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5.20的爱情告白: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陪你慢慢醒来


 2018/5/21    下载DOC文档    

  把幸福建立在爱情上,这是错的。

  自己的心应由自己主宰,把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注定会大失所望。

  有时候,爱情不但不会让你幸福,还是痛苦的源头。有了贪执,就会患得患失,就有担忧、害怕。诚如《涅槃经》所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

  现在许多年轻人的痛苦,都是源于爱情。他们认为,来人间走一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找个对的人轰轰烈烈爱一场。假如爱情以种种原因夭折了,他们甚至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极端者会选择自杀。

  其实,爱情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远非全部,对此不必看得太重。否则,把幸福系在所爱的人身上,对方稍有一点变化,自己的幸福指数就大幅下跌,这样的生活太苦、太累、太不值得。

  为什么很多人把爱情当成一切?

  看一下现在的音乐、影视作品就能知道大概答案,那些内容里大多离不开情爱的元素,在这种大环境下,爱情在人们心中成了圆满人生的代名词就不足为奇了。

  理智思考一下,你们都知道,爱情有保鲜期,而且很短。我看过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有说三个月,有说一年,最长的时间也就是三年。保鲜期一过,两人之间就少了吸引力,更多的时候是开始挑毛病,看缺点。所以,佛陀一再告诫:爱情看似妙不可言,但在它背后,潜藏着的是无常、痛苦。

  因为,情归根结底是一种执著,执著就会带来痛苦。假如你爱上一个人,刚开始会觉得非常浪漫,日子长了会发现,苦多于乐。

  有人可能对我的说法不以为然。假如你没品尝过爱情的味道,这样想情有可原,但那些过来人,对于个中滋味,应该深有体会。

  有一则故事,讲一个未婚的人和已婚的人谈论爱情:

  未婚的人认为,爱情是最伟大的魔术。古希腊的一位国王,他爱上一尊少女石像,从此魂不守舍,天天守着她,求她嫁给自己。精诚所至,这石头雕的少女居然活了,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国王的怀抱。

  已婚之人听了这话,摇摇头:“爱情并非你想的这般动人。南朝时,刘瑱的妹妹嫁给了鄱阳王。不料鄱阳王因罪被诛,刘妹十分伤心,从此大病不起。气息奄奄之时,刘瑱请人画了幅画,画上的鄱阳王正亲昵地搂着一个美女照镜子。刘妹见后勃然大怒,从此不再伤心,很快病愈。”

  只用一幅假画,就使热气腾腾的爱,瞬间变成了咬牙切齿的恨,这说明什么?

  爱情是无常的。

  佛教论典《四百论》中讲,无常的东西一定会变化,有变化的事物就无法让人安乐,因此,凡是无常的东西,本性皆为痛苦。

  爱情不一定是幸福,把幸福寄托在爱情上,肯定是错的。但它能给人们带来一些快乐,这也不可否认。

  佛法不离世间,对于世间感情,佛陀也会承认。可是它存在的方式和相关理念,我们有时候需要反思。

  有些人,爱情一旦出问题,就想不开、放不下,把自己弄得特别苦恼。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执著。真正用智慧去观察,你、你所爱的人、你们之间的爱情,本体都是空的。

  有了这种境界,对于如梦如幻的爱情,你可以拥有,但不会当真。

  首先,爱是无常的

  我们以为爱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

  世间有一句话叫:“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佛陀说:“三界之中,独来独去。”三界中的生命,都是独来独往,随业风飘荡。只有业力如影随形,伴随着我们离开此世,除此之外,我们不可能与任何人同生死、共病痛。人们虽然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但实际上,他们更多的是在一起争吵不休、感受痛苦,直到无常到来。

  《红楼梦》中,林黛玉一边扫花,一边唱着《葬花歌》

  试看春残花渐落,

  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无常歌。春花初放之时虽然芬芳美丽,到了秋天却枯叶遍地;青年时代虽然红颜貌美,但很快就会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终有一日,会花落人亡。但人们还年轻时,似乎完全忘记了他们会死。

  前一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发了一张花的图片,说:“我的花就要开了。”另一个人跟帖说:“他的花开了,我的人死了。”

  佛陀在《长阿含经》里说:“恩爱无常,会合有离。”但世人没有无常的观念,总觉得,你原先对我很好,为什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从前你青春红颜,为什么现在不复是从前的模样?

  从前新车出炉价值昂贵,现在为什么不值那么些钱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佛陀在因地时,为度化众生化现为一个嫖客。第一天,他赐予一位名妓无价之宝;第二天,他付给黄金饰品;第三天,他仅付白银。妓女不服,状告国王。佛陀说:

  “她出卖的娇躯,在一天天衰败,价值当然一跌再跌。如同鲜花已经凋零,蜜蜂不再汇聚。人们的爱恋之情也是如此,哪一个人不是喜新厌旧?一切因缘所生法都是刹那生灭的本性。年少翩翩,会被衰老磨蚀,最终,寿命也会被死亡侵夺。万法无常,那些不知生老病死之痛苦、徒然毁坏自己肉身的愚者,所迷恋的女人的身躯,无非是筋络下一堆骨架而已。有智之人,谁不知晓贪恋女人身体的过失和愚痴?”

