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十九集
第十九集 内容提示 第二赞叹门 第三作愿门 第四观察门 原文: 讲解: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也就是《往生论注》的学习我们今天继续进行。 净土一法在我们汉传佛教源远流长,所有教说各有其出处,我们现在所宣化的这个净土法门基本上是依止我们中国传统的历代净土法门的祖师所纯熟的这样一个清净、平等、广泛施教于九界有情的净土教言。它所依止的根本经典是《无量寿经》,也就是《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它这个经题十分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这一个法则的来源——清净平等觉。 在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佛法机制随着外缘的变化,出现了很多种类的差别说法。刚才在下面,有居士提出来这个问题,说:“有人这样谈净土,那样谈净土,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净土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在学习《往生论注》之前先学习了《往生论注》的序,就是近代我们大家共同称誉的净土法门的第十三代祖师——大家这样来认为他——印光法师所写的文字。他也是以这一代时教究畅众生得以普度的一个机制来宣化净土法门,象他在《往生论注》序中谈到:“畅佛普度众生本怀者,唯此净土一法而已。”这个“唯此净土一法”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难易固日劫相倍。”他这个地方举出来,下者一切善恶凡夫,上者诸圣贤之类,于净土法门皆是摄化之机,这个是十分清晰的。 那么慈法跟大家述说净土这个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乃至昙鸾法师的注解,亦依止这样一个机制,就是清净平等觉的回施,欲摄十方九界有情同生安乐国土,一生成就无上道业,就是一生成佛之教言。那么这样的教言机制就是所谓了义教言机制。 我们都知道末法时代学法有四依方便——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那么这个“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是我们末法时代择法的一个方便。那么净土到底是依什么呢?我们就来看,是依止《无量寿经》所谈,摄十方九界善恶凡圣之类有情同生彼国,一生成就无上菩提的一个大的机制教言。 那么至于说现在社会上有这种传播:圣者能往生,功夫必须得成片,功夫不成片不能往生,不断见思惑不能了生死。那么这个就是圣机制,这样圣机制是净土所含摄的一个机制,但不能称净土,它不能称净土的全体机制。何以故呢?要是单谈圣者能往生,就是能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证得三昧,断见思惑这类的人能往生;那么无量无边的凡愚有情、苦难有情无有缘了,那不是净土一法,不是畅佛出世本怀、普度众生本怀的一个法则。所以这一类机制在社会上争论也是很多。各引据经典来证实自己所说的圣者了生死、圣者得往生、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得往生的这样一个教言。那引据经典,引据说法的是很多很多的,但这不是净土,这是净土一分说,就是摄圣贤之类,这是一机制。这在我们国内的传播者还是有的,影响面还是很广。 因为每一个法则的法系教言机制所依止的经典不一故,传承不一故,所以说要是一混乱,就会造成对法门意识的整体的混乱。所以为了拨乱反正,使净土一法普摄九界善恶、凡圣有情同修同得往生的这样一个清净净土平等教言,能在这个世间广泛地传播,令一切有缘得遇而得成就无上道业,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呢,来乘着诸佛菩萨的加被、三宝传承的加被来宣化,我们中国历代善知识们所守护的这个清净平等、普摄九界有情的清净平等的回施教言,就是阿弥陀佛净土教言。 那么还有一类机制,从海外流传过来,所谓的恶人当机之机制,也是很普遍地在传播,他们也是引据经典,各说其理。那么这也不是清净平等的教言,只能说是恶之机类,此机类当然容易厌世出离,容易在苦难中认识到无常无我,无所可得。这也是一类机制,不能代表中国传统的依止《无量寿经》这样一个清净平等、普摄九界的教言,不能代表。恶机制的教言,这在我们国内传播得也是很广。 那么再一类就是所谓的善人能往生,就是作诸善业,深信因果,持戒精进,此类的有情,因善故而得度脱。此类亦能往生,亦是净土所摄之机类,但不能代表净土。何以故呢?不是清净、平等、广大、圆满,一生令一切众生得以成佛的教言,因为啥?它对恶机、圣机不摄。那么这又是一机类了。 所以说在我们对整个净土法门的认识中,要是把这三个混到一起,说那么这就清净平等了吗?能这样说吗?也不能这样说。所以历代中国净土的传承中有三类机制。我感觉这三类机制,不管你是哪一类的机制,我们都不能泯灭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愿力、名号力、不可思议的圣功德力,不能摧毁这个,亦不能以自己的所缘心智、所缘法则去蒙蔽阿弥陀佛清净平等的广大回施,于十方法界为大施主,普济一切众生的广大究竟心愿。不能我们在局一法,局一愿,局一个知见中去蒙蔽其他几类有情。 所以净土一法是大机大用,是清净平等地普摄一切有缘,令其一生成就无上道的究竟教化因缘,究竟的一个教化机制。所以称为了义之了义教言、圆顿之圆顿教言,横断生死,令一切众生现生出此娑婆,毕竟成就无上道。这个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抉择的认识,我们在这个地方不必要说高低,但说是法机制因缘问题。 那么这个时代在净土一法中,混淆者多,迷失者多,轻慢者多,深入实践者少之又少;各称高低者多,是法平等、清净守护者就少了。那我们怎么来唤醒清净平等的法性呢?阿弥陀佛的——不管是自性佛、阿弥陀佛的报身佛、阿弥陀佛的应化身佛,我们怎么样来真正地认识这种法性身呢?法身呢?报身呢?化身呢?怎么来认识阿弥陀佛这个殊胜的功德呢?这真是需要通身放下,但念阿弥陀佛,随顺《无量寿经》的清净教言,契入、深入这个法则的实践,这是十分重要的。 为什么说要把这个事情有一个清晰的提示呢?也是为了使大家对这个法则有一个完整的机制性的认识。能有一个机制性的认识,现在社会上许多对净土法门的争论,也就自然能平静下来了。因为什么呢?它所依止的经典,若真正地依止《无量寿经》,那么一切有情的疑虑,一切法门高低之说,也自然都放下了,都回归到——我们大家皆能回归到阿弥陀佛清净愿力中来,来回归到普摄凡圣有情的教言大的机制上来,来回归到随顺佛力、佛愿,来认识自心,消除无始以来的生死梦幻业缘,在无所得处一时随顺法性,安住广大光明的弥陀报德,成就不可思议的无上菩提心智,远离一切造作对待。那我们在净土法门中就能得力于此法,而不至于被种种说法的假设所牵制,不在这个无意义的争论中消耗自己的生命与智慧。不应该沉沦在争讼之中,应该沉浸在法义之乐中,应该沉浸在智慧、慈悲、平等饶益世间的这种爱乐之中,远离无意义的争讼,清净辨思法义,广利人天。那么这样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就变得有实质的内涵,也就比较清晰。那么在这个法则上一旦我们能抉择,也就不至于受到无意识的伤害。 