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药师佛法的过程和体会
曾经和几位朋友交流过佛法修习的问题,本人由于感到受药师法益良多,很希望与更多的朋友共享,最近还有一位朋友直接向我问了药师法的修习问题,朋友们对药师法的关注,很让我高兴和感慨,故将自己的修习过程和体会大致地理了一理,在此录出,希望能为有志于此的同修提供一个借鉴,不当之处,还请批评。
一、对几个问题的答复
有朋友问,是否一定要拜师行三皈依,才可以学佛,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如果有机会从拜师行三皈依,然后一步步地如法修行,这样当然是很好的,但如果没有机会,也不一定非要先行这些仪式不可,我直到现在也未正式依师行过三皈依,但是觉得也能修进去,我认为所谓皈依,首先是心皈依,也就是把佛菩萨作为人生的依怙,把佛的教法作为为人处世的原则,按佛的教法做人做事,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皈依,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即使依师行过三皈依行了,只怕修行的效果也是很打折扣的,关键是在懂得了佛法的有关知识后,树起正见,并 即 刻 依教修习,千万不要等!如以后有机会拜师,再行有关的仪式,那样在以后的师的教导中,还可因曾打下过基础而加深理解,甚至闻一悟十。
另外,有朋友问要依我的方法进行修行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佛法修学是有一整套系统的教理教证的,有一套严谨规范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都能针对不同的根性特点,有很大的普遍性,且因其纯正中肯,能很好地将初学者导入正轨,打好根基,而我的修学方法在基础性的东西上也是按佛经上的规范开示来开展的,并在有一定基础后再有所侧重,这样的修学方法慢慢地便有了一定的个性特点,如果一开始就按我说的来修学,不知对您是否合适,所以我倾向于请您先认真通读一些佛经,掌握一定的佛法知识,然后选择与您投缘的法门,按经中所说以及大德的注解来修习,打好基础,然后在修法上再采取一些有一定个性特点的方式,这样可能比较保险一点,我的修法能对您起到一点借鉴作用,我就已经很快慰了。
下面我谈谈一些修学的普遍方式和个人体验。
二、佛法初学的普遍方式
(一)先谈谈初学者修习佛法的方式吧。
先谈一下入佛门应该学什么的问题。应该说,对初学者而言,如果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修学佛学的经律论,掌握正见,在此保障下修习佛法,是最好不过的了,这种方式最常见于佛学院的学习方式,尤以藏传佛教为最典型,他们以很系统的佛法知识(主要是五部大论)为基础,再辅以大量的辩经活动,为弟子树起正见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以此为基础开展规范严谨的、有名师指点的佛法修行,这是最理想的过程了。但对多数人而言,却是不太现实,尤其是在家人,大多是只能学习几本有代表意义的、配以规范注解的佛经,有一定知见后,再如法修行,这是目下许多在家人修行的首选方式。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便需要选择的合适的佛法注本、修行法门和修行方式,我认为一定要选择严谨规范、经得起考验的注本,务必要以稳妥首选,为什么我不太提倡直接看佛经原文呢,因为我觉得对许多初学者而言,初接触一部佛经时,往往不知该看什么,大德注本可以起到一个引导思路的作用,而且有修证的大德还常常以自己的修行境界融入注解中去,有很大的摄持力,这一点我觉得以南怀瑾先生的书体现得尤其明显,这些都是对初学者影响是很大的,而且从大德注解中得到的佛法解释严谨规范,纯正严密,对引导学人进入正途、开拓初学者的视野、加深初学者的理解、树起佛法正见,有很积极的作用,这些系统的知识和感受,不是从某个人的个人修学体验中能学到的(尽管此人可能学得很好,但他的所学可能本身就有侧重,不过如能时常与这样的人交流,这倒是挺好的),到懂得一点佛法知识后,再看佛法原文,这时的理解便大不一样了,对佛法的修学也有底子了,这时会进入实修。实修法门的选择,我倾向于初学佛法者最好是先修习一些较常见一点的、在佛经上有着明确的开示的、得到过大德印可的的、同修间有过经验的法门,这样比较稳妥,一些比较偏的少见的法,最好是谨慎一点。
