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过年好”融贯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金色锣鼓敲起来,幸福歌儿唱出来,大红灯笼挂起来,欢快秧歌扭起来…… 承载着每个中国人太多的祝福和欢乐,寄托着每个中国人无尽的希冀和渴望,这就是中国春节。 春节已经如约而至,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动,更是成为这浓浓年味中的另一道风景线。 大街、小巷、亲朋、邻里,一见面,鞠躬作揖,并道一声“过年好!”或许你并没有太在意这一声清浅的问候与祝福,岂不知这一句“过年好”融贯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悌道。“孝悌”为中国人传统伦理的基本构成,孝与悌本就是相生相伴的情怀。《论语》的第一篇就指出:“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也就是说,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很少会忤逆不道。就此,一个人拥有孝和悌的品质,已被看作是为人为事的道德保障。那么,何又为“悌”呢?贾谊《道术》曰:“弟爱兄谓之悌”,悌的本意是敬重兄长。而推演开来,“悌”所提倡的就是兄友弟恭,就是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之间的大团结、大和睦。还记得北宋时期被称为“司马温公”的司马光吗?温公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人们除了对他的德行备极推崇之外,他发乎真诚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温公与哥哥司马旦的感情特别地好。在温公退居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他对哥哥既敬重又倍极关怀。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温公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羸弱,消化不佳,为保康健,常需少食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但温公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哥哥,就如同照顾婴儿一般。当季节交替时,天气开始转凉,温公就常常轻抚兄长的背,日日嘘寒问暖。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所以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正所谓是“同气连枝,骨肉相连”,“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春节假期正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时刻,这种真挚的友爱是多么地弥足珍贵,我们应当倍加地珍重爱惜。可是我们也常听说,有的兄弟姐妹间因为财物等原因闹得不和。如此这样,上对不起祖宗的阴德,下对不起父母的恩情。悌是孝的补充,只有兄弟和睦,家庭才能安宁,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在中国这片国土上,从小家兄弟姐妹间的和睦,到各民族友好互助,便形成了如今的和谐社会。 《弟子规》中讲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又说“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两句话非常地精彩,他告诉了我们如何去落实悌道。 明朝的郑濂闻名于治家有道,他的家族历经七世,绵延三百年不曾分家,合族聚居,人口上千,却井然有序、和谐至乐,因此被太守赐匾“天下第一家”。“和”是郑家的治家核心,也是家里每个人心中铭记之训。一次太祖皇帝赐给郑濂两颗梨,郑濂拜谢后,要弟弟和他马上上路,带了梨子赶回家里。弟弟困惑地说:“不就是小小的两个梨子吗?皇上赏赐给你的,我们带在路上,你什么时候渴了就吃掉,没人会说不公平,何必如此大费周章赶路带回去呢?”郑濂却说:“虽然是小小的两个香梨,意义非凡,你就随我快点带着梨子回家吧!”一回到家里,郑濂马上召集了全家一千多人,一齐对着皇上赏赐的梨子谢恩。谢恩后,郑濂搬出两个大水缸,放了两大缸清水,把香梨捣碎,一边一个放到大缸里面,然后让家里的每个人都分一碗含着梨汁的水,这样全族人都公平地分享到了皇帝的赏赐,很是开心。郑濂也藉此向族人示范了公平有序、孝悌友爱的重要性,从此整个家族更加齐心和睦了。郑濂品德高尚,又充满智慧,懂得以“和”持家,也懂得怎样才能做到无私公平。公平,人心就平,心平了之后就和谐安乐。当然,悌之道除了“理”之外,很多时候展现出的是它温情的一面。提起徐茂公,我们知道他是唐朝开国的元老。其实徐茂公本名叫李绩,因受唐高祖李渊的赏识,赐姓李。李绩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正是这样一位开疆拓土之人,同时也是一位温情的男子。李绩为宰相时,有一次回家探亲,正值姐姐患咳疾很严重,他就亲自上山采来百合为姐姐烧火煮粥,一阵风来,竟把李绩的胡须烧着了。李绩身为一品朝臣,能够亲自为姐姐煮粥,实在是难得。因为这段感人的故事,后人就把兄妹姐弟之间的深厚感情与关爱体贴比喻为“焚须煮粥”。如果说孝之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使命,那么悌之道便是人遵循宗亲关系、维护家族顺序的一种良好品德,更是处理外在关系的一种延伸,把悌道亲情推展至社会之中,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泛爱于天下,不管陌生与熟悉。天下如同一家,世界大同,又怎么会不太平呢? 大道至简,好一句“过年好”!就让这句承载着和睦家庭、和谐社会之意的“过年好”,在春节这个特殊的节日中响彻瑞雪丰年。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