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菁华(第十集)


 2010/4/1    下载DOC文档    

主讲人:净土法门法师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无量寿经菁华」,第四十五节,最后四句看起:

  【今世为恶。福德尽灭。寿命终尽。诸恶绕归。】

  佛在经论里面,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从宇宙、万物、生命的缘起,一直到无数无量的演变,他都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这在《般若经》上用一句话说明它,那就是「诸法实相」,一切万法的真相。自从迷失本性之后,性德不能现前,那完全要靠修德。所以见性的人自在,一切自然圆满,自性里面有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圆满的福报,什么都不缺,那是如来果地上。我们看到世尊为我们介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华严经》里面为我们介绍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说得好!可是没见性的,这是什么人?十法界的。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比我们殊胜多了,可以说不再为生活操心,但六道就不行,六道业障重,完全要靠修德。

  人在这个世间,他有两种业力,一种叫「引业」,引导你,就六道,引导你到哪一道,这个业叫引业。生到这一道来,譬如我们现在人道,我们的引业是相同的。引业是什么?五戒、十善。在我们中国,佛教没传到中国来的时候,我们中国人这引业是什么?是五伦、五常、八德,内容跟五戒十善非常接近。我们再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族群,你看他们古圣先贤教的,你看所有这些宗教经典里面所讲的,五戒里面,虽然他们没有讲到酒,但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几乎每个宗教经典里面都有。这就是说人到人道里面来,他有个因素。既然到地球上得人身,肯定这个业是相同的,过去生当中我们修得不错,真正做到不杀、不盗、不YIN、不妄语。可是生到这个世间来,贫富贵贱差别很大,这是另外一个业,这个业叫「满业」。这两种业,我们的引业相同,满业不相同。

  满业是什么?佛法里面告诉我们,就是你修善、作恶不一样。善里面,佛法讲得很具体,我们的满业总不外乎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佛教导我们是三大类的布施。为什么这个人有大财富?过去生中修财布施,欢喜布施,欢喜帮助贫穷的人,他来生得大财富。布施的时候欢喜,他得来的时候非常容易,不操心,财源滚滚而来。为什么会贫穷?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甚至於吝啬、贪婪,造作种种不善,这种不善对别人物质生活、社会地位有意无意去障碍,这一生当中就得到贫穷下贱,就是许多不如意,这果报是这么来的。聪明智慧是法布施,什么叫法?我自己知道的,或者是技术、能力,非常欢喜教别人。我会烧菜,我遇到人我都喜欢教他,也是法布施;我会缝衣服,很喜欢教给别人,喜欢学的都乐意去教他,统统是法布施。法是什么?方法,你懂得这个方法,你把这个方法教给别人,这种布施得聪明智慧。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别人感到恐怖、不安,需要人帮助,你能够帮助他,化解他的恐怖,让他得到平安。属於这一类的,这就叫做无畏布施。我们中国佛教选择素食,素食就是属於无畏布施。你看动物,你不杀它,你爱护它,它看到你很欢喜,你不会伤害它,这个果报得健康长寿。小动物它也很敏感,你看看杀生的人、吃肉的人,这些小鸟、小动物看到他赶快就跑掉,为什么?有杀气。就是他的气分、他的磁场里头带的有杀气,中国人讲杀气,它恐怖、它不安,它就逃了。慈悲的人、有爱心的人,养小动物、照顾小动物的人,他磁场好,野生的这些动物,你一招手它就来了。我们看到野生的这些松鼠,手上拿点花生、吃的东西,拿在手上,告诉它,招招手,它会来。所以它很敏感,它很聪明,它不愚笨。

  修这三种布施,布施的范围愈广,影响很大,影响的时间很长,他这三种福报可就大了。在我们中国有一个人,这三种福报都大,我们晓得他过去生中肯定不止十世,要没有十世修不到这样的福报,谁呢?干隆皇帝,叫十全天子,富贵到极处。聪明、健康、长寿,在历代帝王当中他的寿最长,做了六十年皇帝,还做四年太上皇,修来的,这个要知道,不修就没有法子。可是这三种福里面,最重要的是智慧,其他的缺一点没有关系。有智慧的人他不造恶,换句话说,他不堕落,他这一生得人身,他来生还能得人身,甚至於他要遇到圣贤教育、他要遇到佛法,他会大幅度向上提升,这又不是人间富贵能够相比的了。没有智慧,虽然有寿命、虽然有富贵,如果一个念头差错,要是造了恶业,他造恶业就很严重,会伤害很多人。如果这个恶业影响的时间长、影响的面积大,就是今天经上讲的,他的『福德尽灭』、『寿命终尽』的时候,他一定堕在恶道,这个恶道肯定是地狱。