(二)修学方法的选择
我觉得,如果一个初学者能有一个皈依师,依师所教便能渐入佳境,这是最好不过了,少走许多弯路,但对大部分初学者而言,尤其是在家人,都很难有这么好的机缘,这样,找到一个很可靠的注本,并且是与自己十分投缘的,依之修学,就成为学习佛法的关键。至于何谓可靠,那就是指注解的严谨规范准确,这点在上面已经谈过了;而所谓投缘,倒有不少情况,一些同修是觉得某一部经一看就很亲切,可以一天不停地看、读诵书写,有时是对某一部经由这个注解时就很喜欢看,另一个注解时,就不太能看进去,这就是投缘的问题。而我是这样体会的,投缘就是一种最切合自己需要的感觉,让人最有安全感的感觉,甚至就是一种落水者抓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的那种感觉,一看入去,心中马上或逐渐地会产生一种精神支柱或是一种终生依托的感觉,让你全心全意的依附,让人以生死相托的,一种归家的感受,这就是——投缘,这才是真正的皈依!我当初修药师法门,在刚一接触信如老居士的注本《药师经法研究》时,就确确实实地有这种感觉,当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现在回想起来,并和一些朋友交流之后,真的觉得这种感觉实在是十分十分的可贵,这种感觉能让修学者不顾一切地投入进去,仿佛新生的婴儿无半点疑意地投入母体,并享受那一份温馨,将自己的人生、生活、和一切言行举止与一部经紧抱在一起,密不可分,全心全意地、无半点怀疑地按注本要求修下去,佛法修行“以信为能入”,现在回想,真的是千真万确啊!这时往往会暂时地先不顾及其它经法,而是专注于一门,一旦能修进去后,会感到修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体会到生活就是修行,不能分开,这时会感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一天天地加深,这时的进步自己是可以感觉出来的,然后才会慢慢地体会出修行到底是修什么,这个一定要自己去领会。
三、自已修学的过程和体会
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一些看法不敢说很对,只能说每一句都是实话,看是否合您。
(一)学习佛法的缘起
我是在工作上遇上很难解决的问题,觉得过得很不开心后,心里觉得人生不能这么过,觉得人生不应该是这么不开心,才开始接触佛法的,那时为了生活、名利的不如意事,身心很不舒服,心中油然地涌起人生该怎么过的问题,看过不少书总感到不是很理想。正在这时,有幸看到朋友有一本南怀瑾先生的《禅海蠡测》,感到很有味道,当时是什么都看不懂,却就硬着头皮看下去,也许是宿世因缘吧,虽然看不懂,却在心里一下子就坚信我要寻找的人生答案就在这里,就在佛经里,于是我就潜心开始搜寻佛经。一开始,我接触佛法时,也没有想要修行,也不知什么是修行,也不给自己什么任务,只是很想看,就猛看,当时主要找到的是南先生注的系列佛经,后来发展到凡是能找的佛经都先请回来再说,虽说看不懂,但翻一翻都觉得很有味道,反正是什么经典都想看一看,凡能碰上的都翻一下,基本看不懂,反正是不断地看,看得懂一点的,多看一下,看不懂的,就先放下,首先是要保持住兴趣和感觉,并不断增长佛法知识,回想这个毫无负担和任务阶段,实是得益良多,回想来也感到很有必要,这是一个无压力地自然熏陶自己的过程,让自己慢慢有感觉,知道佛法是讲什么的,需要学点什么,慢慢地沉浸下去,慢慢地摸索出来,慢慢地知道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经典,什么法门,慢慢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远离什么,这时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与佛教有关的观点、事情,也慢慢具备一定的辨别力;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既是自己工作上特别不舒心的日子,也是用佛法好好地导引自己、调养自己的日子,是初学佛法阶段的非常享受的阶段,特别值得回味。
(二)几经摸索,有幸遇上合适注本
