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手机方便访问本站


法师开示专题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首页常用经咒学习: 回上一页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一集  

方广圆觉经   (第十一集)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1

   请看第十七面:

   经 【一时婆伽婆。】

   诸位看圆瑛法师的注解。

   讲义【一时,为时成就。不有良时,安成法会?乃是师资道合,机教相契,说听始终,名为一时。】

   『一时』,是六种成就里面『时成就』。我们知道佛当年说经 的时候是在印度,印度当时并没有统一,所以有许多的国家,所使用的历法也并不统一。结集经 的人在时间上都用「一时」,这并不是没有将确定的时间记载下来,而是世尊交代阿难尊者用这个方法来记载。「一时」,实在讲就是『师资道合』的时候,如果我们讲得更明白一点,老师与学生都在一心的时候,这一点很重要,唯有一心与道才相应。老师所证得的,必须学生在一心的时候才能领悟。『机教相契』,「机」是指学生,「教」是指老师,俗话讲心心相印,一定在这个时候。『说听始终,名为一时』。下面这几句话是古德注解:

   讲义【身土、主伴、心境、理智、圣凡,皆一之时。】

   诸位想想这是什么时候?确实像这样究竟了义的大乘经 典,不是这样的时节因缘,不但佛没法子说,纵然说出来了,听的人也不会开悟,那就等於白说。这在净土法门来讲是理一心不乱的时候,到理一心才是『身土、主伴、心境、理智、圣凡』一如,这就是叙述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讲义【平等本际,随顺不二。】

   这几句话解释「一时」可以说解释得非常的圆满、周圆。这两个字放在一部经 的开头,对我们修学佛法的同修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启示。换句话说,我们学佛总是念念都想证果,俗话说都想得道,得道就是证果,为什么我们得不到也证不到?那就是我们在时节因缘上差错了。佛说经 是「一时」,我们听经 不是这个「一时」,这是时节因缘上错过了,所以你不能开悟。如果你也是在这个「一时」,这个「一时」的确没有时间性,不是算年月日时辰的,只要你心一的时候,你一展开经 本就恍然大悟,由此可知,学佛学什么?就是学一心不乱。到你一心不乱的时候,这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没有不贯通的,这个时候一点就贯通。这是一开端就把修行最紧要的关键教给我们。

   讲义【婆伽婆,为主成就。不有教主,群机何归?诸经 皆云佛,此经 云婆伽婆,即是佛之别称。因一名而含六义,所以不翻。】

   『婆伽婆』是梵语,一般经 里面都翻佛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没有称「佛」,称「婆伽婆」。婆伽婆里面含著有六个意思,在译经 体例来说是属於含多义不翻,音译之后再加以注解。

   讲义【一、自在:不为烦恼所障、生死所系故。】

   第一个意思是『自在』,为什么他自在?『不为烦恼所障』。烦恼是因,生死轮回是果报,既然没有因哪里还会有果报?我们学佛,佛法里面常说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断烦恼障就是破迷,超越生死轮回就是离苦。我们在讲堂里面也常常提示大家,我们一天到晚如果还有许多的烦恼,我们不但不能超越生死、不能往生,就是连开悟的希望都没有,不要说大悟,佛经 里面所讲的意思都搞不清楚,这是一定的道理,像开经 偈里面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你决定不会知道。经 里面写得这么清楚,古大德也注得这么详细,甚至我在讲台上还怕诸位看不明白,细细给大家讲解、讨论,你在这里看,你在这里听都听不懂。这个里面有一层障碍,这个障碍就是烦恼障与所知障把你障住了。学佛学什么?去障碍而已,像《金刚经 》里面所讲的「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除障碍,就是断烦恼障与所知障。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除了修降伏其心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不管法门怎么多,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是修降伏其心,如此可知,这非常重要。这个意思非常之深,我们要能体会这甚深的理论,要懂得修学的方法,功夫才能得力,也像佛一样的自在。