  所以世尊在经典里面多次的告诉我们,这是苦口婆心,教我们修这三种布施要把法布施摆在第一。你看《金刚经》上举的例子,三千世界七宝布施,那还得了吗?谁有这个能力?人间没有这种人,只有找大梵天王、摩醯首罗天王,他们有这个能力。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个福德多大,都比不上大乘经典里面四句偈的布施。为什么?四句偈能帮助人觉悟,能帮助人修行证果,能帮助人超越六道轮回。财布施不行,再多的财宝,你没有办法买一个不死,买不到,你还是要死。死了之后,你要造作恶业,你还要堕落,你不能够用财富让你生天堂,这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一切布施当中,法布施为第一,而法布施里面肯定是圣贤教育、佛菩萨的教诲,这个确实是能够化解宿世今生无量的业障。如果自己又能够依教修行,业障化解之后,灵性大幅度的上升,这一生当中没有空过。纵然没有意思想出离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肯定是欲界天、色界天的果报,他不在人间,人间没有这么大的福报。人间的寿命,福报里头第一福是长寿,真正能够超过百岁的人不多。

  所以我们就认知了,修学圣贤的德行比什么都重要。首先要有智慧,智慧才能看破,对人世间的一切法,看破你就能放下,我们一般讲淡薄了,对於世间五欲六尘。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接触的对象,这个东西没有智慧的观照,往往就迷在其中。迷在这里面,没有不造罪业的,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等到寿命尽了,恶业现前,决定要受恶报,经上讲的『诸恶』就是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今生、过去生中,冤亲债主多,这些人遇到了,遇不到那缘没有成熟,遇到了,缘就成熟,欠命的他来讨命,欠债的他来要钱。所以念佛人,把这些事实真相要记住,要细心去思惟。过去无知,造作这些罪业,已经造了这没有法子,明了之后决定不再造。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天天回向,回向给他们,补偿我对他们的亏欠,希望他们不要障碍我们修行。我们要跟他说清楚,为什么你不要障碍我修行?我修行成佛之后,我一定首先来度你们;我要没有成就,纵然你来报偿的时候我不再回报,我们彼此都痛苦,都没有出头的日子。今天我接触佛法,知道这个修行,让我先成就,我再来帮助大家,然候再普度苦难众生。肯定冤亲债主绝大多数都同意,不但他不障碍你,他还做你的护法。真做你护法,他督促你,你要是懈怠、懒惰、退心,他就来找你麻烦;你要用功努力他很欢喜,他在旁边帮助你。所以说把冤亲债主统统变成护法,彼此双方都好,我修行成就了,那些人也统统都成就。所以这个意念要常常提起,不能忘记、不能中断,肯定我们过去世、今生冤亲债主很多。

  我们在念回向偈的时候,回向偈里面都念到,「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个四重恩,第一个报父母的恩。第二个报老师的恩,佛是老师,报佛恩是报老师的恩,老师教导我们才会有成就。第三个报国家的恩,没有国家就没有安定的社会,没有安定的社会,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不能忘记国家的恩。第四是众生的恩,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每天饮食起居一切所需都要仰赖众生。我们吃饭要靠农夫种植,我们穿衣也要靠工人来制作,这个世间任何一个人他所从事的行业,对我都有恩德。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恩人,我们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助合作,这个社会才是美好的,安和乐利。由此可知,有恩一定要报,有怨一定要把它化解,这样体会到了,明白了,自自然然他就会勇猛精进好学。

  非常稀有难得,我们在这一生当中遇到净土法门,难中之难!为什么?遇到净土法门,你就可能在这一生成佛,这个缘无比的殊胜,到哪里去找!我们冷静来观察,现在这个世界人口有六十七亿,六十七亿人当中,有多少人听到佛法?国际上宗教里面的统计,估计大概佛教徒有七亿人,也就是七十亿只有七亿人,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十个人当中有一个。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他遇到的佛法是真的佛法还是假的佛法?我们在前面跟诸位做过报告,现在佛法在社会上明显的看到是有六种不同的佛法。正法是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正法是教育,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一辈子。他老人家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看他一生的行谊,就肯定他的身分是职业老师,他的事业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搞的是这个。

  当时他的学生都不例外,学生真的是向他学习,也是过他同样的生活,三衣一钵,一生没建道场。他如果要建道场,不难,他的家族是帝王,是国王,他不需要靠别人,他的父母兄弟就可以给他建大道场。又何况他在教学过程当中,做他的学生,在佛门讲皈依释迦牟尼佛的,皈依就是拜老师,正式拜老师,拜释迦牟尼佛为老师,经上跟我们说,当时有十六大国王。这都是释迦的学生,对老师无比的尊敬,你说建道场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老师不接受。为什么不接受?我们想不通,可是到今天我们完全明白了,恍然大悟,建道场就有斗争。真的有不良之人,他为什么出家?看你这个道场很大,他想得到,为这个来出家的,这就把佛法毁掉了;佛法毁掉还其次,他造业,这个人造业一定堕阿鼻地狱,很难出离。你岂不是害了这个人吗?佛不愿意害人,不给人造作罪业的机会,真慈悲到了极处。