我是在阅读其它佛法典藉的时候,注意到有一部经叫药师经,看过一些简介后,就感到有几分神往。说来也是佛菩萨加持吧,不久便遇上吴信如老先生注的《药师经法研究》,这一直是我特别要表达感恩的地方,遇上这个注本之巧,连自己也惊讶,这里先不细说了。这个注本如磁铁般吸引住自己,可说是遇上最合适自己的了,也就是上面说的“投缘”。回想起原因,主要有几个吧,一是我的凡情很深,心里对保住自己的名利地位有很重的心念,工作压力很大,(呵呵,有点动机不纯,是吧,)看到药师如来的十二大愿,有这么多优越性,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二是我感到吸引我入佛门的是生活工作中活生生的事,虽然许多是不开心的事,但毕竟就是这些世间烦恼引我入佛门,因而我感到要修学的佛法也应该是和世间联系密切的,修学佛法的所得也应该从世间事中来,而这一点正和药师如来十二大愿相应;三是心里总觉得佛法如离开世间,那还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为世间服务的想法,和药师如来的愿很相应,这一点和您相似);四是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一种对真理隐藏其中的确信。基本是因为这些因缘吧,我便一头便扎了进去,忘我地依法修习,不敢说自己根基多好,但投入,我还是认可自己的,确实是十二分的投入,因此,就按照吴信如老先生的教导,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感悟佛法,实用佛法,以心为本,以戒为师,一点点地和生活打成一片,这个过程既艰苦又甜蜜,步步荆棘,又步步开阔,到一定程度时,心地一刹那打开,方知心外还有无边光景,千斤重担刹那间卸下,那一份舒适、轻松,不是文字所能表达万一的,呵呵,这个阶段回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需过来人方能体味,呵呵,不多说了,以后您会知道。
(三)一门专修——具体修行过程
1、初修
大体而言,就是首先要通读注解,了解这部经主要是说什么的,这部经有什么内容与自己最相应,也就是这部经哪方面内容最能打动自己,老师的注解中,有哪方面最能引导自己进入去。我看《药师经法研究》时,首先是感觉到这个注本讲得很全面,许多是自己想知道的东西,甚至是感到自己想知道的,原来就在这里了(这就是投缘),回想起来,实在是难得!信如老的注本,基本是藏传佛教的风格,比如发出离心、菩提心,也有不少是密宗的观点,比如观想佛像,心、语、意三密相应,气脉、明点等,还有独特的药师定坐法、安那般那呼吸法门、念佛法门等。通过读过后,就感受到哪些内容最能打动自己,哪里最能打动自己,就先从哪里切入,我当时是感到最能打动自己的就是十二大愿,因此特别爱念诵这十二大愿,并将其背下来,一有空就想起这几个大愿,想着这几个大愿时,心里就有特别充实的感觉,当然,通篇读诵也是读过不少的了。接下来就开始按注本里提到的法门来修习了,对这些法门,《药师经法研究》里提到的,基本都一一尝试了,但也是有些效果明显,有些也不是那么明显,效果明显的,就一心坚持,比如三密相应,这个对我影响十分大,我就很坚持,一天到晚只要清醒时都提醒自己;效果不太明显的,也有断断续续,比如念佛,持咒,我不太能持咒,也不知为什么,念得很少,反正也不勉强自己。
2、全情投入,勇猛精进
具体是这样的:
刚开始,是先按注本中的顺序修习的,尤其是发出离心、菩提心、观想三密相应这个阶段,是很严格遵照教导的,基本不带自己的想法,具体是这样的:一、发心无伪,看到《研究》里面关于发出离心、菩提心的意义和作用时,让自己的心沿着注本的引导走,就按里面说的做,该怎么想怎么用心,讲得很清楚,我基本没有什么疑问就照做了。尤其是出离心,回想起来,当时由于自己本来过得很不开心,对世间的出离简直是没有挂虑什么,出离就出离吧,反正想不起多少开心的事让自己牵挂什么,呵呵,我毫不犹豫地依之发起出离心(书中有详述),对这个当时未觉得有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这就是修行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后面的修习真是无从谈起了,后面的修习都要以此为平台的。二、发了出离心后,会想到既然自己要出离世间,出离五欲,那是不是人生就完了呢,是不是对世间再没有什么意义了呢,不是的,这时要有另一种精神境界充实自己,也就是自己以后的精神引导,也就是以后自己做人做事的目的和原则,这个目的和原则是什么?就是“要为众生证无上菩提”,这个“为众生证无上菩提之心”——就是发菩提心了,注意,这是一个人的心地的质变!意义十分重大!出离心是舍小我(或称无我),发菩提心是实现大我(姑且这么表达吧),实现大我的过程,就是佛法修行的过程,佛法修什么?