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中纪委网站推荐《中国家规》


 2017/3/29    下载DOC文档    

  图书简介:

  《中国家规》一书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2015年5月2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开设“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第一期推出“郑义门:孝义传家九百年”,此后坚持定时定点、一周一期,至今已发布近90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中国家规》一书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内容基础上结集而成。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以及浙江郑义门、山西乔家大院、福建客家等知名族群,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通过讲述历史上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全书突出文化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摘译经典家规家训200余条,穿插古籍故居、地域风光等图片500余幅,编录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和人文地理信息。中央文史馆馆员、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为本书作序。二月河、冯骥才、王立群、唐浩明、卜宪群、王跃文、郦波等数十位专家学者对50篇家规逐篇作了精彩点评。

  图书目录:

  孔府: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杨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闻喜裴氏:厚德载福,宽让能宁

  诸葛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王羲之:执事有恪,厥功为懋

  客家家训:在官无傥来一金,居家无浪费一金

  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颜之推: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钱镠: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司马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苏东坡: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

  黄庭坚: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常作灾

  西溪洪园:经书宜博学,无惮历艰辛

  胡铨: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

  郑义门:孝义九百年,江南第一家

  朱熹: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吕祖谦: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陆九渊: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王家大院: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

  党家村: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

  张谷英村:耕读继世,孝友传家

  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杨慎: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袁了凡: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陈继儒: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公安三袁: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于成龙:我生来无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饥寒足矣

  朱柏庐: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王渔洋: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

  张英、张廷玉: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陈廷敬: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许汝霖:维风厉行,宁俭毋奢

  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纪晓岚:贫莫断书香,贵莫贪贿赃

  乔家大院: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

  王念孙、王引之: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曾国藩: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胡林翼:忧国如家为己任,不取一钱以自肥

  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丁宝桢:一旦蒙恩受命时,清廉报国不负家

  马氏庄园:一敬胜百邪,一诚包万有

  张之洞: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张謇:门第不可依,成事在奋斗

  梁启超: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

  延伸阅读:

  《中国家规》序言

  陈来

  2017年1月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绵延不断,直至晚清民国,是我国教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刊印流传的家训作品,数量多、历史久、影响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说来,古代家教文化的作品,以家训为名者居多,以家规等为名者相对要少一些。在古代文化的知识分类中,成文的家训、家规属于子部儒家类礼教之属;在成文的家训家规外,还有家族内口传的不成文的家训家规。二者都促成了家风的形成,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家教文化。一般说来,家训表达了一个家庭的基本价值观,家规制定了家庭关系与活动的具体规范,二者常常互通互见;家风则整体体现了这一家庭的道德风貌。家训家规都是家教的具体方式,家风则不是形诸文字的具体训导,而是一种文化,是在家庭实际生活中形成并传承的一种风尚。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则有赖于家训家规的传承发扬。

  家训家规是古代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由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规往往都是士大夫家庭家族所制定,这些家训家规的始作者多是文化名人或有名的官员,社会影响较为广泛,故这些家训家规的功能远超出对本家族的教育作用,而成为社会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为社会一般家庭提供了范本和楷模。尤其是,这些家训家规对其原家族的繁衍发展起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容易引起后世更多人们的关注和效法,从而使得本来作为家族内的训规成为道德教育的普遍教材。正如王锡爵家族家训的跋中所说,“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生动显示出本源于一家一族的训规可以成为后世社会教育的普遍方案。

  俗语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家规的首要功能是“齐家”,即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重视其规范的功能。在古代儒家传统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古人看来,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治理家庭的道理与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周易·家人卦》说“正家而天下定矣”,一个人不能治家也就难以治国。家训家规的另一重点是“修身”,即家训家规不仅提供行为规范,重视约束,更强调道德修身、德性养成,把家庭作为道德训练和培养的基本场所,认为有了在家庭中培养起来的道德意识作为基础,就可以推之于社会实践的其他范围。《颜氏家训》说制定家训的宗旨是“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整齐门内”就是齐家治家,“提撕子孙”就是道德训导。

  中国古代的家训文化起源甚早,如《尚书·无逸篇》中周公对其侄子成王的告诫之辞。成王当政后,周公恐其贪图享乐荒废政务,故作此文告诫他不要逸乐。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又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世把孔子在庭院中对儿子的教诲称为“庭训”,也可以说是家训。这两个例子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家训的源头。汉代流行的诫子书,亦可看作家训的形式,如三国时期的政治家诸葛亮晚年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修身养德,为后来的家训家规树立了典范。

