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17--华严经解分09明法品
五时佛经串讲17--华严经解分09明法品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明法品。请大家先看本品的经文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八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法慧菩萨就说啊,菩萨实际上的修行方法,第一个就是要做到身心不放逸,要让自己的身心都安住在不放逸之中。什么叫做不放逸呢?所谓不放逸,就是指的防止作恶而专注于修善的精神作用,以及由此精神产生的各种合理合法的活动。反之,什么叫做放逸呢?这个放逸,就是放纵心思,任性妄为的心理及其行为,也就是指放纵欲望而不精勤修习善行的一切精神状态,以及由此精神产生的各种不合理合法的活动。凡夫众生都处在无明中,由于迷昧心性的真理,所以在对待各种事情上,就是以迷理之心而产生各种迷乱的心理,在这种迷乱心理的指挥下,从事各种迷乱性的活动。这是说得好听一点的书面表达方式。如果说得通俗一点,说得不大好听一点,实际上,在佛菩萨看来,没有真正修行功德的凡夫众生的心理和行为,在心理上都是胡思乱想,在行为上都是胡作非为。 这个放逸,阿含经中称他是所有修行者的大错误心行,说“放逸是死径”。什么是死径呢?就象我们到某一个地方去,却误入了一个胡同当中,这个胡同两条是高墙围着,中间只有一条走道,而这个走道的尽头,却又被一个高墙给封堵住了,这个就是死胡同,走到尽头却再也走不下去了。佛说的放逸是死径,就是说放逸就如同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一样,走进去了却通不过,不能达到目的地,如果用放逸之心来修行,是不能最终得到实际成果的。 在《佛遗教经》中,佛首先说了持戒,说“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说了持戒的重要性以后,紧接着就说这个心不放逸的问题。其中的经文说: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 凡夫众生,以颠倒心从事活动,时时心随外缘之境而转,处处攀缘,六根流溢,长驰在外,没有一个真正安宁的时候。看见美色,心中就生起欲爱之想。对合于我的优美声音,心常乐著而不知舍离。对所喜者生贪爱之心,对所厌者生嗔恨之心,时时都在声声色色的滚滚红尘之中颠颠倒倒啊。但是这些一切攀色逐声的所有心行,我们都要知道啊,这些都是自心放逸的具体表现呢。佛中此经中说这个放逸之心,他的结果如何呢?就是“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如果以放逸心,放纵自心,不加约束的话,就会丧人善事,不论做什么善事都会失败,一切善根功德都不能生。如果我们自己的心,经常安住在不放逸之中,结果又是如何呢?就是“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不管我们干什么善事都可以成功,不但自利而又利他,一切善根功德都可以生发出来,直至最终成就无上佛道。所以本节最后,佛在前面讲说了我们一要好好地制约身根,二要好好地制约自心,最后再一次慈悲地殷殷劝导我们,要“当勤精进,折伏其心。”劝导我们殷勤精进,时时折伏自己如同猿猴一样的躁妄之心,常常使自己的心处在不放逸之中。 佛在《楞严经》中,也说到了这个不放逸的问题。其卷八中开示说明第二增进修行渐次,他说“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YIN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YIN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YIN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其中所说的执身不动,就是不放逸身根;执心不起,就是不放逸自心。在上面一段话中,佛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强调了制约自心,不放逸自心的特殊重要性。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内在心理主宰和控制的,有什么样的心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内在的心理,产生和决定外在的身体言行,内心生起善念,就会去做善事,内心生起恶念,就会去做恶事。 在《金刚经》的开头,须菩提向佛提问,大家看一下这个内容是怎么样的: 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对于须菩提所提的问题,佛没有从正面马上作回答,而是这样说的,大家来看经中的这个内容: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在当下,以自己的身心清静寞落,显示不可思议的第一义谛之后,其后的整个经文内容,佛把须菩提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十方到处引,处处为他开示到了这里你该怎么怎么做,到了那里你又该怎么怎么做,又说理又说事,又打比方又作比较,又时隐又时显,其讲说的实际修行的核心内容,却就是在前头的一问一答中的三个字而已。