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无上的智慧
智慧,究竟是甚么?智慧,并非目可视,耳可闻,身可触的有形东西,而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力量。可以说:智慧,是人生的理解力,属于心性的功能;高深的智慧,可通晓事物的真相。严格而言: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普遍能力,包括观察,想像,思考,判断,记忆等作用:慧,是人心无闇,体性圆明,能通达人生真理,透视宇宙本体的特殊功能。 大乘义章说:“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综合而言:既能认识世间事物的差别相状,又能认识宇宙万物本体的特别功能,就是智慧。尤其是无上的智慧,更能令人从事入理,因相证性,深入事理无碍,相性不二的诸法实相,达到人生最高层次的境界,觉悟成佛。所以,无上的智慧,即是实相般若。大智度论说:“般若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 “是故菩萨求佛,当学般若波罗密。”(见智论六十八卷)菩萨若能:“受持般若波罗密,则为受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智论七十九卷)否则,终难圆满具足诸波罗密,超越生死,觉悟成佛。 在仁王护国般若经受持品说:“般若是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心识之神本,是一切国王的父母……亦名如意珠,亦名护国珠,亦名天地镜。” 可知般若智慧,何止是成佛的阶梯,亦人生的主宰,前途的灯塔。人类要创立德业,固然需要智慧:要转凡成圣,觉悟成佛,更需要智慧,特别是无上的智慧。人能具足无上的般若智慧,将无敌不摧,无功不克。所以,我们无论为自己,为众生,或为佛道,皆应追求无上的智慧。 二、智慧的类别 智慧,有世间的、及出世间的类别。世间的智慧,仅凭人耳目的灵聪,观察事物的现象,无法透视事物的本体。只知事物表面运行的定律,不知事物其中因果的酬报:只知现实此刻的关系,不知过去或未来的牵连与循环。所以,世间智慧,无论是从经验、历史、理论,或从政治,文学,哲学,科学,所得的知识,皆自外来,非从内发,其作用谨限于主观的观察与思考,识心的想像与判断,始终无法突破现象界而深入本体。亿万劫来,世间智慧,始终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无法开发人类本具的般若智慧,发展人类精神的文明。 特别是基于人类贪、嗔、痴心理毛病,一切皆以自我的利益为出发,结果,策动于行为,势必恶多于善,蔽多于利。例如,近代科学发明:医药进步,确实令人获得高度物质享受,及医药照顾,但与之同时,杀人武器,层出不穷,竟然凌驾于有益人类的发明。有朝一日,第三次世界大战发生,人类生命财产,将同归于尽。这就是善恶交参的世间智慧的结果。由是观之,世间智慧既贫乏有限,且危险可悲,若无出世间智慧的辅导与启示,人类前途,实无幸福可言。 出世间智慧,可分为一切智,道种智,及一切种智三种。 一切智的一切二字,指宇宙万有一切诸法言,概括世间有情无情,依正二报的一切现象界。智之一字,是能理解诸法现象,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而深入诸法空性的智慧。初学佛的人,因亲近善知识,得闻佛所说的三法印,及四谛十二因缘等佛法,能如理思惟,如法修行。先修世间四禅八定,在加行位中,勇猛精进,外不为现象界物质所诱惑,内不为五蕴假我的困扰,断见思恼烦,发无漏智慧,揭开宇宙秘奥,亲证诸法空性,得一切智,是二乘圣人的智慧。即照空理的观智,是三观中的空观。 道种智的道字,指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种是种性,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智是能了解诸佛无量道法,及了解一切众生无量根性的智慧,属于大乘菩萨的境界。因为菩萨悲心特别重,自己虽已解脱生死苦恼,但不忍坐视众生没在苦,在修习空观,得一切智后,再继续进修假观。上求诸佛无量道法,下照众生种种不同根性,宴坐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实行六度、四摄、诸波罗密法门,成熟无量众生,利乐无边有情,因名道种智,是三观中的假观。 一切种智的一切二字,包括空、假、中三谛理。种,指诸法种性,如法华经所说:“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智,指诸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不但能深达诸法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差别相,以及诸法总相,还能以种种权巧方便,说种种不同的法门,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因名一切种智。 