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印光大师:文钞摘录 原文和白话 36 修净土不求境界


 2019/12/22    下载DOC文档    

  一、印光大师文钞摘录原文

  (1)修净土不求境界

  反闻之法。善用之,固能得益。不善用之,或有归禅家专仗自力一门。凡修行人宜存正念。除佛号外,所有诸念,皆不令生,是谓一心。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汝但一心念佛即已,何得妄欲高攀大士耳根圆通。汝须知大士之反闻,并不闻音声,乃闻闻性。故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声音无声音皆闻。若如汝说,必有音方能闻。吾人念佛,随闻此佛音声,固亦反闻之气分。切勿以圆通自居。专一以往生自期,则有益无损矣。否则必有从此反令其心,分张于分别法门胜劣一派。而无量无边之真益,断送于此多知多论中矣。(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一·P711)

  (2)希见圣境最易著魔

  近来修行者,多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著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的确是胜境乎。倘其人有涵养,无躁妄心,无贪著心,见诸境界,直同未见。既不生欢喜贪著,又不生恐怖惊疑。勿道胜境现有益,即魔境现亦有益。何以故,以不被魔转,即能上进故。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汝最初礼佛所见之大士像,不的确。以若果实,是不至因念与观经不合而隐。然汝由此信心更切,是亦好因缘。但不宜常欲见像,但志诚礼拜而已,庶无他虑。临睡目前白光,及礼佛见佛像悬立虚空,虽属善境,不可贪著。以后不以为冀望,当可不现。窥汝根性,似是宿生曾习禅定者,故致屡有此相也。明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死关,静修久之,遂有先知。能预道天之阴晴,人之祸福。彼归依莲池大师,大师闻之,寄书力斥,谓彼入魔罥。后遂不知矣。须知学道人要识其大者。否则得小益,必受大损。勿道此种境界,即真得五通,尚须置之度外,方可得漏尽通。若一贪著,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4)

  二、白话译文:译者 慕藏

  (1)修净土不求境界

  “反闻”这种方法,善于运用,自然能得益;用不好,容易走上禅宗专仗自力这条路上去。凡是修行人,应该存正念。除佛号外,所有念头,都不要有,这就是一心。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只要一心念佛就可以了,何必非要去高攀观音大士的耳根圆通呢!你要知道,大士的“反闻”,闻的并不是声音,闻的是“闻性”。所以说,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有声音没有声音都可以闻,如果象你所说的,必须有声音才可以闻。我们念佛,随时“闻”这念佛的声音,当然也是有反闻的气氛了。千万别以圆通自居,专一求往生,这样就有益无损了。否则,必定会从此令你的心,分散于分别法门的优劣,而无量无边的真实利益,就断送在这分别和争论中了。——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一·P711

  (2)希见圣境最易著魔

  近来,修行的人有很多著魔的,都是由于以燥妄心,希望得到境界。别说那境界是魔,即使是胜境,一生贪著心,欢喜心,便要受到损害,而不会受益。何况那境界未必的确是胜境呢!如果有涵养,没有燥妄心,没有贪著心,见到那些境界,就好象没见到一样。既不生欢喜,贪著的心,又不生恐怖惊疑的心。别说胜境现前了对人有益,就是魔境现前也一样有益。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被魔境所转,就能进步。这话不常对人说,因为你有这样的事情,所以不得不说了。你最初礼佛所见到的大士像,并不是真实的。因为,如果是真实的,不会因为你想到这像与《观无量寿经》不符合而隐去。然而,你因此而信心更加真切,这也是好事。但不应该常想着要见到佛像,只要志诚礼拜就好了,别想其他的。临睡前眼前见到白光,以及礼佛时,见到佛像悬立在虚空,虽然是好的境界,也不要贪著。以后没有见佛像的愿望,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些现象。看你的根性,似乎是过去生中修习过禅定的人。所以才会常有这些现象。明朝的虞淳熙,在天目山高峰闭关,静修的时间久了,就出现预见的能力。能预先知道天的阴晴,人的祸福。他归依莲池大师,大师听说后,写信给他,狠很的斥责他说他入了魔道,后来就不知道去向了。必须明白,学道的人要学大道。否则,得到小的利益,必定要遭受大的损害。别说是这种境界,就是真的得到五通,也要置之度外,这样才能得到漏尽通。如果有一念贪著之心,就难以上进,甚至会倒退,堕落。不能不知道啊!——三编·卷三·复何慧昭居士书二·P71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