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五时佛经串讲30--华严经解分21十地品之三第四地(选)


 2010/8/5    下载DOC文档    

 

五时佛经串讲30--华严经解分21十地品之三第四地(选)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这是十地品中的第四焰慧地。请大家先看他的经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三十六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三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何等为十?所谓:深心不退故;于三宝中生净信,毕竟不坏故;观诸行生灭故;观诸法自性无生故;观世间成坏故;观因业有生故;观生死涅槃故;观众生国土业故;观前际后际故;观无所有尽故。是为十。佛子,菩萨住此第四地,观内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观内外身循身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如是,观内受、外受、内外受循受观,观内心、外心、内外心循心观,观内法、外法、内外法循法观,勤勇念知,除世间贪忧。复次,此菩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断;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故,修令增广故,欲生勤精进发心正行。复次,此菩萨修行欲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定、心定、观定断行,成就神足,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复次,此菩萨修行信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复次,此菩萨修行信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复次,此菩萨修行念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复次,此菩萨修行正见,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修行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于舍。菩萨修行如是功德,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声悉具足故,求于上上殊胜道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著,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行。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此菩萨知恩、知报恩,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质直柔软,无稠林行,无有我慢,善受教诲,得说者意。此菩萨如是忍成就,如是调柔成就,如是寂灭成就,如是忍、调柔、寂灭成就;净治后地业,作意修行时,得不休息精进、不杂染精进、不退转精进、广大精进、无边精进、炽然精进、无等等精进、无能坏精进、成熟一切众生精进、善分别道非道精进。是菩萨心界清净,深心不失,悟解明利,善根增长,离世垢浊,断诸疑惑,明断具足,喜乐充满,佛亲护念,无量志乐皆悉成就。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见多千佛,见多百千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皆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卧具、饮食、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具足修行。复于彼诸佛法中出家修道,又更修治深心信解,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令诸善根转复明净。佛子,譬如金师炼治真金作庄严具,余所有金皆不能及;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所有善根,下地善根所不能及。如摩尼宝清净光轮能放光明,非诸余宝之所能及,风雨等缘悉不能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于此地,下地菩萨所不能及,众魔烦恼悉不能坏。此菩萨于四摄中,同事偏多;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四焰慧地。菩萨住此地,多作须夜摩天王,以善方便能除众生身见等惑,令住正见。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是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入亿数三昧,得见亿数佛,得知亿数佛神力,能动亿数世界,乃至能示现亿数身,一一身亿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是十地品中的第四焰慧地。前面第三地是发光地,这是第四焰慧地,修行者通过磨砺垢镜,令蒙尘的如来心性渐渐消除尘垢以后,就渐渐地突显出其本性的光明出来,不断发露天真光明,之后,就生发起了如来心体智慧性德的大火焰,这就进入了焰慧地。我们来看其中的经文: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则能以十种智成熟法故,得彼内法,生如来家。

 

 

 

这里,金刚藏菩萨就为我们说明,到了这个焰慧地,就“得彼内法,生如来家”。什么是“得彼内法”呢?这个内法,就是指的自心内证自性真心的内心智慧内性觉悟之法。佛法上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法外无心,心外无法,就是说一切法的显现生起,都是起源于我们的自性真心,一切法唯心所现,离开自性真心,别无其他任何一个显现根源。证得了法外无心,心外无法,通过修行自证,而得知一切法的确是由心所现,依性而起,就生在如来之家了。第四地以前,都是在如来之家的外面徘徊,到了第四地,由于自心真实地得知了一切法本来是由自己心性的觉性之所显现而起,就真正地由家外进入家内,而得生如来家了。这是修行实践中的一个大飞跃。到达了这个焰慧地,就开始转识成智了,转妄识成真智,不断地转转妄识,转转明净,开始显现如来心体的真觉智慧德性出来了。

 

 

 

接下来,金刚藏菩萨就接着讲实修的三十七道品。这个三十七道品,非常重要,我们先来学习一下他的具体内容,借用一本佛学入门书中的说法,引述如下:

 

 

 

() 三十七道品 ()

 

