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佛经中的经典名句:401句


 2019/7/11    下载DOC文档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3.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说八大人觉经》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地藏菩萨本愿经》

  6.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地藏菩萨本愿经》

  7.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地藏菩萨本愿经》

  8.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经》

  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佛说无量寿经》

  1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佛说无量寿经》

  11.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佛说四十二章经》

  12.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於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追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无)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

  13.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何以得知?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善导大师

  14.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15.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六祖慧能

  17.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佛说阿弥陀经》

  18.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楞严经》

  19.知见立知,即无名本。--《云关禅师语录卷之六》

  20.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

  2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佛说四十二章经》

  22.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省菴法师语录》

  23.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中峰国师

  24.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中论》

  25.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3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3.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34.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5.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楞严经》

  36.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楞严经》

  37.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楞严经》

  38.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菩萨问明品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

  39.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仇对,邪见执著,迷惑颠倒,愚痴无知,无有信心,随逐恶友,起诸恶慧,贪爱无明,种种烦恼、悉皆充满,是我所修菩萨行处。--《大方广佛华严经》

  40.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41.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佛说八大人觉经》

  42.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于中不惊不惧,云何于中广贪财利,云何于中耽淫嗜酒,云何于中生嫉妒心。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啖,须舍秽身,求菩提心。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于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于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43.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妙法莲华经》

  44.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楞严经》

  45.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楞严经》

  46.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蕅益大师

  47.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蕅益大师

  48.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蕅益大师

  49.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蕅益大师

  50.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佛说四十二章经》

  51.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佛说四十二章经》

  52.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四十二章经》

  53.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四十二章经》

  54.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四十二章经》

  55.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四十二章经》

  5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华严经》

  57.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58.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四十二章经》

  59.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诫酒肉慈慧法门》

  60.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大乘起信论》

  61.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蕅益大师

  62.设于无数劫,财宝施于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施。--《大方广佛华严经》

  63.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杨提刑

  64.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维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菩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大方广佛华严经》

  65.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西归直指》

  66.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西归直指》

  67.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西归直指》

  68.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西归直指》

  69.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70.或毁他节行。而妻女酬偿。或污彼声名。而子孙受报。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当富则玉楼削籍。应贵则金榜除名。笞杖徒流大辟。生遭五等之诛。地狱饿鬼畜生。没受三途之罪。从前恩爱。到此成空。--《欲海回狂》

  71.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欲海回狂》

  72.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大方广佛华严经》

  73.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大方广佛华严经》

  74.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

  75.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

  是则供正觉,三十二明相。

  设满恒沙刹,珍妙庄严具,

  奉献诸如来,及欢喜顶戴,

  不如以慈心,回向于菩提,

  是福为最胜,无量无有边。

  余供无过者,超逾不可计,

  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观世音菩萨授记经》

  76.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大方广佛华严经》

  77.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大方广佛华严经》

  78.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诸善根时,于恶众生不生疲厌,亦不误起弃舍之心。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79.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彻悟大师

  80.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省庵大师不净观颂》

  81.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彻悟禅师

  82.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弥陀要解》

  83.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

  84.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楞严经》

  8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86.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六祖法宝坛经》

  87.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楞严经》

  88.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

  89.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黔灵赤松禅师

  90.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增广贤文》

  91.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苏东坡

  92.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淫妻女报急将淫念立消磨。

  93.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戒淫诗》

  94.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四十二章经》

  95.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96.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序》

  97.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

  98.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万善同归集》

  99.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徐恒志

  100.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金刚经》

  101.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

  102.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宣化上人

  103.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永明延寿禅师

  104.钟离祖师戒淫歌

  谁家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可怜失足欺幽独,妄谓罪微犹可赎。岂知天将淫恶录,载在薄中罚甚酷。

  折却祖宗遗下福,削尔前生修下禄。损尔悠悠好寿数,斩尔绵绵广嗣续。

  罚之不已令变畜,甚至永使堕水族。看此惨报我亦哭,叹人何苦迷粉髑。

  今恳世人听忠告,好色来前避欲速。他女原非尔花烛,他妻原非尔眷属。

  他女勾尔入他室,尔莫从他暗相逐。他妻诱尔同他宿,尔莫与他私相熟。

  尔若魂销无把握,但想一误入地狱。尔若欲火难降伏,但想一犯遭冥戮。

  想到此间身觳觫,自觉心灰如槁木。心如槁木纯无欲,鬼神闻之皆敬服。

  105.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造者是。

  106.狂心若歇,歇即菩提。--《楞严经》

  107.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108.紫柏大师龙蛇戒淫歌

  君不见,龙与蛇,本无常!

