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2021/2/3    下载DOC文档    

生活中的佛教

大迦叶给我们的启示

提要 大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为王舍城大富长者子。先与其妻共修梵行,后俱出家于山林,旋往竹林精舍归依释迦世尊,常修苦行,证阿罗汉果。据传佛曾“拈花示众”,付心印于他。为后世禅宗初祖。佛灭度后主持僧团,集众举行“第一次结集”。据经所载,尊者遵佛遗嘱,持佛袈裟至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下生成佛时出而作证。了解尊者的功绩,并作一思考,对今天佛教的弘传与发展多有启示,本文列其八端,供养四众同修,祈正法久住。

据经载大迦叶活到一百多岁时,就把法传给阿难,随之即到王舍城西南方的鸡足山席地而坐,并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永不败坏,用粪扫衣盖着,等六十七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时,我再去拜见他,把释迦佛的衣钵呈献给弥勒佛,并协助他教化众生。”说毕鸡足三峰就合拢来。因此说大迦叶为永远活着的人,据星云大师的《十大弟子传》说:“不久以前,法国的柏格森博士在印度的鸡足山上还见过尊者大迦叶,并且还皈依了他。”

大迦叶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头陀苦行着称。我觉得熟识一下尊者的行状,对我们今天的佛教徒及对佛教的继承和发展,将会得到很大启示。为此,我们据经重温大迦叶的主要事迹。

摩诃迦叶对佛教的重大贡献

大迦叶出生于两千六百年前的古印度。当时在摩竭陀国王舍城边的摩诃娑罗陀村中,住着一位婆罗门族的大富长者,名叫尼拘卢陀竭波,他的财产比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还要富有,这就是大迦叶的父亲。因为尊者出生时有与佛陀降生时相仿的瑞相,故父母为他取名毕钵罗耶那,其意即为“树下生”。由于尊者为长者的独生子,父母亲对他十分疼爱。

尊者八岁时,依例受了婆罗门的戒条,并请老师教他各种学问。他聪明而好学,不久祭祀法、算数、文学、书画、五明、四吠陀、星宿运行、阴阳吉凶、地震雷鸣、音乐、舞蹈等样样都会。但他讨厌世上的欢乐,并希望离群独居。大迦叶在没有出家之前,就是一位志气清高,不着欲染的青年,在父母为他娶亲后,他竟然和妻子妙贤分床而睡,两人就这样一起生活了十二年,传为佳话。

后父母先后辞世,三十多岁的尊者即与妙贤商量出家之事,结果两人说好先让大迦叶去寻访明师,待访到明师后,再回来接他出家。迦叶离家访师,但一连几位修行者所说的道理都不能使他满意,最后听到佛陀是相好威严的大觉者,他就去见佛陀,并皈依了佛陀。佛陀在竹林精舍为大迦叶剃度,还为他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在剃度后的第八天,大迦叶即证得阿罗汉果。在大迦叶出家后一年,即是佛陀证道后的第三年,由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阁波提的出家,佛教中开始有了比丘尼僧团,大迦叶就请一位比丘尼将妙贤接来,加入僧团。由于她励行勇猛,修持精进,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佛陀赞叹说:“在比丘尼中,没有一个能比妙贤比丘尼更通宿命了。”

大迦叶尊者在佛陀弟子中,被称为头陀第一,“头陀”就是修习苦行的意思,修习苦行的僧人,应做到以下十二点:1.生活处所应是空闲寂静的地方;2.过乞食托钵的生活;3.日中一食;4.节量食;5.次第乞食,不择贫富;6.午后不饮浆;7.要守三衣钵具;8.要常坐在树下思维;9.要常在露地静坐;10.要穿着粪扫衣;11.要住在有坟墓之处;12.长坐不卧。

