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大士之德
净土法门法师开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大士之德 「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华严经》讲的「十大愿王」,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普贤行跟其他菩萨行有什么不同,这是我们必须清楚的。普贤行的特色就是心量广大,永远无有疲厌,这是他的特色。因此,学佛的人首先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不要念念想自己,念念想我的家庭,念念想我的亲戚朋友,这个念头太小了,圈子太小了。普贤菩萨念念想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没有一位菩萨能比得上。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生都不漏,所以普贤行是真正圆满行。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意义,对於十大愿王,便永远不能理解。 第一、「礼敬诸佛」。「礼」是外表有礼貌,「敬」是内心真诚,内敬外礼。「诸佛」,若看到这个字样,以为见到诸佛菩萨形象,恭恭敬敬顶礼三拜,这就是礼敬诸佛;要是这样去会意,普贤菩萨都流眼泪,你把他的意思全搞错了。「礼敬诸佛」到底怎么讲法?《华严经》上说得很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是把礼敬的对象说出来了。诸佛是谁?一切众生即是!我们对佛怎样的恭敬,对一切众生也要同等的恭敬,这才是礼敬诸佛。 现前在台湾,从外表上看,佛教非常兴盛,也是世界第一;可是若从实质上看,则问题重重,很令人担忧。担忧什么?佛教没有继起的人才。「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经典的流通在今天已不是问题,典籍完备,却没有人才。也许诸位听了不尽同意,目前在台湾,年轻的法师、大德到处讲经说法,很热闹,怎么会没有人才?这里有一个标准,就是黄念祖居士常说的,也是古大德常说的「说通者有,宗通者无」。「说通」就是会讲,能言善道的人很多;「宗通」是真正修行开悟证果的人,没有宗通的人不能兴教。真正能兴教的,就如过去的祖师、大德,是「宗说兼通」,不但能说,并且确确实实入了境界,真正有修行的功夫。现在这种人,我们看不到了。 从前朱镜宙老居士给我讲个故事,他是苏州人,一九三二年,他是银行的经理。他有一个朋友,大陆上叫「走阴差」的,职位不高,是传递公文的,每天晚上到阴曹地府上班传送公文。有一天,上海(在我们人世间,上海是特别市;在鬼道里,上海是一个小小的县,归苏州城隍管。苏州城隍称都城隍,好比是省长一样)有一批公文送到省里来,也就是送到苏州城隍庙。这一批公文是「生死簿」,就是一些将死的人的名册,先送到都城隍那里报备。他就把生死簿翻开偷偷看了一下。看了之后,大惑不解,怎么名字都是五个字、六个字的。他觉得很奇怪,整本都是这样的。中国人四个字的名字都很少见,五、六个字的没有。到第二天跟朱老居士在一起吃饭聊天,他就说出这件事,大家听了都不懂。大约三个月之后,日本人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二八事变」应该在上海战争中死亡的日本兵名册,已在三个月之前就送到都城隍了。他们才晓得,连战争中那个该死,那个不该死,三个月之前,名册都送进去了。朱老跟我讲,真的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在劫逃不掉;不在劫,炸弹掉在身边也没事。 第六、「请转法轮」。佛法是「师道」。师道古今没有例外的,都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为什么要这样求老师?「道」必须从恭敬中求。印祖当初答覆学人,就讲得很清楚。有人向他请教,学佛有没有秘诀,能教我们真正得到利益;他说有,然後说出「诚、敬」二字。至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诚敬是学道的秘诀,没有诚敬心,绝对得不到。所以,老师要求学生至诚、恭敬,不是为自己,是为学生。因为不具备这项条件,你学不到东西。你肯来学,表示你有诚敬心。若老师到家里去教你,诚敬心没有了,对老师的态度必然轻慢;再好的老师、再慈悲的老师也没法子教你。师道本来如是。 「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必须要「礼请」。可是一些没有接触佛法的人,或者对於佛法未能真正明了的人,他不会请法。四众弟子对佛法稍稍有一点认识,应当代一切众生向诸佛菩萨、善知识请法,这是无量功德。正如同阿难尊者在本经的启请一样。阿难尊者请佛说此经,你看佛对他的赞叹(在本经第三品)。所以,请转法轮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不会讲经,礼请法师来讲经,一切听众听法师讲经所得的功德利益,都是请讲经的人成就的。因此,请法的人功德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没有人启请讲经说法,佛法就不能流通,所以一切经典里都有请法的,所谓「当机众」。 第七、「请佛住世」。请佛讲经功德很大,但有几个人能听一次经,或听一部经就开悟证果了?佛在世的时代有。在经典里常常看到,一部经还没讲完,甚至只讲了一半,听众中就有开悟,就有证果的,但是不多。佛灭度之後,我们没听说过,有几个人是听一次经就开悟证果?