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第三十七集 原文: (文字接上)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当以此消五逆罪也)。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经证,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诽谤正法,信佛因缘,皆得往生。 问曰:《无量寿经》言: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无量寿经》言: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经云何会? 答曰:一经以具二种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诽谤正法。以此二种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经但言作十恶五逆等罪,不言诽谤正法。以不谤正法故,是故得生。 问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诽谤正法,经许得生。复有一人但诽谤正法,而无五逆诸罪,愿往生者,得生与否? 答曰:但令诽谤正法,虽更无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经言:五逆罪人,堕阿鼻大地狱中,具受一劫重罪。诽谤正法人,堕阿鼻大地狱中,此劫若尽,复转至他方阿鼻大地狱中。如是展转经百千阿鼻大地狱,佛不记得出时节。以诽谤正法罪极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痴人既生诽谤,安有愿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贪彼土安乐而愿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无烟之火,岂有得理? 问曰:何等相是诽谤正法? 答曰:若言:“无佛、无佛法,无菩萨、无菩萨法。”如是等见,若心自解,若从他受,其心决定,皆名诽谤正法。 问曰:如是等计,但是己事。于众生有何苦恼,逾于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无诸佛菩萨说世间、出世间善道,教化众生者,岂知有仁、义、礼、智、信耶?如是世间一切善法皆断,出世间一切贤圣皆灭。汝但知五逆罪为重,而不知五逆罪从无正法生。是故谤正法人,其罪最重。 问曰:《业道经》言:“业道如称,重者先牵。”如《观无量寿经》言:有人造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无量苦。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缘。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重者先牵,能出三有。两经一义耳。 问曰:几时名为一念?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如言“蟪蛄不识春秋”,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若必须知,亦有方便。必须口授,不得题之笔点。 讲解: 学习《往生论注》的时间又到了。《往生论注》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那么这一段文字就是所谓的回向门,来给我们阐述净土法门修法的第五门修法,也就是说乘佛愿力故,把佛的功德平等地回施,饶益一切有情,令一切有情于净土一法得不退转之加持。 在五门修法中,前四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前四门实是自利修持,就是所谓的入功德门,要是自利得以善巧成熟,那么回向门出功德以饶益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皆以佛愿力加被,令其圆满功德广传十方,令一切众生得闻者莫不得以度脱,于无上菩提毕竟成就。 这个回向门是净土修法的一个极为殊胜难得的教言、一个修持的方法。在阿弥陀佛二十二愿中,他这样讲:诸有众生以佛愿力故,或者以往生力故,回入十方世界,现前超出常伦,行普贤之德。那么我们闻说阿弥陀佛殊胜愿力的回施,亦可以以普贤之德,回力十方令一切听闻弥陀誓愿力得以随顺,使一切有情听闻世尊——阿弥陀佛世尊的愿力得以随顺,住无上菩提,成就究竟道业。 我们还接着昨天的文字学习来解释第五门修持的认知或者说决定。 昨天昙鸾法师在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不退,与三途诸苦永隔。“先牵”之义,于理如何?设了这么样一个问,这个问是势在必然的,因为现在习净土一法的这些菩萨们多在此处有疑,多在此处徘徊,因为不能清晰抉择,那么净土一法的深入实践,清净守护实在是难以迅速得到安心具足这样的现前利益。那我们看昙鸾法师怎么来提示这个事情。 又旷劫已来,备造诸行有漏之法,系属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弥陀佛,便出三界。“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这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是我们出离三界的方便不方便,怎么用心怎么来观察的一个特别大的关系到我们每一个念佛人的一个抉择的理念。若是这个知见能解释得清楚,能思维得透彻,那就会得力于这样的念佛法门,就是说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称南无佛,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一称南无佛,化地狱为清净莲邦。那么这一称南无佛究竟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德与善巧?是唯心所现,还是佛力相加?还是佛力与唯心一时成就?是业力为重还是佛力为重?种种不可思议的力中我们何以择取?在此处我们大家要有一个思维观察抉择。 答曰: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 这是给我们择了一个回答,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就会这样思维,旷劫以来我等造诸恶业,若善若恶若无记,沉沦不得出离善巧,那遇到阿弥陀佛这个名号,乃至十念即能出生死苦海,是以何理何由呢?会这样思维的。 昙鸾法师在这个地方设置这样一个问答,也是把我们心中的疑虑把它托出来,让我们在恰当的法则下把它处理干净,令我们心作心是的守护或者即心即佛的守护能清晰地运用出来,知正遍知海从现前一念生,知正遍知海南无阿弥陀佛圆满印契,知现前一念本来具足,弥陀给予印契作证,令我等抉择无疑。