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8)


 2020/1/8    下载DOC文档    

  丙 他力妙法,善护行人

  其他法门,全凭自力,末世①修行,多诸障难。例如《楞严》中广明行人于禅观中之五十种阴魔②干扰。行人正见稍失,便陷魔网。故该经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可见行人稍有执著,便失正见,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堕入泥犁③,是故其余诸法,名难行道。

  但念佛法门,同于密法,是他力④门,属于果教⑤。行人发心念佛,仗弥陀本愿摄受,威神加被,护持行者,魔不能扰。如《十往生经》云:‘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故《净修捷要》云:‘大势至菩萨,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人,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又《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见念佛之人,有弥陀所遣之廿五菩萨,于一切时处,拥护加持,又有大势至菩萨等,威德摄受,复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故得远离魔难,安稳修持。仗他力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以谈他力为着相,应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显自心,从有念以入无念,正是本法深妙处。是故《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⑥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

  【注释】

  ① 末世: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

  ② 阴魔: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譬喻)五阴能害众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③ 泥犁:

  《佛学大词典》:意即地狱。又作泥黎、泥梨。即无有、无福处之义。彼处喜乐之类一切全无,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④ 他力: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为自力,佛之本愿力加被力为他力,此中一切诸佛为众生虽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众生成佛道者。为弥陀如来一佛。以是为彼佛之本愿故也,弥陀之本愿曰唯愿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舍自力而信弥陀者。与此本愿相应,自成往生成佛之愿果也。而此信心亦为依佛之本愿而发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为他力所摄取也。净土论中下曰:‘他力为增上缘。’又曰:‘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教行信证二曰:‘言他力者,如来本愿力也。

  ⑤ 果教:

  《佛学大词典》:[果门]条,即诸佛自内证之法门。亦即如来果位之法门。此系菩萨以下之因位行者所无法窥见了解之境界,系已证得正觉者乃能了知,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之法。

  ⑥ 讳言:

  《汉典》:因有所顾忌而隐讳不说;不敢或不愿明说。 《后汉书·刘陶传》:“臣敢吐不时之义于讳言之朝。”

  【译文】

  其他的法门,全都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在末法时期中修行,会遇到许多的障碍和磨难。例如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就广泛地说明了修行人在禅观之中所受到的五十种阴魔的干扰。修行人的正见如果稍微失掉一点,就会陷入魔网之中。所以这部经当中说:‘没有认为自己已经成圣成贤的想法,这可以称得上是善境界,如果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贤圣的果位,便会受到众多邪魔的干扰’,可见修行人稍微有一点执著,便会失去正见,就会陷入魔道当中,本想求得境界的提升,却反而下降,甚至会堕入到地狱当中,所以说其余的诸多法门,被称为难行道。

  但是念佛法门与密法相同,是他力门,属于果教。修行人发心念佛,依靠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摄受,威神力的加持,可以得到护持而不被魔所干扰。如《十往生经》所说:‘佛说:如果有众生,能够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发愿求生净土的,阿弥陀佛就会派遣二十五位菩萨,拥护这个修行人。无论是行住坐卧,是白天还是黑夜,在一切时间里,一切处所当中,都不让恶神恶鬼得到扰乱的便利’。另外《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说:‘现今在这个世界当中,摄取念佛的人,归到净土之中。’所以《净修捷要》说:‘大势至菩萨现正居住在这个世界中,为众生作大利益的事。对于念佛的人,摄取不舍,使令脱离三途恶道,得到无上的力量。’此外,《阿弥陀经》中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到这部经能够受持的,以及听闻到诸佛名号的,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会被一切诸佛所护念。’另外念佛的人身上有四十里的光明照耀,所以魔无法侵犯。

