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灵岩法要》贰、赞净土超胜【一】
《灵岩法要》 四十八愿度众生,逆恶归心也来迎。 非是混滥无简择,怜彼是佛尚未成。 (续编下·颂赞/阿弥陀佛像赞) 【注】弥陀大悲,无一简择,十方众生,平等救度。所谓「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何以佛无简择,慈心平等?以怜悯一切众生皆是未成之佛故。纵虽五逆十恶,亦不忍心舍弃。其心愿广大,其方法简易,故能上下通摄,平等普度。如是广大无碍悲心,祖师多有阐释。 善导大师云: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法照禅师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如是法语,皆明「大悲本愿,无一简择」之要义。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知: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增广下·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三编下·净土法门说要) 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增广上·与陈锡周居士书) 【注】净土法门以四十八愿为根本,而四十八愿以第十八愿为核心,所谓「本愿王」也。十方众生之往生,即仗弥陀第十八愿摄受之力。弥陀之本愿在此,释迦之本怀在此,诸佛之护念在此,三经之结归在此,众生之安心起行亦在于此。故学修净土,善解第十八愿义,至为紧要。此段即为印光大师诠释第十八愿义,明「乃至十念,必得往生」义。所谓「我今念佛,必得往生」也。能安心于此,起行于此,是可谓善学净土者也。 第十八愿为净宗肝要、眼目,龙树菩萨以此而开易行之道,明「称名自归」之义;昙鸾大师藉此而阐他力之旨,明「业事成办」之义;道绰大师依此而开净土一宗,明「唯此通入」之义。善导和尚大成净宗,更多阐释。今引善导和尚于第十八愿之释,显彰其义。 《观念法门》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往生礼赞》释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善导大师释第十八愿义甚多,而以《往生礼赞》「四十八字释」为要,句句金言,字字放光,可谓净宗眼目,行人准绳。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而言: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有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不但上善称名,可以向往。即五逆十恶,苟能起大惭愧,发露忏悔,无论一念十念,佛亦必摄受之。时雨润物,万物无不沾益;大海纳川,百川悉足汇归。万修万去,的实非谬。(三编下·上海法藏寺念佛开示) 上之则文殊普贤,久成佛道之大菩萨;下之则五逆十恶,将堕地狱之恶众生,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佛愿宏深,等视众生。(增广上·与谢融脱居士书)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特别法门。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生。此我释迦弥陀普度众生之大慈悲心,思之当为感极涕零。(三编上·复恒惭法师书一) 念佛法门,实为佛大慈悲,普度一切无力了生死之众生,而令其即生速了之无上要道也。(三编上·复叶聘臣居士书) 【注】观印祖意及三经文,知释迦慈悲正为凡夫,弥陀本愿亦为凡夫。《大经》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以「五逆十恶,十声得生」证明之,故知净土一法,虽三根普被,然弥陀特为凡夫发超世悲愿,本师特为凡夫开此最胜法门。所谓「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善导大师多引经证,详明「净土一法,本为凡夫」要义。《观经》以最下之机,显最胜之法;《华严》以最上之机,赞最妙之法。二经宗旨虽异,共明净土法门「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之深妙绝伦也,所谓「托佛愿力,五乘齐入」也。无力了生死之凡夫,于此甚深微妙之法,当生大信心,大欢喜心,大感恩心,顶戴奉行,一向专念。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 唯期五浊顿空,任他香无人焚,地无人扫。 倘得一真共证,自尔愿令我满,心令我安。 (续编下·楹联/弥陀) 阿弥陀佛,乃法界众生之无上慈父,险难恶道之第一导师,因中发四十八种之誓愿,果上获超诸数量之光寿。端居莲邦,分身遍十方刹海;普摄含识,即生证三德涅槃。至若观音势至,二位大士,则现身尘刹,寻声救苦,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辅弼弥陀,度脱众生,与乐拔苦,咸令究竟。三圣恩德,深广无量。虽天覆地载,莫能喻其万一;纵粉身碎骨,何由报其涓埃。(增广下·创建西方三圣殿功德碑记(代华德师撰)) 生死大海,非念佛无由得度。欲知念佛之所以然,不看净土经论,何由而知?固当日诵《阿弥陀经》,常看《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读此,则知弥陀之誓愿宏深、净土之境缘殊胜、行人之往生行相。