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放下名利枷锁 老老实实念佛
放下名利枷锁 老老实实念佛(上) 现代人生活忙碌,从出生到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社会。不外乎都是为了享受好的生活而准备。为名为利追求。所谓「熙熙为名来,攘攘为利去」,由出生到死都没有停下来。能有多少人认真反省一下生命的意义。静下来思考生命的价值与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宇宙、所居住的生活环境的真相?我们这样的忙忙忙碌,到底为了什么呢?这让我想起来一个公案。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金山寺有位知客和尚,他不但博学多才,而且智慧聪敏更是胜人一筹。一天,乾隆皇帝简装便服,带着一、两个侍从,化名为高天师来到金山寺附近游览。但看此人头戴青缎小帽,手持象牙扇,身穿绸袍马褂,脚蹬双梁软鞋,气度轩昂,举止更是不同一般非;方丈慧眼深知此人定非一般富贵人家、等闲之辈,于是便叫知客和尚出面殷勤接待。一路上,山道弯弯,石阶整齐,知客和尚小心翼翼,全程引导,陪同乾隆皇帝上山,过头山门、二山门又过了三山门,乾隆皇帝和知客来到长江边。长江之壮美令人折服,只见江中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正值夕阳西下,霞光映照,赏心悦目,一幅「长河落日圆」的诗情画意景象。 此时,乾隆皇帝忽然发问:「请问法师,江中每日来往有多少船只?」知客和尚一听,心里暗自思量:这个问题提得别有深意,此人定非等闲之辈,江上这许多船,特别是两端尽头处若隐若现,如何计得了数?知客和尚气定神闲、徐徐道来:「常人看来长江之中每日千船百舸,来来往往,但在贫僧看来只有两艘。」 乾隆皇帝听到如此回答,觉得很是奇怪,于是说:「每天明明有这么多的船在来往,为什么你说只有两艘呢?」知客和尚回答道:「就是只有两艘,一艘为名,一艘为利。」 乾隆皇帝一听,心想这位法师真有智慧,真是与众不同。对啊!只有两艘,一艘为名,一艘为利!真的不错啊! 上述的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世上如此多人,每天营营役役、奔波忙碌,到底是为的什么呢?不外是名、利二字罢了。但是,这样值得吗?这些名与利是永恒的吗?我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呢? 其实依佛法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无性的,都是无常的,那有永恒不变的存在?宇宙离不开成、住、坏、空;万物逃不脱生、住、异、灭;不只世间是无常的,就是我们的身心,也是剎那剎在变迁;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四大(地、水、火、风)的假合,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老、病、死,是生命必然的过程,试问有谁能幸免呢? 说到这里,不得不又提到「阎王爷的五封信」;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一个人,没有准备好死阎王爷就把他抓去了。死了之后见到阎王,他觉得很不合理,于是就向阎罗王来投诉,埋怨阎王做得不对。他说:「你啊!(指阎王)你真不讲道理。你叫我来见你,应该早点通知我啊!等我把一切准备好后再叫我来,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交代好呢。无论如何你也应该先给我提个醒,捎个信。现在就这样把我捉来了!你太没有道理了。」 阎王就对他说了:「我早就给你报信了!我之前给你好几封信了,可是你却不知不觉。」 他说:「我从来没有收到你的信呀!」 阎王说:「你还记得吗?你的眼睛是什么时候开始花了、模糊了?看东西看得不清楚了呢?」 他说:「是啊,我四十多岁时眼睛便开始花了!」 阎王说:「对,这就是第一封信。」 他继续追问:「那第二封信呢?」 阎王说:「你的耳朵什么时候听力减退、有点聋了?」 他说:「是呀,我的听力不到五十岁就减退了」「这是第二封信呀。」 他再问:「那么第三封信呢?」 阎王说:「第三封信哪,你的牙齿是不是慢慢地都掉了?」 他说:「是啊!喔,这是第三封给我的信啊!我不到六十岁就开始掉牙齿了。我不知道这就是阎王你给我的信。那第四封信又是什么呢?」 阎王回答说:你的双腿什么时候酸痛无力、有点走不动了呢?你的背是不是慢慢开始驼了呢?」 他说:「是呀!真的是这样的呀,原来这就是第四封信。」 于是乎阎王慢条斯理地说道:「这回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呢?」 他认真想了一想,自己活了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珍惜过生命,实在早应该有所觉悟,这也是对的。牙齿也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双腿走不动了、背也慢慢驼了,这都是阎王给自己送来的信。可是自己却一直都不知不觉。 他又问:「那么第五封信是什么呢?」 阎王回答说:「这第五封信,看你自己的头发什么时候开始白的呢?」 他说:「这个更早呀。我每天为名为利,机关算尽,日思夜想。不到四十岁,开始白了头。喔!原来这就是第五封?其实这封信来得是最早呀。」 于是乎,这个人再也没话讲了。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如此的不知不觉地、匆匆忙忙地便虚度了吗?我们有很多的欲望与贪求,其中包括了前面所说的名和利;我们的一生就花费在这些如浮云般、虚幻不实的追逐当中。我们的贪欲,令我们迷失了生命原有价值与方向;有的时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我们想要的实在太多了,我们不但想拥有地球,还想拥有太空。最好这宇宙都是我的。殊不知「大厦千栋只是夜眠三尺;山珍海味不过日食三餐。」哎!想到百年今人都成古人。睡到三更一切名利皆成幻影。由于每天营营役役,没想过人生目标与理想,生前更没有因缘学佛修行,死后魂归何处更是不清不楚,只是随着一生所作的善行恶业,在六道中去流转轮回;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生生死死,永无出期。这是多可惜呀。 生死如何能了?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生命的担子是如此的沉重,每天的生活是如此的忙碌;为学业,为事业、为家庭、为理想。所谓的“立德、立功、立言”。压得我们每个人透不过气来。身心都觉得很疲乏。这些重担,如何才能得到减轻,如何才能得到解脱呢? 说到这里,又使我想起了佛陀时代的一个故事: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佛陀,以寻求解脱之道。 佛陀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他一个篓子让他背在肩上,并指着一条沙石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拾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就遵照佛陀所说的去做,佛陀则快步走到路的另一头。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小路的尽头,佛陀问他有什么感觉。 