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生活 陈兵教授答疑解惑
1、问:如法的皈依是什么?怎样皈依才能获得皈依戒、皈依体?
答:如法的皈依,在显教里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经典中讲得很清楚。首先要认识到佛是无上的导师,认识到法是无上的真理。区分清楚它跟外道、跟世间的哲学、科学不一样的地方,明白它真正高明的地方在哪里。认知到这些以后的皈依,才是发自内心的皈依。现在主要的问题就出在皈依僧宝上。
什么是僧宝,经论里面讲了很多,而且讲得非常清楚。僧分为四种或三种,能够作为皈依对象的僧只是“贤圣僧”或者叫做“第一义僧”。“第一义僧”的最低标准是《优婆塞戒经》里所说的暖位,也就是说,修行至少达到四加行的暖位以上,才有资格做大众的皈依对象。而其他的佛经中也曾强调,小乘须陀洹向以上,包括四向四果;大乘初地以上,包括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都算作“贤圣僧”。关于“贤圣僧”的标准,大小乘实际上是一样的。如果按照法相唯识学、中观的标准,在断烦恼方面,十地的初地欢喜地,也就相当于小乘的须陀洹向,这才是真正“皈依僧”的皈依对象,并且包括了出家人和在家人。在家人如果证到圣果的话,也属于“第一义僧”。
此外,皈依僧指的是皈依贤圣僧的全体,而不是仅皈依某一个人,这点弘一大师讲得非常清楚。仪式上的皈依僧宝,作为佛教徒来说,必须要有一个清净的比丘或比丘尼为之证明,证明你皈依了三宝,但不是皈依具体的某个人。但现在,很多信众不明白这个道理,好多寺庙的皈依都是皈依个人,皈依某一位师傅。弘一大师当时讲过,这是非常错误的。如果这样讲的话,就等于自己宣布自己是贤圣僧了。
第二种僧是“福田僧”,即具有正信和正见,持守戒律,没有犯四根本戒,没有被驱逐出僧团。这样的出家人也很宝贵,堪做大众供养的对象,因此称为福田僧。假如从外表看是出家的僧人,但不具备正信和正见的话,严格意义讲属于佛教中的外道,是不应该供养的。经典里面都讲得很清楚。
还有一种僧人,出家的动机是因为贫穷、饥饿,《涅槃经》里面讲这种人“名为秃人,不名为僧”,是不应该供养的。
总而言之,作为一个出家人,如果不具备正信和正见,而只具备出家人的形迹,则或者属于外道,或者属于魔子魔孙,专门钻到僧侣队伍中来破坏佛教。对这种僧人,既不应该恭敬,也不应该供养。
真正皈依的对象是贤圣僧的全体。如果不皈依贤圣僧的全体,即使皈依的是出家人,是著名的法师、活佛,皈依僧宝这一点也是不具备的。更进一步讲,皈依贤圣僧,是要皈依贤圣僧的正见,而不是一定要拜他为师。贤圣僧讲的佛法是很准确的,因为如果没有证道,讲的佛法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假如所讲的法中有百分之一的偏激,或者根本是错误的,就会误导他人,甚至置人于死地。
但是,佛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在家人即使证到圣果,也不具备做佛教仪式、法会的资格。在家人不能给别人授三皈依戒,但是可以给别人授菩萨戒和密宗的戒。密宗的戒和菩萨戒是所有的在家人都可以传授的。《菩萨本业璎珞经》说:夫妻、父子、兄弟可以互相授受。弘一大师也说过,比丘戒是绝不可能得戒的。因为比丘戒有一个团体,要一代一代不断这样传承下来,你是皈依这个团体,不是某一个人。如果这个团体的传承中断,你就不可能得戒。所以南传佛教很多国家不承认中国有比丘。当时太虚大师请来了五个南传佛教僧侣,他们在上海看了半年,不承认中国和尚是比丘,所以就回去了。因为汉传佛教守的戒律和生活方式跟他们不一样,所以他们不能承认。所以藕益大师先自称是一个沙弥,后来自称是出家优婆塞,不敢自称为比丘,因为传戒的团体不够资格,不能得戒体。当然,这是祖师这样严格要求,我们不能这样要求现在的僧众。
但是在家人即使证得圣果,也不能在佛教的寺庙里,到讲坛或戒坛传戒。在家人不适合主持显教的法事,但是可以主持密教的。作为在家人,在这种场合,一定要对出家人非常尊敬,坐的时候或者作法的时候一定要把出家人请在上面,对他非常尊重,因为他们在事相上代表僧宝。
2、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种都会退转。四种退转主要是见到佛的相好发菩提心、经诸佛菩萨的教导发菩提心、善知识的教导发菩提心,看了发菩提心的经论以后发菩提心,这种因缘发心都是有可能退转的。真实地发起菩提心,必须要用自己的智慧深刻地去观察人生,观察现实社会,这样自觉地发起菩提心,才可以不退转。保证不退转最坚实的一条,就是看到“正法欲灭”,想要护持发菩提心。在当前来说,这是发起菩提心最重要的因缘。
当前,佛教的现状显然是“正法欲灭”,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当我们看到这个现实,于是发起护持正法的愿力,这就能帮助我们真正发起菩提心。此外,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应该并行。行菩提心就很具体了,主要是为护持正法,你这一生要根据自己条件尽力去做哪些事。这样发起的菩提心才非常真实,而且也可以落实在行为当中。如果是这样真实发起的话,必然得到诸佛菩萨和护法的护持。
3、如何融禅入生活?