佛智观空,如二乘圣人所见的真空理,但不落于空;佛智照俗,如菩萨所见的俗谛理,但不著有;佛智观中,能双照空有,双遮空有,而不滞于中道。三观皆见实相理,超越一般人的世间智慧,亦超越二乘圣人的出世间智慧。因此,又名出世间上上智,亦即无上的智慧。 世间智慧,真妄混杂,善恶交参,利害各半。谨限事物表面认识,及人我知见的分别,既自私又有限。二乘圣人的出世间智慧,虽纯真无妄,纯善无恶,但各有所偏,见理末圆,仍然有限。唯独佛的出世上上智,能究尽诸法实相理,又能圆修三观,圆断三惑,圆证三谛,得一切种智,世出世间,无过其上。故大智度论云:“般若,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更无胜者。” 佛所获的无上智慧,亦即众生本来具足的原始智慧;心佛众生,原同一体,本无差别。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想执著,贪恋尘劳,为境所转,作诸恶业,流转六道,沉溺生死苦海,无法自拔。诸佛菩萨,因中亲近善知识,觉而不迷,进修佛学,以一切智,证真空理,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再回小向大,学习诸佛无量道法,教化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经无量时间与空间,上求下化,断尘沙烦恼,伏无明惑,得道种智。进而兴慈运悲,入世救世,广集福慧,终于智圆理极,证无上道,得一切种智,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普令众生,除妄想,去执著,返迷为悟,转愚成智,开发本具无上智慧,证同于佛。 法华经言:“诸佛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所谓:佛知见,即无上智慧;诸佛出世,目的皆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得无上智慧。我等佛子,诚应仰体佛心,勤求智慧,使自己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以畅诸佛出世的本怀,以报佛恩德于万一。 三、智慧的证得 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从闻思修。闻,是见闻或听闻,无论眼所见,或耳所闻,但能多闻佛法,自然可以开发智慧,令人觉悟。因为是从见闻佛法,所得的智慧,因名闻慧。思是思考:将所见所闻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从深思熟虑中,所得的智慧,名思慧。将研究心得,付之实践,如法修行,从修行所得的智慧,名修慧。 例如,一般人对宇宙原理,人生真谛,一向无法理解,后因阅读佛经,或由听经的因缘,得闻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的道理,思惟其义,得知有情的我,是生、老、病、死,无常苦空;无情之物,是生、住、异、灭,无常败坏。所谓:“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因而放弃贪求,寡欲知足,收摄身心,安贫乐道,自然可以渐断烦恼,远离生死。 或因闻佛说四谛法,思惟其义,知集是苦因,苦因集有。更知灭苦之道,进而如法修行。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或因闻佛说十二因缘法,思惟观察十二因缘的流转门及还灭门,悟诸法缘生性空,不生执著,结果,能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证偏空涅槃理,得一切智,成阿罗汉道,或辟支佛果,此即是小乘圣者,从闻思修所证得的智慧。 至于大乘根机的众生,因闻佛说六度、四摄等法门,思惟其义,如说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尘沙烦恼,伏变易生死,证诸法空理,得道种智。若然上根利智的人,闻佛说藏性本具,或阅读般若经,得知实相理,进而思惟其义,如法修行,广修诸波罗密,无住生心,无相布施,积集福慧,分断无明,分证法身;直至五住净尽,二死永亡,福慧具足,圆契中道妙理,得一切种智。 或诸修行人:“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当定境现前,于十住位中,初闻中道理,成就闻慧;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理,成就思慧;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理,成就修慧。于十地位中,分证中道理,远离二边,成就无相慧。