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体方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2022/1/27    下载DOC文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体方法师 讲解

目 次

前 言

悬 论

一 释经题

一、波罗蜜多

二、般若波罗蜜多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 释译题

正 释

甲一 标宗

甲二 显义

乙一 正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说般若体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广观蕴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观──加行

己二 泯相证性观──正证

戊二 略观处界等空

戊三 结显空义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戊二 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丙二 喻赞般若德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体方法师 讲解(2003年2月~11月于台北市)

(取材自印顺导师妙云集○1-《般若经讲记》)



前 言

《般若经》是中国佛教最重视的经典之一。《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其精华就是《金刚经》,如再浓缩就是《心经》。《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字,但是它的涵义却非常深奥。大乘佛法的特质其实就是以《般若经》的空义来代表,以一个「空」字涵盖整个佛法的特质。但是要注意的是:大乘佛法中,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于空义的解释和体认却有所不同。譬如:

中观系:毕竟空(空亦复空,空性也没有实性)

唯识系:圆成实不空(空性不空,空性是实有的)

真常系:如来藏真心不空

这里大家就要注意了!要学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这三个不同体系的空义,要怎么样拿捏才恰到好处?要如何抉择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真义和佛陀的本怀?过去很多祖师大德对《金刚经》和《心经》都做了注疏,但是其内涵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各自站在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于空义的解释自然就有所不同。对于空义解释的不同,修行观照或禅修的方法就不同;心法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必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如果对佛法没有深入了解,当发现这些问题时,难免产生这些疑问:同样的经典,为什么各家的解释会有所不同?到底我们要遵循哪一个?

我们上课为什么要以印顺导师的论著作为教材?就是因为印顺导师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善知识,他把流传两千五百年来的佛法,从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以致把大乘佛法的这一演变过程,分为三大系统;也把流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法的八大宗派的思想源流、衍化,一一的加以抉择、厘清。导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来抉择,就是因为他发起广大的愿心,终其一生将生命融入佛法的探究,才能把两千五百年的佛法抉择得一清二楚。

印顺导师是比较同情中观系的,所以他对《般若经》的解释就是以《般若经》的思想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般若经》的思想有其思想体系的根本法则。

譬如说:真常系的经典,就必须用真常系的思想去解释,才能看到真常系的原貌;如果是唯识系的经典,就必须用唯识系的思想来解释,才能看到唯识系的原貌。如果用真常的思想来解释唯识,或用中观的思想来解释唯识,或者用唯识的思想来解释真常,都不能展现经义的原貌。所以要了解《般若经》的真正思想,就要用般若的思想来解释它,才不会偏离《般若经》的本义。这点很重要!所以我们用导师的论著作为讲义,才能真正衬托出《般若经》的思想,也才能得到所谓的真正「正见」。那么我们用功和体证的方法与结果才不会偏离,这里很重要!大家要了解!

理论明白了,进而还要实践、修证。所谓的禅修、禅观、观照就是要契入空性的体证。那么最重要的是:观照要从哪里下手?要从哪里去观察?就是从观照的所缘境下手。《金刚经》所阐扬的就是广观万法,观察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切法空。学过《金刚经》的就会明白:小自微尘,大至山河大地,从法、人、事、物,任何一法都是无自性的缘起空。就是在让我们从一一法中去了解、去观察它的体性是空寂的、无自性的,每一法都在展现它的空义。

《杂阿含经》中讲到:我们如果修禅观,「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如果从「空」下手,还不能知见清净的话,就从「无相」下手;「无相」还不能体证而知见清净的话,就从「无愿」下手;那么如果从「空、无相、无愿」都还不能知见清净的话,最后就要回到身心来,从无常无我,无我、无我所去观察,就能够解脱清净。也就是从外面的广观万法,如果还不能清净,就要回到自己的身心来观察,五蕴、六处是不是无常?是不是无我?是不是无我、无我所?最后才能把那个「我执」完全的清净。由上可知,《般若心经》和《金刚经》的差别:《金刚经》是广观万法,《心经》是近取诸身。

从我们内在的五蕴去观察,只要观照到「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虽然《般若心经》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字,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直接契入我们的身心。众生的颠倒执着,一般都怪外境的一切在引诱你,而不知道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你怪外面的有效吗?真正的原因就在我们的身心,所以最后必须回到原点——自己的身心来,看到我们内在颠倒执着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般若心经》最主要的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内在执着颠倒的地方,要从哪里去观察它?什么叫空?怎样照见?才能达到真正的究竟解脱。从这里就能明白:《金刚经》有《金刚经》的涵义,《心经》有《心经》的重点。由此,我们就明白《心经》更重要了!现在都把《心经》纳入早晚课,也可见对《心经》的重视。我们就藉这个机会,来研讨《心经》。希望大家能有所体会,能够有个入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始第一部分是「悬论」,第二部分才是正释—讲经文的意义。「悬论」就是把《般若心经》的重点先提示出来。对《般若心经》的重点明白了,到研究经文时,就能比较容易体会它的意义了。

悬 论

一 释经题

一、波罗蜜多:佛法有他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我们要想了解他,可以用本经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经题的「波罗蜜多」来说明。佛法就是要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

波罗蜜多的意思,和我们学佛的目的是相呼应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人人都希望解脱,因为我们人生有种种的苦。活着就已经很苦了,那么生生死死不断更是大苦!所以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灭苦!那么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有正确的方法,当这个方法得到了,也达到目的了,就是「波罗蜜多」。所以,佛法就是要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

波罗蜜多是梵音,译成中文可有两个意思:一、凡是做到了圆满成就的时候,印度人都称做波罗蜜多。就是「事业成办」的意思。二、凡作一事,从开始向目标前进到完成,中间所经的过程、方法,印度人也称做波罗蜜多,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实这只是同一语词的两种——动、静解释。

波罗蜜多的解释有两方面,譬如渡过这一条河的方法,叫波罗蜜多;其间的过程也叫波罗蜜多;圆满成就到彼岸、究竟解脱也叫波罗蜜多。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决,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能解除这人生苦痛的方法(动的),名之曰波罗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静的),也名为波罗蜜多。

按照佛法来说,能解除人生苦痛的方法以及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即到达彼岸究竟解脱),都叫波罗蜜多。

这样,现在就把「波罗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义上。但苦痛是什么?从何而来?「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何?

所谓的修行到彼岸,其实就是灭苦,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的目的,在这里先把他衬托出来。苦有多方面,归纳起来,人生有八苦,当然生死轮回的不断是最大的苦。那么佛法的主要的目的是究竟解脱,也就是生死的解脱,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究竟解脱、究竟离苦?这里首先衬托出三个主题:1、苦是什么? 2、苦从哪里来?3、用什么方法可以消灭它?《般若心经》主要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苦是一种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后,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防治他消灭他。

讲到这里,一般人也许感到很简单,以为这个没什么,谁都知道。其实我告诉各位,这个最简单的目的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佛法重要的理论是建立在因与果的必然性上——因缘果报;因和果之间一定有它的必然性,这才叫因果!如果因和果之间没有必然性,就不能成为因果。也就是说众生要解脱生死轮回的苦,如果没有真正了解产生生死苦的根本原因,或者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那么你用的方法会不会正确?我们是否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却都被我们忽视了。

譬如说:社会中普遍的现象都在拜拜,其它宗教也很多,我们是否明白自己拜拜的目的是什么?求菩萨、求佛、求神明,求信仰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希望他能够庇佑我们。请问,我们的灾难和痛苦烦恼是因为没有他的庇佑而有的吗?如果不是,这样的因果正确吗?初一、十五,三牲、香火拿去点一点、拜一拜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这个和生死解脱的因有关系吗?如果我们生死的苦是因为我们没有拜,那么我们拜拜可以解决。仔细想一想,我们的生死、我们的苦是因为没有拜而来的吗?我们的苦和拜之间有因果的必然性吗?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我们的苦难吗?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当医生的最明白了,一个患者来,诊察他的身体状况,知道他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如果正确的病因没有找到,你下什么药,病都不会好,这是很简单的原理。但是我们都没有了解什么才是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而非因计因。如果根本不是他的真正原因,你要用它来消除这个因,那是永远不能解决的。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在那边跪、在那边拜、在那边求,真的就能灭苦吗?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慰,但是病根不能铲除,因为没有这样的功能啊!这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其实意义深远。

所以,一个真正要用功修行的人一定要用智慧抉择,不是一个虔诚、敬爱、信仰就能解决的。一定要了解我们生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才有下手处!那么我们现在就要了解苦是怎么来的。

从引发苦受的自体说,可大分为「身苦」与「心苦」。身苦是因生理的变化所引生的不适意受,如饿了、冷了、疲劳辛苦了……,这都是身体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怒、哀、惧等。身苦是大体同样的,如饿了觉得难过,你、我、他都是一样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观月,有的人觉得月光皎洁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亲念旧,心怀悲楚。观剧、观花、饮酒等一切,都有同样的情形。

苦受的感觉一方面是身体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心灵的部分,所以说身苦和心苦。身体的老、病、死的苦痛就不必说了。心灵感受的苦就比较深重,不论是外境的刺激还是内在思想产生的影响,都会引起苦受。你讨厌一个人,讨厌一些东西或讨厌一些现象,会带来心里很不舒服,忿怒、瞋恨也是非常的难受,悲伤的时候也很苦,再来就是恐惧,我们往往都忽视了内在的恐惧感,包括每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处处保护自己、小小心心的怕受伤害、计较争论,其实都是来自恐惧感,因为比较细腻,所以我们很少发现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身体的苦受多是外来的,而心灵的苦受是由思想的问题衍生的。相较之下,内在的问题更重要。身苦,大致上每一个人的感受都差不多。譬如:饿了大家都一样饿、冷了大家都一样冷,那个感觉大家都一样;外面有危险,大家都一样的感受到危机。战争来了,我们也共同的面临威胁。但是心灵产生的苦痛就不同了,同样的外境,在不同的人的心灵上产生的作用还是有很大差别,那是因我们内在的条件不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看到月亮一定感到:哇!好美的月亮!充满诗情画意;如果一个人家里有亲人亡故,看到月亮就会感到好凄凉啊!好孤独啊!可见,随着我们内在因缘条件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境界,还是有不同的心灵感受。这些心灵的反应,一点明大家就明白了。

在同一境界,因主观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这就和身受不同了!

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重点:譬如,我们都在同一个城市,生存的环境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差不多,我们对这些外在环境的感受也都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各自的境遇和条件是有差别的,最主要的差别不在于他一定多富有,不在于他家的环境一定很好,而在于个人的观念—主观意识。比如,住在高楼大厦里很富有的人,如果他心存不满、欲望很强,欲望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快乐。如果是小康家庭,他了解缘起法、对人生有体验,虽然日子过得很平淡,但是他心里非常的安逸、自在,不一定觉得苦。这就是内心观念和知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里作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我们为什么会苦?这与我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观念正确的人,任何因缘,任何条件,他都能安然自在,所以他才能清净解脱。如果知见错误,欲望强,永远不能满足,再多的财富、再好的环境也不会感到快乐,还是一样的苦。由此,大家就明白知见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学法,真正的解脱是解脱什么?身苦的苦受是不能避免的,譬如:你被打到了、伤到了一定会痛,那么证到菩萨和阿罗汉就不痛了吗?神经麻痹了吗?不可能的。疼痛的感觉是神经的作用,是身体自然的功能,除非神经系统坏了,不然是不会不痛的。所以身苦的部分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心苦的部分就有不同。

阿罗汉的解脱是身苦心不苦,在《杂阿含经》中很多证阿罗汉的圣弟子临终时,也有重病,有的也很痛,也很苦。但是阿罗汉的不苦在于身苦心不苦。所以解脱的重点其实是在观念引起的心灵的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修行的重点:真正能解脱的不是身体,反而是心灵的部分。由此可知,观念与知见建立的重要性。

《杂阿含经》中记载:有一位比丘被毒蛇咬了,虽然就要面对死亡,但是他脸色都不变,甚至旁边的人问他:「我看到你的脸色都没变,你怎么会说你被毒蛇咬了就要死了呢」?因为他听佛陀的开示而有身心的体证,他就讲出他的体会:色如果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如果受想行识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五蕴本空,根本没有「我」,「我」根本不存在,为什么要变?讲完了就坐着走了,脸色还是不变。他面对死亡是那样的自在,可见对法的体证到什么程度!不会因为被毒蛇咬后,不中毒、不会死,那是不可能的,身体还是会产生正常的功能作用,但是心灵已经超越解脱。这就是身受和心受的不同。

实在说来,身心二受是互相影响的,如生理变化所引生的饥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烦忧,因之弱者自绝生路,强者铤而走险,这是极常见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发身苦,如因情绪不佳而久卧床榻等。

身体会影响心灵,心灵也会影响身体,一般人不可能把二者分开。譬如肚子饿了就会产生苦受;外面的环境很冷或者很危险,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如果久病身体不好,心灵也会受到影响,身心是互相影响的。意志比较薄弱的人遇到挫折,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力量就会走上绝路;心性比较强的人遇到利害关系时,就会铤而走险。这也是由于心灵的、意志的、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身苦,由于人为的努力,还易于解决;但同样的环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识不同,情绪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这就难得解决了。

很多人来找师父诉苦,每一个人诉的苦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们面对的境界也不一样。但是一样的是,都怪外在的环境带给他的不公平,他的遭遇是那么不幸。当师父用法来告诉他们:「外在的条件你不能改变它,但是你内在的知见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不了解法的人就会说:「师父你不了解我,你没有遇到我的环境,如果你遇到了你就知道了。」每一个人的反应都会这样讲,其实师父怎么会不知道?每一个人受的苦同样是苦啊!虽然触的因缘不同,苦的受是一样的。这个苦受,如果懂法的人就可以把它解决。但是,不是要你改变天下或改变世界!要改变外在一切所有的因缘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改变自己内在的观念,可见「知见」的问题多重要啊!

一般人总是想改变别人来适应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你内在得法时、了解法的实相时,外面任何条件都不能引动你,那才是根本!这很重要!

世间一般的学术,对此心苦简直是没法解除的,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

现在什么样的书籍都有,有励志文选、有教导你怎么运动身体会健康、怎样充实自己的事业会成就等等,这些都着重在满足人间的需求。但是能不能解除我们真正的根本之苦?不可能的!那些都在解决外在的问题,「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这是导师很肯定的!为什么?因为佛法治的是心病,是心灵的问题,不只是外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外在的问题,就让我们来看佛陀:他生为王子,王宫的生活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金钱、权利、美女、孩子一切都有,但是这些能解决他生死的苦吗?他内心对生死解脱的渴望能解决吗?他最后为什么要放弃一切拥有?反而放弃了才解决了他的问题!

反之,我们一般人在解决的是什么?都只想到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要解决我们内在真正的问题。你照他的方法,即使得到了财富,财富是永恒的吗?你得到了健康,活到一百二十岁,还是要面临死亡的。即使一切都圆满,能永恒吗?这些能解决你生老病死的问题吗?所以,一般世间的知识不可能解决心灵的苦,唯有佛法才能解决我们内在真正的问题。因为你见法以后,人间的痛苦烦恼自然就淡化了、消失了,不但活着的时候得现法乐,对未来的生死也没有恐惧了,这才是真正彻底的解决的方法。

虽然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这一句话有很深的涵义!虽然我们的身心是相依相缘,相互影响的,但是心灵居主导地位。这不是说偏于心灵而放弃了身体,而是二者不能偏废。此处,主要凸显心灵的重要性。这里告诉我们佛法不会偏于心灵这一部分。因为佛法讲的是缘起论,缘起是什么?身、心是相依相缘的,离开身体,心灵不会有作用;离开心灵,肉体就会变成死尸,也没有作用。所以,我们的生命是身心相依相缘的作用而产生的功能性。如果偏于心灵就会走向唯心的一边;偏于物质就会走向唯物的一边,就佛法来讲这都是两边,都是极端。所以佛法讲缘起就是讲中道,不偏于两边,相依相缘而不相碍,这才是中道所真正要阐扬的理念。

导师指出这一句话是有深义的: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法的重心在心灵。导师怕我们执着在心灵上,走上唯心之路,就会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心,走向自性的那一条路去。这里是重点!我们一定要小心!

从引发苦痛的环境说:有的痛苦是因物质的需求不得满足而引生的(我与物),有的是由人与人的关系而引生的(我与他),有的是与自家身心俱来的(我与身心)。此与身心俱来的痛苦,虽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死」的四种。

我和外在环境物质的关系,我和人相处产生的关系,我和自己身心而引生的关系,这三方面都会引起我们的苦,这是重点!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剎那开始,就要和「生、老、病、死」相处了,每一秒钟都在迈向「老、病、死」。生出来就有,所以叫「与身俱来」的。

生与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发生之前,尽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变化,这些痛苦终究是会到来的。

一般来说,尤其是年轻时都不会感到死亡的威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也没有感觉到。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家,到了七、八十岁了,精神还很好,还在扩大事业,在国内国外到处投资、发展,他们还没有感觉到死亡的阴影在靠近,仍然雄心壮志,大概预备活到两百岁的样子,死亡好像距离他们很远。那么再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眼睛一睁开在搞什么?你们会摇头,他们真的感受到生死的苦吗?没有啊!这就是我们众生还没有发现、面对问题以前,普遍都是这样子的,在佛法来讲就是一种「痴」的现象。所以导师就告诉我们:虽然现在苦还没有发生、虽然还没有感受到,但是因果有它的必然性,生的一定会老、一定会病、一定会死,那是必然要来的,不论你感受得到还是感受不到,是一定要面临的,这个就是因果的必然性。

人的差别也在这里,有的人很年轻碰触到某个因缘,内在的善根就发露了,他就想要探究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每天只要吃、喝、玩、乐吗?我只是在追求名利恩爱吗?那么我面对死亡的时候又如何?人是不是一定会死?有的人就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愈早发现的人就会愈早去探讨,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佛陀出家的时间,有说在二十五岁,有说二十九岁。他放弃的是王位,是人间一切的享乐,一切的欲望他都放下,就是因为他想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有善根和智慧的人就会未雨绸缪,为必然要来的事情提早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也才能解决我们内心真正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善根比较浅的,不但自己想不到这个问题,即使你想告诉他,想帮助他,想引发他都非常的困难。我们现在在座听课的有几个年轻人?很少啊!他们面对整个社会的形态,内心都充满了好奇和挑战,充满了愿望和理想。有一句话说:青年人都是「英雄」,不相信命运。但是这些「英雄」在社会上历练、碰触一、二十年以后,每一个都会反省了。因为经历过了,都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与苦楚。其实,我们哪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到苦呢?到了四十岁以后,大部分不但会相信命运,也会探讨命运,因为身心的碰触,感受到了那份无奈。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自存,必然地要与一切人发生关系,由于关系的好坏浅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两样。

人只要活着,第一要接触社会,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而独存。我们与国家、社会、人群乃至于一切事物都是相依相缘,不可能独存的。所以一定会产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关系不同:有深有浅、有好有坏,由此而产生的痛苦也就不同。

如最亲爱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离死别,心理就会深生懊丧、苦痛,佛法中名此为「恩爱别离苦」。

所以我们一般人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譬如说我现在家庭很好,夫妻关系很好,孩子都很乖、很听话,家庭环境很不错,一切都很圆满,每个人都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是请问你:总有一个要先走吧!家里所有的亲人总不可能同时死亡吧!那就注定会有恩爱别离苦!如果不是很亲密的人、有很深关系的人,他发生的种种变化你不会在意的。就是因为你身边的人、亲爱的人、关系深厚的人,一旦发生变化,你就会在人间的不幸中感到人生真的很苦!感情很好、很恩爱的有一天一定要离开,岂不是更苦!说到人生,哪一个人不苦?

根据统计,全世界一天大概要死三十万人,你怎么不哭、不苦?因为和你没关系。如果家里被盗你就苦了,何况是我们的财富、名利、恩爱、亲情,这些一定会变化、一定会离去、一定会死的,怎么办?注意!佛法讲的苦并不是一点快乐都没有,而是说快乐还是要变化、分离,最后的结果还是苦!愈亲的、愈是我们执着的、愈深爱的,一旦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会更苦。那你说有什么会不分离?什么会不变化、什么到最后会不灭?不爱、不亲还没事,一亲、一爱,到最后变化的时候会更苦,你说人间哪一个不苦?年轻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如果遇到自己的父母、长辈、亲人面临死亡的时候,你知道内心有多苦吗?那种感受,哪一个人不会面对?所以,人从生出来,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到苦,因为无常故!无常是真理法则,是法法都如此的,我们的身心也不离此无常的法则,所以必定要苦。

所以佛法讲的苦不是一点快乐都没有,而是说无常故,毕竟要苦。这个地方大家要明白!你暂时欲望的满足、暂时精神外在的寄托,有一天一定会变的!最后还是要离开的,那个苦更甚!所以,「无常故苦」是佛法讲的根本。

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讨厌的,不愿与他见面的,可是「冤家路狭」,偏偏要与之相会,这名为「怨憎会遇苦」。此因社会关系而引生的爱别离、怨憎会苦,是常见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喜欢的偏偏要分离,不喜欢的偏偏每天要见面,这也是一种苦。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在追寻理想,还要寻找理想的另一半。就好比古时候攻城堡一样,总想尽办法攻占这个城堡。可是攻进去的人,不要多久都想办法再攻出来,因为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很快就幻灭了。这时候要攻出来可就难了;喜欢的偏偏不能在一起,在一起的偏偏都不如意,想逃避却又逃不了,这就是「怨憎会遇苦」。据说现在离婚率在40%以上,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解决,因为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但是问题不只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子女、长辈、亲友很多都处在这样的情况,「怨憎会」苦是很普遍的现象。

还有,人生在世上,衣、食、住、行是生活所必需,有一不备,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与愿违,于是懊恼萦心,佛法名此为「求不得苦」。也有想丢而丢不了的,也可以摄在此中。

「求不得苦」更普遍,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十件事只有一、二件比较如意,而八、九件事大概都是不如意的。所求不得,已经很苦了,何况得到的,还要失去,更苦;不得,放得下还没事,如果得了,保护不了又失去了,更难过。在无常的法则下,有什么可以保持不失不变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求不得的苦是普遍的现象。

求不到当然苦,有的得到以后感觉不如意的时候,想丢都丢不掉的。很多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譬如说,娶个太太或者嫁个丈夫,本来以为很理想,可是日子久了,发现对方有很多缺点后,于是就要离婚、想逃掉,偏偏对方不答应,要丢都丢不掉,也含摄在求不得苦里面。

我们的观念也是一样,它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你是否发现某某人、或许是我们的长辈、或是朋友:「那个人死脑筋,很糟糕,叫他怎么样他都不听,他每一次都在他那个观念里面」。而我们是否也都执着在某一个观念里,想丢都丢不掉,怎么讲都没办法。这也是苦的原因啊!如果我们执着在某一个观念、某一种见地,即使是错的却以为是对的,颠倒执着的也以为是正确的。佛陀告诉我们,那个知见就是苦的因。可是我们每天还在那里颠倒、爱染、执着而不自知。这个颠倒错误的知见丢不掉就是最大的苦因。

像上所说诸苦,可大分三类︰一、因身心变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苦痛──爱别离、怨憎会;三、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体会、了解一下这三类的苦,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样的因缘中。现在,台湾的经济较十几年前好很多,虽然贫富差距很大,但是基本的生活还过得去,物质上基本都无缺,问题是我们的欲望不能满足,因此还是苦。至于人际关系,说实在的,我们今天如果不学佛,很难交到善友。从一般的社会中来看,家家户户、亲朋好友之间,有几个是真的知音的。人事上没有纷争、没有怨怼、没有不满、处处都很好、很圆满的能有几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难以圆满、和谐,所带来的苦恼更多。我们没有一天可以孤立于社会而生存,没有办法避免与人相处。但是请问:我们之间所营造的关系,到底是和谐的?还是相对的?我们都要去探讨和了解,怎么才能不苦。

其次,像天灾、地变等自然灾害,这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今年,台湾天灾特别多,台风一个接一个,像这次台风,风不大,可是雨却下得很大,全省都淹水了,如果雨再下个不停,土石流可能又要发生了!这是天灾的部分,你看大家苦不苦!汽车泡水了、商店浸水了、物品都坏了,损失满大的,交通也都破坏了,这些带来我们生活的很多不便,也都是苦啊!

所以不管是从自己身心面对的老病死,还是外在的环境、人事的关系等等带来的都是苦。相信一个人活在人间,只要去注意、去反省,一定体会得到这些苦。我们今天学佛、修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现实人生的这些苦。那有没有办法真正学到「法」?真正悟到「法」?真的在人事关系中就没有苦了吗?真的面对外在条件就不苦了吗?真的面对身心的生死时都不会苦了吗?可以告诉各位,只有佛法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超越一切苦,这就是佛法伟大、可贵之处!《般若心经》就是在讲这些根本问题。怎么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是刚刚讲的三方面的一切的苦厄都能度,都能到彼岸,都能超越的意思,可见《心经》的重要!

世间的学术、宗教、技巧,莫不是为解除人生痛苦而产生的。然而努力的结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胁和少部分的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痛苦。这因为自然界是无生的,多依必然的法则而变化的,只要人能发见他的变化法则,就可以控制他、利用他。

现代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可以了解气象的变化、地层的变化,也可以探讨自然界中种种物质之间产生的因果关系。因此,了解这种必然关系,我们就知道怎样的去预防他、控制他、利用他,也就可以预防很多的自然灾害,预防很多人为造作的疏失所带来的痛苦。但是,这属于外在条件的物质部分,最多也只是达到部分的对治,而不能根本的解除,甚至有时还会带来很大的负作用。根本的问题在哪里?就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社会关系就难多了,如发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处理法,但每因群众的心境与处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每一个人遇到同一件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结果是否一样?不一定。因为面对的人和处理的对象,跟你的因缘关系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们和师父之间发生一些问题,你们来找师父沟通,就很容易解决。但是,如果遇到一个很霸道、不讲理的人,你用同样的办法,不一定能解决。如果世人都能讲理,问题就都能解决,法院的生意就不会那么好。现在的问题为什么都不能解决?因为我认为我对,你认为你对,我们都不会从同一个角度来看。所以,人世间种种的因缘关系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那么处理问题就很困难。现在所有的事业中,法院的生意可能最好,它有永远办不完的案件。可是我们做生意,有时候还会不好,法院却不会没有生意。可见人间的人事关系的复杂性和冲突性有多大!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人事关系这个大问题,给我们带来的苦恼非常多。

这还不是最难解除的,最难的那要算个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说,自家身心的事,应该易于处理,实则是最难的。

按照常理,我们自己身心的事,应该是最容易处理的。别人我们不容易去影响他,不容易叫他来符合、认同我们,那么我们自己身心的事应该比较容易处理吧?这句话就很奥妙了,改变天下来符合我们,不容易;改变每一个人来同意我们也不容易,那我们自己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应该很容易吧?其实这是最难的了!如果我们自己要调整自己都不容易,你说最接近的、你能控制的、自己在使用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都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处理,却说你能处理好外在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人对自己究竟是什么?心理是怎样活动的?实在不易认识,不易知道。

就像「我是谁」?找不到我是谁,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不知道!为什么从小会变得年轻、会老、会死?不知道!最奥妙的就是,我们每天在活着,每天都在心灵的活动中,人事物的一切都展现在身心的活动中。但是,你是根据什么活动的?不知道!你是根据什么思惟的?不知道!有没有人了解我们内在有着像计算机程序似的思惟模式是怎么建立的?我们的活动,我们的行为,不是从我们的思想、观念来的吗?那么这个观念根据什么在运作的?里面有没有一套软件?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观念会忽然发生吗?这一套软件程序有没有人去发现?没有!如果这个程序的功能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在无知、无明、愚痴的状态中?那么无明状态中的行为会不会自在?会不会不造业?会不会不起烦恼?问题就在这里!这里不就在点出我们愚痴的地方吗!

《阿含经》说:「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什么叫无明盖?不了解真相。那么真相是什么?我们的知见是怎么建立的?我们的行为举动是从哪里来的?根据什么?对自己的身心活动都不了解,这就是最大的无明。要你知道天下万物,你说很难,那么自己的身心自己在用,为什么对于自己可以观察、可以体会的身心却不能了解?为什么处处要争,处处要斗,处处要占有?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占有欲,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为什么会痛苦?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好像都不符合我!我们却从来没有去探讨产生痛苦的真正内在原因。

导师在这里把我们无明的重点指了出来:自己究竟是什么,我们了解吗?什么是我?心灵是根据什么来活动的?思惟模式是怎么建立的?不知道。这个就叫无明。也因为无明,我们的行为必定是跟无明相应的,所以带来的是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就是生死相续的动力。世间的学问、学术、科学研究有在探讨这些吗?只有佛法才谈这个啊!佛法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明,贪爱、造业是由哪里来的,我们才能知道它的根源。所以,「苦」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了解我们到底是什么?心灵的活动怎么来的?思惟模式是根据什么?哪里错了?这就叫无明。把这些都搞清楚了、都明白了,就是「明」。既然都明白了,我们里面错误的条件就没有了,还会有错误的行为吗?还会造业吗?不会啦!

注意!这里又指出一个重点,就是要我们明白修行该从哪里修?什么才是真正修行的重点?我们犯了错,都在贪瞋痴烦恼中造业,就像社会上犯罪的人,抓去关上几十年,甚至于无期徒刑,这几十年中甚至到死,他虽然失去了自由,不能再犯罪,但是他是否因为这样就解脱了?他有没有因为这样而改变恶行的心态?他是不是就没事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在一个环境很清净、很优美、没有混杂的地方,房子里面什么物质都准备得很好,衣食无忧,一切让他感到生活自在、安稳,不受人间的污染,然后活到一百岁直到老死,他会不会因此而解脱?不会的!他还是在无明中。

那么,什么叫解脱?因为我们在无明状态中所造作的一切行为,带来的都是与贪瞋痴烦恼相应的。生死不断是由于贪瞋痴烦恼产生的业力所牵引,而不能止息。一个人生出来,他过去生种种因缘并没有消失,只是这一生没有因缘让他接触外境,在那种环境的因缘下,他就没有机会听闻到法,也不知道什么是正见,更没有与空相应的智慧。即使在人间,没有任何因缘去造业,直到死的时候,他的知见还是在无明中,他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所以注意!修行要在哪里修?在没事的地方怎么修?好比刚刚讲的,一个孩子,如果给他一个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的环境,在那个环境中怎么修?这个观念很重要,为什么佛经说六道中人身难得?天道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只有享乐,所以天道没办法修行;恶道每天都在恶报里很苦,就像地狱里的苦恼众生,更没有办法修行。为什么只有人才能修行?因为人有智慧、有理性、可以思考,可以在很多的善、恶因缘中磨练体会;可以有机会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可以在苦乐参半的因缘中反省探讨,看清真相,无明破了,才能真正解决生死的根本问题。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在哪里?在人道!离开人道要修行是很困难的,这一点正是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有人说等我老了,环境好一点,身体自在一点,我再来修。没事了还要修什么行?修行就在我们的苦恼中,如何藉助这样的因缘去观照,从根源处找出产生烦恼真正的原因,才有机会消除烦恼。这相当重要。

连自己都不认识,还能谈得到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吗?因此,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

如果连自己身心的条件因缘都不清楚,怎么能控制、改造自己?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了解、控制、改造、提升自己,你又如何去改变外在的条件?外在的人事?当老病死到来,又如何面对?所以先要认识自己呀!这里讲「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这就是重点。所以,《心经》是「近取诸身」,就是自身,就是要回到生命中来,回到身心的当下来观察自己、了解自己,这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佛法虽无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样觉悟自己,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

可是,一般的信仰就不是这样子,我们认为外在有一个伟大、法力无边的佛、菩萨,只要虔诚敬爱、恭敬礼拜,好像我们就能得救了。如果是这样的观念,那就是不了解佛法的真义和目的了。佛法揭示的是事实的真相,每一个人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的就是没有自性的、没有他力的主宰。不是谁来控制、谁来造作你的。佛法第一要破的就是这种依赖感和迷信,而要让我们发现真相。什么是真相?由于我们的无知,产生错误的行为而带来痛苦烦恼;所以,只要我们反省自己,看清楚我们造业的动力根源是什么?当我们把那个根本的原因改变时,一切现象就能改善了。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解脱的,过去的一切大德菩萨也是这样解脱的。我们每一个人解脱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和佛菩萨一样都是人,都有五蕴、六处、有思想、有观察的能力、有理性的思惟,所具备的条件都是一样的。我们犯的过错也不离无明和贪爱,和一切众生生命轮回的动力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反观自己,探讨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只要把那个原因调正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十二缘起中无明破了就不会有行,行破了就不会有后面的相续,生死轮回就断了。所以修行有两个重点:第一是破无明,第二是离贪爱。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从哪里下手?反观自己身心的造作、心灵的动态,这些都要清楚。导师在这里讲的好像都很浅显:「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问题是我们几个人懂得认识自己的方法?又如何深入到我们潜在很深很深的意识中去了解自己,不容易啊!所以只有佛法的这个「法」,才能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进去,去体会到最深的内涵。也就是说引导我们怎么去观照,怎么用功,怎么修行,才能够真的深入我们内心的深处,去发觉他的真相。所以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上课听法,奠定理论基础。如果连这些理论都不懂,信心从哪里来?没有信心又怎么会依照修行的方法去实践呢?所以,首先要明白这些理论,就要从闻思修的第一步「闻」——听法下手。

这就是答案!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究竟解脱的,那么要解脱,就得先觉悟自己,改造自己,铲除一切无明、颠倒、执着的根源,我们就能解除痛苦。

如我们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与改造,那么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们也没办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真的像佛陀一样得法,他就解脱了。佛陀悟道后四十九年弘法利生,也遭遇很多的逆境,但是他不会再起烦恼痛苦了。佛陀成佛了,世界是否因此而变得圆满了?是否所有外在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所有的人都没有问题了?不可能的!从《阿含经》中可以看到,佛陀年老时还遭遇很多逆境,包括提婆达多的背叛及祖国的被灭,都是很大的逆境。并不是成佛了,一切都圆满了,千万不要这样想。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那就是佛陀即使遇到多么大的逆境,他还是安然自在,他不会痛苦烦恼,不会再引起种种的障碍,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解脱了,人世间外在的条件不管怎样的变化,以世俗来看是很不利、很不好,有很大障碍,但是对他来说还是自在的,这才是真解脱。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不要被传统的民俗信仰或神话误导了,以为学佛就会有感应,没有灾难,求得自在,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一切事情都顺利,这样都不是佛法。佛法告诉我们人间都是无常的,怎么会一成不变呢?怎么会永远没事呢?一切都会变坏,一切都必归于灭,这才是佛法的真理!明白了这个真理法则,我们就不会求不老、不病、不死了。生灭无常,不可能一切都如意圆满的。真正的圆满是内心的自在解脱,外在一切条件已经不能影响你了,这样才叫圆满,才叫究竟。所以,一个真正得法的人,面对外在的人、事、物的种种障碍也不再受其影响。

依佛法,社会也只能在人类充分觉悟,提高人格,发展德性,社会才能完成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与自由。

这就是说,不是一个人的成就就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大乘佛法讲的是菩萨道。所谓的菩萨道,就是要无私宽广地为广大的众生设想,然后慢慢引导所有众生都能了解真理法则。然后每一个人都能净化,每一个人都能发菩提心,那么共愿共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才有和谐的希望。不是我解脱了,天下就太平了。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让社会达到极乐世界的标准,不是一个人解脱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都发菩提心,以悲心来利济更广大的群众,让每一个人都得法,让每一个人都能改善身心,这个社会才能真正的净化。为什么我们大乘佛法要讲行菩萨道?因为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愿本怀,希望「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也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这就是菩萨道缘苦众生的动力。

从合理的社会──平等自由中,控制与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

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那么自然资源就会被误用,自然生态也会受到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大家都会深受其害,这就是共业。所以只有佛法普遍的宣流,大家都能够体会佛法的平等性,互相尊重,爱别人,也爱自己,那时社会才能互相的、普遍的善用自然资源与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真正效用。如果还有自私的心理和个人的利害关系,不管别人,不管社会,那么带来的灾害势必更严重。

否则,像现代的科学,对于近代人类不能不说厥功甚伟,然因没有善于运用,利器杀人的副作用,就随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毁灭的危险。

所以,如果还没有体会到平等法性,无论是社会物质怎样的开发或是科技如何发达,还是用在私欲上、占有上、斗争上,那么这样的发达带来的是什么?过去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除了面对老病死,没有太大的危机感。可是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危机不一样,武器那么多,大家外出都没有安全感,家家户户要做铁门窗,可想而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

就如近代原子弹的发明。本来原子能是可以善用的,如果原子能用在能量的使用上,当然可以利益众生。但是现在作为原子弹、核弹、中子弹的杀人武器,一颗下去,真的全人类都会毁灭。所以,科技的发达,如果不善用,副作用更大,带来的灾害和威胁更大。

所以,人不能从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任何控制自然、人群的办法,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

不只是物质上的占有,还有人性中的权力欲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过去主政者到某一个程度以后,后面的人就会起来革命,起来革命的人最后有了权力以后,主政的结果与过去统治者的结果相差不多,因为权力会使人腐化。所以,那些革命都只是治标,只有佛法是治本的。从每一个人的生命、身心中去改造、提升,净化自己的人格德行,这才是根本。

现代的所谓教育,教出来很多有才能的人,但这些才能都倾向于功利,还是自私的,没有离开人类互相竞争的本能,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竞争中,人类怎么能达到真正的和平共处?如果教育是功利性的,没有佛法的熏陶,自私的本质不能去掉,所以产生的问题根本不能真正的解决。以前,学校还有佛学社,可是现在,学校不成立佛学社了。其实佛法本来是一种教育,要普遍的教育大家如何解脱、如何破我执,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人间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甚至会排斥佛法,这就本末颠倒。所以每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解除内在烦恼的因,外在的功利会带来更大的烦恼。

因此,我们要「度一切苦厄」,应首先对自己予以改造。唯有这样,才能合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间的苦痛。

注意!「根本解除」,这是根源!就如同医生治病,有治标,有治本,社会的净化和政治的改革也一样,有治标、治本的方法。但是真正能治本的,都不离对佛法的体证,如果离开了对佛法的体证,几乎是没有办法的。不是一切宗教都能解决问题,佛法的奥妙与一般宗教是不同的。譬如:西方的宗教还会引起宗教战争,而佛法绝对反对战争。佛法讲的是无诤、无生,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宗教都一样。佛法讲的是众生平等,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尊重的,而且是相依相缘的,人与事、人与物、人与人之间都有很深切的互动关系,因此才产生整个社会的动态万象。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平等」就是佛法讲的法性。但是神权就不同了,神权要控制万物:必须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会下地狱,我就惩罚你;听我、信我的,就升天堂、得永生,所以神权还是极权的,佛法才是平等民权的。所以真正要解脱,要根本解除烦恼,是从自我的改造做起,不是信仰神权来庇佑你,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原则的说,可分二种︰一、充实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冲淡,不生剧烈的反应。如力量小的担不起重物,感到苦难;而在锻炼有素精强力壮者,则可把着便行,行所无事。

学佛修行,理论明白了,目标知道了,再来就要探讨改造自己和迈向解脱的方法。从苦的立场来说,我们都感到很苦,那么苦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面对外境,感到自己身心难以承担所引起的苦,那么就要先充实自己,增强身心承受的力量。譬如身体很弱时,一百斤的东西担不起来,要你担起时,你就会感到很苦、很难。如果你经过运动的锻炼,慢慢的调整自己的身体,体力就渐渐增强,那时就能轻松的挑起一百斤的担子而不会感得很苦了,因为你还有余力嘛!这一部分是讲先充实自己,增强承担力。

我们不管是待人、接物、处事时,人家一句话有时候就会让自己苦很久,但是慢慢的了解法、熏习、实践,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承担,去面对。这样慢慢会觉得过去很苦恼的事,现在慢慢减少了,不会随境而转。可见,充实自己,是充实自己的知见、心灵、智慧的部分。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的长养、充实。这种承担力,不像运动,肌肉发达就好,而是智慧的力量。以前,为什么别人一句话你就受不了?现在即使有一万句不如意的话,心也不会动,因为心里的充实,扩大了自身的承担力。

二、消灭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将致苦的原因对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第二,是消灭苦痛的根源,这是最根本的。前面是治标,这个是治本。要寻找原因,为什么遇到这个事,我会那么痛苦?而别人却不会痛苦?为什么他那么痛苦,而我却不会?要看清楚那个苦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原因,只要你把那个原因改善了、对治了,即使再发生那些事,你也不会苦了,因为产生苦果的原因没有了。佛法就有这样的功能,佛法的伟大也就在这里。

再讲一个重点,注意!人间的万事万相千差万别,不管事相上差别有多大,但是痛苦烦恼的原因只有一个。所以我常常譬喻:一棵大树有很多树叶,你要怎样一片树叶、一片树叶地去治疗它?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根,根的问题解决了,枝叶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的烦恼虽然像树叶那么多,但是它的根本只有一个,可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这一根本?

台语有句话说:「一理通,万理彻」,意思是法法都是同一个根源,烦恼也有同样的根源。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那个根源的地方,如果找到了,根源一解决,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注意!修行的心要就在这里!烦恼有千万种,你要对治千万种吗?不需要!只要解决根本的问题,千万种的烦恼同时消失,这就是重点。但是现在许多修行的人因为不懂这个重点,都在枝末上用功,对治好多好多的烦恼,今天要对治贪心、明天要对治瞋恨心、后天要对治什么欲望、什么爱染……,每一件事一一的去对治,你对治得完吗?因缘所生法,只要因缘一触动,随时产生新的因缘,你对治得完吗?但是如果内在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外面再多的因缘来时,内心还是如如不动。注意!学法如果没有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他本身都没有体验到最重要的根本,他怎么能指导你?只有在对治,对治得完吗?不然就是无奈地寄托于等待救度,其它没有什么办法了。

这里只是点出重点,待《心经》讲完,你们就明白那一点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怎样运用了!

我们知道,佛法所讨论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是着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与解放的。因为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

这里有一个重点,因为现在佛教中,由于个人信仰的理念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接触的因缘不同,那么大小乘的观念彼此有些对立。从这里我们或许会问:既然佛法是让我们解脱痛苦、解脱烦恼,那为什么还会分成大乘和小乘?导师是先让我们明白这个原因,将来才不会怀疑今天所学的大乘佛法。如果对自己学的法没有正见和信心,是绝对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现在先把这些矛盾的地方厘清了,弄明白了,将来就不会有障碍了。因此,导师指出一个重点,由于「境界的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境界就是个人体证的内涵深度,下面的解释,就是让我们知道重点所在。

侧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脱而达到自在,这被称为小乘。

所谓小乘,是说修行的目的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一切外在的、内在的,重点方式是在否定。譬如说,我们会执着、会贪爱,只要否定它,慢慢的就能够体证法性而超越出来。它侧重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所以称为小乘。

大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侧重于离苦当下的大解脱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知一切众生的苦痛也与我无异,于是企图解除一切众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这就是大乘。

其实不管大乘与小乘,共同的地方都一样要解脱痛苦、了脱生死。不同的是:小乘是为了离苦、灭苦,重视的是自己的解脱,通过修行调整,把自己提升达到解脱为止,认为这样就了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大乘在自己解除了痛苦烦恼,解脱自由以后,他更肯定:既然我已经离苦了,我当下已经解脱、已经自由了,就会善用这样的解脱自由,更加关怀利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和我一样的苦,现在我解脱了,也希望众生和我一样的解脱自在,不是我自己解脱就好。譬如刚刚讲的,一个人成就了,这个社会会改变吗?不可能,唯有普遍的大众的痛苦都解除了,人间才有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才有真正清净的自在环境。大乘关怀的是整体性的,不只是关心自我的个体,个人不过是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一分子而已。

如果从有情来讲,个体更是微小的。所以大乘解脱者会关怀到整体有情的问题,不是自己解决就好,有情都同样的需要解除痛苦。但是他可以利用这样解脱自在的因缘,去关怀更多的众生,希望所有的众生都圆满,更深彻地广观万法,达到真正的自在无碍。也就是说,从利他中更能完成自我的超越。譬如说,我们个人解脱了,一切很淡薄,贪欲很少了,也不会跟人家争斗了,已经超越出来了,因此会厌离社会和人群,不会和社会大众打成一片,这个叫小乘。

但是大乘不同,我既然已经解脱自由了,还怕到社会中去吗?还需要厌离万法吗?如果我回到社会中来,还怕别人影响我,那你有没有解脱?一个真正解脱的人回到人间万法来,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这才是真解脱。所以他会善用因缘,善用剩下的价值来广利人间的众生。心量大,才会有整体性的关怀,所以我们说「大」是大在行愿的不同,不是悟的法有不同。悟的法一样,解脱的法也是一样。但是心量不同,慈悲心不同,这个就是大小乘的不同处。

从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并无不同。这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如释迦牟尼佛因见到众生的相残相害,见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而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里讨生活;于是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说法的路。

佛陀修道的因缘,是因为看到众生自相残杀及无法回避的生老病死的苦迫,从中体会到自己终究也必然会面对的,因此出家修行。佛陀悟道解脱后,又推己及人,想到:我从众生的苦迫中反省到自己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也想到众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成道了,过得自在就好,而是深入社会和民间,利用托钵的因缘来跟众生接触,并为众生说法,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踫到什么样的因缘就说什么样的法。就这样弘法四十九年,到他八十岁要入涅槃时,还度了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这位弟子因佛陀最后的指导也证了阿罗汉。

从佛陀成道度五比丘到入涅槃,都没有终止过对人间与众生的关怀,这是慈悲的展现。哪里是自己解脱了,就归隐山林,不与人间万法接触。如果修行是为了自了,那是小乘。那么今天的大乘,大在哪里?就在于关怀众生的悲心大、愿力大,而不是法上的解脱有什么不同,这一点要明白!

后代的大小乘,不过从其偏重于为己及为人而加以分别罢了!

此处的重点是让我们明白大小乘的差别在哪里。小乘只为自己,解决自己的事,自我超越;大乘是为他,不是只顾自己,知道还有更多的众生跟我是一体的、一样的,所以大乘佛法讲行菩萨道。行菩萨道是要缘苦众生。缘苦众生是什么意思?缘就是触缘的对象,我们的所观境就是缘—所缘境。小乘的观法所缘境都不离自己的身心,大乘的观法所缘境是缘苦众生,不一样的!所以观念不同,下手处和修行的方法就不同。由于知道众生苦,所以发愿希望这些众生都能解脱,由于这样无私的愿力,我执更容易清净,更能从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所以菩萨的悲行不求急证,不是自己先悟道、解脱了,而是从发世俗的菩提心开始,关怀众生、利益众生,从利他中去淡薄自己的执着。如果菩萨真正的能行六度万行,我执自然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活在贪欲里,要占有、争取、斗争。今天如果以慈悲心来关怀众生,我们的那些占有、斗争就不会发生,甚至能把我们的所有拿来布施给众生,那样贪欲更为淡薄了。所以,菩萨道是具体的从利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的智慧开发中,慢慢去淡化我执、我见,是从行中去实践、去完成的。不是小乘的自己克忍,然后自己超越就好。观念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如果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不与外面的万法接触而感到很清净了,但问题是你为什么还会厌世?如果人间真的已经不能影响你了,你到人间来又何妨。如果还怕外在的事物与环境污染你,就证明你根本没有解脱!

佛陀在弘法的过程中,有的国王非常的赞叹和护持,愿意把国家分一半让他来统治,佛陀都不要。如果需要,佛陀就根本不用出家,他本来就是王子,就是未来的国王,然而这些就是他所放弃的。还有很多名利的考验,都不能够动摇佛陀。所以佛陀弘法四十九年和弟子一样的过日子,每天吃一餐饭。如果没有人请去供养,还得照常托钵,利用托钵的因缘跟众生接触,然后为他们说法。如果有人不了解、不赞叹、不信仰,甚至于不供养,更甚者讽刺打击相待,佛陀还是慈悲为他们开示。当他们听懂了,感动了,要供养了,佛陀是不接受的。为什么?法不是用来交换的,不是为了得到供养而说法,那是不净。这就是佛陀的悲心。佛法的无私,从佛陀的身行中完全透彻地展现出来。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以为佛陀没有讲菩萨道、没有说大乘法。他们认为,佛陀亲口说的才算是。难道佛陀的行为就不是吗?佛陀弘法利生四十九年,所展现的不是菩萨道吗?只有言语才是,身行就不是吗?其实,语言还可以造假,身行是骗不了人的,四十九年的言行一致,那才是佛的德行。所以我们要知道,大乘的菩萨道根据的是什么?就是源于佛陀对众生的关怀和慈悲。佛陀慈悲的身行,就是大乘的根源!如果明白了这层道理,大乘就不会说小乘不究竟,小乘也不会说大乘非佛说,那么大小乘的矛盾就能化解了。

导师在这里就指出,因为很多人修行会执着在某一法上,以为佛陀所说的法就是全部了,佛陀没说的就不是佛法。其实,佛陀曾说过:「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我未说法,如大地土。」什么是法?世间的一切都是法,佛陀说过的法是其中的少部分,就像爪中的微尘一样,没有说的法像大地的土那么多。

佛陀没说的法,不是他不说,也不是不能说,是因为所对应的因缘与时节的关系。我们现在说的法,只要符合佛陀的根本教法和真理法则,哪一法不是佛法?佛陀没有说我们现在不能坐飞机,因为佛陀时代没有飞机,佛陀没说的现在都不行吗?现在世界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时在变,时代不同了,因缘条件也在变化,无常的迁流,一直在进展,一直在变化。所以,不能说佛陀没有亲口说的就不是佛法。比如,佛陀没说过飞机,没说过轮船,没有说过汽车,没说现在的高科技,难道这些都不能用吗?不是这样的。因缘是随时随刻的在迁流变化,不停地在重新组合。所以,不能说佛陀没说过的就不是佛法。只要内容、精神、特质、法要是一致的,能让我们解脱的,让我们能离苦的,让我们贪瞋痴烦恼能止息的都是佛法,这个才是根本。

所以,大乘法绝对不离贪瞋痴烦恼的止息,如果大乘法不能止息贪瞋痴烦恼,那也就不能称为大乘法了。这个根本不能变,善巧方便是随着因缘条件、时空的变化而适应的,这个是必然的。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从根本上来探讨:

佛法以解除苦痛为目的,除苦必须解除苦痛的根源。

刚刚讲过,痛苦的根源只有一个。好比路有千万条,最后回归只有一条;树有千万叶,只有一个根;烦恼有千千万万,根本只有一个。所以,要消除这个烦恼痛苦,必须解除痛苦的根源。

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复杂。但主要的原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以及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的行为的错误。

生活中的烦恼很多,痛苦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归源于一个根本,就是我们内在错误的观念、知见,以及因错误的观念所带来的错误行为。错误的行为带来的必定是贪瞋痴烦恼,这才引发了痛苦与灾难。

所以人人的内心与行为不正确,社会意识与发展的倾向,自然也就不能无误了。

在世俗中,大体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功利的,因此整个社会的发展倾向,当然也是功利的、自私的。不论社会再怎样发展,源自自私心态发展出来的意识当然还是自私的。所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灵上的执着。要解决社会大众的意识问题,就要找到根源。为什么党派之间、团体之间都在相互批评、推诿责任?就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谁怪谁都不能解决问题。政党再轮替,再换一千个政党,问题依然存在。根源是什么?就是不知道我们的知见本身一开始就错了,大家在共同错误的知见下,发展成的社会形态,怎么会是正常的呢!所以,在枝末上对治,永远都没有办法产生真正的效应。所以,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找到真正的根源。

社会的发展源于人心的自私,自私的心发展出来的社会,怎么会是大同世界?现在说美国是自由国家,讲自由平等,但是美国真的自由平等吗?国际间他要充当老大,他真的让世界和平了吗?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根源的问题没有解决,社会的问题乃至于世界的问题同样得不到解决。今天综观政治的修明,经济的繁荣,学术的进步,也着实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但苦痛的根源没有拔除,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非彻底的救济。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治标式的,可是告诉他们这些都不是根本,治本是要回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来,这是很困难的。

如果每一个人的内心净化了,我执破了,大家都是无私的奉献,我关怀你的苦痛,你关怀我的苦难,大家彼此互相帮助,社会上还会有争斗吗?社会还会有问题吗?所以,推展大乘的菩萨道精神,社会才能够真正的改善,这个问题真的太重要了!

由于错误的行为影响内心,又由内心的错误又引导行为。互相影响,起诸恶业,招感苦果,无时或已!

错误的观念会引发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又影响内心的清净,这是与「无明」相应的的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必定是贪瞋痴烦恼。如果观念能够与「明」相应,与法相应,与空相应,与般若相应,行为自然端正,行为端正了,内心自然清净,自然就可以超越贪瞋痴烦恼。所以,重点是如何让我们的身心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后面才能止息无止境的烦恼痛苦。

因此,释尊教人从行善止恶的行为纠正,达到内心的清净解脱,同时,必须内心清净而改正了,行为才能得到完善。

就是说不能只有勉强我们的行为,如果内在的观念没有修正,也就是我譬喻的软件程序没有修正,计算机的功能就不能改变。观念没有改变,行为就不会改变。如果用约束、用戒律,或种种的条件来束缚,就像将一个罪犯关上几十年,出狱时,他犯罪的因子还在,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不能只从心灵上、也不能只从行为上单方面要求,两方面都要进行修正,特别要重视观念的修正与教育。正知见的建立会引导正确的行为,再加上戒律的规范,在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至少有个行为规范,我们才不会犯错,不会造恶业,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灵。所以,身心两方面都很重要,一方面要严守戒律,另一方面要加强正见的建立,两方面同时精进。因此,作为佛弟子,第一要多闻熏习,亲近善知识,听善法,闻正见,我们的观念慢慢的就会修正,错误的观念渐渐就会减少,就像在调整那个软件程序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因缘是自他和合的,因缘中有主要因缘和次要因缘。如果所听闻的、所学的不是究竟、根本的佛法,是不能达到解脱的。什么是多闻?听闻缘起正见才叫多闻,听闻不与正见相应,不能解脱的,不叫多闻。听多了障碍更多。所以,今天如果对佛法的缘起正见不深入、不了解,不知道佛法的根本在哪里,就要一门深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如果与无明相应不是一门「陷入」吗?所以,多闻首先要抉择什么才是真正的正见,进而明白怎样才能从烦恼痛苦中超越出来,而达到真正的解脱!

因果之间一定有其必然性,为什么煮沙不能成饭?因不正确!所以,如果生死烦恼的因没有抉择正确,乱对治怎么能解脱!所以我常常用计算机的软件来譬喻,大家就比较容易懂。计算机的程序正确,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不是离开那个程序功能以外还有另外的功能。我们的身心行为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痛苦?生活中带来的总是那么多不如意,这就是观念的问题!知见不正确,而引生错误的行为,才会带来这么多的灾难、烦恼。明白了的人,知道是计算机程序的功能不良,要修正的是软件,如果不懂得修正软件,即使把计算机砸坏了,它还是那个功能。同样的,我们的观念、知见没有修正,也就是关键地方没有修正,只要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修行就变成了束缚和负担,也很苦,怎么能解脱?譬如计算机功能不好,用绳子把它绑一百圈,它还是那个功能。那么,我们的观念到底如何才能得以修正?如果用强迫的方式让人接受就很难,譬如教育孩子,我们都这样讲:「你一定要乖,要听话」,可是哪一个是乖的?哪一个是听话的?哪一个完全照父母的意思成长到现在?没有啊!所以用强迫的、勉强的、控制的、命令的,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是,当他愿意接受的时候,当他愿意聆听的时候,慢慢的,他会觉得有道理,愿意自己主动去探寻的时候,只有这样才会有效果。

所以,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用法律来规范的。我们的宪法、六法全书等等法律,法规条款成千上万条,为什么社会问题还是那么多?依靠法律就解决问题了吗?没有啊!关键是人人要遵守法律,社会问题才能解决。佛法也是一样,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问题是你选择了哪一个法门?是否真正心悦诚服的愿意接受那个知见,不容易啊!要知道,我们意识的形成不只是这一生一世,多生累劫的那个惯性、那个我执有多深!

如果使一个人真正的接受正确的观念,慢慢的转化到完全的肯定,还要经过身心的体验才能达到。譬如,学生在学校学习一些化学程序,还要在实验室里去做实验,当做出来的结果果然如此时,才会肯定那个化学程序的正确性。如果没有通过实验,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么知道是正确的?譬如:H2O,用HO或者 H3O就不能生成水,这是必然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实践?有没有证明他的正确性?所以佛法不是只有听听就可以了,必须要去证明,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实践,证明到了才会真正的肯定,整个生命才会真正的转化。所以,即使我今天讲得再好,你们听了再满意,还只是观念上的一点明白而已,还是不能解决你自己的根本问题。可是,如果你们接受了正确的观念——正见,并且愿意去修正、实践、体验,愿意慢慢去转化自己的身心行为,那么结果是必然会得到受用与解脱!

其实,当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只要听得进去,认为有道理,然后又能反省,对照自己的过去,确实有这个问题,有这样的缺点,在慢慢接受时,我们的观念和思惟模式已经在慢慢的修正了。所以,闻思修的「闻」是从外面听来的法,慢慢地觉得有道理,自己错误的观念就会修正。「思」就是消化、反省。把听到的佛法通过思惟慢慢的消化、反省,达到真正的理解。「修」 就是去证明、去实证。证明到了果然如此,那种信心与肯定带来的必然是身心行为的自然转化。所以闻法是第一个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因」,主要的因、入道的因。

现今宗教很多,社会上民间信仰也很普遍,甚至有的连土地公也拜,树也拜,石头也拜,样样都拜。问题是这个拜与解脱有关系吗?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它能庇佑我们,或者外面有一个什么神力可以庇佑我们,却不知道应该寻找真正的解脱的因!所以,要想离苦解脱,首先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听到正确的法,让真正懂得法的人来引导你、开导你,让你找到烦恼真正的因,你才有下手处。不然你怎么解决问题?沙不能煮成饭,徒劳无功,怎么能成就?所以听法的因缘,还要有善因缘。如果法门搞错了,徒然辛苦一生,以至于千千万万生都不一定解脱。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庆幸,这一生听到导师的法,学到导师的法,才有分别、抉择正见的能力和机会,所以对导师无限的感恩也就在这里!

就是生死的苦痛,也就可以根本地得到解除了。由此,内心与行为中,内心是更主要的。

世间每一法的存在,其因缘是很多的,有主要因缘,有次要因缘。如果要从细的因缘去分,每一法跟另一法之间都有因缘。也就是所要探讨的因缘,几乎跟所有万法的因缘都是相通的,太广泛了,我们没有办法把握。如果我们要探讨解脱的因缘,必须先掌握到根本的东西,把握住这个比较切近的因缘,叫主要因缘,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但是内心和身行中,内心的部分是最重要,也是主导的,我们首先要把握这个根本点。所以说内心是最主要的因缘,虽说还有其它的因缘,但是相对来说,是比较次要的。

人之所以动身、发语,不尽是无意识的。大都从发动的意识——内心上来的,

我们所有身、口、意的行为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不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很多的动作与行为,而是都有其因缘条件;而因缘条件也都是从意识——内心而引生的。

内心的错误可以分二种:一、欲,二、见。欲是约情意方面说的,和欲望的欲多少有些差别。欲以追求为义,追求不得其正,这才成为欲望,也可名为恶欲。

注意!这里讲的都是重点!大家要用心!

「欲」,我们一般都称为欲望;见,就是知见也就是观念。欲望,主要指我们的追求与爱取。追求是生命的本能,并不是完全不好。譬如说:今天我们追求佛法、追求解脱同样是欲。但是这个是善法欲,是好的,正确的。问题是追求不得其正时,也就是说那个追求的欲望走偏了,不正确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善用这种欲的时候,才变为欲望。这几句话很重要!譬如说:你今天得法了,解脱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关怀、利益的众生,这也是欲!所以欲不是不好,是看什么样的欲。「欲」是一种力量,一种动力,是不得其正时,才变成欲望!

欲有多方面的,欲求财富,欲求名闻,以及各种物质上的享受,都可名为欲。那么,深一层的耽着不舍,即名为爱。

欲是一种追求,可是一旦执着了,就成为爱染。譬如说,我们的生命需要饮食,是欲,但是如果贪着于味道,贪着于享欲,由欲而产生执着、爱取后就变成欲望了。如果这种欲望没有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爱欲。欲,是一种本能的,是生命的所需,为维持其能量,必须要饮食。但是,饮食如果求精、求细、求美、求高级、求人间稀有的,就变成执着、爱染了。这才是出问题的地方,进一步讲, 如果「耽着不舍」,一执着就变成为「爱」。

在世间的人看来,爱是很好的,但是佛法则说:爱如胶漆一样,一经染着则纠缠不清,不免要受他的牵制,不得自在。

为什么佛家很少讲爱,而讲慈悲?因为慈悲跟爱是有差别的。西方宗教讲爱,他们解释的爱为「博爱」,认为博爱不是私欲。但是,这个「爱」字很容易混淆:爱染也是爱,爱欲也是爱。而且往往这个爱,久了一经染着了,即使善的欲(善法欲)也会变成染着,并且很难自知!譬如我们现在学法,都讲众善奉行,一切恶都要想办法去掉。那么就会有人说善行是好的。注意!如果执着在善行,那还是执着。我们现在学法,这个法本身是善的,目的是让我们藉助这个法来悟道,来解脱痛苦烦恼与生死。就像过河需要渡船,这个法,这个道理,其实就像那个渡河的船来让我们善用。那么,如果过了河,还把那个船背在身上走路,会很累的。过河的时候才需要船,船本来是让人们使用的工具。法也是一样,善法也是一样,佛法也是一样,是让我们从此岸到彼岸能够解脱的工具。但是,如果你对这个法一起执着,那个执着的心还是染着,一样的不能解脱!所以,善法欲的欲,虽然是善的,但仍然是对善法的执着。这个叫做「顺道法爱」。注意!如果真正要悟入空性,契入真理实相的时候,这个「顺道法爱」也要舍,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毕竟清净。

因爱欲故,父与子争,子与父争,乃至种族国家与种族国家争。争争不已。于是,造成了充满苦痛的人间。

我们个人的欲望和爱取,只要是站在主观的立场上,就是父子之间也会有冲突。因为个人的观念不同,个人的喜好不同,如果不是站在佛法的法性空寂、法法平等的立场,而在事相上执着于欲望,执着于爱染,那么即使是父子、夫妻也是一样,还是会争、会斗。这个争斗扩大起来,就是团体跟团体争斗,再扩大就是种族跟种族争斗,再扩大就是国家跟国家争斗了,整个人间动乱不已的原因也在这里,这都是由于欲望的驱使和知见的不同所致,这样人间还有宁日吗!

见是思想方面的。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同,于是发生意见冲突。

由于每个人的知见、观念不同,对一切法的抉择也不一样。譬如对味道的执着:有喜欢甜的,有喜欢咸的,有喜欢酸的,有喜欢苦的,有喜欢辣的。那么什么叫「好吃」?「好吃」两个字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问一百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喜欢的是好吃,不喜欢的就是不好吃,这就是知见的不同带来不同的结论。

如果我认为对的 你也认为对的,那大家没问题。可是我认为对的,你认为不对,问题就来了。那么人间什么是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一切只有相对。如果在不同的知见中,必然要引起斗争的。

所以,万法从事相上看一定是相对的,一切法的存在必是相对的存在。什么叫父?因为有母,没有母哪里有父?什么叫子女,因为有父母才有子女,这些名称都是相对成立的;同样,什么叫暗?因为有明,没有明就没有暗,没有暗就没有明。什么叫恶?因为有善。什么叫善?因为有恶,没有恶就没有善。一切必是相对的存在。所以执着善的人有没有恶?没有恶,哪来的善?所以执着善,内心一定有恶。如何能离两边而行中道?可是我们都不懂得法的中道义在讲什么,那么我们就会执着在一边。你认为好的,我不一定认为好;我认为对的,你不认为对;我认为这个是真理,他说那个才是真理。譬如基督教与回教的中东战争,就是由观念不同所引起,因为基督教的教义跟回教的教义有冲突的地方。以色列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而回教不是,为什么要斗争?美国为什么支持以色列?这样譬喻其实是在讲观念的问题,也就是「见」的问题。缩小了,人跟人之间也是这样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都一样,因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所以会产生意见和冲突。可见,观念的差异会引起多么大的问题!所以「见」比「欲」带来的问题更严重。

见,在欲之先。见如果正确,欲望也会转化。见的偏差会带来欲望更严重的染着。所以,无明才会带来爱染,无明破了,爱染也会断,只是时间长短的差别。所以修学佛法主要是破无明,无明就是观念的错误。

如西洋因宗教的信仰不同而连年战争。哲学家因彼此的见解不同大兴争吵。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此虽属于内心方面的。然因此而表现于行动,就发生绝大的问题,造成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不安定——这种现象,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更属显而易见。

所以世界上大至国际的动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社会团体之间互相的争夺,人跟人之间的斗争,小至家庭不和,夫妻离异,都根源于这个知见的问题、观念的问题。但是两个观念完全一样的人会不会在一起?这个问题很奥妙。我们观察身边认识的亲朋好友之间、夫妻之间有没有两个知见、观念和习性完全一样的?没有!好比夫妻之间两个人的观念应是互补的,一个强的配一个弱的。如果两个知见完全一样的人在一起,产生的问题会更大!因为我执还在,只要我执在,还是会冲突。虽然观念一样了,但是总要有一个人听一个人的吧?有谁愿意被对方主宰?所以还是会有问题的,不是一样就没事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慢慢的去体会,很奥妙的。

可见,内心的观念才会表现于行为,这才是重点。所以,社会的问题,国家的问题,世界不安定的问题,回过头来寻找根本原因,还是内心知见的问题。想想看,现在有没有一个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学同样一个法,可能吗?人间几千年来斗争不断,是因为佛法越来越弱。佛法是讲无我、无私的,讲平等、大悲的,全世界的宗教只有佛法讲无我,而其它的宗教都在讲主宰、讲神权,那是君权时代的产物。可是现在许多地区人们的思想还在那个观念中。神权与君权结合能不能使世界真正的实现大同?虽然佛法讲无我,讲破除神权,反对迷信,但是从现在全世界宗教的信众比例来看,佛法的信众反而最少。

佛法的发源在印度,然而最让人悲哀的是,这么伟大的佛法在印度流传了一千多年后,竟然灭了!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没有把佛法无我、大悲、平等的真正的精神宣扬出来,这些观念没有办法普遍的让每一个人接受。另外,人们生活在同样的一个观念里——我见与贪欲。修学佛法却要你不要自私,要破除坏习性,然后还要处处牺牲自己,还要关怀别人,世上的人谁喜欢要这样呢?但是神权就不一样,满足众生的欲望:你信我就得救!信就可以得多大的利益,名利都可以自在享用,都可以成就,一切都能如愿,符合众生的欲望人人都很喜欢。众生都在我执我见里面,满足我和我的,大家都需要,要破除那个我和我的,比要命还难,这个就是关键的地方。也就是说用神权的方式为什么大家都容易信受,因为符合人类无明、爱染、我见的根性。而这种民主平等、真正能自我超越的方式,人们反而没信心,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为什么?真正的佛法不符合人类的无明、爱染、我见的根性!

所以,要明白为什么听这个法的人少,弘扬这个法的人更少,每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到印顺导师一生的辛苦和慈悲,导师默默的七十年如一日,抉择了佛法的正知正见,但是知音者少!我们要感恩,今天如果没有导师的抉择,我们听不到这些法,更没有智慧和能力抉择佛法的正见,我们没有路可以走,还一样在神权的崇拜迷惑中,或者停留在搞他力救度,根本谈不上自救!所以每一次谈到这个重点,我都充满了感恩的心!因为唯有得到正见正法的人,才有真正超越和解脱的一天。太重要了!

见是知识方面的,世间知织不但老是与欲求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知识有着根本的错误。

我们的观念与我们所接受的知识是有关系的。世间的知识,虽然有某方面的作用,但是这些知识往往跟我们的欲求是合在一起的。这才是出问题的地方。

世间的观念往往把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群、为人权、为大众谋福利的行为视为最高尚的品行。可是,人们常常会把个人私欲带上这顶冠冕堂皇的帽子,而事实上往往是为了达到自己的贪欲为目的。所以,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初发心的观念问题,不论讲的怎么样的冠冕堂皇,事实上根本的动机是和贪欲合在一起。根本观念上有错误,就必然会发生种种痛苦和烦恼。

这不是说世间知识没有世间的真实─—世谛性,毫无补于人生,是说他有某种根本错误,有某种普遍的成见,所以与私欲相结合。

这不是否定知识的作用和价值,知识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利益人生。而是说知识往往被个人的私欲所利用,就会导致动乱的根源。

如果一个人真正由于学佛法而得正见,真正的不与贪瞋痴相应的话,哪来痛苦与烦恼?人间哪来斗争和不安?探讨人间苦的根源,就是我们观念的本身已经包含着与错误的观念相应的一些因素。不论知识多么广博,科技多么发达,文明多么进步,由于观念上的根本错误,就无法脱离自私和贪欲的束缚。再好的理念,只要与自私和贪欲相应的,带来的一定是争端、痛苦跟烦恼。譬如,现在的书有很多种类:专业的、人文的,也有励志文选,都在鼓励我们怎样用功、上进、创业、奋发图强,但是这些根本上都带有一些功利主义。我们总是为自身设想,为了得到自身的利益,必须与别人竞争,那就必然会发生冲突。因为根本上我们带着与「我见」相应的欲求,这就是根本错误的地方。佛法讲的萨迦耶见,其实就是这个东西,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那种本能。为什么要自我保护?因为以为这个我是实在的。每一个人一出生,根本上就有潜在的这种自我的保护意识与心态,希望这个我永恒存在,希望我一切美满。所以,不管社会知识多发达,人们观念上接受了的许多知识,但是根本观念上有这样潜在的错误因素,所带来的后果没有不产生贪瞋痴烦恼的。现在整个社会,不管是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等等任何一个身份,不论他有再大的成就,他们的观念都还是在斗争里面、在竞争里面。那么必定会发生种种的压力和烦恼。

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少人平地起高楼,忽然一夜之间也会化成平地了。为什么?因为在无常的法则之下,每一个人都在更替转化的循环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只要一变化、一变动,这个「我」就不能安心了,哪一个不痛苦烦恼?为了要保护这个「我」,就会更竭尽所能地去争取,去斗争。那么整个人类带来的到底是什么?譬如,现在经济发达带给人们的方便是很难得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大的不安。因为人们为了生存而一直处在相对的斗争中,那整个社会怎么会有安宁和谐?

导师指出:由于观念的不同,还有爱欲的成份,自我保护的成份,所以父与子争,子与父争,乃至国与国争,种族与种族争,就在所难免。最普遍的是人跟人争,我们最亲近的不是夫妻吗?不是兄弟姊妹吗?但是你看过有几个家庭的夫妻之间、兄弟姊妹之间不争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观念里有一个根本的错误知见,这就是我们学佛要去发现的问题。所以,导师一开始就让我们知道,今天修行的目的为了什么?要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痛苦烦恼、生老病死。问题是这个烦恼的原因从哪里来?这样一点就点出来:观念的问题最大,也就是知见的问题。所以我们入手的地方,就在于厘清观念、知见,也就是解决「见」的问题。

一般修行注重的是外在的条件,而不知道最根本的是我们内在的观念、知见的问题。譬如说改善环境,只要改善外在的物质条件了就能达到。现在环境改善很多了,可是大家还是苦。以前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离婚率还低一点,现在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都提高了,可是离婚率更高,从这里可以发现,知见有多重要!

这才知识越广,欲望越大。欲望越大,苦痛越多。欲望固可推动知识的发展,知识也能帮助欲望的满足。但是,因为斗知机先,人欲横流,结果世间苦痛,还是有增无已!

我们身心都能体会得到:现在的物质发达了,经济是大幅改善了,但是,带给社会的不安更甚。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照理讲,他们现在的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都比以前好,但是他们比我们更苦。所以,苦,不是只有经济方面的问题,更不是外在物质条件的问题,主要的是内心知见的问题。那么,我们的知见从哪里来呢?从小到大,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都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知见。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内在思惟的软件程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今天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在无形的软件程序在操控的,但是我们不了解。每一个人的观念不同,思想不同,人格不同,那么带来的行为也不同。

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是比较功利?希望把孩子养大,在社会中具有竞争力:希望在班级中名次排在几名以内,将来能考好的学校,念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条件比别人好,赚钱多,事业大,将来生活富裕,这里可见现今教育的功利性。过去或古时候的教育功利成份要淡薄些,有说十年寒窗,将来还要为社会大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如果教育只是功利的,带来的后果就是竞争,甚至斗争,人类怎么会和平?个人怎么会自在?如果教育能够重视佛法的无我、无私的理念和精神,那人类社会会大为改善。可是问题是:以现在全世界人口量来计算,学佛的还是少数。而学习佛法又有得正见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佛法谈无我、无私、慈悲、喜舍的理念,社会上很多人是不苟同的,这就是教育的问题。现在有几个国家是用佛法无我、无私的精神来教育国民的?少之又少!我们现在都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很自我。受这样的思想教育和社会的种种风气的熏染,观念中形成一种内在的思惟模式,引生身口意行为的造作,这就是带来痛苦烦恼的原因。问题是我们了解这些吗?我们知道内在的那一套软件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现在身口意造作的过程是谁在主控呢?如果不了解这些,我们的痛苦烦恼怎么消除,怎么解脱!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学佛就是要先了解产生痛苦烦恼的正确原因是什么?今天为什么痛苦烦恼?身心为什么不安?乃至生死相续真正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痛苦烦恼与个人的知见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是重点,一定要明白!

古人知识虽浅,人民尚可安居乐业,现在的人知识增长,人民几乎寝食为忧。我们不但是欲望的奴隶,还是思想的奴隶呢!

导师短短的几句话非常深刻。我们从小就接受一套思想,可是这套思想控制着我们的身心行为,我们却不知道。造业从此而来,痛苦烦恼也由此而生。我们追求所谓身心上欲望的满足都是很短暂的,但是我们却执以为实,反而被欲望控制了。变成了思想和欲望的奴隶,这句话太对了!真正的解脱是解脱什么?真正的解脱就是超越我们固有思想和错误观念的束缚,超越欲望的束缚,不再受外在任何因缘条件的束缚,这个才叫解脱!明白了这个重点,我们就知道修行应该从哪里下手!这与我们盲目的崇拜,求他人庇佑有关系吗?拜与求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所以永远不能解决痛苦烦恼的束缚。

一神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我们是被创造者,所以也被控制着。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上帝来主宰,所以才要求我们拜他,求他庇护。事实上,以佛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一切法的存在都是缘生的,是因缘条件的组合,不是谁来控制,也不是谁来创造的。所以,我们的烦恼痛苦不是谁带给我们的,那么烦恼痛苦也不是求和拜就能够解决的,而是我们内在知见、观念的错误所引生的。这里就点出了佛法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特质。

所以,我们要找到产生痛苦烦恼的正确原因,才有入手处,才能超越痛苦烦恼。不然,我们永远在迷惘颠倒中,不论怎么求、怎么拜,如果内在错误的思惟模式没有改变,行为会转化吗?痛苦烦恼会消除吗?所以一定要明白因果间的必然性。如果非因计因,正如煮沙永不能成饭,因为这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所以,用错误的方法去修行,永远达不到解脱的功效。这里简单的指出知见、观念上的问题,才是产生痛苦烦恼的主要原因。

各人的爱见,互相影响,互相推动,造成了家庭,社会,国家的行为错误。招感着个人的苦痛,乃至家庭,社会,国家的苦痛。

这里又指出一个重点,就是说人与事,人与物,人与万法的关系,是相依相缘的。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脱离于万法之外,自己好就好,这是不可能的!自己的别业以外还有共业。譬如,如果台北空气污染严重,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每个人都深受其害,这就叫共业。我们如果只顾自己家里保持得干干净净,而外边处处垃圾成堆,你在家里会自在吗?你个人清净守法,身边都是流氓败类,你的生活会安心吗?一切都是相依相缘,所以,大乘佛法讲不能只有自了,就是这个意思。在相依相缘的条件之下,必须大家一起来,整个环境才会改变。同样,一个社会的风气也不是单靠几个人的思想转变就能转变的,何况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谈何容易!

