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示(九)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是什么?这三段是特别的甚深的,“具足神通力,真观清净观,悲体戒雷震”,这三句相当于佛的法报化身,法身周遍,法身清净,报身是光明的,化身是大悲周遍的。 “悲体戒雷震”这个“悲体”与一切众生同一体性,这叫悲体,“戒雷震”是什么?怎么样的悲体,怎么样的救度苦难众生呢?苦难众生和观世音菩萨同一个体,包括我们,我们和观世音菩萨同一个体,但是我们在苦中,观世音菩萨得自在,观世音菩萨要度我们,怎么度呢?要持戒,持戒要断恶,不断恶的话种恶因得苦果,还是在苦里面,因果是不会虚妄的,这个规律是不会虚妄掉的,正是由于这样一个悲心,所以观世音菩萨的戒是特别的清净,也令我们的众生要离一切恶,断一切苦,这样子的像雷震一样,使我们佛性能够复苏,能够得到这样子的乐。 “慈意妙大云”这个观世音菩萨与我们不单单同一悲同一个体性,同时他也把自己的这些法喜传输给我们,同一个体性的故,让我们持戒,断恶修善,同时也让我们在这个修善过程当中,感受到这个佛性这样一种法喜。 所以“慈意妙大云”这个“云”是覆盖的意思。“大”是普遍的覆盖,“妙大云”其实就是“加被”的意思,加被我们一切众生,用他的欢喜来加被我们一切众生,令我们得到快乐。“悲体戒雷震”,用他与众生同一体的这样一种特性来让我们断恶修善,加被我们,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澍甘露法雨”不单单离苦得乐,而且能够了生脱死。“甘露”是什么呢?是帝释天王门口的一棵长生树,这个长生树能够长出甘露出来,如果喝了这个甘露水能够不死。也就是这个法雨像甘露一样,如果蒙到这个甘露法雨的滋润之后,众生就可以了生脱死,解除根本的这些苦难,从断恶行善,到心慈与乐讲法给我们听,像甘露一样的法。 “灭除烦恼焰”烦恼焰就是烦恼的根本,根本是无明,灭除无明。无明是体,烦恼是一种相,所以这三句,就是把观世音菩萨这个体和相、用都讲出来,观音菩萨以何为体、以何为相、以何为用? 也就是教我们一切众生这样子去做所以世尊一边告诉我们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神力,能够拔我们的苦,一边又讲出因地,为什么呢?又讲了他巍巍的这些功德,他因地具足的这些功德,这些功德我们众生的因地里也都有。所以常常说,觉悟了是圣者,迷的就是众生,众生和圣者之间就是迷和悟的差别。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娑婆世界的众生心多僻恶,心多这些不好的坏习气,恶病。没有谦让之心,所以容易诤讼,因诤讼就要竞睥乖睚相互的要吵,要骂,无慈忍之心,这是不是一种煎熬呢?甚至处在一种对立状态,有的还要打架,各人是打架,群体是打仗,所以说有时候都会对阵、对敌,在军阵之中。 刚刚美国和伊拉克打过仗,伊拉克害怕,美国人也害怕,都在怖畏之中。这种怖畏能够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这个正念就提起来了,正念提起来了也就有智慧了,也就能忍也能让;自己的恶念也能熄下来了,也能够解怨、能够释结了。同时观世音菩萨能令我们从这样的困境当中解脱出来,这是从观音菩萨的威德神力里面是这样。从我们自己的因地,我们如果能够回光反照念观音菩萨,心也会善良起来。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这个世尊就是金口所宣,称赞观世音菩萨“妙音观世音”,这个‘妙’是指‘因’,‘观世音’指‘果’,‘妙音’指‘回光反照,反闻闻自性,闻性之音’。 这是重诵前面的“汝听观音行”,是属于妙音;“善应诸方所”,这是观世音,这是果;“梵音海潮音”,梵音是指这个“妙音”,妙音就像梵音一样,清净微妙。所以为什么这个佛法里有耳传部的呢?这个师父就传你什么是妙音,就知道。 所以知道的人都知道“紫竹林中观自在”,知道什么意思,它是一种暗号,它是一种法的代名词,有很多代名词,各宗各派都有它的代名词,有的说真如,有的说实相,有的说法身,有的说是般若……,每一个师父带徒弟他讲解不一样,像包括观世音菩萨他就是大悲救苦的,西藏以观世音菩萨化身为主,一切窍诀部的都是由观世音菩萨这里传出来的,包括我们诵咒,这是一种方便,这些都是观世音菩萨传出来的。 所以这里面可以用最顶乘的来解释,那就是不得了的。但是由于这里我们大家人很多,根基不齐,所以我这里点到为止。梵音是比喻一种妙音,海潮音比喻观世音,就是说它是有规律的,有起有落的。众生缘成熟了,它就现前了,应以何身处度者就现什么身说什么法,众生缘灭了它就退出去了,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众生缘成熟了,就降王宫示现出胎。 学习出家、求道、成道、转*轮、涅槃;众生缘已经尽了,佛再说法他们就听不懂了,佛啊你在说什么啊,前面说这个,后面说这样,到底要我听你什么,对佛法先诽谤,对佛退失信心了,佛这时候不再跟他们见面了,再见面这个因缘就是众生堕落的因缘了。 包括来听经的也是,你们恭恭敬敬来听,如理如法的听,福德无量无边。