因为在一年一年的学习机制中、观察审思的机制中,真是遇到很多学习净土的疑虑,这种疑虑就是对这个法门依止的经典、传承不清晰。所以印光法师高举着阿弥陀佛清净教言的法幢,令一切众生得见得闻——所谓的“凡圣同修,等蒙摄受,咸得往生,一生成就无上菩提”,这样一个大的机制。 今天在开始学习文字之前我们作这样一个提示,也是有必要,因为一个法的法则你没有一个正面的提示,往往大家也有一些疑问。因为我们中国现在传播净土法门的机制的种类很多,有的人是传播——好比说持戒念佛,象蕅益大师这样的念佛方法;有的人在传播以阿弥陀佛的愿力念佛,好比说现在很多种类的说法;有的人在传播要修到一心不乱、功夫成片、断除见思二惑、认得法性、认得自性弥陀,这样的法则机制,都是有的。那么在净土广大究竟教言中,这都是允许的,含摄的,都是成立的,是互不相妨、互不相碍的。那我们在学习机制中,为什么说这个法互不相妨、互不相碍呢?就是因为我们知道净土教言犹如大海——百川之所归。 行,我们还打开这个书籍,看看这个,接着我们昨天学习的文字,继续来学习。有疑虑及时地提问,我们比较容易在这个法会上把它迅速地消除疑虑,清净心智,得见阿弥陀佛教言方便,于现生中得佛法利益。 昨天我们学习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文字上很简单地告诉我们:阿弥陀佛无碍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实在是以无碍的法性之力,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之力、誓愿之力、三昧之力,来普利于十方,无所障碍。 那么这“碍在众生”,何以表现呢?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 这就很简单了。阿弥陀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那为什么有的众生不蒙光照呢?昙鸾法师给我们提出来这样一个疑问。下边他就答这个问题:“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这个我们可以从周边审视一下的。好比说现在太阳照耀着我们这个地方,很明很亮啊,但你闭上眼睛,你不见太阳光的,你不能辨识太阳光的。虽有感触,但你不能周遍得见太阳光、太阳的光明。这是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所谓盲者,就是没有真正睁开眼目。那么在净土教言中,这个眼目是什么呢?我们一定要知道,要来了解。 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zhù),而顽石不润, 这个就比较简单,说得就比较简单了。天降大雨,滋润大地,顽石不润,你看石头下湿了,越硬的石头表面上是湿了,打开一看,里面没有一点滋润。 非雨不洽(沾)也。 就是非雨不滋润它。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 这是个转机。 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那么天亲菩萨依止大乘知见,称赞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照耀无量无边的世界无所障碍,他这个称赞是依《阿弥陀经》乃至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世尊所宣化的教言,于法性机制所宣化。因为在一切诸佛教言中,离不开法性之机制、报德之运用,离不开这二种法则。若离开,人就容易产生迷失。因为若离开自性本来清净、本来具足,所有造作无常无我,那我们就很容易迷失在对待法中,迷失在事相之中,不能得清净安住啊。 所以这个地方天亲菩萨远离声闻说,依大乘说,来赞叹无量寿佛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的光明智相,真实赞叹。赞叹有赞叹之力,令众生听闻、信顺而得无碍智慧光明智相。这个无碍光明智相虽是缘他而成而见自性,缘他而得见平等自性,缘他而远离造作分,缘他而成就如实之智。所以在赞叹阿弥陀佛光明智相之时、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力之时,此力一时相应,自力他力一时觉悟,无所造作与对待。 昙鸾法师为什么转到这个地方来呢?他是为了说明天亲菩萨所依止教言是大乘教言,非声闻论说。过去他们判藏,藏有二藏,我们一般说经典有经藏、律藏、论藏,有三藏说;有二藏说是怎么说的?就是菩萨藏与声闻藏。这个地方“声闻论中说”,就是声闻藏所摄,就是一佛世尊统领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乘之说呢,一佛统摄无穷无尽诸佛刹海。那么这个大乘说,实际把天亲菩萨赞叹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名号切入到大乘教言中来说,就容易使人来随顺认知,而不受那种声闻乘说法的蔽障。有的人会生疑,说:“一佛摄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也应该摄三千大千世界,不应该照无量国无所障碍啊。”因为我们读《阿弥陀经》上说,什么叫阿弥陀佛呢?彼佛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啊!那么就产生对待了。这个地方就是《阿弥陀经》所宣化的,实是大乘说,究竟大乘说,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般若门所摄。 因为若不是依这样的光明智相者,就不是顺法性而建立。若是誓愿,阿弥陀佛的誓愿,象有些佛光明照耀七尺、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一国土、二国土、百千国土……那么阿弥陀佛所照的光明是无量十方国无所障碍,就是十方一切刹土中无所障碍,那么这就彻显了法性之周遍、真实广大之心智,也就是说的智慧德相。在这地方彰显了法性之周遍,阿弥陀佛真实不可思议——光中之王、佛中之尊的真实功德与利益。这个并不是夸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二百一十亿国土的观察,所审视出来的广大教言机制。就是怎么样一个广大,怎么建立一个究竟的机制呢?在这个地方,阿弥陀佛作了一个广大究竟机制的认取,这样一个认知。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地方。 所以说“故知此句是赞叹门”。此赞叹是如实赞叹,与光明名号相应故而赞叹,非是阿谀虚假之赞叹,是如实赞叹!如实赞叹就是相应说。有的时候我们赞叹人就会有徧颇、不如实之处,不如实能令众生骄慢、邪见,产生不相应的法则。那么对阿弥陀佛的赞叹是没有这样的说法的,是如实的,是如实地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智相。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 那么说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与我们有什么干呢?实际天亲菩萨作我们的师导,就是在我们之前来运用这个法则,来导引我们,所以我们要遵从天亲菩萨的导引,来正确思维观察此一法则。 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现在他先不把这个观察门,这个安乐观察门中所说的安乐义先不作解释,先放在这个地方。