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大意(第四集)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四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4-04 请掀开经本,一四0八页倒数第三行: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於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从这里看起。这是第七愿,十大愿里面第七愿。前面一愿说请转法轮,就是请佛讲经,这个功德非常之大。要晓得我们这个世界,经上常讲娑婆世界,这个世界众生耳根最利。你教他看,他不见得能看得明了;他听,他能够听得明了,所以说耳根利。因此佛要教化众生,众生要得到佛法的利益,多半都是从听经而开悟的,自古以来这个例子非常之多。听经能开悟,当然需要讲经的人,没有讲经的人,我们到哪里去听?讲经的人就不多了。现在佛不在世,我们请佛来跟我们讲经,这是办不到的。 还有一类,现在也很流行的,就是驾乩扶鸾,说是什么佛、菩萨再来,也给我们讲经说法。给诸位说,那是妖言惑众,决定不是事实。诸位要晓得,扶鸾确实是有,什么人在那个地方作怪?多半都是灵鬼,灵鬼他有小神通。我们常讲五通,他除了没有漏尽通之外,其余五通他都有。但是他的能力不大,虽有通,能力有限。因此小的事情往往他讲得很灵验,他要不灵验哪有那么多人去相信他?所以小事情很灵验,大的事情,或者是时间久的事情,他就胡说八道了。反正到时候不兑现,你也找不到他,他也不负责任。这个事情我们要晓得,不要上他的当,不要受他的骗。 在现前这个阶段,决定没有佛菩萨出世,这是大家要记住的,凡是有人说什么佛菩萨降世,那都不可以相信。因此我们要求『善知识』,善知识有在家的、有出家的,只要他对於佛法有修、有学,今天讲证,在末法时期找不到。真正有学、有修的,他所说出来的这些道理,或者教给我们这些修行的方法,必定是有经论做依据的;不是他自己造谣言的,一定有依据这就可以听。如果我们听了有怀疑,我们可以问,像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的时候,他有的时候讲些东西,我们心里有疑。我们就去问老师,老师所说的有没有经典的依据?我们要请教他。他说有依据,是哪部经里面所讲的,他一定说得出来;如果没有经典做依据的,那他的话我们就不能相信。 佛在涅盘之前,交代我们四依法,如果遵守四依法,佛虽不在世,等於佛在世间没有两样。第一个就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所以字字句句都要有经典的依据;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开示。我们遇到善知识,一定要请他来给我们讲经说法。谁去请?当然是内行的人去请,不懂佛法的人他不会去请。凡是去请,都是对佛法很内行的,真正发菩提心的,请这些人来为我们说法,说法大家得利益。不但与会的大众得利益,而且我们肉眼看不到的,讲堂里面有许多的鬼神,他们的人数超过我们,他们也在听,也得利益,所以这个功德非常之大。 讲经的时间短,所谓「一日暴之,十日寒之」,这很困难,不容易得到利益。所以进一步就要求什么?要求佛住世,不要走,真正遇到善知识,要请他常住在我们这里,不要让他走,我们得佛法的薰习,时间就可以久远了。久远的薰习才能够改变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气,我们才能够有个成就。所以今天『请佛住世』这一段,非常的重要。 佛菩萨住世不住世,他没有这个念头,并不想「我想在这里多住几年」。他如果要有这念头,他就是凡夫,所以诸佛菩萨是无住无不住。怎样才能叫他住世?我们要了解,诸佛菩萨为什么出现在世间?为什么他又不出现在世间?你明白这个道理,「请佛住世」就不难。诸佛菩萨是教化众生的,这个地方有很多人愿意接受他的教化,很听话,各个都是好学生,佛一定就来,所谓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如果我们对於佛法看得很轻,没有把它看重,我们怎样求佛菩萨住世也求不到的。由此可知,佛菩萨住不住世,实在讲那个问题不重要,我们自己想不想求佛菩萨住世,这才是重要的;换句话说,我们肯不肯依教奉行,肯依教奉行自然有佛菩萨出现。这是这段文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意思。 底下这个境界里面讲,境界是非常广大,但是这里面说了三种人。第一个是「佛」,第二是「菩萨」,佛不住世了,你遇到菩萨也不错,也很幸运。菩萨没有,遇到阿罗汉也不错,都是正知正见,跟他学决定不会走错路,『有学无学』前面讲过。这三类都是圣人,圣人实在遇不到,底下还有凡夫,凡夫就是『一切诸善知识』。我们真正要遇到善知识,也得要求他住世。他有没有能力?确实有能力。请,不是口头上的请,刚才说过,口头上请没用处,要真正肯发心依教奉行,你口头上不说出来,他也住世,为什么?叫「意请」。我口里没有说出来,我心里有这个念头,佛菩萨知道,所以你不说话,他也愿意住世。如果不能依教奉行,表面上怎么客气,怎么恭敬,都没有用处。所以在人上说了四种,三种圣人,一种凡夫。 