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量寿经解参考译注及心得报告(6)
贰、概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 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九、总释名题。十、正释经义。 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此与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大同小异。虽详略取舍稍别,总之,皆将一经纲要,综论于前,发挥明了,使读者先识总体,后研经文,纲举目张①,易于领会。此亦类似近代书籍中以概论为首也。今则名为概要,是为贰。(最后之一门,方依经章次注释经文,是为三。) 【注释】 ① 纲举目张: 《汉典》:大纲带动小目,举一纲而张万目。比喻条理分明。也比喻做事抓住主要环节,带动次要环节。 【译文】 现恭慎地注释这部经典,特依据华严宗的方法并以《阿弥陀经疏钞》为例,将本经总开为十门:分别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九、总释名题。十、正释经义。 前九门是总论全经的纲要宗旨及部类差别等,这与天台宗的“五重玄义”大同小异。虽然详略及取舍稍有差别,总之,都是将这一部经的纲要,在正式解释经文以前进行综合论述,发扬阐明清楚,使读者先能认识这部经的总体,然后再研习经文,纲举而目张,更易于领会。这种方式也类似于近代书籍中将概论放在首位一样。如今将其命名为概要,作为第二大章。(最后的一门,才是依据本经的章节次序逐一注释经文,其作为第三大章。) 【心得报告】 恩师早年讲解青莲法师的《地藏经科注》,概论部分就是用的五重玄义(前面注释中已有,即(1)释名(2)辨体(3)明宗(4)论用(5)判教),章节划分相对简单一些。本经称为中本《华严》,而《佛说阿弥陀经》被称为小本《华严》。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在禅宗盛行的时代,特意用华严宗的十门开启来注解《阿弥陀经》,也就是《阿弥陀经疏钞》,是颇具深意的,就是为了告诉大家,《阿弥陀经》虽然篇幅不大,但其份量却可以与华严齐等,从而唤起当时的大众对于净土法门的重视。故而,本经念老用十门开启自然是顺理成章。 一、教起因缘 教起因缘①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 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②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华严性起品》:‘如来③、应供④、等正觉⑤性起⑥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⑦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夫《华严经》乃世尊最初所创言,《法华经》乃末后之垂教⑧,自始至终,唯为此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可见净土法门之兴起,正同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何以故?如《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⑨,久经多劫⑩,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证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下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注释】 ① 因缘: 《佛学大词典》: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 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之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 ② 一大事因缘: 《三藏法数》:[出法华经] 一即一实相也。其性广博,故名为大。如来出世度生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具此实相而能成机感佛,故名为因。如来证此实相而能起应度生,故名为缘。一切如来出现于世,皆为开示一切众生本有实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见,舍此则非如来出世本怀。经云,如来惟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是也。 ③ 如来: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此释通于二身。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转法轮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盘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盘故名如来。’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又梵云修伽陀,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盘。 ④ 应供: 《佛学大词典》:为佛十号之一。又作应真、应。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亦即应受一切人天以种种香、花、璎珞、幢幡、伎乐等供养者。 ⑤ 等正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梵语三藐三菩提,译曰等正觉,又三藐三佛陀,译曰等正觉者,遍知者。如来十号之第三(参照十号条),觉即知也。觉知遍于一切,是遍也。觉知契于理,是正也。谓遍正觉知一切法也。又三世诸佛之觉知平等,故曰等,离邪妄故曰等。大经净影疏曰:‘等正觉者,余经中亦名正遍知也。正是理,于理究照,故名遍知。今言等者,是彼遍也。称理名等。正者,还是余经正也。