  由以上可以看出,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所派遣的二十五位菩萨,在一切的时间和处所中,拥护和加持,又有大势至等菩萨们的威德所摄受,还为一切诸佛所护念。所以能够远离魔难,安稳地修持。由依仗他力(佛力)的缘故,化险为夷,称为易行道。或许有人会认为谈及他力那是着相了,但应该知晓,他力也是自心。自力与他力是一而不是二,自力与他力是宛然相仿佛的。因为他力而显示自心,从有念而进入无念,正是这个法门所深妙的地方。所以《弥陀要解》中说:‘这个念佛法门,全在于要明了他就是自。如果忌讳说他佛,就是没能将他见忘却;如果是偏重在自佛上,却又成为执著于我见的颠倒想法。

  【心得报告】

  在《佛说法灭尽经》中说,佛法将要入灭的时候,《首楞严经》是最先灭掉的一部经(另外还有一部是《般舟三昧经》)。而这一部经中,详尽描述了五十种阴魔的情形。换句话说,这部经灭掉了,众生便没有能力再去鉴别是魔还是佛了,而这恰恰是魔最希望看到的。早年印度的国王视这部经为国宝,不得外传,般剌蜜帝法师曾多次想把这部经带出国外都没有成功。最后不惜身命,将经文用很小的字抄下来,剖开手臂放进去,待长好以后,才涉险带到我国。所以我们能看到这部经,是极为难得和幸运的事,应该深生感恩,同时也可以侧面看出这部经的份量。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讲述最初色阴十种魔境中每一种的句尾,后面的受阴、想阴、行阴、识阴,还都各有十种魔境,且是层层加深。所以正见稍微有失,便会陷入魔网。如果对于经教没有足够深入,这个正见都不能建立,如何辨析?一旦着魔,再恢复到正常会是非常困难的事,于是求升反降,甚至堕入到地狱中去,故而其他法门称为难行道,真实不虚。而念佛法门,依靠阿弥陀佛及诸佛菩萨的威神加持和护佑,魔不能扰乱,这也是净土法门被称为易行道的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关于净土法门是他力门,千万不能误会成不需要自己的努力,只依靠阿弥陀佛的他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们需要知道,此法门还被称为二力法门,必须要真信、切愿、真念佛,才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感应道交。就好比是收音机的电台,能否调节到阿弥陀佛的这个频道,要靠我们具足所谓信、愿、行这三资粮才行。

  这一段的最后说到“自他不二,自他宛然,了他即自”,这些概念正是净土法门的深妙处,义理非常深,这里可以用一个比喻来帮助理解。佛证得了究竟圆满,就好比是整个大海,而我们凡夫有妄想、分别、执着,就好比是大海当中的一个小水泡。我们自己执着自己就是这个小水泡,看不到大海。殊不知我们所有的这些小水泡都与大海是同一体。水泡也是缘于大海,与大海是不二的,所以说自他不二;然而水泡是水泡,大海是大海,又都各有各的相,有所区别,这就是自他宛然;从本质上讲,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所以说了他即自。现在大海呼唤我们这些水泡,如母忆子,只等我们能够接受,也同样去呼唤大海,那么就可以获得感通,最终回到大海的怀抱。

  丁 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夫无念与无生远非凡夫之所能。圆教八地菩萨,离一切心意识①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②。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安能期之于具缚凡夫。是以善导大师③《四帖疏》曰:‘今此观门④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能无相离念也。如来悬知末代罪浊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况离相而求事者。似无术通人,居空立舍也。’盖以众生妄心,念念相续,如急流水,从未暂息。今若勉强按捺,粗念虽得稍息,细念从未暂止。行人倘若错认,便云相应,实大谬误。于是大悲慈父,兴无缘之慈⑤,垂兹奇妙方便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即此妄心,持佛名号,念一佛名,换除百千万亿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乃忘能所。心无所住,佛号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之妙谛。夫众生之生灭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须位登别教地上之菩萨,方能契入,于无住时即生心,于生心时即无住。其余地前诸贤⑥,仍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另一时无住,可见凡夫绝分。今此净土法门,教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离念,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故《疏钞》曰:‘越三祗⑦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议!其他法门乃正入无生,故为难行道。今此净业,巧入无生,盖易行道也。念佛法门乃修行之径路,而持名一法又为四种念佛⑧中之径路。故称为径中之径。又本经不倡‘一心不乱’,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日本净宗大德推重此经,过于我国。日《黑谷大经释》云:‘于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经名根本,余经名枝末。又此经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经名往生具足教,他经名往生不具足教。’据上之义,净土宗譬如妙高峰头,而本经正如峰头之顶尖。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是知利济众生,此经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注释】