如果很轻慢的心来听,甚至生诽谤的心来听,难忍的心,哎呀!这么难热怎么还不结束,这法这么罗嗦,这样的心来听反而有罪过,还是不来听的好。 因为佛碰到这样的情况,佛就对大家说:我所有缘的众生该得度的都度了,将来会得度的,他们将来到这个世间的人我留下教典,八万四千法门都已留下,虽然我不在他面前,对我有信心,看我的法自己会依教奉行,自然会得度。所以这样佛就像海潮一样,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 “胜比世间音”这个音也是指妙音,梵音不是世间音,一般的生灭之音,我们现在听的生灭之音,不是的。包括我讲话的声音,如果我讲话的声音不是在讲佛法,那就是跟世间火车的声音,小鸟的声音没什么两样;如果我讲话的声音是讲恶口两舌,那还不如小鸟的声音,还不如火车的声音,恶业会染污你们的耳朵;但是我讲的是佛法之音,是指示你们见不生不灭的,是清净之音,这个是法音。所以他说这个妙音,梵音“胜比世间音”,世间音是生灭之音,这是不生灭之音。 “是故须常念”你们在念这个因地的妙音梵音也好,或者我们很笨,业障很重,那就常常念果地的观世音菩萨,那你一念,你诚心所念,以惭愧的心、忏悔的心来念;若我笨,佛讲的八万四千种法也有对应我根器的,但是没有善知识,我没有这个福德因缘,善知识没有来给我开显这个法;我很笨,笨得在因地里修这样出离生死的法,那我就以惭愧的心来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会像海潮一样涌过来,把你度脱了。 “念念勿生疑”念念不要怀疑。“观世音净圣”这时候赞叹果地的观世音菩萨,他是已经完全从因到果没有一点点污染了,不像我们虽然起一念善念,然后再拼命地保持住,来一个境界,马上就善念退掉了、恶念升起来了。 所以说善恶之相夹杂,有的人虽然跑到庙里来,出了三百五百块起那个庙,但是来烧香没有人来接待他,“我还捐了一点钱呢,来这里连杯茶也没人倒给我喝。”一个恶念马上把前面的善业也给他冲淡了,善恶夹杂,观世音菩萨没有善恶夹杂,他就是这样方便来度我们,我们纵使对他起恶念来伤害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也不会对我们起恶念,所以这样完全是圣地果位,没有一丝凡夫的夹杂的、这样一个净圣。 “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在这样的苦难世间里面,观世音菩萨像我们的父亲母亲一样,可以做我们依靠的。现在不是说叫监护人吗,观世音菩萨可以做我们的监护人,我们的爸爸妈妈现在通讯工具这么方便,有BB机有手机,但也有打不通的时候,还有信号覆盖区和不覆盖区,但是观世音菩萨在任何地方求都可以。 “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世尊亲自劝我们,要常常念观世音菩萨,这个念如果加一个口字旁,就是要口里面持名地念,也可以心里面意念“念念勿生疑”不要怀疑,有的人想我在干什么,我求观世音菩萨会灵吗?所以念念勿生疑,乃至我们身体应该恭敬顶礼。 观世音菩萨的这个身体是什么?他这个身体也是妙音观世音,具足一切微妙功德。 “福聚海无量”福德之力聚起来就像大海那样子无量无边的,无量无边在哪里?这个大海在哪里?前面也有人“为求金、银、琉璃、珍珠、玛瑙、琥珀等宝,入于大海”,那个是众生的业海,现在“福聚海无量”,这个海在我们的信心,对观音菩萨有信心,你就住在这个大海之中,就住在你的顶上。“是故应顶礼”,要恭敬、诚敬,信很要紧,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我们要信。 “具一切功德”,佛赞叹观世音菩萨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不单观世音菩萨本事这么大,而且这么愿意帮助我们,以慈悲的眼睛看着我们,想帮助我们,以千个手、千个眼、无数双的手、无数双的眼照见我们、护持我们,而且福德是这么样的广大,助一切诸佛弘扬佛法,帮助一切诸佛普度众生,他具足的福德像大海一样无量无边。 佛所以告诉我们,是故你们大家应该顶礼啊。这个“顶礼”,前面常念是口,“念念勿生疑”指心,“是故应顶礼”是身,身、口、意。都是佛陀亲自这样来劝我们,是故应该念,是故念念不要生怀疑,是故应该顶礼。佛陀亲自来劝我们这样子,所以我们平时看经典就如对圣容一样,包括我在讲经,即使我是凡夫的一个出家人,我在讲,你们应该把这个当作听到佛的声音一样,心里面充满着法喜的甘露。 “具一切功德”我们要相信,这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不是观世音菩萨自己说的,这是佛来介绍,佛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地藏菩萨也亲自出来问世尊,观世音菩萨为什么有这样子多的力量呢?佛就赞叹,“是观世音菩萨,若有众生闻其名号,是人离成佛不远”,而且在很多的经典里面都劝我们苦难众生,特别是末法时代,众生苦难多,障碍也多,应当多多的祈求称念顶礼观世音菩萨,在很多的经典里多数都是这样子讲。佛把我们介绍给观世音菩萨,让我们要特别的诚信。 “念念勿生疑”不要生起怀疑来,观世音菩萨就讲,你们要多念我本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清净庄严的,具足一切乐的本性。我们现在生活的凡夫都是处在一切的苦的本性之中,怎样才可以呢?所以观世音菩萨从因一直到果。在《楞严经》里着重的是讲因,《妙法莲华经》里着重讲果,在因地里面怎样子证得圆通?怎样得到究竟的智慧,在果地里面怎样观众生的苦,观世音观世间的苦的这个声音,然后以广大的方便来度我们众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如果按照这个文字来解释,持地菩萨他是有持平地之行、蒙平心之教,他在因地里修行的时候专门平地,哪里不平把它平定,用平地之行来使自己的心能够平等。 在《楞严经》自叙圆通上也有,“我念往昔平填道路,至毗舍浮佛,现在是时”,就当时毗舍浮佛在世的时候,“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与尔时,平地待佛”,当时国王设大斋供佛的时候,他就把那个地弄得很平的,站在路边等着佛。 “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是因平地尔证圆通故名持地”,他是常常喜欢修路铺桥,做这些平地的工作,正好那个时候就遇到毗舍浮佛在世的时候。 国王请佛用斋,他就把佛经过的地方平得整整的,站在路边上,佛路过的时候欢喜得不得了,佛就手摩其头为他授记,并传给他这个法门。 “您这样子的平地的精神,当回光反照用来平心,如果心地平世界皆平,因这样而证圆通”因这个而开悟的,因为他平地的这个因,得佛教化开悟了,所以名字叫持地。“经闻观音妙行,起座赞扬”,因为他往昔在佛面前发过愿,若有人在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他首先出来赞叹其功德,所以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时候,他也首先起来赞扬。 “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如果有人或者非人等闻此品所讲的、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业普门示现神妙圆通之力用者,当知是人,不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以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方能得闻,是为功德不少。所以首先出来赞叹。 我们大家要知道,其实我们这几天听经下来应该有所收获,从无尽意菩萨的状态,问题很多很多现在应该找到一个答案,应该有所皈依了,因为在这个讲经典里面有果有因,有事相上的、按照文字上的解释的,也有实际修行当中应该怎样去受持,所以希望你们能够通过这几天的讲经,能有所领会,能够把自己在心地持起来。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经主要是佛说的,无尽意菩萨发起,“佛说是普门品时”,所有在讲普门品的时候,都是佛说时,我坐在上面是装装样子的,背后是什麽,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啊? 所以《妙法莲华经》这个法是特别的奇妙,所以这个“一时佛在”,不是说当时佛在,而是遍一切时佛都在,我们的因缘成熟了,现在就入到这个妙法莲华经法会当中来,听这个《普门品》。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这个“众”,是指所有能够听闻到《妙法莲华经》的人,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其中有八万四千众生,“众”是很广很广的一个数字,在这个当中有灵性的,心领神会了。八万四千是指什么?因为众生的烦恼不超过八万四千,总共就这八万四千众生。 所以这些烦恼,用我们佛教里面的一个名词,烦恼都变成菩提了。“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发”可以说是觉、觉悟。“无等等”,所以真实的佛法是没有比较的,他不与任何法相对待,所以佛法称为是不二法门。有的人拿哲学来作比较,有的人拿科学来作比较,因为他都不懂佛法。他要懂佛法的话,他就知道哲学即是佛法,科学也是佛法,但是如果你一门就钻在科学里,不究竟。 应该说佛法是究竟的科学,是究竟的哲学,他们不知道的人才会来跟他对比。佛法比任何法都平等对待,是法平等,遍一切处,等于一切处,无有高下,这是什么法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身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法,那这个心是什么意思啊?那这个这个心在这里就定了,我有心你们也有心吧,大家都有心吧,但是这个心是什么心呢?所以要找出我们自己这个心,最值钱的心把他找出来,造恶业的心也是我们起心动念造的。 