   讲义【二、炽盛:身光之与智光,炽然照耀故。】

   第二个意思是『炽盛』,这是从比喻上说,佛的智慧光明像猛火一样炽盛,取这个意思。佛是以智慧遍照一切众生。

   讲义【三、端严:具足微妙相好,端正庄严故。】

   第三个意思是『端严』,就是『端正庄严』。佛的相好,以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来说,我们在经 里面看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般人没有法子相比的。相好庄严,试问问这世间哪个人不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相好庄严,但是只有想是想不到的,相好庄严是从福慧里面修来的。佛的相好庄严是多生多劫修福修慧,才感得端严之身相。

   讲义【四、名称:名闻普遍十方,称扬无尽故。】

   第四是『名称』,名称普闻十方,十方世界没有不知道佛的名字,我们世间人所谓名满天下,今日所谓知名度,佛的知名度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人不知道的。『称扬无尽』,为大众所瞻仰。他的名称普闻,这也是属於福德。

   讲义【五、吉祥:威德冥加显护,消灾灭罪故。】

   第五是『吉祥』,此地简单的注解是『威德冥加显护,消灾灭罪』。诸佛菩萨无不吉祥,你皈依礼敬,得到佛的冥加显护,「冥」是暗中,暗中保佑你,你自己不晓得,自己不能觉察,「显」是明显,佛菩萨保佑你,你自己能感觉得到,这叫显加。无论是暗中,无论是明显的,佛总是保佑一切众生,而且这个保佑是平等的。你皈依了,礼敬三宝,诸佛菩萨保佑你;你造罪业,毁谤三宝,诸佛菩萨也保佑你,因为诸佛菩萨的心是平等的,不会说你造很重的罪业,毁谤三宝,佛菩萨就降罪给你,不保佑你,这个不是佛也不是菩萨,那是鬼神才有这种事情。你对他恭敬,他保佑你;你得罪他,他找你麻烦,降灾祸给你,诸位要晓得,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事情。因此诸佛菩萨,你只要是见到他或者是闻名,无不吉祥,最极吉祥,你能供养佛菩萨形像尤其是好。

   讲义【六、尊贵:乃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故。】

   第六个意思是『尊贵』,『乃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上面这个「天」是指欲界、色界诸天,佛为天人师,所以诸天的天王都尊敬诸佛菩萨。「圣」,这是讲世出世间圣人,世间圣人不必说了,在佛法里面小乘阿罗汉称为圣人,大乘佛法里面地上菩萨称为圣人,三贤十圣,佛的地位还在十圣之上,还在等觉之上,所以称之为「圣中之圣」。「婆伽婆」这个名词里含著这六种意思。

   讲义【他经 有云婆伽梵。】

   『婆伽梵』跟「婆伽婆」是一个意思,只是所译的中文不一样。

   讲义【婆伽云德,婆云有,合云:德有。即是佛具有智断二德,以智德证菩提果,断德证涅槃果。】

   『婆伽云德,婆云有』,合起来是『德有』的意思,这是《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对这个名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德有」就是『佛具有智断二德』,「智」是照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讲的般若智慧圆满了,「断」是讲断烦恼,见思、尘沙、无明烦恼都断尽了,智慧圆满。『以智德证菩提果』,「菩提」是觉悟,大菩提是大觉。『涅槃』是不生不灭。诸位要晓得,烦恼是生灭法,见思烦恼、尘沙烦恼,乃至无明,都是生灭法。生灭完全离开了,经 里常有两句话「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寂灭现前就是大涅槃。寂灭里面没有生灭,是清净寂灭。所以「智断二德」,就是说的「菩提涅槃」。这些名词在佛法经 论里面我们处处都看到,为什么有这么多?实在说我们的警觉心太差,说一遍你记不住当耳边风,给你说上一千遍、一万遍,恐怕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佛菩萨不厌其烦天天在提醒我们。「智断二德」就是我们修行的关键。我们要开智慧,必须断烦恼。断一分烦恼就增长一分智慧。我不想断烦恼,我就要开智慧,那智慧能开得了吗?不但不想断烦恼,天天还在增长烦恼,又想要开智慧,这完全是颠倒,所以佛才常常提示我们。

   讲义【又《涅槃经 》云:「能破烦恼,名婆伽婆。」亦即有德之意。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烦恼;以有解脱德,能了二种生死。】

