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金刚经》释义——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佛告诉须菩提。须菩提翻译成中文叫作解空尊者。应该这样来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里告诉了方法:就是把自性众生全部度化。 佛看众生和凡夫看众生是不一样的,佛看众生都是菩萨,自性众生也是菩萨,这是心态的问题。从自性来讲,我们内心中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些种类的众生。修行就是先天的大灵把自己内心中的这些众生全部度了。因为自己在长劫历史轮回中,轮回了无数次,在自己的内心中都有幻化的影子,在不同的时期会展现出来。只有自己内心中的一切种类的众生都度化了,才能成就自己,从而外化众生。 这里的诸菩萨摩诃萨,摩诃为大,是指发大心愿的修行人,那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大菩萨呢?从心地上讲,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菩萨的原称是菩提萨埵,摩诃为大,就是大菩萨。六祖言: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前念清净就是在此时,前边所有一切思维活动,都要清净下来。不要想:儿子要写作业了,写完作业要睡觉,睡觉前给他弄点什么喝的……这念头就不清净。因为我们现在在学经文,在听经文。这个时候,就要把我们以前杂乱无章的想法暂时先放下,这叫前念清净。 后念清净,就是在我们没有结束之前,专心听经文,领悟佛法妙义,没有别的杂念。不但前念清净后念还要清净,这个时候才能叫菩萨。念念清净,念念不退转。虽然我们在世间奔波劳累,但我们的心(无位真人),那颗原本清净的心清净下来,让凡心随风去。只有这个时候,心才能在凡尘劳累当中,保持一个清净状态,这个时候才能为摩诃萨。 菩萨要做到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度众生,才能称为菩萨,不能化度众生不能称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著,名为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是降伏自心。真者不变,如者不异,于诸境界,心无变异,名为真如。 无位真人在没有修练成功之前叫无位真人,一旦从体内修炼出来,上下自如出入的时候,就叫佛性(真如本性、大我、无我)。 无我遇见种种境界的时候,心无变异,就是心不会随着境界而变动的时候,才能真正的称为真如。概括一句话就是:外不假曰真,内不虚曰如。他是真正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是在我们的身体外,因为他已经自在自如了,称他为真。内里不是虚无的,不是说没有,而是有,虽然是空,虽然是虚,但是他是有,有而不去执著叫内不虚曰如。 还有个最关键的就是念念无差错,就是说我们的智慧、正念一定是念念无差错,即是降伏其心了。用什么来降伏我们的心呢?就是用我们的真如无位真人,善护念就是指无位真人来善护念,而不是后天的思维,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用这个真如去降伏我们这颗后天的凡夫心。这要有一个修炼的过程才能达到。 从外在来讲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卵生者,迷性也。大家都知道,鸡、鸟、鸭子、鳄鱼、乌龟等都是卵生。卵生是因为迷失了自己本来的真如本性,所以卵生者迷失了自性。 胎生者,习性。哺乳动物人、牛、马都是胎生。往世的业力跟随着形成一种惯性,就是习性。现在的习性都是在以前种下来的,不管是好的习性,还是坏的习性,都是前世早就种好的。 湿生者,邪性。蛆、苍蝇都是湿生,是从水里生出来的。湿生是随邪性而来的,这个邪还不是邪门歪道。因为它要通过一个卵然后到幼虫,到蛹,然后蜕变,然后变成苍蝇、蝴蝶、蜻蜓,它们是有几步才能完成,所以是邪性。 邪性的人,心多疑,多疑的人才能称为邪性,所以他们死后基本上都变成这样的动物。 化生者,见趣性也。湿生和化生,它俩是一种,但是分了两个步骤。由湿生到化生,就是它蜕变成最后那一步,叫化生。蜻蜓、蝴蝶是化生,化生的前面叫湿生。它们是见趣,因为它们喜欢漂亮的外表。蜻蜓、蝴蝶都是非常美非常艳的,所以叫见趣性。还有一种化生是指天人的出生,天人出生是在男天人的身上分化出来的,也是化生。 见趣性就是喜欢这种好看的外装,所以它死后要变成这样的动物,因为它迷失了本性,造了很多的恶业,所以说在六道当中轮回不停。 湿生是随着那颗邪心,心不定而多疑,见趣而堕落,一次比一次糟糕,投生的层次一次比一次低。从天人到阿修罗到人再到动物,再到这个小的动物,再到更加低层次的动物,然后是水中的蛆、细菌,一次比一次低。《地藏经》里讲受的罪是永不间歇的。每到一级,它的生命都有它一定的限度,比如有很多细菌是早上生,晚上就没了,或者分分生分分死,所以叫不间歇。自己造了业将来就要受那样的苦,不造业就没有这么多痛苦。 有色。一切有形的都为有色,人身、山川河流、大地、日月星辰等等,是为有色。 无色。是和有色相对而言的,是指无形的看不见的物体。比如隐态生灵。 有想。是有为法假想。口说如何如何做,但心不做,名为有想。迷人坐禅,臆想除妄,是不可能清净的。