所以有一次观世音菩萨他跟舍利弗直接讲,讲这个心的时候,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什么现出来的;乃至意识和意识的界是什么现出来的;乃至能够转识成智这个智是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就像一个大宝藏,宝藏在哪里呢?所以通过听经,我们要去认识它、修持它,念念不生疑,就好像真正地投到了观世音菩萨的“福聚海无量”这个大海当中进去了,真正是在顶礼,把这样的福德海聚顶在头上。 “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八万四千众生全部觉悟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希望大家也要能够觉悟过来,转烦恼为菩提,用我们平实的心,能够悟到最无上、无等等心。所以这个“三藐三菩提心”就在我们这里,我们自己要去找到它,怎么找到它?所以就不能离开善知识,为什么阿弥陀佛这个佛像画的手是伸出来的?我们大家知道,说是接引。 怎么接引呢?接引在哪里?所以在净土法门里一遍又一遍说善知识,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伸到我们面前来的手,来指示你什么。所谓的善知识,就是指示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寺庙里也是这样,我们造寺庙、塑佛像、弘扬佛法也是为了让你觉悟你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才叫寺庙。 如果不是在做这个,就变样了、就不叫寺庙了。善知识也是这样,如果是善知识,肯定也是做这样的事情,否则就不是善知识。所以能够把你的菩提心给发起来,这就是佛的心,所以为什么不翻释过来呢?困为它也是尊重,个特别的、意义很甚深的,也就是佛的心,八万四千众生皆发佛的心。 佛说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会的大众都得到利益,发无上心,学观音行。我在讲经过程中也说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这一次有录像拍下来,如果有机会你们能得到这样的光盘,希望大家多多的研究进去,学一个世间的学问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学一个几年、十年、几十年,我们的生死大事,把佛的如来藏先找出来,是人生最大的事情,莫有比他更大的。 我们师父常常说,人生除了生死事大外,其他都是好商量。希望大家能够尊重己名,能够不要辜负你自己的如来藏性。带着他懵懵懂懂空手又回去。所以什么叫到宝山而不要空手而回,宝山在哪里呀?你们自己就是宝山,只不过我们把这个宝山颠倒过来造业,把我们的佛性做奴隶,认贼为子。宣化上人讲我们是错用了心机。 《普门品》是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印度高僧来到中国,他叫昙无忏,他将近在公元三八五年到四三三年来到中国。当时是北梁的时候现在的甘肃省,受到当时的国王叫沮渠蒙逊的厚待,当时这个国王身体特别不好,有病缠身。昙无忏就教他诵这个《普门品》,他一诵不久,病马上就好了,所以皇帝就大力推崇这个《普门品》,《普门品》就从《妙法莲华经》当中有一个单行本出来,一直流传到现在,特别在沿海地带。 那些渔民们出海之后都知道自己的(家史),我在岱山住了一年,知道打鱼的人,几乎家家都有死在海里。有的父亲死在海里,儿子死在海里,孙子还是死在海里。纵使像我们这个时代,船也大了,机械的力量也好,但是还是不免有死在海里面的,所以在沿海特别那些渔民,他们自己造作了杀生的恶业,同时又怕自己丧生失命,都去求观世音菩萨。 所以就称这部经为太平经。诵这个经就得太平了,没有力量诵的就老太太在家诵,有的妻子在家诵,还有的干脆到庙里面去请出家人诵,回向给他们,一请就是几十部、上百部甚至上千部,所以岱山这个地方每个出家人人都会背,包括居士也人人会背。所以特别地普遍。从沿海往内地,对普门品重视的程度是没有像他们那样子的。 自从晋朝开始到现在,《普门品》流传极广,国外很多人都把普门品作为日常诵本。所以我们希望在这次讲经的过程当中,对《普门品》能够生起很大的信心出来,不退、不怀疑这样一种信心,护持《普门品》。我也劝过大家,《妙法莲华经》至少要去读一遍,如果你们能把它奉为终身受持,这是你的福德很大。 《妙法莲华经》当中,佛有这样子的赞颂,“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这个塔高不高,一手可以顶到梵天,“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然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能持是经者,则为已如上,具足诸供养”。上面这个供养你看多殊胜,但是世尊说,如果在恶世的时候、末法的时候能够持这个经。“则为已如上”就像上面一样的,具足这种供养。 “若能持是经,则如佛现在”佛就在一样的,我们现在这里,只不过以这样的的因缘,感受到佛又现出来了,观世音菩萨威德神力又加被到我们头上来了,作这样一种法会,这样一种因缘,在这个背后佛还是在的。 “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 “牛头栴檀”来造房子,我们现在如果拿牛头栴檀,烧香的都找不到了。这种香不是一般性的香,不叫牛头栴檀,牛头栴檀是不得了的。这么好的木头用来造僧房,“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里面好的衣服、卧具床都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这个还了得,我们这个观世音寺就这样,我们功得就很大了,更不要说造这样子的寺庙,种种皆严好。“若有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这书是书写,受持、读、背。 诵是背的意思,读是拿着本子读,读熟了就成诵,甚至不单单会背,而且会书写。 “若复教人书”就是你自己不会写,你出钱请别人写,也是可以的。 “及供养经卷”你不会写也不会读也不会诵,就把经书放在家里供着,香、花供着,都可以的。 “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葡,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然之”熏油就是指香油的灯常常点燃了,就是在家供。 古代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知道经书可以避邪,家里面请一本经书供养的,所以你们要知道这个经书是不得了的。 有的朝圣的出家人就是把经书顶在头顶上,有的经书就是很小就像心经,写得很小的,有的就把经缠在发髻里顶在头上,有的就朝圣的时候朝普陀山或者朝五台山,就把《妙法莲花经》或者《大方广佛华严经》顶在头上走,这个古代都有,而且有一个出家师父这样顶着,后来文殊菩萨现出来见他,就这样供养经卷也是可以的。 “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佛还比喻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其福亦如是,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更不要说你又受持这个经典,同时你又会布施,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禅定,修六度,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嗔不恶口,恭敬于塔庙”,况复你这个人又持这个经典,又能够行六度,对人又能恭敬,又不嗔、也不说恶口,而且经常喜欢到塔庙里来绕塔,转经,礼拜诸佛菩萨,“谦下诸比丘”,对出家特别的谦下恭敬,“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远离贡高我慢的状态、心态,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嗔”,有人来问你,“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吗”?这样恶意的问难也不嗔恨。 “随顺为解说”还是心理调柔地随顺他的机为他作解说。 “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佛前面是赞叹,如果能持这个经又能够这样做,这个功德是很大的,马上一转就可以做;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但是见到有这样做的人,若见此法师,因为如果见到这样的人,这个人可以称为是法师。 《妙法莲华经》里很奇特,你不会讲解不要紧,你会读诵,是读诵法师,是读的法师;你会诵,是诵法师。哪怕我们升起高座不讲解,就诵《妙法莲华经》大家听着,他也是法师。会书写,是书写法师。你会受持这个经典,按照这个去修,那更是法师了。所以说我们自己做不到的话,能够见到这样的人,这个就被称为法师。 “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所以我们这次讲经法会,以这个讲经的因缘,令世尊再现在前,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力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所以这次居士林,外面搬了很多花来,这些都是很大很大的功德。 这里“天华散”天华我们很难找到,人间很少有这个天华,在天台山有一种天华,是智者大师成道的时候天人撒下来的,有那个种子在。“天衣覆其身”,这个天衣,是特别好。真正的天衣很轻很轻,就好像没份量一样。 制作工艺特别好。我们在西藏、在印度有一种很好的衣料,有的师父就说,这个不是人做出来的,他这个不是骂人,其实是赞叹这个衣服,意思是鬼辅神工一样的,有的是鬼造的,有的是神造的。 “头面接足礼”我们平时礼拜的方法就叫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心、身对这个法师就当他是佛一样地看,那样想。 “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也就是说你能够见到这样子的,他不久能够诣道场。其实自己能够遇到这样的善知识,你自己不久也能证得。 “道场”也就是成道之地,就像世尊的金刚座一样,你不久就能成得无上正等正觉。这个里面其实包含两种意思,就像佛对地藏菩萨说的那样,如果我们众生听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当知是人离成佛不远。在这里也是这样。见到这样的法师,心生如佛想,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这个也可以理解成是我们自己,如果能有这样的善缘遇到这样的善知识,我们自己也离成佛不久,以后能证得无漏无为的菩提心,能够以此广利无量无边的人天。在这次讲经过程中,我们就有人说,让别人知道在这里讲经,他们当下就得到利益。 “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遇到这样的法师,就是他住过的地方,休息过的地方、走路散步过的地方,或者坐了一下,往地上躺了一下,乃至在这个地方说过一句偈、讲过一句法,在这样每一个地方,都应该起塔,“庄严令妙好”,留下这些标志,让别人见了之后,别人也结下这样一乘大法之缘,是结这样的法缘。这样的供养,即像供养佛法。 若坐若经行,这样的地方前面说如佛想,这是佛所给众生显现这样一种行为的地方。所以我们能够来庄严他的庙,能够来供养他,这样是结了一种佛缘。 下面说了:“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所有一切广大有缘的佛子,住在这样的地方,会得到佛一样的受用。 因为一乘大法与十方诸佛是同一体性的。我们住在这个法里,就像佛一样,得到佛的受用。虽然我们自己还是佛子呢!还是因地的,显现的还是凡夫,或者还有烦恼,但是我们住在这样的一乘法当中,就可以得到佛一样的受用。 所以说有时候用狮子来比喻,狮子虽小,它吼起来也是其它野生动物害怕的。有时候也用大鹏金翅鸟的鸟蛋来比喻。这个鸟蛋很奇特的,这个蛋里面,金翅鸟就已经具足。只要壳子一出来,马上就会飞。 相比其它的鸟,出了壳之后还是光光的,毛还没有长好,蹒跚地走路,这金翅鸟是不一样的,我们也是这样。 入了佛的因地“佛子住此地”是诸佛的本地,成佛的因地,则会同于佛的受用“常在于其中”常住在这一乘法当中“经行及坐卧”。 希望我们这次听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后,要有这样的觉悟,既然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以种种的行,跟众生结缘,你要相信,我们的行住坐卧都在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当中。行住及坐卧,不离于其中,不离诸佛的果海,度我们众生的悲心,以慈眼看我们。不要觉得我们是孤单的,听完这个经一起来就忘掉了。 我们现在是想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我们诸位坐在哪里?“若坐若经行,不离于其中”。 我们在哪里?观世音菩萨的慈眼看着我们呢!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就是我们的皈依处,要有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心。这个时候你再迈着脚步往下走的时候,你就知道真正的家在哪里了,不管你是迈着脚步往哪里走,还是迈着脚步走出家里,你都知道你的家在哪。 你真正的家在哪?应该要知道!要把我们听经过程中产生的智慧和信心,有一个落实的地方,不要一起来之后就忘掉了。 我们坐在这里也好,起来也好,或走路也好,不管你走在哪里,要找到这个家,要找到这个大海。不是前面说的为求金银珠宝,入那个众生的业障海,要求皈依处,而入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这样我们就可靠了。 就象弥勒菩萨,他也是等觉菩萨,他常常背了一个口袋,把什么都装进去。我们现在就坐在弥勒菩萨的口袋里,就坐在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海当中。所以,你不要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你常常要问自己在哪里,那你就有皈依处了。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到这里已经圆满了。 回向功德: 此解法华普门品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由于我们校稿的时间很少,会有很多疏漏,又很希望早一点与同修们同沾法喜,也就发表出来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