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普贤行愿品》讲纪(5—13)——手机学佛网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普贤行愿品》讲纪(5—13)  

  第五章 广修供养愿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供养的意义

  这段经文是第三个大愿的整个内容。一说到供养,首先想到的是初一、十五,许多寺庙都有给佛、菩萨上供的习惯;还有呢?天天吃饭之前,我们都要供佛,所谓"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所以,供养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是表达对佛陀的尊重和恭敬。供佛并不表示佛一定要吃我们的东西,到时候你不供养,佛就得饿一顿肚子了,不是这么回事。供养,是表达我们对佛陀的虔诚和恭敬,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佛恩的报答!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师长恩是其中之一。佛陀是我们的本师,当然也属于师长的范畴。因为有了佛陀的出世,我们才懂得怎样去认识真理,才知道怎样修行,才知道怎样摆脱烦恼和痛苦。佛陀于众生有大恩德,我们粉身碎骨报答佛陀的恩情,也报答不尽。我们除了礼敬、称赞如来以外,还要供养。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广修供养,从经文表面上看,虽然只说到供养诸佛,但是从经的内容来看,其实已包含了供养一切众生。广修供养,不仅仅是供养佛,而且要供养世界上所有对我们有恩惠以及没有恩惠的人。如我们的父母、亲戚、朋友,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要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情去报答他们。佛教中提倡培植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我们有恩的人,我们要知恩报恩,怀着一种感恩心,来报答他们的恩情。佛经里面讲:"一个人能孝敬他的父母,此人功德最大。"如果佛陀没有出世,我们孝敬、供养自己的父母,功德就是最大了。孝养父母,报答父母的恩情,也是在培植我们自己的福田。因此,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在家里连孝敬、供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都做不到的话,那你就不是一个好佛子。二是敬田。凡属于我们恭敬的对象,如师长、老师、善知识、诸佛、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的敬田,我们都要供养他们。三是悲田。悲田,指我们慈悲的对象:如那些贫穷的人、乞丐。他们缺吃少穿,生活有困难,需要人们帮助,作为学佛的人,我们要本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同情他们,帮助他们。表面上看来,我们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自己种福报,所以只要看到有困难的人,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帮助人家。

  佛教把培福叫种田。种田,就像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如果春天不播种,那么到了秋天,就一无所获。一个人的福报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人在一生中,任何好事都落不到他的头上,于是怨天尤人,说老天爷没长眼睛,不幸的事情总落到自己头上。事实上,运气好不好,并不是取决于老天爷,倒是与个人的福报有关。而福报来源于培植福田。广种恩田、敬田、悲田,通过布施、供养才会有福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无量无边的佛,每一尊佛的身边,都有很多的菩萨海会围绕。这就告诉我们,我们供养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供养的意义,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二是培植福田,增长福报;三是灭除悭贪,灭除吝啬、小气。供佛,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克服小气。如果没有供养、布施心,舍不得把东西拿出来,将来会得贫穷的果报。布施、供养是"存钱"的最佳方式,而且"利息"很高。一个人的财富,不是靠拼命赚钱就能得到。而是靠福报,靠运气。供养、布施不仅能培植福报,同时也能克服自己的贪心和执著。一个人如果贪著财物,舍不得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就像银行里没有存一分钱。虽然银行里的钱很多,别人能从那里取出十万、二十万,但你一分钱也取不出来。所以布施、供养别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存钱"。

  人因为贪著的缘故,因此不能广修布施。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拿去送人。送人的衣服往往是过时的,自己不喜欢穿的,才会比较大方地送给人家,很少有人能把刚买的时装送给他人。再比如送人家电器,总是看家里那些用不着、用旧了的拿去送人,不会把刚买回来的大彩电搬去送人。为什么我们舍不得把最高档、最贵重的东西送给人家?原因就是贪著。因为我们对好东西产生了执著。如果对好东西不贪著,能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拿去布施,拿去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布施的本身也是在破除我们的自私、悭贪、执着和烦恼。

  我们执著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往往就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执著是我们解脱生死最大的障碍!在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禅师,他的修行境界很高。他对任何东西都不会贪著。唯一使他贪著的是一个钵,因为这个钵是皇帝赐给他的。这一天,他感觉到寿命就要到尽头了。果然,阎王爷派了两个小鬼来抓他。禅师的功夫高得很,他往那里一坐,进入禅定的状态。那两个小鬼四处寻找,连个人影都不见,怎么也找不到他。两个小鬼很苦恼,回去交不了差,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俩就去请教寺庙里的护法神--土地公。护法神告诉他们说:这个禅师的修行境界很高,你们想找他,那是很困难的。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让你们见到他:这个禅师有一个钵,这个钵是他特别喜欢的东西。你去把他的钵拿来敲一敲,他听到敲钵声肯定会出来的,不信你们试试看。

  无常鬼变成一只老鼠,在禅师的钵上跳来跳去,钵发出了响声。禅师马上从定中出来,他怕这个钵摔坏了!这时,两个小鬼一下子扑了过去,用铁链套住了他的脖子说:对不起,请你跟我们走一趟。禅师意识到钵给他带来了祸患,就在这紧要关头,急中生智,猛地把钵往地下一摔,"咣"地一声,两个小鬼吓了一大跳!乘此时机,禅师赶紧进入禅定的状态,结果无常鬼又找不到他了。钵没了,禅师的命却保住了!

香花灯果供养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起深信解,就是深信不疑。现前知见,多得无以数计的佛,就像在自己的面前一样。这种修行方法主要靠观想。我们要让自己进入普贤菩萨思想境界中,相信宇宙中有无量无边诸佛存在。

  怎样供养诸佛呢?"悉以上妙诸供养具"。普贤菩萨告诉我们:面对十方诸佛,我要用最好的东西去供养。所谓的最好,当然不是一定要你拿出金银财宝、珍珠玛瑙去供佛,而是在你经济能力可能的范围内,用最好的东西去供佛。"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华",指花,用鲜花供佛。"云",表示众多,用很多的鲜花去供佛。"鬘",就是花鬘,把花一朵一朵地串起来,串成花环,一串一串地拿去供佛,这就叫鬘云。"天音乐云",用音乐去供佛。我们唱炉香赞,就是用音乐供养佛。学弹钢琴的,或是电子琴什么的,你可以到佛堂去表演给佛听。比如你刚学会一首新歌,你觉得好听,你唱得又最好,首先去供养佛,这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过去国王出巡时,黄金伞盖撑在头上。用这种伞去供佛。"天衣服云",用最好的衣服去供佛。比如你刚买到一件高级的时装,先拿去供佛,然后再穿,这也是可以的。供养的意义,主要是表达你的虔诚,至于佛用不用那是另一回事。水果刚买回家,选一个最大最好的,先拿去供佛,表示你时时都有一份供心,这才是重要的。"天种种香",就是各种各样的香。如末香,就是现在的檀香;涂香就是抹在、涂在身上的各种香;烧香,指供佛点的香。买回来,先拿去供佛,然后再往自己身上涂抹。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是佛教中一座最高的山,教中也有人认为是喜马拉雅山。我现在供的这些花果、衣服、音乐等供品,犹如须弥山那么高、那么大,但不是真的,主要靠观想。普贤菩萨教我们,要用观想的方法去供养佛。"燃种种灯",燃各种各样的灯,如酥灯、油灯,用花生油、菜油、芝麻油等"诸香油"去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每一盏灯的灯炷,像须弥山那么大。"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每一盏油灯里面的油,就像大海里边的水这么多。想想看,这盏油灯要点多长时间!这盏油灯永远也不会熄灭!你供佛的时间与这盏油灯一样,直到永远!想想看,这种供佛的功德有多大?因此,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要展开自己的心胸、想象,让自己的思想境界能够包容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学佛就是要用佛的心量要求自己,使自己心胸开阔。这样,我们才能够向佛靠近。我们才有成佛的希望。如果心量老是停留在凡夫的水平上,那么永远都只能是众生。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如是等供养具,常为供养"。前面所说的衣服、鲜花、音乐、食品、涂香、各种油灯......这么多的东西去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以及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看起来这功德当然很大。但普贤菩萨接着告诉我们:"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善男子啊!你不要以为用那么多、那么好的东西去供养佛,就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了。不是的!对佛陀最好的供养,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奉行,而不是物质品。这就是说:"依教奉行",或"依法修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比方说,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是什么呢?儿女对父母怎样才算孝顺呢?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你的女儿,一天到晚光知道给你买好吃的,好穿的,但在外面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你说的话,她一点也不听。专门在外面惹麻烦,三天两头有人找上门来,找你的晦气。相反,你的儿子,虽然没有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东西,但是他很听话,不在外面惹麻烦,上门的人都在赞扬他,说他很有出息。请问,你喜爱女儿?还是喜欢儿子呢?肯定是喜欢儿子。假如你喜欢的是女儿,说明你不是一个好父母。

  诸佛菩萨对待众生的心情,也是相同的。有些人很知道供佛、拜佛,拿到皈依证,就算完事,以为自己是佛子了。对于佛法的道理,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观念、习惯生活,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就对佛教大发牢骚。这种人,尽管每天给佛、菩萨上供,供品上得再多再好,也是白搭。他们永远只能是佛法的门外汉。这就是说,作为一个学佛的人,"依法修持,依教奉行",才是对佛陀最好的供养。

  法,在我们的修行中,它的地位非常重要!我们信仰佛法僧三宝。有些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三种关系:有的人信佛,但他不信法,认为法没有什么好研究的;僧嘛?更不稀罕,跟我差不了多少,比我也好不到哪儿去;他最感兴趣的是佛,对佛无比的崇拜、信仰。但是,假如你对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你能很好地学佛修行吗?显然不太可能。像现在流通的佛教典籍,有很多经是真经,但也有伪经。伪经是冒牌货,它不是佛说的法,是一些外道或鬼神借佛的名誉编撰的一些"经典"。如果你对佛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正见尚未树立,面对这些伪经,你信以为真,按照经中的话去做,就会误入歧途。

  还有一种人,他感兴趣的不是佛,而是僧。拜了师父之后,觉得师父就是一切了。他以为听师父的话,把师父恭敬、供养好,就能了脱生死。这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拜的师父具有正知正见,是位善知识的话,你去亲近他,就会得到解脱,得到佛法的受用;如果拜的师父是恶知识呢?师父邪知邪见的话,他说什么,你做什么,那就完蛋了!掉在深渊里,还不知道呢!

  所以,佛法僧在佛法上是一个整体。佛法僧三宝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法,不是佛,也不是僧。为什么呢?因为佛能够了脱生死,能够成佛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依法证得了法的真实相,才成佛的。所以,佛是以法为核心的!法是佛证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我们修行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法的认识上的。我们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不能离法去修行,只有依法修行,才能得解脱。因此,法在佛教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够依法修行,这才是佛陀的好弟子。依法修行是法供养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说修行供养,可以概括后面六种供养。"如说修行"指依照佛所说的种种法去实践,通过长期的修行,得到解脱,直至成佛。这种供养,自然把其它的六种供养包括进去了。必须注意的是,在七种供养中,有三种提到"众生",另外四种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众生,但也包含度众生的成份在内。学佛的人要知道,所谓解脱成佛,不仅为了自己个人,同时也为了所有苦难的众生。所以在修行这七种法供养时,决不能忘记众生,应当永远把众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学佛人的本分。

  (1)如说修行供养:按照佛陀所说的种种法门修行,也就是依法修行。

  (2)利益众生供养: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们都要积极去做。别人有困难,主动帮助别人,把他从困苦中解救出来,给他快乐。从表面上看,这样做,跟佛法没有关系。其实,这也是在供养诸佛。因为佛、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出世,你能利益众生,自然是对诸佛最好的供养。

  (3)摄受众生供养:社会上有许多人,直截了当地跟他讲佛法,他不一定会接受。这种人,首先要摄受他们。什么叫摄受?佛法里有四摄法门: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看到人家有困难,需要经济、物质方面的帮助,我就给他这方面的帮助,这是布施;爱语,是在爱心的基础上,用真实的语言或利他的语言,去帮助他人;利行,所做的一切事情对他人都有利益,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会对他人构成伤害;同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果真能按照四摄法门去做,即使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肯定也要被你所感化;对方还不被你感动的话,那他简直就是一根木头了。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朋友,想要他们对你好,那就要修四摄法门。修了之后,别人一定会对你好。因为,摄受众生供养,是以四摄法门去摄受众生,利益众生。

  (4)代众生苦供养:需要有同体大悲的精神,把众生和自己看作一体。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比如某人做手术急需用钱,还差两百元钱才能住进医院。眼看病人生命垂危,这时要毫不犹豫地主动去帮助他,把钱拿出来,让他先住进医院。假如他需要输血,别人的血型与他的血型不吻合,恰好病人的血型与你相同,这时,病人的生死就是自己的生死。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你马上把自己身上的血液输给他。他的病就是我的病,他的病好了,你应该为他的康复感到高兴、幸福,这就是代众生苦供养。众生受苦的现象很多,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地讲了。

  (5)勤修善根供养:学佛修行要勤修善根。也就是要众善奉行。善的内容很多:如三归,修止观,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四摄,拜佛,礼佛,忏悔,放生......这些都是勤修善根的内容。今天修了,明天继续修,一直坚持做下去。绝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

  (6)不舍菩萨业供养:学佛,首先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修学中,不能半途而废。不舍,就是不要舍离。发了菩提心之后,不要舍弃,不要离开菩萨道修行。菩提心,是一种自觉觉他心,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过程是"自觉",学习佛陀度众生的精神和行为是"觉他"。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能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方便善巧地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使自己和大家离苦得乐。

  行菩萨道也属于法供养。法施的功德很大,这个问题《金刚经》中讲得非常清楚。《金刚经》里说:用许多的七宝去布施,但比起读诵《金刚经》,或者能够给别人解说《金刚经》的功德,那简直差得太远、太远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财布施跟法布施相比,财布施的作用太有限。别人有困难,经济上需要帮助,我给他一百块、一千块、一万块,总有用完的时候,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呢,我给他财物未必就是好事。有时候他没有钱还很幸福,钱多了反而不幸福。社会上有许多夫妻,没钱的时候感情很好,日子过得很开心。随着家里的收入增多,家庭开始不和谐了:什么外遇啊,花天酒地啊,结果本来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钱多了,反而闹得不可开交。所以有钱不一定能够幸福,钱仅仅是幸福中的一个成份,不是全部,它不是人生的一切。

  所以,佛法说财布施供养不及法布施供养功德大。法布施,就像我教你一种谋生的方式,比起直接给你钱的好处要大得多。因为,谋生的手艺学到后,只要勤苦奈劳,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我能给你一种幸福之道,把佛法传授给你,使你远离忧愁、烦恼和痛苦,使你生活得幸福美好,生活得充实、愉快、安乐。可见,使人终生受用不尽,使人觉得幸福的,并不是钱,而是佛法。