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个好的老师,好的老师是我们这个地方上之宝。这个人常住在这个地方教化一方,移风易俗,能感化这一方人断恶修善,这才是真正之宝。古时候对於善知识非常重视,真正是衷心的渴求,不像现在。现在人说老实话,对於正法看得很轻,而把世间的名利看得很重,就是功利的社会。在这种情形之下,这诸佛菩萨、圣人他怎么不般涅盘?都走了。 我听说李老师往生之前不久,他还跟学生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世界愈来愈乱,大难要来了,唯一的一条生路,就是自己赶紧求生净土。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他本来是可以还多住几年的,他不肯住了,当然这里面有许多的原因,如果对於李老师那边了解一点,自己都知道。所以这条我们要学,我们要真正发心依教奉行。遇到善知识,不但要请他说法,要请他住世。遇到年轻的真正好学的,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成就他,培养继起的弘法人才,这也是请佛住世。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这个意愿是无尽的,就看有没有缘分,有缘分,他一定是要来礼请的。向下这三愿都是属於回向,所以十大愿王,真正讲愿只有七条,只有七愿,后面三愿回向。回向就是上求下化,所以第八「常随佛学」这是上求,「恒顺众生」是下化。我们学佛了,佛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要依照这个榜样来塑造自己。佛的心是清净的,我们要学心清净;佛的心是平等的,我们要学平等;佛心是慈悲的,我们要学慈悲。样样都要拿佛做为我们的标准,使我们学了像一尊佛,学得很像,就真的成佛了;就看你思想、言行像不像佛,这才叫上求。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像《十六观经》就很著重这点,教我们观想,常常想佛;常常想佛,我们心就变成佛,它是用这个方法,所以叫「观想念佛」。 我们现在大多数同修都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心里头还是要想佛,不过不是像《十六观经》那么样的仔细,那个太微细了,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们念佛、想佛,善导大师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叫我们身要礼佛,就是要拜佛,口要念佛,心要想佛;身口意三业念佛,这样念佛决定成就,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修的。各人自己在家里可以修,依照这个方法修,我们在道场大家共修,也应该提倡这个方法来修。我在前面跟大家说得很多,我们修行是愈修愈欢喜,这个功夫就得力;如果修行愈修愈苦恼,这个错了,决定有偏差、有错误。真正修行人是非常的自在快乐。因此我们对於理论、方法一定要讲求,这些理论跟方法,必须跟我们实际的生活能够融成一片,我们才会得自在。请看下面经文: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域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这是『常随佛学』,首先普贤菩萨就举了个例子。『毗卢遮那如来』是华严会上的法身佛,我们讲华严三圣,他代表的是法身理体。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卢舍那佛的化身,三身是一体。因为在华严会上,这部经是《华严经》,《华严经》的当机者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证得法身的人,所以举例子一定是举毗卢遮那如来。我们学佛,佛『从初发心』就『精进不退』,我们要学他的发心,要学不退。发心不容易,不退转就更难,多少人刚刚发心,古人讲「初发心成佛有余」,可是他这个心不长久,几天就退了,所以他不能成就。 《智度论》里面,讲如来发心有十种相,我们在这里可以略说一说。第一个是「亲近善友」,实在讲这都是我们要学的。什么叫善友?正知正见,这是善友。善恶的区别我们一定要清楚,依照佛法讲世间善,贪瞋痴比较上少一点,这就是善。贪瞋痴都没有,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也不要想这个,不可能。就是贪瞋痴他比起别人,分量要少很多,这就是善人。对於佛法有信心,相信、理解,能够依照经典的方法去修行,这就是善人。如果以戒律的标准,就更明显了,一个修五戒十善的人就不错了。比丘戒跟菩萨戒,给诸位说,那都是有名无实。我们去受个戒,挂名的比丘,挂个名,挂名的菩萨。能做得到吗?做不到,决定做不到。 所以过去蕅益大师,你看他受了比丘戒之后,他退戒。退了戒之后他做沙弥,他一生做沙弥,他说菩萨戒沙弥。他的徒弟看看师父是沙弥,他不敢跟师父比,那怎么办?你看他著作里头写的,出家优婆塞,他的徒弟称出家优婆塞,沙弥也不敢称。