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夏年教授: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首届中日五台山佛教学术会议 山西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三晋文化为代表。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三晋文化的一枝奇芭,它是将外来的印度、西藏和中原的宗教文化与当地文化经过千余年的撞击、改造、吸收和融和后,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佛教文化。因此,探讨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奥秘,成为本届学术会议的主题。 会议收到论文29篇,题材广泛,涉及面广。任继愈馆长的《唐代三教中的佛教》,分析了唐代儒、释、道三教的力量对比,得出了"从三教鼎立,佛教为首,到三教融合,儒教为主,最后形成完整的儒教体系,是唐宋哲学发展的总脉络"的精辟见解。镰田茂雄教授的《五台山佛教与新罗僧的活动》,详细地考察了曾到五台山学习的新罗僧慈藏和慧超的生平活动,肯定了他们对中朝佛教交流的贡献。此类中外五台山佛教往来的文章还有业路华的《唐宋时期五台山佛教与日本》。而椭我域的《从不空至章嘉--密宗在五台山的发展》、王璐的《王台山与西藏》则是阐述了藏传佛教和五台山佛教的交流。方立天的《略论法藏的哲学思想和思维特色》分析了唐代华严思想家法藏的华严理论,认为他把印度佛教哲学的"空"从无实体转向为"实体",给后世中国古代思想史发生了深远影响。小岛岱山的《王台佛教文化圈内的华严思想》和崔正森的《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勾勒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前者认为有一个"东起石家庄,西迄宁武,南起太原,北迄大同"的"五台山佛教文化圈",后者认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色主要在于传承华严学、突出文殊信仰、各宗竞存、佛教艺、繁荣几个特点,从总体上把握了五台山佛教的形态。吉田宏哲的《不空三藏与文殊信仰,陈扬炯的《五台山文殊的由来和发展》、巫白慧的《文殊菩萨与梵本〈金刚针论〉杨曾文的《唐未文殊信仰和五台山》等文,都是从历史、人物、经典等方面具体详论了文殊信仰的形成、传播及其影响,揭示了文殊信仰的发展线索及规律。魏国祚的《佛教传入五台山年代考》、王亚荣的《林邕〈王台山清凉寺碑〉考辨》和黄夏年的《清凉与清凉山》等都是属于考据性的文章,他们分别从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考证了五台山的地名、碑文等真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魏文由于所用史料有误,有些地方值得重新商椎。多田孝正的《五台山佛教与“例时作法“》是一篇独具特色的考证文章。作者详细阐述了日本天台宗的作法会活动时的"例时作法"的佛教仪式与五台山流行的念佛法门之间的渊源关系及其变化,宣读论文时又辅之以磁带放颂,声文并茂,令代表们耳目一新。与天台有关的还有池田鲁参的《五台山佛教的天台学》,文中梳理了天台宗人在五台山的踪迹,肯定了荆州玉泉寺系的僧人对五台山佛教的贡献。李裕民的《北宋王朝与五台山佛教》史料丰富,论证严密,介绍了北宋诸王和五台山佛教僧人的往来,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而赵培成的《道教在五台山佛教中的渗透及其社会影响》则考察了道教在五台山的影响及其发展,给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马书田的《试论五台山在市民文学中的影响和地位》和温金玉的《五台山僧风与民俗》是从民间文学和民俗这的角度来研究的文章,前者以民间文学的"杨五郎"和"鲁智深"为对象,阐述了他们和五台山的关系。后者根据五台山的天时、地和、人和的条件,指出僧风和民俗之间的渗透与融和的过程及差异。 代表们对做了主题发言的论文进行了讨论,认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特点,集中全现在五台山佛教的建筑、雕塑、彩绘、经书和佛事活动中,世俗化和民众信仰最为显著。由于中国汉地佛教的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密宗以及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噶玛噶举派都在五台山同时流传,建寺宏法,各民族佛教徒之间增进了学习、交流和了解的机会,增强了疑聚力,加强了民族团结,因此研究这方面的课题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研究的主题,它既能说明过去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宗教的融和变迁及发展,同时对现今的民族团结,互相学习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人认为中国华严史上存在着终南山华严学和五台山华严学两大系,前者重在教理的研讨,后者偏向实践修行。小岛在此基础上把五台山华严学提到相当高的地位,认为"过去所有的华严教学以及华严思想史都是无视中国华严思想实际状况的空理空论,是本未倒置的华严教学和华严思想史"。所以"历来被认为是异端者的李通玄为代表的五台山华严思想,才是中国民众(民族)感性相一致的中国华严思想的主流",也是"成了根本上支代表中国佛教的实践性佛教的禅及净土思想"。中国代表中青地指出,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撰史编系的优良传统,它们遵循着一定的标准,史料也较为可信。因此确定如此重要的观点,要有大量的史料论证。同时从思想史上看,终南山和五台山的华严思想没有差异,二者之间是统一的历史上李通玄之所以被判为异端,最主要的原因他是一名在家人,所以他的观念被看作反传统的倾向,不为僧俗界人士所接受。再从地域来看,终南华严的创始人法藏是西域康居人,李通玄是汉族,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华严学的差异。就宗派史而言,终南华严一直地位很高,代表华严宗发展主流,但它们除了研习华严教理之行,也注意不脱离群众,搞一些祈雨、建寺佛事活动,具有民众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代表们一致认为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和宝贵遗产,它给我们研究当地宗教文化的工作者提供了一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大有作为的天地,加强文殊信仰的研究、探讨五台山佛教文化和三晋文化的关系和进一步做好资料整理的研究工作等都是当代亟需抓紧要搞的工作。 这次会议和过去的一些中日佛教讨论会相比,有的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参加会议的地方代表表现突出,中方代表团的成员大都是当地的一些中青年学者,表明了地方上的佛教研究的群体正在加强。其次从会议提交的论文来看,研究的范围正在扩大,说明了佛教文化的研究已经繁荣,有好多论文的题目比较接近,尤其是中日学者的论文接近,可以看出两国学术研究的方向正在接近;第三在讨论会上中日双方互相提问答辨,争论热烈,所提的问题和深度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两国的学术水平有了新的发展,整个会议开的生动活泼。喧次中日两国学术界共聚一堂,互相交流学习,增进了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情谊,大家希望今能经常进行这样的学术文化交流,为开发建设五台山,促进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研究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 这次会议的圆满成功和山西省政府、山西社科院、山西省旅游、宗教部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省领导亲自出席开幕式,旅游局将会议纳入"五台山旅游月"里的主人活动。地方政府和企业这种支持学术界的义举,受到了中日代表的欢迎和好评。(本刊通讯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黄夏年
1990年7月24日至28日"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举办的。历史上五台山一直是中日两国佛教徒进行宗教文化交流的地方,曾对中日友好起过重要的作用。四年前日本佛教学者和中国学者一直希望能在这片土地上召开一次学术会议。共同探讨佛教文化,加强学术交流和友好关系,通过双方的紧张筹备工作,终于如愿举行。日方代表团由日本爱知学院镰田茂雄教授任团长,团员有吉田宏哲(大正大学教授)、池田鲁参(驹泽大学教授),多田孝正(大正大学助教授)、小岛岱山(华严学研究所所长)、形山俊彦(《中外日报》记者)。中方代表团长刘贯文先生(山西省五台山研究会会长)、团员有陈扬炯(太原师专教授)、李裕民(山西大学教授),崔正森(山西社科院副研究员)、孙安邦(山西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以及学者苏晋仁、黄心川、方立天、杨曾文和北京、上海、江苏、陕西、河北、山西各地大学、研究所、出版社、文物和宗教部门代表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绍良先生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