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衰败,众福消减
唯有德的人,才能有福。当人类的平均寿命减少后,一切都随之减少。当道德日趋堕落时,人类的福报也逐渐减损了。
简单地说,像七宝逐渐隐没,五谷逐渐欠收,衣食逐渐艰难,容貌逐渐丑陋,资赋逐渐昏愚,精神逐渐衰弱,风俗逐渐骄慢,六亲逐渐不和,赋税(或工作)逐渐繁重,水灾、火灾、盗贼、暴力及色情逐渐猖獗,宗教和佛法逐渐凋零,善人逐渐减少,真正饱学的儒士逐渐稀少,谤佛的人逐渐受到推崇,富人逐渐低俗而且吝啬。
世俗的文章,有时会不准确或不灵验,但如果出自内典(佛经),则字字有根据。
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都使用黄金和白璧(玉),动则以多少万镒(一镒为二十四两)和百双来做计算单位,未尝纯用白金。到了汉朝,才参用白金。许多小国都有夜光的璧玉和照乘的宝珠,不像现在那么罕见。明清时代铸造钱币和器皿采用较低品质的银(低银),就是将赤铜参杂在银里,这表示银已经不足够了,到后来,便又完全改用铜钱,这难道不是七宝逐渐隐没的征兆吗?
古人所说的「百金」,就是一百锭金子,每一锭金子有五两或十两重,宛如现代人所说的「条块」。汉文帝说:「平均十户人家便有一百锭金子。」苏子说:「兴兵十万,每天要花费一千锭金子。」如果一锭金子,只有一两重,则汉代一般家庭只有十两金子,而每一位士兵的饮食、刀械、器物,每天只用了一分银子,有这个道理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二页)
周朝的一百亩田地相当于清朝的二十二亩,这二十二亩土地的收成,足可供给九位粗壮的农夫食用。古人每一餐饭必定吃了一斗米,一个人整年所吃的米粮,约等于(清朝)七十几石。九个人应当有六百五十石左右,这表示每一亩田地可以收获三十石。我小时候的所见所闻,我们家乡每亩田地可收脱粟三、四石。从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一六八三年)以后,从前每亩能收三石多的田地,都收获不到三石,这不表示五谷逐渐欠收吗?
明穆宗隆庆末年及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人重修昆山的荐严禅寺,取出瓦间所填塞的稻束,好像是隋唐的故物,它的稻穗长达一尺多,估计当时的收获量,每亩田地,必能收获十余石,现在稻穗的长度已不满四寸。
(注)经济学上的「土地报酬递减定律」说:土地会因为不断地耕种,而产生养分减少、收获量递减的现象。
古代的国家没有十年的积蓄,叫做「不足」。没有六年的积蓄,叫做「急」。汉朝和唐朝的极盛时期,还能够跟古代的「不足」相比。现在纵使想求「急」,也已经办不到了,这不是衣食艰难的征兆吗?
古代的王公贵族,不耻下交住在岩穴的野人和隐士;纵使地位像卿相那么崇高,亦不畏辛劳,非必要不乘坐马车;现在有许多新官一上任,便藐视故友,收受贿赂,仗势欺人,而且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不表示风俗骄慢吗?
古代的高僧遇见天子不必报名,皇帝下诏书给出家师父一定称呼对方为「师」。唐太宗为三藏圣教写序,极为尊敬和推崇,玄奘法师圆寂,唐高宗告诉左右大臣说:「朕失去国宝了!」而且还罢朝五日,以示哀悼。(详见《高僧传》)景龙二年,中宗皇帝敕高安令崔思亮,迎接僧伽大师至京城,皇上及文武百官都自称「弟子」。(详见《金汤篇》及《佛祖统纪》)
宋朝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兴隆大法,他们有时亲自驾临寺院,有时请僧侣到宫中说法,现在的官吏和士人倨傲,时常有看见佛像不参拜,遇到高僧没有礼貌的现象,这岂不是佛法凋零的明证吗?
孔子和颜子建立儒家的义理,只贵身体力行,而不尚言说,厚于自治,而薄责于人。孟子批评杨朱和墨子,是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和巴豆,良医偶而用它,并非每天的生活必需品。现今有些人,只捡拾几句来毁谤佛法,便说自己是程子和朱熹再世。那些谤佛的人,有着一种夸张自大的习气,讲不了几句,便排斥别人的说法,而坚持自己的见解才是绝对真理,这不是真儒稀少的征验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二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