在近代,我想很多同学都知道弘一法师,是近代了不起的一个人。他老人家一生自己也是称出家优婆塞,他也是这个称法,就是出家的居士。出家人能把五戒做好,真正做到了,在现在讲就不得了。说老实话,现代沙弥戒都做不到,沙弥戒里面有一条,身上不能放钱,你身上装了钱,就破戒了,戒就破掉了。所以是没有法子做到的,真的做不到。我们能够老实把五戒做好就行了,真正能够受持五戒,就是我们的善友,正知正见。 第二,「供养诸佛」,诸佛在哪里?前面不是说过「礼敬诸佛,广修供养」吗?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我们对於每个众生都要像对佛那样恭敬,拿恭敬心来待人,这就是供养诸佛。我们用心供养,前头说过一切供养当中法供养最,我们对人有礼貌,礼敬、称赞、供养,在事上我们要这样修法。 第三要「修习善根」,修是修正,把我们的错误修正。什么错误?贪瞋痴慢。修正过来就是不贪、不瞋、不痴、谦虚、恭敬,我们要修这个,非常的重要,这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习是要练习,不断的练习,就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把它做到。 第四要「志求圣法」。我们要立个志,求什么法?要求最殊胜之法。什么法最殊胜?一生成佛的法,才叫殊胜法;换句话说,就是教给我们要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这是无比殊胜之法。 第五「心常柔和」,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忍耐、要柔和,柔和忍辱。 第六「遭苦能忍」。在生活当中,在修行菩萨道里面,挫折、苦难是免不了的。不要说我们没有办法免除,我们看看过去诸佛如来,他们修行也免不了苦难。我们要能够忍受得住,所谓是「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定要忍耐。 第七「慈悲深厚」,培养自己大慈悲心。第八「深心平等」。第九「爱乐大乘」,对於大乘法非常的欢喜。大乘法里面,尤其是念佛法门,古德讲净土法门是一乘了义,究竟了义。所以能够对这个法门真正理解,真正的爱好。末后「求佛智慧」,一定要求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举出如来初发心的形相,就是他的心里行为的样子,我们要努力来学习,要精进不退。为了学佛,什么都可以牺牲,什么都可以放下,我们才能真正得到我们所期望的无上菩提。如果你於世缘放不下,那都是障碍,统统是障碍,所以对於世缘一切要放下。这个地方举出的例子,经里面讲的,这是举个例,就是为了布施佛法,牺牲身命都在所不惜。 在从前,找不到笔墨文具,肯舍自己的身命,把自己的骨头抽出来做笔,皮肤割下来当纸,流出来的血当墨,这个样子来写经,真正是『难行能行』。哪一尊诸佛如来像这样的苦行,不是修一次、两次,生生世世当中不知道做了多少次。我们现代印刷术发达,你可别学这个样子,你要学这个样子叫愚痴。这是有个故事,深山里头,菩萨遇到个罗刹鬼,罗刹鬼要吃人的,他跟他说法,说了两句,后两句就不说了,就谈条件,菩萨才舍身。现在我们这里,文具得来很容易,就用不著了,这是诸位要明了的。再看底下一段,先举的是本师: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前面是初发心,初发心是尊重法故,『乃至树下成大菩提』,就是八相成道里面的示现成佛。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於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於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这是非常具体的给我们说出来,学佛是什么?学佛的八相成道。八相成道里头特别重视的,就是学佛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特别强调这一点。这个『众会』就是像我们现在,我们讲经的讲堂,大家聚会在这一处,这叫众会。大众聚会在一处,聚在这一处干什么?讨论佛法、研究佛法,是来干这个的。实在讲,佛法要真正得受用,一定是要研究、讨论,不是完全听讲。完全听讲,我在台上讲,你们在下面听,你究竟听了多少,我也不晓得,我也不考你们。甚至於你还听错了的,错解了的,有!好多。好多听的时候,把意思听错了,他就错了,就错到底了,他也没法子更正。所以实在讲,真正想在佛法里面成就,必须是研究、讨论。 所以我想我在过了年,又要出国去一趟,去一趟我想把国外那些道场安排安排,给他们说几句好话,下次我就少去了。不去恐怕还是不行,再把时间缩短,我们自己这边时间长一点。同时,讲经的方式我觉得要改变,怎么改变法?因为明年过了年,我们有很多的经书、注解都印出来了。我想用个方式,就是大家要报名参加,不报名我们这里不准进来。而且报了名我们还排座位,座位编号一号、二号,一看哪个没来我们都知道,要报名参加。书发给你,注解发给你,自己回家一定要看,我们一个星期两次,你一定要看。我们指定一个进度,譬如说看十页或者看二十页,我们聚会,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我讲半个小时,就把这个里面重要的东西提出来讲一讲。