   《涅槃经 》里面讲『能破烦恼,名婆伽婆』,这也是『有德』的意思。『以有般若德,能破一切烦恼』,真正讲到破烦恼,是要具足般若智慧。『以有解脱德,能了二种生死』,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二种生死都有,三界之外没有分段生死,但是有变易生死。这二种生死,大家只看重分段生死,只知道这个可怕,不晓得变易生死更可怕。变易生死是什么?俗话常讲的青春不驻,一年一年的衰老就是变易生死,年年都不一样,不但是年年不一样,月月不一样,天天不一样,一天比一天衰老,哪里是一年一年!这叫变易生死。到什么时候变易生死才尽?给诸位说,到成佛,变易生死就没有了。菩萨还有,到等觉菩萨还有,只有成了佛,变易生死就没有了,这才叫真正解脱,这是我们应当要警觉的。

   讲义【以有法身德,能证究竟涅槃,圆证三德秘藏,名婆伽婆。】

   『法身』是要有很高的智慧、很深的定力才能证得。那么我们要问,我们在一生当中可不可能证得法身?给诸位说,圆满的证得我们不敢讲,证得一部分是决定可能的,人人都能办得到。在净土法门里面来讲,你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证得法身了,换句话说,像前面讲的法身、般若、解脱你都有,虽然不像佛那样圆满,你也有个一分、二分。我们一般所讲生死自在,这是决定可以办得到的,这不是妄语,可是你一定要懂这个理论,要依照正确的方法去修学,那就是一开头一定烦恼要轻,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要这样修才行,如果我们的烦恼一天比一天增加那就没希望了,所以这桩事情完全在乎个人。

   这部经 ,是佛在什么地方讲的?前面这个婆伽婆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一般经 里面都记载著很明确的道场,像我们看的《华严经 》在菩提场,《弥陀经 》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都有一个确定的场所。现在我们要是到印度去观光,释迦牟尼佛那些古迹都还在,只树给孤独园遗址还在,虽然房子没有了,墙倒了,那个痕迹还在,灵鹫山都可以看得到。这部经 很特殊,你看看佛在什么地方讲的,我们看底下经 文:

   经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於不二境,现诸净土。】

   讲义【此为处成就。欲说一乘顿教,必依法界真境。】

   这一段就是处所成就。这部经 特别,经 殊胜,道场也殊胜。圆瑛法师的《讲义》,多半也是依宗密大师的《大疏》而来的。这个注子里面有一些很重要,我们要特别的留意。圆觉这一会,是非常殊胜的一会,它是一乘了义经 典,还在大乘之上,『欲说一乘顿教,必依法界真境』,所以就没有指出某一个地方。

   讲义【佛有三身:一、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

   先讲『佛有三身』,三身佛,在《坛经 》里面六祖大师也给我们讲得很详细。但是这个地方著重在处所。身与处所有密切的关系。『法身佛:依常寂光土,是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身土一如』,身与土是一不是二,如果你证得法身就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净土里面就叫做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身跟土是一不是二,这个境界很难懂,可是真正体会这个意思也并不是很难,但是你可不容易接受,你也不容易相信。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能建立信心,你能相信,慢慢去习惯它,去接受它,你这一生也就很了不起,在菩萨根性里面来讲你必定是圆顿根性,这样的人在一生当中,十几、二十年、三十年之间证法身是有可能的。你要不相信,不能接受,换句话说,你这一生的修学小成就可能有,大成就就有障碍,以念佛来说,你念功夫成片可能,念到事一心也可能,理一心就办不到,你就有障碍,为什么?你不相信。

   身土是一,譬如我们作梦,在梦中整个梦境就是我们自己心变现出来的境界,心外没有梦境,梦境之外没有心,你整个心变化成梦境了,试问问,梦境里面哪一物不是你自己?你梦中有自己的身体,或者梦到有别人,也梦到有山河大地,你这一觉醒来细细想一想,梦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事、所有的山河大地,哪一样不是自己?你要是明了整个梦境就是自己,这就叫明白法身了。所以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从这个比喻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我们今天所讲的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与自己这个身体,就是自己真如本性变现之物。你要找法性,找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里?就好像在梦中一样,我要找心,心在哪里?心已经 整个变成梦了,梦就是心。我们的本性在哪里?本性已经 变成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依正庄严无论是哪一物,不是自己是谁?梦境很短暂,一醒来之后,跟你讲,你点点头,是有点道理,可是我们这样讲的时候你就不相信,你就不能接受。信不及,不能接受,就是你自己这一生修证法身的障碍。