  所以教导我们,这一生跟著释迦牟尼佛从事传播多元文化的教学,要用什么态度?随缘妙用。他也给我们做了示范,当时确实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大富长者提供精舍、提供园林,经上最著名的只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佛在那里都住过好几年,这随缘。佛有没有接受施主的财产?没有接受。用现在的话说,佛接受使用权,所有权呢?所有权是你的。我在这里教学,教了几年之后,到别的地方去了,这里物归原主。出家人身心清净,一尘不染,他才不会退心,才不会造罪业。他老人家在世都把这个样本给我们做好了,我们只要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当时他的学生不少,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么大的一个团体,没有一个人有私心。这个大众里面,修证的各种层次都有,从须陀洹到阿罗汉,这小乘;在大乘,从初信位的菩萨到等觉菩萨,全都有,给我们做出了示现。这种讲学,从前李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这叫大讲堂。什么叫大讲堂?不是人多,是各种不同程度的人统统有。譬如这个教室,有小学生、有博士生,问问你老师怎么教法?老师在上课,各种不同程度都得利益,这叫大讲堂。大讲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所以「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全都能得利益。我们现在知道,这叫称性而说,能够让一切众生都得利益。得多少?程度高的得的多,程度低的得的少,统统都得益,没有空过的。

  法门里面,确实净土是无比的殊胜,我们取这个法门,一生成就,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一生成就。诸位要记住,往生不是死了才往生,是活著往生,所以才叫一生。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很清楚,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佛光先照你,佛光一照就把你的境界提升一倍。我们实在讲只能够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里面也有三辈九品,我们在下品里面,佛光一照,提升到中品;如果我们修到中品,佛光一照,我们就到上品;如果我们修得上品,佛光一照,那就到方便有余土,就不在凡圣同居土。所以,这是能带得去的,这是真的跟著我们走的,我们要在这上下功夫。一定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得很多,上辈,经文是这样,中辈、下辈统统是这样。乃至於他不是修净宗,修学大乘其他法门的,行,临命终时,将自己所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行,这一点很了不起。那我们要问,假如是信基督教的,临命终时把他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行不行?肯定行;要不行,那就不叫极乐世界,就不能叫阿弥陀佛了。无论修什么宗教,乃至於不相信宗教,念儒书的人,你能够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做好,就用这个基础回向求生净土,行不行?肯定得生。

  这个法门太广大,阿弥陀佛普度一切众生,古大德说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这一点不假。可是到了现在,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老师常常讲,台中莲社莲友念佛的人,老师说,一万个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过只有三、五个而已,这就不成比例。古德讲的万修万人去,现在李老师讲一万个念佛人顶多只有三、五个,怎么会差这么多?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在古人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口里是想往生,心里对这个世间有贪恋,舍不得放下,那就造成障碍。所以障碍不在这个法门,也不在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障碍完全在自己。古大德的教诲说得那么样的恳切,说得那么样的坚定,是古时候的人,跟现在人不一样,古时候人从小就接受我们现在所谓的扎根教育,根扎得好。其中还有不少人,母亲怀孕就教他,像《史记》里面记载著,周文王的母亲怀他的时候,记载里跟我们讲,她「目不视恶色」,就是眼睛不看一切不善的东西,她不看,「耳不听YIN声,口不出傲言」。你看讲的身口意,为什么?让小孩在怀孕的时候就得其正,不让他有邪恶的感染,这是胎教。小孩生下来之后,母亲一举一动,因为母亲跟小孩接触的时间是最长、最多,影响最大,让小孩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是伦理道德。这个伦理道德是做出来,母亲孝顺公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他都看到,他从小就学会,这叫扎根教育。