  ① 心意识:

  《佛学大词典》: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之意译,音译作毗若南,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意与识是心作用之两面。有关此词之语意,大小乘论典有种种不同之说法。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识心配于心,阿陀那识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

  ② 无生法忍:

  《佛学大词典》: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节略)

  ③ 善导大师:

  《佛学大词典》:(613~681)唐代僧。山东临淄(一说安徽盱眙)人,俗姓朱。号终南大师。为净土宗第三祖。亦即净土宗昙鸾、道绰派之集大成者。幼年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诵法华、维摩等经。后得观无量寿经,悲喜交集,乃修习十六观。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谒见道绰,修学方等忏法,又听讲观无量寿经。此后专事念佛,笃勤精苦,遂得念佛三昧,于定中亲见净土之庄严。其后入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师行持精严,日常合掌胡坐,一心念佛,至力竭方休。三十余年中,不别定寝处,不举目视女子,亦不受沙弥礼拜,并远避名利,不受供养,好衣美食皆送大厨供养大众,自食皆粗恶。以所受之嚫施书写阿弥陀经十万卷,及净土变相三百幅,见塔庙伽蓝损坏者,必修复之。道化京华诸州,众皆仰慕其德,或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者,或有日课称名一万乃至十万遍者,或有得念佛三昧而往生净土者,或有投身高岭、命寄深泉,舍命焚身者,遂被称为‘弥陀化身’。此外,师曾与金刚法师论说念佛之胜劣。高宗时,于洛阳龙门造立大卢舍那佛像,师担任检校之职。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一说二十七日)示寂,世寿六十九。一说系于光明寺前之柳树上自缢舍生。葬于长安城南之神禾原。门人有怀感、怀恽、净业等。着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净土法事赞二卷,及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偈、般舟赞、五种增上缘义等各一卷,甚受净土宗重视,故经其阐扬而确立之净土宗,特称善导流,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对净土宗影响至鉅。

  公元一九○九年,日本学者橘瑞超等,于东土耳其斯坦吐峪沟(Toyuk,为高昌故址)附近,发现往生礼赞偈及阿弥陀经之断片,后者且附有师之发愿文,或即师所书写之阿弥陀经十万卷之一。又观无量寿佛经疏亦称观经四帖疏,于八世纪时传入日本,流传甚广,日僧法然(源空)即依该书创立日本净土宗,并尊师为高祖。[续高僧传卷二十七、往生净土瑞应删传、念佛镜、佛祖统纪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净土往生传卷中、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五、乐邦文类卷二、神僧传卷五、往生集卷上、释氏稽古略卷三、净土圣贤录卷二、类聚净土五祖传、金石萃编第七十三、第八十六]

  ④ 观门:

  《三藏法数》:观者,分别观察之心也。谓修行之人,虽因前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心住定,则有味着之失。是故不着于止,起观分别,则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也。(无漏方便者,漏谓因见、思惑,漏落生死也。将断此惑而证无生,故名无漏方便。)

  ⑤ 无缘之慈:

  《佛学大词典》:[无缘慈悲]条, 慈悲分三种,无缘慈悲为其一。龙树之大智度论卷四十(大二五·三五○中):‘慈悲心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凡夫人众生缘;声闻、辟支佛及菩萨,初众生缘,后法缘;诸佛善修行毕竟空,故名为无缘。’此即大乘佛教所言空之思想,完全无自他之对立;乃绝对之慈悲,真实之慈悲,亦为最高之慈悲。[俱舍论卷十八、佛地经论卷五、大乘义章十四信等十行义、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

