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教师倾力救助玉树孤儿 称担子太重不能倒下
何江萍与玉树地震孤儿们在一起。 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儿慈会)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从地震废墟中接出百余名孤儿,在浙江新湖集团的协助下,推出“百名孤儿成长救助”项目,担起了把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抚养到18岁的社会责任。2006年因患癌症病退的53岁的中学老师何江萍,放弃了家中休养,担起了项目组主任的工作。 干过数十年专职青少年和学生工作的何江萍,对孩子们有一份由衷的疼爱,这些地震孤儿让她倍感心疼。还在与癌症抗争的何老师,为孤儿救助项目几乎倾尽了心血。为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她着力推广了爱心家长对孤儿的认养助养等项目,多次不顾自己身体状况,忍受高原反应,一趟趟往返北京、西宁和玉树,处理初高中孤儿的学籍、监护权等问题。 何江萍的付出换来了100多名孤儿由衷的爱,在这群遭遇巨大变故的孩子眼里,她就是他们最爱的 “何妈妈”。“老师啊!我们非亲非故,你们为什么对我们那么好啊?”一位备受何江萍关爱的玉树孩子,总是这样问她。 “孤儿休养营”让孩子重燃信心 地震后两个月,儿慈会举办了“玉树儿童北京休养营”,来自地震灾区的77名玉树孤儿被接到了北京休养。 何江萍至今还记得那群孩子刚下飞机的模样,穿的服装各式各样,大多数孩子黝黑的脸上都带着高原孩子特有的高原红,他们共同的特征还有——一句话都不说,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是刚从地震废墟上爬起来的孩子,最小的才有两岁,身心都浸满了地震的伤痛。看着这些年龄不同、眼中透露出距离感的孩子,何江萍的心隐隐作痛。 她想尽可能地去抚平这些孩子的创伤,项目组由于人手紧缺,面向高校招募了志愿者。通过招募和培训,他们在最短时间内组建了志愿团队,并进行了培训。何江萍还请来了自己的爱人——国防大学研究生院的文若鹏副院长,为孩子们举办讲座,尽可能缓解孩子负面情绪。 两个多月的日子里,何江萍和大多数志愿者一道,后半夜一点之前没睡过觉。每天早晨起床叫醒孩子,晚上熄灯查床,白天带孩子们参加各种活动,晚上9点半雷打不动开工作例会。 工作事无巨细,大到外出参观活动安排,小到哪个孩子今天没好好吃饭,何江萍和志愿者都要顾及。给孩子们梳头、洗澡,洗水果、切西瓜,无论在餐厅、课堂、宿舍、操场,哪里有孩子,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抱在怀里、骑在脖子上、背在背上……渐渐地,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脸上有了笑容。 在参观中国科技馆和奥运村时,藏族志愿者德吉永藏的身上,一会儿是江永求措趴在背上,一会儿是松求巴毛睡在怀里。6岁的小男孩更尕求培说长大要当喇嘛,因而不让女老师抱他、亲吻他,但却最喜欢让德吉抱,他知道何江萍也很喜欢他,有时为了惹何老师妒忌,故意在她面前趴在德吉的怀里亲德吉的脸给何老师看,看到她悄悄走近就咯咯笑着跑开。 两岁多的小松求巴毛,第一次在廊坊特校给何江萍的见面礼就是尿湿了她的裤子,因为没带换洗衣服,这条裤子一直穿到第二天下午回北京。休养营快结束时,小巴毛就要离开北京返回玉树了,何江萍一个人抱着小巴毛躲到学校的小树林里流泪,小巴毛不知道何老师为什么哭,却一直用她的小手给她擦眼泪,哭的特别伤心…… 童真无邪,看着孩子们脸上渐渐露出的笑容和对外界重新燃起的好奇心,何江萍欣慰之余又觉得责任重大。 为孩子上学问题奔波于“北京—青海”之间 玉树孤儿地震后在紧急状态下匆匆来到北京,在“幸福成长孤儿救助项目”的帮助下,有一部分留在北京和安徽读书。玉树偏远牧区联系不便,很多孩子和家里亲属联系不上,为了孩子们的临时监护权以及孩子们的学籍问题,何江萍不顾自己身患癌症需要休息,和项目组同事前后在海拔平均4000多米的玉树待了20多天,有时还要跑到孩子们亲属家里,和孩子们的亲属一一签署协议,他们也走访了玉树州民政局、教育局、团委,州里分管副州长等,为孩子的学籍问题奔波不已。 儿慈会救助的玉树孤儿,现在上小学的41名,初中的23名,高中的19名,回玉树的22名,儿慈会负责了全部生活费、学费、特长培养费、回玉树往返路费,他们要把这些孩子抚养到高中毕业。