大迦叶出家之后,即安心修习头陀苦行,不愿过竹林精舍或只园精舍的僧团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在于精舍的环境与生活条件太好了,他喜欢在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尊者认为尸臭和白骨,对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等观想,比起在精舍中修更合适。大迦叶不怕口晒夜露,也不惧狂风暴雨,总喜欢住在深山丛林的树下,或是尸骨遍野的墓群之间,对于人家的劝说,他都不在乎。如舍利弗和目犍连等都曾劝他发菩提心,从事弘法利生的布教活动。他就说:“我只能如此修苦行,使来者对少欲知足的苦行能尊重并能实行。”

大迦叶进入老年之后,对于苦行的修习越来越认真。有一次佛在鹿母讲堂为众说法,大迦叶身穿粪扫衣,蓬发垢面蹒跚走来,佛陀就劝他说:“你年纪老了,不要再继续苦行,脱下粪扫,换上信众所供奉的轻软之衣,不要过度地疲劳。”而大迦叶深知过艰苦而严肃的生活对培养健美德行的重要,就说:“我以头陀苦行为乐事,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这样做使我得到清净解脱的喜悦。”佛陀听后就向大众开示说:“将来佛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在于僧团的不和与腐化。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就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要求大家以戒为师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必须让大迦叶那样的人来住持。”佛陀与尊者师徒间的情谊,不同平常,佛对尊者有如宾客和亲人,但尊者从不忘以师礼待佛,这和谐温暖的师徒关系,给后世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天,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为了要令一切众生得大利益,请佛说法,并将一朵金色的波罗花献给佛。佛陀应大梵天王之请,高升法座,手中持着波罗花朝向听众,但一句话也没有说。与会者没有一位能理解佛陀之意何在,唯有大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此时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说着又将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迦叶。这就是禅宗所说的“衣钵真传”的故事,因此尊者也就成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在佛陀八十岁那年,目犍连与舍利弗两位尊者先于佛陀入灭,不久佛陀也在拘尸那罗城入涅槃。此时,大迦叶领五百比丘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教化,他赶到时佛入灭已有七天。佛陀的金棺放在天冠寺中,荼毗时注入很多香油,几次举火都难以使薪柴燃烧。尊者到时,看到金棺中的佛陀忽将足伸出来,他即刻向佛顶礼说:“慈悲的佛陀,请您放心,我们会依你的脚步继续前进的。”尊者说毕,佛陀的足即收进棺内,并以三昧真火自焚荼毗。尊者大迦叶自此担负起领导教团与流传大法的重任。

一切教法,皆为佛在世时随机宜而说,并无任何记录,佛灭度后,大迦叶尊者深感年代日久,佛之教法如不录之成文将被遗忘,故提议将佛所说法加以结集。众议公推大迦叶为第一结集之上首,遂有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七叶窟中,以大迦叶尊者主持的三藏圣典结集。参加结集的有五百位证阿罗汉果的佛陀弟子,大家公推大迦叶、阿难陀、优婆离诸尊者为上首,由阿难陀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称上座部结集。第一次所结集的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与《杂阿含经》,总称《四阿含经》。《长阿含经》破斥婆罗门教,《中阿含经》明出世问因果,《增一阿含经》明人天乘之因果,《杂阿含经》明色无色之禅定。因此次结集参加人数有五百人,故亦称“五百结集”。

此外,又有未及前来参加窟内结集者,也由大迦叶领导,以婆师婆为上首,结集经、律、论、杂及经咒等五藏,称“洞外结集”。因此次结集凡圣同会,故称“大众部”。佛经结集记载不一,诸说亦不同,但其史实无存疑之余地。

在佛涅槃后,大迦叶挑起统理大众之重担,结集经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对佛教的传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一次结集过去二十年后,这时大迦叶已过百岁,他就到阿难陀尊者住的地方付嘱法藏,请阿难尊者继续领导僧团,自己就到鸡足山入定,待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的出世成佛。