另外一个小时,我们还是一个半钟头,另外一个小时,由你们同修们提出问题,我们来讨论。这个效果就比我单单在台上讲收到效果要大得多,我们改用一个办法,这真正能成就。 像现在这种方式,这是宣传,是宣传佛教,让大家对佛教的认识,衷心的赞美,还没有入门。我们改变这个方法,就入门了,这是研究、讨论,这入门了。所以我们学佛也要升级,不能老停留在宣传这个阶段当中,我们要升级;我们念佛也有方法,都要把它带上轨道。所以大家如果想参加,心里上要有个准备,我们要报名参加,到这里来领书。所以,它特别强调就是为众生说法。如果这样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确实将来这一条我们就能学得到。 现在弘法的人太少了,希望大家真正的发心,你们现在发的心都不真,都是假的。怎么是假的?我听说我每次回来讲经,我看都坐得满满的,换个人我们同学来讲经,听说最多也不过二、三十个,少的时候就两、三个,这就是没有发心。如果真正发心,只要我们这边道场,凡是在我这里讲经的,都经过我同意的。换句话说,我对大家负责任,他是正知正见,不是胡说八道的,大家都应该要来听。尤其是你们真正想常随佛学,那你就一定要发心来听。为什么?结法缘。否则的话,发心出来讲经你们都不爱来听,将来你发心到外面讲经,也没有人听,因果报应!初发心出来讲经的人,你欢喜去听他,将来你到哪个地方讲经,听众很多,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轻视了,我们要捧初学的场。尤其是初学,你听讲经之后最好能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彼此有很大的利益,教学相长,是真正帮助他、成就他。他能够答得出来,换句话说,他准备得很充分。再看下面经文: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随学。】 这是由一尊佛列一切诸佛,一切诸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不再说了,这是总结。我们再看底下第九段,「恒顺众生」。这条很难做到,但是一定要做,这在我们做人修养上来讲,也非常的重要。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这个『顺众生』是有原则的,是有智慧的,不是盲目,不是感情的,这一点要知道。经上这样的提倡,来教导我们,可是我们佛门当中有个俗话常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佛门标榜的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就说明,佛法里面讲慈悲、讲方便,都是以般若智慧为基础;如果慈悲与方便是感情用事的话,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了。所以「恒顺众生」也是这个道理,要用理智、智慧为基础,不是感情的随顺,不是盲目的随顺。随顺里面必定叫他得利益,这是菩萨恒顺众生的大原则。底下是讲恒顺哪些众生?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这是讲四种生类,胎卵湿化,把一切众生生态都包括尽了。 【或有依於地水火风而生住者。】 这是讲居住的所在,以『地水火风』也统统包括了。 【或有依空。】 像空居天人,他们就是依空的,欲界第三层以上的天人都是空居天。 【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卉是花卉,草木,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树神、花神一类的。树跟花哪来的神?是鬼神依附这个地方,把它当作房子,他住在那个地方。佛经上讲树木高度超过一个人,就有鬼神依附在这个树木上。所以戒经里面教比丘,从前比丘都住在山林里面,搭个茅蓬,总得要砍树。砍树的头一天要在树前祭祀,要给他念咒、念经、诵经,诵完之后,要给他回向,就是劝他请他搬家,明天我要来砍这个树。如果你不祭祀他、不通知他;换句话说,你很没有礼貌。你把他房子拆掉,他对你无可奈何,但是人家心里面总是怀恨在心,这小小的恨意将来都会有果报的。所以砍伐树木,高度超过一个人的,都要给它念经,或者我们给它念佛回向。 现在人他不讲求这些,我们这样做,他会笑话我们,说我们是迷信。所以这世界愈来愈乱,灾难愈来愈多,种种怪病出现,从前没有的,这都是与这些鬼神结的怨结得太多了。佛法的正理很少人相信,很少人相信,实在话就是很少人宣传,很少人讲解。如果宣传的人多,讲解的人多,我相信社会上相信的人还是会很多。你不信,不信的话,你看许多人信外道,信的都入迷了,可见得他还是相信。很可惜的他没有遇到正法,今天信邪道、信外道的太多了。这是讲住处的。底下讲: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 六道里面的这一切众生,他的身体、形状都不相同,色身不相同。 【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 寿量就是寿命长短。 【种种族类。】 他的种族不相同。 