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只有一位--慧能法师。他只听一次,一部《金刚经》没讲完,讲了三分之一,他就开悟证果。因此,绝大多数的人要天天听,天天修,长时间的熏习,才有成就的希望。因此,不但请法师讲经,还要请他常住在此地,我们才有希望成就。 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学佛要有一个榜样,照著这个样子来学就容易成就,最好的榜样就是佛。佛有很多,一切诸佛中,阿弥陀佛第一,我们能跟阿弥陀佛学,那还有什麽话说!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又不在我们眼前,我们怎么跟他学?须知这部《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依照这部经典的理论方法,改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使我们的想法、看法、作法与经典所说的完全相应,就是学「阿弥陀佛」。完全相应,丝毫违背都没有,你就成了阿弥陀佛,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此地讲「常随佛学」,肯定「佛」就是指「阿弥陀佛」。换句话说,就是这部《无量寿经》,我们一生必须依从,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不能与经典教训违背,这才是「学佛」,这就是「回向菩提」。 第十、「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指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普遍十方,尽虚空遍法界,无有穷尽,而为诸法之理体。我们修学要求的,就是这一桩事。唯有普贤行愿才能达得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普贤菩萨心量之广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是没有人能比的。我们须从这里去学习。这十愿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 『具足无量行愿』。读《普贤行愿品》,对於这一句就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十大愿王当中,特别是「普皆回向」,是无所不摄的,一切佛法都含摄在这一句里,就连「普贤菩萨」的德号也含摄在其中。因为回向就是「普」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有「贤」的意思。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说,「我既往生彼国矣!」彼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自己说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说明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究竟圆满,还在西方极乐世界才完成。这两句话实在就是劝我们必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能怀疑。普贤是等觉菩萨,他的大愿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末后说得更明白,「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真正是「普皆回向」的具体内容,他愿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三途六道苦难的众生,赶快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的愿如是!他这愿正是弥陀大愿第三十六「教化随意」的说明。由此可知,世尊当年讲《无量寿经》,与会的这些大众们,大概都是西方的菩萨乘愿再来,跟著释迦牟尼佛一道来表演给我们看的,都是普贤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从初发心到等觉,这才圆满具足。
我们今天与人写信,后面具名合十,都不肯顶礼,这就是没有修普贤行。或者以为他不如我,我怎么可以给他顶礼。他怎么不如你,他是佛!你见到阿弥陀佛顶不顶礼?他跟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没两样。你还有分别执著,你的心量还很窄小,不是修普贤行的。我们今天自己要修,要教人修,不管给什么人写信,真的要顶礼。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恭敬心,对人、对事、对物毫无敬意。「诚敬」是性德,要怎么帮助他们,把性德开显出来,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样子给他看。他对我合十,我对他顶礼。我对他顶礼,他也不能不顶礼,希望从这里去修礼敬诸佛。
