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其它法师:菩萨行的奥秘——普贤十大愿王提要(云香法师)


 2020/5/5    下载DOC文档    

菩萨行的奥秘——普贤十大愿王提要

云香

  因为抽到《行愿品》的签,现在就以“行愿法门”的修行方法,来与大家一起分享珍贵的佛法。
  普贤菩萨是佛教中知名的大菩萨之一,是佛教代表“行愿法门”的大菩萨。什么是“行愿法门”呢?行愿——就是发起广大艰巨的誓愿,让自己的誓愿带领自己不断的前进,直到最终完成自己的伟大愿望,这就是行愿法门。行愿其实是一种修行人所发的理想,有了这种伟大的理想,我们才会有伟大的行动。普贤菩萨的十种大愿是行愿法门的代表,完满修学这十种大愿的过程就是菩萨行的全部过程了。所以,《行愿品》是一品相当重要的经典,菩萨道的进修,如果离开了最初正确的行愿(理想),就不会有后来的种种伟大而崇高的菩萨行了。
  《普贤行愿品》属于《四十华严》的一品。《华严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共有过三次翻译。一次是在东晋时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译成60卷34品的《华严经》,又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到了唐代,从西域传来消息,《晋译华严》的三万多偈不是全本,于阗有更完整的梵本。于是武则天专门派人前往于阗寻访该经梵本,并聘请译经人。使者在于阗找到梵本,并请到当时的高僧实叉难陀一同返回长安。这次翻译出来的是第二个本子,共80卷39品,又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唐贞元年间,从印度来了一位叫般若的法师,他翻译的是40卷的《华严经•入法界品》,故称《四十华严》。般若翻译的《四十华严》中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全经名应该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佛教中的所有经典,都是一种教授。有指导我们怎样在现实的人生中去实践佛法,并对治我们的种种过失,指导我们不断的修正自己,改良自己,最终圆满自己的实际意义。如果经典不具备这样的意义,经典也就失去了它的真正含义,也将变得毫无价值。看待一切的佛教经典,惟有本着这样的心态来阅读与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佛法的真意,得到佛法的实益。
  现在,我们来看看《行愿品》。《行愿品》的文体分为两个部分,先是散文形式的“长行”,再是诗歌形式的“重颂”,重颂基本上是对长行经意的重复颂出,所以我们这里只能省略。长行的文义分为三个部分:(1)先由普贤菩萨告诉诸位菩萨及善财童子,若要成就如来功德,就要修行十大愿王,并总说出十个大愿;(2)中间部分为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一一的分别解说十种大愿;(3)最后赞叹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种种功德,并导归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以净土宗也特别的推崇这部经典。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讲说出《华严经》中普贤菩萨无限的愿力与德行,以及无尽行愿的方法,这如何可能呢!所以,我们只能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起,从自身的境界谈起,渐渐的扩大,最终成就“虚空界尽,众生界尽,而此行愿无有穷尽”的华严境界。
  代表行愿法门的普贤菩萨有着这样的十种伟大誓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下面我就个人的粗疏理解,对这部重要的经典——《行愿品》中的十大愿王做一些分析:
  一者,礼敬诸佛
  礼敬,这是修学佛法的第一步。为什么要有礼敬呢?因为我们凡人都是自满的,自以为自己是圆满的,即使有些人觉得自己不够圆满,也觉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是可以原谅的。这就错了。古人也说:“满招损,谦受益。”一个时时觉得自己圆满的人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他是不会再有上进的。鲁迅先生也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因此我们要先学习必要的自省之道,先认识到自己的不完满,自己的缺陷。自己对自己的自省,这是所有修学佛法者的第一步。
  我们有什么不完满与缺陷呢?我们现在就开始自己来省查一下自己的一切,我们会发现自己是这样的渺小而不够光明,甚至有时候是卑鄙而龌龊的。我们有时候是这样的“自私自利”,我们为了一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一切,有些时候竟然是“损人不利己”的行动。这样的事情我们难道不曾做过一些吗?我们有时候是这样的“自欺欺人”,我们为了抬高自己的价值,不惜去千方百计地贬低他人、欺骗他人,这是一种“欺人”的卑劣行为;我们哪里会想到欺人的同时我们其实是在自欺,骗人的同时我们是在骗自己呢?我们常常“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很聪明”,用些不实际的谎言或者手段骗过他人,或者得到某种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当我们常常沾沾自喜的卖弄自己的“聪明才智”的时候,哪里想到自己的卑劣行为一旦暴露或被人识破,亲人远离、朋友疏散,其实我们这是在欺人的同时“自欺”啊!…… 
  深刻的反观自己的一切心行,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不圆满,自己的缺陷,这时候我们要怎样办呢?这时候我们就要向那些圆满者,没有缺陷者看齐。可是谁是这人间的圆满无缺陷者呢?只有佛陀!他才是这人间的一切完满者。佛陀不会为了个人利益去损伤他人,相反的佛陀还常常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来损伤自己”;佛陀不会去欺骗他人,更不会为了抬高自己而去贬低他人,佛陀只会赞美,赞美一切人的功德;佛陀永不会自满,觉得自己最好,最伟大,佛陀总是谦卑的,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就是佛陀,人间的圆满者!这样伟大的人格,这样慈悲光明的形象,怎么能不让我们这些渺小却自大,卑劣却傲慢的人们礼敬呢?