那人说:「感觉越来越沉重。」 「这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原因。」佛陀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背着一个空篓子,在人生的路上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拿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背上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就会有越走越累的感觉。」 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些沉重的负担吗?」 佛陀反问他:「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还是友谊,其中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听后无言以对。 佛陀说:「既然你现时的一切都难以割舍,那就不要去想背负的沉重,而去想拥有的欢乐。其他我们每个人的篓子里装的不仅仅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恩赐,还有责任和义务。当你感到沉重时,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另外一个人,因为他的篓子可能比自己的大多了,也沉重多了。这样一想,你的篓子里不就拥有更多的快乐了吗?」那人听后恍然大悟。 佛教讲万法唯心所造。有所谓「苦乐由心,炎凉在我」;苦与乐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其实人生在世本来拥有很多的幸福和快乐,只要我们不执着,不要总是把过去的负担背在身上、放在心里;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各种逆境与困难,无论是得是失,多从正面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心中的重担自然会慢慢减轻。 但是,佛教所说的解脱,是要我们彻底放下,不要被外在事物的假相迷惑蒙蔽;我们之所以无法开启智慧,得不到自在,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贪执,太多的不能割舍;我们舍不得名、舍不得利;舍不得情、舍不得爱、舍不得已拥有的一切......如何才能舍呢?首先要做到不贪名,不求利,万缘放下,那如何才能做到呢 (接8月8日文): 在莲宗八祖莲池大师所著《竹窗随笔》中亦有如下的记载:当年莲池大师不远万里去京城,向声名远播的辩融大师拜访请益,辩融大师对莲池大师说:「你要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莲池大师受教而退。那时,同行的人嘲笑莲池大师说:「这几句话,那个人说不出,千里远来,以为可以求得甚么奥妙的高见,原来不值半文钱。」莲池大师说:「这个便见到他的好处,我们因为仰慕他,所以远来,他却不说玄说妙来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己的亲身体认,切近精实的工夫,给我们叮咛开示。故此,这是他的好处。」 上述的这些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首先要守本份。子女有子女的本分。母亲有母亲的本分,父亲有父亲的本分。我们每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本分。这个本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非常的难。真正去学着做到不贪名逐利。身心不外求,不攀缘。还要知因识果。更要一心念佛,求生佛国。 佛教讲求的就是这么多。我们要老实的学、踏实地修,以祖师大德为榜样;这才是我们人生的大课题。佛教认为,唯有透过修行,透过身拜佛、口念佛,意想佛。去除我们贪嗔痴的烦恼,断除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令恶念不生,如是身口意三业就会逐渐清净,这是修行的功夫。佛法,其实就是引导我们出离生死、渡过生死苦海的方法;由于众生的烦恼有八万四千种之多,所以佛教法门也就有八万四千种之广,可是,如此多的法门,学佛之人应该选择哪一门,又应该从何而入、从何下手呢?因此,慈悲的佛陀特别为我们开示了「念佛法门」,只要我们一心一意,老老实实地念佛,并且真诚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我们往生彼国。这就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以下,我们要为大家说一个真人真事的例子: 民国初年,我们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倓虚大师在哈尔滨极乐寺传戒,请他的法师父谛闲老和尚做得戒和尚。传戒期间 有一位出家人修无师,到戒场帮忙,人笨笨的,出家前做泥木匠,不识字,什么都不会,只是会念「阿弥陀佛」。他愿意在受戒期间照顾伤风感冒的病人。可是,过了几天。他向老和尚告假。说他要走了。 住持倓虚大师没有责怪他。监院定西大师听说他要走了,就对他说:「我们传戒五十三天,还没有圆满,怎么可以中途走掉!」他回答:「我不是到别的地方,我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两位法师都呆住了。问他哪天走。他说大概不出十天,请常住为他预备两百斤干柴,准备火化。所以,倓虚和定西两位大师都很佩服他。看他土头土脑的,什么也不知道,身体还这么好,也不生病,却预知时至。第二天,他又再去找两位法师,说他今天就走,赶紧替他准备。并请常住几位法师替他助念,送他一程。在柴房搭铺,他盘腿坐好,助念送行者请他留诗偈作纪念。修无师说了一句:「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说完就不再说话。念佛约十五分钟就坐着往生了。 试想,一生就一句佛号,其他什么也不知道,真的能念到一心不乱。他虽不识字,不会讲经说法,临终这一预知时至,不知度多少众生。单凭老实念佛,就能预知时至,这就是修行的功夫。他真是现身作法,做榜样。我们学佛人应该从中有所觉悟、有所警醒啊!佛法是内求的,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如果我们只知道理论,而不去实践的话,我们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利益。 要知道,一个人越是放下越是向前;放下不等于什么都不做,倓虚长老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放下、自在安乐。」 让我们放下一切名利的枷锁,一起老老实实念佛,一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才是我们终极的追求。诸佛菩萨最大的愿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放下名利枷锁 老老实实念佛(中)
(接8月7日开示文)
放下名利枷锁,老老实实念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