释迦牟尼佛临入涅盘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

 身念处 观身不净:是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执身为清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存在,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

 受念处 观受是苦: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执受为乐的颠倒妄见。受是领纳的意思,即是感受外界的印象。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领纳到苦、乐、舍的感觉: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众生除了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幻想不断之外,到底也是苦,故人生是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知苦而不贪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执受为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

 心念处 观心无常:是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执心为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但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是由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取;而且思惟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以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能使心念远离执常的妄见。

 

()

 法念处 观法无我:是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执法为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也是因缘组合而成的,故佛说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假我法中,妄执为真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执法为我的错误。

 

 

 

四念处之名为四念住,修此四念处,重在智慧。以智慧为体,能使身、受、心、法,常住于正念的道法中。故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得到真实智慧。此后由于更加精进,智慧力则越增多,再接再励地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向佛道。

 

 

 

() 三十七道品 ()

 

 

四正勤:又称四正胜,策励身口意之中,以此为最胜,即一·已生的恶心恶行,急令断除;二·未生的恶心恶行,勿念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长;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四神足:是四种禅定名称,又名四如意足。谓修此四者,能如意生起神通。一·欲神足,即修道的欲望增进;二·勤神足,是精进直前,修行无间;三·心神足,是念念专一,住于正理;四·观神足,是修观离妄,心不散乱。

 

五根:所谓「根」,含有二义:一·「能持」,如树有根,能持枝叶;二·「能生」,如树有根,能生花果。五根能持诸善法,能生诸善法,故称为根。一·信根:信本具佛性,因而发成佛之愿;二·进根:或称精进根,勤求不退,是修行的动力;三·念根:念本具佛性,念修道心, 更无他念;四·定根:摄心修种种道法,专精一致不散乱;五·慧根:修诸善法,而启发智慧。

 

五力:所谓力,指五根增长,具有大力用。信根增长,能破疑惑和外道,名信力;进根增长,能破懈怠,使道业成就,名进力;念根增长,能除邪念,住于佛陀正法,名念力;定根增长,能一心不乱,入于禅定,名定力;慧根增长,能破烦恼迷惑,名慧力。

 

七菩提分:又称为七觉支。一·择法觉支:谓选择有智慧的真理,不选择无智慧的五蕴法;二·精进觉支:一心精进,趋向佛道,终不为无益苦行,迷信的宗教而行精进;三·喜觉支:修佛教正道,心生欢喜;四·轻安觉支:断除烦恼而生轻安,故此一觉支又名除觉支;五·定觉支:修诸禅定,不生爱见贪着;六·舍觉支:舍弃不实的境界,内心平等无有执取;七·念觉支:时时不忘三宝,定慧等名。

 

若修行时偏向智慧,其心浮燥,则可用除、舍、定三觉支来均匀收摄。若偏向于禅定,其心昏沉,则可用择、进、喜三觉支,令察而生起。

 

 

 

 

 

 

() 三十七道品 ()

 

 

 

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是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妄修瞎行、徒劳无功。

 

八正道有世间和出世间两方面:依世间的八正道去实践,将可获得生命的解脱。八正道是: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闻四谛理,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是若、空、无常,无一法能独立存在,也无一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而明了人生短促,要保持纯洁善良,不随流恶染,把偏执的思相,改正过来,步入正见。而正见是要多闻佛法,根据佛法的真理,分别邪正善恶等法理。凡是佛教徒,都要靠自己努力去修慧断邪,培养正确的知见,这是进德修善的根本。

 

二、正思惟:又称正欲。正思惟是化正见为自己的理想。为什么又名正欲?因欲有善不善,不善欲是私心,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烦恼;善欲是大公无私(离六根本烦恼)的欲,即是正欲。换句话说,正欲是正常欲望的理想,凡人应该有此正欲理想,依着目标去做。唯事先须正确思考,立定意向,才能实践理想,做到成功。凡能实践正思惟的,就不致造出身口意三恶业,免陷于烦恼苦缚。

 

三、正语:即言语要端正。言语是心声,由内心而表现于外。内心不正,则妄语、两舌、恶口、绮语随之而生,弄出祸患。要实践正语,便须戒止口四恶业,说话真诚,纯洁有礼,言辞合于事理。

