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论》完整版
我们平常见到的《二入四行论》,是整篇文章的一个前言而已,重心是失落的那一部分。很幸运从敦煌和韩国寻找到了丢失的部分,现在形成完整的《二入四行论》长卷,以韩国天顺本为主。 第一 入道修行纲要门 若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改真,凝心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扶,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所谓四行。其馀诸行,悉入此行中。 何等为四? 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云何第一报怨行者?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起多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雠。经云“逢苦不忧”也。何以故?以识达故。比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心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判知无求真为道行。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贪,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馀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第二 论主意乐差别门 吾恒仰慕前哲,广修诸行,常钦净土,渴仰遗风。得逢释迦,订大乘者巨亿,得四果者无赀。实谓天堂别国,地狱他方,得道获果,形殊体异。披经求福,洁净行因。芬芬扰扰,随心作业,向涉多载,未还有息。始复端居幽寂,定境心王。但妄想久修,随情见相,其中化变,略欲难穷。未及洞鉴法性,粗?如,始知方寸之内,无所不有,明珠朗彻,玄达深趣。上至诸佛,下及蠢动,莫非妄想别名,随心指计。故写幽怀,聊显入道方便偈等,用简有缘同悟之徒。有暇披揽,坐禅终须见本性。会也。 第三 一相平等无别门 融心令使净,若其片起即便生灭,于中忆想造邪命,觅法计业不亡。展转增垢心难究竟。智者暂闻八字,即悟理,始知六年徒苦行。世间扰扰尽是魔民,徒自暄暄空斗诤。虚妄作解化众生,口谈药方不除疾。寂寂从来本无相,何有善恶及邪正。言生生者本不生,言灭灭者亦不灭。动即不动,定即非定。影由形起,响藉声来。?影劳形,不知形之是影本;扬声止响,不知声之是响根。?除烦恼而求涅?者,喻如去形而觅影。舍离众生而求佛者,喻如嘿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徒,愚智非别。无名处强为立名,因其名即是非生矣。无理处强为作理,因其理即诤论兴焉。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有何无。当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未及造谈,聊申此句,拒论玄旨。 第四 谈论空无破执门 诸佛说空法,为破诸见故。而复着于空,诸佛所不化。生时唯空生,灭时唯空灭,实无一法生,实无一法灭。一切法为贪欲而起,贪欲无内无外,亦不在中间。分别是空法,凡夫为所烧。邪正无内无外,亦不在诸方。分别是空法,凡夫为所烧。一切法亦如是。 第五 绝像离说悬虚门 法身无形,故不见以见之。法无音声,故不闻以闻之。般若无知,故不知以知之。若以见为见,即有所不见。若以无见为见,即无所不见。若以闻为闻,则有所不闻。若以无闻为闻,则无所不闻。若以知为知,则有所不知。若以无知为知,则无所不知。不能自知非有知,对物而知非无知。若以得为得,则有所不得。若以无得为得,则无所不得。若以是为是,则有所不是。若以无是为是,则无所不是。一智慧门,八百千智慧门。 第六 示喻观察形色门 见柱作柱解,是见柱相作柱解。睹心是柱是柱相。法无柱柱相。是故见柱即得柱法,见一切形色亦如是。 第七 反诘难问现理门 有人言:“一切声不有。”难汝曰:“汝见有不?不有于有,有于不有,亦是汝有。”有人言:’一切法不生。”难汝曰:“汝见生不?不生于生,生于不生,亦是汝生。”复言:“我一切无心。”难汝曰:“汝见心不?不心于心,心于无心,亦是汝心。三藏法师言:‘于不解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也。‘不因色生识,是名不见色。’