言其觉者,是彼知也。’ ⑥ 性起: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对缘起之称。缘起者真妄和合而起之诸法,故有染净之差别,是乃因位之如来藏。性起者唯真如法性自起而为诸法,故唯有净法,是乃果海之法身。性起与性具云何分别?答:性起为华严之极谈,性具为天台之圆谈。华严宗不言性具,虽谈真如法性之理,性起万法,然不言彼理性之内具诸法也。指要钞下曰:‘他宗极圆,只云性起,不云性具,深可思量。又不谈性具百界,但论变造诸法,何名无作耶?’ ⑦ 阿僧祇: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杂语),旧称阿僧祇。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智度论曰:‘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新称阿僧企耶。译曰无央数。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旧言阿僧祇,讹略也。’按阿僧祇为数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 ⑧ 垂教: 《汉典》:垂示教训。 ⑨ 三乘: 《佛学大词典》:即三种交通工具,比喻运载众生渡越生死到涅盘彼岸之三种法门。(一)就众生根机之钝、中、利,佛应之而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三种教法。(一)声闻乘,闻佛声教而得悟道,故称声闻。其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以此四谛为乘。(二)缘觉乘,又作辟支佛乘、独觉乘。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称缘觉。始观无明乃至老死,次观无明灭乃至老死灭,由此因缘生灭,即悟非生非灭,乃以此十二因缘为乘。(三)菩萨乘,又作大乘、佛乘、如来乘。求无上菩提,愿度一切众生,修六度万行,以此六度为乘。 前二乘唯自利,无利他,故总称小乘,菩萨乘自利利他具足,故为大乘。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究竟一乘宝性论均以小乘所得三乘共知、中乘所得二乘共知、唯佛所得二乘不知等为由,而称三乘为小乘、中乘、大乘;寂调音所问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七、大智度论卷十一以于无分别一味法中说上中下而显三乘差异为由,称三乘为下乘、中乘、上乘;大乘庄严经论卷四、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一则合称前二乘为下乘,而称菩萨乘为上乘。华严、天台宗以三乘为方便法门,毕竟归一佛乘,是为一乘教,即三乘之外别立一佛乘;法相宗则以一乘系对一机而施,是权假之教,三乘则属真实之教。前者称‘三乘方便一乘真实’,后者则称‘三乘真实一乘方便’。 ⑩ 劫: 《佛学大词典》: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 【译文】 所谓教起因缘,就是阐明释迦佛一代时教之所以能够兴起的因缘。首先说明大教和净土法门的兴起,其次再详细论述本经兴起的因缘。 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释迦佛一代时教的兴起则有无量的因缘。而这无量的因缘最终也只是为了“一大事因缘”。《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只是因为“一大事因缘”的缘故而出现在世间’,‘只是为了将佛陀所证悟的知见开示给广大众生,令众生能够觉悟’。《华严性起品》中说:‘如来、应供、等正觉从真如法性中所兴起的正法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不是少量的因缘就可以促成佛陀示现成等正觉而出现在世间的。而是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无央数的因缘才能感应佛陀示现成等正觉出兴于世间。乃至将如上所说的无量因缘再加以广泛的说明,也只是为了这一大事因缘。那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就是想要给广大众生开示佛陀的所知所见罢了。’《华严经》是世尊最初创教之时所宣讲的,而《法华经》则是佛陀最后灭度以前的垂教,自始至终都只是为了这个大事因缘,就是希望给众生解说并演示佛陀的所知所见,进而能够令众生领悟乃至证入佛陀所证得的境界。也就是期望让一切众生明心见性,证得与佛陀相同的境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本经所兴起的因缘也是一样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就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译本)中说:‘我观见到了这样殊胜的,能够给众生带来利益安乐的大事因缘,所以特别说出这些真诚无妄的话。’可以看出来,净土法门的兴起,正与《华严经》、《法华经》相同,都是为的一大事因缘!为什么这么说呢?如《阿弥陀经疏钞》中所说,‘如今只要能够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证得不退转(即阿惟越致菩萨)。这正是直接指向凡夫自心而令成就究竟圆满佛道的妙法。假如能够至诚信受,何须再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的时间,不超越一念而能顿速证得圆满无上的佛果,这岂不是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自心,快速成就的法门。用念佛的心,入于佛的知见,净宗的兴起正是由此一大事因缘。以下详细阐述本经所兴起的因缘。 【心得报告】 这一段主要就是说,释迦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这一代圣教之所以出现的根本因缘,或者说佛出世的本意是什么?就是要告诉我们究竟圆满成佛的知见是怎样的,换句换说,就是从一个彻底觉悟者的角度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从而令有缘众生能够悟入佛的知见,并最终都能与他一样,圆满成佛。