 

四、正业:是指正当的行为。在家佛徒若犯杀盗淫的行为。如偷窃强夺他人财物,贩毒赌博,妓馆邪淫,骗取财物,都是不正业。

 

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在家佛徒要以合法的职业来维持此生命,教育文化机关的职工、商店的职务、医院的护士、或设办不犯杀戒的事业,均为自利利他的职业。出家僧尼是以修持佛法,宏法利生为职业。

 

六、正精进:即是离恶向善,勇猛精进的努力,叫做正精进。不论修那一正道,都是要精进。如果不精进,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反退,故必须具有勇往直前的大精进毅力,制止一切恶行,进修一切善行。

 

七、

 正念:即不生邪念,忆念正道。遗教经说:「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陈,则无所畏。」就是说正念要坚固,才能抵抗外境物欲的诱惑,即使在五欲混浊的环境中,也不为它所染污。

 

八、正定:即一心专注,不向外驰散,故佛教以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从定发慧,以达到证悟的果位。

 

 

 

佛陀开示的八正道,已包含戒定慧三学,如正语、正业、正命,就是戒学;正念、正定,就是定学;定见、正思惟,就是慧学;而以正精进为策励力,使戒定慧三学得完成。八正道为圣者解脱的正轨,要求解脱,必须循着此八正道实践力行。至于在家佛徒,如能实践八正道,也可以净化自己,进而净化社会,使大众行正道,建立善的、安乐的、幸福的人生社会。

 

 

 

我们以前讲过圆觉经中佛说的一句话:“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修四念处,实际上就是直觉观照而照破无明的方法之一。这个直觉观照法,虽然最是简单直了,看着好象很是简单,其实不然,末法众生业障深重,难以用此法而了生脱死,故而在这里只是顺带性地提说一句。

 

 

 

菩萨修习主道和三十七品助道,修行如是功德,目的都是为了什么呢?这就是经文中所说的:

 

 

 

为不舍一切众生故,本愿所持故,大悲为首故,大慈成就故,思念一切智智故,成就庄严佛土故,成就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相好音声悉具足故,求于上上殊胜道故,随顺所闻甚深佛解脱故,思惟大智善巧方便故。

 

 

 

现在我们倒退一下,转过来学习一下本地前面的经文:

 

 

 

佛子,菩萨摩诃萨第三地善清净已,欲入第四焰慧地,当修行十法明门。何等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观察世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观察欲界、观察色界、观察无色界、观察广心信解界、观察大心信解界。菩萨以此十法明门,得入第四焰慧地。

 

 

 

菩萨要具有上面所说的观察十种界的功力,就要修成殊胜的眼通能力。佛法上有五眼的说法,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

 

 

 

关于“五眼”。这个天眼,是指照了诸法事理的五种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眼,即是照烛之义。瑜伽师地论云:能观众色,故名为眼。眼是总名,从用分别,则有五种:

 

第一肉眼者,假借父母的气血之所生就结成,即是人中能见之眼。见近不见远,见前不见后,见内不见外,见昼不见夜,见上不见下。因为此眼的观见功力,有色质便能使之受到障碍。

 

第二天眼者,是指诸天因修禅定而得之眼。这个天眼,不论远近、前后、内外、昼夜、上下,一一都能观见。因为他无有色质能使之受到障碍。

 

第三慧眼者,是指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观一切法皆空,不见有众生相,及灭一切差别之异相,舍离一切执着,不受一切法。(二乘者,是指声闻乘、缘觉乘。)

 

第四法眼者,是指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一切诸法,能知能行。所谓因行是法,得证是道,亦知一切众生种种方便门,令修之令证之。

 

第五佛眼者,是指具有前面四眼之功能力用,无不见知。如人能所见到的极远地方,对于佛眼知见来说则是极近之处。又如人所见到的幽暗地方,对于佛眼知见来说则是显明之处。这个佛眼,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都见。

 

此五眼中,慧眼为空谛一切智,法眼为假谛道种智,佛眼为中谛一切种智。天台家说因位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者,果位有佛眼。