?瑐瑡 不求于求,求于无求,亦是汝求。不取于取,取于无取,亦是汝取。” 第八 开示三界别相门 心有所须,名为欲界。心不自心,由色生心,名为**。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色无色,名为无**。 第九 问答现说三宝门 问曰:“何名为佛心?”答曰:“心无异相,名作真如。心不可改,名为法性。心无所属,名为解脱。心性无碍,名为菩提。心性寂灭,名为涅?。”问曰:“何名为如来?”答曰:“解如法应物,故名为如来。”问曰:“何名为佛?”答曰:“如法觉,觉无所觉,故名为佛。”问曰:“何名为法?”答曰:“心如法不生,心如法不灭,故名为法。问曰:“何名为僧?”答曰:“如法和合,故名为僧。” 第十 定慧分释各别门 问曰:“何名为空定?”答曰:“看法住空,故名为空定。”问曰:“云何住法?”答曰:“不住于住,不住不住,住于不住,如法住故,名为住法。” 第十一 诸法假相无体门 问曰:“云何即男非男,即女非女?”答曰:’依法推求,男女相不可得。何以得知?即色非男。若色是男相,一切草木亦应是男,其女人亦如是。惑人不解,妄想见之,此是幻化男幻化女,毕竟无实。《诸法无行经》云:‘知诸法如幻,化速成人中上’
?瑐瑢 也。” 第十二 妄想建立如幻门 问曰:“订有馀涅?,得罗汉果者,此是觉不?”答曰:“此是梦订。”问曰:“行六波罗蜜,十地万行满足,觉一切法不生不灭,非觉非知,无心无知无解无为,此是觉不?”答曰:“此亦是梦。”问曰:“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菩提树下道成正觉,能度众生,乃至入于涅?,岂非是觉?”答曰:“此亦是梦。”问曰:“三世诸佛平等教化众生,得道者如恒沙,此可非是觉?”答曰:“此亦是梦。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皆悉是梦。觉时无梦,梦时无觉。此心识妄想,梦里智慧,无能觉所觉。若如法觉,真实觉时,都不自觉,毕竟无有觉。三世诸佛正觉者,并是众生忆想分别。以是故名为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念动念处,是名正觉。齐有心识不灭者已来,皆是梦。” 第十三 智断疑惑分齐门 问:“修道断惑,用何心智?”答曰:“用方便心智。”问曰:“云何方便心智?”答曰:“观惑如惑本无起处,以此方便,得断疑惑,故言心智。”问曰:“如法心断何疑惑。”答曰:“断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等解惑疑惑。” 第十四 真俗二谛差别门 问曰:“云何名二谛?”答曰:“比如阳炎,惑者见阳炎作水解者,实非水也。此法无是阳炎,是水谈。二谛之义,亦复如是。凡夫见,第一义谛为世谛,圣人见,世谛为第一义谛。故经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者,第一义谛即是世谛,世谛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即是空也。若见有相,即须并当却。有我有心,有生有灭,亦即并当却。”问曰:“云何并当却?”答曰:“若依法者,即失谛视,不见一个物。故老经云‘建德若偷’也。” 第十五 五种心识分异门 问曰:“贪欲名何物心?”答曰:“凡夫心。”问曰:“法作无生,是何物心?”答曰:“声闻心。”问曰:“解法无自性,是何物心?”答曰:“缘觉心。”问曰:“不作解不作惑,是何物心?”答曰:“菩萨心。”问曰:“不觉不知,是何物心?”即不答,曰:“所以不答者,法不可答,法无心故,答即有心。法无言说,答即有一言说。法无有解,答即有解。法无知见,答即有知见。法无彼此,答即有彼此。如此心言俱着。心非色故,不属色。心非非色,故不属非色。心无所属,即是解脱。若犯禁戒时?帕,但知帕心不可得,亦得解脱。亦知生天不可得。虽知空,空亦不可得。虽知不可得,不可得故不可得。” 第十六 遣除病执正心门 心若有所贵,必有所贱。心若有所是,必有所非是。心若善一个物,一切物即不善。心若亲一个物,一切物作怨家。心不住色,不住非色。心不住住,亦不住不住。心若有所住,即不免绳索。心若有所作处,即是被缚。心若重法,法留得你。心若尊一个法,心必有所卑。若取经论意,时会不贵解处。但心使有所解处,即心有所属。心有所属,即是系缚。经云:‘非下中上法得涅?’也。” 第十七 离念消融差别门 心虽即惑入,而不作无惑解。解心若起时,即依法看起处。心若起分别时,即依法看分别处。若贪若?若颠倒,即依法看处。若不见起处,即是修道。若对物不分别,亦是修道。但使有心起处,即捡校依法并当却。 第十八 心现示义理门 问曰:“修道得道,有迟疾不?”答曰:“迟疾?百千万劫。即心是者疾,发心行行者迟。