于等觉位中,以中道妙观慧,照中道实相理,成就照寂慧。于佛果妙觉位中,于中道理体,起中道妙用,成就寂照慧。至此,智圆理极,寂照不二,三智圆,万德备,证无上菩提,得无上智慧。是大乘上根利智的圣者,从闻思修,所得的结果。 综上可知,无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皆因从闻思修而证得。特别是闻慧,对于学佛修行,更为重要。不闻佛法,不解真理,不分邪正,盲从附和,盲修瞎炼,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危险万分。所以,闻慧该是菩萨道上的导师,开发智慧宝藏的利器,人生旅途的火炬。不管是任何人,修习任何法门,皆应该从闻慧入手。多闻佛法,何止增长智慧,辅导修行,还可消除业障,挽救堕落恶道的危机。 从前有一个俗人,偶然得闻人讲解金刚经。一晚,此人梦见五个黑衣人,进入邻居,因好奇心,不觉随行,正想举足随入,忽闻人言:“听金刚经的人不可进入。”突然转醒,原来是梦。次日走访邻居,一查究竟,原来昨晚邻居所养的狗女,产下六只小狗,其中一只白色小狗已死,其余五只黑色小狗生存。此人回想昨晚,自己正穿白色睡衣,更忆及梦中人语,始知因闻经功德,得免堕落畜道,自此,笃信三宝,努力修持。 闻经功德,不但能挽救堕落畜生危机,还可以令恶道众生,转世为人。据史载:中国齐朝文宣帝时,有一僧安法师,戒行精严,坐禅讲经,度人无数。一次,在王屋山聚众讲涅槃经,时有一雉鸡,走进法师座侧曲腿卧下,专心注目,静听法师讲经。大众吃饭时,雉鸡亦出外觅食。法师日讲三次,此鸡从不缺席,亦不迟到或早退。众感其灵性,自此每饭亦施其一份。当涅槃经讲至三卷半时,此雉鸡不再来,大众生疑,法师告众人言:此雉鸡已脱离畜道,转生为人。 齐武平四年,僧安法师,率领徒众,到赵洲行化,经一家门口,忽对众言:昔日听经的雉鸡,就是投生此家。扣门,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开门,见法师及僧众,欢喜作礼,如旧相识,并请众僧入内供养。父母惊奇,此女三步末出闺门,何以认识众僧。法师问其父母,此女因何名雌雉,答:其出世时,头发像雉毛,因而取名雌雉。于是僧安法师,将其往昔,为雉鸡时,在山中听经之事道出。小女孩欢喜流涕,恳请父母准她出家,后僧安法师为其讲涅槃经,前三卷半,一闻即悟,后之经文,闻之茫然不解,佛言:“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信然。 还有,过去有一大寺,藏有龙藏经典,每年六月初六,必然搬出曝晒。有一年,正在曝晒藏经时,忽有一牛闯进佛门,用牛鼻子向曝晒中的藏经嗅闻。被僧人发觉,恐其弄坏藏经,急命其主人牵走,牛虽挣扎,欲继续嗅闻,不想离去,无奈鼻子被人牵著,不得不离开。不久牛死,转世为人,聪明异常,十七岁中举人,二十岁中状元,皇上封为道台大人。走马上任时,途经前生闻经的佛寺,似曾相识,心中奇怪,下马入内观看。忽闻众僧诵经,竟能随之朗诵,一字不差,念至一半,忽然无法跟上,心生怀疑,请教僧人。 老和尚说:此是因果问题,如实道来,恐道台大人生气。后因道台大人几经追问,并声明不生气,老和尚始将牛因闻经功德,转生为人之事道出。并劝道台大人,珍惜人身,护持佛法。道台大人,由于闻经善根,毅然弃官出家为僧。 由此证明,无论人畜,无论眼见耳闻,甚至鼻嗅,但得与佛法接触,皆有功德;若能从闻思修,终必证得无上智慧。 四、智慧的代表 (一)文殊菩萨的本迹 诸佛菩萨,凡果后施化,无不具足无上智慧,特别是文殊师利菩萨,更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在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菩萨,过去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在央崛摩罗经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在宝积经中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在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协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梵语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略称文殊,译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青年,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末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然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的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岂独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菩萨本门的深远,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二)文殊菩萨的功德 文殊菩萨,带果行因,本其无上智慧,广作无边佛事,于十方佛土中,现种种身,说种种法,度种种众生。