就修这个“大我”,(南怀瑾先生说“佛法修行不是修无,乃是修有”,这个“有”是什么,此乃甚深佛法!唉,有几人知啊)那么,应如何修呢,我是如下这样步入的;三、如何修。实现“大我”是什么,就是成佛啊,要实现为众生证无上菩提的愿,如何实现,实现的过程就是修行了,一定要选择对自己最相应的法门,我是由三密相应来进入修行的门槛的;所谓三密相应,就是身、语、意与皈依的佛相应,对我而言,就是药师佛了,大体如下:1)身相应,观想药师佛像,时时想像药师佛就在自己前面的地方,让《药师经法研究》上刊的药师像(这个佛像直到现在都是我最神往的佛的形象,真是投缘啊),出现在自己的前面,但要将其想象为真的药师佛,是真的药师佛就在前面,即所谓“礼佛如佛在”,这样观想时,一开始感到由于有佛在前近处,会让自己多一分自信,心地会渐渐地打开,心量也渐渐地扩大,慢慢地熏陶自己,心地中自己原来作为凡夫时的狭隘、粗俗和坚硬,会慢慢出现软化和减弱的迹象,这大概算是“调伏刚强众生吧”,一个被调柔的感受,这样慢慢改变自己时,这个观想的佛像会慢慢地自然和自己融合在一起,注意!不要勉强,要自然!让自己平时行住坐卧时,也觉得自己就是在安坐的药师佛,甚至干脆就把自己当成药师佛,这时便常常得到一份前所未有的安适和平和;2)语相应,说话时要尽量符合佛教的要求,要讲真实语,不打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3)意相应,时常意念十二大愿,常想自已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十二大愿的要求,遇上事情常想如果是药师佛遇上了,他会怎么处理,这样便慢慢地调整自己,让自己切入去,让自己的身语意和药师佛慢慢相应,这个修习还是很快的,起码我现在回想起来,对当时的进步已经是很满意了,容易让自己得到感觉。本来,三密相应在密法里是有他的一整套修法的,不过我不会,在《药师经法研究》里也不是说得很具体,但道理讲得比较清楚了的,而且自己就这样修来,效果也还能让自己满意。这个过程的一个相当相当必要的前提是——信,对药师佛至信无伪,相信人生的一切答案就在药师佛这里,人生的一切依怙就在药师佛这里,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毫不犹豫,真实无欺!这个过程我切入得很快,基本不去问什么问题,一下就切入去了。而且到这个时候,我基本上不看其它的佛法经典了,就抱住一部《药师经》。这个我不打妄语,确实很快。
通过三密相应这样切入之后,对学佛会有自己的感觉(当时是不知道何谓得感觉的,只是后来看不少书后才知道学得对路时才有感觉,当时只是一个劲地猛往里钻),就沿着这个感觉走,这个感觉有个很普遍的特征,就是自己的心量扩大了,平和了,更多地懂得为别人着想,并且平时的言行举止多了一份自信,对佛法的理解能明显地加深,更珍惜人生,更有爱心,看到街边的乞丐就想施点钱,想去放生,想做公益事业,希望为人能正直,对为人处世更有原则,这时我开始素食,因为心底逐渐对被屠杀的生命感到不忍,这些都是出感觉后的特征,每做一件好事,都感到是在实践十二大愿的一个善行,在身体反应上,有时觉得口水也是甜的,呵呵,反正很舒适,是发自内心,从里而外的那种舒适,这个时候千万要自然,让心自然地发展,这时会有一种想做善行的冲动,有这种冲动时,就马上去做,比如马上捐点钱,比如为办公室打扫一下卫生,不一定要多大的事,但一定以行为来配合心地的改变,行为又促进心地进一步改善,让言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我觉得到这时才是真的开始进入药师十二大愿了,真的开始与药师佛有相应了。
到这时,就算切入去了,切入之后,千万不要停,一定要抓住时机扩大战果。那就是要“打成一片”,如何打成一片?还是从生活入手,将行住坐卧的一件件事情、将生活的一点一滴,和药师大愿和药师经的教导联系在一起,比如,为乞者施一点钱,要观想这是实践“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无尽”,施后将功德回向东方净琉璃世界,心念愿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买了一本书或一件用品,或做了一个好菜,完成了一件工作,就先供养药师琉璃光如来,再将供养功德回向东方净琉璃世界,并发愿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就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做好了一件工作,也算是实践药师大愿,也如上观想一遍;做错了事,要认错忏悔,要跪在药师佛像前忏悔,就如十二大愿中第五条所说那样忏;反正就是要不避烦琐,将生活的一点一滴的事与药师经尤其是十二大愿挂起钩来,这样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积累,就这样“打成一片”,可别小看这些事了!