那么这三界所系一时横断,旷劫沉沦之业一时消融于弥陀智海之中。就如滴水还海,虽妄亦是归真如之境,如空汇空,虽是极微之量,亦是回入无尽刹海,令一切有情得毕竟安乐。 那么昙鸾法师给我们提出了这一段设答,实是一切众生与弥陀甚深广大愿力、不可思议愿力、无碍愿力、究竟愿力、能度脱一切众生的愿力,揭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一切众生本无生死的本来实际谛理作一个印契。若不如是,我们以疑虑心、对待心、随业流心来念佛,多与自性不相应,多与弥陀誓愿不相应,与告别生死的这样的一个大机现前你不能当用,还是沉沦于所谓的烦恼业海之中,所谓的业力不可思议会在我们这个自身生命相续中表现出来。 还看他的回答。汝谓五逆十恶系业等为重。 以下下品人十念为轻,应为罪所牵, 因为这样以为,若是这样以为,以下下品人一生造恶,五逆十恶,以这样的念,那么应为罪所牵。为什么呢?随顺无始以来的业力故,必然为无始以来的罪业所牵制。 先堕地狱,系在三界者。 这个是所依所缘啊,在出世间法、入世间法中,若离因果,若离因缘,何以表现呢?所以在此处,缘地狱业,必然沉沦于地狱,缘于善法,必然成就善法,缘佛必然成佛!我们看看在下面怎么来提示这个问题的。 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 我们来对比来审观。 在心、在缘、在决定, 这是昙鸾法师,象我们现代人讲这个“信、愿、行”是一样的,像善导大师讲的“安心、起行、作业”是一样的,昙鸾法师把净土法门立这样一个次序,把众生业缘所择取,立了这样一个次序——在心、在缘、在决定。那么这三个次序中表达出来你未来、当下的选择与果报,这是昙鸾法师对净土法门修持的一个特定的择法的教言。 我们都知道现在净土法门的修持中,大家都是这么来念的,说信愿行缺一不可,信有六种信,愿要有真切之愿,行要有确切之行、真实之行。那么这个地方“在心、在缘、在决定”与“信、愿、行”是决定没有差别的,只是说表述有异。我们看他怎么来表述这个。 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 那么在心在缘在决定,不是在我们过去无始以来制造种种颠倒无明业,这个时间太久远了,其劫数亦不可穷说,其业相若是有摄取者,充塞于世间,不能容纳,如佛在经典上这样告诉我们。那么时节不光是久远,还是业缘厚重,不可言说。他下面来破除这种无始以来的无明虚假颠倒业,来破除这个无明暗。 在心 云何在心? 来教导我们怎么用心, 怎么认识自心,怎么知道万法唯心唯缘所现所抉择。 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 这一定要把这文字读得十分清晰明了,不可一带而过, 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 这是一个对比,凡夫无始以来造种种业,皆依虚妄倒见建立的。那么此十念,以善知识方便安慰,以闻实相法生故,所以一实一虚,这是开始怎么用心的方法,来对比虚妄业力与佛愿力之别。众生无明善恶业力的这个名字业力与诸佛甚深名号功德愿力,一实一虚之比,相比。他下面这个比喻是佛教比较常用的一个比喻。 譬如千岁闇室, 我们可以找一个山洞,千年万年没有打过灯光的。 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 那么这个比喻是很贴切的,可以让我们反观到无始以来,我们所有造作的善恶无记之虚假黑暗,无有实质可得。在诸佛如来大誓愿光明无碍名号照耀下,一时破除,何以故?其本质虚伪故,不可得故。阿弥陀佛顺性建立大功德光明善巧,就是名号功德,令众生持见唤醒自心,所以以名昭心,以名知心,以名昭德,以名知心,以名知用,得以决定方便,照破无始以来我们虚假的识意、对待的妄想分别执着之知见业流,这个黑暗一时破除。虽千劫万载永载以来虚妄执着以其无碍无对待光明一时照耀、清净光明一时照耀、智慧光明一时照耀、焰王光明一时照耀……这十二光明就能泯除我们种种思维之障碍,令其一时荡尽,直显本性清净,本性平等,本性无增减、无造作,这个真实无量寿无量光,这个庄严清净相貌一时现前,得见诸佛甚深功德,就是阿弥陀佛甚深愿力所回施的真实内涵所在,令一切众生生无畏心,无染无著,平等觉一时现前,远离生死虚妄。这文字是十分清晰明了的。 是名在心。 这个要这样的用心观察。虚实之中,各有评判,所以一实一虚,虚者暗,实者明,所以明暗不可共存故,一时消融。因为我们用这个,要么用暗,要么用明,所以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烦恼业海亦从心想生,这个心就是我们现前这一念的抉择与使用,你莫迷痴,你莫颠倒,你莫生畏惧。如是观察,是名在心。 这一段文字是十分重要的破除念佛人疑虑的一个纲要性的修持的文字,现在在这一类的修持中,往往被忽略掉了。人在意的是什么呢?功夫;人在意的是什么呢?做了多少善,诵了多少的经;人在意的是什么呢?此人是什么样一个人,什么样一个做法。而不知其在心之抉择,不知佛法若离开心地妙用,怎么来取用它呢?看下面的文字。 在缘 云何在缘?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烦恼虚妄果报众生生。 那么以虚妄果报故,众生生生不息,这是所缘。 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 此无上信心者,非信疑之信,非对待之信,是抉择之信。此抉择是本具故,非从外得,非从内生,因佛殊胜无碍功德唤醒众生本觉心智故,令觉知刹那所显现之正信!说无上信心,此信心非对待而设立。所以,世间有情将信将疑者,将信者所谓是妄,将疑者亦是妄,只是作意之别罢了。此无上信心者是本性之坦露,是弥陀甚深不可思议果地这种殊胜功德回施,令众生一时安住无疑。这种无上信心非我们修德、非不修德,是以弥陀旷劫以来依愿修持,与一切众生作大施主,所布施之德。非妄想对待心中生起,亦非真实心中生起,但以弥陀愿力而得启用,这样我们就有一个法的抉择,就是感恩的抉择。这样就会生起一个清晰的法的依止与抉择,法的依止,所以说在缘。若是我们依止自性生起为真实,结果就会生不起感恩之妙用,所以在缘知妙用。若是以为实有外得,此上信心就无所守护。所以皆以弥陀愿力唤醒众生本具功德令其安住无疑。 依阿弥陀如来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 这是抉择出来了。是因为依止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摩尼宝号令众生听而得以如意心智,听而得以自性畅明,所以无上信心者,依弥陀方便庄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这个“依”就是说所缘境产生的不可思议的佛法利益事实。我们一定要从在心、在缘这个次第来细致地观察。 譬如有人 这后面举这个例子,这古代人,冷兵器时代是多用此法,我们现代人可能是没有这种机制了。