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 这个提问是很主动的,要是论师不在这个地方主动地提出来,或者说昙鸾法师不在这个地方主动提出来,我们自己会产生疑虑的,就是你挡不住你自己的疑虑。好比前边那个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昙鸾法师不主动提出来这是大乘说,我们也会产生疑虑的。 所以一切传承教言机制,传承的主要目标、目的就是令我们除疑、清净,得无碍力,就是心底的清净与无有疑虑,能实践这个法则,这是传承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性。要是你接受这个法则,产生疑虑了,产生迷茫了,那你这个传承没有得到,你这个传承的加持没有事实。好比说你学一个法则去了,结果你心中是疑虑、迷茫,那么这个法则,你一定要警觉自己,那你这个传承力是没有正确地认知得到的。那昙鸾法师处处以这种善巧,在他传播阿弥陀佛广大教言的机制上,令我们除疑,有疑的机制他马上提出来,替我们提出来,来转化这种机制。他主动地提出来,在这个地方主动地提出来。 “问曰:大乘经论中”,你这现在不说大乘论吗?不是声闻说吗,是大乘说,那怎么说有生呢?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 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替我们来提出,来剥离我们在传承学习机制上会造成的无意识的障碍,就是疑虑。 众生有二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 这个众生的执着,凡夫所谓为实众生,凡夫见实有生死,这一类的事情实在是毕竟无所有,这是一种执妄为实。好比说我们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实在是虚妄建立的,因为虚妄建立的强制性,产生的虚假生死业相,那众生以为实有故而沉沦于生死,不得出离。正是因为此,所以诸佛如来讲无生。所以下面讲这个:“毕竟无所有”。 如龟毛、 龟长毛是不相应的,这是一种比喻说, 如虚空。 龟毛是无有的,那么虚空也是无有的,所以众生所认为的实有轮回、实有众生,皆是虚妄业所缘、虚妄业所执,而造成的虚假业相。这个希望诸位善知识有一个思维审观的过程。 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 诸法因缘生,我们知道因缘所现,因缘所生故。 即是不生 因为因缘灭,法也就灭了。所以“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那么这个不能说是有生无生,只是因缘所现。 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 就是缘阿弥陀佛,愿生阿弥陀佛的国土。那么缘阿弥陀佛这是个因缘义,缘阿弥陀佛成就无上菩提,照了觉知,毕竟无生,那么这是一个因缘义。 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那么这不是一个机制。虽然都是因缘法所生,因为众生生死业是虚妄业,若以因缘法看,亦是因缘法,未出因缘。所以妄执以为实故,沉沦于此因缘中,妄妄递增,生死无穷。那么此处“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往生之义 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这个地方我们经常会问到,说“净土法门谈论往生,什么是往生啊?”刚才有个居士在那儿说:“我们往生的时候……”我说:“你不要说往生的时候,说死的时候。”因为什么呢?平常我们谈话,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知已经造成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什么呢?谈到往生就是死亡,没有第二个概念了,那就是死亡,绝对不会有其他概念,不可能产生其他概念。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处处都是这样子。你只要一听谈论往生,就是死亡,他没有其他概念了,那这个地方谈的什么是往生呢?“依何义说往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 我们现在这个色身——五蕴、四大所组合,六根、六尘、六识所延续,哪个是实有的?刚才说凡夫以为实有生死、实有凡夫,是名凡夫,那我们是不是假名人呢?浊土中假名人哪!你没有实,这个地方你哪有实呢?这个地方是无实的。这是如实的说。我们说“实有我”,那你这个“我”百年以后“我”何以安立?百年以前何以安立?实在是因缘和合,业相延续罢了,哪有实质之我?我是不变吗?是不变义?常有义?还是多变义?是多变无我还是无变无我呢?实际不过是业流相续罢了。说一切众生色身觉受无外乎是业、业与业相之延续罢了,实在是无我的,实在是无我无常不净的。你要认识不到这点,我们就不是佛教徒。你虽然在佛法中蹲着、说着、念着、学着,但你学的不是佛法呀! 这个,诸位善知识一定要不断地从我们世尊说的法印中、实相印中来印取所学的法则,清晰地延续着这些善知识传播的传承之力,就是法门的传承。昙鸾法师处处在经典的依止、论著的依止、教法的依止上,剥离我们的疑惑,洗涤我们的妄想,所以他是一位可以令后人遵从的教言传播的善知识,我们可以遵从他的教言。要不然有些教言你似是而非,你不能除疑虑,那是不可遵从的,你若遵从,不能成就。“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 前念与后念作因。 为什么说前念与后念呢?前念是浊土人,后念就是净土人。此业相续相,无我无常,但是业相续,这很能看得清楚的,但是业与因缘相续所表达,自性无染无著。因为业与业缘的相续故,显现自性无动无摇,无染无著,其体也无染也无著,所以是为无生。其业缘因缘相续,所以说生灭门中延续种种善恶凡圣业相,令世间净,令世间浊,此业相中唯心所现,其法性之体了无染着,了无造作,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有凡圣之别,无有净浊之别,无有善恶之别,但有因缘所缘之差别,业力相续。 在这个地方你要是认得不清,看得不明,那我们就会很幼稚地去执着一个我,执着一个他,执着一个善,执着一个恶,去培养那种无常无我的妄想,如着虚空,虽不可得,强执于此法而流转于六道,那这样子……所以,强于无我中制造我,强于无生中制造生,是这样一个提示。所以,前念于后念作因。 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 你心不要发慌,菩萨,要发慌呢,告诉我。因为说浊土假名人,我们可以担,要是净土也是假名人,那不是不行了?净土也是个假名人,但是因缘相续、业力相续所表现。所以我们缘阿弥陀佛正觉华来华化生,出生彼国,远离我相,远离浊染。所以此业相无有断续,但显因缘,这个地方容易消除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的执着——我执与法执。 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 此人要是“决定一”,那你说我这个色身决定到极乐世界还是这个色身;那“决定异”,你怎么个到?怎么个不到呢?你怎么认得假名人?怎么出离生死业相呢?怎么得清净正觉华开呢?