  听了这番话,国王赞叹不已,妓女也从此终止了卖笑生涯。

  著名摇滚乐歌星猫王说过:“我经历过世间的一切,到最后,一切都不过是仅此而已。”

  歌星李娜出家之时也说:“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我拥有过爱情,谈过恋爱,只是没有结婚生子而已。”

  的确如此,人到了四五十岁时,才可能基本了解爱的真相;六七十岁时,已经非常明白了;到了八九十岁,已经彻底洞穿了它的本性。但那时,他已将离开人世。回顾人生,想起他二三十岁时,曾经那么癫狂、那么愚痴,对他年轻时的心行,他可能会深深地悔恨并呵斥。

  其次,爱的本质是憎恨

  佛陀在《增支部》中说过:“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在他们的情感中,对所爱对境的嗔恨之心,也许远远超过关爱之情。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乃至他们的关系依然持续,这样的日子就不会终结。

  爱和恨之间,相隔只有一瞬间。莎士比亚在《英雄叛国记》中说:“最亲密的朋友,一瞬间就变成不共戴天的敌人。”

  的确,原来海誓山盟之人,可以以爱的名义,拔刀相向、毁容、把所爱之人变成残疾。这样的新闻,在各个国家的媒体中都时有耳闻。所以说,爱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别可怕的憎恨。

  这种仇恨,不仅对所爱之人,还会对所有阻止他获得满足的人产生。佛经中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孩迷恋一个女孩,被他母亲知道了,不让他去见那个姑娘。他盛怒之下,杀了母亲,造下了死后无间堕入地狱的罪业。

  每个人在成长之初,都会暗暗地幻想、期盼他的另一半在人生舞台上出现。可是,一旦那个人出现,充满纠结和烦恼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漫长的生活中,渐渐领悟爱的真谛。

  第三、爱的本质是痛苦

  佛陀在《法句譬喻经》中说:“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愚蠢之人用贪欲作茧自缚,不求真理,不求解脱的彼岸。以前,我的很多同学充满了求知精神,后来结婚成家,除了人民币以外,他们已别无所求。

  年轻人不懂感情的痛苦本质,以为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快乐、永恒和具有意义的,其实不然。很多人无法忍受它带来的悲伤、沮丧和绝望,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楞严经》云:“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果不断淫欲,即使修行,最终,也必定落入魔道之中,不可能解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仅在现世,人们会感受它的痛苦,未来,它还会带给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第四,它是心的幻象

  当分别心的执着越来越严重时,本来是虚幻之法,却被视为真实不虚;本来不美,却视为美好;本来是遗憾和缺漏的,却视为完美;本来无有任何意义,在我们的眼里,却意义非凡。

  所以,它是我们心中所现的虚假、颠倒的幻象,是我们的心念一手缔造的产物。所谓的感情,完全是心的一种幻化,而心的真实本性,犹如虚空一样,远离了一切概念。我们分别念捏造的情感,乃至整个世界,都不在心的光明本性中存在。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老密咒士与月亮童子》中,叙述了一个密咒士和月亮童子的故事。密咒士偶遇一位年轻美女,对她的贪爱之心如熊熊烈火一般燃烧。后来,美女与人私奔,他心里的痛苦和嫉恨无以言表。此时,文殊菩萨化现为月亮童子,出现在其前,带给他无比的荫凉。

  月亮童子让他了解,感情是无常的,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最初的甜蜜,注定会腐烂变质;任何一种情感带来的唯一只有痛苦,而非欢乐;并且,它只是自心的一种执著,而非真实。

  ——敬摘自《佛眼看爱情》

  Q1:我是二外的一名学生,想请教您一个问题:现在汉地大城市里的人,情执特别重,因感情而痛苦万分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如果给他们讲空性的道理,虽然可以对治情执,但他们很难接受。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帮助这些人呢?

  A1:情执的问题,确实在汉地相当严重。我以前去过一些欧美国家,据间接了解,那里因感情自杀的现象不太多。在我们藏地,或许是信仰的原因吧,更是几乎没听说过。

  关于情执的对治法,其实不仅仅是空性,佛教的无常观,或聚际必散,因缘聚合等道理,也可以说服他们。

  但若是无缘者的话,恐怕我们也无计可施……

  Q2:有个对佛学感兴趣的同学,给我讲了许多成佛的道理。我当时反问他:“你想成佛,这也是一种欲望——成佛欲,为什么佛家对男女感情要禁止,而对成佛不禁止?难道你们那种欲望是对的,我们这种欲望就是错的吗?”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既然佛法无边应该有足够的包容性,为什么就不能把七情六欲包容进去,一定要把它斩断呢?

  A2:佛教并不会禁止男女感情我也引用了许多经典说明这一点。可是,佛教会提醒你认清感情的痛苦本质,认清感情的“惨”。

  如果你以贪欲想占有他人,与他人产生各种情缘,这就是痛苦之因。而一个人若想成佛,想获得利益众生的能力。表面上看是一种欲望,然而这跟世间的贪欲有区别。假如你通过发菩提心,学习佛法,积累资粮,最后获得了佛果,就能利益自他一切众生。

  现在许多人认为,佛教是绝情的,佛教排斥所有的感情。其实不是这样。懂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教并不反对正常的感情生活。对于一般的在家人,佛教只是要求他们节制感情,并受持清净的戒律。而且,佛教要求受持戒律,也是循序渐的,并不是提倡所有人都剃头出家,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信、皈依佛教。佛教的精神很自由,你信仰也可以,不信也可以。

  ——敬录自《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问答》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