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何一直倡导忏悔?
忏悔,是认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并决心改正。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忏悔是我们与诸佛最虔诚的对话,是消除宿业的主要方法,也是止恶从善必经的程序。业障既由恶业所造成,当然,也就必须先消除恶业,业障才可望消除。 忏悔的五个要点 1、要有惭愧羞耻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错了。 2、要相信因果报应,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得到相应的果报。 3、要在我们发现错了之后立即忏悔,不能等以后再说。 4、不是忏完就完了,忏悔最重要的就是“未来之恶更不敢造”,没有这个心不能称其为忏悔。 5、忏悔要以佛法僧为对象。 礼佛的忏悔功用 在佛门寺院的晚课中,有篇“大忏悔文”。主要的内容就是称颂、礼拜八十八佛;然后念上一篇忏悔文,以表示发露忏悔;最后是发愿回向。 除了八十八佛为寺院晚课必须称念、敬礼之外,一般佛教徒也有只礼拜一尊佛或菩萨的。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都深受佛教徒的恭敬与礼拜。经典上也都有记载敬礼这些佛菩萨的功德,除了能消业障灭罪,也能增长福德智慧。 总之,礼佛对一般佛教徒来说,是有它重大且广泛的意义。因此,忏悔时自然就少不了礼佛。 忏悔方法的演变 比丘戒律中规定的,犯了戒必须在僧团中发露忏悔出罪;但在僧团中,似乎可免了,犯了戒只要礼佛、向佛菩萨忏悔就好,何必那么麻烦呢?这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但犯戒很容易,尤其是出家比丘、比丘尼,他(她)们受持的戒条多(比丘戒有二百多条,比丘尼戒有四百多条),可以说,出家人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在戒律中,稍有不慎,便会犯戒。犯了戒,自有戒罪;戒罪不除,后世就会受到罪报。但要如何除罪呢?要依作法忏来除罪,在当前的佛教界,已是不大可能了。犯了比丘(尼)戒,竟然不能以比丘(尼)戒律所规定的方法来忏悔除罪,实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依比丘(尼)戒律所立的作法阡,既然不能实行,那么,就只有采用菩萨戒所建立的取相忏了。 所以,佛教徒,不管是出家、在家,礼佛忏悔是很普遍的事;也不管是犯了什么戒,也唯有礼佛忏悔一法,最为方便了。 但也不可否认,要达到取相忏,并不容易,那么,无生忏呢?同样也不是容易的。还好,除了犯下性罪以及五逆重罪,必须以取相忏、无生忏才能灭除,非得从事那两种辛苦忏法外,其他较轻的恶业,则只要有心忏悔,肯改过自新、止恶行善,也是可以消除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