  (7)不离菩提心供养: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学佛的人,要有大悲心,由大悲心才能出生菩提心。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不可以有一刹那离开自己的发心,这样菩提心就可以一天天地增长起来,直到成就无上菩提,圆满佛果。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说的就是这种道理。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俱胝、那由他、迦罗、算、数、喻、优波尼沙陀,都是极大极大数目的量词名称。普贤菩萨向法会的听众说道:善男子呀!你们要知道,像前面所说的种种财物供养,如须弥山那么大,简直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多,应该说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但是比起法供养的功德,那就差得太远、太远。如果财供养的功德有百分,那么,它还不及法供养一分的功德大。这一段经文,主要通过一些比喻的方式,告诉我们法供养比财供养的功德,大了又大,是不可以用数目来比较的。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为什么法供养的功德比财供养的功德大呢?原因是"以诸如来尊重法故"。因为一切的佛,都是尊重佛法的,那么,我们更要尊重法。法,在佛法里的地位是最高的,佛是由法而出生的。因为有了法,佛体验到了法,证到了法,所以才成佛。佛从哪里来的?佛从依法修行中来。如果我们行菩萨道,能够依法修行,依法度众生,这种供养才是真正供养如来。反过来说,你光是用好东西去供佛,这种供养永远不会是最好的供养,真正的供养是法而不是物。那么,以后是不是不用给佛上供了?也不是,供还是要上的。前面刚说过,上供可以培植福德,同时也可以克服我们的悭贪、吝啬、小气,上供也是修行的一个方面。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内容跟前面一样,不管是修财供养也好,修法供养也好,真正的供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长时间的,尽未来际的。

           第六章 忏悔业障愿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困扰人生的重要因素

  这是普贤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忏悔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始以来由于无明和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造下了种种的罪业,这些罪业招感的果报,造成我们修行的障碍。我们要忏悔的障碍有三种:一是烦恼障,二是业障,三是报障。  

  (1)烦恼障,主要包括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嫉妒......这些烦恼阻碍我们去修行。因为有贪心,使人造罪业。贪心使人不得安宁。你要打坐,因为贪心,所以总想着贪著的东西:有时想着哪笔钱还没有赚,想要的哪样东西,还没有搞到手,所追求的某件事还没有实现......所以贪心影响修行。嗔是记恨心,一个人记恨心重也很难修行。假如你跟人家吵架之后,时时处在一种记恨、无明火、想报复的心理状态中,打坐时,你能坐得下去吗?坐不下去的。因为内心有烦恼,不平静。愚痴,就是没有智慧,不明白事理,这也是修行的一种大障碍。比如说,有人听佛法怎么也听不懂,看经教怎么也看不进去,根机太钝,这种人也是很难修行的。懈怠是懒惰,或者说是放纵自己,打坐时,瞌睡来了,腿有点麻了、酸了,就想,睡觉算了,明天再修吧!还有的人放纵自己,克制力差,经不起外界环境的干扰和刺激,见别人玩得开心,就放纵自己,不分时间地看电视、电影,跳舞,天天搓麻将。时间长了,就养成一种习惯,想改也改不了。搓麻将,搓上隐了,听见搓麻将的声音,心里就慌,就想坐下搓几圈,赢了还想再赢一点才肯下来,输了又想再多搓几圈,想把本钱捞回来,是不是?搓习惯了,一天不打,就感到空虚、难受、坐立不安。所以,学佛的人,不能随便放纵自己,要把心收回来,不去执著那些对我们修行没有利益的事情,这样的话,打坐、念佛的时候,妄念就会减少。

  (2)业障。在佛教理论中,业,是极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业,是梵语羯摩的意译,从身口意产生。身业,指人的行为或行动;口业,指人的语言表达;意业,指人的思想、意志或心理活动。从身口意发生各种业之后,业力会折射成影子,变成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未来生命的发展。

  我们无始以来,做下许多不应该做的事,造下了许多业力。我想打坐,但是身体有病,患有腰腿痛疼的毛病,经常卧床不起,三天两头往医院跑,这是业障。有的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想修行,但没有时间,为了谋生,一天到晚,拼命地挣钱养家糊口,这也是修行的业障。业障就是障碍。有的人,经济条件好,人又十分聪明,但他不信佛法,或者生在闻不到佛法的地方,根本不知道世间上有佛法的存在,永远也闻不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永远没有机会接触佛法,永远没有机会接受佛法的沐浴、洗礼,接受佛光的普照。全世界五十几亿人口中,能够闻到佛法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今天有机会听闻佛法,有机会修学佛法,应该珍惜时间、生命,加倍珍惜佛法!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时间在翻着生命的日历,我们要认真对待,珍惜闻到佛法这份福报!

  为什么有的人能闻到佛法,有的人闻不到佛法呢?这就是业力、业障的缘故。比如你想出家修行,但你是家里唯一的儿女,父母不同意你出家,你不听,父母在你面前要死要活,你一定要走,他就上吊,看你往哪儿走?这个家你就出不成了。这是业障。但是也有很多父母送子出家修行。像我吧!从小就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里,十几岁就出家了,一点障碍也没有。我不知不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来到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为了出家。还没有认识佛法,我就出家了。出家时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出家?反正那时候就出家了。起先也不知道出家的好处;后来学了佛,才知道佛法原来是这么好。

  我们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任何障碍,不要埋怨或责怪客观环境和其他人。我们要反观自己,想到障碍的出现是自己过去造下的业障,在佛陀面前诚心忏悔。修行碰到人和环境对自己不利时,应这样去想,不是别人的错,而是自己业力的错;不是环境不好,而是自己的业力不好。必需甘心地去承受,然后想方设法改善它。

  (3)报障,因为一个人有了烦恼,就会造下种种的罪业,造了罪业之后,就要受到报应。因为造下的罪业,就像种子一样,种在自己的生命里,时候到了,就要受到报应。也许有人会说,我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干了许多坏事,为什么还活得好好的?;有的人做了许多好事,为什么他处处都不得意呢?你们说说这是为什么呀?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没到。你看农民春天把种子播到地里,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所以,干的坏事好事不是马上就有结果,要等待因缘。

业与果报

  佛教的因果报应,强调因缘。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因素,缘是事物发展的外在条件。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把稻种放在仓库里,种子能开花、抽穗、结果吗?不能。这些种子,必须有适合它生存的条件,它才有生命。如果离开了阳光、土壤、水分、气温、肥料、人工管理等这些条件,它就不能开花、结果。因果报应也是一样,做了好事,做了坏事,没有得到报应,这是因为外在条件、内在因缘还没成熟;条件成熟了,迟早是要报应的。报应在佛教里有几种情况:有现报,现在就受报;有生报,来生才能报应,我们看不见;后报,可能要几十、几百、几千甚至几万生才能受报;还有不定报,受报没有一定的时间。  

  业,又有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必然要受报的;不定业,是说这种报应没有一定,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我们怎样去区分定业和不定业呢?所谓定业,是我们故意存心造下的业。例如某人,蓄意谋杀一个人,这种业就是定业;相反,一个人无意间踩死一只蚂蚁或虫子,虽然伤害了一条性命,但不是故意的,不是有心要杀死它们,这种业就叫不定业。这种情况以后可能会受报,也可能不会遭受果报。

  另外,定不定业,也从忏不忏悔说明。你做了某件对不起人家的事,伤害了他人,要是你不感到惭愧、内疚、自责,一点悔改的心都没有,那你做的坏事,就会贮藏在自己的生命(阿赖耶识)里,等到业力的因缘成熟以后,将来一定会受到果报。就像你伤害了别人,对人家不表示一点歉意,对方一定怀恨在心,将来有机会肯定要报复你。反过来说,如果你伤害了别人,感到非常后悔,主动去向人家赔礼道歉,求得别人的谅解,对方气消了,他就不会恨你,报复你。这样的话,你的业力也就消除了。所以,我们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以后,要发自内心地谴责自己,诚心忏悔自己的罪业。不然,你的罪业就消除不了。所以,忏悔业障是重要的修行。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

  忏悔的意思是什么呢?忏,忏除过去所犯的过错;悔是后悔,改过自新。忏悔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生起悔过心理,痛改前非,保证不再犯第二次了。忏悔,并不是佛教特有的法门,像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很重视忏悔,共产党也讲批评与自我批评。佛教的忏悔跟其他宗教不同: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忏悔,他们向谁忏悔呢?向上帝、教主忏悔,求得主的宽恕、饶恕。主宽恕了你,你的罪业也就消除了。佛教的忏悔主要是面对大众、面对自己,虽然有时也在佛的面前忏悔,但主要是自我谴责。

  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佛陀在经中说:有两种人在修学佛法上能有成就,第一种是能如法如律的去修行、生活,不会犯罪;第二种人是犯罪之后能忏悔。一个人有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没有悔过之心,这种人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当我们犯了错误之后,一定要诚心忏悔,痛改前非,保证以后不再犯罪,这样在修学佛法上才能有成就。

  平常的人,都知道把生活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然而没有注意打扫、清洗自己不良的行为,没有想到去清除自己思想和言行上的污垢。由于无始以来,我们有很多烦恼,造下了很多罪业,我们的人格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如果不用忏悔去打扫清洗自己被罪业污染的人格,那我们的人格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就像一件十分漂亮美观的时装,本来很干净,如果一位女士穿一段时间,穿脏了,脱下来也不洗,往那里一放,过几天拿来再穿,再脱;再穿,再不洗;过几天,拿出来闻闻再穿,时间长了,已经脏得不能再脏、臭得不能再臭了,然后就这样一直穿下去,一次也不洗。你想这件衣服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

  我们的人格也像新衣服一样,本来很干净,因为有了贪嗔痴的原因,使我们犯下了许多罪业。这些罪业,把我们的人格染污了。因此,我们现在学习普贤菩萨的第四大愿"忏悔业障",使我们懂得用佛法的忏悔法门,去清除自己心灵上的污垢,使我们的人格恢复到本来的面目,这样我们才能够成佛!

由贪嗔痴造诸罪业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普贤菩萨想自己(当然也包括我们在内)在过去无穷无尽的劫数,一直到现在,由于贪嗔痴烦恼,造下了身口意业。诸,包括所有的一切恶业,多得不可以用数目来计算。佛教里把贪嗔痴称为三种不善,因为人类的一切不良行为,以及世界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罪业,大到世界战争,杀人放火、偷盗抢劫、谋财害命;小至撒谎骗人、勾心斗角、面和心不和、相互利用、卖东西以假乱真、短斤少两......这一切丑恶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于贪嗔痴三种不善造成的。  

  贪心使我们杀生,见钱眼开。自己没钱花,见人家很有钱,日子过得比你好,出手比你阔气大方,觉得自己活得不风光,赶不上他人,于是图财害命,起心杀人,造下杀业。另一种人十分富有,钱财用不完,今天吃鸡,明天吃鸭,后天吃蛇,慢慢地吃受保护的动物。吃来吃去,不知吃什么才合他的口味。结果许多无辜众生的性命,不幸倒在他的嘴下。这种人贪著一时的口福,伤害了许多无辜的性命,到头来得了肥胖症、动脉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等,钱没有用完,折福短命!因此,我奉劝诸君,嘴下留情,以免自害害他。

  贪心还表现在另一种人身上。如某个男性贪著美色,见那个女的长得漂亮可爱,拼命地追啊、追啊,想占有她。如果遭到女方的拒绝,或者这人已经有男朋友了,于是就去强奸、或是毁容,毁了别人的身子、容貌。社会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所以贪心既害自己也害别人。贪心也是罪恶的根源,像党政领导干部中的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职权玩弄女人、贪污受贿,结果,贪心把乌纱帽给丢了,贪心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贪心不除,那我们学佛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嗔心对于学佛的人来讲,也十分有害。嗔心会使人失去理智,为了一件小事,双方争执起来,互不相让,谁也不服谁。矛盾激化,大打出手,打着打着,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嗔恨心重,使人犯下杀人罪业,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个男青年,刚刚发了工资,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喝酒,本来大家玩得很开心,突然有人提议打麻将,这位青年起先站在一边看,并不参加。后来看见有人接连摸了几把,赢了几百块,见别人得意高兴的样子,加上嫉妒心的怂恿,心里不服气,上去摸几把给他瞧瞧。结果手气不好,一个月的工资,不一会儿就钻进别人的口袋里去了。带着一把无名火回到家里,在妻子面前交不了差。正在妻子唠叨、吵得心烦的时候,家里的一条小狗见男主人回来,本来是上前亲近,表示欢迎主人的到来,没想到主人拿它出气,用力一脚把这条小狗给踢死了。所以嗔心使我们乱杀无辜,嗔恨心使人妄语、邪YIN、偷盗......这里就不一一点明了。

  总而言之,如果人类的贪嗔痴存在一天,人类一天就得不到安宁。有的人说,现在国家很穷啊,世界上有很多人吃不饱饭呀,所以有很多人去犯法,如果哪一天富起来了,犯罪现象就会减少了。其实不然,富起来也会有人犯罪,因为人有贪嗔痴,即使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犯罪现象也还是不能避免。像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的人都很富,但他们国家犯罪的人也不少。所以不在钱多钱少的问题上,而是在世界上的人,有没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和一种健康的心态,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因为有了贪嗔痴,造下的罪业到底有多少呢?说出来,不要把你们吓得晕过去:"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们无始以来造下的罪业无量无边,好在所犯下的罪业没有实质和形象,如果有的话,整个虚空和宇宙都容纳不下我们的罪业。

  我们是什么人呢?我们都是罪人。我们的罪业很多,所以基督教有"原罪说"。那有的人会说:我这一生,自懂事以来,对人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干过什么坏事,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也有这样说的。可是,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他会发现自己经常都在造罪。《地藏经》中说:"阎浮提的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我们一天到晚有多少不好的念头,你们有谁统计过吗?有人说:只要心好就行了。可是,什么叫心好?好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的心一天到晚,有多长时间是好的,你能搞得清楚吗?其实,我们一天到晚有意无意中不知伤害过多少人,不知不觉犯下多少罪业了。

如何忏悔

  无始以来造下的无数罪业,应该如何忏悔?普贤菩萨告诉我们:"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数,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界,一切功德。"从前我所造成的恶业,周遍法界,现在我用清净的三业,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诚心忏悔自己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永远安守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么,无始以来所积累的罪业,都可以消除了。

  不过,忏悔的效果有好有坏,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对不起别人的事,随便说两句道歉的话,嘴巴在向别人道歉,心里并不自责、改过、痛恨自己,这种忏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过也许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在忏悔时,用一颗十分虔诚的心,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地后悔,埋怨自己当初不应该那样去做,心里感到难受,忏悔时甚至痛哭流涕。这样去忏悔,效果就好,你的罪过才能消除。真正的忏悔应该表现在身口意三业上,忏悔时我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高度集中起来,浑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现,这才是清净的三业忏悔。

  佛教的忏悔方法大体有三种:

  第一种是作法忏。僧团每半个月做一次布萨,这是僧伽自新的会议。在会上,把你这半月以来,做了哪些不应该做的事,一一说出来,作自我批评,求得大家的原谅,达到消除业力的效果。僧团的这种忏悔,有一套很严格的规定,根据你犯罪的大小、多少,来看你犯的是哪一种罪,你必须对着多少人的面忏悔,如有的要对十个人忏悔,有的要对二十个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忏悔。僧团每隔半个月,僧人要做一次这样的忏悔,这种忏悔叫作法忏。

  第二种叫取相忏。通过拜忏,如拜水忏、拜梁皇忏的形式,之后,你的心才能清净、安乐、轻松。不然,心里老是有一种负担。罪业的包袱没有放下,心情就会沉重。现在社会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师制定流传下来的忏法,拿去替别人忏悔,利用这种方法赚钱,若是古代祖师看见一定要痛哭流涕。其实,忏悔本身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我也念三昧水忏,经常把这种忏悔作为自己的功课去诵,每次念的时候,还是有感应的,觉得自己无始以来真是造下不少的罪业,忏悔之后,感觉特别的好,轻松很多。