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 我们都知道在没有火枪火药的时代,大家刀啊矛啊弓箭啊弩啊之类的这个冷兵器,那么他这个伤人最重也就是毒箭之类,中人必亡。 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 这是《楞严经》的一个比喻,《首楞严经》是这样比喻的,说有药名曰“灭除”,它的名字就是“灭除”。若在战争两军对垒之时,那么多有人中箭,用以涂鼓——战鼓,我们知道,过去人打仗,一鼓、二鼓、三鼓,一鼓来鼓励军人的士气,冲锋陷阵,以气势能压倒对方,令对方兵败如山倒之类。像我们现代这鼓是法鼓,过去是军鼓,像我们看到的很多的象电影上什么的看到打仗之前要敲鼓,“咚咚咚”往前走的样子。中国人击鼓不是这样子,中国人在旁边设置一台大鼓,来激励将士,勇猛杀敌。 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 那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我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灭除之药、涂鼓之名,闻到这样的名号能消除我们心智中的无始以来的一切无明对待,他是这样举了一个例子。 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耶? 这是一个设问反问,古人举了那样一个例子。好比说狮子乳若滴于牛乳、羊乳种种动物的乳中,你集大容器之中,一滴狮子乳就直穿而过,令这个容器所有的乳都会变成清水,可以故呢?狮子乳之威德故。犹如狮子筋绷琴,在拨弹之时,一切琴弦一时崩断,就是它具这样的威德力。那么这个例子也是令我们说在此强缘下,一切生死虚妄造作之业一时消除,虽然我们无始以来甚深的毒箭、生死的毒箭、无明的毒箭已刺中了我们的身体。但因为我们闻到阿弥陀佛这个不可思议的灭除之蛊毒之药,这个毒箭一时拔除,毒一时消除。他是这样举的一个例子,象前面举这个例子一样,什么千年暗室灯光暂至,一时破除千年黑暗。古人讲所谓一智能除万年愚,若不如是,那我们无量劫以来的生死、生死延续你怎么能出离呢? 是名在缘。 前面讲在心在缘在决定。 在决定 云何在决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后心 所有造恶业者,以相续心故,就是后有心。“依止有后心”。 有间心生。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生。是名决定。 “决定”这个言词不要放过,也不要轻轻带过它,“在心在缘”是我们都能感觉得到的。但这个“在决定,依止无后心、无间心”,尤其是这个“无后心”我们似乎还是容易体会的,不舍于后有。无间心何以表达呢?往往在习法的决定上。许多人十年八年的念佛,结果烦恼依旧炽盛,业习依旧厚重,倒见依旧不可抑制,那究竟是为什么?就无外乎是后有心与有间心。这个无间心就是所谓的清净相续,自性之坦露,自性光明照耀之时所显现的所谓真实相续相。 我们都知道世尊在经典上反复地告诉我们:一切罪恶凡夫、一切有情、若智若愚若凡若圣,无始以来其觉性照耀十方,无有增减,无以泯灭,无以毁坏,无有蒙蔽,但以妄执众生妄执业相故,沉沦于虚妄业流,所以无明业海,虚假沉沦,无有实质。诸佛如来深深了知此因缘,所以出离生死苦海,与众生做慈悲之依怙、如实之召唤,令众生出离虚妄、虚假逼迫。那么这是诸佛所证到的决定功德、真实功德、不可疑毁的功德。我们一般称为见谛、一切智,能脱离一切虚假造作之执着。所以世尊说众生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智、无师智,不能证得。是本具啊!非是来去之法,非修非不修之法,无有此言说对待,是名决定。若有有情在此处决定,一切生死畏惧一时消融,皆现光明自性之相,见于未来,光照世间。所以十四种无畏、十八不共,乃至诸佛如来所修一切善巧,会渐次现前,广利人天。 是名决定(义)。 那么现在学佛的人有决定义者,甚为难得难遇。一般我们决定是什么呢?是业相之事实。好比说我烦恼了,烦恼是业相,他就会随顺烦恼;好比说我是贪生起来了,那就贪以为事实;嗔生起来,嗔以为事实;慢生起来,慢又以为事实;乃至邪见等等,无量无边现前业相以为有实,不能自已,你不能把持自己。所以此人无决定力故,无决定善巧故,无有自性随顺故,堕于虚妄业流不能不拔,现前亦不能自拔,你说以后我能自拔,我不知以后自拔是何以成熟啊?所以此类有情,世尊都教以善法,令其远离无明苦之逼迫,行诸善法之善巧,进趣诸乐之缘。虽然这乐是对待之乐,尚有主动分,虽不能了生死,亦有人天福报,令其渐次增进成熟善根。那么这样就离佛陀的真实教言,就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在决定”。 较量三义,十念者重, 从在心在缘在决定来看,来观察十念之重?何以故?诸佛的甚深名号功德贴切众生之性,真实抉择,无畏布施,众生虚假业相一时荡尽。那么这个说的是“十念者重”。 重者先牵,能出三有。 这给我们抉择了,说念佛能除生死,能得不退,能证菩提。要是这样的最基本的道理,我们不能了解,不能相认,不能相续地去观察思维,那你当然就是无力念佛,我们还会随着自己现前虚妄的业,贪嗔痴慢疑邪见无明自我蒙蔽,延续生命的时时刻刻,沉沦于无记之中,无力自拔。佛法虽然现前,与你无关,何以故?执以虚妄业为实故,不能随顺佛陀的智慧教言故,愿力故,所以日轮出于虚空,盲人不见。这个不是说光明不彻照,只是自盲其目。那你毒害自己的眼目。 两经一义耳。 问七 问曰: 设置一个问: 几时名为一念? 那说这个十念、一念是怎么来说的?这又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尤其我们现前念佛人,净土念佛人争论最多、最有迷惑的第二个实质问题。一个说十念往生,一个是在心在缘在决定,念佛即出三界,十念即成,它这是两个相续的法则。那么在这个法则中,多有不细心有情一带而过,一旦业相现前,佛法不得力,念佛不得力,与人交流不得力,自己沉沦生死苦海,怎么能与这个法而得度脱呢?一下轻轻地就带过去了,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大问题。怎么来确定这个十念呢? 答曰: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 这是举佛在经典上所讲的,所谓的生灭刹那,即为一念,这个名字背后到底有多少事实呢?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于观察。这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中,所显现是一念。 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 那么现在这个念,不能这样取。菩萨们,不要不在意这些言词啊,没人给我们作决定,我们的思想永远是模糊的,是对待的,是矛盾的,是迟疑的,一旦运用起来,你是不得力的。所以遇诸善知识教言中要清晰地决定自己的心智,决定自己应实践的法则,决定自己的思维的正思维法则、正思维的方法。