  龙若有欲即为蛇,蛇能无欲鳞虫王!

  世人所欲固虽多,饮食男女为大屙!

  若以饮食较男女,男女又为欲之戈!

  汉高祖之大度,楚霸王之强悍。

  一火咸阳心不悲,虞姬别时情何软?

  淮阴功高尚忍诛,戚姬临决苦踌躇。

  能将欲海轻掀倒,自古人间几丈夫?

  西施不知是何物,倾城倾国无多力。

  当时若使留于越,越霸诸侯亦未必!

  又不见!

  五百仙人善驭云,去来空际尽超群,

  才听宫女一声曲,神力俱遭欲火焚!

  苏子卿,持汉节,吞毡啖雪命欲绝,

  死生朝夕不可保,胡妇生儿犹所悦!

  欲之难断有若是,难断能断须男子!

  男子断欲尚多难,妇人失节何足耻?

  言虽反,意甚切,字字分明心吐血,

  是男是女能断欲,诚为世上真豪杰!

  扶人伦,整世道,苟非豪杰宁堪造?

  饶有周公伊尹才,未能断欲终颠倒!

  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臭皮袋上巧庄严,相看莫不称为妙?

  殊不知,四大合成身,四蕴攒为心,

  若以四四观身心,何处寻?

  烦恼海岂有边,龙蛇出没足云烟,

  人欲关头雷雨深,等闲换骨阿谁先!

  109.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太上感应篇》

  110.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杂宝藏经》

  111.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大方广佛华严经》

  112.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净土诗》

  113.哀哉三界,爱欲为根。根株不拔,奚望西生!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径中径又径》

  114.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楞伽经》

  115.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楞严经》

  116.我昔所造诸悉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摩境,世间道中得解脱。--《大方广佛华严经》

  117.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118.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百丈怀海禅师

  119.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永嘉大师

  120.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121.以无我 无人 无众生 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

  122.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

  123.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佛说四十二章经》

  124.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125.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苦量,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八大人觉经》

  125.善男子:若能观怨(家)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优婆塞戒经》

  126.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负荷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厌;自舍已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郁伽长者会)--《大宝积经》

  127.父母佛弟子,远来远去人,病者及看病,此八决定施。--《文殊问经》

  128.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妙行无住分第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29.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怠。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妙法莲华经》

  130.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是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

  131.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132.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众生,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大乘起信论》

  134.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第十六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135.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第二十四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136.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第二十六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137.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佛遗教经》

  138.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佛遗教经》

  139.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八大人觉经》

  140.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解脱品第四)--《优婆塞戒经》

  141.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受戒品第十四)--《优婆塞戒经》

  142.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得人天乐,是名自利。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六波罗蜜品第十八)--《优婆塞戒经》

  143.如人病重,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业品第二十四)--《优婆塞戒经》

  144.在家菩萨应受善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忘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郁伽长者会)--《大宝积经》

  145.汝应持戒。汝若不持,汝若不持,汝口虽说,自耳不闻,如是种种被他讥毁,何能劝人守护净戒。以是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净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有情闻已,便能信受。--《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146.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法句经》

  147.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法句经》

  148.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即入诸佛位。--《梵网经》

  149.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一杀戒)--《梵网经》

  150.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二盗戒)--《梵网经》

  151.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三淫戒)--《梵网经》

  152.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四妄语戒)--《梵网经》

  153.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五酤洒戒)--《梵网经》

  154.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六说四众过戒)--《梵网经》

  155.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赞已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七自赞毁他戒)--《梵网经》

  156.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需,一切给予。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八悭惜加毁戒)--《梵网经》

  156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缘、瞋法、瞋业。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九瞋心不受悔戒)--《梵网经》

  157.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谤因、谤缘、谤法、谤业。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第十谤三宝戒)--《梵网经》

  158.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菩萨戒本)--《梵网经》

  159.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卷五优波离身识)--《大佛顶首楞严经》

  160.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大佛顶首楞严经》

  161.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大佛顶首楞严经》

  162.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偷,修禅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大佛顶首楞严经》

  163.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语言证。……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大佛顶首楞严经》

  164.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如来性品第四之一)--《大般涅盘经》

  165.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杖;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大般涅盘经》

  166.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楞伽经卷四》

  167.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楞伽经卷四》

  168.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楞伽经卷四》

  169.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大方广佛华严经》

  170.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大方广佛华严经》

  171.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172.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第七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173.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