「诸佛」不但指有情众生,大经上常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讲有情众生;「无情众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同一个性,无二无别。因此,不但对於一切人要礼敬,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五十三参里,五十三位善友,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五十三位菩萨所示现的,出家的有五个人,其余都是在家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有善人、有恶人,有修正法的、有修外道的,还有邪道的,善财童子皆平等的恭敬。他是恶人,他做坏事,但他的佛性没有善恶,从佛性上去看是平等的。不但对人要礼敬,对物也要礼敬。物有法性。对物怎么礼敬?摆得整整齐齐,保持得干干净净,就是「礼敬」。并不是每天对桌椅、板凳磕头,那就错了。可见礼敬的真诚心一样,但方式不一样。今天一般人见面礼敬,只是点头,点点头就是行礼。他对我们点头,我们对他鞠躬,唤起他的恭敬心,希望他能在这个地方觉悟,这就是菩萨行,就是存度众生的念头。
礼要随俗,不是要我们对佛礼拜,对每一个人都趴在地上磕头,人家看到你,认为是神经病。内在恭敬心不变,外表则随顺世俗,可是要真正做到。当人家对我们点头,我们鞠躬,最好是九十度的鞠躬。日本人做到了,日本人这点比我们强。对事要恭敬,事没有形象,怎么恭敬?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就是对事的恭敬。所以,「礼敬诸佛」包括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一切无情众生,对一切事理,范围广大无尽。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我们常讲「明心见性」,是要这样修法。这是普贤十愿的第一愿。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赞叹与会的菩萨们,同时赞叹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的菩萨,都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从这句经文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世界乃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凡是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於普贤菩萨行愿的修学一定要明了,要认真的学习。普贤十愿详细的记载,在《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之中。
第二、「称赞如来」。「诸佛」与「如来」有没有差别?如果没有差别,前面是礼敬诸佛,第二句应该是称赞诸佛,为什么不用诸佛,换成如来?换了名称,含义就很深。因为「诸佛」是从「形象」上说的;「如来」是从「本性」上说的。《金刚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金刚经》有时说诸佛,有时说如来。凡是说诸佛都从「相」上讲,凡是称如来都是从「性」上讲的,本经与一切大乘经都不例外。由此可知,在「形象」上我们要平等的恭敬,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但是在「性德」开显上确实有迷、有悟。因此,「称赞」与「礼敬」就有差别。
在五十三参里很明显的看出来,与性德相应的,普贤菩萨就称赞;与性德不相应的,普贤菩萨便礼敬而不赞叹。这是我们要注意学习的。礼敬必须要教一切众生平等的修学。众生心行,有善、有恶,善行值得我们赞叹,恶行就不能赞叹。在五十三参里有三位善友代表恶行:「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筏苏蜜多女」代表YIN欲,YIN是属於贪。这三个人代表贪、瞋、痴三毒烦恼。善财童子去参访他们,有礼敬没有赞叹。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他的都有赞叹,唯独对这三个人没有赞叹。这就说明,为什么赞叹用「如来」,不用「诸佛」。
「善」要与「真性」相应,才值得赞叹。如果与心性不相应,与大乘佛法不相应,都不能赞叹。举例来说,现在台湾的佛教,做慈善救济事业很多、很广泛,我在讲经里从来没有加以赞叹过。它是善法,为什么不赞叹?因为它是世间善法,不是大乘善法。如果我们对世间善法赞叹,换句话说,肯定这些就是佛法,会让人误解,以为这就是佛法,那就大错特错。譬如一所学校,学校的事业是教学,教学有成就,值得我们赞叹。如果学校偶尔做一次社会救济的慈善事业,也值得我们赞叹。如果把学业都荒废了,老师不教书,学生不念书,天天去做慈善事业;你想想看,要不要赞叹?把自己本分事业舍弃掉,这个不能赞叹。因此,赞叹一定要与性德相应,与他的本分相应。佛法的本分是如来家业,是弘法利生,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以往寺院庵堂都是佛陀的教育机构。我们在大经上读到,佛寺每天做的事业是二时讲经,二时修行。二时是印度的算法。印度人把一昼夜分为六时,所以一时等於我们现在四小时,二时就是八小时。寺院庵堂以往每天讲经八小时,修行八小时。虽然修行方式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参禅;一是念佛。念佛的人每天在念佛堂念八个钟点佛,在讲堂听八个钟点经,还有八个小时已经很累了,休息一下,没有时间打妄想。所以,佛教的道场是寺院,而寺院是一所教学的机构,跟庙宇不ㄧ样。「庙」是祭祀鬼神的,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场所;「佛寺」是教化众生的机构。我们必须把它认识清楚。舍弃了修学、舍弃了教学,去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是一桩好事,但是忘了「本」,所以不能赞叹。如果赞叹,会造成社会大众对佛教错误的看法,认为那就是真正的佛教,反而误导大众。