利根人知即心是道,钝根人处处求道,不知是道处。又不知即心自是阿耨菩提。”问:“云何疾得道?”答曰:“心是道体,故疾得道。行者自知惑起时,即依法看使尽。” 第十九 比喻合当现法门 问:“云何心是道体?”答曰:“心如木石。比如有人以自手画作龙虎,自见之还自恐怕。惑人亦如是。心识笔子画一作刀山剑树,还以心识畏之。若能无畏,妄想悉除。又意识笔子分别画作色声香味触,还自见之,起贪?痴,或见或舍,还以心意识分别,起种种业。若能知心识从本以来空寂,不见处所,即是修道。或以自心分别画作虎狼狮子,毒龙恶鬼,五道将军,阎罗王,牛头阿婆等,以自心分别属之,即受诸苦恼。但使心所分别者,皆是色。若悟心本以来空寂,知心非色,即不属。色心非是色,自心化作,但知不实,即得解脱。” 第二十 道心增长引导门 今若依法佛法僧行道时,不得有善恶好丑,因果是非,持戒破戒等见。若人作如是计?者,皆是迷惑,自心现量,不知境界从自心起。若知一切法不有,亦如是。自心现量者,皆是惑心,作是作非。若人谓佛智慧胜,亦是。自心现量,自心化作有,自心化作无,还被惑。经云:“若依法佛修道,不作化众生,亦不作实众生”也。是故法界平等,无有得失。若依法佛修道,不求涅?。何以故?法是涅?故,云何以涅?求涅?。亦不求法,心是法界故,云何以法界求法界。若欲正心时,不畏一切法,不求一切法。若用法佛修道者,心如木石头,冥冥不觉不知,不分别,一切腾腾如似痴人。何以故,法无觉知故。法能施我无畏故,是大安隐处。比如有人犯死罪,必合斩首,值王放赦,即免死忧。众生亦如是,造作十恶五逆,必堕地狱,法王广大放寂灭赦,即免一切罪。若人与王善友,因行在他处杀他男女,为他所执,便欲报怨,是人忙怕无赖。忽见大王,即得解脱。若人破戒犯杀YIN盗,畏堕地狱,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修道法,依文字中得解者,气力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中得解者,逢事眼即?。经论中谈事,与法疏也。虽口谈事耳闻事,不知身心自经事。若即事即法者深,世人不可测。修道人,数数被贼盗物夺剥,无爱着心,亦不懊恼,数被人骂辱打谤,亦不懊恼。若如此解者,道心渐渐壮,积年不已,自然于一切违顺都无心。是故即事不牵者,可谓大力菩萨。 第二十一 规域内外别相门 修道心,若欲壮大,会寄心规域外。问曰:“何等事名为规域外?”答曰:“不订大小乘解,不发菩提心,乃至不愿一切种智,不贵解定人,不贱着贪欲人,乃至不愿佛智慧,其心自然闲静。若人不取解,不求智慧,如是者,欲免法师禅师等惑乱。若能存心立志,不愿凡圣,不求解脱,复不畏生死,亦不畏地狱,无心直住,始成一个规钝心。若能见一切贤圣,百千劫作神通转变,不生愿乐心者,此人欲免他诳惑。”又问曰:’若为生规域外?”答曰:’仁义礼智信者,名为规域。大小乘基情,亦名为规域。生死涅?,亦名规域。若欲规域外,乃至无有凡圣名字,不可以有法知,不可以无法知,不可以智知。齐知之所解处,亦名规域内。不发凡夫心,不发声闻心,不发菩萨心,乃至不发佛心,不发一切心,始名为出规域外。若欲一切心不起,不作不起解不起惑,始名为出一切。世间痴人等,逢一个胡鬼魅汉作鬼语,即作鬼解,用为指南,不可论。若为得作大物用。闻有人领百千万众,即心动。好看自家心法,为有言说文字以不。”问曰“何者名为淳朴心,何者名为巧伪心?”答曰:“文字言说,名为巧伪。色非色等,行住坐卧,施为举动,皆是淳朴心。乃至逢一切苦乐等事,其心不动,始名为淳朴心。”问曰:“何者名为正,何者名为邪?”答曰:”无心分别,名为正,有心解法,名为邪。乃至不觉邪正,始名正。经云:‘住正道者,不分别是邪是正’也。” 第二十二 心品利钝别相门 问曰:“何者名利根,何者名钝根?”答曰:“不由师教,从事见法者,名为利根。从师言教得解者,名为钝根。从师言教闻法,亦有利根钝根。闻师言,不着有,即不取不有。不着相,即不取无相。不着生,即不取无生者,此利根人。贪解取着义,是非等见,此钝根人解义。利根人闻道,不发凡夫心,乃至贤圣心亦不发,凡圣双绝,此是利根人闻道。不爱财色,乃至佛菩提,亦不爱,即舍乱取静,舍愚痴取智慧,舍有为取无为,不能双绝无碍,此是钝根人。举没即去,越过一切凡圣境界。闻道不发贪欲心,乃至正念正思惟,亦不发。闻道不发声闻心,乃至菩萨心,亦不发。是名利根人。” 第二十三 一尽法界无遗门 菩萨以法界为舍宅,以四无量心为戒场。凡有所作施为,终不出法界心。何以故,体是法界故。纵你种种云为,跳踉蹄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菩萨了了见法界故,名法眼净。不见法有生灭住,亦名法眼净。经云“不灭痴爱”也。痴爱本不生,今无可灭。痴爱者,就内外中间求觅,不可见不可得,乃至十方求之,无毫厘相可得,即不须灭求解脱。 