岂独在婆婆世界助佛宣扬?不过,婆婆世界的众生,因释迦佛的介绍,始知文殊菩萨的伟大圣迹,及其功德的不可思议。今于其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中,略举其四如下: (1)带果行因堪当重任 文殊菩萨,既然是三世果位如来,其智慧特殊可知。因此,在释尊一代时教中,凡大乘法会,无不参与,而且担当重任。 在华严经,是一佛二菩萨共演大教,名华严三圣。一佛是释尊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二菩萨指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文殊般若自在,普贤三昧自在。文殊执掌佛的智慧宝藏,普贤推展佛的广大行愿,所谓:文殊述德,普贤启行,同辅毗卢遮那佛,教化大机众生。文殊菩萨,在华严会上,以其甚深无上的智慧,宣说诸佛无尽功德,特别是在福城中说法,广宣诸佛种种行门,种种功德,鼓励大众发菩提心,勤求佛道,并劝勉大众,亲近善知识,修学普贤殊胜行。先令六千比丘,发无上意,复令无量众生,共发菩提心。而善财童子,发菩提心已,因受文殊教化南下,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一亲近侍奉,承受教诲,竖立青年学佛的好榜样。 在法华经:佛将开权显实,“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之时,在王舍城耆阖崛山中,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照彻东方万八千世界,令法会大众,尽见彼土大道心众生,及诸佛说法,四众修行,成就道法,及诸佛涅槃,舍利起塔种种佛事。 时弥勒菩萨,及在会大众,皆不知所以然,更不知“当以问谁,谁能答者?”幸而弥勒菩萨,念及文殊菩萨,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应曾见此希有之相。因而请问文殊菩萨:“以阿因缘,而有此瑞?”文殊菩萨言:“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说大法……。”并叙述往昔于过去诸佛处,曾见此瑞,显其本门深远,曾为然灯佛师:曾受持法华经满八十小劫,故如今释迦如来,放光现瑞,该是将说法华经。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当多宝佛与智积菩萨欲还本土时,文殊菩萨,坐千叶宝莲,大如车轮,俱来菩萨亦坐莲花,从大海娑竭龙宫自然涌出,住虚空中,诣灵鹫山,从莲华下,至于佛所,头面顶礼,二世尊足,修敬已毕,往智积所,共相慰问,却坐一面。时智积菩萨问文殊,在龙宫教化几何?文殊答:“其数无量,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同时,令其所教化无量菩萨,皆坐莲华,从海涌出,诣灵鹫山,作为见证。并告智积:“在海龙宫中,唯常宣说法华经,故令无数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智积因问:“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成佛?”文殊菩萨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辩才无碍,能持诸佛甚深秘密,于刹那间发菩提心,得不退转,即可作佛。 智积菩萨,不信龙女于须臾顷,便成正觉。岂料言论末毕,龙女已现在前,头面顶礼世尊,却住一面,以偈赞佛。时舍利弗对龙女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独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当时龙女,即以随身所带宝珠,奉献释尊,佛即纳之。龙女对智积菩萨及舍利弗言:我献宝珠,世尊纳受,是事疾否?答:“甚疾”女言:“汝以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即时会众,皆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时娑婆世界菩萨声闻,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既见龙女成佛,复闻龙女说法,无量众生,闻法悟解;三千众生,住不退地;三千众生,发菩提心而得授记。 