称赞是相当不容易的,比礼敬还难修,礼敬容易修。「贡高我慢」是每个人都有的,不知不觉就现行,这是无始劫来的俱生烦恼,一定要把它断除。「礼敬」就是折服傲慢,学谦虚、学恭敬。无论在言语,在起心动念,在行为上,要认真的修学。但是「称赞」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辨别邪正,辨别是非。是正法、是善法,我们要赞叹;如果有偏、有邪,我们就不能赞叹。
第三、「广修供养」。布施供养在今天这个世界,台湾可能排名第一,所以台湾有福报。台湾的财富,确实是世界第一,未尝不是布施供养所修得的果报。我在讲席中常说,「发财是福」,你得了福报,要怎样去运用,那是智慧。台湾同修有福,有钱不晓得怎么花法,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钱财就用得不恰当,没有把财富发挥到高度的效果,这是很可惜的。所以,有钱是福;用钱是智慧。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把财富发挥到最高的效果,也就是「普利人天」,使一切大众都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像本经所说「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是什么?是了生死,出三界。一定要求生净土,才是真实的利益。出不了三界,不生净土,不是真实的利益。不生净土,必定会退转,必定有隔阴之迷,这样的利益就不圆满、不究竟,就不是真实的利益。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观察一切法,就能生智慧,就不会错。
为什么这个时代宗通者没有了?今天南部有几位同修来访问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障碍在人心、在社会。自心里的贪、瞋、痴、慢不能断除;环境的诱惑,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几个人能不动心?这就难了!真正做到内断烦恼,外不被环境诱惑,这才是大乘的入门。没什么了不起的功夫,入门而已。内里烦恼不断,外面看到诱惑会动心,总是还在门外,没进去,怎么能兴教。一个办教育的人在学校大门外办,没进校门,这教育怎能办得成功!难在此地。真正肯发心,依照四弘誓愿的顺序,先断烦恼再学法门,这样才能成就。
从这个标准看,我们这一代没有人才,没有真正肯发心的人。最初发的心不错,初发心出家,成佛都有余;过个半年、一年就退转了,被诱惑了,倒退了。掉在名闻利养的深坑里,无恶不作,不但不能兴教,实际上是在做灭教的工作。从这个标准来观察,佛教还是前途茫茫,值得我们忧心忡忡。因此,黄念祖居士对我们有深切期望,希望台湾能有几位真正的大德出现,续佛慧命,普度众生。
修供养,第一殊胜的福田,就是培养人才。人才不是没有,我在过去讲经中常常说,多少年轻出家人,确实有大愿大心来度众生,结果完全被信徒害了。信徒自己还以为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功德。我给你买个房子,建个道场,他本来出家了,现在又把他拉回家去了。盖个房子送给他,他有了所有权状,就又回家去了。信徒自己还以为做了很大的功德,殊不知,这位法师掉在名闻利养里。如果没有人供养他,吃饭都成问题,他就拚命念佛赶紧求生西方,知道世间太苦,没什么指望,道心就生起来了。信徒多了,钱财也多了,要什么有什么,认为这世界不错,极乐世界未必可靠,没有此地好,道心就没有了。所以,这些年轻人是谁害了他?信徒害了他。把出家人当作戏子来玩,像捧戏子一样,这个罪业深重。所以,「广修供养」要有高度的智慧,没有智慧,花了钱造罪业。建道场、供养法师,都在造罪业。这道场是佛道还是魔道,要分清楚。魔也有道场,妖魔鬼怪都有道场。道场修的是佛道、是菩萨道、还是饿鬼道?这都是道,都是修道,一定要辨别清楚。这么多年来,在讲席中,我没有劝人建道场,也没有劝人供养法师。我教大家的是印经、放生、救济贫苦,这三项布施供养没有大过失,可以避免造业。不可以不留意。
「广修」,「广」是广大心,以清净心、平等心来修供养。因为这是普贤行,不是布施,是「供养」,应以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来修。在普贤菩萨心目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经说「一切众生平等成佛」。因此,只有供养,没有布施。我说的这个原则,是一个简单的标准。《了凡四训》说得很详细,济穷有真善有假善、有偏有圆、有大有小,没有智慧,怎能辨别?今天出钱出力做一桩事,这桩事情究竟是善、是恶,不看眼前,要看它的后果。布施、供养不简单,正法如果没有人布施、供养,便不能推展,不能发扬光大。
说实在的,寺院的功能已经过去了,那是农业时代的教学方式,不适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认识清楚,今天这个时代,教学的方式要从广播、电视著眼,集合四众弟子的力量。目前在台湾还没有开放民营的电视台,如果有一天开放了,佛教徒自己建一个电视台,建立一个广播网,那就是现代化的道场。我们请法师、居士大德天天讲经,你们也不必到此地听,在家里打开电视机就可以听经了。佛教的电视台可以二十四小时都讲经,喜欢听什么经,转到那个频道就听得到。这是现代道场的形式,跟从前不一样。现在寺院建那么大,花那么多钱,我看了,真冤枉!