是哪三个字呢?不过是要我们时时处处“善护念”而已。佛教我们怎么做到心不放逸啊?怎么样在实际中修行不放逸啊?就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在以“善护念”这三个字为核心的统率下,所生成的一切心理和行为,就是法慧菩萨所讲说的身心不放逸的十个内容。这十个内容的经文如下: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其中身心不放逸的第一个内容,是“护持众戒”。在佛法中,守持戒律是非常重要的,他是出世间法中,实际修行成就佛道的基础功德。在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中,戒学是排在第一位的。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开演《佛说梵网经》,沙门僧肇作《梵网经序》,盛赞这个经典,“夫梵网经者,盖是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大圣开物之真模,行者阶道之正路。是以如来权教,虽复无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为指南之说。”在此经中,佛在卷上,先说菩萨心地之如实道理;又在卷下,再说菩萨心地之具体修事。在卷下的前头,佛首先开示这个戒的重要性:“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成本源,自性清净。”其后再对此作出强调,其经文如下: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亦诵,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 佛说的第四个决定清净明诲,关于大妄语戒的经文内容,以佛自己说的经语来说话,依法不依人,杜绝人意。请大家先看一看: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YIN,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YIN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语言文字作为表心达意的信息载体,它对人是有实际影响力量的。比如我们看小说,如果深入其中,不自觉地就产生各种悲喜的感情。有些人看小说,看着看着自己就不自觉的发笑或流泪,就是这种情况。运用活佛,大宝法王,等等这些称号,把这些称号加在这些人的身上,就会在这些人的头上,凭空地安上一个易于眩人正眼的光环,这个光环很可能会让人迷惑,让人盲目地去相信,盲目地去跟从。这种情况,对于素质低下的学佛人,更会造成误导作用。现在有不少这样的学佛人,一旦听说某某具有这些称号的人,一听到这样的名号,就认为这个人是如何如何的不得了,就盲目地一个传一个的牵到那里去,而其实并没有分明确定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并没有分明确定这个人是不是真正德行高尚的人。现在时处末法,人心唯危,居心叵测的魔人不是没有,为了贪图名闻利养,或者为了达到其他不正当的目的,就会乘着这个便利钻这个空子,借用这种名号来妄自抬高自己的身份,扩大自己在信众中的影响,或者由其他人妄自加用此名在某某人的头上,以此来达到他的不可告人的罪恶目的.这种颠倒迷乱的作法发展到极端,甚至依人不依法,把这些人盲目地祟拜得甚至超过了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这就是由错误地妄用称号的恶因,所造成的恶果。这些不合佛法的称号当中,这个不正当的活佛称号,在高层次的人当中也在这样用,请你们善惜因果,只怕因为这短时期的错乱误用,现在造了这个业因,误导人们向邪谬之人聚集多了,只怕会渐渐蔓延长大,将来业果成熟了,发生事情出来不好收拾。这种不良的结果,不知会蔓延到何时。虽然不大可能完全封住,但还是力求把它控制在最小的活动范围内才好,以免泛滥成灾酿成后来的祸患。所以还是预防为妙为上策。如果现在一心只想着以安抚为重,不顾原则地安抚,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还有一个不如法的情况。学佛的人都知道,现在有一种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是夏莲居搞出来的。这个会集本,由于某些法师和居士的大力宣传,使得这个会集本泛滥成灾,如洪水猛兽般的流行在学佛人当中。我到寺庙里去,甚至看到有些出家人,也在正儿八经地诵读这个会集本,你看这个毒害延及得有多深。说实话,这个会集本,如果真正按照佛的说法,是属于佛经的一种变相改作伪造,是根本不合法的。我举其中的一点来说明,大家就可以明白一些了。在曹魏康僧铠所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中,其中的四十八愿,是一一单列的,次序分明,一个愿接一个愿的逐一交代,其义其理非常鲜明,让人一目了然。