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师:《因果明镜论》讲记 九
《因果明镜论》讲记(九) 智海法师讲述 2009年6月1日·四川内江圣水寺 今天请大家翻到《因果明镜论》第三十面。前面把十业道,十种善业,十种恶业,从它怎么样叫做恶业,怎么样叫做善业,体性上我们学习过了。业的力量是怎么产生的,是大是小,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善业恶业的力量呢?前节中我们讲到了造业的大小,它是取决于造业所依的身,造业所面对的对境,造业时候内在的意乐和造业时候所做的事情,乃至所用的各种各样的加行方法等等,这些都能够影响善业恶业力量的大小。今天我们就从一个一个的方面来学习。 一田门 第一个方面,是针对对境来说的,叫做田门。什么叫田门呢?我们所对的对境就是田。能够生长福报的,叫福田;能够生长祸殃的,自然而然它能够长出不好的果报,也可以叫作罪田。让我们受果报的地方,它从这个地方产生。所以,面对的对境就叫田。田是什么?就像田地一样,具有能生长的意思。我们人所面对的一定有他的环境,或者说是人,或者说是事物、环境,各种各样的。这些方面都要注意。我们所面对的人,有圣贤,有凡夫;有造恶业的,有造善业的;有发菩提心的,有仅仅是耽著于世间五欲的。我们面对这些不同的对象,我们所造的业的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它影响业的力量。这就是田门所说的意思。 在《僧伽吒经》里,佛告诉一切勇菩萨,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充满胡麻。什么叫胡麻?像麻子一样,有很多。有如这胡麻数目的转轮圣王,如有人向这样多的轮王布施,相比而言不如布施一个须陀洹。须陀洹是什么?就是初果,入流的圣者。最初破见思惑,见了道,叫须陀洹。而我们布施三千大千世界胡麻数目这么多的须陀洹,所得的功德相比而言不如布施一个斯陀含,就是二果圣者。布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斯陀含,所得的功德不如布施一个阿那含,就是第三果。这前面三果都叫做有学果位。布施三千世界诸阿那含,不如布施一个阿罗汉。阿罗汉就称之为无学果位,就是四果阿罗汉。布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阿罗汉,不如布施一个辟支佛。辟支佛是什么?缘觉成佛的。布施三千世世界诸辟支佛,不如布施一个菩萨。发心不一样,果位不一样。布施三千世界诸菩萨,不如布施一如来所起的清净心。从这一段我们就可以比较出,世间上的众生千差万别,人与人不同。当你遇上不同的人的时候,你所做的事情,或者说造善业,或者说造恶业,果报是不一样的。 依佛这样的话义,当布施的意乐和所施的东西是相同的。内心是一样的,所布施的东西也是一样的。布施的对境如果愈殊胜,布施所生的福德力也愈强大。就像上面列举的对境,有世间上的转轮圣王,还有声闻乘的一果乃至四果阿罗汉,还有缘觉乘的辟支佛,到大乘的菩萨,一直到究竟断一切恶,证一切德的圆满的佛陀。这些对境在功德方面所产生的后果,有巨大的差异。随着对境不同,你的发心是一样的,你供养布施的物质是平等的,但是所产生的结果天远地差。第二个方面,要随着功德的次第增长,对其布施所产生的福德也依次成千上万倍地增长。所以,我们今天说佛是“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我们今天要是遇上佛的话,是千遭难遇,万劫罕逢。我们在佛面前,能够侍奉于三宝,恭敬佛宝,亲近佛法,好好学习,这样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世间上有好多人遇不上佛宝,见不到佛宝,见不到三宝。所以,相对而言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力量就小得多。不管是做福德还是做什么,力量小得多。 所以,决定布施福德力究竟是大是小,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便是造业所对的对象。比如,像亿耳阿罗汉,他过去时候以一朵花供养佛塔,结果亿耳阿罗汉九十一劫在人天中感受各种各样的安乐果报,又由他余下的福德力成就了阿罗汉果。只是以一朵花来供养佛塔,就能够赶得这么长远的,无量无边的果报,乃至能够证到究竟阿罗汉的果报。他能够证到无学果位,超出三界二十五有的生死果报。