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药师山·紫虚居士:空观、假观与中观在修行上的依据


 2020/9/9    下载DOC文档    

空观、假观与中观在修行上的依据

药师山紫虚居士

  一、前言

  空观、假观与中观是佛教对宇宙森罗万象的三种观点。「观」在名词上的意义是指观点、看法或认知等。若以动词来说,则「观」可以被解释为由内心起念进行观察或观照。在本文中,笔者将由《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与《圆觉经》中,与此三观相关的经文,来阐释此三关在修行上的意义,并由此来看宇宙诸法的性质。本文中很多观点乃笔者个人的知见,有不对之处,请读者多加指正。

  二、佛教与其他人士对宇宙现象的看法

  自古以来,当人们面对着浩瀚无边的宇宙时,很自然地会想去了解宇宙的状况,此中也包含想知道我们所觉知的外在世界及自己身心的各种现象。我们想要知道这些现象的性质与规律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及各宗教人士,乃至一般人,对宇宙现象多少都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有关宇宙诸相的体性问题,此外就是现象本身性质的问题。一般人大多认为现象本身就是「实有」的,例如:大多数科学家就是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物质与精神都是实有的,精神现象是物质所产生的,可以用物质的法则去阐释。至于各种现象的体性问题,科学家们则大多认为现象是来自一些最基本的物质(称为基本粒子之类),以及一些互相作用的规律(称为力或场之类)。且科学家们大多认为这些基本粒子及各种基本规律都是「实有」的,也就是可以由人类的认知系统去观察及重复实验。

  对这些问题,哲学家与各宗教人士则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人类的错觉而已,现象本身的性质是「空无」。也有人认为物质的性质是实有而精神是空无。但这些人士的观点大多是意识心的推论所成,就是科学家们也是基于实验的结果,加以意识心的解说而已。故这些人士对宇宙现象的了解与看法,都不离人类的意识心。

  佛教的观点则与一般人不同,佛教是由修行中去证悟,由证悟的经验才进一步去阐释宇宙现象的体性及其性质。这些修行的证悟很多是远离人类意识心的范围。例如:对「空性」的证悟,就产生「空观」的见解;对「如幻」法的修行,就生出「假观」的知见;对「禅那」的修证,就生出「中观」的看法。空观的修行者认为,一切现象都具有一个不可言说的「空性」存在。假观的成就者认为,一切现象都具有如梦如幻的性质,而中观的修行者认为,一切现象本身就具有「体性是空」与「性质是假」的性质。

  三、空观、假观与中观在修行上的依据 

  由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空、假、中三观,其对宇宙诸法的观点都是由修行中体悟出来的。以下笔者将由《般若心经》与《圆觉经》中所提到的一些修行方法,来说明空、假、中三观的意义。

  1.空观 

  《般若心经》中所说「空不异色」,就是空观所依据的修行方式。此中的「色」是色蕴,「空不异色」就是说空不异现象。在修行上的意义是说,我们所悟到的空性只是熄掉妄心的结果,不是在妄心之外别有空性可得。但在熄灭妄念的修证上,有时会进入空无或其他类似「空」的境界,而真正的「空性」应该是离意识心的「真空」,证悟到此空性的人就会说,一切现象的体性是空性,这就是空观在修行上的意义。

  在《圆觉经》中,有提及「奢摩他」的修行方法,这也是空观的修行。经上说,「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指第八识)烦动(指不断内观之义),静慧发生(指寂灭现前),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名奢摩他。」(详细注释请听笔者讲述,由法成出版社所出版的CD)。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由尘相之中,逐渐取静澄心往内观照,终究可悟入十方圆明的「空性」,这是诸法的体性。

  2.假观 

  《般若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就是假观所依据的修行方式。这是说由「空性」中起妙用,则可显现森罗万象。由此修行的成就者,就会在学理上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妙用所成。」现象的性质是如梦幻,这就是假观的意义。在《圆觉经》中,假观来自于修习「三摩钵提」。

  经中说,「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即由自心变化幻相而开显如幻的本尊身相)。」(详情请听笔者讲述,由法成出版社所出版的CD)。《圆觉经》中所说「三摩钵提」的修法,与藏传佛教中观本尊的生起方法很类似。本尊观想法是藉佛力的加持,以咒语之力变化诸幻(此乃修行者自心业障所生)而开显本尊相。菩萨道的修行者大多用此种方法,把自己修成有大神通力的金刚心菩萨,由此在世间行道,圆满成就诸种妙法。

  3.中观 

  《般若心经》中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中观所依据的修行方法。这两句话是说,我们当下直观森罗万象时,即可见诸相就是空,空就是诸相。在《圆觉经》中,中观所依的修行方法是修「禅那」。经文说,「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即由黑漆筒中现出月轮),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详细内容请听笔者讲述,由法成出版社出版的CD)

  这一段经文是说明,修禅那的人要观照世间诸法是如来藏(经中觉明之义)与无明所生之用,此相用不碍体性。如此观想功夫日深,则能由第八识后的黑漆筒中生出「月轮」。由月轮可直接内观本心外现诸相,因此当下即可见到本心即是诸相之源,诸相即是本心所化,这就是中观之义。

  龙树菩萨在中观偈上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观义。」这也是说明《圆觉经》中的禅那境界。偈中的「空」即是经中的「觉明」。偈中的「假名」即同经中所说的「众生寿命」。禅那的境界即显示,世间诸相当下即是空性,空性当下也就是诸相,此二者亦一亦异,非一非异,这就是中道之义。也就是中观在修行上的依据。依中观家的看法,宇宙间的各种现象,都同时显示「空的体性」,也分别显出如幻的相状,二者互为表里,故说不一不异。

  四、佛教的学理论说皆源于修行的体验 

  佛教的教理大多来自修行的证悟,此与一般凡夫的思考推测方式不同。因此,佛经可以说是修行者赖以证悟的「法本」,其与一般哲学的书籍不同。佛教的学说理论大多出现在修行之后,在藏传佛教中,很多密法是大修行者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证实修之后,到了机缘成熟时,才有它的学理公开于世上。

  例如:时轮金刚法、喜金刚法及大手印等都是如此。密法出现的时间比学说理论出现的时间早几百年是常有的事。中观理论也是如此,中观理论的提出者是印度的龙树菩萨,其在世间的时间约在公元200~400 年左右(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般若心经》中,早有中观修行的内容,《圆觉经》中也有相似的内容,而心经出现的时间比龙树菩萨至少早两百年。因此,我们只能说,中观有系统的理论是龙树菩萨所完成的,但不能说中观理论源于龙树菩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