所以这个得不得,实在说“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他后边讲这个是十分清晰的。 前心、后心,亦复如是。 前心、后心,亦不得决定一,亦不得决定异。 何以故? 后边这句话讲得十分清晰了。 若一则无因果 那么“无”,坏因果了。那无因果,佛法何以延续呢?佛法可以说从体上讲非因果法,从用上讲不可坏于因果呀。若坏因果,世间一切有情一时迷闷,无所适从,那世间法也混乱了,佛法的住世机制也都坏掉了。印光法师讲“出世入世不离因果二法”。 所以“若一则无因果”。无因果那往生净土自然也是废语废话了,沉沦于六道轮回也成废话了,离苦得乐也是没有意义了,一生成佛也是没有意义了。那这些都成虚设了,虚设无意义,那就坏因果。所以“若一无因果”。 若异则非相续。 我们看到这个世间,我们感知到世间都是在相续,不相续那就会出现断灭与顽空。所以不坏因果,观察相续,又不坏法性之机制,这就能二谛融通,你得佛法之方便。心无造作,不坏因果;心无造作,出离因果;心无造作,观因果相。这个可以得见相续。 在这个世间,我们不诋毁这个世间。要是我们作为一个世间人,诋毁世间,肯定就会产生苦。象善导大师在他的著作讲:“毁訾三界”,就是说我们要轻慢这三界,你才有出离之机,他是厌弃说。要是以三乘教言,要是以三善摄、三恶摄、三圣摄的教言中,就是在我们现在学习的广大净土教言中,是凡圣通摄教言,那就不可毁訾,不可毁訾世间,此世界亦不可毁訾。过去人讲愿往生净土者要“欣厌分明”,这厌者,厌至极致;就是舍者究竟舍,彻底舍,无所不舍;那么大取大舍中,无取无舍,彻底彰显法性。那我们厌,要彻底厌,无所不厌,要不然你就会出现问题。 所以“若异则非相续”。那我们的生命无始以来一直在延续,你怎么能断灭呢?哪个人愿意断灭呢?实际断灭之邪见的人很苦的。所谓今日有酒今日醉者,此类有情多是肆无忌惮,生邪见力故,所以做无尽的恶事,坏世间的正常秩序。所以,此人现世受大苦,舍报当堕地狱、阿鼻地狱,因为断灭邪见是十分苦的果报。有的人乖戾嗔心会生断灭见,就是比较猛厉的嗔心会生断灭。 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 那么在“观一异门”这个说法中,实际是委曲说。就这样我们大家解释一下,实在是无言说处强执言说,无生无灭法中说于生灭呀,这是无言说的地方强言说了。象这些无常无我,法无自性,这都是无言说而建立的言说。为什么呢?以令众生有所依从,不至于失心。我们一切有情、凡夫有情,未证得一切智,那你一旦没有因果的相续,一时迷闷,就会产生迷闷心,就会失心,一旦无所依从,就会失心。失心,我们现在社会上说就是精神病,就是意识恍惚、徘徊,身心不能自制,很容易……现在学佛人中这样的人挺麻烦的。 前一段给我介绍了几个这样的居士,说这个居士怎么办呢?我说这没有什么,他的关键问题就是出现了无得无失中强立得失,突然闻到无生教言,一时迷闷。因为什么呢?他没有回归之机啊,没有在这个寂灭广大清净心智中得到安住的机会,不能亲证于此,随顺于此,所以就会产生迷闷,就会疯,人就失心,不自制。怎么样不自制?管不住自己了,失控了。 现在学佛的资粮不足的有情中,这一类有情还是挺多的,在东北尤其多,在东北这样的人就挺多挺多的,失心,管不住自己了,胡说胡闹,管不住自己了。这主要是对……为什么说这种委曲说是对凡所摄?一切凡夫心智莫不是如来光明藏,但众生在这个地方他认知不得。一切众生心是一切法,诸佛如来从此出生,从此成就。关键是我们在这个地方抉择不清晰,往往产生迷闷,所以这是委曲说。 第一行三念门竟。 这一段文字我们最主要提示这个所谓的无生一法。这一段文字我希望大家能经常下去思维、观察,来体会一下什么是“无生”?为何说“不一不异”?为什么说“假名人”?为什么说前念“浊土假名人”?后念“净土假名人”?何以为“假名”?思维思维,也可以交流交流。 休息十分钟,我们接着下面的文字。这个思考呢,在这个地方是真没办法思考,一动脑筋,这个“不一不异”就不好动脑子,一动脑子就感觉到没法动了。 承上启下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一行 它是四偈为一行。 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因为五念门嘛,前面讲五念门修法,讲五念门。 偈言:“我依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 过去说“修多罗藏”,就是所谓的佛经名。 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 这个地方次成“优婆提舍”名,就是为什么称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呢?这个地方说它的名字的依止,就是与佛教相应。天亲菩萨所作的论是与佛教相应的,这个偈与论都是与佛法相应,所以是名“优婆提舍”。 名成竟。 这个是有依止的。古代善知识讲法之依处清晰明了,不令我们生惑,你生惑也除你疑惑。 三依 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 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晰,因为是依五念门这个“念”,它从念下手的。念一相应,业难相应,就是我们这个心念一动,很容易相应把持的。因为你没有证得心境一如之时,那么心是心,境是境,所以说境难转,心易动。五念门为下手方便,所以我们先不管外面的境界了,先在自己的心念上相应,来守护法则,是下手方便,十分方便的。这在凡夫修法机制中是十分得力的。所以“修五念门相应故”。 成上起下竟。 这是解释承上启下。 “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 也就是说直说,经中直说,因为在十二部经中,但取直说,称“修多罗”吗?实际他来作个提示罢了。 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 那么《四阿含》、三藏,这是上座部所聚的九部经法中经题的名字。这个“三藏外大乘诸经”,象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许多是大众部,或者是诸天所集,或者诸菩萨所集,所集经典的依止是有差别的。象五百阿罗汉在七叶窟所集的这个三藏,“修多罗”,是讲的《四阿含》、三藏等。 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 这讲得十分清晰的。这个所依止的不是上座部所聚集的九部经法,是在九部经法之外,三藏九部之外,所设置的,就是大乘教言。因为开始我们看到昙鸾法师一直在讲:此教言非声闻论中说,非声闻经中说,是依大乘教言说——一佛摄统领十方诸佛国土,后面又讲的此大乘论中为何是大乘经论处处说众生无生,所以就在大乘经论上依止。到这个地方还是给我们来举的例子,讲得很清楚它的来源。 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 因为昙鸾法师在世的时候,这两类教言分类是极为清晰的,那时间还是很清晰很清晰的。象我们在这个时代,大家对三乘教言的认知,很混乱了,常常把三乘教言混淆在一起,甚至把世俗教言、外道教言都混到佛法中,分不出来这种学习的机制了。他这个地方就十分清晰地辨知。 二种功德不实功德真实功德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这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若是有漏业中,有为法中,有漏心智中,不顺法性,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 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 为什么说清净业起呢?