我要提醒,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事了!!前面说过,佛法修行是要以人生来承担的,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这一件件的大小事情串起来的啊!离开这些生活中具体的事,人生还到哪里去找?!这时做事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就是当需要对生活中的事情抉择对错时,会渐渐地按佛法的因果或是以十二大愿的要求抉择,何谓以因果抉择行为?也就是说,你对一件事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做(这是因),这时就想,如果以后临到我头上,希望别人怎么对自己(这是果),你想吃一口肉,该不该吃呢,只需想别人要来吃你,你愿不愿意?这就是因果之理,这就是承担后果,用这个道理,就很容易自知自己该干什么了,——这就是对自己言行的承担,这就是以因果果抉择行为。这样,慢慢地承担一件件事之后,积少成多,积小成大,会逐渐地感到自己对人生越来越有一份责任感,以前不敢负责任的事开始敢于去承担了,以前不敢面对的困难,也敢于面对了,并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想办法去解决,以前不注意的自己的缺点,开始去注意并有意识地改变了,慢慢积累到一定时候,慢慢地积累了一定的能量之后,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对一件生活、工作中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自己用尽心力,毫不犹豫,不计生死,不怕当前的利益损失多大,哪怕以生死相许,也敢猛然地去直下承当时!就这个时候,就这一瞬间,心地刹地打开!原来心外还有无边光景,哈哈,原来佛所说法是在这里,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就是这个!就是这个!!到这时,就知道佛法修行到底修的什么了,就知道佛法修行是什么回事了,呵呵,这个不多说,只与有心者共赏,呵呵。(话说回来,让佛法与生活打成一片,那就只管想着打成一片,千万不可去追求出境界,这一点千万切记!!对这个东西,我也是无意间得的,当初完全没有去奢望会这样,呵呵)
(四)顺次开展的法门
还是回头来再说说修行法门,那个打开之后的事情先不表了。在上面通过三密相应切入之后,到后面的打成一片,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中间我还尝试了不少修法,一个一个地说说吧,一是如按《药师经法研究》修了念佛法门,也进行过持咒,我开始修念佛法门时,自己并未感到效果有多好,虽也出过一些《研究》中谈到的境界,但遗给自己的印象不是很深,不过由于简单易行,我还是常持佛号的,主要是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上班也念下班也念,径直念去,不分时间场合,不出声只动嘴唇,也不理别人注意到没有,至于效果吧,不太好说,应该是起了效果的,但给自己印象不太深,因为我修学佛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心地用功夫,念佛时好象没有很明显地让心地平静下来的体验,有也不太明显,次数好象不多,可能是机缘的问题了,不过我还是常持佛号的,因为简便,早晚也有一定的功课,规定有一定的数量,现在遇上心躁时,也常持一下佛号。二是静坐,修药师定,我修静坐时,是如《研究》中的要求去坐的,但多了一点《研究》中未提到的,那就通过静坐了解自己的心地,人平时心意烦乱,不太会注意自己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静坐时,心中许多不为平时所注意的念头便会泛起,这时就比较清楚地认知自己,从而清楚自己心念中还有不少不如法的地方,还有不少不合戒律,不合十二大愿要求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通过忏悔这些不好的想法,达到改善心行的目的,当然,静坐中一些好的现象也出现过,比如坐得深时骨头会变软,等等,不过这些我不太感兴趣,也不理会,后来由于遇上一些问题怕不好解决,以及还感到虽在打坐时心能静下来,下座后又恢复常态,对心的改善效果不是很直接和明显,再加上打坐后腿的行动会在生活中不太自然,我只静坐过一段时间,便放弃了。