【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 欲是欲望,乐是享受。 【种种意行。】 意行是讲心,心有定、有散乱。 【种种威仪。】 威仪,我们今天讲风度仪表。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於种种村营聚落。】 村营是属於村庄。 【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包括了六道的众生。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这就包括四空天,从畜生道一直到天道,可以说六道里头种种众生统统说尽了,一个修普贤行的人都要随喜。 【如是等类。我皆於彼随顺而转。】 这就正式说到『随顺』的意思了。 【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於诸病苦。为作良医。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为作光明。於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是把随顺的事相举出几个例子,这几个例子里面的意义很深。第一要修恭敬心。世间法跟出世间法,都是把礼敬摆在第一位,我们在前面跟诸位说过。你看十愿里头,第一个是礼敬诸佛,这是佛法;世间法里面,你看儒家所讲的,我们展开《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恭敬学起。所以从前,善知识接引一个人,他看什么?就看这个人的恭敬心。印光大师都讲过「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你要没有恭敬心,老师就是把心肝挖出来给他也没有用。为什么?他不能接受,接受就是恭敬心才能接受。 我们在古来像《高僧传》、古大德的语录,乃至於名山山志里面,我们看到很多的例子。一个学人到他那里去参学,跟这个老和尚问答了几句,那个老和尚说,你的缘分不在我这里,你到某个地方去,去找某个法师,你去找他。他到那里去,没有几年,果然成就了。难道这个和尚不如那个人,他不如那个人,他怎么晓得他到那里会有成就?可见得他不在那个人之下!不在那人之下,他为什么不教他?理由很简单,他对他的恭敬心不足。 像我们常常遇到初学的人,一定会问他,你学佛多少年?你读过哪些经?听过哪些法师讲经?你对哪个人最佩服?他对哪个人最佩服的,他到那里去决定成就。他要说到别人,没有说到我,当然就不行了,在我这里没有用处,是不是?所以我们就要鼓励他,你要从最佩服的那个人,你到他那里去。所以说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就是这么个道理,没有什么别的神通,都是看恭敬心。你要是没有那点诚意,遇到善知识人家不教你,不是他不慈悲,是他怎么尽心教你,你得不到受用。所以诸位无论在世出世间法里,要真正想得到善知识、好老师垂青,诚心诚意教你,没有别的秘诀,就是一个恭敬心而已,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尊师重道,师资道合就从这个地方来承传。 我自己在台湾求学,得到几个好老师的指导,也没有别的秘诀。我的学历也不如人,经历也非常的平淡,可是我遇到几个好老师单独教我,凭什么?就是凭恭敬心,这点诸位一定要知道。此地给我们说的,我们对於任何一个人、对於任何一物、任何一桩事情都要存恭敬心。要尽心去做,尽心就不会有懈怠,不会有傲慢。底下举出几桩事情。 『於诸病苦,为作良医』,一切众生有什么病苦?有烦恼的病苦,有业障的病苦,这个病苦可大了!所以他生生世世六道轮回,这个苦大了!我们要帮助他,我们用佛法来帮助他,使他觉悟、使他解脱,使他真正能够离苦得乐。这一切众生各个都是这样的,这个病苦不是讲身病,身病他会找医生,我们对他没有法子;是心病、烦恼病、业障病,这些病。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者,他是已经修道,已经学佛了,但是他路走错了。或者是说他所走的路的确是佛教的道路,可是他自己根性、能力、环境都不适合。修那条路、修那个道吃力不讨好,耗费了精力与时间,后来得不到结果,这个叫失道。我们要帮助他,帮助他希望他能够走一条最近的路,对他自己的根性、生活环境都没有障碍,而且短时期能够成功的,我们可以把这个道路介绍给他。像这部经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那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所修的道都是难行道;严格的讲,道是没错,要是跟念佛求生净土这个道比,他们那个道统统错了。所以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 但是这桩事情,我们随喜的人有心、有愿,还要看缘分。看到那个路走错了的人,我们要劝他,我们不劝他,我们对不起他。我们可以劝一遍、可以劝两遍、可以劝三遍,不能劝第四遍,三遍不回头,没缘!劝太多就变成仇人,不能劝了,所以劝人要有技巧。凡是这种不听劝的人,你都要晓得,他都是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们对他们说话要谦虚、要尊重他,他才会接受。