而这个夏莲居的会集本,却拼凑净土诸经,采用裁剪、缝补,以及分、拆、拼、合、加减的方式,把这四十八愿搞得扭曲变形,愿愿不分明,丧失了佛说的本意。佛说过这样意思的话,即使佛自己再来我们这个娑婆世间,也只是显现为凡相,不会再显为圣相,他自己也不会来改佛经。何况你夏莲居是什么人?胆大包天,不知好歹,愚蠢妄为,自专改法。 不久前,我在一个佛教网站上看见了一个事,有一个正信正见的佛子,对于这个无量寿经的会集本提出批评,可是那个网站的内部管理人,竟然说出了这个意思的话,他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对于这个会集本,我们不应当去妄评它,这个会集本,将来自有乘愿来的佛菩萨,来加以澄清并分明其正误。真是巧言诡辩,以虚招恍实理,读来令人啼笑皆非。佛明明说过,即使佛菩萨阿罗汉来应世,都是自隐其真实身份,深深隐密行,不会说我是佛是菩萨是阿罗汉,既然如此,你在将来又指望谁来自认圣者,自己站出来澄清此事?这个网站的内部之人这种说法,不过是造作一个永远的不可解决的悬案,以此来搪塞掩饰错误的作法而已,这就是他的实质。如果认同这个会集本,不断地延续下去,将来就有这样的可能性,第一个是,如果认同了象夏莲居这样的做法,就有可能引起其他人仿效而起,人人都可以妄改佛法,最终导致所有的佛经都被妄改;第二个是,如果认同了象夏莲居这样的做法,这就可能让后世的人们,错误地认为所有佛经都是后人伪造的,所以不值得信。所以这种做法,其中暗伏着灭法之祸。既然这个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产生,是不合佛教正法的,那么讲演宣扬传播这个会集本的,同样也是不合佛教正法的行为,而实际上是邪行而已。这个关于伪造佛经,妄改佛经的作法,佛在其他经中早有预言,以后我们学习到那里就知道了。 现在有一个普遍流行的说法:不说他人过。对于这个说法,有个法师是这样回驳的:佛说的不说四众过,是指的不说四众过戒,而不是说的不说破正见的过。我赞同这个说法。在本品经文的后面,说到“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也是教导佛子要坚持正法的。既然要坚持正法,从另一面来说,就要同时破斥邪法,有破才有立,通过破斥邪法才能使正法得以树立.其他许多佛经中都在宣讲要坚持正法反对邪教,那么我们作为佛的弟子,究竟是听谁说的?是听从佛说的话,还是听从现在的凡夫俗子的话?什么叫依法不依人?连这个起码的正见都不坚持,还配称什么佛弟子?现在有些所谓的学佛人,真是越学越糟糕,越学越糊涂,学来学去没有把颠倒反过来,反而越来越颠倒了。 大家看看现在的实际情况,不少的学佛人,由于一开始就受到错误的教导,就在这个误导中越陷越深,甚至发展到无以自拔的地步。现在的异端邪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以盲引盲,使越来越多的学佛人陷入邪道,这种状况越演越烈。如果不刹住这股放任邪教流布的风气,以后的状况会越来越恶劣,越来越多的学佛人会深受其害。佛在《楞严经》中说过一句话:“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虽然他是指的大妄语说的,可是这个意义对于这里的情况来说,也是同样适用的。因为现在的末法众生,多数智识低下,没有能力分判正邪,听了邪教就盲从邪教,以邪当正而不自知。所以这个因地受邪教,果地也会收获邪果,这是因果相应的必然之事。我们这个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深重,在智识低浅的学佛人当中,能在半途醒悟过来,重新回到正法的轨道上来的,毕竟只是少数。有的人甚至一辈子都省悟转正不过来。所以,对于多数的学佛人来说,从一开始就让他们接受正法的熏陶,让他们从一开始就不受误导,实在是一件不可轻视的大事情。而不得以什么因为这是初学佛者,所以你的这种即使是正确的说法,也不适合初学佛者,如此云云,都是强词夺理的错误说法。而在佛教内部,竟有人立场不坚定地坚持正法,妄乱地纵容放任邪法,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这种做法,能让初学佛者“不受影响”,真是颠倒迷乱,何至于此! 对于宣传佛教出大力的,都是福力比较大的人。可是这种福力要发挥其正常的合法的作用,才能让更多的学佛者走上正确的轨道。如是这种福力发挥错了,就会误导更多的人走上邪法的道路,这种负面的福力越大,造成的罪业就越大。在此,恳请那些为佛教出大力的人,请你们善用你们的福力,为佛教作正当之事,为宣传佛教的正法出大力,为抵制邪法出大力,而不是适得其反。如果凭借自己的福力,不坚持正法,对邪法采取纵容的态度,无疑只是仗着自己的福力,而造罪业而已。自己既然是佛门中的弟子,就理当尽自己最大努力成为佛门中的福人,而不应该误导自己纵容自己成为佛门中的罪人。 也有这样的人,在他自己的心中,明明知道有些说法是不合正法的,但是心中为了把人们引进佛法中来,于是就大开“方便”之门,就对邪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这种心态的人来说,心是起得好,只是做得不对.须知这种做法,从短期来看,可以把更多的人更快地引进佛门中来,这表面上似乎是好事,可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却是在坏乱佛的正法,如果照这样一点一点的蚕食掉佛的正法,到最后把佛的正法蚕食净尽,那么以后的一切众生,又凭什么得到救度呢?