第二十四 无我无执如空门 问曰:“世间人种种举问,云何不得道?”答曰:“由见己故,不得道。若能不见己,即得道。己者,我也。至人所以逢苦不忧,遇乐不喜者,由不见己故。所以不苦乐者,由亡己故。得至虚无,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天下亡己者有。己若能亡己时,一切法本无。己者横生计?,即惑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寒热风雨,一切不如意事,此并妄想现。由如幻化,去住不由己。何以故,从缘起故,幻化横生拒逆,不听去住。所以有烦恼,由执己故,即有去住。但知去住不由己者,己者即我所为是,幻化法不可留停。若不逆幻化者,触物无碍。若能不拒逆变化者,触事不悔。”问曰:“诸法既空,阿谁修道?”答曰:“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是亦我也。若无我,逢物不生是非。是是者,我自是之,而物非是也。非非者,我自非之,而物非非也。如风雨青黄赤白等,比可知。好好者,我自好之,而物非好也。何以故,如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比喻可知。” 第二十五 是道非道差别门 问曰:“经云‘住于非道,通达佛道’也。”答曰:“行非道者,不舍名,不舍相。通达者,即名无名,即相无相。又云‘行非道者,不舍贪,不舍爱。’通达者,即贪无贪,即爱无爱。行非道者,不舍苦不舍乐,即苦无苦,即乐无乐,名为通达。不舍生死,名为通达。住非道者,即生无生,不取无生,即我无我,不取无我,名为通达佛道。若能即非无非,不取无非,是名通达佛道。以要言之,即心无心,名为通达心道。”问曰:“云何达一切法?”答曰:“即物不起见,名为达。即物不起心,即物不起贪,即物不起惚,悉名为达。即色无色,正为达色。即有不有,名为达有。即生无生,名为达生。即法无法,名为达法。逢物直达,此人慧眼开,亦可触物不见相异,即异无异,名为达。” 第二十六 邪正一相同体门 问曰:“经云:‘外道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天魔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也。”答曰:“邪见同正见,故不动。外道乐诸见者,所谓见有见无。即有不有,即无不无,名为不动,不动者,不离正不离邪。即是正解时,即无邪正,不须离邪求正。即有不有,不动时见有。即无不无,不动时见无。依法看邪正都不异,故言不动。亦不须舍邪入正,故言于诸见而不动。经云:‘以邪相入正法。’又云:‘不舍入邪入八解脱’也。” 第二十七 生死涅?无二门 生死同涅?故不舍,即生无生,即死无死,不待舍生以入于无生,不待舍死以入于无死,寂灭故即是涅?。经云:“一切众生本来寂灭,不复更灭。”又云:“一切法皆是涅?也。”不须舍生死始是涅?。如人不须舍冻始是水,性自同故。生死涅?,亦性同故,不须舍。是故菩萨,于生死而不舍。菩萨住不动者,住无住名为住。以外道乐诸见故,菩萨欲令教即见无见,不劳离见然后无见。天魔乐生死,菩萨而不舍者,欲令悟即生无生,不待舍生以入于无生。比如不须舍水而就湿,不须舍火而就热,水即湿,火即热,如是生死即是涅?。是故菩萨,不舍生死而入涅?,生死性即是涅?故。不待断生死,而入涅?。亦如不待断火而入热性,是故不待断生死,而入涅?。何以故,生死性即是涅?,声闻断生死而入涅?,菩萨体知性平等故,能以大悲同物取用。生死义一名异,不动涅?,亦义一名异。 第二十八 大道远近分别门 问曰:“大道为近为远?”答曰:“如似阳炎非近非远。镜中面像,亦非近非远。虚空浪?针花等,亦非近非远。若言是近,十方求之不可得。若言是远,了了眼前。经论云“近而不可见者,万物之性也。”若见物性者,名为得道。物心者是物性,无物相,即物无物,是名物性。所谓有形相之物,皆是物。审见物性,实而不谬者,名为见谛,亦名见法。近而不可见者,法相也。” 第二十九 大道觉悟易难门 释曰:智者任物不任己,即无取舍,亦无违顺。愚者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即有违顺。若能虚宽放大,亡天下者,即是任物随时。任物随时即易,违拒化物即难。物若欲来任之莫逆,物若欲去放去勿追。所作事,过而勿悔。事时未至者,放而勿思,是行道人。若能任者,即委任天下,得失不由我,若任而不拒,从而不逆者,何处何时,而不逍遥。”问曰“云何名为大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愿开而示。”答曰:“此言实尔。高卧放任,不作一个物,名为行道。不见一个物,名为见道。不知一个物,名为知道。不修一个物,名为修道。