顺应法性故,远离造作故,你说远离造作何以延续世间清净法呢?正因为远离了造作,随顺了法性,所以称为清净业。这个地方要是认识不清楚,人呢,往往在佛的清净愿上我们认识不清楚,就是不为我、我所而建立,是谓顺性起修,利益世间,无染无著,所以称为清净道业。你看我们现在这个一般凡夫有情所作的道业不是清净啊,因为什么呢?不顺法性故,强化我、我所故,颠倒知见故。以浊染心智来学习佛法,那你学了越是自大、刚强,不学还好,学来学去学得越刚强难化,学得就自大自慢了,那这样佛法是很难成就的,就是学佛的机制上很难成就的。这个是很清楚的。 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 讲得是十分清晰,依法性。凡夫在强化我、我所的修持中,就是不断地建立自我。就象社会上学武术啊、学技巧啊,做各行各业的能人、强人啊,学种种伎俩啊,这样都是强化我、我所。在这个虚假的世间,沉沦于实有的一个机制中,就会苦啊,就是三界之苦。那么诸菩萨、诸贤圣、诸智者,皆依法性无得无失广利有情,无得无失净化世间,无得无失饶益有情这个机制中,熏习种种法。习种种法,无得无失;度化种种众生,无得无失;断除无量烦恼,无得无失;皆是了晓法性故,所以正知见安立,它是清净的。 问题很简单,若是不能如实审观,你活人还是很复杂,你一染着还是很复杂。 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 真、俗二谛若不随顺,那都没法说是清净,也没法建立所谓的清净功德,就是真实功德。我们看他下面怎么来解释。 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不虚伪,我们假设是有我度众生,我帮着众生,我度众生的心,这是虚伪业,是我、我所,是染着业,非是菩萨清净业,不名真实功德。所以这个不虚伪摄化众生,十分重要。我们说这个顺性的道德,无染无著,威德普利十方,无挂无碍。 染着有情稍作善法,稍作修行,以为有所得故,妄生骄慢,妄生酬报……他有回报的心,希求回报的心,就是我做什么事情要有什么回报,没有回报他不能做呀,没有回报这做它干什么呢?我、我所来建立强化机制,所以就求回报。所以为名闻利养故说法,为名闻利养故与人交流,因为名闻利养故,为了强化自我故,学习种种法则,那么这样呢,染污业、染污行,那染污果报实在是难逃。 总持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 它这个偈,前面解释这个偈子,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偈是五言句。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它们讲这个“以少摄多”是对应说。好比说,现在九十六句偈子,四百八十个字,把《无量寿经》、把一切净土法门、把十方诸佛所出世的正因作了一个总持说,就是以少摄多,总相说、成相说、无差别相说。前一段我们提示到智俨法师讲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个六相中,这是总相说,是以少摄多。 “愿”名欲乐往生, 这个“欲乐”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对往生义,说欲乐的人少一些,欲乐往生。说功夫的人多一些,说善恶的多一些,说欲乐的少,这实在是对万法唯心认识的差别。好比说,说善说恶,不干往生;说凡说圣,不干往生;说苦说乐,干你取用不取用了,乐就取用啊,所以愿意往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所以佛在欲乐一念上引导得多,而不在善恶功夫上引导。所以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传播净土法门有机制差别,就产生了对净土法门比较大的误区,就是不为引发大家意乐菩提心智——意乐的道心,而引发的是什么呢?善恶、功夫。那么善恶的机制也就是苦乐的机制,它所以又隔一层了,与法相隔;那么功夫,又有相隔了,所以多使人头上安头,迷失法义直接的意义,那么就隔着靴子挠痒啊,过去人讲,就是终不相干了,与这个法门。 所以“‘愿’名欲乐往生”。在天亲菩萨这个《往生论》中,乃至昙鸾法师的论注中,历代祖师对这个往生的意乐中,是要求十分重的。“至心信乐,乃至十念”,那么这个信乐、欲乐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愿者,欲乐往生,这个愿者,就是所谓的菩提心,意乐菩提心。 昙鸾法师是很奇特个人,他对四论(编注:《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很通达。我们中国有三论宗(编注:《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传承:龙树—提婆—罗睺罗—青目—须利耶苏摩—鸠摩罗什—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吉藏),有四论的畅明发明者。古代人呢,尤其是罗什大师这一支的,对龙树菩萨的教言是十分地爱乐的,所以在僧肇师他们这一支传播中,就有三论宗这一个宗派的。过去人讲道绰禅师是四论论祖的,是鼻祖,所谓鼻祖,就是除了三论以外又加了一个《大智度论》,他通达,他在这个地方很通达。所以昙鸾法师对中道思想,即龙树菩萨的中道义,是十分清晰地来运用了中道教言,中道教义的教言。 所以意乐是中道菩提心——就是说龙树菩萨这一支所传播的一个教言,发菩提心教言的一个重大的机制,就是意乐菩提心,他提得最多的是意乐菩提心。就是在造作分中,好比说,我们生起了虚妄的心智了,那个无上菩提心远离造作,远离对待,清净守护,无来无去,无善无恶,真正在这个地方寂静守护,了达世间,那是无上菩提心,清净安住,那么具足悲智方便。在这个意乐菩提心中,是造作菩提心,就是我们凡夫的心动一念,你也不要想善,你也不要想恶,你意乐于无上道业,你意乐于度化有情,你意乐于往生,那是最直接的了。所以在造作菩提心分中,意乐菩提心甚为妙用,就是很好用。在龙树菩萨的传承中,意乐菩提心的熏习是最为广泛的一个教言机制。为什么我老讲机制呢?就是你用得起啊,可以用,也用得上,你能用得活泼的。 “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说所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 他把总持一言带过了。在佛教的总持法门中,象我们说的真言,就是总持。一真言可以成就一切法义,一手印可以成就一切法义,一教言可以成就一切法义,一口诀可以成就一切法义,就是总持门。他在这儿提到总持佛经。 与佛教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象这个茶杯,可以丝扣相扣了,这就是相应,他是举这个例子。函盖,我们说箱子里提一个盖子,函盖,象它们两个相应,这两个相应了,合到一起了,相应了。就这么个比喻。相应,函盖相应。那么天亲菩萨所写这个论是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乃至说一切宣扬净土法门的经典是相应的,是无有丝毫差别的,所以说是为“优婆提舍”。在这个地方讲的是总持,总持《无量寿经》的教义。 