这里的重点是:个人与家庭、社会,乃至与国家之间也是相依相缘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带有错误的因素,那么招感的,不但是个人与家庭的不幸,还会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的安定。

依佛法的观点,不仅此人类共同的苦痛,根源于内心——爱见与行为的错误;众生流转于生、老、病、死的苦痛中,也还是根源于此。

这里点出重点:社会会不安,家庭会不和,人际关系会紧张,这些痛苦烦恼都是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思想问题。这里的探讨从人为什么会痛苦?进一步谈到生老病死,再进而谈到生死轮回的大苦,原因都还是根源于内在观念的问题。找到了这个根本,那么如果要改善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改善一个国家,就要先从改善个人的观念入手。每一个人要注意的是自己内在的思想与行为的问题。那么心灵的重要性就衬托出来了。

世间的一切,什么都不是突然而有的,有了也不会无影响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缘和合与消散的过程中流转。

这简单的几句话很重要,而且意义深远。世间会发生一切现象,不管是外在的山河大地,还是人、事、物,还是内在身心的变化,「世间的一切,什么都不是突然而有的」这句话最重要!一切现象的出现,有远因,有近因,也就是要有很多条件才能形成,不会没有原因忽然间产生。譬如说一个人生病,这个病绝不是没有条件而忽然间产生的,长远以来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环境种种污染的影响,都是导致生病的因素。一个人的人格会变得与众不同,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也许从小受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的影响,而在观念和行为上发生一些改变。这里就告诉我们:天下没有无因生的,没有原因而有的事情不可能发生。「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就是这个意思。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起的会消散,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意思是一样的。形成有其原因,消散也一定有其原因,这个就叫缘起法。佛法就是根据这个缘起法来破斥外道的神我观念,和外力的主宰观念,这一点大家要明白。我们今天生为人,会来人道,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不到天道?为什么不到畜生道?为什么不到饿鬼道?都有原因的。

六道都有生命形态,而六道中为什么只有人才有因缘听闻佛法,都是有原因的。因缘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没有因缘就忽然而有的。原来一切法,一切现象,包括个人的痛苦和烦恼的发生,同样都是有原因的。但是这里也告诉我们后面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能解脱,能改变过去,能消除种种烦恼颠倒,也是要有条件的。造成痛苦烦恼的原因找到了,把那个原因改变了,后面的痛苦烦恼就会随着消失。

譬如说,从物理、化学方面的常识就知道,把铅或铁的某种成份稍加改变,它的硬度、形态就变了。人类也是一样,生活的习性及痛苦烦恼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如果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只要把那个原因改变了,结果就变了,这就是修行。

所以学佛,首先要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观念,也就是要确立因果关系,只有了解因果间的必然性,才能找到正确的原因!正如一位医生,首先要明白患者身体产生疾病的原因,有的看起来好像是身体某部分不太好,其实形成的病因并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另外的因缘所产生的。如果把这个地方割掉了,病并没有好,因为病因没有消除,那个病还会复发。所以高明的医生都知道,你真正的病因在哪里,就从那里下手,疾病才有治愈的可能。

今天学法的人很多,虽然都非常的虔诚、信仰、恭敬、布施,善法都能够尽心护持,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你所造的这些善因与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解脱要有解脱的真正原因。如果找到了,并且改变了产生痛苦烦恼的因,才能解脱。这个观念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极其重要!这就是缘起的观念。

近代的科学家,只知道物质不灭,而不知道精神也是相续不灭的。

我们知道,水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升空冷却了会变成云,冷却后又会变成水,再冷却还会变成冰。当水的一种形态消失的时候,并不代表水不存在了。同样,当一种形态形成以后,也不代表它是永恒存在的。我们都说物质的能量不变,所以物质不灭,这是科学家可以了解的。但是科学家对于心灵的部分,还是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现在像俄罗斯与美国等国家也开始重视心灵的研究,也慢慢认识到心灵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心灵的真正内涵与深度,只有佛家才谈到,才能够深入了解。一般的科学家,现在还是处于摸索的状态。所以导师讲,精神也是相续不断的,不然我们如何产生所谓的业报与轮回。人死了,好像物质没有了,人们就以为一切都消失了,断灭了,其实不然!精神的内涵,一般人比较难以了解。

我们这一生的生命现象,不只是由于父母的结合而突然新生的,他是由于过去某种行为的错误而招感来的。

有一句话:「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今天生为人类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会来人间受苦?是因为我们过去造了烦恼的业因,当然其中也有是由于过去发了像大菩萨一样的大愿,自己有某一种程度的解脱、受用和超越,再来世间利益众生,这是由于愿力而来,但毕竟还是少数。以一般的凡夫众生来讲,都是因为过去某些错误的行为而招感痛苦烦恼的果报的。

从过去而招感流转到现在,那么由现在的行为也还要招感到未来。

这就是三世因果流转,如果我们这一生没有利用这一生还活着的因缘来改善、超越烦恼,过去的观念与习性都还在,那么这一生,不管你有多大的功业,那个习性、那个业力就不会消失,未来还是一样的招感痛苦烦恼,苦的条件没有改变,还是要相续生死轮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善用此生的因缘,趁着还活着的一口气在,想尽办法都要把烦恼的问题解决。不但活着的时候真正的解脱自在,就是死了也不用担心未来的问题。

所以不管是为未来的解脱,还是为这一生的幸福,就非把这些问题解决不可!这才是有智慧的人!人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年轻的时候不觉得生命的短促,年纪愈大感受就愈深。人到了六、七十岁以后,就会感觉来日无多,人间的成就再大,再圆满又如何?拥有的很快就要失去了,到那个时候,你也许才会重视这个问题,才开始反省过去,遥望未来,才发现遥遥无期的茫然与恐惧,那种苦迫可想而知!

这三世流转的生死,可说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错误指导行为而引生的。

因为思想观念的错误,带来行为的错误,所以造业才产生烦恼痛苦以致于生死流转。从这里就知道了,我们生死之流永远不断、轮回相续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改善、没有超越固有的错误观念。这些固有的、轮回的因缘条件没有消失,生死就会相续不断。

如果我们不想老是这样生死苦逼来去流转,那就得先从发动行为的内心错误上改造起。

要改善我们的行为,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如果错误的观念不修正,行为上的逼迫、束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是我一直强调的:计算机的程序不修正,计算机的功能不可能改变。一个人被抓去监狱里,即使关他几十年出来,因为观念没有改变,行为也还是没有办法纠正。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惯性,都是很强的、很深的,那种我执、实有感、自性见,要化除谈何容易!所以必须从知见上下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重视上课讲法,重视知见的厘清,重视正法的宣扬!目的是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死是从何而来的,我们的痛苦烦恼是怎么产生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正确的把握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才有正确的下手处,也才有修正的机会。譬如说你们今天在听课,我把导师抉择的正见介绍给大家,大家如果听得进去,觉得有道理,慢慢的接受了、肯定了。那么过去错误的观念就会慢慢的转化。哪一天,你生命中有深刻的体验,体验到确实是如此的,在生命的当下已经体验到了,那个就是证!体证了,明白了它的功效性,你就会对这个法深信不疑,这时,知见才会彻底转化。所以我常讲观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但是行为的体证也会来证明我们观念的正确与否。从知到行,从行到知,知与行相依相缘,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的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也会带动正确的行为,这是一个过程,所以大家不要轻视这个上课听法。十年来,为什么我们有很多老学员,几乎是一直不停的在听课而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慢慢感受到自己身心真的在转化,行为真正的在慢慢端正,痛苦烦恼真的渐渐在减少。虽然我们没有常常办禅修、修禅定,原因是什么?因为知见如果不正确,怎么修都是盲修瞎练,在错误的观念中怎么修都没有用。尤其是非因计因,煮沙绝对不能成饭。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所以大家不要轻视这样的上课,上课就在建立我们正确的知见。当我们思想中接受了正确的讯息,我们错误的观念也随之转化、导正。

有人会讲,我听了那么久,也没看到一个真正成阿罗汉、成八地菩萨的,习性还是很重。这是不能否认的,为什么?我常譬喻:我们的烦恼就像一棵长的很高大很茂盛的树,经过了几千万劫才果实累累。

今天要是没有抉择到正法,没有正知正见,任凭在枝末上怎么用功,烦恼的大树还是一样的茂盛。唯一的办法是找到烦恼的根,把那个树根切断,虽然那棵树的枝叶看起来还是绿油油的,很漂亮,但是因为树根断了,树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得不到供给,过一段时间,那棵树就会慢慢枯萎。我们的习性也一样,多劫以来,我们的染习有多么深!今天听了正法,虽然观念改变了,但是习性还在。可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只要建立正知正见,那个习性根本不用担心,只是时间的问题,它一定会淡,一定会消失。问题是知见如果没有改变,那么烦恼就会永远相续、增强。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学这个法,马上就能怎么样。但是一个真正得正见的人,一段时间后,必然会证果!我们在《阿含经》中谈到过为什么证初果的还有人天七次往返?证初果已经见法了,我们现在听法的人也会见法的,但是不一定证阿罗汉、不一定到八地菩萨,为什么?我们还不够深入,习性还很强,但是七次的人天往返,一定会证阿罗汉,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是二果,只要经历人天一往来就可以证阿罗汉;三果就不来了,到五不还天证果;四果的阿罗汉,就断生死不再轮回了。初果和四果见的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有没有超越深重的习性。所以知见上的突破,破的是无明,证四果要断的是贪爱,连我们的惯性、习性都要荡尽,差别在这里。这样大家才不会怀疑说:「你说知见那么重要,师父你讲的我都会啊,我也会讲啊,我生命中确实大有改善,但是我还是会烦恼,还是有习性啊!」对,学法不是没有效,只是效果还不够深、不够彻底。如果是这样子,你就更要注意了,反省自己有没有加紧用功,有没有彻底的去实践?必须亲身的实践体验才能达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所以三世流转的生死苦也好,现实人间的苦痛也好,需要解决的苦痛虽有浅深不同,原则并无不同。

这一生所受的苦虽然很多,但是比起生死的大苦还算是比较浅的,生死的不能止息才是最苦的、最深的!不论是长远的生死流转的苦迫,还是眼前这一生的痛苦烦恼,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要消除苦痛,非先从内心上的爱欲和知见改造起不可。自然,这就是行为的改善,也即是人我关系的改善。

这里就指出我们修行中的两个重点,也就是十二缘起中的两个重点:第一,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无知,对于真理实相的不了解,所以我们盲目的以欲望为根本,以惯性为根本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么带来的一定是贪瞋痴烦恼。要破我们知见的错误——无明,就要建立正确的知见,破了无明就是知见的改造。再来,即使见法了,如果要证四果阿罗汉,或者八地菩萨的境界,就一定得深入的把我们爱欲贪染的习性荡尽不可。我们修行要注意两个重点!第一,就是建立知见破无明;第二,就是去贪爱染习到清净为止。修行如果把握住这两个重点,身语意的行为自然也会得到改善,也就是人我关系的改善。我们个人的行为就会端正,痛苦烦恼、贪瞋痴就会慢慢的淡化、减少以至于清净。这些条件如果改变了,我们跟别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跟万法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如果我们要改善家庭关系、改善人际关系,改善事业的种种问题,都一样要从我们自己内在观念上的改变到行为上的改变做起,这样才能够转化外在的一切条件。

我们平常的惯性是什么?我们踫到种种挫折、种种的不如意,我们都会怪罪在其它的条件上:某某人对我不好,某某人很恶质,我的环境多么不好、不幸。从来没有反省自己本身有没有问题。如果你的知见正确,你有智慧,自然你就懂得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内在调整了,外在的挫折条件就慢慢消失了,这个就是根本。

很多人以为学佛是迷信。其实,学佛一点都不迷信,它可开发我们的智慧与慈悲,不但自己身心受用,你的家庭、你的事业、你的人际关系都会随着这样的因缘而增上、而改变。也有很多人以为学佛就是谈死后的事、死人的事,绝对不是这样。它们是息息相关的。现在我们的生命不能改善,智慧不能开发,你就不可能家庭圆满、事业成就、人际圆满,未来的生死更不可能解决,其间关系是相依相缘的。如果明白了,你就知道佛法太重要了。不但让我们身心当下离苦,对我们未来长远的慧命影响更大。大家要明白学佛何等重要,比获得博士学位还重要,现在大家只是不了解。如果这个法有这样的功效,那你想想看,我们还会不会说:等我有时间,等我什么事情办完了,等我什么条件具足了,我才来学佛。不会的!你生命中的顺位安排就全然不一样了。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这个解决了,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上任何问题,你都不能解决。那你就知道根本在哪里,要从根本把握才对。如果是先去处理外在的那些不圆满的事,再怎么处理还是不圆满。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外在的问题你就有智慧去解决,这个才是根本之道。

二、般若波罗蜜多: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于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多实为主要。

这里谈到行的问题。我们已经明白了痛苦烦恼的原因,找到原因后,还要有确实有效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这里就点出重点:「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多实为主要。」大乘佛法讲六度万行,六度是六个方向、方法。从这里要超越到彼岸的解脱,要靠这六度的方法,就像过河需要的船。我们讲过,观念上明白了,还要去行践来荡尽我们的烦恼及习气,这个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有人说:师父讲的我都知道啊,但是你真的做到了吗?「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所以知道而没有行践,产生不了正确的效果。这里讲的六波罗蜜多,是大乘最主要的行门。

六波罗蜜多是:一、布施,就是牺牲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甚至生命,去作有益于他人的事。

如果要详细的讲布施,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是导师在这里只是解释经文的经题和提示重点,让我们知道布施的重要。大乘菩萨的布施,主要是要我们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不管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甚至包括用我们的生命去利益一切众生。这几句话虽然很简单的带过去,其实意涵深远!用生命布施给众生,谈何容易,哪一个人能做得到?就是因为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叫众生!注意!因为众生是我执深重的、自我保护的、处处为自己的利益设想,处处保护那个「我」的。「我」到底是什么?就是爱染执着的地方,无明的产物!今天要破无明、破我执,如果不能舍,一直要保护那个非实虚幻的「我」,怎么能完成「无我」的体证?注意!这样讲的意思不是要你们来布施,是因为我们处处自我保护,就是在坚固那个我执!我们不能解脱的原因就在这里!那么如何能破除自我的执着?唯有能施!能舍!包括生命都能施舍,那个我执就会慢慢的淡化直到消失。这里主要是在点醒我们:喜欢的我们就爱取,起贪,不喜欢的就讨厌,起瞋,没有什么感觉的就在痴中。不论怎样都活在我执造业里面,所以只有爱、取、争、斗,人类怎么能自在解脱?只有当我们能慈悲喜舍,对众生充满了关爱与牺牲时,我执才能够慢慢的淡化。

所以布施的目的是在消除我们的我执我见。一个连生命都能布施的人还会有我执吗?坦白讲只有建立了正见,并且在实践中能有所体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如果还在处处自我保护,怎么可能施舍自己的生命呢?

如果我们真的愿意在死后,把自己的器官留给后人使用,我们最后还能够对人类有一份贡献。如果有无我精神的人,他就可以这样做。活着难舍还情有可原,连死后都不能舍,可见那种我执坚固到什么程度!

有的人对即将死去或已经死去的人,还会说「不要动他啊,不然他会堕到恶道去。」因为死后还有一个我要被保护,死后怕他受灾难,怕他到恶道去,就连死后都还在保护那个「我」!这种坚固的我执怎么破?

谈到布施,我们都知道要「无相」布施才会成为波罗蜜。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的执着就是在巩固这个我执。那么在布施的时候,如果还在自我的观念里面:我在做善事,我在布施,我能施,我多么有功德!只要有这样的观念,还是没有离开我执的束缚。虽然有布施的行为,但那个叫「有为」,也就是有漏的功德。如何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解脱的彼岸的意思,但那是要破我执才能达到的。所以,在布施时要「三轮体空」,就是布施的「我」不可得,布施的「对象」不可得,布施的「物质」也不可得。因为这都是因缘所生法,无常故。没有一个永恒的我,也没有一个永恒的众生,只有因缘条件的聚合而无自性,无实性。只有能够这样体会,才能真正不着相布施,才能与波罗蜜相应。

如果在布施的过程中,认为我很伟大,我很有钱,我很有才能,我能够帮你,你是我所帮助者,我还有东西给你,我还有钱财来辅助你。这样的布施,三轮都不空:我不空,布施的对象不空,布施的财物不空,这样还是在实有的执着里面。这种布施只能得人天的福报。因果有其必然性,布施必得福报,这是必然的。但是这样与解脱生死烦恼还是两回事。我们铺桥、筑路、行善、救济,必定有福德福报。但是,这只是人天的福报。解脱的波罗蜜是到彼岸,而不再有轮回生死。那么「三轮体空」的布施,就要懂得缘起法的空义,能够明白「无自性」,才不会执着在有一个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对象,与所布施的物质。一旦执着了,我执就破不了,这样就不能称为「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智慧,般若的智慧是用来观察。堪破一切法的无自性、空,只有真正体会般若智慧的人,才能够在布施中真正的不执着有我、有对象、有物质,这样的布施才叫波罗蜜。所以布施人人都会做,从小施、大施、到最后真的能无相布施,才是真正的波罗蜜。

所以,不是说修行的人就不要布施了,吝啬的人我执怎么破?我执不破怎么会解脱!日本人把这个「我」叫「私」,「私」这个字的意思不错。我就是私,所以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是最能展现无我的精神,也最能够与波罗蜜相应。有的人不了解就会说:「你们出家人叫人家布施,你们只是要钱,要人家供养你。」这样想就错了,一切法都是相依相缘的存在。但是在这里,最主要的是让我们明白,怎样的布施才能真正的与法相应而得解脱,才能真正的破我执而体证无我。无我的展现就是无私,无私就是无我,这很重要!

二、持戒,不应该做的决定不做,应该做的努力去做,这就是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导师这里讲得很简单:不应该做的决定不做,应该做的决定勇敢的去做!这句话太平凡了,小学生也会讲。问题是,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我们持戒,为什么首先要持五戒?因为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重戒!杀、盗、淫、妄、酒,这些造作会给自己带来业力的束缚,是轮回与沉沦的条件,也是痛苦烦恼的因缘。如能持守五戒而不毁犯,就断除了产生痛苦与生死轮回的条件和因缘,我们才能离苦。

佛法讲起来很平凡,很单纯,只要消除了生死轮回造业的因,就解决了根本问题。而人类最大的罪业,就是杀业!从我们自己身心的感受去了解就知道。譬如,今天我们的身体稍微碰伤,或者刀伤,或者遇到其它一点伤害,我们都会感到很痛苦。如果我们能够用自身的体会和感受,自他互换法去了解众生的痛苦和我们一样,你还忍心伤害其它生命吗?一点小小的伤,甚至一句不中听的、诽谤的、批评的话、我们都会很难过、受不了,甚至都有发狂的可能。我们今天去杀害众生的生命,这些众生是谁来做的?今天你生为人,就永远是人吗?这些被杀害的众生,永远是众生吗?我们不要忘记,生命的轮回是在六道里来来去去,随着业力而转的!这一生我们与众生结恶缘,对它们进行捕杀、食肉、取皮等种种的迫害,而自己觉得享受、自在,但是从来没有想过给众生带来多少痛苦和恐惧!我们在造作痛苦烦恼的业因,却混然不知,还以为众生本来就是被吃的!这是多么的无知、无明!

换个角度来看:假如人生活在某种动物比人还强的环境里,牠来吃你,来杀害你,你也认为是应该的吗?或者今天如果有个人的力量比我们强大,我们抵抗不了,然后被杀、被剐,只能任他摆布,你会认为那是应该的吗?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极为恐惧!极为怨恨!如果能够这样的自他互换,就可以体会到众生的苦。众生的生存环境已经非常的苦了,可是还要面临被人类杀害的威胁,更苦!

所有的动物里面,最恐怖的应该是人类!想想看:如果我们自己不超越出来,说人类为万物之灵,「灵」在哪里?灵在自私的灵呢?还是那种能超越无私的灵呢?所以,我们要分别清楚!我们持戒就是不犯那些最根本的、最大的错误!也就减去了造成我们痛苦烦恼、生死轮回的原因与条件。

有的人不了解持戒的真相,不敢去受戒;有的以为没有受戒还好,如果受戒后犯戒,罪加一等。但是不受戒的人犯错就没罪吗?反而因为没有受戒,会更容易纵容自己,落于习性相应而不知警觉,造业的机会更多!甚至随时都在造业。今天我们受戒,是表示我们愿意以这样的戒律来自我规范。如果能这样,当我们遇到那种造恶因缘的时候,才有抵抗与防护的心。受戒是在保护我们,我们竟然不知道,还怕受戒,怕受戒律的束缚。以为受了戒,怎么可以忍受!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不自由。可是,那一种「自由」是什么?就是随顺我们恶业的习性!如果这样,将来我们要往哪一道去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一定会勇敢的去受戒,不但为自己,也为众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圆满。不要怕我受了戒万一犯了,罪加一等,就不受了。应该清楚,不受戒就不会犯戒吗?如果不受戒,犯戒的机会更大!因为我们的造作时时与习性相应!今天受戒不是为了束缚大家,而是要帮助大家减少造业的因缘条件,你才有机会慢慢的与真理相应而解脱!大家如果明白了,就知道原来戒不是在束缚我们,而是在帮助我们,防止我们造业无边、轮回相续。

所以我常常讲:佛菩萨多么慈悲!替我们设想的这么周到,他们什么时候不关爱我们!什么时候不在为我们设想!问题是我们不愿意把手伸过去,让他把我们拉上去。反而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和借口:「我的环境不允许啦,我的事业种种条件不允许,没有办法啦,我是很想守戒,但是条件不允许……」其实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难行能行!人家做不到的我能做,人家没办法的我有办法,这才叫丈夫!这才了不起!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为自己辩解,其实耽误的是自己!

今天学习佛法,要开发的是我们的智慧,才知道什么事该行,什么事不应该行。应该做的决定去做,不该做的决定不做!看似很简单,其实要做到谈何容易!该不该做是凭什么来决定的?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学法,没有正知见,在传统的、世俗的观念里,怎么能够与真理相应而解脱呢?所以我们上课能带来正确的观念,才有智慧去抉择。不要看这个「戒」字很简单,做到不容易啊!就我个人来讲,就深深觉得做到真的是不容易!即使我们很用心的守戒,可是习性还是很深很强!想想看:这样用心的守戒,要转化习性都很难,那么不用心守戒的人,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解除痛苦烦恼?大家学了佛法,建立了正知见以后,一定要认真的把佛法的戒律深入研究,清楚戒律真的在帮助我们,让我们超凡入圣,不让我们做生死轮回的众生,重点也是在这里。

例如在消极方面,制止残杀生命的恶行,积极方面,更去做救济保护生命的善行。

修行的人还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人,就是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就好,不去关怀别人。那么积极的人,知道要解除自己内在的习性和自性见很困难,就依着自己的善行和对众生的慈悲与关怀,来淡化自己内在的执着。也就是说:从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

大乘佛法非常重视利他!戒律对我们而言,确实难以做到,因为习性深细,以自己的克制力和种种自律规范的方式,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但是,如果真的能够以广大的愿行去利益众生,那种自我的保护、自我的执着,真的会在利他的实践中很容易淡化。

所以,这里谈到积极与消极的问题,我觉得行大乘菩萨道的人,更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关怀众生、利益众生。虽然自己还做不好,但是只要尽心尽力的去做,从做的、行的过程中去体会、去超越,才有机会悟道。不然我们一定会处处为自己找很多不去做的借口,其实这就是自我保护的心理!自我保护的结果,就是我执不能破,我执不能破,怎么能解脱?永远都在众生的习性里面!所以六度中的每一度都非常重要!透过六度的行为,我们才有真正超越到彼岸的机会,所以,这个「行」很重要!

三、忍辱,正名为忍,彻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须要极大的坚忍才能成功。有此坚忍,不怕困难,忍受逼害,冲破险阻,才能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

这是意志的问题。一般人都会把「忍」字,解释成「忍耐」。其实,忍是有层次的。我们在凡夫位还没有见法,遇到逆境时,很自然的就会抗拒,不然就是逃避。修养好一点的就忍耐,而这个「忍耐」中有一点不得已。因为无能为力,只能这样子,是无奈的。但是,真正学法的人就不同:当一个人建立了正见,开发了般若的智慧,遇到逆境就无需忍耐,更不是强忍,而是在与法的相应中,自然的流露出一种随顺、理解、宽容和体谅,在无私无求的胸怀中充满了对众生的同情和悲悯。

一个人的造作是常恒不变的吗?是真实的吗?一句不中听的话,那是实在的、不变的、永恒的吗?你听的那个感受是真的吗?是不变永恒的吗?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如果以般若的智慧去观察、去体会,就不会因为那几句话的声音而烦恼,也不会受恶劣的环境、无知者的行为展现以及外在种种压力而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如幻不实的。

所以,建立了缘起正见,开发了般若智慧,在待人、接物、处事中遇到逆境时,因为了解真相,就不会感受到那一份痛苦的忍耐。为什么阿罗汉生病的时候是身苦心不苦?他们对身体所遭受痛苦的感觉与我们一样!对环境的感受、对身体所产生变化的感受都一样。但是他们的心为什么不苦?解脱与超越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他不会有强忍的、不得已的忍耐;或者是没有办法抗拒而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不会。因为他看到了法的真相,根本不需要忍,这个时候叫无生忍。

我们刚开始学法的人,还没有见法得法,确实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遇到逆境,听到不中听的话,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还没有见法以前,确实要有忍耐的心,去面对、去承受。如果我们知道发生的一切,都不是没有原因的,既然有原因,就应该很坦然的面对和承受,也不会觉得有很重大的压力。承认逆境是事实,承认逆境是自己所造作的因缘,那就该勇敢的面对!这时我们的承担力也会得以增上。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的「忍辱」,绝对不是像哈巴狗似的,无奈的委屈求全的那种忍辱。有了缘起正见,就能了解自己,能了解众生,能了解一切法的因缘,就会勇敢地面对、勇于承担,这才是真正的忍辱!

这里也涉及到我们意志力的问题:我们对法体会得愈深、愈肯定时,意志就会更坚强,无所畏惧。该做的即使会有损失,即使会有不利,你也愿意去做,这就是忍辱带来的力量,难能可贵的!现在一般人的惯性,只要对我不利的、会损失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承担;或者承担不了就逃避;或者不愿意接受就抗拒。但是,为了要解除我执,为了要断我们生死的根,这个地方就要注意:别人不能忍受的,我能忍受!别人不能面对的,我能面对!别人不愿意承担的,我来承担!别人不能超越的,我能超越!在哪里超越?就在困难和逆境中!就在别人逃避的事情中,就在大家讨厌和恐惧的环境里,我们愿意面对!愿意承担!这就是我们的超越处!成佛、成菩萨,在哪里成佛?在哪里成菩萨?这不就是我们成就的机会吗?如果连逆境都没有,我们永远只是在安逸的、自我保护的顺境中才能活得自在,那永远是凡夫一个!哪里有超越的机会!哪里有悟道和解脱的机会!所以,当我们面对那些逆境与困苦的时候,就要把握这难得的机缘,实现自我的增上、提升和超越!如果能够这样忍辱,就会把逆境变成积极的利他的动力,不会只是无奈的求全。

上面所说的施、戒、忍,着重在我们行为的改善。

上面所说的六波罗蜜的前三个,施、戒、忍主要在改善我们的行为。也就是从行为下手,怎么去实践?怎么去做?重点是告诉我们怎样在利他中圆成自己。

四、精进,对于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难,抱定决心去作,才能有所成就;懒惰懈怠是什么事也不会成功的。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即是精进。

只有学法,才能帮助我们达到痛苦的解脱,以至于超越生死的束缚。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学法的因缘。譬如说:今天来听课的人虽然很多,但是每一个人的观念、知见都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人听了课回去会复习、会很用功。他只要把日常该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会把握时间,知道怎样用功、精进、甚至禅思;知道怎样把这个法融入自己的生命去体会。由于用功的缘故,对法的体会也会比较深入,相应的烦恼和痛苦就会减少、淡化;也有的人听说这位师父讲得还不错,他来看看、听听,听了回去还是我行我素,没有精进力;有的人也曾经来上课听法,但是现在他周围的因缘有了变化,他一定要去参与那些与学法无关的事情,给自己找很多不能来上课的理由,也只好随波逐流了;而有的人就不一样,首先把事情安排妥当,把学法放在第一顺位,其它排在第二、第三位,他会排除一切困难来上课。因为他知道学法太重要了,这关系到自己尽未来际的慧命和生死的解脱!他会把主次抉择得很清楚,这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发起的精进力。但是,如果发了菩萨的心,那就更不一样了,他就不会老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会时时想到众生的利益:我今天不学法,怎么能利益众生?如果自己的身心都不能改善,怎么能帮助所有的众生?要行菩萨道,首先要充实自己、广学多闻。怎样充实自己,怎样帮助更多的人。这样的发心不是只为自己,而是为广大的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自己再受苦、再难,也能克服,也要把这个法学好!能够有这样的发心,那精进力就更大了!

由于学法的动机不同,精进力就不一样。如果动机纯正,精进力就会愈挫愈勇;在每一次的挫折中、每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使自己不断的增上、提升和超越,这些都会成为自己菩提路上的资粮,成为将来体证、解脱的条件。这样的人是不怕挫折的,愈走愈有力量,遇到困难,精神越好。因为这正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也是超越的机会!还会怕困难、怕挫折、怕逆境吗?逆境、挫折和困难正好在成就我们啊!真正明白的人,发起的精进力就很强,决不会懈怠。也就是说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真的对众生也愿意付出那份责任的人,他不会懈怠,不会放纵,不会自我安慰,更不会欺骗自己,不会为自己的不精进找很多理由和借口!因为那样耽误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所以,如果在法上有了一定的认知,建立了正确观念的时候,只有精进,不会懈怠。我个人的经验也是这样,年轻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事业做得很成功,家庭很圆满,孩子个个有成就,身体很健康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问题是,我现在就要面对死亡了,我该怎么面对生死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成就和美满又代表什么意义?难道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子吗?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的一生就改变了。我知道生命的意义不是只有这样子,还有另外的意义存在!怎样去探索生命的意义?怎样超越人生的束缚?生死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开悟第一」!事业第二,家庭第三。我把真理的探讨与生命的觉悟,做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年轻时,看到众生都很苦,于是也发了大愿,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几十年来即使遇到很多挫折、很多困难,但是我决不会因为挫折困难而退心!这就是观念的问题!动机的问题!由于发心正确,动机纯正,会促发我们的精进力!所以我对大家的鼓励是:我们可以失败,但是不能失志!失败了可以再来,从失败中可以学习经验,重新振作,决不要因为失败而倒下去!从失败中提取经验,作为达到解脱目的的一次历练。人生要从苦难中去磨练,要从失败中去学习,我们是从这里成长的,还要感谢这些因缘,没有这些因缘,我们要成就还很难呢!明白了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但为自己,还要为众生,你能够不精进吗!那么精进的动力就会源源不绝而来!修行不是只有这一生,如果我们真的发起了大愿力,即使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必定会再来相续这份愿力!有了这样坚强的毅力,我们就有行菩萨道的本钱!

大乘佛法讲的是菩萨道,菩萨愿意久远劫来人间救度众生。但是,在生死轮回中来来去去是要有本领的,不然怎么能自在的来去?譬如,一般人讲「隔阴之迷」,是很恐怖的!但是,真正有这种大愿力、大精进力的人,生死又奈我何!不入生死海又怎么救度众生?要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可是要来就能来,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没有无因生的,不是口头上讲要来就能来,快去快回没有那么简单!要有条件的!首先我们要修学正法,建立稳固的知见,还要真的去实践六度万行,充实自己的条件,才有资格说要来就来。不然凭什么来?来是一定会来的,只是不知道到哪一道去!所以要有「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这就是「精进」。

其实,知与行是息息相关的,知见建立得正确、稳固,后面的行就容易了;如果知见建立不正确或不稳固,后面这些条件要具足就很难。

五、禅定,禅华语静虑,即精神的安定与集中的境界。

一般人都活在惯性、习性中,心绪散乱,妄想纷飞,无时无刻不在胡思乱想,因此定力很弱,容易随波逐流,攀缘执着外境。但是如果有禅定的功夫,就不同了。禅定就是静虑,「静」就是心能安静、安定下来;「虑」就是思惟,宁静、深入的思惟。散乱心要进入专精思惟不容易,所以为什么要有一些定力。尤其是要观察自己比较深细的意识活动,如果心不够宁静,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心灵深处微细的波动。禅定能够帮助心灵宁静、集中,在心灵宁静集中的时候,透过深入的观察才能了解我们的内在,也才能够发现我们心灵深处多么奥妙与微细的变化。

世间欲爱与知见的扩张,是多少与此内心的散乱有关。

我们让自己的欲望扩张,让自己的知见与外面错误的讯息结合,与我们的散乱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心是宁静、专注、内敛的,就不容易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欲爱与贪染,也不会随时扩张。导师这里指出重点:我们为什么会贪染,染习会那么重?是与散乱的心有关系的。心一直外放、攀缘,每天被外面繁多的事事相相搞得团团转,心随着因缘转,随着环境转。反之,如果心灵处在宁静专注的状态中,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或人事物所影响。

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说︰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

修习禅定,可以训练我们的心灵,使心灵产生自我控制的力量。所以,禅定的训练对降伏烦恼的心、攀缘的心、杂乱的心,是有帮助的。所以在修行中,为了要改善我们的观念、心灵,禅定是必要的,是发慧的根本条件之一,虽然禅定不等于慧,但是对慧观有极大的帮, 助,对慧的修习有增上的作用。

这确是体验真理,发生智慧必须的特殊训练。

注意!禅修是「必须的、特殊的训练」!也就是说要改善我们的观念与行为,开发我们的智慧,一定要透过禅修的训练,我们杂染和散乱的心才会降伏下来,透过智慧的观照,才能够有机会与真理相应。散乱心是不可能发觉真相的。所以修禅定的人,要明白禅定的意义与作用,但是也不能执着在禅定上,很多人修禅定,如果与外道的知见相应的话,就会执着在神通、感应、身体的变化、特殊的喜乐上,执着在定境中,这样禅定又变成了染着和障碍。所以,一定要明白禅定的训练,只是一种助缘、工具,而不是目的。不是禅定就一定能开发智慧,不是修禅定有神通才能解脱,不要误解!如果没有正见,不知道解脱的内涵,不知道涅槃的真义,把很多身心的特殊体验:什么见光见影,或觉得与万物一体、与虚空合一,以为这样就是开悟解脱了,这种认知都是有问题的!很多人由于没有佛法的正见,在社会上很容易受「怪力乱神」的迷惑,以为某某人有禅定功夫、有点神通,就去盲目的崇拜。其实哪一个人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一般人没有择法的能力,这就是对正见的不了解,不知道禅定的目的和智慧的开发、解脱的内涵、涅槃的意义,到底哪里不同?没有正见的人是无法抉择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种禅定的训练,是针对我们散乱心的一种特殊训练,藉助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攀缘烦乱的心能宁静下来,才能够向内作比较深细的观察,目的是让我们发现内在的实相,禅定只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着重的差别也是从这里引申的。印度很多的宗教,重视的就是四禅八定。他们可以入深禅定,可以开发神通,可以预知过去与未来,可以了解他人的内心,一般人就把这种能力误认为是究竟解脱。但是,就佛法来讲,这种能力与解脱毫不相干!但是,由于禅定的功夫带来身体的变化,从杂乱的心到轻安的心,到身心喜乐感受的那种舒畅,单单这种体会就很吸引人,很容易让人染着。因为这种身心的轻安、舒畅,是世间所有的快乐都不能比拟的,就容易产生所谓的「味定」——一种对于禅定滋味的染着。

所以在《阿含经》中,佛陀就谈到这个问题,修学佛法的人,如果知见上懂得了缘起法,再加上禅定的修持,是不是就一定能解脱涅槃呢?佛陀说还不一定。如果在四禅八定的体验中,还有所染着的话,那是不能解脱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关于禅定的问题,要深细的明白每一个次第,每一个内容,以及禅定与解脱的关系,就可以写一本书,还要讲几个月,因为内容太复杂了!将来如果我们有禅修课程的机会,再深入的去了解这些内容,大家才能够真正的了解禅修的作用和方法,明白禅定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误入歧路,这些都有专门的内涵。这里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重点:禅定的重要是帮助我们身心宁静,然后才有办法作比较深入的观照,才能发现深层意识里面的问题,也才容易与空相应,与法相应。禅定对智慧的开发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六波罗蜜中,禅定是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但这不过把我们的精神集中起来便于管理而已,一旦出了禅定的心境,依旧要纷散混乱起来。

导师首先让我们认识禅定的重要,然后又让我们不要执着。禅定的作用只是使我们的身心容易宁静、集中,容易管理,不会散乱而已。如果心像野马到处跑,要管理就很难了。

入禅定的时候,意识的作用不起。意识不起作用,就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有种种的攀缘,散乱的障碍就没有了。但是出定后呢?意识的作用又恢复了,因为观念没有改变,意识形态里面的思惟模式没有改变,所以出定以后的分别意识还是会和原来一样,又会回到散乱的心境中。所以我常常讲:如果定是修来的,那个定就是有为的,有出有入是生灭法。「入」是定,那么「出」还有没有定?如果「出」没有定,那么这个「入」要它干什么?如果出入都是定,那叫常定,常定没有出入。

所以真正的定,是了解真相以后,不再颠倒执着,才是真正的定。如果意识形态没有改变,思惟模式没有改变,用压抑的方法来束缚意识,让它不动,可是人活着不可能永远在定中啊!终究还是要出定的,一出定,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中。这样我们就了解了:禅定的功能原来只是帮助我们心不散乱,并不能解决我们内在的知见的问题,因为没有那个功效!所以,真正要改变的是我们观念中错误的知见,而不是束缚我们的身心。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禅定是开发智慧的助缘,而不能执着在禅定上。禅定的功能会开发神通,有了神通以后,我执更深更重。譬如,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而大梵天的天子和大梵天的生命非常的长,以地球的时间来算,不知道有几万劫,就会认为天地间真的是自己的生命最长,觉得好像是永远存在的,以为他真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其实,真正的天寿都有尽的,尽的时候原来的苦恼又会出现,所以说天界是不究竟的。但是很多外道由于有禅定的功夫,虽然没有解脱,但是当他死了以后,就会因为禅定的果报而往生天界,所谓的四禅天或者四空天。我们说天有二十八天,就是随着心灵体验的层次不同,命终往生不同的天界。虽然禅定的修持可以往生天界享受天福,但是佛法认为这个是不究竟的,真正的解脱不是往生到哪里,而是无生!往生哪个地方都有报尽的时候,还是要受生死轮回!

佛法讲:究竟解脱,「究竟」两个字就是达到真正的解脱涅槃,不再受生死轮回,这就是与外道不同的地方。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学佛的目的、方向、方法就有所抉择。不会盲目的听说某某人有神通,某某人有境界,有禅定功夫,能知道过去未来,还会给人治病等等,就以为他是解脱者。解脱的内涵与这些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有正确的知见、心里明白的人,就不会受这些「怪力乱神」的引诱!

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的宗教的形态,有几人在讲正见?有几人不运用众生的愚痴以「怪力乱神」惑众的!要明白!真正讲真话的,真正讲真理的,不搞名利的还有几人?为什么他们的生意那么好?因为他们是在符合、满足众生的欲望。因为众生总是在我执、贪欲中,以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与众生欲望相符的,人人需要,人人欢喜。可是我们今天讲的佛法的正见,要守戒!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不符合众生我执的要求。还要布施,还要忍辱,还要修禅定。单单是打坐,腿就会痛得要命,实在没有办法做到!可是,痛是过程,痛的过程过去以后,会带来身心的舒适和轻安,单单肉体上的感受,就超越人间欲望的享受了。这些都需要下功夫才能达到的,可是这个努力的过程与我们原来的习性是相反的,所以大家都不喜欢。

我们要明白,为了我们自己的慧命,为了众生,为了佛法,如果今天没有抉择到正见,我们怎么能勇敢的面对现实?怎么能超越人间的束缚?愈明白的人,就愈会感到佛法的伟大!佛法正见的重要性!不是泛泛而论,也不是随便的搞那些迷信、崇拜、信仰,是要真下功夫的!要充实自己!要学习!要精进!目的就在于要去掉我执、去掉贪欲。所以,当我们所学的与我们的欲望相背、心里起矛盾的时候,就要想到佛法的伟大、稀有、难逢,就不会气馁,不会随顺固有的习性。这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上面的五种波罗蜜多,对于苦痛根源的爱见,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

导师这里指出重点:我们今天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即使这五个重点都做到了,但是对于内心深层的我执与爱染,那个自性见的我执还是没有办法彻底的解决。这五度只是助缘,而第六的「般若」才最重要!前面这五度能做到圆满的有几人? 即使做的圆满了,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还是没办法彻底去掉我执,生死的根(我见)是破不了的。也就是说佛法的特质就在最后第六个——般若波罗蜜多,前五度归纳起来只是人天善法,与外道是共法。其它的宗教都讲博爱、讲利他、讲救济、讲行善和爱语。所有其它修行的外道也都有这五种特质,所以前五度是「与世间共」、「与外道共」,都属于人天善法。佛法和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般若」!这是佛法独具的特质,是外道所没有的。也正因为最后这个般若,我们才能真正的解脱和超越!

如果讲到佛法的五乘,后面我们会讲到人天法。人天法的基础就是前面这五度。如果将来要来人间做人,或者是要生天享受天福。就要把这五度完成,就是与外道共的人天善法。

缘觉,辟支弗,或者是菩萨到成佛,都离不开般若,般若才是与世不共的,与外道不共的。这点要明白!下面讲到般若的内涵,大家要用心!因为这是佛法的特质,是与世不共的根本地方。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的究竟解脱到彼岸。

六、般若,译为智慧,有了智慧,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多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

这里的智慧不是世间一般的聪明,它能导正我们观念中错误的知见,能让我们离开颠倒执着的智慧,也就是能破我执、见实相而得解脱的智慧,才叫般若。所以,我们有了般若的智慧,错误的观念导正的同时,错误的行为也随之导正。有了般若的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方法去实践而完成五度。可见,般若在学佛和修行中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佛法里特别尊重智慧,因为祇有智慧才能彻底度一切苦。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一切的苦,总括八苦,最主要的是生死轮回的苦,有了智慧才有办法达到所谓的「度一切苦」的目的,也就是一切苦都能超越。所以只有般若,才能真正的到彼岸。前五度说波罗蜜,是从一种增上的作用来讲的;而修行从能彻底实践到完成,唯有般若的引导、贯穿,才能真正的到达彼岸,才称为真正的波罗蜜!也就是说没有般若,不可能到彼岸,也就不能称为波罗蜜。所以我们如果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而没有与般若智慧相应,还是有为的功德,不能到彼岸,也不能称为波罗蜜。只有与般若智慧相应的时候,才能达到究竟「度一切苦厄」,才叫波罗蜜到彼岸。由此可知,前五度是助行,波罗蜜的完成是在般若。所以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这五度,没有般若的助行,就像盲人走路一样,没有眼目,变成人天善法。

有些人不知佛经赞叹智慧的用意,于是以为只要有般若,其余的五度就可以不要了,这是错误的。

从知与行来讲,要达到真正的效用,是知行合一,知以导行,行以证知。也就是说我们的观念与知见是正确的,才能导正我们的行为,然后从行为的实践中,去证明他的效用,也才能证明知见的正确性。有些人接受了很多观念,学了很多法,问题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能不能证明到他的功效性!如果不能,这样的观念与修行方法对你有什么帮助?所以正确的知见,应该有它必然的作用,这是要去证明的!这一点对学佛修行很重要!

我常常讲,今天学习佛法,应该明白其宝贵的地方有四个根本:

第一,有经典的依据;

第二,有充实的内容;

第三,有体证的方法;

第四,依据这个方法确实可以体证得到。

这四个根本缺其一,都不能说是正确的,难以承认是有功效的。如果把握了这四个原则,就不会盲目的信仰。法门虽多、宗教虽多,问题是如何证明它的正确性与功效性?在实践中,我们确实能体证得到,确实能转化我们的生命,确实能提升我们的人格,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有这样的功效,可以证明,可以实践,那才是正确的,才叫知行合一!我们现在信仰的理论很高超、很神妙,问题是不能证明,也不能体证!请问:这些虚幻的、高超的理论与你何干!

真正的佛法不是这样的,佛法谈论的不离开我们现实的生命。我们是否在痛苦烦恼?我们是否对生死充满了无知的恐惧?信仰这个理论和宗教以后,真的能解决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吗?根据这样的理论,是否有生命实践的可行性?如果在实践中确实能证明果然如此,确实有生命的效应,才能真正达到信仰和修行的目的!这个太重要了!

知与行,如何达到合一?虽然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般若是最重要了,那么前面的五度就不要了吗?要注意!我们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今天学了法,听的是正知见,在观念上懂得无常、无我的道理了,关键是你怎么去行?懂,有两种层次:一个是观念上、知识上的了解;一个是生命体证后的明白。明白和懂是不同的,如果只是观念上的懂了,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那种懂是没有用的,只是知识上的了解而已。只有生命中的体证,才能达到受用性、肯定性,那才是真正的明白。能转化生命,能提升人格,能净化身心与习性的,这个才是!

所以,透过我们观念上的明白,一定要身体去力行、去实践。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会发现我执真的淡了,真的幸福多了,真的烦恼少了。只有通过这样行——五度的实践,才能证明般若的妙用。所以千万不要把知与行分开,般若最重要,前面五度同样重要。

知以导行,行以证知,知与行是相依相缘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因为理是透过我们的实践去证明的。很多人问师父:学了这个法,那么慈济要不要做?我告诉他们不但要做,而且要很实在的去做,因为那个就是你实践的机会。你去关怀众生,去救助那些苦难的人,就是你行、证的机会。不但要行,还要时时把握因缘去行!所以真正的事理是无碍的,不会因为懂得某一个法门,有一些知见,就什么事都不做了,以为自己很超越,很高超了,这种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体证的。修行是用生命在生活中去实践体验,达到真正的认知和对真理的体证,那才是真正的超越!才能帮助你生命的转化、人格的提升、烦恼的净化,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目的。导师虽然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带过了,其实涵义非常的深远!

智慧是领导者,它需要与布施等行为配合起来,使所修所行的不致发生错误,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义。

我们学法一定要知行合一,如果了解了方法而不去实践应用,那么所知的永远都是别人的,对自己没有帮助。所以一定要明白,修行不是信仰,学习佛法不是只有理论上的探讨就可以了,必须用生命去实践!尤其学大乘佛法的人要行菩萨道,如果不缘苦众生,不实际去行布施、关怀众生,我执、我慢怎么去得掉?如果占有和占有欲、自我的优越感都在,怎么能与众生打成一片?所以学了法,实践是最重要的!

说实在的,学佛「行」最难!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计算机上什么信息都有,要什么内容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可是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没有?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我们的「行」不够!没有真正的去实践!

其实,布施最要紧的只有一项,就是把这个「我」布施出去!我们讲布施,什么都能施,就是这个「我」施不得。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就,为什么烦恼不断?因为那个「我」一直存在!我们不但没有把那个「我」布施出去,还把「我」保护得紧紧的!我们今天很多的布施行为,还是为我而做,那个我还在!注意!如果说「我」在布施积功德,这样的布施是不懂得布施的真正涵义。所以不要忘记,所有的布施里面,最主要就是把 「我」布施出去,那个「我」布施得出去,修行的很多问题就都解决了!但是,这是最难行的地方!

再看看佛陀是怎么成就的?佛陀放下的是什么?他的地位,他的名声,他的财产,他的权利。这个最根本的染着放下以后,才有助缘让他悟道。最后佛陀悟到的就是「无我」!把那个我布施出去了,体证到无我,这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脱。出家、离家、放弃人间的一切欲望,这些外道也有,但是外道都不离开「我」在修行,而佛陀体证的是「无我」,不同就在这里!各位啊!当你们在行的时候,在布施的时候,在做一切善行的时候,要注意啊!是「我」在做?还是为了破「我」在做?一定要分清楚,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有执着,有功德心,有作为,有染着,那个「我」还是存在的,在我执中你怎么能解脱?所以真正的般若叫空慧,是体证空性的智慧,是体证实相的智慧,是体证到无我的智慧!这个才是真正般若的深义。

般若慧和世间的知识不同︰般若慧是从深刻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如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因获得了体验真理的智慧而成佛。这样,般若的智慧,我们不是就没有份了吗?

这里要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般若慧,般若慧与世间的聪明才智哪里不同?佛陀悟到的是什么?佛陀体悟真相的智慧是什么?与我们凡夫有什么不同?他是佛陀,我们是众生,我们还有体悟的机会吗?导师就告诉我们,不要这样想。

这也不然,我们虽还没有体验真理的智慧,可是佛法即是依体悟真理的智慧而流出来的,我们依止佛的经教指示渐渐思惟观察,起深信解;这虽不是自己体验真理的智慧,然也是类似的智慧。

佛陀把他所体悟的真理实相完全无私的教导给他的弟子、圣弟子们,一代一代的将佛法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探讨、体会佛陀所悟的法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现在要体会的是佛所体会的,我们要行的是佛所行的,我们都要依佛陀所体会的去体会,依佛陀所行的去行,我们才有机会悟道解脱!因为真理无二,真理是不会变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佛陀能够体悟的,只要我们有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方法,我们同样的可以体证。

我一直强调:佛法一定是可以证明的,因为真理法则普遍存在,不会改变。譬如两个氢原子加一个氧原子,产生的一定是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是如此!不会变的,这个才叫真理!才是因果必然!

佛陀体证的真理法则有其内涵与方法,我们依据这个内涵和方法,如实的去实践体验,也必然能体证到佛所体证的真理法则。如果明白这个必然性,我们还会不会说「佛是佛,众生是众生,我们凡夫哪里有办法?」不会了!佛陀能的,只要我们的知见与佛一样,修行的方法与佛一样,同样可以体证、悟入实相,这才叫真理!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我们是众生没有办法,我们要依止的是佛法的正确理论与方法,这个要先抉择清楚。现在修行的困难,不是我们没有办法,而是我们没有抉择到正确的理论与方法,邪知邪见太多,外道邪见太多,我们又没有抉择的能力,用错误的知见和方法,不论怎么修,也体会不到佛陀所体证的真理实相。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第一步是要闻和思,要了解听闻的是不是正法?思惟能不能消化?最后还要去实践。以这个方法去体证,是不是真的有这个效果?这就是闻思修的过程。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抉择的法是否正确,很重要!如果抉择错了,相信错的理论和方法,在迷信崇拜里,永远都不得解脱!注意!现在学佛的难度在于择法,佛陀觉证的真理绝对不会错,问题出在解释佛法的人,当我们听到有不同的说法的时候怎么办?这才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困扰!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到底哪一法为究竟了义?有人说法法都可以,真的吗?知见正确了,方法才可以变通。知见一定要正确,这是根本!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法的抉择!所以我感恩导师的原因也在这里!谁能替我们择法,靠自己,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会愈搞愈胡涂。因为佛法在流变的过程中,愈来愈混杂,宗派愈多,理论愈多,各人的体验心得,外道的邪见混进来的也很多,我们就更难抉择了。我今天非常感恩导师,我们看看他的论著,是经过怎样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怎样把流传了二千五百年的佛法,抉择到这样的清楚。每一宗每一派他根据什么?正确不正确?是究竟了义的?还是方便善巧的?他都分析得非常清楚。有人感恩导师:「哎呀,今天要不是导师,我们可能要多辛苦三、二十年。」我说:这种人了不起,他的智能很高,他只是少了三、二十年。我感觉今天如果没有导师的这些抉择来帮助我们,可能三大阿僧祇劫都还无法厘清!

说到择法,千家之言、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怎么摸出一个头绪来?特别是那些微妙处,稍有一点点不同,如果没有抉择清楚,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刚开始差一点点,往外一直延伸时,到后面,那个距离就不得了。同样的,抉择法也是这样,看起来都差不多,都行善,都劝人为善,都是做好事,最后把所有的宗教都合为一了,都一样了。真的一样吗?佛教会灭亡,就是被这一句话搞垮的!如果都一样,我们还需要学佛吗?土地公也拜,石头也拜,水也拜,这样能解脱吗?所以「都一样」这句话是戏论!不是智慧的抉择!一定要明白!

学习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抉择,把佛法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特质抉择出来。抉择后我们才能够把握方向,不会走偏。这个抉择,就是导师一生的奉献,我们要感恩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导师,谁还有这个功力来抉择这流传了二千五百年的佛法?每次讲到这里时,为什么一定会提到导师,因为导师给我们的引导太重要了!除了上这个课以外,我一直强调:你们回去一定要把导师的论著多学、多看、多深入,对你们会有无限的帮助!靠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能还没办法抉择出来的佛法的正见,今天导师呈现给我们,一般人很难了解他的伟大和重要!他的奥妙和深度!每次谈到这里,我总是会提到导师,因为我真的非常感恩导师!

生得智慧虽人人都有,然解脱苦痛根源的智慧,不经过修习,确是不容易得的。

生得慧,是出生就具足的智慧。譬如我们会判断、会分别、会抉择,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得慧。但是这种生得慧,虽然人人都有,却与般若的智慧不同。般若的智慧能解除生死的苦痛,而这个般若的智慧,一定要透过佛法的熏习,并且一定要去实践才能具足。所以,得般若的智慧真的是不容易!

所以佛法教人多闻熏习,听闻日久,解法智生,这在佛法名闻所成慧。

佛法称呼有学佛和修行经验的人为善知识,善知识能把他对法的抉择和体验来指导我们如何熏习。假如我们一次听不懂,听二次就可能明白,听三次、四次……就会一步一步的、一次一次的慢慢深入,对法的体验就会愈来愈深刻。「听闻日久,解法智生」,对法的了解深刻了,智慧就会生起,所以熏习很重要!我们在社会也是一样的,如果能常常亲近善友,大家在一起熏习久了,就会往善的方面去互相推动。如果和一些习性不好的人常在一起,久了就会熏染上他那个坏习性——「习久日深」。那么熏习佛法也是一样,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听、慢慢听,就一定会有感动,所以多闻熏习太重要了!我们刚开始学佛,透过多闻熏习,慢慢的由于听闻,而产生对法的智慧抉择,这叫闻所成慧。

闻解以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

「详审观察」就是我们讲的思惟消化。要很仔细的去分析,如何去抉择法的正确性?不对的,淘汰它;正确的,如何融入生命中,使我们的生命与法相应。这要通过思惟消化才能达到的,不然法师讲的是法师的,如何把法师讲的法变成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思惟消化以后,把听到的法变成自己的思惟模式时,才能影响到自己的身心行为。所以,只是听法是不够的,必须经过思惟、抉择、分别、最后消化,那时才能把法真正的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才能开发智慧。

如是对于前所了解的问题可以更得到有系统有条理的深一层认识。

对于佛法,在我的经验中刚开始感觉太庞杂了、太宽广了,怎样能把它厘清得有条理、有次第、有系统?刚开始是很难的!记得以前,当我对法的认识有困难时,就常常想:有没有一个办法,透过某一个经论的内容和次第,然后将涉及的所有经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佛法整体的原貌,不然我们怎么摸索?我年轻时就这样想过,因为我真正的感受到它的难度!要吸收都这么难,要消化更难!要做到谈何容易!尤其是佛法流传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更庞杂了!经过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听闻了正见以后,怎样的经过思惟、评审他、观察他,最后要了解、要消化,我们就可以得到有系统的、有次第的、一层一层的深入到法的深处,一步一步的去实践体验。到这个时候,对法就不会有怀疑了。因为了解了法的原貌,哦!原来是这个样子!我现在目前的位置在哪里?我该做什么?心里会很清楚,不会再盲目:不知道今天自己站的位置,不知道自己今天要修什么,怎么个做法,而无所适从。所以对法的抉择太重要了!到这个层次,我们就不会盲修瞎练了,就会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次第,自己也知道眼前该做什么了。

同时,将此深刻的悟解,指导行为而体验于寻常日用间,佛法名此为思所成慧。

对法有了深刻的体会,就会导正我们的行为,该怎么做、该怎么行,就有了方向和目标了。在日用寻常之间体验,这一点才是进入修行最重要的地方。一般的修行观念,普遍认为这个世间是火宅,是苦迫的,有一种想逃避和厌离的心态。但是,真正的了解法、了解正见,思惟消化以后,其实都不离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个因缘的体会,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地方!所以,不需要逃避厌离我们生活中现有的因缘条件,就在我们目前的因缘条件中,不管做什么事业,负什么责任,做该做的、担该担的,就在自己那样的因缘中去观察、去体验,这就是修行!可见,从观念中接受正确的知见到熏习到思惟消化这一过程有多么重要!只有透过这样的过程,才会把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的生活就是我们实践的道场,人事物中的相对磨练,就是我们历练的因缘。那么这样生活中的修行,这样生命的体证不会厌离什么,而是念念与法相应。法也没有离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把佛法和生活融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在修行,而不是想要离开人间,到一个没事的地方、没问题的地方,才能够修行。那么,什么地方是道场?我们的生命、生活、身心就是道场!人事物的接触中、责任中、时时刻刻,都是我们历练的道场!明白了这个,生活与修行就会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二者是不相隔阂、不可分割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修行就在生活中,精神就会很容易分裂:我们必须生活在人间,但是还想逃离人间;我们追求欲望,又恐惧欲望。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中,精神会不会分裂?怎么能达到解脱?如果明白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这样的融于一体,就会心安理得;但是,这要建立在熏习正见的基础上。经过如理的思惟消化,产生的智慧,融入于生活,这叫思所成慧。

思后更修禅定,于定境中审细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

闻、思具足了,再来才是真正进入修行。如果以很散乱的心,要真正深入法性的微细观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还要加上禅定的修习,将我们散乱的心慢慢凝聚下来,在比较宁静、有定力的身心状态中,仔细的去观察、体会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对外面的一切万法,内而身心的功能、潜在的意识,都能作微细的观察,最后才能体证无我的空性。了解诸法的实相平等无差别,这叫修所成慧。

由于修行,体证到真理实相的智慧,是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再到修所成慧的过程完成的。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后,最后才是「证」,也就是说,智慧的圆满建立要经过闻、思、修、证四个过程。

我们现在上课听法,是第一个阶段——闻慧的建立;个人的用功体会与思惟消化,是进入第二个阶段——思慧;在闻与思的阶段完成时,身心会越来越凝定,才能做更深入的观察,进入第三个阶段——修慧;最后才能真正的体证法性空寂!

世间万法是千差万别的,因缘条件各各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都是缘起法。法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这个都是一样的。每一法都没有自性,每一法都没有定性,每一法都没有永恒性、不变性、单一性。通过这样的观察以后,明白法法的实相是一样的,都是空寂、无实性的,这叫做「诸法实相」。所以千差万别的形相,只是外在的显相的样状而已,但是每一法的本质都是性空的,一定要体会到这里,才能离开万法千差万别的法相的分别和执着!注意!这里很重要!我们在万法的差别相中,起了分别,起了染着,以为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这个要贪取,那个要排斥。这就是被外在的表相迷惑而产生的执着。如果我们面对万法千差万别的法相时,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法性都是一样的,都是缘起无实性,都是无常、变易、生灭法,法法缘生缘灭,剎那就会变化消失,而本质上都没有离开缘起的法则,都是无实性,必归于灭的,虽有,却如幻、非实。当明白万法的法相虽然是千差万别,而实相同是空寂。真的明白的人,才能离开对万法幻相的执着和爱染!注意!离开的是执着和爱染,不是离开万法!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深入体证真理实相的地方!透过宁静的心态,微细的观察,并且与正知见相应,缺一不可。

再不断的深入,常时修习,般若智能即可发生。

透过这样的修行与观照,一步一步的深入、「再不断的深入,常时修习,般若智能即可发生。」什么叫发生?体证到了,明白了,啊!果然如此!了解了,心中的迷惘消失了、清楚以后不再疑惑、不再颠倒、不再执着,看到的就是实相,这就是「悟」!体证、见法、开智慧,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的修行不外闻、思、修、证,最后体证的才是真正的般若实相。那么就要注意了!能体证实相的智慧才叫般若,不能体证到诸法实相的就不叫般若。那么,般若及般若的内涵,大家就比较清楚了,我们接着谈的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什么都用般若两个字?因为般若,就是发现实相的智慧,才叫般若。透过般若的智慧才能见法、见实相,也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和执着,也才能够解脱涅槃!

所以在解释般若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般若的内涵和重要性。般若与一般的信仰、知识、学识、善法是不同的。这就是佛法的特质,佛法与世间、外道不共的地方!注意!如果这一点没有把握住,很容易把佛法与世间、外道的一切善法混同在一起,误以为都是一样的,其实二者完全是两回事!

智慧,可以分为两种︰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学家、科学家等,他们都有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种种的智慧,与相对的真理。

智慧可分为两种,现在比较深入的解释世俗智与出世的智慧之不同。

哲学家主要在探讨第一原理,科学家也是一样,从物质存在的立场探讨它的根源——第一因,发现组成物质的是元素,还要进一步探讨最根本的元素是什么?也就是他们要找到第一原理或者第一因素。但我们所知道的哲学家,最后为什么都走入死胡同?为什么没有出路?今天虽然科学那么发达,科技那么进步,科学家有没有找到第一因?没有!不可能找到!我们佛法讲无始,就是找不到一个开始。如果前面没有因,后面怎么会有果?佛法的难解就在这里!与世俗的智慧不同也在这里。第一因永远找不到,找不到最后就归于一个无形的上帝来创造万物,那么上帝从哪里来的?说上帝是没有原因而有的!如果没有原因会有一个上帝,那么应该没有原因也可以有万物,那么万物就不是上帝创造,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科学家研究一切的物质,以物质实有的立场,能找到第一因吗?有一个理论很简单:1除以2除不尽!也就是说,如果「1」是实在的东西,你去分析它,怎么分割它永远分不尽。「1」割成两段,剩下的一边再分割成两段,一直分下去,分得尽吗?时间也是一样,距离也是一样,如果是实在的,1除以2是除不尽的,这个在数学上就可以了解的。你再怎么除,千万亿次它还是0.00000…0几,怎么除还是有的,只是那个0一直无限的增加而已,不可能找到第一因!

所以佛法讲无始很奥妙,既不是否认万法,也不是否认因果。它说无始以来生死相续,像环状的,好比时钟一样,从一到十二,十二开始又是一,它是循环不停的。每一点都是起点,也都是终点,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最后,真的很难了解!

所以人间世俗的智慧,不论是哲学家、科学家怎么研究,怎么探讨,还是在相对性里面。所以他们只能认识到相对的真理。因为只要是存在的,只要是有法的存在,一定是相对的存在。离开相对不可能存在,这是根本的问题。我们说光明,没有黑暗,光明显得出来吗?说黑暗,没有光明如何显出黑暗?所以,只要是存在的现象,一定是相对才能存在。譬如说妈妈,没有爸爸,什么叫妈妈?妈妈不能成立;什么叫儿子,没有父母亲哪里有儿子?一定是相对的存在。导师告诉我们,以世俗的智慧,怎么探讨真理,只能在相对里面,不可能体会到真正绝对的真理。

虽然这是不究竟的,若就广义的智慧说,他们解说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里(方便智)。

般若智慧包括两方面,一个叫根本智,一个叫方便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根本原理、根本的实相。明白了实相,产生了在人间、世俗的善巧妙用的智慧,叫方便智,可以用来作善法,也可以作为善于引导的工具,这叫方便智。所以,从广义的妙智慧来谈,世俗的智慧,也能善利于人间,但是不究竟,却可以起方便的作用。譬如过河需要一条船,过了河这个船就不需要了。要过河,这个船就必须要,船就叫方便。所以,科学家也好,哲学家也好,虽然他们探讨的真理不是究竟的,但是在人间的方便善用上,还是有其功能和价值。

二、胜义智,这是就特殊的智能说。佛法体验真理的智慧,是彻底的、究竟的,这与世间智能不同而是特殊的。

胜义智是超世间的,能够真正解决我们生死苦恼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人间一切烦恼困惑。所以真正的胜义智,是透过人间的体会而超越人间的,透过世俗的历练而超越世俗的。不是一般世俗的智慧,是不离世俗而超越世俗的智慧。所以说胜义智是不同于世间的,而是特殊的智能。

譬如说涅槃的真正意义,用文字、用意境都无法表达,因为涅槃是超越世俗的。我们能认知的、能分别的、能表达的,都是世间的。但是当进入证悟的状态时,所体会到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们还在「讲法」,这些都还是方便,讲「般若」这个名词也是方便,并不是这个词语就能代表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透过这个善巧方便,让我们去实践,才能达到生命的转化,真正证入的时候,才能体会涅槃的意义。那个时候语言也表达不出涅槃的意境,能表达的、能言说的都是相对的,没有办法体会绝对的真理。所以语言有它的局限性,只要用语言讲得出来的,就能破,因为它必是落入相对中。譬如我说真理的时候,一定涵盖着非真理,不然真理怎么显现?只要是语言能表达的,必是相对的,有其局限性。所以真正的胜义慧,是超越相对的,是特殊的体验。

体验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转中的一切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决。

这句话最重要了!很多人学法,学了其它的宗教、学了很多法门,修行的心法学了一大堆,最后认为自己很超越,很高超。这是和谁比呢?和凡夫众生比,确实是高超,但是你究竟解脱了吗?如果真正有体会真理的智慧,能够引起生死流转的、包括一切痛苦的因缘,都可以因之而解决,这才是究竟解脱!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人,要解决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那么自己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真的安心了吗?谁能骗谁?最不能骗的就是自己!我们一定要以这个问题随时来勘验自己:修行有没有真正的受用?不要满足于理论的了解,或者是有了一点禅定功夫的享受,就自以为是了,那样耽误的是你自己啊!自我勘验的目标是什么?贪瞋痴有没有止息?烦恼有没有息灭?是不是真的能清凉自在?遇到任何事不再颠倒,不再执着,这就是最好的自我勘验了!

真的开发了般若智慧,真正体验到了真理,生死流转中的一切苦痛,都会因之而解决!这句话是最重要的!让我们明白不是随便听听法,自以为有了某个境界就满足了,那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那会耽误自己!

苦痛的大树,有本有干有枝有叶,我们要除掉它,不能光在枝叶上下功夫,必须从根本上去掘除,佛法就是以般若智从根本上解除人们苦痛的。

注意!这几句话是最深刻、最重要的!人生的遭遇和感受有很多,烦恼也如大树的枝枝叶叶,非常的多。我们要解决烦恼就要从根本上下手,根本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解决了。我常常讲:树的枝叶很多,如果不从根本的地方—树根下手,任凭怎么去调理他,也无法奏效,或者把树叶摘掉,它又会长出来。烦恼也一样,如果只是抑制它,新的因缘一来,烦恼又继续滋长,痛苦还会不断。唯一的办法,是把树根斩断,枝叶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不能再补充了,枝叶慢慢就会枯掉,这才是根本!我们很多修行的方法都是在对治,今天心不安,怎么去对治或者转移念头,那都不是根本的办法,那叫「寻枝摘叶」!唯有开发般若智慧,从生死的根源上去看到了真相,一切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里很重要!

注意!我们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很多的法门都在对治烦恼而不是在根本上去铲除烦恼。这一点一定要先明白!很多法门、很多行为、让我们如何修行,大家很用功,但是与究竟解脱根本都没有关系!那只是在对治!就像在寻枝摘叶一样,它还会再生的。树的生命力非常的强,把一片一片不需要的树叶摘掉,枝叶还会再生的,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什么是根本?就是佛法中的般若智慧!就能够从根本斩断无明,才能使我们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重点,不能把握这个法要,只在枝叶上用功,一天用几个小时对治,然后数数量,数了多少,再用多少时间来做什么。我告诉你:这是在寻枝摘叶啊!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将来大家把这个法深刻的了解以后,才知道什么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要在哪里开发?生活中怎么才用得上?智慧的抉择与盲目的修行哪里不同?就会慢慢了解。般若的智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从根本上解除我们众生的痛苦。也就是说,我们要解脱,解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般若的智慧,这个就是学佛修行的重点!

所以佛法中所讲的般若,主要是特殊的。佛、菩萨、罗汉都有此智慧,不过佛菩萨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

佛法中所说的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佛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体证真相的智能。「佛、菩萨、罗汉都有此智慧,不过佛菩萨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这是要我们明白,不管是成就佛果,还是登地以后的菩萨,或者是四果的罗汉,都一样的是因为有般若的空慧而悟道解脱的,可见般若的重要!那么,为什么有罗汉、菩萨和佛果之分呢?导师告诉我们:差别只是在心量的广大有所不同,但是见法的智慧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要把握。不要以为我们学大乘佛法,就以为大乘见法与小乘见法不一样,那就不对了。见法的智能都一样,只是心量不同。譬如说,阿罗汉证四果,就可以入涅槃了。但是,菩萨心量广大,不以为这就圆满了,而以缘苦众生为大悲愿,「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菩萨历劫修行,在利益众生中实现自我的净化和超越,待到福慧圆满时,就是真正的成佛!

因此菩萨应遍学一切法,菩萨虽学一切法,以有特殊的智慧,世间智慧的错误可以为之拣除,融摄贯串使世俗慧亦成为圆满而合理的,从般若而引出方便智,即能正见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上面所说广义的智慧了。

大乘佛法重视的是行菩萨道,要发菩提心和大悲愿,还有般若的空慧,这就是大乘三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悲愿,自己解脱有受用了,但是不忍看到众生的苦,所以发起悲心、悲愿,愿意累劫来人间利益众生。那么要利益一切众生,就要有本领,要有内涵。

所以,利益众生就要遍学一切法。因为众生的根性差别很大,每一个人的习性也都不同,如何了解众生的需要,如何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适合用哪一种法来引导他、启发他,所以我们要真正的关怀众生、利益众生,就必须广学一切法,不可能用一个法让所有人都受用。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了解菩萨的悲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有的人认为:我个人受用了就好,不管他人的事。当然自己要是能解脱,烦恼息灭,贪瞋痴能止息,也不错。但是,如果能想到利益众生,就是发了菩萨心。那么我们有什么本领去利益每一种不同根性的人?一个人如果自己要受用解脱,还不是很难,但是要真正的行菩萨道,难能可贵!真的不容易!

受过菩萨戒的人都知道,菩萨戒中最大的一条戒就是——不厌弃众生!众生再坏,罪恶再大,还是一样不能厌弃他,这是菩萨戒的根本!最重要!如果厌弃众生,就不是菩萨。那么想想看:对那些难降难伏的罪障深重的人,怎么去感化他、利益他?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广学多闻,要遍学一切法,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那么要遍学一切法,就要有特殊的智慧,以此特殊的智能,慢慢的去拣除世间智慧的偏颇、错误处,在世间经常犯的过错,然后加以修正。从世俗的智慧里,去了解他哪里不正确、哪里需要修正,慢慢的才能够融摄而贯穿。那么世俗的智慧也慢慢的转化到圆满而合理。

从根本的般若智慧体证到法性空,然后进一步从般若引出方便的智慧:众生的烦恼是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他?用怎样的善巧去摄受他?这叫方便智。也就是说必须要先有根本智,才能引生方便智,那么这个根本智就是般若的智慧。有了根本的般若智慧才能善巧方便的去引导、帮助每一种不同根性的众生,这种智就叫方便智。

这样,我们就能够正见世间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万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法法都是同一法性空。我们就不会在差别相中: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瞋恨,就不会有这种分别执着了。了然法法缘起、法法无自性、法法无常。从这里可以了解一切法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就叫共相,就是法性的寂灭性!了解了,就不会在相上分别执着。

了知法性的平等、法法道同,这叫无分别智。很多人不了解,误以为无分别就是不起心动念的不分别,这个不叫无分别,叫木头!真正的无分别是讲法性上法法平等、无分别,这叫无分别智。所以,只要念念与般若相应,念念自然就与法相应,与法相应就知道法法都是性空、同一法性。要注意!这里导师指出一个重点:我们今天学般若、讲空性、这是最圆满的、最重要的,那么其它的就不要了吗?就像前面讲的,般若重要,那么前五度就不重要了吗?不是这样子的。

常人对此,多不了解,于是生起种种误解︰有些人以为佛法所指的智能是特殊的,有了这特殊的智慧,其它的世俗智慧就可以不要了,这种人忽略了遍学一切法门的经训。

我们有般若就好了,其它什么都不要了,导师说这样就错了。菩萨要利益众生,就一定要广学一切法,才能方便善巧的引度众生,不是只有一个般若就可以了。譬如说,众生的根性不同,如果和每一种根性的人都讲空性,有的人就接受不了,他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他会怕断灭,畏惧那个「我」会消失不见,不能信受。所以对这样的人必须要善巧的说有,善巧的说一切万法,只是这些法是缘起的,缘起就是如幻的、非实的。虽有如幻,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导师就告诉我们,要行菩萨道,为了方便利益众生,必须要遍学一切法,不是只要般若,其它什么都不要。

另一些人以为世俗的知识,不可厚非,应当去学,可是学而不返,忘记了佛法特重的智慧是什么了。

这两方面都过于偏颇了。另一些人感到世俗的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天要生活,没有世俗智,事业也难做,人际关系也不好,所以什么都要学。没错!什么都应该学,但是导师告诫我们:不能因为世俗智的需要,就落在世俗里面,以为那样就好了,而忘记了佛法的特质。只有把握了佛法的特质,我们在万法的事事物物中才不会染着,才能超越出来,不执着、不造业。如果认为世俗什么都好,然后就投入进去,而忘记佛法的根本,在世俗里搞圆满、搞圆融,执着、贪爱不能淡化,这样的人与凡夫有什么不同?所以,偏重般若智或偏重世俗智,这都是不正确的。虽然不能离开世俗来体验第一义,但是不能因此而在世俗的历练中忘记回头了。要注意!怎么样才能恰到好处?我们开了般若的智慧,在万法中又不粘着,又能利益众生,要做到恰到好处,关键是如何去把握!

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所崇重的特殊智慧致力以求,而世俗的一般智慧,也不能忽略。

般若智和世俗智都要兼顾得恰到好处,但是最重要的是应该先「致力以求」般若的智慧,「致力」就是要很用功、很用心的、全心全意的先把般若的智慧具足。其实有了真正的般若的空慧,回过头来在人间学习一切知识和了解万法,才会容易把握,不会染着。所以般若智慧是根本,根本的智慧得到了,在人间才能不被万法所惑、所迷。

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其内容深细难了,

我们解释般若的时候,用「空」义来表达,用意境来说明,总是没有办法把般若的内涵完全的表达清楚。就像涅槃一样是离语言相、离心缘相的。所以般若的涵义非常的深细,难以了达。

我相信很多学员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上课都在讲般若、讲智慧、讲空性、讲缘起。几年下来,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慢慢的对法的了解也愈来愈深刻。但是我们往往会感到,虽然对正见有了某个程度的了解,可是为什么遇到事情时还是习性还现前。这就是最难超越的地方!粗的烦恼我们很容易发觉,微细的烦恼就很难察觉到。所以修行真的要下功夫!特别是观照,更要下功夫!

正因为般若的智慧是非常深细、难以了解,今天上课建立的知见,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标和方法,所以一定要透过我们生命的实践与体验,才能了达般若的内涵,体会有几分,了解就有几分。回过头来也才能肯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当你亲身证明了,肯定了,就不疑了。还没有证明、肯定的时候,还会犯原来的过错。这个地方是让我们明白:修行的人,时时要反观自己,对法体会到几分,就了解几分;实践完成了几分,就受用几分,这都可以自我观察的。如果我们还有问题存在,就千万不要自满,一定要下功夫更深细的去了解,哪些微细的烦恼还没有解除?怎样可以解除他?还要更用心的去探讨,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深入。虽然是深细难了,但通过正见的指导和如实的体验,还是可以证明的、可以了达的。

由于般若的最高智慧,才能亲证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

我们讲「诸法空相」,也是宇宙的实相。但是如果没有般若的最高智慧,就不可能体证诸法空相。正因为我们有方法,有理论基础,有实践的可能性,这些因缘合起来就可以体证到诸法空相。

宇宙的运行有其必然的理则;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也有其必然的理则;二者的理则是一样的。所以要了解宇宙的必然理则,从我们的生命中去体验,一样可以体会得到。我们讲宇宙、万法的空性,和我们个人本身的空性也是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了解宇宙不容易,只有了解自己,从自己的身心下手!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时时刻刻都不离根尘触的作用,这些作用会产生身心的变化,以及种种的问题,我们要先去了解,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法的问题都一样可以解决。我们的目的就是如实的去体会宇宙的实相,万法的真相。体会到了,对万法就不迷、不惑,就不会再因为无明而造业、因造业而至生死轮回不停。我们会贪瞋痴、会造业、会烦恼,就是因为不了解真相而已!了解真相就不再迷惑。所以要了解真理实相,就要靠这个般若的智慧!

真理是什么?这不必另外去找说明,可以就在日常见闻的事物上去了解。

真理在哪里显现?就在一切万法中!包括我们的生命、生活及一切身心的状态。了解真理要从哪里入手?导师指出:不是离开人间、离开万法、离开我们的生命去求一个不可知的,叫真相的东西!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见、闻、觉、知和事事物物的接触中,一切所展现的都是真理法则。导师这里点醒我们不要离开自己的本位,脱离自己可以体验的因缘,而去探讨一个外在的、不可知的东西,那不是探讨真理!注意!很重要!这个观念如果不明白,我们总是嫌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厌弃、逃避,然后到一个很清净、没有污染的地方,是不是有这种观念?厌此求彼,什么时候可以发现真理呢?真理到底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见闻觉知中,看得到的、摸得到的、感受得到的事物中,去了解、去深入!离开这些因缘,怎么去探讨!

