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拥有我们做不到的慈悲?


 2018/12/9    下载DOC文档    

  一

  究竟的慈悲来自甚深的智慧

  一

  观世音菩萨是真正的大乘佛法成就者。每一位中国佛弟子都有一个理想:朝一次他的常住之地——普陀山,继承他老人家的慈悲精神。我们读《心经》就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够如此慈悲——因为他拥有基于一切究竟实相的的智慧。

  佛教的根本精髓为“智慧为体,慈悲为用”。为什么天下母亲为子女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却不能成就孩子的法身智慧呢?因为大多母亲只有慈悲精神,却没有了解实相的终极智慧。所以“智慧是根本,慈悲是作用”成为我们佛弟子修行或者认知世间的根基。

  一

  我们比佛陀更幸运

  一

  智慧有着普世的价值,它穿越了宗教、种族,是人类的希望所在。这个世界之所以有那么多纷争,都是因为人们执着自我,需要通过甚深的智慧来遣除。

  甚深的智慧以什么为标准?标准就在《心经》中。这部经是观世音菩萨在佛陀入三昧的加持中,以自己的生命体验所宣说的。这一圣言量【注释】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是我们可以依止,并且直接应用的。这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很有效率。

  人生只有百年,我们虽然没有亲见佛面,但却亲至佛心,与佛陀的精神相遇。拥有佛陀这份遗产,我们的起点就比佛陀高。佛陀当年一人孤独求索,我们在佛之后,比佛陀少走了弯路,更为幸运,所以我们百年的人生应当取得更大的成就。

  【注释】圣言量:佛陀所宣讲的教法

  在种种变化不可主宰、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业感因缘中,我们要想超越自己的障碍,获得生命升级,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就应当以“智慧为本,慈悲为用”的纲领了解世界,接受圣贤的传承。

  一

  苦的真相

  一

  佛弟子的信心不仅是单纯的信仰,还来自我们的人生经验。佛陀讲人生是苦的,我们感受到了吗?如果没有感受,那是因为人生的苦被父母、家人、朋友分担——并不是不苦。

  什么叫苦?变化即为苦,并不是指苦的感受。苦是实相,是真实。承认苦并不是悲观。知道苦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够让我们如理地探究,寻找生命的真相。所以佛弟子用智慧了解苦,并寻找从苦中超越的方法。

  苦是佛陀宣讲的第一个真实。苦的原因来自佛陀发现的“集”——每天的起心动念,想那么多,做那么多,难道对我们思想的惯性没有影响吗?一辈子积淀了那么多看法,不就主宰着我们主观性的错误吗?所以“苦集灭道”是真实的。

  一

  《心经》长智慧,能灭一切苦

  一

  《心经》260字浓缩了600卷《般若经》,600卷《般若经》浓缩了佛陀22年的教诫。我们今天读《心经》,用《心经》观人生以及万相,就是增长智慧,灭除一切苦的方法。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即智慧,是实相;“波罗蜜”是让我们达到智慧,超越生死的方法,意为大智慧能够到彼岸;“心”是精华,《心经》为整个般若的精华;“经”是圣言所量,是佛陀的教诲,讲的是诸法的轨则,让我们通过规则了解万相。诸佛说法是非常精要的,所以“一知一切知”。

  《心经》开篇便是观世音菩萨在实践般若,并从生命的障碍中获得了解脱。生命的障碍即为五蕴,用般若的智慧观照五蕴——色受想行识就能分解、超越它,从而得到解脱。这段经文讲观世音菩萨证明了法的真实,便从甚深的法性中出定,慈悲地呼唤舍利子,开始说法:“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观世音菩萨首先说出了纲领。

  什么是色?一切现象就叫做“色”。我们在人世间感受到、看到的一切现象就叫做“色”。什么叫做“受”?当我们看到色,色与我们结合,我们收到了,就叫做“受”。我们觉得“受”是快乐的、苦的,或者不苦不乐的时候会产生判断,这就叫“想”。于快乐的受想拥有,于不快乐的受想远离,于不苦不乐的受就很麻木,我们的“想”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这三种“受”的结果,引发了“贪嗔痴”三种心理现象。

  《心经》书法:继程法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