 

 

慧眼也分为修得与报得,修得是依闻、思、修而见空理,报得是依宿世的修力随所生处所得。法眼、佛眼也各分此二种。观智成而见实性是修得,酬报本修习力而得的报身是报得。

 

 

 

菩萨通过实证修习,得入第四焰慧地之后,前面的四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一一通达,已经具足了这四眼的功能力用,所以才能运用这四眼功力,观察这里所说的十种界。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一些经文:

 

 

 

佛子,菩萨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见为首,我、人、众生、寿命、蕴、界、处所起执著,出没思惟;观察治故,我所故,财物故,著处故,于如是等一切皆离。此菩萨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舍离;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行。

 

 

 

实修菩萨,获得前面四眼功力之后,就能识别各种虚妄不实之见。在凡夫俗子的眼见当中,所有的身见、心见,以及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以及蕴见、界见、处见,这一切诸见,都是虚妄幻有的病态妄见,而不是真实如实之见。菩萨开通四眼,已然了知这些病态妄见,所以就不为这一切妄见所迷惑束缚,就能远离这一切妄见所生法相的执着,对于这一切有为法,于如是等一切都离。“若见业,是如来所诃、烦恼所染,皆悉舍离”,这其中所说的见业,是指的那些不合佛法知见之业,这些不合佛法知见之业,是如来所诃责的,是烦恼所染污的,所以都当全部舍离他们。“若见业是顺菩萨道、如来所赞,皆悉修行”,这其中所说的见业,是指的合于佛法知见之业,这些合于佛法知见之业,是顺应于菩萨道的,是如来所称赞的,所以应当努力地一一遵守而行之。

 

 

 

我们来看后面的经文:

 

 

 

佛子,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如是而得润泽心、柔软心、调顺心、利益安乐心、无杂染心、求上上胜法心、求殊胜智慧心、救一切世间心、恭敬尊德无违教命心、随所闻法皆善修行心。

 

 

 

请大家注意其中的开首的话:“此菩萨随所起方便慧,修习于道及助道分”,其中所说的“道及助道分”,这个“道分”,是指的主道分,也就是实修佛法中的主要之道。这个“助道分”,就是指的辅助之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这个主道,是指的什么主道呢?这个主道,应该是指的“智慧之道”,是指的以大智慧度生死而成佛道之道。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造了一个很有名的论典,由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名叫《大智度论》,这个名字就包含了这里所说的主道。我们出生死苦海,成最上佛道,要依靠什么才能得成?就是这三个字,所谓“大智度”而已。大智度的内容,就是般若波罗密,要度生死,必以大智慧方能得度,要到彼岸,必乘般若波罗密之大法船才能到达。所以释迦牟尼佛花了总共二十二年的时间,来讲般若经典。唐朝三藏法师玄奘,译出了一个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内容宏富,极其庞大,是佛经中内容最多的佛典。般若经典,除了这个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还有其他很多内容长短不一的般若经。最常见的是《金刚经》,最短的是《心经》,这两部经流通得最多,我们都很熟悉。不但是专门的般若经典中,佛在宣讲般若智慧,而且在整个的五时言教中,无时不包含他的内容,可以这样说,佛在处处都在开演般若智慧,慧光遍一切。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实修佛法的主道分,就是般罗波罗密,就是般若智慧。明白了主道分,紧接着就要明白助道分,就是对主道分起补充功能的、为辅助作用的修道方法,即是三十七道品。这个三十七道品的内容,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过了,这里不再说明。现在总结说明一下,实修佛法的道法,包括主道分和助道分,主道分就是般若波罗密,助道分就是三十七道品。这个内容我们应当搞清楚。

 

 

 

实修佛法的道法,包括主道分和助道分。那么,这个主道分和助道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虽然地位和作用有主有次,但是二者之间实不可分离和分割。主道分如皇君,助道分如臣民,君和臣民相互合成,而成一国之道。在一个国家之中,如果没有皇君来作统率,那么这一国当中的所有臣民,就如同一盘散乱的沙子。如果国家之中没有臣民,那么这个皇君就真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我们看汔车的结构,是以发动机为主,其他部件为辅,主辅结合,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所以才能正常地运转行驶。这个主道分,就如同发动机;这个助道分,就如同除开发动机之外的其他部件。