此外,最亲切开示念佛方法,有《楞严经》第五卷末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增广上·复包右武居士书二)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 光少乏问学,长无所知。唯于净土一法,颇切向往。感子之诚,今将净土经论之最切要者略开一二,一一标其大意。若能归而求之,则心领神会,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者,远胜愚之喋喋也。(增广上·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 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增广上·与徐福贤女士书) 如来于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如《华严》、《法华》、《楞严》等。其专说者,则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三经中,凡弥陀之誓愿、净土之庄严、三辈九品之生因、十方诸佛之赞叹,悉皆显示无遗。(增广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世多习矣不察,视为浅近。谓不若教海之宏深,禅宗之直捷。每扬宗教而抑净土,尚自力而恶佛加。当仁固让,见义不为。致如来彻底悲心,郁而不畅;众生出苦捷径,塞而罔通。今不避罪责,略引证据。冀见闻随喜,同生莲邦。(增广下·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注】无论学修何法,都有其正依的经论祖释,所谓圣言依据、法脉传承也。净土法门自古以来以三经一论为其正依,以善导一脉为其正传。自清朝魏承贯居士将《行愿品》加入后,有了四经之说;后印光大师更加《念佛圆通章》,而成五经之论。三经五经,如何依止?通观《文钞》,即知印祖虽倡五经,若论所标之正依,亦唯是三经。其言「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可谓一语定准。一代时教,谈及净土法门之大乘经典,多达二百余部。大师言:「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故知:三经乃「专谈」,余者皆「带说」耳。于三经之外,《行愿品》与《圆通章》发挥念佛奥旨,摄归念佛,可谓最为得力,故大师扩而充之为五经。此二经虽可为弘扬净土之一助,但仍是「带说净土」而已,与净土三经相较,自有亲疏之别,如《文钞》比较《行愿品》与《弥陀经》言: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不可。《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 以此可知:二经虽无高下,却有亲疏,何为正依,何为傍依,一目了然。人或执于《华严》之圆融无碍,实则念佛无碍圆融,念佛一道同归,念佛五乘齐入,可谓最极圆融无碍也。故《要解》云:「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可谓道其幽玄也。又大师比论《大经》与《华严》时,更明《大经》之超胜,其言:「《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二经之胜劣,自不待言矣! 综观大师之意,诚知:三经为根本,余者为枝末;三经为源头,余者为支流;三经如大海,余者如江河;三经为正依,余者为傍依。 诚如大师云:「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净土三经。」学净土者不可不注重三经,不可不正依三经也。 最早确定净土宗之正依三经者,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其《观经疏》于「五正行」之「读诵正行」中,即明专读诵净土三经;又欲明「念佛功能」超绝时,亦藉三经大义以明之。此三经地位之确立,是为善导和尚楷定古今之一义也。 溯此法之发起,实在于华严末会。善财遍参知识,至普贤菩萨所,蒙普贤威神加被,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以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已遍游尘刹佛国。其弥陀誓愿、极乐境缘、往生因果,一一悉知,故不须说。然华严会上,绝无凡夫二乘,及权位菩萨。故虽大弘此法,而凡小莫由禀承。乃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人天凡圣,说《无量寿经》,发明弥陀往昔因行果德,极乐境缘种种胜妙,行人修证品位因果。此经乃说《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说时虽在方等,教义实属《华严》。《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佛以大慈,深恐众生不便受持,故又说《阿弥陀经》,庶可日常读诵。又说《观无量寿佛经》,令诸行人,西方依正庄严,常在心目之间。此三经,文有详略,理无二致。(续编下·无量寿经颂序(民二十五年)) 《无量寿》、《观经》、《弥陀》,虽文相不同,而义意则互融耳。佛为九法界众生说,吾人何可不自量,而专主于最胜者观乎?丈六八尺,佛已为我辈说过矣。下品将堕地狱之前,大开持名之法,是《观经》仍以持名为最要之行。