  第三种叫实相忏。观罪业本空,罪业也是因缘所生,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罪;但是不要以为观罪业本空,我造罪业多少也无所谓,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继续造罪,但是果报是空还是不空呢?肚子饿了,还要吃饭;肚子痛了,难受的是你,不是别人。实相忏从观空着手,是一种很高的修忏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如果能体会罪业的实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业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达不到,所以还是从作法忏、取相忏下手。所谓"诚心忏悔,后不复造",诚心忏悔自己从前所犯下的罪业,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

  "恒住净戒一切功德"。要永远持戒,守住在清净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对一般归依弟子要求持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条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五戒十善对在家佛子来讲非常重要。修学佛法首先就从持戒下手,通过持戒,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去做,哪一些事情不应该做。通过持戒分清善恶,去恶从善,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我们的人格趋向完善。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话告诉我们,忏悔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不断地忏悔,尽未来地忏悔。众生的业、烦恼不会穷尽,所以我的忏悔也不会穷尽。忏悔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永远没有间断。用身口意清净的三业,不知疲倦,至诚恳切地修忏悔。

  

  要记住,在我们的修行中,要经常忏悔,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清净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学佛法上有所成就。

           第七章 随喜功德愿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不嫉妒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随,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什么叫随喜功德呢?凡是别人得到利益,或做了好事,不论大小,不管是看见的,或是听到的,哪怕一丝一毫,如像是自己跟随他人同做一样,表示由衷的欢喜、赞叹。比如看到别人给希望工程、给寺庙捐献了一万块钱,虽然自己没有这个能力捐献,但是你从内心为他人的这种行为表示赞叹,感到高兴、欢喜;即使你没有出一分钱,但是你所得到的功德,跟这个人所得到功德是一样大的。随喜功德,成本非常低,效益非常大,是十分廉价的。

  有人说,这种功德划得来,反正我又没花一分钱,只是高兴一下,这有什么难的?其实,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对于一个嫉妒心比较重的人来说,恐怕难以做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如两家人,在两对门各自开了饭馆,看到对门顾客多,生意兴隆,一天到晚进出顾客量大,自己这边的生意十分清淡,一天到晚守在那里,自然会生起嫉妒,巴不得这个饭店早一天搬走,或是把他的厨师夺过来。还有的人,自己生得矮小,皮肤又黑,天生一副不引人注目的容貌,老大不小了还找不到女朋友,一次恋爱也没谈过。相反,对门邻居家的小伙子,高大魁梧,长得英俊,一表人才,那些漂亮的姑娘们,成天围绕在他的身边转来转去,有说有笑。那你说,这个人会为别人高兴吗?我看,很难做到,是不是?所以嫉妒心是修学随喜功德最大的障碍。

  对于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讲,要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好事,或取得的成就,我们要表示由衷的欢喜,不要说风凉话去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要说赞叹语,使人家高兴。别人有钱,出一万元修庙、架桥、铺路什么的,你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出上十元、五元表示随喜。我们要学会一种随喜的心态,要修学随喜功德。

以佛陀为榜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修随喜的功德,首先对佛、菩萨的善行和一切功德表示随喜,诸佛如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诸佛如来,不是一佛、二佛,而是整个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他们所做的一切善事和功德,都是我们修学随喜的对象。诸佛菩萨到底有哪些功德呢?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诸佛如来之所以成佛,是从最初发心开始修成的。佛陀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普通人经过修行而成佛的。

  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勒。"释迦牟尼佛不是生下来就是佛,弥勒菩萨也不是平白无故地就成为菩萨。佛祖释迦牟尼,原先是跟我们一样的凡人。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他是他们的太子。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说:他的母亲回娘家,路过兰毗尼园,手攀无忧树枝休息时,忽然从右肋生下了他。长大后,像凡人一样娶妻生子,过着世俗生活。从有关史籍上可以知道,他在修道中遍访了当时印度著名的宗教师,最后才摸索出一条解脱人生痛苦的大道。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也是后世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指释迦族,牟尼是圣者或贤人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是"释迦族中的圣者"。他的真名叫悉达多。

  悉达多太子早年的生活很幸福美满,拥有权力、财富。在他十七岁那年,娶了美丽的耶输陀罗公主为妻。耶输陀罗是邻国天臂城主善觉王的长女,窈窕的姿态,秀美的娇容,像初春的柳絮。英俊的太子,美貌的公主,就这样结下了美好的姻缘。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名叫罗睺罗。有一天,悉达多太子突然抛弃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出家修行去了。关于他出家的年龄,一般资料也不明确。据研究者考证,有的说十九岁,有的说二十九岁。总之出家时很年轻就是了。也许有人会问,他既然生活得这样美满幸福,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这里只介绍一些悉达多修行、证悟的经过。

  悉达多的父母知道他决意出家修行,都十分伤心、难过,想了许多的办法劝阻,都没能改变他出家的决心。只好悄悄地派了憍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服侍他,尽到父母最后的心意。

  太子出家成了沙门,托着瓦制的食钵,一步一步向王舍城走去。到了城郊,并不急着进城,而是在附近的灵鹫山上找了一个岩洞,作为修道和暂时栖身之地。后来,他离开那里,四方行脚,寻师访道,在苦行林中苦修六年。这六年的生活经历,是相当困苦的。经文中说"或日食一麻,或日食一米","身形消瘦,有如枯木"。甚至有一次,在尼莲禅河洗澡,因身体过度虚弱,洗完澡后连爬上河岸的气力都没有了。对六年的苦修结果,他很不满意,觉得根本没有证悟真理。最后,他来到尼莲禅河畔的一棵大毕波罗树下。毕波罗树是梵文的音译,汉文佛经上还将它译为"阿沛多罗树"、"贝多树"、"阿输陀树"等。还有的经文将它称作广为人知的名字,即"菩提树"。为什么叫它"菩提树"呢?"菩提"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来专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因为释迦牟尼在这棵树下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沾圣人之光,被称为"菩提树",原来的树名在中国反而鲜为人知。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的常绿乔木,树干呈黄白色,异常的高大粗壮;树叶是椭圆形的,叶片非常阔大;树籽坚硬圆润,可作念珠。悉达多在这棵树下铺上一束软草,敷上座具作为坐垫,然后盘腿坐下来,即"结跏趺坐"。并立下大誓愿说:"不成正觉,不起此座!"由此静静地进入了悟道的沉思。

  悉达多在菩提树下究竟坐了多长时间才悟道呢?经典上说法不一,有的说七天七夜,有的说四十九天。最后一天的凌晨,他突然抬头望见天上的启明星,顿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佛经上常说的:"释迦尊者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从此,觉悟后的太子,被人们尊称为"佛陀",也就是"觉者"。

  佛陀觉悟的是什么呢?佛陀初转法轮时,向五比丘讲述了他所领悟的生命的秘密。这就是十二缘生的因果法则的规律。这个内容,是佛陀七天七夜中沉思的主要成果。因为,他破译了生命和宇宙的奥秘,突破了人的理性和思维极限,飞跃到佛的境界。所以,佛也是由人修来的。从佛陀出家、修行、证悟,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启示呢?佛陀既然是人修成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只要修行,也是能够成佛的。禅宗里有的学禅的人,去问祖师,什么是佛?回答:"你就是佛!"你敢不敢承认自己是佛啊?如果你不敢承认自己是佛,你离佛道就远了。《大本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就是说人人都有成佛的潜能,或者说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成佛的资格,禅宗非常重视这一点。

  "从初发心,为一切智"。佛陀从最初发心修学佛法的时候,就是为了成就一切智。什么叫一切智呢?就是佛陀所成就的一切智慧。佛,是觉悟者或智者,它是梵文的音译。不过佛教中所谓的觉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它指一种特殊的智慧或觉悟,不是世间一般人的聪明才智所可比,而是指具有断除烦恼和痛苦证得真理的智慧,佛教专称这种智慧为般若智。佛陀就是彻底、圆满、拥有般若智的觉悟者。佛陀跟凡人不同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了宇宙人生真相,解脱人生一切的困惑和烦恼。

  "为一切智"就是修道成佛,成就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呢?普贤菩萨说:"勤修福聚,不惜身命。"要想成佛,就要精进修福修慧。佛有两种功德达到圆满,就是福慧达到圆满。我们称佛为两足尊,也就是说,佛陀的福德和智慧达到了圆满。反过来讲,我们的智慧修得怎么样呢?佛陀成就的智慧,我们尚未开发;至于福德呢?每一个人肯定都有,只是多少的问题。因此,福德在修学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寿命长、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儿女孝顺、人缘好、临命终时死得安祥......这些都是修福德而得到福报的具体的体现。但是世界上的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百万富翁,拥有的福报都很有限,只有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圆满的。佛陀的功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打开经书能看到许多这样的故事:地脏了,佛陀会去扫地;看到老比丘老眼昏花,穿针缝衣服,眼睛看不清,佛陀帮他穿针缝衣。老比丘感动地说:我不敢劳累您!佛陀说:"我也要修福报的,我能成佛,就是无始以来我非常重视福报的积累。虽然我已成佛了,但还得继续修福报。"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的好坏,福分的大小,是靠自己无始以来,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佛陀这样的圣人都要修福,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之人,更应该向佛学习,勤种福报的善根!

  社会上有的人福报很大,有许多人很有钱,但只懂得吃喝玩乐,享受福报。有的人只懂得拼死地去挣钱、拼命地去享福,不懂得做好事,也不知道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就像银行的存款一样,只知道往外面取,不知往里存,时间长了,再多的钱也会被取光的,福报的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要惜福,要懂得修福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的福报享完以后,他就会提前死。佛教讲人的死有三种:一是福尽死,寿命没到,但福报享完了;二是寿尽死,寿命到尽头就死了;三是横死,就是意外的车祸伤亡。诸佛从最初发心开始修福报和智慧,甚至为了修福报,诸佛不惜献出他们自己的生命。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佛陀的成就不是一生修来的,也不是几十年就能成佛的。佛陀的成佛经过多长时间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佛刹就是佛的世界、佛的国土。我们把佛的国土剖析成微尘,这个微尘就像一个一个微量元素,然后把每一个元素比作一劫。在每一个劫里边,佛舍弃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

  佛陀在过去无数生中因地行菩萨道时,有一次,他在山上看见一只母老虎守在三只小老虎身边。天正下着大雪,已经下了好几天的大雪,山林里的动物都躲在洞里,老虎找不到东西吃,母老虎没有奶水喂小老虎,眼看这几只小老虎就要饿死了。佛陀为了救活这几只老虎,就把自己身上的肉用刀割下来,拿去喂虎。

  佛陀做国王的一生中,天人为了考验他行菩萨道的道心,故意变做一只老鹰,追捕一只小鸟。那只小鸟飞到王宫里,就躲进国王的袖子里。老鹰抓不到小鸟,开口说话:"请您把小鸟还给我,因为我肚子饿,小鸟是我的食物,请把它还给我吧?"佛陀说:"它跑到我这里来是为了避开你的追杀,我只能尽力去保护它,我不能把它给你。"老鹰说:"你既然这样慈悲怜悯它,你也应该慈悲怜悯我呀!你救了它的性命,就意味着夺去我的一顿午餐!"佛陀回答说:"那你想怎样呢?"老鹰说:"你不想让我挨饿,就把你身上的肉,割一块下来,相当于小鸟重量,这样才可以。"佛陀毫不犹豫,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来,满足了老鹰的要求。

  还有一生,佛陀作为仙人在雪山上修行。有位天人现罗刹相,来到仙人面前,宣称他曾经听过佛陀说法。仙人就向他求教佛法,罗刹说:"如果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佛法,我当然可以告诉你。不过,你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否则,我不会告诉你。"仙人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吧?"罗刹说:"你必须用你的身体和性命来供养我,我要吃你的肉。"佛陀马上答应了天人的要求。佛陀为了求佛法在因地时不惜自己的头、目、手、足,这种例子非常多。佛陀的这种行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舍身为法"。为了追求佛法,得到真理,舍去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在所不惜。

  舍身为法,对于一般修道人来讲,简直难以想象,更不用说做到了。但对于释迦牟尼来说,他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他说:"我无始以来,生命的时间对于我来说,那简直是太长太长了。生了死,死了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浪费了多少生命。现在为了寻求真理,得到真理,为自己、为众生的解脱利益,虽然死得痛苦一些,但是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孔夫子也曾经说过:早上能听到真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为法忘身"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别人没有钱,你可以或多或少地拿一些钱给他。假如他要电视,你让他搬去就是了。这些东西对你的身体、性命不会构成伤害和威胁。但如果有人需要换心脏,才能保住生命,要你把心挖给他,你舍得把心挖出来吗?我看一般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因为电视机搬走了,还可以再买一个,反正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但是一个人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如果把心拿给他,自己就没法活了。你肯定会这样说:有钱什么东西都能买得到,但唯独买不到心脏,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你。这就难以做到,对吗?但是作为每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要向佛学习!佛能舍身为法,佛能做到,我们也应该去学习。

  菩萨道的修行的具体内容是六波罗密。波罗密不是指那种又香又甜又好吃的水果菠萝。佛教中所讲的波罗密,是指修行的六度法门。波罗密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使我们度过生死的痛苦、烦恼、困惑,到达成佛的彼岸的船筏。六度法门的具体修行的内容是:一是布施,二是持戒,三是忍辱,四是精进,五是禅定,六是般若智慧。

  因为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坚持不懈地修六度法门,所以"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地,是把菩萨修行的过程分为十地。这十地的名称依次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十地在佛法的修行中,它的果位非常高,要通过修六度后才能得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无上菩提,是最高的觉悟,也就是成佛了。成佛以后,说法度化众生,化缘已毕,然后就"分布舍利"。舍利是佛的身骨形状,像珍珠那样圆的,质地有些像水晶,很透明,很坚固,颜色有红绿黄白几种颜色。北京的佛牙塔,就是佛陀的牙齿的舍利。佛灭度后把舍利分散给弟子们永远供养。

  舍利是一种宝贝,本师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弟子阿难等把他的身体火化后,发现许多许多明亮坚固的五色珠,这种五色珠,就叫舍利。佛陀的众弟子们修造了一座塔,藏放佛的舍利,永远供养。他们把佛的舍利分布到各个国家,分布到世界的各个地方去。这种舍利分散在各处寺院供养,功德是非常大的。

  供养舍利的意义,也许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佛因为已经涅盘了,世界上的众生,都见不到佛了,所以特地把佛身体的骨头舍利留在世界上,后世的佛子们见了佛的舍利,就像见到佛一样。供养佛的舍利,就像供养佛一样。"所有善根,我皆随喜"。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综上所述的种种功德,对佛所修的一切善法,我都会表示由衷的称赞和欢喜,并以佛陀为榜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就佛果。

为他人的利益而高兴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一切众生的生命现象在佛教里归纳为六趣四生。六趣,即六道轮回,六道,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四生,指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胎生的动物如人、马、羊、猫、狗等等,从娘胎肚里边生出来的;卵生的动物如鸡、鸭、鹅各种鸟类,它们的生命从卵孵化出来的;湿生的众生如蚊子、苍蝇、水里边的沙虫等之类的动物,它们靠湿气出生;化生是无中生有,不借助物质条件而出生的有情生命。我们随喜的对象不仅仅是诸佛,十方世界所有众生,对他们一丝一毫的善举也要表示随喜。我们不仅对诸佛菩萨所有成就的一切功德表示随喜,对一切众生的善行或幸福也要由衷地欢喜。  