三是呼吸,《研究》中开示的呼吸法门,我也尝试,但由于原来有长年的头痛疾病,刚开始修习呼吸时,感到头痛会加剧,便不再坚持,后来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后,头痛有所减缓了,才又恢复,感觉还是不错的,修得好时口水都是甜的(不知为什么原因,好象不论修什么法,修得好时口水总是甜的),感到很深层次的内分泌都受影响,得到很好的调理,对恢复身体精力有很明显的作用,同时还能在心态恶躁时,让心平伏下来(记住,是平伏)。这个我目前还都在修,每天都有一点内容。四是忏悔,忏悔在我佛法修行上的影响,几乎是在三密相应之后最大最直接的一个内容了,也是三密相应的一个关键的补充,两者相互作用,忏悔是将心地中贪嗔痴三毒清理出来,三密相应是在心地中注入佛法甘露,彼消此长,两者相得益彰,这个方式还和持戒紧密相关,对我在佛法修行上的意义最后是远远出于我的意料,这个法门其实在《研究》中没怎么提及,应算是自己修行过程中自己感到特别需要,而狠修下去的,所以尤其感触不少,我为此还曾专门写过一篇小文——《心灵的手术——谈忏悔》,文章附后,也请有缘者阅读指正。
从这个修习的过程来看,应说根本的、主要的、基础性的东西我还是老老实实不打折扣地按《药师经法研究》来修习的,但其中一些也不太一样,比如对持戒、对忏悔我是很下了功夫的,而这方面在《研究》是虽有提及,但没有很要紧地强调,我却下足了很深的功夫,而且对素食也很重视,《研究》中不太要求素食,同时《研究》中还多次地提到要自然,处理生活的问题要圆融,这点我做得不太好,有时处理起来显得生硬,好象梗着脖子坚持佛法的原则,呵呵,这可能就是因为各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吧,对这点就请方家评议指正了。
(四)修行的唯一法门——万法不离心
纵观我在佛法修学上的经历,心底还是有许多感慨的,当初开始学习没有感觉到这些,一接触佛法从学习到实修,一下子就沉了下去,基本不考虑其它,对所修法也无半点疑惑,根本不考虑自己所学的法、所修的法以及心底的种种变化会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好象修法本就该是这样子,没有什么好说,就这么突破进去了,甚至连“突破”的感觉都没有,也不知道什么样子就算是进步了、就算是修对了,一切都显得这样无需担心,仿佛学佛也就是这个样子,仿佛拿语言一说都多余似的,回想起好象就凭着直觉来做,比如忏悔,《研究》也没怎么提到,但自己遇上问题后,就自然地懂得用忏悔的方法来解决了,很多感受也是事后到现在回想起来,才知道原来当初是有这种感受的,当时根本没有分心去理会这些。
现在再回头总结的话,也结合和一些同修交流的心得,并阅读过一些佛法典藉、大德体验后,返思自己,觉得自己修过的法门,有一点是自己一直有意无意中地把握住并十分认可的,那就是——万法不可离心,心外求法,一无是处!这一点可以说是自己的体会的精髓了,这个可以从上面的过程清楚地看出来,从发出离心、菩提心开始,修三密相应并与生活打成一片,是让心地与药师经尤其是十二大愿逐步切近甚至结合的过程,修念佛法门是为了常忆念药师佛和十二大愿,让心静下来,修静坐、药师定是为了观心,修呼吸可以平伏烦恼心,修忏悔是为了清理不良心行、改善心地。所以,我现在觉得,无论修什么法门都好,无非是修心,这些种种法门,皆是形式,最终最根本的还是落在这颗心上!所以我也认为修行实际就只有一个法门——修心!呵呵,不过修的时候没有这么清晰的意识,是回头总结时才意识到当时是这个样子,到今天写这篇小文、将修行过程一点点理过一遍后,才认识得那么清楚啊。
(五)力往一处使——勿忘回向