大迦叶尊者简传略述如上。

大迦叶尊者给我们的启示

综观大迦叶之行止,我觉得尊者不仅应作为当今佛教四众之楷模,对以下几点应该认真思考,以利正法的传续。

1、头陀苦行的启示 由于时代的变迁,今天的佛教信徒,特别是在我国汉传佛教中,完完全全实行“十二头陀苦行”的可以说没有了,但僧众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单”与生活清苦,用功修持者,仍不乏其人。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现在的条件好了,住的是好屋,穿的是好衣,吃的是三餐好饭,这是过去所积的福,亦无可非议。但从惜福与修行的角度来看,还是值得注意的。更重要的是佛子的住房(不包括寺院的殿堂)如果过于宽畅,装修得过于华丽,超过一般人民的生活标准,则非所宜。佛世时也有一些比丘,为了个人生活的安乐,建造了供个人居住的小小僧坊。建筑时又挨家挨户地去让信众喜舍木料、砖瓦、绳索等,还需要将这些东西运到建造地点。大迦叶看到这个事实,就将此事告诉佛陀,佛就说:“诸比丘,我的正法流传,是靠僧才的清净与高尚,你们不能向居民提出要求,你们应该给他们多作贡献才是,不要为自己的住处着想,否则会使信众看不起的,你们的重要任务是弘法度生。”又说:“建筑很多小的僧坊,供少数人享受,会分散教团的力量。这样做也会形成各自为政,起门户之见,易增自私的心理。”

佛陀是希望弟子过清净和乐的大僧团生活的。生活上不能讲个人的享受,更不能搞特殊化。

2、大迦叶乐修苦行佛法讲慈悲度人,而大迦叶喜离群独居过苦行生活。当时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就曾劝他走出一心修道的圈子,投入弘法利生工作。而大迦叶尊者认为学佛的最终目标是成佛,但佛法是多方面的,修行的道路应依各自的因缘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尊者就继续他的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托钵一食的苦修生活,直到老年。后来佛入涅槃,舍利弗同目犍连两位尊者也先后离开人世。此时因缘成熟,大迦叶尊者就挑起了代佛统理大众,弘传佛法的责任。大迦叶尊者多年修习头陀苦行,不仅在专心苦修上树立了法幢,也为后来代佛统率僧团打下坚实的基础。

3、度贫母生天大迦叶为福祉贫苦众生,入舍卫大城,见粪窟中有一羸瘦的、仅以竹篱蔽身的老母,无衣无食而患重病。尊者思念,此人宿不植福,今被贫病所迫,不久当死,若不度化,会永失良机。于是尊者前往乞食,但此母一无所有,平时仅以破瓦片贮邻家所弃洗米水汁充饥,就向她说:“我为了救济你的贫穷,才来向你乞食,你可将身边的东西布施给我,以此布施因缘,你就可种下来世富贵的善根,享受永久的快乐。”老母听后很受感动,对尊者说:“你的教导,我铭记在心,但一无所有的我实在无物可布施啊。”尊者即说:“你有布施的心,即非穷人;知惭愧的人,即是穿法衣的人。你已知此二事,决不是贫穷的人了。不懂布施、不知惭愧的人,即使他拥有金银财宝,也是愚痴的穷人。”老母听后心生欢喜,即以所留臭米汁供养尊者,大迦叶受后一饮而尽,并告贫母:“母今意中所愿何等,悉可得果其愿。”其人因厌于世苦,又闻天上快乐,即启迦叶:“愿以微福得生天上。”后数天,老母病故,以此供养功德生忉利天为天女。为报答救度之恩,天女下降人间,散天花于尊者身上,五体投地礼拜而还。

读此“度贫母生在”因缘,可联想到度人不但要有方便,更应不怕苦、不怕脏,如此方能取信于人。在度人出三界之同时,更应使贫困者摆脱困境,故要先建立人间极乐,使贫者即得现世之乐,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人佛智”,是为广度众生之要务。

4、佛分半座与迦叶 时大迦叶在韦提诃山帝释石室,与五百比丘同住其中行头陀乞食,少欲知足,乐远离行。此时大迦叶因佛神力所召,于石室中忽然不见,现于竹园鹿母讲堂。大迦叶披粪扫衲衣,来到佛所,稽首礼敬后,合掌而立。佛分其半座命就座,迦叶惶恐不敢顺旨,与会大众亦皆不解,佛即宣说迦叶大行渊广之事,给以称叹。在佛移身让坐之时,大干世界六种震动。从此故事中,我们可见佛对尊者十分器重,为师徒关系之榜样。