  174.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瞋。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谁当受骂。--《优波塞戒经》

  175.世间骂者,亦有两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瞋。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瞋。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瞋恚故,生三恶道。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优波塞戒经》

  176若有愚下狂乱众生来骂辱者,皆忍受之。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密多。--《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177.见怒能忍,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害众生。--《法句经》

  178.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法句经》

  179.履仁行慈,博爱济众,福常随身,卧安觉安。--《法句经》

  180.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181.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安乐行品第十四)--《妙法莲花经》

  182.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大方广佛华严经》

  183.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维,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大方广佛华严经》

  184.复更思维,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大方广佛华严经》

  185.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186.菩萨修行大涅盘者作是思维,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度烦恼河。以是思维,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以忍受故,则不生漏。(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大般涅盘经》

  187.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大乘起信论》

  188.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证道果。(第三十三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189.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佛遗教经》

  190.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是。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佛遗教经》

  191.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八大人觉经》

  192.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优婆塞戒经》

  193.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身四威仪,常修如法。(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优婆塞戒经》

  194.但当精勤,降伏烦恼。--《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195.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妙法莲华经》

  196.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197.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198.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199.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大方广佛华严经》

  200.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专求佛法,不生懈怠。行菩萨行,无有疲厌。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愿,求一切智,坚固不退。--《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下)

  201.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大方广佛华严经》

  202.菩萨摩诃萨,了达自身,及以众生,本来寂灭,不惊不怖,而勤修福智,无有厌足。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大方广佛华严经》

  203.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敌,虽见五欲,心不贪著。  《大般涅盘经》

  204.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令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懈慢!  《大般涅盘经》

  205.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06.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大乘起信论》

  207.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大乘起信论》

  208.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佛遗教经》

  209.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维,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优婆塞戒经》

  210.所谓得心平等、行平等,即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法性三昧。--《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11.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安乐行品第十四)--《妙法莲华经》

  212.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大方广佛华严经》

  213.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大方广佛华严经》

  214.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萨座,心无所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215.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大方广佛华严经》

  216.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隐,心无动乱。--《大方广佛华严经》

  217.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大方广佛华经》

  218.佛子:譬如虚空,虽能容一切诸物,而离有无。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虽普入一切世间,而离世间想。虽勤度一切众生,而离众生想。虽深知一切法,而离诸法想。虽乐见一切佛,而离诸佛想。虽善入种种三昧,而知一切法自性皆如,无所染著。--《大方广佛华经》

  219.其心无所畏,饶益诸群生,众魔与烦恼,一切悉摧灭。--《大方广佛华严经》

  220.不乱不昧故,具足禅波罗密。--《摩诃般波罗密经》

  221.若修止者,住于静外,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复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大乘起信论》

  222.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大乘起信论》

  223.菩萨身虽远离众生,心常不舍,静处求定,获得实智慧以度一切。譬如服药,将身权息众务,气力平健,则修业如故。菩萨宴寂亦复如是。--《大智度论》

  224.菩萨发心为修禅故,一切家业内外皆舍,不惜身命,寂然闲居,无所悭吝,是名大舍。--《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225.菩萨为修禅故,难忍能忍,谓一切荣辱,皆能安忍,设为众恶来加,恐障三昧,不生瞋恼,名为忍辱。--《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226.菩萨为修禅故,一心专精进,设身疲苦,终不退息,如钻火之喻,常坐不卧,摄诸乱意,未尝放逸,设复经年无证,亦不退没,是为难行之事,即是大精进也。--《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227.萨因修禅定,具足般若波罗密者,菩萨修禅,一心正住,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智慧涌发,如石中泉。--《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

  228.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死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一切病者之良药也。伐烦恼树之利斧也。--《佛遗教经》

  229.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生,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八大人觉经》

  230.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八大人觉经》

  231.若诸菩萨修行布施波罗密多,乃至静虑波罗密多,皆从般若波罗密多本母所生,而为根本。--《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32.有十胜法,便能悟入无上菩提:一者精勤,乐习禅定。二者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三者损灭睡眠,恒自觉悟。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五者顺世事业,常观如幻,无所著故。六者无所隐藏,决众疑故。七者不轻已身,勤修行故。八者常乐法施,兴大会故。九者恒自谦下,不诳众生故。十者不自师心,深入佛慧故。菩萨以此十事,具足圆满六波罗密多,成就法身清净解脱。--《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233.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大佛顶首楞严经》

  234.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235.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大佛顶首楞严经》

  23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7.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8.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39.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0.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1.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243.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244.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245.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梵网经》

