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了然法师: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一)


 2018/7/17    下载DOC文档    

  ◎了然法师全集之四

  切莫说食数宝,当依文钞为师;

  若能冥心研读,胜如耳提面命。

  (原文)

  印 光 法 师 文 钞 纲 宗

  戊子(1948)仲春释了然原辑 弟子魏振声恭录

  末世钝根,欲出生死,唯一明灯,文钞为师。

  绝圣弃智,老实念佛,临深履薄,急贮净粮。

  (原文)

  若能研读躬行,决得往生;

  何必千经万论,说食数宝。

  文虽浅显,畅尽如来本怀;

  唯有净土,即生断却轮回。

  (原文)

  说 明

  一、《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乃了然法师于印光大师圆寂七年后,即一九四八年二月(戊子仲春)所辑。笔者今有幸得其弟子魏振声居士当年笔录之影印本,经文字整理后于此书中一并刊出。至此,《了然法师全集》一书可谓名副其实。法缘殊胜至极,不可思议!《纲宗》共分五个方面七十七条,内容基本皆出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和《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二、为便于读者依《纲宗》导引而深入研习《文钞》,整理时尽量以脚注形式标注《纲宗》所录《文钞》出处。然《文钞》流通有几个版本,故只标其所出卷文,未标其页码。

  三、整理发现,了然法师所辑《纲宗》,既有《印光法师文钞》原文选段(如小标题下标有“印光大师”字样),亦有《文钞》摘要(一文或多文摘其要点合记),兼有了公以自己语言做的《文钞》学习笔记,其中亦有了公发挥之处。

  四、《纲宗》文中着重号(黑圆点)及括号内文字皆为原本有之,非整理者所加;整理时发现原手抄有笔误十余处,经确认后已予以改正。

  整理者

  丙申年十一月初四印祖圆寂纪念日

  (一) 文钞续编发刊序① 印光大师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因兹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华严虽已导归西方,而人天权乘未闻。诸经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门纲要未着。

  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机理双契,凡圣齐资。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中略)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文极拙朴,不堪寓目。然其所说,皆取佛经祖语之意,而随机简略说之,不敢妄生意见以误人。又加五十余年之阅历,若肯略其文而取其义,不妨作一直指西归之木标。宜致力于西归,勇往直前,勿以木标恶劣,并西归之路程亦不愿视,则竖标归西,两无所憾矣。

  又初编虽印上十万部,大通家以专说信愿念佛,因果报应,敦伦尽分,家庭教育,直是劝世白话文,绝无拨云见月,开门见山,豁人心目,畅佛本怀之语句,故若将浼焉。亦有与光同一根性者,视作妙宝,由兹返迷归悟,返邪归正,生敦伦常,没生极乐者,大有其人焉。续编于初编所说外,益产妇念观音,毒乳杀儿女,此皆古今高僧医人所未说者,光则屡屡说之。

  古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以期济世活人。光以无知无识粥饭僧,由徐蔚如一人传虚,竟致承虚接响之万人传实,以为善知识。彼既以讹传讹,光不妨将错就错,教人生有恃怙,死有归宿,产无厄难,子不横死,以尽我心。虽有刺于明人慧眼,但以有益于人,无害于世,因随顺明道、妙真二师之意,而令其流通,并略叙其缘起。知我罪我,所不计也。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孟夏,常惭愧僧释印光敬撰,时年七十九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一 净土要义及方法

  (二)净土五经序① 印光大师

  佛在摩竭提国,灵鹫山中,说阿弥陀佛,最初因地,弃国出家,发四十八愿。又复久经长劫,依愿修行。迨至福慧圆满,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庄严,妙莫能名。十方诸佛咸赞叹。十方菩萨,与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业之凡夫,咸得往生,等蒙摄受。是为无量寿经。

  于摩竭提国王宫中,说净业三福,十六妙观。俾一切众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较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为观无量寿佛经。

  在舍卫国给孤园中,说净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劝诸闻者,应求往生以发愿,复令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是为阿弥陀经。

  此三,乃专谈净土之经。而阿弥陀经,摄机尤普。以故禅教律各宗,咸皆奉为日课焉。诸大乘经,带说净土者,多难胜数。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以故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原标题为《净土五经重刊序》,民国二十二年。