又比如,阿育王过去时候作小孩时,用小孩玩耍的土来供养佛,依照这个福德力,后世转生为统治世界的一代名王,而且为佛造了八万四千塔,所以他弘扬佛法的功德,可以说无量无边,到最后也成道了。所以,虽然他们布施的东西非常低贱,而且阿育王前世布施的时候还是小孩,他的心力也非常微薄,但是因为对境是佛陀,所以非常殊胜,非常美妙。到最后,感得非常大的善果。 造福业方面是这样,在造恶业方面其实也是这样。做同样的事情,如果对境越尊贵,在他面前所造的恶法最后所产生的力量,就越来越大。所以,你对一般人造了一点点恶业,也许不起眼。但是,在善知识面前,在诸佛面前,你要造了这一点点恶业,就非常恐惧了。为啥呢?因为对境不一样。所以,我们说世间上的人没有遇上三宝,他造作的十恶业也许比不上我们这些遇上佛法僧三宝,但是你又不警觉,在佛法僧面前造作这一点点的恶业。你这一点点的恶业,就超过世间上的人,乃至几年,几十年,一辈子所造的恶业。值不值得恐惧?非常值得恐惧。所以,要分辨出我们随对的对境不一样的话,那么造业的力量就是这样悬远。要引起我们自己的警觉心,不要太粗心大意。要是粗心大意,有的时候我们造了多大的业还不知道,将来不知道受多少的苦,我们一点觉悟都没有。等到头来你再后悔,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现在要提前把对境对业力的影响了解清楚。 在《涅槃经》上,它给我们说:菩萨了知杀生的轻重是由所杀的对象的不同,从而分出上、中、下三等。比如,你杀蚂蚁乃至杀一切畜牲(这里面不包括菩萨随类示显的旁生)。在畜生界当中还有菩萨随类应现?他可以化生为畜生的形象。这里面不包括。杀一般的蚂蚁以及畜生,是下等的杀业。如果你杀凡夫的人乃至有学果位的三果罗汉,就是中等的杀业。假如你杀父母、四果阿罗汉、辟支佛或者菩萨,这就是上等的杀业。这个杀业的罪过就无量无边。这是拿杀业来区分的,其实其它的业都是一样。因为对境不一样,所以它产生的业力果报就不一样。 通常我们把容易产生罪恶、福报的对象称之为田。为啥呢?因为田有能出生之义,比喻罪福可从对境当中来发生。比如,上师、三宝、父母师长等等,即使造业的意乐不算很猛厉,但是只要面对上师、三宝、父母师长,稍微做一点点损伤或者利益,就会产生相应的福德和恶业。所以这个是很恐惧的。你要在家里面还不怎样显现,今天要在寺庙里面,我们就是要尤其小心。在上师、三宝面前要尤其小心。 在《念住经》上,给我们所说:从佛法僧,虽只盗取少许也成重大罪业。在三宝面前,哪怕你偷盗一点点东西,这个罪业非常大,非常大!在三宝当中还有分辨,比如佛、法和僧就不一样。你偷盗佛、法物,仍将彼等同类奉还,如盗佛与法,即可清净;如盗僧伽物,乃至还没有受用业果之前都不得清净。为啥呢?因为福田很重的缘故。比如盗食物,就会让我们堕落于有情大地狱当中;如果偷盗的不是食物,就会生于地狱的间隙、无间地狱、近边地狱等等极为黑暗的地方。 在《日藏经》中特别说道:犯戒,受用僧伽的东西,哪怕是少许,或者树叶,或者花,或者果,会让我们堕落于有情大地狱。我们今天出家为僧,犯了戒,以戴罪之身污染僧团,受用僧团一切的东西,这个所引起的后果是非常严重,将会让我们以后堕落于有情大地狱。经过很长时间的黑夜还不容易脱离地狱,即或是脱离了地狱以后,托生为人,还要生于旷野、尸林乃至无手无足的畜牲之类。你从地狱当中托生出来,再转而投生到其它道的时候,比如投生为畜生。畜生也是非常惨的,无手无足,在边缘地方,在旷野当中。还有从地狱当中出来,还可以变为没有手足的瞎眼的恶鬼。经历很多年长久地感受这些痛苦。盗用僧团的物资,今天比如你犯戒了,自己不忏悔,不改正,在僧团当中我们听之任之,久而久之这样的果报非常严重。不仅是在地狱当中受长时间的果报,哪怕是转身为饿鬼,也比别人不一样;转身为畜生,也跟其它不一样。要受很长时间的苦果。这是在僧团当中,虽然说僧团有清净戒律,你要亲近佛法僧三宝,好好地修学,福业来得很快,果报也很大。你如理如法修学,它的果报不可思议,一般人根本梦想不到。但是,如果我们不持戒,不好好修行,我们所得的恶果,将要比一般人更加惨烈。这一点我们自己要能够知道这种情形。 不与在家者。宁食热铁丸,火焰即炽猛,不应于僧中,受用僧伽物。”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宁肯用非常锋利的宝剑,把自己的身体、四肢割断,已经布施给僧团的东西,不应该与在家人享受。为啥呢?那是布施僧团的,一般的人享受得了吗?享受不了。这个道理好多人不懂,他说:“你是人,我也是人。你可以吃,我就不可以吃呀?”我们寺庙里面给大和尚坐的法座,平时好多人就不敢去坐。但是不信因果的人,他说:“你这个有什么,不就是一个板凳嘛,我坐上去头会晕呀?”不相信。