嘴说心不行是为假般若,是为有想。 无想。口说心行是为无想,口和心一致一合相了。一合相的时候才能称做真正的无想,叫无所得。无想的时候才不会执著我和法。我执和法执真正的都破了,才能真正的叫无想。 非有想。不执著二法想才能叫非有想。 非无想。求真理的那颗心还在叫非无想,就是还差一点点,还是有执著。不同的人,其烦恼、执著差别也非常大,有烦恼这样的,有烦恼那样的,种种烦恼都是从心里来的。烦恼是病,佛法为药,佛法就是对治烦恼的。所以说释迦佛和诸佛如来才大开慈悲法门,来普化没有开悟的众生,令我们得法义入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是自心中的所有烦恼习气妄想都没了,无余涅槃另外一个词汇就是真空妙有。进入无余涅槃的才有涅槃妙心,涅槃妙心也为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现前的时候才能叫无余涅槃,那就是真正的如来佛。 有余涅槃就是自己还有烦恼,还有牵挂。已经证到了无余涅槃,但是没有走,就像释迦佛、老子都证到了这种果位,但是他们为了给后世子孙传下真理就没有走。有余涅槃是因为他还有身体。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吾有一个大患,是因为我还有一个身体在。他有身体就叫有余涅槃,没有身体之后叫无余涅槃。 释迦佛告诉须菩提,我都可以让这些种类的众生进入无余涅槃。佛教给了我们方法,跟着佛走、跟着佛修行可以得到无余涅槃,但是他紧接着又把话锋转了回来。 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什么叫度?是度我们自己这颗生死之心从此岸到彼岸。此岸就是是非之岸。在凡夫道上,有是非、有长短、有黑白,因为有分别心啊!度到彼岸不在此岸了,不再关心是是非非、长长短短。只有度过生死大海达到彼岸的时候,才能称为度。 什么是灭度呢?就是把我们的烦恼习气全都度走,把我们的七情六欲、所有不清净的有妄想的习气,全都度到彼岸去。首先是度我们自身自心中的烦恼众生,把它们度干净了才叫无余。度别人度走了不叫无余啊!大家要明白这一点,只有把自己心里的那些烦恼习气、妄想全都度干净,达到先天本性的时候,才叫真正的涅槃妙心、真空妙有了,否则就不叫涅槃。 此岸就是凡夫的岸,彼岸就是佛岸——没有分别的清净之地。从此岸到彼岸,是说用我们的智慧把身心度到彼岸,回到佛国这个层面,也就是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心转化成清净心。 所以说这个《金刚经》很难懂,有些词汇如果弄不清楚,想不透彻,这部经只是看个热闹,知道这部经是在讲空,讲的是玄。只有真正理解这部经经文背后真正的真理的时候,才能明白释迦佛所说的话。 《金刚经》前半部是讲“我执”如何破,后半部是讲“法执”如何破。大家能把“我执”和“法执”全都破掉了,就不在两边了,就是中道行了。中道行的时候只是入道了,真正在道里行了,还要六度万行,去种自己的福田,自己要布施,还要接受别人的布施。只有这样才可以修成六度万行,所以菩萨道不好修。 罗汉好当,菩萨不好做。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策,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维,爱著法相,口说佛行。 佛行就是心行,用我们的清净心去行,行包括功法和在世间法上所做的一切行为。 修佛要福慧俱足,修福不修慧,修慧不修福,这都是不成的。释迦佛是福慧俱足,所以说我们大家修行也要福慧俱足,缺少哪一样都是不行的。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就是说这个罗汉,智慧非常好,但不去种福田,福报就不够,要不着饭吃,就要饿着。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珞。印度把象称为非常好、非常吉祥的动物,过节的时候给它披红挂彩的,头上还戴着鲜花。大象有福报,但是没有智慧。 福慧俱足才会受天和人的供养,天包括天人和阿修罗,人就指我们现实的人。将来回天国的时候,才有自己的眷属。 从这里释迦佛就告诉我们,真正相信宇宙真理的时候,就要发起自己那颗真心来修行。修自己本来心的同时,把妄想是非统统的全抛到脑后,抛到九霄云外的时候,可以契无上之理、无相之理,可以入道。 悟道之后,佛都可以让我们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禅宗里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直心是佛,就是从这里直接提炼出来的。 大家能修到平心静气的时候,已经了不得了,对外界的很多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了,这就已经入阿罗汉初果了。所以说大家不要认为阿罗汉初果很好证得,能把七情六欲修清净的,才能证得初果。因为我们往世的业力、习气,一直随着我们的灵魂轮回转世,尤其杀业重的人。 如果自己真能达到平心静气的境界,自己的佛心也就成为自己的主人。佛心就是清净的心、涅槃的心、本性真如的心。真正的平心静气,外在看一切众生也就平等了,是一颗平等、慈悲、博爱的心。这个时候以前所发的愿力会随着自己现在的开悟,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普度众生了,和众生一起度生死大海,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果位。