  (三)地藏菩萨本迹灵感录序① 印光大师

  (蕅益大师一生奉事赞扬,自称“地藏之孤臣”)

  地藏菩萨,誓愿宏深。虽则久已证穷法性,而复不住寂光,不证佛果。以大慈悲,遍周尘刹,随类现身,度脱有情。而复常居幽冥,救拔地狱极苦众生。以菩萨往昔曾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良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昧故,于真常中,妄生迷惑,起贪瞋痴,造杀盗淫,以致轮回六道,了无出期。生人天时少,堕三途时多。菩萨特垂慈愍,多方救济。冀彼返妄归真,祛迷得悟,以复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后已。

  譬如无价摩尼宝珠,堕于圊厕,愚人视同粪秽,不加爱惜。智者知是无价宝珠,从厕取出,拭除粪秽,香汤洗涤,悬之高幢,则光照天地,普雨众宝。众生心性,亦复如是。虽复迷昧造业,堕落恶道。而本具之真如佛性,仍复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了无迁变损失之相。是故菩萨任何业重罪深之人,终无一念弃舍之心。而于最苦众生,偏垂怜愍,急欲度脱也。

  (愿生净土者,菩萨亦必导送西方)

  注:①本文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民十八年。魏振声笔录影印本原标题为《地藏菩萨本愿经序》疑是笔误。

  (四)往生论注跋① 印光大师

  生死,吾人第一大事也。净土法门,了生死无上妙法也。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以下凡信愿念佛,即可带业往生。上圣若肯回向,速得圆成觉道。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天亲菩萨广造诸论,宏阐佛乘。复宗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示五门修法,令毕竟得生。具显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法。于观察门,详示净土庄严,如来法力,菩萨功德。凡见闻者,悉愿往生。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

  夫净土一法,为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以故华严证齐诸佛之等觉菩萨,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净土者,有由来矣。

  知此,则唯执自力,不仗佛力者,可以怵然惊,憬然悟。以期现生即得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常时亲炙阿弥陀佛,以冀证无生忍,圆满菩提而后已也。吾言不足信,请质之普贤菩萨,自可无疑矣。

  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魏振声笔录影印本标题为《往生论序》。

  (五)普贤十大愿王,回向西方① 印光大师

  念佛法门……小知见人,均谓是愚夫愚妇之法门。岂知华严会上,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随闻随证。末后至普贤菩萨所,蒙其加被开示,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为其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其发十大愿王,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

  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及未破无明之权位菩萨。最下者,即为圆教初住。其人已能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及随类现种种身,以度脱众生。此后从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位倍胜。是诸菩萨,皆以十大愿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与彼抗?

  由是知念佛法门,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而即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

  附注:十大愿王者,十种广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菩萨行愿品》)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致广慧和尚书》。

  大势至菩萨介绍念佛要诀妙法

  (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此种妙法,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号(阿弥陀佛),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楚,即摄舌根。耳须听清楚,即摄耳根。此三根即专注于佛号,则眼亦绝不乱视,鼻也不乱嗅,身也便恭敬而不摇动,则眼鼻身三根亦摄矣。六根摄而不散,心无妄念,方为净念。能常净念相继而念佛,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详见《楞严经·拣选圆通章》)

  (七)彻悟十六字,千稳万妥

  (彻悟大师为净土宗十一祖)

  阁下宿根深厚,故能于彻悟老人语中,生大警省,所谓时节因缘,适逢其会,殆非偶然!……光此言并非虚语,阁下但能将彻悟十六字(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抱定,则千稳万当矣。①(与魏梅荪书)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二)

  (八)弥陀要解,一字一珠

  (清代一六四七年蕅益大师〈智旭〉著阿弥陀经要解)

  蕅益大师《阿弥陀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能否往生,全由信愿有无。品位高下,全凭功夫深浅。)

  故《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与魏梅荪书)①理事各臻其极,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复濮大凡居士书)②

  (但有信愿,未能一心,也得往生。但到净土,下品下生,终能成佛。)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五)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九)依事修持,不必理持

  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修净土者,名曰“理持”。“事持”者,坚信西方有阿弥陀佛,而未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论,但以坚决信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或忘,终能往生。