  所以教小孩,关键的时刻就是在婴儿,中国古谚语说「教儿婴孩」,婴孩是刚刚出生的,婴孩,三岁来不及了,他已经学坏了。现在人说小孩难教,真难教,为什么?该教他那时候疏忽了。他三岁真学坏了,他天天看电视,他天天所接触到的几乎善的很少,不善的多,於是他就养成一种他的价值观,你要想把他的价值观再改变,可难了,可费事了。现在这种情形普遍到全世界,果报是什么?果报就是今天整个世界社会灾难,社会的混乱,加上天灾人祸。你要问什么原因?全是教育出了问题,东方人把圣贤教育疏忽了,西方人疏忽了宗教教育。如果我们今天要真的省悟过来,还来得及,不过难度当然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艰难,这肯定的。我们认真努力做,从哪里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做出成绩、做出典范,肯定就影响周边。然后这个影响自然会扩大,到能够影响一个村一个镇,我们居住在城市,影响我们自己居住这个区,那个扩展就很快了。可以用媒体,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这些新闻记者来采访、来报导,全世界知道了。知道什么?每一个人都迫切想这样的环境,他一定来参观、来考察、来学习,这样世界就有救了。所以媒体虽然是报导很多错误的,我们让他报导正面的,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我们念佛,念佛一定要持戒,祖师大德教导我们「持戒念佛」。诸位要知道,戒,戒律的根是善,《十善业道》是佛法所有戒律的根本。我们今天《十善业道》都做不到,什么原因?它还有根,那个根是什么?那个根是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感应篇》。如果我们从《弟子规》、从《感应篇》学起,十善太容易了;十善做好了,三皈五戒乃至於《沙弥律仪》都没有困难,真做得到。所以一定把根找到,千万不可以轻视这个根,因为人家说这是教小孩的,我们何必要学?他不知道,菩萨八万四千细行从哪里来的?十善展开的。你就知道儒家也讲三千威仪,从什么地方展开?从五常、四维、八德展开的;换句话说,就是《弟子规》展开的。你们细心去观察,《弟子规》文并不长,一千零八十个字,你想想,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不是统统在里面?你能找得出来,统统在里面。所以《弟子规》做到了,儒家所讲的笃行你就真的落实,落实笃行,那个人是圣人、是贤人。真正落实,你去读四书五经、十三经你才会读出味道来,你才有真正的体会,孔子是存的什么心,孟子是什么心,你能体会到。为什么?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样,不一样体会不到。所以他的言,字字句句里头有味道,佛法里面叫法味。

  如果我们念佛人都有这么好的基础,只要有儒释道这三个根,我们每一句佛号都跟阿弥陀佛起感应道交的作用,这就是决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我们才真正报了恩,上报四重恩。生到极乐世界,我们有能力,像佛菩萨一样,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感,我们自然就有应。这个应,应就是帮助他,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离苦得乐,所有一切怨结不但是化开,都化解了,而且都变成法眷属,跟他们建立师生关系,你去教他,你是他们的好老师,这些冤亲债主是你的好学生,这个关系多亲密。我们知道这些事实真相,怎么能不认真努力?希望自己早一天成就,早一天报恩,早一天帮助这些冤亲债主,帮他们成就。这一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再看下面,底下这一段,第四十六节,第五段:

  【世间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业。父母教诲。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无子。负恩违义。无有报偿。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一段说得很多,它真正的重点就是『耽酒嗜美』,就是这一句,在五戒里这是酒,饮酒,嗜美是喜欢美食、贪爱美食。首先我们看经文,『世间人民,徙倚懈怠』,这个在现在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徙倚」是古时候的一个术语,它的意思是徘徊、留连不去;在这个地方当作心志不定,我们讲拿不定主意,到底怎么样做好,犹豫不决,徙倚是这个意思,心神不定。「懈怠」是懒惰,苟安、放逸。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普遍所看到的,这个现象太多了。凡是有这种现象,他的学习就非常困难,因为学习,真正能吸收是靠什么?靠静,身心清净他容易吸收。这种现象现在的话叫心浮气躁,心浮气躁无论学什么东西叫格格不入,他真的很想学,他确实无法体会。

  我在早年,遇到章嘉大师,章嘉大师教人,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了,他要不往生,我跟他的时间会很久。他非常重视,你的情绪稳定下来,他才跟你讲,当你神情不定的时候他不跟你说。我们每次跟他提出的问题,他一定等很久,他看著你,他看我我也看他,至少要看五分钟以上,你的心神定下来,他跟你讲;如果还没有定下来,他不讲。我第一次跟他见面,我向他请教一个问题,我说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殊胜,知道佛法是大学问,我说佛门里面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契入?我这个问题也是大问题。他听了之后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们看了半个多钟点,我等他开示。半个钟点之后,他说了一个字,「有」。我们的精神马上就起来,态度就浮动,他就不说了,说一个有字就不说了。再等我们再定下来,大概有六、七分钟,他跟我讲,「看得破,放得下」。他讲的话很慢,一个字一个字的讲;换句话说,在这个状况之下,教给你东西你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所以我们才体会,古人的教学必须是双方都是心平气和,决定没有一点浮躁的这种现象。这种现象人家不说,为什么?说了没用处,你是耳边风,这耳朵进去,那里就出去了,他不浪费这个精神。所以章嘉大师言语很少,言语简单,但是字字都有千斤之力,非常难得。他自己可以说行住坐卧都在定中,我们在佛经上看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我们在章嘉大师身上看到了,他的动作很缓慢,都像在定中,那个很不容易学到。所以李老师跟我讲,他很想学,学不到,学不像。这真是功夫,不是短时期学来的,从小训练出来的,这是密宗。以后我跟他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我向他请教。熟了之后,我有一次就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活佛转世是不是真的?我问他这个问题。那个时候我还没有皈依,我跟他好像大概总有一年半,别的朋友劝我,他说:人家亲近都没有机会亲到,你常常见面还不皈依大师?我听到这个话,我才请他给我做三皈仪式。他告诉我,他说:大概前三世很可能,真的是转世过来的,以后就不可靠了。他说话诚实,他说以后不可靠。他说:但是,被选定做灵童,这个小孩一定是有福报,一定是很聪明,他才会被选上。选上之后,他有机缘遇到最好的老师来教他,就跟皇太子一样,你看皇上请的全国最好的老师,有德行、有学问的来教太子。他有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一般人遇不到的,如果他真正好好的学,他肯定有成就。他给我这么样解释的,这个解释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

