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释经题


 2020/12/2    下载DOC文档    

《无量寿经》释经题

    在第二届东林寺净土文化进修班上,我们有这么一个殊胜的机缘,共同来探讨净土宗一部非常重要的根本经典——《佛说无量寿经》。这是大家多生多劫跟净土法门、同阿弥陀佛深结法缘所致。同时在东林寺,慧远大师在1600年前启建白莲社,
    所依据的经典也主要是《佛说无量寿经》,专修念佛三昧。这个理念集中体现在刘遗民居士所撰写的《西方发愿文》上,基本上是按《无量寿经》的理路、方法,来构建白莲社修行的方法。所以我们在今天,也是继承慧远大师这样专修净宗的遗风,把《无量寿经》的义理、修行方法,来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探究。
    这部经典,历来的祖师大德有很多的赞叹,称为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称性的圆教。《无量寿经》里面也通过阿难尊者的口吻,把这部经典的几个特别的不同之处展示出来:这是一个奇特之法;这是一个引导一切众生出离两种生死的导师之行;这是快速圆成佛果的最胜之道;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断地要数数来世间救度众生的最主要传授的一个法门,叫行如来之德;这是一个佛佛相念之法,当哪一尊佛要宣说这个《无量寿经》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诸佛都会放光加持的,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的报身也会放光加持的。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法会上,全身现出稀有的瑞相,就是佛佛相念一法哦。那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法华经》给我们和盘托出:为一大事因缘故。这个大事因缘就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佛之知见也就是在《无量寿经》讲的“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真实之利就体现在以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这么一个大网张开,于十方无量刹土生死苦海捞漉轮转的众生,令他们悉皆出离生死之苦,圆证自性涅槃之乐。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矜哀三界,不断地来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的一个本怀。
    所以这个法门又称为佛出世正说,就是出世间法的正门之说。这个“出世正说”出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他有个概念,就提出净土的这个往生一法跟通途的八万四千法门,有一个概念上的界定。这个界定也许我们会草率看过,善导大师说“门余八万四千”——宣说这些法,众生也随着他的根机、好乐,都能得到利益;但是末法的众生,他根机不一,最得到利益的还是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一法。所以他就讲“门余八万四千”,“门余”就是净土法门正门之余的八万四千法门。那这个概念的分判,这不是一般人能够随便提出来的。说通途法门是门余,净土法门就叫正门,有什么依据?那这个依据也许就是不可思议的一个依据:这个概念是善导大师以他虔诚祈请,梦中感应梵僧指授的玄义。所以它是来自一个佛菩萨法界的一种声音,不是我们所能判别得出来的。我们要理解这个净土往生一法——《无量寿经》展开的义理,是出世正说。好,那么这样,我们就能够深刻地对这部经典有一个甚深的信心。
    具体对这部经的讨论,我们也是在文前,要对这部经大概的意思作一个概述。这种概述历来的注经家有两个路向:一个是详细的概述,就是以华严的“十门开启”来做一个阐释;简略的概述就是天台的“五重玄义”。那么这次我们面对这部大经,所讲述的只有十次,时间非常有限,我们不可能详细展开去说。所以我们采取五重玄义的这样的一个框架,给大家来说一说,并且以后讲经的文句展示,我们也不可能一句一句地去讲得太细。所以这次可能采取一个要义——简要的大义的方式,来跟大家做一个讨论。五重玄义,一般它首先讲释名——能召之名;第二就是辨体——所辨识的体性;第三,由这个体性给出它的宗旨;第四,由这个宗旨表现它的力用;第五,从判教的角度来观照一下这部经属于哪个藏教所摄。这五个方面实际上跟这个华严的十门开启只是详略的不同而已,应该说五重玄义也含摄着华严十门开启主要的精神理念。
    好,第一,我们来看释名,就是解释这部经典的名称。一部经典的名称,是对这部经主要的义理、境界、方法的一种高度浓缩的产物。所以上根利器一闻经典之名,就大概能把握它的纲宗。这部经名是以能说、所说人为名。能说的:《佛说无量寿经》第一个“佛”,是指我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他是以他的大悲愿力示现在五浊恶世,《梵网经》说他来这个世间已经八千次。《悲华经》中,这位释迦牟尼佛示现大臣宝海梵志的时候,就曾经发了一个悲愿:要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来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救度那些烦恼深重、罪恶深重的众生。所以他来到我们这个世间,尤其是在人寿百岁这样的时空态里面来,没有甚深的大悲愿力是不可能的。《悲华经》向我们讲诉,当时无诤念转轮圣王供养佛的那个法会上,很多菩萨也发愿——悲心很重的菩萨发愿,也最多发人寿一千岁的时候示现过来。到了人寿百岁的时候,实在是五浊恶世的情态太深重了,一般的菩萨都没有那么深厚的悲心的穿透力,能够过得来。本师释迦牟尼佛悲心深厚,他就在这个时候示现了。