不能有丝毫的模糊、朦胧,不许有丝毫的这样的朦胧,要有丝毫的朦胧,业缘一来即被蒙蔽。 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时节也。 那么这个十念、一念不取这个什么“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不取这个时节因缘的,不取这个时节。不取者,就是昙鸾法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决定?不是这样说的。我们要是认识不清楚就会产生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误导、学法则的误导。 但言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 我们开始讲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时我们提出来,有六法能判定一切法则,若总相、别相、若差别相、若无差别相、若成相、坏相,能评定一切法则。那么评定这一切法则,这个说总相别相。什么是阿弥陀佛的总相呢?什么是阿弥陀佛的别相呢?在十六观经中有说,总相说,别相说。若是有人有疑虑可以下去观一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中有总相观,有别相观。象别相观中说若观世尊白毫相,宛转于五须弥,光照于法界,若有观此相者,消什么什么样的生死重罪,令众生得生净土,得见诸佛,那么这是说的别相观;总相观者,阿弥陀佛坐在什么样的莲花上,现什么样的身相,我们可以下去查《观无量寿经》具体文字,作如实之正观。 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十念相续,名为十念。 那么这个十念相续是个什么十念相续呢?前面说一念,百一生灭,名一刹那,六十刹那,为这一念,不能取这个时节。那么这个“十念相续,名为十念”,那这个十念是什么呢?前面有例子说,“若总相、别相,随所观缘,心无他想”,念念相续,这十念可能是念念之说,非是头数。后面就举例子,“十念相续,名为十念”,这个十念是无有他想,相续称念故。这个问题看着十分简单,实际是很清晰;看着很清晰,你要是用不清晰,了解不清晰,你到用的时间就不得力了。平时在这个地方不是十分纯熟,一到违缘上怕是用不及。 但称名号,亦复如是。 问八 问曰:心若他缘,摄之令还,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复非无间。若凝心注想,复依何可得记念之多少? 答曰: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这句话分量就很重了。“业事成办”,在佛教称为“羯磨”,在灌顶法中就有羯磨灌顶,就是所谓的事业成办之灌顶,那么这十念就是所谓的业事成办。 不必须知头数也。 善知识们啊,这两句提示实在是念佛的一个口诀问题。经常看人不如理修法,看似用功,多不正念,心口不相应故,业力不能纯熟。所以不能亲证念佛三昧;不能亲证诸佛悉皆现前;不能亲证法性清净平等功德;不能亲证无畏抉择功德;不能亲证无造无作无上菩提心智;不能亲证佛佛相念。所有的念是给自己看,给业力看,给功课看,给数量看,给烦恼业习看,看来看去了无正见可得,了无法则正义之功,所以修来修去徒生烦恼,现前徒生烦恼。虽假设于未来之善根,何以故?尚有口业故,因为杂乱心业不相应,所以尚有口业未来之果报,种个远因,现前不得清净佛法之真实利益。 这里希望我们每位善知识还是应该注意,所以“不必须知头数也”。他回答这一段文字“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诸位菩萨在这一段文字中大须着眼,莫轻易带过。现在世人修法,重于修持而不重于见,没有正见指导,失去目标,就象航行没有舵手一样,你会失去目标的,没有正见前导。所以昙鸾法师给我们一个修法的正见、修法的指导。 “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这两句话我们要认得准,一般念佛我们就会一期念,克期念,一期成办,无有退堕。于法则会精进,严格地来实践一个法则,不会半途而废。 古人举像这个烧水一样,我们每一次把这个水烧到六十度、七十度、八十度就撤火了,三十度、二十度,一温又撤火了。那么这样烧万年千年总不名开水,你开不了锅。为什么呢?你没有把它烧开了。那我们一次性把它烧开,烧开以后再放千年万年亦名开水,何以故?已经有一百度的水温了,我们已经烧开了,那你千年万年就用的是开水了。 往往我们在修法的这个机制上是没有用过功的,所以“立一念,断诸想,一期念,念其方”。实际世尊在经典上这样的口诀处处都给我们宣化,处处都激励我们如实地修持,如正见地修持,顺性地修持,依佛愿地修持,印契自心,如是激励沉沦有情出生死。但我们一般的在修行中,往往就摒弃佛陀的教言,顺着自己的妄想,设计着自己的有间的未来、后有的未来,那与法何以相应呢?“明业事成办耳。不必须知头数也。” 如言“蟪蛄不识春秋”, 查查字典,“蟪蛄”就是知了的一个种类,又名蝉,中原比较多。这个山上就我们这一块少,稍微往出一走就这个东西,叫的耳朵刺的“唧唧唧唧——”那个东西,知了嘛。这个山上有那个大的小的,叫得很刺耳的,放光寺这一带没有,把你叫得头也大,脑袋也大,一到夏天到处都是这个物件,哪个地方都是这个东西,十分厉害。就是它比你知道的多,“知道——知道——我知道——”就喊,就是这个物件,不识春秋。 伊虫岂知朱阳之节乎? 他举了两个例子。 知者言之耳。十念业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 通神者就是心心相应,气气相投,业业相应,那么这个就是所谓的事业成就。我们都知道,有人说这个菩萨念佛精进,他见佛。所以罗什大师在他的文字中,这样告诉我们的——“得见佛者,善根成熟故,消无量重业、生死重业。”那我们见那个佛是什么佛呢?十念业之成就,是神所通,智所通,业所通,业所应。你要忽略了这一点,我们以杂缘心、贪心、嗔心、慢心,乃至说虚假执着后有心、有间心、乃至说功利心去念阿弥陀佛,那么这事业怎么能成办呢?不要说十念,百念千念万念又如何呢? 诸位善知识啊,就是说我们说一万句谎话不如一句实话有利益。那我们念佛呢?一句能成办,抉择于心智相应,那真实利益必然现前,你念一万句,像增上慢人念佛之时,念念增加邪见故,念念亦不得甘露味,念念作魔眷属,增上慢人,若以念佛作己功德生增上慢心,败坏道德,堕魔眷属,决定失甘露味,虽是念佛,亦不得念佛利益。你要是搞不明白这个地方,那你就会沉沦。那我依佛愿力,我妄念也好,不妄念也好,我依佛愿力来称念,那是所缘有异了。 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 这后面两句话总结,在这个本子上他就点了很多点点子,很重的,你应该注意了。““但积念相续,不缘他事便罢。” 这个“便罢”,就是业力激进。所以阿弥陀佛光明照触此人,身心柔软,自然向善,三垢消除,其国易往而无人,世尊如是说。那我们现在为什么念佛的人多,抉择者少呢?相应者稀呢?因为以虚妄心念,以有间心念,以功利心念,以贪嗔痴慢疑这种造作心念,所以他这个不缘他事你做不到的。