   你要晓得尽虚空遍法界原来是自己一身,你的心平等了,在一切境界里平等了,你的心也清净了,一切万法里头绝对不会有取舍得失的妄念,这些妄念决定没有了,你的烦恼不生了,你对待一切众生大慈大悲。这个慈悲称之「大」,不是大小之大,为什么?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是自然的。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是从法身里面显现的,真平等、真慈悲,所以不证法身,清净、平等、慈悲都没有,证得法身才有。清净、平等、慈悲,诸位晓得,是菩提心。什么人证得法身?圆教初住菩萨,所以净土宗的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圆教初住菩萨,他证得法身。

   讲义【二、报身佛:依实报庄严土,即卢舍那,住华藏世界等。】

   法身起作用就叫做报身,报身里面有两种作用,一个叫自受用,一个叫他受用。『依实报庄严土,即卢舍那,住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在哪里?华藏世界就是我们眼前这个世界!可是你没有证得法身,华藏世界虽然在眼前,华藏是真实的世界,实报庄严土,「实」不是虚妄的,凡所有相皆是实相,绝对不是虚妄,虽然在眼前,可惜你不能见到,你不能够证得。所以诸佛菩萨虽然跟我们同在一起,同在一个房子里面,我们是凡夫心,把常寂光土就变为凡圣同居土。诸佛菩萨心地清净,他证得法身,他将常寂光土变为实报庄严土,自己在享受。

   外面境界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真的,怎能随心所变?可见得外头境界不是真的,佛经 里面常常跟我们说「境随心转」,一点也没错。心地纯善之人看这社会是美好的、纯善的,心地凶恶之人看这个世界人各个都有罪,各个都该杀。境界是随自己的心在转,你的心清净,你看这个世界就清净,你如果看到这个世界不清净,那是你的心不清净不是世界不清净,我说这个话你能相信吗?「明明是这个世界不清净,哪里是我心不清净?」你不相信,你不能接受。再追究你为什么不相信,你为什么不能接受,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自己的心不清净,如果自己的心清净,看这个世界不一样了,你才会相信。

   讲义【三、应化身佛:依凡圣同居土,即释迦牟尼佛,或在天上,或在人间,灵山、舍卫、竹林、鹿苑等处,为人天说法。】

   第三是『应化身佛』,有应身,有化身。应身是众生有感佛才有应。应身与我们凡夫的身相完全相同,果报也相同,寿命也相同,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的世间寿命是八十岁,他是八十岁圆寂的,这叫应身。应身,有大多数的人机缘成熟,他必须在这个世间住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来教化众生,这是大众机缘成熟。如果是某一个人机缘成熟,单独的,佛菩萨才用化身。化身就是忽然来了,遇到这个人,他跟你讲经 说法让你开悟,你悟了之后这个人也没有了,以后再也找不到,这是属於化身。

   像菩萨化身,我们同修当中有很多人都遇到过。化是变化,无中生有。像从前周邦道的夫人,周师母,她遇到地藏菩萨,遇到的时候她不知道他是地藏菩萨,这个时候她住在南京,抗战胜利之后她在南京,她家里面庭院很深,从大门、二门,有好几道门,才到内院。有一位法师托钵,到她家去化缘,请她出一点香油钱供养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当时她并没有拿钱也没有供养,这个人就走了。走了以后,她忽然觉得奇怪,她家里院子这么深,没有人开门,门都关得好好的,这个和尚从哪里来的?他走了之后到哪里去?门也都没有开,这个疑问一直就解不开,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她遇到过这么一桩事情。几道门都没有开,和尚到她家来化缘给她讲了好多话,她也没有拿钱。一直到台湾,她是到台湾才学佛的,在大陆上没有学佛不知道这个事情,到台湾来把这个事情原原本本告诉李老师,李老师给她讲,那个人是地藏菩萨,所以她才有一篇遇地藏菩萨记,有一篇文章记载这个事情。这种身是化身不是应身。

