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山·紫虚居士:空无、虚妄、如幻与修行的关系
空无、虚妄、如幻与修行的关系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二、空无的意义 而佛教中的「观空」是指观一切现象的本体,由于此本体离言说相,故称为「空」,其或称体性、法身、空如来藏等,但不是外道的空无。《心经》上所说;「五蕴皆空」、「诸法空相」、「空中无色」、「色不异空」等,此中的「空」都是指「空性」,不是「空无」。龙树菩萨的名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此中的「空」,有很多人把它当成「空无」,本人认为这是不对的,它应是指「空性」。 这个偈的意义是说,当下直观一切法之时,此法皆具有体性及名相,体性即不可说之空性(真谛),名相即俗谛所知的各种相,认为是「空无」者。常用一例来说明,例如,车子是由轮子、木头、铁器等和合所凑成,车子本身是空无,是「概念性」的存在;但若依此观,则轮子、木、铁亦皆空无;再细分下去,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等亦皆空无!但依《楞严经》所说,物质分到最小单位则是「邻虚麈」,此是半虚空与半物质,所谓「七分所成」;且依《楞严经》之说,虚空、物质与有情众生三者皆是因为「无始无明」出现,而使「空性」妄现故有。就如宝珠包上破布,原本光明之明亮度消失,而对外显现无光明之相,但宝珠性质未变,此无光明之相即是虚空、物质与众生;因此,此邻虚尘之体性亦是「空性」,不是「空无」。 由此,则基本粒子、原子、分子、铁器、木石之体性亦皆『空』,但不是空无,而铁器等乃原子所和合,则与车子由和合所成,没有不同,故车子体性亦是空性,不是空无。在实际修行上,观「空无」有落入断灭空的危险,但若把财物、名利等观成「死后就空无」,对克制一些贪习是有帮助的。 三、虚妄的意义 四、如幻的意义 佛经常以此十种境界来比喻世间一切现象的性质,称「诸法如幻」。在唯识宗比喻诸法如妄蛇,(即灯光不明时,把绳子误当成蛇)。在例(1)中,幻师可持咒幻化物体,或一些魔术师以快速手法幻化出物体,这些所变现之物体、手法,很像实际物体,但本质上却不是。在第(2)例中,《佛经》说渴鹿妄想,把阳炎当成水流,但本质不是。在第(3)例中,梦中境界,当下以为真实,但醒后知非如此。第(4)例中,镜中物体之像,虽似实物,但本质不是。第(5)例中亦如此。第(6)例中,回声似人声,但非人所出,是树声、风声或山壁所反射之声。在第(8)例中,水泡会误以为是宝珠,但很快消失,因为本质不是宝物。 由这十喻看来,如幻就是对现象的本质不知道而产生错觉、错知或错见。例如,眼前这枝笔,我们认为有此「笔之相貌」,但实际这是一种错觉,眼前这枝笔之相貌是我们的根与识面对笔的尘(即今日之分子、原子等),和合所生之相。若没有根识,我们不会见此笔之相貌,这种情况就如同第(9)例,属妄想所生之像,乃由识所生之妄相。也如阳炎,众生渴想所生,也如镜中像、水中月,皆自心所妄现。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因为众生有「无始无明」,故有妄识出现,因此而与尘境和合生出诸相,其本质是虚妄,其相状是如幻性质,而真相的情况,凡夫不得知。 五、梦境之比喻 而对一个已由梦境中醒来的人,他会认为梦境是假的,是「虚妄」的,这就如同假观或中观修行有成就的佛菩萨或修行者,他们知道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至于如幻的境界,那是如同人在刚入睡时,自觉很清楚,当时尚未入睡,但却有梦境现前,这种境界当事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梦或是真,这就类似佛经上所说的如幻境界。如幻是亦有(如有梦境)亦无(如觉得未睡)的境界,也是非有(未睡)非无(非无梦境)的境界。 六、如幻与色空不异之义 而心经所说「色不异空」是说色相与空性二者不异,故由色相的境界经修行可悟入空性,此即是「空观」的修行方式,禅宗的开悟即此境界。此外,《心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如同藏密所作「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这是中观之义,也是如幻的境界。对「我是本尊」的观想成就者,其所观本尊之相清楚在眼前,与自身分开,修行者在入定状况可依此所观本尊显现神通力,做渡生工作。此时,本尊与修行者是各自独立,修行者以本尊为假相。