    那这个“佛”,包括十种称号,如来呀,应遍知啊,明行足哇,善逝、世间解……这些,包括《华严经》讲的“十身佛”。这个“佛”里面包含的这种智慧、功德,也是很深。但我们从事相上来说,这是指称释迦牟尼佛;从他的德能来看,这个佛是觉的意思,是智慧的意思。那具体到果地上的这尊释迦牟尼佛,就是他成就一切种智。成就一切种智就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没有哪个法他不了解的,没有哪个事情他不能现量亲见的。我们了解释迦牟尼佛具有这样的一个智慧德能,这很重要,就对于他所说的这个《无量寿经》,我们会有信心。这个《无量寿经》里面,他讲的是他现量亲证的境界,不是他听别人说的,也不是他心意识里面琢磨出来的。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当中讲,一句阿弥陀佛是释迦牟尼佛所证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所以这个《无量寿经》的境界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境界,它是把佛的现量开悟的境界和盘托出。这是等觉菩萨都不能了解的,唯有成佛才能够朗然了解:距离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西方净土,有一尊佛——阿弥陀佛——他发的大愿。他发的大愿对我们众生是什么样的关联,这是成佛的人才能了知这个真相。所以我们能够把《无量寿经》的义理、知见,转为我们的知见,这就是以佛的知见为己知见,以佛的开悟为己开悟。
    那第二个是“说”,“说”不是简单地说了,一般解释这个“说”的义理,叫“悦所怀也”,很喜悦——说的时候很喜悦。他为什么喜悦呢?是把平时蕴在他胸怀里面最想说的法,观察机缘成熟,能够说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间,他唯一的目的是要引导我们出离轮回之苦哦——生死一大事啊。那净土往生一法,正是对这最大的事情单刀直入的解决,在解决生死的当下,他自性的涅槃佛果也快速地现前。所以这是释迦牟尼佛利益众生最想做的一个事情。但最想做的事情也要等待时节、因缘了,一定要众生相信哦,他有这个善根、福德能够担荷,所以佛讲法都要观机。观机——观察这个法会上四众弟子成佛机熟,他往往是“悦所怀”。就是观察这个众生成佛的机缘成熟了,才赶紧把这个净土往生一法说出来。那成佛的根机成熟,就不是声闻、缘觉的根机了,那更不是求人天福报的根机啰。当一个人把成佛作为他生命的目标,而且自信有佛性,自信必将成佛,在这个时候这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一般人他都停留在追求人天福报,最多有出离心,得个声闻、缘觉。要把成大乘的佛果作为自己生命的目标——这个善根成熟,才有担荷净土往生一法的善根。那释迦牟尼佛在这时候——佛有一种功德,度众生是不失时机,不前不后。如果众生不相信的时候,佛不会说;如果众生能够相信而不去说,滞后了,那也是不可以的。所以这个“说”,就是师资道合——百千万劫稀有难遇之一时。这就是经典讲“一时”佛在什么……这个“一时”构成了这个“悦所怀”的一个机缘。那这个“说”可以包括四无碍辩的宣说,也可以包括佛的善巧四悉檀的宣说。这里特别是我们要了解释迦牟尼佛大悲的智慧观机逗教,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因为这个法门是一切凡夫众生问不出来的:这不是凡夫众生的境界。好,所以我们要这样来理解这个“说”。
    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无量寿”,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那为什么要用“无量寿”这个概念呢?实际上经典当中讲,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无碍光佛、无边光佛,为什么用这个寿来指称?这个“寿”,我们就想到《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个寿指什么?好像表面上是指寿命,但终极意义上是指涅槃实相的体性,这个涅槃实相的体性含裹着一切无量的功德。这位极乐世界的教主,他契证了这样的一个“寿”的功德。这个“寿”的功德在汉译的《无量寿经》里面是解释为“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就是诸法的实相,也就是这尊佛所证到的体性——寂静涅槃。那寂静涅槃,这个湛寂常恒了,“妙湛总持不动尊”啰,就是这个意思。那只要清净到极点,它就会生出它的妙用,就有它的光出来,这叫“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所以有湛寂常恒的“寿”,就必然会生起灵明洞彻的“光”,这就是以无量寿之体摄无量寿之光的妙用。所以讲无量寿的时候必然包含无量光,说无量光的时候一定包含无量寿。为什么呢?由于无量寿的“寂”和无量光的“照”是不二的,光寿是一如的。光寿的一如,寂照的不二就是实相,就是阿弥陀佛。