那怎么来处置这个事情?昙鸾法师还是有解释的。 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 假如业事成办,不需你记头数,那若专心、至心一处,事不成办,誓不罢休之时,何人不得佛法利益呢?一期念者,现在有几人念佛是一期所念呢?念十分钟以后不知道就打了一万个妄想,随着八百个杂念跑到八百个地方,早舍离了所谓事业成办之愿望、一期念之愿望、与佛相应之愿望,舍离这样的愿望。 “复何暇须知念之头数也?”实际这个业事成办,不需头数,一期为念。所以若是不得三昧,誓不松口。像过去人若不参悟,天寒不知衣,饿了不知其食味,真正地精进用功,怎么不证道呢?我们现在念佛人,念一句佛要用十个妄想去指使它,就要有十种报酬,要求十种功德,而不知自心清净,自心具足,能了了分明于当念,清净随顺于不可思议广大法益,所以多有这种自我蒙蔽之心。 象修法的这一段教言尤其是回向门,象礼拜、赞叹、作愿、观察门这前四门的自利修持,需要细细地修持,那是自利的法则,那么在后一念门中,最主要是以大悲心无畏修持而修持的,大悲心。所以不为后有心是智慧心所依止,大悲心所表现。无间心是智慧心,智慧之相,大悲心所用。若不如是,念佛我们念念有回馈心,念念有得失念,那这个所谓的业事成办,十分遥远。因为啥?现在的人心不切啊!念念是应酬,念念是为他,念念给别人看,念念不相应。心于道业不切,心与法则不切,不能如饥似渴的深入法则实践,所以虚假用功,不能相应。 若人以佛愿力,以佛圆满心智来念佛,念念具足圆满,念念清净真实,念念得不退转,念念具足大功德善巧。你可以看看你念念何以运用。 若必须知,亦有方便。 那么若假设是你知道一二三四五这样的数字,十念一念之说,那么亦有方便。 必须口授, 这个是昙鸾法师这样十分确切的一个要求。若是在一个法则,有传承法则,就是一些功夫上的修持,必须得有口授。通过感知功夫令心智脱落,消归自性,这必须得有口授!若不然多染着境界与感知之中,堕魔眷属,五十阴魔必须恼害于汝。若人在于功夫上的修持,没有大善知识予你剥离,你多有染着。一见相好,与人说,一见莲花,与人说,一见光明之境,与人说,造种种恶缘果报,深受其害,不光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还昧失自心。 所以依佛愿力,念念不可留住。念念是魔想,所以你念,染着是魔想,不染着皆是清净之路、光明之土。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抉择说,回顾落道,黑白二道喻。不可回顾,就是所谓的无间心、无后有心。你看我们现在念佛的人,不光说念佛回顾,还在法门上说念佛行不行?是不是还得搞点其他的?搞其他的说是不是念佛好啊? 有个法师在藏地修加行修完了,在藏传佛教里求大圆满的,加行修完了。他说:哎呀我这加行修满了,还没有以前在家念佛得力呢!我说那你这个加行是修完了还是没有修完?因为心智还没有休息下来、随顺下来、安住下来、无疑下来,那你这个念佛得力不过是一些相似的轻安的染着分罢了。你能回顾起来说我以前念佛简单明了,不假费力,不来徒劳,简单明快,那稍得轻安,你以为有实了,所以念佛你不得,你修法不得力,应忏悔。 所以现在不要说在一个法则上去深入了,象这个实际功夫上的修持,通过感知知见,来脱落消归于法性之中,或者得究竟抉择安住,必须得有人教授,得有善知识自始至终清净摄化,若不如是,多有迷途,你走到什么歧途中,走到岔路上去。所以这个地方是真实说。因为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清净名号之时、愿力名号之时、具足名号之时、自性名号之时、无上菩提心名号之时,是不假对待的,是不假造作的,是不留住任何境界不境界的,是显加冥加一时趣入的,是有感无感一时无畏的,那么这样来念“南无阿弥陀佛”,人自得方便,自得不可思议力。 象这个地方来讲头数的计法,必须口授。以前跟其他一些善知识学过一些念佛的方法,象定位念佛、观想念佛……一些方法。但这个地方必须得有善知识慈悲摄受,令人不入歧途,无染无著,不断剥离你的染着感知。若不如是,多有境界相昧,多有妄想侵夺,多有自慢伤害,这需要有人摄化。 那我们现在念佛不需要这个,一路走去,无挂无碍,切莫回头,直奔王家,不假方便,毕竟度脱。回头回脑实在是大难,这个修法太难了。后有心念佛大难,有间心念佛大难,何以故呢?无有一期成办之心,你于佛法利益何以得成呢?所以少得为足,少念为足,以少功德欲求大福报,现在是世人之心,不是学佛解脱智慧慈悲之路,我们一定要谨慎。于修法中,真实锤炼自我,成就真正的法益,广利于人天,与众生作清净法则传达者、教授者,乃令众生得真正的所谓佛法究竟真实利益,要不然就成为虚妄业。 不得题之笔点。 就是你不能写出来的。这个古来以久就是有这样的教言的,所谓的口诀教言,口耳教言,就是在实践中的善巧方法,不可轻易着于笔墨的,一着就废除了。这个在我们中国过去象祝由十三科,就是说过去中国的医巫不分,它治病的一些技巧。拿给你了,你没有用,它因为必需有口诀的。象我们以前跟人学这个拳术,我们看到的所有的拳术都是单路,不是真正的拳术,因为啥呢?它有往有返,它有所谓的称为“阴阳二法”中,每一个拳术它有自己的往返套路。过去人看下象棋什么的,它有什么金鹏十八变,每一变中就有一变,这个变它有无穷变数,不相克定,但是金言之教授,善巧之剥脱,非是死处,就是非是一个死东西的。那象我们要想学习这一类的修法,在这个时代,非具善根者,非有宿缘者,不可得之。所以这个时代我们比较提倡,持佛功德愿力佛号,无挂无碍,清晰明了,直奔王家,一期为念,断除烦恼之时,为正念之时,断除一切牵挂之时,一切后有消除之时,是为一期念,就是事业成办之相,不可留步,不可回头。 你现在看学佛的人、念佛人,我们汉地这个不为后有心,不计当世受果报之心,没有。没有这样的,出离心教育没有,出离对待心教育没有。所以多是于杂缘中修证佛法,那么把杂缘当成佛法来修,结果修来修去还是杂缘,无有实利。所以我们真正在这个事业成办之处,一期为念,那么这样是为十念真实守护,所以即得往生彼国,住不退转。 你不知道这个地方用功,你还是用杂念后有心,是不能成就的。现在很多人就是跟着一些功夫上的修法,这个功夫上教导你的阿阇黎善知识一定要有决定成就,要有丝毫的盲点,你他具堕。就是用功夫来修证脱生死的方法,要是对方不是真功夫,你他具堕。那为什么这样说呢?就象我们要到大理,你从来没有一个人到过大理,来指导这个路,那你们两个人可能都会南辕北辙,都可能永远找不到家。要是真正地熟悉大理的路线,怎么去怎么来怎么往,走哪一条路方便、近,或者说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时间效果,那他带你就一路走去了,直达本源。 所以这个在生起次第中,这就是口授之法在生起觉受、生起次第中尤为珍贵,此人得有决定清净成就,不有丝毫的含糊!就有人指路是一样的。一旦含糊,那么领者、被领者都陷入险坑,这是十分要得的一个大问题。 昙鸾法师说我们这个末法时代,在无佛时代行阿毗跋致,圣道门的修持难,何以故?有五种障缘故,尤其有外道乱善,颠倒因果,你也不知道,你学了很久了,学的是外道法,不干生死,不除烦恼,业习炽盛,那背道而驰了。 《无量寿经优婆舍提愿生偈注》卷上。 因为我们这次学习是用倒装的方法来学习的,为什么呢?我们一开始希望大家先了解昙鸾法师以长行所解释的这十重义。