所以,这些情形下我们没有智慧,很多时候就不了解其间的因果。我们布施僧团了,僧团是清净带戒之人,而且不是一个人。我们今天布施为现前僧团,现前僧团有多少人?如果我们布施于十方僧团,十方僧团的僧众有多少?无量无边。而僧团其中每一份子都有清净的戒律。就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僧团的东西我们在家人是不可以享受的。想受,你受不了。“宁食热铁丸,火焰即炽猛”,就是把烧得火红的铁丸吞进我们的肚子里,也不应该在僧团当中受用僧伽的东西。 “宁取食猛火,量等须弥庐,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哪怕我们把猛火拿来吃,猛火的量就像须弥山那么多,但是我们也不以在家人的身份来受用僧团一点一滴的东西。“宁破一切体,贯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把我们的身体就像烤烧烤一样,串起来烤,也不应该以在家的身份来受用僧团的财物。“宁入诸舍宅,火炭遍充满,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我们进入舍宅之中,哪怕是火炭充满的地方,也不应该以在家人的身体来享受出家人的房舍。这个观念要能够分得清。在佛门当中,我们经常说:宁可担金上庙,不可扯草下山。今天很多人已经没有学这个因果观念。你是出家人你可以受用,我就不可以受用吗?你出家人长着三个眼睛吗?我两个眼睛,你就三个眼睛,三头六臂?不知道发心不一样。出家人发的是出离三界的心,是住持正法的心,是持戒修行的心,是利益众生的心。我们自己发心呢?发心不一样,身体就不一样,受没受戒这其间又不一样,修不修行这其间又不一样,有没有道德这其间又不一样。所以,这些是区分人有不同的面。我们平时说,人都是平等的,人都是差不多。但是具体来说,真的就是那么平等吗?不一定。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个大和尚还在说:“原来说人是平等的,都差不多,没有多少区分,但是最近我发现人很奇妙,能够分出三六九等。人与人不用,根基不一样。有的人跟他说一遍,他就能够了悟了;有的人牵着他的耳朵,一年四季都给他说,他也记不会。”根基不一样,智慧不一样,发心不一样,用功不一样,功德不一样。所以,人与人不同就是这样。这是从佛法僧三宝的对境当中给我们说,在佛法僧三宝的面前所产生的一点点福业,结果也是很大的;所造作的一点点恶业,结果也是超乎于常人的想象之外。要明了这样的因果关系。 有很多人一听,算了,在三宝面前这么恐惧,我就不来了。不来,当然你可以避免造很严厉的恶业,但是很殊胜的善业你也积累不起来。这是两方面。所以,任何时候你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消极的人只能看到,我这个人就只能做恶业了,在三宝面前做了这样的恶业,那还下得来呀!你怎么没有想想在三宝面前做善业的时候呢?就像受戒一样,僧人为什么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呢?就因为他受了戒,受的戒法不一样。我们今天面临受戒的时候,很多人就没有思维。叫他受戒,我不受戒,受了戒很恐惧。受了戒,要犯了戒结果是非常非常地严厉,他就不喜欢受戒。所以,你不喜欢的话,永远也没有办法。以前我们在讲菩萨戒的时候,说你受戒而犯尤为菩萨,你不受不犯却仅仅是凡夫。啥意思?就是说受了戒,一定有犯戒的机会。但是,哪怕你犯了戒,你还是发了菩萨心,你还是菩萨。你害怕发心,害怕受戒,你的心始终就是凡夫的心。凡夫的心,你没有受戒就没有犯戒的可能。没有犯戒的可能,你永远都是凡夫。有没有上升的可能?这很糟糕。所以,从现在开始了解这两个方面。我们希望大家在恶业上,当然要有恐惧心,要谨小慎微,绝不造作这些恶业。另外在福业方面,要发起非常大的意乐心。今天我能够遇上佛法僧三宝,哪怕就是我用一朵花来供养,功德都是无量无边的。高不高兴?所以从这个地方,你应该要感到高兴。有的时候,你造恶业也许很大,但是你造福业,它也很大,是成正比的。所对的对境,就是这样。我们今天能够把因果观念明了以后,能够发生非常智慧的取舍,不是很好吗?只积累福业,不造作罪业。这样,我们的福业积累是非常迅速的,福德资粮超乎于常人的想象。你要看到这一点,我们为什么不生欢喜呢?自然而然就产生欢喜心了。 在僧众当中,以诸大菩萨为最具有大力量的善不善田。说善不善田,你对他造善业的时候,就是善田,就是福田;你对他造作不善业的时候,他就成为不善之田,将会产生很大的恶业之果。所以,菩萨是非常殊胜的田。 