   应身的行为是跟我们一般人一样的,要找她一定要开门,里面开了门他才能进去,门都不开就进去的这是化身,这是化身佛。「应化身」不是自受用的,全是为了度化众生,所谓他受用身,完全是大慈大悲的示现。三身大概了解,这个地方的「婆伽婆」是佛的什么身?看这段经 文也就能稍稍体会到。

   讲义【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三昧』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定,就是我们讲的「楞严大定」。定中的享受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换句话说,不是在大定当中我们的受用都不正常,为什么不正常?有喜怒哀乐,在佛法里面讲有五种受,苦、乐、忧、喜、舍。身有苦乐之受,心有忧喜,身没有苦乐、心没有忧喜的时候叫舍受。为什么叫「舍」?因为那是短暂的,过一会儿他又有这些感受现前,所以这种受是变化无常,它不是一个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这五种受都没有,身没有苦乐的受,心没有忧喜的受,也没有舍受,这才叫正受,这是真实的。下面解释「入」:

   讲义【无入为入,乃是以智契理故,入无入相可得。】

   我们讲入大涅槃,有没有这个入的相貌?没有。所谓「入」是什么?是智慧开了,把这个事实真相完全了解;不但完全了解,而且确实体会到如如之理与我们日常生活、与十法界依正庄严一切事相确实是一不是二,这叫「入」,入也就是证。

   讲义【神者,神妙莫测,不可思议。通者,通达无碍,得大自在。此是解脱德。】

   『神通』,「神」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所谓神奇、神妙,以我们现在话来讲,超越我们的常识、想像之外。不是我们的常识,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我们称之为「神」。「通」是通达。「神通」两个字著重在通,他什么都通达,没有一样不通达,这真正是我们想像不到。无有一法不通达,这样的能力我们叫做神通,这个才得大自在,这是解脱德。「神通」是解脱德,用大;「大」是法身德,体大;「光明」是般若德,相大,配体相用来说的。

   讲义【大者,统十界而无外,含万象以有余,是法身德。】

   跟《大方广佛华严经 》经 题上的「大」字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是对於真如本性理体的一种赞叹,太伟大了,再找不到其他的形容词或赞叹词更为恰当,不得已用这个大字。

   讲义【光明者,智光圆满,耀古腾今,慧照分明,窥天鉴地,是般若德。】

   『光明』就是般若智慧,智慧圆满了。般若智慧是我们的性德,换句话说,本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般若是自己本来具足的。我们现在看这个世间人,有的人智慧很高,有的人很愚痴,其实你只是从外表上产生了错觉,实在说智慧是一样的,没有高下,显示出来不平等是因为每个人烦恼习气不一样。烦恼习气重的,他本有的般若智慧透出来的就少,就显得愚痴,烦恼轻的人透出来就比较多,我们就觉得这个人很聪明,就如此而已,那不是智慧上有差别,是烦恼有厚薄,诸位要晓得这一点意思。

   讲义【藏者,含藏,含藏体、相、用三大,是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即圆觉本体,如来藏心,法界真境。】

   『藏』就是『含藏』的意思,像我们现在讲仓库,库藏的意思。这就是讲真如本性的理体、相状、作用,也就是法身、解脱、般若全都包藏在这里面,《楞严经 》里面称之为「如来藏」,如来就藏在这里面,所以说是『含藏体相用三大,是为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密之藏』。为什么经 一开端在处所说「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这句话非常要紧,因为这一会是讲《圆觉经 》,换句话说,就是讲圆觉真性。在这个处所你一看,佛就入圆觉真性,入圆觉真性给我们讲圆觉真性,这还有什么话说?可是我们自己也得要入个一分、二分,这部经 才能真正得受用。佛入圆觉真性,我们没有入,没入来读诵、来听讲只能有薰习成种的利益,没有办法证得。它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作用,有薰习成种的作用,将来再一听,这部经 我曾经 听过,我知道有这回事情,虽知道,我不相信,我不能接受,但是你还能够知道,有这么一点好处。所以这是『圆觉本体,如来藏心,法界真境』。