  随喜功德的修习,就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看见某人把几万元钱,拿去为那些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盖上一所学校,给那些贫穷人家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解决特困生学杂费问题。虽然你没有这笔钱去帮助他们,一分钱也没有拿出去,但是,你能对他人行为感到由衷的欢喜、赞叹,那你所得的功德也跟他一样大。又比如说,当你走在街上,看见某人把地上的西瓜皮捡起来,扔到果皮箱里。虽然你没有动手,但是你能为他这种良好的行为表示高兴,那么,你的功德也跟他一样大。

  我们为什么难以做到随喜功德呢?原因是嫉妒心、自私心理在作怪。为他人的利益往往高兴不起来,主要是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普贤菩萨的第五大愿"随喜功德",就是对治嫉妒、自私、狭窄心量的最好方法。菩萨道为什么说难行呢?因为菩萨道的特点是完全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成就别人。

见贤思齐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指听闻佛陀说四谛法门之后,然后开悟成就道业的人。声闻成就四种果位:初果须陀洹,他从人间到天上往来七次,然后才能了脱生死;二果斯陀含,他要往来人间一次,最后他才能证得佛果;三果阿那含,阿那含就不再来了,在天上证果;四果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证得佛果。四果圣人又分为有学、无学。有学是说功德没有圆满,还应该继续向上修的意思。无学是说所有应修的功德已经修学圆满,没有什么再应该修学的了。

  独觉圣人自己看到花开花落,春去冬来,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突然领悟到世界无常,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称为独觉或缘觉。这种人慧根深厚,领悟力强,在没有听闻佛法的情况下,自己也能够觉悟宇宙人生真实,解脱烦恼。所以,佛陀的出世与不出世,客观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你具备独觉的这种慧根,你自己也能觉悟。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意思是说:以上所说佛陀在做菩萨的时候,立志发愿度众生,行菩萨道,证得成佛那广大圆满的功德,菩萨所修极难极苦的功德和行为,我都由衷地表示欢喜和赞叹。"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一段经文,也是同前面忏悔业障末后一段,完全一样,不再重复。

           第八章 请转法轮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最初说法

  首先说明一下,什么叫法轮。轮,是印度古书上记载的一种轮宝。据说上古时期有转轮圣王出现于世间,以轮宝征服天下,使国家统一,人民安乐。印度当时长期处在分裂状态,当转轮圣王出现的时候,整个印度就会得到统一。国王靠轮宝去统一国家,这个轮宝飞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老百姓便归顺于他。这个轮宝有点无坚不摧,无战不胜的味道。它能摧毁一切,降伏一切,所有的人一见到这个轮宝,马上就归顺他。佛陀的说法,能够摧毁世间的邪见,解脱众生的烦恼,所以用轮宝做比喻,称佛陀说法为转法轮。

  佛陀最初的说法,叫初转法轮。前文曾经提到,憍陈如等五人最初跟随悉达多太子出家,当时他苦修六年,用各种苦行折磨自己,这五人忠心耿耿地陪着他。后来,没有得到解脱,反而骨瘦如柴,气息奄奄。这时,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布施的乳糜,喝了以后,恢复了精力。当时憍陈如等五人,对此事不理解,认为接受牧羊女的乳糜这件事,足以说明太子已放弃了修道的决心,要走回头路了。于是他们五人商量了一阵,一同离开了太子,到几百里以外的婆罗奈国的鹿野苑去继续苦修。

  悉达多独自走向菩提树下修道,证悟成佛后,单身跋涉到鹿野苑去找他们。憍陈如等人远远看见佛陀走来,相约采取一致态度,不站起来向他敬礼,要坐要走,随他的便吧!他们没有想到,当佛陀真的走近他们时,这几个人都不自觉地站起迎接他,顶礼他,并侍奉他,但神色很不自然。佛陀看到这种局面,才对他们说道:"你们不要用凡夫浅显的智慧轻率地衡量我的道业成就了没有。"佛陀提出中道主张,使他们心悦诚服,不再生离异之心。

四谛法门

  佛陀最初给这五个人说法,初转法轮的内容是四谛法门,即苦、集、灭、道。这在佛法中非常重要!整个佛法都离不开四谛法门。无论是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密宗、唯识、禅宗、净土宗也好,佛法的整个修行都不能离开四谛。我们可以这样说,四谛是佛法的纲领。所谓谛,是真实、真理的意思。四谛,就是四种真理。四谛,又称四圣谛。四圣谛是圣者所证得的真实道理。

  一个学佛者从现有生命状态,一直到改变这种状态,乃至进入成佛的生命状态,这整个过程,在四谛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十分清楚。四谛的内容,主要包括二重因果。第一重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因果,指苦集二谛。苦,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集,是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原因是从哪里来的?苦集二谛就解说了这一道理。第二重因果是还灭清净的因果。灭,是断除烦恼,证得真实;道,指八正道,也就是证得真理的途径。我们要想把自己变成诸佛、菩萨,变成圣人,要想解脱人世间的痛苦和烦恼,那么应该做些什么呢?就是要依八正道修行,证得真理。

  四谛法门的建立,如医生治病的四个程序。佛陀也是医生,世间的医生治的是身病,佛陀治的是心病。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了解病人的状态,弄清病人的病症,到底患的是哪种病?是头痛,还是癌症什么的,必须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第二步要了解生病的原因,找到病根;第三步要搞清这种病是否能治?如果能治好,又能把此病治到什么程度?第四步要对症下药,要看病人需要住院、打针吃药、输液才能把病治好呢?还是要开刀切除病灶,才能够治好。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那也不成。

  佛陀是治疗我们人类身心痛苦最好的良医,他把我们每个众生,当做他的病人。他找到众生产生"疾病"的根源,就是苦、集二谛;他指出人生的痛苦及其形成的原因,给众生开了一个能够医治解决病根的良方,这就是灭、道二谛!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途径和归宿。四谛法门揭示了众生的病状(苦谛),病根(集谛),健康的状况(灭谛),治病的方式(道谛)。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从生死流转到解脱还灭。

  四谛法门,首先是苦谛。苦谛是说众生的生命、生存中充满着痛苦,人生就是一次痛苦的历程。记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妮娜》中写到这样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所谓的幸福是相对的,痛苦和不幸是绝对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生的实质是苦。从这一意义出发,佛教依人的感受说有三苦:一、依苦受说苦苦;二、依乐受说坏苦;三、依舍受说行苦。总之,不论是苦受、乐受、舍受,结果都是苦的。宽广宇宙,茫茫人海,不外苦集、苦聚之场。

  先依苦受谈苦苦,一共有八种:

  一、生苦:生,是人生痛苦的开始。十月怀胎,当时是什么感觉,想必大家都已忘却,但生下来的那一刹那,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你看婴儿刚落地时,呱呱大哭,这哭声意味着什么?是兴奋?是难过?也可能都不是,只是初初来到这个世界,不适应,不习惯,因此发出哭声。人诞生之后,伴随着生命未来的,是老、病、死等痛苦。因为这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免除。难怪老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何患之有?"

  二、老苦:人到老年,机能减退,神智昏昧,吃不好,睡不香,又常常生出许多病痛。凡是老年人都能体会到这种苦处。心理和身理上的衰老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任何人也无法逃脱得掉,正所谓"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世间尽是不平等的事,惟有在衰老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有钱有势的人,就把你放过了。

  三、病苦:人自出生以后,就与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从生至死,有谁没有生过病?纵然身体再健康的人,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也是有过的。人类的病五花八门,生病的滋味是苦,从来没有哪一个人说过:他最喜欢生病,生病不苦是乐。古代诗人有许多咏病的名句。如宋朝有名的诗人杨万里,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这首诗的意思从字面看,为春逝而伤感。诗人因为忧愁伤感,体弱多病,多少年来都没有游春赏花的机会,满以为今年春天可以玩赏一番,饱览春景,结果辜负了美丽的春光;多年来不曾有过赏花的眼福,因为不是在愁中无心看花,便是在病中无法看花。这首诗说出心里的愁苦,也道出了身体上的病苦。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曾经不止一次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面对良辰美景,也就无福消受了。所以说生病是苦。

  四、死苦:谁也不愿意死,人从落地那天起,就向一个古往今来绝对不变的目标迈进。这个目标的终点站,是死亡,是坟墓。谁也不愿意死,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总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你是总统、是皇帝,抑或是乞丐,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且不说死亡如何痛苦,只要想一想,一个有声有色的人,终有一天要走进坟墓,化作泥土,足以令人无比悲哀了。更何况有很多人,壮志未酬,就已一命呜呼。像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千年之后的人们,还为他一掬同情之泪。南朝江淹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写美人高士,极尽描述了死亡的痛惜。

  五、怨憎会苦:人的一生中,常常会碰到自己所憎恨和厌恶的人和事,本来不想看见的人,却偏偏要见到,正所谓: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比如说经商,我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不错,街对面又开了一家,抢走了不少生意,本来同行多嫉妒,偏要挤到一处来。再如一个家庭中婆媳、姑嫂、妯娌,本来带有天敌的味道,由于因缘所限,偏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天到晚吵得鸡犬不宁,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这是指人们与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离别的痛苦。任何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经历过这种痛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与情人、亲朋好友、妻儿、父女、故乡的别离,总是悲伤痛苦的事情。这种依依惜别之情,是文学艺术最常见,也是永恒的话题之一。写情人之间人天永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是表现死别之苦;如柳咏《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表现生离的诗句;又如李白怀念故乡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诸如此类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表现离情别绪的,多得很。爱别离苦可以说它是人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悲哀,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吧?

  七、求不得苦:当你爱上某一个人,人家却不爱你;你想买轿车,可是没有钱;想安装电话,想买彩电......但是连吃饭都成问题,这就是求不得苦。人只要活在世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欲望、爱好,但往往得不到满足。尽管追求有高低、大小的分别,如有的人追求丰衣足食;有的人追求名利地位,绞尽脑汁想当官,想挤进官场;有的人想方设法谋取一个赚钱的职业,使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些;还有的人像古代秦始皇、汉武帝,按理说这些皇帝,天下都得到了,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不满足的呢?可是偏偏没有满足,还想长生不老,派人到处求取仙丹妙药,他们怕死,怕失去江山。但怕老不等于不老,怕死还是要死,这些都是求不得苦。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苦也称五蕴盛苦、五取蕴苦。这种苦是人生一切苦的综合,前面所说的七种苦都由此而生。五蕴和合的生命体,像火一样炽热地燃烧,心理上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扰乱;生理上地水火风一旦不调,引起病痛,走向衰老,甚至死亡。譬如心情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空虚无聊,忧伤焦虑......五蕴炽盛,使得人生充满着痛苦,正所谓:没钱痛苦,有钱痛苦,有事没事也会痛苦。《红楼梦》里形容贾宝玉的性格有这样的一句话:"无故寻愁觅恨"。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五蕴炽盛大苦。

  苦苦的八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生、老、病、死是肉体上、生理上的苦;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三苦,是精神上、心理上的苦。五阴炽盛苦总结了身心诸苦。由于身心活动都是造业,这又牵连着下一世的痛苦。所以,五阴炽盛苦不仅是聚集各种痛苦的根源,而且也是痛苦连续不断、永无止期的根源。

  再来说说坏苦。坏苦是依乐受建立的痛苦,因此,一般不易察觉得到。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四川西昌。有一个青年人,从外地到西昌去打工,到了那里找不到事情做,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身上还有六元钱,他去买了三张奖券,一下中了头奖,得到一辆十几万的小轿车。他喜出望外,高兴得没办法!把这辆车卖了十万零八千元,没有料到,钱到手的第二天,就被人杀死,把钱抢走了。此事成了该城电视台的头条新闻,一时哄动整个西昌城。这是一件十分典型的乐极生悲的活生生的事实。这件事充分地说明,坏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经常发生。

  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喜欢跳舞,当那些优美的曲子响起的时候,有一位理想的舞伴跟自己搭档,使人感到无比的轻松愉快,令人忘却了一切烦恼。假如规定你必须每天连续跳上十几个小时,不让你歇气,跳到后来,简直就要累死,你恐怕以后见到舞厅,就会生厌,再也不想跳舞了。还有的人会说,我特别喜爱看电视,尤其是看国际篮球比赛。最令人兴奋、激动的莫过于看世界超级球星,美国公牛队的主力队员乔丹的投篮表演,只见乔丹灵活、机智、迅速躲开三个队员的封锁,转身弹跳,一个反手投篮,那球便稳稳当当地进入篮圈,真令人赞不绝口,拍手称快!当比赛从电视上结束,睡在床上还回味乔丹精彩的动作。对于一个篮球迷来说,看这样的比赛,确实令人快乐。如果硬性规定你一天看上十几个小时,看到后来,你就会头昏脑胀,眼睛酸胀,痛楚不堪。还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两个馒头,感到快乐,假如继续让你吃上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甚至更多,这时你还快乐得起来吗?这就不是快乐,简直是在受罪,是不是?

  上面所举的仅仅是生活中的几个例子,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令人快意的事,何尝不是这样?比如洗澡、亲友见面、走路时间长了坐下休息等。这些快乐有一共同的特点是:一是时间短暂,二是把握不好就会引起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快乐问题的反思。首先我们要问一问,我们所认为的快乐,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假如这种快乐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它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快乐的;假如不是这样的话,足见这种快乐并非客观的真实。因此通常的所谓快乐,只是因为人有了某种欲望之后,在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产生了快乐的感觉。反之,假如没有某种欲望,让你去享受某种境界,就不会有快乐的感觉。有时不但不会快乐,还会产生痛苦。在享受的时候,快乐的时间很短暂,时间一长了,就会生起厌倦的感觉;某种物欲的享受培养出来之后,一旦成了嗜好,需要付出很大的力量,去创造条件,来满足这种需要,而在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则是痛苦的;人在享受欲望时,总是很难把握好自己,往往会放纵欲望,而纵欲的结果后患无穷。由此看来,欲望带来的快乐,实在是苦多乐少,因此佛家称乐受为坏苦。

  第三种叫行苦。行苦依舍受建立。行苦本身并不是苦,只是因为人有了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关系,才有了行苦。什么叫行呢?行,是迁流转变的意思,是指世间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都是变化无常、迁流生灭、不遑安住的。《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永恒,就无法去面对绝症和死亡;当我们希望事业成功,就无法面对挫折和失败;当我们希望爱情永恒,就无法面对爱人的变心和离去。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永恒的,一切都要受到无常的支配。无常的风在不断地吹,无常的火在不停地燃烧。无常是无始无终的,人有生老病死,生命无常。整个世界、一切事物,也在经历着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变化的过程。在生灭变化不停的时光中,才见冬去,春又来临,今日花开,明日花谢,美好的事物往往昙花一现。正所谓"人生如梦,转眼百年"。无常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

  人类面对着这许多痛苦,如何去改变它呢?当个人的欲望和追求未能实现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失落。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它的目的的状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压抑则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人生命意志的本质,决定了人生的痛苦和缺陷。人生是悲惨的,因为人生不仅受到生、老、病、死等八苦任意的抛掷,而且还要受到个人意志和欲望的支配。

  佛法认为要解决人类的痛苦,不能只从外界的环境去寻找原因,如果通过改善外在环境来解决人的痛苦,这只是扬汤止沸。真正解决人生痛苦的办法,要从人的生命内在着手,找到痛苦的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就是集谛。集,是生起痛苦的根本原因,也是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解决生命内在的无明、烦恼,是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办法。这就要进入道谛的修行。