不行一个物,名为行道。若如是者,名为行道,亦名易知,亦名易行。”问曰:“《老》经云,‘慎终如始,必无败事’也,此云何?”答曰:“此是怀信义之人,一发心时,永无退没,无有古无有今,名为有古有今。初发心是今,于今望是古,今心是古,于古望是今。若遗大心有始有终者,名为信佛法人,古今不改者,名为实。虚妄诳诈者,名为迷华。” 第三十 上士无障无碍门 问曰:“云何是菩萨行?”答曰:“非贤圣行,非凡夫行,是菩萨行。若举菩萨时,不取世法,不舍世法。若能即心识入道者,凡夫声闻无能测量。所谓一切事处,一切色处,一切诸恶业处,菩萨用之,皆作佛事,皆作涅?,皆是大道。即是一切处无处不处,即是法处,即是道处,菩萨观一切处,即是法处,菩萨不舍一切处,不取一切处。菩萨不简择一切处,皆能作佛事。即生死作佛事,即惑作佛心。” 第三十一 正见邪见别体门 问曰:“诸法无法,云何作佛事?”答曰:“即作处非作处,无作法,即善处不善处见佛。”问曰:“云何见佛?”答曰:“即贪不见贪相,见贪法。不见苦相,见苦法。不见梦相,见梦法。是名一切处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 第三十二 法界菩提差别门 问曰:“法界体性在何处?”答曰:“一切处皆是法界处。”问曰:“法界体性中,有持戒破戒不?”答曰:“法界体性中,无有凡圣,天堂地狱亦无。是非苦乐等,常如虚空。”问曰:“云何处是菩提处?”答曰:“行处是菩提处,见法处是菩提处,坐处是菩提处,见法处立处是菩提处,举足下足,一切皆是菩提处。” 第三十三 开示甚深境界门 问曰:“云何名诸佛境界,愿为说之。”答曰:“法非有非无,不取非有非无,如此解者,名为佛境界。若心如木石,不可以有智知,不可以无智知。佛心不可以有心知,法身不可以像见。齐知之所解者,是妄想分别。从你作种种解者,皆是自心计?,自心妄想。诸佛智慧,不可说示人,亦不可藏隐,亦不可以禅定测量。绝解绝知,名为诸佛境界。亦不可度量,是名佛心。若能信佛心如是者,亦即灭无量恒沙烦恼。若能存心,念念佛慧者,此人道心,日日壮大。 第三十四 诸法不动寂静门 问云:“何名如来慧日潜没于有地?”答曰:“非有见有,慧日没于有地。无相见相亦然。”问曰:“云何名不动相?”答曰:“不得于有,有有无有可动,不得于无,无无无有可动。即心无心,心无有可动。即相无相,相无有可动,故名不动相。若作如是订者,是名自诳惑。上来未解,解时无法可解。” 第三十五 诸法因缘无生门 问:“现见有生灭,云何言无生灭?”答曰:“从缘生者,不名为生,从缘生故。从缘灭者,不能自灭,从缘灭故。”问曰:“云何从缘生不名为生?”答曰:“从缘生,不从彼生,亦不自生,亦不共生,亦不无因生。又无生法,复无生者,亦无生处,是故知不生。所见生者,幻生非生,幻灭非灭。” 第三十六 诸法因缘假有门 问曰:“凡夫何故堕恶道?”答曰:“由有我故痴,故导言我饮酒。智者言,你无酒时,何不饮无酒。痴者能导,我饮无酒。智者云,你我何处在。痴人亦言,我作罪。智者言,汝罪似何物者。此皆是缘生,无自性,生时既知无我,谁作谁受。经云:‘凡夫强分别,我贪我?我恚。’如是愚痴人,即堕三恶道也。经云‘罪性非内非外,非两中间’者,此明罪无处所也。无处所知者,即是寂灭处。人堕地狱者,由心计我,忆想分别,谓我作恶亦我受,我作善亦我受。此是恶业。从本以来无,横忆想分别,谓为是有。此是恶业。”问曰:“谁能度我?”答曰:“法能度我。何以得知?取相故堕地狱,观□故得解脱。若见相忆想分别,即受灌汤炉灰,牛□阿□等事,即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涅?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 第三十七 心性广大无碍门 问曰:“云何法界体?”答曰:’心何是法界。此法界无体,亦无畔齐,广大如虚空不可见,是名法界体。” 第三十八 有知无知差别门 问曰:“云何知法?”答曰:“法名无觉无知。心若无觉无知,此人知法。法名不识不见。心若不识不见,名为见法,不觉一切法,名为知法。不得一切法,名为得法。不见一切法,名为见法。不分别一切法,名为分别法。”问曰:“法名无见,云何无碍知见?”答曰:“无知是无碍知,无见无碍见。” 第三十九 明觉不觉差别门 问曰:“法名无觉,佛名觉者云何?”答曰:“法名不觉,佛名觉者,以觉为觉,与法同觉,是名佛觉。若?看心相,见相法,?看心处,是寂灭处,是无生处,是解脱处,是虚空处,是菩提处。心处者无处处,是法界处,道场处,法门处,智慧处,禅定处,无碍处,若作如此解者,是堕坑落眜人。” 第四十 建立波罗蜜多门 问曰:“六波罗蜜,能生一切智耶。”答曰:“波罗蜜者,无自无他,谁受谁得。众生之类,共业果报,无有分利福之与相。经云‘难胜如来,及会中最下乞人,等于大悲,具足法施’也。是故名为檀波罗蜜。