那个时候就和《心经》里讲的三世诸佛证得的果是一样的了。 首先把自己心中的是是非非一定度干净,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用自己开悟的智慧去帮助别人,度掉他心中的烦恼是非。大家一起都清净下来了,娑婆肮脏世界就变成了净土,也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或是东方药师琉璃世界。 可是有些人,虽然在看书、在持咒、在读经、在拜忏,但是用有所得的心去修行,为了法而去求法,为了小我而去求法,这样就落了一个相,用有所得心,怎么修都不会达到无余涅槃。 只有把心中的这些我、法统统的去掉,把法我、无我的概念全都灭掉之后才能称为灭度。灭度就是把自己心中的这些想法全都摒弃掉,不再有这些想法的时候,叫无所得了。释迦佛说,了无所得,心得法。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如是”就是指前边释迦佛讲的道理,就是把心中所有种类的众生全都度掉,这是能自度,按理说这是小乘法门,但是它也是大乘法的一个过程。 大家对大乘法门和小乘法门可能很模糊,我顺便讲一下:自己还没有完全达到觉悟,但是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别人,让别人也和你一样法喜充满,这个过程就叫大乘。然后有大乘经典来帮助自己,完成自己的修行过程。 小乘法门,就是只管自己修自己的,自己得到正果(比如说阿罗汉果位)之后才开始出来度人。 “灭度”就是解脱了。解脱有大和小。大解脱就是没有烦恼和习气了,真正达到了八地菩萨往上的境界,也就是说第四果阿罗汉的果位,已经没有烦恼和习气了,已经得到无漏果了,但还有一些细微的东西和佛还有一些距离。小解脱的人,是指八地菩萨往下的,还有烦恼和习气,时不时的会发一些脾气。 连起来就是:用释迦佛教给的方法,把自己的烦恼结和无始劫的习气全都消灭度掉,这才是度化自己,从而才能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说得非常妙,要去度那么多众生,但还没有众生让度。这个大家用自己真正的智慧来思考一下就懂了。释迦佛是告诉我们,用他教的方法先把自己心中的烦恼众生全都度干净,达到了自心清净,都是一体了,哪里还有众生啊!达到了这个境界,看外在的一切众生都是佛,哪里还有众生需要自己度啊! 释迦佛很有智慧啊!我们的智慧有时候真的不够。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执著,不管是度自己心中的众生也好,还是身外的众生也好,都不能执著,一旦住相就度化不了了。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须菩提。假如自性众生有四相,就不能得度到彼岸,成不了真正的菩萨呀! 由于人随着业力流转,看待事物也必然呈现出分别心,有分别心就有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四相也就有人我是非,大小长短、黑白颠倒等等,有四相心就会波动,能量就弥散。如果没有分别心,没有是非心,四相自然而然也就没有了。 大家都看过《射雕英雄传》,在华山顶上封位的时候,周伯通就把自己忘掉了。这时候他无我了,也就没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我的时候,就是菩萨。金庸对佛法非常了解,所以他写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都有佛法的影子,而且翻译的非常巧妙。 大家学《金刚经》,首先要破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有把四相破了,才能称为菩萨。如何来破,后面会讲到的。 众生都有佛性,但因为大家都迷失了本来,所以说佛或老子教给了我们一套完整的方法。在释迦佛和老子之前,中国和印度都有方法在告诉如何寻找自己的本来。中国的就是《易经》。《易经》是万经之首,也是三藏十二部之首。大家可能会迷惑,会说这是诽谤佛法。不是诽谤!因为《易经》包含着天和地,天为乾卦,地为坤卦。天,包括十方诸佛菩萨。地,包括我们三界内的众生。 老子的很多理论是从《易经》里挖掘出来的,《道德经》里包含了一套出世功法,就是从《易经》里出来的。凡夫看《道德经》,只是一套治理国家排兵布阵的话语而已,真正里面含的是修行的上上、无上大法,和佛说的一模一样。佛在世间传了四十九年法,老子写完《道德经》就跑了,没有讲。这一套出世功法和印度最原始的瑜珈功是道貌暗合的,原本天地就是一个法,只是两个国家用两种语言来表达了。 印度最原始的、最古老的瑜珈功法,翻译成中文就叫相应。释迦佛明白了是相应十方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在释迦佛的经典里,真正用心去看,里面时时都有瑜珈功法的影子。 释迦佛告诉我们,自性众生没有四相就能得度,就为菩萨,就为佛。有四相就会迷失本性,就无法得度,就为凡夫。一旦了悟心性,四相是空的、是假的、是不存在的,也就从凡夫地到佛地了。《金刚经》的上半部讲的就是如何把四相破掉。禅宗祖师大德经常说凡圣同体,凡夫是人做,佛也是人做。主要是在心田方寸之中用功。所以说一念悟永远悟,一念觉即成佛。直心是道场就在这儿。学禅的人,《金刚经》必看,《楞伽经》必看。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