    所以当一切菩萨证到了这样的“寿”的时候,这时候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就在当下这一念,含摄着过去无量无边的时间,也含摄着无量无边的未来的劫——念劫圆融。同时有无量光的功能,那它是指空间的弥漫,那无边的刹海不隔毫端。所以证到了无量光、寿,就超越了时空,就到达不二的涅槃的体性。有无量光它必然会展示涅槃的常、乐、我、净,展示涅槃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于是这里面的无量就是所有都是无量:他的功德、他的智慧、他的相好、他的神通、他的妙用、他的辩才,都是无量。所以我们现在这些有限的、有量的众生,面对这个无量寿、无量光是什么概念?这就是我们打开心量的一把金钥匙,同时这也是难以相信、难以契入的一个东西,所以要了解这个。
    好,第五个字是“经”。经呢,一般是佛亲口所宣,都能称为经。梵文叫修多罗,勉强翻译中文为“经”。那“经”里面包含的意思也很多,我们一般讲“经”,会说这是具有“贯、摄、常、法”四种意思。“贯”就是通过这个经能诠的文句,能够贯通所诠的义理。这个“贯”一定要经过一种文句,来像一根绳子一样的,把这个花给它串在一起,构成一个花鬘。如果你没有能诠的文句,你的义理就散的。所以这是贯——贯摄。
    好,那“摄”,你所贯穿的义理它的具体作用:来摄受所教化的众生。你目的是要教化众生的,是令众生得到解脱的,不仅仅是停留语言文字、审美意义层的东西。它要通过义理落实到我们的知见当中,指导我们的修行:摄受众生。
    第三个就是“常”,佛所说的经典的真理,放之法界而皆准。远古的往劫是真理,现在仍然是真理,无量劫以后的未来仍然是真理:万古不易。不会像世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新的情况的改变不能解释了,它有一个新的理论又来取代。知识是递进的,科学范式是会转化的。那佛说的不是这个样子,它是“常”法。那这个“常”在我们净土法门,它也要告诉我们,无量寿、无量光所展示的“常”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国土就是“常”的特点——无衰无变;正报的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他们的寿命也是无量无边,是常法。所以有这个“常”的一种信息的传达,我们就有一个放心:“哦,它是永恒在那里,它是“常”的——常法,所以我随时去都能靠得住。”如果它不是“常”,前面加了一个字——“无常”,那就麻烦了:我们这个世间也是无常,你也是无常。我就是由于这个世间无常,很逼恼,我要去找一个超越无常的地方;你也是无常,我也就没有靠头了,就没有必要去了——靠不上哪。所以“常”告诉我们,那里靠得住,它是常法。这个常法也是涅槃里面的常、乐、我、净,涅槃的一个特点:四德就讲常的问题,永恒如是。这个涅槃的常法:有佛、无佛都在那个地方,在佛不增,在凡不减。
    第四个就是“法”。经典所传达的那种原则、义理、方法,是十法界众生共同遵守的,可以作为轨范。所以我们要了解,它是一个这样的贯、摄、常、法的契经。这个“修多罗”,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好,那《佛说无量寿经》也包含着这种三德密藏在里面啰。“佛说”,这是佛从他所证悟的真理——“实相般若”里面流现的“文字般若”——法身舍利,所以“佛说”就是般若德;所说的这个义理和修行的方法,能够令我们到达彼岸,所以它具有解脱德;让一切众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圆成自性本具的佛果,所以它具有法身德。一般谈经典,大家都会讨论教、行、理、证这个问题。那谈“经”,它都包含这个通途佛法的教、行、理三方面:这个理经就是指实相理体,由实相理体建立这个教法;这教法是从实相里面出来的,所以这叫教经;以这个教经来启念佛之行,这就叫行经。依这个念佛之行来契证实相理体,这就是证。——教、理、行、证。
    那教、理、行,净土法门都是在大乘圆顿佛教当中、一切经典当中,有它特别殊胜的一点。这个可以引用蕅益大师的三句话,他是对《阿弥陀经》的一个评价——《阿弥陀经》也是《无量寿经》的小本。说从行经的层面来看,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从教经的层面来看,这是“了义中无上了义”;从理经的层面来看,这是“圆顿中至极圆顿”。蕅益大师这三句话,是把这个净土的出世正说,跟八万四千法门的通途作一个比较。说出的这三句话,是把净土法门推崇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在这个方便里面,念佛往生一法是方便当中第一方便。一切大乘经典都在诠释大乘的了义,“了”就是显了——第一义谛,那么净土一法所显了的这个第一义谛,是无上的第一义谛。那我们就看刚刚讲“阿弥陀”这个名号,它就包含着至极的了义。至极了义要包括中道的了义,中道就是真空妙有。无量寿就是“真空”,无量光就是“妙有”。由这个无量寿的真空,产生了无量光的妙有所展示的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所以它是直显大乘圆教的了义,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那从“圆”——圆融、圆满、圆妙——这个层面来看,《无量寿经》展示的义理、境界:一般会把《华严经》作为全圆来作比较,《无量寿经》具足华严的“圆”的全体。而且它“顿”,一个凡夫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得三种不退,他顿然超越,顿然成佛。所以是圆顿当中至极圆顿。所以说法华秘髓——《法华经》授记一切众生包括与会的学、无学的一切人都成佛这样的秘髓,《华严经》的奥藏,都在净土法门的经典里面。这是净土教、行、理。
    好,这个名称我们就作这么一个解释。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