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来解释这四句话——“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那么这个承上启下的文字,承前三门——礼拜、赞叹、作愿门,来启后二门——观察门、回向门。 这五门我们要纯熟运用这个知见,那么你于净土法门就象了解手掌上的东西一样,了解它的次第了,这五念次第中,要了解,你运用也就会很快地纯熟起来,于净土法门就纯熟了。就是别人说净土怎么样,你就知道他讲的净土哪一方面的话题,修持机制哪一类的话题,不至于丢失总相法则。 下面的文字,我们学习的这个量,他们问:“这九十天,这用不了九十天啊?一百二十天(编注:2006年结夏安居为120天,时年闰七月)呢,这才有几个文字呢?”怕学完了没事干了。实际要是想慢慢地讲,这也可以慢慢地讲;想快快地讲也可以快快地讲;要是用读诵的方法最快了,我们还两个人读吧,两个人读就慢一点,我感觉到,有一个交替过程,我这样读下去太快了,我感觉到挺快的,慢一点吧,让维那师先读,我再给大家解释。 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chi)蠖(huo)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 “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三是无色界,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之闇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这一段文字古来是有争议的。争议什么呢?有菩萨讲,说:“天亲菩萨写彼世界非是三界,不是三界何以安立世界呢?”古来以久有这个争议。这个争议,当然你不能不让他争议啊,但有些争议实在是无意义的争议。那我们也不是为了引发大家争议,只是提示一下,古来以久有这个争议,就是说彼世界究竟是三界道摄,还是非三界道,有很大的争论。我看很多文献上讲,在这个著作一出来,就是菩提流支在译经场一把这个经典译出来,就引起了一场大的争论,争论得挺普遍。因为这个“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样两句话。 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 这个观察门,是事相(68:40),就是所谓的起庄严佛事的机制了。我们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令我们能生起正见。我们在观察中,能培养我们的智慧,能纯熟我们的智慧的眼力。这整个二十九个观察门——器世间、情世间,二十九种观察门中,能洗涤我们平时的观察机制中的尘垢心智——就是虚妄的、不如实的观察,能令我们生起如实正念观察世间的这种智慧力与正念力。这个正念与智慧力——毗婆奢那的修持是十分重要的,在佛法中的修持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这二十九种观察中,这是个第一个缘起观察,就是所谓的总相,“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就是所谓的十七种国土庄严,二者就是观察佛的八种自受用与利他受用的功德,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那么这加起来就是所谓的二十九种功德,让我们来逐步地由浅深入,由深入而至浅出,所谓的深入浅出,能使我们真正地切入诸佛功德的智相,了解智慧的观察方法,成就智慧的观察之力。 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 到这个文字这里我们就知道了。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所谓的第一事者,就是入一句,这一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彼国顺性建立,非三界道所摄。这一句话,给我们有一个大的机制,你不要用三界之心,不管禅定的心、非想非非想的心、凡夫善恶的心来观察这个法则,所以“胜过三界道”。要依三界心智来观察这个法则,不能成立。 所以第一句话,就把我们纳入清净心智,顺应法性来观察世间,观察这个法则。其实我们平时的观察很混乱,多是以业习观察,以自己的爱恶观察,以自己的所知量观察,你没有其他的。不能正于心智,不能生正见、正智的。所以这是第一句,就是“清净功德成就”。 此清净是总相。 也就是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是让我们清晰地了解三界道中的心智不能涉足了,让你放一放呗,放一放你三界道的包袱。说功夫在这地方没有意义,说善恶没有意义,因为跟三界道不相干。因为欲界有善恶说,色界有禅定说,非非想还是无色界,你说非是非不是,这都是非非想天之所摄,那不相干。与我们常规的思维方式已经不相干了,你怎么办呢?你只能接受教育。这不是麻痹我们的,是给我们一个总相清净的说法,这是很重要的。 所以第一清净门与我等建立随顺机制了,就是先给你一个随顺的机制,给你一个随顺的招呼,你下边只能随顺了,你不随顺你不行啊。那你看你现在有善恶的观念,我还怎么能相应?也可能有从初禅、二禅……四禅,也可能有这样的修行机制,也可能有非想非非想这样的善巧,但这跟净土的教言机制不相干的,你这都是不清净分,毕竟是三界火宅心智果报所缘境,不一样。 所以清净句者,令我们随顺佛教。你不相信,你看,你一举心一动念要作个记录,你用三界道,不用对,最多欲界道,一对就对上了,不善就是恶,不好就坏,不是就非,你离不开这个,不高兴就忧伤,不得就失,这八风在你心里吹来吹去,所以心业风荡漾无穷,你离不开这个。那这个教言,一开场就不让我们去,这个章首之中,不让我们来这样涉足了。 虚伪相轮转相无穷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 佛直接告诉我们,你那个善恶相是……刚才我们一开始说,历代净土法门的传承机制非是善恶,所以说罪恶当机不合适,说善人当机不合适,那么这是欲界有情摄。那么三界虚伪啊,那色界无色界是虚伪的,所以说你得有功夫,你念到一心不乱,你功夫成片你才能往生,那这样也不相应,跟净土还不相应,所以功夫往生也不相应。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从这个地方——虚伪上直接可以照了觉知,现在世俗的、这个世间所传播的教言,往往被世俗的凡夫心、分别心中,产生善恶的修持,或者说产生功夫的修持,丢失了佛法菩提心修持的大利,丢失了菩提心,反而在枝叶上、事相上去沉沦于业流,实在是让人感觉到震撼。因为我经常听人讲法,一看讲法则,所讲的东西,就是舍本逐末呀,逐于事相上的得失、善恶,事相上的这种虚假的功夫。有人一说功夫,眼就冒光,我说你眼再冒光,你度不了我的生死,没有用的;你再有功夫,好比说有的人功夫怎样,某某某一坐,三天三夜念佛,就不断的声音。我说:“白搭”。历代祖师对这个有评论的,就是念得风雨不透,不愿往生,亦不得往生。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三界虚伪相。那有人说:“噫!这个人可善呢,天天就做善事呢,布施啊、放生啊、印经啊、与人为善啊、持戒精进啊,可好呢!”我说:“不愿意往生,亦不得往生!”那有人说:“这个人可坏呢,可苦呢,坏事做尽了,他能往生吗?”亦不得往生,不愿意往生亦不得往生。你再纵容自己的恶习,你也不能往生。那么为什么这样说呢?实际令大家从那里面跳得出来,看到三界虚伪。 所以昙鸾法师是个威德者呀,他在这儿的说法是没有任何顾虑的,他直接地告诉我们三界虚伪。