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2023/2/3    下载DOC文档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6

   请掀开经 本第二十五面,请看经 文:

   经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这四句经 文是说明十二位菩萨,这十二位都是等觉菩萨。『与诸眷属』就是指十万菩萨,这十二菩萨是十万菩萨众里面的上首。『皆入三昧』,三昧就是前面所讲的神通大光明藏,《楞严经 》里面称之为首楞严大定,净土宗所讲的理一心不乱。从这段经 文我们可以明了,圆觉会上这些诸菩萨与《华严经 》境界完全相同,就是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前面讲的十万菩萨都是法身大士,换句话说,都是证得理一心不乱的人,从这里也能看出圆觉法会的殊胜。「皆入」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佛力加被」,我们要晓得,佛力加持,佛力是平等的,平等加持。在平等加持上,能加持的没有问题,被加持的人得要有相当程度,程度要是不到,虽然加持,好像不发生作用。譬如佛的神力,他加持这些诸大菩萨摩诃萨也加持六道众生,佛绝对不会有偏心,对於这些菩萨特别照顾他,没有这个道理,那不是佛。为什么我们似乎得不到佛力加持?这点我们要明白,是自己有烦恼业障,障碍了佛力加持,不是佛不加持我们,是我们自己障碍了自己,这是真实的状况。到什么时候,我们自己才能觉察得到佛的力量加持在我们身上,智慧、三昧、福德无有一法不加持?那要到自己这个心清净了。由此可知,清净心能接受佛力的加持,清净心与佛心是相同的。第二个意思「智同於师故」,这个智慧是根本智,根本智从哪里来的?是从清净心里面生出来的,所以你心清净,根本智就现前,智慧同佛才能得到佛力加持。『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平等就是一真法界,就是不二法门,注子里说「身心寂灭,平等一相」,到这个地方是把六种成就说完。下面一段是本经 的发起序。

   我们在通序里面,就是证信序里面,见到这个法会真是无比的殊胜庄严。上一次也曾经 跟诸位提到过,古德常常告诉我们,研究经 教不在乎多,多了没有用,一定要精、要深,这才有用。正所谓「一经 通则一切经 通」,一经 通,你们想想,比起我们一切经 教都把它搞通,到底是搞一样容易,还是把整个《大藏经 》搞通容易?就跟你们在学校念书一样,我所有的科系都把它念完容易,还是单单念一个科系容易?这是一样的道理。由此可知,不但在行门上讲要一门深入,解门里面也重视一门深入。

   像宗密大师他一生专攻《圆觉经 》,在中国可以说他是《圆觉经 》的祖师,一直到今天讲《圆觉经 》的人,都没有办法脱离他的注疏。我们读的注解本子,圆瑛法师近代的人,你把圆瑛法师这个注解跟宗密大师的《圆觉经 疏钞》,你拿来对对看,几乎百分之八十都是宗密大师注疏里的意思,没办法超越。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 讲义》现在流通全世界,你把交光大师《楞严正脉》打开来一看,百分之七十全是交光大师《正脉》里面的,不容易!古人证入的界线想超越他好难好难。

   过去我在台中,李老师很感叹的说,圆瑛法师何等人物,没有办法超越交光大师画的圆圈圈,超不过。他的《圆觉经 》没有办法超越《圆觉经 大疏》,所以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在一部经 里头专攻。平素讲演那真是自在,有些人一生就专讲这部经 ,他专攻一部他就专讲一部。有些人是随说,这个随说不一定是把这个经 从头到尾讲完,随便在里面抽一段来讲,太自在了,也容易契机。譬如人家请你,「法师我请你讲一次开示」,你是学《圆觉经 》的,你看看众生的程度,他们的需要,在《圆觉经 》里面随便选个一、二段来讲,不一定要讲全经 ,这样听的人非常受用,很能够得利益。你说一定要讲一部经 ,不见得听众能够得受用。譬如一部经 讲完了,他在这里面得的受用不多,得个几句,其余的那个时间也等於说是空过,得不到受用空过了,不如那些在经 文里面挑选几句来讲来得有受用。