至此宝积菩萨,舍利弗,以及一切不信龙女能立即成佛者,皆默然信受此一事实。同时由事实证明,文殊菩萨常说法华经,恒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速得成佛。还有,证明女身有五障,不能成佛,仅众生知见,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若能止妄归真,即女子身,立地成佛,如龙女然。 在楞严经:阿难尊者,示堕YIN室,为摩登伽女,YIN躬抚摩,将毁戒体之际,佛教文殊菩萨,持佛顶神咒,前往救护;并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女,归来见佛,遂启发楞严大教。在楞严会上,佛为阿难大众,征心辨见,破妄显真。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欲证此性,当修奢摩它、三摩、禅那,持戒修定,自可反妄归真,六根互用。后因阿难请问圆通本根,佛即敕令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再敕文殊菩萨,为大众选择圆通本根。结果,文殊菩萨选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显示耳根闻性圆、通、常三真实功德。并说:“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以鼓励当时法会大众,及末世学人,修习耳门圆通法门。 在维摩经,维摩居士示疾,佛遣派各大弟子,前往问疾。十大弟子,皆言:曾被维摩诘诃斥,不敢前往。佛再派弥勒菩萨等前往,诸大菩萨,亦各说曾被维摩诘诃责因缘,不敢前往。最后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谓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被上人者,难为酬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于是,文殊菩萨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入毗耶离城,到维摩诘室,两位古佛见面,旗鼓相当,遂展开一番妙论,令随文殊菩萨前往大众中,八千天子,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至于共演诸佛不二法门时,令随往大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不但以上诸经,释尊委以重任,在大藏经中,因文殊菩萨而发起的大乘经典,或以文殊圣号标立经题的经典甚多,特别是在般若会上,文殊菩萨,处处现身说法,分担释尊的辛劳,诚释尊的权威法将,得力助手,主要功臣。 (2)权巧方便捉剑逼佛 文殊菩萨,不但本其无上智慧,辅助释尊,演说大乘妙法,广度众生,甚至为成熟众生,不惜惊世骇俗,持剑逼害于佛。大宝积经百零五卷中说,当时会众中,有五百菩萨,已得四禅,成就五通,由宿命通,得知自己往昔生中,曾作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毁佛塔寺,破和合僧等罪,心生忧悔,分别罪相,无时或忘。故于甚深法忍,不能证入。 文殊菩萨,为成熟五百菩萨,令止分别心,得悟无生法忍。于是即从座起,整衣袒肩,手执利剑,直趣世尊,欲行逆害。佛告文殊:“汝住汝住,不应造逆,勿得害我……。”佛因而说诸法如幻,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诸相虚妄,但由内心分别执著,见有诸相。时五百菩萨闻法,观察诸法如幻,是故于中,无人得罪,无罪可得,谁为杀者,而复遭殃,因知宿罪如幻,而证入无生法忍。欢善踊跃,说偈赞曰:“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佛剑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可见文殊菩萨,成就众生的权巧方便。非大智大慧,焉能如是。 (3)建立道场摄化有缘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而经所说清凉山及五顶山,即今中国山西省之五台山。此山在五台县之东北,离县城一百二十里,五峰环抱,顶无森林,如垒土之合,因名五台山。地居边境,寒冷异常,无炎暑之热,又名清凉山。古之丛林,今之佛刹,皆在中台之下,其南台离中合八十里,台高三十里,顶周二里,金莲名菊,灿发如锦,亦名锦绣峰,世传是文殊菩萨所居。 据传记载:唐朝大历年间,曾有无著禅师,及法照禅师二人,曾在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亲睹道场胜境。 无著禅师,是永嘉人,在唐大历二年,入五台山,在华严寺挂单。一日,游般若经楼,忽见一吉祥鸟,由其头顶经过,飞向东北。次日,又有白光两道,自东北来。同房僧众皆见而异之。