佛法终极的目标,是要教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得普及佛陀的教育。佛教的道场,第一个是电视广播。其次是建弥陀村,年老退休之后认真修行,办了生死出三界、往生净土的大事,有个共修的道场是必要的。再其次,就是办学院培养人才。佛学院不要大,佛法教育跟世间教育不相同,小型的研究班,学生十几人即可,二十人以上都嫌太多了,老师照顾不了。不妨多办几所,佛教宗派很多,每一宗建立一个就够了。每一宗能出三、五个真正「宗说兼备」的大德,佛教就能兴旺起来。大家常说现代化,佛教也得现代化。盖寺院那是过去的事,现代化的寺院还盖成宫殿式的,怎么能称为现代化?宫殿式是从前帝王时代的,明清以前的。说到供养,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向这个方向去努力,供养才有价值。
第四、「忏悔业障」。前面三条都是修福,佛法确实重视修福,福慧双修。学佛不能没有福报。礼敬、称赞、供养都是修福。有福还得有慧;如果没有慧,享福会造业。没有福报的人,造业造得小;有福报的人,造业造得大,造得深,造得广。要想修慧,首先要把业障忏除。无论在中国、外国,凡是学佛的同修,常常挂在嘴上说「我业障很重」,没有一个不想消业障。业障怎么消?没谈消业障之前,要先问一问,什么是业障。业障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怎么能消得了。好像我们去抓贼,得先晓得那个是贼,才可以抓到。不认识,不晓得,到那里去抓?一辈子也找不到。
若想消除业障,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业障。「障」是障碍。那些是障碍?没有智慧,没有福德,生活不自在,这都是障碍。你这一想,障碍可多!为什么会有障碍?有业。业是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是「业」。业把你本性里的智慧、德能、才艺都障碍住了,这是「业障」。心里想消业障,还是天天造业,那能消得了业障!业障反而天天增长。诸位要真正认识清楚什么是业障,把业障找出来,然后消除它。从那里做起?我从今天起不造业了,业障才有消除的指望。
首先断一切恶,其次,也不能执著一切善,善恶两边都不著,业障才能消除。若是造恶,将来堕三恶道;要是修善,来生生三善道,都不能出轮回。要想超越六道轮回,净宗教我们修「净业」。净业不是恶业,也不是善业。修净业,六道里找不到果报,三恶道里没有,三善道也没有。今天念这句「阿弥陀佛」,果报在西方极乐世界,不但娑婆世界没有,他方世界也没有。这是修净业。
诸位听了这话之後,千万不要误会。恶不可作,善如何能不修?大家还得要行善,因为万一不能往生,还有三善道可以去。如果善也不作,往生不成的话,在六道里就很糟糕,问题很严重。「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老实念佛」。要认真念佛,把所修的一切善法,全都回向求生西方,不要心里想著有善的果报,这就好了。应当把善业都转成净业,善有善的果报,这个果报我不要,给一切众生去享,我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把我们的业障搞清楚。
再说「忏悔」,是梵语「忏摩」音译过来的,我们中国有「悔过」之意。忏悔的真实义是「后不再造」。自己有过失,能把过失在大众中发露忏悔,不要把过失藏在心里。大众知道你的过失了,当然免不了要责备你,责备就是果报,就报掉了。如果藏著没报掉,愈藏愈多,愈积愈厚,以后麻烦大了,恶报必在来生。所以,做好事不必要让人知道,人家知道了,赞叹几句也报掉了。造的一切恶事不肯让人知道,恶业愈积愈重,而善事随做随报就没有了,前途果报就可想而知。因此,聪明人反过来,造的恶希望大家都知道,做的善没人晓得。善愈积愈厚,恶随做随报,这才真正有智慧。忏悔著重在不贰过。知道事做错了,下一次不会有同样的错误,这是忏悔。绝对不是常常念著自己的过失。过去造什么罪,每念一遍,阿赖耶识里又落罪过印象,不但罪业消不了,反而天天再加重。虽然身口没有造,意在造,这便是烦恼。真正的忏悔是要得定,要开慧。智慧开了之后,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才是真实的忏悔。