 

 

 

我们再来看其后的经文:

 

 

 

此菩萨于四摄中,同事偏多;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

 

 

 

金刚藏菩萨开示我们,说了两个主要的修行内容,一个就是同事偏多,另一个就是精进偏多。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这两方面的内容。大乘菩萨,主修六度,利于己而内修四无量心,利于他而修四摄。这个四摄法中,包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的法门,就是菩萨为了利于他人所修行的法门,他的具体内容是:

 

 

 

一、布施摄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帮助他人是最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度化众生就事半功倍。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法子。

 

二、爱语摄 :就是用极和爱的话与人谈论。和爱的话,可以包括三种:

 

1.  慰喻语。即是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语言劝勉,使对方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2.  庆悦语。凡是他人有好的表现,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就是坏人,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

 

3.  胜益语。所说的话,可以使人不断增胜增益。初学佛的人,可以勉励他,使他求上进。能布施的人,可以引导他持戒,进而修习六度或四无量心。

 

三、利行摄 :所做的做事,使人得到好处,便是利行。如父母教育子女,注意子女身心的健康;老师教导学生,时时为学生的学业而操心;长官照顾部下,处处为部下的利益着想;菩萨随顺众生,为众生的利益做诸善事,而化

导众生。

 

四、同事摄 :是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共同做事,一起生活,同甘共苦。所以菩萨为了方便度人,示与各阶层的人物共同生活,潜移默化,如观音大士、地藏菩萨,都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模样。

 

 

 

这四个法子,实是摄受人,领导人最根本的方法。菩萨就是以此来宏扬佛法,摄化众生,令众生信入佛法而普受教化的。

 

 

 

在第四焰慧地,我们所主要修学的,是四摄法当中的同事摄。什么叫同事呢?同事就是修学佛道的菩萨,为了度化众人,就要和众人打交道,把自己融入到现实的社会中去,和亲人们,和亲戚们,和朋友们,和同事们,和上级们,和下级们,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生活,和人们打成一片,在和人们交往的过程中,和他们多多结善缘,适时适机地为他们讲说佛法,一步一步地用各种方便引导他们。和人们打交道,就是主动性地创造度化他们的机缘啦。一切世间法,都是因缘和合所生成的,如果因缘不和合在一起,没有众缘和合的话,就不会生成任何一个法了。菩萨度化凡人也是这个道理呀,菩萨把自己融入到人们中去,和人们打交道,没有接触佛法的,你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让他听到了,这个人就和阿弥陀佛结上缘了。人们当中还没有信佛的,菩萨就在他们身边不断地熏染他们,今天让他了解一点,明天让他再了解一点,这样积少成多,他们的善根一天一天地增长,到他自己的佛缘成熟的时候,突然之间他的心门打开,就一下子信入佛法啦。只要信入佛法就好了,他一旦信入了佛法,对佛法有了信心,他自己都会这里求师那里求法,这里看书那里听法,一步一步地就加深对佛法的认识了。随着对佛法认识的加深,又反过来增强了他对佛法的信心,形成自心内部的一个互相增善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大家看母亲怀孩子的道理呀,母亲十月怀胎,不断地供给体内胎儿的营养,时间因缘一成熟,这个孩子就呱呱落地,从母亲的体内生产出来了。凡人由不信佛到信佛的转变,就好象胎儿成熟了,从母体中分娩出来一样。虽然胎儿已经从母体中分娩出来了,成为了婴儿,可是这时的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体毕竟还是柔弱嫩脆的,还需要用母乳哺养,还需要悉心照料,才能顺利地成长。菩萨度化众生也是如此啊,虽然经过前期阶段的努力,终于让人们相信佛法了,可是对于才信入佛法的人来说,他们的信心还不是很坚定的,就象刚出生的婴儿脆弱的身体一样。所以菩萨,就不能一下子抛下这些人不管了呀,还要继续和他们同事,继续深入地影响他们,在他们信心不坚定的时候,就要给他们打气,令他们的信心不退转;在他们遇到挫折心情颓丧的时候,就要给他们鼓劲,开导他们暂时迷失的心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让他们在失望之中看到希望的火花,让他们重新鼓起对佛法的勇气;在他们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更是要加倍地细心呵护他们,在他们身受寒冬冷酷逼迫的时候,给予他们以春天般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让他们心中感动心存感激心中感恩,对于菩萨的引导就会更加遵奉信从,从而令他们的信心更加坚定而不可动摇。