在这十重义的安慰下,我们直接来接受昙鸾法师这个五念门,就是依止天亲菩萨直接提示五念门教言这种直述之教言,就是我们敢于接受,要不然会多生疑虑与诽谤,所以当时是这样学习的。我们先学习的是《无量寿经优婆舍提愿生偈注》下卷,先学的这个,然后回头这样学。 那么在《无量寿经优婆舍提愿生偈注》卷下这十重义中,要是我们能清晰了解它的次第,在念佛法门中,你可以看到自己用心的方法与感知相续的这种深入。它这个文字是十分简单的。 一者愿偈大意,二者起观生信,三者观行体相,四者净入愿心,五者善巧摄化,六者离菩提障,七者顺菩提门,八者名义摄对,九者愿事成就,十者利行满足。 他这个次第逐渐深入,十分严谨。就是在你这个修持中,你可以对照你所修行的净土法门的利益实质内涵,到与不到你自己看去,相应不相应你自己设立去,这样会是你修法深入观察的一个机制,就是你能如实地了解自己与这个法有几分相应,与哪一个状态相应。 所以他依止五念门剖析这种十重义,令我们以义进趣这种念佛三昧,或者念佛甚深功德利益。这两卷文字是上下前呼后应,以令净土修行者在修法上有文字可依,有法可依,有教言可依。 那么从我们开始学习到今天,就把《无量寿经优婆舍提愿生偈注》上下二卷,我们作了一个学习、提示、交流,就大家的愿望来说,一定是对这个净土法门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那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也可能有善知识难免会留下一些质疑,留下一些或者说不相应不清晰的心理上的感知,那么下面半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提一提,用这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还来依止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来作解,就是依止这里面所含的问题来作解,或者依《往生论》来作解,或者依止《无量寿经》来作解,来除我们念佛法门修持中的疑虑、障缘,以令我们一路畅顺,直入光明大道,成就无上菩提。 大家可以用纸条的方式也行,直接提也行,这都不难,就这么个小地方,我们就举举手就可以,有什么可以提一提,我们用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给大家作一个答疑。 居士:我听有人说听了师父讲的之后,就说闻名即往生,一念即往生,但是他说师父讲这一念是很难的,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带来的问题是其实念佛也不容易,往生其实也不容易……。 慈法法师:万法唯心,佛说众生心之所依,在心在缘在决定,刚才我们学这一段文字,昙鸾法师给我们讲了在心、在缘、在决定。那你这个心说不容易是你的心,说不能往生还是你的心,你说我修不成就还是你的心,那么这是在心了;那你说缘这个心业,说不容易我不能往生,我沉沦,那你还是缘你所业它产生的效果;那你要决定了,你生决定邪见,决定轮回,如此而已。所以即心即佛,心作心是,佛力不可思议,能令一切众生咸得往生。那你要是感觉我的业力不可思议,我的妄想不可思议,我就确定妄想了,那你就随着你的妄想沉沦于生死海中,这个我们不反对,起码我不能反对,绝对不反对。 因为我们都知道佛法唯心所现,唯缘所显,唯决定所抉择,所以在心在缘在决定,要多念念这样的口诀。那你感觉难,那就是你设置个难,因为你心难故;你感觉我业力重,念佛难,那你所缘的是业力故,那你就成熟业力;你决定了,无尽生死海由你去,因为这无尽业海不是为别人开的,就是为这个执着有情开的,它不是为别人开的。 居士:刚才师父讲的不为后有心,出离心没有的人都是杂缘心……? 慈师:学佛的不在于别人,我有时说激励语,实无实质。象我们说学佛易不易呢?难易不是根本,是在于用心,谁怎么修法不能评价,有时候是激励大家走出这种杂缘后有心罢了。实际后有心实不可得,杂缘之心亦不可得,你要是执于杂缘,好比说认为他人是杂缘,认为自己是杂缘,还是在心还是在缘还是在决定。所以举心动念若能了知,即为菩提心;若不能了知,即为无明心;若是以他心观,你即失自心,你说别人念佛都是颠倒心,那你心先颠倒。那我们怎么来念佛呢?如实知自心,就是知自应如何用心。你不知自如何用心怎么与别人交流佛法呢?所以如实知自心,修法得利益。要是不能如实知自心,那我们被名词名相所骗掉,被外境所骗掉,被音声图像所骗掉,不要被这些东西所骗,没有实质,没有任何实质。 无有一法可得,无有一实法可得,所以佛说种种法,但为利益世间,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阿难付法偈中所说后两句偈——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编注:阿难尊者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你要认为实有法可得,那就开始沉重了。所以有人说,我从来不听,我只听自心是何意乐,是何愿望,是何守护,是何实践。有何景相与我无干。何故?景相千千万万,了不相干,南无阿弥陀佛,这不相干。所以莫随人语,入倒见中,莫随现前境界,入倒见中,是不要染着这些事情,一染着随便听一句话就晕了,就被人牵制着,一种所谓的被人言所魅,魇魅蛊毒。 居士:讲课时说,证得自性空,难以成佛道,什么叫自性空? 慈师:你就死在这了,刚才说在心在缘在决定,你就死于这一句下了。所以学佛之人,有时甚为可怜,口诀之处不作口诀,不作口诀之处实作口诀,就是说死于句下。死于句下,不得佛法善巧。就是被这一句话杀了,这句话是刀是枪是剑。 居士:关于情系……? 慈师:它是证量与量的问题了。像我们作为一个学佛人,要是念佛,我是不在这个地方着手了,我不管他的量是什么样的差别,我只是一味的念佛去了。般舟三昧讲“一期念,念其方,断诸想”,好比说你说这个它们是有差别的,那你开始想了,你就对比查资料,肯定是有差别的,但跟念佛法门就不相应了,要摒弃这个东西。要不然我们拿书,可能穷劫的时间可以找它的差别,但这个跟平等心、清净心中下手,如来果地觉心下手,无上菩提心下手,悲智心下手,是有差别的,也是分别心下手。这肯定是有分别的,它肯定是有差别的。要是我们判于凡圣,差别太多,差别多多,不可相提并论的。 所以念佛法门就是泯除……,它从总相下手的,说入总持门,我作愿说偈,愿见弥陀佛,他这个前面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这个总持法门,就从总相下手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能利一切众生,普利一切众生,若凡若圣,咸令安乐。我们要是不知道这是总相修持,那我们就会斤斤计较。那斤斤计较就会在差别相上,就会落在某一处如实不如实。你看他念佛了还这么大的烦恼习气,结果就被别人烦恼习气牵制了。这一念佛,说:“哎呀,我怎么念佛还有烦恼习气呢?”被自己的烦恼习气迷惑了。所以一路走去,切莫回顾,回顾落道。善导大师那个白道喻,举的这个例子是十分清晰的,《观经四贴疏》中有这个黑白道喻,谁有《观经四贴疏》?把黑白道喻读读。 