无事无因,无有乐厌,齐体性如如,究竟无非,其谁求是。是非不起,即戒体清净,名为尸波罗蜜。心无内外,彼此焉寄。音声之性,无所染着,平等如虚空,名为羼提波罗蜜。离诸限量,究竟开发,不住诸相,名为毗梨耶波罗蜜。三世无相,刹那无住处,事法不居,静乱性如如,名为禅波罗蜜。涅?真如,体不可见,不起戏论,离心意识,不住方便,名为如如。无可用,用而非用。经云‘有慧方便解’也。是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第四十一 心性远离结缚门 问曰:“云何名为解脱心?”答曰:“心非色故,不属色。心非非色故,不属非色。心虽照色,不属色。心虽照非色,不属非色。心非色相可见。心虽非色,非是空。心非色心,不同大虚。菩萨了了照空不空,小乘虽照空,不照不空。声闻虽得空,不得不空。” 第四十二 体用无住离边门 问曰:“云何名为一切法非有非无?”答曰:“心体无体,是法体。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复次,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复次,无自故非有,从缘起故非无。凡夫住有,小乘住无,菩萨不住有无,是自心计妄想。色非色不染色,色非非色,不染非色。复次,不见见,不见不见,是名见法。不知知,不知不知,是名知法。作如是解者,亦名妄想。 第四十三 心德自在无碍门 即心无心,心无心心,无心心故,名为法心。今日行者,以此法破一切惑,心如虚空,不可破坏,故名为金刚心。心不住住,不住不住,故名为般若心。心性广大,运用无方,故名为摩诃衍心。心体开通,无障无碍,故名为菩提心。心无涯畔,亦无方所。心无相故非有边,用而不废,故非无边。非有际非无际,故名为实际心。心无异无不异,即心无体。不异而无不体,非不异无异不异,故名为真如心。即心无变,名为异。随物而变,名为无异,亦名真如心。心非内外中间,亦不在诸方,心无住处,是法住处,法界住处,亦名法界心。心性非有非无,古今不改,故名为法性心。心无生无灭,故名为涅?心。若作如此解者,是妄想心颠倒,不了自心现境界,名为波浪心。 第四十四 随心诸法有无门 问曰:“云何自心现?”答曰:“见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自不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并自心计作有贪,自心计作无贪。贪似何物,作贪解。此皆自心起见故,自心计无处所,是名妄想。自谓出一切外道计见,亦是妄想。自谓无念无分别,亦是妄想。行时法行,非我行,非我不行。坐时法坐,非我坐,非我不坐。作此解者,亦是妄想。” 上来文,相应知也。第二正说分四十四门,释已毕。次流通分释也。 缘法师曰:“若欲取远意时,会是结习俱尽。”问曰:“云何谓正结,云何谓馀习?”答曰:“生灭是正结,不生不灭是愚痴家馀习,不可用。” 问曰:“为依法,为依人?”答曰:“如我解者时,人法都不依。你依法不依人者,还是一相见,依人不依法者亦尔。”又曰:“若有体气时,免人法诳惑,有精神时亦可尔。何以故,贵智故,被人法诳惑。若重一人为是者,即不免此人惑乱,乃至谓佛为胜人者,亦不免诳惑。何以故,迷境界故,依此人信心重故。”又曰:“愚人谓佛人中胜,谓涅?法中胜者,即被人法之所惑乱。若谓法性实际,不问知与不知,亦谓自性不生不灭,亦自诳惑。” 道志法师,屠儿行上,见缘法师问曰:“你见屠儿杀羊不?”缘法师答曰:“我眼不盲,何以不见。”道志法师曰:“缘公乃之见之。”缘法师曰:“见更乃之见之。” 道志法师复问:“若作有相见,即是凡夫见。若作性空见,即是二乘见。若作非有非无见,即是缘觉见。若作怜愍见,即是爱悲见。若作用心见,即是外道见。若作以识见,即是天魔见。若不见色与非色者,复不应有见。若为见得,远离诸过。”缘法师曰:“我都不作如许种种心见,正名作见。你为作如许种种妄想,自惑自乱。” 有人问缘法师曰:“何以不教我法?”答曰:“若我当立法教你,即是不将接你。若我立法,即诳惑你,即负失你。我有法,何以得说而示人。我那得向汝道。乃至有名有字,皆是诳惑你。大道意乃之许得向你道。若得道,即作何物用。”更问曰,即不答曰。后时复问曰:“若为安心?”答曰:“不得发大道心。如我意者,即心无可知,冥然亦不觉。” 又问曰:“何者是道?”答曰:“汝欲发心向道,奸巧伪起,堕在有心中。若欲起道心,巧伪生,有心方便,皆奸伪生。”又问曰:“何谓奸伪?”答曰:“用知解邀名,百巧起。若断奸伪时,不发菩提心,不用经论智。若能尔者,始欲有人身体气。若有精神,时不贵道,不求法,不好智,小得闲静。”又曰:“若不求妙解,不与人为师,亦不师于法,自然独步。”又曰:“汝不起鬼魅心,些我亦可将接你。” 问曰:“何谓鬼魅心?”答曰:“?眼入禅定。”问曰:“某甲敛心入禅定,即不动。