你要是以一种教训的口吻的话,那决定起反感,收不到效果,所以这个里头一定要有技巧。所谓善巧方便,以至诚善巧方便能感动别人,帮助他走上一条正路。『暗夜』是代表无明,我们说人糊涂没有智慧,我们要帮助他开智慧,『为作光明』就是帮助他开智慧。 『於贫穷者』,这个贫穷不是我们今天财富上的贫穷,是智慧、道业上的贫穷;他没有智慧、他没有道力,这是贫穷,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令得伏藏』,伏藏是他自性里头本来有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自己真性里头有。我们劝他、帮助他明心见性,他自性里头的宝藏统统出来了,所以这个宝藏不是从外面来的,人人都有的。用什么方法来开发?要用定,甚深的定功;换句话说,清净心。心愈清净,你本性里面宝藏就往外露,烦恼轻了,智慧增长,福报也现前。福德都现前,没有一样不称性,帮助他开发自性。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菩萨对一切众生,心决定是平等的,所以刚才讲慈悲、清净、平等。在一切境界里面,我们自己修的,就修这个东西,慈悲、清净、平等,就修这三样,这是自利;种种善巧方便帮别人是利他,自行化他。这段经文长一点,再往下看。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於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这段经文是说出我们为什么要修恒顺众生。上求佛道,还有得说,我们佛道没有成就,巴结佛,求求他。众生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随顺他?这所以然的道理说出来了。其实我们众生之迷,就是迷在不知道众生跟我们自己是一体,迷在这里,所以不能成就,所以我们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佛菩萨悟,悟什么?他悟到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他悟的是这个。因此,我们自己要想破迷开悟,恒顺众生这条就非常的重要,诸位要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佛爱护一切众生,佛慈悲一切众生,我们要对众生轻慢,拿世间人情来说也讲不通。我们虽然没有得罪佛菩萨,可是得罪佛菩萨心爱之人,这讲不过去!佛菩萨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我们对这些众生轻慢,瞧不起他,甚至於杀害他,这样学佛怎么能学得成功?此地这个道理相当之深,诸位要细细去体会。我们再看底下解释。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於众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佛是这么成佛的,我们就想想,我们修行为什么成就不了?我们心行跟这里完全相反,这样才发现我们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在短时间当中没有成就,这是值得我们检讨的。佛是怎么成佛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佛的。佛的菩提心从哪里发的?从悲心,怜悯一切众生心发的菩提心。怜悯心从哪里生?因为看到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与自己是一体,看到众生可怜,就是自己悲伤;看到众生快乐,就是自己快乐。我们不能够恒顺众生,我们菩提道就不能成就,这是要知道的。底下再用比喻给我们说。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这是用树来做个比喻。旷野当中有树,树要长得好,一定要有充分的水分,它才会长得好;如果它要是没有水分,它就会枯死了。底下就是把说法跟比喻配起来看。 【生死旷野。】 旷野比喻什么?我们六道生死轮回。生死旷野里面: 【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我们今天,『菩提树王』就是菩提心,也像前面这个比喻一样。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 树根比喻什么?比喻众生。 【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华果很茂盛,人看了很喜欢;众生是什么?埋在土底下没有人知道的,根埋在下面。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这个跟比喻一合,意思非常的明显。众生比作树根,一切诸佛无不是从迷而悟,从妄而真。佛菩萨是众生成的,怎么能够忘记众生?所以《维摩经》里面讲「烦恼即菩提」,《法句经》里面讲「尘劳诸佛种」。由此可知,恒顺众生我们是必定要修的,要认真去修习。再往下看经文。