依佛法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过是原因条件的假合,凡是假合成的东西,它底本身一定是迁动变化的;

这就是缘起法的内容,佛法的特质就在于缘起法。佛陀出家修行,开始亲近了很多所谓的善知识,也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的影响,修过禅定,也修过苦行,但是佛陀并没因为这样而解脱,而是在菩提树下透过思惟缘起法而悟道解脱的!所以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一定要先抓住这个根本。佛陀无法成就的,我们不要再去执着;佛陀所成就的,我们在微细处都要思惟,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就是缘起法!佛陀观察当时所有的宗教和其它不同的体系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观念中都有一个常恒的、不变的「我」,因为执着这个「我」,就是生死轮回的真正的原因!每一个宗派都在谈这个「真我」、「大我」,或者是外面有一个大梵天,在主宰世界和人类。佛陀发现产生这种执着的唯一原因就是每一个人都在实有感中,这才是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原来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因缘条件的假合。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了我们的身心;色是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属于心灵,我们不过是色心二法的组合而已。不论是五蕴,或者是六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哪一法是永恒不变的?从现实的身心、功能、作用,一一的去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一法是不变的。组成我们色身的五蕴中,色是物质部分,不过是地水火风的假合;每一法、每一蕴还是因缘所生的,还是条件组合的。也就是说,一法的因,这个因的本身还是缘起的,还是条件的组合。有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第一因?永远找不到!色法上找不到,心法也找不到!那么什么叫「我」?外道讲的「我」是不变的、永恒的,是自性本来就有、本来就存在的、是清净光明的。现实中能找到这样叫「我」的东西吗?里面找不到,外面同样找不到!于是就想象有一个上帝是造物主。但是怎么能证明万物是祂创造的?真正看得明白的,那不过是内在自我的执着,里面找不到,就幻想为外在的存在而已!佛陀就是悟到了缘起法,否定了实有我的存在,因我执消失而解脱的!实有感就是自性见,因为自性就是「我」,是不变的、永恒的、单独可以存在。这是无法找到的,这个重点我们要把握!

佛陀悟道,不是因为他有禅定,也不是因为他有神通,而是因为他体会到缘起法才悟道解脱的!只要是因缘和合的,它本身一定是迁流变化的,也就是无常的。所以,佛陀讲的三法印,第一个就是「诸行无常」。「行」就是迁流变化,一切万法的本身当下就是在迁流变化之中,当下就是无常。

他依原因而存在,同时又与他法作缘,他法也迁流变化而存在。

依因缘条件而存在的一法,同时又与他法做缘,此法也是其它法的因缘条件之一。所以凡为一法之因,这个因的本身还是缘起的。譬如说,五蕴组合成为一个人,众多的人组合成一个团体,众多的团体组成一个国家……法法都是因缘的组合,同时又是他法的组合条件之一,他法也是迁流变化而存在,任何一法都一样,都是无常的!

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关系,佛法简称之曰因果系。

因果系就是缘起法!注意!佛法讲的因果,与外道讲的因果是不一样的!外道讲的因果是宿命论,认为我们今生所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业力所致,过去自己造作的因变成现在的果,现在造作的因,未来受果报。如果过去的因已经固定了,现在这一生的果报就改变不了。而佛法讲的因果论不是这样的:过去的因缘条件确实可以影响到我们现在,但重要的是现在我们面临新的因缘,还会不断的产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定命论和宿命论的观念。佛法讲的缘起论是说,新的因缘又时刻在变化,又会形成新的组合、新的因缘条件。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改变我们的现状。如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过去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现在,既然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现在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这就是宿命论!

佛法讲的是缘起论,过去不论有怎样的因缘,只要现在努力的去改善它,不断的去创造善的因缘,过去恶的因缘还是可以转变。导师曾用一个譬喻:我们造的业像一把盐,很咸。如果把它放在一小杯水里面,那杯水一定非常咸,没有办法喝。但是如果将这把盐放在大河里面去,咸味就被冲淡了,那个咸度就不一样。同样,不同的因缘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佛法讲的因果,与外道的宿命论是不一样的,我们充满了机会,不论我们过去造了多大的业,只要愿意忏悔,愿意修正,并知道原因在哪里,把那个原因调正以后,现在就能完全转化。再重的业都可以解脱!这个才是佛法的可贵和伟大之处!

这里告诉我们: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机会解脱。决不是因为你,佛、菩萨或者上天特别眷顾于你,你才能改变。不是的,人人机会都平等,不是谁来主宰你,不是谁来控制你,而是因缘条件的和合,只要你去创造和利用这些条件,你就能转变,这就是机会平等!那么这样人人都有希望、有机会!我们只要愿意听闻正见正法,建立正见,并且愿意去实践,愿意去探讨我们错误的原因在何处?我们生死烦恼的原因是什么?只要能找到这个原因,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要我们能转化他,我们也可以成为佛菩萨。所以佛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人机会平等。不论什么出身、什么种族,都有机会可以成为佛菩萨。但像印度的婆罗门教就有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的说法:婆罗门死了可以回到大梵天去,首陀罗这一生死了以后就没有了,断灭了。佛法就是要破除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根本没有这一回事!

缘起法是宇宙的真理法则,是法尔如是的,人人都不离缘起的真理法则,所以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个理念真的很重要!不然佛法还有什么可贵之处?如果只是在信仰、崇拜中,靠他力来主宰,就会永远像一只哈巴狗一样,主人喜欢就给点什么,不喜欢就责备呵斥,那么还有解脱的机会吗?佛法不是谈这个,佛法建立在因缘论上,讲人人平等,指导我们怎样去了解真相,怎样去具足解脱的因缘,我们一样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同的地方。所以,大家要注意!我们对佛陀的尊敬、对菩萨们的尊敬,是因为我们真的无限的感恩:由于他们对真理的体证,给我们带来法的讯息,我们才有机会听闻正法,才能够依法去践行、去体证!

另一方面,我们想跟随佛陀学,佛陀过去所有的因缘都是我们的榜样。佛陀体悟到了什么,我们也要去体悟;佛陀怎么实践的,我们也怎样去实践。注意!我们对佛菩萨的礼拜、供养,是尊敬、是感恩,决不是依赖!不是求佛陀庇佑,不是求佛陀给我们灌顶、加持我们就能和他一样了。如果是那样我们还是一个被操纵者!事实不是这样的!所以,佛陀在涅槃前还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为什么依法?法是真理、是宇宙不变的理则,要依据法,了解了法的真相就能解脱!依人是我们刚开始闻法,还没有建立正见的时候,要亲近善知识,他能指导我们熏修正法,离诸邪见。善知识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助缘,但是不能依赖他。如果有依赖感,就永远都没有办法自主的觉醒!

缘起法是佛法真正的内涵,是最根本的与世不共的特质!一定要把握!不了解缘起法的人,不可能有般若的智慧,没有般若的智慧,怎么能解脱!我们讲的空义,也是从缘起法的内涵来引申的;佛法的三法印,还是不离缘起法而建立的。

所以,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就是缘起法,这个特质要先把握,就不会落在宿命论、尊佑论的观念里。佛法是每一个人学,每一个人都有得法解脱的机会,这种平等就是佛法最伟大的地方!

因果法则,是遍通一切法的。

注意!这句话很重要!缘起法的因果法则,遍通一切法,万法都一样,没有一法能离开这样的因果法则。既然他是遍通一切法的,那么在一切法中我们就能发现他,真理不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地方没有。注意!这个观念很重要!因果的真理法则遍通一切法,那么一切法都不离开因果法则!如果要发觉宇宙的真理法则,要在哪里去发觉?就在一切法上!不是离开一切法能了解真相。这个观念首先要建立起来,才不会厌离一切、逃避一切。厌离和逃避是不可能发现真理实相的!

我们今天会造业、会痛苦烦恼、会生死流转,一定要从这里去觉察,为什么会造业?痛苦烦恼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要从这里去观察?不然要从哪里去下手?只有找到了我们无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不了解什么而起的?我们的观念为什么会错误?我们被污染,在哪里被污染?我们接受了什么错误的信息?形成了我们错误、颠倒的思惟模式?我们是否要找到错误的根源?佛法为什么要先建立正见?修正错误的观念?行为来自观念的指导,只有观念修正了,行为自然就会导正,也就不会贪瞋痴烦恼,就这么简单!

如果计算机的程序错了,那么出来的功能必然是错的。如果把错误的程序修正了,那么相应的功能就是正确的。这样是不是很简单?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去发现,真正错误的原因在哪里?然后每天求啊、拜啊,以为外面有什么东西能加持、庇佑、能改变你,那这样就与外道的思想一样了!所以宇宙的真理法则很简单,人人都在真理之中,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真理的展现,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发现而已。这就是无明,就是无知!

如一株树,有种子的因,与水、土、日光的缘,和合起来,生芽、抽枝、发叶、开花、结果。若是原因和助缘起了变化,树的本身也就跟着变化了。

导师用譬喻的方法比较容易了解,如:一棵树的生长,先有种子,这是基本的因,但是还要加上助缘,种子要种在泥土里,还要有水分,再加上阳光的光合作用和养分,这些条件和合起来,种子慢慢才会发芽、抽枝、发叶、开花、结果,才会慢慢的成长起来,变成一棵大树。

大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原因与助缘起了变化,树的本身也会随着变化。如果种子没有水分的滋润,或者被火烤焦了,种子就不可能发芽。没有水份也不能成长,泥土的酸碱度不适应也不能成长;即使这些条件都具足了,种子已经发芽出土了,如果飞来一只小鸟一啄,也不会有后面的生长了;即使树长大一点,台风来了也会把它折断;洪水来了也会把它冲走;即使长成了,开花了,如果花被台风吹掉了,还是不能结果。可知,一棵树从种子种下去到开花结果需要有多少条件的组合吗?注意!缘起是因与缘种种条件的组合,而且是因缘和合的时候才能成为果。如果中间因缘条件一起变化,果就不能成立。

人也是这样,富贵、贫贱、贤明、不肖,都不是没有因缘的。

既然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其因缘条件的组合,那么人也一样!为什么有的人含着金汤匙来的,出生在富贵人家,一生享福,不愁衣食,要什么有什么;有人则出生在乞丐家,做乞丐的儿子,一生都很辛苦。有的人长得非常庄严;有的人却长得让人讨厌。有的人很有人缘,到哪里人家都欢喜;有的人不管在哪里,人家看了就不顺眼。这些都是有条件、有原因的。所以导师就告诉我们,讲因果,就要了解一切法的产生都有它的条件,不会无因生。

上面曾说:人依内心的正确与错误引生行为的合理不合理,由此感招苦乐不同的结果,这也就是因果必然的现象。任何事物,都不许例外,

我们从一切因果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中的必然理则:为什么内心的错误观念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带来苦果?为什么正确的观念带来正确的行为,得到的是喜乐的回报?这里面都有因果法则的必然性。如果没有必然性,那么这个因果也不可信。

现在的科学家知道物质是分子、原子的组合,只要那个组合的条件稍微有变动,形成的物质就有不同。只要改变其中的某一点,物质的特性、相状就完全改变了。为什么H2O就会成为水?因为有其必然的理则。每一次实验,结果一定是这样,不会改变,这就叫必然!所以,今天我们如果不能了解因果的必然理则,就会非因计因!譬如用沙煮饭,决不可能煮成饭的,因为沙不是成饭的因,这叫非因。非因,当然就非果,不可能得正确的果。这个讯息在告诉我们:我们要解除痛苦烦恼和生死的束缚,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只是非因计因,怎么修也没有用!注意!很重要!现在修行的人很多,慈悲的人很多,做慈善的人也很多,为什么还是一样不能解脱?因为没有找到解脱的正确条件和方法!就谈不上改变那个烦恼的原因,所以就不能解脱受用!

佛法批评外道:虽然他们也有人天善法,但是不究竟,不能彻底解脱。这不是随便批评的,佛陀的批评,都是有内容、有条件、有原因的。批评不是说外道完全不好,他们也有很多慈悲的善行,所造的是天界的因果,他们的善行可以往生天界。但是,外道的修行与佛法讲的究竟解脱涅槃是不相干的。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解脱的因,而非因计因!所以,我们就要注意了!现在的佛教,虽然大家都很虔诚、敬爱,为什么我们还是苦恼无边?问题是:解脱烦恼不是一个恭敬、一个礼拜、一个慈善就能解决的!生死有生死的因,烦恼有烦恼的因,一定要明白其中正确的因果关系。我们有没有找到正确的入手处?这个很重要!佛法好比牛奶,流传了两千多年,现在我们喝的奶是不是纯的都有问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一定要明白!因果法则是「任何事物,都不许例外」,就是说没有一法是可以离开因果法则的。

佛法就是依因果法则说明一切的。存在的是结果,同时也是因;凡是可为因的,也必是从因所生的。

真正的佛法,就是根据因果法则来谈论一切的。能明白微细的因果变化的只有佛法,能把握这根本的因果法则的只有佛法!虽然外道也讲因果,但是很多都是非因计因,很多是属于幻想的产物,而不是如实的。

譬如我们现在的身心,是过去所造的因缘条件,才有这一生的果报,但是在这一生果报的当下,也在制造新的因。所以我们现在身心的当下即是过去的果,也是一个新的因,会成为到未来的果。

任何存在的一法,都是由很多条件组合而成,但是那个条件的本身还是条件的组合,还是因缘而有的。所以,每一法的因,都不是第一因,还是组合的。注意!很重要!这样才不会要去找一个第一因!因为第一因在佛法来讲是不可得的,任何一法的存在都是因缘而起,所以佛法与外道的不同特质就是在这个地方。外道都在探讨第一因,但是因为发现第一因不可得,最后就归于上帝,认为上帝是第一因。可是上帝从哪里来?他们认定上帝本来就有的,不需要因缘而有,是本来就有的,是没有原因而有的。但是佛法否定这种没有原因的存在!一切法一定有因缘才有,没有因缘不可能有!所以「自性」的本来有,在佛法是不能成立的。所以,透过因果法则,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凡为一法的因,本身还是因缘法!注意!这个理念很重要!

但一般宗教就不然,如耶稣教说一切事物是上帝造的,上帝不由他所造。这样,上帝唯是原因而不是结果了!

凡为一法的因,也必是从因缘而生,也就是这个因,还是因缘组合的,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我们就会落于第一因中。这里拿外道的观念来比较:上帝能造万物,但是他不被造,那么上帝是从哪里来的?如是没有原因而有,那就是无因生了,而佛法的因缘论否定的就是无因生!

佛法呵此为不平等因。还有说什么时、方、物质等为诸法因的,这在佛法总呵之为非因计因或说诸法是无因生的。

这就是佛法的因缘论与外道最大的差别所在。佛法的因缘论告诉我们:不但上帝不可得,另外以为时间是第一因,也不可得。他们认为一切万法是随时间已经安排好的,经小劫、大劫、几千万劫,最后就归于空。他们认为时间是一切法的因,宇宙是随着时间而转的。唯物论却认为一切是物质所产生的,包括我们心灵的作用,还是因为物质而有的,这就是唯物论的思想。另外还有因为不知道因缘的真正的内涵,认为一切法是自然而有的,是无因生的,是没有原因就有的。

诸经中依因果法则,遍予破斥。唯有依于般若慧,了达诸法的因果事理,才是正确的知见。

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别佛法与外道到底哪里不同?首先要把握佛法的根本:佛法是讲因缘条件的,讲事理的,佛法的内涵就是缘起的因果法则。如果不懂得缘起法,就不可能建立般若的空慧,就不可能了解法的真相。要建立般若的空慧,首先要了解缘起法,这是佛陀悟道的内容。要先明白佛陀为什么能悟道?为什么能究竟解脱?而其它的宗教不能?就是因为佛陀体会到缘起法!什么是佛法的正知正见?就是缘起法!正见缘起,缘起正见!

然了得因果现象,还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现事的关系中,深入的去体验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

导师层层深入让我们明白:了解了因果现象,是不是就达到最究竟了?这里是讲「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现事的关系中,深入的去体验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这几句话要划起来,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怎么样在现实万法的现象中,去发现产生这个现象的必然关系?就要深入的去观察、体验,其中一定有他的普遍的必然性。如果没有这个必然性,就不能成为因果,就不叫必然!因和缘的和合才能成为果,果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缺少一个都不能形成果。千差万别的因果,展现千差万别的事相。在这样千差万别、复杂的条件与事相中,佛陀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必然的理则,这就是佛陀伟大的地方!我们看到千差万别的事相,都被迷惑了,看不到事物的条件与因果。即使看到事物的条件与因果,也是片面的,不彻底的,还会产生执着爱染。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同样要把握这个必然的理则,如不把握这必然理则,虽然今天修行,听了很多法,也认为有道理,但是每一法都不能解决你面临的困境,每一法都不能消除你的贪瞋痴烦恼,也不能解除生死的苦迫,原因就是没有体会到因果法则的必然性!那么听了那些道理又能如何?

佛就是体验了这最高真理的;佛的伟大,也就在他能把真理完满的洞达。

所有的宗教与外道无法看到的,甚至执着迷惑的,佛陀都把他们一一厘清。佛陀真正的把宇宙的真理法则的内涵、现象,一一的阐扬出来,这就是下面要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理。

宇宙人生的真理,佛说有三:1. 诸行无常:这一真理,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因果法则下不断地迁流变化,其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

第一个真理:诸行无常。「诸行无常」从哪里去观察?就从现实存在的一切万法的现象中去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一法都在剎那的迁流变化,这迁流变化就叫「行」。「诸行」就是一切行,一切万法的迁流变化,都是无常的。正因为迁流变化,说它是无常,不是离开迁流变化的现象,另外有一个叫无常的东西。

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每一剎那、每一秒钟,都有十亿个细胞在新陈代谢,这在医学上可以证明的。我们现在从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是因为只能看到身体的外相,而无法看到内在的极细微处。再譬如这个桌子质地很坚硬,我们都以为它是实在的,一年后是这样,两年后来看还是这样,其实桌子的实质也在变化,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我们看为质地坚硬的桌子,如果在放大镜下面把它放大,就能看到它有毛细孔般细的缝隙。所以有很多东西我们之所以无法发现他的真相,是因为我们缺乏发现真相的那一种智慧,总是直觉的感觉它不变,其实,没有一法是不变的。

佛法讲「无常」,不是说要死了才叫无常,是在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叫无常;因为我们的身心时刻不停地在迁流变化,我们本身就活在无常的法则之下。一切万法万物也都一样。什么叫无常?一切法的当下就是无常!不是有时候常,有时候无常,万法根本就没有离开过无常的法则。因为一切法在迁流变化,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没有一剎那是不变的。那么归纳起来,就是说世间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法,外而宇宙山河大地、一草一木,内而到我们的身心,没有一法是停住不变的。那么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东西?注意!这就在说明,常不可得。无常就是讲现象,不是在现象以外有一个无常!

中国民间也讲无常——黑无常、白无常。那是说人们要死亡的时候,牛头马面要来捉,叫无常,那是故事。真正无常的意思是指一切万法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都是在剎那、剎那的迁流变化。所以,存在的本身就是无常。也从这里才知道原来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明白了这个观念,我们就可以印证: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永恒不变,甚至心念也不能够保持永远不变!

我们现在都知道宇宙还有黑洞,当星球慢慢到坏掉的时候,最后还是要被吸到黑洞里面,然后又会生出新的星球。连宇宙的星球都在生灭变化中,那么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能够永恒不变吗?所以我们时刻都要体会——无常!

佛陀就是从生灭变化的万象、万法中去观察,发现原来没有一法是可以静止不动的。所有的外道都在讲常、恒、不变的,那只不过是幻想的产物而已。佛陀在破除外道的思想时,根据的是事实真相。注意!佛法不是理想主义,不是想象、推理的,而是用万法的事实来证明,证明无常就是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学习《杂阿含经》时,看到佛陀是那样的如实!弟子们接受佛陀的教法,并且都达到某种程度。但是,人难免要面对老病死,身体难免都会有病苦,有的平时禅定功夫很好,一旦病到很严重或者面对死亡的时候,禅定功夫往往也用不上了,此时,弟子都非常希望佛陀能够去看望他们,并为他们开示。佛陀很慈悲,他会接受每一个弟子的请求。那时,

佛陀就会问弟子:「你的心里是不是有一点追悔?」

弟子说:「是啊,真的有一点追悔。」

佛陀说:「你有破戒吗?」

弟子说:「没有,我没有破戒。」

佛陀说:「没有破戒,你还在担心什么呢?」

然后,佛陀的开示就是从弟子的身心切入,从五蕴下手:「色是常吗?受、想、行 识是常吗?」还是问这个问题。

比丘当下就回归正念:「知道了,是无常!」

佛陀:「无常是不是苦?」

弟子:「是啊!」

佛陀:「苦是不是无我?」

弟子:「是啊!」

佛陀:「那你在担心什么?」

弟子当下就会安住于正念中。

佛弟子面临死亡时,佛陀的开示还是不离现实的问题。注意!这个观念很重要!佛法不是在谈神奇缥渺的、不可知、不可捉摸的;那样我们凭什么解脱?如果我们还在想象,崇拜、他力救度的观念中,还叫佛法吗?不是的!佛法谈的不离现实的人生,我们就在生命当下的根尘触中,产生的颠倒和执着,带来贪瞋痴的烦恼不安。我们就要在这里看清楚产生烦恼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执、实有感、常见!当我们了解了身心只是五蕴的组合,「我」根本不可得,那么我们还会烦恼恐惧吗?只要佛陀这样一提醒,所有的弟子当下就回到正念正知中,当下就离开烦恼与颠倒,心得自在。这就是说,佛陀说法所根据的道理和指导弟子的方法,都不离开我们现实的身心!不是活在想象里,不是信仰他力和他方世界,而无法堪破无知的迷惑,无法解决内心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在从前,或许不容易了解,由于近代科学进步,已经不甚难懂了。不过,世人也只能在诸法的流动变化上了达其外表,还不能达到诸法没有不变性的究竟义。

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佛陀时代,由于科技不发达,除了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人,一般的人对无常的迁流变化是很难体会的。近代科学进步了,知识也提升了,世人对外在现象的流动变化也不难了解。从现象就可以观察到事物无常的变化:譬如人会从小到长大,从年轻、到老,一直都在变化,我们从现象上确实可以看得出来;房子会变旧,再好的东西也会坏灭……慢慢的去观察,就会发现确实是如此。我们可以借着这样的观察,了解到一切外在的现象是如此,可是还「不能了达诸法没有不变性的究竟义」!

诸法没有不变的,但深层的内涵我们还没有办法去了解。我们是不是都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来来去去的「我」?这就叫常,不叫无常。这种观念会认为万法会变,上帝不变。那么不变的上帝是什么?上帝不变是真的吗?到底是上帝创造了万物,还是人类创造了上帝?其实是人类创造了上帝!人类想象的、推理的、想当然的,就像婆罗门教认为有大梵天;有的宗教认为有创造万物的真主;还有中国的道家也认为有一个本体。所以,我们是不是都有那种实有感?那就是常的观念,永恒不变的观念!

在佛法里,不认为有这样常恒不变的东西,不只是现象会发生变化,内在也没有一个不变的存在。这一点很重要!不然我们会执着说:肉体是假的,是因缘和合的,但有一个真的「我」,「大我」或叫「自性」,他是永恒不变的。肉体坏了,我们的「自性」或「灵魂」会来来去去,好像换衣服、换住处一样,他是永恒不变的。这只是否定外表的实有,而总是认为内在有一个实在的、不变的东西。众生就在这里执着的,也是难懂、难了的地方。

有生必有死,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没有人会否定。但是佛法说「无我」,人们反而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和认识:这怎么可以?这个假我可以没有,真我怎么可以没有?到底我们在保护什么?我们希望有一个常恒、不变的东西,我们才能安心,如果没有这个安心的地方,就会茫然恐惧而不能接受。

我们内在的我执与对外在执着的产生,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我们怕断灭!却不知道佛法讲的无常、无我,不是断灭,而是告诉我们:常不可得,无常也不可得。无常只是否定常的存在,并不是另外有一个无常的东西。我们众生的观念里执着在「有」就是实有;执着在「无」就是实无。而真正的佛法是离有、无两边的中道!只有体会到中道,就能体会到涅槃。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断灭。所以不用担心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如果不明白无常的内涵,就会心不甘、情不愿的,不愿意接受无常的观念,总要建立有一个实在的「自性」或「我」,心才能安!其实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只要有自性见的影子存在,我执就破不了,我执就有安住处,就有立足点,怎么能破我执而得解脱?我执是什么?讲透了就是永恒存在的意欲!只要有那个永恒存在的意欲,我执就有立足点,破不了!这是很难了解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修行,由于在信仰、崇拜、依靠的观念里,在保护那个我的存在,即使很虔诚、很敬爱、很慈悲、很善良,还是不能解脱!原因就是我执破不了。很多人不了解,有的宗教教人练功、练法,灵魂能够出窍,能来来去去,还能身体健康,能得什么大法,这些都在 「我」里面,这就是外道不能解脱的原因!外道虽然修禅定,能够暂时把分别心、执着心降伏下来,甚至可以达四空定的境界,到了无色界的时候没有形象、物质不见了,但是还有一点点的意识形态。因为都还在「有」里面,出定后还是一样的轮回。所以修行要到究竟处,谈何容易!讲得清楚明白都很难,何况是体证!

所以,千万不要看轻了三法印,三法印是宇宙的真理法则。一个无常法则,要明白就很不容易了。但是一般人却以为三法印很简单,「无常、无我、涅槃」谁都会讲,问题是你体会有多深?所体会的是否真正的与法相应,那种相应度有多少?所以不要轻视这个无常法则,真正的明白无常就解脱了,真正明白无我也得解脱,真正明白涅槃同样也得解脱。三法印中任何一法印,只要真的明白,都能解脱。所以,对于这个常常谈到的三法印,不要轻忽就过去了,要用心的去体会,注意!这是佛法最根本的内容。

这诸行无常的真理,是从纵的时间方面来说明的。

无常从哪里来显现?从纵向的、时间的相续相来显现,因为过去会到现在,现在会到未来,剎那剎那的在迁流变化,这叫无常,也就是从时间的迁流变化,我们说他无常。

2.诸法无我:我,在佛法里有它特殊的定义。一般人总以为事物上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我。

从「无常」进一步体会到「无我」。这里先解释什么是「我」?先了解「我」的定义,才知道「诸法无我」的「无我」在讲什么?「我」在佛法里有特殊的定义,一般人总以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叫「我」。独立就是不靠其它条件,单一的因缘条件可以成立的,这个叫「我」。我们前面讲:一切法必是条件的组合,不是单一的条件能存在的。凡为一法的因,还是组合而成的。所以那个因也不是单一的存在,怎么找也找不到第一因。也就是说,作为一法的因,一定有它的条件,然而条件的形成还有它的条件……,第一因永远不可得,没有单独存在的第一因。所以这里讲「我」的意思就是:有一个单独、独立存在的、那个叫「我」,也叫自性,是不变的、单一的条件可以存在的。

依佛法讲,存在的事物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中没有什么可以独立自存的。如一幢房子,看来好像是整然一体,然仔细推敲起来,房子是由众多砖瓦木石所合成的。五指伸开来,拳还能存在吗?这说明了物体是因缘生的,只有假相,没有实体。

譬如:拳与掌也是缘起的,手握起来叫拳,掌就不存在了;伸开的时候叫掌,拳就不存在了;所以拳没有拳的自性,掌也没有掌的自性,因为是缘起的。这说明物体是因缘生的,只有假相没有实体。

任何一法都一样,包括我们的身心,都是因缘的假合,没有实体、没有实在性。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就会知道,原子就很细微了,而现在又发现了更微细的质子、中子、还有夸克。但是夸克还不是最微细的,夸克还是六个条件的组合。

就是分析到了一微尘、一电子,也还是因缘的假相,没有什么独存的个体。

从现实的科学就可以了解,确实是这样。这就在告诉我们「诸法无我」。现在有人会讲,物质会转化成能量,能量是看不到的。我们对物质的分析到微尘的时候还是有,但是最后转化成能量的时候,物质就不存在了。虽然能量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能量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随时在无常的变化中缘生缘灭。所以,找不到物质实有的第一因、不变的因。所以世间绝对没有独存的、单一条件的个体!

这诸法无我,是从横的空间方面说的。

无常,是从纵向的时间变化来讲的;无我,是从横向的空间观念来了解的。

了知空间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如国家是由土地、人民、主权所合成的,人是筋骨血肉发毛爪齿所合成的,除去了这许多合成国家、人身的质素,是没有实体或是形而上的存在。

千万不要以为现实中的物质(包括我们的身心)是实在的有,它是缘起的、因缘条件的组合。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真相,就想象有一个灵魂,或一个形而上的存在,那是不可得的,这就是「无我」之意。「我」就是不变的、单一的、永恒存在的,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

其实,从「无常」就已经能了解「无我」了,「无常」与「无我」一个是从时间,一个是从空间的角度来了解和说明,但是内容与涵义是一致的,都是让我们了解迁流变化的万法,是没有不变的、实体的存在!这些内容都是在现实的现象上可以发现的,在我们身心的作用中也可以理解与观察的。所以,学法不是只有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体验。

所以,我一直强调:佛法不是形而上的宗教信仰,佛法是理性的智慧之学,没有离开我们现实生命的身心与世间一切的现象,佛法是那样的如实!有理论可以了解,有方法可以证明,依据这个方法一定能证明得到!这个才是佛法!

科学家所了解的只是物质的一部分,那不叫般若,还是世俗的知识。能探讨到无常、无我的真理法则的、了解了这些真相和内容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

3.涅槃寂静:这说明了动乱变化、假合幻现物的最后归宿。都是平等无差别的。

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缘起的万法是因缘和合的,只要是因缘和合的,最后必归于灭,这就是真理法则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由于因缘而有,最后也必然由因缘的变动而消灭,最后的归宿都是平等无差别的,叫做寂灭,也就是涅槃寂静。这是真理法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因缘而生的,最后也必由于因缘的变化而灭!这是一定的,是真理法则的必然!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不老、不死、不变的!没有一个物品永远不变的!包括现在科学探讨的结果,也知道地球有一天也会灭,何况是地球上任何一物!总有一天太阳系也会坏的,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的太阳系,也都是无常的产物,而且是必归于灭!这就叫真理法则!真理法则有他的必然性,必然就是「一定」的意思,那么我们求不老、不死,可能吗?我们希望所得的名利、恩爱不会消失,可能吗?

注意!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观念,却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都没有深思!很多人修行有了境界,就误以为自己解脱了:有的是天人合一,有的是与虚空合一而进入所谓无人、无我的境界,身心充满喜乐。请问:我们这个五蕴身心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是不是无常?那么我们的五蕴身心所生出的感觉会是常吗?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如果执着在自以为很高深境界,执着很多与众不同的体会,那些带来的喜乐、清净、自在,还是无常的产物!包括四空定的境界还是无常因、无常缘所生的产物!

一切法必归于灭,一切的感受也必归于灭,那么我们到底执着什么?如果明白了这个真理,一个人活着只是维持可以生活的基本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就比较容易达到。但是我们现在的要求都不是维持生活的基本条件,而是有很多额外的需求,这些虚幻的要求从哪里来?如果我们真正的明白了无常的真理,人间没有什么可让我们执着的。很重要!只有彻底的了解了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真理法则,就一定能究竟解脱!

这不是戏论!佛陀讲的「三法印」是宇宙的真理,是必然如此的。我们只是没有体会到,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法则中而不自知,并且我们每天所求的都是与这个真理法则相违背的东西!那么我们必定会痛苦、烦恼、执着。宇宙的真理法则是必然如此的,任何人都无法超越于真理法则之外!那么还能希望永远存在吗?还会梦想有一个形而上的「我」可以通过修炼得到吗?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我们的五蕴身心都是无常因缘下的产物,这样一个无常的五蕴身心,能够修炼出常而不变的东西出来吗?注意!《杂阿含经》中说:「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法云何有常?」这就是佛法在破的实在感的自性见!

人类充满着理想,总想要创造一个完美的国度,从物质上去提高生活水平,从科技上去发明创造,可是这一切能常恒不变吗?我们所知道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每一种产品都在更新变化,过去认为最好的产业,现在都没落了,叫夕阳工业,新的行业和产品又出现了,一直在更新替换。过去认为最圆满的、最棒的,现在一文不值,那么新的科技产品出来,请问它能永恒吗?将来还是要被淘汰的。注意!一切万法就是在这样的迁流变化中,展现万法的本来面貌—无常。如果我们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了解宇宙真理真的就是这样!就决不会执着在某一迁流变化中的一点以为是永恒的、实在的!

真正的般若空慧,看到的是宇宙真理的整体性,不是只看到片面的某一点。当全然了知的时候,对万法的点点滴滴就不会产生执着了,而是从宏观的眼光看到全然的整体。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缘起?为什么要了解般若空慧?只有了解了缘起,了解了般若的空慧,才能宏观的看到整体的问题,而不是在片段中执着一点就自以为是了。但是,涅槃还有更深刻的意义!虽然万法必归于灭,这个灭,还要了解它的真正内容,才不会落入断灭、空无!

这个最后的归宿——灭,大家都是一样的平等无差别。不论你是什么身份,有什么特殊的功业,最后都一样归于灭!这是人间最平等的!

一切事物,是动乱差别的,也是寂静平等的。

注意!很重要!能体悟到这里的人,才能真正的受用而解脱!我们看到的万法是在无常的迁流变化之中,所以他显现的是变动的差别相,在现象上看是如此,但是,法法即生即灭、必归于灭,这个灭不是现象消失以后才叫灭!迁流变化、变化的当中,所看到的变动相,其实就是在灭。有一句话:「生生不息」,就是说我们看到生的部分,一直生起,但是又何尝不是「灭灭不已」呢!这样生灭是不是同时都看得到。注意!动乱是生灭的现象,而必归于灭是寂灭的实相。在动乱中能不能看到它的寂灭性?注意!这里最重要,不然怎么解脱!

众生看到的是万法生生灭灭的现象,而佛陀和圣弟子们看到的是法法的寂灭性!注意!凡夫和圣者的差别就在这里!如何在动乱的、差别的生灭相中,去体会他的寂灭法性?寂灭法性在哪里?就在动乱的差别相中!注意!不是离开动乱的差别相,离开无常的现象,有一个寂灭法性的存在。明白了这个内涵,生活中哪一剎那的无常相不是让我们体会的因缘?就在万法、生命身心的当下去体会!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有正见的人、有智慧的人,每一法都是观察的对象,每个当下都是开悟的因缘!那么修行需不需要到一个特殊的地方去用功?不需要!注意!这是很重要的理念!

如审细的观察诸法,就可以发现动乱差别的事物,即是平静无差别。

「审细」就是很用心的、很细腻的观察,当然最好是有定力的时候来观察诸法,「就可以发现动乱差别的事物,即是平静无差别。」所以我们要体证涅槃,体证寂灭法性,要在哪里体会?就在现象无常的变化中!如果不是透过无常的变化,怎么能体证它的必归于灭!如果我们惧怕无常,那就错了,无常就是我们要观察的现象。透过观察无常变化,才能体证法的真实内容。绝不是去找一个常久、永恒不变的地方来逃避无常!没有一法能离开无常的法则,每一法的当下都在无常迁流,怎么能离开?应当藉助无常的因缘去了解法的真相,这就是下手的地方!

这种种差别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平静的——涅槃寂静,如枝叶花果的形色各殊,但对光的影子,是没有差别的一样。

导师譬喻:树的枝叶花果的颜色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影子都是一个色调;人也是一样,长得高、长得矮、长得美、长得丑、身份高、身份低,千差万别,可是光线下的影子没有差别。这个譬喻是让我们明白在差别相中,如何看到共同的地方。一个叫自相,自相就是差别相;一个叫共相,共相就是大家都一样的叫共相。一个是相、一个是性,法性的部分都是一样的,相是差别的,性是共同的。所以,当我们体证到:一一法的法性都是归于寂灭,一一法的法性都一样的时候,这个叫无差别相,也就是无差别智。就是共同的共相,叫法性!

涅槃寂静,是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体验所得到的。

我们要解脱,要体证涅槃的寂灭法性,要从哪里体证?就要从诸法无常和诸法无我的体验中亲证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修行要在哪里修?在哪里体验?就在一切法的无常相中去观察,去了解诸法的真相——无我!无我就是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没有单一性!这样我们还会不会有永恒存在的意欲?如果还有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要和自己过不去、要执着、要生死轮回,那是自己的事!

如对前两真理不能了解,这涅槃寂静的真理,也就不会正确的了解。

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对无常、无我的真理不能深入的体验,就不可能达到寂灭涅槃的体证。我们修行下手的地方,就在一切法的当下!尤其是我们这个身心,如何去观察他是不是真的无常?如果是无常,那就是常不可得,这个常就是「我」、就是永恒不变的。可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怎么找也找不到的!明白这一点,我执就会破了。希望不变的、希望永恒的、希望永远生存的意欲就会消失,我执就没有地方可以安立。注意!这个很重要!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很平凡的理则,其实已经涵盖了整个佛法的精要!但是我们都忽视了这个理则,都偏离了佛法的根本,高谈什么虚无缥渺的境界,怎么能够解脱呢?

如果佛法的正知正见能在我们的观念中建立,而且愿意去实践体验,每个人都有解脱的机会!因为我们观察万法,观察自己身心的机会平等。所以,最根本的道理明白了,还要靠别人来操纵吗?还要靠外面的神力来主宰吗?还要依赖谁来救度吗?自然就能超越外道的迷惘与执着,这很重要!

佛法讲「自觉、自知、自受用」。阿罗汉为什么能自证?唯有自证的才是阿罗汉!才能真正的解脱!注意!我们在无明中造作,贪瞋痴的烦恼习性很重,时时刻刻都可以发现自己有痛苦烦恼,直到有一天真的明白真理了,然后依据真理的法则去实践,贪瞋痴烦恼真的可以消除,烦恼再也不起了!如果真的明白的时候,难道还会不知道吗?如果还有一点贪瞋痴难道自己看不到吗?真的没有贪瞋痴了,真的烦恼不起了,那是完全可以自知自证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能骗别人,但是绝对骗不了自己,如果有烦恼自己绝对清楚!真的清净了也绝对知道!这个时候还需要别人来印证或肯定吗?很重要啊!

佛法讲的是体证真理法则的般若智慧,是人人都能体验、人人都能证明的。但是,因为我们观念的无明颠倒,身在幻相中而不知是幻,以为是实在的才产生执着。当我们有了般若空慧,从一一法的观察中了解真相的时候,你还会胡涂吗!。我常常讲:真正明白真相的人,即使你让他烦恼,他也烦恼不起,即使你让他颠倒他不会颠倒,因为他已经回到了本来。这个本来,不是说有一个本来的东西或本来的地方,而是说一切法的本来就是这样子,是由于我们观念的颠倒、无明才产生了误解。

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动激荡──无常无我上,了知水性的平静一样。

这里用波浪和水的关系来譬喻:水,因为风的作用才起波浪,波浪又是前后互相推动的,意思是说从迁流变化的过程中去了解无常、无我,了解无常无我,就像了知水性的本来平静一样:水如果没有风的推动,它本身是平静的,因为有了风的作用,所以它才会波动起来。虽然大海看起来每天都在那里波浪汹涌,但是,如果我们能从这波涛的过程中去了解本来的水性,一样可以知道水的平静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海表面看起来是汹涌波动的,如果我们到达最深的海底,就会发现海水仍然是一样平静的。

波浪是依水而有的,波浪因风而起,风若息下来,水自归于平静。但这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

这几句话是很有深义的!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心,都在无常的迁流波动之中。虽然说法法必归于灭,但是不一定要等到事物灭后才知道他的寂灭性,就在事物存在的当下,如果能深刻的观察法的无常性,就能体证法的无我性,在无常中也能体证法的涅槃性!如同水不一定要等到风平浪息才了知其平静性,就在风浪汹涌的过程中去观察,同样可以了解、体会水性本身的平静性。

这个譬喻的意思是说:看起来我们在生灭的万法的过程中好像波浪汹涌一样,不需要等到身体坏了、死了,才知道归于灭了!就在生命的无常动荡中,去观察生命的无常性,就能体会生命的无我性,就能体证生命的涅槃寂静!从佛陀的体证就可以证明,佛陀证入涅槃不是死后,而佛陀是在他悟道的当下就体证了涅槃。佛陀悟道后,弘法利生四十几年,他也没离开涅槃的。所以,涅槃是在生命活着的时候体证的,不是等死后!如果死后才能体证涅槃,那么我们活着就不能亲证,而佛法已经证明了涅槃寂静是在活着的时候就能体证的,不是死后的事!建立起这个观念很重要!

现在有很多法门,修学的内容或目的是要等死后才能如何。事实上,不管学那一个法门,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受用,你死了怎么受用。真正的佛法解决的是我们现实生命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活着的时候都不能解决,死后的问题可能更大!

我常常讲:如果在当下的生命中不能体会法的本来,不能改善现在的身心与现在的一切,那么下一秒钟还有同样的困扰,明天也会有,后天也会有,死后还会有,未来际还会有!如果在生命的当下把问题解决了,那么下一秒钟就不会再有困扰,明天也不会有问题,后天也不会有问题,死后也不会有问题,未来还是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都没有深思!而修行要在哪里修?就在生命的当下,我们能把握的每一个因缘中!如果修行要等待未来,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因为明天永远不会来,何况是未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等待!

如果一念的生灭能明白,就能解除我们一期的生灭;一期的生灭能解决,大期生灭也就解决了。如果我们现在的生命根本没有改善,烦恼、无明依旧,下一秒钟乃至未来的身心行为还是无明的产物!所以,修行把握的就是生命中每个当下的因缘!我们的颠倒执着、烦恼无明、如同波浪汹涌,但是没有关系,关键是在烦恼的当下如何发现他的寂灭性!注意!这就是我们入手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烦恼的因缘,我们要在哪里悟道?如果在没有人的地方,没有事的地方,身心都不动的地方,怎么去悟道?

所以为什么六道的众生中,只有人道最可贵?因为人道有悟道的机会。其它五道都是承受果报的地方:享福的太快乐了,不想修行解脱;受苦报的太苦了,也没有办法修行解脱。而人类是苦乐参半的,有理智可以思惟,又有坚强的毅力可以克服困难,这些条件是人道最可贵的地方。注意!修行得人身是最难的啊!人身一旦失去了,要再得人身就难了!如果堕落到地狱、畜牲道要出头就很难了!天报享受天福,乐不思蜀了,哪里还会修行?修禅定的,执着在禅定的清净中,到禅定功夫退的时候,即使八万大劫的寿命,最终还是要堕落。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在人间做人的难得机会中,把握生命中每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因缘,都是我们悟道解脱的机会!所以在等待未来的人,耽误的是自己的解脱!注意啊!

人在生死的流转里也是一样,苦乐、人我、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在此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静。

注意!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就是要藉助这一生的因缘,就在苦乐、人我、是非、好丑这些流转不停的动乱之中,去了知、观察、证入法的平等寂灭性!就像在海水的动乱中,去了解海水本来平静一样,去了解万法的本质。所以佛法不论是什么体系的理论,都有这个共同的譬喻,让我们看清万法的虚幻性。由于我们不了解真相,然后随顺我们的习性,看到一切法都是实在的。不知道这些都是无常迁流变化的如幻的现象而执以为实。学佛修行首先要修正观念和开发智慧,目的在于看清万法的虚幻性——虽有如幻。不能否定它的缘起性,一切万法的生生灭灭,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只有懂得「虽有如幻」,才能不执着、不贪爱、不执取!

我们最大的烦恼就是贪爱、执取。一个不贪爱、不执取的人,还会有苦吗?苦从哪里来的?所求不得是苦,得到了,要保护它、怕失去也是苦。偏偏人间是无常的,一定会迁流变化的,要保也保不住!所以必定要苦。求不到是苦,求得到的人就不苦吗?求得到的人更苦,因为得到的一定会失去!求得到的再失去的时候心里更苦!无常的法则下,没有一法能永恒的存在,一定要变灭。我们占用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当它变灭的时候,那种苦更甚!

我常常讲:不要讲人间都是不好的因缘,即使都是好的因缘,非常美满的因缘,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更苦!这个人间还有什么不苦的?因为必归于灭,没有一法能永恒不变,最亲爱的亲人:父母、夫妻、母子、兄弟;最宝贵的财物:什么金刚钻、大楼房,哪里会永恒不变,永远存在?所以,有的将来必定更苦,没有的反而心里没有牵挂。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讲一句不好听的话:从前粪坑里的粪虫在那里不停钻动,如果我们把牠抓出来,放到清水里洗干净,牠在那边会习惯吗?能存活吗?牠一定会再钻回去的!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间,知道我们像什么吗?所以说我们没有看清真相,执着在实有感,以为我们是万物之灵,其实真的灵吗?从某个角度看并不见得。所以佛陀说我们是:愚痴、无闻、凡夫、众生!这几句话把我们揭露得最彻底!

所以我们今天学法,就是要透视真理的实相,我们才知道今天自己在什么位置,在扮演着什么角色!造成今天果报的因缘条件是什么?要如何改变这些的条件,如何超越他?不然怎么解脱?所以,佛法所谈的一点一滴都有次第、有内涵、有内容,不是想象的,不是靠求和拜就能解决的!

修学佛法我们一定要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就是首先建立正确的知见观念,改变我们错误的思想,然后如理思惟,消化理解以后,还要法随法行——依法奉行,当完成了这四预流支,就是解脱!佛法决不说:你要相信我,如果不相信我你就下地狱!你相信我你就得解脱!佛法是理性而智慧的,佛法的内涵,次第分明,内容充实,一一都是可以亲证的。可是这样理性而智慧的佛法,到现在却混进「怪力乱神」的思想以及外道邪见!芸芸众生如何抉择?

导师的伟大,就在于他智慧如海!把流传了二千多年的佛法的每个体系、理论的根据,演变的过程,流变到最后的结局,都一一厘清,让我们溯源而上找到佛法的源头,让我们看得如此的清楚、明白!历史上几个人有这样的智慧?让我们不再继续的迷失在信仰里,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

「就在此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静」。这句话讲得太好了!但是,如果我们不经由上课建立缘起正见,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如何在动乱中去看清楚他的不生不灭呢?所以,没有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没有经过如理思惟,怎么能了解法的真相!所以我告诉过大家:印顺导师就是当代真正的大善知识!我们要多学多看他的论著,对我们的帮助真的很大很大!我讲印顺导师是现在的善知识,并不是否定过去的善知识,而是说现在还活在人间的善知识,我们有幸能与他在这个时代相逢,真的太幸运了!所以我们要把握这难得的机会!

上次说到,纠正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引导行为入于正轨,即达到此涅槃寂静的境地,就可以得到生死苦痛的解脱了。

这几句话是法的重点!所谓的无明,就是不了解真相、无知、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内心由于错误的观念,也就是错误的思惟模式,带来错误的行为,才造业轮回生死,这就是我们痛苦烦恼的根本原因。当我们导正了内在观念的错误,我们的行为自然导正,这样透过闻、思、修的过程就能达到究竟的解脱。如果计算机的程序不改变,它的功能会改变吗?同样,我们内在的观念没有改变,每天束缚身心的行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哪有解脱的机会?如果要改变一个人错误的行为,就要先纠正他的知见,先改变他错误的观念,观念修正了,行为自然就端正。可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内在的观念没有改变!我们的颠倒、执着、爱染与习性,完全没有导正,怎么能解脱?所以,我一直强调上课的重要!这就是在建立正确的知见,让我们了解佛法的正见是什么?然后自己才能参详,哪个观念是与无明相应?我哪里有问题?当发现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当接受了正确的讯息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自然的转化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上课几年下来,没有刻意要求大家应该怎么样做,为什么人人都在转化?上课一年、二年,有了小小的转化;三年、四年,人格提升了;五年、六年,与过去完全判若两人!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功效?因为我们所修正的就是根本知见的问题!佛法为什么以正见为导?六度以般若为导?注意!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惟,身口意的行为就不会端正,哪里来的正念和正定呢?知见正确了,思惟模式就正确,身口意的行为自然端正,自然与法相应!所以知见是根本。六度万行以般若为导,般若是了解实相的智慧。因为有了这个正知正慧,我们的六度万行才能与般若相应,行动起来才会轻松自然,不会染着于万法。

所以要改变一个人,先要改变他的观念。问题是谁愿意接受别人的观念呢?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念是对的,那么在讲到观念、知见问题的时候,我们依据的是什么?如果说是佛陀讲的,你会不会把佛陀讲的内容错解了?为什么同样是佛陀的弟子,到后来会形成二十个部派?这都是我们需要抉择的!现在我们真的很幸运,因为有导师替我们抉择了,让我们能看清楚佛法源头的真相,我们才了解原来如此!我们对修行才会生起信心和肯定。然后在生命中接受正见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生命真的在转化,那时就没有疑惑了。所以修行不是没有条件的,一定要有正知正见,并不是一个信仰、一个恭敬、一个能舍就能解决。佛法是信智相成的,注重的是智慧的提升和知见的修正,这是佛法的根本。所以佛法能够「纠正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引导行为入于正轨,就能达到涅槃寂静的境地。」真的是这样吗?我可以告诉各位,真的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

上面三者,总名之为三法印,印有不可变更和确实性的意思。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就是佛法的三法印。所谓「印」,就像盖章的那个印章,用的时候代表你,印章一盖就要负责任。这里称为法印,是证明内容的正确。

这三者是佛陀从因果法则上体验得到的,因人的智慧不同,所以通达的真理也有点不同。

三法印就是佛陀悟道缘起的真理法则,他把自己悟道的真理法则教导弟子们,问题是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对法接受的程度也有不同。譬如我们在座一百多人,要找两个观念完全一样的人几乎是不可能。全世界六十亿人口,都很难找到两个观念完全一样的。可见,知见和观念的调整有多难。来自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的家庭与教育,还有过去接触的种种不同的因缘条件,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造成了观念上的种种差异。所以,观念的调整最难,看似相同,却是同中还有不同,很难找到完全相契的。只有站在法的根本上,譬如所讲的共相、法性,这是共同的地方,大家认同这共同的地方时,我们一切的知见就有交集点。只有在谈法、谈人、谈事不离开这个根本的时候,大家才能有共见。所以,如果没有对法的体证,没有对法性这一部分的了解,人们的观念很难达到共识。

所以佛法的伟大,在于对宇宙真理实相的了解,然后依据这个根本,大家才会有共见。不然,从大家千差万别的心态中怎么样也无法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就不得不有善巧的引导。因为有的人听了三法印能接受,有的人听了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方式,也许能先把他引导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熏习,待因缘成熟,再把他引导到究竟的地方。这就叫善巧的方便。所以佛法分五乘、分三乘,其实不是法有差别,是众生的根性有差别。为了让这些根性深浅不同的人都有机会究竟解脱,就要用种种的善巧引导,让他们最后同归于对法性的体证。所以不是法有差别,是人有差别,因此过程与方法就有善巧了。

小乘要一步步的向前悟入,先了解诸行无常有必归无,再了解诸法无我,由此进而离却烦恼体验诸法的涅槃寂静,这是渐进的体验。

我们现在讲的是大乘佛法,而过去原始的佛法我们叫小乘。小乘法如果直接讲一切法本自涅槃、本自清净,不容易体验,所以要善巧的一步一步的引导,让他一步一步的悟入,先了解诸行无常,有必归无。第一步从无常的现象变化中去了解,最后体会到必归于灭。再进一步了解诸法无我,才能破我执,由此进而离却烦恼。体会了无我,就能够断除爱染,爱染断除,烦恼就无从生起,再进一步体验诸法的涅槃寂静。这是循序渐进的体验。我们讲学佛有次第,就是在谈这个。

大乘菩萨就不必如此!只一「空」字,就把三法印统摄起来。

讲到这个「空」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大乘佛法不管哪一个宗派,哪一个体系都讲空。导师的论著把大乘佛法的这个「空」义抉择得非常清楚。原始佛法讲三法印,而大乘佛法用一个「空」含摄了整个三法印,「空」的涵盖面更广!但要注意的是对「空」义的解释与理解,如果随着个人的体会不同,那么对「空」的解释就有差别。

大乘佛法在印度有三大系,是佛法经一千六、七百年的流传,到灭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三个不同体系:一个是中观,一个是唯识,一个就是真常的如来藏思想。这三个大乘的体系都谈「空」,但是对空的理解与解释是不一样的。那么问题是,由于对「空」义的理解不同,那么修证的方法就有差别,修证的方法有差别,修证的结果就有差别,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大乘佛法间诤论了二千年,诤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对于空义的解释,由于个人的体证有差别,有人就会批评他人体会的「空」是不究竟、不了义的,自己体证的「空」才是究竟、才是了义。不管是中观、唯识、如来藏思想这三大体系都有这样的观念。那么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后来学佛者,要根据哪一个体系的思想修行?也许有人会把三系的思想圆融圆融,说成都一样,都讲空。而事实上三者的内容真的是不同。由于内容不同,所修的方法、体证的结果必然会不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谈。

现在我们先了解「空」与「三法印」的关系。因为要探讨大乘三系,将来有机会我们会开课,专门谈大乘三系。明白了这三个体系对空的解释哪里不同,然后就知道他们修行所用止观、修观的方法哪里不同,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这个主题要讲圆满,大概也要几十个小时以上,现在没有办法一一详解,这里只是点到重要的地方,作为我们将来要研究的对象,或将来你们下功夫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重点。我们现在把「空」与「三法印」的关系先搞清楚,了解大乘佛法修行直接从法性「空」入手,与小乘法修行从「三法印」入手哪里不同?我们说大乘有不共慧,不共的意思就是有不同的地方,意思是说大乘有不同于小乘的智慧和妙用,所以叫不共慧。我们一定要先把他搞清楚。这里导师首先指出重点:小乘是一步一步的先从无常体证无我,再从无我体证涅槃,一步一步的引导进入体证寂灭法性。但是,如果是大乘菩萨就不必如此。大乘佛法只要一个「空」字,就能把三法印统摄起来,那么这个「空」是怎么统摄三法印的呢?大乘和声闻哪里不同?我们先要了解。不然如果有人问:你修什么法?你说:我修大乘佛法。那他就会说自己修行有次第,而你们没有次第。这样的批评,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现在我们把法义搞清楚了,将来有人非要和我们论修行的次第和方法的时候,才知道:不必论,他讲的我们都了解,只是大乘不共的部分他不了解而已。大乘直接契入涅槃的空性奥妙,一般没有深入体会的人是不会了解的。

空,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理。

其实这个「空」,如果要讲到最究竟、最高的内容与境界,其实就是涅槃,就是对寂灭法性的体证。但是,不一定要通过一步一步的次第,从对「空」的了解就可以直接契入寂灭法性。那么就要先定义「空」的内容,只有了解「空」才能契入法性。

但一般人对于空,都有误解,以为空是什么也没有了,于是懒惰疏忽,什么也不努力,这是极大的错误!

所以,如果我们对「空」的定义不够正确,产生的误解就会很多。有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落入断灭了?为什么会讲这样的话,因为他不了解空,了解空的人知道「空」不是断灭。问题是如果对「空」的涵义误解了,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才怕断灭。也就是说,你今天会怕的原因,是由于对「空」的无知,由于对「空」的不了解,随便去解释空义,才会造成今天的困扰。但是如果能真的把「空」义了解了,就不会有这个困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知空是充满革命的积极性的──太虚大师曾约空义,作「大乘之革命」。

很多人都说你们佛教都讲空,什么都不要了,那么人生是不是就消极了,没有意义了?其实刚好相反,真正了解空,就了解宇宙的真理法则。宇宙真理法则不离因果,了解因果法则的必然性,你还会消极吗?会懒惰吗?你反而会积极的去创造解脱的条件,才有受用与解脱的机会。所以懂空就懂因缘、懂因果。就会知道:我要解脱,要悟入涅槃,该具备哪些条件?如果我现在不去具备那些条件,怎么达到解脱和涅槃?如果要具备解脱的条件,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和改造自己。那么不积极可以吗?不发心、不用功可以吗?所以导师就指出:由于对「空」的无知、不了解,就会误解,才会消极,以为空了就什么事都不用干了。真正了解「空」的人刚好相反,会「充满革命的积极性。」

这里举例太虚大师,是清末民初的高僧,也是印顺导师的师父。当时中国时逢清末民初,佛教非常的衰败,都在赶经忏、做死人的佛事,几乎听不到正法、看不到正见。太虚大师看到佛教沦落到这样的境地,就要起来改革佛教!可是这样的改革在传统的既得利益的模式下,大家知道有多辛苦、多艰难吗?真正的革命者,实行改革的人,要付出的代价,太多太多了!就像孙中山的十次革命,一次一次的失败,直到最后大家觉悟了,响应了,才能成功。

太虚大师也是一样,在民国初年,为了佛教的改革,要破除过去错误的观念,破除寺庙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大家知道他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吗?太虚大师为什么不怕?因为大师了解「空义」,无所畏惧!他积极的号召改变佛教是希望利益众生!只要不是为个人,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因为对空义、对真理的了解,才会带来这样勇猛的力量!

如太虚大师自传里有一段写到他在西方寺看《大般若经》的时候,「身心渐渐凝定,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剎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这是太虚大师一生中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太虚大师当年闭关阅读《大藏经》,在他用功的过程中,有一天忽然间身心凝聚,入定了,进入了对法的寂灭、涅槃性的体验。这里我们不研究他是不是真的体证,或真的证悟,而是说大师透过这样的体验,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他对一切法的了解,就有深一层的明白和体会。就是出定以后,身心还在那种轻安愉悦中好多日,慢慢才消失。因为有入定就有出定,那不是究竟。这里是说太虚大师透过那一次体验,他了解到身心脱落的状态,他体验到了所谓的「空性」。

从此,我以前禅录上的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

通过这次的体验,大师以前阅禅宗公案有很多疑情—不了解的地方,都明白了,一切都释怀了。「心智透脱无滞」,从此对于法的理解就非常的通达了,心中再也没有障碍。

曾学过的台、贤、相宗以及世间文字,亦随心活用,悟解非凡。

大师以前学过的天台、贤首、唯识的内容,以及世间的文学、儒家的理论,都能够随他心灵的体验而活用。能深刻理解,透彻明了,善用而无滞,内心非常的通达没有障碍。因为大师体验过这样与空性相应的境界,不但所有的问题解决了,内心还发起了智慧的妙用,他才有那种大革命的精神,愿意去承担。所以,当时太虚大师的时代,那些传统的所谓长老,看到他都很头痛。

因为大师要改革,就要革新那些传统的、错误的、偏颇的地方,那么传统的受益者就会受不了。结果太虚大师的改革并没有成功,他也很早就走了。大师一生很不容易!他提倡「人生佛教」,目的是要对治那些鬼神的佛教,那么印顺导师跟随太虚大师后面,进一步提倡「人间佛教」,「人生」跟「人间」一字之差,涵义更广。导师倡导的「人间佛教」不只是对治鬼神的佛教,对那些天化的、观念错误的、知见没有导正的佛教,完全都要把他导正。把佛法回归到人间—佛在人间。佛是在人间成道、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度众生的,所以导师进一步提倡人间佛教,弘传人间的佛法,不要把佛升到天上去,变成神话了。

导师引用太虚大师的经历,用意在让我们明白,当一个人对空性有某一种体验的时候,他的智慧不但能够贯穿一切,应用无碍,而且毅力增强,心态积极,革命的精神也来了,这要归因于对空义的了解。

因为大师胜解了空义,所以就与一般人不同!

这里让我们明白,真正了解空义的人,整个生命会自然转化。平常是无奈的,但是明白的时候,就会从一只哈巴狗变成狮子一样的大无畏,会做狮子吼!所以我们一般人学佛,只学学、听听,就盲目的批评空义。其实,这就是因为对空义没有深入的了解与体证,只在文字上多少了解一点,当然理解和受用性就有限。当生命真正的体证空性的时候,那种心境与世俗的心态完全是两回事。那么空性怎么体证?它的内容是什么?导师后面都讲得很清楚。导师开示法要,不是随便想象的,他开示的内容和次第都非常的清楚、明白。

大师了知世间上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我的,一切事物离开了关系条件的存在别无他物。所以对于现在佛教中有不适合时代社会需要的地方,力主改革;

这是太虚大师体证空性时对法的明了。

佛教演变到现在,当然也有他的因缘条件,也符合缘起法的必然性。有兴就会有衰,有起就会有落,有生就有灭,这是缘起法的必然理则。佛法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也会有强盛兴衰的现象,这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看到了佛教衰弱的条件和原因,我们应该去改变这个条件和原因,让佛教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改革者的心,改革者心中想要完成的事。

那么,佛法为了适合时代的需要,就会有很多善巧和方便。但是方便久了,容易执着在方便上,久之就变成下流了(衰落的意思)。如果我们今天在正确知见的指导下,即能够保持佛法的本质不变,又能纠正方便中的偏颇处。方便中以为永恒的,不变的、唯一的,那就是执着。如果把方便当作究竟的时候,就会执着在方便上,那个方便久了就变成病。所以,看到不适合时代的方便,我们就应该改善它,这就是太虚大师想要做的。

众生的需要,众生心灵的空虚,实在也要有一些善巧,所以有一些法会,做一些法事也是让人安心。可以作为入道的方便。但是如果连正见都不讲了,究竟第一义都不宣扬了,反而会让人们对佛法误解了。面对人间的生生死死,只是在那边敲打念唱,超渡亡魂,以为这就是佛法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解决众生的痛苦烦恼了。这样的佛法比外道还不如!看到中国的佛教在清末民初的那种衰败的现象,有识之士都会很痛心,都会想到改革,还佛教本来面目。这就是太虚大师想要做的事情。

而一般保守者忽略诸法无常无我,所以多方反对。

一个人要出来改革,一定会破坏当前安定的那种状态,既得利益者不想修正、不想改革。所以大师的改革一定会有很多阻力。那么造成这种阻力的主要原因,就是保守者忽略了诸法无常无我的本质,才会反对。

但大师仍以勇猛心、无畏心为佛法奔走呼号。由此看来,若真能悟证──即使少分了解空义,对于行事,也必能契合时机,勇往直前。

如果明白了空义的重要,即使我们今天不能真正的、彻底的体证空性,只要有一部分的了解和体证,对我们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入了解大乘的空义,只要在你生命中稍微有一点点体会,也会精神焕发,产生积极的、毫不懈怠的精进力!那时,自己有一分的受用,也会希望众生得到受用,就会更加关怀众生,利益众生。

所以对佛教也好,对众生也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希望振兴佛法,帮助众生,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今天我们讲大乘菩萨道,就要关怀众生,愿意生生世世来人间利益众生。那么怎么样来?用什么心态来?用什么力量来?还是要靠对般若与空性的体证,才会有那个力量!

所以,我们讲菩萨道的发心,也不是空发心,发心跟妄念只一线之差。我们今天能深入了解法的内涵,能依法奉行,多少会有一点体会,这样产生的信心就不同。很重要!所以我们真的要行菩萨道,要生生世世来人间利益众生,「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是要有本钱(内涵)的,真的要有对般若、空性的体会,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有了般若的空慧,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无畏,不怕生死、不怕轮回,那才是真正的对法有了一定的体会!这种无畏要依靠什么——般若的空慧!所以我们今天谈的点点滴滴,都是在让我们明白从根本佛法到大乘的不共在哪里?般若的不共在哪里?什么是般若的空慧?如何能把握?行菩萨道不是空谈,不是只有空愿,一定要有真正的内涵!

菩萨悟证了空的真理,即于此空性中融摄贯串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

「空」的涵盖面其实很广,如果我们把「空」当作三法印中空解脱门的「空」,那么就缩小了「空」的范围。这里讲的空性是一个总持,涵盖了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这里就是让我们明白,当我们真正了解和体证空性的时候,也就了解、体会了三法印,也就能直接的契入涅槃!注意!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学南传的佛法,他们一定要透过一些次第,一步一步的先体证无常,然后体证无我,最后才能进入寂灭涅槃的体证?而大乘的不共法,不共在哪里?大乘是直接从空性上的体证,直接就能契入涅槃!这就是大乘的不共处!大乘对于空性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大家要明白!

因为,我们要了解空,须从这三方面去理解:(一)、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这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既没有不变性,所以都是无常变化的。从否定不变性说,即是空。

这是在讲三法印中的无常法则。一切法不可能永恒不变,万法每一剎那都在迁流变化,所以说诸行无常,也就是没有不变性。但是,如果认为无常是实有的,就会执着有一个无常,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的了解无常的涵义。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变性就是常,否定不变性就知道「常不可得」。可以说无常,也可以说常不可得。那么这个常不可得,就是空!其实无常就是空!我们在讲缘起法时就讲过,一切法都是因缘的组合,凡为一法的条件,其本身还是组合的,还是缘起的。因缘的层层无尽,就说明没有一个常恒独存的第一因。这样的观念就在否定常,同时也显出空义。

(二)、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从否定独存性说,也即是空。

世间没有可以独存的东西。万法都是众多条件的组合,不是单一的条件就能形成一法,如果是单一的条件就有「独存性」了。组合万法的条件都没有单一的,所以没有独存性,「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缘的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我」就是真常的、不变的、独存的,所以叫「我」。既然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缘聚缘灭的,就说明没有独存性。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无常与无我之间相依相缘的关系。从空的角度、从否定独存性来说也就是空。

(三)、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常人总以为世间事物有他的实在性,这是一种错觉,克实的推求起来,实在性是不可得的;实在性不可得,也即是空。

万法既然是缘起的,是众多条件的组合,是剎那迁流不住而即生即灭的,就没有永恒、没有实在的!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如此!但是一般人的观念中认为:宇宙是微尘的组合,由于微尘的组合形成地球、星球,形成万法;很多的星球组合成太阳系;很多的太阳系组成银河系;无数的银河系形成宇宙。但是注意!如果这个微尘是实在的,微尘是单一的,那么这个微尘就是第一因了。其实,从法的角度来看,微尘还是不可得,微尘还是缘起的,所以没有实在性。

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是五蕴的和合,五蕴的和合是假我、幻有。所以身心里面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实在的「我」,所以,「我」不可得。这是大小乘都不否定的。但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的教义里,说假合里面实在的我不可得,但五蕴总是实在的,就会执着于五蕴的实有性,即所谓的「我空法有」。但是大乘讲到一切法空,因为组合成假我的五蕴还是缘起的,还是无自性的,所以也不是实有的,这个很重要!不然我们还是有实有性的感觉,就有立足点,那个自性执、我执就破不了。可是外道在身心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就会幻想:在五蕴身心以外,还有一个实在性的东西存在,叫「大我、梵我、上帝、主宰……」这种实有感就是外道不能解脱的根本原因!所以这里我们要明白,实在性的不可得,也就是空。

这三个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常不可得是空,单一性的我不可得也是空,实在性不可得也是空。所以,空就涵盖了三法印。注意,这很重要!大乘佛法主要把握的就是空义及空性的体证。体证空性的人,就能体会涅槃寂静;真正体会到空性的人,也就彻底的了知无常与无我。注意!此处很重要!现在很多的争论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些内涵!如果我们修行直接从体证空性下手,就可以直接体证涅槃!如果站在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的次第上来讲,就非要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可。但从大乘空性的体证来讲,直接契入涅槃、直接体证法性的寂灭性是可以的。所以很多争论其实都不必要,只是个人站的立场角度和所体会的内容不同而已。不论是从次第的三法印的体会证入涅槃也好,还是直接契入空性而证入涅槃也好,只要能证入涅槃就是我执的消融,也就不会有争论了。

三法印从否定的方面说──泯相证性,即是显示空义的。

「否定的方面」,是指对现象实有感的否定。有时候我们常会感到烦恼贪瞋痴总是去不掉,总感觉烦恼那么实在!其实我们都是执着在现象上以为都是实在的。不论从三法印入手也好,还是从空性直接体会也好,一切相是实在的吗?一切相有它的实在性、不变性、永恒性、单一性吗?可得吗?确实了解了一切法的虚妄性、如幻性——虽有如幻,看起来很真实,但是我们要了解它的剎那不住,它是一直在迁流变化的。每一法就像一个冰块,看起来是有,但是它时刻都在融化,任何一法都是剎那不住的。了解了这个真相的人,就不会执着于任何一个相,不论那个相停留多久,在我们感觉有几年、几十年,其实他是剎那在迁流的,没有一个相是不变的、不动的、永恒的!

我们刚刚看到的现象与现在看到的现象都是一样吗?其实已经变了,只是我们没有那种很深入的体证,没有了解而已。真的明白法的如幻性、剎那即生即灭,还能执着哪一法?即使你执着它,你能留得住吗?它能停留吗?你能永远的占有吗?可见对法的体会有多重要!为什么我们什么事都放不下?什么事都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把一一法当做实在的、不变的、永恒的。真正了解空性的人,了解缘起的人,就不会执着了。我们缺少的就是对诸法实相的了解,总以为一切法那么实在!名啊、利啊、恩爱啊,一切的占有是那么实在,情绪起落的那种满足也是那么实在。其实,哪一法是实在的、能住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活在虚妄里,不知道自己活在迁流变化中,这就是对真相的不了解——无明。佛陀把他体证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只要顺着这样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去体验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只是外面的万法,还有我们内在的身心,哪一法不是如此!当我们真的明白时,还会执着吗?《般若经》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我们了解什么叫真相?只有缘起的空慧才能了解真相,才能不住。不住就是不取、不染。这都是重点!当了解了真相,慢慢的对一切法就不执着了,对相的实有感自然泯灭、歇下来,不会在相上执着,心灵慢慢的凝聚不再染着。当因缘适当时,嗄!一下子就能体证到空性——泯相证性。那个时候叫身心俱寂,或叫能所俱泯,就能体证到真正的空性了。

不变性不可得,独存性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

「不可得即是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从一切法的相上观察,真正的了知他的常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独存性不可得,就能体证到空。那么要在哪里体证空性?就在一切法的现象上去了解他真的没有永恒性、没有独存性、没有实在性,空性就是从这里去体会的!并不是以修定的方式把我们的意识暂时伏下来,不起分别就是解脱了,不是的!这只是修定,而不是慧观的体证!注意!大乘的修行为什么要从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因为在利他中,我们的心灵在内六根触对外六尘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变化和作用,就更容易体会法的无常性、无我性和涅槃性,也就是最容易体会到空性。

如果缘起的正见真正建立得稳固,当你在根尘相触或与万法接触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与法相应,剎那中就会体会到法的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那时候每一剎那都有证悟的机会!所以,建立正见有多么重要!没有正见,思惟模式还是在以往的惯性里、我执里、爱染里,怎么能体证到空性而解脱?明白了,就知道为什么修行首要是建立正见?八正道为什么以正见为导?六波罗蜜为什么以般若为导?没有正见与般若的空慧,任你怎么修还是盲修瞎练而已,很容易落入外道的陷阱而不自知!

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

导师的每一句, 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的了解其中的涵义却不容易呀!我们要在哪里体证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很多人不了解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也不讲因果了,可以随心所欲了。「空」在哪里显现?就在因果中显现。如果不是空,就没有因果的关系存在!因为「空」的涵义就是没有永恒性、不变性、独存性,所以法法必是因缘条件的组合。剎那剎那都在迁流变化,这样才能产生因果的关系啊!如果是不变的,因果就不动了,怎能产生因果关系。也正因为无自性,本来空,所以因果才能成立,万法才能成立。所以《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不了解空义,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这是大错特错!真正懂得空义的人,就知道「空」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们要成就真正的解脱,如理的体证空义,就要从因果事相上去观察体会。不能因为谈空性,就偏废了事相。

即事物的无常变化,无我不实,自性寂灭。

看到事事物物的迁流无常变化,就在这里审细的观察他,就会体会他没有永恒性、独存性、实在性,一切法必归于灭,是因为法尔如是、本来寂灭,没有一法不灭。大乘学人,能把握这个重点,就不会执理废事了。很多人怕学了佛法,一天到晚谈空,会不会消极而厌弃人生什么事都不做了?绝不可能!我常常讲:真正懂得空义的人,会积极的具备解脱的条件,福慧双修。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解脱,这样的人,决不会浪费生命的时光。他会把握每一个因缘来充实、历练自己,具足自己应该具足的条件,这样的人生会消极吗?现实社会中,要做一个实业家、企业家,用一生几十年的时间还不一定成就,成功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而要成佛、要解脱,更要具备应有的条件。要具备这些条件是不能离开因果事相的,怎么能够轻轻忽忽的生活,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呢?所以,如果我们的生活是消极、懈怠、放逸、随波逐流,就是因为还不懂佛法!所以千万不要错解法义!没有明确学佛的目的和佛法的涵义!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批评佛法,那些批评的人懂佛法吗?如果懂佛法的人就不会批评了!

以空——一实相印贯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每为一般人所不了解,所以特别指出来。

大乘的空义是究竟而圆满的。大乘的空——一实相印,即涵盖了小乘的三法印。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所以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是无二无别的,二者的内容和本质是一样的。明白了这些,大乘就不会批评小乘,小乘也不会毁谤大乘,大小乘诤执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定要讲大小,只是心量上、行愿上的大小不同而已,对法的体证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常讲:真理不可能有两个,如果说大乘是对的,小乘是错的,那么问题就大了!如果说小乘是对的,大乘是错的,问题也大了!所以大小乘之间产生的矛盾只是因为彼此的不了解而已。

导师对法的抉择,是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法源是什么?其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流变?我们在讲根本佛法的目的,是因为大乘佛法里面确实有一些流变的现象,也掺进很多外道的思想进来,所以我们要厘清这个根源,就要往前追溯,看到佛法的发展实态和根本意趣,才有真正的智慧和能力来抉择大乘佛法中所谓方便与究竟了义的区别,才有择法眼。大乘虽然有很多的体系、很多的宗派,都是佛法没有错,但是有究竟、有方便。那么我们凭什么来抉择什么是究竟?什么是方便?就凭这样的正知正见!导师对佛教和众生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能把两千多年来的佛法一以贯之,让我们后学者知道真正的佛法的内容和解脱的内涵。

我常常讲,佛教内部宗派体系之诤、大小之诤、空有之诤、方便与究竟之诤,诤论了很久,到今天还在诤。其中的原因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这里特别的指出这个重点让我们明白,很重要!

般若是通达真理的智慧,与世间的一般知识不同。般若──实相慧,即能真知诸法真理的,如即空的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如果我们真的通达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或者真的通达一实相印——空,有了这样的智慧,才叫般若。了解诸法实相、真理法则原来如此!所以,能让我们明白真理实相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不是人间的聪明才智。

凡是真理,要合乎三个定义:

(一)、凡是真理,必定是本来如此的;

真理,千古以来都一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因为他本来就这样!

(二)、又必定是必然如此的;

「必然」就是一定是这样的,不可能改变的。

(三)、还必是普遍如此的,

真理在中国是这样,在美国还是这样;在东方如此,在西方也如此,不论古今中外,真理都是普遍存在的。这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理则就叫真理。

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大至宇宙,小如微尘,都是如此的。

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法,哪一法符合这个原则?就是三法印!就是空性!离开这个标准来说真理,那只是主观的认为而已。

这近于哲学者所说的「最一般的」或「最哲学的哲学」。但哲学家所说的,由于推论、假定,或由于定境,与佛法不同;

导师指出,世间的哲学和一般宗教对于真理的探讨,都是用想象的、归纳的、逻辑的、推理的、假定的方法来研究,没有办法亲身验证。另外有一些宗教也修禅定,在定境里面会有很多身心上特别的、神秘的体验,从这种神秘的经验中而推想出有一个上帝或形而上的实在,这与佛法不同。

佛法是佛陀及其弟子们,以般若亲自证得的。

真理法则,不论是无常、无我到涅槃、或者是空性的直接体证,是人人都能够验证的。佛和圣弟子们能体证,我们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一样也可以亲证,这才叫真理。如果说某某人有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条件,只有他才能证得,而我们一般人再怎么修都不可能体证,那不叫真理。真理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都有体证真理的根本条件,这才叫真理。所以,真理是必然如此,一定如此的,因果之间有其必然性,没有这个必然性就不叫真理。我们修行要验证能不能达到对真理的体悟,能不能受用,这才是智慧!不是你告诉我,我就相信,然后到死后才能证明,死了怎么证明?