如果佛的正法真的被蚕食净尽,到头来一个众生都得不到度脱.这就是由纵容邪法,对邪法大开方便之门将会造成的恶果.象这种自以为是的“圆融慈悲”的行为,实则是以好心办坏事,暗造坏法灭法之罪行. 这个戒,有出家人的戒,有在家人的戒。一般人的认为,出家人的戒,只有出了家受了具足戒的人,才可以去看,没有受具足戒的人是不允许去看的。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不一定是死板的规定。也曾有人问过印光法师这个问题,印光法师对此也作了开示,表明这个问题是可以灵活对待的,不是死板的。请大家自己去看一看印光法师文钞,看看他到底是持什么态度和看法的。 这个护持众戒的反面,当然就是不护持众戒了。这个反面内容,希望大家尽量去克服,因为关系出家人,我作为一个在家居士,不便也不宜对这个问题多说。只是恳劝大家,同时也是这样认为,不管是谁,都应当尽心尽力地守持佛制定的戒律。对于在家居士来说,对于确信自己能够守得住的戒,就先受这些守得住的部分,对于自己现在还不能真正守得住的戒,现在暂时不忙受他,以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到了能够守持得住的时候,再作增加也不迟。不然的话,如果受了这些戒之后,却守不住这些戒,反而是已受却犯,罪加一等了。 关于护持众戒这个问题,说得比较多了。说得比较多的目的,并引用了佛说的话来证信,是为了让大家对这个戒律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不能掉以轻心。好了,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现在我们来补充说明一下这个戒的名相知识,以便大家加深对他的理解。 《大智度论》卷十三中说︰‘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俱舍论》卷十四中说︰‘能平险业故,名尸罗。’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四,说尸罗有清凉、安眠、数习、得定、严具、明镜、增上及头首等十义。 《菩提资粮论》卷一也提出十义,内容如下︰‘言尸罗者,谓习近也,此是体相。又本性义,如世间有乐戒苦戒等。又清凉义,为不悔因离心热忧恼故。又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又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又寂灭义,得涅槃乐因故。又端严义,以能庄饰故。又净洁义,能洗恶戒垢故。又头首义,能为入众无怯弱因故。又赞叹义,能生名称故。’ 戒,原来是佛陀住世时,举外道所作之非行,来教诫佛教徒者。适用于出家、在家二众,并非如律之随犯随制,故于犯戒时不伴以处罚之规定,而是由自发之努力为其特征。据此,则戒与律本来应当有所区分,但是后人往往将此二者混用。一般认为戒为三藏中之律藏所说者,以戒为律之一部分,而以律为解说戒之典籍。 小乘佛教应在家、出家、男女之别,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称为五八十具)。对于大乘佛教来说,则是指在声闻戒(又作小乘戒)之外,而另制菩萨戒(又作大乘戒),合称为二戒。 又于佛陀所制定之戒,其本质若为罪恶者(即性罪),称为性戒;反之,若本质非罪恶,然而容易令世人产生诽谤,或诱发其他之性罪,而特别制定者,称为遮戒。合之,则称二戒。犯遮戒之罪恶,也称遮罪。 例如杀生戒、偷盗戒等,属于性戒,饮酒戒多归于遮戒。此二戒又有如下异名: (一) 性戒,又称旧戒、主戒、性重戒。 (二)遮戒,又称新戒、客戒、息世讥嫌戒、离恶戒、离戒。 其中,性重戒为性戒中罪特别重者,杀生、偷盗、邪YIN、妄语等,就是所谓的四重禁戒。息世讥嫌戒简称讥嫌戒,属佛制之轻罪戒,旨在制止世间之诽谤,一般泛指四重禁戒以外之戒。 根据《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一的说法,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别: 戒法是指佛所制定的不可杀、盗等一切不善法,为修行者的规范与禁戒,有大乘戒与小乘戒之别。 戒体,是指行者领受戒法后,于自己身心所产生的防非止恶之作用。 戒行,是指发得戒体后,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 戒相,是指持戒的相状,也就是指持戒或犯戒的情形。 那么,与这个质直之心相对的反面,是什么呢?就是谄诳之心。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个谄诳,就是献媚奉承和欺骗迷惑的意思。在《佛遗教经》中,佛教导我们说:“汝等比丘,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当知谄曲但为欺诳,入道之人则无是处。是故汝等,宜应端心以质直为本。”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对于通常的凡夫众生来说,主要的特点就是自私自利,所作所为的一切,多半都是在为自己作打算。那么,为什么有人去献媚奉承他人呢?