现在讲的融禅入生活,我觉得都是一种禅宗文化,或者是文学艺术,它不是真正地融禅入生活。如果要真正做到融禅入生活,就是开悟以后,你很自然地去生活,或者按照菩萨六度去生活,这才叫融禅入生活。如果没有开悟,怎么样在生活中运用禅呢?现在很多人已经讲得很多了。听起来很好听,但用起来恐怕很难用。就是知道有这回事,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好像很洒脱,青山绿水也是禅,吃饭也是禅,喝茶也是禅。但是没有开悟的人,青山绿水那就不是禅,吃饭也不是禅,喝茶也不是禅,讲经说法也不是禅,甚至打坐也不是禅。
4、问:如何福慧双修?
答:修福就是修行菩萨六度里面的前五度,第六度是修慧。前五度的修福主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我觉得对年轻人来说,主要还是选择职业的问题。从佛法来看,选择的职业要对社会、对人类有实际的利乐作用。有些职业是没有利乐作用的,甚至是有害的。比如制造香烟、制酒、贩卖鸦片这些,利润非常大,从事这些行业可能得到暂时的利益,但最终来说是有害的,佛法把这种谋生职业叫做“邪命”。最好不要做邪命的工作,做你自己觉得对社会、众生有益的工作,然后把菩萨道的精神贯彻到工作、生活中,就是修福了。修慧也同样,要非常切实地把般若正见用在指导自己的生活中,实际上这样福慧就是一回事了,这就叫福慧双修。
5、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
答:我在1990年发表了一篇《现代青年人应该怎样学佛》的文章,很多人因为这篇文章与我成为了好朋友。我年轻时学佛,也走了一些弯路。我现在观察学佛的年轻人中,走弯路的也还是相当多。因为年轻人的人生经验不足,很容易偏激,而佛法里面容易导致偏激的词语也很多。如果过分执著、偏激的话,就会影响你的成长与世俗生活,人在社会上就不能正常生活下去了。
现在,这样的人还是有很多。一些大学毕业的佛教徒,虽然很聪明,但是因为太虔诚,在社会上工作时,什么都要死板地按照他自己认为的佛教道德去处理问题。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果完全按照刻板的佛教的价值观念为人处事,不一定能处理好各种问题。有的年轻人就是这样,因为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因此自杀。
学佛,首先应把自己的世俗生活处理好。就像佛陀在《阿含经》中教导青年善生那样,首先要“四种具足”(方便具足、正命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方便具足,就是要掌握谋生的方便和技巧,而且要比别人做得好,你才能够生存得好一些。另外还有正命具足,善知识具足、守护具足。总之,你要有专长,要有正当的职业,要从事对社会有益的,没有害的,佛教所允许的职业。当时佛在这一方面的教导很多,也非常切实。先在社会里立足,把生存问题解决好了,再将生活与信仰结合,使你的社会工作尽量有意义,使你的家庭生活和谐一些,生活安乐一些。佛法把这个叫做“现法安,现法乐。”就是现前人生的幸福与安乐,我觉得这应该是第一。
青年人不应该把往生净土、明心见性,或者要证得道果,深入禅定,发神通等作为自己的全部。这样的人我碰到很多。如果在这方面过于虔诚的话,花的工夫太大,大部分都出了问题。一天到晚打坐,又没有明师的指导,即使不出问题,也很难工作。因为要住在禅定里,得到某一种定,就对世间的一切都不感兴趣了,走到人群中会感到很烦。比如当代西方最著名的杰克·康菲尔德禅师,他是美国人,到泰国出家,学了几年以后,觉得佛教里面讲的东西他都证到了。回到美国以后,一走入社会,他就发现自己不能生存下去了,因为没有办法跟别人交往,产生了社交障碍。一个人,如果跟普通人的信仰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一样,观念也不一样,没办法跟人交往,也很难生存下去。后来,他慢慢调整自己才逐渐适应。现在,他创设出一种美国式的禅法,在西方已经比较盛行。他也是教你先把人做好,把家庭关系处理好,在家庭里首先要发挥爱心,把各种关系都处理好,心理非常健康,然后再坐下来修禅定,这样就不会出问题。
还有些年轻人,修了密法以后就想要得大成就,像莲花生大士,米拉日巴大士一样。但是,莲花生大士,米拉日巴大士是什么人呢?那都是大菩萨的化现。能不能证到大成就,要把自己跟他们比一比,就会发现自己是什么根器。最简单的可以跟弘一大师相比。弘一大师是什么人呢?他极为聪明,是当时社会的名流,一流的人才,人格也非常的清高,非常的出众。他出家以后非常不容易,严守戒律。可以说,从古至今都很少有这样的人。那样辛辛苦苦修行了二十年,也就证到初果。如果你要证到阿罗汉果,要发什么大神通,要得大成就,一般来说是一种狂妄,或者说是一种扩张的我执。
< 慧恩期刊 第九期 佛法与生活 2009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