所以这个清净句就是胜过三界道。那么极乐世界为什么建立“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这样的机制呢?就是知道三界虚伪。 现在我们在这个世间许许多多修法的机制中,很多人不要说三界的修法,他不知道什么叫三界,没有概念。那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 是轮转相,是无穷相。 那么他这从三个方面来说,告诉我们在这个地方沉沦是无以出离的,是无穷尽,是虚假的,是不可得的。 颠倒不净 他举了几个说法——这个读“蚇蠖”(huo),蛾子的幼虫。 如蚇蠖循环, 就象那个小虫子,变成蛾子,蛾子又变成什么虫子,虫子再变成蛾子,这样循环是一样的。 如蚕茧自缚。 蚕茧,这个地方谁见过茧?举举手。噢,养过茧的人,都看见过,那个小小的虫子摇摇摇很大了,身体透明了,用那个身体一摆一摆给自己织个罗网,就把自己拴到里面了。然后别人把它一煮,剪一头拖出来,把它的身体就吃掉了。有蚕有茧嘛。 “如蚕茧自缚”。那我们现在作的业,凡夫所有的三界之业,都犹如蚕作茧哪,这是决定无疑的,你所有的业相续,就是在作茧自己,不管你是修的善是恶,或者是禅定,或者非想非非想,你在三界火宅中都是在作茧自己,作茧自缚嘛。 哀哉众生, 要是没有佛法,我们唯一的作法,你只能那样做,所以“哀哉众生”。 缔(结不解)此三界, 就是不了解这三界啊。 颠倒不净。 安乐清净 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 阿弥陀佛欲置一切颠倒众生出离这个虚伪之处,到这个如实之功德藏中。 于不轮转处 于不虚伪处,不轮转处。 于不无穷处 就是所谓的无明业相,无穷无尽,不可言说。那么极乐世界的庄严、妙用无穷无尽,不可言说。所以因为它是不虚伪处、不轮转处,所以虽是无穷,亦是庄严无穷,这个不无穷处是无明业不无穷的意思。 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 所以佛陀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入佛知见,成就诸佛的道业,那么这是他出世的唯一的正因,其他的都是辅佐方便。所以阿弥陀佛这个教言中是清晰地抉择这个地方。 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就是法不孤起,佛不无缘地建立国土,也不无缘地制造个极乐世界,为度化一切众生故建立清净国土,所以总摄一切世间,清净平等,普摄世间。 刚开始我们,今天一开始就谈净土非摄恶机,非摄善机,非摄功夫机,非摄贤圣机,是普摄一切机,平等守护,令一切众生得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大机大用,令一切众生就路还家,一生成就无上菩提,横断生死流,是这样一个教言机制。 我们要是没有这个理论的依止,那你说就是妄说了。那我们渐次学习了解,我们了解净土一法,它这个机制的进趣,实在是很清晰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污染相破坏相 “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我们怎么说三界是污染相呢?世尊讲我们的三界是火宅,三界火宅,毕竟不安,尤其他在《妙法莲华经》反复地讲了三界火宅。但现在这个世间人,我走了很多地方,他们都在拼命地建一些什么世间的所谓的学好人的机制吧,怎么样学好人,怎么样作好人。我是感觉到十分地有意思。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呢?就是不作好人怎么能学佛呢?建了很多好人俱乐部,好人学佛团体,好人的这个……要是看看佛教是干什么的,我们真是感觉到,哎呀,“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还想作好人,什么叫作好人?将来受好报呗。结果这好人不知道能不能作得到,轮回不知道能不能出离?所以“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清净相 “观”者,观察也。 我们一定要观察这个,要不观察这个,现在在我们整个世间有一股风,刮得十分厉害,就是“弃佛向儒”啊 ,现在在我们整个国家传播得十分厉害。弃佛向儒,就是佛教不要学了,大家都学儒家吧,先学做人吧,先把佛教放一放,不要学了,佛教太高了,我们要先做人,先要学儒家,儒家是做人的基础,儒家学好了,就可以做人了,然后才能学佛,在我们整个的周边都在风行。你不能反对大家做人,你也不能反对儒教,说得都很有意思,但是毕竟是三界的教言,毕竟与了生死、出轮回不相干,我们要不警觉这一点,我们随着就下去了。赶这个时髦,你很快就赶到这里面,赶到这里面,一旦业报成熟,你可以到善道去,你可以受人天福报,但第三世你必然堕落。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希望诸位善知识引起重视,尤其是不要迎合这一类的非菩提心的修持,非出离心的修持,非佛法守护传播、真正利益世间、令众生得究竟安乐的修持,不可随,不可盲从,一定要警觉的。这样灭佛太快了,也太方便了。因为,他转变的整个都是学佛的机制,这样的团体,一个团体一个团体,大家都不学佛了,佛经一放,开始怎么了呢?“人之初,性本善……”行不行呢?不错。开始《大学》、《中庸》,也不错。但是这跟佛教,我不知道能不能让我们这个短暂的人生中,我们真有这样的机会,先学好人,再来……好人我不反对。就路还家,出离生死,我感到这是佛的本怀,也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最大的愿望。先学好人再来学佛,我不知道哪个经典上这样讲的,我没有见过一本这样的经典!真是我没有见过一本这样的经典!就是你先做好人,好人做好了再来学佛,我真没有见过这样的经典。 我读过《贤愚经》(编注:《贤愚经》卷第十一《无恼指鬘品第四十五》),鸯仇摩罗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最后要杀他的母亲,释迦佛就挡住了,然后在佛的眼前证了阿罗汉果了。我看那个经典的时候,我说:唉呀,佛真是佛!要是现在的人,会说:“不行,你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你要生生世世忏悔,慢慢地做好人,从地狱出来以后,偿还人命,慢慢地再来学佛。”因为什么呢?你杀了那么多人,对不对呀?你不先做好人,你怎么能学佛呢?对不对?太多这样的经典了,很多恶人啊,屠户什么的,都来学佛。那很多外道什么的,佛不说:“哎,不不不,你先学好人吧,你学了好人再来学我的佛法。”你看那个千二百五十比丘,都是外道,善来比丘,随着佛学佛了,没有一个,释迦佛说:“不行,你先学好人,好人学好了,再来学……”那这世尊怎么出世呀?佛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什么样一个机制呢? 现在为什么这样的教言在社会上这么风行呢?因为这样大量的佛教徒,他们用了大量的佛教徒的机制以后,他们就把它引到世俗上来。这佛也是授过记的。所以本来善根成熟,得遇佛法,千劫万劫,难遭难遇。世俗善恶,我们常遇常得;佛出兴于世,犹如优昙花,教言住世,亦复如是,难得难遇。我们遇到佛法了,放下,学世间的善恶法吧,这跟佛法真不相干,这样真是丢下珍宝,去觅寻沙砾啊! 我希望诸位善知识要注意这一点,现在整个社会上风气实在是说不清楚。大量信徒放下经典了,我到一些出家人、居士那个地方一看,我说你现在你成大儒了,又成大医了,又成大画家了,又什么的,但是很少是学佛,深入经藏的越来越少。