  使我们想到过去帝王时代,你看帝王一登基,登基就是就职典礼,他就职的那一天,第一桩大事是什么?立太子,培养底下接班人,而且让这些大臣他们的子弟陪读,陪著太子一起学习;换句话说,就是下面一个小朝廷已经在培养了。所以这个朝廷,这个皇上过世之后,他们来继承,顺理成章,一点都不乱。我想想那个制度是真好,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定有福,它当中有道理。所以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问我,法师,你赞成民主还是赞成君主?我赞成君主,不赞成民主。因为君主他真负责任,他底下接班人不是随便挑的,都是已经受了十几年、几十年的训练,他真有能力担负起这个任务。所以实际上讲,制度我觉得那不重要,君主、民主都不重要,最重要是德行。人是好人,无论什么制度,他都会做出好事;人要不是好人,什么好制度到他手上,他都会做坏事。所以古圣先贤讲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想有成就,第一个条件要立志。人不立志,他这一生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所以他就会犹豫不定,就是此地所讲的徙倚懈怠。如果他有方向、他有目标,他会向著这个方向,希望能达到他的目标。古时候读书人,目标是圣贤,学佛的人的目标是成佛、成菩萨,成佛、成菩萨是真难,是真不容易,章嘉大师真的没有隐瞒我,把这个秘诀一语道破,看破、放下。看破,是对於宇宙人生真正明了,那是智慧;放下,是把你的烦恼习气统统放下。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句话很重要,教学头一个就是把总纲领传授给你,你本来是佛,你应该要成佛,成佛是你回归到你的原点。中国老祖宗教人,你看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是让你回归到本善。你的本性是善的,你的习性不善,你要从习性回归到本善,这教育成功了。这个搞成功之后,其他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不会有差错的。

  我们现在从佛为什么堕落到这个样子?佛讲了,烦恼习气太多,说不完的,佛把它分作三大类,这就好说了。头一个无明,无明是迷了,这个东西儒家也讲,《大学》一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自性,明德上再加上个明字;换句话说,你现在明德已经不明了,现在要的是什么?恢复明,所以叫明明德。头一个明是动词,下面明德是名词,你的明德不明了,在佛家讲无始无明。从无明就会产生分别,从分别就会产生执著,这就是烦恼。一般大乘经里面讲的,无明就变出尘沙烦恼,尘沙烦恼就是《华严经》上讲的分别。由尘沙烦恼里面,你就起贪著,就执著,叫见思烦恼,你的见解错误,你的思想错误,叫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华严经》讲执著。这三大类,你就还不了源。那缘起是从,《华严经》称妄想,就是无明,你看从妄想发展到分别,再发展到执著。我们要还源,还源一定是先从执著,先断执著,放下执著,再放下分别,最后再放下妄想,你才能回归到原点,原点就是佛。所以夫子讲求学,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暗中就透出这个消息,这种修学的态度,你才能够回归到原点。如果像现在人要创新,要发明,那就完了,愈走愈远,你怎么能回得了头?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不能不知道。

  懂得这个原则,我们开头从哪里做起?这一点就很重要。我们必须,我在讲经的时候常说,我们要从十六个字先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就是对五欲六尘的贪恋要放下,放下贪瞋痴慢。我也常讲,我说这是不是证果了?没有,这是到门口。到哪个门口?佛门小学一年级门口,没进去。如果要进去,那你就是佛的学生,虽然很低,是一年级的学生,你真的是佛的学生。我说这十六个字把你带到门口,要跨一步进去,那要用佛的标准,不是我们的标准,我们这个标准不行,要用佛的标准。佛的标准要用断见思烦恼,就是你要破见惑。见惑,大乘教里面讲的八十八品,归纳为五大类,教学当中就好说了,这五大类。头一个「身见」。我还以这个身是我,你就进不去。所以你要晓得,佛教里头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已经无我,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达到了,他才入门。这个门槛很高,我们一般人没有办法,我们一般人能到他门口就不错了。所以头一个破身见,为什么?因为你有身见,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的根就是你执著这个身是自己,这个执著非常坚固,很不容易放下的。放下身见,就证小乘须陀洹果,大乘十信位的初信菩萨,真的就入门了。