《无量寿》详说佛誓及与净相,是为依小本修者之要诀。由有此二经,则知小本之文,但撮要耳。是知虽依小本,不得以二本作不关紧要而忽之。至于修时,果真至诚,于一瞻一礼一称名,皆可消无量罪,增无量福,非一定须作么修方可耳。(续编上·复济善大师书) 【注】三经看似各别,实则互摄互融,交相发挥念佛宗旨。《大经》正明,《观经》巧说,《弥陀经》直说,无不以弥陀本愿为旨归,以称名念佛为最要之行。三经同主称名之义,善导和尚言之最为明确,其《观经疏》云: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唯明、唯标、专念」等义,于三经同主念佛开显至极。《观经》虽初开三福九品之散善、十三定观之定善,而流通文中,特别咐嘱称名一行: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此即《观经》宗旨所在,善导大师依此而结示一经宗要云: 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为《观经》结归,亦为三经要旨,净宗眼目。明乎此,则知三经发挥虽异,归宗是一,所谓「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 《无量寿经》有五译: 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 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僧铠译。 第四译,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 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三编上·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阿弥陀经》乃一切圣凡同修之道,亦决于现生了脱之法。文虽显略,义极宏深。古德欲人皆修习,以故列为日课。…… 《阿弥陀经》,文略义丰,普透群机。其为利益,穷劫难宣。以故自佛说此法门以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有缘遇者,祈勿错过,则幸甚。(三编下·阿弥陀经白话解释题辞) 释迦弥陀,乘大愿轮,兴慈运悲,度脱众生。一则示居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示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增广下·观无量寿佛经石印流通序) 【注】释迦示居娑婆,殷切发遣,指归西方;弥陀示居净土,以大悲愿力,摄受救度。此二尊一遣一唤之深慈大悲也。幸闻释迦之发遣,弥陀之招唤,自当托质莲台,深归净土也。善导《观经疏》云:「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㈢六字名号 一句佛号 包括一大藏教 莫讶一称超十地, 须知六字括三乘。(续编下·楹联/弥陀) 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通宗通教之人,方能作真念佛人。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之人,但止口会说话,亦可为真念佛人。去此两种,则真不真皆在自己努力,依教与否耳。(增广上·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注】六字名号,乃弥陀五劫思维、兆载苦修所成,具无量光寿,摄依正二报。乃至十方诸佛功德,诸大菩萨功德,一切经咒功德,无一不摄。如经云:「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是故无论有智无智,初学久修,皆当死尽偷心,做真念佛人,至心信乐,一心念佛。上智者深明其义,故易做真念佛人(其智不可及);下愚者安于本分,故亦易做真念佛人(其愚不可及);中间之人,或难穷其理,或不安于分,故多难做真念佛人。非其不能,是不愿也。其真与不真,端在自己是否依教奉行耳。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圆摄十方三世一切佛号。(续编上·复陈其昌居士书民 国二十年) 【注】阿弥陀佛,号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法界藏身,一佛摄无量诸佛,一土含无量佛土。故念一佛,即同念十方诸佛;生一土,即同生十方佛土。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通是梵语。「南无」,亦作有「曩谟」者,经中通作「南无」,此翻「恭敬、归命、顶礼」等。此二字,乃直示「恭敬、归依」之意。「阿弥陀佛」,此翻「无量寿」,亦翻「无量光」。谓此佛之寿命光明,悉皆无量。(三编上·复应脱大师书三) 【注】六字名号,义虽无量,大要有二:一摄弥陀无量功德,二示众生归命往生,可谓机法一体。古今大德多有释义,以善导大师「六字义释」,圆摄机法要义,畅显往生至理,最为精要。其《观经疏》云: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三经要义于此摄尽,信愿行尽在此一名号中,众生称念,乘佛愿力,自得往生。 谢谢来访!欢迎经常来上品莲生的空间访问交流 请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莲生的空间”,即可进入本空间。 点击(上品莲生的空间 )即可进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