无著心动,希见文殊菩萨,因往金刚窟,礼拜后,便于石上静坐参禅。正闭目敛神之际,忽听有人叱牛饮水之声,开目视之,见一老翁,身穿短褐麻鞋,头上裹巾,正牵牛饮水,无著急迎上礼问老者何来?答:“山外求粮,用在台山。”并问无著:“仁者何来,到此何事?”无著答:“闻有金刚窟,来礼拜圣迹。”老人邀无著到其精舍参观,乃牵牛前行,无著随之,到寺前,老人喊均提三声,有童子应声开门,从老人手中接过牛绳,牵牛入寺。 寺中琉璃为地,屋瓦金光耀目,华丽庄严,非人间所有。老者坐白牙床,指一锦墩命无著坐,童子献茶,又上酥酪,吃之,顿感身心舒畅无比。无著问老人:“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答:“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又问住众多少,老者言:“前三三,后三三。”老者问无著:“初出家时,所求者何?”无著答:“求大乘菩提心。”又问:“齿腊几何?”无著答:“三十。”老者言:“你很纯淑,到三十八岁时就好。”随即命无著下山,并赠偈曰:“一念净心即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并命均提送无著下山,童子送无著走出金刚窟,无著问:“此地伽蓝何名? ”童子笑问刚从何来?无著答:“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之下何字?答:“般若。”童子曰:“刚才伽蓝,即是般若寺。”无著至此,悟知老人即文殊菩萨化身,因稽首童子,乞赐一言。童子稳身而歌曰:“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有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顷刻间童子与寺皆失其所在。唯见山林土石,无著凄然下山,隐居五台山而终。 法照禅师,亦于唐大历二年,在衡州(即今衡阳)云峰寺挂单。一日在斋堂食粥,钵中忽现彩色祥云,云中有魏峨山寺,寺东北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从石门进去又有寺。寺额题有金色大字,名“大圣竹林寺。”法照惊讶,何以钵中有此景象?两天后,食粥时,钵中又现五台山寺景。亭台楼阁,魏峨庄严,金沙布地,宛非人间。大智文殊菩萨与圣众万余人在其中,直到吃粥完毕,才隐没不见。法照心疑,询问诸僧,时有嘉延,昙晖二师,曾到过五台山,谓其所见,正是五台山圣境。法照遂兴起朝礼五台山之念。 大历四年,衡州湖东寺,启建九旬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下午,照师于寺内高楼,遥见祥云,云中出现楼阁,阁中梵僧执锡行道,身高丈余。阿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高座于中,直至酉时始渐隐去。当晚照师在道场外,见一老人,对他说:“你早发心要往金色世界,求见大圣,为何不去?”照答:“路遥难达。”老人言:“但决定去,便无困难。”自此,照师誓必前往五台山。同年八月十三日,照师从南岳结伴同行,于次年四月五日始到五台山。同行者皆见佛光寺有数道白光,及六日,到佛光寺,所见一如钵中所现景象。当晚,有一道毫光,自北山飞下,射法照禅师身。询问寺僧,谓是∶“大圣不思议光,常照有缘人。”照师依先来方面,向东北行五十余里,果有一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石门前有两个八九岁青衣小童站立,一称善财,一称难陀。见照师来,即欢喜问询引入寺内,向北走数里,到一寺前,额题大金字:“大圣竹林寺。”寺广约二十里,有一百二十进院。院内皆有宝塔,殿阁庄严,黄金为地,流渠华树,充满其中。 照师进入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高座,宣妙法音,左右围绕闻法菩萨圣众约万余。法照顶礼二大士,请问:“末代凡夫,去圣遥远,末悉该修何法门?”文殊菩萨答:“诸修行门中,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最为径要。忆我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佛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门,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为诸法之王,汝当念诸法之王,无令间断。”法照又问:“当如何念?”文殊答:“此世界而西有佛名阿弥陀,被佛愿力,不可思议,后世众生,有称其名号者,命终之后,决定往生彼佛国土,速证菩提,永不退转。”跟著二位大士,各舒金手,为法照摩顶授记。文殊菩萨又言:“汝可到别院去巡礼。”法照到七宝果园,见园中果子方熟,其大如碗,摘而食之,身心泰然。最后仍由二青衣童子送出门外,瞬间即失其所在。悲感不已,因立石为记,据说至今,此石仍在。 