《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当中给我们讲:如果有人因忿恚之心,忿恨,嗔恨不平,以这种心将十方一切有情禁闭于黑暗的地狱当中。这种果报大不大?为啥呢?发心是因为嗔恨之心,他所损伤的有情是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十方的一切众生,不仅仅是一个众生。这种恶业因为伤害的众生多,因为意乐非常下劣,所以果报也就很严重。相比而言,又有人生忿恚心背对菩萨而住。要嗔恨菩萨,背离菩萨,用我们的背面对菩萨,说“我不愿瞻视”,我不愿看你。后面这个行为所产生的暴恶结果,相比于前面所产生的罪报,要超过无数倍。它仅仅是以嗔恨心,仅仅是不高兴菩萨,仅仅说了我不愿意看你,相比于前面他把一切众生都关在黑暗狱当中,这两者比较一下,对菩萨造作的恶业远远超出于对一切众生所造作的恶业。就因为这种对境。又比起劫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的一切财物,但是相比于有人轻毁任何一位菩萨。什么叫轻毁?轻视,毁谤。它也如前所说。如前所说是什么?后者产生的罪过远比前面劫夺一切众生的一切财物所产生的罪过,不知道要超出多少倍。就可以看到,在菩萨面前做一点点恶业,结果是不可思议的大。又比起焚毁殑伽沙数的诸佛塔庙,如有人对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恶名称,也如前说。就是你把恒河沙数的诸佛的庙子焚毁了,这个罪过大不大?很大。但是,相比于我们对于有胜解力,就是有殊胜智慧的大乘菩萨,我们起一念的损害心,或者发生嗔恨心,或者传播恶名称。这后者所产生的罪过,远远超出把恒河沙数所有佛的寺庙都烧毁这种罪过,还要大出多少倍。所以,这个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看到烧毁一个寺庙好像罪过很大,但是我们今天面对菩萨的时候所造作的恶业,不知比他超过多少倍。相比而言,你就知道我们今天面对众生的时候,哪一个是菩萨?哪一个是平凡的凡夫?不太容易分辨得出来。所以在我们面前,所面对的众生究竟是什么人你不清楚。因此,面对众生的时候我们尤其要小心。 《能入定不定契经》上说:“如果十方有情的眼目被剜,有人以慈心令其眼目重生,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狱,使其全部获得转轮王或梵天的安乐。”这种果报大不大?非常大。说十方一切众生的眼睛都被挖掉了,今天你以慈悲心让所有众生被挖掉的眼睛,能够重新生长出来。这个善业做得大不大?很大。比如说,前面一切众生关在黑暗地狱当中,我们把这些关在黑暗地狱当中的众生都放出来,而且让他们都能够得到转轮圣王的果报,或者都能够得到大梵尊天的安乐果报。这种对众生的利益,这种福力是很大的。不说让那么多人得到转轮圣王,一个人得到都不得了。要让一个人得到梵天的果报都不得了,何况我们让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这些好的果报。这个利益,在我们看来就是不得了的大。但是,这个算不算大呢?还不算大。相比于有人对胜解的大乘菩萨,什么叫胜解的大乘菩萨?对佛法,对菩提心,对胜义谛世俗谛有决定的胜解,有这种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我们如果有清净的信心看菩萨一眼,或者说以清净的信心很欢喜去看菩萨的容颜,来称扬赞叹他们的功德。你这种功德,相比于前面的两种功德,不知要大出多少倍。今天,你仅仅是欢喜看菩萨一眼,就能够得到这么大的功德。所以,对境不同所产生的福业和恶业,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对比出来。 经上还跟我们说:“如对菩萨所修善行,下至以一摶之食施与旁生之善,为作障碍,此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夺其一切财物,所生之罪,尤无数量。”我们今天对菩萨所修的善法,乃至菩萨以一抟之食施与畜生等等,如果我们做障碍,就是障碍菩萨修行。障碍菩萨修行,这个是什么法?是恶法。这个恶法的果报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把南瞻部洲一切众生都杀害了,一切众生的财宝你都给抢夺了。这个罪过大不大?但是,你障碍菩萨修法所产生的罪过,不知道比这个罪过超出多少倍。