  有很多人,往往搞不清楚,道应该怎样修,对这个问题感到很盲目。有的人以为念几句佛号,或者念念密宗的咒、诵一本经、拜几拜佛,就是修行了。虽然这也属于修行的一种方式,但修道远远不仅仅如此。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要改变你的思想,改变你的行为,改变你的语言。修行,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改造!修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看经书、念佛、拜佛都是为了平常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为人处事,服务于人。可是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却依然故我,自己的烦恼、不良习气、为人处事,比起那些没有学佛的人,好不到那里去,甚至更差,这算什么修行啊?人家说你一句,你照样嗔恨人家。看到美好的事物,你照样起贪心。该骂的还是照骂,该打的照打,该贪的照贪不误。这算什么修行呀?你说我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但是在生活中你的贪嗔痴一点儿也不比别人少,这就算不了什么修行。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贪嗔痴,把身口意中一切不良的行为浓缩到极小的范围,或者说舍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才谈得上修行。

  佛陀在初转法轮时,说道谛有"八正道"。道指道路、途径、方法,所谓的八正道就是八种灭除痛苦、证得菩提的八种途径。《中阿含经》说八正道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教又把八正道称作"八圣道"、"八圣行"、"八圣道支"等。其具体的内容说起来,实在太多,要把它们一个个地讲清楚,半天也讲不完。总之,普贤十大愿王的内容,也就是道谛的内容,我们倘能依《普贤行愿品》修行,便能断烦恼,证真实,成就无上佛果。

殷勤劝请佛陀说法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成等正觉的觉字,本来是觉悟的意思,就是觉悟一切法的智慧。加"等正"二字,是说这种智慧是没有邪见、偏废的智慧。法界没有穷尽,虚空界也没有穷尽。十方三世一切佛刹,都像极微尘那么的多,在每一个极微尘里边,又各有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这种极微尘数广大佛刹的每一个佛刹里头,念念中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佛陀在成佛。动一个念头,就有这样多的佛成佛。还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围绕着一切诸佛,劝请一切诸佛,来转法轮,说法救度众生。在无佛出世的情况下,我们有机会请法师、善知识说法,我们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请佛转法轮不是嘴上说请,心里没有表示;也不是心里想,语言上没有一个虔诚地表示。真正的虔诚,自己要感觉到整个身心都投入,这就是身口意三业。用尽种种方便,想尽种种办法,非常热情地去请转妙法轮。请佛陀给我们说法吧,请佛陀不要入涅盘!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时,他观察了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发现根机太差。他悟道的真理太高深了,他觉得为这个世界上的人说法,人们恐怕不能理解,他就准备入涅盘了。这个时候,色界天的大梵天,就是印度人说的上帝,知道佛陀的想法后,来到我们人间。他说:"佛陀啊!请您慈悲慈悲吧!请您不要入涅盘吧!我们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太痛苦了,好不容易有一佛出世,要是您入涅盘后,众生怎么办呢?"他在佛的面前殷勤劝请佛陀说法,救度众生。最后佛陀慈悲,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为众生说法四十九年。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要常常劝请一切诸佛、善知识、高僧大德们为众生说法,劝请他们说法的热情不断,尽未来际。因为我们只有请佛住世,请转法轮,请佛为我们说法,人类才有光明,才有希望。所以请法的功德非常大。

          第九章 请佛住世愿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陀的住世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世,是世界;住世,请求佛陀常住在世界上,不要离开娑婆世界。因为只有佛陀留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为众生讲经说法(转法轮),我们才能听闻正法。听闻正法后,必然有许多的众生可以解脱烦恼,出离三界。

  我们为什么要请佛住世呢?原因是佛陀的出世,是非常难得的!要有诸佛出世,才有佛法的住世。有人可能会提出:刚才在上面才说过,法是客观存在的真理,它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陀出世存在,佛陀不出世它也存在。那么请佛住世,就可请可不请了,这样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不出世的话,我们凡夫就没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法,虽然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和真理,但是,如果认识不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它的存在与不存在,又有什么不一样呢?因此,只有佛陀出世,才能指示我们如何认识真理、如何了生脱死和断除人生痛苦,使我们得到佛法的真正受用。我们请佛住世的原因就在这里。

  佛陀的住世关系到众生在流转生死中能否出离三界。佛陀就像世界的光明,像黑暗中的明灯,像大海的航标灯,像天上的太阳。如果世界没有太阳出现,那么,整个世界将是一片黑暗,众生就无法生存。佛陀的出世与太阳的出现,道理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万物的生长靠太阳,那么,众生要脱离苦海,跳出三界,了脱生死,就要靠佛和法。

  请佛住世不要入涅盘,不仅为自己,也为一切众生。佛陀的一生要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佛陀的心里,并没有一个众生是他所度的,他绝对没有这个想法。《金刚经》说:"度化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此,佛陀虽然度了很多很多的众生,完全是出于慈悲心的感应。这是佛陀的愿力和胸襟,我们对任何事件都不要着相。也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了许多好事,用实际行动帮助了无数众生,但心里却没有一个念头觉得是在帮助别人,不会认为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对众生有何功劳。

  佛陀在世时,由于众生的懈怠,有些人就产生一种依赖的心理。有的人觉得,反正佛陀存在,纵使不好好修行,到时听听佛陀的开示、点化,有可能一下就开悟了。佛陀感到他该度的众生已经度了,如果对这些依赖心强的众生,不示寂的话,那么这些众生就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就不会精进地去修行。

  涅盘就是寂静,指断绝烦恼相累,寂然常住,处于一种清净的状态。涅盘是圆满的寂灭,它是学佛修行的最终理想境界,是宇宙万物的实相,是绝对的真理。但这种境界不是用语言和思维所能够表达和把握的。众生修行的目的所在,便是达到这个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刹数的佛,到了该要入涅盘,现涅盘相的时候,我就要向这么多的佛,劝请常住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请他们不要入涅盘。我们不仅要请求诸佛住世,而且要劝请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以及善知识常住世界,不要入涅盘。

避免误入歧途

  有很多人自以为很聪明,认为学佛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自己找几本书看看,学一学,也能学好的,善知识可有可无。也许有少数的人根机比较好,有可能学好。但更多的人假如离开了善知识对他的帮助,难免会误入岐途。

  社会上有假冒伪劣产品,佛法也有冒牌货。这里要提醒大家,每一个学佛的人,在修学佛法时,要认清真假佛、法、僧!认清"伪劣产品",不要上当受骗!因为出家人有冒牌货,喇嘛、活佛也有冒牌货。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女的,她们头上戴个帽子,头发也不剃,穿一件比丘尼格式的衣服,拿着纸笔,走街串户,到城市、乡村挨家挨户去"化缘",声称自己是九华山、五台山下来化缘的,说是要盖寺庙什么的。许多人信以为真,乖乖地接过她手中的笔,在她的所谓的"随喜功德"本子上,签上自己的大名,有的出五元、十元,甚至更多。殊不知,她一声"阿弥陀佛",诈骗了你的钱,你上当受骗,自己还不知道。不知你们有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有!看来这种冒牌的现象很普遍,各处都有。

  在汉传佛教地区,许多人因为对密宗的无知,对西藏来的活佛有一种盲目式的崇拜。有的人嘛,就利用人们这种迷信和盲目的崇拜心理,冒充自己是活佛、是喇嘛,然后手上拿着一个铃,在你的头上晃来晃去,手在摇着铃,口中念念有词。"咿哩哇啦"地说一些人们听不懂的话,说这是为你灌顶,传给你一个什么咒语之类的东西。有很多人就上当了。有些人被骗了不知道,还说很有加持力。

  这几年从台湾传来"青海"的"观音法门",也是冒充佛法的。青海是越南的一个比丘尼。原先她也是一个佛教徒。后来,她到印度学了锡克教之类的法门,得到锡克教的真言,然后她就到处给人印心。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很相信她,包括许多佛弟子也在跟着学。因为她宣称自己有一套即刻开悟的方法,能够让你马上开悟。有很多人一听即刻"开悟",就被迷住了,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拜倒在她的脚下。

  青海的身上,有一股很强大的魔力。其实,这种魔力不是真正的功夫,而是一些妖魔鬼怪附在她的身上。这种魔力能破坏、干扰人体的正常功能,使你大脑失控,不由自主地跟着她跑。青海的魔力主要表现在,给你印心的一瞬间,她的眼神对着你的眼神,你就掉进她的魔网里去了。进入她的魔网中的人,要是没有一定的功夫,想出来那是非常困难的。有很多学佛的人,往往喜欢追求特异功能,追求什么奇特玄妙的东西。这种人是最容易着魔的。

  我在日本的一段时间,电视天天在播放:奥姆真理教干了多少坏事,杀人、绑架、放毒气......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还有,像美国一个叫卢胜彦的人,他也称自己是什么活佛。再如我们国内,有许多气功门派,这个称自己是佛,那个称自己是菩萨。学佛的人,要是是非不辨,真假不分就会误入岐途,走入深渊。所以,学习佛法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如果在学佛的知见上,没有善知识的正确引导,邪正不分,邪见人给你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把你引向邪道上去,你还搞不清楚的话,那就惨了!

善知识的重要

  佛经里讲,有一次,阿难问佛陀:"善知识在我们的修行中,是否能起到一半的作用?"佛陀回答:"错了!不是一半。善知识在修学佛法中起到全部的作用。"善财童子为了修学佛法,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我们这里是在赵州祖师的道场,赵州八十犹行脚。这就体现出善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能够请善知识住世,弘扬佛陀的正法,把世间上的众生,带上光明、正确的修学佛法道路;如果我们能够成就这方面的因缘,我们的功德简直无量无边,像虚空那样大,比你出几块钱的功德要大几万亿倍!

  修学佛法的第一步,是亲近善知识。亲近善知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听闻正法,树立正知正见。然后我们才能依教奉行,依法修行,按佛陀的话去做,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我们按照佛陀指示的方法去学习、去修行,才能断烦恼,证真实,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反之,如果遇到的不是善知识,你去亲近他,那就要误入岐途,走向毁灭的深渊!

  "我悉劝请莫入涅盘",就是劝请诸佛、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以及善知识不要离开我们,不要入涅盘,请他们常住在世界上,为一切众生转法轮,让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听闻佛法,离苦得乐。"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段经文的意思跟前面还是一样的,不再重复了。

          第十章 常随佛学愿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佛与佛学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学佛与佛学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学佛的人里面,有的人偏重于信仰,有的人偏重于闻思。偏重信仰的人,不太重视闻思,不太注重经教的学习;偏重闻思的人,虽然注重经教的研究,但又不太注重信仰。注重信仰的人,往往会出现迷信现象,是非不分,沦于盲修瞎练。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学佛要信仰,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信仰的基础上,要正信,不能迷信。我们学佛是为了解脱烦恼,证得涅盘,得大自在,靠的是智慧,不是光靠信仰。佛教中讲:"有信无智长愚蠢。"这句话告诉我们,光有信仰而没有智慧,就会增长愚痴。真正学佛的人还是要从闻思经教入手,听闻正法。依经教引发如理思维,树立正知正见,然后依法修行。

  有的人说,我只要念好佛就行了,懂那么多佛理干什么?其实,要念好一句"阿弥陀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君不见有许多人,念佛念了几十年,烦恼执著一点都没有减少,终日妄想纷飞,念到后来越念越没信心,一旦遇上气功师,三言两语就能把他带跑了。这与缺乏经教的闻思,没有正知正见,盲目念佛很有关系。目前,中国大陆盛行净土法门法师的录音带,修净土宗、念佛的人,可以多听净土法门法师讲的磁带,这样才能更好地念佛。

  有的人学佛偏重于学术上的研究。这种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也是不可以称为学佛的,他们把佛学当作世间众多学问中的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做所谓"客观"的研究,他们以为研究佛学一旦介入信仰,研究的成果就会失去"客观"。因此,他们在研究佛学上,始终与做人分开。结果,有很多的学者研究佛学几十年,虽然在佛学研究上,发表过许多"高见",但佛法还是佛法,自我还是自我。烦恼、痛苦及缺陷的人格,一点都没有得到改善。这种缺乏信仰的研究,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总是在文字上做功夫,永远都得不到佛法的真正受用。而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一种"我见"罢了。

  另外还有一种人学佛,喜欢追求神秘玄妙的东西。希望出现特异功能什么的,他们学佛后喜欢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有些人过分追求神奇的体验,这种人弄不好,就容易走火入魔。其实,神通只是学佛修行的副产品,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学会做人的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然后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因此,修学佛法的过程,是闻思修的过程。

向佛菩萨学习

  我们现在学佛法,比释迦牟尼修学时方便多了。因为佛陀把自己证悟成佛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和盘托出。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能否照他所说的话去实践、去修持、去证悟。《普贤行愿品》的第八大愿"常随佛学",就是教我们如何去学佛。学佛,就是以佛、菩萨乃至高僧大德们的行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怎么做,我们也照样去做。

  譬如我们在念观音菩萨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以观音菩萨作为我们修学上的典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许多人都念过,《普门品》的内容,体现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大圆满的宏伟愿力和悲心!可是当你念《普门品》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呢?你想的是:观音菩萨,保佑我一生平安吧!保佑我事业顺利,找一个理想的职业、伴侣,发财......是不是这样呢?大家在求观音菩萨保佑的同时,是否想过自己应该向观音菩萨学习呢?是否想过照《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边的话去做,去学习观音大慈大悲的精神呢?如果你想成佛,就得从菩萨做起,以观音菩萨的行为来要求自己,你才有可能成为菩萨、成为佛。

  有的人喜欢念"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曾发过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你在念地藏王的圣号时,想的是什么?是担心有一天下地狱了,能得到菩萨的关照;还是想学习地藏菩萨的精神,为众生下地狱,代众生受苦,让众生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呢?你想过为众生去死、去受苦,给众生带来幸福和欢乐吗?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有的人,看见自己喜爱的人快要死的时候,心里痛如刀绞,恨不能为对方去下地狱。这样的慈悲,在热恋的情人中或许是有的。但这不是菩萨精神,因为一旦换了环境,这种慈悲就没有了。

  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可是当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向阿弥陀佛学习,将来自己成佛以后,也为众生建立一方净土,让世界上的人也到你的净土里面去,让众生在你的净土里边得到幸福和安乐呢?也许没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要有这种胸襟、愿力和气魄,那我们才能向佛学习。学佛就是要行佛所行,证佛所证!这才是常随佛学的意义所在。

  如果学佛仅仅停留在求佛、菩萨加被,求佛、菩萨保佑的层面上,一天到晚总想得到佛菩萨帮助,这样学佛是不会有出息的,你永远都是可怜的被保佑的对象。所以,常随佛学就是要以佛、菩萨、古代圣贤、高僧大德及诸善知识为学习的榜样!像近代的几位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印光大师......都是我们学佛的楷模。我们要学虚云和尚的苦修;学弘一大师的严持律仪;学印光大师的精进念佛。

释尊因地的修行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娑婆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堪忍"两个字,就是忍受苦恼的意思。娑婆世界,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毗卢遮那,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有几种说法,大家习惯用的是"遍一切处"四个字,即佛光遍照一切地方之意。毗卢遮那如来就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

  我们这个世界为什么称作娑婆世界呢?许多学佛的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但它的真正含义,也许大家不是很清楚。《弥陀经》里告诉我们:"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生活在这种世界上的众生,有很多痛苦和烦恼,原因是这个世界本身太污浊了!这是称为五浊恶世的原因。五浊恶世的内容如下:

  一、劫浊:劫,是时间单位,人类的世界,有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即世界有形成时期、安住时期、毁坏时期、消失时期。就安住时期而言,有种种自然灾难,像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洪水、冰雹、泥石流等。这些灾难随时都危及到人类生命的安全,给人们的生存带来痛苦和不安。