  (因此业重凡夫,只须依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子忆母”的念佛法,依事修持的“事持”法,永不退转,即得带业往生。但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即可,不必更在“理持”下功夫。即印光大师老实念佛之本意也。)

  (十)事持念佛,自他之力相感

  正念如同午朗日,虚空含养日安居。圆光统摄无边际,历历分明独自知。

  六字洪名相续念,声声价值胜摩尼。及时临暮佛来引,径往西方七宝池。

  我等多生,常在阿弥陀佛圆满果觉真实心中,至今未离。故“事持”念佛得四种力:因果相契力,定慧圆明力,自他(佛)感染力,生佛相见力。①

  须知往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使未能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以未得一心不乱之念佛三昧为虑。

  注:①前偈及本段出了然法师着《入香光室》。

  (十一)念佛心与佛合,直登上品

  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此指念佛之心既与佛合,也即是“是心作佛”之实践矣),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且要功夫(实际还是提倡“事持”,不必理持之旨)。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七宝池中已萌莲苞),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此可做念佛法门之总结)。①

  注:①原手抄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事持念佛之总结”。

  (十二)持戒为基,菩提心为主

  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兼收。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逆恶罪人,亦可预入其中。不断惑业,得出轮回。即此一生,定登佛国。末世众生,根机陋劣,舍此法门,其何能淑?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第二必须发菩提心;第三必须具真信愿。戒为诸法之基址,菩提心为修道之主帅,信愿为往生之前导。①(续嘉言录)

  注: 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民国二十年。

  (十三)宜即事明理,勿执理废事

  净土法门,依观(观无量寿佛经中之十六妙观)修行者,名为“理持”。依持名念佛修行者,名为“事持”。

  而修者切不可执理(是心是佛)以废事(口诵),倘固执之则事理两丧矣。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口眼鼻舌身),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故惟即事以明理,由理而融(兼及)事者,方可无过。①

  倘念佛偏执唯心(即理持或自性弥陀)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行(口诵)不真切,则虚延岁月而无实效,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②

  注: 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悟开师书》。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真明理之人,不废持名念佛。”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净土决疑论》:“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

  (十四)真信切愿,不求相应(见佛)①

  念佛以信愿为先锋。若无真信切愿,勿道不相应不能往生,即相应(见佛)亦不定能往生。念佛三昧亦不易得。若有真信切愿,未得相应亦得往生,况已相应乎。汝只求相应,故有怪相现!

  汝只一心念佛,勿以不相应不得往生为疑惧。对所有境界(是佛是魔)都不理会。不问他好死坏死,一心念佛,不使起第二念,如此方得决定往生之益。

  汝完全在妄想窠中求相应。若肯一切妄想通放下,当必病愈身安。即世寿已尽,亦当正念昭彰,随佛往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复慧空大师书》。原手抄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但求见佛,也是妄想!”

  (十五)欲求神通,终必着魔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者,倘平日有“过头妄想”,欲得神通,得名誉,得缘法,得道等,如是完全以妄想为自己本心(业障未尽,妄想是心是佛之类),越精进勇猛,此种妄想,越多越大。若不觉照,永息此妄,则后来还会着魔发狂,岂但妄想而已乎?切宜汲汲息此过头妄想也。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民国二十年)。

  (十六)念佛勿用“观心”之法①

  汝不知净土宗旨。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真能都摄六根而念,决定业障消除,善根增长。不须观心,而心自清净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汝以极重之业力凡夫,妄用观心之法,故致如此。

  观心之法,乃教家修观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机。故当用“都摄六根”之摄心念佛法,较彼修别种观法,稳当省力,最为契理契机也(续嘉言录)。

  注:①本段乃摘要,详见《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杨炜章居士书》。

  (十七)念佛业消智朗,本性自显①

  持名念佛,以佛号令其心口称念(法似简单,实与念自佛之“理持”相应),如染香人,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呈现矣。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冯不疚居士书(答问三)》。原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念佛仗佛力,亦可‘明心见性’。”

  (十八)念佛功深,即达实相

  持名念佛(事持)如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专心不退,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两彰,而复双泯时,则实相妙理,即妙真如性,全体显露,西方依正,彻底圆彰。