这种人的献媚奉承是有目的的,不是平白无故地就会去献媚奉承,他们献媚奉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一下别人,让别人能够跟他帮忙办事,他自己从中得好处,满足自己的私利,实现个人的欲望。自私心重的人,他的欲望多半是过度的,超出了常规的道德和伦理,在他们的眼里,常规的道德和伦理对他们没有用,他们也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为了达到他们的自私自利的目的,他们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这里所说的欺骗迷惑别人,就是他们惯用的方法。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呢?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邪思欲望被别人识破了,达不到目的了,所以就想方设法的用各种方法去欺骗迷惑别人。大家看现在的社会,真是一个大染缸,白布被染成黑布,原来的好人善人,经过这个大染缸一染,就变成坏人恶人了。可是干什么事,都逃不脱因果啊!我们看佛在《楞严经》中,所演说的十种恶习因中,其中诈习和诳习,就和这里所说的内容相近,大家看看其中的内容是怎么样的: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木+过]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被无明之心主宰着,迷昧因果,干什么都是胆大妄为,不计后果,但是自己作了业因,其后必定自己去承受相应的果报。而菩萨就不一样了,他们已经通达了自作自受的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即使他们修证到了很高的果位,也是常畏于因,做什么都循规蹈矩,不会去任意妄为任何事情。大家看佛说“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菩萨见诳如践蛇虺”,看看菩萨们为了防止恶因,达到了什么程度。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啊,应当怎样学呢?就是离诸谄诳,心乐质直。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明法品第十八
尔时,精进慧菩萨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具大庄严,升一切智乘,入菩萨正位,舍诸世间法,得佛出世法,去、来、现在诸佛摄受,决定至于无上菩提究竟之处。彼诸菩萨于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诸菩萨所住之处,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愿垂哀愍,为我宣说。此诸大会,靡不乐闻!
“复次,如诸菩萨摩诃萨常勤修习,灭除一切无明黑暗,降伏魔冤,制诸外道,永涤一切烦恼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恶趣诸难,净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总持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清净功德,庄严一切诸佛国土,及诸相好身、语、心行成就满足,善知一切诸佛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为欲成熟一切众生,随其心乐而取佛土,随根、随时如应说法;种种无量广大佛事,及余无量诸功德法、诸行、诸道及诸境界,皆悉圆满,疾与如来功德平等;于诸如来、应、正等觉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时所集法藏,悉能守护,开示演说,诸魔外道无能沮坏,摄持正法无有穷尽;于一切世界演说法时,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来法王,皆悉守护;一切世间,恭敬供养,同灌其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亦皆爱敬;得善根力,增长白法,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尔时,精进慧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大名称者善能演,菩萨所成功德法,深入无边广大行,具足清净无师智。
若有菩萨初发心,成就福德智慧乘,入离生位超世间,普获正等菩提法。
彼复云何佛教中,坚固勤修转增胜,令诸如来悉欢喜,佛所住地速当入?
所行清净愿皆满,及得广大智慧藏,常能说法度众生,而心无依无所著。
菩萨一切波罗蜜,悉善修行无缺减,所念众生咸救度,常持佛种使不绝。
所作坚固不唐捐,一切功成得出离,如诸胜者所修行,彼清净道愿宣说!
永破一切无明暗,降伏众魔及外道,所有垢秽悉涤除,得近如来大智慧。
永离恶趣诸险难,净治大智殊胜境,获妙道力邻上尊,一切功德皆成就。
证得如来最胜智,住于无量诸国土,随众生心而说法,及作广大诸佛事。
云何而得诸妙道,开演如来正法藏,常能受持诸佛法,无能超胜无与等?