至于普通的知识,大概可以分做两种︰(一)、有些认识,即常识(科学也是常识的精制)可以知道是错误的。(二)、有些认识,常识即使是科学,也不能知道是错误的。

世间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一部分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是有某一部分,即使是如此发达的科学也还是没有办法了解。

常识上以为不错误的,为大家甚至世间学者所共同承认的,都是外由五根缘境,以及内由意识分别所得到的影像,即为世间的真实,或者即作为真理看。

在世间,我们以所知的常识来判断,我们大家所共见的,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所共识的,我们往往都认为是正确的。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外面的一切境界后,再由第六意识去分别,而留下的影像。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些外在的都是实在的、都是真实的。只要你认为如此,我也认为如此,大家都认为如此的,都以为是真理了。

依佛法,常识可以知道是错误的,有些是完全错误的,或也有相对真实性的。

从佛法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确与世间有很多差别。确实是有一些知识完全是错误的,但是有一些也不是完全错误,还有相对的真实性。

如小孩看到「云驶月运」,以为月亮是在跑,这当然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在眼根缘境的印象上,有他相对的客观性。不过成人以意识推察,知道由于云的飞行,这才以意识比量修正根识的似现量。虽明明见到月亮飞行,而不以为然,说这是错误的认识。

仰望夜空,会看到月亮在跑。其实月亮哪有在跑,是云在飞。但是给人的感觉好像月亮在跑。以我们的所知来判断,也可以了解那种认识是不对的。但是,在我们印象上产生的感觉有其相对的客观性。成人的知识比较丰富,理解力比较强,也有较强的推察能力。对事物经过审察、抉择、推理叫比量,不只是现前当下的、现量的那种感觉。通过推理,也可以了解原来不是月亮在跑,是云在飞。

这种认识,在人类知识的发展中,不断在进步,不断在修正自己过去的错误。

过去有很多科学家、哲学家,他们发现某一种理论、定律,就认为是不变的真理,但是,后来都被推翻了。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新发现、新发明的理论和定律,而后面有更深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来更新、取代。当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以后,才知道前面的认识和总结只是个过程,而不是究竟。到目前为止,我们曾经所认定的定律,有几个定律没有被推翻?科学家现在发现的一个定律,叫测不准定律。这个「测不准定律」就是无常!符合佛法的无常论!另外,我们一般都以为光的速度是不会变的,但是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光的速度还是会变的。当我们看到科学发现这个「测不准定律」时,我说:很棒!科技越发达越能证明佛法的正确性!

所以世间的知识,每每是觉得今是而昨非的。还有常识──那怕是科学,也是不能彻底知道是错误的。如一般人总以为事物有不变性的、独存性的、实在性的东西,总以为这是千真万确的。其实,事物那里是这样?一切事物都是变动的、假合的、非实在的,即是毕竟空的。

我们真的赞叹佛陀的智慧,真的不得了!二、三千年前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方法可以观察到这么微细的地方!但是佛陀所体证的真理,到现在如此发达的科学都颠扑不破。现在有很多高科技,很多新发明,可以更深入的去研究,了解的愈来愈微细,佛陀的年代没有这些方法可以观察,他却能发现这样的真理法则,可见佛陀智慧的伟大和超越!

人们普遍的都执着以为事物有其不变性、独存性和实在性。简单的讲,众生的我执、对万法的执取,都是由于这个根本观念引生的。佛法就是在破除这样的观念!指出万法没有不变性、没有独存性、没有实在性!所以佛法说他是变动的、假合的、非实的,完全是毕竟空的!

然而常识不以为然,即科学与哲学家,也只达到部份的近似。科哲学家虽能推知世间某些常识是错误的,然仍不彻底,因为常识和科、哲学家的推论,都是依据见闻觉知为基本的,而五根的触境生识,是静止的、孤立的、取为实在性的。

科学与哲学对真理的认识,只是相近相似而已,他们没有办法体会佛法真正的究竟处。导师点出:我们的执着在哪里产生?包括科学家、哲学家的研究与推论,仍有他们不能超越的基本观念。因为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认识和研究,都不能离开我们五根的作用:见、闻、觉、知。而这五根触境生识,是静止的、孤立的,所以就认为是实在的。这个「静止的、孤立的」这几句话我们要注意!无常是在讲什么?是在讲一切法是迁流变动的、剎那不住的,没有静止相的。但是,我们在看事物的时候,直观的感觉是静止的、孤立的,所以才会有那种实在性的感觉。注意!这个地方衍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我们观察一切法,是在静止的、孤立的观念中,你能发现到真相吗?注意!很重要!一定要在事相的迁流变化中才能发现他的真实性!这关系到我们修行的所缘境!

我们都怕自己的心散乱,怕起烦恼,所以总想办法使心安静下来,然后在禅定中觉得身心清净。而真正要了解法的无常性和无我性,反而要在诸法的迁流变化中才能发现。诸法本身就在迁流变化中,不是我们让它静它就能静,让它定它就能定。一切法本身就在迁流动荡、生灭无常的变化中,我们反而要求自己的心要静止、不动,这样怎么能发现真相?真相要在哪里发现?就在无常的迁流万法中去发现,注意!这个无常性不是你要让它静止它就静止的,他是法尔如是迁流不息的!注意!这个很重要!所以如果我们停止在静止的、孤立的境地,是不可能发觉真相的!

如实观照的「如实」两个字,是照一切法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当下的样子是不离无常法则的。这个地方太微细了!但是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不了解,不论怎么下功夫观照,也不能体证到寂灭法性!因为根本的地方没有把握,不知道真正的下手处。所以过去有很多人不管怎么修,即使闭关了几十年,禅定进到几层天就以为是有境界了。其实这与解脱根本没有关系!外道的四禅八定的功夫很高,但是不能解脱的原因就在这里!

禅宗的古大德有时候一句话就解脱了。禅宗的公案:二祖神光来见达摩祖师,求安心,达摩祖师制造因缘让他能够发出真正的勇猛无畏的心,一句话就把二祖神光的问题解了:「将你不安的心拿来,我为你安!」神光找那烦恼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为你安好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请问:这个时候二祖在修第几禅、第几定?为什么他能悟道?就在一个「不可得」!注意!「觅心了不可得。」这个「不可得」我们要明白啊!这里导师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常不可得、我不可得。要在哪里体会不可得?就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才看得到。如果是静止的,是不动的,那就是永恒的了,世上没有这样东西!注意!这就是法的重点!导师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很重要!看了真的都会赞叹不已!

而无始来习以为性的意识,也不能免除自性的妄见。

我们过去的意识都是染着的,染着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就是无明的产物!最大的无明就是以为万法是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这就是实有感!这叫自性见!在习以为性的意识中,什么时候能见法?什么时候能悟道?所经验的、所了解的、所认识的,哪一法不是在自性见中?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不符合自己的观念就生气,就起对立与矛盾。其实,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意识从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哪一个观念是与真理相应的?但是我们都认为我们是对的,执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科学家、哲学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理;神学家也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问题是解脱了没有?如果认知的真的是真理,应该能解脱才对!什么是解脱?解脱是贪瞋痴烦恼不起,不再生死轮回相续。所以,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带来的意识作用,都是与自性见相应的。

佛法能从根识及意识的认识中,彻底掀翻自性的妄见,这才能契入究竟的真理。

修行不是束缚我们的身心,是在厘清我们的知见,净化存在于意识里面的染着。所以我常常把一个人的观念譬喻为计算机的软件,观念不改变,怎么束缚这个身体、怎么规范他、怎么苦行都没有用。主要是改变意识中深潜的染着——自性见、实有感。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怎么转化内在的观念和认知?修行要在哪里修?注意!如果正知正见不建立,没有般若的空慧,如何堪破潜在意识深层的执着?这是非常重要的重点!不然,以为我信仰、我很虔诚、做些什么善事就叫修行,不然就去修禅定。这与你观念的改变有关系吗?注意!这里很重要!很重要!

只有把过去习以为性的意识中固有的自性见的观念彻底掀翻,才能真正的契入真理。如果自性见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影子存在,要契入空性是不可能的!所以修行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性见?认识到这个无始来的执着─—萨迦耶见有多么深细!在观察中会一一的发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佛法教人修定习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错误,通达法性空即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亲切证验,做到去来坐卧莫不如此。

这里讲到修行的功夫和内涵。修行要定慧等持,如果我们以散乱的意识形态就很难观察到微细的自性见,要发现真正的实相更难!所以,我们开始总有一些方便善巧,尽量让我们散乱的心能够慢慢安定下来,才能够进入所谓的慧观,去观察一切法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真的无我?是不是本自寂静?在没有真正体证以前,理论懂得再多都不会受用。那么就要以实证为目的,透过修慧和修定,亲身的去证验,怎么样能体证到真正如此。

在学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正见,才能够如理的去修证。有的人智慧不错,听了都懂,但问题是没有实际的修证。懂,只是观念上的了解,达不到生命中真正的受用。所以我们每一次上课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要办禅修,就是要教大家观察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才能破除无始以来的自性见、实有感?我们的习性很重,如何能够发现真相,还要有方法。禅修主要就是教大家观察的方法。办禅修并不如大家想象的几天就能见法开悟,如果能当然很好,但是见法开悟是不容易的。刚刚已经讲了,真正要见法,就在平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在根尘触的每一剎那的因缘中去用心体会,不一定非在打坐的时候才是用功。禅修禅坐只是一个过程,最主要的还是要懂得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对,盲修瞎练也不会受用。

所以如果没有建立正见,没有把我们的观念修正,观察的方法又不正确,就很容易与外道的方法混在一起,以为得定就是究竟而自以为是。如果把四禅当四果问题就更大了!所以每一年大概在年底,我们会办一次禅修,把平常听闻的法,透过这样的修习方式,让大家能有亲证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明白,修学佛法不是理论懂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的习性很深细、很坚固,在观念上有一些了解,但是做不到,贪瞋痴烦恼依旧。事情没有到来的时候,大家境界都很高,一遇到事情,烦恼习性就都来了。然后还会给他人带来很多疑惑:「你们学法都学了那么久,好几年了,但是一遇到事情,贪瞋痴烦恼照样,学这个法要干什么?说你的师父有多高明,骗人的!」这样,师父就有罪过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不是只有理论,观念修正以后还要真正的去实践体证,如果真正体证到了,只要一次,就不会忘记。我们听很多人说修行的过程,什么大悟、小悟一百二十次。如果那个「悟」真的有效,那么「悟」一次就够了,就会不忘不失。如果那个「悟」不是彻底的,那就不是「悟」!我们要明白真正的真理只有一个,真正的体证只要一次。所以我们要明白初果罗汉和四果罗汉,他们体证的是同样一个法性,但是为什么有四果的差别,在于习性还没有断尽。证初果见法的人就入法流了,只是习性很重,怎么样断尽习性这是另一个过程,而阿罗汉就断尽习性,究竟解脱了。所以如果修行中有见法的人,虽然习性还没有断尽,千万不要去毁谤他:「你有多高的境界、法体会了多少,结果还不是一样起烦恼。」要知道,还没有到阿罗汉、没有到八地菩萨的修行人,习性还是会起,所以不要轻易的毁谤,自己造重业而不自知。

依般若慧体验真理,根除内心中的错误,导发正确的行为,则烦恼可除,生死可解。

谈到这里非常的感动!有些人不知道导师的智慧和慈悲,批评导师只是搞学术研究。意思是说导师好像根本没有修行体证的部分,那么我们看看导师讲的这些法要,难道只是学术研究吗?搞学术研究的人能有这样的体证吗?只有不了解真相的人才会胡乱批评诽谤!

我们刚刚讲过重点:修行不一定要入深定!不一定要开发神通才是修行!有了般若智慧,修行就在行、住、坐、卧之中。那么还需要什么特殊的境界吗?一个真正身心不染着、不住,不取的人,他会标榜自己的境界吗?导师真正的境界反而一般人无法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境界?言行一致!生命的展现与法相应─—不染、不着、不取!真正的无我,真正的无私,没有境界可着的,那才是真境界!在来、去、坐、卧中莫不如此!

就像《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法法即生即灭,本来就不住,明白的人还会住吗?所以导师讲只有真正的般若智慧、只有真正的体证真理,才能根除我们内在的错误观念。因为行为是从观念而来的,观念导正了,行为也就随着观念而导正,烦恼无从生起,还要不要去断烦恼?破了无明、我执也破了,不染着、不贪爱,生死还会相续吗?还有生死可担心吗?阿罗汉为什么能自知不受后有,是他明白自己的条件具足了。无明破了、贪爱断了,那就没有什么可以相续了。阿罗汉当然知道自己所体证的是什么,所以他敢肯定的说自己不受后有!所以这里就讲,烦恼可除,生死可解。

论到内心中的错误根本,即是执为实有自性而是常是我的,略可分为二类:

导师写文章真的是一气呵成、次第分明!现在要探讨我执、实有感、自性见到底是什么?我们会执着在我、在常的是什么?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个内容,所以他说略可分为二类:

(一)、我执,(二)、法执。法执,是在一切法上所起的错误,其中最根本的执着,即有情──人们在见闻觉知上不期然而起的含摄得不变性、独存性的实在感。众生于中起执,不是全由意识计度得来,在五根对境时,影像相生,即不离此实在感;意识再继之以分别,于是妄执实有自性。

内心错误的根本,即我、法二执。导师在这里把什么是我执、法执以及产生执着的过程都写得很清楚。我们看到一切万法,观察一切法,是由根尘触产生见闻觉知的作用,就会感受到他的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就在这中间起了执着。这种执着也不一定全由我们内心的分别计度而起,就在观察中也会产生这种实有感,也就是说直觉的当下会起,进一步意识在分别的时候也会起,这两方面都会起实有感的妄执。我们观察人间万法,人人不都在求吗?都在想得吗?为什么要求未得要得?因为认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实在的、能得的,然后里面还有一个实在想得的—能所都有。

一切的错误,根源于此,举凡宗教上的天神,哲学上的实体、本体,都从这种错误而来。

注意!很重要!这里说明什么是法执!法执都不离实有感而起,不只是对一切万法产生实有感的执着。包括宗教、哲学家他们所认为的「上帝、主宰、天神、本体、实体」等,都同样来自这个根源─实有感、自性见。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身体一定会坏,谁都不能否定这个事实。但是由于实有感的执着,承认肉体是会坏的,但在感觉上总有一个实在的我,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在身体里面求不可得,就想象外面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永恒的自性。身体是会变的,但是灵魂是不变的。因为灵魂从本体来,有一个实在的本体存在,不论叫他「梵」、「道」或「一」,死了以后就回到本体去。我们是否都有这个观念?导师指出重点,这些都是自性见的妄想的产物!特别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有一个创造万法的上帝,那么上帝是谁创造的?如果说上帝没有原因而有,本来就存在,这就叫自性!就是不变性、永恒性的实有感的产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推论?众生执着的根本就在这里!因为害怕失去那种实有感,这个「我」不能失去,这叫法执。以为一一法都有实性,既然一一法都会变,都会坏,都会消失,那总有一个实在的、看不到的东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吧?众生一定要这样才能安心,安那个执取实有的心,怕他消失了,以为那种实有消失就是断灭。

注意!这个地方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共的地方!这一点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所接触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与外道观念是一致的,就会以为佛法与外道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现在会有五教同源、三教一体的观念?认为所有宗教都一样?这都是本体论的观念——同样的从一个上帝主宰来的观念!这观念就是佛教要破除的法执、实有感和自性见!

所以导师曾经讲过,外而山河大地,内而身心我们都知道他会坏,但是我们总是想到有一个形而上实在的存在,这就是最大、最深的自性执!很多人怕断灭:「那死了不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佛法讲「非实非虚、不一不异、非有非无。」这是一般人很难体会的,总要在实有感里面,不是实有就是实无,不离两边;如果你对他说不是实有,他就会认为什么都没有了、断灭了;如果说非有非无,就搞不懂了。这就是众生的思惟模式,我们执着的原因就在这里!为什么非要在实有实无的思惟里面?这就是自性见在作祟!

我执,这是对于有情不悟解为因缘幻有而执有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

我执不是对外在万法的执着,而是我们对有情生命自身的执着。因为不了解缘聚缘灭、因缘而幻有的道理,却执着在有一个永恒性、不变性、独存性的我。虽然都知道五蕴会坏,却想象要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这样才会安心。因为要满足内在的那个我执。因为有我执,所以怕我消失了、没有了,而不知道宇宙的法性是非常非断的。众生不是执着在常,就是执着在断,同样的缘于自性见的实有感!

我即有情,不外是因缘的聚合,有什么实在性、不变性,如一般所计执的个体、灵、神我?特别是人们直觉的,于自身中计执有我──萨迦耶见,于所对的一切事物,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计为我所。

有情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只是五蕴的聚合,因缘条件的组合。观察我们的身心,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个实在的、不变的、永恒存在的东西。如果不是经由如实的观察和了解,而是用想象的、推理的方式就会产生颠倒见。如果如实的去观察,就能发现真相,不只是「我」不可得,觅心还是了不可得!很多人都执着的以为心和意识就是「我」。可是为什么二祖一个「觅心了不可得」就解脱了?导师指出,众生的我执就在这里!以为我们有一个个体、有一个灵魂,不然就是神我、大我、不可知的我。

所以,我们不论在有意无意、有知无知的状态下,总是对自己身心和合中生起强烈的自我感觉,这就叫萨迦耶见,也就是我见。有了我见就要去主宰、去占有,对于外在的一切事事物物,就要以自己的意念去主宰和控制,希望占为己有,这叫我所。我所从我执而来,如果不执着有我,就没有我所。同样的,我们如果执着一切法为实有,就会去占有它,是因为里面有个我执。如果我执破了,还会执着外面的我所吗?现在很多人修行,害怕外面的万法来染着我们,使我们迷惑,所以就会排斥、厌离,不要见、不要闻、不要触,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但是里面的我执还在,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改变,不可能永远不与外面接触,那么一接触,不是我所又来了吗?问题在哪里?因为我执没有破,好比入定还是有出定的时候,原因也在这里。所以修行重要在破我执,我执破了,还需要逃避这个人间吗?问题是生活在这个人间,怎么逃都逃不了的!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执就有我所执,要明白!所以修行要从根本上着手,我执不破,法执就破不了。

这种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计执,在生死轮回中,实为一切执着一切苦痛的根本。

这里指出了我执为生死的根本。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生死轮回一直相续不断的原因,就是这个执着产生的爱染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讲的有取识,我们的意识在执取,那么我们要解脱、要断生死轮回,我执不破可能吗?绝不可能!那么什么是我执?如果连我执都不明白,怎么破我执?在哪里破?如果每天只在那里求、拜、不停的念,有效吗?没有发现真相,没有了解生死真正的原因,怎么破我执?对佛法的那份虔诚、敬爱是对的,可是并不只是单纯的信仰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要有智慧─—般若的空慧,才有办法了解真相。而要建立般若空慧,首先要把知见调整好,然后再用正确的方法来观察,怎样去体证确实是空、确实是无我、确实是我不可得,这时才能明白真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可执着,不然怎么能离我执呢?注意!我执不破,生死就不断。

透过学习缘起法,大家知道原来根本没有一个我!我们是被骗了!我们自己胡涂、无明!也知道外道的错误在哪里,那么我们就不会再相信外道的学说。这就是观念、知见上的修正,这叫破见惑。为什么我们见法了,还要修到阿罗汉、修到八地?就是要破除积习已久的惯性、习性,这叫破思惑。破见、思二惑才能达到究竟解脱。我们修行绝对不是盲目的,要有内容,有次第,一一都要明白,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下手处。

我执和法执的对境,虽有不同,然计执为不变性,自在──独自存在性,实在性,是一样的。

我执的对象是我们的身心,法执的对象是一切万法。虽然产生执着的对象不同,但是内涵是一致的,都同样的执着有不变的、独自的、自在的、清净的实有感。

于自身中所起实有自性执,名为我执;在诸法上所起的执着,名为法执。此二执中,我执更为重要。

对于自己的身心,产生的实有感、自性见,叫我执;对于万法产生的实有感的执着,叫法执。但是这两种执着的根本都是同依于自身的实在感,我们才会对万法产生执着,如果我执破了,对万法就不会执着。万法属于我所的部分,所以我执如果破了,我所自然就不存在。因为最根本的就是我执,所以说破我执更重要。

世间自私自利的,不免要受大家的批评,其所以自私自利者,即因内计有我,求我之扩展,以一切为我所,于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

从世间的现象来看,只要我执不破,痛苦烦恼一定会产生的,因为我执不破,人们必然会自私自利,就是要保护这个「我」,巩固这个「我」。然后,我的欲望不断的向外扩展就要争取属于我的一切,还要占用他,那么占用的一切就是我所。所以,有我就有我所,为了达到占有我所,就会不择手段,那么不道德的行为也随之而来。人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痛苦烦恼?为什么要造那么多的业?都是因为要满足自我的需求。而这个「我」偏偏是虚幻的,我们只是不了解而已,为了一时感官的享受和满足,什么业都可以造。那么我们的痛苦烦恼怎么能止息?造业不断又怎么能停止生死轮回?

所以活在世间,我执不破,哪一个人不苦?有钱的是金钱上得与失的苦;有的是生活上的困苦;有的是身体疾病的苦;有的是情感上的苦;最后还要面对─—死亡,那种对死亡的茫然和恐惧更苦!有我就有苦,有我就有求,有求皆苦!求不到苦,求到了怕失去也苦;求不到恩爱,苦;恩爱的有一天要离开,更苦!人生什么地方不苦?哪一个人不苦?所以经中有比喻人间如火宅,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还在苦中求乐,苦中作乐。这些所谓的乐不过是暂时满足我们感官的感受而已。这种乐的本质是无常的,因为它很快就会消失,那么乐消失的时候你必定更苦!注意!三法印中的寂静涅槃的内涵,就是一切法必归于灭!这是一定的,没有一法可以例外。既然一切法必归于灭,我们求的、得的也必归于灭,那么我们这一生到底在干什么?

我们再看佛陀,他王子不做,人间一切的享乐都放下了,是智慧还是胡涂?到底是占有一切为真正的幸福?还是像佛陀一样放下一切的时候才了解真相,达到真正的涅槃解脱自在为真正的幸福?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如果不知道我执是生死的根本,是痛苦烦恼的根本,修行不从这里下手,即使放弃人间而遁世,也不会解脱。外道修行也是放弃人间,连衣服都不穿,做种种无意义的苦行,以求解脱。但是,他们内在还是希望回到某某地方去,内在根本的自性见的执着没有消失,能解脱吗?

佛法批评外道的不究竟,绝不是自以为是的乱批评,在事实上有其内涵的。外道以为吃苦就可以灭苦,以为身体是精神的束缚,所以他们以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牛就可以解脱了,因为牛吃的苦最多!修苦行就可以解脱吗?折磨自己就可以解脱吗?注意呀!真正要解脱的是我执,如果没有找到苦的根源,不知道真相,很多所谓的修行真的都是盲目的修行!外道修到四禅八定的很多,有神通的也很多,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我执没破,这一点很重要!

佛法首先教人除却我执,我执没有了,即能契合于缘起的正理,符合于群众的正义,行为自然合理了。

我执能破,是因为了解缘起,了解一切法的真相本来就是这样。知道一切万法是缘起的,万法是相依相缘的,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依相缘的,知道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我们还能去伤害他人吗?所以能够无私的关怀一切大众的人,是因为他明白自他是相依相缘的,就能慈悲的互相对待,就不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了,就不会一天到晚在贪欲中满足这个虚妄的自我。那么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端正而不会去造业了。

一己的私蔽虽去,而众生的我执还在,于是起怜愍心,愿使一切众生同离我执,共证无生。

缘起法就是让我们明白自他之间是相依相缘的。我自己现在明白真相了,破我执了,解脱了。但是还有很多和我相依相缘的众生,都还在苦难中,还在颠倒执着中,还在生死轮回中,自己怎么会安心呢?自然就会对众生生起那种悲悯之心,希望一切的众生和我一样的离开我执,一样的共证无生而体证涅槃,这就是大乘的悲愿,这种悲愿是从体证无我而来,是从了解缘起法的自他相依相缘而来。

佛法把引生错误思想,不道德行为的我执,彻底揭发出来;使人能离自我见,建立一切合理的道德,而苦痛的生死流转,也就能从此解脱。

在佛陀悟道以前,任何一个宗教都是执着在有一个创造万法的主宰,或者是真我,或者是梵天,或者是大自在天。都认为有一个根本,永恒存在的自性、本体。佛陀则创见了缘起法,他是第一个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则,从而破除这种实有感与自性见的第一个人。所以我们回到佛法的根本上来,看佛陀当时怎样开示他的弟子?这些弟子过去也是熏习外道传统的观念,他们为什么亲近佛陀很快都证了阿罗汉?因为佛陀教导的是自己亲证的方法,直接契入当下的五蕴身心,去发现法的真相!马上就能观察到过去所执着的实有感和自性见,是虚幻的产物,当下就能离开执着而解脱。佛陀的教法就是这样的单纯!

但是佛法流传到今天经过两千多年,在流传的过程中很多的地方都有所流变,又加进来一些外道错误的知见,现在变得比较混乱,很难加以抉择。但是我们很幸运,因为导师把这些知见研究得非常清楚,一一的让我们了解真相,我们对导师的感恩就在这里!看到这里我们会赞叹导师的智慧广大!难道这只是学术研究吗?世间这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没有办法搞清楚,是学术研究能研究出来的吗?没有生命的深刻体证,如何能了解这些真相?尤其是对般若空慧的体证,所达到的真实受用,哪里是一般修定的人能了解的!

什么叫境界?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的寂灭!这就是大乘的不共慧!哪里非要那些的次第不可!导师思想真正的内涵很少有人看得懂,不知道宝贵,不懂得感恩,还要毁谤批评。所以我有时候对这些无知的批评还有无明火,很不客气的说这些人都是盲人说瞎话,因为我也想给他几棒子!不然他们还在自以为是!所以,第一个发现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是我执、我见的就是佛陀,这是佛陀的创见,佛法与外道根本的不同也在这里。我们要把握佛法的这个根本,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根本,就会很容易的接受外道的观念:以为死后要回到本体去,回到老母那边去,回到上帝身边去,回到真主那里去。如果是婆罗门教就回到大梵天去,都在实有感的自性执里面,什么时候能破我执呢?我执不破又怎么解脱?不论修四禅八定的哪一个境界,我执不破,生死还是有份,随着禅定的境界往生天界而已。四空天最高了,可还是在三界内。寿命最长的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后出定了还是要回到六道中轮回。所以,佛法讲的究竟涅槃,并不是死后的事,是在生命活着的当下就要明白,是人人可知、人人可证的!人身难得!正法难遇啊!要把握此生!要注意啊!

我执和法执,为出生一切错乱苦痛的根本,而我执尤为根本。

我们不要讲生死轮回那么长久,就讲我们现在的贪瞋痴烦恼和一切痛苦如果不能止息,还谈什么未来的解脱!我们要把生死的根本——我执产生的贪瞋痴烦恼,就在生命的当下把他解决!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断除烦恼,必先除掉这生起烦恼的根本──我执。佛世,弟子们根利慧深,佛为他们说无我,弟子们即能了达无我性空。

导师提出佛陀时代的情况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佛陀的时代,佛陀的弟子,包括外道第一次来见佛陀,很多当下就能见法?当证了阿罗汉的时候他就敢讲此生已尽,不受后有,自己都很肯定的。可是现在没有人敢讲见法、见道、解脱。如果你讲这些别人会说你:未证言证,大妄语要下地狱的!所以没有人敢讲,现在不谈这个了,而是一定要等待往生!

本来佛法的伟大,是人人只要有因缘闻法学法,人人都有机会解脱!可以真正的断生死!可是到现在我们讲都不能讲了!那这样佛法还伟大吗?如果讲一个信,那么外道比我们更快,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只要这里(玄关)一点就地狱抽名,天堂挂号了;信就得救了,死后就往生天堂去了。佛法的特质在哪里?我们要把握!那些推理的、幻想的产物,我们不会羡慕。世间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真正的佛法让我们知道痛苦、烦恼、生死的根源是什么?我执怎么破?在我们生命的当下,只要真正的明白了这些道理,好好的向内观察,或向外观察都可以,没有一法不合乎三法印的真理法则的,随时随地都能明白和体证的!这么伟大的佛法,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佛弟子真的要深思反省啊!

后人不解佛意,于是听说无我,转执法有;

佛陀说无我,弟子中没有人敢否定,没有哪一个大师或哪一个成就者敢说佛陀说的不对。但是有的人就想:「无我是对的,但是法总是有吧。」也就是说,我们五蕴组合的身心,没有一个实在、永恒不变的我,是对的;但是组合成为五蕴的这些元素和条件,是实有的吧,他们执着在法上是有的。「我」是没有的,法是有的,这叫法执。

前面,我们一直强调缘起的正见,说明一切万法是因缘条件组合成的,成为这一法条件的因缘本身还是因缘的组合,没有永恒性、独存性、实有性,这叫缘起无自性。这里明白了,就不会执着在法有。因缘条件组合的是假我,组合成假我的这些条件的本身还是组合的,不是实在的。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是分子的组合,分子到原子、质子、中子、还有夸克都是条件的组合,是一层一层组合起来的,不是单一的条件就可以形成一个现象,现在的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讲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的色即物质,形成物质的因素还包含地、水、火、风,那么地水火风的本身还是组合的,也不是第一元素,也没有第一元素。那么怎么能执着法为实有呢?

导师指出,佛法的流变是在佛灭后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后来的弟子不了解真相,误解了佛法深意,才产生了今天的流变。佛陀讲无我,没有人敢否定。但是却有人以为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可以?那不是断灭了吗?因为怕断灭,就认为法是有的——我无法有。在部派佛教中的一切有部,是三世实有的观念,到最后发展为过去、未来是无的、非实的,但是现在是实有的思想,即所谓的「过未无体、现在实有」。也就是说不能什么都空,最后一定要留下一个实在的东西,才能安心,执着也就在这一点上。就譬如说狐狸会神通变化,可以变成美女,可以变成俊男,可以变成天仙,但有一个地方变不去─—尾巴。我们众生的自性见,与那个狐狸的尾巴很相似,什么都空了,不行,最后非要留下一点实在的不可!这就是我们不能把握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质,最后还要留一个尾巴——与外道一样实有的东西才能安心。导师讲,只要还有实有感的一点点影子存在,即使再微细的实有感,我执就有安立处,破不了我执,也无法解脱!这里太重要了!一定要明白!

为了对治他,所以大乘经特详法空。

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既然破了我执,法执也就不存在了。为什么大乘佛法反而从广观万法去破除法执呢?就是因为有「我空法有」的执着。佛法流传到部派佛教以后,这种三世实有,或者是「过未无体、现在实有」的思想,总是要留下一点「有」,我空,法还是要有。为了破除这种执着,所以大乘佛法后来发展为广观万法,要让我们从一一法的观察中,知道法的无自性,以此来破除「法有」的执着。然后,再回过头来了解法空与我空一样,一切法本来性空。很多人在「法有」上一直探讨,如果「法有」不破,还是不能解脱。所以《般若经》中虽然广观万法,最后还得回过头来破我执,这样才是究竟——我、法皆空。原因就是有人执着「我空法有」,如果不是这样,也不需要大乘佛法再来饶舌了。

罗什法师答慧远法师书,曾谈到此义。所以学者应当了知空──即无常无我涅槃,是佛法中的最高真理,应遍观一切法空。

有关法空,鸠摩罗什法师在答复慧远法师的问题中,就谈到这个重点。我们修行的人,一定要先了解空义,空义涵盖了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也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这最高的真理就是要遍观一切法空,明白了这些内涵,大小乘就不需要诤论了。但是,如果只注重外在的广观万法,没有回到破除我执这个根本上来,也会出问题。

但博观必须反约,要在妄执根本、生死根本的我执中,深观而彻底通达无性。

回过头来,我们今天通过广观万法,知道外在的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非实、虽有如幻,真切的明白了,最后还是要回到根本上来。什么是根本?我执我见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在我们这个妄执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我执中去深观,作很深切的观察,要彻底的通达他的无自性!如果我们要学观照、学禅观,也离不开这个根本。那么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无自性?是不是真的无我?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常不可得?重点就在这里——发现他的无自性!

如果是外道的思想,他们刚好相反,在上帝、老母、本体的想象中,自性的观念里。他们要找的、要看的是什么?要看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永恒的自性,那个叫我的存在!这样深观的结果刚好相反,根本不可能找到有一个实在的、永恒的「我」。若只是因缘的聚合,无我、无自性,那么我们要观察的就不是要找到一个真我了,事实上刚好相反,而是「我」的不可得。由此可知,由于观念的不同,我们修行的方法就完全不同,导致的结果也是天地悬隔,注意!很重要!所以我常说,由于知见上的不同,对于空义的解释就不同,修行的深观所缘就不同,这是我体会最深切的地方。我们以前都在传统佛法的观念里面,就是要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可是找了几十年都找不到,找不到心不能安,认为找不到是不对的,但是现在才知道找不到才是对的!你们知道产生这个变化的奥秘吗?这句话看起来很轻松,我搞了二十年才知道!为什么禅宗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因为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才可以解脱!如果是站在自性见的立场,怎么找都找不到一个自性,反而会让你不安。事实上找不到是对的,因为本来就不存在,怎么会找得到?那么找不到不就是真相吗!这个地方虽然很微细,但是太重要了!这么一点点不同的知见和理念,所带来修行的方法,所用功的内涵、所缘境就完全不同,最后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有时候看到禅师开悟时讲的话,就会会心的一笑:「鼻孔原来是向下的。」哪一个人的鼻孔不是向下的?就是说我们总是离开这些常见而能观察的对象,去找一个虚无缥缈而不可知的,这样的修行我们什么时候能体证真理?什么时候能悟道解脱?我们在幻想一个形而上的存在,而那个形而上是不可知、不可知,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见、不可见的,那么请问:不可知、不可说、不可见,我们怎么搞会能知、能见?什么时候能知、能见、能了解?鼻子本来就是向下的。但是它会坏,人人都一样,就是这么平凡。「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来」,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们是不是总想学一些超常的,不会坏灭的,不会无常的,永恒自在不变的,是不是都在求这个?但是,不要春去秋来,可以吗?不要由孩子变青年、变中年、变老年,可能吗?有生的不要灭,可能吗?我们是不是都在求这个,以为还有一个不灭的永恒?

很早以前,我曾讲了一句话,有人听了很害怕就不想学佛法了。我说:「我们学佛的人,不是在求不会死或不要死,而是学了以后,明白了死的真相,就会欢欢喜喜的去死啦!」有人听了受不了,以为不吉利,不想学佛法了,就是因为我讲了这句话。当我听到这样的讯息觉得很有趣,我只是讲一句老实话而已,但是确实让有些人受不了,为什么?因为人们的心里总在祈求吉利、平安、吉祥,而我讲的是不吉利的、不平安的、不吉祥的,听了反而起障碍。但是我告诉大家,我讲的是真话!可是真话却没人愿意听。自古以来没有人可以生而不灭,除非是神话中的故事,现实中没有永远活着不会死的。但是我们不安心、恐惧,是因为有我执。如果真的破了我执,就知道生灭是必然的,是法尔如是的,是宇宙的真理法则,就不再恐惧了,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的体会自在、安然!我们不是在讲解脱吗?解脱者会有恐惧吗?解脱者会有不自在吗?不会的!当我们了解真相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现在当下的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剎那迁流并且是必归于灭的,因为这是法尔如是的!明白了,我们活在法尔如是的真相中,就会自在、安然、幸福,不再执着,不再逃避,能坦然的面对一切、承受一切而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会再起心动念而造业,不会贪爱而黏着了,这就是觉悟了真相。

这根本的我执破除了,其它的一切错误也就可以破除以及渐渐破除了。

所以,如果根本的我执破了,其它一切的错误就可以破除或者渐渐的破除了,为什么说可以破除或者是渐渐破除?譬如见法的人还有习性,有的人直接就证阿罗汉,有的人顿超八地,他们真的就破除了我执烦恼。如果是见道位,或者是见法初果,虽然我执破了,但还有习性需要渐渐的断。这就是说见道的人或证初果的人,假以时日必定会迈向涅槃。证初果的最多人天七次往返,必证阿罗汉;二果人天一往返;三果不来,在五不还天就可以证阿罗汉。但是见法是根本。

譬如一棵树,见法的时候就是把树根斩断了,有的快的话水分当下枯竭,习性烦恼很快就断,就是证阿罗汉果。但是如果证初果还要假以时日,好比树已不再继续吸收水份和营养,慢慢的过一段时间也必定会枯萎。所以见法最要紧,只要见法,生死就有量了。所以,虽然我们还有一点习性没有完全断尽,但是根已斩断了,树必定会枯萎,将来必定会成就。所以这里讲渐渐破除,为什么会渐渐?因为还没有证到四果,还没有证到八地菩萨位。但是我执破了,生死根已经断,烦恼必定会消除,只是时间而已。从这里就知道,修行破我执而见法有多重要!这是生死的根先断了,即使还有一点习性也不妨碍解脱,如果我们还想再来的话,留一点点习性也没有关系。

修学佛法,应先从舍离我执──悟入即空的无我入手。

修行在哪里下手?先要舍离我执,就是下手处。那么要舍离我执,先要悟入的就是空性。这个空,是与无我相应的空,从这里入手。导师这短短几句话,把佛法的根本、因缘、条件、方法,都讲得很清楚。《般若心经》才二百多字,却涵盖一切法。但是导师还没有讲到经文,只是在解释经题时先作「悬论」,就已经把整个《般若心经》的内容、本质、次第、条件等,都差不多讲清楚了,可见导师的功力!我们现在把这些理论明白了,然后讲到经文的时候,就知道原来《般若心经》在讲什么,就会很容易明白。

前面解释经题,其实已经将全经的法要都涵盖在内。解释经文时只是分析经文的内涵而已。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先从「波罗蜜多」讲起,然后加上「般若」,最后将「心」经涵盖起来,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多,是度一切苦厄;般若,是解除苦痛的主要方法;此经就是显示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心,可以有多种的解释,然此处取心要、精要的意思。

波罗蜜多,意为解脱了到彼岸,度脱一切痛苦、烦恼、生死。般若是到彼岸主要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心经》的心,一般会解释为身心的心,其实这里的「心」是——心要、精要的意思。我们要度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彼岸,需要般若的智慧,才能达到目的。心要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要展现的内容。那么要度生死轮回其实就已经点明,什么是心要?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了解真相实相的智慧,也就是缘起性空慧。

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都是佛法,究竟那些是最主要的呢?

佛法的义理有浅、有深,是为了适应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有方便的施设,也才有五乘的分别——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虽然五乘都是佛法,导师的意思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最主要的?五乘中有究竟的、有方便的,我们要如何去了解?

佛为一些根机浅的,但教他受持三归,奉守五戒,乃至教他修四禅、四无色等定,这是世间的人、天乘法。

我们利用这个因缘,明白佛法的五乘次第,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如果这些弄不清楚,容易把方便当究竟,而忽视了真正能究竟解脱的方法。这里就讲,所谓的方便法,就是对那些根性比较浅的众生,先要用三归来摄受,希望能守五戒。五戒是佛法的根本戒,首先具足做人的根本条件,进一步再教他禅修,修四禅八定,这是与外道的共法。所以要注意!佛法的某一部分的内容与外道是一样的,这叫人天善法。

譬如说我们归依了三宝,守了根本的五戒,就断绝了堕入三恶道的因缘条件。即使没有解脱,来生还可以来人间学佛修行。因为守五戒不失人身,不会堕落三恶道,这叫人乘;修四禅八定,达到跟四禅天境界相应的层次,将来死后就是往生那个相应的天界,这叫天法。

所以我们要明白,学佛为什么要先三归五戒?就是先保住我们不失人身,人身真的难得。看看这个世界上,单单有情的生命,我们能看得到的有多少?人类不过六十亿,单单蚂蚁就不知道多我们人类多少倍,无法统计!其它的更不用讲了。同样是有情,要得到人身是很不容易的!从整个有情的数量来比较,就知道人身真的难得,何况还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们要保住人身的资格,就要受持三归,奉行五戒,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就没有三恶道的因缘。也自然能保住人身,至少还能来人间,还有机会来修行。

如果得到的是四禅八定的天法,没有解脱的话,死了就是往生天道。天道有天报,能享天福,也很享乐,但问题是只要有业有报,总还是有时间性。修到四禅天、四无色天,天报时间很长,就算八万大劫,当这些天报享尽了,定力消失了,还是一样轮回!所以不是说天法不好,而是说不究竟。有的众生在天界享天福,如大自在天、大梵天,天报时间很长,生在那边的众生就误以为自己真的是永生了,以为天界是究竟的、永恒的。其实在佛法看来那不是永恒的,再长的时间都有尽。我们常常譬喻,人间的时间,只是我们的感觉,跟着日出日落,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来确立时间相。

譬如说弥勒内院,人间的时间和那边的时间比较,那边一天一夜,是人间四百年。如果其它更高的天,天报的时间就更长了。一种流传的说法,下一劫弥勒菩萨要来人间成佛,是在什么时候?如果兜率天寿命是四千岁,那边的一天一夜是人间的四百年,那么兜率天的四千岁等于人间五十六亿万年!如果这个流传是正确的,还有个传言说弥勒菩萨已经来人间了,对不对?白莲教就这样讲,该他们来掌天盘了,他们大概连这个时间都不会算了。

我们要明白这些都属于人天法,如果学法学到这种程度,还是与外道所共的人天法。也就是说,其它宗教也能修到这个程度。譬如基督教,也提倡布施、救济、博爱等,有很多善法,也讲爱、讲关怀、讲付出,与佛教的善法一致。就像印度的很多宗教,他们禅定功夫一流,开发神通的也有,有一本书叫《大师在喜玛拉雅山》,内容讲他们修行的境界和神通都很厉害,一般人看到就非常向往,以为不得了了。但是,在佛法来讲这个还是人天共法,不是究竟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但是如果对这些根本都不了解,看到有神通的就崇拜,如果他真正的有神通去信他还好,可是现在社会上真的有神通的有几个?还有会分身术的又开馆了,以前见他一面要一千万。现在不管是相命的术士,还是神教的法师、还是乩童,哪一个不是在那边蛊惑你?只要讲到你有灾难,如果不破解,你将来就会如何!如果你去求他,他会用什么法术来解除你的灾难,只要他讲一句话你就相信。如果一个相命的在路边和你讲几句话,你就不得不给他相相命!可见现在是「不作怪,没人拜」。这就是因为人们没有了解真相的智慧,没有正知正见的结果!我常常讲,我们学这些法,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证阿罗汉、都证到八地菩萨,至少我们正信的佛弟子能具足正知正见,再把佛法的正知正见,散布到了人间,使大家普遍了解缘起的正见,至少不会被「怪力乱神」所迷惑,不会迷失在神教的幻象里面,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被骗得团团转!

又印度人一向着重山林的生活,偏于自了,佛为适应这一类的根机,为说声闻、缘觉乘法,使从持戒修定发慧的过程,解脱一己的生死苦痛。

佛陀说法是观机逗教,对那些根基浅的,还没有善根发露的,讲人天善法。那么进一步,还要适应当时印度人的习性:那时候的宗教信仰非常普遍,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人们在五十岁以前在人间过正常的生活,五十岁以后都要归隐山林,修行禅定,以求解脱。但那个时候他们都偏于解决自己的问题,重视自己的解脱。为了适应这样的根性,佛陀就讲声闻法和缘觉法,让他们从持戒、修定、慢慢的开发智慧的过程中,解脱他们个人的生死苦痛。

这些,都不是究竟的佛法,不是契合佛陀本怀的佛法。唯有菩萨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心要。

导师其实就点出来了,前面到这里为止只是方便,为了适应众生的需求而使用的善巧。

佛陀教人修禅定、修善法,虽然可以透过这个过程,慢慢的开发智慧,也许有一天也可以证到阿罗汉,解脱个人的生死。但是,如果学佛修行只以此为目的,以导师的看法,这还不符合佛陀真正慈悲的本怀。我们不是每一个人自了就好,因为从缘起论的角度,一切法是相依相缘的,如果只有自了,还有很多的众生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没有解脱,那么这个人间还是不够圆满。

从这些法的抉择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导师虽然指出一些大乘的流变与偏颇处,而回归到佛法的根本意义上来,但是他并不是执着在这里,只是以这个为根本,并以这个根本来纠正大乘流变的部分。但是佛陀真正的本怀就是菩萨行,这才是佛法终极目的和根本意趣!我们过去学习《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导师真正的目的是以菩萨道为根本,来弘扬大乘的思想。什么是真正的菩萨道?就是要缘苦众生,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众生没有解脱,菩萨的心里不会自在安然,而要缘苦众生,不离开众生,帮助众生解脱,展现的是这样的悲心和愿力。所以导师才会批评大乘佛法中,有一些是偏于急证的、自了的现象,根本不是菩萨行的终极意义。

大乘法可以从三个意义去了解︰

现在要讲的是大乘三要,以前上过课的学员就知道大乘三要的内容。真正的大乘佛法,不能离开这三个最重要的根本条件。

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长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后圆满的遍正觉,为修学佛法的崇高目标,坚定信愿以求其实现。

第一,就是发菩提心。意思是说,真正的成就者就像佛陀一样,是福慧具足而圆满的。大乘佛法认为佛陀和阿罗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佛陀是福慧具足、究竟圆满的;而阿罗汉还有余惑,不够清净、不够圆满。但是,南传的佛法认为,阿罗汉和佛陀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差别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们要修学佛法,一定要先确立目标,如果只是自了就好,就会只体证到那个境界就停止不前了。

但是如果我们修行以圆满的佛果为目标,就不会急于求证了,会渐渐的圆满福慧,在哪里圆满?在缘苦众生中,广集福慧直至圆满。慧是让我们能够究竟解脱的空慧;福是资粮,没有圆满的资粮,要开发智慧还是很难的。所以,大乘佛法鼓励从菩萨行中达到福慧圆满。所以他认为达到佛陀的境地,是福德智慧圆满的遍正觉,要以这样崇高的目标作为我们的理想,这就是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重点!如果不是这一点,我们修行就不需要大小乘之分了。

二、大悲心,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对于人世间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济,使世间得到部分的与究竟圆满的解脱自在。

如果说你今天一切都很圆满,很自在,但是你周围的人,包括身边的亲友和社会上的一切众生都很苦,你真的就感到一个人自在就好吗?如果一个人真正的超越了痛苦烦恼,人间的种种就不能障碍你了,你还会担心被染着吗?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会自然的生起悲心,从内心流露出对众生的慈悲、关怀和同情;由于无我故,才能涌出真正的悲心,无私利他的心,所以菩萨一定要缘苦众生才是真菩萨。

众生的苦与我的苦是一样的,今天自己解脱了,看到众生还在受苦,自然会心生悲悯,要帮助他们和我一样的解脱!现在不要讲看到众生的苦,就是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比较亲近的人:你的同伴、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他们还在痛苦烦恼之中,既是你自己学佛解脱了,可是你真的可能自在吗?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无私的,如果子女不自在,父母也不会自在;亲戚朋友不自在,你也不可能自在!扩充到整个人类,整个有情,道理都一样。菩萨的悲心是无私和广大的,不是只有局限在对亲朋好友的那种爱,感到众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众生的不圆满就是自己的不圆满,因此菩萨要生生世世在人间,历劫修行,缘苦众生,共证菩提。所以,只有体证了无我的人,才能发出如此广大无私的悲心,那是自然流露的!

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

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伟大、很有才能……,譬如:我一个月可以赚多少钱,可以享受,什么都有。但是,如果没有其它条件的助缘,一个人再能干又如何?行住坐卧,哪一法不是靠众生相依相缘而成就的!我们吃的稻麦、米粉都是自己种的吗?烧饭要火,火从哪里来?运输要车子,车子从哪里来?住的房子还要很多条件才能组合起来,那些材料从哪里来?谁来替你建的房子?……真的,如果我们能明白人活在世间没有一法不是相依相缘的,哪里能够独自存在?了解了缘起法,就知道一切都是相互依持而存在的,就不会有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如他人不能脱离苦痛,即等于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

其实真正的能够无私,才能真的无我。坦白讲:只要还在自我保护的意识里,还有私心和私欲,那个我执怎么破?我执不破,又怎么能解脱?佛法讲要度众生、利益众生,其实度的是自己,利益的也还是自己。因为就在利他中才能淡化自己的习性和对自我的保护,也才有机会破除我执我见。

有些人谈法,都在谈很高超的境界和神通,请问: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是自私的、是贡高我慢的、自以为是的,这种人真的会解脱吗?如果自以为功德很大,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种人的我执我见能破吗?所以我们要明白,大乘佛法为什么重视六度万行?其实是在藉助六度万行这样的因缘,来淡化、破除我们的执着。真正的圆满了六度万行,就是真正破除我执的时候,也才是真正成就的时候!

所以,学佛修行不在于我的地位有多高,我有多优越的条件,可以做很多功德,不是这样子。我们的执着在没有破以前,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事物,我们还是想占有,承担责任的没有人要,这就是我执!处处都在自我保护,怕吃亏、怕怎样,层层都是在我执的范围里。说实在的,我们今天听法,理论很容易了解,真的要去实践,真的要破我执不是只有理论的明白,不是只有拜拜、求求、做做功德就可以了,真的要在实践中用生命去体证的。

自古以来「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用生命去体证,去实践、去付出、去舍!做不到!我常常讲,佛陀为什么能成道,很简单,第一他做到了舍,他放弃了人间的占有,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虽然今天我们在世俗,在一切万缘中一样可以见法悟道,这没有错。但是,如果私心和我执不除不破,真的会悟道、会见法吗?所以,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我们都在讲布施,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把那个「我」布施出去!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在保护的这个我,真的把「他」布施出去了,就解脱了!

三、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同情,还要有了达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圆满的人生──成佛。以此三种而行六波罗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质。

大乘佛法中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菩提心,大悲愿,性空慧。就是大乘三要。今天学习大乘佛法,这三个条件不明白、不具足,所修的就不是大乘法。

从般若波罗蜜多讲起,再从性空慧,提升到大乘法的三要,我们就明白了,我们今天学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在具足性空慧!有了性空慧才能圆满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缺少性空慧,就不能破我执,不能离我慢,怎么能发出真正的悲心呢?所以三要的内容是相依相缘,缺一不可。所以我们透过闻思修,先听闻正法,慢慢了解了佛法的根本,具足性空慧,在体证的过程中了解了实相,这个时候发起的悲心,才是胜义悲心;菩提心才是胜义菩提心,而不是世俗的,那个时候才真正的能达到所谓菩提心的成就。

所以大乘三要缺一不可,但是性空慧是根本,没有性空慧,前面的两个根本不能成就。谈到这里你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这十年来我一直要讲课?就是在建立正见,成就性空慧。我常常讲,你们一次听不懂我讲三次,三次听不懂我讲十次,再不懂我讲一百次。我总要让大家明白性空慧的重要性!这是我唯一的方便!正知见建立不起来,性空慧就达不到,性空慧达不到,真正的悲心就很难具足,菩提心要圆满更难!可见建立正见的重要!正见就是开发真正般若智慧的最重要的条件。

般若波罗蜜多,即大乘六波罗蜜多的别名,

我们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乘六波罗蜜多的别名。大乘的六度,是以般若为导,然后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合起来就是六度。每一度的完成,即登一地,六度全部完成了,就是七地的菩萨。那么我们就明白,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从六度中去完成的!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其实就是六波罗蜜多的别名。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解说为大乘心,大乘法即佛法的心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短短的几个字,其实就是真正大乘心,也就是大乘法最重要的心法、重点。全文短短的二百多字,如果真的能明白、能了解,把这些内容都清楚的了达了,我们也很容易真正的发起大乘心。因为大乘的心要都在这里,二百多字涵盖整个佛法,所以说这部经是大乘佛法的心要。

然大乘中法门很多,在很多的大乘法门中,般若波罗蜜多又算是主要中之最主要了。

既然是般若为导,没有般若就像盲人没有眼目,没有般若就不能建立正见,后面的正思惟和身语意的修正、到定的过程就不能完成。所以大乘佛法虽然有很多的法门,但是真正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其它法门修行也难以成就,因为会执着在有。譬如外道修行,也修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没有般若。如果学佛没有般若,就容易与外道等同,变成修人天善法,不能究竟解脱!可见般若的重要!

因为修学大乘的菩萨行,无论是利济他人或是净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智慧来领导──不是说只要般若。

用智慧来引导修行,以般若为导,这样方向、路途、方法就不会错了。没有般若就像没有眼目,容易落入外道的邪见。我们修菩萨行,利济自己或是利益他人,一定要有般若来指导,但不是说只要般若,其它都不要了,而是说要般若做前导,才有方法、有目标,再通过五度的修习最后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不然和外道没有什么两样。

布施乃至禅定,世间外道也有,算不得是佛法中的特法。

因为布施、禅定等前五度外道也有,所以不是佛法中最重要的特质。只有在般若的引导下,布施、禅定等五度才能成为波罗蜜──到彼岸。如果没有般若,布施等五度只是人天善法。那么有了般若还要不要五度?要啊!没有前五度怎么能展现、实证般若?所以五度和般若是相依相缘而成就的,不能偏废,只是说般若是前导,要明白。

《般若经》里常说:般若为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的,不是落于凡外──人天,就是堕于小乘──声闻、缘觉。

从《般若经》的立场来看,般若让我们开发的智慧就是空慧。「空」是佛法的特质,涵盖了三法印的无常、无我与涅槃。离开般若就与外道相应了,那么修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究竟解脱。所以我们修行如果不懂般若,所有的修行就变成盲目的了。注意!很重要!看看现在整个社会,不论哪一个宗教,哪一个宗派,大家都很发心,都很用功,都在精进修行,但是要达到真正的受用和究竟解脱是不容易的。包括佛法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般若的特质就会落于凡外的人天法,或者是堕于小乘的声闻、缘觉。真正要展现大乘的般若是不容易的,真正要行大乘的菩萨道更不容易!

从教典说:『一切经中般若经最大』。因为般若经是特别发扬般若的体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经在一切经中为最大。

真正要探讨宇宙的真理法则,要明白真相得解脱,依靠的就是般若!《般若经》是最直接地阐扬了能够契入宇宙的真理实相。所以,《般若经》阐扬的般若空理,也就是我们达到解脱唯一的路径,所以说《般若经》是所有经中最重要、最伟大的经典!

在全体大乘法中,般若波罗蜜多及其经典最为精要。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六离合释来说,是持业释,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心。

在所有的大乘佛法中,为什么说《般若经》最重要?尤其是《金刚经》,再浓缩就是《般若心经》,阐述的都是最为精要的法义。用这个「心」字,一般人都容易理解为我们身心的「心」。其实,这里的「心」是精要、心要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心灵的重要,因为心灵居主导地位,所以用「心」来突出《般若心经》的重要。

更进一层说,此经是一切般若经的心要︰般若经的部帙繁多,文义广博,此经以寥寥二百余字,摄之净尽,可说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心要了。

《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分上、中、下三部,如果有研究过《大般若经》的人,就知道其内容非常的浩瀚、深广。从每个不同的角度,和每个众生不同的心态,一一的来加以阐扬般若空理。《大般若经》虽非常繁复和深广,但《般若心经》则把整个《大般若经》的精神内涵与主要重点,全部含摄在内。整部《大般若经》的心要就在这短短二百多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完全的展现出来了,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要!

上面所说的心义,一、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要为中心;二、大乘法中以般若波罗蜜多法为主要为中心;三、般若波罗蜜经中,又以此经为主要为中心,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的「心」字,从三个层面概括了整个佛法的究极意义,也就是大乘佛法真正的主要心法和主要精神所在。所以,大乘佛法为整个佛法的中心。佛教所有的经典中,以《般若经》最重要,它是佛经的中心。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是《般若经》的思想中心。从这三个角度就说明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字,突显了精要中的精要,重要中更重要的部分。

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线,线有贯摄零星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第,结集成章成部,如线贯物一样。能历久不失,所以名为修多罗。

佛经的「经」,比喻为线,能把很多零散的东西贯穿起来的意思。佛陀说了很多的法,弟子将其记录下来,依文义次第的前后把他贯穿起来,所以取名为「经」。

中文的经字,本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后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了。

「经」,简单的解释,一个是贯穿义,一个是尊重、尊贵义。那么,前面的悬论部分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总之,我们要知道今天研究的《般若心经》,是佛法中大乘佛法最主要的经典,能开发般若的空慧。我们要破我执、得解脱,没有般若的空慧,不可能得受用的。没有般若智慧,修行会变成盲目的行持,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不是发心、虔诚、敬爱、布施、持戒就以为可以解决问题。没有般若的指导,就像盲人走路一样,摸不到正确的方向,是达不到修行的目的。

二 释译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此经是从梵文译过来的,译者是我国初唐时最享盛名的玄奘法师。

《般若心经》,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取经的题材编成的故事。玄奘法师对佛教事业的贡献在佛教史上享有盛名。

心经的译本,截至清季就有七种。最早的是罗什法师译的;奘译是七译中的第二译,在中国最为盛行。

《般若心经》在中国截至清季共有七种译本,最早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一本《般若心经》是玄奘法师所译的,是七种译本的第二种,在中国佛教界流通最盛行。

师俗姓陈,河南人。出家后遍学三藏,于经论深义,有疑莫决,于是即萌到印度求法的志愿。

玄奘法师遍学经、律、论三藏,但是在心中仍有很多的疑虑。

我想每一个人刚开始学佛,应该都有这个过程。有时候看到一些经论,会有很多疑虑不能解决,还有经论与经论之间,在义理上会有一些差异或矛盾,如果没有办法疏通和贯穿,难免心中有很多的疑虑,这是很正常的。

玄奘法师也是一样,他研究了很多经论,发现有很多疑虑的地方,又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他决心要到印度去取经,目的是要找到佛法的根本。如果不把佛法的根本厘清,心中的疑惑不可能解除。心中只要有疑惑,修行就无从下手。我相信,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应该也有这个共同的问题。不要讲外道的思想,讲我们佛法内部就好,由于宗派理论的差别,我们心中也有很多的盲点,修行要达到真正安心是不容易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法从根本上厘清,了解法的正确性与一贯性,要达到受用和安心,真的不容易!

我常常赞叹导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替我们厘清了法源,找到了佛法的源头,也让我们看清整个佛法流传过程及其流变,让我们能了解法的真义、法的原貌和佛陀的本怀。我们就不会像过去一样的心不安:到底哪一个对呢?到底要走哪一条路呢?修哪一个法门呢?我们就不会盲目了,心就会安定下来。这里很重要!

譬如说,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同样翻译《般若心经》,两个译本如果有机会拿来对照,就会看出其中有不同的地方。鸠摩罗什是空宗的,他是站在《中观》的立场来翻译的;而玄奘法师虽然也学《中观》,但他以学唯识为主,是宗唯识的。

所以,同样的《般若心经》,如果由两种不同的理念来翻译,内容上和文字的用法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有机会大家可以拿来对照研究一下就明白了。因为玄奘法师是中国人,所以他的文字精炼、文笔流畅,结构严谨,语义显明,容易让我们明白。那么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文重视:义理、内涵、精神、要义。所以,文字上与玄奘法师就有一点差别。但是,如果从内涵上、法义上来讲,我希望大家也看看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更能贴切地显出《般若心经》的内涵和精神。这一点是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于贞观元年,潜出国境,冒险犯难西行,终于在印广学教法,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学成归唐,朝野崇敬备至,于是立寺翻经,为我国译经史上的权威者。若欲详知奘师历史,请读《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

玄奘法师对中国佛教的贡献非常大,他智慧很高,学问很深。法师冒险历难,倍受艰辛困苦才到达印度,然后深入经藏,研究佛法。当法师学成以后,辩才无碍,在印度的辩论没有敌手,非常有智慧,非常的难得。回国后,玄奘法师翻译了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典,中国佛法很多重要的经典,都是由他翻译的。法师最后翻译的就是《般若经》,《般若经》翻译圆满,他就差不多要圆寂了。《般若经》虽然不是他主要宣扬的理念,他主要宣扬的是唯识,他还造了《成唯识论》,但是法师知道《般若经》的重要,所以《般若经》那么广大的部帙,最后还是把它完成了才圆寂。

如果想要了解玄奘法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智慧,翻译的经典的内涵,可以研究三藏法师的传记。

悬论的部分就讲完了,接下来就要正释经文,我们在悬论的部分和经题的部分,就可以了解《般若经》的精神和内涵,重要的理念和思想,这几方面几乎都谈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经题的部分,如果能好好用心的去了解体会导师的注释,我们就能把握《般若经》的大乘心要和《般若心经》的根本重点。经文的部分,不过是比较详细的分别解说,主要内容在经题中已经完全涵盖了。

正 释

经文都有初中后三分:初即序分,叙说法时处因缘听众等。中为正宗分,正说当经义理。后为流通分,即经末信受奉行、作礼而去等。

一般把经文都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分,就是说法的时候,时间、处所,什么因缘而发起的,有哪些听众。序分主要是在叙述这个内容。

第二部分叫正宗分,是正文,一本经的主要思想要衬托出来的主题,就在正宗分来讲。

第三部分,就是大家听了法以后,欢喜了、信受了,好好地去流通、广行。佛经一般来讲都是分作这三部分。

今此心经,无首无尾,辟头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但赵宋施护的译本,三分具足。

其它佛经第一部分都是:「一时,佛在某某处……」,大部分都是这个模式。但是,这一部《般若心经》没有序分这部分,开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本经没有序文,也没有流通分。另外赵宋施护的翻译本,这三部分都有。

有人说:奘师译的是略本,所以不具三分。然从另一观点看,奘师所译的心经,才是心经原型。

如果其它的翻译本三分具足,这是个人添加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玄奘法师翻译的这本心经,才是心经原本的样子。

此经本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般若经里,有学观品,

导师指出,《大般若经》虽然有六百卷,而《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要。在《般若经》里面有一品叫做〈学观品〉。

此品有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说的。

这个讯息很重要!我们一般人都以为《般若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其实是不正确的。这是佛陀亲口对舍利弗说的,是在《大般若经》里面的「学观品」中,佛陀为舍利弗开示而说的法,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一品,所以他没有前、没有后的原因就在这里。如果另加一个序分、一个流通分,那就是后人添加的,以为这样三分合起来才像个经文的样子。其实应该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才是正确的。所以导师就讲,「学观品」里面的经文,与《般若心经》的经文几乎完全一样,这一点是可以考证的。我们只要看看《大般若经》中的「学观品」来对照一下就明白了。所以,如果说《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要,那么《般若心经》又是心要中的心要!短短二百多个字,已经把《大般若经》所有精华都浓缩在里面了。文字虽然简洁,却把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神几乎都涵盖在里面。所以看起来简短,但是意义深远而又广大!

此经应该是《大般若经》里的精要部分,古德为了易于受持,特地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样,本经没有首尾,不是更合理吗?

在整个《大般若经》里面,因为这一部分又简洁、又重要、涵盖面又广,所以古大德都认为:要研究六百卷《大般若经》不容易,内容太大太多了,那么把心要的部分摘录出来,就会更便于流通,要研究也比较容易了。

这样就知道把《般若心经》加上头尾是人为制造的,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没有头尾反而是符合《般若心经》原貌的。

后人以为经有三分,见此经首「观自在菩萨」一句,于是即将此经添足三分,而作为观自在菩萨所说的了。

其实这就误解了,以为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就以为这一部经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

甲一 标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几句经文的意义非常深广!如果真的能明白其中的涵义,我们修行就容易了,能够把握住佛法的根本。如果我们修行的人,也能像观自在菩萨一样,真的能够体证最深的、最彻底的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所以我们要注意!「五蕴皆空」是我们体证到法的特质的时候,完全明白的时候所照见的!怎么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呢?就必须要入深般若!注意!我们一般修行的人,法也学了、听了,但是有没有真正的进入所谓的「深般若」呢?「行深」就是进去,真正进入最深的「般若」的体证。那个时候才能「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结果是什么?就是「度一切苦厄」!也就是灭苦了,解脱了。所以我们可以解释:真正的解脱要从哪里下手?要了解「五蕴皆空」,怎么样才能「五蕴皆空」?要「行深般若波罗蜜」。那么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从哪里来?如果没有善知识的体证和引导,我们从哪里去听?从哪里去了解?如果没有佛陀,没有过去这些祖师、大德、菩萨们,把他们体证的经验和方法流传给我们,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经论,经论解释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修行的受用性。

同样是《金刚经》和《般若心经》,不同体系的思想,解释的经文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体验会解释成不同的内涵,这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困扰的地方。中国最流行的就是《金刚经》和《般若心经》,解释最多的也是《金刚经》和《般若心经》。如果大家有深入的研究,可以把几十种译本或者是解释的内容拿来对照,就会感到差异太大了!观念完全不同!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用导师的解释作为学习的课本,有很深的意义,慢慢的大家就会了解了。

此是总标,以下即是解释此三句的。

《般若心经》一共二百多字,前面这几句是根本最重要的地方,至于后面的经文,全都在解释这几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了,要解脱,「照见五蕴皆空」是其内涵;怎样「照见五蕴皆空」?是要「深般若」,这是根本,后面所有的经文只是在解释这个内容而已。

此三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

人:就是「观自在」;法:就是「深般若」;体证「五蕴皆空」是因;「度一切苦厄」是果。这里人、法、因、果都具备了。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般若法门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是所修观法。

每一个人只要能修般若法门,就必得解脱自在,这就是「观自在」。我们用般若的法来观照五蕴,就是所观的法。

修般若波罗蜜多,通达五蕴皆空,即是因;由此体达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即是果。

这里是让我们明白,修行的人有了修行的方法,然后以这个方法和智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因,最后得到的「度一切苦厄」,就是果。用人、法 因、果把这一经的内涵衬托出来以后,后面就要解释人法因果的具体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一本经中的「观自在菩萨」不是特指观世音菩萨。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只要学的是般若的慧观,能够真正的体达空性而得解脱的,都可称为「观自在菩萨」。只要体会的是般若的法门,用般若的深观去照见一切皆空的空性,都有解脱的机会,都可以「度一切苦厄」。只要能达到的人都叫做「观自在菩萨」

菩萨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他为某某。

菩萨是依德立名,譬如: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大智的文殊菩萨,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大行的普贤菩萨,都是以德立名,显表德行。菩萨哪一种德行显现出来的倾向比较明显,就用这种倾向来为这位菩萨安立一个名字,只是这样而已。譬如我们讲大愿地藏菩萨,因为他的愿力大,发愿要彻底度脱众生,众生度不尽, 誓不成佛。这位菩萨的愿大,所以称他为大愿地藏菩萨,是以德立名,比较重于德行的表显。譬如说大智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大悲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那么有人就会问了:观世音菩萨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吗?文殊菩萨只有智慧没有慈悲吗? 其实他们都具足慈悲和智慧,只是代表他们各自显扬的德行。就比较重要的菩萨来讲,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这五尊菩萨的德行合起来就代表佛陀的德行!好比我们要表扬某一种德行,就用一个人物来代表,只是这样而已。如果具足了其中的一种德行,其它的德行也会具足,只是个人的倾向不同,方便入门不同。可是一旦体证到了,这五种德行全然具足,不可偏废,这才是真正的大觉悟者─—佛陀圆满的智慧和德行。

《华严经》每有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即由于此。

在《华严经》里面,同样名字的菩萨很多,名字不是代表哪一个人,而是显扬某一种德行。如果你们今天是以大悲入手,在成就的时候,称为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也是可以的!

所以,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称为观自在。

所以,任何学佛修行的人都一样,只要有般若的深观和智慧,能够体证无我而「度一切苦厄」,一样的可以称为「观自在菩萨」!

观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

般若可以从两个方面观照:一个是广观万法,一个是近取诸身。观察宇宙人生,其实主要的还是在于对我们身心的观察。因为从我们的身心五蕴来观察是比较深刻而直接的。从个人来说,五蕴不离开我们身心的功能。但是以《般若心经》的立场来看,主要是「照见五蕴皆空」,应该是近取诸身更恰当。

下文照见,即是般若观慧的作用。

我们常讲「见法、悟道、开悟、见性」,其实就是「照见」的意思,也就是已经体证到了寂灭法性。真的能够体证的时候,也就是「照见」的时候,那么这就是慧观的作用。没有般若的慧观,就达不到这样的功效。而且这个慧观与一般的修定不同,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讲「止观」,「止」是定的部分,后面的「观」,需要般若的智慧,这里也要明白。

自在即是自由,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即得身心的自由自在。

众生生死轮回不断,只要活着贪瞋痴烦恼就不止。因为有很多的束缚,这些束缚让我们取着、爱染、造业,所以生死不断,摆脱和去掉这些束缚,就是解脱,就是自在。也就是说我们活在人间还没有解脱以前,是苦啊!烦恼啊!当外在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心不再被束缚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解脱自在了!这就说明了束缚我们身心的就是五蕴!所以必须了解五蕴的真相:我们为什么会被束缚?什么地方被束缚?束缚是什么样子?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了解他的因、缘、内涵,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去调整、去转化。当消除了这些束缚的因,我们就不再继续颠倒、无明、执着,我们的身心再也不会被束缚了。不论外在的一切发生什么变化,都不会影响我们内在的身心,那时候就叫真正的自由自在——解脱!

修行到底要修什么?我们要去掉什么?解脱什么?其实在这里已经表达出来了:我们被五蕴束缚了,被五蕴的功能束缚了!所以产生贪瞋痴,才会烦恼无尽而生死不断,原因就在这里!这些内容清楚了,五蕴的功能了解了,执着在哪里?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会那么烦恼痛苦?这些都会明白了。然后发现五蕴本来的实相,就是见法——见法的实相!从此就不再被迷惑了,不再颠倒执着了,当超越这些束缚的时候,就是自在!这个地方指出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一般人修行总是往外求,需要那些外在的、大力的什么东西来加被你,或者靠什么力量来消除你的危难和困难,是不是都有「寄托」这样的观念?我们在求什么?拜什么?无非是希望解决我们的苦难而已。但是,这些苦难真的是外力影响你的吗?如果不是,那不是非因计因吗?这里已经指出了因果的「因」的重要!因为你没有看清楚,就盲目的求,盲目的拜,怎么能解除因的问题!为什么要「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五蕴就是我们的根本处,五蕴的造作就是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本,我们痛苦烦恼的因都在这里!

我们修行必须在五蕴上去探讨、去观照、去明白五蕴的实相,照见了「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已经涵盖了佛法最重要的内涵,明白了,修行就有下手处。所以,今天学法,就是要学般若的智慧!透过般若的智能,在身心五蕴的运作功能中,去观察他,去发现我们颠倒执着的根本,才是下手处。般若的智慧,教我们怎么观察,能看到五蕴的本质,烦恼的本质,生死的本质。真的明白了,了解真相就不再迷惑了,就能够超越出来,不再颠倒了。

所以我常常譬喻:无明,就是不了解真相,就像在黑暗中;明,就是了解真相,就像打开电灯,灯打开的时候,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除黑暗。烦恼、颠倒、执着,就像黑暗,般若之灯打开的时候,烦恼、颠倒、执着的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对治了。这「照见」二字的奥妙,不是有什么功夫,不是有什么神通,不是有什么特殊功能,能够去掉什么,要跟什么东西打仗,都不是!只是发现了真相,灯就打开了,黑暗自然不存在,不再受黑暗的迷惑,也不需要再去对治什么的,只是在真相中不再颠倒和执着而已。不然如何说「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对于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大家要听清楚!修行就不会外求了,不会盲修瞎练了!

用经文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即是观,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

当我们修习观照并且「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一切的烦恼、颠倒、执着就消失了,就得真正的清净自在。这几句话太重要了!它指出了我们修行的重点和根本处,我们的心就不会一天到晚都在向外乱攀、乱求,也不会怪外在种种的条件,知道一切都是我们内在的问题,这是根本的地方。我们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我们在这个身心里面迷失了、执着了,产生了种种造业的因,都是在这里。为什么?无明故!无明就是无知,不了解真相,随着我们的习性、惯性去思考、去行动,带来很多的痛苦烦恼和业力造作。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要在这里用功。因为这里是让我们颠倒跌倒的地方,我们必须在这里看清他的真相,就要把无明打破。明白真相了,就不再执着、不再颠倒,只是如此而已。

佛法就是这样的淳朴和单纯!就在因处下手,不需要到处跑、到处求,爬涉千山万水,以为能找到什么?其实,真正要找的是一个明白的人,能指导我们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个明白而能指导我们的人,也只是我们修行的助缘而已,他不能替我们修,不能给我们成就,他只是传给我们趋向般若智慧的正确方法,让我们知道如何在生命中去照见当下的五蕴,真正的体证空性。能体证,就解脱,就这么简单!这个明白人只是告诉我们方法、目标、内容,至于实践与体证,都要靠自己,这个大家也要明白!我们修行就不会盲目,不会重于信仰而没有内涵,没有智慧。

由此,观自在菩萨可作两说:一、特别指补怛落迦的观自在菩萨。二、凡是能观察真理获得痛苦解脱者,都名观自在菩萨──本经指后者。

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就能「度一切苦厄」。从这个角度看,观自在菩萨是解脱者,众生只要能通过观察真理而得解脱,也可以名为观自在菩萨。《般若心经》所指的观自在菩萨,是指后者。只要能观照「五蕴皆空」得解脱的都叫「观自在菩萨」。那么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会生起信心了,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五蕴,那么人人都解脱有份!没有五蕴功能的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观自在?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既然从五蕴中造业轮回,那么也可从五蕴中观察而得解脱!修行能不能离开五蕴的因缘?没有五蕴能不能观自在?不能!所以修行要在哪里修?大家就明白了。

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为菩萨的观自在者。然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

真正得大自在的,应该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不但能够色自在,可以有神通变化;心自在,内心真正的大解脱,不染、不执;智自在,发挥智慧的妙用,方便度生,随应众生的根性,现身而为说法,都具有大智慧的妙用。这样就达到了真正的观自在。导师这里讲:只要是菩萨登地了,就是见道位,必通达了真理,我法二执能断,生死之苦就不相续,都可以称为「观自在」。

就是胜解行者,能于毕竟空观修习相应,也可以随分得名观自在了。

「胜解行者」,指在知见上破了见惑,虽然还没有到八地菩萨的境界,但是见惑破了,我们在修观时能够与毕竟空相应,也能随分得名观自在了。也就是说至少见惑破了,虽然我们的思惑-—烦恼习性还没有完全断尽,但是主要的知见─—空性慧已经建立,习性虽还没断尽,只要时时能正观,还是能和空性相应的,只要能和空相应,当下还得自在。所以这样的修行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的达到八地的境界,但是也可以随分得名为「观自在」。

「菩萨」,梵语应云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悟,对事理能如实明白,了知人生的真意义,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

「菩萨」,应叫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人。即对于一切的事理,已经能明白和了解,也知道人生生命的意义,并且能把握修行的方向与方法,虽然还没有到达究竟,但是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明白了事理的真相,就能够勇往直前的努力修行,达到最后的目标,这样的修行者都可以称为「菩萨」。

这不是世间知识所知,唯有般若慧才能究竟洞见的。

我们要了解生命的意义,也要明白事理的内涵与实相,这不是世间一般的知识与聪明才智就可以了达的。只有在佛法中透过缘起正见,了达一切法的真相的智慧叫空慧,只有这个智慧才能够究竟洞见实相,才能彻底明白真相。如果没有缘起正见,我们如何具足空慧?了解缘起就知道一切法都是条件的组合,没有不变性、永恒性,法法剎那迁流,名为无常。这些根本如果不了解,没有这样的般若智慧,怎样能了达诸法的实相呢?我们讲般若、讲空慧,其根本在于缘起的正见!所以,有了缘起正见,我们透过点点滴滴的体会,就能够把握根本,才能一步一步的达到究竟的洞见,才能真正进入深观而体证。如果没有缘起的正见,怎么观都会落在实有里,都会落在自性见中,怎么观也观不到实相,怎么看也看不到真相。那么用什么来看?用什么来观?什么叫般若空慧,就是缘起正见!我们修学佛法,缘起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深奥,这两个字真的明白了,真的透彻了,修行会很受用!因为这是佛法的根本!