答曰:“此是缚定,不是中用。乃至四禅定,四空定,皆是一段,静而复乱,不可贵。此是作法,还是破坏法,非究竟耶。若能解性无静乱,即得自在。不为静乱所摄,此是有精神人。”又曰:“若能不取解,不作惑心,即不贵深智者,此是安隐人。若有一法可贵可重者,此法最能系杀你,堕在有心中,此是不可赖物,世间凡夫人,为名字系者,天下无数。” 有人问可禅师曰:“若为得作圣人?”答曰:“一切凡圣,皆悉妄想计?作是。”又问:“既是妄想,若为修道。”答曰:“道似何物,而欲修之。法无高下相,法无去来相。” 又问曰:“教弟子安心法。”答曰:“将汝心来,我与汝安心法。”又言:“但与弟子安心法。”答曰:“比如请巧人载衣,巧人会得汝绢帛,始得下刀。本不见绢帛,安能与汝裁割虚空。汝既不能将心与我,我知为汝安何物心?我实不能安虚空。” 又言:“与弟子忏悔法。”答曰:“将你罪来,与汝忏悔法。”又言:“罪无形相可得,知将何物来?”答曰:“我与汝忏悔法竟。”向舍去。意谓有罪须忏悔。既不见罪,不须忏悔。又言:“教我断烦恼。”答曰:“烦恼在何处,而欲断之?”又言:“实不知处。”答曰:“若处比如虚空。知似何物,而欲断虚空?”又问曰:“经云‘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得成佛道’
?瑐琐 也。”答曰:“此是妄想自心现。” 又问曰:“十方诸佛,皆断烦恼,得成佛道也。”答曰:“你心浪作计?,无一个底莫。”又问曰:“佛何以度众生?”答曰:“镜中像度众生时,佛即度众生。” 又问:“我畏地狱,忏悔修道。”答曰:“我在何处,我复似何物?”又言:“不知处。”答曰:“我尚自不知处,阿谁堕地狱。既不知如似何物者,此并妄想计有,我心由妄想计有故,即有地狱。” 又问曰:“其道皆妄想作者,何者是妄想作?”答曰:“法无大小形相高下。比如汝家内有大石,在庭前。从汝眠其上坐其上,不惊不惧。忽然发心欲作像,劝巧人画作佛形像。心作佛解,即畏罪,不敢坐其上。故是本时石,由你心作是。心复如似何物。皆是汝意识笔子头画作是,自?自怕。石中实无罪无福,汝家心自作是。如人画作夜叉鬼形,又作龙虎形,自画还自见,之即恐惧,彩色中毕竟无可畏处。皆是你家意识笔子分别作是。何宁有一个物,悉是你妄想心作是。” 问曰:“今此身中,有几种佛说法?”答曰:“有四种佛说法。所谓法佛说,自体虚通法。报佛说,妄想不实法。智慧佛说,离觉法。应化佛说,六波罗蜜法。” 有人问楞禅曰:“心缘过去未来事,即被系缚。若为可止?”答曰:“若心缘生时,即知心灭尽相,毕竟更不起。何以故,心无自性故。是以经云‘一切法无性’ ?瑐瑶
也。故一念心起时,即不生不灭。何以故,心生时不从东方来,亦不从南西北方来。本无来处,即是本不生。若知不生,即是不灭。” 又问曰:“若系心成业,若为可断?”答曰:“无心故不须断妄想。故此心无生处,亦无灭处,知妄想生无灭法故。经云‘业障罪,不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也,皆因颠倒起,不须疑。’
?瑐瑥 菩萨观察过去诸佛法,十分推求之,悉不可得。” 有人问为禅师曰:“云何谓药,云何谓病?”答曰:“一切大小乘,是对病语。若能即心不起病时,何须对病药。对有病故,说空无药。对有我故,说无我药。对生灭故,说无生灭。对悭贪故说布施,对愚痴故说智慧,乃至对邪见故,说正见,对惑故说解,此皆是对病语。若无病时,何须此药。” 有人问暄禅师曰:“何谓是道体?”答曰:“心是道体。此心体无体,是不可思议法,非有非无。何以故,心无性敌非是有。从缘生故,非是无。心无形相故非有,用而不痴故非无。” 渊禅师曰:“若知一切法毕竟空,能知所知亦空。能知之智亦空。所知之法亦空。故曰法智即空,是名空空。故经云‘过去佛说一切法毕竟空,未来佛说一切法亦毕竟空’也。” 藏禅师曰:“于一切法,无所得者,是名修道人。何以故,眼见一切色者,眼不得一切色。耳闻一切声者,耳不得一切声。乃至意所缘境界亦如是。故经云‘心无所得,佛即授记’也。经云‘一切法不可得,亦不可得’
?瑐瑦 也。” 贤禅师曰:“眼见处即是实际,一切法皆是实际,更觅何物。” 安禅师曰:“直心是道。何以故,直闻直念直用,更不观空,亦不求方便。此名行道人。经云:‘直见不见,直闻不听,直念不思,直受不行,直说不颂’ ?瑐瑧
也。” 怜禅师曰:“法性无体,直用莫疑。经云‘一切法本无心’也。经云‘本无心故,心如。心如故本无。’经云‘诸法若本先有,今始无者,一切诸佛,则为罪过’也。” 洪禅师曰:“凡是施为举动皆如。见色闻声亦如,乃至一切法亦如。何以故,无变异故,眼见物时,眼无异处,即是眼如。耳闻声时,耳无异处。即是耳如。意解法时,意无异处,即是意如。若解一切法如,即是如来。经云‘众生如,贤圣亦如,一切法亦如’也。” 觉禅师曰:“若悟心无所属,即得道迹。何以故,眼见一切色,眼不属一切色,眼即是自性解脱。耳闻一切声,声不属一切声,乃至意经历一切法,意不属一切法,即是自性解脱。经云‘一切法不相属故’
