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获得幸福的方法


 2015/5/7    下载DOC文档    


  


  怎样才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我想这个答案也不一致。有人会去拼命赚钱,以钱多为幸福;有人会努力读书,积极表现自已,争取当官,以当官为幸福;有人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寻觅一个理想的对象,以拥有美满婚姻为幸福;有人会注意营养,加强锻炼,以健康长寿为幸福;有人兢兢业业,费尽心思地创业,以拥有事业为幸福。可是,我们仔细考察一下,拥有这些是否就能得到幸福了,现在世界上有些富翁,他们跨国的公司,拥有千万,亿万的资产,可他们活得并不幸福,比如报刊曾刊登了一个希腊的女船王,她有三十六亿美元的财产,可她活得很痛苦,结果自杀而亡,又如古时帝王的地位财富都达到了极限,在别人看来他们太令人羡慕了,可他们还是觉得有不如意的地方。

  因为世人所追求的这些幸福,在佛教看来都是有漏的,漏是烦恼义,即世间的幸福快乐里面总是蕴含着烦恼,正像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总在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权位,担心别人对他的算计,为了能够保住自已,有时对上级就要曲意承欢,违背本心去干一些事。而拥有的位的时候,终日都要为事业操劳,不能自已,没有言行的自由,也没有支配时间的自由,所以,有了地位究竟幸福在哪里,实在说不清楚,那么如何才能得到真正幸福快乐呢?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正确的认识。

  佛教讲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源是无明,又以正见为修道解脱痛苦之本。正见就是正确认识。佛教认为众生想解脱生死,获得幸福,首先对宇宙人生势必要有正确的观念去指导自已的行为。才能得到美满幸福的结果,那么,怎样才是正确认识呢?

  (1)相信因果:因果二字大家都很熟悉,但对因果道理正确理解并且能够相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通常说到因果,人们总会想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可是因果远非如此简单易解,它乃是宇宙人生延续的规律,要想对宇宙人生有个正确认识,首先就要了解因果,相信因果。

  认识因果首先要相信有善有恶,并且明确什么是善的行为,什么是恶的行为;其次相信有业有报,即善的行为曰善业,恶的行为曰恶业,善恶业迟早都要招感苦乐的结果。

  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其次相信有前生与后世,生命是连锁的,人的一生仅仅是生命形式中的一种,有无穷的过去,有无尽的未来,因为生命是延续的,才能完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其次相信有圣有凡,也就是生命层次有高低之分,作为一种生命它可以因为修养而得到升华,成贤成圣,也能因为造恶业烦恼增加而堕落。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行善或行恶才有自身的价值,倘若生命不能转化,人死如灯灭,我真不知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对自身而言究竟有什么不同。

  因果揭示了生命延续的规则,一个不相信因果的人,往往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胡作非为,导致可悲的结果,相反,相信因果的人,就能决定自已的命运,比如你希望未来生命拥有财富,现在就应该广修布施。

  佛经上说:施比受更有福,因为享福是一种浪费,福报享完就没有了,而布施是培植福田,布施之后将来能招感财富之果报。假如希望得到长寿,就要不杀生,时常放生;希望得到庄严的相貌,培养慈悲忍辱之心;希望人缘好,就要消除嫉妒心,看见别人得到荣誉心生欢喜,别人有困难时能主动去同情他,以友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希望出生高尚,就要恭敬父母师长,恭敬长辈,恭敬有道德的人,谦虚待人,不轻视或嘲笑出生卑贱的人。

  (2)相信无常:对“常”的执著给生命带来了巨大的苦痛,要想解脱痛苦,就得正见万事万物的无常特性,佛经上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变化的,比如心念无常,我们生命经验的积累,它由喜怒哀乐等不同心理因素组成,我们任何一种心态的出现,除了依据内在的心理因素,还要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尤其凡人是心随境转,外境不同,心态也往往随着变化,如大海,时而一片平静,时则波涛汹涌;如虚空,时而万里无云,时而阴云密布。人的心念也是如此,变化无常。

  身体是无常的,我们自从拥有这个身体的那天开始,时时刻刻都受到无常规律的支配,因为无常我们才能人最初父母所给的那一点点物质元素中,转变成现在的这个庞大色身;因为无常,我们这个健壮的色身,又要迈向衰老,最终投入死亡的怀抱;无常又使得色身时时受到疾病的危胁,随时都有可能产生病变,乃到死亡。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告诫弟子们,人命在呼吸间,就是这个道理。

  人类的国家社会是无常的。我记得《三国演义》开头就有这样两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是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无常,打开中国古代历史,它就是沿着这样一种无常规律发展的,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末三国兴起,晋朝统一:晋灭之后,南北纷争,隋唐统一。这些国家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但都经历兴起延续死亡的阶段,无常使社会进步,因人类社会是无常的。所以才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希望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无常也使社会从繁荣富强走向衰败,所谓衰极而盛,盛极而衰也。