讲佛法的机会没有了,实践佛法的机会没有了。因为什么呢?要作好人哪!是给别人标榜好人呢,还是自己实是心愿愿意作好人呢?我也没有搞懂,但我说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我们经常唱那个偈子是什么呢?“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现在一传播就是“不行啊,你学佛福报不足啊”。那你得遇佛法就是足了!你要进趣学习的,你要深入实践的,你不能被世俗的风吹跑的,你吹跑了,你丢失了三宝的摄化,你不是佛教徒了,那才真是可惜的,冤枉,枉然了。 所以佛教住世,我们是一个见谛的佛教徒也好,皈依的佛教徒也好,一定不能舍三宝,一定不能舍佛、法、僧。你不要被你那谎言所欺骗了,什么你要先作好人了,结果就把三宝的教言给放下了,把世俗的谈论给挂得高高的。这样我们学佛会遭到很大的创伤。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 当然,我们在学佛的时候,真是不妨从明入明,从善入善,从乐入乐。善者,乐趣之法,本份之法,令人得安乐。那我们在现世中,行诸乐法,就是行诸善法,进趣出离善法,出世入世二种善法,勤加守护,那是最了不起的,这个不能放掉,这个是决定我们要清晰观察的。但你要是舍三宝去行世俗善法,我感到太可惜了,那是太不相干的。那我们行世间善法,安住本位,不舍佛法之善法,出世善法,那是最要得,最紧要的一个急务了。所以出世是最为重要的,出世间这个轮回之相。跟大家作这个提示,虽然有点强化这个地方,希望大家一定看到这个因缘。 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 彼世界清净相,总相说。 其相别在下。“胜过三界道”。 “别在下”,下面十七句会讲的,十六句会讲的,现在没有讲。 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 那我们现在大批的精力去做善人的时候,那也是如此因如此果。那我现在缘佛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以顺应清净法性,普利十方一切有情,平等心智,平等守护,那也是如此因得如此果啊。 以如此果,酬如此因, 那肯定是因果互酬的,那我们现在念阿弥陀佛,念佛成佛是真实之正因。所以我不希望大家念善人,也不希望大家念恶人,也不希望念功夫,但念阿弥陀,念阿弥陀佛的愿力,念阿弥陀佛的随顺法性功德力,念阿弥陀佛的回施力,念阿弥陀佛摄一切众生不舍,这样我们念佛随顺此机制,得见法性,毕竟于无上道得以成就。这样是十分重要的,因果互酬故啊!念半天善人,你成个善人了,升到天上去了,经过五欲之乐堕到地狱的时候,谁来替你受苦啊。我告诉你:劝你做善人那个人,代替不了你,他帮不了你。因为啥?他迷得比你还早呢。我们知道在昙鸾法师举的例子上是一样,你劝人这么做的时候,你心里一定有这种东西。 那我们知道以因酬果,因果互酬的时候,那我们怎么来看这个世间?我们怎么来守护这个法则呢?那么因果互酬,我们一定要端明发心,了解发心。发心如是,果报如是。因果互酬故,所以举心动念,即了知结果。你这样有个安稳守护的机制了,有个发心的主动的透视了,要不然你会迷失自心哪。妄以善恶相许,妄以功夫相许,只怕轮回业力一来,你是受苦报、受乐报、受有功夫报,皆是三界轮回之报,虚伪之报,还不能出离啊! 所以这个地方昙鸾法师不断地给我们提。 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 三界 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 四生九有之类,在这个欲界。 二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等是也。 这是色界天。 三是无色界,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 那么这一类天是无色界天。你在此地功夫上在用,在这个善恶上在用,你禅定八万大劫,不了生死事,不干生死缘,继续造业,所以八万大劫后,果报成熟,一样是沉沦六道。这个我们要有一个观察。若观察,我们不至于在三界道中说善说恶,说是说非,说功夫不说功夫,与佛法擦肩而过,那真是有点可惜了。所以我们得遇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要爱乐、守护、观察、实践乃至成就。 时间又到了,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录音记录:明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霔(灌),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沾)也。
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
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法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
问曰:依何义说往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
第一行三念门竟。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起下偈。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此一行,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
偈言:“我依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
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即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起下竟。
“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
“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愿”名欲乐往生,“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说所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此已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
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屈伸虫)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结不解)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二、赞叹门
三、作愿门
四、观察门
此句已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复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1、庄严清净功德成就
清静总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