   我们现在在忠孝西路讲《华严》,就是采取随说的办法,随便在里面挑选,也没有先后次第,喜欢跳到哪里我们就讲哪一段经 文,总是针对著我们目前烦恼习气来说,来选择经 文对治我们眼前的烦恼习气,这是我们最得受用的。换句话说,其余的那些部分,我们眼前用不著的,我们都把它略过,这个也是一种方法,这也是无量功德。绝对不要有个概念,「这个经 从头到尾讲圆满这个功德才无量,如果没有讲完那我就没有功德」。你们想想,你要是起这个心动这个念,你不就著了四相吗?《金刚经 》上著相,著相是凡夫。佛在经 文里一再教给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真正无量功德,应无所住就是一切都不执著。

   说法利生是应病与药,众生害的什么病,我就给他什么药,那个药一吃他病就好了。不必说这个众生有病,我把药统统都拿出来,拿出来这个众生如果他要是有智慧晓得我害什么病,选几服来吃,吃得好。如果他自己不懂得,胡乱一选,还把他吃死了,那不是冤枉!你把全部经 搬出来讲,就是这个意思。这个人害了病,把药店所有的药统统买来送给他,那就坏了,有许许多多他用不上,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意思。

   这些话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 》里都曾经 提到过,最近有几位同修发心印《金刚经 讲义》,我们最近也在做《金刚经 》的录影带,二十四个带子将来我们办讲座很有用处,前面详细,后面虽然是说得简单一点,但是有江味农的注解做参考足够了。

   发起序里面,这段在本经 来说,大的问题就在这段经 文里面提出来,我们要注意看。请看经 文:

   经 【於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段是礼节,《圆觉经 》文殊菩萨这一章,就是第一章,实在是发起全经 的大意,换句话说,整个《圆觉经 》的中心问题就在这一章。在这里面,他提了三个大问题:

   讲义【初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次请菩萨,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后及末世,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可见得这三个问题,对一个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经 【大悲世尊。】

   这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赞叹,『大悲』就是大慈大悲,这一句是称赞如来,前面那一段是礼敬。《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有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按照这个顺序决定不乱。

   经 【愿为此会。】

   『愿』是祈求。『此会』是讲当会,圆觉法会。

   经 【诸来法众。】

   『诸』是众多,『来』是来到此地,『法众』就是求法的这些大众们。

   经 【说於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

   这就是他提出第一个问题。『如来』就是成佛的果地,是究竟的佛果。这个意思就是说,过去已经 证得究竟果位的这些人,像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样,你们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是什么?「本」是根本,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学大乘菩萨的人,最初根本是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方法来修行,他就成佛。这个问题问得很重要,如果我们得到这样的理论方法来修,我们岂不是很快就成佛了吗?所以学佛一定要以佛为学习的模范,我们才能成得了佛。拿菩萨来做模范,我们学来学去学得最好也不过是菩萨而已。你要是拿一个人来做模范,我学得再好也不过跟他一样,这是一定的道理。至於诸佛如来,是佛佛道同,我们就学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很谦虚,不叫人「你们都学我」。实际上他可以这样说的,但是我们一般凡夫的概念,如果释迦牟尼佛说「你们都学我」,我们一般人讲你叫我们学你,不准我们学别人,你还不是自私自利,你还不是有分别心?佛教给我们要谦虚不要自以为是,所以佛本身就示现这个样子给我们看,他教给我们学阿弥陀佛,不叫我们学他。我们学阿弥陀佛就是学他,刚才讲了,佛佛道同,无二无别。没有自私的!像这些地方我们都要特别注意到。所以一个好的老师决定不会称赞他自己。你们诸位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看到的,哪一个菩萨与善知识不是自己非常谦虚推崇别人?