 

 

 

在菩萨所发的四大弘誓愿中,其中有一个叫众生无边誓愿度。金刚经中也说,我当灭度一切众生。既然无边无际的尽虚空遍法界的广大众生,都是我所度的对象,那么在我们身边的和我们有亲近因缘的人们,就更是我们所度化的对象啦。所以要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的伟大誓愿,就要力行同事之摄,在与身边的一切有缘众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常以不吝啬的宽大之心行于布施,常以柔语和语顺语敬语甜语蜜语行于爱语,常以慈心悲心重他轻自之心厚他薄己之心、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一切时中念念不忘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行而行于利行。以如是之心如是之行,而令菩萨道利他之精神发挥到达极致,在处处利人之中,在无私无隘的利他奉献精神中,以他人之乐为我之乐,常时以此亦令自己怡然得乐。菩萨以此无我利他之心量而常行同事之摄,摄受众生通过信受于己为桥梁,而令他们通过此桥梁承载作用,普令他们都来信受佛法,受佛法化。

 

 

 

菩萨以此深心广心大心,无量无边慈心悲心,一切布施、爱语、利行,全部融入同事之中而得实施。菩萨以如是心如是行,四正勤恒令增长,以此功德善根之力,令自己智慧功德不断增进,广能分明一切利弊,能知行于同事,和于众生,是为度众生殊胜方便。能知自塞式封闭自修,如是远离一切众生,令众生不能受佛之香,不能得佛香气熏染,如是之行,对于一切苦难众生,则无有益,则唯是害。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菩萨远离一切众生,即是令众生与菩萨疏远;与菩萨疏远,则是与佛法缘疏远;若是众生,与佛法缘疏远,则一切众生,不能亲近佛法,日与佛隔,日与法迷,如是则令一切众生,迷惑真理常不开解,以迷惑心作狂乱行,违逆因果,颠倒行事,不作一切善,广作一切恶,而令众生恶报增剧增重,所作苦因剧烈,所受一切苦报更加剧惨。

 

 

 

菩萨常在心中,念念不忘大悲誓愿而常持在心,在自己的心中,应当经常如是思想:我今能有此佛缘,受佛法化,深蒙佛恩,这些所有一切,都是十方一切诸佛,常时以大悲心念念于怀,以大悲愿常时化现世间,常以不舍不弃不抛不离之救度心,常时随逐于我,常于无量时劫无边界处,乃至我堕十方无边阿鼻地狱,诸佛亦未曾未有生起一念抛弃度我之心,时常慈摄于我,令我不断除恶增善,经过无量时劫恒河沙处,方才令我善根成就佛缘成熟,如是令我信入佛法,得法所化,方才获得如此殊胜广大巨益,令我真修佛道而将真出生死大海。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如是这般大恩于我,虽倾尽五大洲广大之海洋水,也比不上佛恩浩大之一毫毛。菩萨如是常于自己心中,常忆佛恩,常念佛恩,常时追忆,念念不忘,自发誓言而狮子吼说:“我当为佛孝子,顺受佛教,不忘十方一切诸佛深恩大恩,不枉诸佛无量时劫救我之心,我当深念佛恩,深报佛恩,转报佛恩之精神,为化众生之动力,对于一切苦难众生,也要同佛度我一般,而持深心广心大心慈心悲心,而持不嫌不弃不抛不离之心而救度之。”

 

 

 