以上谈了许多修行的内容,应该说,只要是实修,那么有修行就应该有功德,功德就是一种力,让你实现修行目标——为无量众生求证菩提的力,但这个力量一定要让其用在实处,才不会漏掉,才会起该起的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要将功德回向,回向到哪里,力就到哪里,力量聚得越紧,就越容易出成绩,就象激光一样,一定要聚在一起才能发挥超强作用。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每做一件善行之后,无论是是布施也好、忏悔也好、忍辱也好、放生也好、念佛诵经持咒也好等等,哪怕这件善行很细小,也要将其回向,如果修药师法的,比如我,每做过一件好事,心中或口中都要念“谨将此善行功德回向东方净琉璃世界,愿往生东方净琉璃世界”,就这样积少成多,法门可以有多个,但回向一定要单一,这样好将力量使在一点上,更易也成绩。回向虽然简单,但很重要,是决定你的修行功德是否起作用的问题,因为如果不回向,这些功德就可能只起到世间福德的作用,比如当世或后世带来名利上的好处,而无法在佛法的修证上起作用,也就是有漏因成就了有漏果,因而一定要回向。
三、后记
前面说了那么多,基本是自己修习佛法以来最系统的总结了,从修学方法来说,主要也就是这些内容,当然还有一些言所未尽的,以后有机会再探讨了,限于篇幅,就先说这些了,希望对朋友有一个借鉴作用,有一点启发作用,我心里就有许多安慰了。另外我想说的是,我个人的修行方法和体会,带有不少的个人特征,不知对别人是否也合适,对初学者而,我的建议还是希望他们有一个由大德讲解的佛法注本来先系统地学,因为佛法知识,无限的博大精深,别人的具体体验一般只是起到到辅佐的作用,而且,就我而言,我很坦白地说,我还未修到很深的境界,只是认出路了,还未走到目的地,这个我不敢打妄语;况且,我也未系统地学过教理教证,理论知识是有欠缺的,所以我从不敢说教别人什么,只要为别人提供一点借鉴,心里就很快慰了。同时想对初学者说的是,本人从佛法得到的益处,实在是不可以用几句话来表述的,可以说佛法赋予了自己全新的生命,以及全新的人生感受,这份感受是拿什么都无法换去的,这份由生命的源头发出的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珍惜、爱护,并因此而发出的愉悦、舒适、平和、坦然,这种全身细胞都在焕发出来的微笑,是那么深沉,是那么自在,是那么不可思议啊!
我常对我的朋友说,从接触佛法以来,一步步地以人生来实践佛法,并致心找寻佛法的真谛,是我这一生最无悔的选择,是我这一生最有价值的日子,无论以后是外境是酸甜苦辣、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霜雨雪,这个选择都不可能有半点的疑悔,因为我已得到了佛法的太多的恩惠,我对佛法除了全心全意的感激和谢恩,实在已想不出有什么能表达感情的了。这个选择已深入我的血液、我的骨髓,我想我的基因结构也一定已打上了佛法的记忆,至心感谢信如老居士!头面顶礼!感谢他老人家这个殊胜的注本,为本人指明了航向,可惜本人福薄,未能参拜面见信如老,也未当面去求他老人家接受我这个弟子,好了不说这个了,也看机缘吧。
关于药师法的修持,还有一个想谈的是,目前国内社会有许多不良的现象,如信仰的缺失、政局对个人思想的控制、为人处世时为短期利益宁丢长远原则、男女关系的过份随便、个人和集体良心受利益的左右(如红包)等等,这些都是与佛法修行相悖的,因为佛法要求修行者做一个正直的的人、有爱心的人、男女关系严谨的人、负责任的人,这些都和许多社会风气格格不入,所以在世间修法,真的是很不容易,甚至得罪不少人,这些也算是违缘吧。不过,如果能利用这些违缘,比如在修行碰上宁要当前利益还是坚持佛法原则的情况,如果这时能做到对利益难舍能舍,不顾及利益的受损,一心坚持佛法的原则,那么这时佛法修行的进步会加快,每一次在重大利益关系上对佛法的坚持,都是一次修行的巨大进步,让自己在短期内积累巨大的功德,我想这也是世间修行的便利所在吧,也就是常说的“变违缘为顺缘”了,我有时也觉得,所谓世间违缘,其实就是一个打磨石,如果不够坚硬,怎能将佛法般若的这颗钻石磨得熠熠生辉啊!(这个主要来自个人体会,未找过教证,哪位朋友有不同看法,也请指证)。另据信如老的要求是“世出世法要圆融”,这个我还做得不够好,不少时候处理得比较生硬,看来要走的路还很长啊。
好了,先谈这些吧,佛法修行,无限风光,不是这一篇小文所能尽述,只能是择要而谈,而且是修到什么谈什么,有不少宝藏也未摘取,呵呵。但是,由于自己得到药师佛的教益实在太多,也很希望有同修能来分享,不过可惜看到修药师法的朋友实在太少了一点啊,殊为可惜!实在很希望有更多的同修能加入此行列,同沾法益,在尘世中一齐得尝我佛无上清凉!也希望与更多的同修交流修行心得,不论修何法门,修至何等境界,均欢迎来信交流,批评指正。
就以这样一句常语来结束吧:做一个天使比等待天使的来临更加容易。我想,按佛法修习,以佛法来利益世间,并借以提升自己,实在也比等着佛来救自己要来得容易。
至心顶礼药师琉璃光如来!
至心顶礼信如老居士!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