  所以我们要“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称赞,这是一种美德。人类可以用最为丰富的语言来传达各自的讯息与感情,这是一种福气。赞美——这是所有语言中最好听的语言,也是所有人都最爱听的语言(包括一部分其他动物都喜欢听赞美的语言)。所以,我们要常常说赞美的语言,赞美一切该赞美的人或事。普贤菩萨在《行愿品》中也说过:“令众生欢喜者,则是令诸佛欢喜。”
  “称赞如来”。上面说过,唯有佛陀(如来)才是这个人间的一切完满者,他的思想、他的语言、他的行为都是完美的!他的心中常常是充满了对所有人与动物的慈悲与怜悯;他的语言常常是充满了智慧与赞美;他的行动都是为了众生的福祉与利益……他就是这样的一位人格的完满者!这样的完美者我们又有谁不愿意去称赞呢?
  三者,广修供养
  “广修供养”,这是我们一个修道者所必须要做的。广修供养其实就是广行布施,这是六度的第一度。布施,这可以破除我们一般人的贪婪之心,贪心是所有罪过滋生的根源;只有心中不再有所贪恋的时候,我们也才能够广修供养;通过广修供养的修行,我们积集广大的福德资粮,成佛之道就是福德和智慧的圆满之道;想要圆满福德资粮就要时时发愿去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业障,就是我们过去生来所做的种种不善恶业,这些业障时时的会成为一种现行的烦恼,这些烦恼又会成为修行中的种种障碍,这就是业障。关于种种过去的业障我们要时时的加以忏悔,忏悔的心理是一种良善的心理状态,忏悔的心理状态能引生强烈的惭愧心,惭愧是善良的心所。只有我们有惭愧心时,我们才愿意去向上、向善、向解脱,才会希圣希贤。
  “忏悔业障”,就是要我们时时保持一种惭愧的心理,对于过去所做的种种不善之业,发誓永不再造,并时时的进修种种善行来弥补过去的种种不善行。惟有时时的忏悔,我们的种种业障才会消除,修行成佛的道路上才会越来越顺利;也惟有时时的忏悔,我们才能谨慎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不去造作恶业,不会去损人利己。
  五者,随喜功德
  “随喜功德”,这是并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们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忌妒的心理,有的人强烈些,有的人微弱些。这种忌妒的心理会障碍我们随喜他人的种种功德,有时候还会因为自己强烈的忌妒心而不自主的去妨碍破坏他人的好事,可见要随喜他人的功德是并不容易做到的。要去随喜功德,就得先去学习克制自己的那种卑劣的忌妒心态。
  六者,请转*轮
  “请转*轮”,就是祈请佛陀或诸位其他的大菩萨等能够宣说正法的人来宣说佛法,这就是请转*轮。
  佛法,这是指引一切人向上、向善、向解脱的善法,这是怎样的希有难得,能够宣扬这些正法的人又是怎样的值得我们尊重。所以,我们要常常劝请并帮助这些人来宣说佛陀的正法,促进佛法的宏传事业。为了佛教,为了众生,我们要常常“请转*轮”。
  七者,请佛住世
  佛陀,这人间的圆满者,人间的正觉者。是最最稀有的,最最难得一见的圣者!是他的出现,开启了宇宙人生无尽的真相,让我们知道解脱生死的正道,让我们不再迷失在无尽的轮回里。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众生的慈悲,他的口中常常宣说出无上的智慧之语,他的一切身行都是为了众生的福祉与利益而行动……经典中常常比喻佛陀的出现如暗夜中的光明一般!这样的伟大的人物,我们又有谁不希望他常住世间呢?
  为了一切在黑暗中生死轮回的众生能见到佛陀,得闻佛陀的正法,在暗夜中见到光明,让我们来祈请,祈请慈悲伟大的佛陀常住世间。
  八者,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就是常常的跟随佛陀学习,不离佛陀的教导,不离佛陀的正法。因为只有佛陀才是一切完满者,一切智者。我们只有以这样的人为榜样,以这样的人为导师,我们才能不迷失在无尽生死轮回的旅途,才能最终像他一样的成为一切完满者,一切智者。
  所以,我们要发愿:愿生生世世不离三宝之地,愿生生世世不离佛陀的正法,愿生生世世“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这同样的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一般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我们的心中总是想要一切事物随顺自己的心意旋转,稍有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心生烦恼,哪里还会去愿意恒顺众生呢?
  菩萨道的进修就是“无我之道”,也就是“他人第一,自己第二”。《金刚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我们知道,只要我们心中时时有这个“自我相”,就无法完成菩萨道的进修,也就不会想要去怎样的恒顺众生,而是时时的想要众生来恒顺于我了。假如我们是这样的心态,我们就会背离佛法的精神,就会背离“菩萨之道”。因此,我们要时时的学习“不执著自我”,学习去“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回向,这是佛法中所特有的用心方法。修行菩萨之道,就是“忘我济群生”之道,所谓的回向,就是把自己的所修行的种种功德,无论大小多少,都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修行所带来的福利。
  我们一般的人都是自私的,都不愿意自己的功德给别人分享,甚至怕别人抢了自己的某些功德,又哪里会主动的把自己的种种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共享修行的种种功德呢?
  “回向”,就是打破“自我的界限”,冲破“自我的牢笼”,进入“无我的世界”,完满真正的菩萨之道。
  上面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有关十大愿王的点滴解释。这十种发心行愿,虽说只有十事,却包含了菩萨道的深广内容,我们佛弟子都应该常常的读诵这部经典,并以这十大愿王来修正自己的发心,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做起,去点点滴滴的修行,去点点滴滴的发愿,最终成就普贤菩萨的功德;成为像普贤菩萨一样的大菩萨,游行法界,广利群生。
  最后用我们早晚功课中的一句偈语做为这次讲演的结束: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虚空有尽,我愿无尽!
  谢谢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