   不但释迦牟尼佛,跟诸位说,佛是常住这个境界,纵然是在只树给孤独园,是在灵山,或在竹林精舍,那是我们看到的场所,佛住在哪里?佛住在「神通大光明藏」,这句话就是《华严经 》里面讲的一真法界,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净土。佛住哪里?佛住常寂光,虽然跟我们在一起,他住他的境界,我们住我们的境界,不一样。所以这个地方特别跟诸位提示的就是境随心转,境不是真实的,如果要是真实的怎能随心所转?不是真实的。我们这一个人,以为人是真实的吗?不是的,如果要是真实的,那个人看到你很欢喜,你是个好人,另外一个人看到你,你这个人是丑八怪,你这个人可恶极了,那你这个人怎么是真实的?真实的,大家看都一样,那是真实的;这个人看你跟那个人看你,不一样!可见得,人不真实,境界不真实,是随一切众生心在变,正是《金刚经 》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位要记住这句话。我们这个身是相,身相也是虚妄,随著众生的心就现不一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稍微留意一点,处处体会得到,相随心转,没错。

   讲义【如来入此三昧,是以智契理。又以法性身,依法性土,而得正受,不受余受。】

   苦乐忧喜舍他都不受。

   讲义【现自受用身,乃法报同体之佛。自受法乐之处。】

   这一段都是讲佛的自受用,在此地总结。这是讲报身里面两种作用之一,自受用的报身。

   讲义【一切如来,光严住持者:以释迦所住真境,即十方如来,智光庄严之境,非余宝物庄严,此境为如来所住持故。】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这四句话意思就很长了。前面所讲的完全不是我们境界,我们听了只有羡慕而已,后两句我们也沾了一点光,为什么?「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我们在这里沾一点光了。不但是释迦牟尼佛住常寂光净土,十方如来也不例外,哪一个不是住常寂光土?智慧光明庄严的境界叫「光严住持」,这就是指前面所说的。诸佛的境界与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底下一语道破了。

   讲义【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者:是字,即指上文,如来果地,所住法界真境,就是众生因地,本具圆觉妙心,是谓果彻因源。而众生本具清净觉地,即是如来所住法界真境,是谓因该果海也。】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是」,此地讲了,指前面佛的境界,十方诸佛的境界。『如来果地,所住法界真境』,法界真境就是我们现在大家学佛修学的因地。因地心与果地觉如果相应,成就不可思议,在修学期间来讲非常的快速,要是真正相契合的话,一生成佛不要等到来生,这一生就圆满成就。因地心与果地觉一定要相应,这是非常的重要,就是因果要相应,这部经 就是讲这桩事情。

   『众生因地,本具圆觉妙心』,如来所证得的境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本来具足的,换句话说,佛有,我们也有。佛有,他受用自在;我们虽有,我们迷惑颠倒。我们有,不知道自己有,众生苦就苦在这个地方。现在听到佛跟我们讲我们自己有,我也相信我有了,怎么证得不知道!如何证得的方法,也在这部经 上。能够知道自己有就很难得,可是更可贵的是要自己证得,换句话说,自己要即身成佛,这才是可贵。

   佛门常常有这两句话,「果彻因源,因该果海」。底下一句,『而众生本具清净觉地,即是如来所住法界真境,是谓因赅果海』。从佛那边说,佛是已经 证果了,果彻因源,因果不二,而且跟诸位说,因果是同时的,是一如,是一不是二。说果,因都包括在里头;说因,果也再其中。凡夫现在在因地,虽在因地,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统统包括在其中。

   下面大师给我们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答很有意思,真正是说出我们心里面的疑惑,这是假设的问答:

   讲义【问:神通大光明藏,既然是生佛同等,如何如来称入,众生不入?】

   既然大家都一样,的确是一样,为什么他叫佛而我叫众生?得入的就叫佛,不入的叫众生。我们为什么作众生?为什么不入?下面解答:

   讲义【众生亦未尝出此大光明藏。】

   这句话说得很清楚,我们一切众生也在光明藏之中,佛眼睛看我们跟他没有两样,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句话在《大藏经 》里面只发现过两次,《圆觉经 》上说了,《华严经 》上曾经 说过,除这两部经 之外,一切经 里面没有这个说法,这叫说真实话。佛为什么不轻易说?这句话轻易说不得,说了怕人受害。你是凡夫,本来成佛,「我不要修了,我本来就成佛」,那就害死你了,你望文生义,你不晓得这个真理。在佛的境界里面,不但在理上讲你是佛,事上讲你还是佛,你要一下会意不过来,你想想我刚才那个比喻。佛眼睛里看你,你是佛,岂不是境随心转?他成了佛,整个境界就变成佛境界,一切众生都变成佛。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我们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这就叫相随心转,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要勘验自己的境界,检点我们自己到什么程度,从什么地方去验?就从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你看这个世间好人太少、坏人太多了,这是自己的心恶念多、善念少,就是这个境界。再过个几年,你修的功夫真有进步了,看这个世界坏人少、好人很多,证明你的善心所多,恶的心所力量弱。外境,诸位要记住蕅益大师那个开示。外面,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没有善恶,千真万确,平等平等没有善恶。善恶好丑都是你自己心变出来的,你一念善心外面就是一个善境界,那就是一个好人;一念恶心那个人就变成一个恶人,也变成恶境界。所以佛成了佛,他住在正受里面,他看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不是佛,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是佛,《华严》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从这个地方勘验自己,自己功夫有没有进步不要去问别人,问别人,人家都会恭维你几句,谁跟你说老实话?说老实话要得罪你,何必?只有自己才真正晓得自己的境界。

   《楞严》上说得好,「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物」包括得太多,如果我们说若能转人,十法界里只有人法界,若能转物则十法界统统包括在其中,全都包括了。人是动物,除动物还有植物,还有矿物,统统是物,全都包括了。换句话说,你能转境界与佛法就相应。底下引禅宗临济祖师几句话,这是很有名的禅宗公案:

   讲义【临济祖师上堂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看!看!」】

   『有一无位真人』,无位真人就是佛,『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看!看!』这是叫我们参,你有没有看见?这个「看」就是《心经 》里面的「照见」,禅家通常就用这个字。「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为什么不能照见?

   讲义【只因众生,向为六尘所蔽、六识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故不言入,非不入也。】

   『向』是一向,多生多劫以来。『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我们今天讲一切人事环境。你不晓得人事环境的真相,你被它蒙蔽了,它是个虚妄,你的心被境界所转,这个冤枉。『六识所锢,而神不通,光不大』,所以不叫做『入』,不是『不入』;而是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不能守自性,就是你不能守住你的自性清净心,你在这个境界里头打妄想、起分别,分别善恶好丑,所以你见不到事实的真相。诸位也许要问,在六尘境界如果样样都不分别,那不变成白痴?变成木头?前面三身跟你说过,法身、报身不分别,报身自受用不分别。应化身为他受用,分别,分别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佛要是样样都不分别,怎能跟我们讲经 说法?他要给我们讲经 说法,他不分别能说得出来吗?他那个分别就是无分别,怎么说?为他人分别的,我自己无分别,他受用的分别不是我自己受用的,我自己受用的无分别,所以自己永远住在神通大光明藏,永远住在理一心不乱,永远住在常寂光净土。众生迷了寂光净土,迷了自性,迷的时候无论说话、无论言行都是颠三倒四,都是错乱。所以众生有问题请教佛,佛立刻给他解答,众生有迷著,佛教给他怎样化解,这就是佛法。所以佛实在讲没说法,佛也没度众生,为什么?因为无法可说、无生可度,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还有什么法好说?还有什么生可度?《金刚经 》里面讲「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道理。末后他引底下经 文:

   讲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

   这几句经 文在后面,意思也很深,到后面我们再说。这一段我们才讲了一半,时间已经 到了,希望诸位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得到《圆觉经 》的真实受用。

下载WORD文件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手机学佛网

Shou Ji Xue Fo Wang

http://www.sjxfw.net