菩萨如是上念佛恩,为报深广无边佛恩之故,发起无上心,不舍一切众生而发愿救度之。菩萨又来下观一切众生,常受三苦八苦,乃至生老病死一切众苦,常常不能自得超出,见众生苦而发哀悯心,而发无上慈悲救度心。所谓见一切众生,常为深重疾病之所折磨,哀切深痛,言无形容。为偿杀业报的缘故,而改形易命,变为鸡鸭鱼兔、猪牛犬马种种畜生,生则为人所驱为人所奴,死则为人所杀,杀时声声惨叫而无救无依。所谓见一切世人,怀在母胎之内时苦痛,生时苦痛,倒悬落胞,才出世间则哀哀痛哭。所谓见一切世人,老时孤独,内心凄怆,腰弯背驮,身形佝偻,为年老所逼,为恶病所缠,身未亡时而神识之婴常罚于冥府,其苦无尽。又见世间火葬场中,日日时时,死尸担架之上常换新人,彼往此来,重复无尽。死亡之时,四大分张,五蕴崩裂,胜如煮龟脱壳,其苦无尽。死亡之后,不知神识之所趋向。虽在生命之时,又有千灾万难,自然地震水灾火灾,台风海啸,共业杀报战争灾,个业杀报被杀灾,各种瘟疫灾,业障鬼磨,冤家债主常相缠缚,或遇各种恶报,身体虽在人间而心灵常入地狱。菩萨如是见诸众生,受此无量巨大苦恼,中心难受,心生悱恻辗转其心,常时思想佛所教言,此等一切苦难众生,无始以来,一一都曾为我亲人眷属,乃至为我亲身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等,而今他们受此无边深重苦难,我却欲远离他们而自己去作封闭式修行,却欲作自了汉,而推卸其责而不欲度,是极所不应,是我极端卑劣错误之想。所以我当扭转我极端卑劣错误之想,而发恒不舍弃众生之心,愿常与他们同在一处,同行同事,愿在此同事之中,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影响之熏陶之摄受之,我不离弃他们,也让他们不离弃我,愿我所有身心所负一切佛法光明,常相笼罩传输于他们,愿他们都因我摄受,而人人全蒙佛光之益,得法所化。而令人人都种佛缘,都受法化,最终都离生死剧苦,获得永恒涅磐安乐。

 

 

 

菩萨还应知道,若是自顾自地作自我封闭式修行,脱离现实人间实际,于自己的一切家人不管不顾,则会令家人产生怨嫌,甚或迁怒于佛教,令还未曾入佛之人,因谤毁佛法而造生恶业。一切在家菩萨,虽说自己已是修学佛道之人,毕竟还是处在世间当中,衣食住行等等无不需要供给。不但自己需要生活必须品,而且家中其他人,也同样需要。所有在家之人,因有家庭之故,若真脱离家庭去自顾自地修行,不用说自己的生活问题难以解决,也会让家庭蒙受负面的影响,令家庭生活开支无有来源,便会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矛盾。家庭矛盾若是激化,亦会牵连至于社会。佛法在世间,不背因果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不坏世间法。为了避免造成不良的家庭矛盾和社会影响,就要求菩萨,一边修习佛道,一边兼顾家庭,正确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世间中正常地工作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来源,一方面保证正常的生活,一方面努力修行佛道。所谓两者兼顾,同时并进。即以世间而作道场,在世间中好好地工作生活,在正常的生活中修行佛道。只有如是做,才能真正自利利他,自他兼利。一切修学佛道的菩萨,应注意保持自己常守中道而行,不偏不倚,令生活和修行调和适中,努力克服偏激的心态,努力克服偏激的行为,不走过分的偏激之路,只有如此,方合佛法正道之教。真正守行佛教正道的修行菩萨,不但要悲悯于自己,而且要悲悯于他人,不但要照顾自己,而且还要照顾他人。只有如此做,才合于佛教真正之精神。菩萨当以慧眼观察现实,以勇力正视现实,当着眼于现实,不乱于世间法,不乱于家庭,不乱于社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善用其心,着力解决好修道和生活之间的矛盾,使修道和生活相互协调,两不相误。

 

 

 