最主要是我们对净土教言的认知,就是总持教言与分别修持教言——别相教言真是差别很大的。象是我们念陀罗尼就是念持咒,陀罗尼就是总持一切法,具足无亏无欠。很多人念过楞严心咒,说若人持楞严心咒,乃至说五逆谤法、毁疑四众,种种过失,一时荡尽,一时消融,无一法可得。那么一切总持教言中都以威德力来摧毁一切染着,摧毁一切虚假之执着,虚假之侵害,虚妄执着侵害,就是在我们的妄想心中,执妄法以为实,所以随妄法而流转,执妄为实了。我们一般评价自心,评价他业,皆是以妄为实的,评价的时候基本上都有一个强制性。那我们在念佛中念念消除执着,念念消除妄想,念念消除分别,念念分明,了了分明。 《观经四贴疏》黑白道喻: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见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物.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见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我。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 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嗔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嗔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嗔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嗔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由有教法可寻.即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沦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召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注:此黑白道喻原文是在善导大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卷第四散善义中) 这个是黑白道喻,这个喻在净土法门中是专修专念的一个教言。像善导大师提示,要是杂修杂行者,万无一二了。这个是这样讲的,千中难得二三,为什么这样讲呢?这不是说不让我们往生,是激励我们专修专行,以迅速得到佛法利益,免除生死困惑,烦恼业习,悲智双全,具足功德,是激励我们修法的,不要以为实是这样,它是个激励之语。 我们学佛有时会有一个误区,就是死执于言下,死执于一句,就是在某个障碍句,他就死死抓住这个障碍了,以障碍为由,就是说人一有病了,他就咬住这个病不愿意松口了,有疑虑了,抓住一句话就死死遮蔽自己的眼目,一叶障目。我们要知道一切说法皆为方便,为令我们生起信心,得遇法则精勤不息故,说种种教言。种种教言最主要的意义是令我们生信心,于法清晰,于实践深入,如此而矣,切莫堕入句下、死于句下,更莫于言句、法则障碍自心,障碍他人,那样会产生重大过失,毁人的眼目,夺人的法缘,伤人的正道,那你可就出大事情了。 所以我们作为一个净土法门的实践者,若真正来实践净土法门,要完整地了解净土法门的修行机制、教言机制、成就机制,它的表现次第要能了解,那你就不会被杂缘、杂语、杂经典所侵害。就是异法有情侵害不了你了。所以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提出来专修,专复专是很多的,鼓励我们专修、专行、专念,以证得不退转善巧,那么你可以再去做其他因缘。 所以在净土法门的三类修持中,象慈愍流是不舍万行的,永明延寿大师之类的,一直到彻悟禅师基本上都是走的这个路子。就是慈愍三藏法师到印度取经之时,得见观世音菩萨,他问末世之有情依何法门得以方便呢?观音菩萨给他提示说:“末世之中,修行诸多法则,罕得度脱,依净土故,一切有情咸得不退转之大利。”那么慈愍三藏法师就回来传播净土教言,广利于人天,他是不舍万行之回向法,就是行种种善皆回向于净土,他行种种法皆回向于净土,一切心念之善恶修持皆回向于净土,就是念念不离净土摄化,念念不忘无有现世之乐,舍弃现世,它的修持是舍弃现世,舍现世之修持。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一天要行一百零八件佛事,念经、拜忏、做寺院的种种事物,夜间领众别岭念佛,就是为了不侵扰道场大众,别岭念佛,常随之人一二百人。他心智中就是产生了抉择的善巧,所以念念行诸法,护持道场,护持三宝,护持三乘教言。所以弥陀的誓愿中亦有密护三乘教言的誓愿力也是有的。近代人赞叹印光法师也是这样赞叹的,说综合于杂言之教,密护于三乘真实之利(注:通宗通教密护诸宗之意),他也是这样密护的,这是慈愍流的修持。慈愍流的修持是不舍众缘,精勤守护世尊的整个教法,回向于净土,近代这样的修持者还是很多很多的。 那么再一类就是我们称为应土修持者——相应的修持者,远公大师依止圣功德善巧,持戒清净,教理清净,那么能生于应土,就是他应化修持,多得三昧力,那肯定是功夫决定成就的。数数见佛,那舍报自然是安详舍报,现世已证得种种三昧之力,那么这一类是应土修持者。不过远公大师与一百二十三人于庐山东林寺结莲社,出家在家众,各个发愿一期往生极乐世界,他们就是在这样的誓愿中相互激励鼓励。他有个庐山的发愿文,那个文字很漂亮的。放光寺有没有不知道,那个发愿文很漂亮的,念佛发愿文,结社那个发愿文是很漂亮的,这是一类的修持。 这一类修持到后世之有情,象我们现代,那念佛人中能见得一二得三昧者,现前一二人能得诸佛悉皆现前者,不染不著之人,不生骄慢之人,甚为稀有。何以故呢?过去像远公大师他们这一类善根深厚,心智淳朴,屡见于佛,而不言说。现代人要见佛得像疯子一样,乱喊乱叫的,所以现代人这样的修持反而不易。那象行般舟你慢慢地走,但你要密护三业。我们开般舟会最主要是为了密护,般舟会特别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密护,免受伤害。像印光法师在念佛三昧的修持过程中,呵斥、遏制这个说(指不密护三业)说得是最多的,这是一类的修法。 再一类就是依佛愿而念佛,彻底摒弃自己无始以来善恶对待心智染着,但依佛愿故,使一切众生咸能往生。依佛愿力使一切众生咸得往生,依此愿力故,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于现缘中,于未来缘中,了无回头之时。就是不回到自己的业缘中,不回自己可思议心智,依佛愿称念。这样念是我不管你,你也不要给我讲这个道理。那个道理,我就依佛愿,依无碍愿力,念佛往生。说佛愿力住持故,即住正定之聚,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一类修法。这一类修法我们称为善导所施教,这也正是净土教言的一个根本机制所在,所以《观经四贴疏》楷定古今,它就楷定这个。 