  财富是无常的,许多人想尽办法积聚财富,甚至采用不正当的手段,积天下之财富为已有,他们不但希望自已从占有的这些财富中,享受幸福快乐的晚年,还希望把它传之后代,子子孙孙都能享受不尽,殊不知财富也是无常的,佛经上说:财富是五家所有。五家是:大水可以冲走你的财富,大火可以烧毁你的财富,社会黑势力可抢盗去你的财富,官府有时可以某种名义,然后没收你财富,如果,这些都没能把你的财富给处理掉,那么富贵之家往往会出不肖子孙,因为富贵子弟他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懂得财物来源之艰难,就会骄奢无度,任意挥霍,财物肯定要在他们手中消灭干净,所以纵观历史上,很难有一个家族能够保持几百年的富贵。

  世界也是无常的。人类几千年来一直苦心地在建设着世界,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在试图丰富世界上生活,这才使得人们从原始社会的愚味落后,到达今天的高度文明,无常使世界进步发达,无常也告诉我们人类文明最终是要毁灭,因为世界本身就有成住坏空,当这个世界要毁灭的时候,人类的文明还会存在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相信缘起性空:缘起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它几乎贯穿着整个佛教教义,比如我们前面说的因果,佛教的因果不同于宿命论者所说的困果,它是建立在因缘上,由因缘决定因果。无常也是一样,世间一切事物为什么无常呢?因为缘起。缘起又是宇宙生长的规律,经论上说到:“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说世间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缘起,不是神造的,出不是偶然有的,离开了因缘找不到任何一法。

  缘起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四缘,佛经中讲四缘生诸法:

  一、因缘:是事物生起中最亲的条件,比如我们在田的中播下一颗种子,这种子就是因缘。

  二、增上缘:是助成某种事物成长的外在条件,一颗种子的成长,需要有土地、水份、人工、阳光等条件,这些条件就是增上缘。

  三、所缘缘:所缘是所缘的外境,外境是心法生起的缘。比如眼识生起要有色境,耳识生起要有声境。色声之境就是所缘缘,它是心识生起的重要条件。

  四、等无间缘:我们心念的现前,如流水般相继相续。一念接一念,在一个心识活动的过程中,它不可能在一刹那之间,同时出现两个不同的念头,必须要待前念过去了后念始能生起,那么这个前念就是后念生起的等无间缘。这也是心识生起的一种缘。

  世间上的一切事物无不是缘起的,比如眼前的桌子,是由铁钉、木头、油漆、木工等因缘和合,才能成一张桌子。又如我们人是五蕴和合;五蕴中的色蕴指物质。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受想行识指各种心理活动,识蕴是精神主体意识。由这些条件聚在一起,才成为一个人。又人的任何一种精神活动它都要众多因缘,如五识中的眼识要有几缘生,即光线,空间、色境、注意、种子、俱有依(根身)、分别依(意识)、染净依(未那识)、根本依(阿赖耶识),这九缘具备了眼识才能生起。小到一张桌子,一种心识的生起,大到整个宇宙,无不是缘起的。

  佛教让我们用缘起去观察一切,透过缘起的现象,洞达事物的性空,一切现象无不缘起,同时也无不是性空。三论宗的根本论典《中论》中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因缘所生法为什么说是空呢?因缘所生法没有自性,自性是一种不由因缘而固定不变的自体。

  比如前面所说的桌子,是由木工、木头、铁钉等条件组成,离开了这些条件,请问桌子是什么?又构成桌子的条件如木头,它也是地水火风各元素的组合,离开了这些元素,木头又是什么?再说人是五蕴的假合,假如离开五蕴人是什么?由此可见缘起法,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质,缘起法都是性空的,但是性空并不否定现象。认识一切事物性空,也要认识到事物的假相宛然,这就是中道的认识。也就是正确的认识。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处处都让我们要用这种中观的思想去观察一切,如《般若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告诉了我们缘起性空不是凡人的错误认识,它是菩萨用无限智慧透视的结果。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缘起的有与自性空不是两个东西,有很多人对佛教的空往往认识不足。或以为空在色外,或以为色灭才空,因而对空产生了许多误解,这是错误的,佛教讲的空是缘起有的,当下就是性空,不可以离开缘起有另外去找性空。度一世苦厄,是说作为生命,只有认识到这种道理,才能度脱人世间的种种苦恼。

  2、不住于相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的颠倒相上而起烦恼造业,导致了生命的种种痛苦,要想解脱痛苦,必须不住于相。如何才能做到不住于相呢?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视世间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它的因果性,无常性,缘起性,空性,了不可得性,只有看破世间万事万物的实质,你才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才不会住著于假相,这样就可以避免贪嗔痴烦恼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带来的痛苦。