  第二个是「边见」,边见我们今天讲对立,大家好懂。对立要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对立,不能跟任何事对立,也不能跟一切物对立,把对立的念头放下。对立是所有烦恼的根,你能把它放下,烦恼的根拔掉了,这个很重要。其次的是「成见」,我们中国人讲成见,我怎么个想法、我怎么个看法,这是我的成见。成见,佛把它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因上的成见,一个是果上的成见,从因果讲。因上的成见,佛学的名词叫「戒取见」,戒是因,果上的成见叫「见取见」。在日常生活当中,你细心去观察,你看小孩成见都很深,何况大人!都以为自己是是的,别人是错误的,自以为是,那是强烈的成见。最后一种,就是不属於这个四大类的所有一切错误的看法,都叫「邪见」。这些东西断尽,入门了。我们今天入不了门,所以我们能够做到到门口,进门就容易了,这是要自己真下功夫。

  入门之后就是圣人,叫小小圣人。为什么是圣人?他不管出现在有没有佛出现的时代,他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肯定超越六道轮回,他可以克期求证。而且天上人间七次往返,他决定不堕三恶道,只是人天两道来回,他在修行。这个根好,就是四相破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破了,他四见没破。《金刚经》后半部,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那个很难破,那个破了之后就超越十法界。你看,四相破了能超越六道轮回,四见破了超越十法界,《华严经》上初住菩萨,那是真佛不是假佛,他回归到佛位。这是我们这一生要努力的。

  我们要自己衡量自己,话说得很容易,做起来是真难。那我们就取净土,净土容易,净土真的我们有把握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成就。《观无量寿佛经》上告诉我们,下下品往生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要修多久才能够证得实报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要多长的时间能达到?《观经》上讲十二劫。十二劫在我们看起来好长好长,可是你要想到,你到极乐世界是无量寿,无量寿看十二劫也只好像看十二天,你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多殊胜。我们在我们这个世间,像我们凡夫,要能够修到实报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佛在经上常讲无量劫。我们看到惠能大师好像很容易就成就了,过去生中修了无量劫,今天这个结果被你看到。好像你参加博士班毕业典礼,你看到拿博士的,他怎么就一会儿就拿到?人家从幼稚园念上去,念了二十多年才念到,哪有那么简单!今天毕业典礼被你看到了。你就晓得,惠能大师表现的,就是举行毕业典礼我们参加的,你不知道他过去生中修多少世。要明白这个道理,所有佛菩萨都是这样修成的。

  但是有一个例外,遇到净土的特别快,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这个法门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我们能够看得见,在这个世间你看到,学佛的人多少?修净土的有几个?修净土的人也不少,真修的有几个?他真修就成功,他不肯真修就没有法子,那跟净土结个缘。我们也是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学佛跟净土有缘,没去了。没去了是什么?我们徙倚懈怠,我们对这个世间有贪恋,对净土的信心不足。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把它补足,把世间名闻利养要舍掉,不再留恋,你就决定得生。所以过去善导大师讲,他说若求明理、求解,你要多读经论,各宗经典都要涉猎;如果讲修行,那就是一门深入。这就好比我们要认路,可以认识很多条路到达这个目的地,但是我们走路只选择一条。这就是行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解门要广学多闻。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广学多闻不是一开头就广学多闻,那你学了之后就变成专家学者,佛法真实利益你决定得不到。佛门里面教你广学多闻是什么时候?标准,古人的标准是你开悟之后,你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广学多闻。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龙树菩萨用多少时间把它都学完?三个月。为什么那么快?因为他开悟了。

  我们看看惠能大师,这是在中国给我们做出示现,《坛经》上有记载。法达禅师学《法华经》十年,没有开悟,他去参访惠能大师,见到惠能大师礼拜,礼拜头没有叩到地上,拜了三拜,三拜头都没有叩地。他起来之后,惠能大师问他,你刚才磕头,头没有磕地,你一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他也很老实就说出来,他说弟子诵《法华经》三千遍。三千遍要十年,诵是背诵,不是对著经看,《法华经》很长,念一遍至少要六、七个小时,三千遍不就十年了。六祖就问《法华经》讲些什么?他不知道,他说不出来,向六祖请教。六祖说《法华经》我没听过,你念给我听。《法华经》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念到「方便品」。行了,不要念了,我全明白了。你就晓得,龙树菩萨三个月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一切经他全学到了,就像惠能一样。你看《法华经》,人家学了十年没有学会,让他听,念到第二品的时候就不必了,全通了。跟他讲《法华经》,法达禅师听了开悟,开悟之后再拜,头叩地了。