云何无畏如师子,所行清净如满月?云何修习佛功德,犹如莲华不著水?”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于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佛子,汝住实法,发大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于如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于中说其少分。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于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于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于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佛子,是名菩萨住不放逸十种清净。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于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于一切法,心无依处;于甚深法,能勤修习;入无诤门,增广大心;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著;七者、常发大愿;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佛子,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我等宜应速入诸地。何以故?我等若于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广大功德;具功德已,渐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无边广大佛事。是故宜应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以大功德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和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著;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菩萨既得行清净已,复获十种增胜法。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善根增胜,超诸等列;三者、善能领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佛子,是为菩萨十种增胜法。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佛子,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厌;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诸菩萨殊胜愿力;四者、闻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长久,尽未来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劳;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厌离;九者、于一切乐,心无贪著;十者、常勤守护无上法门。
“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总持不忘无尽藏、决了诸法无尽藏、大悲救护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佛子,是为菩萨十无尽藏。
“菩萨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净;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佛子,菩萨云何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所谓:知其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欲乐。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著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如是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为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诸根,入如来教;证真实际,知法平等;断诸法爱,除一切执;常念诸佛,心无暂舍;了知音声,体性平等;于诸言说,心无所著;巧说譬喻,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诸佛随应普现平等智身。
“菩萨如是为诸众生而演说法,则自修习,增长义利,不舍诸度,具足庄严波罗蜜道。是时,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则能净檀波罗蜜。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永离我慢,是则能净尸波罗蜜。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勇猛势力无能制伏,于诸功德不取不舍,而能满足一切智门,是则能净精进波罗蜜。于五欲境无所贪著,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销灭一切烦恼,出生无量诸三昧门,成就无边大神通力;逆顺次第,入诸三昧,于一三昧门入无边三昧门,悉知一切三昧境界,与一切三昧三摩钵底智印不相违背,能速入于一切智地,是则能净禅波罗蜜。于诸佛所闻法受持,近善知识承事不倦;常乐闻法,心无厌足;随所听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著,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著,遍入诸趣度脱众生,是则能净方便波罗蜜。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净力波罗蜜。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
“佛子,菩萨如是清净诸波罗蜜时,圆满诸波罗蜜时,不舍诸波罗蜜时,住大庄严菩萨乘中,随其所念,一切众生皆为说法,令增净业而得度脱。堕恶道者,教使发心;在难中者,令勤精进;多贪众生,示无贪法;多瞋众生,令行平等;著见众生,为说缘起;欲界众生,教离欲恚恶不善法;色界众生,为其宣说毗钵舍那;无色界众生,为其宣说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静行;乐大乘者,为说十力广大庄严。如其往昔初发心时,见无量众生堕诸恶道,大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当以种种法门,随其所应而度脱之!’菩萨具足如是智慧,广能度脱一切众生。
“佛子,菩萨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所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悉能称赞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分别演说因缘之门,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常勤修习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种不断;统理大众,无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是故三业皆无瑕玷。无瑕玷故,所作众善,所行诸行,教化众生,随应说法,乃至一念,无有错谬,皆与方便智慧相应,悉以向于一切智智,无空过者。