  在佛教的般若经典中《金刚经》就是宣说不住相修行,经中须菩提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金刚经》全部经文都是回答这两个问题,去何应住是问修学佛法者心如何住?去何降伏其心是问通过什么方法降伏其心。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无住生心。无住是不住于相,比如在修布施时。经上说:“菩萨应无所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说:“如果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果菩萨心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相而行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时要观三轮体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时心有所住,则布施无限,则功德出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在度生中不能有度生相。经上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广度一切众生,却不能住于度生相,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菩萨如果在度生时尚有我相众生相,就没有资格称为菩萨。

  在学习佛法中也不能住佛法相。经上说:“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通常人们没有学习佛法以前,住于世间相,学了佛法之后,又住于佛法相,其实,只要是住相,一样都能成为修道的障碍,譬如沙子放在眼中,与金子放在眼中,都会影响眼睛。所以修学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间相,也不能住于佛法相。

  在修证佛法中不能有修证相,经上说:须陀洹没有得须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没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没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果相。因为阿罗汉如果认为我得阿罗汉果,那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相。又说: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须陀洹等四种是声闻乘的四种果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证佛法过程中,以般若智慧证诸法实相,能所双亡。无智无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别,早就和真理不相应了。

  《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实相者即是非相”“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都说明了相是虚妄不实,实相是无相,要证得实相,就不能住于相,因此,经中处处以般若去观察一切:“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则名三十二相”,“言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从而达到无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发展到五祖之后也以《金刚经》的思想做为修证上的指南。六祖就是从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体现了般若空无相的道理。

  后来,六祖在《坛经》上也以无住相修行教授学人。比如对于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与菩提就在于执境与离境,执相就是烦恼,不执相即是菩提。又如见性成佛。

  祖曰:“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为烦恼尘劳不得显现,如能用般若观照一切,不住于相,就能见性。

  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六祖指出了禅宗的几大要领。《坛经》上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念是念著于境。对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相者,实相无相,行者要能离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证得清净法性。无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为无住。

  在具体修行上,禅宗也表现出与其它宗派在方法上的差异,比如参禅向来都强调打坐,而六祖却呵斥坐相,如《坛经》说:善知识,道要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善知识,又有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从,如是相教,故知大错。”道是通过无著的心境才能证得,如果住著于坐相,势必不能证得大道,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也是反对住著坐相。

  祖门下南岳怀让对打坐出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于是就到他那里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一块砖头,在他面前石头上磨,道一问:磨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问:磨砖岂能作镜?

  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说:如牛驾车,假如车不驶,打车,还是应该打牛。同样的,你学坐禅,希望成佛,可是禅非坐卧,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因为如果执于坐相,不仅不能通达禅,永远也不能成佛。

  在参禅修道时心也不能有所住,在禅宗兴起之前,教界流行的小乘禅观,都是以系心于境为方法,而禅宗则以为坐禅要心无所住。如《坛经》说:此门坐禅,既不著心,也不著净,也不是不动。如果提倡著心,可是心本来是虚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妄,有什么好著呢?倘若主张著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想覆盖真如,才显得不清净,你现在起净著相,这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是会障碍本性的,又如六祖接引怀让禅师因缘中:怀让禅师礼祖,六祖问:“何处来?怀让曰:嵩山。祖问:什么物凭么来?怀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还可修证否?怀让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就是这个不染污的东西,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这个公案说明了,修道就是要保有一颗不染污的心,不生任何住著之相)。

  禅师之间也相互检验彼此是否住相。赵州游天台山,在路上遇到寒山,看到路上有牛脚印,寒山说:你看到牛了吗?赵州说:不识。寒山指着牛脚迹说:这是五百罗汉游山留下来的,赵州说:既然是罗汉怎么会留下牛脚迹呢?寒山说:苍天苍天。赵州呵呵大笑。寒山问:你笑什么,赵州说:苍天苍天。这段对话如果从常人眼光去看,似乎不近人情,可是在显示了道人与常人之不同,常人著相,牛脚迹是牛脚迹,罗汉脚迹是罗汉脚迹,而禅者处处以本份事相见,在法性上,牛脚迹就是罗汉脚迹,罗汉脚迹就是牛脚迹。

  基于这些前提,禅者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不取不舍的无著生活,因为他们不住著相,始终过着极为简单俭朴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头陀,居住石岩,一件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禅师入太白山,不带粮草,居住树下,饿吃树果,渴饮泉水,一裙一被,一双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终身不换。智则禅师性格落魄不羁,总是披着一件破衲,房间里除了床单,瓦钵,木匙,其他什么都没有,房门从不关闭,大梅法常禅师不吃锄头下之菜。慧休禅师三十年著一双鞋。他们把物欲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却从宁静的心境中得到极大的法乐。