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 这个『大悲水』,诸位要记住,不是叫你天天盛一碗水去念大悲咒,不是这个。这个「大悲水」就是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是这个意思。『饶益众生』,益是利益,饶是最丰饶的利益,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最丰饶的利益,这叫做大悲水。 【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能成就自己的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要是不肯帮助别人,我们的正等正觉永远不会现前。什么原因?迷、惑、自私自利,把我们自己真如本性障碍住,盖覆住了。如果我们念念都是为别人,念念为一切众生,我执不要去破,渐渐就没有了。起心动念都想众生,都想别人,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我执不破自然就破了。法执渐渐也没有了,因为利益一切众生,不执著利益众生的相,这样渐渐连法执也没有了,无上正等正觉才能现前。所以经上字字句句利益谁?利益我们自己。拿世间法来说,也是如此,因果报应。你对别人好,别人对你就好;你对於别人不好,想别人对你好,这是办不到的,不可能的事情。所谓是「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道理。 【是故菩提属於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所以修行,到哪里修行?不能离开人群,离开人群没得修,离开人群想修菩提,没这个事情。小乘阿罗汉离开人群,他可以得九次第定,他得不到菩提。所以这三德密藏,小乘人得不到法身,小乘人得不到般若;小乘人没有般若,没有证得法身,只可以说他有点小小的解脱,不是真正的究竟的解脱。因为他有定,定里头有自在,定是伏烦恼不能断烦恼。所以菩萨,就是大乘人修行,他不是离开社会,不是离开人群。他的六波罗蜜,或者是我们《华严经》上十波罗蜜,都是在人群里面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进、修禅定、修智慧,他要离开社会人群,他什么都修不到。所以,菩萨修行跟二乘人完全不相同,因此他的成就绝对不是二乘人所能够比拟的,这是诸位要知道的。 我们在五十三参里面看到许多的善知识,你看他们修行在哪里?没有一个是脱离了社会,到个深山,找个人迹不到的地方修行,没有,那五十三位善知识一个也找不到。我们在里面看到修禅定的,像鬻香长者他修禅定,禅定在哪里修?在最热闹的市场里面修,经上讲市廛;市廛就是我们今天讲最热闹、最繁华的市场,他到那里修禅定。你们听到修禅定,他不是到那个地方,找个地方去盘腿面壁,不是的,不是那个。就是哪个地方热闹,到哪里去逛,到哪里去玩,这就修禅定。他怎么修法?他看到琳琅满目,他不动心,不动心就是定。实在讲他是定慧同时修,他看到那些东西,看得样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虽然看到,自己心里如如不动,绝对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那是他的禅定,他的禅定是这样修法。 所以你真正功夫到家了,修禅定是到跳舞厅里也修禅定,电影院里面修禅定,那是功夫;不是盘腿面壁,那是小乘人的禅定,那个定没有用处。为什么?你叫他一进入社会他心就乱了,又被外面诱惑了,那有什么用处!所以《华严经》里面的修学,绝不离开社会大众,这就是恒顺众生里面最重要的意义。 【善男子。汝於此义应如是解。】 特别叫著善财童子告诉他,你要像前面所说的这样理解。 【以於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所以在大众里面,修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这是佛菩萨所修的。 【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在广义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我们拿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就是供养。狭义里面讲,是供养已经成佛的那些如来,这些如来都是希望我们自己快成佛,我们这样做法就是「依教修行供养」。在前面我们讲的法供养,它举的七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就是依教修行供养,我们能够这样做就是供养诸佛如来。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意思跟前面一样,我们就不说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这个十愿讲了九愿,我们赶一赶进度,看看后头能不能赶得出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