  南北朝是家训文化盛行之始。北齐的颜之推作《颜氏家训》二十篇,其训诫不再以家庭某个成员为对象,而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后人称为家训之祖。清代的人认为《颜氏家训》一书“凡为人子弟者,当家置一册,奉为明训,不独颜氏”。家训文本在南北朝隋唐并不多,至北宋开始大量增加。当然也有简约的家训,只用一句话表达,如唐朝人说“以忠贞为仕模,以勤俭为家训”。家规在唐宋时代已经多见,如唐代韩愈说“能守家规”。宋人很重视家规:“为子孙者尤当善守家规,翼翼以诚身,兢兢以保业,进修不已。”中国古代家训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另一个特点是名人家训很多,流传亦广。除北朝颜之推外,北宋的司马光,南宋的朱熹、陆游、袁采,明代的方孝孺、杨慎、傅山、张履祥,清代的焦循、曾国藩等都传有家训,他们的后代繁衍久长,这些家训的社会影响也十分久远,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明清时家训家规的普及达到了新的阶段。家训中常有许多名言警句,历来成为人们服膺的治家良策或修身典范,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家风”一词较早见于魏晋南北朝,唐以后大量使用。如晋袁宏“有家风化导然也”,指出家风的作用是“化导”,即教育引导。又如南北朝皇侃提到“家风由父”,说明在当时的社会里父亲在家风形成中起决定作用。古人把家风教育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如“昔称幼学,早训家风”“自童子耳熟家训”“少习家训,长得名师”。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唐宋以后家族形态有所变化,但仍重视家风的传承,如司马光《训俭示康》重视“习其家风”。古人多以清白形容家风,如柳宗元句“嗣家风之清白”,又如南宋词人张道洽句“清白家风不染尘”。

  古代刊印的家训家规众多,虽然各起于不同作者的亲身生活经验和文化感受,但主题内容大体相近。古代家训家规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尊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弟、睦宗族、厚邻里、勉读书、崇勤俭、尚廉洁。以家庭伦理为主体,以勤俭持家为根本,重视齐家善邻和修身成德。古代社会里,《大学》八条目中的修、齐、治、平,治国平天下是极少数人的事,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是修身和齐家,即使是治国平天下也要以修身齐家为基础。所以古代家训都强调道德规范,如福建永定苏氏家训“和善心正,语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这八必是通行的道德规范,其普遍的意义,并不限于家族内部。可见,家风家训既是官员治家修德的重要资源,也是儒家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大众化、深入社会基层的重要渠道。古人早就提出,治家的关键是不能“有爱无教”“有爱无礼”,强调要“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司马光《温公家范》),对妻子儿女都要教之以礼,训之以义;主张“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陆九韶《家制》)。古代家训不只强调五伦为中心的规范规矩,同时也强调道德修养,推崇忠孝节义、尊尚礼义廉耻,张之洞的家训便是始于“治家”而终于“修身”。家训重视为官之德,也重视常行之德。金华胡氏家训“为官当以家国为重,以忠孝仁义为上”,杨慎遗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桐城张氏家训强调“一言一行,常思有益于人,唯恐有损于人”,这些为人称道的名训至今脍炙人口。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化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成为古代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古人的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些都是值得重视的经验,应当继承发扬。批判地继承、发扬这一极具特色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家规的一些内容已经过时,我们要有所分析,取其精华。

  家庭是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场所,家训家规充满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有一个文化自信,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文化自信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同时也提示我们,观察思考当代的政治、文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有历史的眼光、民族的眼光、文化的眼光,没有这样的眼光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现实和发展,就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掌握自己的话语权。只有从几千年中华民族成长壮大、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历史缘由和历史合理性,及其文化基础与价值基础。中华文化的自信是其他自信的源头,坚持文化自信是坚持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走出适合自己历史和国情的发展道路。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仅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发展道路,也为我们提供了最根本的自信。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中华文化的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就是充分肯定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魅力,就是确信中华优秀文化包含的跨越时空的魅力,不仅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必将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不断发扬光大,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中华优秀文化有着自己明确、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其突出特点是责任优先、义务优先、群体优先、和谐优先。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传统道德规范、道德感情、道德原则、道德美德的基础,贯穿于治国理政、社会文化、个人行为等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中华文化的美德体系,如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等。中华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丰富的道德资源,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其永久的价值。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所形成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能够生生不息的主要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根脉。传习和继承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美德,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认识和努力传承中华传统家训家规文化,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加强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从2015年5月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选取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的家规,讲述人物故事、家族经历、家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成为重要品牌栏目。本书选取其中50个家规汇编而成,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服务性,讲述家规故事,展现家国情怀,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力求更好地发挥家训家规文化的教化作用,促进树立良好家风。我相信,本书一定会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世间百态时政要闻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