而净土法门,以及这部《无量寿经》就是完全与佛的本意相应的。因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够令我们凡夫一生不退成佛,正所谓是畅佛的本怀。 甲 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华严》《法华》均圆顿①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②圆融③,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④,皆不出于此矣。’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又日道隐于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曰:‘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亦唯为此法之由序。’盖谓《华严》《法华》两经只是本经之导引,本经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归。《华严》经末,普贤大士十大愿王⑤导归极乐,是其明证。圣教如旃檀⑥,片片皆香,法法圆顿,本无高下。唯以众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饥遇王膳,而不能餐。唯本经持名一法,乃易行道,人人能修。《大势至圆通章》曰‘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夫心,开佛知见。至于根器浅者,但能至心信乐,愿生彼国,乃至十念,临命终时,蒙佛摄受,便生极乐。花开见佛,悟入无生。奇妙疾捷,莫过于是。一切众生由此得度,十方如来乃称本怀。又本经所宣,乃如来真实纯一之法,无有权曲,故名正说。又乃世尊称其本性,和盘托出,毫无保留,故名称性。一切含灵⑦皆因此而得度脱,乃称性中登峰造极之谈,故为称性极谈。 【注释】 ① 圆顿: 《佛学大词典》:圆满顿足之意,即一切圆满无缺。以圆满具足之心,立地可达悟界,即可顿速成佛。故有‘圆顿一乘’、‘圆顿止观’等名称出现,此为天台教义所言。又其圆顿之观法则称圆观。此外,诸宗派中,究极之教或修行,亦称为圆顿。 ② 绝待: 《佛学常见辞汇》:绝诸对待。对待是两方并峙的意思,如黑白、大小、善恶等是。绝待是真如平等,无法可得,故绝诸对待,简称绝待。 ③ 圆融: 《佛学大词典》:谓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相互隔离,各自成一单元者称‘隔历’;圆融即与隔历互为一种绝对而又相对之对立关系。华严宗所谓之‘行布门’,为一种由浅至深,依序渐进之修法;‘圆融门’则对立于‘行布门’,而谓即使处于极低之品位亦可完成究极之觉悟。此外,天台宗基于法华经所说之实相一理,而立圆融三谛、圆融三观等教义。华严宗则基于华严经所说之法界无尽缘起之说,而立事事无碍、六相圆融等教义。 ④ 司南: 《汉典》:比喻指导、准则。 ⑤ 十大愿王: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名数)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曰:‘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敬礼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⑥ 旃檀: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植物)具名旃檀娜,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慧苑音义上曰:‘旃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旃弹那,或作旃檀那,此外国香木也,有赤白紫等诸种。’案汉明帝时,天竺国竺法师将画释迦像,是优填国旃檀师第四作也。又按本草谓檀香有白檀黄檀紫檀之别,故古今注称紫檀为旃檀,此紫檀乃檀香之别种,非今通用之紫檀木也。 ⑦ 含灵: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术语)含灵魂者,同于含识,含生,有情等。大宝积经三十八曰:“假令三界诸含灵,一切变为声闻众。” 【译文】 《华严经》和《法华经》都是圆顿称性的教法。然而其结归趣向之处,却是在本经。蕅益大师称赞本经说:‘绝诸对待而圆满融通,不可思议。《华严经》奥妙的宝藏,《法华经》深秘的精髓,一切诸佛的本心法要,菩萨六度万行的指导原则,都没有越出本经之外。’所以本经被称为称性极谈。另外日本的释道隐法师在其所作的《无量寿经甄解》中说道:‘在现今充斥了五浊的世道当中,在大众普遍都在造作恶业的这个时代里,圣道这一种修行很困难,而且困难还很多。唯独这个法门,极圆满极快速,且由于其十分简易直捷,故而出世间法的正说偏重在这部经。世尊的一代时教都归结在这部经中,如同众多的江河最终汇归于大海。……由此说来,无量百千万的因缘而兴起了《华严经》,一大事因缘而促成了《法华经》,也都还只是为这个法门作为缘由和引序。’所以说《华严经》和《法华经》这两部经只是本经的导引,而本经则正是释迦佛三藏十二部教法最根本的指向和导归之处。《华严经》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最明显的例证。圣教犹如是旃檀木,每一片都可散发香味,每一种法门都是圆顿之法,本来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是因为众生的烦恼重、业障深,用心粗鄙而智慧低劣,犹如饥饿的平民百姓面对着帝王的佳肴,却无法吃到。只有本经持名念佛这个法门,是易行道,人人都能修。《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说:‘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即凡夫心而开佛的知见。至于根器浅薄的人,只要能够至诚欢喜地信受,愿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乃至只念十句佛号,临到命终的时候,承蒙阿弥陀佛的摄受,便可以生到极乐世界。花开后见到阿弥陀佛,悟入无生无灭的境地。其奇妙与快速,没有其他法门可以超越。