   这样一个好的善知识,怎样叫大家来跟他学?旁边的人就有责任,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那些诸佛有责任。所以世尊他的弟子当中,无论是常随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许许多多都是古佛大菩萨再来的,这些人负责什么?推崇。「释迦牟尼佛智慧第一,你们要好好的跟他学」,别人推崇。佛不能自己在外头宣扬,「我就是第一,你们都跟我学」,没有这个道理,这个话说不出口的。古来祖师大德,你要去问他,他都说:我不行。你问他:有修有证吗?他说「我没有证果,我也没有学问,我样样都不如人」,他谦虚,他说的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真有道理。你不要以为他样样不如人,那是他客气话,假的,客气是客气,也是事实。你仔细想想,祖师位上要是比起那些证果的诸大菩萨,那他是不如人,比起十方诸佛是不如人,比起凡夫,有些凡夫有很多技能,他没有学过,他也没有。哪一个人都有他的特长,每一个人也有他的缺点,就长处来说我们不如人,就缺点来说我们自己缺点太多,所以有什么值得骄傲?总得要谦虚。

   所以学佛,我们要有一个模样,依照这个模样来修学,古德常讲「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学佛里面最上的是佛,经 典里面最上的是一乘了义的经 论,我们可以取这个。大家晓得,《华严》是一乘了义大经 ,《法华》也是,《圆觉》也是,《楞严》也是,都是一乘了义的大经 。般若经 里头《金刚经 》也是,像这样的大经 我们行吗?不行,你看晒蜡烛的法师,他念《法华经 》他就行。他的方法你们要记住,连经 带注解统统念背过。古人所谓「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你有毅力、决心、耐心,假以时日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晒蜡烛的法师也是二十多岁才开始,用了将近二十年的功夫,他成就了,这就是人家的长处。我们今天的人希望赶快成就,欲速则不达,没有耐心,给你说这个东西要学十年就害怕不敢学了。最好十天就毕业,像我们大专讲座,这是最欢喜的,一来来了很多人,为什么?七天就毕业,十天就毕业,大家都愿意来。你说我这个教育要办七年,要办十年,就没有人来了。他没有耐心,他怎么能开悟,怎么能成功!还有一点就是禁不起社会的诱惑,心不定,这不能成就,一个是没有耐心,一个是没有主见,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大病。

   讲义【本起清净因地法行者。】

   底下解释这句话。

   讲义【即如来在凡夫位。】

   就是我们现在的地位。

   讲义【最初根本,所起之因地心,及所修无漏法行。】

   『法』是方法,『行』是生活行为。他在生活行为上,用什么方法成为无漏行?『无漏』是什么?没有烦恼。我们的生活行为一天到晚是烦恼不断,他们修行一开头就是生活行为里头不生烦恼,这个高明,这叫真修行!不生烦恼,用心不一样。我们为什么从早到晚心行会生烦恼,会变成有漏的?有漏就是烦恼,我们错用了心,我们用的是分别心、执著心、贪心、瞋心、傲慢心、嫉妒心,用这个,你怎么不生烦恼!你一天到晚当然是增长烦恼,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起惑造业,将来要堕三恶道,你修的是这个道,修三恶道。人家用的是什么心?人家用的是清净心,清净心是觉心。

   讲义【因心而曰清净者,即自性清净。】

   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差等的,也不是说我要修多少时候才可以用这个心,不是的,清净心就是真如本性,是各个都具足的,人人具足。《楞严经 》里面所讲的六根根性就是自性清净心,六根根性你有,在眼就是见性,在耳就是闻性。眼识是依见性而生起的,耳识是依闻性而生起的,生起的这个识是有生有灭的。你的见性闻性是不生不灭,那是真心;你用这个心,你就没有烦恼,你这个生活就自在,无论处在顺境或者在逆境都不生烦恼。你一天到晚快快乐乐,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那是真正的欢喜。为什么?这个不是苦乐忧喜舍的喜,苦乐忧喜舍的喜是相对的,那是有漏的,法喜充满这个法喜是无漏的。从来没有闻过佛法,今天头一天入佛门就可以用它了。