同年十二月,法照在华严院念佛道场,绝食期生净土。到第七日初夜时分,见一梵僧对他说:“汝见台山境界,为何不说?”言讫不见。第二天晚上,正念佛时,又见梵僧来说:“你所见五台山圣境,为何不向人宣说?普令大众发菩提心?”照师说:“我实无心,说出恐生疑谤,不获利益及遭罪业。”梵僧道:“大圣文殊现在此山,尚招人谤,况你所见?不过要使众生见闻此者,发菩提心,去恶兴善,离苦得乐耳。”照师因忆前所见,录之于册,传示他人。 (4)深入民间现身说法 大圣文殊,不独建立道场于五台山,摄化有缘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萨应世。寒山示现生于贫苦之家,自小父母双亡。其兄不仁,饱受饥渴之苦,为求知谋生,辗转流浪,其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后到天台山出家,隐居于寒岩,甚感满足。但为求饮食,常到国清寺,找老友拾得。当时拾得在寺内当行堂职,将残余饭菜,收贮竹简,赠给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为,迥异常人,特别其所吟诗,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法身清净若琉璃,肉眼看来那得知,欲识其中玄妙处,细读寒山百首诗。” 还有中国宋朝时代,有戒阇黎者,亦文殊菩萨的化身。传记:宋朝台州临海县,有一长者名娄原佑,乐善好施,其父官拜少卿,亦仁慈爱物。其夫人张氏,夜梦月光入怀,后怀孕生子,取名顿吉。顿吉出世即言:“善哉父母,生我劬劳,长度群生,为世沃焦。”父母闻言大惊,既忧且喜。有一天,小儿忽请其母,准备七人斋饭,果然不久,七个和尚共来。其父原佑合掌请问:“大德何来?”其中一人答道:“我等是从南印度来,闻居士生奇子,特来相贺。”饭后,抱儿相见,僧对儿言:“仁者有情之轨,切莫被他蒙过,须要惺惺。”儿乃抚掌而笑,僧去后,小儿对父母言:“刚才七人,都是佛菩萨化现人间。” 顿吉五岁时,自称六和大师。十五岁辞别父母去出家,在杭州道上,遇见慧光和尚,说明出家意念。老和尚介绍彼去飞来峰,见波利多尊者,尊者问:“子从何来?”答:“从缘来。”问:“是何姓? ”答:“是佛性。”问:“子身尚俗,安识佛性?”答∶“我身虽俗,因俗证真,真俗圆融,洞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波利多尊者,异其根利,为之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名之为“善戒。”自此,云游四方,广度众生。但行为怪诞,异于常人。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 淳熙二年,戒师与弟子普明,道全等人,由五台山同往潼州,有一渡口,名化生渡。对岸有一神庙,是五郎祠。五郎神时常显灵,令乡人每天杀猪宰羊致祭,五郎神知戒师必经此道,化虎挡住去路,戒师知虎是五郎神所变,以手格虎让路,来到五郎祠,指神像叱曰:“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至冤家累世偿。”五郎神像立即塌坏,五郎祠亦无火自焚。 淳熙三年,戒师来到洛阳,洛阳有一富家名李光弼,常听信妖言,沉迷邪魔,戒师憨其愚,为邪魔所惑,亲到其家,端坐入慈济三昧。众魔各自现形,皆是邪魔外道,甚至牛神鬼怪之类。向师哀求:“乞为开导。”戒师曰:“汝等众魔妖精,性本妙明,从今以后,不要再害生灵。”众魔感恩而逃,李家自此安宁,而李光弼亦皈依三宝,正信佛法。 淳熙六年,戒师经过一处,见一屠夫名金炳,正缚著一头羊,欲举刀刺杀,羊咩咩哀叫不已。戒师说道:“你两脚不修,遭此活剥。”谨此二句话,羊不叫了,屠夫也不杀了。戒师开示曰:“人成羊,羊变人,只在转瞬间。一切众生,无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易生而受禽畜之身,云何于中取而食之?汝等从冥入冥,报此躯壳,吃他八两,还他半斤,若能返妄归真,从冥入明,脱此躯壳,应当归依三宝,永不杀生。”金屠夫听罢,放下屠刀,舍妻出家,忏悔罪业,戒师为其披剃受戒,法名可化。 后来可化欲往天台山参石桥禅师,路遇强盗,被众强盗拦截痛欧,可化大叫“冤家痛哉。”群盗笑言:“正是冤家。”将可化缚于树上,欲活剥其皮,这时有一盗首走来,追问经过道:“他是出家人,那里有钱,杀他无用,放他去吧!”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往,退回戒师处,将经过告戒师。师说:“若无老僧救你,定还他八两了。”可化始知盗首,正是戒师变身。 有一知府名江平父,一日对其夫人说:“听说兜率院和尚戒师,能够吃三个猪头五斗酒,我想试试这和尚食量。”夫人同意,迎请戒师来,还没谈话,先进饮食,桌上酒菜为之一空。太守见戒师食量惊人,不禁称奇,但太守夫人,在后面窥见,腾空而入之鬼神环卫在侧,戒师将食物掷左右,众鬼神接而食之。事后夫人将所见事告太守,太守再次请戒师来应供,暗中偷窥,果如夫人所言,敬畏不已。 