?瑐瑨 也。” 梵禅师曰:“若知一切法皆是一法,即得解脱。眼是法,色亦是法,法不与法作系缚。耳是法,声亦是法,法不与法作解脱。意是法,境界亦是法,法不与法作罪,法不与法作福,自然解脱。经云‘不见法,还与法作系缚,亦不见法,还与法作解脱’
?瑐莹 也。” 道志法师曰:“一切法无碍。何以故,一切法无定,即是无碍。” 圆寂尼曰:“一切法无对,即是自性解脱。何以故,眼见色时无不见,乃至意识知法时无不知。不知时无知,乃至惑时无解,解时无惑。梦时无觉,觉时无梦。故经云:‘大众见阿癙佛后,更不见佛。’佛告阿难‘一切法不与眼耳作对’也。何以故,法不见法,法不知法。又经云‘不因色生识,是名不见色’也。” 监禅师曰:“明无净秽,?不在心。心不知法,谓法缚我。然诸法体无缚无解。若众生自识时,情动亦涅?,情不动亦涅?。不解时,动亦非涅?,不动亦非涅?。未识时,于己自心妄想计动静。解时己自尚不有,谁能计动静。不解时,说诸法不可解。解时无法可解。不解时解惑,解时无惑可惑,无解可惑。无解惑者,故名大解。” 因禅师曰:“诸家说者,六识是妄想,名为作废事。”三藏法师说:“妄想起时无起处,即是佛法。从四心取舍,乃至真如平等,入菩萨心中,皆同一法性,然惑人说六识造烦恼。” 三藏法师问曰:“汝六识依何等而起?”惑者答曰:“从虚空起。”三藏法师云:“虚空无法,云何造烦恼?”惑者答言:“诸法虽虚空,缘合即有。识者成圣,而迷惑者是愚,愚故受苦,那得论无空却诸法。”三藏法师言:“汝用功夫,未至佛地,谓六识是烦恼。若用功夫,至佛地时,六识是得道处。经云:‘不入烦恼大海,不得无价宝珠。’
?瑑瑠 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土’也。验此六识,即究竟果处。而惑者终日作迷作解,不知即迷非迷。就道理而言,无解无迷,何所患乎。” 忍禅师曰:“识自识心理,无深无浅,动静合道,不见得失之地。而惑者迷空迷有,强生垢见,将心除心,谓有烦恼可断。如此者即永溺苦海,常受生死。” 可禅师曰:“凡夫不解故,谓古异今,谓今异苦,复谓离四大更有法身。解时即今五阴是圆净涅?,此身心具足万行,正称大宗。若如斯解者,见烦恼海中明净宝珠,能照一切,众冥朗矣。” 亮禅师曰:“明诸法道理,实无同异,就隐显而言,有卷舒二意。卷义者,不见心起,不观解行,性情施为,性住佛法。舒义者,心舒属他。为名利所使,因果所摄,是非自缠,不得自在,名为舒义。” 昙禅师曰:“所谓诸法者五阴,是五阴之性,本来清净。故佛说,世间即是出世间,众生迷出世间,故自谓住世间。解时世间出世间,唯有空名,实无世间出世间可得。如此解者,此人识五阴之义。” 慧尧法师曰:“明了心识,性自体真。如心所缘念处,无非佛法。佛佛乘涅?,心虑万境,胡语名佛陀,汉语名觉者,觉者是心,非不觉心。心之与觉,如眼目异名。众生不解,谓心非是佛,将心逐佛。若解时,心即是佛。故我说,众生自性清净心。从本已来,原无烦恼。若心非是佛者,异心之外,更不知,将何物名之为佛。” 智禅师曰:“凡圣二因果,无始法尔。凡为圣因,圣为凡果。果报相感,不过善恶,善出圣智,恶生愚惑。经论成文,非下情能说。经云‘虽无我人,善恶不亡’ ?瑑瑡
者,行五戒者,定得人身,行十善者,定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观空修道,定得阿罗汉报。广作诸非,造过极恶,贪?放逸,唯得三涂,此毕定然。法之数理无差违,如声响顺形直影端。” 志禅师曰:“见一切法皆是佛法,名为法眼净。施为举动,皆是菩提。随心直至佛道,莫惊莫畏,处处皆正。有心简择即邪。若能安心处,邪卓一住不动,亦即是道。” 汶禅师曰:“此世谛有故不空,空谛无故不有。二谛二故不二,圣照空无二。” 净禅师曰:“惑人无罪,解人罪处即无罪。” 缘法师曰:“一切经论皆是起心法。若起道心,心即巧伪生,何况馀事。若心不起,何用坐禅。巧伪不生,何劳正念。若不发菩提心,不求慧解,事理俱尽。” 朗禅师曰:“心若起时,即依法看使灭,依色看不见。色惑起,见色作色解。心是色作法,依法看实无物可见。乃至云一切法都是妄想计?,作是无有实处。所有见处,皆自心现妄想。道似何物,而欲修之,烦恼似何物,而欲断之。” 暄禅师曰:“心是道体,身是道器。善知识者,是道缘。”问曰:“何谓为魔。”答曰:“今略说之,魔者,邪也。生心取外,是即为邪。生心取内,是即为邪。生心取中间,是即为邪。若心不生,是即不动。若心不动,是即为正也。平等真法界,无行无能到,若能简观心,亦行亦能到。观心治一切病者,不滞想息,直观于心内。推求心,心不可得。病来逼谁,谁受病哉也。” 终。实从初题目至卷末,序、正、流通不可分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