5、拈花微笑此公案藏经未载,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所撰《宝林传》始记此事,宋以后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诸书,都有记载。《宗门杂录》载,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经中有:“梵天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架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宗门杂录》还说:“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卷五,亦引此说。自佛陀付心法于大迦叶后,印度禅法就一直传承下来,共为二十八祖,其传承亦称“西天四七”。据此,大迦叶尊者为禅宗之初祖。

6、无上正法付嘱佛陀涅槃后,由大迦叶尊者继承佛陀的弘化事业,统率僧团。《大涅槃经》卷二载,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言:“汝等不应作为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舍利弗问经》载:“我寻涅槃,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

从上面所引经典可知,为了正法的流传以及僧团继续有好的领导者,佛陀早就注意到继承的人选。在当时的教团中,被公认的合适人选,就是大迦叶尊者。而尊者在佛灭后,亦毅然承担了这个重任。佛陀的入灭是佛教的大事,凡受到佛陀法乳所滋润的,无不感到悲痛。此时大迦叶尚在北方铎叉那耆国弘化,,听到佛陀已入涅槃,立即动身奔向拘尸那城,在途中竞听到有个比丘说:“大沙门在的时候,为我们制定了很多规则,使我受到极大的困扰。现佛已入灭,这是个好事,从此我们可以得到自由了。”大迦叶听此语,就想到佛陀刚刚入灭,竟有佛子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因此在感到悲伤之余,为免如来正法不受惑乱,应及早结集法藏。

对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好的领导,必须培养出好的事业接班人,否则事业将会被夭折掉,佛陀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7、三藏圣典的结集 关于第一次结集,诸说不一,一般认为《五分律》卷三十、《摩诃僧只律》卷三十二及《善见律毗婆沙》卷一等所记较可信。结集之事在上章中已有述及,这里主要谈一下大迦叶主持经典结集带给我们的联想:按“结集法”结集经典必须聚众多比丘,依戒律之法组织会议,会中选一人使登高座,向会众发问之,闻回答后更问会众,直至无有一人异议时,则定为如法之佛说。其与会者均应已证得阿罗汉果,他们多闻与才学德行之优就不必说了。我国的佛经翻译,也卜分严慎。联想起近十多年我国出现的佛经白话翻译热,就有许多事值得思考。我们不能要求听过佛的说法和证得道果的人来做,这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否可仿照古代译场的做法,集多人之智慧做得更好一些呢?经典的翻译同结集一样,是十分严肃的事。我想今后学佛没有几年,文字功底又很差的人,就不必再满腔热情地去做这“扰乱佛法”的事了。话又要说回来,佛经的古文白话翻译工作,亦不一定要做,这不是语种的差别,真要读经,只要多看、多学,古文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障碍,慢慢的还是可以读懂的。

8、迦叶传衣弥勒佛敕大迦叶尊者受释迦如来袈裟之后,于鸡足山入定以传之于弥勒。从《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之第三经内,有“世尊告大迦叶,亦不应般涅槃(住世罗汉尚有君屠钵汉、宾头卢、罗云等三位尊者),要须弥勒出现世问。所以然者,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佛弟子,由我遗化得尽有漏。”还说弥勒佛之龙华初会有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第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成阿罗汉,第三会有九十二亿人皆证阿罗汉,其所度者,悉是释迦世尊遗教弟子。凡曾闻释迦如来之教,弹指顷修行于善本者,自称南无佛者,供养三宝者,届时皆蒙得度。大迦叶尊者可说是见证人。

阅大迦叶尊者这段因缘,给我们增强了学佛的信心。我们今天有缘得逢释迦世尊之教,当努力修学,力求当生解脱,弥勒佛的龙华三会,定有我们重会之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