所以,我们今天在众生过程中看到别人修善法我们不欢喜,看到别人修善法我们去障碍,看到菩萨来了我们去诽谤他,给他制造各种各样的违缘,就因为自己不高兴。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但是从因果上来看非常严重。所以,从此可以推出,菩萨所作的六度万行,如果我们对它制造一点点违缘障碍,一定会产生无量的罪过。人说“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就是这样。看到有人在修行,不要给别人制造一点的违缘。你要是给别人制造一点的违缘,将来的恶果不可思议的大。所以,我们今天说成就别人修行,就是这种行为的反面。你障碍别人会产生很大的罪业,你成就别人就能产生很殊胜很圆满的福业。所以,今天在寺庙里面当护法菩萨,给打念佛七的护护法,给修行人护护法。当护法,这个功德不得了。随时随地我们要把它分辨得清楚。我看在四众弟子相处过程当中,我们自己的嗔恨心不能够对治,这个是极为严厉的对境。前面我们请了几位堪布、法师来,他看到我们的同修在吵嘴,在发生口角,下来以后他就很感惊奇:“在三宝面前,我们都是同修,居然还敢这样?”别人想不通。但是,我们一般人无所谓,这就是我们对因果有没有明白地了解,就产生在这些地方。说我们这些四众弟子相处的时候,要非常柔和,有什么事情能够商商量量,不要在三宝的团体当中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这样所产生的业果是非常的严厉。所以,你懂业果的道理以后,尽量与周围的同修要和谐相处。不要去障碍他,不要去让他不高兴。不要让他的修法得到障碍,随时随地要想成就别人。要想成就别人,这就是善心。同修当中相互成就,这是不得了的一种功德。所以,在佛教团体当中,在修行人的团体当中我们都不能够做到这样,在世间上你还能够做到吗?很艰难。今天我们就是专门修行的,就要把这些好好地思维一下。 通过上面的比较,就知道在所有一切众生的对境当中,发了心的菩萨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他很有力量。我们对他做一点点好事,能够产生很大的福业;我们对他做一点点坏事,能够产生很大的罪过。所以他非常有力量。我们在接触菩萨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应该要小心谨慎,要善巧地保护我们自心。对于菩萨的一切言行,哪怕是极微小的方面,我们都要尽量随喜,称扬赞叹。在态度上我们应该学会怎么样谦恭,怎么样欢喜柔和。要这样来学,要把身心世界调和下来。在周围的一切众生过程当中,要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当中的恒顺众生,称叹众生的功德。一切众生的功德,我们都称叹。所以,这些时候就强调我们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过程当中,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要持这种态度呢?我们一般的人就说:“他是佛,他是菩萨,我对你要这么恭敬!”“你是先人,我对你要这样恭敬!”往往他想你要值得我恭敬才恭敬。但是面对的众生究竟值不值得恭敬呢?以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心,也许根本分别不出来。为啥呢?在我们身边究竟哪一个是圣贤菩萨?哪一个是已经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用我们的凡夫肉眼能分辨得清楚吗?根本分辨不清楚。就因为这样的道理,我们应该以清净心、平等心来观察一切众生,把一切众生都观为佛菩萨,这样就有保障了。既然我分不清楚哪一个是佛菩萨,干脆我就把你们一切人都当做佛菩萨,那就杜绝在一切菩萨面前造恶业的可能。这样我还能随时随地修恭敬心,修谦恭心,我的修行还能很快地增长,能够加持自己。而我们今天刚好相反,要把一切众生观为佛菩萨办不到,相反地他要把一切佛菩萨看成凡夫。释迦牟尼佛有什么了不起,观音菩萨有什么了不起,我看也不过如此。你们这些学佛的,你们这些出家的,我看也没什么了不起,也没有长三头六臂,跟我们世间上平凡人也差不多。我们吃饭,你也吃饭;我们睡觉,你也睡觉。凭什么我要给你磕头呢?凭什么我要恭敬你呢?所以,我们今天的一般人爱把诸佛降低到一般凡夫的角度,这刚好是一个不一样的态度。而这两种态度对于我们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开言吐语的影响可大了!