   当然这样说起来,与佛门里常讲的善根福德因缘有关系。所谓善根是什么?这一听你就懂了。先说因缘,因缘就是你有这么一个机会,第一次听经 就听到大经 ,不是从阿含、方等慢慢来的,你一开头就听到大经 ,一乘了义经 典,这是因缘。你有这个殊胜的因缘,可是你还得要具足善根福德。善根是什么?一听就信、就懂,你要是听了不相信,听了不懂,那没有用处。福德是什么?我信了、懂了,我就照做。这一照做,你想想这个人是不是有福报?他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就是福,他立刻就能离苦得乐。所以这部经 一开端,就把如来成佛的根本告诉我们,成佛就是这么成的,修行就是这么修的。修行著重在修心,心清净了,行当然清净,为什么?一切行里头不生烦恼,他怎么不清净!生烦恼就不清净,不生烦恼就清净了。生活里面有苦闷、有苦恼,不清净;生活里面没有苦恼,那怎么不清净!修行是这个修法,诸位要懂这个意思,这是一乘了义究竟之谈。

   不是跟你讲小乘,小乘是每天叫你念多少声佛,拜多少拜佛,那个叫修行,每天要读几个钟点。这个地方没有的,一乘了义经 典所讲的修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叫发大心、修大行。每天盘腿面壁坐上几个钟点,去念多少万佛号,磕多少千大头,那叫修小行,不是修大行。大行是无障碍的,大行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从早到晚我们的活动从来没中断,生活行为没中断,睡觉还会作梦,可见得睡了你的行为还是没中断。在行为当中,永远能保持著觉而不迷,觉就是用自性清净心,迷就是用分别心。迷是什么?用八识。觉是用四智,或者我们用《楞严经 》里面讲的,用六根根性那是觉,用四智是觉,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一开头就会用。三皈依里头,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怎么不乐!这就是诸佛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佛有什么秘密?全都告诉你了,你一进门来头一句话就告诉你了,还有什么话讲!绝不吝法。

   讲义【本经 所云:清净觉相。】

   就是觉而不迷,那就是你的清净觉相。

   讲义【为诸行所依之因地心也。】

   『诸行』是什么?一切的行为。一切行为里面最重要是心,我们讲身口意三业,最重要的是意业。意业如果依清净觉相,这个意业就是妙观察智,就是平等性智;假如迷了,不依清净觉相,那你这个妙观察变成第六意识的分别,平等性变成末那的执著。一迷,就叫它做末那识、第六识;一觉悟,就叫它做平等性智、妙观察智。

   我想这个话你应该听得懂,你也会相信。换句话说,这三个条件,因缘有了,因缘具足,善根你也有了,现在问题就是福德你有没有。有福德你马上就照做,你从今天以后只有乐没有苦,只有自在没有忧愁,学佛的好处你马上就得到,那是你有福德。要是没有福德,我也相信,我也懂得,我还是不肯做,还是一天到晚迷惑造业去受苦,那就没有办法。所以这三个条件缺一条都不行,三个条件要统统具足,一条都不能缺。

   讲义【此心寸丝不挂,一尘不染,故曰清净。】

   前面这两句话是形容清净心。底下引用得非常好:

   讲义【即六祖大师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们想想,六祖为什么二十四岁就得道,五祖就把祖位传给他?他二十四岁时,听人家念《金刚经 》,这是因缘,因缘殊胜;他一听就懂,就能相信,善根深厚;这一懂一信,他马上就做到,他的福德殊胜。他是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所以这一听就成佛了,成佛不难!从他砍柴卖柴遇到客人念《金刚经 》,那个客人送他十两银子帮他安家,叫他赶快到黄梅,我想没有几天的事情。在黄梅,从开端到接受祖位,不过就八个多月,他就成佛了。这个东西有什么难?不难!六祖肯干,你不肯干,你一天到晚还是用分别,还是用瞋恨,用悭贪、嫉妒,那有什么办法?这叫没福。诸佛菩萨成就,我们学佛不成就,原因就在此地。

   讲义【依此心为因地心。】

   六祖是依这个心,诸佛如来在最初修行是用这个心。

   讲义【即《楞严》所谓「依圆湛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也。】

   这几句是《楞严经 》上佛所说的。『圆』是圆满,『湛』是湛寂,「湛」是水在极其清净,清净从上面一看就看到底,这叫湛,非常非常干净,这都是形容我们的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就是不生灭性,以这个『为本修因』,为我们的根本因地心,然后当然圆满成就果地的修证,果地是讲如来位。