  246.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妙法莲华经》

  247.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大方广佛华严经》

  248.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方广佛华严经》

  249.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大方广佛华严经》

  250.善观诸法,慧根增长。--《大方广佛华严经》

  251.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252.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著。--《大方广佛华严经》

  253.凡夫见诸法,但随于相转,不了法无相,以是不见佛。--《大方广佛华严经》

  254.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大方广佛华严经》

  255.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256.不能了自性,云何知正道。--《大方广佛华严经》

  257.若得见于佛,其心无所取,此人则能见,如佛所知法。--《大方广佛华严经》

  258.无所得者名为虚空。世间无物,名为虚空。--《大般涅盘经》

  259.菩萨得是虚空三昧,无所见故,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轮。--《大般涅盘经》

  260.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般涅盘经》

  261.菩萨摩诃萨无所得者,名常乐我净。菩萨摩诃萨见佛性故,得常乐我净,是故菩萨名无所得。--《大般涅盘经》

  262.善男子:道与菩提及以涅盘,悉名为常。一切众生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无慧眼故,不能得见;而诸众生为欲见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见道、菩提及以涅盘。--《大般涅盘经》

  263.虽知五阴于此灭尽,善恶之业,终不败亡。虽有诸业,不得作者。虽有至处,无有去者。虽有系缚,无受缚者。虽有涅盘,亦无灭者,是名甚深秘密之义。--《大般涅盘经》

  264.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盘。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盘。--《大般涅盘经》

  265.知一切法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66.无有法与法合者,其性空故。色空中无有色,受想行识空中无有识。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67.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六祖坛经》

  268.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六祖坛经》

  269.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六祖坛经》

  270.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六祖坛经》

  271.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六祖坛经》

  272.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六祖坛经》

  273.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大乘起信论》

  274.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

  275.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中论》

  276.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中论》

  277.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论》

  278.若能生一念正思惟者,则久劫烦恼,悉皆自灭。--《佛性论》

  279.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观无量寿佛经》

  280.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无量寿佛经》

  281.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大乘无量寿经》

  282.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善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临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大乘无量寿经》

  283.若诸天人,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大悲心陀罗尼经》

  284.善男子: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一切人天,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大悲心陀罗尼经》

  285.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心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文殊说般若经》

  286.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大集经》

  287.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观察法身,厌离妄执。)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占察善恶业报经》

  288.若有得闻无量寿如来名者,一心信乐,持讽诵念,此人当得无量之福,永离三途。命终之后,得生彼刹。--《称扬净土功德经》

  289.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息恶品第十六)--《优婆塞戒经》

  290.世尊:如是阎浮提男子女人,临命终时,神识惛昧,不辨善恶,乃至眼耳更无见闻。是诸眷属,当须设大供养,转读尊经,念佛菩萨名号。如是善缘能令亡者离诸恶道,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众生,临命终时,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或大乘经典一句一偈,我观如是辈人,除五无间杀害之罪,小小恶业,合堕恶趣者,寻即解脱。(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地藏菩萨本愿经》

  291.世尊: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得一佛名号,功德无量,何况多名。是众生等,生时死时,自得大利,终不堕恶道。(称佛名号品第九)--《地藏菩萨本愿经》

  292.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疾病,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渐渐消灭,即得安乐,衣食丰溢,乃至于睡梦中,悉皆安乐。(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地藏菩萨本愿经》

  293.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294.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堕恶趣者,无有是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295.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骄慢嫉妬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妙法莲华经》

  296.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妙法莲华经》

  297.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馀,利乐一切众生界。--《大方广佛严经》

  298.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沈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大方广佛严经》

  299.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来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300.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维摩诘所说经》

  301.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有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大乘起信论》

  302.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也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十住毗婆沙论》

  303.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往生论》

  304.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305.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习惯,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卷一)--《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306.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净土生无生论》

  307.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08.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愿深思之!--《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09.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310.恩爱合会,必有别离。--《过去现在因果经》

  311.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过去现在因果经》

  312.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优婆塞戒经》

  313.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优婆塞戒经》

  314.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大佛顶首楞严经》

  315.一切众生,未解脱者,识性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藏菩萨本愿经》

  316.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地狱名号品第五)--《地藏菩萨本愿经》

  317.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占察善恶业报经》

  318.若如是众生中,法身熏习而有力者,烦恼渐薄,能厌世间,求涅盘道,归信一实,修六波罗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为菩萨。若如是菩萨中,修行一切善法满足,究竟得离无明睡者,转名为佛。--《占察善恶业报经》