  即持名而深达“理持”之实相,不作观而亲见西方矣。摄机最普而得益最深,实最合钝根之修持。故前各祖,皆注重于持名念佛。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弥陀圣典序》(民二十年)。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各宗祖师,均劝老实念佛。”

  (十九)三昧圆融,万境一心

  念佛三昧,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方名理一……至此,万境不出一心,一心融通万境。若了心体本空,何妨包罗万象……法法头头,无非大寂灭场,心心念念,悉契萨婆若海。唯心妙境,唯境妙心。离四句,绝百非,绝待圆融,何可得而思议也哉。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念佛三昧摸象记》。

  (二十)十念计数摄心法(此十念并非十口气)

  十念计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听得分明。至十句后,又从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连念连记,亦不用掐念珠,唯凭心记。若十句通记为难,或可分两气,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如是用心,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则妄念无处立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妄念不息而自息矣。制止妄念法,此为第一。

  如此之法,止妄最胜,亦最能养神。随快随慢,多无妨碍。与掐珠之身劳神动相较,此法则心逸而身安。但做事时,念佛难计数,则但恳切直念。待事完后,仍复摄心记数,专注佛号。染心渐断,昏散一去,则智慧自现。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二十一)志诚恭敬,方获实益

  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①

  念佛之人,处处都须恭敬。夜间亦不可赤体睡,须穿衫裤,以心常如在佛前也。②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二十二)佛像佛经,视同面对真佛

  凡见佛像(塑刻或绘印者),即须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亲炙诸佛矣。①

  凡读经只能“但看”,不能逐句猜解意理。如此读经,则利根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钝根者,亦可消业而增慧,六祖所谓“但看”,即指此义。

  若看注解,则当在读经后另看。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与谢融脱居士书》。

  (二十三)念佛仗佛力,往生捷径①

  欲了生死,成佛道,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证,三根普被,利钝兼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良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念佛法门,兼仗佛力。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超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既欲灭病苦或发展事业者者,无不随感而应,遂心满愿。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民二十五年)。

  (二十四)无住俗事,则万境俱闲

  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不执着于心),万境俱闲。①……万境本闲,唯心自闹,一心不生,万法俱息。②

  故迷之,全智慧德相,便成妄想执着!觉之,全妄想执着,即成智慧德相。迷之觉之,全在一心。唯是一心,原非二物。全迷昧即是业力凡夫,全觉悟即是大觉如来。③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②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③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绍兴何阆仙家庆图序》。

  (二十五)五停心观,对治烦恼

  烦恼皆因“我相”而生,不能空“我”。当依如来所示“五停心观”,而为对治之法,令心安住,不随境转,则一切烦恼自息。

  一、多欲众生,治以不净观。

  二、多嗔众生,治以慈悲观。

  三、多散众生,治以数息观。

  四、愚痴众生,治以因缘观。

  五、多障众生,治以念佛观。

  印光大师以为摄心数息念佛,具摄此五停心观。则染心渐断,嗔恚难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亦可破矣。(与谛闲法师书①)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与谛闲法师书》。

  (二十六)念佛功深,妄念自息①

  初念佛时觉有妄念者,由于念佛之故,方显得心中之妄念也,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可见,但自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则见其尘不知多少。故知屋中之尘,由日光乃显,心中之妄,由念佛而更显。

  但若念佛功深,则心自清净,念之愈久,业消智朗,障尽慧显,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矣。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冯不疚居士书》。

  (二十七)不畏苦果,多种善因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怖。”当知天之成就人者,苦乐逆顺祸福,本无一定。只须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则无苦而非乐,无祸非福,无往而不自在逍遥矣。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业尽情空,心如明镜,当知果由因生,当不畏苦果,及早念佛消业,多种善因,离苦而登西方极乐世界!

