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教授:古印度佛教的参学游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佛教与旅游是传统佛教中的一个应有之题,两者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云游”是佛门的专利,出家人总喜欢到各地参学讨教,既要参学就不能坐在家里,要走出门去,就象一片飘游不定的浮云,于各处拜师,“撷取众家之长,在机锋问答处开悟。古代的大德一生总是要走若干地方,参拜各位有学问的”高僧和祖师,特别是禅宗的禅师们,将云游作为获得开悟的门径,临济义玄为得教外别传之旨,曾几次到黄檗希运门下受到痛打,老婆心切,终于悟得一切现成,佛法全在心中。所以云游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阅历,是一部读不完、写不完的书。
佛教初创,释迦牟尼与弟子们住在寺院里,每天出外接受人们的供养,又在印度各地走动说法传教,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到过王舍城、舍卫城、毗舍离城、拘尸那揭罗城、瞻婆城、迦维罗卫城等国,他居住的地方桓精舍和竹林精舍都是具有园林风光的地方。许多弟子前来瞻拜,如散陀那居士“日日出城,至世尊所”。善生长者“清旦出城,诣园游观”。(1)等等。释迦牟尼主张众生平等,对弟子们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2)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一直有出外学习的传统,该教认为人理想的生活有四个不同的时期,特别是在第四个遁世期时,要舍弃一切财富,云游四方,乞食为生,严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忍耐、离欲),摆脱生死,获得解脱。《法句譬喻经·明哲品第十四》云:“昔有梵志,其年二十,天才自然,事无大小,过目则能。自以聪哲而自誓曰:‘天下技术要当尽知,一艺不通则非明达也。’于是游学,无师不造,六艺杂术,天文地理,医方镇压,山崩地动,博奕,妓乐博撮,裁割衣裳,文绣绫绮,厨膳切割,调和滋味,人间之事,无不兼达。”梵志是婆罗门外道,他通过游学,造访各师,学到了各种知识,“人间之事,无不兼达”,成就显著,但是他心气太高,自恃有才而傲慢,最后在释迦牟尼的调教下,“欣然信解,愿为弟子”,成为佛教徒。
释迦牟尼本人非常强调出外学习的重要性,《长阿含经》曾经记载,盘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释迦牟尼安排他们到外地去游学,六年以后再回来说戒。(3)佛经认为,僧人游学是善法,成就犹如师子。《佛说宝雨经》卷五说:“云何菩萨游行园林?譬如师子自性无畏,能现威势游诸园林。菩萨如是,自性寂静常能游戏无碍法林。云何菩萨依止岩窟?善男子,譬如师子依据山窟,菩萨如是常能安住智能岩窟。云何菩萨得无所取?善男子,譬如师子弃舍藏积得无所取,菩萨如是弃舍一切烦恼重担永无所取。云何菩萨如彼师子?性能勇猛有大势力,独一无二能破他军。善男子,菩萨坐于菩提道场,独一无二力能摧破诸魔军众。云何菩萨守护一切善法苗稼?善男子,譬如师子所游行处近于村邑,一切恶兽无能损坏近彼苗稼。菩萨如是所近人间及游行处,一切外道诸恶禽兽,无能损坏善法苗稼。善男子,菩萨成就此十种法得如师子。”(4)“师子”是狮子的古代用法,因其勇威,是兽中之王。传说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吾独尊。所以佛教说佛是人中狮子,其所坐者是床是地,都叫做狮子座。佛所发出的音声震动世界,是狮子吼。在《梵网经古迹记》卷三,对出家人出外游学的重要性作了更加鲜明的强调,认为“万行一门,所谓得意。得意而行无非是。故新学菩萨触事无知理,应游学以成圣行。如契经言,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所以然者,如七十九云,无上菩提以慧为体,慧能引发所余一切波罗蜜多,是以于慧起邪行时,当知菩萨于彼菩提及能引法皆起邪行,是故菩萨轻身重法。何者?颂曰:慧于诸善行,如船楫所持。百千盲失路,由一眼得存。”(5)这是从哲学的高度来强调出家人外出游学的重要性,人生难得,没有经历过就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认识是来自于实践,要成就佛道,重要的在于参与,所以才有“应游行以成圣行”的说法。
大乘佛教时期,佛教的游行参学已经非常普遍,有不同派别的参学情况,如唯识宗的创始人世亲菩萨就先学小乘有部,然后再学大乘,最后创宗立说。有处于高果位的菩萨向居士参访情况,《维摩诘经》叙述小乘声闻乘中的舍利弗、大迦叶等人前往维摩诘的住处问道,为维摩诘所挫败。五百声闻众中无人敢去。大乘菩萨乘弥勒、光严、持世、善德等也前去问学,失意而归,最后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来往辨复,维摩诘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树立了“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大乘佛教中最典型的的事例是《华严经》描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为了遍求法门要义,从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开始,游行南方各地,先参德云比丘,辗转多途,最终参普贤菩萨,得到了一切佛刹微尘数三昧门。善财经历110城,前后参访了53位善知识,故称为五十三参。据学者研究,53位善知识的身分,有菩萨5人、比丘5人、比丘尼一人、优婆塞一人、优婆夷5人、童男4人、童女2人、天一人、天女一人、外道一人、婆罗门一人、长者9人、博士一人、医师一人、船师一人、国王2人、仙人一人、佛母一人、佛妃一人,以及诸神10人。如此大规模的广泛参学各种人物,这在印度佛教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事例。在参学访道的风气影响下,印度佛教发展势头迅猛,当时佛教中心——那烂陀寺聚有前来学习的佛教徒上万人,史书记载:“ 僧徒数千,游学名僧通数将万,多是俊才通学。声驰异域者,其人数百,故印度诸僧皆仰则焉。”(6)这些僧人不仅来自于印度各地,也有亚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如我国著名的僧人,世界文化名人玄奘法师这时就在那烂陀寺学习,他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还在辩论中取得了胜利,赢得了美名,为国争光。印度那烂陀寺为佛教培养了一大批佛教的人才。
印度佛教的参学游行的传统,促进了佛教各派的交流,对佛教的理论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代天台宗僧人兴慈法师曾经说过:“自古胜游乌可胜纪,皆无适而不以道为利也。岂彼寄怀于风景、选胜于诗赋者所可同日而语哉!”(7)一语道出了佛教徒参学旅游的重要性。
——————————
注释:
(1)关于释迦牟尼在印度传教的情况,可参见笔者《佛陀与都市佛教——以《长阿含经》为例》一文,载觉醒主编《都市中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2)《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
(3)尔时,盘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茶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内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游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内说具足戒。”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彼天没,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盘头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游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游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无欲无恋着,威如金翅鸟,如鹤舍空池”。时首陀会天,于一年后告诸比丘,汝等游行已过一年,余有五年。汝等当知,讫六年已,还城说戒。如是至于六年,天复告言:“六年已满,当还说戒。”时诸比丘闻天语已,摄持衣钵,还盘头城。至鹿野苑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如象善调,随意所之。大众如是,随教而还。”《长阿含经 》卷一, T01, p0010a。
(4)同(3),T16, p0305b。
(5)同(3), T40, p0710a。
(6)《释迦方志》卷二,T51, p0964c。
(7)高鹤年《名山游访记·兴慈序》,上海佛学书局,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