就由于我们没有警觉心,没有谨小慎微心。你把他看作一般凡夫,所以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无所顾忌。在造恶业,在伤害他的时候唯恐伤害得太小,唯恐一句话把他骂不死。但是,你要把他看成佛菩萨的时候,我们做一点恶业很恐惧。还敢不敢造恶业?就不敢了。所以,在一切为人处事的时候要学会这种方法。我们待人处事的方法,究竟有利于我们的善业生起来,还是有利于恶业生起来。这就是一种吸引力。你要把这种态度学好了,我们在积累善法资粮的时候就很具足。我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而唯有我自己是业障凡夫,这样我们才能远离罪过,才能够很快地获得善根福德资粮。 我们对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绝不能够生嗔恚心,绝不能够造一点点障碍。我们今天有挑剔,这个大德也有毛病,那个大德也有毛病,传扬别人不好的事情,以为自己挑出毛病来了,但是不是毛病呢?还值得讨论。但是,由于我们这样的恶业,对别人的弘法事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个果报也许你对法师没有多少损伤,对于我们自己的损伤就特别大了。所以,在这些对境面前,一般我的态度是,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法师怎么样?他有这样过错那样过错。我说:“我没有接触,不知道。”不要瞎去评论。有很多是是非非的观念,不是我们凡夫随便乱分别,就分辨得出来的。我今天看那些论坛上,彼此辩论非常激烈,说话也非常敢说。对弘法的法师,或者净土宗,或者律宗,或者密宗,很敢说。这是一个颠倒的行为。以我们自己一般的,你又没有修学那个法,你懂什么呢?我们就敢随便批评。所以这个是很糟糕的事情。我们宁愿把有过错的菩萨,也要看作为没过错的完全圆满的菩萨,这对于你很好。为啥呢?不造作恶业。你要是以这种态度来对待一般的人,你对那个人众生起欢喜心,不再去损伤他。对一般人都能够做到这样,对一个菩萨也能做到这样,它的业果是不可思议的圆满。 所以,我们今天要把态度好好地分析一下。究竟该怎么样为人处事?在为人处事过程当中,究竟要掌握一种什么态度?你好好地分析一下。说这个法师不得了。我看没什么,他也是凡夫,如果不然他长得怎么那么丑呢?如果不然他怎么长得跟我差不多呢?我要叫他显显神通,他也显不出来呢?所以,我们今天就是希望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出现。你头上长个角,我就认为你了不起。你能够生到天空,我就认为你了不起。如果你变现一座城池,我就说你了不起。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的一种偏颇。注重神通,比注重别人的发心,注重别人的智慧还要注重。就是注重于表象的东西,不能够注重到切实的内涵上。以我们自己的虚妄分别心能够分辨什么呢?往往都像磁铁一样,我们自己就喜欢朝垃圾堆里面钻,喜欢朝猪圈里面钻,所以你吸引的东西就跟大粪差不多。别人看到的全是优点,你看到的全是缺点。不是说这个世界怎么样,而是说我们的人心怎么样。以前说一个人和禅师相对了,问禅师:“你看我像啥?”“你像一尊佛。”他很欢喜。禅师也来问他:“你看我像什么?”禅师穿着缁衣。什么叫缁衣?染色衣。胖胖堆堆地坐在那儿,他一看:“像一堆牛屎。”他回去说:“今天把这个禅师贬低了!”别人说:“不是你贬低了禅师,禅师你贬不低。”你看到的什么景象,只能够说明你的心底世界时怎么样的,它反映了你的一种世界观,反映了你的一种取舍观。所以,我们今天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的心要净了,随时随地看到的都是众生的长处。诸佛看我们的时候,是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像《法华经》里面的常不轻菩萨,“汝具佛性,当来皆当作佛,我不敢轻视于汝。”菩萨修行就是这样的,不敢轻视一个众生。但是,今天不仅是众生我们看不起,连出家的法师我们也看不起,讲经说法的大德我们也看不起,乃至于菩萨我们看着也是一堆泥塑木雕,也没什么稀奇,十足地反映出我们内心非常低劣,非常污染。前面有的人在问问题:“天下都没有修行人了,很少人修行。”我说:“这句话怎么敢这样说呢?你怎么知道别人不修行呢?别人修不修行要告诉你?”“智海,我今天要拜佛了,你来看着我拜佛。”我是怎么拜佛的,我是怎么观想的我给你说?说不说?