真如佛性在任何处所,任何时中,难免四周围的环境都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门,五欲六尘的境界,真如佛性当下不染于万境,了了知,了了见,了知外境,见自本性,无心无不心,无为无不为,动静如如,真如佛性当下自在无碍,遇境不染境,不留痕迹,能够分别一切法,而自性不染一切法,随顺众缘无障无碍,心地荡然任运自在。
维摩诘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自性流露,随时随处修而无修,无修而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修不二,当下冥契中道解脱法,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能够如是起修,因而不见有修相,于真如佛性随顺五欲六尘,而自性能够无染无杂,所谓触目无生,逢缘无碍,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万法皆如如,正觉常住,法身(梵语dharmakaya)自然显露,亲证真如佛性,此时此刻真如佛性,无修无证,无佛无生,无迷无悟,尽虚空,遍法界,任凭真如佛性纵横自在,三界六道任凭真如佛性遨游;若说修说证,说佛说生,说迷说悟,终成戏论。
亲自证悟到真如佛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言宣,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心行处灭,因言显道,道显遣言,道即是空义,空义即是道,得到实际的空义。空义也就是寂灭性,此时不须再起观照,因解起行,行起解绝,解行不二。
当下真如本性清净无染无杂,贪瞋痴无量烦恼寸丝不挂,清净本性绝思绝虑,语默动静一如,理事皆一如,见闻觉知无不光明妙用,一切时中皆与诸法空性相应,获无所得,境界与本智当下寂静,里外一如,真如佛性一路涅槃门,干干净净,圆圆明明,绝学无为,得入如来实智。
诸位同参们!证入自性涅槃的境界,绝对不是用心所能臆测,也绝对不是用口舌所能议论的,在阿含经里曾经有弟子问佛陀说:证入涅槃以后的境界如何?当时的佛陀默然无答,这并不是佛陀不慈悲,也不是佛陀故意不答,而是涅槃(梵语涅槃nirvana)的境界不可思议,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所能表达的,仅仅以无量譬喻来衬托涅槃的境界,采用烘云托月善巧比喻,其宗旨就是要让众生开悟涅槃的境界。
历代高僧大德证悟到涅槃的境界,若有弟子请问涅槃的境界如何?高僧大德们亦然无法言宣,只好把嘴巴挂在墙壁上,当下默契而已,无声胜有声,有声反而成壅塞,何必多此一举呢?多此一举皆成戏论!
心地法门从头至尾,正说反说,竖说横说,略说广说,所有言宣,所有表征,所有一切譬喻,无非是要让我们能够契悟真如佛性,证入自性涅槃,究竟离苦得乐,转凡入圣,证悟如来地。
希望诸位个个发大菩提心(梵语菩提心bodhicitta),为证悟真如佛性而努力办道,有朝有日能听闻诸位亲证自性,得大涅槃,得大自在,远离生死轮回之苦,内心法喜充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等等佳讯。
诸位假使听了佛法而不修行,把佛法当作学术来研究,不亲自证悟涅槃的境界,仅管整个脑海里装满了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经典(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能说能讲,辩才无碍,乃至天女散花,而自己实际上却没有开悟本性,那顶多也成为佛学博士,佛学博士与生死又有何干呢?如来一代的圣教,亦成为戏论,自性涅槃成为壅塞,无上的佛法也成为毒药,终了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之苦,为智者所怜愍,所同情,珍重!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