菩萨在这个第四焰慧地,还有一个主要的修行任务,就是六度当中的精进。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精进的意义。这个精进,是指勇猛进修一切善法。梵语音译作毗梨耶、毗离耶。又作勤、精勤、勤精进、进。精进为修道之根本,原始佛教以之为八正道之一,大乘佛教亦以之为菩萨修行实践的德目,即六波罗蜜之一,或列为各种修行德目之一。关于其语义,陈译《摄大乘论》卷中说,因为他能灭除懒惰及一切恶法,名为‘毗梨’;又复行于不放逸而生长无量善法,故而称为‘耶’。《大乘义章》卷十二中说︰‘毗离耶者,此名精进。练心于法,故说为精;精心务达,故称为进。’

 

 

 

 

一切菩萨,当以精进修行佛道。生命无常,光阴迅速,我们在此世界生存的世人,大多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光阴,可谓命极短促。而且由于往昔所造一切恶因之故,无常恶报无时不隐伏于中,只待缘熟缘合便即发生恶报现行。今晚脱鞋上床去,不知明早穿不穿。观世间中,常见有猝然而自死亡者。所谓脑溢血,心肌梗死,如是等等,都是在突然之间瞬息发生。又有多少飞来横祸,令人突然身命殒亡者。菩萨于此一切,当善观察,当常善自思惟,当大恐怖,当常惊惕于心,无论何时何地,心心念念不忘无常逼迫,念念心心,恒系解脱生死之道在自心中,念念不离超出生死,念念不离无上佛道,念念不忘实际修行。菩萨善惜光阴,于心心念念中,远离放逸懈怠一切无意义之事,远离一切尘劳梦想,远离贪婪爱欲等等生死之根,远离无义戏论言语,远离麻将桌,远离赌博,远离毒品,远离色情,远离游山玩水,远离嬉戏打闹,常令己心安住正念,正道而行。在自心中,若是有时生起懈怠懒散之念,当立即思惟无常,作无常想,作迅死想,常以死字安于头顶,头顶死字,思人生无常,思世间无常,思苦报无尽,以此自苦因缘,作自我策励,而催发自己行大精进。菩萨常自思惟佛言:死亡之后,失却人身者,如大地土;复得人身者,如爪上土。联想及此,则我若复又堕生死六道轮回,要想再复这个人身,再闻佛法,不知要经过多少时劫了!又思我从无始以来,所造一切杀盗淫妄等等罪恶深重之业,无量无边,若我今生不得真实解脱者,其后必定受前恶报,而再受无尽痛苦大难,必定逃不脱。

 

 

 

菩萨又观其他众生,乃至自己一切亲人,所受一切惨剧苦恼,常时惊痛,如是一切受苦众生乃至亲人,我竟因自力卑弱之故,不能以大力救之度之,心生痛悼,由是自惭自愧,愿我恒发深重救度之心,勇猛精进,早成道业,而能早日以殊胜大力救拔之。菩萨如是观自己无常苦,观他人乃至一切亲人无常苦,而在自心中,自作大鼓舞,自作大激励,愿我从今现在,乃至往后一切时,一切处,常行精进,不懈不休,不懒不散,一心专志向佛道行,绝不再生放逸懒惰一切事。

 

 

 

菩萨又思一切诸佛,为了救我度我,于无量无数阿僧劫来,常时追随于我恒不舍弃,不惜布施头目髓脑供给于我,意在与我结救度之缘,令我终得度脱。而我现今若是懈怠,心不勇猛,不行精进,不顺佛语,如是则枉负诸佛无上慈悲救我之心,枉负诸佛无量劫来结缘之意,枉负诸佛以头目髓脑施我之情,如是则我真为大不孝子,枉负佛恩,思惟至此,能不汗颜,能不愧死!是故我应克服懈怠,常行精进,而不枉负诸佛大恩。

 

 

 

菩萨如是观自己无常苦,为欲早令自己得度,发勇猛精进心;观众生乃至一切亲人之苦,为欲早成道业早度众生乃至早度一切亲人,发勇猛精进心;为欲报佛深恩,发勇猛精进心。心中常念:是日已过,命亦随灭,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如是之偈,念念于怀,念念不忘,杜绝虚妄,依之真修实行。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