佛在一切大乘经里为我们讲得很清楚,无论事相、理论,在净宗修学,尤其方便的就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是大忏悔法门,但很少人知道。这句佛号念到事一心不乱,就得「念佛三昧」,一切罪业种子都不起现行,这是「事忏」。念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是「理忏」。把无始劫以来的罪业种子,都转变成无量的菩提种子,唯识家说的「转识成智」,这是真正忏悔。所以,念佛人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只要你肯真正老实念,普贤十大愿王条条具足,都在一句佛号里。我们今天对人礼敬,合掌恭敬向人家一鞠躬,佛门叫「问讯」。念「阿弥陀佛」,这是最礼敬。见到一切人、一切物,都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真的就是阿弥陀佛。你满眼见到一切境界都是阿弥陀佛,你已经成阿弥陀佛。念佛法门修学之殊胜,确实不是其他法门能相比的。以上是忏悔业障,希望同修们记住,要认真的修学。在四弘誓愿里,「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一愿就是要断无尽的烦恼。
第五、「随喜功德」。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有嫉妒。嫉妒、傲慢不但在世间法是严重的障碍,在菩提道中障碍更大。不但你的道业不能成就,对於佛法研究、理解也有障碍。普贤此愿特别对治这一类的烦恼,教导我们随喜,见到别人的好处如同自己的好处,绝对没有一丝毫的嫉妒心。上品的随喜,是尽心尽力的帮助别人,成人之美。中品的随喜,是不能尽到全部的力量,也能尽到少分的力量。下品的随喜,是虽然自己没有力量,但能欢喜赞叹,都是属於随喜。随喜的对象是「功德」,没有说善法。善法不见得是功德,功德不是福德,这一点要搞清楚。
「功」是「功夫」,具体而言,功夫是「戒、定」。「德」是「定、慧」。因戒生定,所以戒是功,定是德。因定开慧,定是功,慧是德。这是「功德」。功德不离三学;离开三学就没有功德。持戒若不能得定,持戒即成福德,不是功德。持戒若得定,戒有功,定是德。因此,真正修学的人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如果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充其量是有点福德,功德就没有了。
六祖在《坛经》里说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见他人过就是自己的过。自己又起分别,又起执著,又打妄想,定没有了。你的心清净,心是定的,那里有分别、妄想、执著。自己戒持得很好,看到这个人破戒,那个人不持戒,妄起分别、执著;持戒只是修福,得不到定,一接触外面境界,定没有了。这是真正修行人不可不知道的。所以,菩提道上只有自己一个人是凡夫,是学生;除我之外,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是诸佛菩萨,我都要恭敬、称赞、供养,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学,这是真修。常常看到别人不是,那就是自己没有认真修学。
我常遇到一些同修来说张家长、李家短,这个人怎样,那个人不是。我听了半天,就问他,「你怎么知道的?」我问他这话,他不懂。他告诉我,「我看到的,我听别人说的。」我问的意思不是指这些,他没有回光返照,一回光返照,就知道自己打妄想、分别、执著,这就错了。别人的事情管他干什么,要管的是如何在一切境界里,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离念离相恢复自性清净,这个重要。这是真正修行人。一天到晚找别人的过失,如果这也算是修行,即是修三恶道行,不是佛道、菩萨道;是修饿鬼、地狱、畜生道,将来定要生这些地方去。所以,诸位要很冷静的去观察,世间事冥冥中都注定了,世间有冤枉人吗?没有。战争里有冤枉战死的人吗?没有,是命中注定的!
诸位再细读《了凡四训》,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就更踏实,确实如此。事实真相明了了,我们自己一生的幸福、前途、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依照云谷大师的开示去做,自己可以改造命运,转变命运。确实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没有求不到的。如理如法的求,没有一样求不到。与理论方法相违背的求,那是妄求,造业!