“菩萨如是修习善法,念念具足十种庄严。何者为十?所谓: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语庄严,断一切疑,皆令欢喜故;心庄严,于一念中入诸三昧故;佛刹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故;光明庄严,放无边光普照众生故;众会庄严,普摄众会,皆令欢喜故;神通庄严,随众生心,自在示现故;正教庄严,能摄一切聪慧人故;涅槃地庄严,于一处成道,周遍十方悉无余故;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菩萨成就如是庄严,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若有众生见此菩萨,当知亦复无空过者,以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闻名,若供养,若同住,若忆念,若随出家,若闻说法,若随喜善根,若遥生钦敬,乃至称扬、赞叹名字,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子,譬如有药,名为善见,众生见者,众毒悉除;菩萨如是成就此法,众生若见,诸烦恼毒皆得除灭,善法增长。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中,勤加修习,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以慈悲力,摧伏魔军;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诸外道;以金刚定,灭除一切心垢烦恼;以精进力,集诸善根;以净佛土诸善根力,远离一切恶道诸难;以无所著力,净智境界;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及诸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悉令清净;以一切善法力,成满一切诸佛净土,无边相好,身、语及心具足庄严;以智自在观察力,知一切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以广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以往昔誓愿力,随所应化,现佛国土,转大法轮,度脱无量无边众生。
“佛子,菩萨摩诃萨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诸菩萨行,乃至得与诸佛平等,于无边世界中为大法师,护持正法;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守护受持广大法藏;获无碍辩,深入法门;于无边世界大众之中,随类不同,普现其身,色相具足,最胜无比,以无碍辩巧说深法;其音圆满善巧分布故,能令闻者入于无尽智慧之门;知诸众生心行烦恼而为说法,所出言音具足清净故,一音演畅,能令一切皆生欢喜;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处于众会,无能过者;善知众心故,能普现身;善巧说法故,音声无碍;得心自在故,巧说大法,无能沮坏;得无所畏故,心无怯弱;于法自在故,无能过者;于智自在故,无能胜者;般若波罗蜜自在故,所说法相,不相违背;辩才自在故,随乐说法,相续不断;陀罗尼自在故,决定开示诸法实相;辩才自在故,随所演说,能开种种譬喻之门;大悲自在故,勤诲众生,心无懈息;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网悦可众心。菩萨如是处于高广师子之座演说大法,唯除如来及胜愿智诸大菩萨,其余众生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映夺者;欲以难问令其退屈,无有是处。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说世界量广大道场满中众生,一一众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萨于此才现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众,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乐,以无畏辩为其说法,能令一切皆生欢喜。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智慧轮故,成就无量巧分别故,成就广大正念力故,成就无尽善巧慧故,成就决了诸法实相陀罗尼故,成就无边际菩提心故,成就无错谬妙辩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就普入三世诸佛众会道场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清净心故,成就三世一切如来智、一切菩萨大愿智,能作大法师开阐诸佛正法藏及护持故。”
尔时,法慧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心住菩提集众福,常不放逸植坚慧,正念其意恒不忘,十方诸佛皆欢喜。
念欲坚固自勤励,于世无依无退怯,以无诤行入深法,十方诸佛皆欢喜。
佛欢喜已坚精进,修行福智助道法,入于诸地净众行,满足如来所说愿。
如是而修获妙法,既得法已施群生,随其心乐及根性,悉顺其宜为开演。
菩萨为他演说法,不舍自己诸度行,波罗蜜道既已成,常于有海济群生。
昼夜勤修无懈倦,令三宝种不断绝,所行一切白净法,悉以回向如来地。
菩萨所修众善行,普为成就诸群生,令其破暗灭烦恼,降伏魔军成正觉。
如是修行得佛智,深入如来正法藏,为大法师演妙法,譬如甘露悉沾洒。
慈悲哀愍遍一切,众生心行靡不知,如其所乐为开阐,无量无边诸佛法。
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师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
时,法慧菩萨说此颂已,如来欢喜,大众奉行。
本品所说的明法,是指明什么法呢?是指明菩萨在实际上的清净修行之法。这个问题,由精进慧菩萨提问,法慧菩萨作答。大家先来看法慧菩萨就这个问题,所作出的第一个回答,其经文如下:
大凡正反相对的道理,我们就从正反两面来说,可以加深对其道理的理解。在本品中,法慧菩萨讲说身心不放逸的十个具体内容,是从正面的角度来说的。我们理解的时候呢,同时也可以从反面来理解,从而加深对其正面的认识。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宫、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YIN男、YIN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我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又者,佛在《楞严经》的卷六中,又作了如是的演说“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其后所说的四种决定清净明诲,一一讲说YIN、杀、盗、妄这四个根本罪戒。这一节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印光法师在选定净土五经之后,又加列了华严经的〈净行品〉,和这里佛所说的四种决定清净明诲,表明了他对这个经文的重视。这个佛说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对于我们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们学佛人的好多大的弊病,都是包含在其中的。现在的世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怪现象,现在的许多学佛人,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竟然在佛法上,连坚持佛教正法的勇气都没有,甚至以各种花言巧语掩饰自他的错误思想和作法。自己不说真话实话倒罢了,还不让别的学佛人说真话说实话,真是一种莫明其妙的怪事情,让人可悲可叹又痛心。