  所以这是佛门里面要求的,没有大彻大悟之前,不可以广学多闻。你看四弘誓愿里面,教导我们学习的顺序,首先要发愿,发愿就是我有方向、我有目标。第一个愿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无量无边众生在受苦受难,我要去帮助他。你要怎么能够做得到?你先要断烦恼,所以第二个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你从这里下手。烦恼都断了,不就开悟了吗?开悟之后,「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没有断,你要学法门是增长烦恼,添烦恼,不是开智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法门学了之后,还得要成佛道,为什么?不成佛道,度众生就不能圆满。佛是最高的,他能跟等觉菩萨讲话;你如果说是等觉菩萨,你就没有办法度等觉,你只能度等觉以下的。你圆成佛道之后,连等觉菩萨都得度,度化众生才圆满。一定要拿到最高的学位,道理在此地。四弘誓愿已经把那个顺序清清楚楚给我们排好了,这个不能错误的。我们学佛会懈怠、会迷惑、会走上歧途,那是什么原因?你那个愿不是真的。你的愿要是真的、要是坚定的,你绝对不会走上歧途,绝对不会走冤枉路。因为什么?那是一个动力,推动你勇猛精进,你不会懈怠。愿重要!愿在前面领导你,没有坚定的志愿的话,不能成就。

  所以,善导大师的话说得好,求解,是什么时候求解?度众生的时候要求解。因为众生品类不齐,根性不一样,你要能教化他们,那你门门都得通,你才能教他。自己成就是一门,成就之后再广学多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大彻大悟之后,他在文殊菩萨会上证得根本智,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老师才说出去参学,参学成就后得智。《般若经》上所说的「般若无知」,那是根本智,得到根本智,然后才去求无所不知,「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为什么无所不知?你一接触就知道了,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明白。我们相信龙树菩萨是看,一看就明白了,惠能大师是听,一听就明白了,六根接触就明白、就通达了。所以他快,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讲经说法,三个月就完全通了。所以佛教导我们的顺序,「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你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诸佛如来没有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的,我们在《弥陀经》里面看到六方佛,它的六方是讲东南西北上下;在玄奘大师的译本里面是十方佛,四方四维上下。这一展开没有边际,真正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诸佛,没有一尊不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我们要多想想,他为什么?可是十方诸佛劝请,还有人不相信,你能想得通吗?想不通。看看现前社会你就通了,还不是很多人不相信吗?相信真难,哪个相信的哪个成就;不是真相信的,犹豫不决的,那都是结个法缘,这一生不能成就,成就还等来生后世。佛菩萨劝我们修这一门,我们要知道佛法无边,宗派在我们中国只有十个宗派,日本有十三个,当年印度分的派别也不少,可是有难易不同。譬如禅就很难,很不容易,你不是那个根性,你参一辈子也不会开悟。教也不简单,我们一般人是可以学,要费很长的时间,就像念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要很长的时间你才能收获。净土简单,尤其是这个法门叫带业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经教里面都没有讲到过的,只有在净土三经里头说过,带业往生。也就是说,我们一品无明都没破,就能往生,也就是我前面所讲的,我们只到门口还没进去,我也能往生。在佛法里面讲,你没有证得初果都不算,没成就,你还会堕落,还会堕三途。可是这个带业,那就太殊胜了,我们要信得过。有很多学教的人他不相信,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是骗老太婆的,不是真的。你看他这样想法,他一生的机会就断掉,他就不可以学这个。我们看看他修得怎么样?古大德当中修成功的,学得不错的,有,不是没有;可是在现前这个社会里,我没有看见过,也没有听说过。於是我们就知道它真难,真不容易。