  二、见浊:是人类对宇宙人生的错误认识,自以为是,结果造成了思想的混乱。佛教中说有五种恶见:即身见,执五蕴身为我;边见,执我为常一不变,或人死如灯灭;邪见,否定因果,否定圣贤的存在;见取见,执以上的这些观念为正确;戒禁取见,在错误认识、错误信仰的前提下,持各种牛戒狗戒。像有的人本来是为了求解脱,但没有明师的指导,盲目投入邪魔外道的门下,结果反而落入火坑,苦上加苦,求解脱反而不得解脱,犹如伤口又撒上了盐巴。见浊的可怕可见一斑。

  三、烦恼浊:指人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捆烦恼的乱麻把自己的身心紧紧地捆住。我们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的烦恼,就像江中的流水一样,永远也没有停止过。

  我们烦恼些什么呢?没饭吃的人烦恼,山珍海味吃腻了的人也烦恼;富贵之人烦恼,贫贱之人也烦恼;有事烦恼,没事烦恼。如《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心情,"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其实,这不仅是描写贾宝玉一人,我们每个凡夫都是如此!所谓"无故",就是没有任何人招你、惹你,没有原因,莫名奇妙地自寻烦恼;有时候心里烦恼,但又讲不出烦恼的原因。这两句描写贾宝玉吃饱了饭,没事干,在女儿乡里鬼混,看看花、玩耍一番,心里空虚无聊,坐在那里感到心烦,做出一些装疯卖傻的事。对贾宝玉人生的烦恼,写得实在恰当!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体会和感受。烦恼浊,使我们无处逃避。

  四、命浊:就是人命无常,今晚睡下去,不知明天早上是否还能够起得来。任何一个人都不知道哪一天死亡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四十二章经》里,佛陀问他的弟子:"人命几何?"弟子们有的说"饭食间",有的说"数日间"。佛陀都不同意。正确的答案是"人命在呼吸间"。一口气提不上来,生命就完蛋了。有的人,端着碗在吃饭,筷子掉在桌下,在捡筷子这一瞬间,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这种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可见,生命无常,人生短暂。

  五、众生浊:众生,指有情的生命,从低级的蚂蚁、蚊子,到高级的人类,每一个有情,都是一团贪嗔痴烦恼。就人类组成的社会而言,存在各种污浊现象。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人与人之间,面和心不和,相互勾心斗角,互相暗害,互相欺骗。诸如此类的丑恶、污浊的现象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中,有权有势者表现得特别明显。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我们要向教主本师释迦如来那样,从刚刚发心求成佛的那天开始,一直勇猛精进,一点也不懒惰,一点后退的心也不起。"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为了寻求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像唐玄奘去印度取经,从中国到印度,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寻求佛法。我们今天能读到经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无数的高僧大德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百来个人去取经,能够活着回来的没几个。因此,我们要珍惜佛经和佛法!

  禅宗二祖慧可的求法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慧可,从小爱读《周易》、《老子》、《庄子》等道书,后因接触佛教,发心学佛。他云游到嵩山少林寺,闻听达摩西来在此面壁,便来拜师,寻求真理。达摩端坐洞中寂然面壁,对他的求见视而不见。许多天过去了,慧可依然跪在洞外,一动不动。那年十二月九日的夜里,大雪纷飞,寒风剌骨,雪花飘飘,洒满他的全身,他成了一个雪人。

  直到此时,达摩方才开口说道:"你这样一直跪在雪中,不避寒冷,到底有什么心愿?"慧可毕恭毕敬地答道:"唯愿老师慈悲,打开甘露之门,普度众生。"达摩淡然说道:"诸佛为求真理,不惜牺牲一切,你凭这点小苦功,就想求得佛法吗?除非天下红雪。"慧可闻言,便毫不迟疑地抽出快刀,一刀下去,砍下了自己的右臂,顿时,鲜血染红了雪地,地上的白雪一下变成了红雪。慧可把断臂放到达摩的面前,以表示他求法的虔诚,这就是佛教里讲的断臂求法。达摩为这种舍身为法、为法忘身的精神所感动,把衣钵传给了他。后来慧可成了禅宗的第二代祖师。

  慧可断臂求法的做法,对我们来说,自然无法仿效,但他这种为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的精神,却很值得我们学习。古人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生道路上,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障碍、困难很多,要靠勇气去闯,要靠耐性去忍,断臂是勇,立雪是诚,二者兼备,才是智慧的表现。

  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有一次,在雪山上修行,遇到一个罗刹,罗刹说自己懂得佛法,但现在肚子很饿。释迦牟尼佛为了从他那里听到"诸法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话,当时就舍身了。古代的许多高僧大德圣贤,为了寻求真理,听闻佛法,不惜舍去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所以,我们要向诸佛、菩萨、古代的大德圣贤学习!学习他们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为布施的精神,学习他们舍身忘我,不惜生命寻求真理的精神!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佛陀为了寻求真理和佛法,不惜布施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身上的皮剥下来当纸;把身上的骨头,取出来当笔;把身上的血刺出来,当作墨。用自己的皮血骨,这种特殊的"纸墨笔"来写各种经典。所写的经典有多少呢?堆积起来,竟然有须弥山那么高大。前面已经说过,须弥山是佛教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就像喜玛拉雅山一样。试想,这么多的经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够完成的。这就是说,积如须弥山这么多的经典,是古代无数的高僧大德、先贤圣者们,用他们无数的生命和鲜血,为后人留下的。因此,我们现在能够读到佛经,应该怀有一种感恩之心。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佛陀为了佛法,不惜自己的身体和性命,拿自己的皮骨血来写经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重法故",为了尊重佛法的缘故,连自己的性命都可以不要,何况生命以外的王位呢?当然更能够舍弃了。放弃了王位,那王位所拥有的城邑、聚落,该享受的王宫、金殿、花园、树林等所有一切的一切,也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孔夫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只要早上能够听到真理,晚上死了也无所谓,绝不感到遗憾、后悔。反过来说,有的人活了几十年,佛法的梦没做过,──也许有的人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习佛法,寻找人生的归宿,是不是?社会上有很多的人,一天到晚只懂得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贪图享乐,这种人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考虑过生存意义的问题,他们不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这种人活着跟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俄国作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为读者留下了这样的名言:"一个人临死的时候,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应该为自己的一生感到后悔!也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而感到羞耻!"这句话是本书的灵魂所在。人家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的,相反,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的呢?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奉献,而不是索取!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增添光彩,这样才不枉来到人间一趟。

佛陀的事业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诸佛成佛之后,他是怎样传播真理的。众生的根机不一样,因此佛陀说法,也要有方便善巧,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机,对机说法才行。有的人悟性差,跟他讲禅宗的公案,浪费口舌,讲得再多,也是对牛弹琴,听法的人根本得不到利益。所以,方便善巧很重要。佛法非常强调对机说法,契机契理,根据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让对方能够理解接受你讲的道理。所以,在弘扬佛法时,必须要对机说法,假如法不对机,弘法的效果就会很差。

  佛陀做了许多难行苦行的事,最后到了成佛的这一生,在菩提树下成就了无上菩提。成佛后,为了度化众生,方便善巧为众生说法,然后示现种种神通。神是难以揣测、无法理解的意思。通就是通达,没有妨碍的意思。有的众生,只有通过神通的力量,才能够接受佛法。那么,为了说法的需要,佛陀在世也经常显神通。

  南传佛教的巴利文《沙门果经》中说,修行的人修到一定程度,就可获得各种神通。所谓神通,是说不可思议为神,如意自在,随心所欲为通。神通,是超出常人能力的力量,如《沙门果经》说:获神通的人,可一身变多身,多身变一身。有时隐身,穿墙透壁,横渡江水,在水面上如履平地。这些神通,颇似吴承恩《西游记》里边描写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佛陀为了度化众生,在显示神通时"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果对方是国王,为了对机说法的需要,佛陀就会以国王的身份出现,为他说法,他才能够容易接受你的说法。在《普门品》中描写了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示现各种各样的身份: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天人、畜生等,以不同的身份,为不同的众生说法。

  学佛的人,有很多人经常关心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观音到底是男是女?佛的真正的身体是无相的,法身无相,应物而形,得大自在。得大自在就是说,心想事成,随心所欲,凭自己的想法决定自己的形象,比孙悟空还厉害得多。

  "处种种众会",佛陀常常到各种法会中为人说法。"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刹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田主。田主可以说是王或是王种。所谓的王种是因为他们世代做王。婆罗门,也是梵语,译成中文,是净行两个字,是印度国西天竺地方四大族的一种。长者,是对道德高、年纪大的人的尊称。居士,在中国来说,主要是称呼在家修学佛法的人;但在印度,把从事商业阶层的人称为居士。

  天,指天界,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八部:一是天;二是龙一类的动物;三是夜叉,能在空中飞行的神鬼,专吃人的;四是乾闼婆,帝释中作乐的神;五是阿修罗,六道众生中的第一道,他们前生也修福,因嗔心太旺,所以落到阿修罗道中去了,他们常常同帝释战斗,很厉害!六是迦楼罗,一种大得了不得的鸟,它的左右两只翅膀张开,可伸到三万六千里远的地方,很凶狠的!七是紧那罗,也是帝释里的乐神,头上生角;八摩睺罗伽,又叫大蟒神。人非人等是什么意思呢?人是世间之人,非人是天、仙、修罗等。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就开始了传播佛法的事业。佛陀以大慈大悲的情怀,有时在大菩萨的法会里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的法会道场说法,乃至到转轮圣王、小王、眷属、国王、婆罗门、长者、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许多的法会道场里去为众生说法。佛陀在种种的法会道场里边,对机说法,劝化他们,让众生早日得度。佛陀说话的声音又婉转又好听,说法的声音就像天上的雷震动一样,随着众生不同的根机,为他们演说种种妙法。佛陀自成道后,为众生开示说法四十九年,一直到示现涅盘,才算功德圆满。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以上所说:佛陀从出家修学起,一直到成佛坐道场,说法度众生,种种难行苦行,我也要样样跟随佛学习。我们用普贤的十大愿王来要求我们自己,我们就是普贤菩萨;如果用佛陀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我们就能成佛。相反,有的人说,我无所谓,我随便,那你就无所成就,随波逐流,你愿意到生死流转里边去浪荡,那就去吧!哪一天,你实在受不了了,再来学佛。佛教同样欢迎。反正众生多得是,陪伴你的人也多得是,不着急。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这段话进一步告诉我们,我们不仅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同时我们还要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包括上面所说的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善知识......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但要跟随他们修学,而且还要晓得佛本身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念觉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就有无穷无尽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学,所以说"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我们常随佛学,永远也没有停歇的时候。懒惰的人也许会说,学佛太难了,太漫长了,挺烦恼的,干吗要学佛呢?还是自己学自己吧。你要是自己学自己,你就永远在六道轮回中流转。所以,学佛是长时间的,没有穷尽的时候。要有"念念相续,无有疲厌"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要不怕苦、不怕累地去学,要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雄心壮志的精神在里边。

          第十一章 恒顺众生愿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坐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无色、有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众生比佛重要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身上吗?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认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把地球折腾的不像个样子:到处发洪水,天气冷热不定,环境污染严重,耕地日益减少,森林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遭到捕杀,甚至许多稀有珍贵动物面临灭绝!人类不仅破坏、毁灭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而且还破坏、毁灭人类自己,比如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这一切的罪恶,不是蚊子、苍蝇所能够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贪嗔痴。所以谁是大害?人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带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与你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人和事,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场上,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觉得他是你的大害吗?会不会?肯定会的。可见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的。有损于你的利益,你觉得是大害;倘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蚊子叮你一口,你一巴掌拍过去,你的境界跟它一样高。甚至你比它还要可怕!它只不过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果蚊子诉讼于法庭,那你肯定要判处死刑!蚊子呢?无罪释放。现在欧美国家大谈人权,比起那些不讲人权的国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来,还是落后的,因为佛教讲的是众生权,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该相互尊重。

  "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众生的种类繁多,世界上的生物千差万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从受生的方式,说明众生的差别。有情受身的四种方式,在第五愿随喜功德中,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有依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存的环境,主要是依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有生存在水里的,有生存在陆地上的,有生存在虚空中的。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进一步说明众生的差别。先从外在的形相开始说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湿、化等;色身的种类不同,牛、马、猪、人等;形状不同,各种动物长相都不一样;相貌不同,有美有丑;寿命长短不同,乌龟能活上千万年,而有些众生寿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动物,才从娘胎里落地就死了;种族不同,人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民族也不一样,回族、藏族、苗族、汉族等;名号不同,张三、李四称呼各异。

  其次从心理活动看:"种种心性",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不同。"种种知见",对世间的认识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种种欲乐",欲就是欲望,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快感就是欲乐,有情的欲乐千差万别,就人类而言,有的人喜欢当官,有的人喜欢当作家,有的人喜欢当演员,有的人喜欢炒股票,欲乐不同也。"种种意行",由于思维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人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对人心地善良慈悲,乐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残,对人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像希特勒这个千古罪人,就是一个杀人狂,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的人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灭整个地球,征服整个人类。

  再从生活方式看:"种种威仪",威仪,指一个人的仪表,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气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种种衣服",人类穿的衣服种类不同,或者说各类众生它们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样,如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美丽,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种种饮食",饮食习惯不同,四川人爱吃辣椒,北方人爱吃面食,江浙一带人爱吃甜食等等;马、牛、羊也是杂食动物,它们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狮子、狼等,是肉食动物。众生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众生居住的环境和地方不同。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龙八部,上一讲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多讲。无足,如蛇、蚯蚓之类的众生。二足,像人、鸟类,二只脚的众生。四足,是兽类,如虎、熊猫、狗等,用四只脚行走的众生。多足,像蜈蚣、百足虫之类的动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形态的众生。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关于无色界,有的说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的说细色也没有,仅有心识活动。有想,如人类及一般天趣的众生。无想,是无想天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如是,指前面所说的各类众生,我们应该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种种方法,服侍他们,用种种物品,供养他们。虽说他们不是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们恭敬、供养他们时,如同恭敬供养我们的父母,恭敬供养佛陀一样。

  《梵网经》里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很多众生,曾经跟我们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眷属的关系。只是因为大家改头换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识。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死死生生,不知生过多少次?死过多少次?我们无始以来流过的血,比四海的水还要多,我们的尸骨堆集起来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只是因为改头换面的关系,天天碰在一起,也是谁也不认识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里面正在大办喜事,宾客满堂,无比开心。这个高僧站在那里,笑了又笑。这家人感觉莫名其妙,上前问道:"师父,是不是来化缘的?"师父回答:"不化缘。"这人说:"既然不化缘,站着笑什么?"师父念了一首诗偈:"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为上座,孙子娶祖母。"意思是说:众生不但活得非常苦,而且实在可怜、可笑。你们现在锅里煮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亲眷属。你请来的这些宾客,在过去生中,是你家养过的牛、羊,如今却变成了你们家的亲朋好友。你娶的儿媳妇,是婆婆转生的;因为婆婆对孙子特别的爱!死了之后,一念之爱,她转生又来这个家,结果呢?做了孙子的媳妇。通过这个故事,从轮回上来说,人类真是无知可笑,可耻可怜。因此,无始以来,许多众生跟我们都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恒顺众生的对象,像上所说种种类型的众生,我们都要随顺他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见到有疾苦的众生,我情愿做他们的医生,为他们治病,服侍他用药,这是对身病而言;对患心病的人来说,看见人家心情不好,有痛苦、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用佛法的道理去开导,让他开心,帮助人家摆脱心理负担和障碍。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有人迷路了,我们要给他指引方向。比如说,有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样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诉他正确的路线,免得走错路。从广义上来说,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恼。他们看不见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最佳的归宿,思想很空虚,觉得活着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像台湾的三毛,还有顾城之类的人物,他们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他们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的时候,生命对他们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人不少啊!像社会上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比较有思想,但他们活得很累、很痛苦。当我们看见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道理去开导他们,我们情愿做明亮的灯光去照亮、去驱散他们心中的阴云,使他们摆脱痛苦,从迷茫、困惑的黑暗间走出来。