  ⑥ 地前诸贤: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贤十圣]条,(名数)大乘所立。仁王经上曰:‘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又曰:‘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位为三贤。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萨为十圣。至初地而初会于理,故得圣之名。俱舍论宝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经,地前为贤,地上名圣。经云三圣十圣故。

  ⑦ 三祗:

  《佛学常见词汇》:[三阿僧祇劫],菩萨成佛的时间。阿僧祇劫,华译无数长时。菩萨的阶位,一共有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过后,即证佛果。劫有大中小三种,这里所说的劫是指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一个阿僧祇劫的年数,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一兆来计算,一阿僧祇劫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大劫。

  ⑧ 四种念佛:

  《三藏法数》:[出普贤行愿记] 一、称名念佛。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画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二、观像念佛。谓观阿弥陀佛形像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三、观想念佛。谓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展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四、实相念佛。谓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实相之理,无形无相,犹如虚空,心及众生,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

  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译文】

  无念与无生的境界远远不是凡夫所能够做到的。圆教中的八地菩萨,离开了一切心、意、识的分别,才能称得上是真正证得了无生法忍。可见那是圣贤人都难以做到的,怎么能寄希望于具足烦恼的凡夫能做到呢。因而唐代善导大师在其所著的《观经四帖疏》中说:‘现今这些观门(指观经当中的十六观法),指明方向并建立事相,让心安住在所取的境相上,终究还是不能做到无相而离于妄念。如来早就知道,在末法时期,罪业和烦恼都非常深重的凡夫,建立个相而让他们将心安住在上面都做不到,更何况是离开这个相而去求得事。就好似让一个没有神通和法术的人,在半空中建造出一幢房子一样。’因为众生的妄心,念念相续,好似湍急的流水,从来就没有暂停过。现在如果要勉强去按捺,粗念虽然是可以稍微止息,可细念却从来没有暂停过。修行人如果错认了,以为这样就是相应了,实在是大大的错误。于是大慈悲父,兴起无缘的大慈悲心,赐予我们这样奇妙方便的法门,指出西方极乐世界,建立阿弥陀佛这个相,令众生收摄纷繁杂乱的心,专心安住在佛号上。用这个妄心来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用这一句佛名来换除八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念得纯熟以后,就能够忘记能所。心中无所住,而佛号句句分明。暗合于大道的妙处,便契合了《金刚般若经》无住生心的妙谛。众生的生灭心,处处都能够缘到,唯独不能缘到般若。必须登上别教初地菩萨以上的阶位,才能契入,在无住的同时能够生心,在生心的同时又能够无住。其余初地以前,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及以下的菩萨,仍然是打成两截,一时生心而另一时无住,可见得凡夫一定是绝份的。现今此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持名念佛,令众生即念而离念,潜通于佛智,暗中合乎道法的妙理,善巧地入于无念,即凡夫而成为圣贤。所以《弥陀经疏钞》中说:‘于一念之间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只言片语间便可与诸大圣贤相齐等’其妙用已达到至极之处,不可思议!其他法门是从正面进入无生,所以被称为是难行道。如今此净土法门,是以善巧殊妙的途径证入无生,所以说是易行道。念佛法门是修行的径路,而持名念佛又是四种念佛方法之中的径路,所以被称为是径中之径。此外本经不倡导“一心不乱”,而是直接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旨。只要是能够发心专念,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更为明确简要。所以本经被称为是净宗第一经。因为它是直截当中的直截,方便当中的方便。绝诸对待而又圆融无碍,不可思议。日本的净宗大德们对于这部经的推崇更胜于我国。日本的《黑谷大经释》中说:‘对于往生教(指往生极乐净土的经教),有根本教和枝末教的区分,此经是根本教,而其余经则是枝末教。另外此经称为是正往生教,其余经则称为傍往生教。……另外此经被称为往生具足教,其余经则称为往生不具足教。’根据以上意思,净土宗好比是妙高山的峰头,而本经又正如同是这峰头的顶尖。在本经中有说道,将来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都能够依靠此法门得到度脱。所以可知利济众生,这部经最为殊胜。持名念佛的方法,暗中合乎大道的妙谛,最容易修行。