佛是具有最高觉悟者,菩萨即以佛的大觉为理想的追求者。

佛陀有大智慧,得大解脱,彻悟了人生的真理实相。那么菩萨就是以佛陀为榜样,以成佛为理想,尽心尽意的为达到这样的理想去修行、去实践的人都叫菩萨。菩萨不会停止在某一个阶位,而是要以究竟的佛果为理想的目标,这就是菩萨。意思是说修行不要满足在阿罗汉的境界,自己解脱了就好,还要学佛陀无限的大慈悲,应该以佛陀为榜样,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所以,菩萨的发心和阿罗汉的自了就有所差别。这里讲的菩萨,是追求究竟的佛果─—福慧圆满为终极目标的。

萨埵译为有情,情是坚强意欲向前冲进的力量。人和一般动物,都有这种紧张冲动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

六道众生都是有情。「情」,是指我们的内心有坚强的意欲,被意欲而支配的、指使的盲动,都是与贪瞋痴相应的,所以也叫「情见」。我们被内心强烈的意欲在推动着,都在贪取、造业。人和一般的动物,都有这种紧张冲动的力量,所以都是有情众生。

有情所指的层面比较广,人类只是有情中的一种,但是只要有情欲,就有盲目的冲动和生存的意欲,自性见很强的都是有情。

有的譬喻为金刚心,就是说明这种坚忍的毅力。

为什么我们生死不断?正是由于有这种坚强、强烈、坚忍的意志倾向,一直在强烈的欲望中、生存的意欲中无限的需求。所以,这里譬喻为「金刚心」,金刚是不坏的意思,很坚强的意思。

合起来,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有觉悟的有情,不但不是普通的动物,就是混过一世的人,也配不上这个名称。

菩提萨埵合起来,就是觉悟的有情。我们有情众生如果已经觉悟了,才叫菩提萨埵,不是一般的动物。虽然成为人,但一生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也不能称为菩提萨埵。觉悟了的有情,不是一般的有情。

必须是了知人生的究竟所在,而且是为着这个而努力前进的,所以菩萨为一类具有智慧成分的有情。又可以说︰菩提萨埵是追求觉悟的有情。

开发了般若的智慧,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意义已经明白了、了解了,虽然还没有成佛,但是把握了方向后就能勇往直前的、非常努力的去修行,去缘苦众生,从利他中超越自我,这才叫菩萨。虽然没有成就,但是能一心一意的,要求实践度众生而达到真正究竟解脱的人,都叫菩萨。

有情虽同有紧张冲动的活力,可惜都把他们用在食、色、名位上。

佛法讲众生皆平等,是从法性上讲的平等,从都具备成就的条件上来讲的平等。有情都有那种坚强的动力,众生把这个动力用在欲望上,用在食、色、名、利等欲望的满足上,而增加了贪瞋痴与烦恼。

菩萨是把这种强毅的力量,致力于人生究竟的获得,起大勇猛,利济人群以求完成自己,就是吃苦招难,也在所不计。所以经里常常称赞菩萨不惜牺牲,难行能行。

菩萨和众生的差别在于:世俗的有情众生,都在满足自己的贪欲,把内在这种勇猛心用在人间欲望的贪求上;但是菩萨就不一样,菩萨已经了解人生生命的意义,找到了努力的目标,而勇猛精进的朝着利益一切众生,来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迈进。即使遇到痛苦、遇到烦恼、遇到逆境或灾难,都在所不计、无怨无悔、不会退转,以至到达圆成佛道为止,这叫菩萨。

所以经里常常赞叹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不惜牺牲,难行能行。对这一点我个人真的是感慨良深!我们修行的难点就在这里!如果说我们已经知道修行的方法,我们的欲望淡了,人间也看破了,自己能知足常乐,即使在很贫困的地方,也能安住,这还不难;修行的人能够看淡,能够自己清净随缘安住的人也不少。

但是,要缘苦众生,真的要为利济众生而精勤努力,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那真的是很多很多的!如果众生都是理智的、有智慧的,利益他也许还不需要太辛苦。问题是什么叫众生?坚强的意欲,坚强的我执,要处处能够圆满他、让他满意,让他愿意与你一样的来修行,真的很难!所以,我深深感受到自利还容易,要在利他中去超越自己真的是难中之难!也就可以衬托出真正菩萨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可贵!所以才成为菩萨!

做到这一点真的不容易!但是话讲回来,如果对般若的空慧真正的能深刻的体证,了知一切法的性空,一切法虽有如幻,才能真的不执着。即使面对众生的颠倒横逆,也不会起心动念、不离不弃,这样的菩萨真的不简单!这个忍叫无生忍,不是忍耐的忍。如果还在相对中、还在忍耐中,一定忍不住的。而无生忍,是体证到了法的空性,知道众生虽有也是如幻,再也不被一切法所迷惑和染着,那个时候再大的横逆他也不会计较,为什么?如幻故,缘起故。这一点真的是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才显出般若的重要!如果没有般若的智慧,就像我们要跳到火海、苦海里去救人,也会被烧死、被淹死的意思一样,你会受不了的!我深深地感受到,今天我们对般若如果没有一点体会和受用,如何在这样火宅般的人间去度化这些苦难的众生呢?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学习般若的法门,第一要有自保的能力,第二才能谈到利他。

以坚毅的力量求完成自己的理想──觉悟真理,利济人群,净化自己,这才不愧称为菩萨。

我们从正见的熏习到正思惟的成熟,前面的正知见能引导我们修行的方向,进而通过身心的实践,也能体证到这个知见的正确性,以达到身心的安住自在。所以「知以导行,行以证知」,行与知是相依相缘的,这个很重要!我们今天学了法,很多人听了很欢喜、也很用功,但是在利他的实践中,缺少那份真诚和勇猛的心,这是因为我执还比较深,还在自我保护的心态中,要在实践中破除我执是不容易的。但是,不实践又如何真正破我执呢?理是懂了,如果在事中行不出来、做不到,理还是不能证。那么我们就应该一边在学佛熏习中建立正知见,一边要想办法努力去实践。从小事做起,一步一步的渐进;从小舍到大舍,一步一步的去体证。我们就会发现:舍一分,就清净一分;证入一分,心也就自在一分了。确实是如此的。如果我们以为自己体会很深,自以为和众生不同,境界很高,很超然,不能跟众生打成一片,这种高就是我慢,这种超然是优越感,不能破我执的!所以,我们要怎样的去实践?唯有从利他中才能感受到与众生的相依相缘,慢慢的内心就会转化,当那种悲心自然的从内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我慢、我执也在消融。这个很重要!

又,觉是菩萨所要追求的,有情是菩萨所要救济的。上求佛道,下化有情。就是这觉有情的目的和理想。

很多人都说:理论我都懂,为什么贪瞋痴还一样?利他做不到。这是因为你没有去实践!懂了方法之后,还要在实践中去体验,那个悭贪是不是能舍?那个悲心是不是能发出来?如果悲心发不出来,内心还是坚硬的、我慢的,怎么能够消融那种刚强我慢?没事的时候,当然清净,如果一遇到境界、遇到事就颠倒了,那是真正的清净吗?如果在一个因缘中、一个环境中,感觉自己很好很清净自在,一切都如意,可是看到众生那么苦,你真的会自在吗?

我们都为人父母,都爱自己的儿女,儿女再坏还是儿女,再大的错误都能原谅,为什么对众生的错误就不能原谅呢?因为有我执!这是我的,那不是我的,有我就有我的,我们的执着是很深的。把众生都看作自己的子女确实不容易,但我们要去学!如果不学不做,永远都是一个自私的凡夫!绝对不可能解脱!所以学佛一定要学会发菩提心和大悲心!很重要!这是我们修行实践的必备条件,这样才能在各种因缘中利益他人,成就自己。

实践对我们很重要,利益众生就是我们实践的机会,如果没有这些因缘要成就谈何容易!所以修行不是只有在理论上的明白,自以为了不起,很高超。要解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究竟更难!所以我希望大家要明白实践的重要,即使不能做得很完美,没关系,从小小的事情做起,把爱心和悲心从小扩充而变成为广大,将来就会完全与法相应了。

由此看来,菩萨并不意味什么神与鬼,是类似世间的圣贤而更高尚的。

导师这几句话真的语重心长!是针对我们众生的执着而讲的,菩萨的真正涵义是什么?我们现在都把菩萨当做什么?像鬼神啦!像一个特殊的、神秘的、体证了某种境界的人。其实导师告诉我们,菩萨只是很像世间的圣贤,但又比这种圣贤更高尚的人!所展现的是人的高尚的品德。所以,千万不要把菩萨当作鬼神,或他方世界的什么神灵。注意!导师点点滴滴都把我们引导到人间来,引导到我们的生命中来,不让我们迷信和崇拜,我们只要真正的了解了佛法,就不会迷惑在神话里面。

如果我们要了解六道,那么六道是谁去做的?还是由人去做的!三善道是因为我们造作了善的因而提升的;三恶道由谁去?也是由于我们造作了种种恶因而受报的。那么我们一天到晚怕鬼神而迷信崇拜,又求鬼神来帮助你,那是什么心态?我们要明白!儒家有一句话:「敬鬼神而远之」。鬼神也有很好的德行,我们应该尊敬;「远之」是我不跟他学,因为他不究竟。我要跟佛菩萨学,佛菩萨是究竟的。六道中的众生都不究竟,鬼神还在六道中,我们要学的是真正的圣贤——佛菩萨!所以,儒家都懂「敬鬼神」,但是要「远之」,不能跟鬼神学。而我们呢?敬鬼神而求之,对吗?如果我们身为佛弟子,每天在求、在拜、害怕鬼神,那跟世俗凡夫没有两样!导师这几句话就指出了我们众生迷惑的心态!

凡有求证真理利济有情的行者,都可名菩萨。

为了体证真理,以缘苦众生为修行的过程,这样发心修行的人都可名为菩萨。所以,菩萨不只是指登地以后的大菩萨,有情众生初发心也可以称为菩萨,只要发的是菩提心,以佛的果德为修行的终极目标,以缘苦众生作为修行历练的方法,都可以名为菩萨。所以菩萨有世俗菩萨,有圣贤菩萨。我们虽然没有达到圣贤菩萨的境界,只要发心愿意往这一条路去学习和精进,就是初发心的菩萨。《金刚经》讲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的不同:虽然还没有明心见性,但是初发心的都是世俗菩提心;明心见性了,那时候的发心,是行方便道,利济一切有情,叫胜义菩提心。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没有见法就说自己不是菩萨:我怎么可能?这样就耽误自己了!我们可以发心,发心是一种动力,是一个开始,我们就会朝着成就的目标勇猛精进而不退转。这个菩提心虽然是世俗菩提心,但是已经在修行大道上迈开了第一步。所以,每一个人都要发菩提心,发起菩提心修行才有动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才有力量去抵挡。如果没有发这样猛勇的愿心,一遇到挫折就退转了,一遇到种种的障碍就灰心了,失去力量了。所以为什么愿的后面有力量?有愿就有力量!从愿生出的力量就叫愿力,我们学佛修行一定要发菩提心和大悲心,再加上般若空慧,这就是大乘的三要,具备这三个条件,人人都可以解脱,这才叫大乘的菩萨行!

修到能照见五蕴皆空,度脱一切苦厄,即是观自在菩萨。此明能观的人。

我们发了菩提心,勇猛精进,德行就会渐渐的增长,资粮也慢慢的具足,当因缘成熟时,在观照中就能够体证到「五蕴皆空」!就是我们一般讲的「见法、见性、悟道」,这时就能「度一切苦厄」!只要是这样的人,都叫「观自在菩萨」,在经中讲就是「能观的人」。我们只要依这样的方法去修行,将来也可以成为「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此说观自在菩萨所修的法门。智慧,是甚深的。深浅本是相对的,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此处所说的深,专指体验第一义空的智慧,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得到的,故名为深。

行深般若的「行」,就是用功修行,迈向解脱的过程。「深」,是相对于浅来说的,这里的「深」,是要了解到佛法讲的第一义。世俗的智慧是着相的,是大家能共同了解的;而这第一义,就是诸法实相─—空性。了解此万法真相的智慧,才叫深般若。所以导师讲的「深」,是指对第一义空的体证,体证第一义才叫真正的「深」。所以我们不论如何修行,如果没有般若空慧,就体证不到诸法实相,也不可能解脱。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要体证诸法实相所修的法门,依着这样深的般若波罗蜜,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能体证真正的空性。这个空性就是诸法的实相。当我们体证到了空性,才能真的自在!因为法法都是性空,法法都是平等。这个时候的智慧才叫无分别智,就不会落于两边的相对,才能超越两边而得自在!

众生总是执着在两边:有与无、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得与失,都落在两边的分别中。而真正的空性是法法平等、超越两边的,此时我们观察万法和认识事物,就不会落在是非、善恶的两边,那才是真正的超然自在。所以第一义空就是体会诸法实相,所有的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其实都是一样的缘起性空。关键是我们如何去了解,如何去看到法的真相,这就是我们修行下手的地方。

《般若经》里,弟子问佛︰深奥是何义?佛答以:『空是其义,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是其义』。

在《般若经》里,有弟子问佛陀:什么是真正的深奥处?佛陀回答:空,就是其内涵;无相、无愿、不生不灭是其义。这里的空、无相、无愿就是三解脱门,不生不灭就是涅槃。真正的深奥就是涅槃寂静。不生不灭涵盖的就是空、无相、无愿;而空、无相、无愿也就是空性。我们讲三解脱门,是配合着三法印的实践而说的;空性就是我们大乘讲的一实相印。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大乘一实相印—─空性,其内容就涵盖了三法印。

这空无相无愿──即空性,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达的,所以极为深奥。

这种空性极为深奥,难以了知,更难了达。空性在哪里?其实,空性就在法法之中,只是我们凡夫无明,不能了知了达。而这些佛陀的圣弟子们,或者是菩萨,他们因为有缘起的正见,有般若的正观,在万法中就能了解到、观照到此空性的内涵。圣与凡的差别就在这里。佛法所讲的空性,讲三法印的寂灭涅槃在哪里?就在万法之中,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譬如:一切有情都有五蕴,那么佛菩萨也有五蕴,我们众生会执着、颠倒、造业,而佛菩萨则是清净、自在、无染,同样的五蕴,我们众生的五蕴,与佛菩萨解脱后的五蕴的功能是一样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明,一个无明,差别就在这里。

所以这个「照见五蕴皆空」,显得尤为重要!就在我们五蕴的功能中去了解五蕴的真相。无明众生的五蕴,要透过深细的观察才能发现五蕴的真相,当我们了解了、明白了真相的时候,就与佛陀与菩萨们一样不再颠倒执着,不再贪染,不再造业了。如果是这样,我们人人都有机会,只是需要般若的正观。而要起般若的正观,先要具足缘起的正见,能够以正知见去观照、去观察,当我们体证到的时候——啊!原来果然如此!一下子就会明白!那么这样的修行难不难?

佛陀时代,亲近佛陀的人,有的第一次见面听佛陀的开示就见法了。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行?我们没有办法直接了解真相,这就需要一个明白真相的人来指导。佛弟子们在佛陀的指导下就能解脱,因为佛陀是明白真相的人,他告诉弟子的方法是这么的直接,当下就能使人了解,反观五蕴的当下就会明白。问题是佛法流传了二千多年以后,现在我们接受的已经不是佛陀当下直接的方法,反而为了适应众生的执着与根性,采用了很多的方便,久了就落在了方便中,失去了佛法根本的特质和直接体证的方法,差别就在这里。

《般若心经》是让我们回归到五蕴的根本上来,明白的人,当下就会把握这个根本!当下就能去体证,不要再寄托,不要再等待!这是很重要的理念!人们每天睁开眼睛意识就开始活动,一切都不离五蕴的作用。那么修行悟道要在哪里悟?就要在五蕴的作用中去悟!修行在哪里修?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中去修!我们的活动每一剎那都是五蕴的造作,那么如何照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五蕴的造作中,去发现真相。如果五蕴都不动,怎么发现问题?修定是把意识伏下来让他不动,那么又如何去观察五蕴的真相呢?为什么出定后习性依然?因为没有了解真相!

《十二门论》也说:『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十二门论》告诉了我们一个重点:佛法真正最深奥的深义就在「空」。大乘佛法讲空、讲空性、讲空义,涵盖面是很宽广的,包含着三法印,所以大乘用一个「空」字来涵盖一切。但是不要把「空」义解释错了,或者是体认错了,那样就会与根本佛法的三法印偏离了。

三法印是无常、无我、一切法本自涅槃。如果 「空性」不是这个内涵,反而以为空性是实在的,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叫空性,问题就大了。所以,讲空不能偏离三法印!一定要明白!

能「照见五蕴皆空」的,即是甚深般若慧。

真正照见「五蕴皆空」,真正的照见法性,唯有般若的空慧!这个是肯定的,没有第二条路。如果修学佛法都在信仰中,都在崇拜中,没有开发真正的般若智慧,什么时候能见法!

般若的悟见真理,如火光的照显暗室,眼睛的能见众色一样。

这就是我常比喻的:当灯点亮的时候,黑暗自然不存在;般若就是这样,真正的般若,能彻见真理,就像打开灯有了光明一样,能够把暗室完全明显出来。再譬如:闭着眼睛看不到众色,张开了眼睛就能看见万法,眼睛张开就如打开般若慧之眼一样;没有般若慧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永远都无法看到真相!所以般若的功能就是这个意思。

五蕴,是物质精神的一切,能于此五类法洞见其空,即是见到一切法空。

所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组成我们身心的基本条件。物质的色——地、水、火、风;精神的心——受、想、行、识。我们的感受、思惟、想象,意识的分别以及行为的动力,是属于心灵层面的。色心二法合起来成为一个能造作的人。我们就是因为不了解、不清楚这个五蕴造作的功能,而执着有实在性、永恒性、不变性,以为有自性,才产生了我执,原因就在这里!

修行只要在五蕴上去洞见,彻底明白其空性、无自性。为什么?缘起故!组合的东西都不是单一的条件可以存在,组合的东西都是缘起如幻的,虽有如幻非实,没有主体,没有不变性,没有永恒性。既然如此,我们从缘起的涵义,就能知道万法本身就是性空,就是无自性。这样才能了解真正的空性。理论上我们可能都懂,但是有没有深观?真正的从五蕴去观察,这个物质的色身的动态和心灵的受想行识的功能、作用与变化,有没有一一的了达其剎那不住?我们的观念、感受、想象、意念分别,能有剎那的安住不变吗?都不可能的!

譬如:早上想好的事,下午就改变了。由于接触外面的因缘不同,感觉也不一样了,思想也不一样了,理念也不一样了。我们的心是最飘忽不定的,容易受外在因缘条件的影响,随时都在变化。譬如:深爱的人,早上两个还很好,下午发生了点问题,晚上就分开了;今天早上想喜欢吃什么,中午又觉得想要吃另外一个味道。可见,我们的心念和思惟没有永远不变的!早上很顺利很开心,下午逆境来了整个心态就变了。人生什么是常?我们看年幼的小孩子,不要多久长大了,成为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最后死了,物质不断的在变化,这个比较容易观察到。但是心灵的变化就比较难了解,而且容易执着,以为这个能知、能觉、能见的功能叫「我」,就是自性。所以导师告诉我们就是在此五蕴上去观察,去洞见是不是真的空无自性?如果真的能洞见,那么就能见到一切法空!

有的译本,在五蕴下加个「等」字,即等于下文所要讲的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等。

有的《心经》译本,在五蕴下面加一个「等」字,等的意思是等等,就是还有其它的内容,包括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缘起。因为《般若心经》里说,最后体证空性的时候,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会谈到这些内涵,涵盖面很广。

空性,是要在具体的事实上去悟解,依有明空,空依有显,若离开了具体存在的事物,也不知什么是空了。

这句话最重要了!大家要注意!空性要在哪里体证?就在具体的事相上。什么是具体?我们的身心当下五蕴的组合就是具体,万法的存在都是具体,看起来都是实在存在的。「依有明空」,就在有——五蕴与万法的当下去了解空性;「空依有显」,空性是依据具体的事相而展露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事相,不可能了解空义!这句话太重要了!我们要体会第一义空,才能「照见五蕴皆空」而解脱,在哪里照见?就在具体的身心上照见,不是离开万法,不是离开我们身心的运作,去求一个不可知、不可得的什么本体,变成想象的、推理的、归纳出来的幻想的产物!那是永远不可得的!这里明白了就知道:佛法的空义要在身心的当下去体证,不是心外求法,也不是法外求法!

所以佛经明空,总是带着具体的事实的,如说五蕴空,十二处空等。

了解了「依有明空,空依有显」这个重点,我们就知道佛经里每一次在阐明空义的时候,总是不离开具体的事实。譬如:讲五蕴,说五蕴空;讲十二处,说十二处空,都不离开具体的事实。所以叫「依有明空」,离开有的现象来谈空,就变成抽象的。佛法是依据事实的有,来阐扬此存在的非实,所以说「空」是不离万法事相的。《般若心经》讲的所缘境是五蕴,重点是在五蕴上观空。

蕴,是积聚的意思,即是一类一类的总聚。佛把世间法总分为五类︰色、受、想、行、识。一切物质的现象,总摄为色;精神的现象,开为受、想、行、识四种,总名之曰五蕴。

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每一蕴即为一类,把这同类的合起来,总聚起来,我们就叫它蕴!

色蕴的色,不是青黄等色,也不是男女之色。此色有二义:一、质碍义,二、变坏义。

五蕴的「色」蕴,不是颜色的色,也不是男女之色的色。而是指物质,有质碍的、占有空间的特性叫色;占空间的、有质碍的物质都会变坏,因为是条件的组合,有聚就有散,所以一定会变坏。

质碍义者:凡是有体积,占有空间位置的,如扇子有扇子的体积和扇子所占据的方位,钟有钟的体积和钟所占据的方位;扇子与钟都是有质碍的,两者相遇即相障碍而不能并容。

之所以名为色,因为有体积,都占有空间,两个物质不能放在同一个空间,称为质碍。

变坏义是,有体积而存在的,受到另一质碍物的冲击,可能而且是终久要归于变坏的。

物质是有体积、占有空间的有为法,是因缘条件的组合,组合的必定会流变、会坏掉,这是属于色的部分。

有此二义,即名为色,即等于近人所说的物质。旧科学家所说物质最终的单元,依佛法也还是要变坏的。

色,依现在科学的讲法就是物质。过去科学家的研究把物质分析到极微细,认为有最微细的物质——元素或能量。但就佛法来看,元素和能量还不是最微细的物质,它不是不变的,还是会坏会消失的。佛法与科学家在看法上的差别就在这里!科学家总是认为物质是实在的,是由很多微细的元素所组合的。那么这微细的元素,就是实在的了。但是在佛法来讲,最原始的,最微细的元素也不是永恒的。所以找到第一因是不可得的,元素实质上还是组合的,会变坏的!

常人见到现存事物的表面,不了解事物内在的矛盾,于是设想物体最后固定的实体。其实,一切色法──物,自始至终即在不断的冲击、障碍,向着变坏的道路前进。

这是在讲无常。我们看到一切事物都很实在,也许时间久一点会看出变化,就会感觉和认识到真的在变。但是在短时间内,看到的都是实在的现象。我们早上到现在,看到各位表面上都一样,其实已经变化很多了,只是我们分别不出来,看不出来。包括这一张桌子也一样,几年前来讲法时是这张桌子,几年后还是这张桌子,我们都会认为它是实在的、是永恒的、不变的,其实它一直在迁流变化。如果从物质的整体,把它分解、分析到微尘,极细的微尘,就会认为是第一因,由无限多的微尘来组合成山河大地。但是就佛法来讲,这个还是错误的知见,不是正见。

所以,不论凡夫或科学家,总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实体,不管这个实体是多么微细的物质,还是认为有其它什么能量的存在,都把它当为根本不变的、究竟的实体。这就是凡夫的知见。这里导师就讲,一切色法,只要是物质的东西,从生起到灭去一直都在迁流变化,随时都在组合变化中,凝聚的产物一定会消散,最后一定会归于灭!即使存在的现象也在迁流变化的过程中,佛法也并不认为有一个最微细的、最微小的那个实体的存在,也不承认有一个外在最大的叫本体的东西的存在。所以佛法讲无常,无常就是常性不可得,永恒的、不变的、实在性不可得。无常也就是无我,无我就是我不可得。

关于心里活动,佛把它分为受、想、行、识。心理现象不如物质现象的容易了知,最亲切的,要自己从反省的工夫中去理解。

物质现象形形色色,每个人看到的都差不多。但是,对于心灵的作用,每一个人的体验都不同。所以,要了解心灵更难!譬如:现在的心理学,也研究到表面意识和潜意识等,我们知道,表面意识是我们的思惟模式,大家可以了解,而潜意识一般人就很难了解了。那么佛法也是一样,对于心灵作用的功能性,要完全了解不容易。心灵的部分是非常深细的,佛家的唯识学,对这一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我们对心灵的了解,只有通过反省和很深细的观照,才能了知心灵微细的动态。

真正修行的人,都要做观照的,尤其是深观一定要与定力配合。用散乱的心难以发现自己心灵的奥妙与变化,深细处更难体会。所以,修行的人要与定配合,做到定慧等持,使散乱的心能凝聚下来,使心不会像平常一样攀缘外放。如果心灵动荡不安,像猴子一样的抓不住,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做深观呢?所以修行都要先修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散乱心才能安住,此时的反观,就能微细的观照,就能深入到意识的深层底部,慢慢的定力也有了,观照力也有了,才有办法发现真相。等到潜在意识中的一些错误的观念厘清了,内在扰动的条件(内在错误的知见)慢慢消失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回归到根本的定中来。散乱的心灵会慢慢的凝聚,等到因缘成熟时,才能进入所谓体证空性。那个剎那的体证,就般若来讲,就是见法的时候;所谓身心的脱落,能所俱寂,那时的体证才是真实的契入空性的体证。所以,佛法所谈的都是有内涵的,有实际的证验的方法,不是只有空谈理论。心灵的部分,一定要在反省的过程中慢慢进入,才会有深刻的体证。

佛观察心理的主要活动为四类:一、受蕴:在我们与外境接触时,内心上生起一种领纳的作用。如接触到可意的境界时,内心起一种适悦的情绪,这名为乐受;

我们的六根触六尘会产生感受,就是领纳。这种感受,如果符合自己原来的惯性、想法,就会觉得很适意,很愉悦,很欢喜,这个受叫做乐受。

接触到不适意的境界时,内心起一种不适悦的情绪,即是苦受。

如果接触的与原来的思惟模式是矛盾的、冲突的,我们就会排斥、拒绝,就会起不舒服的感觉,这个叫苦受。

另有一种中容的境界,使人起不苦不乐的感觉,此名舍受。

如果既不是生起适意的乐受,也不是讨厌的苦受,而是中性的,这个叫不苦不乐受,也叫做舍受。受,一般来分析就是这三种: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

受,在佛法的十二缘起里面,是很关键的环节。佛法讲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就会起六入─—六根的功能,然后触对外境就起受,受然后再起的就是爱、取,最后落入后有。可见这个「受」就是一个关键处。贪瞋痴从哪里来?就是从受而来,喜欢的执着了就起贪爱,乐受就欢喜纳受,然后执取,欲求再来一次、再要……,这个叫贪;讨厌的、不喜欢的就起痛苦,烦恼就来了,瞋恨心也起了;不苦不乐受,还是在无明中,是和愚痴相应的。如果不见法,不了解真相,我们在根尘触时产生的受,不是乐受就是苦受,或是不苦不乐受。所产生的不是贪、就是瞋、就是痴,我们就知道这个「受」,对我们的影响有多深!

无明,是指人们还不了解诸法空相第一义空的内涵,我们都执着在实有的自性见里面,我执我见很深,只要根本的无明不破,根尘触产生的受,一定是贪、瞋、痴,烦恼痛苦就来了。如果我们今天得法,有正见了,也有了观照的功夫,好比心灵打开了电灯,与明相应了,这个时候的受,不管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会清楚的知道它的真相,就不会再起执着、爱染、贪瞋痴烦恼。

同样是受,与明相应或与无明相应所产生的是完全不同的后果。众生与无明相应,所起的受都是制造贪瞋痴烦恼。而解脱的圣者,他们是与明相应,与空、与般若和真理相应的,也起种种受,但不会引起贪瞋痴烦恼。所以,修行不是要把受消灭。有很多人说,我看到色会爱染,那么不见色就没有爱染了吗?听到声音会执着,不听就没事了吗?身体触会起贪着,只要不触身体就不会反应了吗?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心功能不起作用?只有禅定。入了四禅连脉都停止了,意识也不起分别,这样就没事了吗?那么出定以后呢?出定后还是一样呀!如果内在的观念没变,还会执着、还会爱染。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使我们的意识不起作用、不起感受,而是当与明相应的时候,任何的受都与空相应,与明相应、与般若相应,这样就不会起贪瞋痴烦恼。

所以为什么佛陀及圣弟子们悟道以后还在人间生活?佛陀悟道后还在人间弘法四十九年,所以注意呀!我们的修行就在于如何打破无明的束缚。

在真相中,黑暗自然不存在,才不会起贪瞋痴烦恼,不会与无明相应。所以一个悟道者在人间,是不会离开万法的,而是在万法中不执着。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一个真正悟道的人不会恐怖这个人间、也不会厌弃这个人间。人间万法本来没有障碍,是我们内心的无明所起的贪瞋痴烦恼,才障碍自己的。如果我们的心打开了,与明相应了,法法皆清净,法法都没有障碍,这样还要不要厌离?要不要逃避?不但不需要厌离和逃避,还会以般若的智慧产生人间的妙用,能够唤醒众生、利益众生,才有资格指导众生应该怎样的修行。如果自己本身都在颠倒执着中,怎么能够利益众生呢?

五蕴讲到色,我们怎样去了解色的空性;讲到受,我们应怎样了解受的空性;想、行、识都一样,于法法中了解它的本质,了解它的实相,不再起无明,自然贪爱不起,污染不起。一个真正悟道解脱的人,随手拈来一法都能了达其真相,起心动念时时刻刻与法相应,自然不会造业,这叫般若的妙用、智慧的妙用。所以,解脱者不是虚无缥缈的,解脱者只是人间的正觉者,他不再于万法中迷失、贪染、执着。他会以智慧的妙用,唤醒众生也能解脱。你吃饭,他也吃饭;你喝茶,他也喝茶,只是我们吃饭与贪瞋痴相应,解脱者吃饭不会与贪瞋痴相应而已。

解脱的阿罗汉,可能有的也是邋邋遢遢的,有的看起来很不起眼。我们怎么能了解他呢?如果没有般若智慧,你怎么知道他是解脱的圣者?如果我们用世俗的眼光和世俗的知见,哪里能看到一个解脱者?除非对法性有所了解,站在法性上去观一切法,观一切众生,才能了达凡圣的不同。所以我们还没有开法眼之前,常常会批评某某人、某某法师,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过错。你用什么来评断对与错?如果用世俗的知见、世俗的观念来看世俗的事物,怎么能明白法的真相?可见,我们学习建立缘起正见,开启般若智慧有多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择法眼!

二、想蕴,想是在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起的认识作用,举凡思想上的概念以及对于外境的了解、联想、分析、综合都是想的作用。

「想」,是我们根尘触的时候,生起所谓的认识作用,但是这个认识作用,我们是不是都在我们固有的概念中去思惟、应用?比如遇到一个人,就会起一个念头:嗯,这个人是我认识的,因为过去有因缘和他见过面。就会起联想,想到过去种种的印象,然后分析这个人:是好人或是坏人;好人可以跟他打打招呼,要是讨厌的,就不理他。经过了这样分析,最后才决定行动与否,这就是「想」,是在触境时候想的过程。那么,不触境的时候也有想,这时的想叫回忆。大多数的时候是在胡思乱想,没事坐着也想东想西,那么这个想从哪里来?就是从过去记忆的影像来。因为过去的事情会留下记忆,比喻有种种的烦恼种子,经熏习以后都会留在记忆中,遇到事情就会相应,相应以后就会分别判断。对于「想」,我们要很用心的去体会,还没有悟道以前,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这些概念或者印象,是与无明相应的。所谓的观念、印象、记忆,都是与无明相应的。所以在我们「想」的时候,本身就不离无明的作用。

当我们在分别一个人或一件事时,总是「我」喜欢,「我」不喜欢,根据的就是个人的情识作用来分别。符合我的就喜欢;不符合我的就不喜欢;和我的理念是一样的,就是好朋友;和我理念不一样的,就感到可恶。这样的想象和判断,会正确吗?所以这个想蕴所带来的问题是很严重的!

众生最大的习惯就是想,有事会想,没事也会想,睡觉照样想——做梦。修观照的人在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个心要让它不动、不想,真难!所以心灵像猴子一样攀来攀去,跳来跳去,一刻也不会安宁,其实这就是想的作用。我们要注意这个「想」:当我们在想的时候,不是想过去,就是想未来。根据过去的印象才有想象,用现在的想象预设未来。「想」的特性:不是落在过去,就是落在未来,而偏离的却是当下!

注意!为什么这里要讲的非常详细?这是我们修观的重点!我们在观照的时候,为什么要看的是当下身心的五蕴?注意!只是在观察我们当下五蕴的功能,这就是修行的重点!所谓的当下,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现象,如果不是用观,不是在观照看的当下,而用想象与思惟,都会落在过去或未来。那么要发现五蕴功能的实相, ,一定要在当下去了解它!注意!只有在当下才能看到真相!在当下才能看到它的无常!想的只是过去和未来,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根本不存在;未来的还没有到,想又能怎样!观与想要分别清楚,否则落在想里都不自知!在想中,妄念就来了,回想过去满意的、高兴的事情,就一直沉浸在回忆中;不满意的就会产生怨恨心一直不满。

未来的还没有到,却一直预计,希望将来如何,然后内在的贪欲就一直往外扩张。然而生命的实相只能在我们活着的当下看清楚!注意!这个很重要!所以想的作用、想的功能一定要看清楚。我们在观察五蕴的时候,除了「受」以外,这个「想」是最重要的了!如果想蕴看清楚了,受也明白了,观察者当下的观就能够和空性相应,很快就能照见——真相。注意!这是很重要的重点!

三、行蕴,此行是造作的意思,与外境接触时,内心生起如何适应、改造等的心理活动,依之动身发语而成为行为。

「行」蕴,就是造作的意思。我们从根尘触境,通过想进入思,思就是行,由思会发动成行为。通过根尘触产生受和想,最后决定发为意志的动力叫做行。

行是意志的,以此执行对于境界的安排与处理。

根尘触以后,产生了感觉,然后用过去的惯性来思惟,最后决定该怎么行动,这个行就转变成行为的造作。「行」是一种动力,也就是行动的力量。

其它的心理活动,凡是受、想所不摄的,都可以包括在这行蕴里。

我们的心灵活动是多样的,除了受与想功能以外,都含摄在行蕴里面。所以,心灵的活动不外受、想、行。受的功能和作用我们知道了,想的功能和作用我们也知道了,超过这两个功能以外的心理活动,都包括在行蕴里,这就是心灵活动的层面。

四、识蕴,此也是心理活动,是以一切内心的活动为对象的。就是把上面主观上的受、想、行等客观化了,

「识」不是对外境,而是以一切内心的活动为对象的一种了别统摄的功能。受想行的生起是触境产生的,但是意识产生了以后,在意识的作用中就变成一种实有感,然后就会随着这样的感觉而起认识或分别的作用。

于此等客观化了的受、想、行,生起了别认识的作用,即是识蕴。

所以,透过六根与外境的接触,产生受、想、行的种种心理活动,会烙印在我们的意识里面,而产生分别、认识的作用,即是识蕴。

识,一方面是一切精神活动的主观力,一方面即受、想等综合而成为统一性的。

当我们的意识形成的时候,就会变成很主观的功能。但是「识」是透过受想行等作用才产生的,所以受想行的功能综合起来名为意识的功能。从总体上来讲,我们都在讲意识,其实意识涵盖了受想行。

这五蕴,是佛法对于物质、精神两种现象的分类。

人类有情,分析起来不外是物质的结构与心理活动的组合,也就是五蕴的功能作用。而心灵的部分又依心理作用的功能不同,而分成受想行识。尤其是意识的这个「识」,大乘佛法有把他分为八识或更多的识,其实这只是在解释意识的功能。识,综合起来只有一个,不是有八个不同的识,只是识的功能不同:透过眼睛见的,把这个功能称眼识;透过耳朵听的,此功能称耳识;鼻、舌、身、意则各称其识,共六识。所谓的第七识是指能放进去又能取出来的这个功能,又称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则是指能含藏记忆的功能,像仓库一样,又称为藏识。所以,这八识只是对意识功能的解释。其实在根本佛法里面只讲六识,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等,是后来唯识学研讨和发展的内容,这里顺便提一下。

佛不是专门的心理学家或物理学家,佛所以要这样说的,是使人由此了知五蕴无我。

物理学家或心理学家所探讨的目的,与佛家所探讨的目的不同。佛家探讨的目的只是要让人们知道五蕴的功能,发现五蕴是无常的,没有永恒性与不变性,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只是要我们体会到五蕴的无我,就能破我执,只有破除我执,我们才能不执着,才能解决我们的痛苦烦恼和生死轮回的问题,佛法探讨的目的在这里,不是为了要发现第一因,也不是为了要达到某一种医疗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了解五蕴功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破除我们对五蕴功能的执着,以为里面有一个「我」,我们的我执是从这里来的。如果了解了五蕴的无常无我,我们才能远离颠倒执着,重要是在这里!

一般人总直觉的有一个自我存在,佛为指出自我是没有的,有的不过是物质与精神现象所起的协调作用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佛法与外道哪里不同?外道强调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或外面有一个大我或本体,人这个小我是从大我那里来的,将来会回到大我去,或回到真我去。人的肉体会坏,会生生灭灭,但是那个真我是不坏的,是来来去去的;这个「我」就像是永恒不变的大我一样,不会坏的。外道不是执着内在有一个真我,就是以为外在有一个形而上的大我或本体。佛陀要破的就是外道的这种我见!只要有「我」的念头,生存的意欲就不断,贪爱执着的自私就不断,一切众苦的因缘都从这里来的。如果真的有一个「我」,我们执着还情有可原,但是依佛陀的智慧观察,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我」——无我。

所以佛陀在破这种我执,不是有「我」把他破掉变成无我,是法本来就无我!法告诉我们无我是真相,不管你信不信,都是无我。若我们迷信为有我,就会贪、瞋、痴,生死轮回不断。执着造业就从这里来的,体证真相本来就是无我,才不会执着,不会贪爱造业,重要是在这里!佛法与外道不同的特质就在「无我」和「有我」!

现在世界为什么这么乱?人间为什么斗争不断?因为都在「我」里面。有我就会自私,自私就要占有,那么斗争就会随之而来,有利害冲突自然就有争斗。如果今天所有宗教都讲无我,无我就无私,人类那里还会有斗争?如果贪爱、占有、自我保护,人间那有一天能够安宁!

所以我们要明白,有人类历史以来,宣扬无我的教育在人类中是很少的,甚至现在的大乘佛法中讲大我与真我的也很多。只要有「我」,哪怕是一点点实有感的影子存在,我执就有安立处,人间就不会有和平,那么要创立所谓人间净土怎么创立?从现实看人间,不论世间或宗教的教育,是否在宣扬无我?如果教育的内容是无我,世界才有和平的机会。从这里就知道佛法的无我观念有多重要!无我是真相!不是说有我,然后再把那个我破掉,不是的!本来就无我!只有透过对五蕴的如实观察,才会发现真的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我」!

佛法绝不是在神话里探讨真理,而是从事实的身心五蕴里面去发觉他的真相——本来无我:五蕴本来就是组合的,五蕴本来就是无常无我的,哪一法不灭?色受想行识哪一法是永恒不变的?既然五蕴都找不到永恒不变的我,那么离五蕴以外与你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外道执着我,不外是「即蕴我」和「离蕴我」二种。也就是说,执五蕴为我,现在知道五蕴不是我,又执离五蕴以外另外有一个我的存在,这就是外道的两种执着。

而佛法是让我们从五蕴去观察,体会五蕴本身就是生灭法,没有一法是常存不变的。这样就知道五蕴的无常性,无常性就没有永恒性,也就没有一个实在不变的我。如果五蕴确实不是「我」,那么离开五蕴以外又怎么知道有一个「我」?五蕴的功能就是能觉知、能感受,可是在这里都找不到一个永恒不变的「我」,那么离开这个五蕴以外你怎么能觉知到有一个实在的「我」?譬如说外在山河大地与一切万法,哪一法去分析不是和五蕴一样是缘起的?所以都是没有永恒性与不变性。

佛法的目的在于破我执。但在根本佛法里面,还有一些执着,就是说,身心为五蕴的组合,内在的实有我不可得,但是五蕴的功能总是实在的。所以会执「我空法有」,认为这个法是实在的。而大乘佛法就是要破除这种「我空法有」的执着,让我们广观万法,明了一切外在的任何现象,都是缘起组合的,没有一法是永恒不变的。《金刚经》告诉我们:从山河大地到微尘到世界,包括佛,一切法,哪一法不是缘起的?这是在彻底的破除我们的法执,所以很重要!

若离此五蕴,想找一实体的自我,是找不到的。

简单的讲,我们在观察五蕴、观照五蕴,在修这个观的时候,为什么怎么找都找不到那个「我」?因为本来就没有我!为什么禅宗二祖参达摩时,达摩祖师一句「将心来为汝安」,二祖一句「觅心了不可得」,当下就悟道解脱了?「了不可得」就是本来没有!明白了,就悟道解脱了。所以这里导师点出重点「若离此五蕴,想找一实体的自我,是找不到的」。也就是说不论任何人,只要真正的深观,怎么找也找不到有个实在的「我」!为什么?因为本来我就不可得!注意!因为法是本来如此的,这是必然的,也就是法法道同的。

所以每一个人如果真正的以般若空慧去观照的时候,人人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但是在观照中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有人曾和我讲:「师父,我照你的方法观照,怎么看都看不到,怎么找都找不到」。我说:「不然你要找什么?」

我们的观念都在「有」里面,总希望找到一个自性,以为能找到一个不变的东西。所以,如果你说找不到,看不到,那我真的就要恭喜你了!找不到,就是真相!

问题是为什么有人反对找不到,讨厌找不到,或者恐惧找不到,觉得心没有依止。这是因为我执的深重,非要找到一个和我相应的东西才安心!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不管你怎么找,绝对找不到! 所以:「觅心了不可得」!觅法也是了不可得!本来就是法尔如是啊。找得到的那个叫幻象,注意!所以有很多修行人不了解,「哇!我进入什么特殊的体验,见光啦,见影啦,见到佛菩萨的什么相好庄严啦,那是多么清净,多么美满,多么圆满的境界。」这些是什么东西?还有搞分身的,那是外道!佛法要破除的就是这种自性见、这种我执和实有感。让我们明白,不但我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如果还有一法可得,那叫戏论!

身体是色,情绪上的苦乐感觉是受,认识事物的形相是想,意志上所起的欲求造作是行,了别统摄一切心理活动的是识,除此各种活动以外,还有什么是实体的自我呢?

注意!这几句话大家要印记在心中,当我们修观的时候不要偏离这个根本。我在这里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讲:我们能观察的就是这个五蕴的功能,离这个以外,还能找到什么叫永恒不变的我和实体的东西吗?如果把色当作我,把受当作我,把想、行、识当作我,叫「即蕴是我」。其实,五蕴的功能是幻化的,是剎那迁流不止的,没有一剎那是安住的,没有一个永恒的东西,这些在我们的身心上都可以观察到。我们建立了缘起正见,理论明白了,如果平常能下功夫观照就是修行。

我们办禅修的目的,第一要教观的方法,第二在禅修中能专心精进,这样比较容易相应。因为平时做事情的时候容易分心,而且心念杂乱,这样就不容易看到、不容易了解到、不容易体证到真相,所以我们今天办禅修就是要放下世俗的一切,全心全意的来观察,就容易进入深观而体会真相。而事实上也不一定在这几天的活动中,就能悟道,但是至少我们透过这样的修行、熏习,我们才能知道该怎么用功?观照是怎么观?以后回到人间万法中,一样的能时时刻刻在根尘触的时候,都能起深刻的观照,这样很容易了解五蕴的非我。

导师在写这些内容的时候,已经告诉了我们观的内容和所观的实相。只是一般人读这段文字时,很轻忽的就过去了,没有了解其中真正的内涵和作用。

佛为破众生实我计执,故说五蕴。有些小乘学者以为佛说五蕴无我,我确是无的,而五蕴法是有情组织的元素,是实有的。

这就是「我空法有」的思想:五蕴的组合成为我们的身心,没有一个实在、永恒、不变的我,只是假合的我,内在实我是不可得。但是五蕴是元素啊,这元素不能没有,是实有。这就是过去的声闻时代,很多学者还不能彻底的了解什么是法无我,就会执着在能量、元素上,以为这是根本的有,是实在的,就会转而执着在法有上。

这是不知佛意,我执虽稍稍除去,法执又转深,故说:五蕴皆空。

这些小乘学者是不知佛陀说法的深意,表面上破了我执,其实法执反而深重,因为执着在法有。其实,仔细分析就知道,这样我执是破不掉的。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法也叫我所,那么无我哪里会有我所?真正无我就无我所,我所是从我而来的。所以,法执不破,我执也不是真的破除了。所以,这种「我空法有」的观念是很危险的!这里导师才指出来:这是不知道佛法的深义,我执稍微破了,法执反而转深,执着法为实有的。要破法执,故说「五蕴皆空」。所以今天要了解「五蕴皆空」的道理,就是要彻底的破我们的法执,不但我执要破,法执也要破,这样才能达毕竟空!才能真正的体证到寂灭法性!也才能真正的体证到涅槃的内涵!所以,法执不空,说破我执都有问题。

五蕴的本身就是法,把五蕴当为实有,也是一种执着,叫法执。所以为什么《般若心经》里面要讲「五蕴皆空」?就是要我们了解五蕴的本质也非实有,也不是永恒的,还是缘起的。缘起讲的是:一切法是条件的组合,凡成为一法的条件的本身还是组合的,还是缘起的,这样才是毕竟空。法也没有实性,就是为了要破除这种法执,说「五蕴皆空」。从我们对五蕴的观察中,也可以了解到五蕴还是缘起、非实的,这样我们才能离法执。

五蕴中的自我固不可得,五蕴法的自身也不可得。

五蕴的实性不可得,每一蕴的实性还是不可得。譬如我们讲五蕴:色蕴的本身还是地水火风的组合,而地水火风本身还是组合的。可见,每一法都是缘起的,只要是因缘条件组合的,都无自性。所以说实性不可得,实我不可得;五蕴法的本身实在性也不可得,因为五蕴还会变化,是与无常相应的。

因为五蕴法也是由因缘条件而存在的,由此所起的作用和形态,都不过是关系的假现。

五蕴组合起来成为一种现象,一种形态,又产生了一些功用与作用。但是,不管是作用还是形态,都是关系的组合,是一种如幻的假现。

如五蕴的某一点是真实的,那么,这就是我了。

五蕴的任何一蕴,任何一法,如果是实在的,是永恒不变的,就是自性,所谓的自性也就是「我」,「我」是不变的。

表面上我们说身心是五蕴的组合,没有实在的「我」,但是,如果执着五蕴,以为是实有的,只要有这样的实有感、自性见,我执就有安立处,我们就会执着五蕴是根本的,有永恒不变的自性,那就是「我」!我们讲无我,就要把我执的立足点彻底消除!

譬如:我们容易执着在这个身心叫「我、我、我」,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这个身体,从小到大一直在变,到老、到死、到毁灭,还是在变。你也许说:色不是我,因为色是地水火风的假合,那么你就会执着在地、水、火、风。如果执着在地,就会认为地是永恒的,是有自性的;或者执着水火风是实在的,就会执着在水火风的实有上。

在心灵方面,受想行识不也是因缘而起才产生的作用吗?没有因缘的组合就不会产生这个作用。也就是说,没有这个肉体,心灵的受想行识的作用也不会产生;如果没有六根的功能也无法产生触对外境的认识作用,进而俱生受想思的心灵作用,既然要这么多的条件才能产生功能与作用,表示它也是条件的组合,当然也不是永恒的。

真实的自我不可得,故五蕴皆空。但这种假现的作用与形态,虽空而还是有的。

从五蕴的每一蕴一一的去观察他的实在性,都不可得。都是缘起的假有,随缘而生也随缘而灭,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没有实在性,所以叫无自性。只要是没有真实的我,就是我不可得,那么也能了解组合五蕴的实性也是不可得。但这种假有的作用与形态,虽空而还是有的——空有无碍,这个理念很重要!

我们观察一切法,一切现象,包括我们的身心,透过知见的熏习,了解到它是缘生缘灭而无实性,所以说它是空。但是,我们说空的目的是要了解这些现象的虚幻性,知道不是永恒的,没有自性,才会远离执着,而不是在否定这些缘起的现象,缘起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这些现象为什么能缘起?因为空故,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没有固定性,才能随着条件的组合而产生一切现象。

简单的讲,假如有自性,反而不能缘起,因为自性的东西是不变与永恒的,就不需要缘起!能缘起是由于空故,也就是没有实性、永恒性与不变性,才能产生条件的组合。所以,我们在讲空是在否定那个实有性,而不是在否定万法!

有的人不了解空义,以为空就是没有,落入与「有」相对的观念。佛法的空义不是这样的解释,这样的解释会破坏万法,以为万法是污染的,会让我们执着的,所以就要厌离万法。要知道真正的厌离不是厌离万法,万法缘生缘灭本身无咎,要厌离的是我们对万法的实有感的执着与贪欲,了解了万法的非实,了解万法的如幻,还会执着吗?

我们要远离的是执着和贪欲,不是厌离万法!我们来这个人间有机会听到正法,透过熏习、修行、用功我们能够超越;还要藉助这样的因缘,透过对法的修习、对身心的觉受,才有机会发现真相,才有成就的可能,生死轮回才有截止的一天。所以,不但不能厌离万法,还要藉助万法,体会法的缘生必然缘灭。既然缘生缘灭,没有一剎那能停住,哪一个是永恒的我!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才能了解一切法的真相:原来都是与空相应。了解空,就能去掉我执和法执,那么执着与贪欲就能够止息。

为什么「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我们都执着在五蕴上,我们的贪欲也由于对五蕴的无明、不了解真相才产生执着的。所以,五蕴是最根本的地方,就是下手处!要如何去观察?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命的活动中,观察怎样起无明?怎样造业的?怎样执着起爱染的?就在这里发现真相!了解了真相才不会被五蕴功能所迷惑。

我们过去的很多习性,都是由于对五蕴的无知而产生的染着。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他,就会知道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烦恼从哪里来?不过是由于观念的无知而产生的惯性,每天重复的犯着同样的过错。如果我们能知道造业的因、烦恼的因从何而来?怎么运作的?怎么产生的?这些都明白了,才有对治的方法。

谈到对治,修行中确实需要这种方法。但是不明白真相的人,产生的问题也很严重。譬如说,我们有烦恼,如果不知道烦恼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那么我们会把烦恼当为实在的,每天和烦恼打仗,请问你打得赢他吗?对治得了吗?如果烦恼是实在的话,实在的就是不会变的,实在的就是去不掉的。如果我们懂得了缘起法,了解了真相,能观照五蕴的非实,能明白在触动因缘时产生的作用,那么我们平时的起心动念中,就知道法法与明相应,法法与空相应,自然不会再起执着而造业。可见这一份明白有多么重要!要了解他,明白他的真相,我们才不会继续犯同样的过错。

总而言之,由于不了解真相,所以一直在错误的知见和行为中造作,那么要获得这一份明白:第一要熏习,先听法了解这些原由,再透过我们的思惟观察,就在我们时时刻刻的起心动念与六根触六尘中,时时都可以体验、时时都可以观察、时时都可以发觉真相。所以,「照见五蕴皆空」,是解脱最重要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了解身心五蕴功能是如何运作的?如何产生染着、贪爱而造业?一定要看清楚,了解原因,才有下手处。再进一步看清烦恼的实相,看清贪瞋痴的实相,还是缘起、无自性的。能体会到这里的时候,只是还它个本来:回到还没有起心动念、还没有烦恼、还没有造业的地方——真相。真的明白了,还有功可用吗?注意!如果没有光明,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很辛苦,看不到真相。如果真的明白了,就像灯打开一样,黑暗自然不存,还要不要去除黑暗?灯打开本身就是那份明白,知道原来只是五蕴的功能而已。所以为什么要「照见五蕴皆空」?是为了了解真相,了解真相了,烦恼就不存在,用不着再对治烦恼。这个理念很重要!所以,我们现在理论基础要建立好,明白重要在这个地方,才有下手处。

透过禅修的指导,让大家懂得观照的技巧,懂得观照的方法,懂得里面的微妙,那么你平常在生活中,就可以时时不离观照。所以真正的修行就在我们身心五蕴的功能中,也就是生命活着的时候,五蕴坏了怎么观照?死后怎么修?

这里还有一个重点:我们现在谈话当下的前一秒钟已经过去了,还能不能观照?未来的还没有到,怎么观照?那么什么时候是用功观照的时候?当下!注意!离开当下没有功可用!明白这个重点的人,就知道活着的时候叫「当下」,必须在那个当下去发现真相!修行要修多久?有的说要修三、五十年、几劫、几大劫。告诉大家,修行只修当下那一剎那!禅定要定多久?就在活着的当下!只要与明相应,不颠倒,不执着,就叫解脱!

我们的观念都落在时间相上,以为打坐要坐几天,入定要定多久才是功夫,要常恒的保持心不动,表示有境界。可是生命只有当下!一般的修禅定入定了,六识不起作用了,身体的功能停止了,但不可能永远在定中,出定后五蕴六识的功能又起作用了,还是一样执着。这样的定有效吗?如果我们当下在五蕴上观察,当下能明白,当下就可以不执着,当下就可以离烦恼!真的明白了,就能与空相应、能与清净的法性相应,能如实的体证到寂灭法性,只要一次的那一份明白,当下就不会造作、不会烦恼、不会痛苦。

生命只有当下,如果当下是清净的,是离执的,那么还有没有下一秒钟的时间相来相续颠倒执着?如果懂得生命只有当下,我们现在回过头来从时间相来讲:这一秒钟明白了、清楚了,不再颠倒执着了,下一秒中还是可以和现在一样清净。那么未来也一样,死后还一样!

所以,当下没有解脱,下一秒钟就有问题,未来都有问题,因为无明与烦恼不断的在相续,无法超越出来。与其我们烦恼未来生死的问题,倒不如关心当下如何解决问题。如果当下不解决,下一秒钟必有苦恼,必有业障!明白这一点的人,就不会蹉跎岁月,就会把握每个当下,因为每一个当下都是悟道的因缘!有很多人都说修行慢慢来,等到年老了没事了,没有烦恼了,没有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了再来用功。事实上有谁知道明天我们还在不在?生命的无常性,不是只有老才会死,也不是只有病才会死,每一剎那都是无常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入灭,怎么能等!

我常常譬喻:年轻的时候苦学知识充实自己,以后有了智慧和才能,不怕找不到工作,不怕经济不好,到老来就享福、自在了。如果年纪轻的时候不充实自己,每天觉得享受就好,过着奢侈的生活,以后年纪大了,没有赚钱的才能,也没有智慧,一切都不会圆满,到老来就会更加艰辛困苦。这个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佛充实自己,不去具足解脱的条件,那么未来一定是很苦的,而且愈老愈苦、愈轮回愈堕落。现在做人还好,如果到三恶道去就更惨了。

所以,我们要把握每一个当下,不要因为还年轻就等待。我告诉你,愈年轻愈早学,就会愈早解决这些问题,不要讲死后,这一生就没有问题,将来都不会有问题。了解了这一点的人就不会蹉跎岁月,不会等未来、等因缘,而会积极的创造解脱的因缘。所以,懂得把握当下的人未来就没有苦恼。

现在明白了我们一切的问题就在五蕴中,只要我们观察和了解五蕴,就可以转化,可以回到清净的地方,可以了脱生死。这一生活着就会很幸福、很清净、很自在,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所谓的生活品质:活着能清净,死后就没问题,活着不能清净死后问题一大堆。《心经》直接契入的重点就是五蕴,要体会「五蕴皆空」就是重点。明白了,说空不是在否定一切缘起的万法,缘起的万法不离因果的现象,「此有故彼有」,是必然会有的。所以,我们不是在破坏一切万法,反而是成立一切万法。这样如实的理解,才不会误解空义而入断灭。

如氢氧合成的水,有解渴、灌田、涤物等作用,有体积流动的形态,从此等形态作用上看,一般即认为是实有的。然若以甚深智慧来观察,则知任何作用与形态,都是依关系条件而假立的,

这里用水来作比喻:水是氢氧化合物,展现了水的形态、特性和作用。众生看到水的相状形态,感觉很实在,就执着在水的实有。这里导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用般若的空慧来观察,就知道这些形态与作用,只是关系的组合,条件的组合。当关系条件变的时候,这个形态和作用也变了。这样的存在,不可能是永恒的,也不可能是实在的。

譬如:我们到河边去,看到水在流,每时每刻水都在流。每一个时间去都看到水在流,给人的感觉是那个河水还是一样的一直在流,其实我们每一次看到的水都不一样,前面的水流过去了,后面的水又流过来了,前水、后水不一样,眼下看到的水已不是原来的水。但是,我们觉得这一条河就是这么实在,好像永远都在流。我们不知道那只是条件的假合,我们现在看到的和刚才看到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可是我们无法分辨出来,这种实有感就是众生的惯性。

如果用甚深的般若智慧,也就是用缘起的理念去看,就能看到河的真相,原来它是条件的组合,从水的元素来讲是氢氧化合物,如果把它加温,就会变成水蒸气,水的形态就变了;冷却了就会变成冰,形态也变了,功能也不一样,那么水有没有不变的自性?没有!都是条件的组合,随着条件的变化,水的本身也会随着变化,这样的东西怎么会是永恒的?

我们对一切现象的爱染执着,都以为那是实在的,才会爱,才会占有。如果知道是虚幻的,还会去占有它吗?还需要用一生的心血去贪瞋痴、烦恼吗?

所以我就譬喻:一个冰块,它一定会溶化的,虽然现出冰的形状与实体,凉凉的还有解渴和消暑的功能。但是,如果抱着它一定会慢慢溶化,不会永恒存在。即使有它的功能也是暂时的,很快就过去了。了解了,你还会执着在冰会永恒吗?

但是我们执着的就是这个五蕴,最深的染着就是五蕴。明明知道这个身体一定会坏、会烂、看都不敢看,但是我们还会执着:五蕴是假相,但是里面有一个真的、不生不灭、能来来去去的「我」,那就是众生最大最大的自性见的执着!想想看,组合成身心的叫五蕴,五蕴离散了,哪里能找到离开五蕴以外有一个叫灵魂的东西?这就是外道「离蕴计我」的观念。一边是执着五蕴就是我,一边是执着五蕴以外还有一个我,这些都是执着。佛陀在开示法的时候,都是直接让我们从五蕴身心上去体会,去观察:五蕴中我不可得。那么,离蕴外还有一个我可得吗?怎么找也找不到,但是我们还是执着在实有上,不然会很怕,怕我失掉了怎么办?所以我们众生的我执都是从五蕴而来的,要明白!

关系条件起了变化,形态也就变化了,作用也就不存在了。事物若是有实体性,则事物应永远保持他固有的状态,不应有变化,应不受关系条件的变动。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推理:实体性的东西是不变的;如果是永恒的,是实在的,那么说有自性是对的,它是不变的。可是世间上的任何一法,哪一法是永恒不变的?慢慢去体会,从色法到心法都一样,都在因缘条件的变化中缘生缘灭。

事实上,一切法都不是这样,如剥芭蕉一样,剥到最后,也得不到一点实在的。

这是用芭蕉来比喻:芭蕉是一棵树,看起来实实在在的,但是当一层层把茎干剥离,剥到最后里面是空的,什么也没有。我们人也是一样,这些条件组合起来的时候,就像一棵树那么实在的、坚固的立在那边。如果从五蕴的组合来分析他,分析到最后也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实在的自性,最后只是「不可得」!我们讲空、讲无自性,在现象上体会到的,也就是「不可得」三个字。这三个字很重要!佛法讲无常,就是常不可得!佛法讲无我,就是我不可得!无常无我就要在五蕴中发现这个真相!注意!要体会到「不可得」三个字的内涵,就了解佛法在讲什么!

而我们都忽视了,有的学员说:「师父,我一观照什么都没有,怎么办?」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意思?什么都没有叫做不可得。体会到「不可得」不就是已经「办」了吗?所以,在这里特别提醒,「不可得」这三个字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观照和修行中,都有可得的心,想要得到境界、想要看到境界、想要证入境界,都在有的观念里,而不知道「不可得」三个字才是奥妙!那么修行就不能安心:怎么什么境界都没有?我告诉大家,什么境界都没有才是真境界!但是真正要什么境界都没有的人,一百万个人中都找不到一个!因为都在有里面。这里是重点!提醒一下,将来我们在禅修观照时,真正进入那种状态,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实相!而追求有境界的人很容易误入歧途。

诸法的存在,是如幻不实的,需要在诸法的当体了知其本性是空,这才不会执为是实有了。

这已经作结论了。我们看到一切法生起,存在,最后灭了,这个过程是必然如此的。所以虽有如幻,如幻不实。要了解如幻不实的真相,就在诸法的当体,在诸法的当下去观察它、去明白它,了知其本性空寂。本性空寂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

所以,修行的人大都在对治中,不能真正究竟解脱,就是因为体证不到本性空寂!为什么我们把烦恼和爱染当作实在的,一直在对治?如果是实在的,你对治得了吗?对治就表示你认为他是实在的。先肯定烦恼是实在的,再来和烦恼打仗,那是很胡涂的!我们首先要观察我们的敌人在哪里?他是真的吗?如果不是真的,还需要对治吗?

如果了解一切烦恼都是因条件而产生,没有永恒性;我们的贪爱是由于无知而产生的,是可以了解的,也没有永恒性。因为知道没有永恒性,我们才能够不受它欺骗而超越它,不再受其迷惑引诱。所以,消除烦恼与贪爱主要在明与无明,重点就在这里!如果能发现当体本性是空,就不会执着在实有,就不会受它的引诱和迷惑,就不会起贪瞋痴和执着,这就是了解真相。

我常譬喻:了解真相就像打开灯一样,黑暗自然不存在。我们心中明白了,照见了法性空寂,那些烦恼、颠倒、执着、贪爱本来就不存在,也不用对治啦!这才是奥妙!问题在于众生存在着很深的自我观念: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有着希望永恒存在的意欲,而且不断的被灌输一些错误的讯息:我们众生业力深重,没有办法;我们造的业如须弥山那么高,再怎么修都没办法,唯有靠佛菩萨的加持、加被、救度,靠自力是不可能解脱的。

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观念,请问以后你还有办法吗?问题是我们都相信这个观念,首先就否定了我们解脱的可能性!那还修什么行?这个知见影响我们有多深你们知道吗?所以我每一次和大家讲法的时候,都在告诉各位:我们人人和佛菩萨在法性上都是平等的,他们能开悟,能解脱,能成为佛菩萨,我们也可以啊!佛菩萨也是人做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也可以呀!所以我们谈很多法,是让我们了解:人人学佛,人人解脱,这是佛法的特质和佛法的妙用。

在我们的意识里面,有很多的负面的讯息已经根深蒂固了,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很深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破除那些错误的、负面的知见与观念,当我们了解了烦恼的真相就不会受其迷惑。我个人的体会:佛法真的是非常奥妙与伟大的!只要我们人人学得正见,只要时时观照,每一法都可以证明,可以体验,就在这一生就能受用的,为什么要等死后谁来救你呢?一定要明白!我讲这些话只是要破除你们观念中固有的、错误的讯息。那些观念不铲除,你就会永远在等待救度!那么我们内在的潜能,本来具足的慈悲,永远都没有办法展现出来!法法平等,在法性上讲确实如此!大家要懂得法的重要,所以般若的空慧才能消除自性见和错误的知见。

《般若经》的重点,就在于让我们慢慢了解什么是空,怎样才能体证到诸法的本性空,也就是法性空寂—实相,才能真正的离执而超越、解脱。

一分学者,以为我无而法有,这是因于智慧浅薄的缘故。

这就如前面讲的,有人以为「我」是不存在,而五蕴是实在的,所谓的我空法有。这是因为没有般若的空慧,对法体验不够深刻,只看到五蕴无我,不知道五蕴也本空。

在同一因缘法上,智慧深刻者,即能知其法空,所以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的「深」不是世俗浅薄的世智聪辩,而是指能深达实相的智慧。真正有般若的深慧,就能了达一切法空。所以导师在《般若心经》里有这句话:当有了深般若,就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般若慧还比较浅薄,看到的只是部分、了解的只是部分,就不够深刻,不能了达五蕴皆空,就会以为五蕴是实有——我空法有,就会有这样的执着。

从印度佛教的发展看,佛陀灭后到部派佛教大概五百年间,就产生了法有的观念——三世实有,或者是过未无体、现在实有,都有某一种实有的执着。所以《般若经》的阐发,充分展现了大乘的空慧和佛陀的本怀,目的就是在破除法有的观念。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就在破除法有的思想,如果连法都能空,「我」自然不存在。所以法空的同时,一定是我空,一定要明白!大乘的广观万法,为什么回过头来我执就会破?一切法皆空了,「我」还有立足点吗?五蕴也是法,五蕴都空了,那么「我」在哪里存在?这就是一个方法,从广观万法破除对法的实有感,我就没有立足点,「我」也必然会空!所以大乘的广观万法也有他的意义。

有的译本,译照见五蕴皆空为照见五蕴等自性皆空,自性就是含摄得不变、独存的实体性,此实体性不可得,故曰皆空,而不是破坏因缘生法。

这一本《般若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另一本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里讲的就是鸠摩罗什翻译的:「照见五蕴等自性皆空」,跟前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哪里不同?多两个字「自性」,那么为什么下面这一本要让我们明白的是自性皆空?因为众生执着实有自性,就是我执我见的根本!那么玄奘法师为什么没有写「自性」二字?要注意!这就是唯识学的内涵!唯识学是自相有,缘起是不空的,依他起是不空,圆成实是不空,所以要注意!唯识与中观的思想不同,所以翻译出的经文就有差别。所以上次我告诉各位,如果要研究《般若心经》,可以把这两种不同的版本拿来对照比比看,就知道几个字的不同,意境就不一样了。

所以为什么要讲自性皆空?因为自性不可得!自性含摄不变性、独存性,有永恒存在的实体。自性的不可得,所以我们说他为空,空是破除我们的我执和实有感,而不是破坏因缘法。

如果不讲这个「自性」,只讲「五蕴皆空」,那么有的人会认为在五蕴以外另外有一个实在的灵魂,或实有自性的东西,还会有所执着。

空从具体的有上显出,有在无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冲突。

这几句话要深刻的去了解,众生的知见就在实有与实无里:有的就不是无,无的就不是有。这里讲「空」要在哪里显现?就在具体的有上才能显出来,不是把有否定了、消灭了才显出空,这种空是空间的空:譬如说这个桌子在这里,桌子占了这个体积位置,空间就被占掉,桌子拿开了,空间就显出来了。这种「空」是空间的空,而这里所讲的「空」,不是指空间的「空」,是「性空」。也就是没有实在性、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没有独存性,是缘起如幻的假有,所以说它空。这个「空」字不是在否定现象,而是在否定实有性。如果了解到这一步,那么「空」在哪里显现?就在万法的「有」上,才能说他——空,因为这些「有」是缘聚的,是条件组合的,当条件发生变化,这个「有」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没有永恒性、不变性,也不可能单独存在,一定要条件组合。所以法法的现象当下就是空——当体即空,因为没有一法不从缘起。

我们首先了解了空是从有而显现的,有就是在无自性的空上成立的。如果有实体性,有不变性,有永恒性,有独存性,就不会变化,不变化就不能待缘而产生。所以现象的有要在空性上才能成立,形成一切万法的生生不息。譬如说,如果没有空间,法就不能产生,法也不能存在,如这张桌子占有这个位置,其它的东西就不能摆放在这里了,只要有空间,随时都可以摆放东西。所以 「有」和「空」的关系是相依相缘而相成,没有矛盾。因为空才能有,因为有才显出空,所以空有是不二的。

世俗的观念刚好相反:有的就不是无,无的就不是有,有与无一定是相对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以世俗的观念来看,烦恼的时候,就表示不清净。那么如果能明白烦恼的本质不是实在的、不是永恒的、不是不变的,了解了真相,也就明白了烦恼的当下即是空。不相信,你们现在当下就可以试试看,现在我们讲当下,你现在马上观察,所有的烦恼、过去的烦恼、一切的烦恼,当下去观察它现在在哪里,找找看有没有?当下就体会!有没有能找得到的?所以烦恼如果是实在的,现在应该存在;如果现在怎么都找不到,表示烦恼的因缘消失,那么这个烦恼也会随着消失,所以怎么找都找不到。但是如果用想就会有烦恼!所以「看」与「想」有不同的功能,注意!这是一个法的重点!找就是寻觅、观察、观照,用现在的语言叫「看」,向内「看」,那个烦恼怎么找都找不到,如幻故。但是「想」的时候,烦恼就出来了,愈想愈痛苦,愈想愈悲哀,愈想愈气愤!所以,「想」会有烦恼出来,如果「看」怎么找都找不到烦恼。由于我们无始以来,大家都在「想」中习惯了,而且是妄想、颠倒妄想!为什么我教大家观照的时候,用一个「看」,去觉知他、观察他、寻找他,甚至可以感受他,就完全不一样。就可以体会禅宗的公案说:「觅心了不可得」而悟道!为什么能悟道的原因也在这里。

这和常人的看法很不相同,常人以为有的不是没有,空是没有的不是有,把空和有的中间划着一条不可沟通的界限。依般若法门说︰空和有是极相成的,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统一的。

这就是我们学般若、了解空义最重要的地方。众生的观念都认为有与空是相对而不能相融的。佛法处处都在讲空,好像很消极,在否定万法。其实不是,不能把空和有划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来相对,如果这样,就会产生很多矛盾和障碍。从表面上看,空和有好像相对,其实从般若的角度、从空性的角度来看,二者是统一的:依有明空,依空显有。二者是相依相缘而不是相对的,也叫作「空有不二」,是相融而且相成的。

佛法是要人在存在的现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时在毕竟空的实相中去了解现象界的缘起法。

人们常常于万法之外,去寻求一个清净,或在五蕴外求一个自性,这就是一般人不了解佛法真义的地方。佛陀说法,目的是要我们了解真相,就在现象上去把握法的当体即空,也就是本性空。

一切法本来就是毕竟空,一切法的实相是法性寂灭。就在对空性的体证、了解中,反过来就能了解现象界为什么能缘起?为什么生生不已?缘起法环环相扣,此有故彼有。有这个因,有这些条件,就必会产生某一种结果。因与果之间一定有其必然理则和必然性!就是因为空,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因果」。

缘起法就是因果系。了解空义才能了解因果法则。因为本性空,所以才能成立因果关系。如果以为空,因果就不能成立,这是错解空义!正因为空,因果才能成立!所以同样的法,如果体会的深度不够,就会执着在表面上,而不能得到所谓的般若空慧,就不能进行深观,就不能见法,也就看不到实相!

能这样的观察、体验,即得度一切苦。

了解了缘起法,正见建立了,我们就能在生活和生命中去观察他、去体验他。当真的明白了,就是身心的体验而不是观念的了知,这叫证入。那个时候你就再也不会颠倒执着,再也不会痛苦烦恼,就是「度一切苦厄」!就是真正的到彼岸、解脱了。所以《般若心经》主要是告诉我们般若的重要。深般若告诉我们就在五蕴上下手。如果真正体证了、明白了,要起烦恼都很难,要颠倒也很难,这叫「度一切苦厄」。这才是真正的达到了烦恼的永灭,贪瞋痴的永灭,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受用!

所谓贪瞋痴的永灭,就是烦恼不再起。我看到很多人教的修行方法,会有某一个程度的功能和受用,但是不能达到所谓的永灭。永灭是不再起,是实实在在的受用,这才是佛法讲的到彼岸——「度一切苦厄」。如果只是得到某一个功能,某一个受用,当下心情好一点,过一段时间,习性、毛病又来了,触到因缘又起苦恼和颠倒执着了,这不叫永灭。佛法要谈的就是真正的「度一切苦厄」!

如果我们对法不了解,知见建立得不正确,所用的方法也不对,不可能真正的体证空性。只能有知见上的了解,断不了烦恼,不能达到贪瞋痴的永灭。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励志文选,教人行善慈悲,对治烦恼都只是某一个程度的功效,但是烦恼不能永灭。这一点是佛法与世间、其它宗教不共的地方。「究竟」两个字就是达到烦恼永灭的那种受用。所以,我们要分别抉择佛法与世俗的知见、和外道修行方法的不同在哪里?佛教为什么说只有佛法是唯一究竟?这不是乱说的。佛陀体证的就是涅槃,是真的不再起痛苦烦恼与颠倒执着的。

彻底的度苦,必须体验空性,了知一切法空,生死间的苦痛系缚,才能彻底解除。

所以对「空」义的了解、空性的体证的重要可见一斑!大乘佛法用一个「空」字来涵盖其它所有的法门。空性的体证就涵盖了三法印。空性就是实相,所以叫一实相印。把三法印融摄于一个空性的体证,就可以了达,这就是大乘不共的地方。其实体证空性与体证三法印是一样的。

所以在说了「照见五蕴皆空」后,接着说「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如果「不能照见五蕴皆空」,「就不能度一切苦厄」。我们学佛修行,目的是要解脱,要了生死。「照见五蕴皆空」极为重要!是最关键的地方!修行如果不把握这个根本,不是在体证法的空性上下工夫,而是都在「有」里面——在境界里面,有所取里面,有所得里面;在一切境界里面见神、见鬼、见佛……,怎么能体证空性!怎么能「度一切苦厄」!

苦是苦痛,厄是困难。众生的苦痛困难,不外内外两种︰属于内自身心的,如生老病死等;属于外起的,如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这一切的苦难,根源都在众生把自己看成有实体性而起。

我们会产生痛苦烦恼,不外内外两种条件。内在方面是身心一定会生老病死。人一生出来,就已经注定了一定会老、一定会病、一定会死。外在的条件就是爱别离,怨憎会和求不得。

爱别离苦:譬如我们学历很高、经济收入很好、人缘好、家庭美满、孩子也可爱、事业又很成功,够圆满了。问题是这么圆满有一个一定要先死的,怎么办?不圆满还不会那么苦,愈圆满,愈恩爱,当失去这些的时候更苦!那么在这个人间每天争啊、拼啊,都在努力把我们的事业、家庭、人际经营得更好。可是,总有一天要面临死亡的,到那个时候你如何面对你拥有的一切?如果是一个乞丐,连住处也没有,一日三餐还很困难,他死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苦。但是那些越有钱的、越有地位的、家庭越圆满的、夫妻越恩爱的、孩子越孝顺的,当他们要离开的时候,苦不苦?这就是爱别离!人生一定会踫到!

怨憎会苦:指我们所求和希望的,往往得不到;而最讨厌的、最不喜欢的、使你心里最难过的,偏偏每天要相处在一起。譬如在某一个地方居住,你会发现有不喜欢的人和不顺眼的事。那么再搬到另一个地方,还是有让你不如意的人和不顺心的事,搬到哪里都如此。就是说 你讨厌的与不喜欢的,随时都会踫到,这就是怨憎会。为什么讨厌的人偏偏要在一起?因为我们心里有看人不顺眼的条件,所以走到哪里都会看到不顺眼的人。就好比戴着有色眼镜走到哪里看到外面的颜色都是一样的,这是主观意识的作用。有色眼镜如果不拿掉,即使到极乐世界看到的还是那个影像!为什么人人都有怨憎会苦?因为人人都有我执,人人都自以为是,人人都在实有感里面。所以走到哪里都一定怨憎会。

求不得苦:有道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就是说「求不得」是普遍的现象。求不得也不是永远求不得,而是说贪欲永远都无法满足。譬如求财,如果你的目标是一百万,当得到了以后,就想得到一千万;一千万得到了,就想一亿;一亿得到了,就想十亿、百亿,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真正的求不得指的是,只要有欲望,就会有求不得。什么事都如愿,可能吗?有钱的人身体不好,身体好的人没有钱;即使有钱、身体又好的,感情却不好,也很苦……。苦的原因,大概就是内外这二种条件。并且是人人都会面对的。

但是人生还有一个最大的苦——无常故苦。人有生一定会死;死了又不得不生,因为造业还要来受生受报。这一生当人还好,如果稍有不慎堕到三恶道去了,更苦!所以,最大的苦就是生死轮回的不能止息!可是轮回不一定要在死后,活着时就在六道中轮回。如果现在还没有解决生死的问题,只要瞋恨心一起就是阿修罗;痛苦一来,是不是就在地狱。所以,我们要明白轮回之苦在生命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受了,不一定是死后的事。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把自己看成有自性的实体。也就是说,造成我们痛苦的原因是由于我执而起的。所以,佛法修行第一要破我执。我执不破,没有一个能解脱,没有一个能幸福的!人生是一定苦,有也苦,没有也苦;对也苦,错也苦;好也苦,坏也苦,无所不苦。唯有体证般若的空慧,「照见五蕴皆空」,了解真相的时候,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这是最关键的地方!

对于如何去除烦恼,我以前常常比喻:我们面对人间一切万法,我们的身心造作的一切,就像一棵大树。制造的烦恼痛苦和是是非非,就像树上的叶子那么多。如果我们没有般若的空慧,不直接从观察五蕴破我执下手,不把树根铲掉,而去对治树叶;即使一片一片的去摘,或者一叶一叶的去洗清,那样永远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摘掉的树叶又会再生。唯有找到树的根,把树根砍断以后,虽然树叶在一段时间内还是绿绿的很茂盛,但是过一段时间,水分和营养慢慢不能供给,树枝和树叶一定会枯萎,只是时间的问题。可是不了解真相的修行人都在枝末上用功,就像在对治那些树叶一样。而明白道理、懂得法要的人,就会在根上着手。

般若的空慧就能照破我们的无明和我见,这就是根本的地方!我们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来自同一个原因,就是实有感的我执我见!所以我们修行要从根本上着手,要把握到心要!如果不在根上着手,而在枝末上用功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好比摘掉的树叶又会再生,那么烦恼无尽,怎么能解脱!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什么法门都一样,不要以为学佛就是劝人为善,那就错了!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就是直接从根本下手。理上找到正确的原因,行上找到根本的地方。只要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所有的烦恼都会解决。我们的烦恼看起来很多,归纳起来就有八苦,而苦的根本是实有感与自性见产生的我执我见。每个法门的修行都不反对破我法二执,表面上大家似乎都懂,而实质的内涵却没有厘清,这是重点。

大至一国,小至一家,互相斗争,苦痛丛生,即都是由于不了我之本无,

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乃至于全世界国与国之间,都在不停的斗争。国家内部不同的政党、派系之间,由于知见的不同,也都在斗争。这些斗争的场面每天都在上演,对我们也是最现实的教育。那么小至一家,夫妻在恋爱时都非常幸福,双方会把对方想得像仙女和圣贤一样,会想尽办法攻入婚姻的城堡。可是当攻进去的时候,时日一久,是非、恩怨就来了。这里看不顺眼,那里也看不顺眼,就会抱怨:以前我的眼睛被糊住了,现在才看清楚!家庭的烦恼和斗争就开始了,导致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现在扪心自问:这一生不管活多久,凭心而论,能够遇到真正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沟通无碍的那种知音知己有几个?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我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很主观的观念。符合己意的就好,不符合己意的就不能相契。但是,想想看,活在这个人间,不可能每个人都符合我们的意愿。所以就不得不苦,不得不斗争,以此来满足己意。所以只要是有情都活在斗争里面,都在无明中过日子,那一个不苦?大鱼吃小鱼,大动物吃小动物,而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个根源就是「由于不了我之本无」。「我」本来就是没有的,我执我见本来就是虚幻的。可是众生却在无我的实相中起了实有感的我见、我执。如果一个人真正的了解了无我的真相,那么一切的问题就不存在了。所以,学佛修行破我执太重要了!那么我执是什么?我执就是永恒、不变、独存的实有感的执着。那是不可得的!一定要明白!