一次,戒师买很多虾煮熟而食,卖虾者来要钱,戒师囊空如洗,无法给予。虾贩大怒,声言无钱,还我虾来。戒师大笑,张口喷出满桌鲜虾,活泼崩跳,众人大骇,戒师头也不回,手挽周婆,行歌而去。周婆歌曰:“笑煞愚痴汉,管家无歇时,四山若来合,妻子各分离。”又歌曰:“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间人,如意摩尼现,无人识本真。”戒师则歌曰:“疯僧疯婆,吃酒磋蛇,太守仁风,阇黎神诀。” 原来绍熙四年,台州大旱,黎民百姓,祈祷神祇,不获感应,反而炎阳更烈。当时太守,将城隍庙神像搬出曝晒,责其不能泽而救民。夜梦神言:“汝知龙属,职司行雨,若无天命勒令,是不敢自专。城东兜率寺戒师,是文殊菩萨示现,乃能致雨,试往求之。”次日太守斋戒沐浴,率领僚属,亲往寺中求见戒师。其他官吏进去,见戒师醉酒未醒,并吐满地秽物,出告太守。太守不信:直入师室,戒师清醒如常,且异香满室。问:“明府来此何为?”太守说明来意,恳请戒师慈悲致雨,以救民众。师曰:“明府不用心忧,当有报命。”太守走后,戒师取纸墨作书焚之,不久大雨骤至,四境水量充足,秋天播种,竟获丰收,农民喜而歌曰:“仲春喜新睛,六月遭酷热,太守扬仁风,阇黎妙神诀,除热得清凉,歌声几时歇。” 一日戒师,大显神通,放大光明,众人皆见戒师顶上毫光万丈,光中现出七佛,然后对众言:“老僧世缘已毕,今与汝等作别。”师示灭后,屹然不动,颜貌如生,荼毗之日,抬之不起。其弟子道稠告众曰:“吾师为七佛之师,方便示现,凡火不化。”遂为师开襟以待,忽然胸中出三昧火自焚,五色祥云撩绕不散,舍利如雨下,造塔于寺,永镇山门。 戒师圆寂后,有人对周婆说:“戒和尚去矣。”周婆即于普济桥下坐化,化生莲华,香光交错,见者惊叹不已。七日后,忽有一异僧出现,歌曰:“戒师文殊,周婆普贤,随肩搭背,万世流传。”原来戒师与周婆,是文殊菩萨及普贤菩萨的化身,深入民间,随缘教化,可惜世人不知,奈何。 五、智慧的重要 文殊菩萨之所以能为诸佛母,菩萨师;能说诸佛功德,策进行者;能权巧方便,现身说法,全凭久已证得无上智慧。至于古代高僧,能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成为佛门龙象;以及古今圣贤,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亦皆凭借智慧的辅导。所以,人们无论欲想成佛作祖,成圣成贤,建立功勋,造福社会,或做个平平凡凡,堂堂正正的人,都应该放弃妄想,追求智慧。 很多人以为智慧,就是聪明,其实不然,因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必然明白事理,知因识果,辨别是非,分析邪正,甚而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必能突破愚痴暗蔽,摆脱名枷利锁,走向人生正轨,止恶向善,利己利人。至于聪明的人,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智慧明辨,处世做事,仅凭主观错觉的判断,以及妄想分别的冲动,再加上内在贪嗔痴烦恼扰乱视线,往往唯达目的,不择手段;每为满足个人权利的占有,不惜牺牲他人的福利。结果,制造人间罪恶,启发社会争端,导致世界混乱。 目前世上很多作奸犯法,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不讲道德,不顾正义,玩弄政权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无一不是聪明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不知仁义可贵;只知讲究物质享受,不知发挥精神文明;遂本其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角逐名利,设置陷阱,……。由于聪明人愈来愈多,世界也愈来愈混乱,究其主因,无非是缺乏智慧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何止自误前程,简直误尽天下苍生。 今天,本人将能左右人类前途的智慧,尤其是可造福人群的无上智慧,介绍给各位,希望在座各位,藉此因缘,明白智慧对人生的重要;何止是人生的宝藏,成佛的真因,抑亦是开辟觉道,促进人生觉悟的利器。我们不但要勤求世间的智慧,以纳人生于正轨,创造光明远大的前程;还要追求出世间的智慧,特别是无上的智慧,使自己手握智慧宝剑,勇往向前,揭开人生秘奥,克服时代艰苦,伸展二利愿行,实现人生理想,提升人生至善的德性,开辟人生至美的前程,走向人生至真的境界,摆脱人间忧悲苦恼,超越三界生死轮回,进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天国,建立人间净土,促进世界和平。使苦恼人生,获得永恒快乐,使愚痴人生,获得慧光照耀,最后,恭祝各位,智慧增长,身心健康,前程远大!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