  就是讲修弥勒净土的,我同辈分,在新加坡多年,演培法师,这边的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修弥勒净土的,他有没有去?没去。这是个讲经的法师,著作等身,他的著作至少有五、六十种,《全集》印出来,一大堆。我在台湾也是提倡印经、印善书,来做法布施。他有一天到我们台北小道场去看,看到我们印的很多东西,没有看到他的,「我的东西你们怎么没有?」我说您老人家都有「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我们不敢印。他就愣住,他的版权卖给出版社去了。以后送了一本,刚刚写出来的,还没有版权,送给我们,我替他出版了一部书。这怎么行?我们想想,他修弥勒净土为什么没能成就?这个念头就是障碍,版权所有就是障碍。好像我是到新加坡没有多久,一九九九年的时候,他请我吃饭,在灵芝素菜馆,请我吃饭。他就问我,他说:净土法门法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他说:你的法缘很殊胜,你是怎么得来的?我说:这个很简单,布施!我每到一个地方讲经,人还没有去,结缘的这些经书大量都来了。第一次到吉隆坡来讲经,前三天,运了一卡车过来,有好多好几吨过来,在讲经的道场统统结缘,别人可以喜欢拿什么就拿什么。他一听到这个皱眉头,他说「我很孤寒」,大概是这个地方讲的话,就是很小气。心量太小,不肯布施,把财看得很重,这都是他不能往生弥勒净土的原因。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教给我们放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身上一分钱没有,一生没有接受过人家财供养。接受供养只有四种,饮食,每天去托钵,人家给一点饭菜,衣服破了接受一件衣服,生病的时候医药,睡觉的时候卧具,就这四样,叫四事供养,其他的没有,教我们真的放下。所以这些都是障碍,我们必须要把这些障碍放下,放下障碍,念佛就能往生。

  底下这句说『不肯作善』,这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在前面给诸位报告,修善有功德、有福德。就是同样做的善,你行的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在做,什么是福德?你行善你没有把自己忘掉,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将来有什么样的果报;果报是真有,不是假的,福报,福德。如果修善不执著这些,佛家叫「三轮体空」,没有执著我做了多少好事,别人受我多少恩惠,我当中布施供养什么东西、多少东西,统统不放在心上,那叫功德,这些东西放在心上是福德。所以,过去达摩祖师刚到中国来,梁武帝接见了。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他替佛教建的寺庙四百八十多座,大的寺庙。他供养的僧人,他很喜欢人出家,出家他都做他护法,供养了总有几十万人,这么多。所以他感觉得很自豪,见到达摩祖师他就把这个提出来,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并无功德」。这句话说出来之后,梁武帝就很生气,非常不高兴,话不投机,就把他送走了,就不护持他。所以达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等了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把法传给慧可,他走了。这就说明,梁武帝做那么多好事,念念没忘。他如果要问,我的福报大不大?那达摩祖师就说,很大很大!功德不能著相,不著相的是功德,著相的是福德。连梁武帝那样的人也著相,所以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

  我们修这些善事,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这句话就是真的话。如果是你做的,问你的时候你记不得,那你不变成白痴了吗?学佛愈学智慧愈高,你怎么会不记得?问你的时候要都记得,不问你的时候都忘掉,这就对了。所以,诸佛如来、诸大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他确实这样的,你不问他的时候他什么都没有,他住在什么?住在常寂光里面;你问他的时候,随问就随答。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亦是如此,所以他说他没有讲一句话,没有主动讲一句话,都是你来问我,我答覆你的。所以展开经论你去看,都是一问一答,都是有人启请提出问题,佛再跟大家详细讲解。无问自说的有,很少,那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没有人问,但是佛知道众生需要,众生能接受,这是什么?这叫冥感显应。感应有四种,显感显应,我有问题提出来请教,他也是跟我回答,这是显感显应。我们显感,我们明显求他,但是好像他没有回答,他也答了,冥应,冥冥当中他都做到了。所以冥应,那就是不说,不说也是答覆你。有的人机缘成熟,看到佛的动态,不说话他也就悟到了,叫冥应。第三种是冥感显应,是我们刚才举的这个例子。佛无问自说,像《弥陀经》,没有人启请,他自己说的,这是众生的冥感显应。还有一种是冥感冥应,那很不容易看出来,它真有。这四种感应,普遍在遍法界之中,一切众生跟佛都会产生这个关系。

  佛多,法身菩萨多,这芸芸众生哪个不照顾的?照顾,众生造作恶业,为什么还要受灾难?佛为什么不来救拔?我们会常常这样想法。其实,你造作是假的,灾难也是假的,像我们看电影一样的,是这种方式。你种的因,必须有果报报掉,把你的业消掉,所以灾难是消恶业障;福报呢?福报是消你的善业障。你要能懂得,我在那里消,消不要再造,那就好,那就高明,就妙用了;消的时候还再造,那你就错了。佛来帮助我们、教导我们,就是消的时候别再造、不造了,不但恶不造,善也不造。因为造善,你的善业,善的果报老是不断也不好,你老在三善道,你总出不了六道。善恶二边都不造,二边都不造是怎么个讲法?断恶造善,造善不著相就是不造了,造一切善的时候不要放在心上,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恶是决定不造,善是造了不著相,这叫妙用,这个果报无比的殊胜。世间人没想到,佛统统都教给我了。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学到此地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法师开示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