谁给你说。修行的境界,都是密着修行,没有必要给你说。不说你不知道,你就以为别人不修行?这个是不敢这样说的。所以,我们今天待人处事过程当中,切忌这样的心态。就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根本分辨不清楚。以前说,峨眉山上普贤菩萨跑到昭觉寺去烧火,有个人想去朝峨眉山。他就在那儿痛哭流涕,要见普贤菩萨,土地公公见他可怜得很,“你这个人很虔诚,在那里哭,你要干啥呢?”他说:“我要见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不在山上。”“他在哪里?”“到昭觉寺烧火去了。你到昭觉寺去看那个烧火的老头,他就是普贤菩萨。”他到了昭觉寺,一看,这个老头不起眼,跟一般的老头也差不多,自己还不相信。但是土地公公又告诉他了,这个就是普贤菩萨。他就上前去一把拉住他,“你就是普贤菩萨!”“你打胡乱说,谁告诉你的?”他说:“峨眉山的土地公公。”“行,你说我是普贤菩萨,你要想干啥?”“我要你救我!”“救你可以!”于是普贤菩萨就钻进灶堂里面去了,“进来啊!”他一怕就没有钻进去,菩萨就跑掉了。你看得清楚吗?假如说没有给你说烧火的就是普贤菩萨,你认得清楚吗?认不清楚。菩萨乘愿再来的时候,不给你说我是谁谁谁。今天就有很多冒牌菩萨,他怎么说呢?“我是弥勒佛再生,你们要恭敬我,释迦牟尼佛的法都不存在了,今天是我管天下了!”你听到这种人,该做何想法?很值得怀疑。释迦牟尼佛来了,他给你说他是释迦牟尼佛吗?菩萨乘愿再来的,他给你说他是乘愿再来的吗?没有这回事。往往这层身份识破了以后,这些乘愿再来的菩萨都要走,不再在世间。混进于世间当中的时候,就显现跟凡夫一样。所以,一般你是根本分辨不出来的。在我们身边坐的是谁?在你面前的是谁?分辨不清楚。我今天看在座的这么多位,虽然说表面上你也跟我一样,只有两个眼睛,只有一个鼻子,但是说不清楚谁是菩萨。 于是,在这种待人接物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要小心。不能够以看待凡夫的眼睛来看待他们,不能够去挑别人的缺点毛病,不能够去说别人的长长短短、是是非非。所以,世间上为人处事将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今天对自己,不挑自己的毛病,偏偏去挑别人的毛病,星云法师讲经讲得很好,但是我也能够挑出他的毛病,你看我多厉害!慧律法师讲经,不错,但是我听到他某一天也讲错了。他说净土法门法师,不错,但是我也能够挑出很多问题。但是,这些法师你能够挑出很多问题,你怎么把自己的问题挑不出来呢?这就是一个缺陷。满世界你都能够找得出问题,但是你就是找不出自己的问题。你能够找出满世界的问题,你是不是个修行人呢?不是修行人。我们说,一定要在自己身口意三业当中认真反省,找出自己的问题。能够把自己的问题看得越多,越谦虚,越精进,越能够学习,你就越具备一个修行人的素质。今天在谈话过程当中,我们经常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对不起,一听就知道你距离真正修行的境界还很远。我又是谁谁谁,你知道不知道?你们这些人怎么有资格跟我说话呢?我这个人有什么功德,这个又怎么样……只要是他自己赞美自己的,这个世间上你就要小心了。所以,你看真正的修行人:“你好,我就是业障,你是修行人,我要给你顶礼。”你看别人有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真正的修行人就看自己的缺点毛病,随时随地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随时随地能够谦虚谨慎,随时随地能够努力修学,跟我们这些凡夫,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身都是优点,从来没有毛病的,修行就是天壤之别。讲再高深的道理,如果不能落实在这种反省过程当中,再高深的道理又有什么作用呢?没什么作用。道理是道理,为人处事是为人处事。 所以,我们今天学习了影响业力的对境之门,就要知道面对自己要多反省自己的过错。能够认识自己的过错,你的进步就非常快。面对所有的众生,我们要把众生都看成修行菩萨,都看成是佛乘愿再来,都要在一切众生跟前修恭敬心,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孝顺心,这样一切众生都能够帮助你修行。只要你把态度转变过来了,我们就算是一个最基础的修行人,方式方法就对了。