  禅者的修道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务中,他们从吃饭,穿衣,种田,采茶,扫地,砍柴,除草去体会道。因此,当你问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穿衣不同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则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不住相能解脱生命的痛苦,《心经》上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去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空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盘。涅盘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盘,生命才能彻底解脱痛苦。

  3、息灭妄想

  生命的痛苦很多人往往把他归罪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经济建设落后,世道不公,人情淡漠等,其实,痛苦的根源是心念,因为心念上有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的错误观念,迷信、执著、贪嗔邪见等烦恼,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失去平静的内心,妄想使我们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坐立不安,妄想使我们忙于寻求各种声色刺激,妄想使我们干各种坏事……要想解脱痛苦,就得息灭妄想。

  如何息灭妄想呢?不住相能息灭妄想。经常听到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的时候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对治?我说办法是有的,但也有必要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很多妄想,一个人的心念有它前后的延续性,要想打坐使得妄想少,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到如何用心。打坐时最强烈的妄想,一定是平常最执著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平常就要透视一切,保有一颗无住的心,空灵的心对一切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一丝一毫的踪迹,打坐时心自然清净了。

  念佛能息灭妄想。念佛,人们往住错认为是老太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

  有位老婆婆一天到晚的念佛,被她孙子知道,有一天,好孙子拼命的叫:奶奶,奶奶!叫个不停,老婆婆听了之后就说:没完没了的叫干什么,这时她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表现出不耐烦,而你一天不停的念佛,佛也会生气的,这个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凡人的观念,其实这是一种自作聪明,我们念佛难道只是念佛的外在形象吗?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息灭自己的妄想,所谓清珠投进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净,所以,在《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中说:都摄六根,佛号相续,息灭妄想,深入禅定。这是最佳的方法。

  止观能息灭妄想,止观乃禅定之民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散乱,止心一处。毗钵那汉泽曰观,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小乘止观大多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修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妄想息灭,止观成就了。

  观心能息灭妄想,观心是观察自己的心念起灭,我们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续。平常人缺乏观照能力。总是随着念头东奔西跑,不能自己,观心是要认识到心念的虚妄性,认识到我们的心念,无非是由一系列的经验概念组成,离开了经验概念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

  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从时间上透视心念的实质,过去心不可得者,过去心已过去就让它过去,不要去追忆它,不要随它跑,未来心不可得者,未来心还有到,不要去想它。前念过去后念未来,保持中间这一段清明,干净的心的,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还须磨。这是教我们从观心中,如何认识真心,保养真心。

  参话头能息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家修行的重要方法。话头的种类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谁呢?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是什么?等等。

  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的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古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的人,当他话头参到得力时,自然也就不起妄想了。

  妄想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要息灭妄想。当然息灭妄想还有很多好处。息灭妄想就能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息灭妄想就能专心地去干任何事,提高办事效率,息灭妄想能把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息灭妄想能使你的真心显现,智慧等于以开发,息灭妄想就能正确地认识一切,这就充分说明了息灭妄想的重要性。

  4、认识自己

  人类文明的发达。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在宏观上有能力去认识其它星球,可以乘飞船遨游于太空之中;在微观上,通过精密的科学仪器,直探物质的本质,发现物质基本结构,创造出原子弹。遗憾的是,人类却没能认识自己,是否认识世界容易,而认识自己难呢?

  不认识自己是生命痛苦根源,要想解脱痛苦,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禅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里面,身体不是我们自己,因为思维是概念的延续,除了身体思维我是什么呢?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这才是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我们认识这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怎么去认识?

  有大珠慧海禅师去参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没不,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干什么。慧海禅师问:那个是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示之下,当下认识到自己。

  后来有人问慧海禅师如何是佛?他就回答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又如灵训禅师参归宗。灵训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我告诉你,恐怕不相信。灵训说:大和尚的开示,我岂敢不信?归宗禅师说:你就是。这里问的如何是佛,就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叫佛性。佛性虽然不是我们现在的见闻觉知的妄识,但也没离开见闻觉知。云门禅师说得好: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我们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中去直下承担,但又不可住于见闻之相。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现,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著于是非得失的思想中,我们就会迷失自己,所以禅师要远离妄想分别。

  如临济禅师上堂开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时有僧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个僧人想了一下。师放开手说:无位真人是甚么乾矢橛。又如六祖接引惠: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把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也拿不动,于是就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过了一段时间,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则公案都告诉我们了,要从离开思维中去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我们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迷惑。方能见到自己心性,真正的生命。

  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道六祖巳经悟到本性了,对六祖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利益了,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凡夫众生无始以来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就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升沉于六道之中,倘能认识自己,就能息灭妄想,不随外境迁流,掌握自己的生命,开发生命中的种种智慧潜能,断除种种烦恼,完善人格,得大自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首页幸福人生为人处事      回上一页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