于是重自薄他,不惜牺牲他人以满足自己。我这样想这样做,你也这样想这样做,于是彼此冲突,相持不下,无边苦痛就都跟着来了。

如果在我执我见中,怎么看都是自己最伟大,怎么看都是自己最如理如法。主观的认为自己想的、做的都对,这就是在无明、颠倒中的自大、自尊、自以为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为了满足我欲,甚至去伤害他人,这就是造业!

如果每一个人都是唯我独尊,每一个都认为只有自己才对,那么人间还会有和谐吗?我们的痛苦烦恼从哪里来?就是我见引起的!

若知一切法都是关系的存在,由是了知人与人间是相助相成的,大家是在一切人的关系条件下而生活而存在,则彼此相需彼此相助,苦痛也自不生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了解缘起法有多重要。缘起法的内容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不但人与人之间,人与万法也是一样,都是相依相缘的存在。所以了解缘起的人就不会独尊,不会以为自己有多么特殊或与众不同。

从生活起居到一切饮食营养的需要来看,每一个环节都是由许多条件的和合来供应的,彼此相依相缘。譬如出门需要车子,那么车子从哪里来?是你自己制造的吗?交通的安全要多少人来为我们维护?我们住的房子是自己建的吗?所有的生活用品是你自己制造的吗?吃的东西都是你自己种的吗?这都要靠很多条件来配合。所以人不可能独立于万法和人群之外。只有了解缘起,才能了解一切法之间是这样的相依相缘、息息相关。如果每一个人都自私自利,这个人类会变成怎么样?所以,懂得缘起的人必会珍惜一切的因缘和条件,而且还会尊重与感恩这些条件,怎么还会斗争呢?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观念:如果这个国家没有我,这个国家就完了;如果这个团体没有我,这个团体就完了;如果这个家没有我,这个家就完了;这个企业没有我,它就不行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即使我们死过一百万次,它们依然继续存在!一切法是众缘合和的,不是一个人能独撑的。即使我们有再大的影响力,也是一时的,不是永恒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自大、独尊!明白缘起的观念,就知道什么叫整体,什么叫相依相缘,什么叫条件组合,缺一不可!

有一个故事,心脏,胃和大脑在相互斗争,都说自己最重要。没有我,你就死定了!心脏不跳你还能活吗?如果不吃东西,没有吸收营养,你能活吗?所以,没有胃、肠可以吗?其实,这个身体还是缘起的,它是一个整体性,有一个相依相缘配合的功效性。譬如眼睛不好,生活就不方便;耳朵不好,也不方便。不论哪一个部分受到伤害,都会感到痛苦烦恼,就会影响到整体身心的安宁。当每一部分都圆满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才会健康。那么,我们是不是要保持这个身心的和谐,才能自在清净?才能好好的过日子?同样的道理,整个人间、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不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吗?哪一个地方有缺点,整体就会出问题。

了解缘起法,我们就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会珍惜众多因缘的供给,内心充满了感激之情,还会自私自利吗?还会唯我独尊吗?如果城市的垃圾没人清理,就会变成臭城。如果董事长是高高在上的,难道那些清道夫就不重要吗?生活在城市,如果停水,你知道后果多严重吗?人人坐卧都不得安宁!因为现在用的马桶,不像以前那样不用冲,那么一个星期下来就不得了!所以,不要轻视那些微弱的团体,以为他们的工作是低贱的,那是大错特错的!法法相依相缘,缺一不可。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自私害的就是自己!这里的点点滴滴都在让我们明白:什么叫相依相缘!什么叫互相的助成!

物我、自他间如此,身心流转的苦迫也如此。

知道了人间万法之间的关系是这样,那么我们身心的道理也是一样。我们会痛苦、烦恼,一定是因为其中某部分出了问题。一是肉体上的问题,一是心灵上的问题。只要有一方面出了差错,痛苦烦恼就会生起,甚至还会面对死亡。

总之,若处处以自我为前提,则苦痛因之而起;若达法性空——无我,则苦痛自息。

这样就找出痛苦的原因了。如果不懂缘起就会起我执、我见。自私的心一起,什么事都是依自己的观念为主。没有同体的观念、没有整体的观念、没有相依相缘的观念,所有的痛苦烦恼也就来了。所以,今天能达法性空,法法就不执着。知道缘起相依相缘的道理,才能与万法和谐共存。

菩萨的大悲心,也是从此而生,

在自私里是没有慈悲的!如果今天我们能体证法的空性,了解法的真相,超越了执着、超越了我见,就能「度一切苦厄」!得到这样的解脱和受用之后,回过头来,也知道一切万法是相依相缘的。就会看到每一个众生真的好苦!有了这样整体的观念,怎么还能只是自了呢?悲心会自然涌现的!菩萨的大悲心,也是从这里而生起的。只有了解缘起才能懂得同体的道理,就不会自私也不会自了了。

以能了知一切法都是关系的存在,救人即是自救,完成他人即是完成自己,由是牺牲自己,利济他人。

菩萨真能发心,必定要体会性空无我,才能真正懂得同体大悲。同体就不可能自私自了,整体有缺陷,就等于是自己的缺陷。如果了解了缘起性空、法性平等的深意,绝对会流露出那种不忍众生苦的悲心。众生为什么那么苦?因为正见的不彰!所以菩萨「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这么伟大的佛法,如果没有把佛法的正见彰显出来,众生就没有闻法的机会,众生怎能不在我执中呢?众生怎么能离苦呢?所以我们要明白,今天宣扬正见、宣扬正法,不是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是利益大众,希望大家都能闻到正法,都能有解脱的机会,我们才能真正的安心自在!所以,利他其实才是真正的利己。如果不能让外面的一切得到圆满,你怎么能圆满?因为自他是息息相关的!

大乘佛法有一句话,「从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那你怎么能自了?怎么能自己在那边安逸没事?唯有大家的圆满,我才能圆满!这个就是利他之心,是从菩萨道的根本来谈的。所以大家要明白,一个真正见法的人,绝对不会自了的。如果我们不去关怀大众,不去关怀一切,怎么能提升自己?自私自利绝对是耽误自己!所以我执不破、法执不破是不可能解脱的,一定是活在痛苦相续不断的轮回中。了解这些,也就能把握大乘佛法的根本了。大乘佛法为什么要讲悲心?悲心是从哪里生起的?还是根源于了解性空的道理、缘起的道理!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本来就会这样的。我们生命的本质就充满了慈悲和爱,只是被我执掩盖了,从来没有发现过。当了解了法的实相、生命的实相的时候,慈悲的流露是自然的。

所以,如果我们对法不了解,就发心要做菩萨,可是真的能做到吗?遇到利害冲突的时候真的还能无私吗?所以,一定要有法呀!你们慢慢就会了解。我们学习这个课程,在观念中建立正确的知见,这种正确的知见就能引导我们迈向解脱。所以从建立的知见,到慢慢的观察,到真正的证入、真正的能受用,这个过程是多么的重要啊!一定要一一的去实践,不然达不到。

个人能达法空,则个人的行动合理;大家能达法空,则大家行动合理。正见正行,自能得到苦痛的解放而自在。

很多人以为我解脱了、成佛了,这个世界就会清净了。可能吗?这句话要明白:「个人达法空,个人行动就会合理、清净自在;大家都达法空的时候,大家的行动才会合理、才会自在。」不是说一个人解脱,天下就太平了。佛陀在人间成佛了,为什么我们这个人间到现在还是苦恼不堪?所以,要让人间得到净化,要大家一起努力的,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一切的问题。了解了这点,还会只顾个人自了吗?我们生活的空间,与周围的一切都是相依相缘的,哪里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就没事了?你家的院子扫干净了,如果别的地方很脏乱,一阵风吹过来,你家还是脏兮兮的,不是自扫门前雪就能解决问题。人间要净化,一定要大家一起来努力。

所以,菩萨弘法利生,是希望大众能共愿共行。唯有大家共愿共行,人间才有净化的可能。所以,要创造一个净土,是要大家一起来努力。明白了这个,我们就知道,菩萨求的是共愿共行的知己呀!不是求个人的什么利益,或度某一个人就好了,不是这样的!我们希望正见能流布到人间的每个角落和家庭,让人人都有机会闻到正法!

现在宗教林立,教内宗派和法门林立,我们听的是不是真正佛法的正见?如果知见不正,修行的方法也不会正确,那么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虽然看起来都在行善、修行,可是「不究竟」。

所以我想:虽然我们人微言轻,没有什么德行,也不能感化那么多人,至少可以建立佛法的正见。有了正见才能行、才有方向。为什么我们上课要拍摄DVD?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大的能力,也没有因缘去和所有的大众接触,但是我们应用现代的科技制作这些光盘,希望降低成本,能普遍大量发行的时候,才有机会传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以至于全世界的任何国家。我们只是在制造一个能让大家建立正见的因缘而已。

我们上课的地方,坐满了也不过一百几十个人,而全世界有六十亿人啊!生生不息,如何能把正见推广、普及,产生全面性的影响?所以我们想办法把这个法送出去,只要他有听闻的机会,有熏习的机会,在观念中慢慢的播撒正见的种子,当他遇到种种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时,也许还会有一个反省、反思的机会。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是为大家创造这样的因缘和机会而已。

我常常呼吁大家要共愿共行,在有限的人生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不是搞名搞利,而是以菩萨心,行菩萨的事业,目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解脱。不是我们自己高高在上,而是需要大家的共愿共行,一个人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有大家一起来,才能产生全面性的效应,不然人间要净化就变成唱高调,永远也达不到。其它的宗教没有人讲「无我」,只有佛教讲「无我」,可是佛教又是「少数民族」,而现在宗派讲「无我」的更少,如果都在「我」的立场上,这个社会要怎么净化?人间要怎么净化?

大家要明白!我们虽然在默默的做,但是意义深远!所以我们弘法眼光要远,胸襟要宽,不要看眼前的利益。我们怎么样能把法深入众生的心,让他能有反思的机会、能有得正见的机会,这就是一种「因」,我们只是播撒这个正确的「因」,将来就会有正确的成果,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现在讲破我执、说无我,很多人是不喜欢的,那会伤害到他的自尊,否定他的成就。但是不讲真话,连解脱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尽管人家不喜欢,但是我们还是要讲;人家不接受的,我们还是要循循善诱,希望他有一天能明白,要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我们希望能把导师辛苦抉择的缘起正见弘扬出来。导师的智慧和伟大能了解的人很少!六、七十年了,没有几个人在弘扬、推广导师的理念。但是我们愿意默默的、继续跟着导师的脚步来走,把正知见建立起来,再介绍给大家,我们只是来介绍而已。虽然个人没有什么德行、没有什么境界,但是我们都在尽这份心意。如果大家明白了,就知道我们人间短短几十年,要让我们有限的生命产生真正的、深远的意义,就和我一起来做这件事,就像在开创一个新的事业一样,你们愿不愿意来参与?愿不愿意推广这个理念?愿不愿意把这个工作变成这一生最没有遗憾的事业?如何能提升我们生命的品质,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意义在哪里?当我们对佛法、对众生、对全人类有所贡献,那不就是真正的意义吗?我们能利益一切的众生才是生命真正的意义!希望大家共愿共行,没有大家共同的积极参与,只有师父一个人是不可能达成的!大家要明白。

所以,我常常讲:我只是一个经销商,把根本纯正的佛法介绍给大家,但是,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主要是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理想。

以上是经的总纲,下面依此广释。

《般若心经》的前几句,就是整个经文的总纲领,下面的经文,是在介绍经中的内涵,从较宽广的角度来解释经文的根本内容。

甲二 显义

乙一 正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说般若体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广观蕴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观──加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谈到色与空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讲的有和空的关系,现象和法性的关系。

这是解释总标中五蕴皆空的。五蕴为什么是空的?欲说明此义,佛唤「舍利子」而告诉他。舍利子是华梵合璧的名词,梵语应云舍利弗多。弗多即子义,舍利是母名。印度有鸟,眼最明利,呼为舍利;其母眼似舍利,因名为舍利。舍利所生子,即曰舍利子,从母得名。

这里的「舍利子」就是舍利弗,讲《般若心经》的时候,当机者就是舍利弗。佛陀叫他的名字为他说法,这是说法的缘起。这里介绍了舍利弗名字的由来:因为印度有一种鸟,眼睛非常明利,牠在空中就能看到地上很微细的东西,故叫舍利。因为舍利弗母亲的眼睛和舍利鸟的眼睛一样的明利,所以也叫舍利。 他的母亲叫舍利,她的儿子就叫舍利子,这是简单的介绍。

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本经是发挥智慧的,故佛唤舍利子以便应对。

《佛陀十大弟子传》中记载,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我们都知道他的故事,他和目犍连是很好的朋友,互为知己,但是开始都拜外道的师父修行,他们两个都是团体中的领导者,带领二百五十人。舍利弗有一次外出,见到了马胜比丘,马胜比丘身心宁静、自在,威仪具足。舍利弗就知道这个人一定非常有内涵,他的师父一定更不得了,所以他就问:你的师父是谁?跟你们说什么法?马胜比丘回答他:我的大师就是释迦牟尼佛,他说的法就是缘起法:「诸法因缘生,法亦因缘灭,是生灭因缘,佛大沙门说。」就是说: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所以一切法也由因缘而灭,我们的大师,讲的就是缘起法、因缘法。舍利弗一听马胜比丘讲的缘起偈,马上就开了智慧,当下就见法了。非常欢喜的回去把这件事情告诉目犍连,两个人就一起来见佛陀,听佛陀一番开示后,就带着二百五十人一起随佛陀出家。舍利弗出家后半个月,听到佛陀对长爪梵志的开示,当下就证了阿罗汉。

长爪梵志是舍利弗的舅舅,他常常与舍利弗的母亲论法,他的母亲每次都输,但是自从她怀了舍利弗以后每次论法都赢,这个因缘不可思议。他舅舅就知道这个孩子一定很厉害,还没有出世就影响到他的母亲。所以当他知道舍利弗跟随佛陀出家了,他也来拜见佛陀并向佛请法。就在佛陀对长爪梵志开示法要的因缘中,舍利弗站在佛后为佛扇扇子时,当下就证了阿罗汉。你们想想看;我们要修多久?舍利弗出家仅仅半个月,而且不是他直接请法,只是站在佛陀后面听到佛陀对别人的开示就证了阿罗汉。这就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所以《般若心经》以他为当机者。

佛明五蕴皆空,首拈色蕴为例。色与空的关系,本经用不异、即是四字来说明。

佛陀为了说明五蕴皆空,就以五蕴中的色蕴为代表,并用一个「不异」、一个「即是」来解释色与空的「不二」的关系。

不异即不离义,无差别义。色离于空,色即不成;空离于色,空亦不显。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不异」,就是说没有分开,没有差别;「色离于空,色即不成」,所以说不离。色,如果不是依空性是不可能产生的。因为有「空」,所以才能产生「色」。所以「色」的有,是不离「空」而有。

「空离于色,空亦不显」:如果离开万法「色」的当下,空性、空义无法显现出来;「空」是由「色」来显现,所以叫不离。离开了一边,另一边就不能成立,离开「空」不能产生「色」,离开「色」不能展现「空」义,所以色、空是相依相缘的,所以叫不离!「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站在不相离的关系来说色空的不异。

有人听了,以为空是没有,色是有,今虽说二不相离而实是各别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为除此种计执,所以佛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离,而且相即。

如果我们站在「不离」的角度来看,说空不离色,色不离空,色空不能相离而成立。如果只是这样讲,有人听了会产生误解,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而色就是有。今天虽然说色空不相离,但是空还是空,色还是色。为了破除众生实有实无的观念的执着,所以经中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注意!这里所说的不离,只是一种关系。但是我们还会怀疑空跟色毕竟还是不一样,会产生这样的执着。为了破除我们这种执着,所以进一步就说,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即」就是「是」的意思。那么这样我们就不会认为色和空是截然不同的了。

佛法作如是说,有其特殊意义。印度的一分学者,以为涅槃与生死,烦恼与菩提,是不相同的两回事,离了生死才能证得涅槃,离了烦恼才能获得菩提。

注意!这是修行中很重要的知见!佛陀的时代,在佛陀还没有悟道以前,外道非常多,常见的有九十六种外道,但是外道都不离一个根本观念:人间是苦的,是烦恼杂染的,所以就要超越烦恼,证入涅槃,涅槃是清净的,是无染的。以为要灭烦恼才能够证涅槃,他们把烦恼与涅槃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本质,甚至把二者对立了:有烦恼就没涅槃,当时所有外道思想都是如此。

生死和烦恼是世间杂染法,涅槃、菩提是出世清净法,染净不同,何得相即?

这是外道的疑问。生死和烦恼是杂染法,菩提和涅槃是清净法,清净法和杂染法是两回事,根本不能同时存在的。染和净是不同的,怎么能够相即呢?怎么会是不离而不异的呢?这就是一般宗教的思想,也是外道固有的观念。

这种见地,是从他们的宗教体验而得来。宗教体验,世间的一般宗教,如耶、回、印度教等,也都有他们的体验,如上帝、真宰、梵我等。

那么,什么是宗教的体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根据什么?外道有这样的说法,也不是乱说的,都有他的立场,有他的依据,有他们的体验才敢说的:譬如说基督教、回教或者是印度教、婆罗门教等,一样也都有他们的体验:所谓的上帝、真宰、梵我等。

若说他们都是骗人的,决不尽然,他们确是从某种体验,适应环境文化而表现出来的。不过体验的境地,有浅深、有真伪。

他们的说法是根据他们的经验和体验而得来的,所以他们不是骗人的,只是他们的经验和体验不究竟而已。不论是基督教、回教或者是婆罗门教的宗教体验,站在佛法的立场说他们不究竟,但不是说他们在骗人,他们有他们的体验。他们确实是这样体验的,只是在幻象中的体验而不知道是幻而已。这里表达的就是佛教与外道不同的地方。佛教的体验是最深的,最究竟的;而外道的体验只是浅显的一部分,有的还不是正确的。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净除内心上的错误──烦恼,体验真理,得到解脱──涅槃。

譬如说他们修行的方式:在祈祷、慈爱或者禅定中,都能感受到身心的变化的某一种体验。也就是说,这样的体验还在有相里面,还在某一种心灵感受的境界里产生的那种特殊的经验。但是佛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执着在那个经验所产生的幻象和体验上。佛法了解的是真相,是要达到究竟解脱的目的。

人们由于观念的错误,引起行为的错误,带来的是烦恼。所以佛法修行是从根本上下手,把错误的观念导正了,行为自然就端正,烦恼就不起,生死就不相续。因为离开了执着,离开了爱染,所以内心回复本来的清净,就能体证到涅槃。而不是在现象上执着,看到什么光影、看到什么空灵、体证到所谓身心脱落或神秘经验、感觉非常喜乐、清净与自在。可是,一出定或出了那个境界,又恢复到平常来了,那只是一种特殊的体验,我们叫神秘经验。

这里点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修行如果没有找到引起痛苦烦恼的根本,不了解这个根本,修行就会在枝末上用功。当我们修禅定的时候,内心会感到一种宁静或是光明,意识慢慢就不起了,会感到那种清净、宁静或光明,就会觉得那种体验就是涅槃的境界了,因为那种体验和世俗的杂染刚好是相反的,所以感受到的那个叫清净,容易误认为是涅槃。而佛法讲:当我们的颠倒执着的条件消失的时候,本来就是清净,并不是另外有一个清净可得。

我们用光明作比喻,不是有一个地方是清净光明的,也不是有一个地方是完全黑暗的,黑暗和光明只是相互衬托出来的。当明的时候,黑暗自然不存在,并不是从一个黑暗的地方跑到一个清净、光明的地方去,黑暗与光明只是相依相缘而显现的一种现象。所以不是我们今天要厌离这些黑暗,来找一个光明的地方。譬如把房间的灯关起来,屋子就暗了,房间的灯打开了屋子就亮了,所以黑暗和光明不是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不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佛法一直强调根本的问题来自我们的观念:因为观念的错误,就会引生错误的行为而带来烦恼。只要观念正确了,行为就端正,行为正确了,烦恼颠倒执着的因缘没有了,烦恼自然就不会起,那个「不会起」就是清净。不是离开烦恼,另外还有一个叫清净的地方;或者有一个东西在黑暗中产生痛苦,然后就跑到光明的地方去就没有痛苦,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常常会以为这个身心处在黑暗中才会痛苦,所以不要处在黑暗中,要跑到一个光明清净的地方去。但却不知道,当我们息灭了贪瞋痴烦恼的因的时候,当下就清净,不需要跑到另一个清净的地方去。那么,我们要在哪里解脱?就要离颠倒执着、离我执,离无明!如果找到了正确的方法,看清楚、明白了,当下就能证明!当下就会清净!不是离开这个五浊恶世另有一个清净的地方可去。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问题不解决,只要那个颠倒无明的因还在,不论到哪里去,也不能清净。还在无明颠倒中你怎么能清净?所以当我们根本的问题解决了,当下恢复清净,这就是清净的国土!那要不要另外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不需要!所以,我们现在的心如果不清净,看到的一切万法都是杂染的;当我们的心清净了,那么看到一切万法都是清净的。所以说:「心净则国土净」。只要把那些颠倒、错误的观念修正,行为导正,贪瞋痴烦恼就不起,当下就清净。所以,清净与杂染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实体,这个很重要!

一分学者依佛所说去持戒修定净除烦恼,体验得「超越」现象的,以此为涅槃。于是,以为世间和涅槃,是不同性质的。

有的人持戒清净,然后修禅定得到了身心脱落的一种体验,或者是与万法合一、与虚空合一、万物一体的感觉,因为有了这样身心的体验,当下没有了痛苦、烦恼、杂染,以为这就是涅槃。所以就把世间的烦恼和涅槃的清净截然的分开了,以为世间和涅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质。

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世间法,也总是远离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业。

所以,有的会认为这个世间是杂染的,只要离开杂染的世间,就不会受污染了。于是就到山林里去,远离人事纷扰,以这样的心态来修行。

如印度教就是这样修行的方式,人在年轻的时候,应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到五十岁以后就要离开家庭到深山去隐遁。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回到人间来是污染的,所以要远离它。

这种偏于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为沈空滞寂者。

这是站在法的立场所作的批评。如果执着在那个空灵的境界里,或者执着在清净的觉受里,以为这就是究竟了。他们认为参与世事,就会被污染,所以每天都在所谓的「空」里面,在禅定里面,不管世间事了,因为一管就会杂染。所以这样的现象每每会被世间人误解为:沈空滞寂。如果修行人都这样,那么人间事怎么圆满?尤其是居士,在人间有事业,有家庭,有责任,哪一个人能每天在那边沈空滞寂?如果人人都沈空滞寂,那么世界会成什么样子?所以被批评也是这个道理。

真正的涅槃空寂,是要在宇宙万有中,不离宇宙万有而即是宇宙万有的。因此,修行也不同,

真正的涅槃,就在万法中,在人人的事事物物中,不能离开这些事相,就在事相的万法中去超越对万法的颠倒执着,体证涅槃的空寂。因此,思想观念的不同,修行的方法就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要分别佛法跟外道修行的根本不同处,不是以修「四禅八定」,或以身心的特殊体验为目的。尤其是修了四禅八定,境界比较深的会引发神通,就会更执着了。以为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超能力,我就高高在上,甚至用神奇来惑众,以为这样就成就了,这种现象很多。

而修行佛法真正体证真理的人,是以慈悲来圆满世间的一切,对众生只有关怀和慈悲,愿意为众生付出一切,哪里是在炫耀自己有神通?哪里是依这个来搞名搞利?

即于世间利生事业中去体验真理,净化自己。

学佛修行不需要厌离,而是要超越。真正的超越,是要看清楚真相,在哪里看清楚真相?就在万法中、就在执着中、就在烦恼中去了解真相,了解正确的因,才能够在万法中超越出来。所以,修行不是厌离世间,反而就在世间做利生的事业,成就众生的同时来完成自己的超越。就在这个过程中体证真理,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净化自己的执着和习性。佛法的修行观念与方法,和遁入山林的观念和修行方法完全不同。

所以我们要明白,真正修行而体证真理的人,不会离开众生、不会逃避人间。一个真正对法有体证的人,还会善用这样的因缘,来成就自己的道业,利益众生也圆满自己,何乐而不为!

如果看到一些很蛮横、无理取闹的无知众生,有的人就受不了了,管这些做什么!自己在那边清净就好了嘛!就会退失利他的心,请问你到底有没有自在?没有自在啊!真正的菩萨是不会厌弃众生的!简单的讲,正因为众生才需要你呀!你的提升和净化都要靠缘苦众生来具体实现的!所以要明白菩萨和众生是相依相缘,互相成就的,不是你伟大了不起。如果没有众生,菩萨就不能圆满自己的德行。

古德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悟即在世间法而了达出世法,

这几句话太重要了!「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这是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讲的。如果没有世间的因缘,我们无法体会和超越。所以这里就讲:要觉悟、要悟道,就在世间法的种种现象中,深入的去观察、体会,超越,才能够体证到所谓的出世法,不染着于世间就是出世。所以,修行必须在世间法中历练,超越了世间叫成就,叫解脱。也就是说,我们在万法中观察贪瞋痴和无明的真相,当有一天明白真相时,我们就超越了,此时超越的体证就是出世间法。那么请问没有世间法?哪里来的出世间法?没有人间的这些历练,怎么超越?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是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讲的。

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双运。

大乘讲的是菩萨道,所以不离世间,也不会厌弃众生,这样才能入世间来引度众生。我们学缘起,了解真相,开发了般若空慧,引发了我们内在关怀众生的悲心,就有智慧又有悲愿,叫悲智双运。如果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就会变成滥慈悲;只有智慧没有慈悲,就不能关怀众生,也不能净化自己,更不能建立圆满的德行。所以悲智一定要双运、要平行,偏于一边就不能圆满。

有所得的小乘,体验到偏于「超越」的,于是必然地走入厌离世间的道路。

如果大乘佛法,有批评小乘的地方,并不是说小乘不能解脱,而是说小乘的悲心不足。因为小乘学者还存在「有所得」的观念,因为执着涅槃是实在的,有一个涅槃是清净法,是出世间法,是不污染的法,还是落于有所得的一种涅槃观。

小乘并不是没有体验,只是体验的是偏于超越的、涅槃体证的一边,而不能入世利生,所以必然形成厌世精神的倾向。这就是告诉我们,今天如果我们也只注重清净的那一种体证,而没有入世的悲心,自修自了、只关怀自己,以为自己解脱就好,就会变成「沈空滞寂」。大乘批评小乘其实就是在这一点上,不是说小乘不能解脱,小乘也可以悟道解脱,也可以证涅槃,但是悲心不足不能入世,会厌离。而菩萨就不是这样,菩萨有深般若:就是有世间,我才能圆满;就是有世间,我才能超越。因为知道自己与众生相依相缘,不能自了就好,众生的不圆满,就是我的不圆满,悲心非常的深彻!

龙树菩萨在《智论》里,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即以《中论》生死涅槃无别去解说。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的论,当解释到《般若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龙树菩萨用《中论》的根本精神来解释。《中论》的根本是不二的思想——生死、涅槃无别。无别就是不二,生死即涅槃,涅槃是从生死法而显现的,不是离生死而有涅槃。生死的止息、烦恼的止息名为涅槃。所以,不是离生死而有涅槃,不是离开生死另外有一个清净法。注意!如果污染法和清净法完全不相干,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法都是污染法,我们都在生死中,那么生死怎么通往涅槃呢?如果生死与涅槃是两回事,是完全不同的地方,那么污染怎么能变成清净?再怎么修还是在污染中,跟清净没有关系。如果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体性,把清净的和生死的截然分开了,那么从这里怎么能到那里?那么众生再怎么修也不能成佛!如果我们现在是污染的,那么要成佛,是什么东西成?如果这个污染的地方和那个清净的地方完全不同,怎么成?必定是在生死杂染中明白了、超越了,产生的就是所谓的清净,是不离当下的。不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本质。

所以龙树菩萨的《中论》,要我们明白的就是「不二」的思想,离二边名中道。如果把生死与涅槃相对了,就变成了二边。不二,就是不离的,也就是与这里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一样的。

进一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示是相即的。所以,龙树的《中论》阐扬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死、涅槃无别,是不二的、是相依相缘的,是相即的。

大乘的体验,不妨说是「内在」的。论到宗教的体验,有人以为这是一种神秘经验,既称为神秘的,此中境界就不是常人所能了解。

这里就谈到所谓的神秘体验,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修行人几乎都在自以为是的境界里,就是受这种特殊体验的影响。修学大乘佛法的离去烦恼和证涅槃,属于个人心灵特殊体验的部分。但是所谓的「特殊体验」,不是只有佛教有,其它宗教同样有。也就是说他的经验和境界是特殊的,每个宗教,每个宗派,每一个修行者,所体验的境界也是特殊的,只有他体验到而别人体验不到。

那么大家就要思考了:真正的真理是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不是某一个地方特殊有,其它地方没有;或者千万人中才有一个人有,真理是这个样子吗?注意!真理的普遍性是不管过去、现在、未来,所展现的内涵是一样的,不论中外古今,永不会变。那么这种特殊的体验,只有少数人才能体验到,而且这少数人的体验中,又各不相同,那么这样的神秘经验是普遍的真理吗?普遍的真理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的,人人学,人人能体会,而且所体会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这个才叫真理。注意!这个观念很重要!所以,既然是神秘经验,就不是普遍的。那么所谓的境界,也是普通人不能了解的。那么你这样的经验是否正确呢?没有人可以论定,也无从定论!

因之,经验的是否正确,也无从确论。现见世间一般宗教,他们依所经验到而建立的神、本体等,各不相同,如耶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我,所见不同,将何以定是非?

如果真的有万法的主宰——神,为什么每一个人看到的形象都不一样?这是一个辩证的方法,我们也应该了解。世间所有的宗教,他们崇拜的神,或者法义、结论、归宿,各人有各人的理论,那么是耶稣讲的上帝正确呢?还是婆罗门讲的大梵天正确呢?回教中还有一个真主呢!那真主是谁?我们要根据什么来论定谁是谁非?

依佛法,这是可判别的,一方面要能洗尽一切情见,不混入日常的计执;一方面要能贯彻现象而无所碍,真俗二谛无碍的中道,即保证了佛法的究竟无上。

佛法所谈的,是绝对可以分别、判断、了解的,但是首先必须洗尽一切的情见。情见就是我们的执着和错误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要厘清错误的观念和执着,不要把自己的颠倒执着混进去;另一方面在生活万法中能够深入观察,彻底明白真相,在万法中不会有障碍,叫做真俗二谛无所碍的中道。能体证到这里,我们才能肯定地说佛法是究竟无上的。

比如我们的烦恼和执着,会因为信仰上帝而消失吗?我们的痛苦和无知,会因为信仰大梵天就能解除吗?不可能只因为一个信仰就能解除的!但是佛法告诉我们,痛苦烦恼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错误的知见而产生贪爱执着,才会引生痛苦烦恼。

所以必须在万法中去观察,了解他的真相,彻底的超越出来,才能与万法没有障碍。这就是对真理的体验与世俗万法的现象不再产生隔碍与矛盾,这叫中道!所以,佛法是有其内涵的,是可以证明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信仰。

佛法是贯彻现象与本体,也是贯通宗教与哲学,甚至通得过科学的,所以有人说佛法是科学而哲学的宗教。

我们明白现象和法性是相依相缘而不相碍的,所以在现象中就不会有障碍,在观念上也不会执着。现在,不但科学的探究上还有盲点,哲学也会走进死胡同,而佛法却能贯穿现象和本体,融通宗教和哲学。科学愈发达,发现的现象就愈接近真相,愈能展现佛法的奥妙,这样,透过科学反而愈能证明佛法的正确。

现在的科学已经打破了神话的观念,使西方的宗教产生了极大的危机。自从量子力学出现以后,基督教的上帝说已经站不住脚了,使西方文化产生极大的混乱。反而科学所证明的理论愈精细,愈能证明佛法三法印的正确性。

佛陀时代,没有望远镜,没有高科技,那时出家人喝水一定要过滤,因为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虫,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只有用现在的显微镜才看得到。佛说「三千大千世界」是不可思议的,用肉眼观察怎么会知道有三千大千世界的存在?现在科技已经证明,地球的周围只是一个小小的太阳系,而许多太阳系组合成一个银河系,我们知道宇宙中有多少个银河系?现在科技可以证明了,从前没人能知道。所以,现在的科技愈发展,也愈能证明佛法的不可思议。

佛法讲无常!而基督教说上帝是常,外道说大梵天是常,而事实上有这样常而不变的东西吗?科学领域有许多定律,定律应该是不变的真理,但是科学发现的定律,还一直被后面发现的定律所推翻,所以,没有真正永恒的定律。现在科学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定律,叫「测不准定律」,就符合佛法的无常法则。以前说光速是不变的,但是现在发现光速也会变,只有在真空里不变,不在真空里还是会变,现在科学已经证明了。

以前很多事情被认定成某种定论,但是后来又透过比较深细的观察,结果都被推翻了。但是佛法的三法印谁也不能推翻!所以未来佛法的发展是无可限量的。科技的发达也好,民主的进展也好,我们不必再受君权、神权、神话的强权控制,我们现在可以享有民权民主的自由,去体证诸法的空性,实现真正的解脱。

现在的时代,在这样的因缘中,佛法应该大大的兴盛,因为佛法的正见可以宣讲了,很多方面科学都可以证明。如果在君权的时代,佛法就要配合神权的统治来控制人民,怎么能讲平等?怎么能讲自由?「君王是天上派下来的天子,他与我们是不同的。」都得讲这些神话!现代进入民主的时代,佛法可以讲真话了,佛法必然要大兴!因为因缘成熟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法的正见宣扬推广,让每一个人都有闻熏的机会,都能知道佛法的重要和奥妙,都能得到法的受用,进而都有解脱的机会!

从理论上说,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于因缘条件而有的,就必归于空。

佛法在探讨五蕴的时候,一般以色来代表。色是因果法,凡是看得到而占有空间的都叫色法。只要是色法,都需要很多的因缘条件来聚合才会产生,而且必归于空。因为既然是条件的组合,那么当因缘条件改变的时候,它也随着改变,以至于消散。所以色法没有实在性、没有永恒性和不变性,所以说它是空。也就是说没有一法不坏的,凡是因缘条件而有的,也必定因为条件的变化而灭。色无常故,所以必归于灭,也就是必归于空的意思。但是我们讲的空,不必要等它灭以后才知道空,知道因缘法所生的都必归于灭,也就是空,不要等到灭了才知道是空。这个观念一定要明白!

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实自性的,即不成其为因果了。因法的自性实有,即应法法本来如是,不应再藉因缘而后生起;

条件聚合就是一个果法,如果把因果法当作有实在的自性,而实在的自性是不变的,那么因不变,怎么能成立因果?有自性就不能成为因果,因为自性是本来就有的,不需依靠其它条件就有,也就是单独的一个条件就可以的,不会变化,永远是这样,这才叫自性。世间没有这样的东西!而因果法是要靠很多条件才能生起,只要是因缘所生的法,一定会坏,没有不变的。既然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条件生起的,那么也就表示万法不是自性有,而是因缘有。

若必仗因缘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

上课以来我们一再的谈佛法的缘起正见,我们就愈来愈了解什么叫无自性,什么叫缘起,缘起的就是无自性,无自性的就是空,缘起、无自性、空是同一个意思。

由此,一切果法都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果法体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说一切法毕竟空。

其实,一切现象,包括我们的身心,看得到的都是果法。已经具备、完成的,都是从因缘而有、而聚的。只要是从因缘生的,从果的当体去观察,就会发现此果法没有自性,自性不可得,找不到一个不变永恒的东西。任何一法去观察它都一样,都是自性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空。所以佛才说一切法毕竟空!

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没有一法是超越因缘以外的。既然如此,我们所广观的万法,包括自己的五蕴身心,乃至一切能认知的现象,没有一法不从因缘生,哪里找得到一个实有的自性?自性不可得表示本来就空,能够明白这个根本重点,对我们的修行来说太重要了!没有这个观念的认知,不可能契入空性。透过这样的认知,在观察中,才能契入空性。为什么在观察中就能够契入?因为不可得!注意!那么我们如果要对治自己的烦恼、痛苦、生死都一样,如果真正面对与观察时,为什么什么都找不到?在体会的过程中,会清楚地知道烦恼、痛苦、生死如幻,实在性不可得!

修行的重点就是要体会什么叫「不可得」!注意!一个不可得的东西,我们每天要和他打仗,需要吗?打得赢吗?为什么烦恼相续不断?为什么用功那么久还是苦苦恼恼不受用?因为不了解这个重点啊!

注意!每次讲到法的重点,都一再地讲、一再地提!就是在提醒你们把握法要!把握了,你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观察、体会、证明!所以,不管情绪来了、烦恼来了、痛苦来了,师父教你们一个办法——如实观照!看清楚烦恼痛苦在哪里?一看你就会明白真相:不可得!很多人来找师父:「我很痛苦、很烦恼」。只要来了听我一番开示,都会笑嘻嘻地回去,因为他找不到痛苦在哪里。平常都有,到师父这里就不见了,回去就又有了,什么原因?注意!这里很重要!当这个法明白以后,真的能解脱痛苦烦恼,这绝不是戏论!

反之,果法从因缘有,果法的作用形态又不即是因缘,可从因缘条件有,虽有而非实有,故佛说一切法缘起有。

我们前面讲的是从「有」了解空性,现在讲从空性成立一切「有」——果法。果法就是一切的现象,色心二法以及现前的一切条件,都叫果法。果法是从因缘的条件组合而显现出来的,所以说「因缘有」。果法现前时,虽然有它的形态和作用,但又不是原来的那个因缘。譬如:从种子而现出的植物形态,已经不是原来种子的形态。果法虽然不是因缘条件的本身,却必须通过这些因缘条件的组合,才能产生「有」的现象。由此,我们就可以了解:虽然有、但不是实有。实有是指本来就有、不会变的、是永恒的。如果要靠外在诸多因缘的组合,那就不是单一的条件,也不是永恒的存在,也不是不变的,所以说它非实有。「故佛说一切法缘起有」。所以我们在看万法的「有」,就不会落入永恒、不变的实有感中。只要是条件组合的,也必然随着条件的剎那变化而变化,所以非实有,虽有如幻。这非常重要!

佛法不否认一切缘起有,只是否认他的永恒性与不变性,否认他的实有性。否认的意义是因为众生在一切法中,都把一切当作实有,所以才产生执着与爱取。如果了解一切法只是因缘的有,剎那在变,非实如幻,就不会执着在永恒的实在感。我们爱取、占有的执着的根本就在这里!我们只要稍微反观,从过去到现在是不是对自己五蕴身心非常执着,然后又引伸到外面,希望一切都变成我的,希望永远占有,所以才会产生一切的痛苦烦恼。

总之,如果不是执着这个身心是实在的我,就是执着外在的一切都是实在的,都是我要的、属于我的。如果了解身心也是缘起的有,如幻非实,外面的山河大地,一切万法也是缘起的组合,缘生必缘灭,很快就会消失,哪里还会染着和占有?我们讲很多法,其实重点都在这里。如果能够明白这一点,再观察万法和身心是否如此?如果万法和身心确实如此,那么我们的执着与爱取,希望永恒存在的意欲,就不会相续。这个地方讲起来很简单,但是由于我们强大的实有感的惯性,要真正地明白真的不容易!但是要在理论上先明白,我们才知道怎么在生活中去观察。

可知色与空,是一事的不同说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个事物从现象上来看,是有;从他的本质上来看,是空。所以,讲有是在讲一切现象;讲空,是在讲他的实性、实相、本质。同样一件事,从现象和功能上来看,是有;但是分析他的本质是空。所以,空跟有都在讲同一件事。一个是从相上来讲,一个是从性上来讲。明白了这里,就知道空和有都在讲同一件事,那么空和有就不会有矛盾,也不会把空和有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注意!很重要!如果这里不了解,往往会把空看成离开有以外,另有一个空,这样空与有就会产生相对和矛盾。但是这里如果明白了,就知道说空就是在讲有,有就在显空。《心经》里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让我们明白空和色的不二。

常人于此不了解,以为空是没有,不能现起一切有。

一般人以为佛法讲空,是在有以外的另一个境界,或者另外有某一个形而上的东西,这样就把空与有打成两边了。修行的过程中会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研究过《阿含经》的人就知道:有的现象,是有为法,有为法是生生灭灭、生灭无常的;涅槃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一般人就误把有为法与无为法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注意!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当前的身心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你一定会说是生灭的有为法,那么这个生灭的有为法的身心不管如何修,怎么能体会到涅槃的无为法?如果有为法与无为法是截然不同,根本不相即的,那么有为法永远是有为法,怎么能体会到无为法?那么生灭法的身心就不能证入涅槃了,因为涅槃是无为法,不生不灭的。这个观念很重要,需要深思!

这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讲从有为生灭的当下,如何体证不生不灭的空性。我们刚刚讲,空性就是在有为法的当下去了解的,不是离开有为法,另外有一个空性。这样,才能从烦恼的身心去体证所谓的涅槃;从生灭法中去体证他的不生不灭,奥妙就在这里!一般人很怀疑:在这生灭的中间,怎么能体证不生不灭呢?如果是这样,就把色和空分开了,生死和涅槃也分开了。如果生死和涅槃是不相即的,那么生死众生永远都不能体证涅槃了!所以大家要明白!

我看到很多学南传佛法的人,就有这方面的坚持,值得我们深思。《心经》里讲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唯有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才能在我们有为的身心中,去体会他的寂灭法性。有才能够跟空相应,而且当下就能体证空性,不是离开有为以外有一个无为。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导师这里就指出,很多人不了解真相,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不能现起一切的有,这是误解了空义。

不知诸法若是不空,不空应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

这样的论证,我们要用心体会。我们刚刚讲过,空是指法的无自性、没有实体、没有永恒,没有单一的条件可以存在的;反过来看,如果法有自性,就是本来就有的,是不变的,不需要其它的条件来缘成,叫自性。如果一切法不是本性空,那么不空就应该是自性有,而自性有就是不能变化的,怎么能缘起一切万法呢?这是一种辩证的思惟。注意!能缘起的万法,就没有永恒的自性,才叫空。

如果不是本性空,而是自性有,那么缘起的因果法则就不能成立。因为空,因为无自性、无定性,所以随着条件一直在组合,一直在变化,才产生生灭的现象,因果才能成立。有什么样的条件,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当条件变化的时候,果也随之变化,这样才组成因果系。所以我们凡夫虽然无明无知,但是透过佛法的熏习和了解,将来体证了,我们也可以成为解脱的圣者。如果众生是实在的,众生就永远是众生,再怎么修也不可能成为圣者。所以,众生能成为圣者的条件就是因为无自性、空,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因果也才能成立。很重要!

这样,有应永远是有,无应永远是无。但诸法并不如此,有可以变而为无,无的也可由因缘而现为有,一切法的生灭与有无,都由于无自性毕竟空而得成立。

如果是有自性,不但一切法不能生,还会产生一种现象:有的应该永远有,无的应该永远无;也就是有的不会变无,无的不会变有。然而从现实万法的当下去观察,有的可以变无,无的也可以由因缘而现为有,事实上万法就是如此。我们观察外而山河大地,内而身心,每一法都这样,没有一法不变,没有一法是永恒的,有的必归于灭;即使现在还没有的,但随着因缘条件的组合,也会产生新的现象。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无自性空,而且是毕竟空才能够成立的。

性空──无不变性、无独立性、无实在性,所以一切可现为有,

性空的内涵是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事物的本身,没有不靠外在因缘条件而可以独立存在的,所以一切的现象都叫因缘有。佛法不否认万法的有,但是这个有是因缘有,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幻有、假有。

故龙树菩萨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这句话出自龙树菩萨的《中论》,意思是说从空义才能缘成万法。由空义故,一切法才能成立,如果本性不空,一切法就不动不变,不可能有生灭的现象。我们看到这里,自然就有一分明白:大乘佛法的三大体系,为什么理论上有不同的地方?其实就是对空义内涵的解释有所不同。龙树菩萨的思想属于中观,与唯识的思想不同,与真常的如来藏思想更不同。所以大家要明白:我们读了很多经论,会感到有一些观念不大一样,甚至还有矛盾的地方。我们今天研究空义,如果能够明白空义的内涵,回过头来再看大乘三系思想的不同之处就可以分别出来,原来是对空义的理解跟解释的不同所造成。明白以后,我们对不同思想体系的经论的不同处,就不会觉得奇怪了,同时也会懂得抉择,什么样的经论是符合实相的,什么样的经论是透过方便,应对众生的需要所施设的方便。进一步就知道什么是了义,什么是方便,就不会执着方便以为究竟了。

本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说明此空色不相碍而相成的道理。

《般若心经》展现的就是空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让我们明白空跟色不但没有相碍,而且是相成的。如果我们能把《般若心经》的法义了达透彻,一样可以在万法中体证空性。如果能明白这个理论,我们的生命每一个当下都是体证的因缘。

我们生活在万法中,万法就是现象的有,如果能透过对空性的了解,在观察一切万法的时候,就不会执着在万法的实有上,就会看到万法的缘起性,剎那剎那迁流变化,没有一剎那可住的,我们能执着哪一个剎那?注意!我们说修行要到无住,当体会到万法剎那都不住的时候,就不会去贪爱了,好像功夫很深,其实,法的本质就是性空,不是我们想住就能住呀!

了解万法是缘起的有,剎那剎那本来就不住,这个『不住』是法尔如是,本来就不能住的!没有一法有剎那的安住。当明白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了解,要住都住不得呀!众生会住是因为不了解真相,以为可以住,其实那个住不是真的能住,只是产生更多的执着与爱染而已!有没有一个东西、一个现象、一种心灵体会能够永恒存在?有没有永恒的快乐幸福或痛苦烦恼?因为我们对真相的不了解,却以为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么快乐一次就够了,不需要一次一次的贪求;痛苦烦恼也是一样,由于不了解真相,就会烦恼很久。其实烦恼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我们有没有透视——他在哪里?

所以,我们身心的功能作用,如果真正的去透视他的缘起性,就能明白,要住也住不得,要住一剎那都不可能!要让他不老、让他不变,可能吗?注意!我讲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多学员可能因工作、环境以及种种因缘的关系,不一定能参加禅修,所以我现在尽量把重点提示出来,让不能参加禅修的人也能对禅修的内容有一些根本上的了解和把握,在平常的生活中才能知道该怎么「观照」,这里都是重点!

经中接着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说:不但从色的现象说:色不异空,乃至空即是色,若从受的现象上说:也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的。

色受想行识五蕴,刚刚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以五蕴中的色蕴为代表加以论说。其它的四蕴也是一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表示后面的四蕴同前面的色蕴是同样的道理。但是一般人没有注意这里,其实,这个「受」更重要!修行中体会「受」的空性,会更容易、更直接。

我们的生命只要还活着,六根时刻触六尘,没有一剎那停止。除非深睡的时候,意识状态不起作用,平常只要意识恢复,根与尘都在接触之中,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这是最直接的生命活动,也是最容易体验的。只要是根尘有接触,一定会产生「受」。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在「受」以后产生了分别和染着!由于无明、不了解真相,都在幻相里把「受」执以为实。因为我们内在的思惟模式中会惯常地依据某种经验作为判别的一个主要根据。符合自己观念的,就会喜欢,进而产生爱取,这叫贪;不符合自己观念的,心里就会排斥或讨厌,这叫瞋;处于中性的、无知的状态,不会觉得好或不好,就叫痴。所以,只要我们与无明相应的起心动念,不论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在造业!喜欢的乐受就会变成贪欲,不喜欢的苦受就会变成瞋心,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的就和愚痴相应。

了解真相的人根尘触时,受还是受,但是不会起贪爱,不会起瞋恨,不会跟痴相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明与无明的差别!所以,明与无明产生的五蕴功能完全是两回事。但是在还没有见法、见实相以前,由于自性见的实有感,我们的「受」一定与贪瞋痴烦恼相应!

佛陀悟道后,在人间生活和弘法四十九年,是与真理实相相应的,所以不会颠倒执着。佛陀也有根尘触,也有受,但是他在受中不执着、不贪爱!正因为不执着、不贪爱、不造业、不起烦恼,所以与未来所有的业力不相应了,也就没有生死轮回相续。

由于众生没有了解真相,时时刻刻与实有感的惯性相应,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就瞋恨,时时刻刻都在造业。这种染着、这种执取的意识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大家要知道,解脱要怎么解脱?就要与明相应,要与实相相应!解脱就是要了解缘起万法的真相,才会不执着、不贪爱、不愚痴,烦恼不起,生死相续的力量就截止了!这就是重点!所以更要明白「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我们刚刚讲过,每一法都是剎那生灭相续的幻相,知道这个真相的人,就明白要住都住不得。注意!这个受也一样!受,随根尘触而有,也是剎那不住,但是我们却执以为实,而住在受上!譬如当我们吃到美味的东西,那种味道就会留在印象中,就会常常回味或贪求那个美味。其实那个美味到底是什么?没有人想得起来,但是我们总把那种虚幻的感觉看得那么实在!一句美言听了很舒服,那种喜欢就留在心中;身体的碰触有了快感也留在心里以为是实在的。如果是实在的,应该不会消失,还需要继续的要吗?一次就够了呀!事实上它是如幻的,剎那不住的,但是留在印象中好像很实在,每天都在追求,但是留得住吗?留得住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譬如在座的各位,你们曾经最喜欢、最快乐、最幸福的那个感觉,最喜欢的味道、最美好的心情,你们现在想一想,哪一样是真正存在的?就以味道来说,你一生最喜欢的味道是什么?现在想想还在不在?想得出来的人你一生受用不尽,因为它是实在的,就不用再去欲求了,想要随时就有,不用再去买、再去争取,随时都可以受用。可是,为什么还要争取?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但我们被那个「受」的虚幻性迷惑了!所以,明白这个「受」很重要!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在盲目的追求争取中?说实在的,你们每天忙忙碌碌到底要什么?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要什么,只是被这个五蕴的功能所驱使而不自知。

色,如果是实在的,你可以去争取外在的一切条件;受,如果是实在的,你可以去争取你的感受。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吗?你能了解五蕴的受受不住、剎那不住吗?如果真的明白,哪一法能住?要住都住不得的!注意!还要争吗?还要取吗?即使争取到了,能保留多久?我们都被那个虚幻的「受」迷惑了,生生世世永不停止的在追寻,想要获得!却不知道我们为何会生生世世轮回不已,搞不清楚其动力是什么?什么地方让我们有这么深的染着,非要生生世世轮回六道争取不可!即使此生争取到了最满意的,那么这种最深的感受也终将失去,因为这个五蕴身心一定会坏,最后你能得到什么?缘起的万法必归于灭!如果能明白,哪一法能执着?坦白讲,要执也执不得,要住也住不得,真的明白了,生命真的会脱胎换骨的!

想与行识,都应作如是说。

接着就说「想」,想蕴是指根尘触留下的印象,在意识中也会产生作用——回想。这是意识的一个功能。同样,一个印象留在我们的意识中,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要去体会!自己喜欢的就会执着,希望未来更美好,过去的得意会一直回想,唉!我现在这么不如意!过去多么自在;多么的风光,都是想的作用。注意!想的功能就是回忆过去和希望未来。想,就是落在这个地方,而生命却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我们活着的当下才叫生命。如果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是在想过去与未来,就没有活在当下。注意!非常重要!想的时候就落在过去与未来,而生命偏偏只有当下,但是我们却把生命用在想过去、想未来,偏偏忽视了当下!但只有当下才叫生命,可以说我们从来都没有真正的活过!只是幻想在过去与未来。生命只有当下,而这个当下又是剎那不住的,想想看:我们的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活了几十年到底是怎么活的?其实都活在「想」中!受「想」蕴的控制,胡里胡涂的每天在争取!我们是不是都活在虚幻里面?大家注意!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到,当下也是剎那就过去,那么到底我们是怎么活着?我们有没有看清楚:「想」产生的功能,与活在当下产生的身心的功能有什么不同?我现在讲的都是禅修的心要!因为我看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参加禅修,所以现在尽量讲细一点,让大家有机会听到这个重点,才知道什么叫禅观,真正修行要观照的是什么内容,很重要!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想」的内涵与功能作用,要看清楚!然后师父说:「看」,为什么一看就回到当下?注意!一切法为什么只有在当下才能解决?因为当下才是你活着能体验、能明白的时候!想不是落在过去就是未来,师父叫你「看」,你只有回到当下来,才能在生命的当下,去照见当下生命的实相!甚至可以体会到连当下都不住。只有了解了生命的真相,我们才能真正的超越出来,不然都活在五蕴的功能里,不是在过去,就是在未来。

我们都深深的执着有一个「我」的实在感,那么我们如何去发现这个真相?回到生命当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也要如实的去体会。我们不习惯活在当下,都习惯活在想象里面,如果你能观照,就会发现要安住在当下很难!会发现自己的心像猴子一样一直跑,像野马一样一直狂奔,没有办法安住,这才会知道原来我们的心念落在怎样的惯性中!

《心经》谈到五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受想行识」都一样。所以,如果大家能够把色与空的关系弄明白了,那么受、想、行、识也一样的明白了。明白每一蕴的空性,都能让我们见法和了解真相。所以,实实在在的修行就在生活中,就在五蕴功能中,每一个剎那都能观照体会。真正的修行人会藉助于某个特定的地点、环境、条件,对我们能有一个帮助,让我们能比较容易在专注中有所体会。而真正的观照,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因缘中去体会。为什么舍利弗在佛陀的身后,听佛陀给别人的开示,当下就能证阿罗汉?他有没有在特定的地点禅修或者观照?都没有!周利盘陀伽在扫地的时候也证了阿罗汉。可见,悟道不一定要在禅坐中进入什么状态。过去的大禅师、大祖师也是一样,有的看到桃花而悟道,有的看到流水倒影而悟道,有人听到人家唱情歌也会悟道……,注意!因为这些都不离我们身心五蕴的功能,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悟道的因缘!

空是一切法普遍而根本的真理,大至宇宙,小至微尘,无不如此,即无不是缘起无自性的。

当我们明白了空的涵义,就知道空涵盖了一切万法。空义与小乘讲的三法印的内容是一致的,因为这是宇宙的真理法则,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是普遍而根本的。不是说哪一法在这样的真理法则中,哪一法不在,而是法法皆然。透视任何一法的空性的人,同样的可以透视万法的空性。所以只要能明白一法的真相,法法皆然。因为他是普遍的、必然的、一定是如此的,这才叫真理。所以用三法印或空性来代表真理实相,意思是一致的。所以,了解这个五蕴身心,就可以悟道;了解任何一法,也可以悟道。一个真正见法的人,了解自己身心内在的问题,当然也会了解众生内在的问题,因为法法皆然。很多人不了解:你又没有神通,怎么知道我的内心状态?我告诉你,真正见法的人,他了解自己身心的功能、内涵和作用,同样也能了解一切万法。不要怀疑,本来就是这样!

能在一法达法性空,即能于一切法上通达了。

了解了有与空的关系,还要在生命中如实的去观察、如实的去体验,达到如实知的时候,就一定能了解真相是法尔如是的、必然如此的、普遍如此的,没有什么神秘,只是由于众生的无知而已。既然是普遍存在、法法如是的,我们悟道的机会就一定是平等的,关键是有没有正确的方法,有没有经过一个真正明白人的指导,能不能接受正确的法的指导,这就是个人的因缘,也还是缘起的条件。即使听到了、有机会闻到了,如果根本不信受,或听得很欢喜却根本不用功,这就说明解脱的条件还不具足。从这里大家就该明白,即使有师父或善知识的指导,也只是增上缘、助缘而已。如果一切要圆满,还是要自己去实践、去用功,去体证到了才有效!

己二 泯相证性观──正证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前面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进一步又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在为什么又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了?前面说不异、即是,这里是讲无——真正的空中没有色受想行识!那么前后有没有矛盾?这就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我们不能只是做一边的了解。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破除我们空有的障碍。现在进一步如何体证到真正的空性、空相。真正的空相里面没有色受想行识的问题!所以,当在破除我们空有障碍的时候,是用「不异」与「即是」来谈的,但是在真正体证空性的内涵时,又是怎么一回事?确实是不一样的。

上面讲菩萨依般若通达五蕴──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空,现象与空寂,是相即不相离的。这从有空的相对性而观察彼此相依相成,得二谛无碍的正见,也即是依缘起观空,观空不坏缘起的加行观, 为证入诸法空相的前方便。

前面让我们知道空有无碍,目的是让我们明白二谛无碍的正见。这个正知见的建立还是初步的,也就是还要依缘起观空——在缘起万法的当下来观察它的空性;而观空不碍缘起—在观察空性的当下,并不破坏一切缘起的万法。这个过程就是进入体证空性的加行阶段。要真正的体证空性,离不开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和观察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前方便,根本不可能体证真正的空性。所以,先让大家了解了法义的理论,然后再教大家观照的方法,就是让大家知道怎样在有为的万法中契入他的空性!所以,有了前面建立的正知见和观照的方法,并不代表解决问题了。那些只是理论的了解,但是还没有证入,也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受用。

但是要证入,这一点是最难的!譬如说这几年常常听我讲法的人,大概师父下面要讲哪一句,他们都会知道,而且可能比师父还清楚。那么这些人常常都会自以为是。问题是,你还没有真正的证入空性、没有真正的体验,就自以为是,那么就会停在这个地方,耽误的还是你自己!这种知道还是观念和意识上的,不是亲身体证的。大家要注意!导师讲得很清楚,这还只是「为证入诸法空相的前方便而已」。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前方便,连知见都没有建立得很正确,要观空,那么十个人中要有九个人出问题,都会走入叉路而不自知。所以,前面这些知见要建立得非常的清楚、体会的理路要非常清晰、空观的方法要非常正确,身心才能慢慢的收摄、凝聚,才能去掉内在的那些动乱的障碍,自然慢慢就能证入了,这里确实要相当用心的!

由此引发实相般若,即能达到『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的中道实证。

透过这些前方便,再实实在在的深入和体证,才能真正的契入实相,此时开发的才是实相般若。我们常常讲,「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将」是带进去的意思。由于有般若的空慧,才能带领我们契入空性,从而体证到真正的空性——毕竟空!那个时候,一切戏论才真的止息——「绝诸戏论」。「绝诸戏论」才是真正的体证空性。

上来说 :一分学者不能得如实中正的体验,于现象与空性,生死与涅槃相碍,成为厌离世间的沈空滞寂者。

导师指出重点:没有建立空有无碍的知见,又没有透过真正的般若空观,又没有真正的契入实相而证中道,就会在现象与空性、生死与涅槃之间产生相对的执着和障碍:认为万法是生灭的、是杂染的,就要厌离,让自己进入另外的一种所谓涅槃的境界。这种厌离世间的倾向,就是「沈空滞寂」。厌离人间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去,身心必须在某种状态中,不受外面干扰而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认为生死与涅槃是分开的,世间与出世间也是分开的。导师指出,真正要体证中道实相,必须要般若的深观!没有般若的深观是不能见实相的。如果没有这样深刻的了解和体验,就会很容易偏于空性一边,变成「沈空滞寂」而厌世,以为离开世间才不会受世间的污染,真的是这样子吗?

注意!这里也点出大乘与小乘修法的不共处。到今天为止,也有好几个修学南传「十六观智」的人来我这里听课。他们对从「生生灭灭」而契入「不生不灭」这一观点是不以为然的,一定要看到生灭无常、苦空、无我才是见法。他们认为从生灭契入不生不灭等于是戏论,怎么可能在生灭中看到不生不灭?他们只承认看到的是生灭和无常。但是,如果有实在的生和实在的灭,问题可就大了!所以,有时候讲到契入空性体证的重要性,真的千言万语都难表达!但是,大乘确实有它的不共处,就在一切法的当下就能契入真正的涅槃空性,这就是大乘不共慧!这是更难体会的。我在前面讲过,二祖参达摩时,一句「觅心了不可得」,就能开悟,这难道是戏论吗?这就是大乘不共慧的不共之处!

解除此项错误,必须了达空有相即──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成为入世度生的悲智双运。

如果要解除沈空滞寂者把世间、出世间打脱成两截,而产生的厌世心态,必须使其了解「空有相即」——「真俗无碍」的道理。这里阐扬的就是大乘的不共处。如果不明白空有相即相成的道理,就没有办法了解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就不能入世普度苦恼众生,就不会达到悲智双运的圆满,而只注重个人的解脱。所以,它产生的作用,关系到入世和出世的观念的差别。

但如滞留于此,不能亲证空性,戏论于『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即偏于内在的,即每每会落入泛神、理神的窠臼,甚至圆融成执,弄到善恶不分,是非不辨。

这里导师又继续点醒我们:如果沈空滞寂者未能因此而体证空性,反而又把「空有相即」的道理执以为实,就变成了戏论!这个地方真的太重要了!若偏执「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即不免自以为宇宙自然的一切都具有神性或是唯一绝对的理性;也就再度走上「宇宙即上帝,上帝即宇宙」的老路子去。甚至圆融成执的以为: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所以当下就是空;什么事情都没有关系,就会搞到或者忽略事行;或者执理废事;或者落入破坏缘起事相的差别性—「善恶不分、是非不辨」的大混沌,还自以为真俗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

不知《华严经》说:『有相无相无差别,至于究竟终无相』;

我们讲到相,讲到空性,都说性与相是相依相成而无差别的。但是,真正证入终极究竟的时候,是无相的!注意!这也是《般若心经》为什么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后,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最后归入「不生不灭」!而且证入的是无相!注意!是无色、受、想、行、识的!

《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无不从有空相即的相待,而到达毕竟空寂的绝待的。所以本经在说不异、即是以后,接着说「是诸法空相……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真正体证空性的时候是无相的,是一切法不生的。这在提醒我们修行的人,不能停在理论上的了解就自以为是。我们不是执着在有,就是执着在空,所以必须先了解色空无碍,色空不二的道理。不但是不异,甚至告诉我们「即是」。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样就对法完全了解了,那么就会有很多行为上的造作,错解为本来就是空,那么杀人也没有关系了,也是空嘛!这样就会导致是非与善恶不分了!甚至于把空有不二讲成大圆融,把什么事都解释成圆融无碍,那么问题就大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亲证法性空!因为真正亲证法性空的人是归于无相的,是一切法不生的,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们从很多人的行为中就知道,理论虽然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其实没有真正的证入空性,也不会有真正的受用。这里要注意!

诸法,指一切法。空相作空性解。性与相,佛典里没有严格的分别,如实相、实性,译者常是互用的。空相──空性,即一切法的本性、自性,一切法是以无自性为自性,自性即是无自性的。

诸法,就是一切法。空性与空相是相通的,所以讲到实相,其实就是实性;实性,也就是实相。

我们要把自性的概念厘清。自性:本来就这样的。那么我们讲一切法无自性,也就是一切法是空性。那么这个「空性」,如果一定要用「自性」来说,就可解释为:无自性名为自性,所以空性就叫自性,那么一切法的自性就是空性。但是这个空性,不是有一个实在的空性,是无自性名为空性!那么,法的自性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如果一定要讲「自性」,就要这样讲。一切法的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自性。不是有一个真实的、永远不变的、单一能独存的自性,这样的自性是没有的。无自性是一切法的自性!也就是说,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本质,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的本来。

色、受、想、行、识,本为世俗常识的境界,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使从空有相即的相对观中,超脱空有相待而亲证无色、受、想、行、识的空性。

前面所要破除的是众生实有的观念,让我们体会诸法空性,才不会执着在法的实有,同时也让我们知道空性与色是不二的,就不会产生相对的观念。了解这些内容的目的是消除我们的执着、贪欲和爱染。当大家的执着、贪欲与爱染慢慢荡尽的时候,身心就会回到一个根本的地方来,这就是本来!就是空性!这里我必须要讲的是,利根的修行人,当下就能体证空性,但那必定是少数。而事实上,我们修行在了解这个法义以后,慢慢的一步一步去体会,体会到一点,我们的执着就少一点,我们的贪欲就少一点。当我们的执着、贪欲慢慢荡尽的时候,那些执着的力量就消失了,烦恼的因也消失了,身心只是回归本来的空性。也就是说我们那些扰动的、颠倒执着的条件慢慢消失的时候,自然就会回归本来的空性!

所以,注意!空性不是修来的,本来就是空!是我们的颠倒执着消失的时候,还他个本来。所以,必须先要破除我们执着颠倒的地方,当这些执着颠倒的条件慢慢的消失,慢慢了解他的真相,那个颠倒执着的力量就渐渐的淡了,身心就会一步一步慢慢的凝聚,因缘成熟的时候,叫水到渠成:嗄!剎那证入空性!那一次的体证就够了,就不疑了!

前面讲「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将」,就是带着我们,由于我们熏习般若的空慧,会带领我们进入毕竟空的体证!体证了空性,一切戏论和颠倒执着自然就不存在。第二步是方便:「方便将出毕竟空」!不是只有进入那样的体验而已。体验后,还要回到世俗中来——「将出毕竟空」。不是一直永远在空性的体验里面,还是要回到人世间来「严土熟生」,利益、度化一切众生。

所以,般若的第一步,是把我们带进去体证空性;第二步,由于空慧的不染不着,能回到世间来,同样的利益有情没有障碍。般若有这样的功能,能起这样的作用。所以,前面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在破除众生的执着。这个先决的条件具足了,慢慢的与清净相应的时候,回归空性是水到渠成的。很多人把修行当作境界的体验,这是错的!境界是修来的,在禅定中,由于身心的凝聚可以体会到空,那种空与空性是不一样的,那是四禅八定的境界。而这里讲的空性,不是那种境界,而是指寂灭法性!这是法尔如是的,不是修来的境界。注意!所以我常常譬喻:电灯打开以后,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破除黑暗。空性的体证也是一样!

所以,对法性的体会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契入空性的,当下一切问题都解决,但这毕竟是少数;另一种是透过对自己内在观念的错误与颠倒执着的发现,慢慢一步一步的了解真相,去除身心扰动的、颠倒的、执着的力量,慢慢的自然恢复到清净的地方来。但是,这需要一步一步的过程。所以很多人说:有渐修,有顿悟。其实是个人的根性不同,是在不同角度的体证来说的。即使是顿悟的人,也需要具足前面的这些条件,不可能什么条件都没有,一下子就能顿悟,没有这样的人!佛陀还有六年苦行!真正契入空性的那一剎那叫做顿,是透过前面的这些条件而圆满达成,才证入的。所以证入的当下才叫顿。但是,前面这些条件具足的过程,叫渐。所以,渐与顿是没有矛盾的。

不过一般来讲,包括我在内,都是钝根的人,都要透过正法的熏习,知见的建立,慢慢从生命的一切痛苦中,一切际遇中慢慢去体会,一步一步的去了解。其实,如果从无始劫来看,这一生能明白还是幸运的,还是顿的,证入了就具足了顿的条件。如果这一生连听法的机会都没有,连正确修行的方法都不知道,怎么能顿?想顿也顿不了!透过学佛修行,愈了解愈明白,大家才知道我们今天有多幸运!因为今生有这样正确的法来引导我们,我们真的是很幸运,这是多生多劫积累的大福报啊!

此空性,本经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表示他。

空性是很难用表达的方式让人明白的,为了形容空性,只能用文字语言来表达。当真正体证空性的时候,用语言来讲,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那么我们就先要明白生灭、垢净与增减的涵义。

在众生的思惟模式中都不离这些观念:有无、生灭、好坏、垢净、增减、得失。而真正体证空性,是超越这些相对的概念的。所以真正体证空性的人不会再落入人间是非、得失的观念中。这就是重点!如果我们还在生灭、垢净、得失等等的观念里,我们能解脱吗?还能离开染着吗?所以体证空性真的能明白,法的本质就是这样的,那么对人间的一切执着、贪爱、染着、烦恼当然就不起。所以,佛法讲的解脱,不是随便讲的,是有真正的内涵,而且人人透过正确的方法修习,人人都能体验得到,这才是佛法的可贵之处!当我们能够真正体证空性的时候,自然就不会造业、不会贪爱、不会瞋恨、不会无明!那么生死轮回自然就不再相续了。

解脱,一定要有解脱的内容、方法和正确的目标,不是随便讲的。这与求啊!拜啊!跪啊!念啊!没有什么关系!那些只是引导人们进入佛门的方便。佛法真正的目的是让人们达到生死的解脱!明白什么是方便的时候,就不会执着在表面的形式上;但是,如果不明白方便和究竟的根本处,就会误以为方便就是学佛修行的究竟目的,这样就把我们耽误了。我们不反对方便,但是以为方便就是究竟的人,不但耽误别人,也耽误了自己!

中道实证的空性,不但不是与有相对差别的,也还不是相即一体的。是从相待假名的空有相即,冥契毕竟寂灭的绝待空性。

注意!这几句话要划起来,非常重要!相待的假名,就是一切法,只不过是假名有,所以是空有相即的,就在万法的当下,去冥契毕竟寂灭的绝待空性!也就是说,中道的实证就在生生灭灭的有为法上,契入不生不灭的法性!

这用世间任何名字来显示,都是不恰当的,在毕竟清净纤尘不立的意义上,空,还近似些,所以佛典里都用空──无、非、不等字来显示。

这种毕竟寂灭、绝待空性,用语言、用文字怎么表达都不恰当。有人讲「离语言相,离心缘相」,但是从清净的立场,无污染的意义上看,用「空」字、「空性」,能比较切近他的意思。但也只是相近的,不是空就代表了什么,空只是一个譬喻,让我们能了解他的内容而已。佛经里所讲空性、讲涅槃,事实上都是离言说的。但是如果不说,众生又无从了解;不譬喻,我们永远不能体证,所以不得已用文字:空、无、非、不等,都是以我们正面的世俗观念,予以否定来展现他的内涵。所以不、无、空、非等,在佛经里常常看到。尤其是大乘的经典,当我们读到空、无、不、非等,用文字来遮遣的时候,就知道他的涵义是在彰显空义,彰显实相。

然空性是意指即一切法而又超一切法的,用世间的名言来显示,总不免被人误解!

空性不离一切法,但又超越一切法。只要落入语言相,都在相对里面,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其实,我看到很多佛法的宗派理论,有的诤论了两千多年,到今天还没有止息。这是因为语言表达都有相对性,没有办法展现他的绝对。那么,只要是语言能表达出来的,都落入相对中,所以都可以破。譬如,你的话一出口,要找你的毛病绝对找得到:「你讲的我不承认,我认为你的观点有问题。」然后,他就会表达他的意思,而你又会去破他的观点,解释自己的意思…… 。只要有意思、只要有语言的表述,都有, 相对性和局限性,一定有破绽可以破,所以诤论不休,永远没有止境。所以佛陀说法才有十四无记,论到真理的部分,有人去问那些形而上的东西,佛陀不回答,因为这些只会增加诤论而已。

譬如:人死后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世间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这些问题,坦白讲用语言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我用语言讲了,你真的就能明白吗?我说有,你真的就认为有吗?我说无,你真的就认为无吗?说有,会带来怀疑;说无,也会带来怀疑。有人问:如来灭后是有、是无?佛陀不回答,这些问题都是戏论!

所以,语言一出口一定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就会产生问题,也就能破。空性或涅槃如果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可以解释为贪瞋痴烦恼永灭不起,只能用这样的譬喻。如果我们能反省,用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上,就能比较容易明白。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修行,不管体证有多深,或认为自己境界有多高,不用别人来印证,只反观看看自己的贪瞋痴真的不起了吗?烦恼真的永灭了吗?如果能确定,那还怀疑什么!已经体证涅槃了,是阿罗汉了,如果还没有达到烦恼永灭,人家说你解脱了,你就会安心吗?如果已经确定解脱了,人家说你没有解脱,你会苦恼吗?

所以,真正对法的体证,是自觉自证的,但是要有依据,我们的贪瞋痴烦恼是否永灭?注意!是永灭!不是现在暂时没有,等明天又有了,那根本没有体证!所以我们要用「永灭」来勘验自己,就不会自以为是了。如果还达不到永灭,就不要停下来,必须用心继续努力达到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人人都能把握这个根本,谁也不会被耽误了;如果修行没有把握住这个根本,耽误的还是自己!有的人修行总是给自己找借口松懈一下,或说:我没办法,必须得去做什么事……,那都是你的自由,没有人能限制的,你要在生死轮回中继续生死和痛苦烦恼不想解脱,也是你的自由。

有时候我们弘法也是很笨的,如同世俗做父母的一样很糟糕,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而我们总希望众生这样或那样。其实,我没有办法主宰任何一个人,也不能对某一个人产生太深的影响,就是很会唠叨,因为不忍啊!可是有人对这种唠叨很有意见:你又不是阿罗汉,也不是八地菩萨,你展现的一定有缺点。是的,我的确还不够完美,可是人们偏偏只看到那一点唠叨,只看到还有那一点习性,而那些慈悲和爱心怎么也看不到的。这一点唠叨啊,犹如父母爱惜自己的子女,希望他们的人生都能更加完美。

为人父母哪一个不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又哪个子女是依照父母的意思,由父母操控、塑造出来的?明白了缘起法,就不会当上帝去主宰他人,只会客观的给予关怀、帮助,尽量为他人设想,但是决不能主控他人。所以我们这里是真正的自由学风:「来者不拒,去者不留」,都由因缘做主,不能勉强。

如果有组织,就会有问题。有人说佛教像一盘散沙,我想一想,这不就是佛法的自由与平等的体现吗!我看到了所谓组织的力量,如同社会机构里面那样的人事管理一样。我现在想说:怎么能让一个人真正的解脱?怎么去管理他?要管理就要用种种的规范,这样又如何能让他体证空性呢?我只是有感而发。所以当我了解了解脱的内涵的时候,我很希望恢复到平凡的出家人的本份,不再搞组织了,回归到最根本的做法——尊重、随缘。

语言和思想,都不过是世间事物的符号。

不管你怎么说,你内在的思想模式怎样,坦白讲只是表现出来彼此沟通的符号而已!如果我们认为语言和思想是实在的,我们也会痛苦执着。

世间的事物,语言思想都不能表现出他的自身,何况即一切法而超一切法的空性呢?

我们要表达一点心灵的意念都很难,大家是不是都有这种感觉?我即使怎么讲你都不会了解的!我在表达什么,我想表达什么,你们都不清楚、不了解。你们想想看,在我们的生命中,透过语言种种直接的表达或接触,你都无法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这表示语言无法真正的表达、或衬托出内心的思想,所以才会说:人人都不了解我。那么,即一切法又超越一切法的空性要怎么表达呢?就更难了!

空性亦不过假名而已。

空性也是假名,就不可能拿出一个空性的东西来让你感受。因为空性没有实体,所以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表达。空性不是实有的东西,只是我们身心体证的境界而已。

空性,不是言语思想所能及的,但不是不可知论者,倘能依性空缘起的正论来破除认识上的错误──我执法执,般若慧现前,即能亲切体证,

不能因为空性不能表达、不能表示,不能让你马上明白,就表示他是不可知、不可说的。如果什么都不能说,也没办法表达,那么我们怎么修行?我们要往哪里去?所以,这里就指出:如果我们能够依据性空缘起的正论,依这样正确的知见来破除我们认识上固有的错误,也就是能够破除我执与法执,般若的智慧就会现前。也就是因为透过正见的方便引导,般若的智慧现前,就能亲切体证空性。

为什么前面先要让大家知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为你的执着,会把空与色分开,那样你永远都达不到空性的体证。先破除了对空与有的执着,才不会偏于一边,也才能去慢慢的开发空有不二的空慧。当我们的执着、爱染慢慢荡尽的时候,般若空慧现前就证入了!空性虽然不能让大家当下看得到和体证得到,可是透过方便,一样可以体证得到。但是体证一定要依般若的空慧,首先就要建立正确的知见。所以,我们从开始到现在一直谈,都是依据这样的次第和方法:先建立缘起正见,然后经过思惟消化,在生命中去观察和体验,最后般若空慧现前,当下就会证入所谓的法性寂灭。

故佛法是以理论为形式而以实证为实质的。

首先要奠定理论的基础,我常讲:「知以导行,行以证知」,先从知见上的建立,理论上的了解,次第上的明白,我们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然后依据这个方法,才能在实践中去体会,最后才能亲证法性。所以,佛法是建立在正确的观念、理论、次第和方法上的,不是信就可得救,或是有什么特异功能、无上妙法,谁来灌灌顶就解决问题了,可能吗?我们了解了佛法的正见与修行的方法,就不会迷信,也不会搞神话崇拜了。

真能证得空性,是即一切而超一切的,

真正的体证法性的人,是不离一切而能超越一切的,就是我们讲的「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所以本经结论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此空中无色等,从相即不离而证入,

我们如何去体证到真正的空性,是无色、无受想行识,就在色空不即不离的情况下,才能证入。

所以与一分学者的把生死涅槃打成两橛者不同。

这里已经指出了大乘不共慧的特点。如果我们把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看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或境界,怎么能在法的当下直接证入空性?怎么能在一切中而超越一切呢?

