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和居士:开悟与智慧
开悟与智慧 刘先和 开悟,是佛学、佛教里常用的一个词,也是众多学佛者梦寐以求的事。因为开了悟就体悟佛法,就有了智慧。因此有众多学佛者,特别关心开悟与智慧主事,也是许多学佛朋友,向我问得最多的一件事。故此,我以自己多年学佛的体验,对此谈点感知。若是对道友们多少有点启示,我随喜万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什么是开悟?恐怕多有说词,是不是佛教里面有统一的说法,我不得而知。我以为,开悟就是识自本心。不到这种境地,说开悟就是妄念。如今亲近佛学、佛教的人很多,其中也有不少知识份子。有的知识份子,仅仅是读了几本佛学书,懂得一点佛教史,也知道几则公案,然后又会说出几句禅语,或者道得出几句有哲理的话,以为这就是开悟,其实这是误人误己。知识分子学佛有很多长处,因为他们有文化,有知识,知解能力强,这些都是优势。但若是处理得不好,优势反而会成为知障。
其实学佛开悟,与知识的多少是没有直接关联的。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众所周知,禅宗神秀上座是专门教授佛法的,其佛学知识的功底,恐怕非常人可比,然而其并未见性。他所作的见性偈,还落在有字上。而一字不识的惠能大师,居然作出一首语惊四座的偈语,干百年广为传颂。这极具有代表性,也足可以说明一点问题。
开悟是学佛人的一种境地。进到这个境地后,人的思维、气质、智慧等,以及由此引起的性格、习性,都会产生一种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般人很难理解和体验到的。这里用一句佛教里常说的话比喻,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比较恰当。因为开悟的人,已识自本心,已将佛学的义理融为自身的认知。已不像一般学佛人那样,佛学是佛学,自己是自己,两不相干。开悟的人,已不再被世间诸多妄相所牵制,也不容易被欲望所支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呢?这就是智慧带来的结果。这种智慧,绝不是常入所理解的那种聪明,而是识自本心所获的大智慧。因为此时开悟的人,看世界已是于世离世,不为世界所住。如此必定少了许多烦恼,多了许多常人不具有的自由。这种心境,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作表述的。只好是迷者自迷,悟者自悟。
如此,必然有人会间,开悟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的确,这算是一个问题。也许是众多学佛人的一个质疑点。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以为要克服一种偏见。即常人都认为知识就是智慧。其实这是不准确的。知识只是经验的积累,是世间生活、工作的一种能力。她对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本质是无力的,是不透彻的,甚至有不少是误知误见。而佛学所说的智慧,是指能透识世界本象,认识生命的成、住、坏、灭,是了知世界万物变现的本质。那么这种智慧到底从何而来呢,为什么非要开悟了才会具有呢。这是因为世界、生命都是虚幻的、不实的。而未开悟主人,被这种虚幻的、不实的东西所牵制,一切认知都被限定在这些虚幻之物的认识当中,如此本心就必然妄动,失去心智。人一旦执著,就会犯迷糊。《六祖坛经》说:“若全著相,即长邪见。”《金刚经》说:“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此经又说:“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此时此刻,来理解这些佛理,我们的心便会明亮得多。而开悟之人,识自本心,已透视这一切虚幻,不再被世间诸法所牵,能本心自用。这种智慧是由本心而生,由本心而有。正如《六祖坛经》所说:“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又说:“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为什么《六祖坛经》要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也就是这个道理。智慧视物就好比人照镜子,如果镜子之前挡有物体,你就很难在镜子里看清楚自己。如果将镜子前的物体搬开,再来观照,自然全貌展现。心性也是如此,有执著遮挡,智慧不现,执著消失,智慧显现。故而《六祖坛经》说:“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说来说去,我无非也是胡说一通。尽管我学佛十多年,对佛法略约有感悟,但智慧不在我,而是在本心,我本身并无智慧。欲求开悟,获大智大慧之道,我多年学佛的体验以为,读经是最好的途径。佛经是最好的导师,是最好的指路明灯。我自己十多年来所知道的一点一滴,无不是靠佛经开示而所获。我所能说出的一点道理,也是佛经指教而能。读经无疑是因人而异,不可强求同一。但在这里我不得不说一句:若是有缘,《金刚经》、《六祖坛经》在手,那真是殊胜因缘。千万要抓住,不要轻意放过。钻进去,锲而不舍。开悟就在前头,大智大慧就在等着你。
我愿一切有缘人:早开悟,早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