  (二十八)以病苦为要,促进念佛

  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念佛时要常作将死想,入地狱想,则不恳切而自恳切,不相应而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次则以病为药,以病为药者,以病作治念佛不恳切之药也,则病亦不为累矣。①

  (无爱即无娑婆,不苦不能成佛)

  注:①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求生西方,跳油锅也不怕,何况病苦。”

  (二十九)眼勿大张,声勿过高

  念佛虽贵心念,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业,互相资助,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①

  念佛时眼皮须垂下,不可提神过甚,以致心火上炎等病。大声念佛亦不可过于用力,以防受病伤气。

  掐珠念能防懈怠,但静坐念佛时不能掐珠,否则心难定,久亦必受病。②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诫吾乡初发心学佛者书》。

  (三十)污秽之处,但可默念

  念佛正行……如身无事累,则终日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大小便时,无时无处,令此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心口。但睡卧及裸体洗浴、大小便等污秽不洁之处,只可默念,功德亦相同。出声念反不恭敬。且亦不必念“南无”二字,“南无”二字只可在正式念佛时念。

  但凡妇女在难产危急之时,应当至心出声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必能得救。因菩萨慈悲,虽在生产不洁之处,亦能寻声救苦,此点常人都不知,非常重要!

  注:①妇女生产当出声念观世音菩萨,这是印光大师特别强调的。

  (三十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①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自心原具此理,依此理而修,此理方能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

  “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不废事(口诵),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之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理事圆融之正解,生佛不二之真谛。

  注:①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马契西居士书九》。

  (三十二)观相时,牢记不着外相

  念佛心至诚恳切,摄心而念,不可着外境相。否则心地不通,观道不熟,魔境现前而不自知,则危矣!

  故观相时必须知所见之佛,乃属唯心所现,若认作心外之境,认作实体,便成魔境!①

  勿论魔境或胜境,当直同未见,既不欢喜贪着,又不恐怖惊疑,则不为魔转,即能上进,都成好事。此语不常对人说,因汝有此种事,固不得不说也。②

  注:①原书本条上方空白处写有“观相易生魔境”。

  ②本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何慧昭居士书》。

  (三十三)四土程序,由浅而深

  (四土者: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

  宗下“四土”之文,殊失意义。必须断尽见思(惑),方出同居土而入方便土。断尽尘沙烦恼,兼破一份无明,则出方便土而入实报土。断尽无明,乃出实报土而证寂光土。

  此四土程序,乃指所证之浅深,所得之粗妙而言。详看《弥陀要解》论四土处自知……汝欲显圆理,于净土圆证四土之义,例此土圆出之义,则成语病……况既断尽无明,又何用出同居、方便二土乎?(复念佛居士书)①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三十四)实报与寂光,一土而异相①

  又我《文钞》曾言,实报与寂光,原是一土,就理性言则名寂光,就果报言则名实报。但寂光无相,实报则具佛刹微尘数庄严胜相。故乃一土而异相。

  实际而言,破一分无明,分证实报,亦分证寂光。待至无明破尽,则为究竟实报,究竟寂光。一般讲经家取其易晓,以分证者归实报,究竟者归寂光。当知实报、寂光皆有分证,亦皆有究竟也。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原影印本本段上方空白处写有:“今人不明分证与寂光”。

  (三十五)回向必与三种相合

  念佛与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只宜于朝夜课毕时行之。诵经礼佛之善根及一切善行,均须发菩提心,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共得往生。

  更须与三种回向相合,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又念佛人或起邪淫不正之念,则易招致魔鬼来扰,而生病苦。易于回向时为宿世一切冤家,回向往生西方,令彼等沾此利益超生善道,则一切魔冤自退。①

  注:①一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二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三段出《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复某居士书》。原影印本此条上方空白处写有:“回向解冤,必能除邪念。”

  (三十六)何必皈依出家,当依《文钞》为师

  汝果能依《文钞》(印光法师文钞)而修,管保即生往生西方,若肯依我(文钞)所说(意即以文钞为师),即与皈依光(印光大师)无异,不必取了法名方为皈依。(复李自初居士书)①

  须知今日出家,反不若在家居士之有益,以法弱魔强(高僧少而俗僧多)。光一向不赞成人出家。欲受皈依,当于佛前礼拜自受。至于受戒,不妨亦在佛前多多忏悔,自誓受之,详见致徐福贤书中。(复杨树枝书)②

  入社(居士林或莲社)念佛,不如在家随分随力念佛其益甚大。(复江景春书)③

  注:①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原影印本本条上方空白处写“大师苦心,劝人以文钞为师”。

  ②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杨树枝书二》。

  ③出《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江景春居士书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