在北京,小学生就读于北京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高中生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上学。因为孩子们住校,好多事只有周六日才能到学校办,平时不能干扰教学。所以何江萍和在同事们(共三个人)几乎没有休息日,利用周六、日为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些学习机会,给他们在周六安排了舞蹈课,周日下午上藏文课。 何江萍说,他们的项目目标是想把这些孩子培养成玉树的可持续人才,“幸福成长孤儿救助项目”项目是一个长期的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她介绍,过去对玉树的教育过不了解,现在去过多次,直接在学校对接工作,了解了很多真实情况。“确实是太落后了。很多学校小学毕业的学生教小学,高中毕业就是很宝贵了。海拔4000多米的玉树很多内地人无法在那里生存,那里的人又很少有机会能出来学习。教育落后的结果是什么都落后。” 他们的救助项目就是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回到玉树不会有高原反应,又都懂得藏语,成为帮助玉树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力量。何江萍欣喜地发现变化正在发生:一个在北京上一年级的男孩,带他回玉树见奶奶时,和他叔叔家上四年级的孩子一起写作业,比他叔叔的孩子强很多。 期待更多爱心力量参与 儿慈会孤儿救助项目组是在玉树地震之后成立的,首批救助的孩子是玉树藏族孩子为主,然而儿慈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救助对象面向全国需要救助的所有孤儿。所以除了玉树地震孤儿外,救助对象也扩展到艾滋病孤儿及甘肃、陕西、河北全国范围内需要帮助的孤儿。何江萍的工作更加的繁重了。 河南女孩莉莉父母因艾滋病去世了,但她本人是健康孩子,还有一个妹妹,姐妹俩相依为命。姐姐今年考上了大学,妹妹还在农村。在儿慈会的资助下,莉莉姐姐上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了着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项目都在做短期的医疗、物质救助,也有很多人去贫困地区支教,但因环境太恶劣了,大多数都难以持久。这么长期的人才培养工程很多人不敢做,因为持续时间太久,承诺的代价太高。”何江萍感叹,她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这项长期而艰巨的救助计划中来。 事实上,包括玉树孤儿在内的孩子也受到了各界爱心人士的关照,哪怕只是一份小小的关心。在“孤儿休养营”参观圆明园时,圆明园领导亲自到门口热情迎接孩子们,孩子们所到之处经常有人询问孩子们的情况。在园内遇到一位来自内蒙古,带着母亲和妻儿游览的税务干部,在得知这些孩子是来自青海玉树灾区的孤儿后,要求一定要为孩子们表达一点心意,全家人给102名孩子和全体志愿者每人送来两瓶饮料。当他看到最小的松求巴毛才两岁就成了孤儿,非常心疼,当场掏出300元钱给小巴毛。 在八达岭长城,一位带孩子游玩的30岁左右的女士,一定要请20多名多名小小班的孩子吃肯德基,无论怎样追问也不肯说出她的姓名…… 在所有人看来,何江萍无时无刻都精力充沛,让人很难想象其之前她与癌症做过一番生死搏斗。她坦言,自己身上系着那么多孩子的成长问题,担子很重,所以她一定要战胜癌症,开开心心陪着孩子们成长成才。所幸,目前为止她的身体状况还好,这让她很欣慰。(拾年)
去年的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顷刻间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5岁的小姑娘求永巴毛所有的亲人都在地震中不幸遇难了,只留下她孤单单一个人。和求永巴毛一样,很多玉树孩子的家庭被瞬间的天翻地覆摧毁,成了孤儿。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Shou Ji Xue Fo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