明白了真正的佛说之后,现在我们就依据这个佛说,来说说当今佛教上的一些不合佛说的作法。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佛教内部当中,活佛和大宝法王之类的称号,真是如大雪满天,到处飞扬,这也是末法时期佛教当中的一种变质病态的显相。这个活佛二字的来源,佛经当中是找不到的,它的起因,是世人编造出来的。本来这个造名的罪过,照实说来,其实最先不是属于佛教内部的问题。但是后世人,却把这个无中生有的妄名,用在某些人身上,就是在犯错用称号的作法了。还有这个大宝法王,也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和用法。这个乱编乱造这些名号的时间,虽然是在古代,可是到了我们这个时期,就泛滥成灾了.这是依据佛说的话来判定其错误的,不是我编造出来的。佛经的白纸黑字上面,写得明明白白的,还用得着来争辩吗?但是对于这个白纸黑字的问题,有些人睁着眼睛也不认帐,或者明明知道明明懂得也不坚持,真不明白这样的学佛人,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如果有人持反对意见,就请去跟佛作反对。佛经当中明明说过,跟佛作反对的,无一不是邪魔之属。打击这种说法的,无异于打击佛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是按照佛之所说照本宣科的。这个活佛和大宝法王的称号,即使被称呼人自己没有用它,是别人加在他身上用的,那么这种乱加称号安在其他人身上的人,你们自己应当明白自己的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还有其他为害程度较轻一些的称号,就不一一列说了。现在,这种乱用称号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想自己作为一个合格的正信正行的佛子,就不要盲目地随从别人,不要去犯这种显而易见的不该犯的错误。我们既然是佛的弟子,就要遵循佛的教导,就要听信听从佛的话,如理如法的去做,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愚痴心去乱搞。祟拜某出家人某个人并没有错,但是这个祟拜,必须是以坚持佛的正说为前提的,如果不坚持佛的正说去搞什么祟拜,就是一种错误的邪妄祟拜。
现在来接着前面的戒律问题来说。我们学佛的人,对于现在的社会,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印光法师把佛说四个决定清净明诲单列出来的这个做法,希望对其作出切合实际的理解和看待。我们现在正处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越来越深,以前所作的恶业现在发生恶果的报应,也越来越厉害。整个社会的世态人心,不容乐观。社会污浊,人心不纯真,这个情况越来越严重。社会污染的加剧,使现在的许多人心深受其害,就算是学佛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真正的很好的严格的遵守戒律。对于多数学佛的人来说,能够把这四个根本戒守持好就算不错了。这不是在说消极话给大家泼冷水,只是在说一点实话而已。当然,对于正当的学佛来说,所说所持的戒律是多多益善,但是如果戒律说得再多,而在实际上遵守不了,在实际上落空的话,这些说得再多的戒律,也是没有用的。所以印光法师决定把楞严经的佛说四种清净决定明诲单独列出来,应该是有其深意的。佛自己也说过小小戒可舍的话,这就是为了避免戒律太多,反而可能引起人们望而却步,或者引起畏惧的心理。当然,这只是佛方便俯顺众生的根机而作出的处理方法。
关于“戒”。 是指归依佛教者所应遵守的规范。音译尸罗。乃是三学、六波罗蜜、十波罗蜜之一。这个戒,除屡行之义外,又有行为、习惯、性格、道德、虔敬等诸义。
现在我们来看身心不放逸的第二个内容,即是“远离愚痴,净菩提心”。这个内容说来话长,以后学到相应的经典时再来详细的说明。在这里,只要明白这个“愚痴”和这个“菩提”,两者之间是相对的就行了。破除了愚痴,即成就了菩提。
我们现在来学习身心不放逸的第三个内容,即是“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在质直这个词语中,这个质,是质地之义,在这个词语中,也可以理解为品质。这个直,是正直之义。在谄诳这个词语中,这个谄,是什么意思呢?是献媚奉承的意思。这个诳,是什么意思呢?是欺骗迷惑的意思。这里,法慧菩萨就教导我们,我们自己的心,要乐于修行质地正直,远离一切阿谀献媚,曲意奉承,远离一切欺骗迷惑他人之心。我们常常说“直心是道场”,佛也教导我们以直心用事,表里相应,内外如一。在《佛说无量寿经》中,佛说:“汝今亦可自厌生死老病痛苦、恶露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大家看看佛对我们这些学佛人关于质直的要求,是“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净,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主要是说端身,净心,言行忠信表里相应。在《楞严经》中,佛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是在教导我们要以直心用事。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现在,我们来学习住不放逸的第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现在的许多学佛之人,名义上是在学佛,也在做好事善事,可是他们心中的目的是什么?也许不少的人,是在求世间的福报,真正求出世间果报的人,不一定有多少.而这里法慧菩萨教导我们要怎么做?他教我们修行一切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叫我们的心愿,去希求出世间的果报.我们学佛人心起善,事行善,善语善行,都是以求出世间果报为归宿之愿的.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面,我从本品中再选一些内容出来,列在下面,请大家注意一下,就不讲了.这些内容是: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和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著;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菩萨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净;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佛子,菩萨云何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所谓:知其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欲乐。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著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如是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为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诸根,入如来教;证真实际,知法平等;断诸法爱,除一切执;常念诸佛,心无暂舍;了知音声,体性平等;于诸言说,心无所著;巧说譬喻,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诸佛随应普现平等智身。
“佛子,菩萨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所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悉能称赞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分别演说因缘之门,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常勤修习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种不断;统理大众,无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是故三业皆无瑕玷。无瑕玷故,所作众善,所行诸行,教化众生,随应说法,乃至一念,无有错谬,皆与方便智慧相应,悉以向于一切智智,无空过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回上一页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