  我认识一位居士,他曾经搞过文学创作,二十几岁发表过小说、诗歌。他曾经活得很痛苦,曾想过自杀。后来,他从《法音》上看到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这篇文章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对佛法感激不尽!从1994年开始,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几十份,在朋友中流通。他说自己受益了,应该让与自己同样受苦的人也能受益。并来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昨夜,我流着泪,在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寻找;寻找光明和人生的归宿。但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我在痛苦和绝望中倒下。今天,我顺着济群法师指引的正法,我带着微笑重新走在那条路上。虽然这条路崎岖又漫长,但我始终把佛陀的话,当作我修行的目标。我要沿着师父指引的正道,继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他在信中还这样写道:"我曾把皈依三宝的心愿,悄悄地告诉给小河,每朵浪花都载着我虔诚的祈祷,在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树叶在跳动,那是我的心,在寻找皈依三宝、善知识的彼岸。"有的人说,佛法太消极了!佛法消极不消极啊?太不消极了!说它消极的人,其实是对佛法最大的误会。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积极的!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碰到贫穷的人,我们要用经济去帮助人家。或者传授给他一种谋生手段,使他学会谋生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比起你直接给他一二百元钱的好处、作用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人,虽然他们经济很富有,但思想却很贫穷。金钱上他们是富翁,但精神上他们却是乞丐。这种人什么也不缺,他们富得除了钞票以外,剩下的还是钞票。但是,他们往往生活得并不一定幸福。有些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很神气、很气派,而他们的内心却是十分空虚和苦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只能从别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点点人生的乐趣和满足,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钱人要为钱所累;有地位权势的人,要为权势所累。我们学佛的人,要用佛法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使他们活得愉快充实。

  一个人活在世间,财富仅仅是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人生寻找追求的目标。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智慧、健康、慈悲、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等,这些都是财富。

  学佛行菩萨道,要慈悲一切众生,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用菩萨的心肠和行为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随时为众生服务,使他们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随时要想道:众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意义所在。

众生欢喜则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是什么缘故呢?普贤先问一句道:对佛陀随顺,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对众生,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去随顺供养他们呢?大家要晓得,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能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就等于令一切诸佛生欢喜心。因为佛陀把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佛陀对众生是多么的慈悲!

  佛经中记载的"举身微笑",是指佛陀每一次在说法的时候始终保持微笑。什么是举身微笑?举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仅在脸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时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因为只有浑身放松、心态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种布施,能够让人欢喜。你对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对你笑一笑,肯定不会错的。反过来,你跟人家板着脸,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让众生欢喜,才会使一切诸佛欢喜。

  我们学习了《普贤行愿品》的这个法门,要把尊重三宝的观念,推广普及到我们人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对待众生,你就是佛菩萨!反过来讲,你只懂得尊重如来,只知道给寺庙上供,给菩萨叩头,但社会上人际关系搞得不好,大家对你意见很大。然后人家说,你这个学佛的人跟我们不学佛的人没有区别,这样,你对如来有没有贡献?对三宝有贡献吗?一点贡献也没有。不仅没有贡献,而且在作践、糟踏三宝。使别人断绝对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过。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庭、工作、社会中,处处要以佛、菩萨的道德行为,来严格要求我们自己,要在人群中作出榜样,为人处世,处处都体现出我们在学佛上的修养,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我过去不太注重对《普贤行愿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刚经》、《心经》,重视佛法哲理内涵上的体悟。然后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人生、观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贯穿到现实生活修行中去。这次要讲《普贤行愿品》,才进行了学习,每读一次,都为菩萨的同体大悲精神所感动。以后,我要经常读诵它。我希望学佛的人把它作为功课,时时用普贤的境界来观照自己的行为,那么,每一个人都是菩萨了。

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的特点是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无私忘我。菩萨同体大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把众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众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把众生的困苦、生死、快乐跟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同体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体大悲比较难,同体小悲,每一个人都有。一般人对自己的子女、亲朋好友、恋人、自己宠爱的动物产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对你的冤家仇敌,你最痛恨的人,还有那些十分讨厌的众生,像老鼠、蟑螂之类的动物时,你对待他们,是否能像, 对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宝宝一样呢?甚至把他们的命运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视为同自己一体,对他们产生同体大悲的心,能做到吗?这恐怕比较难。但是对于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是要学习普贤菩萨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

  我曾经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儿子要做手术时,她说:老天爷啊!为什么要把这个痛苦、不幸的灾难降临在儿子的身上啊?如果儿子不用做手术,病就能够好的话,那么我宁愿替儿子去受这份苦!如果他的病马上就能够好,我情愿死去,也不感到后悔。这是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精神!但遗憾的是,这种同体大悲的心,只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如果学佛的人,大家都怀有这位母亲对儿子那种同体大悲的心愿,去对一个村庄的人,然后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展到一县、一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宇宙,才谈得上大悲。

  我们不仅要对我们喜欢的人产生慈悲,而且要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产生慈悲。不仅对有情生命产生慈悲,而且对无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要产生慈悲心。修学菩萨道,众生为什么在修证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为有了这样深切广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增长和圆满,才证得了佛陀的果位。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就免谈成佛!因为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建立在度生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众生就等于离开了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旷野,是空旷荒野,没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块。大树王,是指那种特别大的树,是各类树里边最大的树,所以称为王。繁茂,泥土的树根扎得很深,枝、叶、华、果长得茂旺,根深叶茂的意思。这是用譬喻的方法来说的。在空旷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棵树特别大,遇上干旱天时,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这棵树会枯萎,树叶纷纷飘落,到最后剩下树干,这棵树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叶、花、果,就会生长得特别茂盛。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没有树根,树就会死去,哪来的花与果呢?如果花果离开了树根,就不可能长出花果来。所以佛与众生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佛不能离开众生。要成佛,必须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众生,普度众生,使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为众生做利益他们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段话含有总结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诸佛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成佛,功德圆满!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段经文对成佛下了个结论,菩提属于众生,菩萨不能离开众生。就像莲花不能离开污泥,离开污泥就不能长出莲花,清水里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道理,离开众生要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贤菩萨讲到这里,向法会的听众,叫一声道:善男子啊!你们听了上边所讲的种种学佛的意义,应该明白透彻行菩萨的意义了,应该照我上面所讲的种种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对待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够常常随顺众生,使大悲心渐渐增长至圆满完善。能够用大悲心去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随顺众生,就是对诸佛最好的随顺。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乐有情,就是对如来最好的供养。"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永远、永远,天长地久有尽时,随顺众生无绝期。

          第十二章 普皆回向愿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什么是回向

  我们每天讲完经都要带领大家回向。什么叫回向呢?回向,对于学佛的人来讲,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转来归向某一种目标,就叫做回向。回向的种类很多,有的人喜欢往生西方:"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吾身,不退菩萨为伴侣。"这是往生净土的回向。有许多人念经念佛之后,他的回向,要求佛、菩萨保佑儿子平安、考上大学、媳妇生一个男孩,保佑生意兴隆等等,当然这也是回向,只不过是小回向。一个人的心量小,回向也小。有些人因为比较自私的关系,他说我好不容易花钱做了一些好事,干嘛要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别人呢?那不是太不划算,太可惜了吗!如果你舍不得把你的功德回向给别人,出于一种自私的心态去做好事,去回向,那你的功德只有一点点。反过来说,你的心量无限,你所作的功德也就越大,把你所做的一切好事,回向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身上,那么你的功德也就无限的大!所以回向有大回向、小回向。

如何回向效果好

  如何回向效果才更好呢?普贤菩萨告诉我们:"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从第一大愿礼敬诸佛到第九大愿恒顺众生,所修的一切功德全部回转来,归向到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身上。也就是说,我们学佛不仅是为了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将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到哪里去呢?记住:不是回向给自己,而是回向给一切众生。

  一定要发愿,愿把自己的种种功德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愿众生常常得到安乐,没有种种的病痛和苦恼。众生如果有不善的念头,要去干坏事,愿他们都做不成。众生如果修善业,要去做好事,愿他们立即就能办到。如果众生造下了恶业,要堕落到三恶道里去,愿恶道之门关闭起来,不让众生进去。愿为众生打开人道、天道、佛、菩萨、声闻、缘觉等涅盘正当大门,让众生走入光明大道。假如众生,因为无始以来,积累了许多的恶业,招感极大的苦果,我愿意代替他们受罪。我愿众生脱离苦海,我愿众生登上涅盘的彼岸,早日圆成佛道!我们倘能用普贤的心量,去回向所作的功德,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功德,将会像虚空一样广大。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所修回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尽未来际的。这一段经文,同前面各大愿的归结处相同。

           第十三章 受持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功德无量

  这一段经文主要的内容,是说修习普贤十大行愿的殊胜果报。修学普贤十大愿王到底有哪些利益和好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

  1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

  2能消除业障,远离邪魔。

  3能于世间无所障碍,诸佛称赞,人天礼敬,受到众生供养。

  4像佛、菩萨那样,具备三十二相。

  5出生高贵,不堕恶道,远离恶友,制伏外道。

  6能解脱一切烦恼,得大自在。

  7临命终时,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马上见到阿弥陀佛及各位大菩萨,蒙佛授记,最终成佛度化众生。

  这里把修学《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的殊胜果报,作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以下讲解经文的内容。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善男子,是普贤菩萨对法会里边闻法人的称呼。菩萨摩诃萨,是指大菩萨。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大菩萨,就要修习普贤的十大愿,只有这十种功德都具备了,你才能成为一个大菩萨。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对一个初发心,修学佛法,行菩萨道的人来说,能够遵照普贤十种大愿去修行,把这十大愿变成自己的愿望和行动,那么,就能够"成熟一切众生"。成熟一切众生的意思,是说按十大愿去做,才能使你的发心得到落实,为众生带来利益。"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修习十大愿,才能与圆满佛果相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讲过,就是无上正等觉,是佛的果位,是最高的觉悟,所以叫无上菩提。如果学佛的人按普贤十大愿王去修行,既能普度众生,同时也能够圆成佛果。学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佛过程就是"自觉",学习佛陀度众生的精神和行为就是"觉他"。自觉和觉他两者相结合,"则能成满普贤诸行愿海"。我们只有这样去修行,才能够成就圆满普贤菩萨的十种行愿之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所以说,学佛行菩萨道的人啊!你们要知道这十种大愿的种种意义和道理,能够使得一切众生成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不管善男人,还是善女人,把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化成极细小的微尘,像那么多的七宝,拿去布施供养,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和一切诸佛、菩萨。世界的宝物多得不能用数目来计算,怎么只说七种呢?的确,世界上的宝物很多,但我们要挑选宝物里边最好的七宝,即金、银、珊瑚、砗渠(白玉)、玛瑙、赤珠(红色的珠)、摩尼。摩尼,是梵语,译为如意珠,这种宝珠又光又洁净,污秽染不上去,放在污水中,污水也会变清。如意宝珠,你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它出在龙王或摩竭鱼的脑子里,是一种极其稀少的稀世珍宝,人得到它,毒药、火烧不能伤害性命。所以,这里特地提出"上妙七宝",别的宝贝,与七宝相比,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我们拿世界上像微尘那么多的七宝,去布施供养无量无边的一切众生和佛、菩萨,还有再把人天最胜的安乐,像人间的富贵荣华,天宫的种种快乐,用来布施给前面所说的那么多的一切世界所有的众生,供养一切世界上的诸佛、菩萨。并且这种布施、供养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要经过佛刹极微尘数劫那样长久的时间,并且没有间断。按理说像这样大的功德,当然是大得不得了了。但是比起你听闻到普贤十大愿所得的功德,比起上面所说的布施众生、供养诸佛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那怕大到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可见听经、念经、读诵《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实在是大得不得了。所以,能够听闻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品的人,所得到的功德,超过其它任何功德。

消罪业离魔障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如果有人用非常虔诚恳切心去相信普贤的十大愿,并把这十种大愿,领受记住,受持读诵。那怕只受持读诵、书写一个四句的偈,就能够灭除五无间业的苦刑。持是把握住,看书叫做读,诵是不看书。持在这里是记住的意思。

  古代印刷业不发达,佛经的流通靠人书写。现在印刷业发达了,你可以出一些钱,或者大家都出些钱,印刷几万册,这跟书写的功德也是一样的。因为你出了钱,让别人去印刷,等于替你书写,哪怕只书写"一四句偈",普贤这本经书里面的内容这么多,到底哪四句呢?一句就是一句话里边有七个字,四句话有二十八个字,这样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组成一个最短但意思、结构、内容最为完整的句子,称为一个四句偈。像《普贤行愿品》里四句:"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还有下面要讲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一遍礼尽无余。"如果大家工作学习忙,没有时间把整个《普贤行愿品》全部读诵,只要读诵、受持任何四句,就能够灭除五无间业。

  五无间业,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在这五逆罪中,大家有可能做到的,有二点。对于居士来说有可能办到的,就是把你的父母给杀了。但我的意思,是指你有机会犯下这种罪业,不是要去杀你的父母!阿罗汉在世间实在太少了,要去找一个来杀,也不一定能找得到,所以这种罪业是不容易犯的。破和合僧,是出家人的事,跟在家居士没关系,主要针对僧团,出家人另立山头、闹分裂。出佛身血,佛陀早已入灭,你想出佛身血,也没有这种条件。有人会说,如果把寺院里的佛像砸了,算不算出佛身血呢?当然也有这种意思在里面,但严格来说还谈不上。

  假如有人曾经犯下五无间业的罪,他死了之后,就要到阿鼻地狱中去受五无间业的苦报。五无间指的是:一时无间,凡是到这种地狱里去的众生,日日夜夜受刑罚,没有一分钟的时间,让你停歇,每时每刻都处在受刑状态;二形无间,到阿鼻地狱去的人,非常痛苦!你一个人在受刑罚时,你会感到千万个你在受苦;三受苦无间,到这个地狱去的众生,种种苦刑都让你尝尽,受苦时间没有停歇,接连不断;四趣果无间,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也不管天神地鬼,凡是造下了堕落地狱的罪业,就一定要受到这种苦报;五寿命无间,落到地狱去的罪人,受罪的时间是一万劫,每天每夜,都在受苦,千死千生,万死万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永无间断,苦不堪言!我们十分幸运!倘若我们曾经造过这些罪业,现在只要读诵《普贤行愿品》一个四句偈,就能灭除这种果报。这样重的罪业都能够消除,其他罪业就可想而知了。

  "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所有世界上的各种病痛,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各种痛苦和烦恼的事,以及无始以来犯下像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一切恶业,如果受持读诵、书写《普贤行愿品》一个四句偈,都可以完全消灭清除。所以,《普贤行愿品》的功德法力无量无边!希望每天都能念一遍。

  "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饮血噉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魔是一种恶鬼,专门扰乱修道人,破坏别人做善事。魔军,是恶鬼手下的兵。夜叉很凶狠,会吃人,身体很轻灵,在空中飞行得很快。鸠盘荼、毗舍闍也是恶鬼,鸠盘荼吸人精气,毗舍闍要噉人的气。以上这些恶鬼,在《西游记》里描写得比较多,大家一定不陌生。

  如今是末法时代,世界上的妖魔鬼怪特别多。社会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邪教,五花八门的气功流派,这个自称活佛,那个自称菩萨。为什么有这么多炼气功的?许多人装神弄鬼,有真本事、真功夫的不多,很多都是鬼神附身的。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个世界的灾难、各种瘟疫之类的病也特别多,还有许多人,心肠也特别坏!危害社会、国家、人民的事,什么都干得出来。如日嫖夜赌、吸毒贩毒、抢劫杀人、卖YIN强奸、贪污盗窃、倒卖枪支弹药等等丑恶现象。这些丑恶事情很多都是恶鬼干的,也是妖魔鬼怪在传播一些病毒和不良的信息。如何摆脱这些不良的信息,避免受他们的危害呢?听闻佛法,受持读诵《普贤行愿品》,这些鬼神、夜叉、罗刹等妖魔鬼怪,看见我们就会感到害怕!这是为什么呢?以正压邪,邪不胜正!这些邪魔恶道,看见学佛的人,就会敬而远之,它们乖乖地躲开我们,靠边站去。

  "或时发心亲近守护"。这些恶鬼们,它们不仅害怕我们,而且有时候,它们还会发心来拥护你,在关键时刻,保护你的安全。你说佛法有多么厉害!佛法不仅让人变好,而且恶鬼也变好,真可谓法力无边。

  现在许多人买保险,什么人身保险、这样那样的保险,最常见的,是坐飞机买保险。不过这些保险,都算不上真正的保险。因为坐飞机,飞机出事了,保险公司最多给你一笔钱,人都死了,保险还有什么用?所以最好的人生保险,还是学佛,多行善事,诸恶莫作;或称念佛、菩萨的名号;或受持《普贤行愿品》,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保险!