「功德」两个字要认识清楚。我们对於功德要随喜,要发心成人之美,不可成人之恶。所谓好事情,是利益众生,不是利益个人,不是利益一家。不但利益现前的众生,还利益后代的众生,都要随喜,这个功德利益就大了。
佛现在不在世间,去我们久远了;菩萨、罗汉,肉眼凡夫也不认识。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有修有学,我们要发愿亲近他,要发心把他留住,住在这世间,住在这道场,这样才能利益一方的众生。当然这要看缘分,「缘」就是「机会」。我们可以制造机会,把握机会,也是无量的功德。这就是为什麽要请佛住世的道理。
诸佛菩萨,及一切真正的善知识,住在这世间只有一桩事—教化众生。如果我们都愿意接受他的教化,他当然就住世。如果我们不愿意接受他的教化,或者听他讲经说法,表面上很欢喜,实际上不照做,善知识如果看出来了,自然觉得此地没有常住的必要。由此可知,我们凭什么把善知识留下让他不走,绝对不是造很好的房子让他住,办很好的斋菜来供养他。真正善知识,名闻利养不动心,粗茶淡饭不厌弃,只要有个小地方遮风避雨就满足了。问题是有没有人真正跟他学习。真正跟他学习的人,只要有两个、三个,他就决定不会走。
自古以来,高僧大德真正的传人都不多,有一个真正传人,他就不会走。就好像父母培养小孩一样,他一定要好好的把儿女栽培长大,使他自己能独立成人。一个儿女都没有,就可以自在的天天去游山玩水。没事情,可以到处去旅游,诸佛菩萨、一切善友也不例外。真正的传人实在太难得,是可遇不可求。这是「请佛住世」必须要认识,要具备的一些条件。
普贤行愿只有七条,从「礼敬诸佛」到「请佛住世」,这是普贤菩萨的行愿。后面三愿都是属於回向: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实际。
第九、「恒顺众生」是「回向众生」。中国人特别强调孝道,孝以「顺」为依归。大乘佛法,特别是大乘《戒经》里讲「以孝为本」。「孝顺一切众生」,这才是「恒顺」的真实义。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甚深的定力,於一切众生都能忍,在「忍」里成就自己真实的定慧。如果今天看这个也不是,看那个不顺眼,就是不能顺,不能忍。由此可知,「恒顺」是功,成就「定慧」是德。可见这一愿非常重要。众生机缘成熟,我们要帮助他圆成佛道。我们那有这么大的能力帮助他圆满成佛?有!劝他「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帮助他圆成佛道,但必须是根熟的众生。什么是根熟?「能信、能愿、肯念佛、肯求生净土」,这个人就是根熟。根没有熟的众生,要帮助他成熟,就是以此法门劝导他,影响他,希望他能接受。要尽心尽力去做。没有善根的人,要帮助他种善根。用菩提心对待一切众生,这才叫真正恒顺。没有善根的人,怎样帮助他种善根?譬如我们印这么多佛像,印这么多「阿弥陀佛」名号的贴纸,就是帮助一切众生种善根的。佛号音声,「一历耳根,永为道种」。现在过年了,家里要贴红对联,念佛人就贴「阿弥陀佛」,大门口是「阿弥陀佛」;房门也是「阿弥陀佛」,走到你家里,四面看看都是「阿弥陀佛」,这阿弥陀佛的种子印在阿赖耶识里,印得多深!
我们印的贴纸,有些人只拿一张,一张贴在那里,很多人都没见到;至少要拿十张二十张到处贴。阿弥陀佛的佛像大张小张的,不管你走到那个方向,都看得到,都接触得到,为他种善根。这是真正的「恒顺众生」。等他有兴趣了,我们再赠送他经典、录音带,这是有善根的人。对於善根成熟的人,就劝他来听经,劝他参加我们的共修。真正发愿求生西方,那是善根成熟的人。三种不同程度的人,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他。
普贤菩萨的行门无量无边,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十大纲领。这十大纲领每一条展开来,都是无量无边的法门。以这个原则来看,所有一切法门都变成了「普贤行」。在我们一念之间,把我们的生活、行持、思想、言语、工作全都变成普贤行。佛法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处世、待人、接物。会归到念佛的人来说,这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了「十大愿王」。一句名号既然具足十大愿王,我们前面讲的修行五大纲领,当然都包括。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这是「弥陀行」,这是「普贤大士之德」。
具足无量行愿。
前面简介普贤大士之德,虽然讲的是「修德」,实在是讲全性起修,全修即性,性修不二。这在修学可以说是达到最高的造诣。紧接著说『具足无量行愿』,佛菩萨从初发心一直到究竟果地,所有的行愿都不出「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是后后胜於前前,也就是说后面的愿一定包括前面。譬如,称赞一定包括礼敬,供养一定包括称赞,后面包括前面。法身大士的修学,前後都是贯穿的。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现前我们专修净宗,在解门,也就是理论的依据,依靠净土五经一论;在行门,特别提倡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诸位想想,十愿里「礼敬诸佛」会不会包括前面?能礼敬诸佛还会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吗?由此可知,这十大愿王确实具足无量行愿。「行」是行门,「愿」是弘愿,都具足了。我们特别提倡的五科,都在十大愿王里全包括了。譬如「三福」中讲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不见得礼敬诸佛。礼敬诸佛的人,不可能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的圆满。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