随时随地你能够赞叹周围的同修,而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就说明你距离修行很近了,有一点点修行的气味了。所以,拿这样在为人处事过程当中,你就可以对比检查,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有修行的气味?你有没有气味?可以看得出来的。所以,你在学习了这些佛法以后,对比检查我们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是怎么样用的,应该怎么样去改变。这个时候,也许对我们有帮助。哪怕你一天进步一点点,一天反省一点点,一天纠正一点点,都了不起。如果听了几年了,一点改变都没有,我觉得我们听经闻法可以停下来了,不要听了。为啥呢?你听成法油子了,听成老油条了,没有掌握怎么样听经。既然方式方法不对头,今天就可以停下来了,不用再继续讲了。再继续讲你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我们已经开始麻木了,百毒不侵了。所以,今天随时随地都要反省在今天听经闻法的态度上,待人处事的态度上。如果我们的方法不对头,只有朝恶业当中钻,朝黑暗当中钻,朝三恶道当中钻,而不是修行,不是解脱。所以,在听经过程当中,随时都是反省。在反省过程当中,随时都要把我们的方向明确。一旦把方向明确了,我们的修行就有前途了。如果这样的方向没有明确,道理不明白,落实不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去,的的确确是很危险的。不听经还没有过错,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毛病了以后,越听经毛病越深沉。所以,我们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扎牢实。你看每天晚上给你讲多少?不多,一小节。但是这一小节,仅仅是讲道理吗?不仅仅是讲道理。就是把道理明白以后,相当于照镜子,相当于我们静坐观修,相当于反省,相当于面临一个善知识,把我们平时生活过程当中,那些丑恶的习气毛病,能够在现实当中自己认识出来。只要反省到这个地步,每一天听经闻法,虽然说你没有听多少,我认为你的进步不小。你以为修行一口就能够吃个大胖子?不能够。于无声处见功夫,改变是从一点一滴当中积累起来的。没有反省,没有检查,没有对比,不能够认识自己日常生活过程当中的毛病,道理你就不能消化。不能消化的道理,它仅仅是口头上的道理。所以,哪怕是我们现在也许业力非常强盛,暂时还改不过来,但是至少我们认识到自己错了,至少认识到我们错在哪里,至少认识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没有面对,至少认识到我们要真正修行的话就要从这里开始,舍此而外,没有别的对境。 所以,在对境门当中来看,我们究竟面临众生,面临对境的时候,是成为恶田还是善田?是成为福田还是成为灾殃种子?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待人处事的态度,发心,你所造的善业恶业。所以你说在哪里修行?有人说:“师父,这个世间没有好修行,圣水寺太吵了,到深山老林里面去。”我说:“不是那样的,修行就是在我们所面对的环境,你的家庭,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就在你周边的人身上,那就是修行的一种对境。你远离于这些人,就相当于自己把自己的环境给砍掉了。砍掉以后,你在哪里修呢?”在爪哇国修?在自己的虚妄心当中修,修得出来吗?所以要把佛法落实于现实过程中,然后把恶田变成善田。这样,就在我们所面对的父母、夫妻、儿女、同事、朋友乃至三宝,就在这周围的人身上修,改变对他们的态度,改变对他们的观感,把习气毛病从这个地方改过来,就行了。 阿弥陀佛,今天时间到了。每一天听了以后,你要发心:我今天终于知道我错在哪里了,愿今天听经的功德,三宝加持,让我们的自性觉照加持自己。不在别的地方改,就在我今天听了经,闻了法,认识到的毛病上改,痛下决断。如果没有决断心,你听经闻法实际上就是白听了。所以,回向的时候要有这种心,痛定思痛,然后发起大愿心来改变它。我们一起来回向。 (毒 毒 整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在《日藏经》当中给我们说道:“宁以诸利剑,割断自肢体,已施僧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