招感殊胜的果报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要是有人读诵普贤十大愿,不论走到什么地方,没有任何阻挡和妨碍。因为你的业障灭除了,妖魔鬼怪都让开了,不来干扰你,所到之处当然没有障碍,就像空中的月亮,本来被云雾笼罩着,现在月亮从云雾里出来了。诸佛菩萨看见我们按普贤的十大愿去修行,佛、菩萨会称赞我们,为我们高兴。那么,你说世间上的人,看见我们要不要赞扬呢?不仅天上的人,还有世间一切的人,看到我们都要尊敬我们。因为按普贤行愿去修学,遵循这样崇高的道德规范,试想这个人的道德情操有多高尚?不用说,大家心里一定都清楚,那一切众生,看到这样的人,都会去供养他们。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读诵受持十大愿的人,能够善得人身。善得人身的意思是说,你将来出身的家庭好,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相貌长得庄严,能生在一个有佛法的社会里,从小遇到很多善知识跟你在一起,将佛法的道理传授给你。这是善得人生。反过来说,就是不善得人生。通过学佛,我们的行为会为未来的生命负责,会深信因果,那么,未来的生命中生生世世都能善得人身。如果不相信因果,干了坏事也无所谓,造下许多罪业,对自己未来的生命不负责,那在将来的生命中,就不善得人身。

  学习《普贤行愿品》后,按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去修学,这样就能圆满普贤菩萨的所有功德,就能够像普贤菩萨一样。等到修学的功德完全圆满了,我们也能够像普贤菩萨一样,成就微妙庄严的色身,具备三十二种大丈夫的好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从看相学的角度来说,是世间上长得最庄严、温和、慈祥、端正,五官、手指、眉毛,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都长得非常地圆满,找不出任何缺陷,所以称做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胜族,即贵族,指大户人家。修学普贤菩萨十大愿的人,这一世没有受到像上面所说的那种好报,到了下一世,无论生在人道、天道,都会投生在大富大贵的人家中,不会生在贫穷下贱之中。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就是全能、全部的意思。制伏,是压住的意思。外道不合佛法的教义、教规,是不合真理的法。佛法以外的法,都叫外道。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永远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并能破坏一切恶道,使得三恶道里的众生,越来越少,直至恶道彻底消除。远离一切不善的朋友,降伏一切妖魔鬼怪。魔鬼要跟你斗法,斗神通,斗不过它,那就完了。所以我们在德行和修行上要有所成就,这样才能压邪。如果功力不够,德行不够,你想度它,结果是反而被它度化了。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狮子,是兽中之王。摧伏,用威势降伏。堪受,可以接受。修学普贤十大行愿的人,能够破除一切烦恼,得大自在。学佛、行菩萨道的最终目的就是断除烦恼,得大自在。不能自在的原因是我们的烦恼没有断除。烦恼是什么呢?这两个字大家经常挂在嘴边,而且每一个人都有深切地感受和体会,但要把它的意思说清楚,恐怕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烦,是扰也;恼,是乱也。烦恼,是扰乱内心不得安宁、不得自在的因素。众生的烦恼到底有多少呢?佛经上说有八万四千种。这八万四千种烦恼,又名"八万四千尘劳"。不要以为这只是用来吓唬人的形容词,这个数目是一个精心归纳总结出的正确数目。如果你想知道个究竟,请查阅《教乘法数》的第八百六十八页,就可以一目了然。

  人世间的烦恼从哪里来的呢?是因为"我执"造成的。"我执"又分"人我执"、"法我执"。"人我执"是我们对五蕴和合的色身,不明了它是随因缘暂时和合的一种假相,而执有独存、不变的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法我执"是执著色、受、想、行、识五蕴诸法,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认为有真实不变的实体相、差别相。众生由二执产生烦恼,因烦恼而造业,由恶业招感生死苦果。

  学佛修行是为了解脱烦恼,如何解脱烦恼呢?要从破除我法二执下手,佛法中的许多重要义理,都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执著。如"缘起性空"这一思想,万法缘起,自性本空就说明了宇宙和人生都是由某些因素或条件的暂时聚合,任何事物都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譬如说人身,便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积合而成,缺一不可。在这种积聚中,没有我的本质存在。色身(肉身)灭亡了,我也就消失了。人死了,受--感觉没有了,行--行为也不存在,人也就不是人了,我还算什么我呢?因此,人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是五蕴因素暂时的凑合,随时都有可能离散。再如今天大家坐在这里听经,这个法会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法会由听众、法师、经书三者因素组成,缺一不可。讲完经之后呢?大家各走各的,这个法会也就不存在了。这就说明,大家能够坐在一起,是因为条件暂时和合,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的自性是空的。

  说到烦恼二字,引出以上的话题,目的是让大家懂得,产生烦恼的根源来自我法二执,同时通过"缘起性空"之理,使大家明白外界事物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聚合的一种表面的假相。我们不要被一切假相所迷惑,要守住自己这颗清净心,让自己的般若智慧显现出来,观照一切法空,将我法二执连根拔除,断除烦恼,得大自在,了脱生死!

  修学《普贤行愿品》,能够消除一切烦恼。菩萨的最大特点,是破除我执,改变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无我,放下自我,当下就能证得菩提!如果一个人,没有烦恼,放下自我,这人就像"狮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狮子,是兽中之王,它可以降伏一切群兽,而不被群兽所降伏。这意思是说,修学普贤行愿之后,你就是人中之王,你可以降伏世间的一切人,而不被世间的一切人所降伏。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你有智慧,你有完善的人格和道德。因此,你就有资格接受一切人对你的恭敬、礼拜和供养。

往生净土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一个人到临死的时候,身体的一切功能逐渐失去作用。如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舌头不能动,嘴不能说话、吃东西,身体动不了,思想停止活动,一切亲人都要离弃了,哪怕是国王,到临死时,一切威风权力完全退失。所以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光着屁股来的,走的时候,两手空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尽管有些人活着的时候,威风凛凛,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当官也好,作皇帝也罢,活着时前呼后拥,很得意!可是当面临死亡时,你还神气得起来吗?让你神气,你也神气不起来了。一个死人值钱?还是一头死猪值钱呢?如果把死人和死猪同时扔在外面去,捡的可能是猪,不会是人。想到人死还不如一头猪,活着的时候,就要对任何事情不贪着,淡化功名利禄的追求,不要活得太累,知足常乐,这样呢,烦恼痛苦的事就自然减少,那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愉快!

  《安娜·卡列尼娜》中写道:"在无限的空间中,在无限的时间中,在无限的宇宙中,产生了一个有机体的泡沫,这个泡沫持续了一会儿便破灭了。这个泡沫就是──我。"可见光阴迅速,人生短暂,诸法无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整个物质世界,人生所有的一切,像露珠一样,很容易消逝;像闪电一样迅速即灭。整个世界和人生如梦、如影、如泡沫、如露珠、如闪电,迅速无常。如果大家都能运用佛法的智慧去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用佛的智慧去指导我们的修行,那么,大家就能放下自我,放下执著,得大自在!

  "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辅相大臣,是辅佐国王的文武大臣。宫城内外,指宫城内外的一切,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作为国王是多么的富有!象马车乘,国王所有的大象、马、象车、马车;还有珍宝,国库里秘密藏放的金银、宝物之类的东西。伏藏,是藏在地里的矿物。这一切的一切,到了临死时,没有一件东西,能带得去。

  平常的人,虽然没有象国王那样富有,但每一个人家里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值钱的东西,像存折、金银首饰之类的东西,还有儿女、妻子、丈夫、孙子、媳妇......,这些都使人贪着留恋。但是当人要死的时候,哪一样能够随自己走呢?有的人,一生都在为钱拼命奋斗,死时,一分钱也带不走。所以佛教里告诉我们要修布施,布施如救火。我们的身体从出世开始,就在无常的烈火中燃烧,这个色身每时每刻都在无常变化,随时都在走向死亡。活着的时候,有钱舍不得拿去布施,拼命地享受,享福的同时也就是在消福!当你的福报享完了之后,你就会提前死。所以,人活着时,要惜福,有钱要舍得布施,要为自己未来的生命种下善业。一个人离开世界时,什么东西都不能带走,只有业力跟随自己一起走。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富翁,他有四个老婆。一天,他快要死了,把四个老婆叫到自己跟前。大老婆嘛,人又老,模样不如二老婆,富翁平时很少过问她。二老婆年纪稍微小一点儿,模样比大老婆长得好看一点,平时偶尔也跟她在一起。三老婆呢?又比二老婆更年轻漂亮一点,对她的关照要多一点。小老婆嘛年纪最小,模样长得最好看,平时这个富翁最喜欢小老婆。他对小老婆说:我快要离开这个人世了,孤孤单单一人走,感到很伤感,平时我对你最好,如今我要死了,你能陪我一起走吗?她说:我知道你对我最好,但我这么年轻,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富翁问了三老婆,三老婆说,你最爱小老婆,她都不愿意跟你走,我凭什么要跟你一起走呢?然后问二老婆,二老婆说:你平时对我的关照不如她们好,要我跟你去,我不干!最后大老婆说:她们几人都不愿意跟你走,我们好歹结发夫妻一场,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你一人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是让我跟你一起去吧!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故事中的三位夫人,代表着一个人的美好的东西,但临死时这些东西,都无法让你带去。反过来说,大老婆是最丑的东西,她代表一个人的业力,我们平时不太注意,虽然从来不爱去理睬过问,但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只有业力随你一起走。除了业力,还有一种力量,它就是愿力。

  支配我们生命流转有两种力量:业力和愿力。业力把众生送到六道轮回中去,接受果报。我们能不能选择谁做我们的父母,选择你喜欢的家庭呢?我们没有能力选择。所以,众生处在生死流转的业力之中是非常被动的。我们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发愿!发愿按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去修行,把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作为我们自己的愿力。所以说,当一个人临死时,什么东西都能够舍离、放下,惟有普贤菩萨的行愿,我们不能放弃,不能丢下。不管业力把我们送到哪里,但惟独此行愿能够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普贤行愿品》跟净土宗的关系非常密切。净土宗有五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其中之一就是《普贤行愿品》。所以修净土宗不少人把《普贤行愿品》作为功课去读诵。一个人将来在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低,往往跟一个人的发心和愿力的大小有关。你的心量大,发心大,品位就高,相反的品位就低。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修学《普贤行愿品》的人,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还有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下一任佛陀。这些大菩萨的相貌,都长得很端正庄严,功德也很圆满,这些大菩萨都围绕着阿弥陀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人品位有九等之分,品位最高的,可以立即见到佛,品位最低的,要经过个十二大劫,莲花才能够开放,才能见到佛。修学十大行愿的人,品位一定很高。所以,一到极乐世界,就能够马上见到阿弥陀佛及各位大菩萨。

  往生的人,看见自己从莲花里生出来,承蒙佛的大恩大德,亲自为自己授记。授记之后呢,不是坐在那儿享福。"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这就告诉我们,成佛、菩萨后,不能忘记众生,不能离开众生。得到佛的授记,就像到那里进修,拿到一张文凭,然后可以到十方世界,哪一个世界有痛苦,就要到那儿去度众生。度众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经过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经过这么长的时间,要到十方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世界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还有慈悲心,随着众生的心意,为了众生的利益,给他们说法。自己成佛觉悟以后,让更多人也成佛觉悟。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经过漫长的时间度众生之后,就可以坐到菩提道场。菩提道场是佛陀悟道的处所。在成佛之前,还要通过最后一关,就是降伏魔军。当年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也曾受到过魔军的破坏和干扰。魔,其实并不是外来的,而是潜伏在我们心中的烦恼。魔是梵文"波旬"的音译,指阻碍人做善事的魔。《维摩经注》卷四说:"什曰波旬,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可知魔即佛智慧的杀手。常人心中往往涌动着种种欲望,包括权利欲、情欲、贪欲等等,都会起到阻碍智慧的作用,都属魔碍。战胜魔军,实际上就是战胜自己。世界上最难的事,就是战胜自己。修行成佛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

  成佛之前,魔王会带着一帮人来干扰、破坏。但是没关系,这时你的功德和智慧、功力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了,很快就能够降伏魔军。成佛后,要转妙法轮,为众生演讲佛法,使得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上的众生,都能听闻佛法,使他们都发菩提心。要根据众生不同的根性,因材施法教化他们,使他们修学成就。像这样的教化,不是一两天,而是长久到没有穷尽的时候。"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普度众生,使得一切众生都在你的所度之列,不能漏一个,让每一个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这段经文把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向我们做了一个总结。"若闻若信,此大愿王",有机会听到了普贤的十大行愿,很幸运!但听到之后,还要相信它,接受它。假如不相信,那就没救了。相信接受以后,按照普贤菩萨的行愿去受持读诵,同时还要"广为人说",广泛地宣传弘扬普贤行愿的内容,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法门的好处。如果这样做了,功德到底有多大呢?只有佛能够知道,除了佛,就没有人能够知道了。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听了上面所说这十大行愿的功德,不要产生怀疑,千万不要有一点疑惑的想法,以为不会有这样大的功德,应当相信这是真实不虚假的,没有错的。相信了之后,就要真实地领受十大行愿。并且能够去读,在读的基础上,能诵、能背下来,能记住,然后书写,到各个地方去,为许多许多的人宣传、演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法会听闻而且相信十大行愿的人,如果在一念之中能够相信接受,然后再依十大行愿去行持,并逐渐达到圆满,这个人所获得功德,有无量无边的多。这种人能把众生从烦恼的苦海里边,一个一个地解脱出来,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中去。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