  319.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大乘无量寿经》

  320.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大乘无量寿经》

  321.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法句经》

  322.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法句经》

  323.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法句经》

  324.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敬乐闻法,当念佛教。--《法句经》

  325.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密生。--《维摩诘所说经》

  326.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不尽?谓无为法。--《维摩诘所说经》

  327.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是名菩萨不尽有为。--《维摩诘所说经》

  328.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是名菩萨不住无为。--《维摩诘所说经》

  329.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菩萨行品第十一)--《维摩诘所说经》

  330.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诸佛菩萨能观心故,度生死海,到于彼岸。--《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31.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金刚经》

  332.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妙法莲花经》

  333.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妙法莲花经》

  334.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妙法莲花经》

  335.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妙法莲花经》

  336.于一乘道,随宜说三。--《妙法莲花经》

  337.若人说此经,应入如来室,著于如来衣,而坐如来座。

  处众无所畏,广为分别说,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

  诸法空为座,处此为说法。若说此经时,有人恶口骂,

  加刀杖瓦石,念佛故应忍。(法师品第十)--《妙法莲花经》

  338.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妙法莲花经》

  339.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0.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1.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2.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43.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大方广佛华严经》

  344.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大方广佛华严经》

  345.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正说分,初明净业)--《观无量寿佛经》

  346.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必生彼国。--《观无量寿佛经》

  347.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348.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财法长者。……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软不粗。……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优婆塞戒经》

  349.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大方广佛华严经》

  350.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大方广佛华严经》

  351.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大方广佛华严经》

  352.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如来。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大方广佛华严经》

  353.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方广佛华严经》

  354.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大乘起信论》

  355.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望求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念佛直指》

  356.是故大圣化人,以病苦为良药,以患难为解脱,以障碍为逍遥,以群魔为法侣,以事难为安乐,以弊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施德为弃屣,以疏利为富贵,以受抑为行门。--《念佛直指》

  357.从今发愿,穷未来际,恒以愿摄一切众生,未曾舍离。随所行道,并入菩提愿海所摄。以自利故,不舍涅盘;为利他故,不舍生死。--《佛性论》

  358.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说四十二章经》

  359.佛言:净心修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第十三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360.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即都无,其如幻耳。(第二十章)--《佛说四十二章经》

  361.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归幻灭,诸幻灭尽,觉心不动。--《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2.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3.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4.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5.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己断灭,无灭碍者。--《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6.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是则名为随顺觉性。(清净慧菩萨章)--《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7.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8.钝根未成者,常当诚心忏。

  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圆觉菩萨章)--《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369.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大佛顶首楞严经》

  370.阿难:……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大佛顶首楞严经》

  371.想相为尘,识情为垢。--《大佛顶首楞严经》

  372.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卷五)--《大佛顶首楞严经》

  373.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

  374.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大佛顶首楞严经》

  375.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大佛顶首楞严经》

  376.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大佛顶首楞严经》

  377.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大佛顶首楞严经》

  378.阿难:……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大佛顶首楞严经》

  379.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色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0.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堕。(受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1.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鬼力惑人,非有真实。(想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2.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堕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从此或计涅盘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生死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大佛顶首楞严经》

  383.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识阴魔障之一)--《大佛顶首楞严经》

  384.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惑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识阴通结)--《大佛顶首楞严经》

  385.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处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魔销总结)--《大佛顶首楞严经》

  386.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五阴边际)(卷十)--《大佛顶首楞严经》

  387.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88.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89.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90.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91.佛告山海慧菩萨,汝今应当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观阿弥陀佛国,愿见阿弥陀佛。……尔时阿弥陀佛现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萨身。尔时山海慧菩萨等,即见阿弥陀佛国所有庄严妙好之事。--《十往生经》

  392.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渐渐能过空处、识处、无少处(或名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时,识、想、受、行粗分别相,不现在前。从此修学,为善知识大慈悲者守护长养,是故离诸障碍,勤修不废,展转能入心寂三昧。--《占察善恶业报经》

  393.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其钝根者,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着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起,应当先学唯心识观。--《占察善恶业报经》

  394.诸法缘生皆是假,凡愚妄计以为我;即此从缘法非真,

  妄想分别计为有;若能断除于二执,当证无上大菩提……

  若能修习深妙观,惑业苦果无由起;唯观实相真性如,

  能所俱忘离诸见。(厌舍品第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395.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妙法莲华经》

  396.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种通。--《妙法莲华经》

  397.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妙法莲华经》

  398.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399.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400.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妙法莲华经》

  401.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妙法莲华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