佛法的中道实证,可说是内在的超越──证真,这当然即是超越的内在──达俗。

大乘的不共慧,就体现于证真和达俗的不二上。从俗体证到真,而真又不碍俗,才能入世而利益众生,可见大乘佛法的内涵是多么的圆满!多么的实际!于一切法而超越一切法,是通过内在的了解和体证而达到的,所破除的是内在的无明。无明一破,了达了真相,万法无咎,才能在万法中得自在无碍,而不是厌离万法。譬如世间每一个人都会烦恼、会痛苦、会有种种的障碍,原因是我们不知道烦恼真正的根源何在,而都归咎于外在的万法对自己不好、不公平,好像全天下的人都不了解你,都对不起你。都在怪一切外在条件,才会气、才会恨、才会厌,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真正的内在的原因。内心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外面没有一法能障碍你。

有一句话说,佛看世间都是圆满的,众生看世间都是缺陷的。真正的佛法是内在的自我超越!当体证到了真相,明白法性本来空寂,内在超越了,外在的一切都不能干扰你。而且还能以智慧善用一切外在的条件和因缘,来造就人间的和谐和圆满,所以证真必是达俗的。如果于世俗还有障碍,表示根本没有真正的证真。所以,从很多的事相上,包括我个人要做什么,为什么不能圆满?反省回来还是自己的问题,如果我是圆满的,我的德行是圆满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难道要怪天下所有的众生吗?必须要回过头来反省自己,你做了什么?为什么众生不能了解你?其实不是众生不了解你,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圆满!我们自己没有德行,应该是这样讲。那么我们必须要反思,再充实自己,希望有一天,让众生圆满。这个就是唯一的办法。如果我怪外面的条件,那么我也不懂法了。

中国的部分学者,不能体贴经义,落入圆融的情见,

这是对中国佛教的批判。但是大家不要见怪,因为这个批评是非常诚恳的。中国佛法都讲圆融,明明是不相干的思想,也把他讲成圆融。以为一个圆融,就能把全部包融起来,天下就没事了。但是,这样反而障碍了人们对真相的了解!

以为色不异空是空观,空不异色是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观。本经即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了义。假定真是如此,那经文应结论说︰是故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才是。

空观、假观、中观叫三观,这是天台宗的思想。天台宗解释《般若心经》,说成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了义,他把《般若心经》的内容解释成这个样子。这里导师在批判这样的讲法,也是导师理解法义深刻的地方。如果「色不异空」是空观,「空不异色」是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中道观,这样的观念如果是正确的话,《般若心经》的结论语应该是「即空即色,即色即空」才对。

但经文反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但是,《般若心经》的归结明明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是一切法不生的,是无受想行识的,无眼耳鼻舌身意的。注意!很重要!导师就从这个地方把《心经》归结于空性,是一切法不生的,哪里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呢?所以,解释《般若心经》,不是把他讲的圆融就好。圆融反而没有办法衬托出《般若心经》真正的本意。所以,经文反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并没有说:即空即假即中!

他们为了维持自己,于是割裂经文,以为前四句明圆教,而空中无色等,是结归通教。

这里指出,天台宗为了圆融自己所创立的一心三观的思想,便把《般若心经》的经文割裂了,没有从经文的整体性了解《般若心经》的内涵。以为前面经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讲圆教,反而结论「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变成了通教。也就是说前面讲的是最圆满的,后面的结论却是不究竟的、不了义的,可以这样讲吗?不可以的!

当然,经义是可能多少异解的,但经义尤其是简短的本经,应有一贯性,不是随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

天台把经文的前后分成两个不同的意境。我们在解释经义的时候,可能有个人的看法和不同的解释,但是不能破坏经义的一贯性,变成经义里面有究竟、有方便,而失去了经文的一贯性。所以,不能「随意割裂比配可以了事的」。

应该明白:菩萨修学般若时,观察诸法从缘起,所以自性空,诸法自性空,所以从缘起,了知空有相依相成,实没有诸法自性可得;入地才能如实证见一切法毕竟空性──即根本智证真如,幻相不现。

如果很用心的看,就会感动导师的智慧深到什么程度!我们学大乘法修菩萨道,主要就是开发般若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观察,一切万法都是从因缘而有的,没有一法不是缘起的,了解了一切法从缘起,不是自有或本有,而是自性空。正因为诸法自性空,也才能从缘起,这样就能了达空有的相依相成,没有任何一法有自性可得,才能证入真正的空性。才能实实在在的证见到一切法的毕竟空!这才是体证到所谓的根本智——体证真如。真正体证到真如时,一切幻相不起,一切法不生,这是真正的体证空性。注意!太重要了!

上次禅修中也讲到这个问题:对理论的了解不管有多深,只要没有如实的、真正的体证过空性,是不会安心的!而真正的要体证空性,首先要破除我们错误的知见。我执、法执淡了,颠倒、执着慢慢不起了,那些内心的扰动份子慢慢消失了,身心自然凝聚到一定的程度,当因缘成熟到水到渠成时,嗄!就证入空性!就如一般所讲的「能所俱泯」,「一切法不现」。这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的!

但是,我必须强调,体证空性,不是刻意的要进去就可以进去的,也不是用1+1=2的有为法的方式可以进去的,也不是勉强要进去就能进去的,而是由于我们对法的了达,观念中错误的知见修正了,贪欲与爱染慢慢淡了,身心自然的慢慢凝聚,自然的会水到渠成。所以,我常常体会《金刚经》讲的无住、无念、无心,就是对一切法的不染、不执。在这样的身心状态下,身心慢慢自然凝聚,不是刻意的我要怎样,你愈要怎样愈不可得!所以,我才体会到《金刚经》的「应无所住」,无住,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什么是不可得?什么叫无心?什么叫无念?此时无求无欲,才能自然体证。注意!我讲这些都很重要!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些道理,以为我多么用功,闭关,刻意的一直要进去,进得去吗?有为、有心、有住都进不去!体证不了!

这些不是我随便讲的,大家一定要明白,这对学佛修行都很重要!我们要破除错误的知见,端正身心的行为,就得从根本上着手。知见一定要修正,知见正确了,慢慢的就能了解真相。我们在以正见为导的思惟模式中,观念中的错误颠倒执着就会慢慢淡了,才有机会真正的契入法性空寂的寂灭性。只要体证一次,就不会怀疑了!即使不是时时刻刻都在那种状态中,但是回到世俗的万象中来,也不会颠倒执着了。所以学佛修行体证空性是非常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听到这里注意一点,不要以为我们理论都懂了,师父要讲的下一句都知道,告诉你!如果你是这样子,耽误的是你自己!没有亲证空性是不能真正安心和解脱的!我不会骗你们的!理论上的知道必定是说食不饱啊!注意!

体证一切法毕竟空的空性,就是根本智证真如,幻相不现。一切的万象不会显露出来,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也是最难了解、最难表达的地方,怎么说都不对。所以《心经》讲的「诸法空相」,是最难用言语表达的。

所以本经首标五蕴皆空,次说五蕴皆空的理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由此为观察方法而后能得实证的结果:

这里再把《心经》前面几句经文的次第再作标明,为了让我们了解实相,先得了解五蕴的非实皆空,这是总标。再来解释五蕴皆空的内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由这样的方法去观察,才能真正证入「五蕴皆空」的实相。总标、内容、观察方法,这样的次第才能体证到所谓的实相。

是诸法空相……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佛门中道实证的坦途,切莫照着自己的情见而妄说!

最后的结论是:真正的空相,没有五蕴的受想行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导师对于这些法的内容、次第及观照方法,所达到的结果——体证实相,整个过程都非常的清楚明白!这是关键的所在!很多人学了法,不管是修什么法门,观照也好,禅定也好,往往由于不了解真相,会随着自己身心的某一种体验,用自己的情见去妄加判断。导师在这里点醒我们:这个地方不是用情见可以判断的!天台宗看到经文前四句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依照自己所创立的一心三观圆解为即空即假即中的圆教;反而将经文的结语「空中无色」等结归成不了义的通教。而导师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子!《般若心经》的结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且是「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结论为什么归于无?要明白!不是今天看到经文这样写,就用你个人的推论和个人的某一种体验来判断经文的甚深涵义!千万不要错解经义!

不生不灭等三句,是描写空相的,空性既不是言思所能思议,这只有用离言思的方法去体证。

真正的空相,常用「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三句来表达,也以此三句来衬托空性的涵义。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是第二义,没有办法将空性的内容用言语表达得非常清楚,所以惟一的办法是离言思。尤其是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性,都在想蕴里面运作,并透过自己的经验,形成了固定的观念和思惟模式,这些思惟模式却是与无明相应的。那么,用这样的观念和思惟模式来思惟真正的空性,显然是不可得的。我们如何离开过去惯有的思惟模式,而能真正的体证到空性?怎样不落入过去惯性的思惟模式,而用生命的直观去体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众生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自以为是!其实自己对法的掌握和理解的程度都是不够的,但是不管听谁说法,都很快会去下判断:某某法师讲得好,某某人讲得不对。其实说好、说不对都是戏论!因为你没有实际的体验,只是凭个人的情见作推断,怎么能了解真相?真正的善知识也无法让你直接体证真相,而是透过某种方法,让你自己去体证。唯有真正体证到了,「那个」才是!善知识也不能给你,更不能传你,让你马上就会。所以,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在情见中自以为是。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只要有这种情见,没有一个能体证空性的!因为你已经下了结论,就会停在自以为是的观念里,这是很危险的!

如我们未能证得,不解佛说的意趣,那就是佛再说得多些,明白些,也只有增加我们的误会。

涅槃法性很难体会!诸法空相不是言说就能够表达的,但是如果不说,又不能引导大家迈向解脱。所以,所有的言说只能用遮遣、譬喻的方法,用大家所能了解的知识或现象来让人们明白。就像因指指月,希望人们透过指头所指的方向看到月亮,目的是让人们能看到月亮,不是看这个指头。可是众生的情执往往看到手指很漂亮,就会感到这只手一定很棒!而看到手指比较粗糙,就会觉得这只手不好看。我们会被手指迷惑了,反而在手指上加以分别,定是非、论好坏,喜欢不喜欢,就在这个地方自以为是。这就是众生最麻烦的地方!

因指指月,目的在月不在手指,手指只是一个指定方向的善巧而已。但是,众生就是这么执着,容易着相。问题是但有言说,都有局限性和相对性,不可能表达出「实相」。但是如果我们能透过手指所指的方向,真的往那个方向去看,我们也许就有机会看到月亮。言语上讲得再多,讲得再明白,如果不能达到体证的效果,恐怕也只徒增更多的误会而已。

这如从来没有见过白色的生盲,有人告诉他说︰如白鹤那样白,盲人用手扪摸白鹤,即以为白是动的。有人告诉他说︰不是动的,白如白雪那样白,盲人又以为白是冷的。结果都不能得到白的本相,

所谓的生盲,就是生出来眼睛就看不见。为了要表示白色,用白鹤来譬喻,说像白鹤的羽毛那样的颜色叫白。问题是对一个生盲来说,从来没有见过白色,摸到的感受是在动,就认为白色的白原来是动的;再用白雪比喻白,那么摸到雪的感受是冰冷的,那么他感受到的白色就是冷。这个譬喻是让我们了解,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或者观察了解的事物,不论用什么形容的方式来告诉他,都没有办法让他体会到真相。

我们对于真理──空性,也是这样。所以佛不能为我们直说,不能用表显的方法,而用遮显的,这如绘画的烘云托月法,从侧面的否定去反显他。

我们都看过国画,画中的乌云中间有一个圆圆的空白,就衬托出月亮的光明。那白白的地方,我们就知道是月亮,这叫烘云托月。佛法也是一样,众生都执着在一切相上,我们就用否定相的实有性的方法,让人们去超越对相的执着。一旦超越了那种执着,就会自然慢慢的与空相相应。今天不相应,是由于我们对万法实有感的执着;而一旦明白了万相的虚幻性,不再执着的时候,我们的身心会自然凝聚。由于心的不攀、不住、不染、不动,就有契入空性的机会。重点是在这里!

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达诸法的如幻性及他的缘起无自性、非实如幻,就会开始远离执着颠倒;一旦远离了执着颠倒,就能明白「非」是在否定他的实有性。当慢慢的了解真相的时候,远离执着的时候,内在扰动的条件没有了,身心自然的凝聚,慢慢的自然就能契入空性。

可见,多闻熏习与如理思惟,从否定实性到了解空有不二,到身心的自然凝聚,和最后的契入空性,这个过程是一贯的。这样大家就会明白,佛法用「不、无、空、非」是来否定一切法的实有性;并一直告诉我们,万法都是缘起的,所谓缘起就是条件的组合,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不能在单一的条件下存在。这在告诉我们他的无常、无我、非实如幻。透过这样的否定,我们身心就会慢慢的凝聚而不染着,自然就有契入空性的机会。所以,契入空性不是修禅定就能进入的,也不是某一种特殊的神秘体验就能契入的;而是远离了执着,远离了一切的爱取,身心慢慢的清净、凝聚才有因缘体证。身心的切实体证是水到渠成的,不是刻意追求的,有心、有念、有住、有取都不可能契入。这就是修行的理论、方法、结果,次第分明,这都是重点!

本经所说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六不、三对,即是对我们一切法的种种认识,予以否定,使我们从此否定悟入诸法的空性。

只要是一切法,都不离这三对、六不的内容,即:生灭、垢净、增减。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的思惟模式中,对看到的万法会产生一种印象,都离不开这六种执着。譬如见到的现象是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的;我们对所有一切事物包括自己的身心,都不离开这六种的认知。但是今天从空相的立场透视万法,生灭的本身是如幻的,垢净是众生的执着,增减是幻相而非实在的。通过对这六种认知的否定,才有办法超越惯性的思惟模式,而体证到真正的空相。

这里所应注意的:为什么要举生灭、染净、增减,一对一对的法加以否定呢?这就是说明我们的言语思想,都是有限的、相对法,世间的一切存在也没有不是相对的。即使说绝对的,绝对又是对相对而说的,称为绝对,也还是不离相对。一切法没有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即是缘起幻相,不能显示即一切又超一切的空性。

透过我们的思惟模式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意思,一定都在相对中:生灭、染净、增减。只要是相对的存在,一定是缘起的幻相!诸法的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只要是缘起的,都是相对的存在,就是无实性的幻现。而我们就在这样的现象中,落入相对的观念,就没有办法体证空相。

佛把这些相对的都否定了,从此否定的方式中显示绝对的空性。

所谓的大乘不共,就是用一个「空」字来涵盖三法印。譬如:我们看到的现象都是在生灭、生灭中剎那的变化不住,而知万法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由此从体会无常而了知无我;了知无我就会止息一切贪爱与执取,也能体证到涅槃。这就是三法印的次第。但是往往我们看到法的生灭,有的还会执着在生灭相,又生出法执。所以大乘的空义告诉我们:诸法生非实生,灭非实灭,那么当下体证的就是空性。如果执着在实有的生灭,就会认为我空、法不空;而大乘连生灭的实在性也予以否定,这叫毕竟空!不会产生我空而法有的执着。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

最彻底的空,是要体证到真正的毕竟空!有一些人的修行方式,一定要透过观察现象生灭的无常变化,才能体证无我;认为一定要透过体证无常、无我的次第,才是真正的见法。那么,对于直接体证不生不灭的空性,就很难了解。所以学大乘空义的人,如果对空义的体会真的能通透明白,对于三法印是不会怀疑的。因为空的内涵绝对与三法印相应的,但是不了解毕竟空的修行人,就会从观察生灭的无常中去体证涅槃,只是修行层次的不同。

龙树说:『破二不着一』,所以这些相对的──二法否定了,我们不应执为一体,如还有所执,还是不对的。

这个地方很重要!两边的观念就是:有无、生灭、断常。那么,如果用否定的方法将两边破了,有人会认为中间的中道就是「一」,就有可能执着于「一」,这是不对的。『破二不着一』,这才是真正的中道。所以讲中道,不是破了两边有一个中间,还有一个「一」,或者认为当体的一切都是一体,这个观念还是执着在实有感里。

用否定来显示法空性,不是把现象都推翻了,是使我们在即一切法上了知超越相对的空性;

这是建立正见很重要的观念:空性不是离一切万法的现象而有;就在一切法的现象上,了达法的非实如幻,当下体证的就是空性。这样就不会破坏一切万法,因为一切万法由于缘起,所以了解他的无实性,直接透达他的空性。所以离一切现象不可能体证空性,只是超越了对现象实有感的执着。所以空不会破坏一切万法,也不会破坏因果。就在一切法上去了知、去超越、体证什么才是真正的空相!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切法上了解法的如幻非实时,身心的执着与爱取也就止息了,我们的身心对万法也不执着了。只要对空性有一次真正的体证,就明白了万法的真相,而不再被万法迷惑,在一切法的现象中,自然不会再颠倒执着。所以,空,不是离开一切万法,另外有一个实在的空性,那还是有执着,就会变成形而上的东西,与外道的上帝、本体或大梵天的思想一样了!要注意!

这超越相对的空性,是内在的超越,不单是内在的,或超越的。所以,即超越的内在,能成立那不碍空性的生灭、染净、增减等等缘起法。

这个地方很重要!很重要!对于万法,当我们内在了解了真相,而不执着的时候,就能明白一切万法为何能显现生灭的相,反而才能成立彼此相依的缘起法。体证空而不碍有,才是真超越!才是真了达!

至于本经只举此六不三对来显示空性,不多不少,这可以说有理由,也没有理由。依世间所知的方面讲,以六不三对来显示,有他恰当的意义。

本经用六不三对显示空性,这是有理由的,但是我们如果执着在有理由,又是执着了,所以又说也没有理由。导师下面解释,用这六不三对其实是有意义的,是恰到好处的。

生灭,是就事物的自体存在与不存在上说的:生是生起,是有,灭是灭却,是无。

所谓的生灭,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就是「有无」。看到一切现象生起就是「有」;现象消失了就是「无」。这就是一般人的观念中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垢净,是就性质上说的:垢即是杂染,净是清净。增减,是就数量上说的:增即数量增多,减即减少。世间的一切事物,不外是体性的有无,性质的好坏,数量的多少。如一个团体,团体的存在与否,这是生灭方面的;

这就指出了人们一般的观念和思想,都不离开这几个重点。比如一个团体形成的时候,就说它生了;一个团体解散的时候,就说它灭了。

团体健全、堕落,前进或反动,是垢净方面的;

如果这个团体是作慈善事业的,有利益众生的,就说这个团体非常的好,是清净的。如果这个团体去造恶,去伤害大众,不利于国家民族的,我们说它是恶。这是垢与净的方面,指一个团体的性质。

团体的发展或缩小,是数量方面的。

团体由于人数愈来愈多,就说它增加了;这个团体人数愈来愈少,就说它缩小了,这增与减是数量方面的。同样一件事,可从这三个不同的方向来观察,我们现在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大概也不离这三个方面。

任何一法,都不出此体、质、量三者,所以本经特举此三对。如专约菩萨的证入空相说,即通达诸法自性空,空非先有后无,或本无今有的,所以说不生不灭;

《心经》是站在大乘法行菩萨道的立场,从菩萨证入空性的角度来说的,就是已经通达诸法自性空,了解了一切法没有实性。因为诸法从缘起,所以知道一切法的自性本来就是空性。可见空性不是本来有,现在没有——「先有后无」;也不是本来没有,由于你的体会才显现而有的——「先无后有」;也不是否定了有以后才有的,空性是本来就如此的!

当我们在无明中,不了解真相的时候,不知道万法本来空;本来空不是说空性本来没有,而是说空的内涵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本来没有现在有,就是生;本来有,现在没有,就是灭。这是有生有灭,而空性是本来就不生,本来就不灭。如果用语言来表达空义,就是「不生故不灭」,这样大家更容易了解,不生是本来就不生,所以也没有所谓的灭!有生才有灭,如果了解生非实生,那么还有实灭吗?所以非生,也就非灭。这样就知道什么是「不生故不灭」,也不会误解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

「不生不灭」四个字由于文字语言的局限,我们也容易误解。当我们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又以为有一个空相,他本身是不生不灭的,空相也变成实体化:有一个东西叫空相,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我们就会执着那是我们的本体,或是灵魂,即所谓本来的、清净的地方。只要有执着,还是在「有」里。如果说生起的「生」是缘起如幻的非实生,那么生即非实,灭也不可得。

从「不可得」三个字比较容易了解,诸法生不可得,灭亦不可得,故叫「不生不灭」,即空性。不是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注意!这样讲大家也许又会误解为没有真正的空性了。我们的思惟模式就是这样,你们执着在「有」,师父现在否定「有」,你就会以为是没有。因为我们的思惟模式不是在「实有」,就是在「实无」。

生灭,其实就在有无里面,因为语言的表达有其局限性。为了否定我们对「有」的执着、对实有感的执着,师父说他非有;因为「有」是非实,所以叫非有,那么你们就会以为是「无」;大家如果又执着「无」,我就再说非无。可见,既然非有,哪里有非无?没有实有,哪里有一个实无?所以「无」也不可得!这样一层一层的破,这是最难体会的地方!

因为空性很难体会,所以,怕大家执着在空性的实有,我说不是有一个空性是不生不灭的,也在否定实有。有人听到这句话,会以为连空性也没有。可是,既然没有空性,佛陀为什么要宣说诸法空相、诸法实相!真正的空性,是离有无的思惟模式才能体会的。为了要表达他,为了破除我们的执着,就用非、非、非一直否定。可是一否定,大家又执着在无,所以非有非无,非实生、非实灭,是很难了解的。

我们看到万法的生灭,就知道既然会生灭的,就不是实有;但我们又会执着在有生有灭上。我们看到了法的生灭,才知道法的非实;那么我们看到的那个生灭是实在的吗?有实在的生就不会灭,会灭的就非实生!如果灭是空无,什么都没有,那就不会再生!这个观念很重要!所以《阿含经》就讲到:「圣弟子,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圣弟子,正观一切法,观察到一切万法能缘起,就不落入无见;看到一切法虽有,但是最后会灭,就不会落入有见!

圣弟子的思惟模式和我们是相反的:如果是空无的就不能缘起万法,既然能缘起万法,就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虽然有了,法现出来了,但又不能永恒,是一定要坏,一定要消失的,可见万法的有不是永恒实在的有。所以圣者不会执着在实有实无的观念中,而体证到的就叫中道。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有实在的生灭,那么这种人还在实有实无的观念里,显然不能见法。注意!大乘佛法一直在谈空相、空性的问题,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体证到毕竟空,才能真正的受用解脱!

空性离烦恼而显,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看到一切万法,由于实有感和自性见,会产生执着、爱染、占有,而起心动念,继而产生种种烦恼。现在了解到法法的非实,也能体证到法的空性,所以,空性是由离了贪瞋痴的烦恼才能显现。可见,了解一切法的如幻非实,内在的贪爱执着就会淡化,甚至于永灭。当那种染着、占有、爱取都消失了,身心就会因清净而凝聚,自然的水到渠成而证入空性。所以,必需要了解真相,当离开了爱取、染着等烦恼的时候,才能真正的体证空性。

然在缠不染,离缠也并非新净;

这意境太深奥了,一般人是很难了解的!唯有体会空性的人才能表达出来。我们现在名为凡夫、众生,是因为还与无明相应,所以对一切法还会染着,这是从众生的现象上来谈。如果从空性的角度来谈,众生的染着只是因为与无明相应而已,才产生所谓的染。但是这个染,如果是真的有个染,能去得掉吗?注意!所谓的染也是缘起如幻的!明白了、了解了,真相真的体证了就会离开那个染,并非本来有一个染的东西消失了,所以叫「在缠不染」。当我们离了缠,体证到空性了,了解了真相以后,也并非新净。所谓的清净,难道是现在把污染洗掉了,而恢复了清净吗?这个清净非是新生的,是本来就这样的,不是离缠而有的新的净。这还是在讲「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果真的能染,就洗不清、也净不得。离幻、离无明就了解真相,知道本来就是如此而已,只是还他个本来。那么还他本来是新的净吗?显然不是,是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子。是由于我们的无明,不了解真相而起的染着,那个染着也不是真的。所以「在缠不染」,这就在讲空性的本质。

那么在传统的真常系的思想里面,就会说我们有一个自性,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在缠不染的,将空性的本质——寂灭性解释成了如来藏思想。但是本经是在讲真正的空性,不是有一个自性。真常系认为有一个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是不垢不净的,是不染的。这里讲的不是如来藏的自性,这里是在讲诸法的空相!

空不因证而新得,不因不证而失去,所以也就没有增减。

这还是在形容空相、空性的内涵。我们如果明白了、证入了,那么所证的空性不是新得的,是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不是因为还在无明中,与空不相应、不了解、未证入而失去了所谓的空性。空性是本来如此的,所以说没有增减。这是用形容和譬喻的方法让我们了解空性的涵义。

此究竟真理──毕竟空,只是法尔如此。

法尔如是:就是说本来就这样。所以我们体证真理的实相,体证的时候他不是新有的;人们在无明的时候,也不是就失去不见了。不是这样的,千古以来法尔如是,真理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我们活在真理中,不了解真相而已。一切万法会迁流变化,千古以来显现的都是生生灭灭的现象,就是法尔如是的真理法则,本来如此。所以,一定先要明白,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活在真理里面,就是真理的产物,只是我们不了解真相而已。由于这一分不了解,我们对万法产生的实有感和自性见,由此而产生爱染、贪瞋痴烦恼无尽,生死就相续不断。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了解和创觉这个真理实相的人,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体证的时候发现:原来真理是如此的!了解了万法的真相,佛陀就不再执着于万法的实在感里,贪瞋痴烦恼就此永灭!当下与真理相应、与真相相应、与空性相应,所以佛陀能究竟解脱,不再像凡夫一样的污染、执着、爱取、造业而生死无边;并且把他觉悟的真相告诉了我们,通过佛陀体证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去体证,一样可以体证得到。因为真理法则不是谁发明的,不是谁的专利,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的。我们本来就在真理法则之下生存,透过生命的体证,一样可以发现这样的真理法则。所以修学佛法的可贵之处,在于人人是平等的,机会也是平等的,不是谁来创造、谁来主宰、谁来控制的。佛陀能体证的,我们透过他体证的方法去实践,一样可以体证。

真理,不论是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的,东南西北四维上下都一样,关键在于人们有没有因缘知道,有没有方法去体证而已。那么我们学佛、实践、体证、解脱,是不是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因为我们本来就在真理中,只是不了解而已。透过一个了解真相的人来指导,我们很快就会相应。如果我们所学的法不是释迦牟尼佛体悟的内容,我们怎么能发现真相?比如登山,如果没有向导,会迷失方向,进到深山十个有九个出不来,所以学法首先要抉择正见正法。如果我们接受的不是释迦牟尼佛亲证的法要,如果接受的是外道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脱之路!

为什么学法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还要听善知识、过来人告诉我们修行的内容、方法、次第,最重要的是必定要亲身去走那一趟—体证!如果不亲自去一趟,即使有地图、有工具,还是体会不到。所以,必须要亲身体证。一个没有亲身体证的人,再怎么形容,他还是不能了解实相是什么。譬如从这里到北京,没有去过的人绝对不了解沿途的风景!北京到底是什么风貌也不知道;但是只要去过一次,就明白了,谁都骗不了你!

法就是这么单纯,没有神奇,而我们以为很神奇,是由于无知,还没有体证过。我们只要体证一次,谁能骗得了你!譬如家里的摆设只有你最清楚,不论你再怎么形容,没有去过的人都无法完全了解。如果去过一次,就晓得你讲的是对的。法就是这么简单,法尔如是、普遍如此、千古不变、本来就是这样。但是没有透过善知识的指导,就永远不能了达!所以,大家要明白,佛法谈的不是虚无缥渺的、不可知的;也不是谁在主宰;是在我们的生命中、普遍的一切万法中都能体会的,都能观察、都能证入的,这才是佛法的可贵!

悟入毕竟空性,离一切相,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真正能体证毕竟空性的人,就能离一切相,于一切相而超越一切相。所以经文才会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真正体会到空性的人,在空性的体证中,没有五蕴的实在性。

戊二 略观处界等空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下说处界缘起等空;先明十二处空。十二处,也是一切法的分类,但与五蕴不同。

前面是讲五蕴空,这里讲六处空,或十二处空。眼耳鼻舌身意是内六处,加上色声香味触法的外六处,合起来就是十二处。万法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是将法分类不外这十二处。为什么还要分析十二处,去体会它的空?因为十二处的一些作用与五蕴是不同的。

十二处是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总分为能取所取:能取是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所取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认识论的分类法。

内六处属于能取的部分,外六处就是所取的部分。我们的身心除了五蕴大的分类以外,还要进一步了解我们身心的功能。六根触六尘产生六识,我们对法的执着、爱染,就是在这个功能中产生的。所以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功能,就知道为什么会产生执着?为什么会产生爱染?再进一步就能明白怎么产生烦恼和造作的?必须在这个功能上如实的了解,才知道我们是从哪里跌倒的?在哪里产生爱染、执着而造业的?不然如何知道修行的下手处在哪里?「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我们在十二处执着和造业,就要在这里了解真相而超越出来!所以这个功能性我们不得不去了解!

我们所以有种种认识,是因为内有能取的六根为所依,外有所取的六尘为对象。眼等前五根,不是可见的眼、耳、鼻、舌、身,这不过扶护五根的,名为扶根尘。眼、耳等根,是一种极其微细的物质,类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视神经等,佛法名此为净色根,有质碍而不可见。

前五根的根,不是指我们的眼睛、耳朵等器官,而是讲里面的神经系统,佛法名为净色根。根虽然有质碍,但是在体内看不到。如果没有这个根的神经作用,认知作用不可能产生,这是认知事物的根本,是内在最主要的条件。

意根,也有说为微细物质的,这如生理学家所说的脑神经,是一切神经系的总枢。据实说,此意根,和我们的肉体──前五根有密切的关系,他接受五根的取得,也能使五根起用;

意根,有统摄前面五根的作用和功能。好比现在所讲的脑神经,是神经系统的总枢纽,不同于前五根的作用。透过前五根对外境的认识,意根就好比脑神经在运作。这是生理学家的说法,让我们能对六根的作用有所了解,当然不是完全一定是这样的。六根的前五根和意根的功能性哪里不同?我们只要了解就好。意根不离前五根而单独存在,与前面的五根是相依相缘的关系;意根透过五根取得讯息,还有记忆的贮藏功能,也能让前五根产生各自功能和作用。

他与物质的根身不相离,但他不仅是物质的,他是精神活动的根源,

如果没有身体,意根也不能产生作用。所以,意根与物质的身体不相离,但他不仅仅是物质,意根真正的功能是精神的作用。因此人类精神方面的作用与功能,是由意根而产生的,所以意根是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源。

不同一般唯物论者,说精神是物质派生的。

唯物论者重视物质,认为精神是物质产生的一个功能而已。也就是说,精神是物质的延伸才有的,是以物质为主,叫唯物论;唯心论与唯物论的观点刚好相反,认为一切万法是由于心灵的作用才有的——「唯心所现或唯识所现」。一切万法是虚幻的,如果不是心灵或意识的作用,根本彰显不出万法的存在。这叫唯心论。

真正的佛法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缘起的中道。刚刚已经讲了色心二法是相依相缘的存在,缺一不可。如果肉体坏了,意识就不能产生作用,意识必须依靠身体的存在才能产生功能;另一方面,肉体如果没有意识的存在,也不能够存活,会坏、会死。所以意识与物质的肉体,是相依相缘的存在,缺任何一边都不可。明白这一点,就不会执着唯识、唯心或者是唯物的观点了。中观的深意是离两边,而唯心、唯物都是偏于一边的。此处分析的目的是让我们明白佛法是中道义,这样才不会落入唯心论和唯物论的观念。

此六根是能取方面的,眼根所取的是色境,即青、黄、赤、白──显色,长、短、高、下、方、圆──形色等;

我们的眼睛之所以能看到外面的景象,科学证明是在光的折射下,透过眼睛在视觉神经上产生的一个作用,所看到的不是实际的物体、不是实体的东西、只是光影的折射。所以真正的眼根,能够认识外面的境界,只是颜色:青、黄、赤、白而显现出的影像而已。这就是眼根所产生的认识作用:颜色和形态。

耳根所取的是声音;鼻根所取的是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即酸、甜、苦、辣等;身根所取的是触,即冷、暖、细、滑、粗、涩、软、硬等;

我们耳朵的功能,是接收振动的声波,以此了解外面的声音;鼻的功能是闻到香臭的气味;舌根所取是味道:酸甜苦辣的分别;身体则接触一切法——外缘,在人事物中都会产生冷、暖、细、滑、粗、涩、软、硬等触觉。

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内心的对象,如在不见不闻时,内心所缘的种种境界,如受、想、行,叫做法尘。

当前五根触到外境的时候,叫法境;我们内心所取的对象,透过五根取外境的种种颜色、形态,或者是声音、味道、还有触觉所感受的冷、暖等等,都会引生受想行;同时造作后会留在我们的意根里面。在前五根没有触外境时,意根则取记忆留下的影像,也能够回顾往事,而产生认识作用,并且透过意识思惟,成为行为的动力等等,这受想行的全部过程叫做法尘。

我们的认识活动,不离此能取所取,这两大类总有十二种。十二种都名为处,处是生长义,即是说:这是一切精神活动所依而得生起的。

我们身心能取的功能和所取的对象,合起来总不离这十二种类别。我们今天会有精神的活动、功能、作用,一定有所依才能产生的,所有这十二类都是我们精神活动的所依处。

佛说此十二处,主要的显示空无自性。

这句话最重要!佛陀为何说此十二处?因为我们活着的每一剎那,都不离开这十二处的功能与运作。我们的执着、颠倒、爱、取、有,是与前面所讲的受、想、行相应的。佛说这十二处的目的是让我们知道他还是缘起、如幻非实!如果能明白十二处的能取、所取都是缘起无自性、非实如幻,真正的明白这一点的话,那么十二处产生的作用就不会执着了。譬如:看到美女、俊男我们会产生执着,是因为把看到的相,当作实在的、实有的。如果明白看到的只是一个影像,并且是缘起的、如幻的、非实的、必归于灭的,那么还会执着吗?当然不会了!我们上课一再的谈缘起、一再的谈空无自性、一再的谈非实如幻,其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真相就是如此,我们的爱染与执着才能歇下来啊!

如果真的了解一切法的如幻性,你还会执着吗?譬如:看电影,都知道影片是一格一格拍摄起来的,放映时一格格的影像快速的转动才会产生动作的连续,好像人物真的在活动;看到剧情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恩爱情仇,我们的心情也会随之变化,因为感受到剧情是很实在的。但电影放映完了,看到底片只不过是这样一格格连续的动作而已。而刚刚那个剧情不过是一些影像的聚合!那还会不会为影片中的情节而受感动?能永远在感动中吗?你认为里面好美呀!你能在那个美丽的幻相中住多久?最后我们有个结论:不过是电影而已!以后再看电影时就不会随着情节转,会醒过来。

请问各位:你们知道现在谁在电影中演主角吗?你们以为电影中的那个叫电影。可是,要知道你只要活着,你也在扮演电影中的主角,你知道吗?如果能看到根尘触产生的作用,是缘起的剎那不住,生生不息在变化的,没有一剎那是留住的,什么叫实在呢?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就在生活中演电影,而且还是那个大主角呢!每一个人都有一部电影在演,每一个人都在扮演一个主角,只是没有人能了解,总以为是实在的。所以,我们也随着生活的情节在喜怒哀乐、恩怨情仇,都活在这样的幻相中!现实中的哪一剎那是留得住的?哪一个现象或存在是永恒的?我们为什么一直把相续相当作实在的?相续相就如同电影一格一格连续的放映,看起来好像是连续的动作,其实是一张一张的影片由于快速放映而产生的相续相,我们就认为这是实在的。

同样,如果能了解万法的缘起性,知道是剎那剎那生灭,就明白无常在谈什么?诸行的「行」在谈什么?行就在谈法尔如是的剎那生灭,不停的迁流变化。我们意志产生的作用,推动身语意的行为也叫行,或叫造作。这个「行」有两方面的解释。行就是在讲无常,是迁流的、剎那不住的意思,没有一剎那是安住停止的。但是我们看不到,以为一切都是很真实的。如果能了解万法非实无自性,很多事情就解决了。这里导师指出重点:「佛说此十二处,主要的在显示空无自性」。所以,我们如果在禅修真正以缘起观察时,最重要的就是在我们身心的当下,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如此!

从根境和合而起识,根与境都是缘生无自性,无不皆空。

我们的意识分别,就是从根与尘接触产生识,而产生认识的作用。那么,根是永恒不变的吗?根属色的部分,是缘起的,是假合的,不是永恒不变的,色坏则根坏;尘,也是缘起的,还是假合的。那么,我们先讲外面的尘,是不是缘起的?是不是假合的?那么,根是假合的无常性,尘也是假合的无常性,根尘接触产生的识,是永恒真实的吗?无常因——内在的根,无常缘——外在的尘,无常根与无常尘产生的识,是常吗?这个也是一个观察的方法,根跟尘都无常、都非实,产生的识怎么会是实在的呢?

我们身心里有根的作用——能取,外境是——所取的对象;能取是无常,所取也是无常,能取触到外面的所取就会产生识,就会产生受,这个受是常吗?人们每天都满足在感官的享乐和爱欲的追求中,这些享乐和爱欲到底是真?还是幻?我们在幻中不知是幻,以为法法都是实在的,每天执着贪取造业无边,明知是苦也心甘情愿的投进去。这就是由于对真相的无知而产生颠倒的行为!

佛法讲六根、六尘和十二处,因为这里就是我们颠倒执着的地方,如果不透视、不了解他的真相,每天活在那种欲望的、虚幻的感受中而不自知。要知道,「受」是从意识分别而来的感觉;根无常,尘也无常,那么根尘触产生的「受」是常吗?「受」到底会在心里停留多久?我们一生一世被「受」左右,做牛做马都情愿。我们知道「受」的虚幻性吗?请你回顾一下:这一生你最满意的、最喜欢的、最幸福的感受现在到底在哪里?对欢喜的感受每天还求:再来一次!如果「受」是永恒的就不会变,还需要再来一次吗?需要再来一次,表示「受」根本就是虚幻的,才要求再来一次。即使再来一次又如何,又能留多久?那种「受」我们每天都求,今天要了,明天还要,后天还要,没有一天不要。那就表示「受」从来没有停留过!如果能停留于心中就不需要再求了;如果心里本来有,还需要吗?我们活在虚幻的「受」中,被迷惑而不自知,每天在求啊、得啊,能得到什么?追求的和得到的,只有贪瞋痴和烦恼,只是在造业无边!其它还有什么?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也不去了解真相,什么时候能够停止贪瞋痴烦恼而不再造业?怎么解脱?

我们学佛修行求解脱,如果有所得、有所求就已经落入颠倒执着了。修行在哪里修?我们的问题就是在于不了解万法的虚幻而执以为实。佛法为什么时时处处讲五蕴、讲六处,要知道五蕴、六处的重要性!真正的佛法让我们知道我们造业的根本处,才能够真正的面对、认清、堪破而超越,不是在单纯的信仰里或是盲修瞎练。请问,我们的执着、我们的贪爱,求求求,就会改变吗?念念念会改变吗?跪跪拜拜就会改变吗?佛法是智慧之学,也叫般若之学,只有了解真相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这里没有一点点的迷信、崇拜或他力。了解真相才叫般若、才叫智慧,与迷信没有关系。而迷信正是破坏我们认清真相的机会,让人胡里胡涂的,一心只是在那边求和拜,把自己的一切交付于未知的神来主宰。

佛教与世不共的特质在哪里,与神教哪里不同?大家要明白!佛法不是让我们把自己的一切寄托于谁,让谁来主宰!佛法讲的是人人平等,只要能看清真相,了解实相,每一个人都有解脱的机会!由于我们心灵的净化、慈悲的扩大、人格的提升、了解了真相,我们就是佛菩萨!学佛不是要你求佛菩萨,而是要你成为佛菩萨!想想看,佛法与外道差别有多么大?

佛法要成就我们,是让每个众生都能成为佛菩萨,不是要大家做哈巴狗,等待佛菩萨来拯救。你的命运是交予未来的主宰?还是靠自己智慧的开发而认识真相呢?佛法的可贵,不是叫你去依靠谁,而是要去明白真相,再如实的体证。超越了世俗的贪瞋痴与执着,一样可以解脱!所以解脱的机会人人平等!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闻法,就有机会悟道,也就有机会成就。这带给我们无限的希望!我们的未来不是谁来主宰,也不是谁来控制的。不是喜欢就给你什么,不喜欢就下地狱。而是凭自己身心的行为去创造的!真正的佛法是人人平等都可以成就的,你也可以成佛菩萨,大解脱、大自在的。如果明白的人就知道,是真正的学佛解脱重要还是做哈巴狗似的等待救度重要?这里就会看出佛法的伟大、特质和与外道的不共处,一定要明白、把握。我们千万不要随人家讲「三教同源,五教合一」,同源就是都一样的,真的一样吗?佛法的特质你了解吗?

常人于见色闻声等作用,以为因我们内身有此见等的实体──我。这是不对的,

我们的执着就产生于见色闻声等种种六处的作用中,以为身心里面有一个能知、能见、能懂,有一切作用的实体,叫「我」。简单的讲,我们就是从六根的功能作用中,起了我执我见,以为身体里面有一个能见闻觉知的那个能边的叫做「我」。所以很多人就问:如果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实在的,怎么能知能见?这是把能知能见、见闻觉知的功能性当为「我」,也就是执着在能的这一边为实有。这是因为不知道见闻觉知还是缘起的,是由色心二法的相依相缘产生的功能,把这个功能性当为实有了。这种实有感就是有一个实体存在的感觉,就是自性见,就是我执我见的根本!就是由实有感引生的我执我见。

如必有此见等实体,不从因缘,那应该常能见色等,不必因缘了。

如果我们身体里面有一个能见的,是实在的实体—「我」,当这个「我」产生见的时候,需不需要外面的条件因缘?不需要!如果他本身能见,永远能见,就不需要外面的因缘条件。事实上,由于根尘触的作用,产生识的分别,才产生见的功能,这是需要很多条件才能生成的。如果身心里面有一个能见的是真实不变的实体,那么不需要眼睛也能见到;要透过眼睛与外面的根尘触才有作用,这说明还是因缘条件的组合。这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让我们知道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在不见境的时候,此见在内,应见自己,而实则不是这样的。

如果身体里面有一个真正能见的实体,应该先看到自己内在所有的东西,就像眼睛透过窗户能看到外面的景象一样。如果里面有一个真正能见的,好比窗户关起来虽然看不到外面的东西,总应该先看到里面的东西才对。可是我们还不能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没有外尘的接触,没有光线的助缘,我们的眼睛即看不到、也见不到。《楞严经》讲:有啊,你见到了暗,什么都看不到,黑呼呼的,那个见的性还是有啊!这样的论法很有趣。

见色闻声等作用,必要在能取的根与所取境和合而后起,可见执见闻觉知为我,极为错误,而应知眼等空无我了。

所谓的见,要有诸多条件的助缘才能产生。可见,把见闻觉知的功能性当作是我,是实体,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再来看《楞严经》中讲的见性:如孩子小的时候看到恒河的水在流,与年老了看到恒河的水在流都一样,于是说此见性是一样的。那个见性是什么?所以有时谈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反观,有一些理论看起来是很好的,其实是大有问题的!大家要注意!这里顺带提一提。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必须在根尘等条件的助缘下才能产生见闻觉知的作用,如果认为能见能闻的就是永恒的我,那是错误的!当我们真的明白了、了解了我们的见闻觉知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也就知道:「眼等空无我了。」因为根尘是缘起的,没有永恒不变和实在的见;也就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还是缘起如幻的,空无自性而无实在的我,应该这样去体会。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此十二处空。

前面讲到菩萨在深般若的观照中「照见五蕴皆空」。同样,菩萨在深般若的观照中,同样也能照见此十二处是空,也就是无自性、非实。

经文也应说:眼等不异空,空不异眼等;眼等即是空,空即是眼等……是故空中无眼耳等,这是简略可知了。

说五蕴皆空时:「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同样:受不亦空、空不亦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眼耳鼻舌身意也一样:眼不异空,空不异眼;耳不异空、空不异耳……十二处都可以这样的引用。在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般若心经》里,就是这样一一表明。但是这里简略了,五蕴用的「色」来代表,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六处用眼来代表,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明十八界空。「乃至」是超越词,当中包括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合经文所出的「眼界」「意识界」,总成十八界。十八界中的前十二界,即前十二处,由六根对六尘而生起的认识作用──从意根中现起,即六识界。

前面讲十二处空,这里就讲到十八界空。根尘触产生识,所以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后就产生六识,加上这六识就是十八界。眼根触到外面的色境,起了眼识;那么六根触六尘就产生六识,所起的认识作用,在意根中现起,叫六识界。

为什么六根、六尘、六识都叫做界呢?今取种类义。这十八类,虽是互相关系的,然在各各的作用分齐上,又是各各差别的,不相混淆的。

前面是讲蕴、处,这里讲界。界,就是种类的意思,一类一类的。虽然分成十八类,但十八界之间是相依相缘的,每一类的功能作用各有差别,不能混淆。比如眼有眼的功能,耳有耳的功能。

如眼根能见此桌的黑色,身根能触此桌的硬度,意根生意识,即是综合的认识。

以眼根来讲,能看到桌子的颜色是黑的;身体的碰触会感受桌子的硬度,从身体的感触产生意识的分别、了达、了解再收藏,生起了综合的认识,可以看出这些是相依相缘的。所以意识的功能是综合起来产生的统合功能性,就在意识的分别里,和合而产生认识的作用。

十二处,从精神活动生起的依止处说,明见闻觉知的缘生无我。

精神活动所依止的就是这十二处,没有十二处,不能产生精神作用与认识作用。既然是十二处功能的统合,才能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意识的分别。那么,认识分别也是缘起条件的组合,不是单一的原因就能产生的。可见,见闻觉知还是缘生的,只要是缘生缘起的,就没有实在的我,从这里也能了解无我。

此十八界是从完成认识作用不同说:从认识的径路说,有六;从构成认识的主要条件说,有三──根、境、识。这样,共有能取的六根,所取六尘,及根尘和合所发六识,总成为十八界。也即因此而明无我──界分别观。

人们的认识作用,是这十八界的功能合起来而产生的;我们讲十八界的分别,其实是从不同的功能上来说的。认识一切外在的万法,产生认识有六个路径;而构成认识的条件因缘很多,分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主要的条件有三:根、尘、识,这是大分类。

我们观察五蕴、六处或十二处、十八界,目的在于一一的去了解这些都是缘起的,无自性的,从这里去明白无常、无我和缘起如幻。这叫界分别观。所以真正的正观,其实就是从蕴、处、界三处观,从这些角度来了解万法的缘起如幻和非实。

这种认识作用的分类,和唯物论者不同。

导师在这里又特别指出重点,十八界作为认识作用的分类,不要与唯物论的观念混在一起。佛法认为,眼有眼的功能,六根有六根的功能,识有识的功能,而外界有六界的类别,并且都非实如幻。那么,从认识的功能上,我们会很容易执着在唯物论,所以导师点醒我们:这种认识作用的分类和唯物论者不同。

唯物论者说:我们的认识活动,是外境于神经系作用摹写,即但有根与境而没有识的独特地位。

唯物论者认为,人身体的神经系统,通过六根的功能而感知外面的境界,然后摄取感知的影像,就认为根与境是有的,识却没有独特的地位。也就是说,根—神经为物质的功能,与外在境界的现象是有的,但是由此作用产生的识,认为不是实在的,不过是由于神经系统对于外面境界的摹拟,产生的影像而已,是从物质的功能性建立认识的思想。唯物论者重视的是物质的作用,而否认了心灵的功能。

依佛法,依根缘尘起识,虽相依不离而成认识活动,但在幻现的假相上,有他不同的特性,依各别不同的特性,不能并归于根或并归于境,故佛法在根境外建立六识界。

虽然认识活动是从根尘触而产生的,但是在整体的幻相上,即假相的显现中,识有他不同的特性,不能把识归类于根的作用,或者是境的作用。识有其本身的功能性,识的功能性在佛法来讲,也不是由单一的条件来产生的。所以认识作用不是只有根或尘的作用,识的功能性也是主要条件之一。所以,十八界,就是把识分成六识与十二处而合称十八界,不否定心灵的作用。

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唯物论的思想是建立在物质上,而否定心灵的地位与作用;而唯心论的思想则重心灵,认为万法是唯心所现、唯识所现,以心与识作为认识的主导,一切外在的物质不过是心识的展现而已,如果没有过去识的种子,根本显现不出来。

唯心与唯物这两种极端的认识,把心与物分成了二元,要么重视心,要么重视物。而佛法讲的是中道,不偏于唯心,也不偏于唯物,是出离或超越世俗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缘起的条件缺一不可,任何的条件都是缘起的,都无自性,这样在认识上就不会偏于一边了。

根、境、识并立,所以也不是唯心的。有情的活动,是有物理──色等,生理──眼等,心理──眼识等的三种现象的。

所以根、尘、识是并立的,不能偏于根、也不能偏于尘、也不能偏于识,根、尘、识是相依而相缘的。如果佛法讲唯心,就不能体证中道,也不能体证空性。注意!很重要!有情的生命活动包含了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功能,这样的统合才是有情活动的真相。

以此十八界明无我,而十八界各各是众缘所成的,求其实性不可得,故也是毕竟空寂。

我们一再的谈,一切法是「众缘所成」,是缘起缘生的;而只要是缘起缘生的,求其自性不可得;求其永恒性、不变性、单一性都不可得。这样对万法就不会产生实有感与自性见的执着了。了解了这里也就能了解十八界是—毕竟空寂。我们知道五蕴空,六处空、十二处空、十八界也是空,那么我们的身心除蕴、处、界以外还有什么?如果蕴、处、界组合成我们生命的一种现象,那么蕴、处、界都是空性、非实,哪里找得到一个「我」或永恒不变的灵魂?这就是重点!万法都是条件的组合,没有一法是实在的!从哪里去安立一个「我」呢?或安立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要破自性见就彻底的破,只要有一点点实在感的影子,「我执」就有安立处。佛法讲的是毕竟空,如果我们还执着在实有的生灭,我执就还有安立处!很重要!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观十二缘起性空。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里讲到十二缘起,从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然后缘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里是从另一个方向说明,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主要是在告诉大家,无明如果是实在的,那么无明是去不掉的。如果无明不是实在的,只是某一种条件下的一种现象,那么就没有实在的无明,也没有无明可尽。如果有实在的无明,就要把无明打破了才叫无明尽。有生就有灭,如果无生,那么还有没有灭?因为无生所以也无灭。通过透视无明,就知道无明也是非实,那么有没有无明可灭?很深奥!

这里涉及很重要的法要,我们得进一步的参透:佛法讲缘起,是让我们了解众生在无明中流转—轮回。由于我们不了解身心的功能,在根尘识产生的作用中,就会带来无边的苦恼,并且一直重复的在犯同一个过失,一直生灭不止。此生灭的过程,如果有一天了解了真相,就知道了没有一个无明可以尽!无明是形容词,形容众生无知—不了解真相,由此就会带来身口意的造作,一直在六道中轮回—恶性循环。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知道空性、空相,即一切法的本来面目的时候,还有一个无明可断吗?

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在形容空性,在真正体证实相的当下,也没有无明的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无明可以破。这里就在表显空性的本质和内容。如果没有无明可尽,还会有生死轮回吗?众生由于无明,所以生死轮回。我们现在要的是—了生死,而体证空性的人就没有生死可了了!谁有生死可了?因为众生还在无知无明中,才有生死问题。了解空性、空相了,就没有生死的问题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以前,一定会有疑问:「师父讲得很好,讲得非常好!但是我还是有一个疑问,即使是这样,我死后到哪里去?」问的人还未了解真相,还未证入空性,认为有一个生和死的地方可去,执着在有里面。有这样问题的人,生死的问题还未了。

那么我们学佛就要注意了,与其诤论生死是有是无,是能解脱或不能解脱,究竟是对还是错等问题,如果还在无明中,再怎么诤论也不会有效。如果有一个人真的明白了,还会有诤论吗?但是没有明白的人还在追求一个答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果说有,你们就会执着在实有;如果说无,你们就执着在断灭。怎么回答?惟一的办法是让大家都契入空性,戏论才能停止,所有的问题才能解决。

佛陀千辛万苦的讲这么多法,其目的是引导我们也去体证。一旦体证了,「我」的问题消失了,就不会再有生死这个问题了。如果还有这个问题,表示还没有契入空性,还没有真正的觉悟和受用。因为众生的执着就在这个地方!修行中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探讨有没有、对不对、是是非非,这本身就是大戏论、大执着!认为自己对,还是在无明中!不体证空性,不真的认识实相的人,任你有多高的地位,任你有多么高的学历,有再高的世俗成就,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是在戏论中。所以,真正要明白佛法的人,不要执着在这些戏论里面,真的用生命去体证,把佛法的内容如实体证的时候,一切戏论自然止息。

我们不知道眼前急迫的是要解决这件事,在修学的过程中都在诤论:是非、对错、好坏、有无,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体证到法的空性?一个人真正为了自己的生死,应先把重点搞清楚!如果你沉湎于是非、恩怨、对错的诤执,于学佛修行没有任何好处!只是增强我执而已!学了许多的法,不能如实的去实践,自己的心不能歇下来,这个法学得再久又如何?我希望我们的老学员要反省,学了多少?受用多少?如果还没有真正的体证空性,学的再多又如何?

但是,体证空性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从佛陀的年代到现在有二千五百年了,修学佛法的人虽然很多,可是真正解脱的又有几个?是佛陀的问题?还是佛法有问题?还是我们众生不能超越对自我的执着?大家要反省!我们投入多少生命的体验、付出多少时间、以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个问题?自己要反省!如果只是在戏论里诤执,在自以为是的自我观念里,什么时候能悟道解脱?如果学法却不尊重法,学法又不虚心,请问:你能学到什么?只是更加坚固我慢而已!大家很少看到我这么严肃过,因为《般若心经》就要讲完了,我希望大家真的要明白我的用意,对你们自己才会有帮助,才会有解脱的机会,不然耽误的绝对是自己!这句话希望大家能明白!

此十二支,为何名为缘起呢?

现在我们首先了解了十二缘起环环相扣的内容,就是我们生命在无明中相续流转的过程。

以前讲《解脱之道》的时候,把十二缘起的每一支都解释得非常清楚。如果明白了生命轮回的条件,就是十二缘起的相续循环,就知道为什么我们会痛苦、烦恼、生死?我们的执着在哪里?从哪里产生执着的?为什么无明不破?为什么不能了解实相?从缘生流转相续的部分,就知道原因是什么。明白了就叫法住智。法,安住于世间及流转的内容,这样的智慧叫法住智;这时才能看到轮回的真相和生死的因缘,我们修行才有下手处!就在正确的因上着手,转变它的因,生死相续的连环就会断。这就是解脱之道!依法修行,才能真正的不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生死不再相续,体证的就是涅槃,这叫涅槃智!

缘起的十二因缘,只是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的因缘与条件。如果大家学了缘起法,又起执着,执有一个叫缘起法的东西为实。其实,缘起法还是假名,是让我们明白产生痛苦、烦恼和生死轮回的因缘。就是说:今天所受的苦没有解决,明天还会相续,未来还会继续的相续,这叫轮回。所以,我常常告诉大家:我们今天不解决的问题,明天还会有同样的困扰;明天有、后天有、未来有,死后还会有;现在把问题解决了,明天就不会有问题,后天也不会有问题……未来也不会有问题,死后更不会有问题。明白十二缘起的目的,是让我们如何回到生命的当下来,看清真相而解决问题。那么如果执着十二缘起是实在的、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有自性的,那么十二缘起的流转就不能转化,生死还会相续。可见,十二缘起还是在形容由于无明而产生轮回现象的内容而已,也不是实有的,还是假名施设的。

简单说:缘起就是因此而有彼的意思。

因为有了「此」的条件,所以才有「彼」的结果。事物不会没有条件而有,一定要先有因才有果;没有因,决不会产生果。所以缘起就在讲这个根本的理论,一定有某个条件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经上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缘起的法则,说明诸法是互相依待而有的。有此法的存在,才有彼法的存在,有此法的生起,才有彼法的生起。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就是缘起的因果关系,缘起的法则不是谁创造的,本来就这样,没有一法是能超越缘起法则之外的存在。因为有「此」才有「彼」,「此」的当下不是单一的条件而有,包含很复杂的条件;包括缘起「此」的条件的本身还是缘起的,表示条件中还有更复杂的条件来组合成「此」的条件,那么每一个条件也不是单一的存在。这样的层层复层层,没有第一因,也找不到第一因。注意!这个很重要!

我们的身心是五蕴组合的,如果五蕴是没有条件而有,或是单一条件就能存在,那么五蕴的本身就是第一因。但是佛法讲缘起,组合五蕴身心的每一蕴,当下还是组合的,还是缘起的。譬如物质的色—肉体,是组合这个五蕴身心的条件之一,可是,色蕴的本身还是地、水、火、风的组合,地水火风也不是单一的元素可以成立的,还是条件的组合;水、火、风还是条件组合的,每一法有无限的条件来组合,每一个条件的本身还是组合的,还是缘起的。这里明白了,有没有第一因?有没有叫上帝、自性、不灭的东西?没有!这就破除了主宰与创造的神话,所以缘起理论的当下,已经否定了尊佑论和无因生。

世间一切因果法的存在,都是这样的。如推求为什么而有老死?结果知道老死是由于有生。凡是有生的,就必然地要有老死,虽寿命长短不一,死的情形各殊,然死的结果一样。

世间的一切,包括外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而身心五蕴都是因果法的存在,所以不离这样的因果法则。

譬如活着的每一个人,所面对的必然是要老、要病、要死。那么推求老病死的原因,就知道会有老死是因为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有生必有死,有早死、有晚死、有病死、有意外死,死的时间不同,死的原因也各不一,但是最后的归宿都一样,都要死。这是我们观察现象可以看到、了解的。如果有长生不老的,那是神话。如果归结到死后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是不死的,能够证明和看到吗?包括说有一个永恒的上帝,你真的见过吗?你怎么能证明?但是我们观察万法,包括心法在内,没有一法不从缘起。所以,佛法所讲的内容是很现实、很如实的,不是想象或幻想的产物。

我们现见事物的存在,不过因某些条件在保持均衡状态罢了,条件若是变迁了,事物即不能存在。

我们五蕴身心也一样,比如色法,五脏六腑,哪一脏器坏掉了,就会影响到其它脏器的功能。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的身心还是条件的组合,各个条件都保持一种均衡状态的时候,身体就健康,只是可以继续存在的一种状态而已;但任何一个地方坏了,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体,那么这种存在也会随之而变化。

有生必有死,所以基督教所说的永生,道教的长生,都是反真理而永不兑现的诳话。

如果真正的了解缘起,就会破除很多的幻想和神话。那是众生自性见的执着,希望保存那个「我」永存不灭,所产生出来的幻想的产物而已。什么叫永生?只要是条件组合的缘起法,没有一法是生而不灭的,怎么可能永生?世间很多人希望透过修炼达到长生,虽然这个物质的身体死了不能保留,但是,还有一个叫「我」的东西,能够来到天界,来来去去的永远存在。基督教更快:你信我就得永生。

但是,从缘起万法的任何角度、任何层面去观察,都没有这样的东西!如果说有,那是反真理的,永远不能兑现的一种诳想的产物!根本不存在!问题是生灭的「生」,是缘起的现象,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子的,我们能否定这个「生」吗?所以还要继续探讨。

生又是从何而有的呢?佛说:有缘生。有,即是已有当生果法的功能,如黄豆有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功能,

十二缘起是最重要的理念,因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到的就是缘起法,就是通过这样的思惟,从老死、生、有、取……往前追溯,悟到生死的真相就是十二缘起而得解脱!我们现在所讲的不是表面的理论,而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的过程和所思惟的内涵。佛陀往前追溯:有缘生,那么什么是「有」呢?有,「既是已有当生果法的功能」。缘生的「有」,就会成为未来「生」的条件与因缘,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业力。

「已有当生果法的功能」。「当生」,就是未来一定会生出来的、一种潜在的功能。比如一颗黄豆具足生的功能,只要把它种在泥土里,加上水分、阳光、营养,黄豆一定会发芽。「一定」就叫当生,未来一定会产生的一种功能,只要条件聚合的时候,不但会发芽,慢慢还会开花和结果。

近于常人所说的潜能,有生起的潜能,即有果生,无即不生,故推求所以有生的结论,是有缘生。

潜能就是潜在的能力或潜在的能量,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业力。如果没有因缘条件,果法根本不会生起。如果我们造作了某种行为就一定会产生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将来一定会生起,但是需要待缘,当因缘条件聚合,就会产生果法的现象。菩萨为什么会来人间?为什么会有这一生?因为在过去造了这一生的因缘条件—潜能。是不会无因生的,一定有因缘,只是我们一般人不了解因缘。

如此一层层的推求观察,达到无始以来的无明。

佛陀就这样从生、有、取、爱……一步一步往前推,我们为什么会生在人间?因为前面有造业,有一种让我们再生的功能。这个「有」就是「后有」:以轮回的角度看,就是: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就是说由于造业,产生潜在的功能,会让我们生在欲界、色界或者是无色界。譬如:如果我们现在修行的是人天善法,具备的就是未来人天的福报、人天的因缘;如果修禅定进入到四禅天,果报在色界;如果修到四空定,将来可以生到无色界,这是随着今生的因缘条件,带来未来能生的功能而产生的「有」。

从这里就知道,「有」是从我们的造作来的。我们现在修人天善法,将来得人天果报;如果今生造十恶,将来是三恶道的果报;如修的是四禅八定的天法,将来就往生天界;如果我们修的是超越三界的解脱道,就不会轮回在三界内—究竟解脱。

譬如:很多外道的善法,他们也讲行善,也修禅定,但他们修的是天界的果报!佛法不否认三界的存在,也不是说天界不好,是说不究竟而已,因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再怎样修福报,福报享尽剩下的只有恶报,那就更惨了,报尽了还是要轮回。真正的佛法不是宣扬今生修得好将来有好报应,因为好报应也是在三界的轮回中,不能究竟生死解脱。佛法要谈的是究竟涅槃,是超越生死的,超越三界的束缚,这才是我们学佛修行所要达到的真正的目标!

所以,如果不清楚这些内容,就不会进一步的探求:我们该如何才能真正的证入涅槃?体证空性为什么这么重要!我们的目的不是在探求这一生过得好一点,来生得福报大一点,还是生死未了啊!所以,谈到这里就把这个问题提示一下,大家要注意!我们修行要「照见五蕴皆空」,要体证空性的目的是超越三界的束缚,不是求人天果报,不是未来生活的改善。

看现在的世界上还有好多很落后的国家,那里的人民连维持生活都很艰难,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有很多生活富裕的人,家中养的宠物比人优渥太多了,有的宠物一个月的开销,在非洲能养活一个小团体。为什么会出现人不如宠物的状况?这些难道是没有原因而有的吗?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好的境遇中,又能闻法信受,你们真的以为是没有原因而有的吗?这是偶然的吗?我们要慢慢的去体会。如果我们今天只是满足在行善修福,那么福报享尽了又如何?

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的规律,再好的享受最后还是只剩一把骨头,又如何?我们即使很注重饮食,生活很有规律,虽然能多活几年,但是能活过一百二十岁吗?昨天死的人和一百年前死的人,在我们现在看都一样,没有时间相的差别。那么,明天死的和一百年后死的,又有什么两样?多活十年、二十年又如何?还是白骨一堆,轮回不断不尽呀!你知道后面相续的是什么吗?前途茫茫啊!世间的人们为什么对死亡那么恐惧,就是因为前途茫茫,搞不清楚生从何来,死向何方。所以,修学佛法的重要,不但解决我们生的问题,此生能过得自在清净、解脱;临终也没有恐惧,清楚的知道未来的归宿,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可见修行不是求没灾没难,免遭横逆,远离不幸;或过得好一点,财产多一点,子女孝顺一点,这些即使求到了,又能维持多久?人们往往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知道生死轮回之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清楚真相才是众生最大的无明。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有眼前,看不到未来,不知道生死的苦到底是因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我们每一个人哪一天不在拼?哪一天不在理想的追求中奋斗?到目前为止,你们以为最圆满的是什么?能保持多久?你认为最有成就的,能维持多久?而老病死没有一个人能逃避得了!所有的成就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从古以来有很多出家人、修行人,他们真的那么笨吗?不会享受人间的美好,而在艰苦地修行,是那些人笨,还是我们笨呢?我们要思考!三界的因不断,永远都在轮回的生死苦海中,你们知道那个苦,苦到什么程度吗?一般人真的很难想象出来!

那么十二缘起中「生」前面的「有」是怎么产生的?未来必定要生死轮回的这个「有」,是从哪里造的?往前再推因为「爱、取」才会「有」。如果不贪爱一切,不执着一切,不再造业了,就不会有「后有」的功能。我们现在活着,都在欲望和名利中,不择手段的想要获取一切,你知道给自己的思想带来的不良因素,对你的影响有多深吗?

而「爱」与「取」从哪里来?因为我们有这个身体,我们的六根会触到六尘,感觉一切法的实在性,所以就要去执着、占有,要满足感官的「受」。「爱」与「取」就是从身心的造作来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执着?因为我们认为万法是实在的,这种实有感就叫自性见,就是我执。这样一层一层的往前追溯就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实有感,万法都是这么实在,名利都是这么实在,因为我们有一个自性的执着叫我执。有我才有我所,有我才要满足要占有,还要支配一切。那么我执从哪里来?再往前追溯,不过是来自错误的观念。一切法缘起如幻,而我们却认为是实在的,因为不了解真相所以叫无明、无知。

十二缘起追溯到无明,就知道:原来由于我们观念中错误的认知,妄执一切法为实,产生了我执我见,带来后面的潜能作用—生死轮回的执着力,明白了这些内容才知道,原来在无明中制造的就是贪、瞋、痴三毒,造业无边,看到一切法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就瞋恨;没有感觉、不相应的就是愚痴。在错误的观念中,才会带来错误的行为造作而导致生死轮回。

所以佛陀悟到的真相是:一切法性空,没有实在的我。一切法都是无常剎那迁流不停的,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存在—常不可得!我不可得!所以佛陀宣说三法印,是在告诉我们,从现象来讲是无常的,从本质来看是无我的,当真正体证无常、无我而不染着的时候,契入的就是涅槃。真正的明白了,就破除了所有外道的思想。所有外道的思想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那种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执着:大梵天、本体论、上帝、真主都是这样的观念。

佛陀所体证的就是「无常、无我」,与所有其它外道宗教不同就在这里。如果现在不回归到这个根本的地方来,很容易与习性相应,求常、求有才会安心,这是外道的本质,众生执着的倾向也是在这里。学佛如果不破掉这个观念,贪瞋痴没有断除,没有一个人能解脱!偏偏我们的习性里染着最深的就是这实有感的我执,学佛要破我执、去贪爱,就像割肉割肝一样的难舍,谁愿意!如果有人对你说:「信我者得永生!」当然符合众生的欲望,谁不喜欢要?顺着我们的贪欲,满足我们的欲望:你来信我就有功德,你困难会减少,你的所有问题都能解决,这个大家都要!从这里也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些顺着我们的习性和我执的生意都很好;而今天逆着我们意欲的—破除我执,破除贪爱,了脱生死轮回的,反而没人要,这也是正常现象。所以,学法学佛得解脱,就像逆水行舟很困难!

真正的佛法不是在满足众生的贪欲,反而在破除众生的情见与执着,所以相应的人就少了。讲真话的别人不信,符合、满足你的愿望的都很喜欢,这就是为什么修行的人多而成就的人少。美丽的谎言听久了,都以为是实在的。讲真话的反而被怀疑!人间就是这样,这就叫颠倒众生!佛陀呵斥众生的愚痴比我更严重,佛陀说:「愚痴、无闻、凡夫、众生」!佛陀不是不骂人,只是骂得文雅些而已!事实上,骂得最透彻的就是佛陀。谈到这里我们真的要思惟:我们学法是要听喜欢听的,能让心里得到满足的,还是要破除我们的执着?真正的要利益你,让你离开颠倒生死的,要真的用智慧去抉择。有一句话叫「良药苦口」,好听的话虽然很顺意,要带你去哪里你并不知道;苦口的良言,真的一定要深思啊!

无明即没有智慧,即障碍智慧通达真理的愚痴,执一切法有自性。

无明就是愚痴。因为无明才会对万法产生实有感的执着,并且会障碍我们的智慧,还会障碍通达、体证真理的这条路,影响我们的受用和解脱。这里是让我们了解:这种自性见和实有感,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也是我执产生的原因。

这种晦昧的心识,是一切错误的根本,爱取等烦恼都可以包括在内。

由于无明、无知不了解真相,然后执着在实有感里面,这种自性见的执着既黏又深,是产生一切错误、动乱的根本。我们的爱取,所有的烦恼,都是在这样无明的状态下而产生的。

但这不是说推至无明,我们的生命就到尽头。有生死身,所以有无明的活动,所以无始来的无明招感生死,依生死身而又起无明,如环的无端。

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如果十二因缘追溯到无明,前面就没有了,就很容易执着无明就是第一因了。这里告诉我们:无始以来到现在,虽然是无明所感才有生死,但是,就是因为有生死,才会又回到根本无明的地方,好像时钟从1到12旋转一周又回到原点1,像圆环一样没有一个开端,也没有一个结束。由于无明感得生死,这一生造业又回到无明的根本地方,就这样像环状的无端循环,永无止息,这就是在无明状态下的生死流转。我们哪一天明了,哪一天了解真相了,十二缘起其中的任何一环断了,轮回就不会相续。这一点很重要!不然会认为我们的解脱永远遥遥无期!无明破了可以解脱,爱染破了也可以解脱,其中任何一环断了,生死就不再相续!就能解脱!但是要破十二缘起中的任何一环,都要回归到无明这个根本。

所以,要破这个无明,一定要有一个明的人,见到真相的人来指导我们,我们才有机会看到明,不然明在哪里?为什么我们感恩佛陀?感恩过去的祖师大德一代一代的相传,就是因为这个明的道理他是亲证的,这样的法法相传,后面的众生才有解脱的机会!

所以,真正正信的佛弟子,拜佛、拜菩萨是感恩:第一,感恩佛菩萨给我们法的恩惠,不然我们没有机会觉醒,也没有方法可以觉醒;第二,感恩的同时立志要向他们学习,行佛所行、悟佛所悟,我们要效法佛陀的身行,依法体证才有机会解脱。离开这两个原则去拜佛、拜菩萨,都是迷信,没有真正了解拜的意义。注意!不是你拜他,他就给你好的条件,如果是这样,叫贿赂,佛菩萨不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学佛一定要明白,一切取决于自己智慧的开发,能不能破无明,能不能破我执,能不能断贪爱,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解脱的条件,这样就不会迷信了。如果只是嘴巴念个不停,或者遇到石头、树木也拜个不停,别人会说那是愚痴,这与解脱不相干!

此是流转生死的十二过程,生死流转,即是如此的。佛菩萨等解脱生死苦已,就在了知十二缘起的法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过去的佛菩萨能够离苦,真正的得解脱,就是因为他们了达了、明白了生死流转的真相,即十二缘起的法则。

把握其流转的原因,于是控制他、转变他。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

「把握其流转的原因」,这里很重要!要划起来!我们学佛修行,当了解了真正生死流转的原因,才能够把握重点,去转化这个因缘条件。我们学习缘起法,不要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法叫缘起法,缘起法只是众生流转生死的内容,名为缘起法而已。缘起法自古到今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是、普遍存在的;其体本空,没有实在性。缘起也好比是医病的药,当病好了也无需服药了。所以,了解缘起法,也不要执着在有一个实有的缘起法,他只是一个内容,在让我们明白流转生死的真相。那么,进一步了知没有实在的缘起法,缘起法还是假名施设,但有文字而无实性。

故此经说:「无无明……无老死」。无明至老死,是可以消除的,于是佛又说缘起的还灭门,

「无无明……亦无老死」,表示无明与生死轮回是可以消除的。如果无明与老死是真的,永恒的,就不能消除。因为无实体性,即可了解其空性,所以也能了解因缘是可以转化的。怎么转化?即佛陀所讲缘起的还灭门:无明破了,行就破,识就破,六入就破,根尘触的爱取有就破,后有的生老死就不会成立。我们只要破除中间的任何一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的链条就断了,生死也就不再相续。凭什么这样的肯定?就凭阿罗汉体证的:「此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后有」。他们真的明白自己生死相续的因已经断了,后面不会再相续,最可贵就是在这一点!如果修行不能自觉、自知、自作证,那么我们学的法就有问题。

譬如:我们现在还会烦恼,还会起贪欲,后面的苦恼一定会起,我们自己很清楚;如果真的不再受那些条件的束缚,真的做到不再贪爱,不再烦恼了,你也一定明白的,不会怀疑的!阿罗汉就是这样,知道无明已经破了,所体证的无常、无我是肯定的。而最大的肯定在于他的贪欲、爱染真的消失了。

可见,贪瞋痴的止息,烦恼的永灭,才是阿罗汉要体证的境界!现在修行也一样,不管境界有多高,如果贪瞋痴还在,烦恼还在,就说自己已经证阿罗汉了,已经断生死了,谁会相信?所以,一个人修行,自己有没有受用,自己有没有解脱,是自己可以勘验自己的,自己可以抉择的,谁能骗谁?

你可以和别人讲自己的境界很高,能与人家争与人家论,也能占上风,但是内心只要有丝毫的不安,那是骗不了自己的。所以,学法人人都可以自我勘验的,不管学什么法,达不到这样的效用,就不要骗自己,要时常反省哪里还没有体证到?哪里还没有做到?有没有证入自己要清楚,这才是一个真正佛弟子!是自我负责的人!不是依靠外面,不是在怪师父不好,也不是怪法不好,更不会怪佛陀不显灵。法是千古不变的,是普遍如此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行,有没有证,有没有真正的用生命投入去体证,这都是自己的问题,一定要明白!

