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从《佛说善生经》看父母与子女的责任


 2015/5/29    下载DOC文档    

  《一》前言

  家庭是由父母与子女组合而成的。一个家庭是否充满温情与祥和的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维系于父母与子女能否积极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尽自己的责任。

  中华民族一向来都以父慈、母悲、子孝为一切善之根本。正所谓:「孝者、天性也。」孝顺是人类崇高至善的美德。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可见,佛教也是个注重孝道的宗教。

  佛教里有部著名的经典,取名为《佛说善生经》。这部经典提及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伦关系。依佛法来说,一个有信仰的家庭必定有真诚与快乐。家庭,对于佛法的修习者来说,应该是个修习菩萨道的道场。每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各从自己的本份努力,以佛法去摄受和教化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使父母或子女从自己的慈爱中走向佛法的光明来。

  正当「家庭观念」日益沦落,华族所持有的传统伦理及文化价值观濒临「破产」的边缘之际,我们更有必要探讨父母与子女之人伦关系,以作为其他道德善法之根本。充满温情的家庭,有赖于父母与子女同心协力去创造、维持与改善。

  《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无可否认,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父母对孩子扮演了潜移默化的深远角色。古人说:「三岁定八十。」如果父母经常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道理,如慈悲、谦虚、容忍、待人处事的美德,孩子长大后必定懂得如何以礼待人。

  相反的,如果父母抱着消极厌世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挥霍无度、不珍惜生命,我们很难想像孩子长大后能够活得充实、坚强。

  故事:有一位父亲在商场上常常被人欺骗 。他想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 , 免 得孩子太相信他人而吃亏。于是 , 他将四岁大的儿子放在六尺高的书架上,然后要求他跳入自己的怀里。起初,孩子很害怕并犹豫不决。父亲见状,高声道:「跳呀,我是你的父亲,当然会接住你。」于是,孩子闭上眼睛往下一跳,可是,父亲却没有接着他。撞得满脸乌青、头破血流的孩子,带着痛苦和满盈盈的泪水,呆望着父亲。父亲说:「这是给你一个教训 永远不要信任他人,包括你的爸爸!」各位,你们说这孩子长大后会怎样?

  据说,这位孩子长大后变得自暴自弃,并患上精神错乱症,因为世间上没有一个他可信任的人。对每个人,他都疑神疑鬼。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在孩童时期就应该灌输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绝对不能把人生际遇的失落加诸于孩子身上!

  《善生经》里,佛说父母应以五事敬事其子。其一者制子不听为恶、善巧地去引导儿女止恶向善,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不难发觉有许多父母对孩子疼爱入骨彻髓,但却忽略了建立孩子的正确人生观更为重要。有些父母虽发觉自己的孩子犯错,然而,为了「面子」等问题便极力地为孩子辩护,甚至觉得「家丑」不得外扬。这种作法恐怕会给子女带来不良的效果,使他们变本加厉。

  故事:有一母亲去探望被判死刑的儿子。母子相见,母亲伤心欲绝,孩子却显得格外镇定并向母亲恳求道:「亲爱的妈妈,你以自己的奶水喂我长大,现在可否让我吸最后一口奶?」由于爱子心切,母亲立刻答应。岂知,当孩子吮吸不雅词不显示时竟狠狠地咬下她的乳头,破口大骂道:「妈,我有今日的下场全是你的错。当我年幼时,犯下偷窃和欺骗的行为,你不但不给予纠正,还帮我掩饰。你根本不曾真正的爱我!」母亲顿时惊愕,茫然不已。

  我想,如果我们真正地爱孩子,就应该「净化」对孩子的爱心。《善生经》里说父母应该「慈爱」儿女。所谓「慈爱」,便是「净化的爱」、「以智慧为前导的爱」。

  父母可以影响子女的人生观,当然子女长大后也可纠正父母的错误观念,尤其是对脱离一些繁陋的传统束缚,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也有腐败的渣滓。受过科学教育和佛法薰陶的儿女,有义务和责任去引导父母远离传统迷信的教条。时代的进步,带来新的知识与价值观,父母向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学习,是值得鼓励与赞许的。

  然而,我深切地体会到,要长辈向幼辈学习是件不容易的事,尤其是中华民族。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由于长辈们的倚老卖老心态表诸于形,阻碍了他们向幼辈学习的勇气。不过,身为子女的如果能先礼敬长辈,并善巧方便地去摄受教化,长辈自然会心悦诚服地去学习、进而提升自己。所以,《善生经》非常强调「奉养」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另外,儿女与父母不能互相学习,也可能是因为亲情关系尚未建立。在许多父母的眼中,子女是永远达不到要求与期望的,而儿女却认为父母是难以亲近、严肃的。在这样互相排斥和紧张的关系下,要互相学习的确不太可能。

  《三》建立亲情的关系

  良好的亲情关系,肯定能带给家庭成员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家庭可以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平衡,也可以让儿女有健全的心智成长,这要看家庭成员的亲情关系如何。

  良好的亲情关系应如何建立呢?《善生经》里说:「身为子女,凡所有为应先白父母」。对于许多人来说,母亲是世界上最囉嗦的人。例如:不管你什么时候出门,她总是千吩咐万叮咛:「出门要小心」、「早点回来」等等。这些话听久了,很烦躁。开起车来照样横冲直撞,头破血流时才知道母亲的金玉良言是从生命的体验得来的。

  即然父母所累积的知识与经验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为何我们不将自己的计划,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坦诚于父母?我想,子女若能常与父母交谈、商量,不只能得到宝贵的意见,也可避免让父母产生疑惑与不必要的担心。只要父母肯以开明的态度去看待子女,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协助孩子的机会,这必定可以建立良好的亲情关系。