而「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成就者,其所现本尊与修行者自身不一不异,修行者如在幻境中,不知本尊与自身有差别,觉得自己即本尊,本尊即自己。因此,我自己即可有神通做渡生工作。 七、菩萨要修如幻观 如此,要由内心生起慈悲心渡这些「空性的众生」,内心就会有障碍,慈悲心不易生起。故小菩萨渡生的慈悲心尚有障碍,而观空的罗汉根本生不出慈悲心。修假观亦会有此问题,因为众生与一切因果皆是假相,则如何生慈悲心去渡这些「假的众生」?故观空观假,对慈悲心的产生会有问题;而若观诸法真实有,则会如凡夫一样,被尘境之名利等所染,不能渡生无碍。故要能生起大悲心渡生无碍,则必须修「如幻观」,因为如幻观的成就者,能观一切法同时是空亦是有;观众生既是有相的众生,也是所起的空性,对有相的众生要有慈悲心渡他们,而众生亦是空性,所以渡众生就没有可执著者,如此则可达到如《金刚经》所说「渡众生而实无众生可渡」的自在渡生境界。 故在渡生工作上,修如幻或修「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有其重要性。修行上,作观想可转化内心不正确或不好的观念,例如作无常观可破贪念,修慈悲观可破嗔念,修白骨观可克服YIN念等。观想的方法,是把自己依佛法所得的想法(例如为何要慈悲众生)写成「简短的偈」,然后入定,在定中起心诵此偈(默念或意念皆可),久之正念入潜意识中,潜移默化的结果,邪念即可转成正念。如幻观之成就者,可入世间而不着世间诸相,诸佛及大菩萨皆以如幻观观众生,故能生大慈悲心。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
《金刚经》上的名偈:「凡所有相皆虚妄」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般若心经》上的名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藏密本尊修行上,常用「我是本尊」与「我是本尊,本尊是我」的观想。在本文中,笔者仅就这些偈与「空无」、「虚妄」与「如幻」之关系,做一些关连,并说明这些偈在修行上的妙用。
我们常以为虚空是空无,这是不对的,只能说虚空中空无一物,也无一切色相,光线也没有。虚空的状态类似科学上所说的「真空」,虚空是我们所觉知的「空间」,故不是空无。空无经常简称「无」,例如,真空中无物质,世间无兔角存在。在《心经》上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这就是说明在众生本具的「空性」中,所有众生认知的名相皆不存在,皆无有。很多外道修行者「观空」,就是观一切法(一切现象)都是空无,这是释尊所称的断灭外道。
虚妄是虚假,性质是非实有、非真实,这是属意识心与有为法的范围;例如假钞票,认识的人就知道它是虚假,不是钱,没有钱的功用。又例如,电脑所作的「虚拟实境」,人在此境界中与真实环境很像,但我们内心知道这些境界是虚假的,是虚妄的。虚妄是假相,但不明的无知者却会以为是真。例如,成年人常用「希巴」(一种鬼怪的假相)去骗幼小儿童,因小孩无知,以为真有希巴会吃人!但成年人知「希巴」是虚妄。
如幻的性质比较接近「误认」或「错觉」,此与假相的虚妄不太相同。在佛经中常以十种状况来比喻如幻,此在藏密称为「十幻喻」或称「十缘生观」。此十喻如下:
(1)幻,即幻术,幻师所化之相。
(2)阳炎,指炎热无草木的土地上,出现流动性的空气之相。
(3)梦境
(4)影像
(5)干达婆城,即今日所说的海市蜃楼,这是沙漠中,空气密度稀薄而幻现远处的景物于空中之相。
(6)谷响,即山谷中之回音。
(7)水中月,即水中之月影。
(8)水泡。
(9)妄想所生之像。
(10)旋转之火轮,此乃火炬旋转而生的幻相。
梦境对未醒的人而言,并不知此梦境是幻或虚妄,未醒的人以为是如白天所见一样的真实,这就如同凡夫的境界,凡夫之人以为世界诸法是真实。另一种状况就是对一个未曾有梦境经验的人(注:世界上可能没有此种人),告诉他梦境之事,他会说梦境是空无,这就如同阿罗汉或断灭外道的境界,认为一切相都不存在。
《般若心经》中所说「空不异色」是说「空性」与色相不异,故由空性中可出生色相;藏密中所用「我是本尊」的观想,此中的「我」就是指空性或清净心(若观想之人尚未悟入空性),故此句是借佛力加持,观想由空性中现出本尊的色相。这是假观的修行方式,也就是一般所说的「三摩钵提」。
佛经上有说,菩萨在长期的菩萨道修行中,除累积福报资粮之外,亦要修如幻,如此才能成就第八地的「法空位菩萨」,而观空之成就只是第八地「我空位菩萨」,前者成就之后才可进入第九地而至法云地(第十地),故修如幻观有其重要性。如幻观为何如此重要?笔者认为,主要是为渡众生之故,若只自渡则修空观即可;因为若观一切法皆空性如幼而生,体性是空,则对众生亦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