无明尽……老死尽。尽即灭的意思,此还灭的十二缘起,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等灭。

十二缘起的流转这一边,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了解到十二因缘的内涵时,我们就知道了,由于六根触六尘产生「受」,我们在「受」里贪爱与执取,才产生后「有」。因为有了这个后「有」,必然的结果就是要生死轮回。既然缘起是这样的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那么只要中间任何一环断了,生死的链条就不会相续了。

我们学佛修行如果只懂缘起而不懂得还灭,就永远在生死中不能解脱,这是佛法中很重要要把握的理念!我们只要在生死相续的因果链上,找到了环环相扣的原因,把这个原因改变了,生死就不再相续—还灭。

我们学佛修行要体证、要解脱,如果不截断缘起流转环环相扣的链条,怎么能让他还灭?所以还灭门是从流转门而来的!知道流转的原因,只要把这个原因改变了,相续流转的条件就消失了,就是解脱生死。

所以,由无明产生行,「行」就是造作、迁流、造业。那么由「行」而产生的「识」,就是执取的,执取的也是与无明相应的。可见,「惑」就是无明,「业」就是行,而识的流转就是「苦」。惑业苦,惑业苦……就这样的轮回相续不断。无明破了,就不会造作、造业了;没有造作造业,我们的执取识就清净了,不再与无明相应,生死就不再相续。所以我们谈缘起,一定要明白两边的内容。流转的一边是了解生死缘起的因缘条件,还灭的一边就是消除生死的条件,而达到究竟的解脱。所以这里谈到「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是讲在证入空性以后,见法悟道了,已经与明相应了。这时无明已不存在,无明不存在就没有行,也就没有后面的相续,也没有无明可尽了。已经与明相应,这是站在空性的立场来谈的。

事物的生起由于因缘,事物的消灭也是由于因缘,生起与消灭都是因果现象的,所以还灭门中的清净法也是缘起的。

我们未学缘起法以前会认为有一个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但是这里讲还灭门的清净法,是由于缘起条件的消失而体证到本来,叫清净法。所以「清净法还是缘起的」!这里大家要注意了!所以站在一个清净的本位来讲,如果不是缘起法,怎么能体会到清净?正是由于无明的消失,贪爱的消失,我们的身心才体现出清净的一面,可见清净法还是由缘起法而呈现的。

佛说此还灭缘起,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此」就是前面的原因条件,「彼」就是后面形成的结果;当前面的条件消失的时候,后面的果自然不存在。

既灭与无是缘起于生的否定,是不离缘起的,缘起性空,此无明灭到老死灭,当然也是空无自性了。所以本经说:「无无明尽……无老死尽」。

缘起的现象就存在于每一个人当下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中,不离一切的现象。说「无」或者说「灭」,只是对缘起现象实有感的否定而已。从生灭相对的观念来看,缘起的一切法是剎那不住的,是即生即灭的。但是,从现象中我们没有看到「灭」,看到的只是「生」。我们感觉现象是如此的实在,这就是实有感,这就是我们对于现象的一种迷惑。而圣者们看人间的一切万法,与我们看到的不一样。他们了解了现象都是缘起的,既然是缘起的,都无自性,是剎那剎那变化不居,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是无常的,是幻有不是实在的有。我们却执着为常、为实。

所以佛法用「无、不、空、非」来否定众生对现象所产生实有感的执着,从我们对生的实在感的执着来遮遣,让我们知道一切现象都不是实在的。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透过对现象或者生命本身,包括最执着的心念,如实的观察他:到底是常、是实在的?还是无常,剎那剎那变化的?透过我们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了解这里讲的「无、不、空 、非」是要我们体会到的真相就是无常!无常表示迁流不息,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真的体会到了,真的明白的时候,请问:你要住能住得了吗?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要保有它不动,可能吗?法法本身就是不住的,本来就是无常的,是剎那在迁流的,不管你「法力无边」,或神通多么广大,要住也住不得。如果真的明白这里,体会到这里,我们过去的执着颠倒,以为实在感的那种「住、取、着」,你还会去要吗?即使你要,要得住吗?注意!很重要!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可是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如实的体会到真正的无常在讲什么,真正体证空性的人,就知道要住也不能住,自然就不再执着了。因为要住也住不得,这并不是要什么功夫来离执着的,而是「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根本无法住啊!你还要执着,是你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要找自己的麻烦,谁也没办法帮你的。所以,这里是让我们明白,一切法都是不离缘起的,只要是缘起的就是性空;那么缘起的生起与还灭的过程,都无自性、非实。生,是流转的过程,是无自性的,所以能灭;那么从无明的灭到老死的灭还是非实的。生都非实了,灭也是非实而无自性的,所以说:「此无明灭,到老死灭」当然也是空无自性的。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是在讲体证空性以后的境界。

此十二缘起与蕴、处、界法不同,蕴、处、界是一切法的分类,是具体的事实。

我们讲五蕴—我们的身心;六处—六根的功能;界—十二处加上六识为十八界,都是在讲我们的身心和功能的分类。而此分类就在具体的事实上,就在我们身心的现象上来分别。

此缘起法也可说是事实,如老死、生、有等都可是事实的现象,然缘起法重在说明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后程序性,即重于因果的理性。

十二缘起环环相扣,是讲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彼此间的依存性;缘生的过程,一定顺着这样的次第性,叫程序性。重要的是,让我们明白有什么因必达什么果,这是必然的理则。这不只是分析现象,用现在的语言叫理论:我们了解万法万象是因为条件的和合而产生,那么也因条件的消失,万法万象就会消失。这个生起与消失有它的必然性。而此必然性,就是我们讲的理性,或者叫理论,也就是因果间的必然关系。

这种理性,是一切法的必然法则,

如果不了解这个必然法则,我们凭什么说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是一定的!万法都是这样,没有一法能离开或超越缘起的法则,这才叫真理。如果有一法能超越此法则以外的,就不叫真理。

如生缘老死,生与老死之间,有一种不变不移的必然关系,

有「生」就一定会「老死」,一定会灭,没有一法能超越这样的理则,这叫因果的必然性。

佛在复杂的现象中把握它彼此与前后的必然法则,于是对流转的杂染法与还灭的清净法,能正确的悟解它,进而改善它。

这里把佛法与外道不共的地方彰显了出来。其它的宗教都认为:有创造万物的主宰,或者有大力的操控者,一切万物万法都由祂来主宰、操控;我们是被创造者,只有依赖,我们就像祂的宠物一样,祂喜欢就给你什么;不喜欢就对你如何。佛法不谈这个,而是在万法生生灭灭的现象中,了知生灭是无常的,从而看到生灭之间的必然性,这个必然理则就叫真理。

万法会生起有它的原因与条件,万法会消灭也有其必然性。我们就在生灭不居、无常如幻的过程中,发现此不变的理则。了解了生起有原因,消灭也有原因;生命会流转不停,原来是有条件的,不是谁在操控。由于众生的无知,对万法产生了执着,所以造业不断,由此业力的推动,才产生生死轮回,也是痛苦烦恼的根源,这与谁来操控没有关系。

佛陀以大智慧,体证的真理法则就在这里。所以,他把外道的神话都一一的打破了。他体悟的就是缘起法,所证的就是还灭的清净涅槃。他不是依靠外在的神或什么特殊的能量来转化、来使他成就的,而是自觉自证!

缘起的意义很深,所以佛对多闻第一的阿难说:『缘起甚深』。

尊者阿难在听佛陀开示缘起的时候,觉得缘起很简单,佛陀就告诉他:你不要以为简单,缘起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它的涵义是非常的深细。由于众生对缘起的现象不够深入的了解和体证,所以我们才叫众生。如果真的明白「缘起」两个字的深义和内涵,而且能够真的体证,我们就会和佛陀一样的解脱!那么,缘起两个字真的简单吗?我们不了解缘起,所以流转生死;而真正的明白了缘起的深义,就会因为亲身的体证而解脱、成佛!简单吗?看起来简单,其实缘起内涵是甚深复甚深的!

释迦牟尼佛由于了解缘起法而悟道,并以缘起法指导圣弟子,我们今天要学的当然也是缘起法。所以我常常讲:「缘起」两个字,值得我们用一生的生命和财产投进去,能把它搞清楚都值得!你真的明白,你就解脱了。这些是我们一生短短的生命跟所有外在的这些财产资粮能够买得到的吗?无始的生死轮回之苦我们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我们把一生的生命和财产投入进去,能把「缘起」两字的涵义真正的体证了,生死轮回之苦就永尽了。这是用什么代价都不能换来的!我们今天根本就没有找到佛真正所悟的、所体证的是什么法!如果真的明白,我们还会轻忽「缘起」两个字吗?

佛陀开始修行,用的也是同外道一样的方法,包括六年的苦行,没有得到解脱,就放弃了前面这些错误的知见,在菩提树下思惟,从体会缘起法而悟道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佛陀体证的就是缘起法!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不是一元论,也不是多元论;不是一神论,更不是泛神论,佛陀体证的就是缘起论!所以,「缘起」两个字一定要把握!学佛修行如果不深刻的明白缘起的内容,那么就只是单纯的信仰或盲修瞎炼而已。

缘起是生死流转,涅槃还灭法的道理,依缘而起的一切,不含有一点的实在性,所以菩萨修般若时见十二缘起毕竟空,没有生起相,也没有十二缘起的灭尽相。

既然谈缘起,就谈到了生死的流转和涅槃的还灭。那么我们就要明白,只要是依缘而生起的一切,就表示没有不变性,没有独存性,所以不是实在的。大乘佛法用「如幻、非实」来形容、比喻,其意也在这里。就是一个无实性!缘起的必无实性、缘起的必无自性、缘起的就是空、缘起的既是如幻、缘起的就是非实!所以真正证得毕竟空的就是般若的空慧,才能真正的见到缘起的内容的这些相生与还灭,还是无自性的、毕竟空的。

所以,虽然看起来缘起的现象是有,但它是不住的,很快就会消失。既然生起的现象是即生即灭的,就表示没有生起的实在性与不变性。所以,生起的相即是幻相,是剎那不住的、是非实的,不是永恒的、不是不变的。那么,这样生起的相就不是实在的相,只能说他是缘起的相、如幻的相、没有永恒性和不变性。如果没有一个实在的生,那么有没有一个实在的灭?所以菩萨修般若空慧的时候,所照见的十二缘起是毕竟空的,没有实在生起的相,也没有实在灭尽的相。这就是我们大乘般若所形容的「非实如幻」,或者叫「不可得」!虽有如幻,虽有非实,观察一切真实相不可得,是同样的意境。

如《大般若经》说:『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缘起如虚空不可尽』。

以前常常和大家提起,如实观照有一个重点,我们常常用虚空来形容空性,这里再讲一次。我们看到的虚空界,空中有云彩、飞鸟、飞机,或者天气变化的时候,有闪电、雷鸣、大雨,这是虚空中产生的现象,众生就执着在虚空中的现象上,以为现象是实在的、实有的。其实,你们看到的虚空中的任何现象,能保持多久?是不是剎那剎那迁流变化?可是人们就执着在那个相上,把相当为实有,说好说坏,说喜欢、说不喜欢,但是到底有它的真实性吗?如果根本就没有实在的真实性,为何说好说坏、喜欢不喜欢呢?为什么还说它对与不对?这都是众生自身的分别而起的实有感的我见!

为什么虚空中的现象一直变化不停?如果虚空是实在的,一切法是不变的,也不会产生虚空中的生灭变化。虚空性我们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看到现象就执为实有,而看不到现象的迁流变化,当下是剎那不住的。所以我们修行体证的空性就像虚空相一样;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心灵其实也一样;我们看到一切万法都是那么实在,而落入了相的实有感里面,以为是实在的,不知道是缘起的、是如幻的、是剎那不住的,而产生执着与爱染。如果了解这个相就好比虚空中变化不住的那些影像一样,我们就不会执着相的实有了。如果体证到了虚空性,就知道这些相的变化,不会影响到虚空性。我们的心灵其实也如同虚空性一样,只是我们不了解。

譬如:我们的心灵像镜子一样可以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但是,当镜子里面的影像消失了,镜子还是镜子,我们要体会的是虚空性和镜子功能的意义。当我们有了缘起的正见,以缘起的正见去体会、观察万法,整个世界就不一样了。

什么叫众生?就是执着一切法为实,总是在喜欢与不喜欢,对与错的分别里,思惟模式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的执着。而圣者看人间只是剎那迁流变化的无常相,没有一法是实在的,看到的是缘起的空性。圣者能了解众生的愚痴颠倒,但是众生以愚痴颠倒的心却看不清圣者的心境,可怜的众生还要批评那些圣者,真的是造业无边!

这个地方很重要!只要讲到十二缘起,大家要用心,依缘起来了解生灭现象的本质,就知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修行要在哪里修?就在万法中观察,包括对自己身心的观察:是不是依缘而起的?当你发现万法确实是如此的时候,你要染着也染不得!我这几天一直和同修提示这个重要的理念和能体证的重点。我们观察任何一法,如果确实是无常的,是剎那迁流不住的,从来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这叫行,也叫无常。如果确实体证到这里的时候,什么地方可住呢?不是你要不要住,不是你能不能住,法本来就不住,要住都住不得!如果你一定要住是你的执着,因为你住的是幻想、是颠倒、是执着,不是真相,所以才会产生痛苦烦恼。

希望大家在这里用心去体会,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每一剎那的身心作用中,都可以体会的,不一定要到深山去才能体会得到。因为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都不离开缘起的作用,我们可以藉助任何一个因缘,只要体会到了,当下就受用。如果当下不能体会,还会顺着习性走,那就不知何年、何月、何时你才能真正的受用了。

六道众生中为什么只有人身最难得?因为缘起法的内容就是针对人来说的,不管其它哪一道,都不具备十二因缘里面的条件。所以说,只有人才有机会解脱,只有人才有机会成就!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人身难得!我们这一生如果不把握,来生是不是还做人都是问题!十二缘起里面每一支的功能性及其相依相缘的关系,都是针对人类而讲的,其它动物或天界,是没有这些条件的。

所以六道中人道最可贵!但是我们不知道,却认为自己是没有办法的。人身确实真的难得,我们不要妄自菲薄:「我没有学识,我没有受多少教育,我没有经济能力,我的头脑很笨比不上别人」。如果你这样想,就会失去信心和机会。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有五蕴、六处的功能,就能体会得到!我们现在谈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就在我们现实的生命中,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会得到,这个才是佛法的可贵!所以大家学佛要有信心!

无苦集灭道。

此观四谛空。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虽有时少有所乐,然不究竟,终必是苦。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的根本,五蕴、六处、十八界主要在谈缘起,缘起的现象与内容不离四谛。导师把苦集灭道的内容重复的提一下,因为有的人没有这一方面的基础就比较难了解。我们讲人生有七苦,加上五蕴炽盛苦为八苦。从现象上来看,人间多少还是有一点相对的快乐和满足的时候,问题是这个快乐和满足不究竟,随时都会变的,因为无常故。在无常的法则下,没有任何一法能永恒存在。包括你的快乐、你的得意、你的满足,很快就过去了,不可能永远的存在,毕竟要面对的老、病、死,没有一个人能逃避,所以,暂时的满足与快乐并不究竟,最后带来的还是苦。

人生是苦,谛实不虚,名苦谛。苦的原因,为无明、爱、见等烦恼,由此为因而引起苦果,名为集谛。

苦的本质确实是如此的,这叫「谛实不虚」。所以我们说它是苦谛;谛,是如实的意思;我们的痛苦烦恼,生死流转,无常的苦迫,都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我们的无明、贪爱、错误的知见,成为集起痛苦烦恼的原因,所以名为集谛。集谛就是谈痛苦烦恼的原因。

从因生果,非不可灭,苦灭即得解脱,是灭谛。

既然苦是由条件而产生的,只要找到正确的原因,用正确的方法就可以消灭它。因为苦不是永恒的,是有条件的,只要改变条件,苦就会消失。

欲得苦灭,须依灭苦之道,道即道路方法,由此可以脱苦,如八正道、六波罗蜜多,是道谛。

从根本佛法来讲,灭苦的方法主要是修习八正道,大乘佛法则多说六波罗蜜多,不管是八正道还是六波罗蜜多,都是道谛,也就是修行的方法。

谛是真实不颠倒义,四谛即是四种真理,亦名四种真实。此也不但是苦等事实,在此等事实中,所含正见所见的苦等真理,也称四圣谛,因为这惟有圣者能真实通达。

只要是佛弟子,大部分人都懂四圣谛的内容。在理论的认识上,大家都能了解,也能说会谈;而事实上,要真正体会到苦谛的「苦」是不容易的;能观察到「苦」生起的原因,也是不容易的;而依正确的方法,达到真正苦灭的体证,更不容易!理论上好像明白了,事实上有没有真正体验过?难!不容易的!所以这里才说「惟有圣者能真实通达」。

此四圣谛与十二缘起同是诸法的理性,有不可变易的意义,

十二缘起与四谛,在法义上是一贯的。十二缘起谈环环相扣的道理,不外就是苦集灭道内容的展开,是完全一样的。缘起和四谛的理则是必然如此的,永远都是这样子的。

如佛《遗教经》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

如佛《遗教经》说:「太阳的热有可能让它冷却,月亮要让它热也有可能,但是佛说的四谛真理法则是不可能改变的」。所以我们应知道:真理法则才叫不变,才叫永恒。缘起法的理则、四谛的理则才是永远不变的,这才叫真理!不是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是理则不变!要注意!

苦集二谛明有漏的世间因果,灭与道谛明清净的出世间因果。世出世间都有因有果,所以分为四谛。

苦与集是讲世间有为法的一边;涅槃寂静是讲依八正道达到的清净的一边,是超越世间的,所以叫出世间。那么世间有其必然,出世间也有其必然,所以称为世间的因果法和出世间的因果法。很多人认为涅槃是无为法,好像是离世间一切法而存在的,把涅槃的不生不灭与世间的生生灭灭分开了。其实不是这样的,从有因有果的现象来看彼此的关系都一样,所以分为四谛。

染净因果法,一切从众缘起,缘起无自性,

不论是杂染的世间法,还是清净的出世间法,都叫因果法。这些因果法都是从众缘而生起的。也就是说世间法、出世间法,我们分为染净;但是这些都是从众缘而起的,还是缘起的,缘起的就无自性。那么清净的法是对杂染的法而说,杂染法的消失就是清净法,是不离杂染而有清净,不是另外有一个清净的东西是离杂染而有的,一定要明白!体证的清净还是缘起的,还是无自性的!

故菩萨修般若时,观此四谛毕竟空,即不碍四谛的一实谛。参看《中论》的〈观四谛品〉。

菩萨以般若的空慧来观察缘起法所产生的苦、集、灭、道四谛,其实还是毕竟空,还是无自性的。众生由于迷失故说是染,众生由此觉悟故说为净。所以缘起法即是缘生也是缘灭,缘生与缘灭是缘起法展示的一个内容的两方面。那么,讲四谛的染净两面,这两面都是缘起的,只要是缘起的就无自性,所以还是毕竟空。那么一实相印、一实谛、一个「空」字就涵盖了四谛的内容,可见四谛和一实相印的内涵其实是一样的。那么,从四谛的表面来看有染有净,有生灭、有涅槃,但是从一实相印来看,「空」就涵盖了这些内容。所以「不碍四谛的一实谛」,才能以一实相印而贯穿三法印,或者是四谛法,这样才没有障碍。如果要深入的了解这个内容,请参看《中论》的「观四谛品」。此品谈到,如何达到一实相印,必须要从四谛品去观察它的空性,它还是缘起的,还是如幻的。

无智亦无得。

此观能证智与所证理空。奘法师在《般若‧学观品》,译智为现观,此处随顺罗什三藏的旧译。

当我们以观照的方法,体会到空性的时候,能观的智慧这一边与所观所证的理都同样是空。导师在这里指出玄奘法师和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不同,这里的能观的智及所证的理,在玄奘法师的《般若‧学观品》里面,则译为现观。但是这里导师是随顺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

现观,即是直觉的现前观察,洞见真理。有能证的现观,即有所证的真理。「智」是能观,「得」为所观;智为能得,得是所得。

随顺我们身心当前的现象去观察,叫直观。就在身心与万法接触的当下去观察而体证到实相,叫现观。透过这样的观察,有能体证的现观,也就有所体证的实相。

这里讲的「智」,就是能观的这一边;「得」,就是所观的那一边。我们观察万法的能观为智,所观为得。因为有能所,就有能得与所得,「智」为能得 ,「得」为所得。

所证所得,约空有说,即空性;约生死涅槃说,即涅槃;约有为无为说,即无为。总之,对智为理,对得为果。

这里是让我们明白,只要在观察中,就有能观和所观。那么,这里讲的无智亦无得的「智」,就是能观的这一边;无得的「得」,就是所观的、要体会的那一边。这里解释所证的与所得的到底是什么?约空与有这两边的观念来讲,是体证到空性的部分。从现象上说有,从实性说空;所以从约空和有的两边来讲,得到的是空性这一边。以生死与涅槃这两个相对的观念来看,所得的就是涅槃的一边;如果从有为法与无为法相对的观念来说,所得的就是无为法。总之,对智为理,对得为果,都是在相对的观念里面假名安立的。

此智与得,本经皆说为「无」者,此是菩萨般若的最高体验。

我们的修行是透过观照而体达实相的。当在观照的阶段,就有能观的,有所观的。能观的就是智慧的这一边;所观的、得到的,就是空性、涅槃、无为法的这一边,这还在能与所的相对里面。而真正的菩萨体证到般若空慧的时候,体会到的最高经验其实就是空性,就是这里讲的「无」。这个「无」就代表空性,也就是说,体证涅槃或者实相,或者空性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能所的;没有能观的这一边,也没有所观的那一边,能所都消失了,因为两边都是空性。众生学法的目的就是要解脱,而真正的解脱,就是体证到空性的时候,是没有能所的。没有能观这一边的实在性,也没有所观那一边的实在性,因为能与所都是空寂的。

在用语言文字说来,好像有了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别;真正体证到的境界,是没有能所差别的。

真正的证、真正的得,有没有实在的所得?如果有真正的实在性可得,那就不是真的证。大乘的空慧是:得无所得,证无所证。真正体会到的,真正明白真相的,没有一法是实在的;那种体证的能所是能观所观都俱寂,体会到的能观一边,所观的一边都是空性、都无实性。真正能够体证到的时候,对于万法,包括身心能得的、所得的哪一边也不会执着。如果真的已经不执着了,万法无咎,没有障碍,这才是真正的体会空性。当慢慢的身心真正的不再执着、真正的不再爱染,就有机会证入空性的体证——能所俱寂。这个地方很重要!而有很多人不了解,都在谈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看到什么了,体会到什么了,有什么体证了,感到什么了……很多很多的境界。请问,体证空性的人真的有所得吗?有境界吗?那是什么境界?注意!真正体证空性的是「无智亦无得」!也就是得无所得,证无所证,身心是真的自在、安然,不再执着了。

说为般若证真理,不过是名言安立以表示它,而实理智是一如的,

佛法为了让众生能明白,能真正的体证到空性,不得不藉用名言文字来解说。透过方便的解说来了解真相,然后如何去体证,这也是方便,也是名言安立、假名施设。事实上真正的理则,真正的实相,理与智是不二的。

没有智慧以外的真理,也没有真理以外的智慧──切勿想象为一体。

真正有般若的智慧,体证的绝对是实相;真正体证实相的人,所展现出来的绝对是般若智慧。但是不要以为智慧与真理是一体,不要用「一」这种观念,「一」就是实有的观念。

能所不可得,所以能证智与所证理,也毕竟空寂。

如果真的能体会到这点,那时还需要语言吗?语言能表达吗?所谓的能所不可得,不是用语言讲说的,是要用生命去体会才会明白的。到真正体会的时候,能边与所边俱泯,没有相对的能体会的智与所体会的理,因为都是毕竟空寂!此时唯一体证的就是寂灭法性,就是这里讲的「灭」!那时候才真正的回到了「法尔如是」的本来!但不是有一个地方叫本来、寂灭。如果我们现在生命的当下能体证,当下就是寂灭,不是等死后、身体坏了才叫寂灭。当你真的明白了,体证到了,自己是知道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前说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此是就事象的分类说,属于事;十二缘起、四谛,是从事象以显理说,属于理。又十二缘起、四谛是观理,智得是证果。此事象与理性,观行与智证,在菩萨般若的真实体证时,一切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一切是毕竟空寂,不可拟议的。

佛法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为了分别与认识这些内涵而做的分类。为了让我们体证真理,用事象的关系来让我们明白,就是十二缘起;又透过这样的了解让我们去观察现象和事理,最后对真相的明白就是证。事相、现象与所谈的理性,观照的方法与观照的内涵,这些相对的方便透过真正的般若深观,体证到真相的时候,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时真正的体证到了寂灭法性——空性,再也没有相对的观念。

以众生的立场,看哪一法都在相对的观念中,看哪一法都在是非、恩怨、对错、好坏里面,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多有少、有好有坏;但是真正体证的圣者看到的是不生不灭,没有垢净、多少、好坏与是非。所以,只要我们的观念还在是非、好坏、恩怨里面,说明还没有体证到真正的实相。如果没有这样真实的体证,就没有办法离开生灭、垢净、增减与好坏的观念。所以,当两个人在相对的观念中诤论是非对错的时候,哪一个对?两个都不对!都还是凡夫的心态,没有体证真正的空性。如果真正的体证了空性,就明白一切法都没有离开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只是从生灭法中去观察,有时候容易执着在有生灭,所以,透过有生灭来体证无生灭,这个过程是一步一步有次第的;大乘法是当下直观,当下契入空性。声闻乘和大乘证入空性的方式的差别就在这里,但是所证的内容和最后的目的是一样的。

戊三 结显空义

以无所得故。

这是对于照见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一切法所以无不皆空。有以为空是外境空,内心的精神不空,这是境空心有论者。有以为空是除去内心的错误,外境不空,这是心空境有论者。这都是偏于一边,不得法的实相。

导师在这里把过去不同的部派,不同体系的思想、理论彰显出来,让我们明白这些不同体系思想的内容,再透过《般若心经》来对照,就知道什么是究竟的,什么是正确的,让我们有个比较。

有的理论认为:空,是空掉外境,而内心的精神是不空的,这种思想把空解释成为没有。外境是非实的,但是内心、精神界是不能空掉的,这叫「境空心有」的理论;另一种理论却认为:外境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实在的,不能空,要空的是内心的执着,把内心的执着去掉就行了,这叫「心空境有」的思想。导师指出,或「空外境」或「空内心执着」这两种思想都偏于一边;缘起法没有一法是不空的,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哪里有一边空一边不空的道理!这样两种执着,一个称为唯心论,一个称为唯物论。

真空,要在一切法自性不可得上说:

「空」,不是在否定现象,而是在否定「自性」。真正的「空」,是在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上说空。一切法自性不可得,因为都是缘起;缘起是组合的,没有独存性,没有不变性,所以说为「空」。不是否定万有的现象,要否定的是将万有现象执着为实有、永恒的、独存的自性见。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四谛、智、得,求自性本不可得,

从五蕴上看,是缘起无自性;从十二处去看,也是缘起无自性;从十八界去观察,还是缘起无自性。包括缘起的理论也无自性;再从四谛、智慧、所得的得,一一的去观察,求其自性都不可得。

因为法法的自性不可得,所以是空。

这样就可以明白「空」的意思不是否定现象,而是否定把现象执着为实有的、不变的、永恒的自性。而「空」本身就在讲自性不可得,还要去掉什么吗?

如蕴等是有自性的,今观其不可得,反而是错误了。因诸法本性是不可得的,不过众生未能彻悟而已;

注意!这个很重要!如果五蕴是实在的、有自性的,而我们却把它观成不可得,那么这样反而是颠倒了。本来一切法是缘起的,本来就没有自性,本来就自性不可得,事实本来就这样,真相就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的无明,不了解,所以不能彻底的体悟真相而已。

不可得的,还他个不可得,

我们说他「不可得」,其实这个「不可得」也不是因为你观察才有的,因为观察到他的不可得只是还他个「不可得」而已!他本来就不可得,不是因为我们观察才不可得;实相的本身就不可得,再怎么观察也不可能得。过去我们由于无明不了解,所以执着于一切万法都是实在的。现在透过观察,确实找不到一个永恒的、不变的东西,真的是自性不可得。此不可得,只是见到真相而已。所以,当我们体证了不可得,只是还他个本来的不可得而已。并不是本来有自性,把他观成没有;也不是因为我爱染,所以我就执着要把它观空,请问这样能见实相吗?有的能把他观成空的吗?如果是真的有,你再怎么观察都是实在的;如果是实在的,再怎么去遣除还是存在的。正因为诸法本来空,本来不可得,所以观察到真相的时候:啊!原来如此!真相就是不可得,还他个本来而已!如果是还他个本来,那么还有所得吗?

直显一切法的本来,

我们常常讲:修行要悟到本来面目。真正悟到的本来面目,就是不可得。有人讲大悟小悟一百二十次,那么每次悟到的内涵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如果本来不可得,只有这一个真相,不可能有一百二十次的不同,空性体悟一次就够了。

所以说:「以无所得故」。一切法本性不可得,众生以无明而执为实有。

如果修行体会到了不可得,也就是证到空性的时候,是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一切法的本性不可得!因为我们没有体证过佛陀所体证的缘起法,就不会了解真相。所以我们一直都活在虚妄里,看到如幻的万象都以为是实在的。佛陀了解了真相解脱以后也告诉我们他体证的方法,指导我们也去体会,只要体证到了,我们也可以了解真相而解脱。

今天大家都在迷茫中,只有明白的人才能指导我们如何去体会真相。佛陀就是第一个明白的人,第一个觉悟的人,所以叫创觉。佛陀所体悟的真相是一切法的空性,是本来如此的,不是他发明、创造的,佛陀只是发现而已。佛陀第一个看到真相,了解真相,所以他解脱了。我们要解脱,唯一的办法就是和他一样,去发觉真相。

所以,不明白真相就叫无明,明白了真相就是明。无明的人活在幻相里,处处执着实有,以为一切万法是实在的;了解真相的人,了知万法的如幻性,了知万法的本性空寂,而爱染不起,执着不起,差别就在这里!所以,圣者和凡夫的差别就在于明与无明。

佛法需要出家的僧众来宣流,佛法才能在人间广泛的传播,目的就是要把佛陀明白的真相和体验的方法,也让大家明白,后人才有解脱的路可走。我们照着这个方式、方向、方法,也能体证到真相,体证真相人人平等有机会,因为我们都活在本来空寂里面,就活在真理实相里面,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所以叫无明。

注意,本来就是空性,如果不是本来空性,人人都没有机会。如果我里面有一个叫自性的东西,我一定要想办法修到没有,才能体证到跟佛一样,那就很难了!问题并不是如此!空性是法尔如是的,本来就寂灭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到、不了解而已。我们修行就要想办法去发现、去了解、去体证,体证到了实相,我们就会跟佛陀一样的解脱。注意!修行就是在探讨真相!这与外道的神话一样吗?这和信仰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体证到空性的时候,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只是还他个本来而已。我们今天没有了解真相,还在幻想里执以为实;当了解真相了,法法如此,没有一法不是寂灭,注意!这个理念明白了,观念厘清了,修行绝对不会盲目,绝对不会迷信!

如童孩见鬼神塑像,不由地害怕起来,这因为不知假名无实,执有实鬼,闻名执实,这是众生不得解脱的唯一根源,即是无明,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

这里比喻:小孩子看到鬼或者是神的塑像就会害怕,即使成人看了也会产生敬畏。这是因为不知道假名无实的道理。这个现象其实并不是实在的,只是由于不了解真相,产生的实有感而已。就像我们从小受社会习俗的熏习,接受了很多宗教理念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都认为有鬼,而且鬼很恐怖会害人。因为我们接受了这个观念,看到黑影都认为是鬼。不知道假名无实,就执着于有实在的鬼,即使闻到名字也执着是实在的,这就是众生不能解脱的唯一的根源——以幻为实。

譬如:看到一条绳子在黑暗中,经风一吹,影像一动,就以为是蛇,就会非常恐惧。产生的那种恐惧感就是由于不了解真相,以幻为实。当第二天再从那里经过,才发现那是条绳子,因为了解了真相,恐惧也就消失了。

明与无明产生的差别是这么大!众生在实有感的自性见中,一切法都会用有所得的心来求取,而永远看不到真相,所以说众生无明。反观一下,我们不要说外道,即使在不同体系的佛法里面,有直接让你体会究竟无所得的法,也有先让你建立有所得的法,然后再进一步破——归无所得,最后的归宿还是一样的!一个是引导我们去体证真相破无明,无明不破,贪爱是很难破的;一个是方便让你先有所依,然后再去破无明。很麻烦!如果再来能破无明还好,如果再来不破无明,就会永远在实有感里面,永远不能体会什么是无所得和能所俱泯!而且能所俱泯或者能所俱寂不是定境,是在讲法性;定境与法性的寂灭性之间的差别很微细,外道把定境的那种「境」当作是寂灭的灭,其实二者是有差别的。如果没有缘起的正见,是很难抉择的!

今菩萨般若以无所得慧照见五蕴等一切法空,由此离我法执而得解脱。

如果我们对五蕴执为实有,没有以般若空慧来照破他,我执和法执就有安立处,安立在五蕴与一切法上,我执、法执就破不了。我执与法执都是从五蕴、六处、十八界而产生的。当体会到五蕴、六处、十八界都是性空,我执和实有感就没有安立处,这样才能真正破除我法二执,才能真正的解脱!

所以《般若心经》要「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们执着的地方。五蕴是组合我们身心的条件,如果真的明白五蕴是空无自性和非实如幻的时候,我执便无处安立。观察色也不是,心也不是,那么「我」安住在哪里?所以,真正明白五蕴皆空,知道空性与无所得,实有感才能破除。如果我法二执不破,对一切的执着、贪欲、爱染也不会消失。

从理论上说,以一切法本不可得,说明蕴等所以是空;从修证上说,即以无所得慧所以能达到一切法空性。

回过头来,知道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再以此不可得的内涵来说明五蕴本空!不可得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如果没有这种无所得的空慧,也不可能体证一切法空。那么,般若的空慧,是从缘起的正见而明白、而深入、而体证;无所得的空慧,很重要!没有无所得的空慧就不能体证到一切法皆空、一切法本空!

这一句,总结以上五蕴等皆空的理由,可以遍五蕴等一切法说,即如:无色、无受、想、行、识,以无所得故;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以无所得故等。

无所得,是从一切法来说的,涵盖了五蕴不可得,六处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就是菩萨以般若的空慧,体证一切法的空性,得到般若的果和证入涅槃的果。因为体证到无所得,心才能真正达到没有罣碍,那么我们就远离了一切的颠倒、恐怖、执着、贪爱,也就是说当我们这些颠倒罣碍执着一切都远离的时候,就是体证涅槃的时候。可见,涅槃不是用理论来谈论的,是远离了颠倒梦想,远离一切贪爱执着,才能体证的。

观空,不是知识的论辨,而是藉此以解脱众苦的,所以接着明般若果。

空性的体证,不是知识理论能达到的,对于空性无论我们怎, 么讲、怎样论、怎么辩都不能代表空性;而是我们藉助般若空慧的观照来达到灭苦的目的。修行就是透过这样的过程,达到了灭苦的结果,就叫得般若果。

此明菩萨得涅槃果,即三乘共果。

体证到了空性,体证到了涅槃,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证的果。声闻是由无常、无我,体证到涅槃,这是依三法印的次第悟入的;与菩萨直接契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实质是一样的。虽然下手处不同,一个是次第悟入;一个是直接契入,只是方法不同。但声闻、缘觉或是菩萨,所体证的绝对是一样的空性!一样的是无常、无我、涅槃!法性空寂都是一样的!

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观一切法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无罣碍」,

大乘的菩萨主要是依般若的空慧,去观察一切法确实是性空不可得,体证到一切法的不可得,才「心无罣碍」而解脱。《心经》其实就是让我们明白般若空慧。

如游刃入于无间,所以论说:『以无所得,得无所碍』。

菩萨体证到无所得的时候,一切没有障碍。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真正体证无所得、体证实相的人,在万法中是没有障碍的。

无智凡夫,不了法空,处处执有,心中的烦恼,波兴浪涌,所以触处生碍,无边荆棘。

凡夫为什么会痛苦烦恼?原因就是不了达法空,不了解真相。看到任何现象都以为是实在的,处处执为实有,于是烦恼随境而起。因为在实有见中就有所得,有得就有失,就有喜欢、不喜欢,烦恼痛苦像波浪一样推波助澜,相续不断。所以,只要六根触六尘,随时都起障碍,如无边荆棘,不论到哪里身心都无法安宁。

菩萨离烦恼执障,能心中清净。「无罣碍故,无有恐怖」:

而菩萨以般若的深观,了解一切法非实而无所得,所以烦恼不起,执着不起,就会回到本来所谓清净的地方。在空性的清净里面,没有罣碍,没有恐怖,也没有颠倒。

恐怖为愚痴心所生起,心有罣碍,执有我法而患得患失,即无往而不恐怖。

一般讲的恐怖是遇到很吓人、很害怕的事情或景象,才会心起恐怖,其实不是这样。得失心也是恐怖,不敢面对现实也是恐怖,只是感觉不到,其实都是恐怖。恐怖就是愚痴产生的,没有了解真相,所以心有罣碍,不能自在。

经中说五畏:恶名畏、恶道畏、不活畏、死畏、大众威德畏。

畏就是畏惧。人们都希望别人赞扬自己,怕自己的名声受到影响,人家一批评就很难过,还有你内心要保持自己的名声,希望听到赞美的语言。有时候想做一件事怕别人批评不敢做;有的时候想做一件事,又害怕别人讥笑,也不好意思做。我们是否体会到:我们好像都活在别人的口舌下,好像都活在别人的意念中;这也不行,那也不敢,是否有这种感觉?

我年轻的时候,就告诉同参们:我以后不活在别人的口舌下!我以后也不活在别人的观念中!那时候我就有这一点小小的体会。我觉得我们都很可怜,一直都活在他人的观念里一点都不自由,也不自在。想想看,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被批评的?没有一个人不批评别人的?那么我们该怎样过日子?观念错误受批评,观念正确也受批评,那么你做哪一件事能使两边都圆满?没有可能!那你要怎么过日子?

譬如:人们最害怕的莫过于害怕死亡,总以为讲这个字眼不吉利,不要讲;难道不讲就不死了吗?心中有恐惧,就是在逃避。有生必有死,哪一个人能逃避得了?难道你不管、不理、不谈就没事了吗?这就是活在恐惧里面,不敢面对死亡!不敢面对问题的人,永远也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如果看到做大官或者比较有威德的,我们就会害怕。董事长很威严、很严肃,有的员工就会心生敬畏,都不大敢讲话。

此中结归究竟涅槃,恐怖可约生死说,『坦然不怖于生死』,即自然没有一切恐怖了。

恐怖,是落在生死的观念里面才产生的,如果不是生死的凡夫,是不会有恐怖的。人们最大的恐怖是生死,尤其好生恶死,就更恐怖了。想长寿的,毕竟还是要死的,谁也逃不了!所以最主要的是我们要真正的了脱生死,知道生死的如幻,超越对生死的恐怖,这就是自在!如果有生可生,有死可死,是无法超越的。唯有般若空慧,了知生不可得,死也不可得,才能真的超然于生死恐惧之外!这才是真解脱!而不是不想死,想永远活在人间,这是超生死吗?或者肉体死了,灵魂能到一个永恒存在的地方去永生!不是的!生死本来如幻,唯有般若的空慧才能照破他!如果有实在的生死,我们如何逃避?如何超越?唯有生死如幻,我们才能照破他,才能超越他!这一点很重要!

菩萨了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为我法所碍而有恐怖,即「远离颠倒梦想」。

只有了达一切法的真相,没有一法不是空的,也没有一法不是如幻的,才能了达生也如幻,灭也如幻。这样,我法二执消失,不再执着,就没有恐怖了,此时才能真正的达到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根本是执我执法,因此而起的无常计常,非乐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以及欲行苦行等恶行。

我们要远离颠倒梦想,那么什么是颠倒?在颠倒中就会有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而颠倒的根本就是执我为实、执法为实。由此实有感而起的执着,不知一切万法是无常的,会执着在常里面;因无常带来的必定是苦,但是众生反而会执苦为乐。本质上是我不可得,会执着在实有自性,有一个清净的「我」;人身五蕴本来就不净,我们会执着是清净的。不是执着于五欲中享受,以为是快乐的;就是以严厉的苦行来折磨自己,以为这种苦行就是修行,这就是苦乐二边的恶行。

众生执着在五欲里面以为是实在的,以欲望来满足自己,以为这样可以得到圆满的、快乐清净的。当知道快乐的虚幻性,根本不能真正的安心,又用苦行来折磨自己,以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这就是颠倒!没有了解真相的智慧,就会在颠倒中执着:常、乐、我、净。明明是无常的,明明是无我的,而执着在有我、有常,这就是最大的颠倒。

梦想,即是妄想,即一切颠倒想。

梦想,同前面颠倒的意思是一样的:不了解真相,每天都在希望中幻想未来能如何,这种希望就是妄想,有颠倒就有妄想。

菩萨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间的种种错误,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究竟涅槃」。

真正的修菩萨行,最主要的就是依据智慧的抉择、智慧的行为,先体会空理、了解空慧,然后依空慧去修中道行。中道就是离二边的执着,离相对的观念,不会落入苦行,也不会落入乐行,能恰到好处;如实的观察一切法的空性与无自性而远离执着。

如果真的能依此而行,体证到空性的时候,我们一切的颠倒梦想就会消失,就会离执了。那么我们身心的问题、自他的问题、我与外在一切条件的问题,种种之间的矛盾,错误的思想和颠倒执着的行为,都会因此而解除。

我们的痛苦从哪里来?从身心的矛盾而来,从人际关系的矛盾而来,从我们自己与物质占有之间的关系而来。当我们体证空性的时候,身心的问题,自他的问题,物我的问题,就不再有矛盾和执着了,颠倒梦想就消失了。《心经》讲「度一切苦厄」就是以上种种苦厄都能够彻底拔除,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就不再恐惧于生死了,这才是佛法所说的究竟涅槃!

涅槃是梵语,意译寂灭,一切动乱纷扰到此全无,故称究竟。

只要我们的身心还没有清净以前,没有了解真相以前,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带来身心的烦乱与苦恼。这个烦恼,是内在动乱的因素,真正体证涅槃的时候,这些动乱因素就消失了;同时,一切的生死问题也都解决了,这才是最究竟的!不是暂时的对治当下的某一个痛苦、某一个烦恼,因为其它的痛苦烦恼还一大堆,所以是不究竟的。而是我们内在身心中动乱、烦恼、生死的条件都已经止息了,这才叫涅槃!就是《阿含经》中所说的「永灭」。

菩萨依般若,能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大乘佛法修菩萨行,达到究竟涅槃所依靠的就是般若慧。缘起正见产生的般若空慧,直接契入的就是涅槃的体证。所以,不要以为修菩萨行,达不到涅槃的体证,那就错了。修菩萨行的目的还是在体证涅槃,只是不急于证入实际,与不能体证是不同的。

我们如能依此以行,解一切法空,不但处事待人,能因此减少许多苦痛,生死根本也可因此而解脱了。

菩萨大多是在家居士,能将缘起的正见建立稳固了,般若的智慧也开发了,就能在身心和一切万法中去观察其缘起性空,不必远离我们的事业和人际关系,都一样可以从中观察和体会的。我们要依般若的智慧来作为修行的前导,不是一定要到深山去,也不是非要出家不可;出家是很好的因缘,但是在家居士也一样的能够依法修行,只要有般若的智慧,能够有般若的空观,一样可以体会得到涅槃寂灭。这是很重要的!在现实的人间,出家人还是少数的,真正需要佛法的是普遍的大众。佛法的弘扬要靠普遍大众的宣传和推广,总不能为了解脱,所有的人都出家,那么人间还有多少人有机会闻法解脱!

大乘佛法关怀的就是无边无际的众生,希望每一个人都有闻法解脱的机会,所以宣扬的是菩萨道,让人们如何在各自的本位上,在现前的因缘条件中,一样可以体会,一样可以解脱!可见,菩萨道的精神是何等的重要!菩萨的慈悲就建立在这个地方。大家在染缸里、在水深火热中也可以修行,这样大家就都有修行解脱的机会,菩萨的悲心也在这里呈现出来。修行并不是一定要出家,不是一定要厌离万法和放下一切的责任;一个人能出家,也有他出家的因缘,可以远离愦闹,把自己置身于某一种环境中好好的用功禅观,以达解脱,也是非常好的。但不是人人都有出家的机会,所以,世间普遍的需要广大菩萨行的慈悲利他的精神,这种精神要关怀到一切众生。所以菩萨行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也是缘起条件中必然的因果关系。

很多人都否定大乘法,大乘法怎么能否定?大乘是必然会发展出来的,因为一切众生都需要!如果没有出家人来指导我们修行,我们真的只能在有为的善行中得人天福报,这里很重要!但是菩萨却未必一定要出家,在家的菩萨更多,只要依般若,学缘起法,能正见缘起,以般若的空慧深观,一样可以体证法性而解脱的。

不管是什么身分,哪一种职业,只要生命活着都不离根尘触的作用,在生命的活动与作用中,能去深细的观察他,一样可以体证到法空性。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出家远离了一切愦闹,在清净中观照当然很好,但是真正的观照就在动中是更如实的,因为心念很难保持宁静,触境很容易起烦恼,颠倒、执着,都是惯性在起作用,这时正是我们观照的好机会!所以,不要以为在家居士就没有办法解脱了,在家的因缘更好,只要我们懂得缘起,懂得修习般若空慧,一样可以修行,一样可以解脱!而且机会更大!

如果师父这十年是在深山里,可能禅定功夫会很好,但是这十年我和大众接触,我也被你们提升了。在触的因缘中,我以前有时候会不耐烦的,但现在不会了。我以前说法容易用狮子吼,现在也少了,因为我在与大家的接触之中,我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不是我在指导你们,而是大家在指导我,知道吗?这就是触的因缘,给我们大家都会带来学习和体验的机会。如果这十年我在深山里,这些体验从哪里来?如果一定要在安静的环境才能清净,在动中与触中却不能自在,这种自在又有何用?

如果大家明白了,在家菩萨见法的机会更大!用功的机会更多!观察的机会更多!触动的因缘更多!如果能善用,把握每一个因缘,都有机会体会真理。如果我们能以般若慧去行,就能够体解到一切法空性,在人间待人、接物、处事中能够随缘自在,痛苦烦恼也会慢慢减少,直到生死的解脱。真正的解脱生死,还是要在法的因缘上能了达、超越,才是真正的解脱。

戊二 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讲菩萨,这里讲佛。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佛所以成就,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只是人、菩萨,最后证入佛果也是依般若。可见,离开般若的空慧,是没有办法证入佛果的。

不但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凡是证得圆满觉悟的,都名为佛。所以经上说:这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四方、四维、上下的十方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菩萨行,直到最后成佛,无不是依般若为先导的。

众生发了菩提心,慢慢的充实自己,也能去无私的关怀众生,行菩萨行,在世间修行体证,直到最后成佛,都没有离开般若智慧的先导。那么,众生发心需要般若,菩萨从初地到十地,还是不离般若,直到成佛还是依般若的空慧。可见般若的重要!

所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译无上,三藐三菩提译正等正觉,合称为无上正等觉、或无上正遍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涵义:阿耨,就是无上之意;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那么合在一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或称无上正遍觉。

正觉,即对宇宙人生真理有根本的正确觉悟;声闻缘觉也可证得,但不能普遍;

正觉,指正确的了解、觉悟了人生的真相和宇宙的真理法则,就叫正觉。声闻和缘觉也可以证得,但不能普遍。这句话我们要明白,宇宙的真理法则,人生的真相不可能有两个,真理只有一个;那么佛陀所体证的,菩萨所体证的,声闻缘觉所体证的,绝对是一样的。但是声闻缘觉虽然一样可以证得,只是不能普遍。

菩萨虽能普遍,然如十三十四的月亮,还没有圆满,不是无上;唯佛所证,如十五夜月的圆满,故名无上正遍觉。

声闻和缘觉虽然体证到了,因为没有发广大心,悲心不足,不能让普遍的众生都能体证法性而解脱生死,所以只是个人的受用。但是菩萨体证后不但自己受用,还要广利一切众生,让众生也和自己一样的受用。所以菩萨发心广大、遍及一切众生。菩萨的发心虽然如此,但是还不够圆满,还不能说无上,譬如十三、十四的月亮一样。佛的圆满就像十五的月亮。这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来形容佛的内涵、佛的果位—圆满无上。

般若与佛菩提,本非二事,般若是智慧,佛果菩提即无上正遍觉,又名一切智。

般若是智慧,是了解实相的空慧;佛果的菩提,是无上的正遍觉,就是一切智。而一切智的智慧与前面的般若空慧,是同一种智能,不是两回事。

在修行期中,觉未圆满,名为般若;及证得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

这里让我们明白文字表达的作用。我们讲般若,是因为还不够圆满;真正圆满了,就是无上菩提。所以般若和菩提的涵义有同、有不同;同,是同样是智慧;不同的是圆满与还没有圆满的差别。

所以什公说:菩提是『老般若』。

这个「老」字是成熟和圆满的意思。还没有成熟圆满就叫般若,真正成熟圆满了叫「老般若」,也就是这里讲的无上正遍觉。

诸佛菩提,非仅是智慧,是以慧为中心,融摄佛果一切功德。

阿罗汉体悟的与佛体悟的是同样的法性,问题是一个人成就不是很难,但要到福慧圆满就不容易了。个人的体证还容易,但是要广利一切众生真的不容易!所以,只有去体会,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如实的超越。此处所说的诸佛菩提不是一般讲的智慧,而是以智慧为中心,把佛果完全的圆满,一切功德具足。所以,有人就说阿罗汉还有余习,佛是没有习气的,佛是究竟圆满了。大乘与小乘的分别就是这个地方!

诸佛因地修行时,不仅是修般若,也修施、戒、忍、进、禅等自利利他一切功德;故证果时,也证得无边功德,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无上正遍觉,即圆具此一切功德的。

佛陀的圆满有其内涵,诸佛成佛都有过去的因缘条件。佛在因地修行时,从初发心到菩萨的十地,这一过程不仅是只修般若智慧。菩萨行六度,以般若为导,但是重要的行是不能缺少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行不是有了般若智慧,就什么都不要了。只有慧,还不是圆满的慧,没有福行是不能圆满的。而佛陀是福慧圆满具足的。所以修行以智慧为导,还要在行中去关怀、利益一切众生,以此来让我们的施、戒、忍、进、禅定等到达功德圆满!

有很多人虽然学了一些法,而事实上没有依六度去行,自以为懂了、会了,但是不能受用解脱。因为没有去实践,不能够行践与空相应的布施、持戒、忍辱,就没有真正的精进,也没有真正的禅定的力量,也就难以成就!

五度的力量从哪里来?以般若作导航来!然后在实践中,体证到的无生忍,是真正的忍;精进是没有休止、没有松懈的;体证到的定,是本来就如此的定。这些条件都具足了,就会慢慢的与空相应。这都要在生活中真正的去实践,在利益一切众生中去体验的。你行行看就知道了,如果只有理论,你会发现一遇到问题,马上就会打退堂鼓;要能不退、要能圆满,谈何容易!所以我们说菩萨是从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

慧只是前导,慧以导行,要真正的去做。如果前五度做不到,内在的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我执我慢就不能消除,怎么解脱?有慧无行叫诳慧。所以,我一直强调,虽然大家机会平等,菩萨初发心都有机会,但是注意!要不断的用智慧充实自己,还要以慧来导行。一定要在人事物、根尘触中去历练、去体会,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的超越。如果没有真正的超越,处处为自己设想,只想到自己的需要,不关怀身边的人,是不会受用的。

譬如:一个家庭里如果不互相的关怀,只想个人安逸,这个家庭的和睦就有问题;一个公司里,如果不以公司和大众的利益为前题,每一个人只是注重个人的得失,这个公司也会出问题;一个道场也是一样,每个人只是想自己,想个人的需要,这个道场也不能圆满,自己的修行也不能提升,如何能够体会到性空,怎么能解脱!

所以大乘是在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处处为自己着想,要超越我执我慢是不可能的。无我才能有牺牲的精神,无我才能关怀一切大众,这是修行最重要,最应把握的地方!如果处处只想到自己的需要,怎么能破我执?修行再久,不能从利他中去关怀众生,怎么能超越我执?太重要了!

所以,很多人学了很多理论,也很用功,可是为什么总超越不出来,就是没有利他之心!这是菩萨道最重要的根本!这里点醒我们:佛陀之所以成佛,他是在因地的修行,就具足了圆满的福慧;不是只修般若,还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修习。先要自利才能利他,在自利利他中,一切功德才能圆满。功德圆满所产生的作用和力量就不同,如: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这是佛特殊的功能,别人是没有的。

菩萨依般若证空性以摄导万行,

我们回头再看菩萨道,菩萨道难行,一定要具备般若和体证空性,才能真正的不退转。学佛如果没有真正的般若慧与空性的体会,哪一个能不退转?佛法讲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鼓励大家都有机会,发世俗菩提心慢慢转到胜义菩提心。但是真正要行菩萨道,一定要体证空性!这样才能永不退转!

所以我们一直上课到今天,就是要建立正见!第一,要懂缘起;第二要懂得般若,这是学佛修行最重要的根本资粮。打下稳固的基础,才能发出菩提心,在行的过程中才有助力,才有力量抵抗一切外在种种逆境的影响,才会不退转!我执法执很深的人,要不退转很难。因为众生本来就无明,不明理,不会和你一样的去修行体证,不可能事事都如你的愿。

如果了解到众生的苦,了解到众生的无明,那么看待众生就像看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不会和他们一样的计较,而是想办法帮助他们;不管是骂、是打、或不理他都是帮助他的方法,为的是希望他们成长;只有这样,你的心里才不会恨、不会气、不会无奈。所以,没有般若空慧,怎么行菩萨道?怎么能关怀一切众生呢?导师指出重点,真正的菩萨依般若证空性,才能指导万行。不然,如何能在万行中圆满?如何去面对那些无知的众生?

在实证边,能证智与所证理,能摄智与所摄行,都是超越的。

能边所边,能证所证,不管是理论,还是行持,因为有了般若空慧,我们才能超越,才不会执着,才能不住。

依此,《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是不可能体证空性的。空性,是一切法平等无高下的;众生性与佛性,还是平等无高下。如果没有体证空性,会有分别,众生是众生,佛是佛,就会看不起众生,因为没有平等心。只有依般若的空慧,体证了性相不二,才能超越能所的相对。

究竟的无上菩提,在实相慧的究竟证中,是即万行而离众相,超越不可思议。

这个境界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达到真正的究竟无上菩提,当然依据的是实相般若,体证到实相的智慧,就在究竟体证的当下,就在万行中离万相。虽然一切相千差万别,但是于一一相,都能了达其空性、平等法性,在一切万相中不起相对差别的执着。所以,于一切相中而离一切相,于一切法中不执一切法,这叫「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才是真正如实的体证!「超越而不可思议」,这是用语言或想象所不能了解的、不能去思虑、不能去议论的一个境界。

我们学到这个地方,都会深深的感动!导师用他体会的点点滴滴来引导我们,不是随便的应付。其内容、次第、方法、真相都非常的清楚,没有一点含糊。难道这些内容是学术研究可以了解的吗?只要我们在法上真正的用心,体会得愈深就愈感动!什么叫智慧如海?导师所展现的就是智慧如海!他以如此深广的智慧把二千多年来佛法流变的过程、内涵与次第,一点一滴都抉择的清清楚楚!我们能有幸听到这个法,能看到导师的论著,真是无量劫以来的福报啊!

《心经》就要讲完了,我还是要告诉各位:人间是无常的,我们不一定永远都在这里上课,但是我要告诉各位的是,导师的这些论著你们真的要珍惜!无价的法宝!非常的珍贵!我们在修学佛法中遇到的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在导师的论著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师父个人所学有限,与导师的体会比起来,可能万分不及一,要指导大家可能还无能为力。但是,导师的论著中确实具备了佛法的根本内容和修行的方法,大家只要有因缘、有需要,一定要在导师的论著中好好的把握和学习,你们需要的这里面都有,只要你们愿意学,导师是我们真正的善知识,大家要好好的珍惜这个因缘!

菩萨修学般若,志在证得佛果菩提,为什么此经说菩萨证究竟涅槃,不说证菩提呢?

有一些诤论和不同的看法,就是无上菩提与究竟涅槃哪里不同?我们只要对法有了那一份明白,就不会产生很多的诤论了。

此因无上正等菩提,约究竟圆满说。唯佛能证得。而究竟涅槃则不然,是三乘共果,声闻阿罗汉,菩萨第七地──或说第八地,都能证得。

这里解释无上正等菩提与究竟涅槃的不同之处:无上正等菩提,是约究竟圆满的这一面来说的,只有佛才能证得到;而究竟涅槃是三乘共果。所谓的无上正等菩提是佛才能觉证、达到的;可是涅槃却不同,声闻的阿罗汉与菩萨八地所证的无生法忍,是同样证得究竟涅槃。

不过声闻者至此,即以为究竟,而菩萨虽了知无分别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愿,于是不入涅槃,进趋佛果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龙树说︰『无生是佛道门』。

阿罗汉到了不动地证得涅槃的时候,就已经「所作已作,不受后有」了,认为这是究竟圆满了。而菩萨是以般若的空慧,体证的是法空性,了知无分别法性,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就是讲一切法的寂灭性。法法道同,任何一法,都是从平等的法性而展现的。「无分别法性」,就是体证到法性的平等不二,就叫无分别。体证到平等不二的法性,达到无分别的时候就叫无分别智。有了这样的无分别智,也就知道法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解了不生不灭的真相,就自然无惧于生死海中缘苦众生了!

「得有诸佛护持,及发心度脱一切众生的本愿」,过去无始以来就有这样的愿望,因为能够了解生死如幻,涅槃也如幻。这是以般若的空慧体证法性而了解的,所以就不会畏惧生死,而能发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意生生世世来人间缘苦众生。但是,不畏生死是有条件的,必须体证到无分别法性,也就是涅槃,但是不急于入涅槃,希望在人间行菩萨道,而达到与佛陀一样的究竟圆满。

龙树菩萨所说的「无生是佛道门」,指行者体证到八地无生法忍的时候,发心趋向佛果,故说无生才是佛道门。真正成就大菩提的,这是一个入门的地方。八地菩萨和阿罗汉所体证的都是涅槃的境界,可是阿罗汉以为究竟了,「所作已作,不受后有」,可以入涅槃了。菩萨同样体证了这个法性,体证到生非实生,灭也非实灭的平等法性,而知生死如幻,不畏惧生死,进一步愿意来利益一切众生。所以,八地菩萨和阿罗汉体证的同样是涅槃法性;但是菩萨还没有像佛陀一样的圆满,就像十三、十四的月亮,要度尽众生才愿意成佛,这样的心愿发出来,才能利益一切众生,更能展现无我的精神!菩萨体证了法性空,慢慢的积聚无边的福德资量,圆满的时候,才如佛陀一样——福慧两足尊!所以,佛体会的、阿罗汉体会的、八地菩萨体会的同样是平等法性,差别就在于是否以此为究竟。

丙二 喻赞般若德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此是引喻赞德。咒是一般印度人所信为有极大妙用的;

这是用咒的比喻来赞叹般若的功德。咒,在印度是很流行的,在印度的婆罗门外道的思想观念里面,认为咒有很大的力量、很大的妙用。导师只是如实的把这个内涵告诉我们。

印度教徒,以为诵持密咒,可以藉咒语里的鬼神名字和秘密号令,解决人力所不可奈何的事。

外道认为咒语有一种灵动力,因为咒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鬼神的名字,或者是他们认为是菩萨、佛的名字。以为持诵这样的咒语,可以产生人力不可想象的超越的特殊能力,他们认为咒语有这样的功能。其实咒语不只是印度有,中国的道家也以持咒驱鬼驱神,消灾解难;西藏在佛法没有传入以前,他们有叫笨教的也都是靠用咒语;印第安人的巫师,也用咒语。可见全世界的人类,自古以来都有这样一种共同的想象。

凡欲求福、息灾、神通妙用,或利益人、或损恼人,都可从咒力中获得。

现在大家普遍的认为持什么咒可以得什么福报;有什么灾难持什么咒就可以息灭;或者持什么咒就有特殊功能或神通妙用;或者持什么咒可以帮助别人;或者持什么咒可以去伤害别人。都认为咒有这样的力量,可以在咒语中得到这样的功能。现在社会上的咒语仍很流行,佛教中也有一些教派很重视咒语。譬如我们的早晚课中,早课诵的楞严咒,说是咒中之王,天下第一。

以前有位法师很有趣,他出家大概四十年,因为身体不好,一直持楞严咒。他告诉我:他过去世被某某人下了咒,所以今生身体产生了种种的障碍,他对此深信不疑。我就问他:你不是每天都诵楞严咒吗?你诵得好流利啊!这不是能除一切障碍的咒中之王吗?他说:是啊!我问他:那么还有什么咒可以让楞严咒失效的?不然你的身体怎么还会这样?连楞严咒都没办法吗?他听了回答不出来。我说:你学佛诵咒诵了40年,最后你对自己诵的咒还是没信心。

我们每一个人差不多都有这种观念。这里只是在点醒我们,我们的观念一般把咒的功用都想象成很神奇,以为这样灾就能消了,福报就有了,能得到神秘的特殊功能了,有的要去帮助人,有的要去害人,这是众生很普遍的现象。

在无量的咒语中,有些效力大的,今即引为譬喻赞说般若的功德──大般若经意如此。

这里是以咒语最大的威力,来形容《般若心经》的功德。也就是说,《般若心经》产生的功能,与最高的咒语的作用是一样的,这是一种比喻。咒语起源于古印度的时代,愈到后来咒语就愈被尊重和流行,但是早期的咒语较少。

我们都知道,在印度,佛灭后五百年大乘佛法才开始兴盛,那么到一千五百年后,经典的内容就不太一样了!《般若心经》的流传也是一样。《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分上品、中品、下品,这部经就是在不同的时代汇集成的。我们读诵《大般若经》就知道,早期和后期所汇集的内容就有很大的差别。早期的经典没有咒语,《般若心经》后面的咒语,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因为那个时代咒语流行。这里加入咒语的用意是因为印度当时认为这种咒语的力量很大,为了要赞叹《般若心经》的妙用和殊胜的功德,所以就用咒语来作比喻。

所以说:「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等。大神,喻赞般若有极大的力量;「大明」,喻赞般若的能破一切黑暗愚痴;「无上」,喻般若为一切法门中最,没有更过其上的。

众生最大的愚痴,就是无明。众生因不了解真理实相而处于无明的黑暗中。而般若的智慧能照破一切黑暗与无明,让人们开发智慧见实相,所以这里形容般若的功德之大,就用咒语作比喻。「大明咒」:比喻般若能够破一切愚痴和无明黑暗;「无上咒」:一切法中能够让我们解脱生死的,唯有般若的空慧,再也没有比般若更高更上的法了,就是形容般若的重要。

涅槃为无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所以名为无等等。

佛法的终极目的就是体证涅槃,所以涅槃是最高的无为法。我们要体证的就是涅槃,涅槃是无上的,没有能和其相比的法,所以叫无等等。般若就是引导我们体证涅槃的最重要的智慧,与涅槃的功德是一样的,所以叫无等等。

《大般若经》中尚有『是一切咒王』句,喻赞般若为一切法门之王。

在《大般若经》里面还有一句话:般若是一切咒王,就是所有的咒里面它是最高的,威力最大的,叫「咒王」。《般若心经》就像一国之王一样,能统领一切咒的功德。「大神、大明、无上、无等等」,都是赞喻般若的功德至高无上!

印度人诵咒,不外为了除苦得乐,今此般若依之可以离生死苦,得涅槃乐。

佛法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离苦得乐。离生死大苦,得涅槃寂灭乐。而真正能让我们超脱生死的,能真正体证涅槃的,唯有深般若!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

离一切苦,得究竟乐,所以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唯有体证实相的人才明白真实不虚的内涵。对于般若的内涵,如果没有深切的了解,也没有如实的体证,就不会感受到他的奥妙。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时时刻刻以般若的空观,能够观照自己五蕴当下而体证到性空,就能超越一切众苦。真正的体会到了就会了解,确实是如此的,所以叫真实不虚!如果学了般若的法,还不能用在自己身心的当下,烦恼、贪瞋痴依旧,如何能了达他的真实不虚?只有真正用功去体证而受用的人,才知道确实是真实不虚!

菩提萨埵以下,即总标度一切苦厄的解说。此下,《大般若经》中缺。

到这里为止的经文,《大般若经》里面都有;再下面的内容《大般若经》里面没有。也就是说《大般若经》中没有的内容,是后来加进去的。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为钝根人巧说般若。愚痴众生,听闻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毁谤。

由于众生的根性不同,有的是利根,有的是钝根。咒语的功能,是针对钝根众生来讲的。

因为众生执着在实有感里面。尤其是自己身心的感觉是那么的实在,对一切的万法感受是那么的真实,同他们讲空、非实、如幻,没有几个人听得进去,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大家执着在有,和他讲无我,他会害怕:如果没有了我,那我死了到哪里去?没有我,死了不就断灭了吗?就会产生恐惧!所以,在实有感里久了不容易信受,反而会毁谤佛法,这样问题就更严重了!

这因为深观妙果,过于高上,卑劣众生是不敢希求的;

经中说「观自在菩萨」,在哪里观自在?就在五蕴的观察上!了解五蕴皆是空性、非实、无自性的。只要透过这样的深观,了解五蕴的皆空非实,就可以超越生死,「度一切苦厄」而达到究竟涅槃。众生在这里容易产生疑惑:真的吗?可能吗?我们是众生耶!不敢相信观察自己的五蕴,体证到他的空性,就能够度脱一切苦厄。不要说过去的众生,就说当下的我们,对般若空慧真能达到这样的结果,而深信不疑吗?所以这里就讲「深观妙果,过于高上,世间卑劣的众生是不敢希求的」。

「度一切苦厄」说的这么容易,这么简单,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信受?这是一个信心的问题。普遍大众的心态就是这样,认为佛果是非常崇高的,菩萨历劫修行是多么的伟大;可是反观自己:了解五蕴的如幻非实,体证他的空性,就能够「度一切苦厄」而进入涅槃吗?我们是众生呀!怎么可能!这对于钝根的卑劣众生是不敢希求的。那么要度化这些钝根的人只好用方便善巧了!

尤其是众生一向执有,今闻经中一再说空,与他们本心相违,极难信受。般若法门,由此即不易宏传。

经文的内容不但五蕴空、六处空、十八界空,智慧与得也是空;而且涅槃也是如幻如化,还是空。与众生执着的实有感刚好是相违的,要听闻和信受极难!从现实佛教界来看,讲破除实有感,宣扬般若空慧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对一般钝根的众生如果用方便说「只要你怎么样,就可以得什么好处,能在人间求名、求利、求子,样样都能够顺心如愿;能长寿、能无病,死了以后又可以到那里去,永远享受极乐」,这样大家都很喜欢。

现在社会普遍都在宏扬这样的方便,是因应众生的需求;如果处处讲般若、讲空,有几个人愿意听?难以信受!让大家明白空义,本来就不容易了,要弘传让普遍的人都了解他的重要,真的是很难!为什么佛教二千多年来每况愈下?就是因为适应与方便!为了众生的需要,为了满足大家的希求和欲望,而真正的般若深义就愈来愈不易弘传,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大概佛灭五百年后,特别是在千年以后,佛法为了适应时机,采取通俗路线,或是迎合低级趣味。因为这样,才容易使世人信受。所以印度的后期佛教,为了适合当时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经中都附有密咒。

早期的经典是没有密咒的,从《大般若经》来看就能证明。更从原始的经典《阿含经》来看,佛陀是不允许弟子持咒的,持咒是当时婆罗门教的教法。我们学过《阿含经》的人就知道,即使圣弟子面对死亡都不去求一咒、百咒、千咒,都不求,不允许!佛法的解脱重在般若的空慧,重视智慧的开发。从原始佛法来讲,要懂得无常、无我,破了我执才能解脱的,与咒语是不相干的。但是后来整个社会都盛行这种持咒的风气,是为了要摄受有这种观念的外道,所以也加入了这个方便。直到现在印度的修行还很重视持咒。佛教在印度早已经灭了,现在想要兴盛起来很难,就是因为被婆罗门教,即现在的印度教同化了。

了解了这一点,就知道印顺导师为什么一直在宣扬缘起正见,恢复佛法的根本,彰显佛陀的本怀,让现在的我们及后世的众生能有机会了解佛法的本质。如果不了解导致印度佛教灭亡的这些方便法,这些方便法也将会在中国佛教界继续流行下去,那么中国的佛教也会面临与印度佛教同样的危机!印顺导师把二千五百年来的佛法抉择得清清楚楚,让我们认清佛法的本来面目,找到了真正的佛法的根本。

经过时空的演变,有很多方便融摄进了佛法,佛法不得不在时空的变迁中,去适应当时众生的需要。就像导师所讲:印度佛教到后期为了适应时机,采取的是通俗路线。就是符合普遍民间信仰的需求,迎合低级趣味,这样才会被普遍接受。

这里我们如果能明白,就不会随顺民俗的信仰。我们学佛不是在求适合我们喜欢的。如果我们的知见是正确的,就不应该有烦恼痛苦,应该自在解脱才对。可是,每个人的生活之所以痛苦和烦恼,就是因为我们的知见有问题。现在我们要学法,是学我们不懂的、无知的部分;不是学我们错误的认知——自以为是的部分。那些迎合你需要的是正确的吗?你的贪瞋痴烦恼能止息吗?你又如何能解脱?所以我们学佛法,千万不要只听好听的话。有时候在破除我们执着的时候,可能会伤到我们的自尊,我们会很难过。但是,到底你是要真正能利益你的?还是要迎合你的需要?一定要抉择清楚,良药都是苦口的,大家要明白!

千年以后,密教更不断高扬。

印度大乘佛法的演变是这样的:于佛灭后五百年左右,大乘初兴,当时以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为主流,龙树本着「般若法门」的深悟,建立《中论》阐发缘起性空之深义,揭示生死解脱之根本,为三乘共证之门。又经过了二百年,唯识的思想就慢慢发展起来。到佛灭后的一千年后,以「唯心」、「真常」、「圆融」、「他力」、「神秘」、「欲乐」、「顿证」思想为主的秘密化的大乘佛法——密教,广大流行,成为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日与梵神同化,此时佛教就在印度灭了。

这不失为方便适化之一,如近人说法,每论及近代思想,虽所说的不尽合佛义,也每每引起近代学者对于佛法的好感。

这里导师指出:印度当时为了适应而用的方便与现在用的方便是一样的。现代人说法,常常用现代的思想、现代流行的风潮来比喻。这种比喻并不一定完全符合佛法的精神,但确能引起现代人或者是学者对佛法的好感,大家听起来比较容易接受和了解。这就是方便!

同时,人们的思想是散乱的,而般若慧是要从静定中长养起来,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说,一心持诵,即能使精神集中而达心专一境的定境,也可为引发智慧的方便。

持咒的另一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一般人散乱的心思专注宁定。要开发般若智慧,必须要与静定相应,于静定的培养中才能引发般若空慧。因为众生平日的心思散乱,很容易向外攀援,不容易集中。如果用持咒的方法,不需要知道咒语的内涵和意思,只是随着咒语专心去念,让心思专注在咒语上,心灵慢慢就由专注而产生定的作用。那么,在定心中才能如实的观照,开发我们的般若慧。这个定对开发般若慧是有帮助的,有助缘的功能。

这种方便,佛法里还不只一种,如读经、礼佛、念佛等皆是。

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很多人在诵经,一字一字的诵,拜经是一字一字的拜。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目的主要还是在得定的功用上。只有让心慢慢集中的时候,我们的观察力才会专注。在观照的时候,才能清晰的发现我们内在的问题,这就是定力的作用!但是,定并不一定代表开发智慧,只是开发智慧的前方便。

如从慧悟说:密咒不可解说,而解说起来,实与教义一致:

我们持咒,并不知道咒的涵义。因为咒是梵语,没有翻译只是诵咒语的音。其实真正的咒语,以梵语来讲,翻译过来还是有它的意思。咒语的涵义与法的教义的内容其实还是一样的。

如「揭谛」是去义,「波罗」是到彼岸义,「僧」是众义,「菩提」是觉义,「萨婆诃」是速疾成就义。综合起来,即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众都去啊!愿正觉的速疾成就!

《心经》的咒语翻译过来还是有涵义的:「去啊!去啊!快点去啊!到彼岸解脱去啊!大家都要去啊!大家很快的就成就正觉啊」,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了解咒的意思,那么在诵咒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神秘感,想象咒也许有什么特殊功能。其实咒的功能主要是让我们的心能专一。知道咒语的意思以后,就不会觉得咒语很神奇了。

「去啊!去啊!快点去啊!快点到彼岸的解脱境界去啊!大家都一起去啊」!这与我们现代所说的「大家要用功啊!人人都有机会啊!人人平等都能解脱啊!大家要有信心啊!来啊!来啊!大家共愿共行啊!」意思是一样的。

这末一句,类似耶教祷词中的阿们,道教咒语中的如律令。

这末后的咒语与中国民间的道教,他们所持的咒,最后一句话是「如律令」;耶稣教的祷告,最后一句都是「阿们」,意思是一样的。

《心经》的从《般若经》节出而单独流行者,为了引令钝根人生信得定等,所以以度脱一切苦厄的波罗蜜,作成密咒的形式而附以「是大神咒」等之后。如解了咒意,这不过以大家同脱苦厄,同得菩提的愿望为结论而已。(续明记)

所以,《心经》后面所附咒语,是为了方便,让一般的人能信受,也能因为持咒而得定。导师对咒语的解释很清楚,不会让我们迷信,这些方便只是希望大家都能共证菩提,一同脱离苦海,这就是咒语真正的用意!那么《般若心经》讲到这里就圆满了。

再来将整篇的重点内容复习一下,以加深我们对《般若心经》意义的了解。第一就是「观自在菩萨」,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观自在」?「观」,就是观察、观照。了解五蕴的空性与非实,我们就能超越执着,不再贪爱,不再无明而得解脱。而观照要依般若的空慧。只要有了般若空慧,去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包括六处、十八界的内涵,了解他的缘生缘灭,无实性,就不会执着在实有里,就能超越贪瞋痴的烦恼,而得究竟解脱!

人人都有五蕴、六处、十八界的身心功能。只要愿意以般若的空慧来观察自己的五蕴,了解他的虚幻非实,不再执着,不再贪爱,远离颠倒梦想就能解脱。「观自在菩萨」是人人都有机会去证入的,这点很重要!唯有我们人类具备五蕴、六处、十八界的功能。唯有我们人类有抉择的能力和理性的思惟,可以去观察、可以去分析、可以去体证!所以,人身难得!如果没有五蕴,没有六处,没有十八界,就没有体证空性的机会!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具备了这些条件,就说明人人机会平等,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观自在的菩萨」。只要具备缘起的正见,以缘起的正见来观察五蕴与六处,人人都能有体会空性的机会。只要体证到了,也就真正的解脱了。

学佛修行就这么简单!但是难信也就在这里!如果信心不移,我们还需要靠外力吗?我们需要的是正知正见的引导,需要的是一个真正体证者,把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真的照着他的方法去体验,一样可以体证得到!真的虚心如法的去观察自己的五蕴,哪一蕴不空?哪一蕴是永恒不变的?包括心灵的变化是最难体会的!哪一剎那是安住的?哪一剎那的心念不变?要慢慢的去体会!我们落在实有见的陷阱中太久了!从来不认识真相,这就是众生的无明!

我们看到外在的一切境界,喜欢的就起贪欲,不喜欢的就起瞋恨,时时刻刻都在制造贪瞋痴烦恼,制造生死相续不断的业。只有在无明颠倒执着的地方看清楚真相,才知道过在何处。了解真相就不再胡涂,不会活在惯性中而不自知。问题是如何观察清楚?

《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观」是指如何去观察,如何去观照自己内在的五蕴与六处。这里真的明白了,外在的一切万法是不会障碍你的。我们今天会有喜欢与讨厌,是因为在无明中,在贪爱的惯性里面,不了解外在的一切也是如幻非实的幻相,还是缘起的。我们的观念不是落在有,就是落在无。喜欢或是讨厌,都在相对的知见中讨生活,这样的生活哪一个人不苦?

如果以般若的空慧,能照见自己内在的五蕴皆空,而体证到寂灭法性的时候,心才真能安住。外面的境界再变化,你的内心不会起颠倒。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就要在这个「观」字上下工夫!我们的时间不多啊,一定要珍惜啊!很多人都在观察万法,其实最主要是观察自己身心的动态。不要认为自己知识很丰富,学问很高深,智慧很好,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认识过自己!

一个「观自在」者,一定认识自己内在的运作状态,清楚、了解五蕴、六处、十八界的功能,也知道了法的真相。而我们平时都往外攀,往外寻,要这样、要那样,喜欢、不喜欢,而不知道自己早就落入颠倒幻想的执着里面还不自知。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一直观察自己内在的动态。而这个称为「我」,每天都在照顾的、喜欢的、保护的、满足的这个「我」到底是什么?我们从来没有认识过。大家每天都在讲「我」,而实际上并不认识这个「我」,所以才叫无明。

《心经》的重要,是因为他引导我们当下契入的是生命的中心——五蕴、六处、十八界,从这里去观察,从这里直接了解他的虚幻非实,就能超越出来而不执着。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真正的修行是把自己的问题看清楚,才知道一切真的是无常,法法没有一剎那能安住的。既然没有一剎那能安住,什么是永恒的「我」?了解了,才能破除我执!

大家一定要把握「不住」两个字的奥妙!无常的现象,一般人看的是生灭。观有生有灭可能还会产生一些执着,而更要契入的是不生不灭。既然是不住,那么有没有实生?有没有实灭?如果生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当下体证的是寂灭法性,就是不生不灭!

所以,一般的学佛修行有两个倾向:一般是从生灭下手,体会法法的无常;而大乘的不共慧是直接契入不生不灭的法性。虽然下手处不同,但体证的内涵是一致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可见,一个是次第的过程,一个是直接契入,只是方法不同。当下契入的是五蕴皆空,当下体证的就是寂灭法性。真正体证到的时候,真正的得是「得无所得」。如果修行还认为自己有个境界,已经得到什么了,就是还不懂得真正的毕竟空!

所以「无智亦无得」,这句话很重要!如果不可得,那么有没有涅槃可证?如果认为有涅槃可证,涅槃是实在的,那是把无为法又实有化了,这样还是有得。所以,「空亦复空」才是毕竟空!这样才能彻底明白涅槃的真正涵义!大家要注意!

今天《般若心经》讲到这里,就圆满了。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