一切众生都由此法门而得度,这才是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本怀。此外,本经所宣讲的,是诸佛如来真实纯一的教法,没有任何的权说和曲巧,所以称为正说。又因为是世尊相称于自性,和盘而托出,没有丝毫的保留,所以说是称性。一切含灵都因此而得到度脱,是称性之中登峰造极之谈,所以称为称性极谈。 【心得报告】 这一段念老引用古大德的赞叹,将本经在世尊一代圣教中的地位,可谓提升到了极处。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就是以《华严经》、《法华经》作为衬托。如果对于这两部经的地位不够了解,那么对于这些殊胜赞叹的体会就会大打折扣了。世尊一代时教,历代祖师大德公认的一乘法只有三部经,《华严》《法华》和《梵网经》。梵网经的份量也很大,但传到中国来的只有一品《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 恩师在经教中多次介绍,《华严经》,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在最初悟道时,在二七日中,也有说三七日中,在定中所讲,而对象是大乘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们,凡夫、二乘如聋如盲。其内容涵盖极广,是整个佛法的概论,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们所公认的根本法轮,而其他一切经都可谓是枝叶。文殊菩萨与阿难结集此经以后,存放在了龙宫。佛灭度以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出世,在大龙菩萨的指引下,从龙宫取出。华严经一共有上中下三种本子,下本有十万偈,三十八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所以份量非常大,龙树菩萨就是受持下本之十万偈,流传于阎浮提。古来一共有三种翻译,但都不全。一是、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二是、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三是、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虽然不全,但这三种本子加在一起基本可以了解到华严经的主旨。尤其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品《普贤菩萨行愿品》,作为全经的总结,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带领华严会上的所有菩萨们求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末尾普贤菩萨的偈子为:“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恩师正是因为看到《华严经》的末尾,令他汗毛直竖,方才深层次了解到极乐世界的殊胜程度,故而一心归于净土。 《法华经》,全称是《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八品,姚秦弘始八年,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是世尊一代时教最后的总结。在法华会上,世尊舍权归实,会三乘归为一乘,告知大家最真实的法:“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在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中,佛告宿王华菩萨关于药王菩萨往昔闻法供养日月净明德佛的本事,并说受持《法华经》、《药王本事品》的功德,指归命终往生安乐。此段经文为:“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 此外,关于《法华经》与《华严经》同样是指归净土,还有一个重要的信息。恩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在1968年开讲《华严经》之前的开示中提到,在《法华经·普门品》里也有偈颂称赞弥陀净土。英国学者克尔恩氏,依照梵文经本翻译成了英文译本《妙法莲华经》,之后又有中国的吕碧城居士再依英译本,翻译成华文本。克尔恩氏所译《普门品》的经文最后部分,多了七首偈颂,是古来华文本所没有的。这七首的偈子,也是证明净土法门重要性的有力证据,其地位不亚于《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这七首偈子如下:“彼如是慈悲,一时当成佛;为世除忧患,我心实悦服。诸王彼为尊,功德富于矿;历劫勤修行,证道最无上。辅翼阿弥陀,侍立其左右;慧力能总持,禅定成无漏。至尊阿弥陀,西方有净土;弥陀抚众生,是彼常居处。彼国无女人,惟有诸佛子;身从幻化生,皆坐净莲蒂。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速依倚。”恩师在早年讲解《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时,也曾讲解过这个偈子。 以上可见,蕅益大师赞叹本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都是有据可查,真实无虚的金言!《华严经》、《法华经》如此殊胜,也只是作为本经的导引而已,而本经正是一大藏教的指归!纵观整个大藏经,古大德有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不但是华严、法华这样的大经,其他各种经典中附带提及西方净土的经文超过了二百部。 此外,“五浊之世,造恶之时,圣道一种今时难修。其难非一。”实际出自于道绰法师的《安乐集》,道隐法师也是引用过来。关于“圣道一种”,如果不详引安乐集的内容,则不易理解。安乐集的原文是问答形式:“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由此可见,“圣道一种”是指两种出世胜法中的第一种,也就是种种的大乘经教。由于其义理非常深广,解行极为精微,所以对于末法时期的众生而言,很难达到证果的成就。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