   讲义【法行。】

   『法』是方法,『行』就是我们生活行为,这是日常生活行为。

   讲义【乃称圆觉法性,所起之六度行。】

   所谓六度,就是生活。你们想想,你们有没有修布施?你要说你没有修布施,我不相信。我问你:今天有没有工作?我今天有工作。你那个工作不是布施是什么?你在家里洗衣烧饭,你是不是给你家人布施?你是不是供养他们?就是布施供养。布施不一定说我要拿钱拿东西到处送给人这叫布施,你把这个布施意思看得太窄小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社会大众而服务的,统统是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一天做到晚。你说:我没有修无畏布施。你的小孩要不要照顾?你照顾小孩就是无畏布施。你怕他危险,怕他出乱子,一天到晚关心他,那就是无畏布施。只是布施心量太小了,不称性,不称法性;称法性,是对於一切众生平等的布施。因为你现在不称性,你天天修,修布施。你说:我没有受戒。国家法律你守不守?遵守,家有家规,这个社会有社会的一些礼节,你见到人也晓得点点头微笑,那都是戒律。戒律是生活行为的规范,你能够遵守,你怎么说你没有受戒!忍辱,每天多少总有一点,或者是言语,或者是见到有不平的事情,心里有不平,想想忍受忍受,也会忍一点。六度哪个没有?就是称性不称性而已。菩萨、聪明人他称性,称性就是他用清净心来修这六种就叫做六度。我们一般人天天做这些事情,生活行为上用的是分别心、执著心、自私自利心,就不叫六度,就叫造业,这造业了。菩萨用清净心就叫六度,迷了就造业,悟了就叫六度万行,名字变一变而已,事情哪有变?事情没有变,只变名词。事事无碍,没变事,只变了变名词。《金刚经 》常讲「即非、是名」,就是这个意思。

   称性,『称圆觉法性』,圆满的大觉。我们一天到晚起心动念、生活行为,是依什么为基础?依圆觉,圆满大觉,是依这个;三皈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依这个。这里举了几个例子,这都是菩萨修的: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贪,故修布施行。】

   清净心中本来无一物,这里面没有贪心,觉性里头没有贪心,没有贪心你所做的一切都叫做布施波罗蜜。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染,故修持戒行。】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所有一切的起心动念、一切的行业都叫做持戒波罗蜜。起一个念头做一桩事情,六波罗蜜统统圆满,六度万行统统具足!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这个意思。戒是什么?规律,你做的事情有规律、有秩序就是戒律。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瞋,故修忍辱行。】

   清净心中没有瞋恚,你的所有行持那就叫忍辱行。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身心等相,故修精进行。】

   就是精进波罗蜜。真精进离一切相,像《金刚经 》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叫真精进。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动,故修禅定行。】

   禅定是什么?如如不动。前面那个精进是不取於相。我们用《金刚经 》里两句话来说的,「不取於相」就是精进,不著相,离一切相;「如如不动」就是禅定。可见得禅定并不是盘腿面壁那叫禅定,不是的。一天到晚在你本分工作岗位上忙到晚,你的心地清净如如不动,不为外境所转,外礼敬,内不生烦恼,这就叫禅定。

   讲义【称圆觉法性,本来无痴,故修般若行。】

   就是般若波罗蜜。『无痴』是一切明了,见性见色性一切明了,闻性闻声性一切明了,六根接触外面六种境界没有一样不明了,样样都不迷,这就是『般若』。所以六度显在哪里?显在一法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哪一法不具足六波罗蜜?迷人他不懂,他著了相,布施著了布施的相,持戒著了持戒的相,那个事情麻烦大,他要成就不容易。为什么?他著相的修,什么时候把相拿掉他才能开悟,那个相要不拿掉,他怎么能开悟?离了相才称性,不离相决定不称性。你要问:十方诸佛如来怎么成佛的?人家就是这个修法。

   讲义【又正念真如,离一切念相,离相妙行,即清净法行。】

   『离相』,你要想离相,先要离分别心,先要离妄心,妄心离了,相就离了。你有个妄心在,相怎么离都离不掉,这个道理要懂。六祖大师,出家之前示现做居士,一十六年的修行,「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修的是如来清净因地法行,是在家人学佛学菩萨的榜样;示现出家之后,在曹溪三十七年又摇身一变,变作出家人修行的榜样,六祖大师一生所表演的实在是圆满。十六年在猎人队里面表演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悟、圆修、圆证,真的是在家修行的榜样,他是六度没有一度欠缺。出家之后给出家人示现一个修行榜样,也是圆悟、圆修、圆证,这是我们最好的模范。