  我认为马来同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风俗习惯。例如:在新年期间,子女一定恭恭敬敬地向父母请安、问好和道歉。子女的过错,也因新年间道歉而「一笔勾消」。还有,马来民族也喜欢全家人到郊外野餐、打球。然而,我们却鲜少看到华人父子一起下棋、野餐。为什么我们不懂得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忏悔的重要,可是有多少人曾向父母忏悔?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佛教把一切赞美与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话称为「爱语」。佛教徒应以爱语来互相勉励、互相肯定与接纳家庭成员,使亲情的关系得以改善和维持。不管父母或子女都应当远离绮语、恶口、两舌等不良言行。因为,这都是家庭纠纷的主要导火线。妒嫉心、嗔恨心、傲慢心与猜疑更是建立良好亲情的绊脚石。

  我觉得充满温情和谐的家庭里,应该常听到「谢谢你」,「亲爱的,我很感激你」、「孩子,我爱你」或者「亲爱的,我为你的成就而感到荣耀」类似的话。学佛的人都知道,在佛教里有很多「咒语」,如果能诚心去持诵,必能得到应有的感应。「谢谢你」,「我爱你」便是大家在家里所应持诵的「咒语」。只要大家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与谅解,这些「咒语」肯定会促进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大家都活在「爱」的环境里,并感受到自己是被接受与肯定的。在感受家庭温暖之下,我们更能使自己对家庭怀有感恩之心。

  《四》学习感恩

  提起感恩,我想大家都知道父母恩情海样深。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因此,大师劝世人要孝顺父母、感恩于父母。

  今日的世界已经变了样,有些子女在娇生惯养下,出国留学,毕业后便忘恩负义,一去不回,把抚养自己的亲生父母弃如敝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心。」受了高等教育的孩子却禽兽不如?追根究底,这些「有知识的人」若不是自卑心在作崇,便是不懂得感恩。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房间里挂住一张值得骄傲的照片。那是在毕业典礼时,母亲与我在天后宫一起拍的照片。许多到访的朋友都非常羨慕,因为他们与父母拍照时,两人的距离足以让「大象」走过。而母亲与我却是那么的「亲密」。孩子「不敢」与父母亲一起拍照,除了证明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外,也显现出子女不懂得感恩于父母。《善生经》中说,子女必须对父母恭顺不逆、感恩于父母,试问多少子女已尽了自己的本份?

  我发觉在苦难中磨练成长的孩子,要比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懂得感恩于父母。因此,我认为父母除了与子女分享快乐、「供给无乏」以外,也应让他们有机会分担家务。这样,孩子便能养成节俭、勤力、独立的美德。子女也可体会到父母所供给的物质享受是从节衣节食、劳苦中得来的。受了父母的恩惠,当然要懂得感恩、回报。从感恩而回报,我们便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最大的回报,莫过于引导家人归向佛法正道。

  《五》引导父母或子女归向佛法正道

  曾子说:「孝有二: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善生经》里也指出,父母应「慈爱」子女,子女则应「爱敬」父母。可见,儒家与佛教两大传统文明,其世间法是一致的。这也是东方文化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的孝行,不只注重「孝」、「慈爱」,更希望父母或子女能互相引导,归向佛法正道。《不思议光经》上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正法,方为供养双亲。」可见,佛教的孝行才是最彻底、最究竟的大孝。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正信的佛教徒,即使是弘法工作者都不曾发挥「法味同尝」的悲心,让家人领受佛法的利益。自己沾上法益,却忍心让亲爱的眷属漂流于佛教以外,或沈溺于邪知邪见中。

  印顺导师常勉励我们,应本着佛陀的本怀与教诲,时刻检讨自己是否已尽了自己的本份去引导家人走向佛法光明。「使自己成为佛教的报恩者,而不是负债者」。毋宁说这是对全体佛教徒「当头棒喝」、泛起醒觉之心的「强心剂」。

  我深切地相信,如果父母能在子女的童年灌输正信、正见与正行的佛法,家庭里肯定不会出现苛评佛教、笃信外道邪见的子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如果子女先接触佛法,在沾上法益后应善巧方便地去引导双亲归向佛法正道。换句话说,不管是父母或子女,大家都有义务与责任去互相勉励并使对方成为自己在菩提道上的伴侣。

  佛教徒应从同见、同行与同愿的基础上,建立佛化家庭并互相修持。佛教要迅速的发展起来,建立佛化家庭是首要急务,也是正信佛教父母与子女的责任。事实上,当我们醒觉到自己对佛教、对亲情的责任后,我们才有可能勇猛精进去研究和修学佛法。这样,才能善巧方便地制造更多的学佛因缘来化导家人信佛、礼佛和学佛。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没有任何理由去说父母或子女不学佛是由于因缘不具足,或者他们没有善根福报去听闻佛法了。

  《六》结语

  佛教讲因缘,更要我们懂得惜缘。既然父母与子女是在因缘具足下聚合,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共同的责任去协助家庭成员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互助互爱、互相接纳与肯定之下为幸福家庭铺路。

  世尊在《善生经》里开示了「善与不善法」,更为我们解说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父母子女之人伦关系。亲情的关系,是需要从真诚的信仰、感恩与奉献中建立起来。

  朋友,你是否拥有一个和乐温暖的家庭?你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越来越冷淡、疏远?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请先反省自己是否已尽了在家的责任与本分。因为,充满温情的家庭,有赖于家庭成员同心协力去创造、维持与改造。

  阿弥陀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善生经入门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