就是古来以久念佛三昧的种种修持者,念佛法门的种种修持者都得其利益,但是根基不同的,唯有这个随顺佛愿力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那么你那个应土的修持者,是圣者修持,多能相应,而密护于身业,密护口业,密护意业。 那么不舍万行是大善知识,大善根成熟之人,现前住持佛法,作人眼目,广利人天,舍报安详,任运往生。所以亦是以自己善根成熟,不舍万行来密护,来护持圣教这样的大善知识。 那么再一类就是凡圣之类,皆依佛愿力,往生彼国,无挂无碍,说等蒙摄受,咸得往生,是为《无量寿经》所设。从具足烦恼之凡夫,到回小向大之二乘圣人,乃至一切菩萨,但依佛愿力,得以普摄,咸得往生彼国。所以,佛愿力住持令彼往生,佛愿力住持令你成就阿毗跋致,佛愿力住持令其圆满无上菩提,这个地方是无疑无虑的。 此处是三类修法机制之相,其实质是没法分的,但令我们得见得闻,你方便择取。那你说我这个人功夫好,你就与应土教言很容易相应,就是以远公大师之修持,走也佛、坐也佛、睡也佛,时时不离阿弥陀佛,这种修持很好的。那么以佛愿力,十念一念咸得往生,没有亏欠的,这个你不用疑虑的。 不是说我讲的当下往生,我不讲当下往生,我讲依佛愿力,必得往生。我讲不来,净土不是我讲的,我们要依经讲,依法讲,依传承讲,依历代祖师所宣化讲,我讲不来,谁说是我讲是诽谤我,你诽谤我,我替你忏悔吧!我讲不来,我还真讲不来。因为所有的讲法必然有依止的,我不敢发明,因为我也没有创造法的机制,也没那个能力,的确没那个能力。因为古来以久的善知识们,宣化净土法门都是这样宣的,虽然也是在学口舌,但是还是为了使大家了解这个法则,要是有疑虑可以提出来,我们可以把它消融。 因为我们现代人修法就是杂缘炽盛,疑见多端,妄想纷飞,不知法则,不知道路怎么走。所以妄想纷飞中慢缘纷生、疑见纷生,乃至运用疑教疑经疑典来批驳净土,你这样的人不光没有修持善巧,你还会生种种烦恼、种种疑虑、种种倒见。所以若是有疑见疑法者来破除这,不可动摇。所以善导大师举三种心,你是佛菩萨来,你动摇不了我的心,你菩萨来动摇不了我的心,你一般凡夫依经典说你动摇不了我的心,千人万人无量人亦复如是。何以故?不被动摇故。所以如是金刚心是为无上菩提心,就是依无上菩提心,清净抉择守护,实践此法了,不会被疑见疑解所动摇。你这样不成就,那才出问题呢! 但是我们东说西说,东想西想,这个经那个经,这个教那个教之时,教教是真实语,教教是初善中善后亦善。但教教之中,若被你的知见所择取,妄想所择取,分别心所择取之时,念念都成毒了,法法都是敌对了,法法相违,各不相应。何以故?如制教二法,各有所说,各有判立。那有这种法门、那种法门所下手之处,各得方便。我们不能相互侵害,以法灭法,那肯定是灭法者,以法护法是为成就者,而我们依净土可以护持一切教言、一切法门。那么其他法门的修持者你可以依你的法门赞叹种种法门的修持,随喜赞叹,就是令佛法住世之功德。所以我们不可以净土破其他法,也不可以其他法来破灭净土教言,这个我们那是真正的佛教徒。要不然我们用其他的法疑虑诽谤净土,以净土疑谤其他法则,灭其它法则,这是过患极大的,这会产生极大过患罪恶。 善导大师在他这个《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中,有一段文字就是对这个是痛喝的。像我们现在礼拜的这个文字,都写得十分感人。象善导大师是净土法门的宏扬者,他是这样说的: 原文: 《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1卷) 比丘僧善导撰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即依教赞之。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既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伤叹曰。生盲信业走。随业堕深坑。纵此贪嗔火。自损损他人。长没无明海。遇木永无缘。行者等必须于一切凡圣境上。常起赞顺之心。莫生是非慊恨也。何故然者。为自防身口意业。恐不善业起。复是流转。与前无异。若自他境上护得三业。能令清净者。即是生佛国之正因。问曰。既道三业清净是生净土即因者。云何作业得名清净。答曰。一切不善之法。自他身口意总断不行。是名清净。又自他身口意相应善即起上上随喜心。如诸佛菩萨所作随喜。我亦如是随喜。以此善根回生净土故。名为正因也。又欲生净土。必须自劝劝他广赞净土依正二报庄严事。亦须知入净土之缘起。出娑婆之本末。诸有智者应知。又问曰。般舟三昧乐者是何义也。答曰。梵语名般舟。此悉名常行道。或七日九十日身行无间总名。三业无间故名般舟也。又言三昧者亦是西国语。此翻名为定。由前三业无间。心至所感。即佛境现前。正境现时。即身心内悦。故名为乐。亦名立定见诸佛也。应知。 敬白:一切往生知识等,大须惭愧。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 慈悲父母,我们之间相互交流的是什么呢?是慈悲吗?是养育人的善根信心吗?不是的,你要观察的,释迦如来实是慈悲父母。 种种方便发起我等无上信心 这是如来出世的愿望是这样子的。你看平时人在一起谈法的时候,相互遏制侵害,夺人心智,迷人教法,那这个地方你不是善知识,你起码有恶缘蒙蔽了,自蔽蔽他,那就会受伤害的。 又说种种方便教门非一,但为我等倒见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则门门见佛,得生净土。 那善导大师是专修之人,说如是善巧之语。什么善巧之语?让我们心智敞开,勿与人争斗,各行其法,各守其门,各个度脱。 若见闻有人行善者,即以善助之,若见闻有人行教,即依教赞之,若闻人说行,即依行顺之,若闻有人有悟,即依悟喜之,何意然者?同一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情亲非外,不得轻毁他有缘之教行,赞自有缘之要法。 就说我这法尊贵,我这法是对,你那法出问题了。那么这样是按龙树菩萨所说:此人为邪见者,为外道知见守护者。就是我法尊贵,他法过失,这样人不成菩提,心已被污染,被骄慢所熏,被邪见所熏,被妄执所熏,被自诩所熏,这样人是不能得佛法利益的。一定要注意这些地方。赞自有缘之要法。 即是自相破坏诸佛法眼。法眼即灭,菩提正道,履足无由,净土之门何能得入? 这个地方让我们密护于口业,像这样的文字善导大师讲了很多的。所以我们学习净土之人要真学净土,莫谤他法,莫疑他法,也没有必要,你自己好好修行净土就对了!也不要迷失自法,你不要丢弃自法,也不要减损自法,这样我们就能真正的作一个学佛成就者,不丢失佛法利益。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录音记录:明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这个又设问了,说你这个念怎么计呢?若是有他缘者,摄之令还,怎么来知道念的多少呢?那么这样又非是无间,怎么来计心念呢?作了一个细微的修法过程的设置。实际我们可以观观自己平时念佛,是怎么设置的。设就是发心啊,你不明发心,念念总不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