   经 【及说。】

   前面一个我们很想知道,除这个问题之外还有:

   经 【菩萨,於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这个也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佛总不能一下就成佛,这毕竟是很少数的人,像六祖那种人真是不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么一个。六祖之前你去查一查,没有,六祖以后一直到今天,也没再找到一个,总是要慢慢来的。慢慢来这个问题很重要。『菩萨』是一个学佛的人,『於大乘中』就是在大乘这个途径之中。『诸病』就是障碍,我们今天讲的魔障。这些障碍如何突破、如何克服,使我们圆成佛道。『发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菩提心,清净心就是如来的因地心。我们现在发起这个心,用如来因地心来修行,如何使我们很顺利的成就?可见得这个问题也是大问题,也是我们急需要明白的问题。这个问题,一部《四十华严》善财童子已经 做出一个模样给我们看了。《四十华严》所讲的内容,就是「菩萨於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就是这个,这句经 文可以做为《四十华严》的经 题,《四十华严》的内容就是这个。五十三参,五十三种不同的境界,就是日常生活当中所遭遇的种种困扰、种种疑虑,你看善知识如何来开示,善财又如何去领悟、去克服。诸位看过《四十华严》,你就能领略到这里头的义趣。

   菩提心,《起信论》所谓三心,一者直心,二者深心,三者大悲心。平常我在讲席将菩提心简单的解释,直心就是平等心,深心就是清净心,大悲心就是慈悲心,这样讲法诸位容易懂。可是,要怎样才有平等?心里头有念就不平等,诸位想想对不对,你起心动念了,你四相具足,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怎么会平等?离四相,平等了。必须在境界里面样样明了而不起一念,那就是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平等才有清净,没有平等决定没有清净,平等清净而后流露出来的自自然然就是大慈大悲。称圆觉性而修六度,那就是大慈大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是起心动念的,「我们要慈悲待人」,那就错了,你动这一念,你是四相具足,那是凡夫,不是菩萨;是自自然然的,称性的,不是作意的。

   讲义【远离诸病者:病即众生心病。】

   心病的根本,就是我法二执;换句话说,就是分别执著,这是大病!你要是有这个东西,你没有办法超越生死轮回。分别执著,我们可以用,不能有!我们用它去度一切众生。我们在生活上不能不用,人家问我们这是什么?这是扇子,谁的?我的。你总不能说,「这个,我不晓得」,「谁的?我也不晓得」,这不是白痴了吗?要会用!你问什么,我答得很自然,你们都很明了,我自己会不会执著这个扇子,会不会执著这是我?没有,这个心才清净。你真的以为这叫扇子,执著这个扇子,执著这个身是我,那就是凡夫,那就糟糕了。

   所以,决定没有分别执著,而随众生的分别执著而执著,所以执著就是不执著,分别就是不分别,这个才应用自在,才能得大自在,修行就修这个。你要是用圆觉心,这叫大心,为什么?分别执著那个心量很小,就是你有我执、有法执,你那个心量决定小。离了分别执著,你那个心量太大太大了,那称性了,称圆觉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以叫大心。你修的这个行叫大行,为什么?无论做一桩什么事情,就是拿这个扇子从桌子拿到那里,这叫大行,称性。鸡毛蒜皮一点小事情都叫大行,为什么?你心大,行就大,你心小行就小,要懂这个道理。五十三参所显示的,破分别、破执著,所以无论是顺境、逆境,无不自在,无不清净,无不平等,无不慈悲,一起心动念立刻就堕落。下面是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与我们关系太密切,那就是我们现在:

   经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这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发心修大乘的人,确实许许多多都堕落在邪知邪见里头,如何能不堕邪知邪见?下面这个开示真是救我们的,这只是提出问题,今天给诸位解释都是问题,到后面我们会读到佛给我们的解释。今天讲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