  【心得报告】

  在文中的“暗合”与“巧入”这两个词,再次突显了净土法门的殊妙。“暗合”就是在不知不觉当中自然契合,“巧入”就是没有走常规大路,而是抄近路直达。我们凡夫的妄念如同湍急的流水,无念与无生虽然是做不到,但我们能做到的是替换念头,就是用这一句佛号来换除亿万的妄想杂念,有了可下手之处,古大德所谓“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只要做到六个字就足够了:“老实、听话、真干”。怕的就是我们没有信心,不老实、不听话,不肯真干。

  这一段中有几个概念是值得深入了解的。一个是“圆教八地菩萨”,另一个是“地前诸贤”。要搞明白,就需要对判教及菩萨阶位的划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有关判教,在概要部分后面的第六章,念老有专门的论述,就不必展开细说了。这里需要知道,圆教是所有经教中,最圆融、最圆满,或者说就是最高层级的教典。在圆教经典《华严经》中,将大乘菩萨分为了五十一个阶位,分别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再向上一位就是等觉位,然后就是最高的妙觉果位,也就是究竟圆满的佛了。比圆教低一个层级的别教经典,对于菩萨阶位的划分也同样是这些名称。但是从实际断惑的水平上讲,圆教的初住菩萨与别教的初地菩萨是相等的。所以说,同样的阶位名称,圆教更高一个层次。我们再来看这段文字中的“圆教八地菩萨”,八地被称为“不动地”,等于是得到了无生法忍,这是相当高的境界!意味着往上只还有九地、十地、等觉,就到达究竟圆满的妙觉佛果了。所以念老说,无念与无生是前面四十几个阶位的圣者都难以达到的,怎么能期望凡夫做到呢?

  知晓了前面的这些概念,那么对于“地前诸贤”的理解,便可谓迎刃而解。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文中所指的是“别教初地”以前三贤位的菩萨,也就是指的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个位次的菩萨们。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认识清楚,就是有关粗念和细念的理解。我们凡夫心粗智劣,所能够感知到的念头只是粗念,而其中所包含的细微念头是永远无法察觉到的。这个细念到底有多细,佛随不同的机缘,在经典上有多种说法,比如佛在《仁王经》中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这当中的“一念”指的就是我们的粗念,而“生灭”就是指的细念。换句话说,我们的一个粗念,当中包含着八万一千个细念。而佛在《菩萨处胎经》中的描述更为细微:“佛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想、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这当中,“心有所念”的念就是指粗念,后面的“几念”就是指细念。假如按照一秒中可以弹指五下来考虑,则可以换算出来,一个细念可以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如此不可思议的短时间,我们又怎么可能察觉呢?虽然我们不能察觉,但是现代先进的量子物理科学仪器却可以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而其正是量子所生灭变化的时间,二者非常接近。量子极为微小,其体积是电子的一百亿分之一,也称为微中子,这也就证明了经文后面所说的“念念成形”。更不可思议的是,再后面的一句“形形皆有识”也被科学证明了。量子物理科学家发现,量子不但体积极小,变化极快,而且还能够随着观察者的念头而产生变化,也就是这个量子能够感知意念,它是活的。所以科学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是一样东西,而不是两样,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偏在唯物或者偏在唯心都不是事实真相。这些都已经是前沿科学早已公认的事实。而佛早在三千年就在禅定中发现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戊 大圣垂慈,特留此经

  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法灭尽经》①中,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景。此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既如营养丰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体力,复如殊效神验之灵药,能愈不治之沈疴②。广疗众病,普施饶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议’也。至于末世,浊恶弥深,众根愈劣,人寿十岁,垢重障深。于兹恶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际,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③。佛恩深重,粉身难报。

  【注释】

  ① 法灭尽经:

  《佛教哲学大词典》:一卷(大正第十二卷第一一一八页)。即<佛说法灭尽经>。译者不详。佛临涅盘,威光不显,阿难三度请问原因,佛乃开说,于佛灭后,法灭时之相的一部经。其中指出,末世法灭时,魔会化作比丘出现,从事非法言行。经云:“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盘…佛告阿难: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同前)。御书报恩抄(第三三三页)

  ② 沈疴:

  《汉典》:释:①拖延长久的重病。②难治的病。词:沉疴多年 沉疴难愈。

  ③ 慈航: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大慈弘誓之船也。万善同归集六曰:‘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④ 甘露:

  《佛学大词典》:(一)。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密教则称真言两部不二之灌顶水为不死甘露。注维摩经卷七(大三八·三九五上):‘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着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中略)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食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

  【译文】

  经中说道:‘将来的世界,在经典与道法即将灭尽的时候,我以对众生的慈悲哀愍,特意保留这部经再住世一百年。届时能够遇到这部经的众生,随着他们的意愿,都可以得到度脱’另外,在《法灭尽经》中,也有说到《无量寿经》最后入灭的情形。这些都正显示出了本经能够兴起的殊胜因缘。持名念佛法门的妙用,既如同营养丰富的美食,可以强健人的体力,又如同神奇的灵丹妙药,能够疗愈长久不治的重病。广泛地治疗多种疾病,普遍地施予丰饶的利益。所以说:‘这个妙用太大了,真是不可思议啊’。到了末法的世代,浊恶更加深重,众生的根性越发的顽劣,人的寿命减损到十岁,烦恼重而业障深。在那个恶浪滔天,毒焰遍地的时候,世尊垂示大慈大悲,特意保留这个法门,来作为众生得度的慈悲航船,来降下利济众生的不死神药。佛的恩德深重,我们真是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

  【心得报告】

  这段文中提及了《法灭尽经》,在这部经中描述了将来佛法要灭尽时的情景。但念老文中所说的“亦具《无量寿经》最后入灭之情景”,查阅大正藏中《佛说法灭尽经》的经文,却没有能够找到。怀疑或是经典来源有误,亦或经典版本有所不同,或是有其他原因,不敢妄下定论。说到佛法将来会灭尽,顺便需要了解,佛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正法、像法已经过去了,现在正是末法时期。目前国际上所公认的的佛历,是依据古印度的记录,距今是2564年(以2020年计)。而根据我们中国古籍《周书异记》的记载,释迦摩尼佛出生在甲寅岁四月八日,也就是周昭王二十四年,灭度于周穆王五十二年。故而可推演,佛降生距今已经是3047年(以2020年计),二者相差了大约五百年左右。至于哪一种记录更为可靠,我们虽然不必过于执着。但古来的许多祖师大德,包括近代的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等都一致赞同,我们中国的文字记载是更为可靠的。黄念老在讲经中也曾经介绍过,古印度人记载佛历的方式,是通过每年在整理经典时,都会在贝叶经上面点一个点,最后通过数点的方式来确认时长。而几千年来,古印度地区战争不断,经典佚失了很多,是不是能够保证每年都点了点,可以想象,这是很不可靠的。

  在本经的流通分,也就是尾声部分说到,“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就是说,在所有经典都灭尽后,由于佛的慈悲哀愍心所加持,这部经仍旧能够多留在世间一百年。换句话说,在佛法即将灭尽,所谓毒焰遍地,恶浪滔天的时候,也只有这部《无量寿经》还能起作用,令众生得度。黄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中也谈到,他早年间曾有过疑问,无量寿经的义理很深啊,为什么到了法灭的时候,业障极为深重的众生却还能够接受?后来老人解释说,在《法灭尽经》中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个事情。经文原文是:“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可以看出来,好比是油灯即将要灭尽的时候,会比平时更加明亮,也可以理解为世俗中所谓的回光返照,就是人在即将要离世的时候,往往会出现精神状态忽然表现得很好,而之后马上就走了。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在法即将要入灭的时候,部分众生反而能够信受《无量寿经》,一心念佛求生极乐世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修学报告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